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的最高境界:个人与组织契合

合集下载

个人——组织契合度和员工忠诚度关系研究

个人——组织契合度和员工忠诚度关系研究

表1研究假设表一、引言彼得·德鲁克(1999)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是组织最有价值的资源。

人力资源具有活跃性、创造性的特点同时也具有流动性。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的推进,在世界性经济形势的周期性变化过程中,企业为了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而不断地重组、兼并、裁员,或采取短期灵活的雇佣制度,这打破了传统的企业与员工间的默契,员工流动加剧、跳槽频繁。

员工的忠诚看其离职行为,也表现在员工离职意向和消极怠工。

这都影响和制约着企业的发展。

Chatman(1989)开创性地将个人-组织契合的概念集中于价值观:员工和组织相互影响彼此的行为,价值观是众因素中最根本的影响因素。

Muehinsky 和Monahan(1987)提出一致性契合、互补性契合的不同。

Kristof(1996)提出了个人-组织契合概念整合模型。

凌文轻等(2000)把组织忠诚操作化定义为员工留在组织中的原因,发现组织忠诚包括感情忠诚、规范忠诚、理想忠诚、经济忠诚、机会忠诚。

周丽对员工忠诚内涵进行新的界定,验证了我国国有企业知识员工忠诚的内容包括认同企业文化、甘于敬业奉献、提高职业能力、维护人际和谐、关注企业效益。

二、研究设计1.研究变量的界定本文从三个维度来解释个人—组织契合度内涵。

第一维度:组织价值观指员工人格特性、宗教信仰、人生目标、价值观、世界观与组织文化、组织目标及组织价值观的匹配程度;第二个人需求:组织供给,指组织能够提供给员工的各种条件能够达到员工的心理预期和满足员工的切实需要的匹配程度;第三个人能力:组织需求指员工能提供给组织的个人素质能够达到企业预期和满足企业需要的匹配程度。

“员工忠诚是指员工对于企业文化十分拥护,并将自身的价值理念与企业的相结合,维护企业权益,甘愿将自身的努力奉献于企业发展,从而在协助企业可持续发展基础上自身职业生涯也得到长远进步。

”本文按忠诚对象不同分为企业忠诚、职业忠诚、团队忠诚、利益忠诚。

企业忠诚指员工认可、相信企业,把个人发展融入到企业发展中,稳定持续地为企业创造价值。

人力资源管理课件第九讲成员与组织的匹配

人力资源管理课件第九讲成员与组织的匹配

价值观匹配的重要性
提高员工满意度
成员与组织价值观的匹配 程度影响员工的归属感和 满意度,进而影响员工的 工作表现和忠诚度。
促进团队合作
共同的价值观有助于增强 团队凝聚力和合作精神, 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 和协作。
降低离职率
价值观匹配的员工更可能 长期留在组织中,减少因 价值观不匹配而导致的离 职现象。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员工对组织 的价值观、目标、文化等方面 的认知和评价,从而评估匹配
程度。
行为观察法
通过观察员工的行为表现,评 估其与组织的匹配程度。
面试法
在面试过程中了解应聘者的价 值观、目标、文化等方面的认 知和评价,从而评估匹配程度 。
培训法
通过培训了解员工的需求和期 望,评估其与组织的匹配程度
减少人才流失
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可以吸引和留住优人 才。如何实现职业发展匹配
制定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
组织应与员工共同制定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明确职业发展目标 和路径。
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
组织应为员工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帮助员工提升技能和知识。
定期评估和调整
定期评估员工的职业发展状况,及时调整职业发展规划,以确保与 组织目标的匹配。
03
成员与组织的角色匹配
角色与职责
角色定义
角色分配
在组织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 和职责,这些角色是根据组织的需要 和目标来设定的。
组织根据每个成员的能力和特长,将 合适的角色分配给合适的成员,以最 大化组织效能。
职责明确
每个角色都有明确的职责描述,以确 保成员能够按照组织的要求完成工作 。
角色匹配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管理课件 第九讲成员与组织 的匹配
目录

人与组织匹配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人与组织匹配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人与组织匹配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人与组织匹配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在组织运营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而人与组织的匹配程度,直接影响着员工的工作满意度、组织绩效和长远发展。

因此,研究人与组织的匹配理论与方法,对于提升组织效能、促进员工个人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将对人与组织匹配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匹配的内涵和维度。

在此基础上,梳理和分析现有的匹配理论,包括个性与组织文化匹配、能力与岗位要求匹配、价值观与组织目标匹配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理论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影响人与组织匹配的关键因素,为后续的实践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接下来,本文将探讨人与组织匹配的评估方法。

评估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匹配度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因此,我们将对比分析不同评估方法的优缺点,如问卷调查、面试评估、心理测验等,以找到最适合的评估工具。

同时,还将探讨如何结合组织特点和实际需求,制定个性化的评估方案。

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探讨如何实现人与组织的良好匹配。

这包括在招聘选拔阶段如何运用匹配理论和方法,选拔出与组织高度匹配的员工;在员工培训与发展阶段如何根据员工的个性、能力和价值观,制定个性化的培训和发展计划;以及在组织变革与发展阶段如何调整和优化人与组织的匹配关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组织需求。

本文将总结人与组织匹配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为组织提供一套系统、科学的人与组织匹配管理框架和方法体系,为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和员工的个人成长提供有力支持。

二、人与组织匹配的理论基础人与组织匹配(Person-Organization Fit,简称P-O Fit)理论源于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它主要探讨个体与组织之间在价值观、目标、需求和能力等方面的匹配程度。

