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送别诗专题讲解
中考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讲解版
中考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讲解版
【资料链接】
一、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商旅、归隐等。
二、送别诗的诗题特点:送别诗诗题往往是“送××(多写其名,也有官职加人名的)归(之、游、还、入、赴、迁等)某地”“留别(别)×ד/”赠××”
唐代许多诗人在诗题中往往并不记具体的离别的对方。如李白《渡荆门送别》、《送友人》、《梦游天姥吟留别》、《金陵酒肆送别》、《送友人入蜀》、《白雪歌送友人》等。
三、送别诗中的意象
【空间意象】
1、长亭——是古人在大道上专为行人休息所设的亭子,人们常在长亭送别,从而使得长亭这一自然景观常常出现在与送别有关的作品中。
2、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
3、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
4、南浦——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5、劳劳亭——是一座始建于三国东吴时期的著名历史古迹,自古以来即是来往其地行人分别、相送的场所,历代文人骚客亦多以之为题写作赋诗,而其中尤以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劳劳亭》一诗最为著名。
【时间意象】
1、黄昏: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2、月夜: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多情的象征义,因而诗人常借月抒怀。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送别诗的教案
送别诗的教案
教案标题:探索送别诗的情感表达与文学特点
教学目标:
1. 了解送别诗的定义、特点和形式;
2. 分析送别诗中的情感表达和意象的运用;
3. 培养学生欣赏和理解送别诗的能力;
4. 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创作一首简短的送别诗。
教学重点:
1. 送别诗的定义和特点;
2. 情感表达和意象的运用。
教学准备:
1. 课件或投影仪;
2. 送别诗的选本或打印材料;
3. 黑板、粉笔或白板、马克笔;
4. 学生笔记本和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通过展示一幅送别诗相关的图片或播放一段送别场景的视频,激发学生对送别的情感和思考。
2.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对送别的理解和感受,以及他们是否听说过送别诗。
二、知识讲解(15分钟)
1. 介绍送别诗的定义和特点,包括:
a. 送别诗是一种表达离别情感的诗歌形式;
b. 送别诗通常包含对被送别者的祝福和告别;
c. 送别诗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如惋惜、思念、祝福等;
d. 送别诗的形式可以多样,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
2. 分析一两首经典的送别诗,指导学生理解情感表达和意象的运用。
三、课堂活动(25分钟)
1. 分发送别诗的选本或打印材料给学生,让他们阅读几首不同类型的送别诗,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2. 学生小组讨论,选择一首他们喜欢的送别诗进行分析,包括情感表达、意象的运用和诗歌形式。
3.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分享他们的分析结果,并与全班共同讨论。
四、创作练习(20分钟)
1.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送别经历或感受,并鼓励他们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送别诗高考复习教案
送别诗高考复习教案
教案标题:《送别诗》高考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送别诗》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 掌握《送别诗》的基本诗歌形式和修辞手法。
3. 分析《送别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4. 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教学准备:
1. 《送别诗》的课文材料和相关解读资料。
2.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3. 学生课本和笔记本。
教学过程:
导入:
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相关视频或音频,引发学生对《送别诗》的兴趣。
2. 提问学生对于《送别诗》这个题目的理解和猜测。
讲解诗歌背景:
1. 介绍《送别诗》的作者、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2. 分析《送别诗》的主题和意义。
分析诗歌结构:
1. 分析《送别诗》的诗歌形式和结构。
2. 解读《送别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解读意象和象征意义:
1. 分析《送别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通过何种意象和象征手法表达情感和主题。
文学鉴赏和写作训练:
1. 分组讨论学生对《送别诗》的理解和感受。
2.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提取有关情感、人物或场景的素材,进行创作练习。
课堂总结:
1. 总结《送别诗》的主题和意义。
2. 强调学生在高考中如何运用《送别诗》的相关知识和技巧。
课后作业:
1. 要求学生独立阅读《送别诗》并撰写读后感。
2. 布置学生根据《送别诗》的主题和意义,撰写一篇短文。
教学辅助策略: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媒体设备和互动讨论等方式提高课堂参与度。
2. 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促进思维碰撞和知识共享。
教学评估:
1. 课堂讨论的参与度和质量。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送别诗鉴赏ppt课件
为何送别诗常用傍晚月夜等时间意象?
