肠道寄生虫病防治知识

合集下载

肠道寄生虫流行特征及防治概况论文

肠道寄生虫流行特征及防治概况论文

肠道寄生虫流行特征及防治概况【中图分类号】r5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03-0482-01肠道寄生虫是指主要寄生于人体肠道内,依靠吸食人体的营养而生存和繁殖的虫类,是人体寄生虫中最常见、分布最广的一类。

肠道寄生虫的种类多,在人体内寄生过程复杂,其各发育期不一定都在肠道,因此引起的病变也就并不限于肠道。

肠道寄生虫感染在全球都有流行,尤其是经济水平不发达、卫生环境不良的发展中国家更为严重,我国也是流行的国家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肠道寄生虫病也出现了新的变化。

笔者就国内外肠道寄生虫感染概况、流行因素等进行综述。

1 肠道寄生虫的分类1.1 按寄生虫种属分类线虫:常见的有蛔虫、鞭虫、美洲钩虫、十二指肠钩虫、蛲虫、粪类圆线虫、旋毛虫等。

吸虫:华支睾吸虫、异形吸虫、布氏姜片吸虫、日本棘隙吸虫等。

绦虫:曼氏迭宫绦虫、阔节裂头绦虫、猪带绦虫、牛带绦虫、棘球绦虫等原虫:溶组织内阿米巴、蓝氏贾第鞭毛虫、隐孢子虫、纤毛虫等。

1.2 按传播方式分类土源性寄生虫:这类寄生虫在其生活史发育过程中不需要中间宿主,虫卵或幼虫直接在外界发育为感染期。

主要有蛔虫、鞭虫、钩虫、蛲虫等。

食源性寄生虫:又可分为动物源性、植物源性等几类,动物源性主要包括旋毛虫、棘鄂口线虫、异尖线虫、华支睾吸虫、异形吸虫、猪带绦虫、牛带绦虫等;植物源性最常见的是布氏姜片吸虫。

水源性寄生虫:以原虫为主,主要介水传播,主要有溶组织内阿米巴、蓝氏贾第鞭毛虫、纤毛虫、隐孢子虫等。

2 流行特征2.1 土源性寄生虫流行程度已减轻我国曾是肠道寄生虫病严重流行的国家之一,经过多年的防治、环境和生活改善,流行程度已逐渐减轻,第二次全国人体寄生虫病现状调查与第一次相比,城乡居民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下降了63.65%[1],感染高发区集中在西部和中部地区。

广东省2002年调查蛔虫、钩虫、鞭虫、蛲虫的感染率分别为7.79%、6.46%、5.70%、30.38%,2009年调查感染率分别为0.88%、2.14%、1.74%、24.80%[2],有较为明显的下降。

肠道寄生虫病防治知识

肠道寄生虫病防治知识

肠道寄生虫病防治知识一、肠道寄生虫病的危害寄生人体的肠道寄生虫主要有蛔虫、钩虫、鞭虫、蛲虫等四种寄生虫。

各种寄生虫对人体可产生多种危害:蛔虫在肠道内主要吸食人体消化或半消化食物等营养物质;钩虫专门吸取人体肠道血液,并引起肠壁多处溃疡、出血;鞭虫由于其头部深入肠粘膜,吸取肠壁组织液和血液,引起肠壁充血水肿;蛲虫常在夜晚到肛门口产卵,引起肛门搔痒和会阴炎症等。

此外,虫体的寄生和刺激尚可引起脐周及上腹疼痛、腹泻等症状;儿童反复感染可发生营养不良、贫血、发育不良、智力低下等危害;虫体分泌的毒素和排泄物对人体有毒害和致敏作用,可出现烦躁、失眠、荨麻疹、哮喘、小儿夜间磨牙、夜惊以及喜食生米、泥土等异食现象。

蛔虫严重感染可引起肠梗阻、胆道蛔虫症、蛔虫性阑尾炎等。

真可谓虫小危害大。

二、肠道寄生虫的传播途径寄生虫在人体肠道内产卵,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土壤和食物,健康人因食用了被虫卵污染的蔬菜、瓜果、饮水,小儿吸吮污染的手指以及农田劳动、日常生活中手、脚直接接触受虫卵污染的泥土等而受到感染。