这种匹配不仅影响员工的个体满意度和绩效,还对组织的整体效能和长远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人力资源管理的四种境界

人力资源管理的四种境界

人力资源管理的四个境界第一境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个阶段的人力资源部与人事部没有什么区别,算算工资、招招人、打打员工考勤、编点制度,也许还要管后勤,根本和资源两字没沾上边。

算工资只要细心,具备初中学历就可以。

虽然每天都在招聘,但都是从网上下个面谈打分表进行面试,根本不去想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而年底看到离职率感叹这年头招人真难啊。

考核、编制度也是在老板的要求下进行,自己是断不会主动去做的,有的人还可以拿我想到了,但老板不支持”来作借口。

这些工作都是人事”,绝不是人力资源”,这就是所谓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我国绝大部分成立了3、5年的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都是如此。

第二境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进入这个阶段的人力资源部开始考虑人力资源的六大模块,当然具体只有招聘、薪酬管理、绩效考核、员工培训四项。

战略还是看不懂摸不着,组织结构也是毫无发言权的。

不过,定岗定编算是和组织结构挂了点边。

这个时候制度都有了,可是执行不到位。

员工离职率还一如既往,员工绩效还是原样,人力资源部整天都在拿个培训需求调查表叫员工填,然后定个培训规划,可是看不出效果。

老板不知道那些人力资源的术语,可是他知道自己的员工没有干劲,没有主动性;部门经理走了却没有他满意的人可以提拔上来。

于是老板对人力资源部的不满意加大了,他不知道人力资源部做的事对他有什么价值。

业务部门的经理们也对人力资源部的工作不置可否,他们干他们的你干你的。

那么这个时候你应该干什么?我认为首先要系统考虑人力资源相关的各模块。

比如:明确企业对人的标准,采用结构化面试,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给每个新进员工安排指导人”, 全面关注新进员工在试用期的表现。

考核也不再是收集表格划个3,6,9等,你需要更关注整个绩效体系的运行情况,经理们日常的监督记录、考核后的反馈沟通,对考核结果的分析,员工的真实意见,如何修改考核指标等等。

培训也不再是发个调查表完事,而要真实把握客户的需求制定出相应的培训课程。

人力资源的三境界.ppt

人力资源的三境界.ppt

•研发、
标管理,绩效考核 控制过程只增加管理
业绩能力

•MKT
成本及员工反感
智 过程难观察, •广告AE
•自主管理
•道德/操守
慧 管 理
结果难区分
与人的动态环 境整体动机、
•采购员投资顾问 项目主管
•高科技
•自我激励 •Partership 企业文化 •产权结构,协作平台
+能力 疑人不用
意愿相关责任 •微软
• 3、Patience is bitter, but its fruit is sweet. (Jean Jacques Rousseau , French thinker)忍耐是痛苦的,但它的果实是甜蜜的。11:038.5.202011:038.5.202011:0311:03:108.5.202011:038.5.2020
软饮20公升
液体750公升
机会是在消费者的脑海里
My share
Mind set
口渴是。。?
a mindset
口渴是心理状态
解渴是。。。
an arm reach
解渴是伸手的冲动
思考全球化 行动地方化
never-ending
渴望是永无休止的状态
360度品牌权益 广告 形象
公关 商誉
研发
策( 略想 计法 划) 年( 度做 计法 划)
行( 动操 计作 划)
内部分析 优势与劣势
产品/服务 与顾客
核心竞争力 经营战略
外部分析 问题与机会
目标与 绩效管理
人才组织 与设计
现金流量
采取行动
实践学习 PDCA
信息与管理模式
难观察
过 程

个人与组织契合度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的应用

个人与组织契合度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的应用

个人与组织契合度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的应用尽管个人与组织契合理论属于组织行为科学领域,但其在管理中的应用却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是紧密联系的。

本文在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契合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后,提出了关于这方面研究的相关认识。

关键词:个人与组织契合度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应用英国著名企业家、经济学家帕金森曾说“管理即是处理人的关系”。

他道出了企业管理的真谛。

如何使员工心甘情愿的、全力以赴的努力工作和合作,是所有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必须履行的首要职责。

人力资源管理是针对人的一种管理行为,而人又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一种生物。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迫切需要其他科学尤其是心理学不断提供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变化的有力支持,因此,需要从新的视角,开展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心理学问题研究。

而组织行为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行为与规律的科学,正好架起了人力资源与心理学研究的桥梁。

在这其中,个人与组织契合度这个名词因为很好的迎合了组织文化和价值观这些新的研究热点,因而倍受关注。

在国外,关于个人与组织契合度的研究已经逐渐趋于成熟,然而在我国,其应用研究却很少。

本文在梳理国内外关于个人与组织契合度在人力资源实践的应用研究后,提出相关认识,以期对广大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有所启示。

个人与组织契合度(一)内涵界定契合度的研究来源于心理学,组织行为学家在20世纪50年代把“个人与组织契合度”这一观念引入管理学。

自从契合度被引入组织管理后,针对职业(Holland,1985)、工作选择(Hackman and Oldham,1980)和组织氛围(Joyce and Slocum,1984),人们已提出许多契合理论,这些理论吸收了互动心理学的内容,考虑了个人和情境特点如何结合起来共同影响某一特定个人对某一既定情境的反应。

最初很多研究者认为,“个人与组织契合度”的概念专指个人与组织文化的契合度(person-organization fit ,POF),反映个人与组织之间的相容性(Compatibility)和一致性(Congruence)(Kristof,1996)。

