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教案
粤沪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2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教案
粤沪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2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教案第一篇:粤沪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2 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教案第七章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速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2.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什么是变速直线运动过程与方法3.通过阅读、观察和讨论,感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可以有不同的方法,知道物理学中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通过例题的学习掌握应用速度公式进行有关计算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通过学习,经历思考与讨论,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激发兴趣,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1)速度的概念(2)速度的计算(3)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教学难点: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及速度的计算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播放录像]:动会上的百米赛跑[设疑]:如何判断运动员的快慢?[学生猜想教师点评]:猜想是否合理、科学?应该用什么来探究验证?二、新课教学(一)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多媒体展示]:游泳池中,比赛正在紧张地进行着。
在比赛过程中,观众是怎么判断谁游的快?裁判员是怎样判断输赢的?[学生讨论]:观众看谁在前面,裁判员看用的时间[讲解]:(1)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它是比较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路程的长短.例如:在1min内,骑自行车可通过200m,汽车可通过1000m,在相等的时间内,汽车通过的路程长,它的运动比自行车快.(2)用“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它是比较物体通过相等的路程所用时间的多少.例如:百米赛跑时,11.25s的成绩比11.45s的成绩快.[学生看图分析]:图7-13(a)、(b)两图分别表示比较运动员游泳快慢的两种方法,图(a)表明,在相同的时间内,中间运动员通过的路程最长,所以中间的运动员运动的最快;而图(b)表明三个运动员在通过相同的路程内,中问运动员所用的时问最短,所以中间的运动员运动得最快.[总结归纳]: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有两种方法:相同的时间比路程,路程多的速度快;取相同的路程比较时间,所用时间少的速度快.如果两个物体各自通过的路和所用的时间都不相同,怎样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呢?在物理学中,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长短”的方法.只要将路程和时间相除,算出各自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就可以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一、教学内容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示意图: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 学会画力的示意图,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力的示意图的画法以及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2. 重点:力的概念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力的示意图模型。
2. 学具:作业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提水、推车等,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
2. 讲解力的概念:力的定义,力的单位(牛顿)。
3.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如拉伸、压缩;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如加速、减速。
4. 演示力的示意图的画法: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5. 学生动手练习:画出给定力的示意图,如拉力、压力等。
6. 讲解力的示意图的应用: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实际问题,如物体在斜面上的受力分析。
7. 随堂练习:给出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并解答。
8. 课堂小结: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示意图的画法。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的示意图: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七、作业设计(1)拉力:2N,向东(2)压力:5N,向下(3)摩擦力:3N,向北2. 答案:(1)箭头长度为2,箭头方向向东。
(2)箭头长度为5,箭头方向向下。
(3)箭头长度为3,箭头方向向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示意图的画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在实际问题的应用上还需要加强练习。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教案
第七章力第一节、力2课时【仪器材料】多媒体播放设备;磁铁、铁钉、铜条、握力计、小球、弹簧、钩码、橡皮筋、木板、玻璃棒、纸屑、小车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能分析简单情况下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2) 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 知道力的两种作用效果;(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分析、演示、讲解、讨论与分析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教学重点】力的概念【教学难点】力的概念以及物体间力的相互性。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一、力的概念演示实验:手握握力计、折弯铜条、棒击小球、弹簧拉钩码。
以上实验可用投影仪展示,以利于学生观察。
引导学生记录,分析情况。
提问:以上实验都有哪些特点?你们还能举出哪些这样的例子?观察老师演示实验,观察投影仪展示试验情况。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果:以上实验都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它们有的外形发生了变化,有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学生再举出一些力的作用的例子:运动员举重、踢足球、拉车、折树枝……通过观看实验与学生讨论发言,使学生明白: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学生明白力的概念。
二、力的作用效果带领学生总结上面实验,对实验结果以及学生举例结果进行归类。
学生对上面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归类,最后归于两类:一种是物体的外形发生了变化,另一种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老师对学生的结果进行总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伸长、缩短、弯曲、扭转等),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动到静、静到动、快到慢、慢到快、方向改变等)。
