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九个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九个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九个基本原理: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含义;1.物质与意识辩论关系原理;2.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论关系原理;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5.矛盾的普遍性原理;6.矛盾的特殊性原理;7.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8.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9.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10.内因与外因相互关系原理;11.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原理;12.否定之否定原理;13.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14.认识与实践相互关系原理;15.现象与本质相互关系原理;16.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关系原理;17.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互关系原理;18.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19.人的价值原理.编辑本段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革命本性及其现实意义一、思辨的、直观的和科学的实践观把实践纳入哲学并使之成为核心概念,不是马克思的创造。

在马克思以前,康德、费希特,以至青年黑格尔派的契希考夫斯基、赫斯等,都已这样做了。

但是,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样,他们所讲的实践和马克思讲的并不是一回事。

说到底,他们都在精神范围建构实践,把实践归结为意志的活动。

这种唯心主义实践观,已为大家所熟知。

但是,还有一种实践观,它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却似乎也很难归入唯心主义实践观一类。

比如费尔巴哈,他把实践理解为纯功利的行为,是琐碎的生活和利己活动,其典型形式,就是“卑污的犹太人的赚钱活动”。

费尔巴哈的实践观,实际上是一种直观的实践观。

他把当下的实践形式,即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实践,视为实践的总体。

因此,他认为实践在本质上是排斥理论的。

为了维护理论的权威,更为了其人道主义理想,费尔巴哈断然把实践排除在哲学的视野之外。

他的这种理论失误,人们通常只将其归结为对实践的偏见,即对实践作了价值上的否定判断;而对他的直观的实践观本身则并不注意。

这样,当此种实践观改换面目出现时,就甚至可能会大受欢迎。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很全很经典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很全很经典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个)(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0个原理1、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①物质观: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②意识观:意识的能动性原理:第一,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具有指导性。

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意识的这一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其一,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其二,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

意识的这一作用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第三,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

人的精神是否愉悦,对于其身体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③实践观: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2、两原理: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是指统一于所有物质形态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是包含着质的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和发展的充满联系的统一。

3、一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二)、辩证法(一个一,两个二,三个三,四个四)23个原理1、一个一是指一个核心——矛盾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③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④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每一方在相互统一中得以存在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归纳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归纳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归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归纳一、辩证唯物主义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4个原理)原理一:世界的物质性世界观: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因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反对:反对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

.※原理二: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世界观:1、物质决定意识: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劳动促进了意识的发展,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人能够能动改造世界(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我们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

反对: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原理三: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世界观: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

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利用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马哲的基本原理

马哲的基本原理

马哲的基本原理马哲,指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体系。

马哲的基本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基本思想和理论原则。

本文将从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论、阶级斗争理论、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来探讨马哲的基本原理。

一、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马哲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和灵魂。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物辩证法强调事物的发展是由内部矛盾推动的,矛盾又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在发展过程中,矛盾的斗争推动事物向前发展,辩证逻辑是认识和思维的基本规律。

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哲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三、实践论实践论是马哲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真理的标准。

实践论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为理论是从实践中产生的,通过实践检验和发展。

实践论还强调社会实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改造世界的关键。

四、阶级斗争理论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哲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阶级斗争理论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发展是阶级斗争的结果。

阶级斗争理论强调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五、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是马哲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建设强调在无产阶级领导下,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

社会主义建设强调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以及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

马哲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论、阶级斗争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

这些原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核心内容,对于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哲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揭示客观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深刻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对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基本原理之一,它认为世界是一个无限发展的统一体,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对事物的全面、具体、历史地分析,揭示了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这对我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另一重要原理,它认为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发展变化的。

历史唯物主义深刻揭示了社会的发展规律和社会变革的动力,为我们正确认识和改造社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此外,马克思主义哲学还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
是认识的来源,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不断地检验和丰富理论,才能使理论更加贴近实际,更具有说服力。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深刻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对我们正确认
识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以及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基础。

我们要深入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不断将其运用于实际工作中,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为实现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归纳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归纳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归纳唯物论原理: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2、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辩证唯物论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B、意识具有能动性,它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人能能动的认识世界(表现为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和改造世界(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表现为: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表现为:高昂的精神,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力量,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整个原理的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

