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士虞礼第十四原文及翻译

合集下载

《二十四禮》

《二十四禮》

《二十四禮》夫禮、德之範也。

教人遵上訓下。

履行人倫規矩也。

說文。

禮、履也。

所以祀神致福也。

禮有五經。

莫重於祭。

故禮字从示从豐。

豐、行禮之器也。

不知禮。

無以立。

禮之體。

敬為主。

禮之用。

和為貴。

知和而和。

不以禮節之。

亦不可行也。

上則優賜有加。

下則鞠躬盡瘁。

禮行於君臣矣。

定省溫凊。

出告反面。

禮行於父子矣。

外內位正。

和而有別。

禮行於夫婦矣。

長幼有序。

伯友仲恭。

禮行於兄弟矣。

樂羣敬業。

毋相聚以邪談。

禮行於朋友矣。

初集一、【伯禽趨跪】周魯伯禽。

觀於橋梓。

入門而趨。

登堂而跪。

【原文】周伯禽、隨康叔三見周公。

三被笞。

以問商子。

曰。

南山之陽有橋木。

北山之陰有梓木。

盍往觀。

伯禽見橋高而仰。

梓卑而俯。

還告商子。

曰。

橋者父道。

梓者子道。

明日。

伯禽入門而趨。

登堂而跪。

周公嘉其得君子之教。

周公制禮。

實開禮教之源。

且嘗一飯三吐哺。

一沐三握髮。

以禮天下之賢士。

其子伯禽未諳禮節。

宜其三見而三笞之也。

商子以橋梓明父子之道。

俾盡乎禮。

誠不愧為君子矣。

【白話解釋】周朝初年閒時候。

有箇周公的兒子。

名叫伯禽。

跟了周公的弟弟康叔去見周公三次。

就被他的父親痛打了三次。

伯禽就去問商子。

這是為了什麽緣故。

商子道。

南山的陽面有一種樹。

叫做橋木。

北山的陰面有一種樹。

叫做梓木。

你何不去看一看呢。

伯禽聽了商子的話。

就去看了。

只見橋木生得很高。

樹是仰着的。

梓木長得很低。

可是俯着的。

就回來告訴商子。

商子就對伯禽說道。

橋木仰起。

就是做父親的道理。

梓木俯着。

就是做兒子的道理。

到了第二天。

伯禽去見周公。

一進門就很快的走上前去。

一登堂就跪下去。

周公稱許他受了君子的二、【宋桓罪己】宋桓未立。

深明大體。

遇水恤民。

言懼名禮。

【原文】周宋大水。

魯莊公使弔焉。

公子御說。

承父命對曰。

孤實不敬。

天降之災。

又以為君憂。

拜命之辱。

臧文仲曰。

宋其興乎。

禹湯罪己。

其興也勃焉。

桀紂罪人。

其亡也忽焉。

且列國有凶。

稱孤。

禮也。

言懼而名禮。

其庶乎。

罪歸諸己。

則和氣致祥。

人心歡洽。

罪歸諸人。

則戾氣相感。

礼仪士虞礼第十四原文及翻译

礼仪士虞礼第十四原文及翻译

礼仪士虞礼第十四原文及翻译士虞礼第十四【题解】《士虞礼》讲述的是士既葬其父母后返回殡宫而举行的安魂礼。

所谓“虞”,就是“安”的意思,安者,安神也。

因此,如果说《士丧礼》和《既夕礼》旨在送形而往的话,那么,《士虞礼》则旨在迎神而返。

《士虞礼》经文的结构比较简单,它主要述及以下几个环节和步骤:殡宫中祭物之陈设,主人、宾客之就位;迎尸、妥尸(此尸指代死者受祭之活人,非指死者自身),飨神、飨尸;主人一献尸,主妇二献尸,宾长三献尸;祝告礼毕,送尸送宾。

历来学者将《士虞礼》归结为丧礼,但在我们看来,《士虞礼》既是士丧礼的继续和延伸,也是祭礼的开始,兼有丧礼和祭礼的双重意义。

这一点,如果我们联系其经文之后所附之《记》来看,联系《记》中所述之“卒哭祭”、“袝祭”、“荐祭”、“小祥”、“大祥”、“禫祭”等等来看,就显得尤为清楚。

士虞礼于五礼中亦属凶礼。

士虞礼:特豕馈食,侧亨于庙门外之右,东面(1)。

鱼腊爨亚之,北上(2)。

■爨在东壁,西面(3)。

设洗于西阶西南,水在洗西,篚在东(4)。

尊于室中北塘下,当户,两■醴酒,酒在东(5)。

无禁,幂用絺布;加勺,南枋(6)。

素几,苇席,在西序下(7)。

苴刌茅,长五寸,束之(8)。

实于篚,馔于西坫上。

馔两豆菹醢于西楹之东,醢在西,一铏亚之(9)。

从献豆两亚之,四笾亚之,北上(10)。

馔黍稷二敦于阶间,西上,藉用苇席(11)。

■水错于槃中,南流,在西阶之南,箪巾在其东(12)。

陈三鼎于门外之右,北面,北上。

设扃鼏,匕俎在西塾之西(13)。

羞燔俎在内西塾上,南顺(14)。

主人及兄弟如葬服,宾执事者如吊服,皆即位于门外,如朝夕临位(15)。

妇人及内兄弟服,即位于堂,亦如之。

祝免,澡葛绖带,布席于室中,东面,右几;降,出,及宗人即位于门西,东面,南上(16)。

宗人告有司具,遂请(17)。

拜宾,如临,入门哭,妇人哭(18)。

主人即位于堂,众主人及兄弟、宾即位于西方,如反哭位(19)。

祝入门,左,北面。

关于文明礼仪的文言文

关于文明礼仪的文言文

关于文明礼仪的古诗文1. 《论语·季氏篇》节选作者:孔子(春秋战国)原文:不学礼,无以立。

2. 《礼记·曲礼上》节选作者:戴圣(西汉)原文: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

3. 《爱人者人恒爱之》节选作者:孟子(战国)原文: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4. 《经》作者:李峤(唐)原文:汉室鸿儒盛,邹堂大义明。

五千道德阐,三百礼仪成。

5. 《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张霸》作者:林同(宋)原文:幼也知孝让,竟然合礼仪。

休疑汝尚小,须信我饶为。

6. 《绝句》作者:吕希哲(宋)原文:礼仪三百复三千,酬酢天机理必定。

7. 《绝句》作者:王大烈(宋)原文:弧矢重悬旧礼仪,郎君又产玉麟儿。

便烦着眼从头看,的似徐卿二子奇。

8. 《静以修身》作者:诸葛亮(三国)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9. 《奢者狼藉俭者安》作者:白居易(唐)原文: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10. 《不念居安思危》作者:魏徵(唐)原文: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以伐根而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11. 《历览前贤国与家》作者:李商隐(唐)原文: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12. 《君子忧道不忧贫》作者:孔丘(春秋)原文:君子忧道不忧贫。

13.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作者:子贡(春秋)原文: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14. 《谁善气迎人》作者:管仲(春秋)原文:谁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

