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伽梵歌》注解Z
薄伽梵歌——精选推荐
论《薄伽梵歌》对印度国家战略的影响内容摘要:印度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也是我们的邻国,印度更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带有佛教色彩的各种文化更是对印度人的意识形态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反映在印度人的为人处事上,更反映在印度的国家战略上。
而印度的经典古籍《薄伽梵歌》无疑是对印度人影响最大的书籍。
研究《薄伽梵歌》对印度国家战略的影响能够使我们从独特的视角审视印度的国家战略,以及这些国家战略形成的内在原因,对于研究我们的邻国印度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字:薄伽梵歌印度国家战略前言影响一个国家战略的制定和结果有很多不同的因素。
这些因素中某些确定地、客观地存在,例如一国的地理位置。
其他因素,像意识形态或者往昔历史经验的影响却是无形的。
有几种因素,例如对经济实力的估计则是介于两者之间。
某些因素可能易于量化,别的因素却很难量化。
不同国家的战略决策过程的确有客观的相似之处,但是在不同的时代却有着不同的影响,其中某些以令人印象深刻的规则性反复出现。
对于印度而言,除了地理、历史、政权性质、经济因素、政府和军事体制组织方式等因素外,宗教、意识形态和文化对这个佛教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却有着不同于别国的影响。
而这中间《薄伽梵歌》的重要意义却是不能不提的。
印度反英斗争的伟大领袖甘地的哲学基础就是《薄伽梵歌》,它在甘地思想中起过多么大的作用是众所周知的。
直到今天,《薄伽梵歌》对印度人民仍然有极大的权威。
而这本印度古典典籍对印度的国家战略有什么样的影响呢,这正是本文需要研究的问题。
一、宗教、意识形态和文化对国家战略的影响这三个术语合起来可以用一个词来解释,即世界观。
世界观对于战略的影响是根本和巨大的。
世界观的影响所及远比单纯的国家领导风格要深入。
它们能部分地决定一个政治实体在战略估计方面的自然倾向。
例如,战争在古典时代罗马人的世界观中占据中心位置:军事荣耀、父权般的专制主义以及帝国野心结合起来,大有助于使罗马成为一个顽强、无情和力量充裕的对手。
薄伽梵歌精要
薄伽梵歌精要一、行动瑜伽1、谁能看到一切行动,都是原质所为,自我不是行动者,这是真正有见识。
一切行动都是在善性、忧性、暗性三德力量的无形牵引下,人并不是行动者。
实则我们所以为的“自己”并不是真正的自己,真正的自己是超越三德(原质的性质)的自我(真我)。
自我观察着一切,而由三德引起的现象界的一切与自我毫不相关。
识得此自我与无上至我(薄伽梵)性质相同,“自我”由此解脱,回归无上自我。
2、无为而为,不是不为。
从事一切应该做的行动,但不追求行动成果。
满足偶然所得,对成败一视同仁。
将一切行动做为对薄伽梵(或梵)的祭祀,这样心意即从一切行动中解脱出来。
也即为上主打工,当然无论你做什么都是为上主打工,而且不是只能做什么或必须做什么,你的出场就行了,但要知道为谁而做,且不用考虑所做的事是否成功。
3、在行动中看到不行动,在不行动中看到行动,他便是人中的智者,无所不为的瑜伽行者。
如果从事一切行动,而摆脱欲望和企图,行动经过智火焚烧,聪明人称他为智者。
如果从事一切行动,而摒弃对成果的执着,永远知足,无所依赖,及时行动,也没做什么。
控制思想和自己,摒弃贪欲,无所乞求,他只是活动身体,不会犯下什么罪过。
满足偶然所得,超越对立,毫不妒忌,对成败一视同仁,他不会受到束缚。
思想依托智慧,摒弃执着,摆脱束缚,为了祭祀而行动,他的行动完全融化。
4、享受祭祀剩余的甘露,这些人达到永恒的梵;这个世界不属于不祭祀者,何况另一个世界?种种祭祀展现梵面前,它们全都产生于行动;你应该知道一切,知道后,就能获得解脱。
5、弃绝和摈弃这两者,他们各自的真正含义。
吉祥薄伽梵说:弃绝充满欲望的行动,诗人称之为弃绝;摈弃一切行动的成果,智者称之为摈弃。
有些智者说行动如同罪恶,应该摈弃,有些说祭祀、布施和苦行,不应该摈弃。
请听我对摈弃的论断:摈弃可以分为三种:祭祀、布施和苦行,这些行动不应该摈弃,而应该实行,因为它们是智者的净化手段。
摈弃了执着和成果,这些行动仍应实行,阿周那啊!这是我的最终想法和结论。
《薄伽梵歌》研究从karma 和瑜伽之整汇看婆罗门思想和瑜伽之整汇看 ...