3、规律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辩证唯物论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都有其规律)、客观的(表现为: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改造和改变;有不可抗拒性,违背规律要遭受惩罚;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

人可以在认识合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合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4、怎样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A、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B、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C、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

既要反对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原理: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A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辩证的唯物论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哲学。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

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

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3.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的主观映象,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

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和条件。

(二)唯物的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规律是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的辩证关系。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

2.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含义。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和批判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本质、规律和认识的基本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复杂而矛盾的统一体,存在于物质世界的基础之上。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运动,强调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的唯物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驱动的。

历史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进化过程,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

阶级斗争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

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阶级对立导致劳动者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社会主义革命的爆发。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理论必须通过实践来验证,唯有在社会实践中不断修正和丰富理论,才能达到真理。

共产主义理想
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和国家的理想社会,人们在这里可以自由发展和全面实现个人潜能。

在当代社会,马克思主义哲学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和现实意义。

只有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不断探索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八个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八个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八个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八个基本原理:1.物质与意识辩论关系原理;2.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论关系原理;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5.矛盾的普遍性原理;6.矛盾的特殊性原理;7.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8.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9.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10.内因与外因相互关系原理;11.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原理;12.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13.认识与实践相互关系原理;14.现象与本质相互关系原理;15.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关系原理;16.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互关系原理;17.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18.人的价值原理.1.物质与意识辩论关系原理;1)、世界物质性原理P13原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同时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重视精神力量,树立正确意识。

P33(非原句)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原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P26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P263)、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既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又要重视精神力量的作用,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方法论: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无产阶级的社会理论,以哲学为基础,经济学和科学、政治等多方面结合,是一种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也是一种根据自己的理论建立的社会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它认为客观存在是辩证的、运动的、发展的、矛盾的统一体,认为物质是客观世界的基础,并且认为精神、意识、观念等都来源于物质世界的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对客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包括物质本质、物质运动发展规律、矛盾和斗争等。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基本原理,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其内容是不断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进行的生产方式的变革。

从而这种生产方式的变革,使整个社会关系、政治和法律制度也随之发生变化。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历史发展是社会根本变革的过程,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者之间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辩证唯物主义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历史唯物主义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认识。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上,还有一些重要的思想,如阶级斗争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矛盾论、关于科学和技术的看法、关于人的本质和价值的看法等。

下面,我们将一一介绍这些思想。

阶级斗争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重要思想,认为社会发展的一种根本动力是阶级斗争,它是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的,因为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利益是矛盾的,由此而产生阶级斗争。

当阶级斗争不断激化时,社会也将迎来一场根本性的革命,从而进入下一个社会阶段。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种重要思想,认为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生产关系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生产关系形态,包括生产资料和社会关系。

在发展到某一阶段时,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这就是生产力矛盾。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者对世界的认识和解释是建立在辩证的基础上,强调事物和现象的对立统一关系。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的存在,而且物质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对立统一和矛盾的普遍性,认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由于内在矛盾的存在和斗争。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生产方式的变革,而生产关系又反过来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不同的社会形态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和相互制约。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还包括了实践论和革命论。

实践论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真理是通过实践来验证的,实践是推动社会变革和认识的基础。

革命论则是强调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认为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总之,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论和革命论,这些原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 个)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 个)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个)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0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实践观物质观1.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2)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2.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1)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2)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3)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4)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5)【方法论】: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


3. 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1)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3)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与空间的客观性。

4)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是辩证统一的,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进行,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5)【方法论】: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4. 时空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运动的时间与空间的客观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与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因此,时空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


5. 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哲学主要分为四大部分,即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唯物认识论以及历史唯物主义。

1. 辩证唯物论中包括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2.认识论主要包括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以及认识和时间的关系,科学理论与时间的关系;3.辩证法主要包括联系的观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因果关系),发展的观点(质变与量变、前景性与曲折性),矛盾的观点(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历史唯物主义主要观点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一)辩证的唯物论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哲学。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

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

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3.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的主观映象,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