15. 《不学礼无以立》(出自《论语》等古典文集)原文:不学礼,无以立。

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

仪礼士昏礼原文及译文

仪礼士昏礼原文及译文

仪礼士昏礼原文及译文昏礼。

下达。

纳采,用雁。

主人筵于户西,西上,右几。

使者玄端至。

摈者出请事,入告。

主人如宾服,迎于门外,再拜,宾不答拜。

揖入。

至于庙门,揖入;三揖,至于阶,三让。

主人以宾升,西面。

宾升西阶。

当阿,东面致命。

主人阼阶上北面再拜;授于楹间,南面。

宾降,出。

主人降,授老雁。

摈者出请。

宾执雁,请问名,主人许。

宾入,授,如初礼。

摈者出请,宾告事毕。

入告,出请醴宾。

宾礼辞,许。

主人彻几,改筵,东上。

侧尊甒醴于房中。

主人迎宾于庙门外,揖让如初,升。

主人北面,再拜,宾西阶上北面答拜。

主人拂几授校,拜送。

宾以几辟,北面设于坐左,下降,立于阶西。

赞者酌醴,加角柶,面叶,出于房。

主人受醴,面枋,进筵前,北面。

宾拜受醴,复位。

主人阼阶上拜送。

赞者荐脯醢。

宾即筵坐,左执觯,右祭脯醢,以柶祭醴三,西阶上北面坐,啐醴,建柶,兴,坐奠觯,遂拜。

主人答拜。

宾即筵,奠于荐左,降筵,北面,坐取脯。

主人辞。

宾降,授人脯,出。

主人送于门外,再拜。

纳吉,用雁,如纳采礼。

纳征,玄纁束帛、俪皮。

如纳吉礼。

请期,用雁。

主人辞。

宾许,告期,如纳征礼。

亲迎期初昏,陈三鼎于寝门外东方,北面,北上。

其实特豚,合升,去蹄。

举肺脊二、祭肺二、鱼十有四、腊一肫。

髀不升。

皆饪。

设扃鼏。

设洗于阼阶东南,馔于房中。

醯酱二豆,菹醢四豆,兼巾之:黍稷四敦。

皆盖。

大羹湆在爨。

尊于室中北墉下,有禁,玄酒在西,绤幂,加勺,皆南枋。

尊于房户之东,无禁,酒不幂。

篚在南,实四爵合卺。

主人爵弁,纁裳,缁袘。

从者毕玄端。

乘墨车,从车二乘,执烛前马。

妇车亦如之,有襜。

至于门外。

主人筵于户西,西上,右几。

女次,纯衣纁袡,立于房中,南面。

姆纚笄宵衣,在其右。

女从者毕袗玄,端毕,立于其后。

主人玄端迎于门外,西面再拜,宾东面答拜。

主人揖入,宾执雁从。

至于庙门,揖入。

三揖,至于阶,三让。

主人升,西面。

宾升西阶,致命。

主人阼阶上北面再拜。

宾降,出。

主人降,授老雁。

姆辞于女氏之君,受于父母。

仪礼·士冠礼(6)原文

仪礼·士冠礼(6)原文

仪礼·士冠礼(6)原文(160)孝友时格:孝:敬父母;友:善兄弟;时:是;格:至。

谓极尽孝友之道。

(161)湑(xǔ):清。

(162)伊脯:伊:惟。

脯:脯醢。

四字成句,脯谐音,故略去醢字。

(163)祜:福。

(164)楚:陈列貌。

(165)昭:明。

(166)爰,于;孔:甚。

(167)髦士:俊士。

攸:所。

(168)于假:为大。

于:犹为:假:大。

(169)伯某甫、仲、叔、季:即伯某甫、仲某甫、叔某甫、季某甫之略。

伯、仲、叔、季:排行的次序。

某:代字。

甫:男子之美称。

(170)自屦,夏用葛至不屦繐屦,述三服所用之屦。

屦:古时一种单底鞋。

屦与裳同色。

夏用葛:葛:葛布。

夏天用葛布制成的屦。

(171)青絇繶纯:絇(q*):鞋头装饰,形如刀鞘鼻,有孔,可系鞋带。

繶(y@):缀于屦牙底相接的缝中用以饰屦的圆丝带。

纯(hǔǔn):屦缘的镶边。

以上三种饰物,皆青色。

(172)博寸:宽一寸。

博:宽、广。

(173)以魁柎之:魁:大蛤;柎:涂注。

即以蛤灰涂注之使白。

(174)繐屦:用细而疏的麻布做成的服丧所穿的屦。

(175)从记以下至篇末,为本篇后《记》。

《记》是对经文的补充和阐发,其中有对古代礼仪的补记,有关于礼的意义和凡例的说明等。

《仪礼》十七篇,除《士相见礼》、《大射礼》、《少牢馈食礼》、《有司彻》四篇之外,余十三篇皆有《记》。

传统认为《记》为孔子后学作,其写作年代在孔子之后,子夏之前。

(176)大古:大,通太。

古人太字多不加点,如大极、大庙之类。

后人加点,以别大小之大。

即太古,指尧舜以前年代。

冠布:戴白布冠。

(177)齐(h1i)则缁之:齐,古通斋。

斋戒。

缁之:染成黑色,即言将祭斋戒,染之成黑色。

(178)緌(rul):冠的缨饰:结在颔下用以固冠的带子叫作缨;结后剩余下垂作为装饰的部分叫作緌。

未之闻也:是说没有听说过缁布冠有缨饰之事。

此引孔子语说明太古冠无缨饰。

(179)冠而敝之可也:敝,弃。

缁布冠只在初加冠时用,其意义在于重古始,平常不用,故说冠而敝之可也。

虞寄应答文言文翻译

虞寄应答文言文翻译

虞公曰:“余闻君子之道,贵在修己,其次在安人,其下在安民。

今子以道自任,而不遗余力以安吾民,余甚嘉之。

然吾闻之,贤者之行,必有以济世,非徒自娱而已。

子其有以教余乎?”应答曰:敬维君子,高义宏词,不遗余力以安吾民,此乃君子之德,余何敢望之。

然君子之道,修己安人,其义深远,非一日之功也。

余虽不才,亦尝竭力以求之。

修己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始也。

余自幼慕圣人之道,夙兴夜寐,孜孜不倦,以求得君子之真谛。

然修身之道,非独在于言语之间,更在于行止之间。

故余常自省,以求其身正,而后方能正人正己。

安人者,使民安居乐业,各得其所。

余虽僻居小邦,然亦知民心之向背,政之得失。

故余常思所以安民之道,以求得民心之归附。

是以余政宽而民安,政简而民服,政和而民乐。

安民者,治国之要也。

民者,国之根本,安民则国固,不安则国危。

故余常以安民为念,不遗余力以保民之安宁。

余闻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君民关系,犹水舟之理。

君为舟,民为水,水能载舟,舟亦不可离水。

故余常思所以防水患,以保民之安全。

然君子之行,非独在于安民,更在于济世。

余虽才疏学浅,亦尝求所以济世之道。

余以为,济世之道,在于求真务实,不尚虚名。

故余常以求真务实之心,从事于国政,以求得国之大治。

君子之行,还在于教化。

教化者,民心之所向,国运之所系。

余常以教化为己任,不遗余力以教化吾民。

余以为,教化之道,在于明理导行,使民知礼义,知廉耻,知法度。

是以余常以身作则,教民以礼,导民以德,使民各安其分,各尽其职。

君子之道,非一日之功,非一人之力。

余虽不才,亦知君子之行,必有以济世。

是以余虽处小邦,亦愿尽吾之力,以效命于天下。

余闻之,君子之才,不以大小论,而以德行论。

余虽才薄,然余之志,愿与天下君子同,以德行求济世之实。

虞公闻余之言,甚喜,曰:“善哉!子之志,可谓大矣。

余虽不能及,然愿与子共勉,以求天下之治。

”于是,虞公与余结为莫逆之交,同心协力,共谋天下之治。

译:虞公说:“我听说君子之道,贵在修养自己,其次是安抚人民,再次是使人民安居乐业。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礼仪典 第十四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礼仪典 第十四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礼仪典第十四卷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礼仪典第十四卷目录礼仪总部杂录礼仪典第十四卷礼仪总部杂录尚书中候周公归政于成王,太平制礼鸾凤见。