提问:你们还能举出哪些形变的例子,以及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例子?形变例子:挤压气球(变扁)、拉长弹簧(伸长)、折弯铜条(弯曲)、扭转塑料尺(扭转)……运动状态改变:踢球(静到动)、守门员扑球(动到静)、火车刹车(快到慢)、火车启动(慢到快)、打乒乓球(方向改变)……演示实验:带有橡胶塞,塞上有玻璃管的学生观察实验,讨论得出结论:瓶子发玻璃瓶,装满水,手握,水上升。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教案
力—新授课★整体设计说明★本节课由生活中常见的力学现象引出力是什么的问题。
然后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进一步认识力,明确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
通过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明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最后介绍力的三要素,明确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有关。
★教材分析★本节课由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以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五部分组成。
这些内容是初中力学的基础,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铺垫,重要性可见一斑。
★教法建议★本节课的内容丰富,力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教材强调从力的作用效果去认识力、感受力,从而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因此要围绕“力的作用效果”这个中心组织教学。
同时,让学生根据所熟知的生活中的事实,列举相关实例,充分利用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去上好这节课。
★学情分析★力学教材中很多内容学生已具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这对教学是有利的。
但实践又证明,学生在学习力学时,头脑中存在着较多的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特别是关于力的概念以及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如:1.只有有生命的人或动物才能施加力,或认为只有某些物体才能施力;2.力的作用是单方面的,如认为“地球吸引人,人不吸引地球”;3.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4.只有在力的作用下,物体才能运动等。
这些已具有的“经验”在教学中会干扰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再加上初中学生的辨识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薄弱,也给力的概念的形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学法指导★阅读法、事例法,学生结合了生活经验后会有大量的关于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所以完全可以通过学生举出例子来进行分析进而推出力的三要素,并结合光线的处理得出力的示意图这一处理抽象概念的方法。
力学的知识看似比较容易掌握,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总是会出现一些小的失误,因此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7章力教学设计
2.利用实验、动画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力的三要素和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
3.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4.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与帮助,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5.小组合作任务:
-小组共同完成一个力的合成或分解问题的研究,撰写研究报告,并进行课堂分享。
-开展小组讨论,针对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互相提问、解答,共同提高。
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请注意以下事项:
1.确保作业质量,做到书写工整、条理清晰。
2.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及时复习、总结所学知识。
3.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共同进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善于思考的科学精神,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3.通过学习力的知识,使学生认识到力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能意识。
4.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提高教学效果。以下是对本章教学内容的具体安排:
-设置小组合作任务,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实现共同进步。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能意识。
-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善于思考的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6.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采用翻转课堂、问题驱动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教案5篇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教案5篇时间如白驹过隙般流逝,我们又将学习新的知识,有新的感受,何不为即将开展的教学工作做一个计划呢?根据教育考试规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八年级物理第七章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八年级物理第七章教案1万有引力与航天(一)知识网络托勒密:地心说人类对行哥白尼:日心说星运动规开普勒第一定律(轨道定律)行星第二定律(面积定律)律的认识第三定律(周期定律)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万有引力定律 F=G引力常数的测定万有引力定律称量地球质量M=万有引力的理论成就 M=与航天计算天体质量 r=R,M=M=人造地球卫星 M=宇宙航行 G = mmrma第一宇宙速度7.9km/s三个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11.2km/s地三宇宙速度16.7km/s宇宙航行的成就(二)、重点内容讲解计算重力加速度1 在地球表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在忽略地球自转的情况下,可用万有引力定律来计算。
G=G =6.67- - =9.8(m/ )=9.8N/kg即在地球表面附近,物体的重力加速度g=9.8m/ 。
这一结果表明,在重力作用下,物体加速度大小与物体质量无关。
2 即算地球上空距地面h处的重力加速度g’。
有万有引力定律可得:g’= 又g= ,∴ = ,∴g’= g3 计算任意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
有万有引力定律得:g’= (M’为星球质量,R’卫星球的半径),又g= ,∴ = 。
星体运行的基本公式在宇宙空间,行星和卫星运行所需的向心力,均来自于中心天体的万有引力。
因此万有引力即为行星或卫星作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因此可的以下几个基本公式。
1 向心力的六个基本公式,设中心天体的质量为M,行星(或卫星)的圆轨道半径为r,则向心力可以表示为:=G =ma=m =mr =mr =mr =m v。
2 五个比例关系。
利用上述计算关系,可以导出与r相应的比例关系。
向心力: =G ,F∝ ;向心加速度:a=G , a∝ ;线速度:v= ,v∝ ;角速度: = ,∝ ;周期:T=2 ,T∝ 。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第七章 第三节 弹力 弹簧测力计
三、弹力弹簧测力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弹力;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分析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力的测量原理。
教学难点: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2、你能举例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吗?二、弹力介绍:跳水,蹦床,蹦极,射箭…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a、钢尺压弯反弹;b、拉伸或压缩弹簧。
