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送别诗专题讲解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讲解全文意思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讲解全文意思一、原文:《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二、衍生注释:- “离离”:形容草长得很茂盛的样子,就像一片一片的,密密麻麻的,那草长得可带劲了呢。
- “枯荣”:“枯”就是草干枯、死掉了;“荣”就是繁荣、茂盛。
草这玩意,一年里有死有活,也是很神奇的轮回。
- “远芳”:就是远处的芳草。
形容草长得特别远,那股子草香能飘老远了。
- “晴翠”:指阳光下翠绿的草色。
晴天下草绿得发亮,很漂亮。
-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在这里指远行的友人。
三、赏析:这诗的主题很明显是送别,但是它通过描写古原上的草来烘托离情别绪。
首先诗人上来就说原上的草特别茂盛,而且这种茂盛与干枯交替,一年又一年。
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两句简直绝了,体现了草顽强的生命力。
这不仅是对草的一种赞叹,其实也有点深意,就好像友情似的,就算经历艰难险阻,它也会像这草一样又有新的开始。
然后又写草的延伸,“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这画面感一下就出来了,古远的道路上全是草,荒城边也是,这时候该送朋友走了,“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看着这满眼的草,心里那种离愁别绪就满得要溢出来了。
在表现手法上,诗人从草的形象着笔,看似写草,其实都是为最后的送别感情做铺垫啊。
四、作者介绍:这首诗的作者是白居易。
这家伙可是唐朝有名的大诗人。
他的诗通俗易懂,写的东西可多了,从百姓生活到自己的感情啥都有。
他写诗的风格就是很直白,让人一看就明白,就像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虽然有这么深的意境,但是读起来也不费什么劲儿。
五、运用片段:- 场景一:毕业季,大家都要分别了,有个从小学就开始玩得很好的哥们儿要去外地读书了。
大家在操场边送他,操场边的草长得郁郁葱葱的,就像诗里说的“离离原上草”,这时候我对他说:“虽然咱们要分开了,但是就像这草一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咱的友谊不会断的,等你回来!”- 场景二:公司有个同事要调到别的分公司了。
“送别诗”专题课件

“送别诗”的文化背景
送别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文 学形式,更是一种文化表达。通过送别诗,我们可以窥见 古人的情感世界、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
送别诗的文化背景还与古代的科举制度、士人追求功名等 社会现象密切相关,许多送别诗表达了对友人的勉励和祝 福,希望友人前程似锦、功成名就。
02
“送别诗”的文化意义与社会价值
1 2 3
情感交流与心灵沟通的纽带
送别诗所表达的离别之情与思念之意,成为人们 情感交流与心灵沟通的重要纽带,有助于增进人 与人之间的情感共鸣。
弘扬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
送别诗中的情感表达和价值取向,传递了中华民 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有助于弘扬正气、凝 聚民心。
跨文化交流与世界文学的瑰宝
送别诗作为世界文学中的瑰宝,以其独特的艺术 魅力和文化内涵,为跨文化交流与世界和平作出 了贡献。
05
“送别诗”的创作技巧与心 得
创作“送别诗”的技巧与方法
选取恰当的主题和情感
在创作“送别诗”时,要选择与离别 相关的主题,并表达出真挚的情感。
运用丰富的意象和修辞
通过运用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 法,以及描绘生动的意象,增强诗歌 的表现力。
送别诗的起源与古代交通不便、信息 不畅有关,人们常常因为出行、迁居 、征战等原因离别,送别诗成为表达 离别之情、祝福之意的最佳方式。
“送别诗”的历史发展
送别诗在唐宋时期达到了巅峰,成为唐宋诗词的重要组成部 分。唐宋诗人如李白、杜甫、苏轼等都留下了许多经典的送 别诗篇。
送别诗的历史发展与文学发展紧密相连,随着文学形式的演 变,送别诗的形式和内容也不断变化,但表达离别之情、祝 福之意的主旨一直未变。
“送别诗”专题课件
《送别》唐代诗章解析