《春秋说题辞》:礼者,体也。

人情有哀乐,五行有兴灭,故立乡饮之礼终始之,哀婚姻之宜朝聘之。

表尊卑有序,上下有体,王者行礼得夫中和,礼得则天下咸得,厥宜阴阳,滋液万物,调四时,和动静,常用不可须臾惰也。

礼含文嘉礼者,履也。

礼稽命徵得礼之制。

泽谷之中有赤乌、白玉、赤蛇、赤龙、赤木、白泉生出饮酌之使长寿。

礼之动摇也,与天地同气、四时合信、阴阳为符、日月为明、上下和洽,则物兽如其性命。

汲冢《周书》:生之乐之,则母之礼也。

政之教之,遂以成之,则父之礼也。

父母之礼以加于民。

《管子·牧民篇》:国有四维,一曰礼。

《文子·道德篇》:文子问何谓礼,曰:为上则恭严,为下则卑敬,退让守柔为天下雄,立于不敢设于不能,此之谓礼也。

《上礼篇》:老子曰:为礼者,雕琢人性,矫拂其情。

目虽欲之禁以度,心虽乐之节以礼,趋翔周旋屈节卑拜,肉凝而不食酒,澄而不饮外,束其形内愁其德,钳阴阳之和而迫性命之情,故终身为哀人。

《庄子·天运篇》:三王五帝之礼义法度,不矜于同而矜于治。

故譬三王五帝之礼义法度,其犹柤梨橘柚耶。

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

故礼义法度,应时而变也。

《尸子》:秋为礼。

西方为秋。

秋,肃也,万物莫不肃敬,礼之至也。

《董子》:理者,天所为也。

文者,人所谓之礼。

礼者因人情以为节,文以救其乱也。

夫堤者,水之防也。

礼者,人之防也。

刑防其末,礼防其本也。

《慎子》:礼从俗政,从上使,从君国。

有贵贱之礼,无贤不肖之礼;有长幼之礼,无勇敢之礼;有亲疏之礼,无爱憎之礼。

《荀子·劝学篇》:礼者、法之大分,群类之纲纪也。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

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天论篇》:水行者表深,表不明则陷。

治民者表道,表不明则乱。

礼者,表也。

非礼,昏世也;昏世,大乱也。

《修身篇》: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乱提僈;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辟违、庸众而野。

安德义论语解读—宪问篇第十四(5)

安德义论语解读—宪问篇第十四(5)

安德义论语解读—宪问篇第十四(5)【原文】14.16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①,召忽死之②,管仲不死。

”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③,不以兵车④,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⑤,如其仁。

”【注释】① 桓公杀公子纠:公子纠,姓姜,名纠。

齐桓公的哥哥。

为夺君位,被桓公杀死。

公子:古代诸侯的儿子除太子外,都被尊称为公子。

② 召(shào)忽:公子纠的师傅,也是家臣。

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的哥哥齐襄公即位后不行君道,两人怕受牵累,小白的师傅鲍叔牙侍奉小白逃往莒国,管仲和召忽侍奉子纠逃往鲁国。

襄公被杀以后,小白先入齐国,立为国君,便兴兵伐鲁,迫使鲁杀了公子纠。

召忽为此自杀,管仲经鲍叔牙极力举荐,归服了齐桓公,当了宰相,辅助桓公成就了霸业。

死之:为纠而死,也即自杀殉主。

死,为动用法。

③ 九合诸侯:指齐桓公成为霸主后,曾多次召集诸侯盟会。

九:泛指多次,不是实指。

④ 以:靠,用。

兵车:战车,这里指武力。

⑤ 如:这里作“乃”讲。

可译为“就是”。

【语译】子路说:“齐桓公杀了他哥哥公子纠,其师召忽亦自杀殉主,可是管仲却没有自杀。

”子路问:“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孔子说:“齐桓公曾多次召集天下的诸侯会盟,不使用武力,这都是管仲出的力啊。

这就是他的仁德啊,这就算是他的仁德啊!”【解读】本章记载孔子对管仲“仁德”的评价。

齐桓公称霸中原,一凭胸量,二凭勇力。

胸量首先表现在对待管仲的问题上,齐桓公,原名叫公子小白,他与他的哥哥公子纠争夺君位。

管仲辅佐公子纠,当时用箭射杀齐桓公,桓公险些丧命,后来齐桓公逼鲁国杀死了公子纠,经鲍叔牙引荐,齐桓公破例起用了曾射杀他的管仲,而且给他极高的待遇。

“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

”塞门,君王所用的屏风照壁,反坫,君王在厅堂所设供外交用的酒台。

齐桓公有,他让管仲也有,并且让他单独收取租赋,家臣都不兼职,“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

”一切礼仪待遇均以君王对待,试想,齐桓公如无雅量,能容忍管仲?不能容忍,岂有称霸中原的气派。

季礼文言文翻译

季礼文言文翻译

原文:季礼者,孔子之孙,孔子卒,季礼嗣为鲁国大夫。

季礼为人谦和,敬贤礼士,好学不倦,善言辞,能以礼待人。

季礼尝游于齐、晋、楚、秦之间,四方之士莫不乐与之交。

季礼仕鲁,历仕三家,为政以礼,化民以德,百姓安之。

季礼尝曰:“礼者,天地之序也,人道之本也。

人无礼则不立,国无礼则不宁。

”季礼之母,贤而明,教子有方。

季礼有三子,皆贤良,季礼诲之,使成器。

季礼之友,多贤达之士,如颜回、子贡、曾申等,皆以礼相交。

季礼晚年,家道中落,而季礼不改其志,仍以礼待人,以德化民。

翻译:季礼,姓曾,名子,字子思,是孔子的孙子。

孔子去世后,季礼继承父位,成为鲁国的大夫。

季礼为人谦逊和蔼,尊敬贤能,礼遇士人,好学不倦,擅长辞令,能够用礼待人。

季礼曾游历于齐、晋、楚、秦等国之间,四方之士无不乐于与他交往。

季礼在鲁国为官,历任三家,执政以礼,教化民众以德,百姓因此安居乐业。

季礼曾说过:“礼,是天地之秩序,人道之根本。

人若无礼,则无法立足;国家若无礼,则不得安宁。

”季礼的母亲,贤良明智,教育儿子有方。

季礼有三个儿子,都贤良有才,季礼教导他们,使他们成为有用之才。

季礼的友人,大多是贤达之士,如颜回、子贡、曾申等,他们都是以礼相待。

季礼晚年,家道中落,但他不改其志,依然以礼待人,以德教化民众。

季礼一生,勤学好问,尊礼重德,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子女也悉心教育。

他的言行,深受后世敬仰,成为儒家学派的典范。

季礼虽身历乱世,但始终坚守礼义,以礼待人,以德化民,体现了儒家“仁者爱人”的思想精髓。

在季礼的一生中,我们可以看到,礼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也是国家治理的基石。

季礼以礼治国,以德化民,使得鲁国在他的治理下,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繁荣昌盛。

他的事迹,成为了后世子孙学习的榜样,也为我们揭示了礼与德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总之,季礼的一生,是一部充满智慧与哲理的传奇。

他的言行,为我们树立了道德的标杆,他的事迹,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道德的完善。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季礼被誉为“礼学大师”,他的思想,对我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礼法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礼法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礼记·曲礼上》曰:“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礼不妄说人,不辞费,则乱而不治。

礼以顺人心为本,以正身安人为要。

是故,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是以君子之学也,亲其亲,仁也;教民予之,善也;讲信修睦,民莫不亲。

何也?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译文:《礼记·曲礼上》中说:“礼,是用来确定亲疏关系、解决疑惑、辨别是非同异、明确对错的。

如果不遵循礼制,随意评论他人,言辞繁琐,就会导致混乱而不易治理。

礼是以顺应人心为根本,以端正自身、使他人安宁为关键。

因此,不合礼制的不看,不合礼制的不听,不合礼制的不说,不合礼制的不做。

所以,君子学习礼,亲近自己的亲人,这是仁;教导民众,这是善;讲求诚信,修养和睦,民众没有不亲近的。

为什么?亲近自己的亲人而仁爱民众,仁爱民众而爱护万物。

”注释:1. 夫礼者:礼,指的是礼仪,即社会生活中的一种规范行为,用来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2. 定亲疏:确定亲疏关系,即区分远近亲疏,以礼制为准则。