《薄伽梵歌》研究薄伽梵歌》和瑜伽之整彙看婆羅門思想的的新樣貌從karma和瑜伽之整彙看婆羅門思想第一章前言第一節研究概述與架構印度宗教的經典眾多,隨著不同教派、不同時代,其所重視的經典不同。
若欲檢視最能代表印度宗教的經典,便是由印度學研究不甚盛行的區域著手,台灣即是其一:在一個不盛行某個學問的地方,若其擁有該學問中某一冊的原文書典,則表示該書典是最能代表該學問者。
在台灣,此書典即是《薄伽梵歌》。
在一個已經沒有以印度學為主修的高等教育中,卻有著數個版本的《薄伽梵歌》梵文原典與翻譯,由此可見《薄伽梵歌》有其特殊。
本文依此欲見《薄伽梵歌》代表的印度宗教樣貌為何?經過閱讀與理解,《薄伽梵歌》代表的印度宗教樣貌便是「印度教」。
在宗教學領域,「印度教」一詞有其奇異,故論及「印度教」時會分成婆羅門教、原始佛教、耆那教等。
然在《薄伽梵歌》卻可見到「印度教」之所指:《薄伽梵歌》是以婆羅門教為主、廣納與修改印度流行的宗教修行方式與觀念、且重新解釋吠陀傳統的新婆羅門教,此一「新」讓婆羅門教不再只是遵循吠陀傳統、以婆羅門為中心的宗教,而是以種姓制度內所有人為本、以專意向著Kåñëa為本、使凡人都能得到解脫的「印度教」。
文中將從《薄伽梵歌》的基本– karma為始,首先瞭解《薄伽梵歌》中的karma為何,其次是《薄伽梵歌》不斷強調的dharma(種姓職責),第三是karma 的細部分類– guëa,第四是《薄伽梵歌》將印度宗教修行方法統合至一的瑜伽。
從karma的角度觀此架構,第一部份的karma在於敘述什麼是karma;第二部份的dharma與guëa在於敘述karma的要素;第三部份的瑜伽在於敘述如何行karma。
從瑜伽的角度觀此架構,第一部份的karma在於敘述《薄伽梵歌》的瑜伽練習主要對象– karma是什麼;第二部份的guëa在於敘述瑜伽練習的要素有何;瑜伽的部份在於敘述什麼是瑜伽。
薄伽梵歌
薄伽梵歌·第二章-数论和瑜伽桑遮耶说:阿周那满怀怜悯之情,心里十分悲伤,眼里泪水汪汪,摩涂苏陀那见到这种情景便打开话题为他排解愁肠。
2.1薄伽梵⑴说:“阿周那!在这紧要关头,你怎么会产生这种不良的思想!这不是高贵的人所应有,更不是升天之道反而会招致毁谤。
2.2⑴薄伽梵(Bhagav?n):意为可尊敬的大神,这是对克里希纳的尊称。
不要屈服于软弱,帕尔特!这对你的身份很不适合,敌人的惩罚者!⑴站起来吧!快抛弃你心中的卑微怯懦。
”⑴敌人的惩罚者(Paramtapa):克里希纳对阿周那的称呼。
阿周那说:“毁敌⑴哟!毗湿摩值得尊敬,摩涂苏陀那!德罗纳值得推崇,在战场上,我怎么能用羽箭向这两位值得敬佩的人进攻?2.4⑴毁敌(Arisudana):阿周那对克里希纳的称呼。
在这个世界上,我宁愿行乞,也决不诛戮那些尊长,杀死了贪财好利的长者,就会将那染血的果实品尝。
2.5是我战胜他,还是他战胜我,二者哪一种更好我却搞不清,持国的儿子们就站在前面,杀死了他们,我们也痛不欲生。
2.6我的天性已被怜悯的弊病伤害,什么是我的本分我实在糊涂,请你一定告诉我究竟应该选择什么?我归依你,请开恩!我是您的门徒。
2.7即使授予我统治众神的权力,在大地上得到无比富饶的王国,我看也不能消除我的悲怆,这只能使我忧心如焚泪眼干涸。
”2.8桑遮耶说:对赫里史给舍这样说了以后,古塔给舍这位敌人的惩罚者,便对歌温陀说:“我不打仗了!”说完他就陷入了沉默。
2.9在两军之间,婆罗多!阿周那正在忧愁伤感,赫里史给舍面带笑容,打开话题向他进言。
2.10薄伽梵说:“你嘴里说着聪明话,却为不应忧伤者忧伤,贤人哲士不忧死者,更不为尚存者悲怆。
2.11我未曾不存,你与诸王也是同样,以后,我们大家也并非不存而亡。
⑴2.12⑴这一颂讲的是灵魂不灭。
前二句是说在以前诸世灵魂就存在着,后二句是说人死后灵魂还要存在下去。
正如灵魂⑴所寄宿的形体,经历童年、青年和老年;同样,灵魂也有形体的变更,对这一点,智者决不受惑乱。
《薄伽梵歌》的“四瑜伽”学说
《薄伽梵歌》的“四瑜伽”学说《薄伽梵歌》的“四瑜伽”学说《薄伽梵歌》是一部印度古代哲学文献,被视为印度文化的瑰宝之一。
它以梵语的形式表达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灵性指导。
在这部经典中,有一种叫做“四瑜伽”的学说,它是《薄伽梵歌》中最为重要的教导之一。
“四瑜伽”学说或被称为“四个瑜伽学派”,由一系列指导修行者达到解脱和智慧境界的方法组成。
这四个学派分别是:对于实相的了解(Jnana Yoga)、对于修炼的奉献(Bhakti Yoga)、对于行动的奉献(Karma Yoga)以及对于基于意识的沉思(Dhyana Yoga)。
首先,我们来看看Jnana Yoga,即对实相的了解。
在这个学派中,修行者通过学习和思考搜索真理。
他们通过专注于知识、智慧和反思来推进他们的精神修行。
这种修炼方式鼓励个体寻求认知与体验的相结合,去认识自我、认识外界世界和自己的内心状态。
通过掌握真理,个体将能够超越凡俗的现实,并达到解脱的境地。
第二个学派是Bhakti Yoga,强调的是对于修炼的奉献和信仰。
修行者通过无私地献身于自己所崇拜和信仰的神明来建立与之的关系。
这个学派的核心是爱、奉献和对神明的虔诚。
通过全身心地沉浸于神灵的爱和奉献中,个体能够在心灵和身体上与神明建立紧密的联系,从而实现心灵的升华。
接下来是Karma Yoga,即对于行动的奉献。
这个学派强调通过追求无私的行动来实现个体的灵性成长。
修行者应将他们的行动视为一种奉献,而不仅是为了满足个人欲望。
他们通过执行他们的职责,但不执着于成果,从而实现达到智慧和解脱的目标。
他们通过在实践中培养无欲无私的态度,将个人的行动转化为一种奉献精神。
最后一个学派是Dhyana Yoga,也被称为冥想瑜伽。
修行者通过深入沉思和冥想来探索内心的宁静和智慧。
这种修炼方式要求修行者专注于当下的存在,并超越思维与情绪的波动。
通过培养专注和超觉察的能力,个体可以超越自我,亲身体验到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薄伽梵歌全解》:生从何来?这个...