个人—组织价值观契合如何影响员工的态度与绩效——基于竞争价值观模型的实证研究

个人—组织价值观契合如何影响员工的态度与绩效——基于竞争价值观模型的实证研究

在 分 析 Ca mp b e l l 有关 组织绩 效 的 3 0个 指 标 间 的 相 互 关
以上 机 制 与员 工 的 绩 效 也 有 关 。 员 工 的绩 效 表 现 取
系 基 础 上 ,提 出组 织 有 效 性 的 三 维 度 划 分 标 准 , 即 关 注 决 于其 工 作 动 机 、能 力 以 及 工 作 环 境 和 条 件 等 。 个 人一 重点 ( 关注 内部与关 注外部 ) 、结 构 导 向 ( 灵 活 导 向与 控 组 织 价 值 观 契 合 对 这 三 方 面 都 有 正 面作 用 : 首 先 ,当 组 制 导 向 )以及 过 程 一 结 果 , 【 l 该 模 型较 好 地 反 映 了组 织 织 价 值 观 满 足 个人 对 组 织 的 心 理 期 望 时 , 组 织 带 给 员 工 内竞 争 性 的 核 心 价 值 观 。如 图 l 所 示 ,根 据 此 框 架 ,企 的 不 确 定 性 减 少 , 员 工 安 全 感 更 强 、 满 意 度 更 高 , 动 机 [ 2 2 会 更 加 投 入 地 工 作 ;第 二 , 契 合 可 以帮 助 业 价 值 观 可 分 为 四个 维 度 :灵 活 导 向 一 关 注 内部 对 应 团 得 到 改 善 , 队价 值 观 ,它 强 调 组 织 对员 工 的信 任 与 投 入 ,促 进 员 工 员 工 准 确 把 握 企 业 的 主 导思 维 框 架 ,正 确 认 识 事 务重 要 的交 流 ,提 升 员 工 对 组 织 的 忠 诚 ;灵 活 导 向一 关 注 外 部 性 ,【 7 从 而 更 好 地 发 挥 自己 的 能 力 ;第 三 , 契 合 有 助 于 对 应 活 力 价 值 观 ,它 强 调 发 挥 员 工 的创 造 性 ,提 升灵 活 员 工与 组 织 的 其 他 成 员 有 效 沟 通 ,从 正 式 与 非 正 式 的互 这 三 应 变能力 ; 控 制 导 向 一 关 注 外 部 对 应 市 场 价 值 观 ,它 注 动 中 获 取 知 识 和 信 息 ,和 其 他 人 员 很 好 地 协 作 。[ 重 结 果 ,强 调 竞 争 ,激 发 员 工 更 努 力 地 工 作 ; 控 制 导 向一 方 面 的 作 用 决 定 了个 人一 组 织 价 值 观 契 合 对 个 人 绩 效 应 关 注 内部 对 应 规 范 价 值 观 ,它 强 调 平 稳 、可 靠 , 明确 程 有 正 向 影 响 。 序 和 清 晰 的角 色 职 责 ,保 证 员 工 更 好 地 完 成 工 作 。} 2 u尽 个^ . 一 组 织 价 值 观 的 契 合 是 一 种 连 续 的 状 态 。 当员

人力资源的三境界(1)

人力资源的三境界(1)
财务人员 MCD
管理重点方式 关键考核
制度化,规范化 的过程管理
标准能力
SOP,JSO
目 过程难观察,结果 •广告设计编程员 结果导向/业绩,另目
标 不可区分与工作本 •作家
管 身的特征
•研发、
标管理,绩效考核 控制过程只增加管理
业绩能力

•MKT
成本及员工反感
智 过程难观察, •广告AE
•自主管理
现金流量
采取行动
实践学习 PDCA
(操作) 行动计划
信息与管理模式
难观察
过 程
可观察
智慧管理 目标管理
大锅饭
科学管理
不可区分
可区分
结果
科学管理
信息的 可获得性
例子/行业
管理重点方式 关键考核
过程可观察,流水线工人 过程决定结 饭店服务员 果
财务人员
MCD
制度化,规范化 的过程管理 SOP,JSO
从3A到4A
买得到 Accessibility
买得起
Affordability
乐得买
Acceptability
Accountability 负责卖
公司远景
(想法) (做法) 策略计划 年度计划
内部分析 优势与劣势
产品/服务 与顾客
核心竞争力 经营战略
外部分析 问题与机会
目标与 绩效管理
人才组织 与设计
人力资源的三境界
人力资源的三境界 人财
人才
人材
招聘策略
人财
人才
Head hunter Search
猎头 目标甄选 招募
人材
Recruitment
人力资源管理循环

个人-组织契合度研究现状与展望

个人-组织契合度研究现状与展望

个人-组织契合度研究现状与展望摘要首先介绍了个人-组织契合度的定义和测量。

然后分述了个人-组织契合度对主要结果变量包括工作满意度、组织公民行为、工作绩效和离职意愿的研究,以及目前有关个人-组织契合度的管理价值研究,包括甄选面试、培训和职业规划。

同时,作者也对已有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最后,指出目前关于个人-组织契合度研究需要完善的地方及对未来研究的一些展望。

关键词个人-组织契合度,测量,结果变量,管理价值。

1 个人-组织契合度的定义个人-组织契合度(person-organization fit)的概念最早是由Lewin(1951)提出,他强调个体行为的表现是受个体本身以及个体所处的环境的因素交互作用,即由互动产生的匹配感受,对个体及组织带来的正面效益[1]。