3. 决嫌疑:解决疑惑,即通过礼制明确是非,使人无所疑惑。

4. 别同异:辨别是非同异,即区分事物的对错,使人明辨是非。

5. 明是非:明确对错,使人在行为上有所遵循。

6. 礼不妄说人:礼制要求人们不随意评论他人,以避免造成误会和纷争。

7. 不辞费:不浪费言辞,即言辞简练,不繁琐。

8. 乱而不治:混乱而不易治理,指没有礼制的约束,社会秩序会混乱。

9. 顺人心:顺应人的内心需求,即礼制要符合人的本性。

10. 正身安人:端正自身,使他人安宁,即通过个人的修养来影响他人,使社会和谐。

11. 非礼勿视:不合礼制的不看,指不注视不合礼制的事物。

12. 非礼勿听:不合礼制的不听,指不听不合礼制的言论。

13. 非礼勿言:不合礼制的不说,指不发表不合礼制的言论。

14. 非礼勿动:不合礼制的不做,指不进行不合礼制的行动。

15. 君子之学:君子学习,指有道德修养的人学习礼。

礼貌用词文言文翻译

礼貌用词文言文翻译

孔子乃曰:“吾闻君子之行,贵在谦逊,故吾欲子以谦词翻译。

”农夫颔首,沉思片刻,遂对曰:“君子之道,贵在谦和,敬人以礼。

孔子先生所言,诚为至理。

敢以谦词翻译,望先生赐教。

‘吾闻君子之行,贵在谦逊’。

此句翻译为:‘闻君子之行,谦逊为先。

’”孔子微笑,点头赞许。

农夫继续曰:“‘故吾欲子以谦词翻译’。

此句翻译为:‘是以愿子以谦词为之翻译。

’”孔子听后,眉开眼笑,曰:“善哉,善哉!”农夫又曰:“‘孔子先生所言,诚为至理’。

此句翻译为:‘孔子先生之言,实为至理名言。

’”孔子闻之,喜形于色,曰:“子之才,可谓出众矣!”农夫谦逊道:“非敢妄自尊大,实因孔子先生之教诲,使小子受益匪浅。

”孔子曰:“子言谦逊,乃真君子也。

吾赠子丝束,以示奖励。

子宜以此为榜样,弘扬谦逊之道,使世人皆知。

”农夫谢过孔子,接过丝束,心中感激不已。

自此,农夫以此为勉,言行举止皆以谦逊为本,乡里之人皆以此为楷模。

孔子见农夫谦逊有礼,心中大悦,遂命弟子记录此事,以传后世。

弟子闻言,皆感孔子教诲之深,纷纷效仿,使谦逊之道在陈国流传甚广。

时值春秋,礼仪之邦,孔子提倡谦逊之道,农夫以礼貌用词翻译,此事传为佳话。

今人若欲了解古人谦逊之态,不妨细读此段文言,以窥其貌。

译曰:昔者孔子游于陈国,遇农夫,谈甚欢。

孔子试农夫才,出题云:“子能以谦词译吾言,吾将以丝赠之。

”农夫应允。

孔子曰:“君子之行,贵在谦逊。

子试以谦词译之。

”农夫沉思,答曰:“闻君子之行,谦逊为先。

是以愿子以谦词为之翻译。

孔子先生之言,实为至理名言。

”孔子喜,曰:“子才出众矣!”农夫谦逊道:“非敢妄自尊大,实因孔子教诲,使小子受益匪浅。

”孔子赠丝束,曰:“子宜以此为榜样,弘扬谦逊之道。

”农夫谢过,自此以谦逊为本,乡里人皆效仿。

孔子命弟子记录此事,传之后世。

弟子感孔子教诲之深,效仿之,使谦逊之道在陈国流传甚广。

此文言文译本,旨在展现古人谦逊之态,供今人借鉴。

愿世人皆以谦逊为本,弘扬礼仪之邦之美德。

主宾无愧色文言文翻译

主宾无愧色文言文翻译

夫宴乐之道,在于主宾之欢。

主宾无愧色,则宴会之和乐矣。

然主宾无愧色,非一日之功,须心诚意敬,以礼相待。

是以余今为之论,以昭其义。

古之宴饮,必先有主人之敬,后有宾之谦。

主人者,迎宾之礼也;宾者,谦恭之态也。

主人迎宾,必亲至门庭,执卷以候。

宾至,主人必起立,拱手而迎,以此示敬。

宾入门,主人引之入座,献酒进馔,以尽主之敬。

宾亦必起立,以示谦恭,受酒食,以答主人之好意。

如此,主宾之间,敬意相待,无愧色矣。

主人待宾,有四者不可缺:一曰礼,二曰诚,三曰敬,四曰和。

礼者,所以正其仪也;诚者,所以动其心也;敬者,所以感其意也;和者,所以乐其情也。

主人无礼,则宾不安;主人不诚,则宾不信;主人不敬,则宾不感;主人不和,则宾不乐。

是以主人必正其仪,以敬宾之心;诚其意,以动宾之情;感其意,以应宾之礼;乐其情,以和宾之和。

宾亦宜自勉,以副主人之望。

宾之自勉,有四者不可忽:一曰谦,二曰敬,三曰恭,四曰和。

谦者,所以自抑也;敬者,所以自恭也;恭者,所以自敬也;和者,所以自乐也。

宾能谦,则主人安;宾能敬,则主人信;宾能恭,则主人感;宾能和,则主人乐。

如此,主宾之欢,自无涯矣。

夫主宾无愧色,非止于宴会之顷,亦在于平居之际。

平居相处,主人待宾,亦须以礼、诚、敬、和为则。

宾亦当以谦、敬、恭、和自勉。

如是,则主宾之间,相敬如宾,相待如亲,而无愧色之虞。

故曰:“主宾无愧色,礼义之极也。

”夫礼义者,人之所以立也。

人能守礼义,则无怨怼之心;无怨怼之心,则无争斗之患。

是以主宾无愧色,非独宴乐之盛,亦国家之福,社会之和也。

嗟乎!世之宴乐,多主不敬宾,宾不谦主,以致失礼失和,纷争不息。

余愿世之主人,能效古之敬宾之礼;世之宾,能学古之谦恭之态。

使主宾无愧色,则宴会之乐,何患不增?国家之治,何患不固?社会之和,何患不广?是以论主宾无愧色之道,实为治世之要务,不可不察也。

愿天下之人,皆以礼义相待,使主宾无愧色,共享宴会之乐,共建国家之治,同乐社会之和。

卷四十三·士虞礼第十四_《仪礼注疏》卷四十三·士虞礼第十四_礼经_儒部

卷四十三·士虞礼第十四_《仪礼注疏》卷四十三·士虞礼第十四_礼经_儒部

卷四十三·士虞礼第十四_《仪礼注疏》卷四十三·士虞礼第十四_礼经_儒部尸谡,祝前,乡尸。

(前,道也。

祝道尸,必先乡之,为之节。

)[疏]“尸谡祝前乡尸”。

○注“前道”至“之节”。

○释曰:此记尸谡之时,祝前尸之仪也。

云“必先乡之,为之节”者,言必先面乡尸者,为之节度也。

还,出户,又乡尸。

还,过主人,又乡尸。

还,降阶,又乡尸。

(过主人则西阶上,不言及阶,明主人见尸,有??之敬。

)[疏]“还出”至“乡尸”。

○注“过主”至“之敬”。

○释曰:“过主人则西阶上,不言及阶,明主人见尸,有??之敬”者。

以其经出户降阶,及门皆指物而言主人者,欲见阶上不言,西阶而言主人者,欲见主人见尸有??之敬,故没去阶名,而云主人也。

降阶,还,及门,如出户。

(及,至也。

言还至门,明其?无节也。

降阶如升时,将出门如出户时,皆还乡尸也。

每将还,必有辟退之容。

凡前尸之礼仪在此。

)[疏]“降阶”至“出户”。

○注“及至”至“在此”。

○释曰:言还至门明其?无节也者,以经自阶已前,皆不言及,从阶到门言及者,以其自阶到门,其中道远,故特言及以殊之,是以郑云“言还至门,明其?无节”,谓无还乡尸之节也。