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和条件。

(二)唯物的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原理(1)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2)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3)脱离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脱离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2、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总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在相对静止的事物中包含绝对运动的一面;处于绝对运动中的事物都有相对静止的一面。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只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一面而忽视绝对运动,会陷入形而上学。

只看到绝对运动而忽视相对静止,会陷入相对主义和贵辩论的泥潭。

3、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离①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

②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

割裂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的关系,把时间空间看成是感觉的产物,必然陷入唯心主义。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1)物质是其自身永恒存在和无限发展的唯一原因。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根源于物质、来源于物质,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

(2)物质是属性存在的基础,属性依赖于物质。

物质的运动、时空等属性都不能离开物质独立存在。

意识作为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属性,更依赖于物质,根源于物质。

(3)世界是有差别的多样性的统一。

一方面世界万物是千差万别的。

另一方面千差万别的事物,在实质上又是统一的,它们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重要意义(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坚持唯物主义,批判宗教迷信、唯心论、二元论的重要思想武器。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世界的质统一性原理的生动体现。

(3)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也是我们正确运用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方法的重要前提。

我们在一切工作中,既要坚持基本原则的集中统一,又要做到方式方法的灵活多样。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原理及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原理及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原理及方法论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意识也依赖于物质;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

2、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事物的运动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①遵循规律,不违背规律;②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3、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内容: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4、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内容:人的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还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

5、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6、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即实践决定认识)的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勇于实践,大胆探索。

7、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方法论:既要参加实践,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8、认识反复性、无限性原理内容:正确认识的形成总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回到实践不断上升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9、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

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110、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内容: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①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哲学体系,秉持着独特的思考方式和基本原理。

本文将从唯物论、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等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本原理。

一、唯物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本原理之一是唯物论。

唯物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基本实体,精神和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产物。

唯物论主张人类通过实践来认识和改造世界,坚信物质决定意识,实践决定认识。

马克思主义深入剖析社会历史现象,揭示了阶级斗争对社会变革的驱动作用,坚定了唯物史观的立场。

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

它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阶级斗争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为工人阶级的觉醒和解放提供了理论指导。

三、辩证法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

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内部矛盾的斗争和统一实现的。

辩证法关注事物的全面性和相互联系,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对立面的相互作用。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深入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社会变革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基本思想方法。

四、实践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在认识和变革中的重要地位。

实践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验证和纠正认识。

实践观点承认人类能够通过改变现实来改变自己,实践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鼓励人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推动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五、人的解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解放。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自由和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追求,通过彻底消除剥削和压迫,建立自由平等的社会制度,实现人类的自由发展和共同富裕。

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人权等理念相契合,成为世界上广泛影响力的政治理论。

总结起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本原理涵盖了唯物论、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实践观点和人的解放。

这些原理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成为了推动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重要指南。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 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无始无终的运动和变化的整体。

物质决定意识,历史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2.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强调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因果联系的过程,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为基础。

社会形态的演进是一种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

3.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阶级之间的斗争推动发展的。

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而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关键。

4.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马克思主义关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生产力(包括技术、劳动力等)的发展和进步,会不可避免地引起与现存社会制度和经济关系的冲突与矛盾。

5. 共产主义理想:马克思主义追求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是一个无阶级社会,人们按需分配资源,劳动不再受剥削,人与人之间实现真正的平等和自由。

6.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真理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和验证。

只有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指导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选择题1、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原因和依据是A、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要求2、生产的社会条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B、生产关系3、人的本质是指C、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在我国的政治制度中,民主党派是C、参政党5、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D、物质资料生产6、“生产直接也是消费”,“消费直接也是生产”,这个命题C、表示生产和消费互为媒介,相互依存7、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D、法律思想、哲学、宗教8、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由于它A、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9、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是C、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10、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是A、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1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种。

这一情况说明B、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1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C、事物发展的趋势13、国家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其哲学依据是A、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15、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16、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

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C、人的实践活动17、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这一命题表明意识对物质具有C、能动性18、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19、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20、“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著名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是D、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21、认识的客体是指D、进入实践领域并和主体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22、表象D、属于感性认识,是对知觉的再现23、把抽象的可能性误做现实的可能性,会导致B、“左”倾冒进的错误24、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A、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标25、从个人和社会统一的观点出发,人的自我价值在于通过自己的活动D、满足社会和自我的多方面的需要26、恩格斯说:“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识别的东西远胜于鹰。