《薄伽梵歌全解》:生从何来?这个...我们已经简单地了解了古印度智慧教育文化的特点,也了解了其形成理论体系的渊源与特点,还有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神的本质涵义,以及人与神之间的相互关系。
那么我们接下来还要了解一下人从哪里来,即生从何来的命题。
这个命题如果不简单地讲一讲,人就很容易堕入到宗教迷信的泥潭和荒诞神学的不可知论之中。
从古至今,所有的智者圣人都探讨这个问题——人从何来?我们试着简单地讲一讲人的自然属性和生命的由来。
生命从哪里来?学《道德经》的时候,我们学过“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门,天地根”,学过“牝牡之合”。
以前我们在《谈谈生命力》那一节课中讲到了人之初,讲到了人从哪里来?人从虚无①【①实相之体的虚无之性的“无”,与形容空无、没有的涵义不同。
实相之体是虚寂灵明的,衍生、演化、涵藏、映现一切无形无相与有形有象的存在。
比如佛学文化中的“性空即有”,便是对人之根本实相的虚无之性的描述。
所以不能将其与空无之无的涵义相混淆。
】中来。
有的人说:“刘老师,你讲错了,我抓住了你的小辫子,这点科学知识你都不懂。
”我没有辫子,因为我这里留的只是个小平头。
(众笑)那么为什么讲人从虚无中来?刚才提到牝牡之合,“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人来源于父母交合之后的精卵结合,但其本源还不是受精卵细胞。
人是来源于虚寂之无,是精与卵在发生聚合关系的过程中,其精与卵在失去了各自特性的时候,才因结合而形成了受精卵细胞。
在受精卵的信息形成时的那个刹那,才是人之初的绝对信息存在状态。
但是当精、卵各自失去自己的特性的时候,当受精卵的信息——这个最初的信息还未形成之前的刹那,那就是个虚无的寂态。
人生从何来?人从道的虚寂本体中来。
宇宙自然从哪里来?从道的虚寂本体中来,从自然运化规律的生生循环之性中来。
自然运化规律的生生循环之性从哪里来?是与道之用的冲虚之机相关,即从道之体与用形成的相互作用关系而来。
人之初是什么样的?人之初是受精卵细胞未形成之前、能量还未形成之前的那种最初最先形成的受精卵信息。
薄伽梵歌的主要内容
薄伽梵歌的主要内容《薄伽梵歌》是印度古代的一部重要文学作品,被誉为“印度教圣歌”。
它是印度教教义中的核心书籍,内容丰富,精辟阐述了人生的意义与目的,也包含了关于自我与宇宙的深刻思考,对于人们追求精神追求和内心平静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薄伽梵歌》以对话形式展开,讲述的是印度著名英雄阿竭塔王子与他的导师神秘冥王克里希纳之间的对话。
作品以诗意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讨论了人生的哲学问题,帮助读者认识到人生的本质及其潜在的意义。
作品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关于自我认知的讨论。
《薄伽梵歌》认为人的自我是永恒不灭的,它超越了肉体、超越了人的生命,联系着宇宙的力量。
人们应该认识到自己内在存在的无穷力量,追求自我超越和灵性成长。
其次是关于人生目的的探讨。
《薄伽梵歌》指出,人生的真正目的并不在于追求物质财富和享乐,而是在于心灵的觉醒和灵性的提升。
通过追求真理和唤醒内在的神性,人们可以实现内心的和谐与平静,达到追求永恒真理的境界。
最后是关于行动与责任的论述。
《薄伽梵歌》强调,人们应该以无私的心态去行动,尽自己的职责与义务,并追求奉献他人、帮助他人的美德。
唯有积极地投身于自己的工作和献身于社会公益,才能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薄伽梵歌》是真正的智慧之书,它提供了人们对于人生意义和个人修行的重要指导。
通过深思熟虑地阅读和探索其中的哲理,人们可以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并对生活充满智慧和热爱。
它不仅在印度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也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哲学和宗教产生了广泛影响。
正如薄伽梵歌指出的那样,生活应该是一场对内心的探索,是一段追求真理的旅程。
我们应该用心体验其中的智慧,将其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并借此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衡。
无论在人生的高潮或低谷,我们都应该用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心态面对,去实现自己的最高理想和目标。
薄伽梵歌
《薄伽梵歌》其书与其思想前言:《薄伽梵歌》是印度的一部经典,它对于印度,对于世界都是有着影响的,这样一部思想的集合是值得人们去阅读,去思考的。
一:《薄伽梵歌》这本书1.成书年代:一般说来,印度学者倾向于公元前,至晚不会越过公元后一世纪。
外国学者一般倾向于公元后,而我所阅读的张保胜先生所译的《薄伽梵歌》的序中,张保胜先生认为“《薄伽梵歌》的原始部分可能形成于公元前三、四世纪,它的现在这个形式大概产生于公元后三、四世纪”张保胜先生还提到《薄伽梵歌》中确有许多大乘佛教的思想和语言,一般认为大乘佛教形成于公元一世纪前后,由此推测,《薄伽梵歌》最早不会超过公元一世纪。
2.作者问题:印度一些学者如提拉克、潘达尔卡等认为其是一个作者写成,而其他印度学者则不同意此观点,认为这本书各部分是不同时代由不同的作者完成的,其作者至少有三个(张保胜先生同意此观点),因为书中有很明显的矛盾思想,并且文体运用也不一致。
3.主要内容与历史背景:本书以般度族和俱卢族大战为背景,般度是一个国王,做了国王不久后就去世了,王位由其堂兄持国继承,后因王位继承权发生纠纷,持国与其百子和般度的五子在俱卢之野展开大战。
其中般度的第三子阿周那令其车夫克里希纳(黑天的化身)驱车至两军之间,阿周那面对即将被屠戮的亲属长辈产生忧伤悲悯之情,而其车夫克里希纳则对其进行劝告和开导。
《薄伽梵歌》题目中的“薄伽梵”是“世尊”的意思也就是对最高神的尊称,在书中就是对“黑天”最高神的化身克里希纳的尊称,《薄伽梵歌》的主要内容就是克里希纳与阿周那对话,是克里希纳对阿周那开导。