云“降阶如升时,将出门如出户时,皆还乡尸也”,经直云“及门如出户”,虽不言降阶如升时,以将出门如出户,明降阶如升时,故郑约出门以明降阶也。

云皆还乡尸者,欲见经还者皆还乡尸也,谓乡尸乃前道也。

云“每将还,必有辟退之容”者,辟退即逡巡,谦让之容貌也。

云“凡前尸之礼仪在此”者,以《仪礼》一部所云,前尸之礼仪在此经为具悉者。

尸出,祝反,入门左,北面复位,然後宗人诏降。

[疏]“尸出”至“诏降”。

○释曰:“尸出,祝反,入门左,北面复位”者,谓祝既送尸出,反入门复位,复上文祝入门左北面位,故云复位也。

云“然後宗人诏降”者,谓祝复位,宗人乃诏告主人降,以其无事故也。

尸服卒者之上服。

(上服者,如《特牲》士玄端也。

不以爵弁服为上者,祭於君之服,非所以自配鬼神。

《仪礼注疏》卷四十三·士虞礼第十四

《仪礼注疏》卷四十三·士虞礼第十四

《仪礼注疏》卷四十三·士虞礼第十四尸谡,祝前,乡尸。

前,道也。

祝道尸,必先乡之,为之节。

[疏]“尸谡祝前乡尸”。

○注“前道”至“之节”。

○释曰:此记尸谡之时,祝前尸之仪也。

云“必先乡之,为之节”者,言必先面乡尸者,为之节度也。

还,出户,又乡尸。

还,过主人,又乡尸。

还,降阶,又乡尸。

过主人则西阶上,不言及阶,明主人见尸,有踧之敬。

[疏]“还出”至“乡尸”。

○注“过主”至“之敬”。

○释曰:“过主人则西阶上,不言及阶,明主人见尸,有踧之敬”者。

以其经出户降阶,及门皆指物而言主人者,欲见阶上不言,西阶而言主人者,欲见主人见尸有踧之敬,故没去阶名,而云主人也。

降阶,还,及门,如出户。

及,至也。

言还至门,明其閒无节也。

降阶如升时,将出门如出户时,皆还乡尸也。

每将还,必有辟退之容。

凡前尸之礼仪在此。

[疏]“降阶”至“出户”。

○注“及至”至“在此”。

○释曰:言还至门明其閒无节也者,以经自阶已前,皆不言及,从阶到门言及者,以其自阶到门,其中道远,故特言及以殊之,是以郑云“言还至门,明其閒无节”,谓无还乡尸之节也。

云“降阶如升时,将出门如出户时,皆还乡尸也”,经直云“及门如出户”,虽不言降阶如升时,以将出门如出户,明降阶如升时,故郑约出门以明降阶也。

云皆还乡尸者,欲见经还者皆还乡尸也,谓乡尸乃前道也。

云“每将还,必有辟退之容”者,辟退即逡巡,谦让之容貌也。

云“凡前尸之礼仪在此”者,以《仪礼》一部所云,前尸之礼仪在此经为具悉者。

尸出,祝反,入门左,北面复位,然后宗人诏降。

[疏]“尸出”至“诏降”。

○释曰:“尸出,祝反,入门左,北面复位”者,谓祝既送尸出,反入门复位,复上文祝入门左北面位,故云复位也。

云“然后宗人诏降”者,谓祝复位,宗人乃诏告主人降,以其无事故也。

尸服卒者之上服。

上服者,如《特牲》士玄端也。

不以爵弁服为上者,祭於君之服,非所以自配鬼神。

士之妻则宵衣耳。

[疏]“尸服卒者之上服”。

○注“上服”至“衣耳”。

夭寿第十四.doc

夭寿第十四.doc

夭壽第十四或問:孔子稱仁者壽,而顔淵早夭;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而比干、子胥身陷大禍,豈聖人之言不信而欺後人耶?故司空頴川荀爽論之,以爲古人有言,死而不朽,謂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其身殁矣,其道猶存,故謂之不朽。

夫形體者,人之精魄也;德義令聞(徐湘琳曰:"又作'德音令問',問通'聞'。

"按程本、四庫本均作'德義令聞'。

)者,精魄之榮華也。

君子愛其形體,故以成其德義也。

夫形體固自朽弊消亡之物。

壽與不壽。

不過數十歳;德義立與不立,差數千歳,豈可同日言也哉!顔淵時有百年之人,今寜復知其姓名耶?《詩》云:"萬有千歳,眉壽無有害。

"人豈有萬壽千歲者,皆令德之謂也。

由此觀之,仁者壽豈不信哉!《傳》曰:"所好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

"比干、子胥皆重義輕死者也,以其所輕,獲其所重,求仁得仁,可謂慶矣。

槌鍾擊磬所以發其聲也,煑鬯燒薰所以揚其芬也。

賢者之窮厄戮辱,此搥擊之意也;其死亡陷溺,此燒煑之類也。

北海孫翶以爲:死生有命,非他人之所致也,若積善有慶,行仁得壽,乃敎化之義,誘人而納於善之理也。

若曰積善不得報,行仁者凶,則愚惑之民,将走千惡(原注:"一作'移其性'。

" 徐湘琳曰:"千,當作'于'。

")以反天常,故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身體髪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至也。

若夫求名之徒,殘疾厥體,冒厄危戮以徇其名(徐湘琳曰:"俞樾曰:厄,當作'犯'。

",則曾參不爲也。

子胥違君而適讐國,以雪其恥,與父報讐,悖人臣之禮,長畔弑之原。

又不深見二主之異量,至於懸首不化,斯乃凶之大者,何慶之爲?幹以爲二論皆非其理也,故作《辨夭壽》云。

幹聞先民稱所惡於知者爲鑿也,不其然乎?是以君子之爲論也,必原事類之宜而循理焉。

(完整版)礼书及译文

(完整版)礼书及译文

礼书太史公曰:洋洋美德乎!宰制万物,役使群众,岂人力也哉?余至大行礼官,观三代损益,乃知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其所由来尚矣。

人道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诱进以仁义,束缚以刑罚,故德厚者位尊,禄重者宠荣,所以总一海内而整齐万民也。

人体安驾乘,为之金舆错衡以繁其饰;目好五色,为之黼黻文章以表其能;耳乐钟磬,为之调谐八音以荡其心;口甘五味,为之庶羞酸咸以致其美;情好珍善,为之琢磨圭璧以通其意。

故大路越席,皮弁布裳,硃弦洞越,大羹玄酒,所以防其淫侈,救其彫敝。

是以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下及黎庶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事有宜適,物有节文。

仲尼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周衰,礼废乐坏,大小相逾,管仲之家,兼备三归。

循法守正者见侮於世,奢溢僭差者谓之显荣。

自子夏,门人之高弟也,犹云“出见纷华盛丽而说,入闻夫子之道而乐,二者心战,未能自决”,而况中庸以下,渐渍於失教,被服於成俗乎?孔子曰“必也正名”,於卫所居不合。

仲尼没後,受业之徒沈湮而不举,或適齐、楚,或入河海,岂不痛哉!至秦有天下,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善,虽不合圣制,其尊君抑臣,朝廷济济,依古以来。