《送别》唐代诗章解析送别是唐代文学中一种常见的题材,它以离别为主题,表达了离愁别绪、别离之痛等情感。
本文将对唐代的几首代表性送别诗进行解析,以揭示其中的艺术特点和情感内涵。
第一首送别诗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诗中,登高望远之景烘托了离别之情。
诗人首先描述鹳雀楼高人所难及,隐喻友人的远行;接着,描绘楼台旁的美景、万里江山,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通过景物的描绘和情感的交融,王之涣既展现了离别的苦痛,又表达了人生万物的无常和离合的感慨。
第二首送别诗是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中,杜甫借助月夜的寂静,回忆起已故的舍弟,表达了浓烈的亲情和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人通过描写月色和回忆,勾勒出自己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凄凉。
诗中充满了离别之痛和对逝去亲人的无尽思念,展现了杜甫对兄弟深深的眷恋与感念。
第三首送别诗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诗中,王维以送别使者为主题,描绘了途中的艰险和沙漠的荒凉景象。
诗人以行者的身份,抒发了自己对友人远行的祝愿和思念之情。
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行者的感受的交融,王维展示了离别时的别离之痛和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第四首送别诗是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中,白居易以古原草为离别的背景,表达了离别之痛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诗人通过对古原草原的描绘和自己内心的交融,抒发了自己的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眷恋之情。
白居易的诗歌语言表达简练,情感真挚,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综上所述,唐代送别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情感表达,成为了唐代文学的一大亮点。
通过对《登鹳雀楼》、《月夜忆舍弟》、《送元二使安西》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几首代表性的诗作的解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唐代诗人对离别的感受和思考,体味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内涵和美学价值。
唐代送别诗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后世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源泉和参照。
送别诗专题

送别诗专题一、送别诗的概念和历史送别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其主要表达了人们对别离的感慨和对离别者的祝福。
送别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自古以来就受到重视和喜爱。
这种诗歌形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最早的辞章到后来的别赋,再到唐代的送别诗,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1.1 辞章辞章是送别诗的起源,它来源于古代酒宴上的辞谢之辞。
在古代社会,人们经常在酒宴上表达对宾客的欢迎和感谢,同时也会在宾客离开时送别。
这种送别辞谢的形式逐渐演变成了送别诗的雏形,奠定了送别诗的基础。
1.2 别赋别赋是送别诗的发展阶段之一,它在汉代达到了巅峰。
别赋以散文形式表达情感,内容更加充实丰富,比较注重描写离别时的场景和人物形象。
别赋的主题也更加广泛,不仅包括亲友离别,还包括对国家、山川河海的离别。
别赋开创了送别诗的新篇章,为后世的送别诗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1.3 唐代送别诗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黄金时期,也是送别诗的鼎盛时期。
唐代的送别诗在形式上更加规范,多采用七言绝句的形式,条理清晰,语言简练。
唐代送别诗的题材也更加广泛,不仅包括亲友离别,还表达了对爱情、友情和志同道合者的离别之情。
唐代送别诗以其深情和真挚打动了无数读者。
二、送别诗的主题和表现手法送别诗的主题主要包括亲友离别、情人分离以及离别的心情和感受。
这些主题通过一系列精心的描写和抒发表达出来,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2.1 亲友离别亲友离别是送别诗中最常见的主题之一,也是最具感染力的。
人们在亲友离别时往往会产生深深的思念和不舍之情,送别诗通过描写离别的场景和人物形象,表达出送别者的内心感受和祝福之意。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描绘了王之涣送别朋友时的情景,表达了对别离的思念和祝福之情。
2.2 情人分离情人分离是送别诗中另一个常见的主题。
恋人之间的离别往往伴随着深深的思念和不舍之情。
送别诗通过描写情侣离别时的场景和表达彼此的思念之情,将离别的痛苦和思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李白送别诗解析