二:《薄伽梵歌》的思想:《薄伽梵歌》反映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世界观,其书中思想认为,宇宙精神“我”是世界的本源,一切万事万物都由它产生,“我”在《薄伽梵歌》中是这样描述的“隐而不明、不生不灭、遍满太空、亦是亦非、平静常恒”。
“我”无处不在、无生无灭,亦是亦非。
《薄伽梵歌》中承认原质(物质)的存在,原质包括九种成分,即地、水、火、风、空、心、觉、我慢(这八种为低级原质)和有命(高级原质)。
薄伽梵歌·第七章-智和识瑜伽
薄伽梵歌·第七章-智和识瑜伽薄伽梵歌·第七章-智和识瑜伽薄伽梵说:“请听啊,帕尔特!你已经把我当作了庇护者,你修习瑜伽将我冥想,无疑你能够完全懂得我。
7.1我要把智慧和知识毫无保留地告诉你,你懂得了它,在此界,再无其它所要知道的东西。
7.2 努力追求成功的人,千人之中只有一个,在努力且成功者中,仅有一人真正知我。
7.3地、水、火、风、空,心⑴、智慧和我慢,是我那原质的八个不同方面。
7.4⑴心(manas):思维的功能。
在正理论(Nyãya)哲学范畴中被认作是不同于精神的实体。
这还是比较低级的原质⑴,须知,我还有高级的原质,这种高级原质化成了生命,整个世界皆由它所载持。
7.5⑴原质(prakrti):原初物质。
数论派认为,宇宙中追本溯源有两种原素:一种是无意识的(acetana)粗质(jada prakrti);一种是有意识的意识素(sacetana purusa)。
宇宙万物均产生于这两种原素。
《薄伽梵歌》不承认数论的二元论,而把粗质和意识素看作是宇宙中独一无二的最高灵魂(无上我Paramãtman)的两种表现(vibhuti)。
其中粗质是低级的表现,意识素是高级的表现。
又说宇宙中的一切,能动的和不能动的创造物,都出于这两种原素。
其中低级的粗质化为物质的体,《薄伽梵歌》称之为“田”(ksetra);而高级的意识素化为了生命,这就是所谓的灵魂——我(Atman)。
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统一的灵魂主宰和维持的。
它孕育了世间万有,这一点你应当了解,我既是全世界的起源,又是全世界的毁灭。
7.6高于我的,檀南遮耶!没有其他任何东西,宇宙万物均系于我,犹如一线将群珠串起。
7.7恭底耶!我是水的滋味,我是太阳和月亮的光芒,我是吠陀的“唵”音⑴,我是人的英气和空中的声响。
7.8 ⑴“唵”音(pranava):见8.13注【1】我是大地的清香,我是众生的生命,我是火中的光焰。
《薄伽梵歌》的伦理道德观解析
《薄伽梵歌》的伦理道德观解析作者:李馨宇等来源:《人文杂志》2012年第02期内容提要《薄伽梵歌》是印度最著名的经典,它不但是宗教文献,也是印度人从古至今的精神依靠和生活指南,被现代印度人尊为他们的“圣经”,几千年以来一直流传不断。
《薄伽梵歌》包含着复杂的印度古代正统派的哲学思想,它还具有丰富的伦理道德的说教,是人们社会生活的规范,也是宗教修行的典范。
本文根据《薄伽梵歌》一书,将其伦理道德思想理论做出了整理和归纳,充分挖掘其合理的成分,分析它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作用。
由此使我们了解到同属东方文明古国的印度其伦理道德观是如何形成的,它又是怎样影响其社会发展进程的。
关键词《薄伽梵歌》伦理道德种姓制修行(中图分类号]B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2)02-0017-06《薄伽梵歌》是印度大史诗《摩诃婆罗多》中的第6篇(毗湿摩篇)。
在印度无数的哲学、文学经典著作中,《薄伽梵歌》是最受印度教徒们喜爱和敬仰的福音。
《薄伽梵歌》产生在古代印度列国纷争的时代背景下,它所反映的思想是印度王族阶层在正义、怜悯与权力、利益之间所呈现的世界观和道德伦理观。
《摩诃婆罗多》全书共分18篇,它是毗湿摩篇的第23章到40章的18段偈颂,共有700个诗偈。
其叙述的是古代印度建国之开祖婆罗多族两支后裔俱卢族和般度族为争夺王位继承权而展开的斗争。
《薄伽梵歌》讲述的是在两族军队对垒准备开战之际,由于阿周那对战争的合法性产生了怀疑,他感到这种同族相残、破坏种族法和宗教法的战争带来的只会是灾难和罪孽,于是他准备放弃战争,坐以待毙。
这时,作为大神毗湿奴化身的克里希那(又称黑天)出现了,他与阿周那进行对话,消除了阿周那的种种疑虑。
《薄伽梵歌》为印度教中一派的信徒所遵崇,其大神毗湿奴被信奉为“薄伽梵”,而信奉这一派的信徒就被称作“薄伽梵派”。
该派的信徒们一直坚持延续从前的宗教信仰实践,同时又强化对神的更深层次的虔信;采用数论一瑜伽哲学的思想来丰富自身的思想背景,对本派的体系进行整理从而使其势力得到扩张。
《薄伽梵歌》的伦理道德观解析
追求内在的平静: 薄伽梵歌提倡追 求内在的平静, 引导人们摆脱外 在的干扰和压力, 保持内心的平静 和宁静。
对社会关系的调节
家庭关系:强调家庭和睦、尊 老爱幼、夫妻相敬如宾等
人际关系:提倡友善、尊重、 信任等
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公正、公 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民族关系:强调民族团结、和 谐共处,促进国家繁荣发展
忠诚与背叛
忠诚:对神祇、信仰、家族、朋友等的忠诚和坚守 背叛:对神祇、信仰、家族、朋友等的背叛和背离 忠诚与背叛的冲突与抉择 伦理道德观在忠诚与背叛中的体现与影响
勇气与智慧
勇气:薄伽梵歌中的勇气表现为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坚定信念,勇往直前。这种勇气不仅体现在战争中,还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如追求真 理、坚持正义等。
薄伽梵是印度教中的一位重要神祇,被认为是智慧和真理的象征
《薄伽梵歌》是印度教经典之一,对印度文化和宗教产生了深远影响
内容概述
《薄伽梵歌》是印度古代宗教史诗 描述 Nhomakorabea古代印度勇士阿周那在战争中面临困境时,寻求道德和智慧的指导 薄伽梵歌提供了关于道德、伦理、智慧和哲学的教诲 这些教诲对印度文化和宗教产生了深远影响
智慧:薄伽梵歌中的智慧表现为对人生、宇宙和道德的深刻理解。这种智慧来自于对经典的学习、思考和实践,也来自于对自然、社会和 人类自身的观察和感悟。