至于高祖,光有四海,叔孙通颇有所增益减损,大抵皆袭秦故。

自天子称号下至佐僚及宫室官名,少所变改。

孝文即位,有司议欲定仪礼,孝文好道家之学,以为繁礼饰貌,无益於治,躬化谓何耳,故罢去之。

孝景时,御史大夫晁错明於世务刑名,数干谏孝景曰:“诸侯籓辅,臣子一例,古今之制也。

今大国专治异政,不禀京师,恐不可传後。

”孝景用其计,而六国畔逆,以错首名,天子诛错以解难。

事在袁盎语中。

是後官者养交安禄而已,莫敢复议。

今上即位,招致儒术之士,令共定仪,十馀年不就。

或言古者太平,万民和喜,瑞应辨至,乃采风俗,定制作。

上闻之,制诏御史曰:“盖受命而王,各有所由兴,殊路而同归,谓因民而作,追俗为制也。

议者咸称太古,百姓何望?汉亦一家之事,典法不传,谓子孙何?化隆者闳博,治浅者褊狭,可不勉与!”乃以太初之元改正朔,易服色,封太山,定宗庙百官之仪,以为典常,垂之於後云。

《仪礼》士冠礼原文及译文

《仪礼》士冠礼原文及译文

《仪礼》士冠礼原文及译文《仪礼》士冠礼原文士冠礼。

筮于庙门。

主人玄冠,朝服,缁带,素□,即位于门东,西面。

有司如主人服,即位于西方,东面,北上。

筮与席、所卦者,具馔于西塾。

布席于门中,闑西阈外,西面。

筮人执策,抽上韇,兼执之,进受命于主人。

宰自右少退,赞命。

筮人许诺,右还,即席坐,西面。

卦者在左。

卒筮,书卦,执以示主人。

主人受□,反之。

筮人还,东面,旅占,卒,进,告吉。

若不吉,则筮远日,如初仪。

彻筮席。

宗人告事毕。

主人戒宾。

宾礼辞,许。

主人再拜,宾答拜。

主人退,宾拜送。

前期三日,筮宾,如求日之仪。

乃宿宾。

宾如主人服,出门左,西面再拜。

主人东面答拜,乃宿宾。

宾许,主人再拜,宾答拜。

主人退,宾拜送。

宿赞冠者一人,亦如之。

厥明夕,为期于庙门之外。

主人立于门东,兄弟在其南,少退,西面,北上。

有司皆如宿服,立于西方,东面,北上,摈者请期,宰告曰:「质明行事。

」告兄弟及有司。

告事毕。

摈者告期于宾之家。

夙兴,设洗,直于东荣,南北以堂深,水在洗东。

陈服于房中西墉下,东领,北上。

爵弁服,纁裳,纯衣,缁带,韎韐。

皮弁服:素积,缁带,素□。

玄端,玄裳,黄裳、杂裳可也,缁带,爵□。

缁布冠,缺项,青组缨,属于缺;缁纚,广终幅,长六尺。

皮弁笄,爵弁笄,缁组紘,纁边,同箧。

栉实于箪。

蒲筵二,在南。

侧尊一甒醴,在服北。

有篚实勺、觯、角柶。

脯醢,南上。

爵弁、皮弁、缁布冠各一匴,执以待于西坫南,南面,东上。

宾升则东面。

主人玄端爵□,立于阼阶下,直东序,西面。

兄弟毕袗玄,立于洗东,西面,北上。

摈者玄端,负东塾。

将冠者采衣,紒,在房中,南面。

宾如主人服,赞者玄端从之,立于外门之外。

摈者告。

主人迎,出门左,西面,再拜。

宾答拜。

主人揖赞者,与宾揖,先入。

每曲揖。

至于庙门,揖入。

三揖,至于阶,三让。

主人升,立于序端,西面。

宾西序,东面。

赞者盥于洗西,升,立于房中,西面,南上。

主人之赞者筵于东序,少北,西面。

将冠者出房,南面。

赞者奠纚、笄、栉于筵南端。

礼仪译著(礼记)

礼仪译著(礼记)

礼仪译著《传》说:为什么服齐衰三月呢?小功,是为兄弟服的丧服。

不敢用为兄弟服的丧服为至尊的人服丧。

大夫为宗子。

《传》说:为什么服齐衰三月呢?大夫不敢降低对宗子的丧服。

为过去的国君。

《传》说:大夫为过去的国君,为什么服齐衰三月呢?大夫离开国君,在郊待放,国君让他的长子打扫他的宗庙,所以大夫为国君服齐衰三月,是自认与庶民相同。

为什么还称他为大夫呢?是说他因与国君的主张不同而离开国君,还没有断绝俸禄。

为是士的曾祖父母,如同众人。

《传》说:为什么服齐衰三月呢?大夫不敢降低对自己的曾祖的丧服。

已经嫁给大夫的女子,没有出嫁的女子为曾祖父母。

《传》说:出嫁的,是嫁给大夫。

没有出嫁的,是已成人而没有出嫁。

为什么服齐衰三月?不敢降低对自己的曾祖的丧服。

大功,用粗略加工的布制作上衣和下裳。

头绖和腰带是牡麻做的麻带。

直到丧事结束只此一服,不换丧服。

为未成年而死的儿子、女儿服长殇、中殇。

《传》说:为什么服大功呢?因为他们没有成年。

为什么不更换丧服呢?成年人去世,仪制繁多,未成年人去世,仪制简单,所以,未成年的死者的丧事的麻绖不绞带而垂下,由于没有成人。

年龄十九至十六为长殇,十五至十二为中殇,十一至八为下殇,不满八岁以下的都是无服之殇。

无服之殇,用一日的哭泣代替活着时一月的时间。

用一日代替一月的殇,哀伤而没有丧服。

所以儿子出生三个月,父亲就给他取名,如果死了就哭他;没有取名就死了就不哭。

为叔父的长殇、中殇,姑、姐妹的长殇、中殇,兄弟的长殇、中殇,丈夫的兄弟的儿子、女儿的长殇、中殇,嫡孙的长殇、中殇,大夫的庶子力他的嫡兄弟的长殇、中殇,诸侯为他的嫡子的长殇、中殇,大夫为他的嫡子的长殇、中殇。

如果是长殇,都是九个月,头绖有系带;是中殇,七个月,头绖没有系带。

大功,用粗略加工的布做上衣和下裳,用牡麻做头绖缨带,布带,三个月后改换丧服,换上小功服的上衣。

葛布做的绖、带,九个月后丧期结束脱掉。

《传》说:大功丧服的布是九升。

小功丧服的布是十一升。

《礼经》全文及注释

《礼经》全文及注释

《礼经》全文及注释敖不可长①——做人治学的准则【原文】敖不可长②,欲不可从③,志不可满,乐不可极(4)。

贤者狎而敬之(5),畏而爱之。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积而能散,安安而能迁迁(6)。

临财毋苟得(7),临难毋苟免。

很毋求胜(8),分毋求多。

疑事毋质(9),直而勿有(10)。

【注释】①本节选自《曲礼》上。

《曲礼》记录了先秦儒家关于各种礼仪制度的言论,目的在于继承和发扬礼教,使人们的言行符合礼教的规范。

这一节的内容主要讲做人和治学的态度。

②敖:同“傲”,傲慢。

③从:同“纵”,放纵。

④极:达到顶点。

⑤狎(xia):亲近。

(6)安安:满足于平安的境遇。

迁:改变。

(7)临:遇上,面对。

苟:苟且。

(8)很:争论,争执。

(9)质:判定,证明。

(10)直:明白。

【译文】傲慢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纵,志向不可自满。

享乐不可达到极点。

对于贤能的人要亲近并敬重,要敬畏并爱戴。

对于所爱的人要了解他的恶德,对于憎恨的人要看到他的优点。

能积聚财富,但又能分派济贫;能适应平安稳定,又能适应变化不定。

遇到财物不要随便获得,遇到危难不应苟且逃避。

争执不要求胜,分派不要求多。

不懂的事不要下断语,已明白的事不要自夸知道。

【读解】古代儒家思想的最大特点是凡事保持中间态度:既不能不及,又不能太过。

这种态度叫作“中庸”。

做人,保持中庸尤其重要,而且具有很大的实践价值,也是修身养性的主要内容。

内心要庄重矜持,但又不能过分,过分便成了傲慢。

欲望可以得到正当的满足,过分则走向放纵。

在任何时候,在任何事情上,都不能达到顶点,不能走向极端。

这样,才能在上下左右的关系中和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站稳脚跟,有所作为。

这种观念体现了儒家对人生的基本态度。

它是积极的、现实的、进取的,同时又是谨慎的、保守的。

千百年来,它对塑造我们民族的人格心理起过重要作用,产生过深远影响,是人生修养的重要思想资源。

无论我们现在如何来评价这种人生态度,事实上它已深入到了我们人格心理的深层结构之中。

《古代兵法散文·秦汉兵法·礼记》原文鉴赏

《古代兵法散文·秦汉兵法·礼记》原文鉴赏

《古代兵法散文·秦汉兵法·礼记》原文鉴赏《古代兵法散文·秦汉兵法·礼记》原文鉴赏[原文] (节选)曲礼上第一道德仁义,非礼不成。

教训正俗,非礼不备。

分争辨讼,非礼不决。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宦学事师,非礼不亲。

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

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鹦鹉能言,不离飞鸟。

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鹿。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檀弓上第三君子曰:谋人之军师,败则死之;谋人之邦邑,危则亡之。