小结:1、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
2、弹性形变:撤消外力后能恢复原来状态的形变。
3、弹力:物体在受力发生弹性形变时,会对跟它接触的物体施加力,这种力就叫做弹力。
三、测力计及其使用1、测量力的大小的仪器叫测力计。
2、弹簧测力计:原理: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构造:弹簧、指针、挂钩、刻度盘、吊环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a、观察:量程与分度值b、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点,弹簧是否灵活c、测量:不能超过量程弹簧伸长方方向与受力方向一致,弹簧一要靠在刻度板上沿力的方向静止或匀速拉测力计d、读数:数值+单位四、相互作用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只要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受力物体反过来也肯定会给施力物体一个力。
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五、课堂练习一、填空题1、形变包括形变和塑性形变,弹力是指。
2、诸如力、力都是因为物体形变而产生的,这个力我们叫。
3、实验室里常用的测力计是,它是根据在一定的范围内,拉力越大,______________的原理制成的.它主要是由、、组成。
4、弹簧秤的正确使用方法是:(1)了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时不能测量超过的力。
(2)观察弹簧测力计刻度板上的和。
(3)要检查指针是否在刻度处,若不在,应。
(4)测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与所测力的一致;观察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教案【完整版】
学校:年级:姓名:第七章力单元计划教学目标:1、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4、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5、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6、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7、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了解重力的重要性。
知道重力的方向,会用重垂线法检查桌面是否水平、立面是否竖直。
8、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理解重力大小跟质量的关系,记住g=9.8N/Kg,并知道其含义。
9、能用公式G = mg计算有关的问题。
知道重心的概念,知道重心的位置会影响物体的稳定性。
●教学重难点: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课时安排:第一节力:两课时第二节弹力:两课时第三节重力:两课时第一节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2.过程与方法:(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2)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生之间的实验,能够进行合作与交流。
(2)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分析和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力的概念。
难点: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教学准备:演示:两个蹄形磁铁和两个小车、一个蹄形磁铁、大头针、两根弹簧、篮球、小钢球、微小形变演示仪。
学生:30把刻度尺【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投影“神州五号”发射时的照片,提出问题:“神州五号”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天空,实现我国的飞天梦?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提到“力”这个字。
如一个人推了别人一下,就有了推力;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要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等。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 《弹力》教案 新人教版
弹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形变和弹性形变,能识别常见的形变。
知道任何物体都会发生形变。
2.知道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弹力的有无及弹力的方向。
3.了解弹簧称的制作原理及作用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根据弹力产生的条件分析弹力方向的能力。
2.通过分组“探究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之间的关系〞的实验,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知道实验数据处理中常用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真实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体会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在用简单器材显示微小形变的过程中,体会放大法的实验思想,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
2.通过学习弹力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开展将知识效劳于人类的愿望。
3.从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入手,培养学生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去认识事物本来面目,不被外表现象所迷惑的科学观。
教材分析重点1.弹力有无的判断和弹力方向的判断。
2.自主设计实验探索弹簧的弹力与伸长量的关系及实验操作。
难点弹力有无的判断及弹力方向的判断。
教学方法本课以探究式教学模式为主,结合问题法、演示法、启发法、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法等教学方法。
教具细钢丝、钢锯条、弹簧、橡皮泥、白纸,通过橡皮塞插有细玻璃管的椭圆形玻璃瓶、激光光源、平面镜及支架〔两套〕、小车、橡皮筋、气球、等。
学法指导〔1〕实验引入〔产生疑问〕→设计实验→学生探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解决问题〕→拓展应用〔产生新疑问〕。
〔2〕对探究实验设计好实验的内容、步骤和表格,便于学生的探究。
〔3〕教学中通过设计演示实验,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创设物理情景,把复杂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以便于学生的思考分析。
教学过程导入〔课前每小组分发一根细钢丝,让学生在课前自己动手绕制一个小弹簧〕〔学生实验〕用细钢丝绕制的小弹簧,轻轻地拉一拉或压一压,感受弹簧被拉伸或压缩的同时,手受到了力的作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力》-教案
第一节力(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2、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
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
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的作用效果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
1、感受力作用的效果(1)请一位同学到教室前面提起一桶水。
请这位同学谈谈肌肉有什么感受?(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受而得来的。
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2)学生用图12.4-1所示的器材做实验。
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3)学生看课文图12.4-2乙、丙,交流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4)告诉学生: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无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还是运动速度或者方向发生变化,都可以认为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指物体的运动速度或方向发生了变化。