勇气与智慧的结合:薄伽梵歌中的伦理道德观强调勇气和智慧的结合。只有具备了勇气和智慧,才能真正实现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升华。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薄伽梵歌中的伦理道德观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需要保持坚定的 信念,勇敢地追求真理和正义;同时,我们也需要具备深刻的智慧,理解人生、宇宙和道德的本质,实现个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薄伽梵歌》中的身体思想
《薄伽梵歌》中的身体思想《薄伽梵歌》是印度的经典文献之一,以古代印度智慧为基础,探讨了诸多宇宙和人类存在的哲学问题。
在这部作品中,身体思想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薄伽梵歌的身体思想涉及到生命的本质、身体与灵魂的关系、以及身体在修行中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探讨这些观点,来解读。
首先,《薄伽梵歌》中强调身体是生命的容器和表现形式。
身体是灵魂寄宿的地方,灵魂通过身体来感受世界、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使命。
正如诗歌中所描述的,“藏身薄体之所”、“人形之处”,以及“灵魂寄托”的意涵都表明了身体的重要性。
身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只有借助它才能感知和参与宇宙的运行。
因此,身体思想强调人与宇宙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人类存在的目的和意义。
其次,《薄伽梵歌》中指出身体和灵魂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灵魂是超越物质的存在,而身体则是物质的体现。
两者合而为一,相互影响,共同驱动生命的运行。
在诗中,强调近似物质和精神之间的平衡关系,以及身体是灵魂实现经验和自我认知的媒介。
身体对于灵魂的发展和修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身体的感知和行动,灵魂可以获得经验、洞察和成长。
同时,灵魂的成长也反过来影响身体,使身体得到净化和提升。
此外,也涉及到身体在修行中的作用。
修行是灵魂追求自我解放和完善的过程,而身体则是修行的实践场所。
诗歌中提到的“内外一致的冷静”、“平等”和“超脱”等观点,都指向了身体在修行中的重要性。
身体需要保持冷静、平静和超脱,从而使得灵魂能够在修行中更好地自我觉知和抉择。
此外,正确的身体姿势和呼吸是修行的重要元素,通过调整身体的姿态和呼吸来平衡身心、提升灵魂的境界。
综上所述,涉及到了身体与灵魂的关系、身体在生命中的重要性以及身体在修行中的作用。
通过身体的感知和行动,灵魂可以获得经验和成长,而正确的身体姿势和呼吸则是修行的重要元素。
身体思想强调了身体与灵魂的协同合作,以及身体在人类存在中的重要性。
身体不仅是灵魂寄宿的容器,也是实现自我和感受世界的媒介。
《薄伽梵歌》的平等观
《薄伽梵歌》的平等观《薄伽梵歌》是古老的印度文学作品,被视为瑜伽哲学和宗教的重要文本之一。
它记录了以阿旃陀为中心的公共对话,涉及到生死、轮回转生、宇宙的起源等哲学和宗教问题。
《薄伽梵歌》不仅仅是一部哲学作品,它还包含了对人类平等的重要思考。
首先,《薄伽梵歌》强调所有生命的平等性。
在《薄伽梵歌》的世界观中,宇宙中的一切生命都被认为是平等和相等的。
无论是贫穷的劳动者、富裕的商人、权力至上的国王还是虔诚的僧侣,他们都享有相同的尊严和价值。
作品中关于生命轮回的解释也强调了这个观点。
人们的生命不断经历轮回转生的过程,每一个生灵都有智慧和超越自身的潜力。
这种观念激发了人们相互尊重和合作的意识,强调了平等的重要性。
其次,《薄伽梵歌》强调每个人内在的神性和自由意志。
作品中认为,每个人都有内在的神性,每个人都有与神灵联系的能力。
这种神性赋予了每个人自由选择的权力。
不论身份、财富或地位,每个人都自由地选择自己的道路和行动。
这种自由意志的观点强调了个体的尊严和独立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平等的实现。
再次,《薄伽梵歌》强调了去除对外在形式的依恋。
这一思想来源于瑜伽哲学中的解脱和平静的观念,认为过度追求外在的物质和地位会导致人们之间的不平等和冲突。
作品中指出,真正的平等来自于对内在世界的觉察和体验,而不是对外在物质的追逐。
通过超越对物质的追逐,人们可以突破社会和经济的阶级差距,实现真正的平等。
最后,《薄伽梵歌》中的“无欲无所有”的观念也体现了平等的意义。
作品中提到,真正的平等意味着超越对物质和地位的渴望,摆脱贪欲和物欲的束缚。
人们不断追求物质和权力的欲望会导致不平等的产生,而只有人们学会无欲无求,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平等和内心的自由。
总结起来,包含了对所有生命平等的认知、每个人内在神性和自由意志的重视、去除对外在形式的依赖以及无欲无所有的理念。
这些思想在古老的印度文学中被广泛讨论,并且对世人带来了重要的启示。
尽管《薄伽梵歌》的观点在历史和文化背景中产生,在当代社会中,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汲取力量,推动平等的实现。
薄伽梵歌读后感
《薄伽梵歌》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哲理的经典著作,它深刻地阐述了宇宙、生命、道德、真理等主题。
在阅读这本书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其中的博大精深和无穷智慧。
首先,《薄伽梵歌》强调了宇宙的无限性和生命的永恒性。
它指出,宇宙是无限的,它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同时,生命也是永恒的,它不断地循环和流转,不断地经历着生与死的轮回。
这种永恒和无限的理念,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生命的本质和宇宙的奥秘。
其次,《薄伽梵歌》也强调了道德和真理的重要性。
它认为,道德是人类行为的基石,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只有坚守道德准则,才能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同时,真理也是人类追求的目标,只有通过不断地探索和思考,才能接近真理的本质。