对于个人-组织契合度如何定义,国外学术界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两种[2]:一种是由Muchinsky和Monahan提出的一致性适合和互补性适合的观点。

所谓一致性适合,是指个人和组织具有同样的或相匹配的特点;而互补性适合则是指个人和组织能互相满足对方的需要,进一步说,组织的需要能通过其成员卓有成效的工作去实现,反之亦然。

另一种是Edwards提出的需要-提供和要求-能力的观点。

从需要-提供的角度看,当组织满足了个体的需要、意愿或偏好时,个人与组织之间也就实现了匹配;而从要求-能力的角度来看,如果个体的能力能很好地满足组织的要求,则在个人与组织之间便实现了匹配。

Kristof (1996)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个人与组织契合的整合模型[3]。

他将个人-组织契合定义为三种情况下员工与组织的相容性:作为组织成员的个体与组织至少有一方能够为另一方提供它所需要的资源;个体与组织在某些基本特征上拥有相似特征;以上两方面条件均具备。

然而,不同的研究者在概念假设上并没有达成一致,因而在操作化定义和研究指标上也有各自不同的选择[4]。

比如以O’Reilly 和Chatman为代表的研究者认为,组织文化对员工的行为有极大的塑造作用,而价值观又是组织文化中最基本最持久的思想层面,所以应该通过评估个体与组织之间价值观的相容性,来考查个人与组织的匹配情况。

个人与组织契合的衡量指标研究

个人与组织契合的衡量指标研究

个人与组织契合的衡量指标研究摘要:本文主要对以往研究契合衡量指标的观点进行研究,文章首先对契合衡量指标的类型以及应用范围进行阐述,其次将对契合衡量指标的优缺点进行分析,最后对以往的研究进行评价。

关键词:个人与组织契合衡量指标0 引言契合(fit),又称匹配,指一事物内的部分与部分及整体,及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因尺寸大小或体积、体形、外形、形态、形状、状态、运动、生存等属性或特征相同、一致(right)、相似、吻合、适应、适合(suitable)、互补、匹配、配合(match)、协调、和谐(harmony)等或相同一致、或吻合匹配、或协调相称、或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等所形成的一种关系状态。

个人与组织契合(person-organization fit,简称P-O Fit或P-OFit),又称人与组织契合或匹配,描述人与组织关系状态的专门术语,强调人与组织因一致、相似,或匹配、互补、吻合,或相反相成、对立统一,或协调、相称而形成的良好关系。

而对契合的研究以往大多是集中在定义、内容、类型以及与契合相关的变量上的。

专门研究个人与组织契合的衡量指标的文章并不多见,许多研究都是在对变量间关系进行分析时而简要涉及衡量指标的分析。

基于此,本文将对以往一些研究契合衡量指标的观点进行综述。

文章首先对契合衡量指标的类型以及应用范围进行阐述,其次将对契合衡量指标的优缺点进行分析。

最后对以往的研究进行评价。

1 契合衡量指标的类型Edward(1993)将契合指标分成两类:计算两价值观剖面图的差异和、计算两价值观剖面图的相关系数。

剖面图的差异和包括减差和D′、平方差和(D2)、绝对差和(│D│)、平方差和的平方根(D);Mahalanobis′D(Ms’D);剖面图的相关系数包括:等距尺度的相关(Q)、Q分类的相关(Qq)和次序尺度的相关(Qr)[1]。

邱琼萱2001年根据Edwars1994年对契合指标的探讨也将契合指标分为两类:两因数一致性指标,包括差数(X-Y)、绝对差数│X-Y│、差数平方(X-Y)2;剖面相似指标,包括绝对差数和、平方差和、平方差和的平方根和相关系数(Q)[2]。

中国转型经济背景下个人_组织契合对员工离职_省略_的影响_企业所有制形式与职位类

中国转型经济背景下个人_组织契合对员工离职_省略_的影响_企业所有制形式与职位类
[5 ] 这种知觉 到的契合很可能在 到的契合程 度 进 行 过 滤,
国传统文化 对组织及其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具 有很强的影 响力。因此,尽管在西方文化背景下, P - O Fit 与员工离 职 意 愿的关 系得 到了验 证, 但在中国的 文化 和 制 度 下, P - O F i t 与员工离职意愿的负相关 这一 命题是 否 也同样 成立,尚需在中国现有的国情和市场环境下进行验 证。 目前,中国本土的契合研究多倾向于采用间接测量 的方 法,让 员工 对同一测量项目做两次回答 :第一次 是 反映实际的组织特 征,第二次 是反映自己所期望的组织 特征。通过 对两次回答进行比较,实现 对 P - O F i t 的评 估。 20 06 年, 魏 钧 和 张 德 发 现中国 传 统 文化 影 响下的 P - O F i t 为八 维结 构, 不同维度 上的契合对 结果 变量有
[ 27 ] 研究结果表明,员工感知 织承诺和离职意愿的影响。
当员工发现, 对自己来
说 非常 重 要的东西 对 组织中的其他 人同样也 很 重 要时,
[8] 因此, 同 Va n 会 觉 得 在 这 样的组织 里工作 非常舒服。
V i a n e n 的研 究
[ 16 ]
一致,本研 究 采用员工与组织的价值
[1, 2]
一、 研究理论和假设
1 . P - O Fit 与离职意愿 1996 年, K r i s t o f 在 前人研 究的基 础上将 P - O F i t 定义为在以下三种情况下个人和组织之间体现出来的相 容性 :( 1) 至 少有一方 满足了另一方的需要,或者 ( 2 ) 他
[ 3] 这 们 有相 似的 基 本 特 征, 或 者 ( 3) 以 上两者 都 具 备。