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与别离这种忧伤 的情感相协调;(情景交融) 傍晚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 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 人的离情别绪。 (反衬) 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 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 绪是一致的;(情景交融) 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 古人常借月抒怀。(烘托)
近来攀折苦,
应为离别多。
1、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 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2 、“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 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 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饮酒饯别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古 代 诗 歌 鉴 赏 专 题
送别诗鉴赏
黯 唯
然
பைடு நூலகம்销 而
魂 已
者 矣
, !
——江淹《别赋》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 难行,交通工具落后, 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 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出行原因大体可分 为 赴考、出使、迁谪 (宦游)、征戎、商旅、 归隐等。
古人送别习俗: 送别
折柳送别
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
青青夹御河。
鉴赏训练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作者如何表达惜别哀伤之情的? 1、景物:“猿啼” 、“暮江”、 “孤 舟” 。
送别诗讲解教案
送别诗讲解教案
教案标题:送别诗讲解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送别诗的特点和写作背景。
2. 分析送别诗的诗意和情感表达。
3. 学习送别诗的解读方法和技巧。
4. 提高学生对送别诗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
1. 教材:准备一些经典的送别诗,如《送友人》、《送别》等。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等。
3. 教学辅助材料:PPT、教案、学生笔记本等。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5分钟)
1. 利用投影仪展示一幅描绘送别场景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送别主题的思考。
2.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有没有经历过送别的场景,以及送别时的感受和情绪。Step 2:讲解送别诗的特点和背景(15分钟)
1. 通过PPT展示送别诗的定义和特点,如表达离别、别离情感等。
2. 讲解送别诗的起源和背景,如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离别、战争时期的离散等。Step 3:分析送别诗的诗意和情感表达(20分钟)
1. 选择一首经典的送别诗,如《送友人》。
2. 通过PPT展示该诗的全文,并解读其中的诗意和情感表达。
3. 引导学生分析诗中所表达的离别之情、别离之意以及对友情的赞美等。
Step 4:学习送别诗的解读方法和技巧(15分钟)
1. 介绍送别诗的解读方法和技巧,如注重诗句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情感等。
2. 展示一些送别诗的解读案例,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诗句的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Step 5:欣赏和理解送别诗(20分钟)
1. 分发一些经典的送别诗给学生,让他们自主阅读和欣赏。
2. 引导学生根据之前学到的知识,分析诗中的情感、意境等。
3. 鼓励学生表达对送别诗的个人理解和感受。
送别诗词赏析及讲解
送别诗词赏析及讲解
送别诗词赏析及讲解
作者:陈子良朝代:唐代
落叶聚还散,征禽去不归。以我穷途泣,沾君出塞衣。
《送别》译文及注释译文
请你下马来喝一杯酒,敢问你要到哪里去?你说因为不甚得志,要到终南山那边隐居。只管去吧,我不再多问,那白云没有穷尽的时候。注释
饮君酒:请君饮酒。
何所之:往何处去?
南山:终南山。
《送别》译文
春风中一株株杨柳树,沿着御河两岸呈现出一片绿色。
最近攀折起来不是那么方便,应该是因为离别人儿太多。
《送别》赏析
这是首送友人归隐的,采用问答的方式从友人口中说出归隐的原因,也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诗人对友人关切爱护,既劝慰友人又对友人的归隐生活流露出羡慕之情,说明诗人对自己的现实也不很满意。全诗语言看似平淡无奇,但最后两句却顿增诗意,可谓词浅情深,蕴含着不尽的意味。
《送别》讲解
这首写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王维笔下是一个隐士,有自己的影子,至于为什么不得意,放在老杜等人那里一定有许多牢骚,可在这里只是一语带过,更见人物的飘逸性情,对俗世的厌弃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第一句叙事。“饮”是使动用法,“使……饮”的意思。一开始就写饮酒饯别,是点题。第二句设句,问君到哪里去。由此引出下面的答话,过渡到
