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学精讲gh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治疗原则
《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 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灵枢.本神》:“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 “补泻反则病益笃。”
针灸治疗学的常用辨证方法有哪些?
八纲辨证 经络辨证 脏腑辨证
八纲证治
阴阳——阴证宜灸,阳证宜针 表里——病有浮沉,刺有浅深 寒热——热则疾之,寒则留之 虚实——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寒热是指疾病的性质而言。寒证是感受寒邪、或体 内阴气过盛、或体内阳虚所表现的病证。其病位有在表者, 也有在里者;病情有属虚者,也有属实者。外感、内伤均可 致病。热证是感受热邪、或体内阳气过盛、或体内阴气不足 所表现的病证,有表热、里热、虚热、实热之分。
八纲证治
(三)虚实证治 虚实是指机体正气强弱和邪气盛衰而言。《素
脏腑证治
(二)大肠病证治 大肠为传导之官,职司传送食物糟粕,
使之最终变化成形,排出体外。 如肠道感受外邪、或为饮食所伤,则
其传导、变化功能失常,便会出现肠道和大便 异常的病症,如腹痛、肠鸣、泄泻、痢疾、便 秘、便血、肠痈、痔疾、脱肛等。
脏腑证治
(三)脾病证治 脾居中州,主运化,其性喜燥恶湿,代胃行其津液,
针灸治疗学精讲
高晗
Biblioteka Baidu
针灸治疗学的基础
中医诊断学 经络腧穴学
针灸治疗学的学习目标
掌握常见疾病的诊断方法 掌握疾病的治疗原则 熟练运用腧穴的搭配
针灸治疗作用
作用有四——清热、温寒、补虚、泻实。 作用有三——疏通经络、扶正袪邪、调和阴阳 作用有二——通经脉 调血气 “医道虽繁,可一言一蔽之,曰阴阳而已。” “针道虽繁,可一言一蔽之,曰通调而已。”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喜湿恶燥,以通降为顺。胃与脾互为表里,共 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 胃的病症主要与饮食有关,凡饮食不洁(或不 节)、饥饱失常、寒热不当、辛辣不节等,都 能影响胃的和降功能,出现脘腹疼痛、恶心呕 吐、嗳腐吞酸、呃逆、吐血、便血等症。
脏腑证治
(五)心(包)病证治 心居胸中,外有心包络裹护。心为五脏六腑之主,其
华在面,开窍于舌,经脉通过目系与大脑相联系。心 主神明、又主血脉,是推动血液循环,维持人体生命 和精神思维活动的中心。 心包居胸中,为心之宫城,有护卫心脏的作用。在生 理上代心行事,病理上代心受邪,治疗上代心用穴。 故心和心包的病症以心脏、神志、血脉三方面为主。 其病变常见症状有心悸、健忘、失眠、昏迷、谵语、 癫狂、吐血、衄血、斑疹以及血液运行失调等。
在八纲中,阴阳两纲又可以概括其他六纲,即 表证、实证、热证为阳证,里证、虚证、寒证 为阴证。
八纲证治
(一)表里证治 表里是鉴别疾病病变部位的内外、深浅和病情轻重、
传变转化趋势的两个纲领。病变发生在皮毛、肌腠、经络等 浅表部位的属于表,病变发生在脏腑、气血、骨髓的属于里。 一般来说,表证病情相对较轻,里证病情相对较重。表证转 为里证,预示病情加重;里证转为表证,说明病情好转。 (二)寒热证治
脏腑证治
(一)肺病证治 @肺居胸中,为五脏六腑之华盖,上连气道、咽喉,开窍
于鼻,合称肺系。 @其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又主宣发肃降,能敷布水
液,通调水道,而为水之上源;又主治节,朝百脉, 与五脏六腑关系密切;外合皮毛。肺为娇脏,不耐寒 热,外邪由口鼻或皮毛而入,首先犯肺。 @其病理变化主要是肺气宣发肃降功能失常,表现为主气 司呼吸功能障碍和卫外机能失职,以及水液代谢的部 分病变。 @其常见症状有咳嗽、气喘、吐痰、胸痛、咯血、鼻塞、 流涕、鼻衄、咽喉肿痛、失音等。
脏腑证治
(八)膀胱病证治 膀胱为津液之腑,职司小便,为“州都之官”。
生理上,膀胱在肾阳的温煦作用下产生气化作 用,掌管尿液的排泄。 病理上,其病变主要表现为排尿异常。如膀胱 不约,则见溲数,遗尿;膀胱不利,则见癃闭, 淋沥等症。
脏腑证治
(九)三焦病证治 三焦为六腑之一,为上、中、下三焦的总称,有主持
脏腑证治
(六)小肠病证治 小肠为“受盛之官”,职司分清别浊。小肠与
心相表里,上接幽门,与胃相通,下接阑门, 与大肠相连。其病理变化与心、脾、胃、大肠 关系密切。如心移热于小肠可发为尿血,小肠 有热上逆于心可出现口舌生疮;若小肠不能分 清别浊,则导致清浊混淆,出现二便失常。
脏腑证治
(七)肾病证治 肾位于腰部,左右各一。肾藏精,又为命火所寄,肾
其气以升为顺。主四肢肌肉,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 生命之本。脾又具有统血,开窍于口,其华在唇的功 能。 脾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运化无权而致消化功能失常 以及水湿潴留,不能统血,清阳不升等方面。 其病变常见症状有腹胀、腹泻、便血、月经过多、崩 漏、身重肢冷、肌肤浮肿、肢软无力等。
脏腑证治
(四)胃病证治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水谷之海”,其性
问·通评虚实论篇》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故 正气不足为“虚”,多因禀赋不足、正气虚弱所致,或见于 慢性病或重病之后。邪气有余、亢盛为“实”,多见于急性 病证,一般体质强壮、病势较盛。 (四)阴阳证治
阴阳是指病证的类别而论,大而言之可概括整个 疾病,小而言之可表示一个证候,一切疾病的病理变化都可 以归纳为阴阳偏盛偏衰两大类,阴阳为八纲证治的总纲。
诸气,司一身之气化的功能,疏调水道,参与机体的 水液代谢。 上焦主宣发、敷布;中焦主受纳、运化;下焦主分清 泌浊。人体脏腑的功能活动,诸如气血津液的运行输 布,水谷的消化吸收,水液的气化代谢等,都依赖三 焦气化作用而维持正常活动。 其病变机理关键在于气化功能失司,水道通调不利, 以致水湿潴留、泛滥体内。其临床常见症状表现有肌 肤肿胀、腹部胀满、小便不利等。
精为人体生殖与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命火是人体生 命活动的原始动力。肾又主水,主骨生髓,主纳气, 开窍于耳和前后二阴。既主水又藏命门真火,故称 “水火之脏”,肾为“先天之本”、“阴阳之根”。 一般而言,肾病疾患以虚证为主,常表现为肾阴亏虚、 肾阳不足、肾不纳气、肾虚水泛等证候。肾病的常见 症状有腰膝酸软或疼痛、耳鸣耳聋、牙齿松动、水肿、 消渴、阳痿、遗精、喘息、五更泄泻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