三、我区肠道寄生虫感染的现状和主要的防控措施我区肠道寄生虫感染特别是中小学生和幼儿长期居高不下,这与我区的经济状况卫生条件密切相关。

为了保障中小学生和幼儿园幼儿的健康成长,根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我省寄生虫病防治规划,我区今秋对全区中小学生和幼儿园幼儿集中进行驱虫服药。

药品使用安全高效的“甲苯咪唑咀嚼片”。

此药为甜味,服用者依从性较好,4岁以上的人群早晚饭后各服2片,2岁及以上不到4岁者减半。

2岁以下幼儿、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及对“甲苯咪唑”过敏禁用。

肝肾功能不良,老年人慎用。

预防肠道寄生虫感染除驱虫服药外,个人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也非常重要。

饭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教育小儿改掉吃手指、咬指甲的习惯;不吃不干净生的瓜果、蔬菜,避免手、脚直接接触泥土,提倡穿鞋下田劳动等。

此外,加强粪便管理,不随地大小便;加强家畜管理,城市不养鸡、鸭、鹅。

肠道寄生虫健康教育讲座

肠道寄生虫健康教育讲座

肠道寄生虫病的防治知识健康教育讲座寄生虫指一种生物,将其一生的大多数时间居住在另外一种动物,称为宿主或寄主上,同时,对被寄生动物造成损害。

寄生虫病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多发病,对小儿危害大,重者可致生长发育障碍。

人体寄生虫病对全球人类健康危害严重,广大发展中国家寄生虫病广泛流行;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寄生虫病也是公共卫生的重要问题。

1988~1992年在我国首次寄生虫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寄生虫平均感染率为62.5%,0~15岁儿童寄生虫感染率为55.3%-73.3%,说明我国广大儿童的寄生虫病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常见的小儿寄生虫病有:蛔虫病、蛲虫病、钩虫病、绦虫病、肺吸虫病、贾第虫病。

详细情况请参阅具体疾病。

一、小儿寄生虫病的症状(一)蛔虫病1、幼虫移行引起的症状:蛔虫卵移行至肺使细支气管上皮细胞脱落、肺部出血而造成肺蛔虫病,表现为咳嗽、胸闷、血丝痰、血嗜酸性细胞增多,肺部体征不明显,X线胸片可见肺部点状、片状或絮状阴影,病灶易变或很快消失,称为蛔幼性肺炎或蛔虫性嗜酸性细胞性肺炎,即LOEFFLER综合症。

症状1~2周消失。

严重感染时,幼虫可侵入脑、肝、脾、肾、甲状腺和眼,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如癫痫、肝大、腹痛等。

2、成虫引起的症状:成虫寄生于空肠,以肠腔内半消化食物为食。

临床表现为食欲不振或多食易饥,异食癖;常腹痛,位于脐周,喜按揉,不剧烈;部分病人烦躁易惊或萎靡、磨牙;虫体的异种蛋白可引起荨麻疹等过敏症状。

感染严重者可造成营养不良,影响生长发育。

3、并发症:蛔虫有钻孔的习性,在人体不适(发热、胃肠病变等)或大量食入辛辣食物和服用驱虫药物剂量不当等因素刺激下,蛔虫钻入开口于肠壁的各种管道,不仅可引起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肠梗阻,而且上窜阻塞气管、支气管造成窒息死亡,亦可能钻入阑尾或胰管引起炎症。

(二)蛲虫病蛲虫感染哥引起局部和全身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是肛门搔痒和眨眼不安,因为雌虫的产卵活动引起肛周和会阴皮肤强烈瘙痒,影响睡眠。

预防肠道寄生虫病

预防肠道寄生虫病

增城市实验小学集体备课记录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了解蛔虫病、蛲虫病的危害及掌握其防治知识。

2.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知识与技能目标:1、弄清蛔虫病、蛲虫病是怎样传染的?它们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2、小学生应养成怎样的卫生习惯?了解流感的一般症状和预防知识。

为什么说粪便无害化处理是预防肠道寄生虫病的主要方法?能力目标:1、了解什么是流感2、了解流感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小朋友,在我们的肚子里面经常有一些寄生虫,你们知道吗?它们是怎么到我们的肚子里面,你们知道吗?我们怎么才能不让这样寄生虫到我们的肚子里面呢?寄生虫会让我们生病,会让我们肚子痛。

