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知识总结
微观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微观经济学知识点整理1.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微观经济学的基础概念之一、供给是指市场上各个经济主体愿意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需求是指市场上各个经济主体愿意在一定价格条件下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需关系决定了市场价格的形成。
2.价格弹性:价格弹性是衡量商品或服务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
价格弹性可以分为价格弹性大于1的弹性需求和价格弹性小于1的不弹性需求。
弹性需求表示当价格上涨时,需求减少的幅度大于价格上涨的幅度。
3.成本和效益:这是企业经济决策过程中的重要考虑因素。
成本是生产商品或提供服务所需要的物质和非物质资源的价值。
效益是指商品或服务的使用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感。
企业需要在成本和效益之间做出权衡,以最大化利润。
4.市场结构:市场结构是指市场中各个参与者的数量、性质和行为方式。
常见的市场结构包括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寡头竞争市场等。
不同的市场结构对市场价格形成和资源配置都有不同的影响。
5.生产函数:生产函数描述了输入要素与产出之间的关系。
它可以是线性的,也可以是曲线的。
生产函数可以帮助企业确定最优的输入要素组合,以最大化产出。
6.边际分析:边际分析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研究单位输入或输出的变化对总收入或总成本的影响。
边际成本是指增加一个单位的产量所需要的额外成本,边际效益是指增加一个单位的产量所带来的额外收益。
7.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使经济效率达到最优。
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包括外部性、公共物品、不完全竞争和信息不对称等。
8.福利经济学:福利经济学是微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经济政策的社会效果和经济福利。
它可以通过计算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剩余来评估经济政策的效果,以及实现最大福利的方式。
9.供给约束和需求约束:供给约束和需求约束是个体面临的决策问题。
供给约束指个体面临有限资源的限制,需求约束指个体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限制。
10.风险和不确定性:风险和不确定性是微观经济学中重要的考虑因素。
微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
微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1.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
在市场上,供给是指卖方愿意出售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而需求是指买方愿意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求关系决定了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和数量。
2.弹性:弹性是指供给或需求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
价格弹性衡量了需求或供给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
如果需求或供给对价格变化非常敏感,那么它们具有较高的弹性。
3.效用理论:效用理论研究了人们如何做出消费决策。
效用是个体对一个商品或服务的满意程度。
效用理论认为,人们的消费决策是基于他们对不同商品或服务的效用进行权衡和比较。
4.边际效用:边际效用是指消费一个单位商品或服务带来的额外效用。
边际效用递减的原理认为,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每个单位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效用会递减。
5.生产函数:生产函数描述了输入要素(如劳动力和资本)与产出之间的关系。
生产函数可以用来衡量新增投入要素对产出的贡献。
6.成本理论:成本理论研究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如何决定其生产和定价策略。
固定成本是企业无论产量如何都不变的成本,而可变成本是与产量成正比的成本。
7.边际成本:边际成本是生产一个额外单位的成本。
边际成本递增的原理认为,在生产过程中,增加产量会导致边际成本逐渐增加。
8.市场结构:市场结构描述了市场上的竞争程度。
常见的市场结构包括完全竞争、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
市场结构决定了企业的定价能力和市场效率。
9.外部性:外部性是指产生经济活动的副作用对非相关经济主体的影响。
正外部性是指副作用给非相关经济主体带来积极影响,如环境保护行为的外部效应。
负外部性是指副作用给非相关经济主体带来负面影响,如污染的外部效应。
10.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指所有人都可以无法排除且共同享受的商品或服务。
公共物品的供给通常需要政府干预,因为私人企业无法从中获利。
以上是微观经济学的一些重点知识点。
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和原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个体经济主体的决策、市场的运作和经济体系的效率等方面的问题。
微观经济学的知识点总结
微观经济学的知识点总结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个体经济主体(例如个人、家庭、企业等)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以及在市场机制的驱使下,做出经济决策的行为和结果。
以下是对微观经济学(高鸿业版)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1.市场供求关系:市场上的商品和服务的供应量和需求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供求关系决定了价格的形成和调节。
2.市场均衡:市场上供求关系通过价格的变动达到平衡状态,供应量等于需求量,市场达到均衡。
3.市场失灵:市场机制并不是完全有效的,存在着市场失灵的现象。
市场失灵可以包括垄断、外部性、公共品等问题,需要政府进行干预和调节。
4.资源分配效率:资源分配效率是指在不浪费或浪费最少的情况下,实现最大化的产量或效益。
经济学研究如何实现资源的最优分配,以达到经济增长和福利最大化。
5.供给的决定因素:供给量的决定因素包括生产成本、技术、生产要素的供给情况、相关产业的价格等。
供给曲线呈现正向斜坡,价格上升时供给量增加,价格下降时供给量减少。
6.需求的决定因素:需求量的决定因素包括产品价格、消费者收入、消费者偏好、价格的替代和补充物品等。
需求曲线呈现负向斜坡,价格上升时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增加。
7.弹性概念:弹性是指量的变化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