这种对道德和真理的强调,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人类精神的需求。
最后,《薄伽梵歌》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自我和宇宙的关系。
它指出,自我和宇宙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自我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宇宙息息相关。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自我成长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才能真正地认识自我、成长自我。
总之,《薄伽梵歌》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哲理的经典著作,它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生命的本质、宇宙的奥秘、道德的重要性、真理的追求以及自我和宇宙的关系。
在未来的生活中,我将继续学习、思考和实践这些理念,为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二届国际觉醒节】徐达斯:成为宇宙的容器——《博伽梵歌》与经世致用
【第二届国际觉醒节】徐达斯:成为宇宙的容器——《博伽梵歌》与经世致用徐达斯源头觉学研究院 2017-06-15(以下文字根据徐达斯在第二届国际觉醒节上的演讲整理)刚才法师给我们做了一个非常好的演讲,就像吃了冰淇淋一样,非常的爽,也非常的喜乐,我下面给大家吃一个“核桃”,非常坚硬,是一个所谓的上古文化,甚至追述到文明发生以前的事情,非常烧脑,时间有限,最简单地给大家介绍一下。
我们都知道,德国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学者叫做卡尔雅思贝尔斯,提出一个理论叫做“轴心时代理论”,认为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500年之间,在世界各地,比如说英国、印度、以色列、地中海、古希腊出现了一些非常璀璨的明星式的人物,是人类文明的创造者,文化的缔造者,宗教的创始人,他们留下来的精神遗产让我们一直享受到今天。
我们都在“吃”他们的遗产,其实我们没有发明多少东西,我们有很多科技、技术、知识等等,但是我们的精神究竟有多少进步?我们的文化有多少的进步?我们道德有多少进步?我们的智慧有多少进步?实在不敢比,相差太多。
今天上午和李文文老师交谈,她说她的杨老师提出这样一个观点,说既然孔子这么一个集大成的伟人,突然出现在中国文明的发生期,说明中国文明在那个时候达到了那样的高度,说明了史前(文明发生以前)可能有更高度的文明才会产生这样一个伟人,我非常赞同杨老师的说法,这也是我的研究之所在。
我曾经写过一本书叫做《文明的基因》,就讨论史前的文明。
我们发展到今天,有太多的考古发现,尤其是很多地下出土的竹简、帛书,都发现上古有不可思议的文明,而且是和现代的文明史完全不同的形态,我们不能用现代文明的标准衡量远古文明,现代文明是追求物质、追求享受、追求个性的解放、追求平等等等,但是上古文明不是这样的,上古文明是追求精神的超越、追求身心的解放、追求与神明天地的沟通,像法师说的在天地万物间学习,在天地万物间形成的一套文明。
和我们在实验室里形成的文明不是一个套路,不能拿现代文明去衡量、判断、揣测远古文明,要用远古的眼光看远古。
《薄伽梵歌》[古印度]毗耶娑著读后感
《薄伽梵歌》[古印度]毗耶娑著读后感第一篇范文《薄伽梵歌》是古印度毗耶娑所著的一部史诗,它以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为基础,讲述了阿周那王子在战车上犹豫不决,最终在毗湿奴的启示下,选择加入战争,为正义而战的故事。
读完这本书,我对印度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对其中所体现的人生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薄伽梵歌》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其强调的“命运”与“自由意志”的辩证关系。
书中提到:“命运是必然的,但你可以通过自由意志来改变命运。
”这一观点既体现了印度文化中对命运的尊重,又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这种思想启示了我,人生中有许多事情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选择和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此外,《薄伽梵歌》中对于战争的伦理和道德问题的讨论,也让我深思。
书中认为,战争并非完全是邪恶的,而是为了维护正义和真理而进行的战争,是值得尊敬的。
这一观点与我所学的西方战争伦理观念有所不同,它让我看到了战争问题的复杂性,也让我对印度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书中对于个人修养和道德境界的探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如,书中提到:“人应该控制自己的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这一观点让我意识到,一个人的道德境界,不仅仅体现在他的行为上,更体现在他内心的修养上。
第二篇范文从文化比较的视角来看,《薄伽梵歌》这部作品,不仅仅是印度古代的一部史诗,更是一部蕴含着丰富印度文化内涵的哲学著作。
它以独特的视角,阐述了印度文化中的核心观念,如命运、自由意志、战争伦理和个人修养等,这些观念对于理解印度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从命运与自由意志的视角来看,《薄伽梵歌》中提到的“命运是必然的,但你可以通过自由意志来改变命运。
”这一观点,揭示了印度文化中对于命运和自由意志的辩证理解。
这一观点既体现了印度文化中对命运的尊重,又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这种思想对于我们理解人类行为的动机,以及面对命运时的态度,都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薄伽梵歌