檀弓下第四工尹商阳与陈弃疾追吴师,及之。

陈弃疾谓工尹商阳曰:“王事也。

子手弓而可。

”手弓。

“子射诸!”射之,瑟一人,张弓。

又及,谓之,又毙二人。

每毙一人,掩其目。

止其御曰:“朝不坐,燕不与,杀三人,亦足以反命矣。

”孔子曰:“杀人之中,又有礼焉!”礼运第九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 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 以功为己。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

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

是谓小康。

”礼器第十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

忠信,礼之本也。

义理,礼之文也。

无本不立,无文不行。

礼也者,合于天时,设于地财,顺于鬼神,合于人心,理万物者也。

是故天时有生也,地理有宜也,人官有能也,物曲有利也。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礼仪士虞礼第十四原文及翻译士虞礼第十四【题解】《士虞礼》讲述的是士既葬其父母后返回殡宫而举行的安魂礼。

所谓“虞”,就是“安”的意思,安者,安神也。

因此,如果说《士丧礼》和《既夕礼》旨在送形而往的话,那么,《士虞礼》则旨在迎神而返。

《士虞礼》经文的结构比较简单,它主要述及以下几个环节和步骤:殡宫中祭物之陈设,主人、宾客之就位;迎尸、妥尸(此尸指代死者受祭之活人,非指死者自身),飨神、飨尸;主人一献尸,主妇二献尸,宾长三献尸;祝告礼毕,送尸送宾。