个人与组织契合的衡量指标研究

个人与组织契合的衡量指标研究
表 2 契合衡量指标的应用范围
用于价值 观契合上。如丁虹 (9 7) 1 8 以减差来表示契合度指 标 , 假设
对象。 1 契 合 衡 量 指 标 的 类 型 E wad 1 9 ) 契 合 指 标 分成 两 类 : 算 两 价 值 观 剖 面 图 的 差 d r( 3 将 9 计 异和、 计算两价值观剖面图的相 关系数。 剖面图的差异和包括减 差和 契 合 衡 量 指 标
点 进 行 分析 , 后 对 以往 的研 究 进 行 评 价 。 最
关键词 : 个人 与组织契合
衡量指标
2 契 合 衡 量 指 标 的 应 用 范 围 契合衡量指标所应用 的方面很多。西 方学者关于人与组织契合 的研 究表 明 ,员工 价 值 观 与组 织 价 值 观 的一 致 性 契 合 是 人 与 组 织 契 合 的重要 方面 , 是最基础与核心的方面[ 3 1 以契合衡量指标多被应 。所
减差( X—Y)
实际丘琼萱(0 2价值观与期望价值观之 间的契合度 ; 20) 上司与
下 属 的权 力 的不 一 直 性 。
( )Q 分 类 的相 关 ( 和 次序 尺 度 的相 关 ( )。丘 琼 萱 2 0 Q 、 Qq) Qr… B 0 1年 绝对差数 I - Mer E g l9 6知 觉与偏 好的工作特性契合度 ; YI X i 和 n e18 ) ( 个人与 根据 E was 9 4年对契合指标 的探讨 也将契合指 标分 为两 类 : d rl 9 两 组 织 目标 的差 异 : 作 需 求 与 员 工 能 力 的 一 直 性 。 工
社科 论坛 t 穗 .
个人与组织 契合 的衡量指标研 究
何 才伟 陈加 ( 贵州 1 1 大学经济学院 2贵州大学 . ;. 管理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四个境界

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四个境界

住人才, 方能 达到 “ 半功倍” 事 的效 果。
如 果一个 做 人力资源 管理 的人连发 引到你的企 业。 当然 了, 吸引人才方 面 , 在 整个 公司
是, 人力 资源 管 理 的招 聘工 作环 节 无疑
第四个境 界 : 华人 才 升
人力 资源管 理者在苦 苦地 将人才 留
动辞 职走 人 , 另寻他路 , 否则也很 决就会 的实 力和 文化 氛 围 着最 大 的 作用 。 但
工作环 节几乎就 是人 才接 触和 了解企 业
这 样的人才不 知道感 恩 , 没有忠诚心 , 而
是首 要 的 目的 , 是 做 人 力资 源 管理 的 更 最基 本的要求。
的最 直接 甚 至 是唯 一的途 径 。 以在 吸 是 人 力资源 管理 者的 工作 没有做 到位 。 所 引人才方面 , 至可以说 , 甚 人力资源 管理 我 认 为 , 人力 资源 管 理者 工作 的第 四个
第一个境 界 : 发现 人 才
现 人 才 的能 力都 没有 , 基 本 上可 以主 那 被老板炒鱿 鱼。当然 , 现人才 的途径多 发
讲 会、 求职信 、网络 中介及猎 头公 司等 。 不管 途 径怎 样 , 发现 适 合公 司的 人才 才
现 了人 才 之 后 , 必须 想 尽 办 法将 人 才吸
住了之后 , 如果仅仅满足于这样 的结果 ,
人才 还是 种多样 : 种各样 的人才 招聘会 、 各 校园宣 也 是 一个 吸 引人才 的重要 途 径 。因为在 经 过 了不长 的 一段 时 间之 后 , 吸引人 才 方面 , 力 资源管 理 部 的招 聘 会想 尽办 法离开公 司。 人 我认 为, 不是说 这
第二 个境 界 : 引人 才 吸

人力资源的最高境界个人与组织契合

人力资源的最高境界个人与组织契合

人力资源的最高境界个人与组织契合个人与组织契合是当今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研究的热点,个人与组织的契合产生的意义将给企业带来和谐的发展,帮助个人实现自我价值。

个人与组织契合,又称人与组织契合或匹配,在企业内部最重要的体现在个人与组织在目标、价值观、特性方面的一致。

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中的最高境界,不是有如何运筹帷幄的老总,也不是拥有非常优秀的一流员工,而是在企业内,个人与组织的契合。

这也正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者们所追求的一种至高状态。

个人与组织的契合虽然说是一种最高境界,而只要企业做到从各个环节的默契配合,这种境界并不难达到。

选拔招聘中的个人与组织契合在选拔招聘中,个人与组织契合的重点,即是对人的整体评价。

将人员的选拔过程放在人与组织充分互动的环节里,去寻找认同本公司价值观和公司大局目标的员工,起码能与企业文化融合,能与组织交流,在公司动态变化中能始终保持其个人与工作的契合。

怎样达到契合?首先,要培训招聘者。

对于招聘人员对自身组织的主要特征和应征者特征的知觉准确度,要有提高。

包括向应征者掌握和表达本组织文化的核心部分的表达能力一定要强,这样能让应征者在短期内获得组织的主体信息,建立一种自身与组织契合的最初知觉判断。

招聘者同时也要学会使用个体价值观轮廓人格测验和其他评价方法,正确认识和反映应征者与组织特征的契合,以达到组织招聘想达到的效果。

在应征人员的评测方法上,对于不同性质的职位应用不同的评测方法,做到能客观地反映出与工作紧密相关的特定能力,且在企业内有效,同时又根据职位发生的变化,灵活改变评测方法。