《薄伽梵歌》其书与其思想前言:《薄伽梵歌》是印度的一部经典,它对于印度,对于世界都是有着影响的,这样一部思想的集合是值得人们去阅读,去思考的。
一:《薄伽梵歌》这本书1.成书年代:一般说来,印度学者倾向于公元前,至晚不会越过公元后一世纪。
外国学者一般倾向于公元后,而我所阅读的张保胜先生所译的《薄伽梵歌》的序中,张保胜先生认为“《薄伽梵歌》的原始部分可能形成于公元前三、四世纪,它的现在这个形式大概产生于公元后三、四世纪”张保胜先生还提到《薄伽梵歌》中确有许多大乘佛教的思想和语言,一般认为大乘佛教形成于公元一世纪前后,由此推测,《薄伽梵歌》最早不会超过公元一世纪。
2.作者问题:印度一些学者如提拉克、潘达尔卡等认为其是一个作者写成,而其他印度学者则不同意此观点,认为这本书各部分是不同时代由不同的作者完成的,其作者至少有三个(张保胜先生同意此观点),因为书中有很明显的矛盾思想,并且文体运用也不一致。
3.主要内容与历史背景:本书以般度族和俱卢族大战为背景,般度是一个国王,做了国王不久后就去世了,王位由其堂兄持国继承,后因王位继承权发生纠纷,持国与其百子和般度的五子在俱卢之野展开大战。
其中般度的第三子阿周那令其车夫克里希纳(黑天的化身)驱车至两军之间,阿周那面对即将被屠戮的亲属长辈产生忧伤悲悯之情,而其车夫克里希纳则对其进行劝告和开导。
《薄伽梵歌》题目中的“薄伽梵”是“世尊”的意思也就是对最高神的尊称,在书中就是对“黑天”最高神的化身克里希纳的尊称,《薄伽梵歌》的主要内容就是克里希纳与阿周那对话,是克里希纳对阿周那开导。
二:《薄伽梵歌》的思想:《薄伽梵歌》反映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世界观,其书中思想认为,宇宙精神“我”是世界的本源,一切万事万物都由它产生,“我”在《薄伽梵歌》中是这样描述的“隐而不明、不生不灭、遍满太空、亦是亦非、平静常恒”。
“我”无处不在、无生无灭,亦是亦非。
《薄伽梵歌》中承认原质(物质)的存在,原质包括九种成分,即地、水、火、风、空、心、觉、我慢(这八种为低级原质)和有命(高级原质)。
《〈薄伽梵歌〉的教导》︱书摘分享—12
《〈薄伽梵歌〉的教导》︱书摘分享—12《薄伽梵歌》是全球各国元首的案头书是历代君王的必修课是哈佛等商学院的经典教材是世界500强大佬的必读秘籍是亚马逊购物网站上最畅销的书之一是文化宗教界公认的最畅销四大灵性经典之首是圣雄甘地随身携带的物品“每当疑惑上心、失望上脸,在地平在线看不到一丝希望的曙光时,我便翻阅《薄伽梵歌》,从中找出一节诗抚慰自己。
顷刻间,我便会放下忧伤的心情,脸上泛起笑容。
把《薄伽梵歌》铭记于心的人,每天都能从中找到新的喜悦和意义。
”——圣雄甘地“我在阅读《薄伽梵歌》时,所想的只有一个问题:神是如何创造宇宙的?其它实属多余。
”——爱因斯坦“它也许是这个世界宣示的最深刻和最崇高的东西。
”——威廉·洪堡“《薄伽梵歌》是永恒哲学最清晰、最全面的总结之一,或许是永恒哲学最系统的精神表述。
”——赫胥黎“每天清晨,我将自己沐浴在《薄伽梵歌》的智慧之中,与那触目惊心、广阔无限的哲理相比,我们现代的文明及其文献显得如此渺小和苍白。
”——梭罗《〈薄伽梵歌〉的教导》“《〈薄伽梵歌〉的教导》是诠释《薄伽梵歌》的著作,是尊敬的斯瓦米·戴阳南达(Pujya Swami Dayananda)的英语讲谈集结而成的一本书。
在这本书中,斯瓦米·戴阳南达有条不紊地逐章展示了《薄伽梵歌》的视野和所有重要主题,使人能够深入领悟该教导,并为更详细地学习奠定基础。
”——斯瓦米·香卡拉南达“在这本书中,斯瓦米·戴阳南达用清晰直接的语言展开了《薄伽梵歌》的教导,在保留经文的深刻性和整体教导精髓的同时,斯瓦米·戴阳南达使其对于每个人都变得简单易懂,这是斯瓦米·戴阳南达对《薄伽梵歌》所有十八章谈话的凝练转述,读者可以获得《薄伽梵歌》的全面视野,以及每章所讨论的个别的、主要的话题。
”——斯瓦米·韦迪塔特南达“翻译斯瓦米·戴阳南达的《〈薄伽梵歌〉的教导》一书是我此生的荣幸!戴阳南达吉在该书中的文字表达通俗易懂,精准凝练,富有逻辑,读来酣畅淋漓,如醍醐灌顶!……在翻译期间,我每每忘情游弋于戴阳南达吉的字里行间,欣喜地吸取甘露般的知识智慧营养,穿越时空去感受阿周那彼时彼境,克里希那循循善导的至上真理,将长久以来沉淀在我心中的厚重迷雾层层剥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薄伽梵歌》注解Z
转贴——《薄伽梵歌》注解《薄伽梵歌》注解《薄伽梵歌》摘自《修行者》第一部瑜伽行《薄伽梵歌》的第一章,是说持国大君正在听御巫用天眼、天耳把两军的战况秉报。
克里希娜与般度王子阿周那的战车,冲进两军阵间观阵。
阿周那左手持神弓,克利希娜左手持神鞭站在车上,御巫听见阿周那对克里希娜述说观阵的感想:敌军阵中,皆是兄弟,亲朋好友,叔父师长。
同宗相击,兄弟相残,只图王位,令人不安。
良心自责,精神崩溃,全身瘫软,不能参战。
号角齐鸣,两军相冲,不战而死,我也心甘。
御巫看见阿周那的神弓从手上掉落,瘫坐在战车上,不能参战。
第二章是描述御巫用天眼看见克利希娜在教诲阿周那,要他替天行道而不能行人道!那么什么是天道呢?用人道的观点看,这个人死了,那个人还活着。
但天道不是这样看,天道看生命是看灵魂而不是看形体。
灵魂是不生不灭的,形体是有生有灭的,故而应毫无顾及去替天行道,去击杀违天意的敌军。
御巫听见克利希娜说:在这紧要关头,切莫屈服软弱。
不是升天之道,反会招致毁祸。
圣贤不忧死者,不为存者悲怆。
神明未曾不存,众生亦是一样。
灵魂寄宿形体,智者不应迷惘。
人与物境接触,才知寒暑暖凉。
感觉来去无常,智者等同喜伤,
触境不增烦恼,如此方可久长。
无中不能生有,有亦不生无常。
不灭遍及一切,永恒永无毁亡。
宿人体之灵魂,永恒长存不朽,
替天英勇作战,灵魂无死无伤。
并非灵魂杀生,灵魂亦不被杀,
灵魂不生不灭,形体世世毁亡。
凡人不知此理,故而贪生怕死,
圣者知灵永存,仅是旧换新裳。
灵魂万劫不灭,永是亘古长存。
人若明了此理,永无忧愁感伤,
灵魂虽宿人体,却不会受杀伤。
对于芸芸众生,不必忧愁悲怆,
生死自有定数,只管勇猛前闯!
持国大君呆呆地听着,御巫曰:黑天又讲:偶然遇到战争,便是通天门敞。
这是正义之战,切莫将罪承当。
你若临阵不战,不仅失责败名,
恶名到处流传,比死更加讨厌。
勇士皆会认为,脱逃是因胆怯,
平素受人敬仰,落得人人轻蔑。
敌人也会毁谤,流言蜚语中伤,
还会失去众信,那时苦闷难当。
战士应无畏惧,接受战争洗礼,
要么升入天堂,要么胜获大地。
等同看待胜败,等同看待得失,
勇敢向前战斗,莫要招致祸殃!御巫说:大君啊!