李白送别诗解析李白是唐朝著名的诗人,晚年流落边疆,写下了许多蕴含离别之情的诗篇。
其中《送别》一首,是李白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流传最广的一首离别诗。
这首诗深刻地表达了人在离别时的无奈与悲怆之情,对于描绘唐代人物形态和离散生活的文学史研究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我们将从意境、语言、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解析。
意境李白的这首《送别》,从第一句便营造出了苍凉和离别的气氛:“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 诗中一字一句,自然铺陈,深入人心。
整首诗无论从描写手法还是诗歌语言,都概括了离别带来的各种情感,折射出了作者的哀思和离愁。
诗中《惟见长江天际流》、《日暮客愁思故乡》、《明月来相照,金樽消旧梦》等句,则将整个作品的氛围推至高潮。
长江天际流淌的是心灵的离别,日暮客愁则刻画了主人公在异乡所感受的孤独,而明月的照耀和金樽的抚慰则细腻地表达了主人公的离愁。
语言李白的语言流畅深刻,表现了唐代诗歌的一些特征,如繁琐而有味道的词汇,平仄婉转的韵律和形象思维。
其中“天长路远魂飞苦”一句,意境深远,抒发了主人公离散时心理的内疚和惆怅。
同时,“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则深情悠长,表达了主人公的深情与离愁。
整首诗充满了移情和文学韵味,并且篇幅不比长篇叙事诗短,可谓是一篇完整的抒情诗篇。
写作手法李白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和形象思维来表达作者对离别的感悟。
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运用了“春风绿”和“明月照”这两项广为人知的意象和象征,将离别的哀愁和流连的感慨融合在了一起。
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则直接将白发与“缘愁如长”联系在一起,表达了深邃的内涵。
在诗歌结构方面,李白将整个作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由前两句组成,表达出主人公与恋人的分别,第二部分通过描述主人公沉溺于乡思之中,表达出他的无奈和愁绪;第三部分突然转折,用“明月”和“金樽”两个意象进行撰述,表达了主人公的愁和离别。
结束语李白的《送别》是一篇篇篇哀婉,情感真挚的离别诗。
送别古诗的讲解教案

送别古诗的讲解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送别古诗的背景和作者,掌握送别古诗的基本意境和艺术特色,理解送别古诗的意义和价值。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
通过对送别古诗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魅力,增强学生的文学情感,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送别古诗的基本意境和艺术特色,理解送别古诗的意义和价值。
2.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抒情意境,领会古诗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古诗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学习古诗内容。
让学生阅读送别古诗的原文,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指导学生分析古诗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古诗的意境、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展开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4. 教师点拨。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和情感表达,指导学生发现古诗的美和价值。
5. 学习古诗背后的文化内涵。
通过讲解古诗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让学生了解古诗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6. 学习古诗的韵律和语言表达。
让学生学习古诗的韵律和语言表达,指导学生体会古诗的音韵美和形象表达,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和审美能力。
7. 课堂练习。
设计相关的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和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8. 总结。
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
四、教学手段。
1. 多媒体教学。
通过播放视频和图片,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小组讨论。
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送别诗专题

古诗词鉴赏专题——送别诗一、送别诗的定义: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
他们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送别诗鉴赏要点1、了解送别习俗:2、熟悉送别诗常见意象:3、区别送别诗的感情类型及风格:4、掌握送别诗常用的表达技巧:三、送别诗的特点: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2、送别习俗:唱歌送别,喝酒送别,折柳送别3、送别诗常用意象:(1)长亭:长亭是陆上送别之地,南浦是水边送别之所。
兰舟,水上交通工具,代表着出行。
(2)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别绪,游子思妇、好友相别。
杨花,暮春时节,漫天飞舞,飘飘洒洒,给人一种飘忽不定、漂泊不归的感觉,最容易勾起离别者的愁绪。
(3)杨柳(柳、杨):“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
“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
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故有“折柳赠别”的习俗。
(4)大雁(雁、飞鸿):雁姿雄壮,春秋迁徙,鸿雁传书;雄浑悲壮,思乡之情,书信来往;壮士、游子怀人。
雁是候鸟,春秋迁徙。
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
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鸿雁传书。
我国古代有“鸿雁传书”的故事,故鸿雁在古代诗文中常代指书信。
(5)杜鹃(杜宇、布谷、子规):叫声凄切,悲凉,忧愁忧思、羁旅思归。
①杜鹃花则传为杜鹃血染成。
后世即以杜鹃啼血来喻悲苦之情,或多用作离愁的寄托。
中国几千年一代代文人墨客,已经把杜鹃鸟定位为一种悲鸟,一种悲愁的象征物。
②由于其叫声古人认为有“不如归去”的意象,与思乡念家的情感相连。
(6)酒:促人亢奋,引人抒怀;富于想象,借酒抒情;豪放洒脱,借酒浇愁。
(7)夕阳(斜阳、落日):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游子、思妇、壮士、思乡怀古:唐·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送别诗专题复习知识点