写归隐。这一质朴无华的问语,表露了作者对友人关切爱护的深厚情意。送别者的感情起始就渗透在字里行间。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不得意”三字,显然是有深意的。不仅交待友人归隐的原因,表现他失意不满的情绪;同时也从侧面表达诗人自己对现实愤懑不平的心情。这三字是理解这首诗题旨的的一把钥匙。诗人在得知友人“不得意”的.心情后,劝慰道:“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你只管去吧,我不再苦苦寻问了。其实你何必以失意为念呢?那尘世的功名利禄总是有尽头的,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没有穷尽之时,足以供你娱乐排遣了。这两句表现了作者很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对友人的安慰,又有自己对隐居的欣羡;既有对人世荣华富贵的否定,又似乎带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联系前面“不得意”三字看来,在这两句诗中,更主要的则是对朋友的同情之心,并蕴含着诗人自己对现实的愤激之情,这正是此诗的着意之处和题旨所在。从写法上看,前面四句,写得比较平淡,似乎无甚意味,至此两句作结,诗意顿浓,韵味骤增,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当然,这两句也不是平空而起的,而是由前面看似乎平淡的四句发展而来的,如果没有前四句作铺垫,这两句结尾也就不会给人这样强的“清音有余”的感觉。
送别古诗的讲解教案
送别古诗的讲解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送别古诗的背景和作者,掌握送别古诗的基本意境和艺术特色,理解送别古诗的意义和价值。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
通过对送别古诗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魅力,增强学生的文学情感,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送别古诗的基本意境和艺术特色,理解送别古诗的意义和价值。
2.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抒情意境,领会古诗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古诗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学习古诗内容。
让学生阅读送别古诗的原文,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指导学生分析古诗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古诗的意境、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展开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4. 教师点拨。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和情感表达,指导学生发现古诗的美和价值。
5. 学习古诗背后的文化内涵。
通过讲解古诗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让学生了解古诗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6. 学习古诗的韵律和语言表达。
让学生学习古诗的韵律和语言表达,指导学生体会古诗的音韵美和形象表达,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和审美能力。
7. 课堂练习。
设计相关的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和表达,
最新中考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讲解版
中考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讲解版
【资料链接】
一、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商旅、归隐等。
二、送别诗的诗题特点:送别诗诗题往往是“送××(多写其名,也有官职加人名的)归(之、游、还、入、赴、迁等)某地”“留别(别)×ד/”赠××”
唐代许多诗人在诗题中往往并不记具体的离别的对方。如李白《渡荆门送别》、《送友人》、《梦游天姥吟留别》、《金陵酒肆送别》、《送友人入蜀》、《白雪歌送友人》等。
三、送别诗中的意象
【空间意象】
1、长亭——是古人在大道上专为行人休息所设的亭子,人们常在长亭送别,从而使得长亭这一自然景观常常出现在与送别有关的作品中。
2、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
3、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
4、南浦——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5、劳劳亭——是一座始建于三国东吴时期的著名历史古迹,自古以来即是来往其地行人分别、相送的场所,历代文人骚客亦多以之为题写作赋诗,而其中尤以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劳劳亭》一诗最为著名。
【时间意象】
1、黄昏: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2、月夜: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多情的象征义,因而诗人常借月抒怀。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群文阅读《送别诗》教案设计
群文阅读《送别诗》教案设计
第一章:课程导入
1.1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送别诗的定义和特点。
激发学生对送别诗的兴趣和阅读欲望。
1.2 教学内容:
向学生介绍送别诗的概念和背景。
通过举例说明送别诗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1.3 教学活动:
向学生提问:“你们曾经送别过朋友或亲人吗?有没有用诗歌来表达你们的情感?”