*由此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请一位学生演示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拉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伸长;在压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缩短。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第7章第1节 力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第7章第1节力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实践性教学,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感知力的存在,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并能够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引导幼儿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难点:让幼儿通过实践活动,感知力的存在,并能够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气球、小车、积木、绳子、滑轮等。
学具:每个幼儿准备一个气球、一辆小车、几块积木。
五、活动过程1. 引入:讲解力的概念,通过展示气球被挤压时形状改变,让幼儿感知力的存在。
2. 讲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让幼儿用手推动小车,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3. 实践活动:让幼儿用气球、积木和绳子制作一个起重机,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 讲解力的作用原理,让幼儿通过滑轮组,将重物提升到一定高度,感知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让幼儿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2. 难点:让幼儿通过实践活动,感知力的存在,并能够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幼儿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表现出很高的兴趣。
通过动手操作,他们基本掌握了力的概念,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但在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幼儿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这部分幼儿,引导他们更好地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
拓展延伸:让幼儿回家后,观察家里或周围环境中的力的作用,如拉开抽屉、提起书包等,并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重点和难点解析:2. 讲解力的作用:在讲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时,我让幼儿用手推动小车,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本章复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本章复习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理解力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速度或者改变形状的原因;•理解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通过力的合成;•掌握解决力的合成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力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速度或者改变形状的原因。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问题的解决方法。
三、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教学内容:力的合成问题的解决方法。
•学情分析:学生在上一章节已经学习了力的基本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对于力的合成问题较为陌生,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力的合成。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复习上一章节学到的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提问:力的合成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进行力的合成?2.示范案例讲解–提供一个力的合成的案例,例如:有一个物体同时受到50N和30N的力,这时物体所受合力是多少?方向是什么?提示:合力的大小可以通过力的矢量合成法解决,合力的方向是力的合成方向。
3.概念解释–解释力矢量的概念:力可以用矢量表示,用力的箭头表示力的大小和方向。
–解释力的合成法:力的合成方法有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
4.练习与讨论–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力的合成练习。
每个小组根据题目计算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示例题目:1.有一个物体受到30N的力向右和20N的力向上的作用,求合力的大小及方向。
2.有一个物体受到50N的力向左和40N的力向下的作用,求合力的大小及方向。
–每个小组轮流发表答案,并与其他小组的答案进行对比和讨论。
5.概念总结–总结力的合成的概念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6.拓展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有三个力作用于一个物体上,如何计算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使用什么方法解决?7.巩固练习–让学生独立解决拓展讨论中的问题,并与同学进行讨论和对比答案。
8.作业布置–布置力的合成练习的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要求标明解题过程和答案。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1.教学评价方式: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讨论参与度和解题情况,以及作业的完成情况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022年人教版物理八下《弹力(教案)(附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第2节《弹力》教案一、知识点①弹性:物体在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会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这种性质叫做弹性。
②塑性:物体在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不会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这种性质叫做塑性。
③弹性形变:物体变形后可以恢复原状的形变。
④塑性形变:物体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状的形变。
⑤弹力:〔1〕定义: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注:1.物体放在桌面上,受到桌面对它的支持力,支持力也是弹力。
2.桌面受到物体的压力,压力也是支持力。
3.弹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不能恢复到原来的性质。
⑥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弹簧测力计。
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也越大。
⑦判定是否受到了弹力?假设法:假设局部条件不存在,看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
⑧弹力也符合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1)弹力的大小:在弹性限度内,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2)弹力的方向:物体由于发生形变产生弹力,物体趋恢复的方向就是弹力的方向。