当然又不能把测验当成唯一的途径,如面谈、真实工作预演都可做补充。

企业向应聘者真实的介绍企业相关情况,应聘人员真实的展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同时在员工进入企业和达到正常工作状态的调整过程中,不会让兴奋与热情淡化过快。

为了使个人的认识和评估往组织期望的方向走,安排一位与新员工职位有关的中间层员工参加面试小组,由他和新员工通过谈判、协商,及时修正和维护契合的建立,使形成的个人与组织的契合更加明确合理,缩短员工的适应阶段,使其尽快进入正常的工作状态。

从个人与组织契合切入人力资源管理

从个人与组织契合切入人力资源管理

从个人与组织契合切入人力资源管理:个人与组织契合,人力资源管理,员工招聘,员工培训,职业规划人力资源管理是针对人的一种管理行为,在组织中,主要是关心人本身、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工作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人与组织的关系等。

并且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需要与其他科学尤其是心理学不断提供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变化的有力支持,而组织行为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行为与规律的科学,正好架起了人力资源与心理学研究的桥梁。

组织行为学家在20世纪50年代把个人与组织契合这一观念引入管理学,并且针对职业、工作选择和组织氛围等提出许多契合理论,这些契合理论都与人力资源管理有着紧密的联系。

因此,本文对个人与组织契合的理论进行归纳与整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个人与组织契合的人力资源管理。

一、个人与组织契合理论契合(fit)一词在牛津字典里指的是一种相称、适应或胜任的状态。

早期文献对于个人与组织契合的研究是建立在ASA (Attraction-Selection-Attrition)的分析构架上,用以描述个人与组织相互之间背景特质相类似时,互相产生吸引作用,使得员工得以进入组织并安置于最适合表现的工作任务。

1然而,这个理论构架属规范性见解,而缺乏具体描述。

因此,后来的学者采用组织特质与个人特质的契合程度,来研究个人与组织的契合。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Kristof所研究的个人与组织契合的整合模型,该研究认为个人与组织契合的内涵职业规划,应同时包括一致性契合和互补性契合两项独立的研究观念。

一致性契合是个人特质与组织特质的一致性程度,其中,组织特质包含组织文化、组织气氛、价值观、目标及组织规范等;而个人特质则包含个人价值观、个人目标、人格及态度等免费论文下载。

互补性契合是指员工在某些方面的需求组织可以提供,而组织要求员工提供的相关资源,员工也有能力供给。

从互补性契合的角度来看,个人与组织契合可以分为:供给与需求契合和要求与能力契合。

人力资源工作者的三重境界.doc

人力资源工作者的三重境界.doc

人力资源工作者的三重境界4 人力资源工作者的三重境界第一层——部事人(不是人)第二层——干人事第三层——佛(佛光普照、众生膜拜)第一层——部事人(不是人)在大多数老板和员工的眼里,这一层“不是人”具有极强的“鬼性”。

“鬼性”对于老板来讲,它不能创造价值、消耗资源、制造矛盾、挑起事端、诸事无为、听声筒传话筒,只是个摆设罢了;“鬼性”对于员工来讲,它会咆哮、会咬人、对上摇尾巴、对下呲呲牙。

理性表达:老板说,人事部不会做“人事”;员工说,人事部从来不干“人事”。

约占比例:20%左右(时代变迁,数量减少)。

第二层——干人事“鬼性”得以还阳,成功脱变为“人”,这是质的飞跃。

为“人”难,为“人事”更难,但能脱离“鬼性”,质变为“人”实属不易;难为“人”,总比“非人”要胜过百倍,在做“人事”的道路上坚定前行吧!理性表达:老板说,人事部会办事;员工说,人事部为民办事。

约占比例:70%左右。

第三层——佛(佛光普照、众生膜拜)佛是人而不是神、佛是真平等者、佛不是独一无二的,人人皆可成佛。

佛不是用来膜拜的,佛是用来学的,学人力资源真知,做人力资本运作专家;佛对众人平等,不偏不倚,对上为企业家“资本投入”负责,对下可为民请愿;庙中菩萨虽未泥塑,却借佛光普照众生,众生为之顶礼膜拜;佛存在于你我心中,你我皆可成佛!理性表达:老板说,人力资源部懂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员工说,人力资源部温暖在我心。

约占比例:10%左右管理有三重境界:管事、管人、管系统。

不管的管理风格和管理对象对应着不同的管理境界,要求的能力不尽相同,最后达到的效果也是千差万别。

管理的第一重境界是管事,这样的管理最需要的是智商,要求管理者聪明、有才智。

在这样的境界下,最强大的管理者所能做到的最佳成绩是事无巨细的对其职责范围内的事情进行料理。

一个典型的有点夸张的例子是六出祁山时期的诸葛亮,通过司马懿的渠道我们知道诸葛亮甚至对杖责20的君卒都会亲自查办。

虽然这足以表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态度,但是作为一个统帅却并不是最好的管理境界。