根据需求和供给的弹性程度不同,可以分为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等。
弹性值的大小可以对经济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8.个人消费选择:个人在面临各种选择时,根据自己的预算和效用函数进行最优决策。
个人消费理论研究了个人如何选择消费组合以最大化效用,并解释了为什么人们有不同的消费偏好。
9.企业生产与成本:企业生产理论研究了企业如何选择最优的生产组合以最大化利润。
成本概念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并研究了如何通过成本的变化使企业的生产水平发生变化。
10.市场结构:市场结构研究了市场上不同企业的数量和规模的分布情况,以及企业之间的竞争情况。
常见的市场结构包括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等,不同的市场结构对价格和产量的决定有不同的影响。
微观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微观经济学知识点总结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个别经济单位(个人、家庭、企业)的经济行为和决策对市场的影响。
以下是微观经济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
1.供需关系:供需关系是微观经济学的基础,供给指的是生产者愿意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而需求指的是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需关系决定了商品或服务的市场价格和交易量。
当供给增加,需求不变时,价格下降;当需求增加,供给不变时,价格上升。
2.弹性:弹性是衡量市场对价格或收入变化的敏感程度的指标。
需求的价格弹性衡量了消费者对价格变化的反应,供给的价格弹性衡量了生产者对价格变化的反应。
弹性的高低影响了市场的价格和数量的变化。
3.成本与收益:生产者决策的核心是成本和收益的比较。
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是不随产量变化的成本,变动成本是随产量变化的成本。
收益是根据市场需求和价格确定的,生产者通过比较成本和收益来确定生产量。
4.边际效益:边际效益是指增加一单位产量或消费量对总效益的影响。
当边际效益递减时,增加产量或消费量带来的额外效益逐渐减少。
生产者在决定产量时要考虑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消费者在决定消费量时也要考虑边际效用。
5.市场结构:市场结构是指市场中企业数量和竞争程度的决定因素。
常见的市场结构包括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
不同的市场结构会影响市场价格和市场效率。
6.外部性:外部性指的是个人或企业的经济活动对其他个人或企业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没有通过市场价格体现出来。
外部性可以是正向的,如教育的外部效应;也可以是负向的,如环境污染。
外部性会导致市场无法达到最优状态,需要政府干预来修正。
7.公共物品: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它们的使用不会排除其他人的使用,一个人的使用不会减少其他人的使用。
公共物品通常由政府提供,因为私人企业没有动力提供这种物品。
8.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指的是市场机制无法达到经济效率的情况。
微观经济学知识点
微观经济学知识点1.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微观经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供给是指市场上卖方愿意出售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需求是指市场上买方愿意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求关系的平衡决定了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和数量。
当供给和需求相等时,市场处于供需平衡状态,价格相对稳定。
如果供给大于需求,市场出现过剩,价格下降;如果需求大于供给,市场出现短缺,价格上涨。
2.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指的是市场机制无法达到经济效率的情况。
市场失灵通常由一些外部性、公共物品、信息不对称、垄断等因素引起。
外部性是指市场交易对于非参与者产生的影响。
正的外部性例如教育和科技创新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负的外部性例如污染和交通堵塞会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或服务。
非竞争性意味着一个人的消费不会减少其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非排他性意味着无法排除任何人使用该物品。
公共物品通常需要政府来提供和管理。
信息不对称指的是市场交易中一方对于另一方的信息掌握不完全的情况。
对于卖方来说,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过度销售和不完全披露产品信息。
对于买方来说,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低质量产品的选择和无法识别潜在的好买家或卖家。
垄断指的是市场上只有一个供应商或卖家,这使得市场无法实现竞争,导致价格偏高和低效率。
3.成本与利润:成本是指生产商品或服务所需要的资源和费用。
成本可以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固定成本是不随产品数量变化的成本,例如租金和设备折旧费用。
变动成本是随产品数量变化的成本,例如原材料和工人工资。
利润是指企业从销售商品或服务中获得的收入减去成本后的剩余。
利润可以分为总利润和平均利润。
总利润是企业从销售商品或服务中获得的总收入减去总成本。
平均利润是总利润除以产品数量。
企业的目标是最大化利润。
企业决策的核心是在成本和利润之间寻找平衡,以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以上是微观经济学的一些基本知识点。
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我们对个体经济主体和市场行为的理解,并帮助我们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微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
微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1.供需关系: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中互相作用的两个基本力量。
供给是指卖方愿意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而需求是指购买者愿意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决定了价格和市场出清程度。
2.弹性:弹性是衡量市场参与者对价格或收入变化的反应程度。
价格弹性衡量了消费者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收入弹性衡量了消费者对收入变化的敏感程度。
弹性的概念有助于理解市场的变化和预测市场的反应。