送别诗专题复习知识点送别诗专题复习一、送别诗风格和抒情方式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
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
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
如柳永的《雨霖铃》、王勃的《别薛华》、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柳宗元的《重别梦得》等。
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丝毫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
此外还有高适《别董大》,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岑参的《送李副使碛西行军》,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
鉴赏送别诗风格时,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
如李白生活在盛唐,他具有乐观进取的精神,心胸开阔、性格豪爽、甚至狂放不羁。
因此他的送别诗景象宏阔、别情深挚豁达开朗,没有伤感情调,如《送友人》,这是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送别诗主要抒写离别之情。
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直接抒情的,如唐诗人高适意境高远的七绝《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的前两句以粗犷笔调和白描手法,绘出一幅北国寒冬图:日暮黄昏,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惟见遥空断雁,寒云出没。
这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于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
联系上下文,可知诗人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接着,作者以豪迈的气势,开朗的胸襟,叙写离情,激励友人,创造了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风格,以它的真诚情谊和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和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间接抒情的,又有多种形式。
以喻显情的,如李白景象宏阔、别情深挚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送别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送别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合同协议、总结报告、演讲致辞、规章制度、自我鉴定、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elf-assessment,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送别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送别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5篇)送别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原文: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别董大古诗讲解

《别董大》是一首送别诗,作者为唐代诗人高适。
以下是这首诗的讲解:
1.题目“别董大”中的“董大”,是人名,是作者的朋友。
在唐
代,董大是一位著名的音乐家,他的琵琶演奏技巧非常高超。
2.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描写了送别时
的自然景色。
黄云、白日、北风、雁、雪等元素,构建了一个寒冷、凄美的氛围。
3.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表达了作者对
朋友的慰藉和鼓励。
作者告诉朋友,不要担心前方的路途没有知己相伴,因为普天之下没有人不认识他。
4.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蕴深刻,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惜别之情和
对其前程的祝福。
总之,《别董大》是一首具有意境和情感的送别诗,展示了唐代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厚的情感表达能力。
古诗歌之送别诗赏析

小题1:“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意思对即可。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01
02
01
课堂小结
02
艺术手法——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赠友送别诗鉴赏要点
情感——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陈诗写的是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掉光,枝梢被狂风折断,给行军带来困难。(2分) 岑诗写的是在盛夏五月时火焰山炎威赫赫,常人视火山为畏途,而刘判官赴碛西行军必经此地,自然极其困难。 (2分) 两者一极冷一极热,环境严酷有别。(1分)
二句写从军将士面对的环境极为严酷: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就在这一严酷的背景上,映出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诗人以这一笛声,使人产生这里有人的联想,同时又将人隐去,以“不见人”造成悬念:那风里传来的笛声究竟来自何处呢?从而自然转出末句: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风雪中红旗不乱,已足见出从军将士的精神,“直上”的动态描写,更使画面生机勃然,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在这“直上”二字中溢出。
1
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直接抒发依依不舍的留念;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2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3
基本主题:永不褪色的深厚情谊,依依不舍的留恋;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4
感情色彩:
5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送别诗鉴赏教案完美版

送别诗鉴赏教案完美版第一章:送别诗的定义与背景1.1 送别诗的定义解释送别诗的概念,即诗人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对离别之人的情感和祝福。
1.2 送别诗的背景介绍送别诗的历史背景,包括古代的离别场景和诗人对友人的情感表达。
第二章:送别诗的类型与特点2.1 送别诗的类型介绍不同类型的送别诗,如离别亲人、离别恋人、离别朋友等。
2.2 送别诗的特点分析送别诗的特点,如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等。
第三章:古典送别诗的代表作品3.1《登鹳雀楼》王之涣解析这首古典送别诗的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
3.2《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解析这首古典送别诗的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
第四章:现代送别诗的代表作品4.1《再别康桥》徐志摩解析这首现代送别诗的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
4.2《别了,哥哥》闻一多解析这首现代送别诗的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
第五章:送别诗的鉴赏方法5.1 了解诗歌背景研究送别诗的历史背景和诗人的生平经历,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
5.2 分析诗歌情感通过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分析诗人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5.3 感受诗歌意境品味诗歌中的意境和美感,体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第六章:送别诗的情感表达6.1 友情的表达分析送别诗中表达友情的诗句,如感谢、祝福等情感。
6.2 亲情的表达分析送别诗中表达亲情的诗句,如思念、牵挂等情感。
6.3 爱情的表达分析送别诗中表达爱情的诗句,如浪漫、悲伤等情感。
第七章:送别诗的意象与修辞7.1 自然意象介绍送别诗中常用的自然意象,如江、河、山、月等,并分析其寓意。
7.2 修辞手法分析送别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并解释其效果。
第八章:送别诗的韵律与节奏8.1 诗歌的韵律解释送别诗中的韵律特点,如平仄、押韵等,并分析其美感。
8.2 诗歌的节奏分析送别诗中的节奏感,如诗节的抑扬顿挫、句子的长短等,并解释其效果。
第九章:送别诗的文化意义9.1 送别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探讨送别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送别悼亡诗鉴赏