让学生分享他们的送别经历和感受。
教师展示一些著名的送别诗,如《登鹳雀楼》和《别董大》等,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其中的情感。
第二章:诗歌欣赏与分析
2.1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对送别诗的欣赏能力。
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送别诗中的情感和意象。
2.2 教学内容:
选取几首经典的送别诗,如《登鹳雀楼》、《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等。
分析每首诗的情感表达、意象描绘和修辞手法。
2.3 教学活动:
教师朗读每首诗,学生跟读并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每首诗的主题和意象,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
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他们对每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章:诗歌创作与表达
3.1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帮助学生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送别情感。
3.2 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送别诗的技巧和表达方式。
学生创作自己的送别诗,表达自己对朋友或亲人的情感。
3.3 教学活动:
教师提供一些诗歌创作的指导和示例。
学生自由创作,可以选择写一首完整的送别诗或者写一段表达送别情感的诗句。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创作,并给予彼此反馈和鼓励。
第四章:诗歌表演与展示
4.1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诗歌表达能力和表演技巧。
初中送别诗赏析 教案
初中送别诗赏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送别诗的基本特点,分析送别诗的情感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友谊、离别的情感,培养学生珍惜友谊、关爱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
1. 送别诗的基本特点
2. 送别诗的情感表达方式
三、教学难点
1. 分析送别诗中的意象与情感的关系
2. 理解送别诗中的意境与哲理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以一首常见的送别诗《别董大》为导入,让学生初步感受送别诗的氛围。
2. 教学送别诗的基本特点:
(1)解释送别诗的定义,让学生了解送别诗是表达离别情感的诗歌。
(2)分析送别诗的基本特点,如:主题明确、情感真挚、意象丰富等。
3. 教学送别诗的情感表达方式:
(1)分析送别诗中的情感类型,如:友谊、离别、思念等。
(2)讲解送别诗的情感表达方式,如:直接抒情、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等。
4. 对比分析:选取两首送别诗,让学生对比分析其情感表达方式和意境。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送别诗中的意象与情感的关系,分享自己的感悟。
6. 案例解析:以《登高》为例,讲解送别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7. 课堂练习:让学生创作一首送别诗,表达对身边亲朋好友的感激和祝福。
8.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送别诗的特点和情感表达方式。
五、课后作业
1. 收集更多关于送别诗的作品,进行分析与欣赏。
2. 撰写一篇关于送别诗的赏析文章,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对比分析、小组讨论、案例解析等方法,让学生深入了解送别诗的基本特点和
《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讲解版
古诗观赏之收别诗观赏博题之阳早格格创做
【资料链接】
一、昔人由于讲路崎岖易止,接通工具降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易期,果而昔人更重告别.昔人出止本果大概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商旅、归隐等.
二、收别诗的诗题特性:收别诗诗题往往是“收××(多写其名,也有官职加人名的)归(之、游、还、进、赴、迁等)某天”“留别(别)×ד/”赠××”
唐代许多诗人正在诗题中往往本去没有记简曲的离别的对于圆.如李黑《渡荆门收别》、《收朋友》、《梦游天姥吟留别》、《金陵酒肆收别》、《收朋友进蜀》、《黑雪歌收朋友》等.
三、收别诗中的意象
【空间意象】
1、少亭——是昔人正在大讲上博为止人戚息所设的亭子,人们常正在少亭收别,进而使得少亭那一自然景瞅时常出当前与收别有闭的做品中.
2、开亭——又名开公亭,正在宣乡北里,是北齐诗人开眺任宣乡太守时所建,他曾正在此收别伙陪范云,厥后开亭便成了宣乡的收别之天,
3、灞陵亭——正在少安东北三十里处,那边本有一条灞火,又果汉文帝葬正在那边,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收伙陪出少安,常正在那边分脚;
4、北浦——昔人火边收别并没有是只正在北浦,但是由于少暂的民
族文化感化,北浦已成为火边收别之天的一个博名了.
5、劳劳亭——是一座初建于三国东吴时期的出名履历古迹,自古此后即是去往其天止人分别、相收的场合,历代文人骚客亦多以之为题写做赋诗,而其中尤以唐代大诗人李黑所做《劳劳亭》一诗最为出名.【时间意象】
1、薄暮:把告别与夕阳、日暮通联正在所有,表黑浓浓的离情,如孟浩然正在《宿建德江》中所道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忧新”.
送别诗常见的六种思想内容情感及案例赏析
送别诗常见的六种思想内容情感及案例赏析
送别诗常见的思想内容及情感。
下面对送别诗歌思想内容作一较为具体的概括,大致可分为以下六种情况:
1、表达对离人眷恋不舍、依依惜别之情以及朋友间的真挚情意。直接抒写离别之情的
如:王勃的《送杜少甫之任蜀州》中第二句“风烟望无津”一句,用“风烟”、“望”两个词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雨所遮,间接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注:①孤蓬:飞蓬,枯后根易折,随风飞转,诗里借喻远行的朋友。②班马:离群之马。)问题:(1)第三联既有景又有情,其中的情景是怎样融合在一起的。(2)诗中流露出诗人什么样情感?