3.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为了选择一个特定的决策而放弃的最有价值的替代选择。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个体和企业必须权衡不同的选择,并评估放弃其中一种选择所付出的机会成本。
4.边际效用理论: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从多消费一个单位的商品或服务中获得的额外满足感。
根据边际效用理论,消费者根据消费最后一个单位的边际效用和产品价格来选择消费的数量。
5.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上出现失败的情况。
市场失灵的原因可以是外部性(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没有反映在价格中),公共品(无法排除非付费消费者)、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只有一家或少数几家供应者)等。
6.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剩余:生产者剩余是指卖方愿意以较低的价格售出商品或服务时,实际售价与卖方期望价格之间的差异;而消费者剩余是指买方愿意以较高价格购买商品或服务时,实际购买价格与买方期望价格之间的差异。
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剩余是衡量市场效率和经济福利的指标。
7.市场结构:市场结构是指市场中供应和需求的竞争程度。
根据市场结构,市场可以被分为完全竞争、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等不同类型。
不同的市场结构对于价格、效率和创新具有不同的影响。
8.价格歧视:价格歧视是指根据不同的消费者群体设定不同的价格策略。
根据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弹性和市场竞争程度,企业可以创造性地设计价格歧视策略来获取更高的利润。
9.生产要素市场:生产要素市场是指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交易市场。
通过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决定了生产要素的价格,这些价格影响了企业的成本和资源配置。
(完整版)微观经济学主要知识点总结
微观经济学1第一章导言一、经济学Economy,一词有节约之意。
N.G. 曼昆在《经济学原理》中说:经济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其意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
经济学无疑是关于经济的学问。
而经济问题总面临着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即任何社会或个人总无法得到其想要的一切。
这就引发了一个稀缺的问题。
稀缺性(Scarcity)是指欲望总是超过了能用于满足的资源。
经济活动就是人们克服稀缺性的活动,经济学当然就是关于资源稀缺性的学问。
萨缪尔森:“经济学是研究社会如何使用稀缺资源来生产有价值的产品,并在不同集团之间分配这些产品(的学科)。
”曼昆: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牛津经济学辞典》:Economics:一种有关稀缺的资源如何被或应该被分配的研究。
总之,经济学就是关于人们如何利用稀缺资源的一门学科。
经济包括经济主体和市场。
经济活动中的主体(Economic Agents)是作出最优化的选择或经济决策的一方。
基本经济主体包括:居民户(Households)、厂商(Firms)、政府(Goverments)。
经济主体之间的联系就是市场。
市场是任何一种方便于买卖的安排。
市场包括: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
产品市场是产品和劳务买卖的市场。
要素市场是各种生产要素买卖的市场。
生产要素是经济中的生产性资源,分为劳动、土地、资本。
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生产与消费、收入分配、就业、货币、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国际贸易等经济学表述方法分为实证的和规范的两种。
以实证表述为内容的经济学为实证经济学(Positive E),即关于“是什么”的表达。
以规范表述为内容的经济学为规范经济学(Normative E),即关于“应该是什么”的表述。
二、生产可能性边界生产是把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些生产要素转化为产品与劳务的过程。
由于资源是稀缺的,也就限制了所能生产的结果,即,能生产某一数量和不能生产某一数量。
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 PPF),表示了能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劳务与不能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劳务之间的界线。
微观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微观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经济人假设: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
需求与供给: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供给是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提供出售的商品数量。
市场机制与价格机制: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价格可以自动调节供给与需求,使市场达到平衡。
边际分析:包括边际效用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是指增加(或减少)消费一个单位商品所增加的效用的增量;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则指出,在一定时间内,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消费者剩余:指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和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
生产者行为:生产者会根据成本来制定价格,以获得最大化的利润。
同时,生产者还会根据生产效率来决定生产规模。
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当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时,就会出现市场失灵。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可能会采取干预措施来纠正市场失灵。
此外,微观经济学还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包括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市场均衡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等内容。
请注意,这里提供的知识点总结只是微观经济学的一部分,而微观经济学本身是一个广泛且深入的学科领域。
因此,为了全面理解和掌握微观经济学,建议参考专业的经济学教材或咨询经济学专家。