(3)弹力的作用点:两物体间的弹力是发生在相互接触面上,但可以将作用点移到重二、同步题型练习题型一、弹力的判断1.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 投篮时,篮球离手后继续飞向篮筐是因为篮球受推力的作用B. 手握水杯静止在空中,水杯只受重力、摩擦力这两个力的作用C. 弹簧被拉伸时产生的力是弹力,钢丝绳悬挂重物的力不是弹力D. 以卵击石,虽然卵破,但卵对石头的力与石头对卵的力大小相等【答】D【解】A. 因为任何物体都有惯性,所以当篮球离开手后由于惯性会继续在向上运动,故A错误;B. 手握有水的水杯静止在空中,那么受力平衡,分析可知,水杯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静摩擦力作用,此外,杯内的水有重力,会对杯子产生压力,故B错误;C.被拉长的弹簧和悬挂着重物的钢丝绳,都发生了弹性形变,所以都受到弹力的作用,故C错误;D. 以卵击石,鸡蛋对石头的作用力与石头对鸡蛋的作用力是一对相互作用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D正确.应选D.类型二、弹簧测力计的使用2.如下图是正在使用的弹簧测力计,这个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______,分度值是______,所测拉力的大小是________。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3重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7.3 重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的第七章第三节,主要涉及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方向、重力的大小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具体内容包括:1. 重力的概念: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2. 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即垂直于水平面。
3. 重力的大小:物体的重力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可以用公式 G=mg 表示,其中 G 为重力,m 为质量,g 为重力加速度,约等于9.8 m/s²。
4.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的重力大小与其质量成正比,质量越大,重力也越大。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方向和大小,掌握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 能够运用重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的重力大小。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力的概念及其方向。
2. 重力的大小及其与质量的关系。
3. 运用重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悬挂重物的绳子、测量重力的仪器(如弹簧测力计)、质量不同的物体。
2. 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拿一个物体,感受一下重力的存在,并思考重力是什么。
2. 讲解重力的概念: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3. 演示重力的方向:用悬挂重物的绳子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并确认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4. 讲解重力的大小:通过讲解和示例,使学生掌握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5. 实验验证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让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质量的物体的重力大小,并记录数据。
7. 运用重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重力的公式计算物体的重力大小。
六、板书设计重力1. 概念: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2. 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精选】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优秀教案
第七章力7.1力【学习目标】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力的概念和知道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相关现象。
【重点难点】1.力的示意图画法。
2.根据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解释相关现象。
学习内容一:力和力的作用效果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2、P3文字内容和插图,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做上记号,能说出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自学检测】1.我们常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认识和描述力,如:用力捏橡皮泥,橡皮泥的形状发生改变,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有力的作用时至少存在两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物体叫施力物体,承受力的作用的物体叫受力物体。
3.物理学中,力用符号F表示,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用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__1__N。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一、演示P3实验后请同学回答下列问题:1.由图甲和图乙你看到小球的状态发生怎样的变化?答:图甲小球的速度由慢变快,图乙小球的运动方向改变了。
2.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答:因为受到力的作用。
二、1.用磁铁靠近一悬挂起来的小铁球(不要接触)。
观察到的现象:小球会(“会”或“不会”)被磁铁吸引。
说明:不接触的两个物体也有(“有”或“没有”)力的作用。
2.下面的两物体间一定有力的作用吗?观察下图,能证明甲乙两物体间一定有力的作用的是(BC)总结: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在什么情况下才会产生力的作用?【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精讲点拨】1.力的作用效果是:①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速度大小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
3.力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如:常见的推、拉、提、压……属于接触力,磁力﹑星体之间的引力……属于非接触力。
4.相互接触的物体不一定有力的作用,接触力产生的条件:两物体要接触且相互挤压。
5.不相互接触的物体也可以有力的作用。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力》-教案
第一节力(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2、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
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
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的作用效果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
1、感受力作用的效果(1)请一位同学到教室前面提起一桶水。
请这位同学谈谈肌肉有什么感受?(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受而得来的。
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2)学生用图12.4-1所示的器材做实验。
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3)学生看课文图12.4-2乙、丙,交流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4)告诉学生: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无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还是运动速度或者方向发生变化,都可以认为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指物体的运动速度或方向发生了变化。