实现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契合

实现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契合

评估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 契合效果
定期评估与反馈
定期检查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契合 程度,确保两者方向一致。
及时向员工提供反馈,指出目标实现 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帮助员工调整 行动方向。
分析评估结果并调整目标
分析评估结果,找出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不契合的原因,如目标设定过高或过低、资源分配不合理等 。
整。
反馈与反思
及时获取他人的反馈和 建议,进行反思和总结 ,以便更好地调整个人
目标。
灵活变通
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 灵活变通个人目标的实
现方式和方法。
03
实现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
契合
了解组织文化与价值观
组织文化
了解组织的使命、愿景和核心价值观,明确组织的发展方向和行为准则。
价值观认同
确保个人的价值观与组织价值观相符合,以共同的理念和信仰驱动工作。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定期沟通
与上级、同事保持定期的沟通,及时反馈工作进展和个人目 标实现情况。
开放交流
鼓励团队内部开放交流,分享经验和观点,促进相互理解和 协作。
制定个人发展计划
1 2
3
目标设定
根据组织目标和职业发展规划,制定个人短期和长期目标。
行动计划
为实现个人目标,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包括培训、学习、 实践等。
组织目标的重要性
组织目标有助于凝聚和引导组织成员 共同努力,提高组织效率和竞争力, 促进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个人与组织目标的关系
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关联性
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个人目标的实现有助于推动组织 目标的达成,而组织目标的达成也有助于实现个人目标。
个人与组织目标的契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力资源的最高境界:个人与组织契合作者:陆菲菲陈加洲来源:《人力资源管理》2008年第07期个人与组织契合是当今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研究的热点,个人与组织的契合产生的意义将给企业带来和谐的发展,帮助个人实现自我价值。

个人与组织契合,又称人与组织契合或匹配,在企业内部最重要的体现在个人与组织在目标、价值观、特性方面的一致。

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中的最高境界,不是有如何运筹帷幄的老总,也不是拥有非常优秀的一流员工,而是在企业内,个人与组织的契合。

这也正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者们所追求的一种至高状态。

个人与组织的契合虽然说是一种最高境界,而只要企业做到从各个环节的默契配合,这种境界并不难达到。

选拔招聘中的个人与组织契合在选拔招聘中,个人与组织契合的重点,即是对人的整体评价。

将人员的选拔过程放在人与组织充分互动的环节里,去寻找认同本公司价值观和公司大局目标的员工,起码能与企业文化融合,能与组织交流,在公司动态变化中能始终保持其个人与工作的契合。

怎样达到契合?首先,要培训招聘者。

对于招聘人员对自身组织的主要特征和应征者特征的知觉准确度,要有提高。

包括向应征者掌握和表达本组织文化的核心部分的表达能力一定要强,这样能让应征者在短期内获得组织的主体信息,建立一种自身与组织契合的最初知觉判断。

招聘者同时也要学会使用个体价值观轮廓人格测验和其他评价方法,正确认识和反映应征者与组织特征的契合,以达到组织招聘想达到的效果。

在应征人员的评测方法上,对于不同性质的职位应用不同的评测方法,做到能客观地反映出与工作紧密相关的特定能力,且在企业内有效,同时又根据职位发生的变化,灵活改变评测方法。

当然又不能把测验当成唯一的途径,如面谈、真实工作预演都可做补充。

企业向应聘者真实的介绍企业相关情况,应聘人员真实的展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同时在员工进入企业和达到正常工作状态的调整过程中,不会让兴奋与热情淡化过快。

为了使个人的认识和评估往组织期望的方向走,安排一位与新员工职位有关的中间层员工参加面试小组,由他和新员工通过谈判、协商,及时修正和维护契合的建立,使形成的个人与组织的契合更加明确合理,缩短员工的适应阶段,使其尽快进入正常的工作状态。

培训过程中的个人与组织契合组织整体的培训是可以由个人和组织共同设计培训内容的。

培训内容一要紧密结合企业经营发展方向,二要与员工正在从事的或即将要从事的工作关联密切。

从企业的整体发展来分析确定其需求,同时分析员工达到理想工作绩效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和能力,和每个员工的工作标准,由工作标准分析员工完成这些工作所必须掌握的知识、技术;在此基础上,要寻找员工与企业要求标准的工作绩效差距,根据员工不同的需求、能力及情感特征等将其分为不同的群体,然后对不同的细分群体,据其职位特点分别进行有目的性的培训。

最后再做好培训效果的评估,及时根据培训效果与需求变化、发展战略做出更新更适合的培训内容调整,形成符合员工和企业双方需要的高契合度状态。

完成了这样的超越,相信企业及其员工的忠诚度、满意度和成就感将有一个大的飞越,达到维持个人与组织的良好契合。

激励机制下的个人与组织契合对于留住企业的核心人才和企业业绩的提升,全面到位的激励机制无疑是一种近乎完满的好方法。

在激励机制这一点上,个人与组织如果能够达到契合,这个企业就一定达到了激励机制中的最高境界,这个大原则就是一定要以员工价值为导向。

每套激励方案除了整体上要系统设计,对组织成员具有统一性外,还要根据不同员工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人力资源解决方案,例如企业考虑实行自助餐福利计划,满足不同员工不同工作阶段不同层次的需要;及时公布组织制订的企业内部人员的晋升计划,向每位员工详细通报有关晋升的现实前景,以保证组织中员工晋升能取得更大的刺激效用;建立合理的岗位设计和工作分工,另外薪酬的设计要在员工满意度与组织留住核心人才和业绩提升中寻找均衡点,正确处理货币性报酬与非货币报酬、物质报酬与非物质报酬、长期报酬与短期报酬之间的矛盾。

激励机制的建立与员工职业规划有着密切关系,一个清晰的职业通道对于员工来说就是最大的激励,是员工自我激励的关键因素所在。

而如果能够达到员工自我激励与组织激励相互作用,这种形态下的个人与组织的契合一定是完美的。

员工职业生涯发展下的个人与组织契合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与组织发展是一种动态且持续的契合过程。