狗比人具有锐敏得多的嗅觉,但是它连被人当作为各种物的特定标志的不同气味的百分之一也辨别不出来。

”人的感官的识别能力高于动物,除了人脑及感官发育得更完美之外,还因为A、人不仅有感觉还有思维27、有这样一道数学题:“90%×90%×90%×90%×90%=?”其答案是约59%。

90分看似一个不错的成绩,然而,在一个环环相扣的连续不断的工作中,如果每个环节都打点折扣,最终得出的成绩就是不及格。

这里蕴含的辩证法道理是B.量变引起质变28、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雇佣工人进行劳动并支付相应的工资。

资本主义工资本质是B、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29、2011年9月以来美国爆发的“占领华尔街”抗议活动中示威者打出“我们是99%”的标语,向极富阶层表示不满。

漫画所显示的美国社会财富占有的两级分化,是资本主义制度下C。

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30、.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B. 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31、下列判断哪一个是正确的B. 主张世界是可知的哲学家不一定是唯物主义者13. 无论古代、近代还是现代,哲学被很多人视为¡°智慧之学¡±。

这是因为C. 哲学给人们的行动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般原则14. 辩证法和诡辩论的区别在于D. 辩证法主张转化需要条件,诡辩论否认转化需要条件15. 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A. 劳动工具的状况17、°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B.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18、¡°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吾不能,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吾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孟子》中的这段话启示我们,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的区别在于C. 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19. 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三大形态。

它们是D.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20. 马克思把商品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的占有者。

这是因为只有商品变为货币A.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B.价值才能转化为使用价值C.抽象劳动才能转化为具体劳动D.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21.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列宁新新经济政策关于社会主义的思维之所以¡°比较好¡±,是因为A.提出了比较系统的社会主义建设纲领B.根据俄国的实际情况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C.为俄国找到了一种比较成熟的社会发展模式D.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来建设社会主义22.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D.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23.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24. ¡°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这表明A. 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25. 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

¡±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D. 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26. ¡°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

¡®民以食为天¡¯。

¡±这段话说明A.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等等活动27. 时间的一维性是指A.时间均匀流逝,具有不变的持续性28. 发展的实质是B.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9.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D. 事物发展的完全回到起点的循环30.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D. 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31.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是A. 归纳方法D. 演绎方法32、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说道:¡°我认为,在人类的一切知识中,最有用但也最不完善的知识就是关于人的知识。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破解了这一¡°斯芬克斯之谜¡±。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C、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3、1894年1月3日,意大利人卡内帕给恩格斯写信,请求他为即将在日内瓦出版的《新纪元》周刊的创刊号题词,而且要求尽量用简短的字句来表述未来的社会主义纪元的基本思想,以区别于伟大诗人但丁的对旧纪元所作的¡°一些人统治,另一些人受苦难¡±的界定。

恩格斯回答说,这就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段话表明,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是()A、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34、马克思的两个重要理论发现是()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35、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说过,¡°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是¡±()B、培根36、20世纪哲学的两大潮流是人文主义和()D、科学主义37、库恩科学哲学思想的核心思想或核心范畴是()A、范式3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德国古典哲学39、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40、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二、简答题1、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答案要点】社会基本矛盾指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并贯穿于每一社会形态的始终。

其它社会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受社会基本矛盾的规定或影响。

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3分)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3分)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会影响和制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这两对矛盾的相互作用,推动着矛盾的不断解决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3分)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1分)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答案要点】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其一、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4分)对第一方面的问题历来有两种根本不同的回答,由此在哲学上形成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个基本派别。

根据对第二个方面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4分)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条件是什么?【答案要点】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

时代孕育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又开辟了新的时代。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尤其是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同时又产生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促使人们全面思考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尤其是法国、英国、德国的三大起义,表现了无产阶级高度的政治觉悟与英勇精神,显示了工人阶级在政治斗争上的威力,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