*由此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请一位学生演示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拉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伸长;在压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缩短。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的平衡的应用》复习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的平衡的应用》复习教案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设计了本节课——《力的平衡的应用》的复习教案,旨在帮助孩子们巩固和加深对力的平衡的理解和应用。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复习的方式,通过让孩子们参与一系列实践活动,巩固他们对力的平衡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能够运用力的平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平衡的概念和条件;2. 掌握力的平衡的计算方法;3. 能够运用力的平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力的平衡的计算方法,教学重点是让孩子们能够运用力的平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复习,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力的平衡的模型、计算器、实际问题的小案例等。
五、活动过程1. 开始活动,我先向孩子们介绍力的平衡的概念和条件,通过力的平衡的模型,让孩子们直观地理解力的平衡的意义。
3. 在孩子们掌握了力的平衡的计算方法后,我给他们提供了一些实际问题,让孩子们运用力的平衡的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4. 我组织孩子们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心得和经验,互相学习和交流。
六、活动重难点活动的重点是让孩子们能够运用力的平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难点是力的平衡的计算方法。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复习,我发现孩子们对力的平衡的概念和条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在计算方法的运用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训练。
对于力的平衡的应用,我们可以拓展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比如在制作风筝、荡秋千等方面,都可以运用力的平衡的知识。
还可以让孩子们自己设计一些力的平衡的应用案例,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关于力的平衡的计算方法,这是本次复习的核心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具体的实际案例,让孩子们通过动手实践、亲身体验,来加深对力的平衡计算方法的理解。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优质教案
力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课标要求】1、知道力地作用效果和三要素。
2、会用示意图描述力。
3、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和弹力地三要素。
4、能用所学地知识解释生活中一些力地现象。
教学内容分析:力学在物理学中占有非常重要地地位。
它是物理学地基础也是物理学及其他科学研究地典范。
法3、经历使用弹簧测力计地过程,学会弹簧测力计地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探究重力地大小跟质量地关系”时让学生经历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及图像处理实验数据、分析论证等方面地科学探究地过程。
2、通过联系生活中力现象,拉近学生与力学地距离,使学生获得感悟,培养其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地意识。
教学重重点“重力地大小跟物体地质量和g值有关”是本节地重点,g值恒定是有条件地。
点与难点难点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地作用。
媒体教具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修改栏教学内容师生互动(2)力可以改变物体地运动状态。
说明:物体地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地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地改变)和物体地运动方向是否改变5、力地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6、力地测量工具:测力计7、力地三要素:力地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8、力地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地线段把力地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二、弹力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撤去力又恢复到原来地形状地性质叫弹性。
2、塑性:在受力时发生形变,撤去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地性质叫塑性。
3、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地力叫弹力,弹力地大小与弹性形变地大小有关,在弹性限度内,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4、弹力地基本特征:⑴、弹力产生于直接接触地物体之间,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不相互接触地物体之间是不会发生弹力作用地。
⑵.弹力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拉力,如橡皮筋、弹簧等;另一类是压力和支持力:如桌面对书本地支持力和书本对桌面地压力。
2、弹簧测力计(1)、用途:测量力地大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如图所示,一个木块在斜面上匀速下滑的过程中如不计空气阻力,请画出木块所受到的力的示意图.
直通中考
1.(2008年哈尔滨)赛车比赛是人们喜欢观看的运动项目,在比赛过程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以赛车为参照物,车内赛车手是静止的B、赛车速度越大,通过的路程越长
C、加速或转弯时,力改变了赛车的运动状态D、赛车车身很低,轮子相距较远,在快速行驶时不易翻倒
(二)重力的公式
G=mg其中G表示重力(N),m表示质量(㎏),g是9.8N/㎏,粗略计算:g取10N/㎏
(三)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应用:重垂线
(四)重力的作用点(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课本:P14—— 1、2
1.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探究活动: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
结合课本里的插图,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
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
B.使用前必须检查指针是否在零刻度线上
C.使用过程中,弹簧、指针、挂钩不能与外壳摩擦
D.测量力的大小不能超出测力计的范围
5、 狂风把小树吹弯了腰,把落叶吹得漫天飞舞.从力的作用效果分析,风力不仅使小树发生了,还使落叶的发生了改变。
设计者:
审查者:
日期:2016年2月20日
八年级物理科第七单元(章)导学案
个性设计
个性设计
个性设计
板书设计:
第三节重力
当堂练习:
1.关于重力的叙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的质量越大,受到的重力也越大,所以物体的重力是由物体的质量产生的
B.重力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C.放在支撑面上的物体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的
D.物体的重力是由于地球对它的吸引而产生的
2.若空气阻力不计,从手中抛出去的手榴弹,在空气中受到( )
3.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练习:画出木块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
4.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活动:
(1)拉开弹簧时,是否感觉到弹簧也在拉自己的手?
(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没有被弹起?