解析: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夕阳徐徐落下,似乎不忍与大地分离,隐喻诗人对朋友难舍之情。而在这红日夕照的背景下送别,又特别另人感到难舍难分。全诗流露出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赏析】:诗歌的首联点告别的地点,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潺潺而过。景色廖廓秀丽。颔联、颈联切题,写别离的深情。此地一别,离人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此二句表达了对朋友漂泊生涯的深切关怀。颈联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迹,以白云随风飘浮象征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一轮红日徐徐而下,似乎不忍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尾联两句情意更切,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以马鸣萧萧,烘托出缱绻情意。
《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讲解版(最终五篇)
《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讲解版(最终五篇)
第一篇:《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讲解版
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
【资料链接】
一、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商旅、归隐等。
二、送别诗的诗题特点:送别诗诗题往往是“送××(多写其名,也有官职加人名的)归(之、游、还、入、赴、迁等)某地” “留别(别)×ד/”赠××”
唐代许多诗人在诗题中往往并不记具体的离别的对方。如李白《渡荆门送别》、《送友人》、《梦游天姥吟留别》、《金陵酒肆送别》、《送友人入蜀》、《白雪歌送友人》等。
三、送别诗中的意象【空间意象】
1、长亭——是古人在大道上专为行人休息所设的亭子,人们常在长亭送别,从而使得长亭这一自然景观常常出现在与送别有关的作品中。
2、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
3、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
4、南浦——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5、劳劳亭——是一座始建于三国东吴时期的著名历史古迹,自古以来即是来往其地行人分别、相送的场所,历代文人骚客亦多以之为题写作赋诗,而其中尤以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劳劳亭》一诗最为著名。【时间意象】
1、黄昏: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初中送别诗鉴赏训练教案
初中送别诗鉴赏训练教案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送别诗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提升学生的情感素养。
教学重点:
1. 送别诗的概念和特点。
2. 送别诗的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
1. 送别诗的深层含义。
2. 学生对送别诗情感的共鸣。
教学准备:
1. 相关送别诗的资料。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向学生介绍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送别诗的意义和价值。
二、课堂讲解(20分钟)
1. 讲解送别诗的概念:送别诗是指诗人为了表达对即将离别的朋友、亲人的思念和祝福,而创作的诗歌。
2. 讲解送别诗的特点:送别诗通常以表达离别之情为主题,情感真挚、深沉,表现出诗人对离别者的依依不舍和祝福之情。
3. 讲解送别诗的情感表达:送别诗的情感表达通常较为细腻、含蓄,通过描绘景物、运用修辞手法等手段,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情感。
三、案例分析(20分钟)
1. 分析一首经典的送别诗《别董大》。
2. 引导学生从诗歌的主题、情感表达、景物描绘等方面进行分析。
3. 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何要创作这首诗歌,以及这首诗歌对离别者的意义。
四、课堂练习(10分钟)
1. 让学生阅读一首送别诗,并尝试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
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送别诗的概念、特点和情感表达。
2. 引导学生思考送别诗对人们的生活和情感交流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延伸:
1. 让学生课后阅读更多的送别诗,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
送别诗一组文学名篇阅读教案
送别诗一组文学名篇阅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和理解送别诗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2. 阅读和分析几首著名的送别诗;
3. 培养学生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送别诗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2. 名篇欣赏:选取几首著名的送别诗,如杜甫的《登高》、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
三、教学过程
步骤一:引入
1. 利用图片、音频或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引入送别诗的主题,并提出研究目标。
步骤二:讲解送别诗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1. 介绍送别诗的定义和特点,如意境深远、言简意赅等;
2. 分析送别诗的表达方式,如借景写人、抒情表达等。
步骤三:名篇欣赏
1. 逐首介绍选取的著名送别诗,提供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等相关信息;
2. 以逐句或逐节的方式,解读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手法;
3. 学生自主阅读和欣赏诗歌,并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4. 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对诗歌的评价和欣赏。
步骤四:讨论和总结
1. 小组或全班讨论各自对送别诗的理解和评价;
2. 整理总结学生的观点和感受,形成共识。
四、教学评价
1. 教师针对学生对送别诗的理解和欣赏给予评价;
2. 学生互相评价和分享对诗歌的感受和评价。
五、拓展延伸
1. 邀请学生选取其他著名的送别诗并进行解读和欣赏;
2. 让学生尝试写一首自己的送别诗。
六、教学资源
1. 图片、音频或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2. 选取的著名送别诗的原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四、送别诗