历来学者将《士虞礼》归结为丧礼,但在我们看来,《士虞礼》既是士丧礼的继续和延伸,也是祭礼的开始,兼有丧礼和祭礼的双重意义。

这一点,如果我们联系其经文之后所附之《记》来看,联系《记》中所述之“卒哭祭”、“袝祭”、“荐祭”、“小祥”、“大祥”、“禫祭”等等来看,就显得尤为清楚。

士虞礼于五礼中亦属凶礼。

士虞礼:特豕馈食,侧亨于庙门外之右,东面(1)。

鱼腊爨亚之,北上(2)。

■爨在东壁,西面(3)。

设洗于西阶西南,水在洗西,篚在东(4)。

尊于室中北塘下,当户,两■醴酒,酒在东(5)。

无禁,幂用絺布;加勺,南枋(6)。

素几,苇席,在西序下(7)。

苴刌茅,长五寸,束之(8)。

实于篚,馔于西坫上。

馔两豆菹醢于西楹之东,醢在西,一铏亚之(9)。

从献豆两亚之,四笾亚之,北上(10)。

馔黍稷二敦于阶间,西上,藉用苇席(11)。

■水错于槃中,南流,在西阶之南,箪巾在其东(12)。

陈三鼎于门外之右,北面,北上。

设扃鼏,匕俎在西塾之西(13)。

羞燔俎在内西塾上,南顺(14)。

主人及兄弟如葬服,宾执事者如吊服,皆即位于门外,如朝夕临位(15)。

妇人及内兄弟服,即位于堂,亦如之。

祝免,澡葛绖带,布席于室中,东面,右几;降,出,及宗人即位于门西,东面,南上(16)。

宗人告有司具,遂请(17)。

拜宾,如临,入门哭,妇人哭(18)。

主人即位于堂,众主人及兄弟、宾即位于西方,如反哭位(19)。

祝入门,左,北面。

宗人西阶前北面。

祝盥,升,取苴降,洗之;升,入设于几东席上,东缩;降,洗觯;升,止哭(20)。

主人倚杖,入(21)。

祝从,在左,西面。

赞荐菹醢,醢在北(22)。

佐食及执事盥,出举,长在左(23)。

鼎入,设于西阶前,东面,北上。

匕俎从设(24)。

左人抽扃、鼏、匕,佐食及右人载(25)。

卒,朼者逆退复位(26)。

俎入,设于豆东;鱼亚之,腊特(27)。

赞设二敦于俎南——黍,其东稷(28)。

设一铏于豆南。

佐食出,立于户西。

赞者彻鼎。

祝酌醴,命佐食启会(29)。

佐食许诺,启会,却于敦南,复位(30)。

祝奠觯于铏南,复位(31)。

主人再拜稽首。

祝飨,命佐食祭(32)。

佐食许诺,钩袒,取黍稷祭于苴,三;取肤祭,祭如初(33)。

祝取奠觯,祭,亦如之;不尽,益,反奠之(34)。

主人再拜稽首。

祝祝卒,主人拜如初,哭,出复位(35)。

祝迎尸。

一人衰绖,奉篚,哭从尸(36)。

尸入门,丈夫踊,妇人踊。

淳尸盥,宗人授巾(37)。

尸及阶,祝延尸(38)。

尸升,宗人诏踊如初,尸入户,踊如初,哭止(39)。

妇人入于房。

主人及祝拜妥尸;尸拜,遂坐(40)。

从者错篚于尸左席上,立于其北(41)。

尸取奠,左执之,取菹,擩于醢,祭于豆间(42)。

祝命佐食堕祭(43)。

佐食取黍稷肺祭授尸,尸祭之。

祭奠,祝祝,主人拜如初。

尸尝醴,奠之(44)。

佐食举肺脊授尸。

尸受振祭,哜之,左手执之(45)。

祝命佐食迩敦(46)。

佐食举黍,错于席上。

尸祭铏,尝铏(47)。

泰羹湆自门入,设于铏南;胾四豆,设于左(48)。

尸饭,播余于篚。

三饭,佐食举干;尸受,振祭哜之,实于篚(49)。

又三饭,举胳,祭如初(50)。

佐食举鱼腊,实于篚(51)。

又三饭,举肩,祭如初(52)。

举鱼腊俎,俎释三个(53)。

尸卒食。

佐食受肺脊,实于篚;反黍,如初设(54)。

主人洗废爵,酌酒,■尸(55)。

尸拜受爵,主人北面答拜。

尸祭酒,尝之。

宾长以肝从,实于俎,缩,右盐(56)。

尸左执爵,右取肝,擩盐,振祭,哜之,加于俎(57)。

宾降,反俎于西塾,复位(58)。

尸卒爵,祝受,不相爵(59)。

主人拜,尸答拜。

祝酌授尸,尸以醋主人;主人拜受爵,尸答拜(60)。

主人坐祭,卒爵,拜;尸答拜。

筵祝,南面(61)。

主人献祝;祝拜,坐受爵;主人答拜。

荐菹醢,设俎。

祝左执爵,祭荐,奠爵,兴;取肺,坐祭,哜之,兴;加于俎,祭酒,尝之。

肝从(62)。

祝取肝擩盐,振祭,哜之,加于俎,卒爵,拜。

主人答拜。

祝坐授主人。

主人酌,献佐食;佐食北面拜,坐受爵;主人答拜。

佐食祭酒,卒爵,拜。

主人答拜,受爵,出,实于篚,升堂复位(63)。

主妇洗足爵于房中,酌,亚献尸,如主人仪(64)。

自反两笾枣、栗,设于会南,枣在西(65)。

尸祭笾,祭酒,如初(66)。

宾以燔从,如初。

尸祭燔,卒爵,如初。

酌献祝,笾燔从,献佐食,皆如初。

以虚爵入于房(67)。

宾长洗繶爵,三献,燔从,如初仪(68)。

妇人复位(69)。

祝出户,西面告利成(70)。

主人哭,皆哭(71)。

祝入,尸谡(72)。

从者奉篚哭,如初。

祝前尸,出户,踊如初;降堂,踊如初;出门,亦如之(73)。

祝反,入,彻,设于西北隅,如其设也(74)。

几在南,厞用席(75)。

祝荐席,彻入于房。

祝自执其俎出。

赞阖牖户(76)。

主人降,宾出(77)。

主人出门,哭止,皆复位(78)。

宗人告事毕。

宾出,主人送,拜稽颡(79)。

[记]虞,沐浴,不栉(80)。

陈牲于庙门外,北首,西上;寝右;日中而行事(81)。

杀于庙门西,主人不视(82)。

豚解。

羹饪,升左肩;臂、臑、肫、胳、脊、胁,离肺(83)。

肤祭三,取诸左膉上;肺祭一,实于上鼎(84)。

升鱼,■鲋九,实于中鼎(85)。

升腊,左胖,髀不升,实于下鼎(86)。

皆设扃鼏,陈之。

载就进柢,鱼进髻(87)。

祝俎,髀、脰、脊、胁,离肺,陈于阶间,敦东(88)。

淳尸盥,执槃,西面(89)。

执■,东面。

执巾在其北,东面。

宗人授巾,南面(90)。

主人在室,则宗人升,户外北面(91)。

佐食无事,则出户,负依南面(92)。

铏芼,用苦,若薇,有滑(93)。

夏用葵,冬用荁,有柶(94)。

豆实,葵菹。

菹以西,蠃醢。

笾,枣烝,栗择(95)。

尸入,祝从尸(96)。

尸坐不说屦。

尸谡。

祝前,乡尸;还,出户,又乡尸;还,过主人,又乡尸;还,降阶,又乡尸;降阶,还,及门,如出户(97)。

尸出。

祝反,入门左,北面复位,然后宗人诏降。

尸服卒者之上服(98)。

男,男尸;女,女尸;必使异姓,不使贱者(99)。

无尸,则礼及荐馔皆如初(100)。

既飨,祭于苴,祝祝卒(101)。

不绥祭,无泰羹,湆胾从献(102)。

主人哭,出复位(103)。

祝阖牖户,降,复位于门西;男女拾踊三;如食间(104)。

祝升,止哭;声三,启户。

主人入,祝从,启牖乡,如初(105)。

主人哭,出复位(106)。

卒撤,祝佐食降,复位(107)。

宗人诏降如初(108)。

始虞用柔日,曰:“哀子某,哀显相,夙兴夜处不宁。

敢用洁牲刚鬣、香合、嘉荐、普淖、明齐溲洒,哀荐袷事,适尔皇祖某甫(109)。

飨!”再虞,皆如初,曰:“哀荐虞事(110)。

三虞,卒哭,他,用刚日,亦如初,曰:“哀荐成事(111)。

”献毕,未撤,乃饯(112)。

尊两■于庙门外之右,少南(113)。

水尊在酒西,勺北枋(114)。

洗在尊东南,水在洗东,篚在西(115)。

馔笾豆,脯四艇(116)。

有干肉折俎,二尹缩,祭半尹,在西塾(117)。

尸出,执几从,席从(118)。

尸出门右,南面。

席设于尊西北,东面。

几在南。

宾出,复位(119)。

主人出,即位于门东,少南;妇人出,即位于主人之北;皆西面,哭不止(120)。

尸即席坐。

唯主人不哭,洗废爵,酌献尸;尸拜受。

主人拜送,哭,复位。

荐脯醢,设俎于荐东,朐在南(121)。

尸左执爵,取脯擩醢,祭之。

佐食授哜,尸受,振祭,哜,反之(122)。

祭酒,卒爵,奠于南方。

主人及兄弟踊,妇人亦如之。

主妇洗足爵亚献,如主人仪,踊如初。

宾长洗繶爵,三献,如亚献,踊如初。

佐食取俎,实于篚(123)。

尸谡,从者奉篚,哭从之。

祝前,哭者皆从,及大门内,踊如初。

尸出门,哭者止(124)。

宾出,主人送,拜稽颡。

主妇亦拜宾(125)。

丈夫说绖带于庙门外(126)。

入彻,主人不与(127)。

妇人说首绖,不说带(128)。

无尸,则不饯,犹出(129)。

几席,设如初;拾踊三。

哭止,告事毕,宾出(130)。

死三日而殡,三月而葬,遂卒哭(131)。

将旦而袝,则荐(132)。

卒辞曰:“哀子某,来日某,隮祔尔于尔皇祖某甫。

尚飨(133)!”女子,曰“皇祖妣某氏(134)。

”妇,曰“孙妇于皇祖姑某氏”。

其他辞,一也(135)。

飨辞,曰:“哀子某,圭为而哀荐之。

飨(136)!”明日,以其班袝(137)。

沐浴,栉,搔翦(138)。

用专肤为折俎,取诸脰膉(139)。

其他如馈食(140)。

用嗣尸(141)。

曰:“孝子某,孝显相,夙兴夜处,小心畏忌。

不惰其身,不宁。

用尹祭、嘉荐、普淖、普荐、溲酒,适尔皇祖某甫,以隮祔尔孙某甫。

尚飨(142)!”期而小祥,曰:“荐此常事(143)。

”又期而大祥,曰:“荐此祥事(l44)。

”中月而禫(145)。

是月也,吉祭,犹未配(146)。

【注释】(1)馈:归也。

侧亨于庙门外之右:侧,一半,此指豕之左半边;庙,实“寝”也;右,指门外西边。

(2)鱼腊爨亚之:爨,灶;亚之,次于烹豕之灶。

(3)■(ch@,又读x9):炊熟,此指炊黍稷。

(4)洗:弃水之器,高三尺,口径一尺五寸,足径三尺,中士之“洗”以铁为之。

篚在东:在“洗”之东。

(5)两■醴酒:甜醴酒一■,酒一■,共两■,酒在东:甜醴酒在西,酒在甜醴酒之东。

(6)无禁:尊置于地也。

絺布,麻葛粗布。

(7)西序下:指堂上西墙下。

(8)苴刌(c(n)茅:苴,犹藉也;刌,切断;茅,白茅草。

(9)铏(x0ng)亚之:铏,古代盛羹器;亚之,在菹以东。

(10)从献豆两亚之:从献豆两,主人献祝两豆;亚之,在铏之东。

四笾亚之:四笾,主妇献二笾于尸,献二笾于祝;亚之,又在两豆之东。

北上:谓两豆、四笾各自为列。

(11)西上:谓黍在西,稷在东。

(12)■:盥手浇水之器。

盘:承盥洗者弃水之器,故又称盥盘。

流:指■之吐水口。

箪巾在其东:箪,竹器也,以箪盛巾,故谓之箪巾;在其东,在盘■之东。

(13)塾(sh*):古时门内东西两侧的堂屋。

(14)羞燔俎:羞,见其非正俎也;燔,通“膰”,炙肉也。

羞燔俎,将佳美炙肉陈设在俎上。

南顺:谓俎之上端在北,下端在南,执俎者于塾上向西执其下端。

(15)朝夕临位:即士丧礼朝夕哭位也。

(16)祝:丧祝,为公臣。

澡葛绖带:澡,沆也;葛绖带,葛绖、葛带。

宗人:亦为公臣。

(17)宗人告有司具,遂请:告主人一切准备就绪,请行祭事。

(18)拜宾,如临。

指主人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