课题:《第三节重力》
教
学
目
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有关的过程,尝试根据
已有经验提出科学的猜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参与科学实践的情感,在
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
A.空气和手的推力B.手的推力
C.空气和地球的吸引力D.重力
3.小球沿斜面加速下滑,关于小球所受重力的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
设计者:
审查者:
日期:2016年2月20日
八年级物理科第七单元(章)导学案
课题:《第七章复习》
教
学
目
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
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过程与方法:能用示意图描述力,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
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和观察,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
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
教学
重点
难点
1、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力的概念,认识力的三要素,知道重力、
弹力的产生条件和特征。
2、难点:力的概念的建立和理解;认识力的三要素,知道重力、弹
力的产生条件和特征。
二.新课教学
科学家研究成果:宇宙任何两个物体(大:天体,小:灰尘)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引入“万有引力”。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万有引力,举例:吊灯把吊绳拉紧;台灯压着桌面等。引入重力概念。
(一)重力(G):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大小又叫重量。
提问: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演示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八年级物理科第七单元(章)导学案
课题:《第一节力》
教
学
目
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了解物
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
A.4.2 N; B.4 N; C.3.8 N; D.无法判断.
3、若在弹簧测力计的吊环上安装一挂钩,把弹簧测力计倒过来悬挂,对新安的挂钩上施加5 N的拉力,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A.大于5 N; B.等于5 N; C.小于5 N; D.不能确定.
4、在实验室使用弹簧测力计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弹簧测力计必须竖直放置,不得倾斜
3.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由力的三要素决定,要准确地描述一个力,必须同时描述力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______,简称______,用符号______表示。
5.要详细反映力的三要素可以用____________ ;如果只是粗略的反映力的情况则可以用__________ .
五.布置作业:课本P8—— 2、3、4
六.教学后记:
个性设计
个性设计
个性设计
板书设计:
第二节弹力
当堂练习:
1.下列过程中,有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其他三个不同类,它是( )
A.把橡皮泥捏成不同造型B.进站的火车受阻力缓缓停下
C.苹果受重力竖直下落D.用力把铅球推出
2、有一把弹簧测力计,秤钩上不受力时,指针不是指在零刻度位置,而是指在0.2 N的位置上,此时用手拉弹簧测力计的秤钩,使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4N,则手拉弹簧的力()
度,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
重点
难点
1、重点: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2、难点:力的概念,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
现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推动物体等等)
(二)讲授新课
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科学道理,培养学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
教学
重点
难点
1、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2、难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用力压尺子,尺子发生形变,撤去压力后恢复原状,把橡皮筋拉长,橡皮筋变长,松手后,橡皮筋恢复原状。引入“弹性”概念
二.新课教学
(一)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弹性形变:能完全恢复原状的形变。
设计者:
审查者:
日期:2016年2月20日
八年级物理科第七单元(章)导学案
课题:《第二节弹力》
教
学
目
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了解弹簧测
力计的原理。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进一步掌握使
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的探究,培养学
2.用力推课桌的下部,课桌会沿地面滑动,而推课桌的上部,则课桌可能会翻倒,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
A.与力的大小有关B.与力的方向有关
C.与力的作用点有关D.与受力面积有关
3.在航空领域,常常发生小鸟撞毁飞机事件。下列关于小鸟和飞机相撞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小鸟受到的力大B.飞机受到的力大
C.小鸟和飞机的受力一样大D.主动撞击的一方产生的力大
2.(2008年佛山市)以下现象与相应物理知识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地震时,石头会往山下滚:因为石头受重力作用
B、山上滚下的石头把汽车压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C、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运动越快的石头越难停下来:速度大惯性大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____________。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_______的,一个物体施力的同时,它也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力的作用,因此,一个施力物体同时又是一个____________物体。
2.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____________或改变物体的____ ____到什么启示?
(4)游泳分析
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施加力的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体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例子并进行解释。
强调:产生力的作用时,物体之间不一定直接接触,并且至少要有两个物体。
(三)课堂小结
1.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实验:自制弹簧测力计。弹簧的一端挂在木板上,另一端挂不同重力的钩码,分别作标记。
提问:为什么弹簧称的刻度是均匀的?
(五)使用测力计时应注意的事项:
(1)所测的力不能超出测力计的测量范围(量程);
(2)认清分度值;
(3)使用前调整指针对准零刻线;
(4)测力计测重力时不能倾斜放置。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