职业生涯发展问题是一个“寻找平衡点—平衡点被打破—重新选择—寻找新的平衡点”这样一种动态选择的过程。

而个人与组织契合的职业生涯发展是帮助员工进行个人发展规划等与职业生涯相关的活动来最大限度的开发个人的潜能,使之与企业职业需求契合,获得双赢效果。

企业对于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要进行系统的考虑,根据组织特性,运用系统的方法,把员工的生涯规划与企业的发展轨道、人力资源相关职能相结合,把员工的需求与企业的需求相结合;企业须根据环境条件、任务、目标、员工素质及要求的改变随时进行调整和创新;在设计发展轨道时,要充分考虑到企业发展与员工的发展两方面的因素。

要实行职业生涯发展的多轨制,并要有一定的弹性以满足员工的需求;在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各个环节中,企业都要提供及时的咨询。

通过会谈的方式帮助员工总结过去的工作及工作现状,对各种工作结果及能力给予评价,讨论自己的愿望及潜力,讨论职业的变更、修改等发展规划。

在保证基础组合的前提下,如:内部工作空缺张贴和横向流动,退休预备计划和正式教育培训,然后,在员工参与程度提高的情况下,再进一步采用主动规划组合和主动管理组合活动。

如设立评价中心、正式的专门辅导、职业生涯工作室集中于了解员工及其发展前景,明晰组织职业生涯体系是如何运作的。

企业运用主动规划组合的各项活动,是为了设法通过员工职业生涯的具体计划和企业继承计划把信息转变为行动。

员工此时感受到企业对他们职业生涯的重视达到了最高程度,这时组织与个人在职业生涯上达到了最好的一个契合度,对组织与个人而言都是受益非浅的。

在此过程中考虑人力资源部和一线经理参与的程度,以便让实践活动更为有效的运作。

员工关系中的个人与组织契合员工关系中的个人与组织契合的员工关系十分注重沟通,有效的沟通能提高员工满意度,支持组织目标的实现。

通过良好的沟通能够帮助个人与组织更加了解对方的期望和义务,根据双方期望的变化不断进行修正和调整,这样员工在受到尊重、增加自信心的同时,组织的诸多问题相信也迎刃而解了。

同时,解决纵向沟通的不通畅,实行“走动式管理”,了解员工真实工作状态,心理状态,及时对管理策略进行调整,有针对性地对契合度进行维护。

直线经理与人力资源经理相互主导员工关系的建立。

直线经理要花时间和精力与了解员工,知道他的所好、所忧、所需,此基于员工对直线经理的信任与尊重;而人力资源经理起着经理与员工之间的桥梁作用,帮助直线经理深度了解员工。

管理者只有充分尊重、珍视和倾听组织成员的感情呼吁、愿望表达,才有助于组织成员保持牢固的心理联系,发挥进行组织动员的潜力,使每个成员热情饱满地继续工作。

为满足组织成员对领导正确行为的期待,要强调每个人都应具有自我献身精神,自愿遵循组织的行为规范去参加全组织的活动,使个人价值定向与活动的条件合理地协调一致,以发挥每个人的有效感应能力及唤起积极工作。

在任何情况下,管理者运用动机激励的重要目的,都是积极影响每个成员的工作成果和工作满意感。

而工作满意感反过来又会促进每个人提高工作效率,并积极强化实现动机因素中的热情工作态度。

一个组织通过动用保持内部活动的动机激励机制,来改善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心理协调能力和适应组织环境的能力,可以实现人和事的最佳结合,能促进工作效率和组织秩序的有机统一。

营造企业文化中的个人与组织契合个人与组织契合的企业文化既是员工认同的,又是能体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文化。

其重心所向是形成员工信奉的企业价值观、员工信任的组织、员工向往的事业。

个人与组织契合理论设计问卷对员工认同的企业文化进行粗略测量,企业又根据自身特点,提炼出企业的先进理念,形成核心企业文化。

让员工参与到企业文化的设计,企业精神、经营理念、核心价值观的提炼等活动上来;员工可以成为企业文化的传播者,形成在企业内、外部广泛认同的企业文化。

建立起有学习原动力的组织,强化企业文化功能,组织和个人共同提高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与认知,并且努力将员工良好的意愿融入企业的发展目标中。

个人与组织契合的企业文化构建要求企业管理者多为员工的能力发挥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有效机制、正确的政策和宽松的企业工作氛围。

宗旨是建立以能力发展为航向的企业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争取让每一个员工把能力最大限度地正确发挥作为自己价值追求的主体目标,并积极为此而努力。

在这种文化之下,企业管理者与员工上下同欲,使经营理念得以落实、共识得以建立、目标得以实现,实现个人与组织的契合。

企业能与员工达成并维持动态平衡的契合,那么组织与个人的契合更将是生动盎然。

通过建立个人与组织契合实现人力资源的自主能动开发,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目标所在。

基于个人与组织契合的企业文化本身就是个人非物质需要的有效激励资源,不仅可以吸引市场中大量的优秀人才,还可以增加个人效用,充分满足个人与企业的需求,形成员工稳定感、荣誉感,降低离职率。

个人与组织契合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用是一个复杂且综合的问题,个人与组织契合不是一层不变的,它会随着组织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个人与组织的契合,要求企业管理人员和人力资源工作者以发展、开放的眼光去评价个人与组织契合的问题,做出适应变化和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根据变化和发展来改变人力资源管理方式。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管理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