2
3
一、导入:
4
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5
诗歌是诗人感情宣泄的主要形式。而情感不外于亲情、友情、爱情,当遭6
遇这些感情分离时,诗人们一般会借助于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为了生活或7
是自己的理想追求,诗人们多要经历离亲别友,而且联系的方式以书信为主。8
又因为古代交通闭塞,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常常是一别动辄多年,9
很多年不得见面(“一别之后,两地相悬”),再会难期,甚至永无见期,像贺
知章十多岁离家,八十岁才能回乡,“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情况决不止他一人。
10
11
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12
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13
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14
“相见时难别亦难”,诗歌多用于友朋相离,词多用于男女相别。
15
二、文题(送、赠、别等)
16
例:送××:《送元二使安西》(王维)《送友人》(李白)《送孟浩然之广17
陵》(李白)《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赠××:《赠汪伦》(李白);别×18
×:《别董大》(高适)
19
三、表现要点:
20
(一)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它们常常表现:
1、离别之愁(离愁别绪、离情别恨),多迷恋、伤感。如白居易的《赋得
21
22
古草原送别》:“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相逢之喜。如唐·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
23
24
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25
又几重。”
26
3、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多赞美、留恋。(或依依不舍、或别后切切思念、27
或安慰激励勉励)。赞美友人深厚情谊的如李白的《赠汪伦》。依依不舍、别后28
切切思念的如柳永的《雨霖铃》等。
心情:孤独、寂寞、怅惘、惆怅、失落、担忧……
29
30
(二)也有豁达、豪放的(表达诗人豁达的胸襟和豪放的气度)。如高适31
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32
33
(三)也有另有借题发挥的,主要不是表现离情而是表达自己志向或抒发34
内心的愤懑的。表达自己的志向的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35
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既表达自己志36
向又抒发内心的愤懑的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37
四、特征(意象):
38
(一)地点类
39
1、长亭、短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与南浦(水边的送别之所)
40
长亭、南浦意象的运用与我国古代南北地理气候、交通工具等因素之间紧41
密联系。
一般地说,北方多高原山脉,气候干燥,交通以车马为主。在车马所行的
42
43
古道边,早在秦汉时就已设置亭台,供行旅休息或送别饯行之用。当时是十里
置长亭,五里置短亭,所以古代送别诗歌中经常出现“长亭”、“短亭”的意
44
45
象。
46
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
47
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48
而南方雨水多,江河湖泊,纵横交错,交通多用舟船,所以南方送别诗中,
49
长亭、短亭、阳关、古道等意象相对要少一些,而“浦”或“南浦”等意象却
是常见。
50
51
譬如屈原的《楚辞》《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52
最早见此意象。后来,江淹《别赋》中写道“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
伤如之何?”之句,将离愁别绪与“南浦”联系起来,从此以后,“南浦”便53
54
经常见于送别诗中,成为一个蕴涵离别愁绪的特定意象。有时也写作“别浦”,
55
或与“北梁”对举(谢朓tiǎo《鼓吹曲·送远曲》“北梁辞欢宴,南浦送佳
56
人。”),均写离别。甚至后来,成为曲调词牌名,其内容也多写离别。
57
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58
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
59
边送别之地的代名词。
60
2、劳劳亭、谢(公)亭:送别之地。
61
劳劳亭,三国吴时建,故址在今南京市区南,是古时送别之所。
62
李白《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
63
64
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
65
李白《谢公亭》诗说:“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
66
水流。”反复不断的离别,使优美的谢亭风景也染上一层离愁了。
67
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
68
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69
3、渭城、阳关、古道、北梁:送别地。
70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阳关”
71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古道”,李叔同《送别》中的“长亭外,古道
72
边”。
江淹:“视乔木兮,诀北梁兮永辞。”
73
74
4、灞陵、灞桥、柳岸:送别地。据《三辅黄图·桥》记载:“霸桥在长
75
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
76
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
77
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
78
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
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79
80
5、西楼,望江楼:送别地或悠悠愁绪
81
西楼:闺怨之情。李清照词《一剪梅》云:“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许浑的《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82
83
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此处西楼确指诗题中的谢亭。)
84
望江楼:西楼如若临水,就成为典型的“望江楼”,盖水常东流,更易生发
悠悠离绪。温庭筠《忆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
85
86
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