诗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诗人 是怎样来表现自己的这种“寂寞〞 之情的?
诗人“寂寞〞的原因是自己谪居僻 远之地,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 这首诗歌主要通过营造一种凄清寂 寞的意境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
4、悼亡
青衫湿遍,凭伊慰我,忍便相忘。半月前 头扶病,剪刀声、犹在银釭。忆生来、小 害怕空房。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 尽意凄凉。愿指魂兮识路,都寻梦也回廊。
2、春草
?楚辞 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 兮萋萋。〞
乐府?相和歌辞 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 边草,绵绵思远道。〞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 远还生。〞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 碧连天。〞
3、水
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 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 天际流。〞
悼亡诗除了多借追怀往事表现伤逝 之情以外,还常书以“记梦〞的形 式。这些作品多写作者与亡妻梦中 相会的情景,借以表达对亡妻的悼 伤与思念。由于诗中的梦境“尽取 材于醒时经验〞,故而仍属虚实相 生。
悼亡诗举例
衣裳已施行看尽, 针线犹存未忍开 〔元稹?三遣悲怀?之一〕
有在皆旧物,唯尔与此共。 〔梅尧臣?悲书?〕
咫尺玉钩斜路,一般消受,蔓草残阳。判 把长眠滴醒,和清泪、搅入椒浆。怕幽泉、 还为我神伤。道书生薄命宜将息,再休耽、 怨粉愁香。料得重圆密誓,难禁寸裂柔肠。
有人评价这首词“真是柔情寸断, 此情涌向笔底,写来字字凄怆, ‘令人不忍卒读’。〞请结合词的 内容加以简要分析。
词的上片开始直抒胸臆,说泪水将 青衫湿遍了,为妻子的死而痛哭! 其后“冷冥冥、尽意凄凉〞“蔓草 残阳〞“和清泪、搅入椒浆〞“难禁 寸裂柔肠〞等无论是抒情还是写景 都极写其凄惋哀怨的情感。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送别诗鉴赏ppt课件

谢亭 李白 谢亭离别后,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外,山空碧水流。 注释:谢亭又称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晀所建。后来谢亭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也便成了离愁的代名词。
送别诗中常见的空间意象:
长亭、渡口、南浦
灞陵行送别 李白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注释:长安东南三十里处有一条灞水,汉文帝葬于此,遂称灞陵,水边有灞陵亭。唐代人们出长安东门相送亲友,常在这里分手。因此灞陵亭在唐诗里常和别离联系在一起。
最后,离别诗常用的表达技巧。
首句寄情于景,三四句拟人。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1、首句选取的景物是漂泊不定的杨花和叫声凄婉哀愁的子规,暗含了因友人王昌龄左迁偏远之地的忧伤之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1、第一句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2、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相看不忍别,更进手中杯”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李白
唱歌送别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骊歌愁绝不忍听。(李白)(骊歌是一首离别时唱的歌)
正当今夕断肠处,
“劳歌一曲解行舟”(许浑)(劳歌原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遂成送别歌的代称)
送别诗中常见的空间意象:
长亭、渡口、南浦
劳劳亭歌 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注释:劳劳亭又名新亭,距建康(南京)大约十五里左右,是沿长江顺流而下的必经之地。送别之人常在此驻足,目送行人渐行渐远。后来,劳劳亭便成了离别感伤的代名词。
送别的古诗讲解