二、教授新课1、出示图片1 提问:有谁知道常见寄生虫有多种?到处乱窜的是蛔虫;吸血鬼一样的是钩虫;夜游神一样的是蛲虫。

小结:常见的寄生虫有三种:蛔虫、钩虫、蛲虫。

2、出示图片2 提问:图上的小朋友哪些行为是不对的,会引起寄生虫病?小结:不要咬指甲,不要用手乱摸脏东西,饭前要洗手,吃的东西要洗干净,不要吃不干净的东西。

三、总结全文我们现在都是小学生,更要学会讲卫生,不要得寄生虫病。

1、讲故事,引课题。

2、讲解流感的一般症状和预防的方法。

(1)什么叫流感?(2)流感有哪些症状?(3)预防流感的方法: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抵抗力;及时增减衣服以免受凉;流感传染途径;注意室内通风、保暖;患流感后要及时治疗。

多休息,多喝水,多吃容易消化的事物;与流感病人隔离。

3、提问:流感的传播途径?小组讨论,交流(该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4、如何预防流感?春季感冒高发,所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从多方面进行预防,以免感冒。

1)、要劳逸结合,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寄生虫的防治方法

寄生虫的防治方法

寄生虫的防治方法一、引言寄生虫是指生活在其他生物体内、从中吸取养分而虱影响其生长和健康的生物。

它们通常在人和其他动物的体内繁殖和生存。

某些寄生虫可以引起严重的健康问题,包括感染、营养缺乏和内分泌失调。

我们需要采取一些防治措施来控制寄生虫的传播和影响。

本文将介绍一些寄生虫防治方法。

二、预防措施1.维护良好的卫生环境维护好卫生环境是避免寄生虫感染的重要措施。

应保证住宿、饮用水和食品都清洁卫生,不会成为寄生虫的温床。

定期清理卫生间、厨房等易感染寄生虫的场所,减少寄生虫的滋生。

2.个人卫生个人卫生是避免寄生虫感染的基本措施。

定期洗手、洗澡、剪指甲、换内衣裤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皮肤寄生虫的感染。

而不乱吃野味、勿食生鱼等做法可以有效避免虫卵进入肠道,引起肠道寄生虫感染。

3.宠物养护三、治疗措施1.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寄生虫病的常用方法之一。

土贝母、泽泻、苦楝皮、硝酸锌、板蓝根等均可治疗肠道寄生虫病。

一些常用的西药包括甲硝唑、吡喹酮、艾美菌素等。

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并且对一些重症患者也有很好的效果。

3.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可以去除嵌入体内的寄生虫。

较常见的手术包括钳取、抽吸等。

这些手术通常是在病情严重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才会采取。

四、结论控制和预防寄生虫感染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加强人们个体和社会的防治实践,才能最大限度保证人们的健康。

我们应该始终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并积极参与家庭和社区公共卫生活动,保持环境清洁卫生,严禁野蛮养殖,不贩卖、食用野生动物,共同建设一个清洁、健康的世界。