微观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微观经济学知识点总结1.需求和供给:需求是指消费者愿意并有能力购买其中一种产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给是指生产者愿意并有能力提供其中一种产品或服务的数量。
价格是根据需求和供给的关系确定的,当需求超过供给时,价格上涨,反之亦然。
2.价格弹性:价格弹性是指需求或供给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
如果需求或供给对价格变化的变动较大,则称之为弹性的;如果变动较小,则称之为不弹性的。
价格弹性有助于理解市场变动和政策影响。
3.效用理论:效用是指人们从消费商品或服务中获得的满足感。
效用理论认为人们在消费决策中会追求最大化效用。
马歇尔的边际效用递减原理认为,随着消费增加,边际效用递减,也就是说人们对每个额外单位的消费都会感到越来越少的满足感。
4.生产成本:生产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固定成本是不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成本,如租金和固定设备费用。
变动成本是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成本,如原材料和劳动力费用。
了解生产成本有助于企业决策和市场竞争分析。
5.市场结构:市场结构描述了市场竞争的程度。
常见的市场结构包括完全竞争、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
在完全竞争市场,存在许多卖家和买家,没有单个市场参与者可以控制市场价格。
在垄断市场,只有一个卖家,可以通过控制价格来操纵市场。
6.垄断力:垄断力指的是一个企业或市场对价格和产量的控制能力。
垄断力强的企业可以通过提高价格和减少产量来获取更高的利润。
7.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指的是市场不能有效分配资源的情况。
市场失灵可能发生在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信息不对称等情况下。
这时,政府可能需要干预来修正市场失灵。
8.收入分配:收入分配研究不同个体或群体在经济中获得收入的情况。
收入分配可以通过税收政策、社会福利和最低工资等手段来调整。
9.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市场调节是指通过市场机制来决定价格和分配资源。
然而,市场机制并不完美,政府可能需要干预来调整市场失灵或实现公共利益。
政府干预可能包括价格管制、补贴、税收和监管等。
微观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1、资源的稀缺性与选择是经济学产生的根源。
2、机会成本:为了从事某种活动所要放弃的最高代价。
3、计划经济:政府决定经济资源如何配置的经济。
市场经济:有市场中相互作用的家庭和企业的决定来配置经济资源的经济。
混合经济:4、三中重要思想:①、人是理性的;②、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③、边际分析方法。
5、实证分析:关注的是什么。
规范分析:关注的应该是什么。
第二章1、机会成本:为了从事某一种活动必须放弃的最高价值的替代活动。
2、生产可能性边界线:3、边际机会成本递增:沿生产可能性边界向下移动,边际机会成本增加。
已投入的资源越多,再向这项活动投入额外资源的回报就越少。
4、生产可能性边界的移动代表着经济的增长。
5、绝对优势:是有相同数量的资源生产出比竞争对手更多的产品或服务的能力。
比较优势:以低于其他生产者的机会成本生产产品或服务的能力。
交易的基础是:比较优势!第三章1、需求量:在价格一定的情况下,消费者愿意且有能力购买的某种产品的数量。
2、需求法则: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当生产品价格下降时,这种产品的需求将会上升;当生产品价格上升时,这种产品的需求将会下降。
3、收入效应:产品价格变化对消费者购买能力的影响导致的这种产品的需求量的变化。
4、替代效应:产品价格变化使其比替代品变得相对更贵或者更便宜,进而导致这种产品的需求量的变化。
5、需求:价格不变,其他因素的影响。
需求量:价格一个因素的影响。
6、正常品:收入增加后需求量增加,收入减少后需求量减少。
劣等品:收入增加后需求量减少,收入减少后需求量增加。
奢侈品:7、供给量:企业愿意且有能力在某个给定价格供给产品或服务的数量。
8、供给法则:保持其他条件不变,价格上升导致供给量增加;价格下降,导致供给量减少。
9、 供给:供给量:10、市场均衡:需求量等于供给量的情况。
11、过剩:供给>需求短缺:供给<需求12、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均衡价格。
14、当需求曲线或供给曲线的移动导致均衡价格改变时,价格的改变并不导致需求或供给曲线的进一步移动。
微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
微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1.经济学基本概念
-经济学的定义和分类
-个体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理性选择理论和边际分析的概念及应用
2.市场供求
-供求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市场均衡的概念与分析
-市场调节机制及其限制
3.弹性
-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的概念与计算方法
-弹性对价格变动和收入变动的影响
4.生产与成本
-长期和短期生产函数
-生产要素组合及其边际生产力
-成本曲线和平均成本、边际成本的关系
5.市场结构
-竞争市场和垄断市场的特点与分析
-垄断定价策略及效果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6.消费者行为
-效用理论和效用最大化
-偏好和预算约束的相互作用
-边际效用和边际效用曲线
7.生产者行为
-利润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的优化问题-生产要素选择和投入组合
8.广义均衡
-供给和需求的整体均衡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的影响
9.非完全信息理论
-隐藏动机和逆向选择
-计划与契约
10.公共物品和外部性
-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区别
-外部性和其对市场效率的影响
11.剩余理论
-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计算和分析
-税收和补贴对剩余的影响
12.经济增长与发展
-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和影响因素
-经济发展的指标和影响因素
以上是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知识点的汇总。
在学习微观经济学时,可以针对每个知识点进行深入研究和练习,使其更加熟悉和掌握。
微观经济学基本知识点
微观经济学基本知识点1.需求和供给:需求是消费者愿意购买其中一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给是卖方愿意向市场供应的数量。
需求和供给的关系决定了市场价格和市场数量。
2.均衡:需求和供给相等时,市场达到均衡状态。
均衡价格是市场上买卖双方都认可的价格。
3.价格弹性:价格弹性指需求或供给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
价格弹性大于1,表示需求/供给对价格变动敏感;价格弹性小于1,表示需求/供给对价格变动不敏感。