送别的古诗讲解送别的古诗讲解《送别》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这是首送友人归隐的诗,采用问答的方式从友人口中说出归隐的原因,也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以下是“送别的古诗讲解”,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送别唐代:王维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译文请你下马来喝一杯酒,敢问朋友你要去何方?你说因为生活不得意,回乡隐居在终南山旁。
只管去吧我何须再问,看那白云正无边飘荡。
注释⑴饮君酒:劝君饮酒。
饮,使……喝。
⑵何所之:去哪里。
之,往。
⑶归卧:隐居。
南山:终南山,即秦岭,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
陲:边缘。
⑷但,只。
讲解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王维笔下是一个隐士,有自己的影子,至于为什么不得意,放在老杜等人那里一定有许多牢骚,可在这里只是一语带过,更见人物的飘逸性情,对俗世的厌弃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第一句叙事。
“饮”是使动用法,“使……饮”的意思。
一开始就写饮酒饯别,是点题。
第二句设句,问君到哪里去。
由此引出下面的答话,过渡到写归隐。
这一质朴无华的问语,表露了作者对友人关切爱护的深厚情意。
送别者的感情起始就渗透在字里行间。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不得意”三字,显然是有深意的。
不仅交待友人归隐的原因,表现他失意不满的情绪;同时也从侧面表达诗人自己对现实愤懑不平的心情,这三字是理解这首诗题旨的的一把钥匙。
诗人在得知友人“不得意”的心情后,劝慰道:“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你只管去吧,我不再苦苦寻问了。
其实你何必以失意为念呢?那尘世的功名利禄总是有尽头的,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没有穷尽之时,足以供你娱乐排遣了。
这两句表现了作者很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对友人的安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四、送别诗23一、导入:4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5诗歌是诗人感情宣泄的主要形式。
而情感不外于亲情、友情、爱情,当遭6遇这些感情分离时,诗人们一般会借助于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为了生活或7是自己的理想追求,诗人们多要经历离亲别友,而且联系的方式以书信为主。
8又因为古代交通闭塞,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常常是一别动辄多年,9很多年不得见面(“一别之后,两地相悬”),再会难期,甚至永无见期,像贺知章十多岁离家,八十岁才能回乡,“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情况决不止他一人。
1011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12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13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14“相见时难别亦难”,诗歌多用于友朋相离,词多用于男女相别。
15二、文题(送、赠、别等)16例:送××:《送元二使安西》(王维)《送友人》(李白)《送孟浩然之广17陵》(李白)《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赠××:《赠汪伦》(李白);别×18×:《别董大》(高适)19三、表现要点:20(一)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
它们常常表现:1、离别之愁(离愁别绪、离情别恨),多迷恋、伤感。
如白居易的《赋得2122古草原送别》:“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相逢之喜。
如唐·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2324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25又几重。
”263、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多赞美、留恋。
(或依依不舍、或别后切切思念、27或安慰激励勉励)。
赞美友人深厚情谊的如李白的《赠汪伦》。
依依不舍、别后28切切思念的如柳永的《雨霖铃》等。
心情:孤独、寂寞、怅惘、惆怅、失落、担忧……2930(二)也有豁达、豪放的(表达诗人豁达的胸襟和豪放的气度)。
如高适31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3233(三)也有另有借题发挥的,主要不是表现离情而是表达自己志向或抒发34内心的愤懑的。
表达自己的志向的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35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既表达自己志36向又抒发内心的愤懑的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37四、特征(意象):38(一)地点类391、长亭、短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与南浦(水边的送别之所)40长亭、南浦意象的运用与我国古代南北地理气候、交通工具等因素之间紧41密联系。
一般地说,北方多高原山脉,气候干燥,交通以车马为主。
在车马所行的4243古道边,早在秦汉时就已设置亭台,供行旅休息或送别饯行之用。
当时是十里置长亭,五里置短亭,所以古代送别诗歌中经常出现“长亭”、“短亭”的意4445象。
46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柳永《雨霖铃》:“寒47蝉凄切,对长亭晚。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48而南方雨水多,江河湖泊,纵横交错,交通多用舟船,所以南方送别诗中,49长亭、短亭、阳关、古道等意象相对要少一些,而“浦”或“南浦”等意象却是常见。
5051譬如屈原的《楚辞》《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52最早见此意象。
后来,江淹《别赋》中写道“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句,将离愁别绪与“南浦”联系起来,从此以后,“南浦”便5354经常见于送别诗中,成为一个蕴涵离别愁绪的特定意象。
有时也写作“别浦”,55或与“北梁”对举(谢朓tiǎo《鼓吹曲·送远曲》“北梁辞欢宴,南浦送佳56人。
”),均写离别。
甚至后来,成为曲调词牌名,其内容也多写离别。
57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58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59边送别之地的代名词。
602、劳劳亭、谢(公)亭:送别之地。
61劳劳亭,三国吴时建,故址在今南京市区南,是古时送别之所。
62李白《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
他曾6364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
65李白《谢公亭》诗说:“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66水流。
”反复不断的离别,使优美的谢亭风景也染上一层离愁了。
67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68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693、渭城、阳关、古道、北梁:送别地。