五、特殊人群的防治方法1.儿童防治儿童由于卫生习惯不好,抵抗力较弱,更容易感染寄生虫。

在儿童的饮食中,应加强对食品的消毒、烹制和加热,避免遗留物和病菌引起寄生虫的滋生。

在儿童到公共场所时,应注意进行消毒,不随地大小便,勤洗手,并对儿童进行寄生虫病的相关知识普及。

2.孕妇防治孕妇由于身体免疫力下降,更容易感染寄生虫。

医学专题肠道寄生虫病

医学专题肠道寄生虫病

3.根据传染途径总结出预防措施。
肠寄生虫病 的生活史
传染 途径 (chuánrǎn)
预防措施
第四页,共二十七页。
第五页,共二十七页。
一、蛔虫病
1、蛔虫病有哪些(nǎxiē)症状?
• (1)蛔虫寄生于肠道内,影响肠道功能,导致消化 和吸收障碍,尤其(yóuqí)是营养差及感染重的儿童,可 引起营养不良。小儿面黄肌瘦、贫血发育迟缓。
第八页,共二十七页。
想一想:蛔虫病会通过(tōngguò)何种途径传染呢?
3、传染途径:感染性虫卵污染了食物(shíwù)、 饮水、手,儿童吸吮手指或食前不洗手,生 吃未洗净的瓜果、蔬菜,喝生水,可将虫卵 吞入。
第九页,共二十七页。
想一想:怎样(zěnyàng)预防蛔虫病呢?
1、粪便无公害化处理,消灭蛔虫卵。 2、教育(jiàoyù)儿童讲究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防止感染。
第二十七页,共二十七页。
可致阴道炎。
第十一页,共二十七页。
2、蛲虫(náo chónɡ)(病原)的生活史:
• 蛲虫成虫(chéngchóng)似棉线粗细,所以又叫线头虫成虫寄
生于小肠下段、回盲部、阑尾及直肠处。雌虫夜间移
行至肛门周围产卵,卵经6小时即发育成有感染性 的虫卵。雄虫于交配后死亡,雌虫产卵后亦死亡。
成虫在人体内可生存1个月左右。
病、蛔虫性肠梗阻、蛔虫性阑尾炎等。
预防蛔虫病做好以下三点: 1、粪便无公害化处理,消灭蛔虫卵。 2、教育儿童讲究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防止感染。
3、经诊断为蛔虫病,服驱虫药驱蛔。
第二十三页,共二十七页。
课堂 小结 (kètáng)
1、本节所讲的三种肠道寄生虫,其成虫都寄生在
内 人,体都(r可éntǐ)以肠由

肠道寄生虫病

肠道寄生虫病
肠道寄生虫病
血地寄防制科
目录
概述 历史流行情况 防治工作 防治成果
概述
肠道寄生虫病是由寄生于人体消化道中的线虫所引起 的一系列疾病,主要有:钩虫、蛔虫、鞭虫、蛲虫。
肠道线虫完成生活史不需要中间宿主,均为经口 传播,成虫寄生于人体肠道内。
历史流行情况
泰州地区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潮湿, 空气湿润,农作物以稻麦和蔬菜为主,自然环境 非常适合肠道线虫的滋生和繁殖。 1988年全国第一次人体寄调结果显示:泰县(姜 堰)、靖江两地人群肠道寄生虫感染率平均为 67.88%,蛔虫、鞭虫、钩虫的感染率分别达 43.80%、41.59%、29.46%。其中,部分患者为中、 重度感染和多虫感染。 1992年,泰兴、兴化两市监测1648人,总感染率 平均达83.43%。
防治工作
调查摸底 防治试点
集体驱虫服药
巩固监测
(一)调查摸底阶段(1977-1989年)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前,由于人力、财力、物力等诸 多因素的制约,泰州地区肠道线虫病防治停留于卫 生宣传教育以及因地制宜开展人群感染率调查摸底 等工作。 据不完全统计,在此阶段各地共开展人群感染率调 查6.497万人次,平均感染率为28.7%,对查出的钩 虫感染者采用灭虫灵或四氯乙烯进行驱虫治疗,对 蛔虫、鞭虫、蛲虫感染者则采用磷酸哌嗪宝塔糖、 左旋咪唑片进行驱虫治疗。
(二)防治试点阶段(1990-1994年)
按照江苏省及当时扬州市卫生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 和要求,泰州地区各县(市)陆续启动肠道寄生虫 病防治试点工作,主要是选择部分有条件的乡、村 采取以服药驱虫(主要药物为复方甲苯咪唑、阿苯 哒唑)为主,健康教育为辅的防治措施。 据统计,在此阶段,共开展服药驱虫77.721万人次。 通过试点工作的开展,为以后大规模集体驱虫服药 打下了良好基础。

重点寄生虫病防治知识

重点寄生虫病防治知识

重点寄生虫病防治知识钩虫病钩虫病是由钩虫寄生人体小肠引起的肠道寄生虫病。

在我国,寄生于人体的钩虫主要是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

钩虫感染几乎遍及全球,在我国除少数气候干燥、寒冷地区外,其他各省均有钩虫感染或流行,以海南、四川、云南、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苏、湖南、安徽等地较严重。

人们常因从事田间种菜、耕作等劳动活动时,脚或手部皮肤直接接触含有钩虫幼虫的泥土或农作物后感染。

也可因生食含有钩虫幼虫的不洁蔬菜、瓜果而受到感染。

钩虫的幼虫侵入皮肤后进入人体,并在人体体内移行,最后到达小肠发育成为成虫。

成虫产卵后随粪便排出,在土壤环境中发育成为感染期幼虫。

因此,钩虫病是重要的土源性线虫病之一。

钩虫病的一般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贫血、营养不良及消化道功能紊乱,严重的可引起心脏功能不全,儿童生长和发育障碍。