4.边际效用:边际效用指消费一单位商品或服务的额外满足程度。
边际效益递减意味着每消费一单位商品,消费者对其边际效用的增加逐渐减少。
5.生产成本:生产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固定成本与产量无关,如租金、利息等。
可变成本与产量相关,如原材料、劳动力成本等。
6.边际成本:边际成本是生产一单位额外产品所需的成本。
当边际成本高于边际收益时,不推荐继续生产。
7.市场结构:市场结构描述了一个市场中的竞争程度。
常见的市场结构包括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四种。
8.企业行为:企业决策通常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追求最大利润。
企业利润等于总收入减去总成本。
9.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指市场机制无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常见的市场失灵包括垄断、外部性、公共品等。
10.市场干预:政府可以通过税收、补贴等手段来干预市场,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
政府的目标是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11.消费者福利:消费者福利可以通过消费者剩余和边际效用曲线来衡量,消费者福利提高时,消费者的生活质量也有所提高。
12.生产者福利:生产者福利可以通过生产者剩余和边际成本曲线来衡量,生产者福利提高时,生产者的利润也有所提高。
13.价格歧视:价格歧视是指根据消费者的不同属性设定不同价格。
常见的价格歧视包括第一度价格歧视(个性化定价)、二度价格歧视(分阶段定价)和三度价格歧视(按市场细分设置不同价格)。
14.理性行为:微观经济学假设个体经济单元都是理性的,即能够评估成本和收益,并做出最优决策。
微观经济学主要知识点总结
微观经济学主要知识点总结1.市场供求:市场供求决定了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和数量。
供应曲线表示企业对产品的供应意愿,需求曲线表示消费者对产品的购买意愿。
市场均衡发生在供求曲线交叉点,决定了商品的价格和数量。
2.弹性:弹性是指市场对于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
需求弹性衡量了消费者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供应弹性衡量了企业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
3.生产函数:生产函数是描述如何将输入转化为产出的关系。
它显示了不同输入对产出的影响,并通过边际产品表示每个额外的输入对产出的贡献。
4.生产成本:生产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固定成本是不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成本,如租金和折旧费用。
变动成本是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成本,如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
5.市场结构:市场结构描述了市场中不同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以及它们之间的竞争程度。
常见的市场结构包括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
6.完全竞争市场:在完全竞争市场中,有许多小型买家和卖家,产品是标准化的,市场价格由供求决定。
7.垄断市场:在垄断市场中,只有一个供应者,可以通过控制价格和产量来影响市场。
8.垄断竞争市场:在垄断竞争市场中,存在许多相对小型的供应商,他们生产的产品相似但不完全相同,通过产品差异化来吸引消费者。
9.寡头垄断市场:在寡头垄断市场中,市场由少数几个大型供应商主导,他们可以通过协调定价来控制市场。
10.不完全信息:在经济活动中,信息的不对称性会导致市场出现问题。
卖方通常拥有更多的信息,这可能会影响消费者和企业的决策。
11.外部性:外部性是指市场交易对不直接参与该交易的其他个人或企业产生的积极或消极影响。
外部性可能导致资源配置效率的失衡。
12.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指可被免费使用且无法排他性使用的物品,无法通过市场供给机制进行有效供应。
13.税收和补贴:税收是政府收取的对于商品或服务销售额的一种费用,补贴是政府的支付给企业或个人的一种款项。
税收和补贴可以影响市场均衡,改变消费和生产决策。
微观经济学部分知识点总结
微观经济学部分知识点总结1.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之一、供给是指市场上参与交易的卖方愿意以一定价格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数量;需求是指市场上参与交易的买方愿意以一定价格购买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求关系决定了市场的价格和交易量。
2.边际效应:边际效应是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生产或消费时所产生的效益或成本的变化。
边际效应是理解个体决策的基础,也是理解市场行为的基础。
3.市场结构:市场结构描述了市场中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的互动方式。
常见的市场结构包括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等。
不同的市场结构会影响价格、生产量和资源配置等方面。
4.价格弹性:价格弹性是指商品或服务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价格弹性可以分为完全弹性、完全不弹性和中间弹性。
了解价格弹性有助于企业制定定价策略和市场预测。
5.生产成本:生产成本是生产一定数量商品或服务所需的资源和费用。
生产成本可以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是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如租金和管理费用;变动成本是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如原材料和劳动力费用。
了解生产成本有助于企业决策和资源配置。
6.企业行为:企业行为是研究企业如何在市场中做出决策的过程。
企业行为包括生产决策、定价决策、投资决策和营销决策等。
企业行为的研究可以帮助企业最大化利润、提高效率和适应市场需求。
7.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无法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市场失灵的原因包括外部性、公共品、不完全竞争和不对称信息等。
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干预来纠正,例如通过征税、补贴和监管等措施。
8.福利经济学:福利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对社会福利影响的学科。
福利经济学研究如何在市场和政府干预之间平衡,以实现效率和公平的最优组合。
9.个体决策:个体决策是指个体经济主体在面对稀缺资源时如何做出最佳选择的决策过程。
个体决策包括了效用理论、边际效用和收入效应等的应用。
10.消费者行为:消费者行为研究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和消费行为。