70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阳关”71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古道”,李叔同《送别》中的“长亭外,古道72边”。
江淹:“视乔木兮,诀北梁兮永辞。
”73744、灞陵、灞桥、柳岸:送别地。
据《三辅黄图·桥》记载:“霸桥在长75安东,跨水作桥。
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76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77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78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79805、西楼,望江楼:送别地或悠悠愁绪81西楼:闺怨之情。
李清照词《一剪梅》云:“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许浑的《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8283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此处西楼确指诗题中的谢亭。
)84望江楼:西楼如若临水,就成为典型的“望江楼”,盖水常东流,更易生发悠悠离绪。
温庭筠《忆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8586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二)歌:《渭城曲》(《阳关曲》《阳关三叠》《阳关》)、劳歌——送别时唱8788的歌曲。
89“劳歌”,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9091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92(三)植物类:931、杨柳:暗寓离别、留恋、伤感。
94作为诗中的意象,“杨柳”最早见于《诗经·小雅·采微》“昔我往矣,95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此诗写战后幸存的征人,归途中抚今追昔的感慨。
9697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
至唐代,折柳送客之98风盛行。
因此,送别诗词中“杨柳”意象逐渐增多。
这是由于“柳”和“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99100寄寓殷勤挽留的意愿,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惜别、“依依不舍”之情。
而行101旅之人见到柳就会引起起缕缕离愁,生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和思乡之情。
102因此说,折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1032、浮萍、飞蓬:孤寂的游子。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李白)1043、草、芳草、青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常常暗喻离恨。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105106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107更行更远还生。
”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让人看到离情的生生不息,草的无穷体现出情的弥漫与更生。
1081094、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吴文英《唐多令》:“何110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1115、丁香:花蕾结而不绽,诗词中多以喻愁思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112丁香结。
”(牛峤qiáo《感恩多》)“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113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戴望舒《雨巷》)114(四)动物类:1151、杜鹃/鹧鸪/秋蝉1162、班马:春秋时,晋、鲁、郑伐齐,齐军趁夜间撤走。
晋国大臣刑伯听到117齐军营里马叫,推测道:“有班马之声,齐国军队一定连夜撤走了。
”班马为离118群之马,后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
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119马鸣。
”3、猿猴120121(五)乐器类122(吹)笛、(吹)箫、(吹)笙/画角(秦观《满庭芳》词:“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123124(六)景观类1251、残阳/残月/明月/秋月1262、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 127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1283、(细)雨/朝雨“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4、水/江水李白《金陵酒肆留别》:“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129130长?”131(七)季节天气时间类:1、阴天/破晓/晨/晓风/黄昏/夕阳/夜/1322、早春/春风/暮春/残红,秋季/西风/落叶,败荷。
133(八)人造物象类1341、酒/美酒/浊酒:离别、愁绪。
美酒与文人很早以来就联系在一起。
友人分离,常以酒饯别,所以,酒也是送别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1351362、船/(兰)舟/帆3、(青)灯/烛/蜡/炬137五、写作手法: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抵不离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开头多138139描写久别的境况,有的还捎带点明时间。
有的则全然融情入景,只字不提离别140的感受),怀友时则较多的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凭空描述,但情韵悠141长。
以婉约派词人、诗人写的较多。
142(一)、抒情方式上:1431、借景抒情为间接抒情中最常见的一种。
(具体解释见表达技巧之表现144手法第5点“情与景的关系”)如:145A、欧阳修《踏莎行》146候馆梅残①,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②。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147春水③。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④,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⑤尽处是春山,行人⑥更在春山外。
148149【注释】①候馆:接待宾客的驿馆、旅舍。
暗用南北朝陆凯的诗意:“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驿路梅花正含有怀人之意。
150151②草薰风暖:从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两句而来。
草熏:草香。
152薰,香气。
征辔:征人手中的缰索。
辔:马缰,即以代表马。
③迢迢:绵长貌。
④盈盈粉泪:泪水满眼的样子;盈盈喻指美人,古诗:“盈盈楼上女”。
⑤平芜:153154俯视远方,野草平碧。
芜:丛生的草。
⑥行人:此指心上人。
155B、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56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