孕妇感染可引起流产、早产或死胎。

婴幼儿感染钩虫病常出现急性便血性腹泻、大便呈柏油样、食欲减退,病死率较高。

钩虫在侵入人体并在体内移行过程中,可出现不同症状。

如钩虫幼虫侵入皮肤后,病人可感到局部皮肤有烧灼、针刺或奇痒等感觉。

继之出现红色点状丘疹或小泡疹,造成钩蚴性皮炎,多见于手指、足趾间。

幼虫移行至肺泡后,病人可出现咽痒、咳嗽、痰中带有血丝,严重感染者可出现剧烈干咳、肺大咯血及类哮喘样发作症状。

成虫寄生于小肠,在小肠壁上不断更换部位吸血,伤口不断流血造成贫血。

病人常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及不适、食欲不振等症状,由于胃口不佳、消化功能不良,影响铁的吸收,使贫血不断加重,甚至引起消化道大出血。

少数钩虫病人有喜食生米、泥土、木炭等“异嗜症”现象。

从粪便中查到钩虫卵或孵出钩蚴即可确诊为感染钩虫。

部分人群虽然已感染上钩虫,并在粪便中发现钩虫卵,但无明显的临床症状,称为钩虫感染。

钩虫病的治疗,可采取驱除肠道成虫和杀灭在组织中移行的早期幼虫的病原治疗。

常用的驱虫药物有阿苯达唑、甲苯达唑、噻嘧啶等。

近年我国合成的新药三苯双脒,则对驱除美洲钩虫的效果更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道寄生虫病防治知识
一、肠道寄生虫病的危害
寄生人体的肠道寄生虫主要有蛔虫、钩虫、鞭虫、蛲虫等四种寄生虫。

各种寄生虫对人体可产生多种危害:蛔虫在肠道内主要吸食人体消化或半消化食物等营养物质;钩虫专门吸取人体肠道血液,并引起肠壁多处溃疡、出血;鞭虫由于其头部深入肠粘膜,吸取肠壁组织液和血液,引起肠壁充血水肿;蛲虫常在夜晚到肛门口产卵,引起肛门搔痒和会阴炎症等。

此外,虫体的寄生和刺激尚可引起脐周及上腹疼痛、腹泻等症状;儿童反复感染可发生营养不良、贫血、发育不良、智力低下等危害;虫体分泌的毒素和排泄物对人体有毒害和致敏作用,可出现烦躁、失眠、荨麻疹、哮喘、小儿夜间磨牙、夜惊以及喜食生米、泥土等异食现象。

蛔虫严重感染可引起肠梗阻、胆道蛔虫症、蛔虫性阑尾炎等。

真可谓虫小危害大。

二、肠道寄生虫的传播途径
寄生虫在人体肠道内产卵,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土壤和食物,健康人因食用了被虫卵污染的蔬菜、瓜果、饮水,小儿吸吮污染的手指以及农田劳动、日常生活中手、脚直接接触受虫卵污染的泥土等而受到感染。

三、我区肠道寄生虫感染的现状和主要的防控措施
我区肠道寄生虫感染特别是中小学生和幼儿长期居高不下,这与我区的经济状况卫生条件密切相关。

为了保障中小学生和幼儿园幼儿的健康成长,根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我省寄生虫病防治规划,我区今秋对全区中小学生和幼儿园幼儿集中进行驱虫服药。

药品使用安全高效的“甲苯咪唑咀嚼片”。

此药为甜味,服用者依从性较好,4岁以上的人群早晚饭后各服2片,2岁及以上不到4岁者减半。

2岁以下幼儿、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及对“甲苯咪唑”过敏禁用。

肝肾功能不良,老年人慎用。

预防肠道寄生虫感染除驱虫服药外,个人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也非常重要。

饭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教育小儿改掉吃手指、咬指甲的习惯;不吃不干净生的瓜果、蔬菜,避免手、脚直接接触泥土,提倡穿鞋下田劳动等。

此外,加强粪便管理,不随地大小便;加强家畜管理,城市不养鸡、鸭、鹅。

学校、幼儿园应定期组织驱虫,防止学生、幼儿间交叉感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