微观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微观经济学知识点总结1.需求和供给:需求是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的购买意愿,供给是生产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需求和供给的交互决定了市场的价格和数量。
2.市场均衡:市场均衡是指市场上需求和供给达到平衡,即需求量等于供给量。
在市场均衡点,价格和数量被决定。
3.弹性:需求或供给的弹性衡量了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
需求弹性高表示消费者对价格敏感,需求弹性低表示消费者对价格不太敏感。
4.边际效益:边际效益是指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的产品或服务所带来的额外效益。
当边际效益等于边际成本时,理性的消费者或生产者会停止增加或减少其行为。
5.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为了选择其中一种行动而放弃的最佳替代行动的成本。
考虑机会成本能帮助人们做出更有效的决策。
6.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指的是市场不能有效地分配资源,导致资源浪费或不公平分配。
市场失灵的原因包括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的问题、不完全竞争和信息不对称等。
7.市场结构:市场结构描述了市场上的竞争程度。
市场结构可以分为完全竞争、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等。
不同的市场结构会影响价格和数量的确定。
8.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研究政府决策的经济学理论。
它考虑政府行为的动机和影响,并研究公共政策的效果。
9.生产函数:生产函数描述了生产过程中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
生产函数可以帮助生产者决定最有效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要素的使用。
10.成本理论:成本理论研究生产过程中成本的决定因素。
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它们的变化会影响生产者的决策。
11.收入分配:收入分配研究社会中各个经济主体收入的分配情况。
收入分配的不平等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学关注点。
12.进步性税收和累进性税收:进步性税收是指税收在收入较高的人身上征收的税款比例大于在收入较低的人身上征收的税款比例,累进性税收是进步性税收的特殊形式。
以上是对微观经济学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总结,这些知识点对于理解经济行为和市场机制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实际生活中,理解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更明智的经济决策。
微观经济学主要知识点总结
微观经济学主要知识点总结1.需求与供给:需求和供给是市场经济的基础。
需求是消费者愿意购买其中一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而供给是生产者愿意生产和销售的数量。
需求和供给的平衡将决定市场价格和数量。
2.市场结构:市场结构指市场中的竞争程度。
完全竞争市场下存在许多买家和卖家,没有个体的市场力量影响价格。
垄断市场下只有一个卖家,可以控制价格和供给。
其他常见的市场结构包括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
3.弹性:弹性是个体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价格弹性衡量需求或供给对价格变动的敏感度。
需求弹性可以分为价格弹性、收入弹性和交叉弹性。
4.生产成本:生产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固定成本是在短期内不变的成本,例如租金和工资;变动成本是根据生产数量的变动而变化的成本,例如原材料和劳动力。
5.效用与边际效应:效用是个体对商品或服务的满意程度的度量。
边际效应是指个体通过增加或减少使用或购买一个单位的商品或服务而产生的额外满足度。
6.生产函数与边际生产力:生产函数表示输入因素与产出之间的关系。
边际生产力是指增加一个单位的输入因素所产生的额外产出。
7.利润最大化:生产者的目标是最大化利润。
利润最大化发生在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的点上。
生产者需要考虑不同的生产要素、供给曲线和竞争环境。
8.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指市场无法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可能的市场失灵原因包括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竞争。
9.收入分配:收入分配是研究个体和社会收入如何分配的经济学。
在市场经济中,收入分配受到工资、利润和利息等不同因素的影响。
10.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政府通过立法、监管和纳税等手段对经济进行调控的方式。
政府干预的原因包括解决市场失灵、促进资源分配和提供基本公共服务。
以上是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知识点总结。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有助于理解个体和市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参考。
微观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知识总结
微观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知识总结1.市场需求与供给-需求曲线表示消费者在一定价格下愿意购买的商品数量,需求曲线的变化与价格弹性等概念密切相关。
-供给曲线表示生产者在一定价格下愿意出售的商品数量,供给曲线的变化与价格弹性等概念密切相关。
-市场平衡在需求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处,市场价格和数量等因素决定市场的均衡状态。
2.市场结构和行为-完全竞争市场是一种市场结构,特点是有很多买家和卖家,没有垄断力量,商品的质量和价格等在市场竞争中决定。
-垄断市场是一种市场结构,特点是只有一个卖家,有很大的垄断力量,商品的质量和价格等由垄断者决定。
-寡头垄断市场是一种市场结构,特点是由少数几个卖家垄断市场,具有一定程度的市场力量。
3.供给与生产成本-生产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固定成本与生产数量无关,如租金、折旧等;可变成本随生产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如原材料、人力成本等。
-厂商的生产决策基于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比较,边际成本是生产一个额外单位产品所需要增加的成本,边际收益是生产一个额外单位产品所能获得的收益。
4.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市场外部性指市场交易行为对非直接参与者产生的外部效应。