听完奇异玄妙话语,惊恐万状毛骨悚然。
至高无上秘密之论,是瑜伽主黑天所发。
我不仅是喜悦愉快,又觉惊恐奇妙神圣。
哪里有瑜伽主黑天,哪里有神臂弓王子,
哪里就有吉祥幸福,哪里就有胜利永恒!御巫用天眼、天耳追踪着克里希娜对阿周那传教瑜伽思想、瑜伽功理、功法。
克利希娜着重指出,不要死守着陈旧的经典不放,去追求毫无意义的宗教仪式:那些蠢才花言巧语,只信经典其它皆无。
那些蠢才利欲熏心,唠叨繁琐仪式重重。
梦想升天荣华富贵,只会导致果报轮回。
克利希娜
又指出:要重因但不去追求果,也不需去执着无为。
要将果看得很淡,将成功与失败等同看,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超脱,才能无忧无虑,无牵无挂一心修炼。
你应从三德中得以解脱,
要坚信灵永恒超脱双味。
(双味即等同观的反面)
弃财产丢幸福专注自我,(自我是指身中大灵)
入三昧冥想我瑜伽禅定。
(打坐时不要想福、财)
旧经典如孤井用处几多,(双意:井见识、井量小)
洪水来一口井用处几何。
你只管行瑜伽不求结果,(只管耕耘,不求结果)
切勿使求业果成为动因。
(这是修功有成的诀窍)莫执着求无为坚信瑜伽,是成功是失败等同看待。
贪业果入迷惑卑微可怜,智慧人将业果全部舍弃。
有为中修瑜伽则是诀窍,解脱了生与死三界束缚。
何为善何为恶全部抛掉,这才是无灾难至胜境地。
只有在超脱了迷惑疑团,才不会被已闻事情惑乱,
也不会为将闻事物迷混,被经文弄得你颠倒迷乱。
一旦你坚定地处于三昧,你才会把瑜伽真正得全。
冥想黑天女神,意守心中大灵是瑜伽三昧的一种入定方法。
克利希娜指出:旧经典如井底之见、繁锁的宗教仪式毫无用处。
真正了脱生死、出三界的路只有一条,即打坐入定,且要于心无求。
一求果心必乱,心乱则不入定。
不少修持、炼功者,一打坐就想,能出神通。
或想,若毫无结果怎么办?那就全完!全了戏,根本不可能入静、入定。
御巫又听到黑天女神开示般度王子,瑜伽三昧,即入定的人是什么样。
摒弃了识心中种种欲望,使自我得满足宁静安祥。
处忧患也不为忧患所惊,居安乐亦不为安乐所动。
弃情欲却畏惧亦无嗔怒,方可谓真智慧坚定之圣。
无论是逢吉祥还是遇险,既不喜亦无忧无有怨憎,
任何事任何物均无爱意,谓此人得智慧称为坚定,
又犹如灵乌龟缩回肢体,摄诸根断迷惑抽离根境。
修瑜伽大闭锁所有感官,瑜伽者大智慧可谓坚定。
戒食者物境去其味尚存,只有是瑜伽定味才消净,
修持者只奋力若不入定,诸根燥不得安诱惑他心,
打坐时专注我控制诸根,无欲望瑜伽行才算坚定。
行功时乱思念诸种物境,对物境心失控迷恋重重,
执迷恋生贪心种种欲望,欲望空人悲怆反生嗔恨,
由嗔恨再生出无边迷惑,心散乱智慧灭他就完蛋!
瑜伽者摄诸根漫游根境,心专注诸根服远离爱憎,
瑜伽者大智慧自我克制,摄诸根方可获安逸平静,
得安逸心宁静痛苦皆无,人平静心才能专注一处。
不坚持瑜伽行则无智慧,不坚持瑜伽行心无专注,
无专注徒持功永无平静,无平静无瑜伽何谈圣境。
无成者皆因是诸根燥动,燥动者心难安随波飘动。
波动心会夺走瑜伽智慧,犹如是八面风卷水中船,
关键是使诸根脱离根境,但如此其智慧可称坚定。
上述这段是一切修行者、炼功者的大关口,不过此关,成者绝无!御巫用天眼、天耳听到黑天女神开示如何成就梵涅盘:
众生沉睡的夜晚,是瑜伽者清醒修炼的时间。
众生清醒的时间,则是善察仙人封闭的夜晚。
犹如千流入大海,汪洋大海如如不动无盈溢。
诸欲进入无欲者,所得到是不为所动是平静。
诸欲进入贪欲者,所得却是迷惑愚痴不安宁。
歌中曰:如若有为,而无所求,既无我所,亦无我慢。
诸种欲望,全被弃绝,他便会有,平静安恬,
这就是梵,阿周那耶,达到此界,则无愚闇。
如能安住,于此梵界,寿终则能,达到涅盘。
黑天女神开示修行者:有为而无所求是关键的关键。
这是瑜伽功法与各种宗教修持法的根本区别。
黑天女神认为:凡人生在凡世,一味追求无为是不现实的。
凡世之所以是凡世,与大自在天的区别就在于有为。
没有有为,凡人及凡世就不可能生存和存在。
这并不是天尊定的规矩,而是先祖开创凡人、凡世时,用的就是有为。
女神认为:波罗门教徒迁往森林遁世,出家修行是愚蠢
的,不切实际的。
欲望和烦恼是躲不掉的,正如戒食者,虽是远离了物境——食物,但其味尚存,在心中仍有食物的滋味和形象。
这就是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
女神的这段开示,使我们联想到另一问题。
在布施众鬼食物时,人们往往想不通,死鬼为什么还要食物。
形体虽死了,但食物的味和形象仍留在鬼魂心中,总使其产生饥饿感。
鬼的能量极低,它不像天神有足够的能量去幻化各种所需,以满足“心”中所想。
故鬼永远生存在疾苦之中。
中国的修行学也有如此观点:小隐于山,大隐于市。
佛门经典中也有这种教诲:出世法不离世间法。
黑天女神开示:人在凡界,无为是求不到的,瑜伽者只管去有为,但瑜伽者不同凡响的是,虽有为,但不去追求有为的结果。
即,尽管去奋斗,不思其成败,对双味(如成与败,好与坏,得与失等等)等同看待。
若能修到如此,就是有为中的无为。
在佛门经典中,把断双味称为无分别心,认为修行者无分别心才能有所成。
所谓双味心、分别心,正是修持者、炼功入定时最难克制的识心,神识,又称为后天意识。
但修行又必须是后天意识的有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