正外部性有助于社会福利的增加,负外部性对社会福利产生损害。
-公共物品是指消费不排他且无法排斥他人消费的商品,给私人企业提供公共物品存在困难,需要政府提供。
-不完全竞争市场存在市场垄断者,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政府通过反垄断法和监管机构来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
5.生产要素市场-劳动力市场是指买卖劳动力的市场。
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决定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水平。
-资本市场是指买卖资本的市场。
资本的供给和需求决定资本市场的利率水平。
-土地市场是指土地资源的买卖市场。
土地的供给和需求决定土地市场的地租水平。
以上是微观经济学期末复习的重点知识总结,重点掌握市场需求与供给、市场结构和行为、供给与生产成本、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以及生产要素市场等内容,理解各个概念的含义和相互关系,能够运用相关理论和模型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
微观经济学部分知识点总结
微观经济学部分知识点总结一、需求与供给1.需求的弹性:需求弹性是指需求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
根据价格变化,需求可以分为完全弹性需求、完全不弹性需求和介于两者之间的部分弹性需求。
2.供给的弹性:供给弹性是指供给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
根据价格变化,供给可以分为完全弹性供给、完全不弹性供给和介于两者之间的部分弹性供给。
3.市场均衡:市场均衡是指市场上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价格和数量都确定下来,并且不存在供需失衡情况。
市场均衡由供给与需求曲线的交点确定。
二、市场结构1.垄断:垄断是指市场上只有一个卖方或几个卖方控制市场的情况。
垄断市场上的卖方能够通过控制价格和供给量来影响市场的行为和价格水平。
2.寡头垄断:寡头垄断是指市场上仅有少数几个卖方控制市场的情况,他们的行为也能够影响市场的行为和价格水平。
3.完全竞争:完全竞争是指市场上存在许多卖方和买方,市场参与者相对较少,没有一家企业能够通过调整价格和供给量来影响市场的行为。
4.垄断竞争:垄断竞争是指市场上存在多个卖方和买方,市场参与者相对较多,每个企业都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并且能够通过调整产品差异化、广告宣传等手段来影响自己的市场地位。
三、价格与边际效益1.边际效益:边际效益是指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的产品或服务对个体效用或利润的影响。
边际效益递减的原则表明,随着消费或生产量的增加,边际效益会递减。
2.价格弹性:价格弹性是指需求或供给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
根据价格弹性的大小,需求和供给可以分别为完全弹性、完全不弹性和介于两者之间的部分弹性。
3.价格歧视:价格歧视是指企业根据买方的需求弹性、价格敏感程度以及市场竞争程度,对不同买方制定不同的价格策略。
四、消费者行为1.边际效用理论:边际效用理论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通过边际效用的比较来决定最大化自己的总效用。
根据边际效用的递减原则,消费者倾向于先满足基本需求,再增加对其他需求的追求。
2.效用弹性:效用弹性是指对需求变化的敏感程度。
微观经济学知识点总结_重点_(考试必备)
第二章需求与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得基本概念第一节微观经济学得特点1微观经济学得研究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就是研究单个消费者与单个生产者得最优决策问题;第二个层次就就是研究单个市场得价格得决定问题;第三个层次就就是研究一个经济社会中所有单个市场得价格得同时决定问题前两个层次得问题可以借助经济循环流动图来加以说明2微观经济学得基本假设条件:“经济人”假设;完全信息假设第二节需求曲线1需求: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得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得该商品得数量。
它包括购买欲望与购买能力两层含义。
少其中一项就不能算做需求2需求函数:就就是用来表示一种商品得需求数量与影响该需求数量得各种因素之间得相互关系公式Qd=f(P)(P:商品得价格;Qd:商品得需求量)当需求函数为线性函数时Qd=α-β•P(α、β为常数),该函数所对应得需求曲线为一直线需求曲线特征:向右下方倾斜,即斜率为负值,她们都表示商品得需求量与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得关系(吉芬物品除外)3需求定理:指商品得需求量与价格之间得互为反方向得变化关系。
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
需求曲线得形状就就是向右下方倾斜得第三节供给曲线1供给: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得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得该种商品得数量。
它包括供给意愿与供给能力两层含义,少其中一项就不能算做供给。
2供给函数:就就是用来表示一种商品得供给数量与影响该供给数量得各种因素之间得相互关系公式Qs=f(P)(P:商品得价格;Qs:商品得供给量)当供给函数为线性函数时Qs=-δ+γ•P(δ、γ常数),该函数所对应得供给曲线为一直线供给曲线特征:向右上方倾斜,即供给曲线得斜率为正值。
她们都表示商品得供给量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得规律。
3供给定理:指商品得供给量与价格之间得互为同方向得变化关系价格上升,供给量增加;价格下降,供给量减少、曲线得形状就就是向右上方倾斜得,供给与价格为正向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观经济学
第二章经济学家怎样思考和分析
本章要点:
1、经济学家表述原理的四种方式
2、经济模型是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途径
3、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是经济学研究的两种方法
4、最优化分析和均衡分析是经济学研究的两种工具
一、经济学的表述方式
经济学原理和分析可以用四种方式表述:散文、列表、几何和方程
散文:只要识字就能学习经济学原理
列表:把分析的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用实验数据和模拟数据表示出来,以反映他们之间关系的性质以及其他数量特征。
方程表示法: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用方程式的形式表现出来,用方程式的术语来说,把所考察的因素看作因变量,把影响因变量的因素看作自变量。
二、建立经济模型的艺术
2.1经济模型及其概念
模型的力量就在于能够省略与研究无关的细节,使经济学家把重点放在要弄明白的现象的基本特征上。
经济模型:是一种逻辑结构,用来描述有关经济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基本要素:变量,把变量联系起来的结构。
模型的逻辑结构可以用散文,列表等方式表达。
模型中的变量分类:
存量和流量:表示某一时点上的变量称为存量,如家庭的存款量等。
表示某一时期的变量称为流量,如家庭的收入量等。
因变量和自变量:在一个模型反映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关系的情况下,某些被决定的变量是因变量,也是模型重点分析的对象,其它决定变量是自变量。
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在模型内被决定的变量就是内生变量,其定性或定量的特性在模型中得以决定。
由模型外部决定的变量就是外生变量,其大小被视为给定的。
生产可能性边界:是分析资源配置问题最简单的经济模型。
1、生产可能性边界以内的店,说明经济资源未被充分利用。
2、只有在边界线上生产,资源才真正得到充分利用。
3、生产可能性边界以外的点,现有资源不够生产他们,因此是不可能点。
4、为什么生产可能性边界凹向原点?这种形状有何经济意义?机会成本增加
5、生产可能性边界不会停留在某一个位置始终不变,经济体系的生产能力一般在不断增长。
一是由于生产资源的供给在增长。
二是由于技术进步。
6、经济体系生产能力的增长表现为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右上方移动。
2.2假定的作用:一、告诉人们,除了模型分析的因素之外,还存在着其他起作用的因素。
二、告诉人们,一个特定的模型并不排斥分析其它因素的理论模型,也不排除现实中可能还存在目前尚未认识到的因素,有待用更新的理论模型加以分析。
三、防止把不同的因素混淆在一起,或把不同因素变化的影响混淆在一起,进行对正确理论命题的错误批判。
2.3建立经济模型的步骤
1、选择所要解释的社会现象
2、作出最初的假定
3、通过逻辑推理得到相应的结论或假说
4、利用观察得到的事实资料或数据对结论进行验证(若不一致,则理论需要被修改或被抛
弃)
经济学的计量分析,数理分析和统计分析。
2.3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
实证分析:就是对经济或社会现象的内在规律或机理进行客观分析,提出逻辑一致的解释性结论,并对这种解释性结论进行适当的经验检验。
实证分析包含两个互相联系的阶段:理论实证和经验实证。
规范分析:是关于现实的世界应该达到何种境界的判断。
必须以伦理标准和价值判断作为分析的前提,然后分析如何通过人为的制度设计或政策调整达到符合标准的状况。
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是经济学中不可偏废的方法。
2.4最优化分析和均衡分析
最优化分析的基本思想是,在假定经济主体理性的前提下,他们会依据一定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通过资源使用过程中的编辑调整,使自己的福利水平达到最大化。
由于整个经济是单个经济主体的集合,单个经济主体实现最优,也就意味着社会最优。
最优化分析与边际分析概念有着密切联系,边际是假定经济变量可以连续变化的情况下,讨论最后一单位变动量的情况,用数学方法可以表述为一个因变量对其自变量的导数。
均衡分析:是对独立经济主体在作出各自的最优化决策时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分析。
“均衡”是指独立经济主体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约束所产生的一种稳定性结果。
静态分析:探讨决定经济系统运行中实现均衡的条件。
动态分析:考察从一种均衡转换为另一种新均衡的具体实现过程。
第三章需求、供给与价格均衡
本章要点:
1.市场机制和竞争的含义
2.需求的决定因素和需求函数
3.供给的决定因素和供给函数
4.均衡价格的决定和变动
5.价格管制的后果
一、市场机制
1.1什么是市场?
供给与需求双方的相互作用形成市场。
定义市场时,通常根据买者和卖者的数量及行为,把市场分为竞争性市场(完全竞争市场)和非竞争性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
1.2市场机制
把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一种机制简称为市场机制。
如果一个国家把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就属于市场经济。
价格引导着他们的行为和相应的资源配置。
市场机制引导资源配置的具体过程是通过供给、需求、价格、竞争等基本要素的自动调节实现的。
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通过政府的适当干预,有可能改善市场效果,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市场失灵并不提供政府干预市场的正当理由。
1.3市场价格
买卖市场形成的市场价格具有以下功能:1、信号功能2、激励功能3、分配功能
1.4市场竞争
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功能必须通过竞争的形式来实现。
通过市场竞争,社会经济资源会向生产率高的卖者那里集中,这恰是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
在竞争过程中的破产是优胜劣汰的具体表现。
竞争导致的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比如伴随着不同程度的浪费,但社会计划中心有计划地配置资源也会有其它形式的浪费。
经济学原理中,通常把竞争分为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所有主体都是价格接受者,没有任何单个主体能影响价格;垄断竞争是产品有差异和行业进出自由的情况;寡头垄断是在一个行业只有几个大企业的条件下,具有相互依赖性的策略式竞争;完全垄断是一个行业只有一个卖主,没有竞争的情况。
现实中的市场竞争形式多样,这些竞争的结果,均会给买者带来价格更低,质量更好,品种更多的产品和服务。
2.需求
2.1需求定律
1.需求是指在不同价格下,消费者愿意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2.需求量只有与一个特定的价格联系起来才有意义。
3.需求分为个人需求和市场需求。
个人需求是指单个消费者或家庭对某种商品或服务的需求。
把不同价格下对某一商品或服务的个人需求加总,便得到该商品或服务的市场需求。
4.市场需求取决于影响个人需求的那些因素。
5.在其他因素既定条件下,某种商品或服务的需求量与自身价格之间存在着反向关系,即该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上升,其需求量会减少,反之,需求量会增加。
这就是需求定律。
6.需求定律可以用需求表和需求曲线表示。
7.需求曲线:用图示法把需求表中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对应关系显示出来。
纵轴:自变量(价格)横轴:因变量(需求量)。
需求曲线表示为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但也存在反例,如珠宝,名车等高档商品及抵挡商品,价格越高需求越大。
2.2需求函数
1.影响需求的其它因素:(1)、消费者偏好(2)、消费者收入(3)、其他相关商品或服务的价格(4)、其他因素
2.为分析简便,通常假定,需求量与价格之间具有线性函数关系。
2.3需求量变化与需求变化
1.需求函数是某商品需求量与影响需求因素之间多维关系的描述,需求曲线是对需求函数的图示。
2.需求量变化是指在决定需求的其它因素不变的条件下,由于某种商品本身价格变化所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的变化。
需求曲线就是在假定巨鼎需求其它因素不变的条件下画出来的,商品本身价格的变化,导致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变化,在图上表示为沿需求曲线移动。
3.需求变化:当某种商品本身的价格不变,由于其它某项因素变化而引起的需求量变化。
表现为整个需求曲线的位置移动,即在每一个既定的价格下,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