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不稳症的生物力学及诊治新进展

合集下载

腰椎间融合单、双侧内固定术的生物力学分析

腰椎间融合单、双侧内固定术的生物力学分析
gr oup w a i iia l owert n ot rgr s sgn fc nty l ha oup .A r up an g ou s n t ts ialy sgn fc nt A , g o nd he s g o d C r p wa ots a itc l i iia , C r up a D o gr up ( 】 O ,< .01), gr B oup ( < O. P 05)w a t ts ialy sgniia . f nd t s D nd C r h t gh s n s s a itc l i fc nt Le tbe e t: a a e t e wo hi e t i— t nst ou a iniia ty hi he ha he f lg ou , gr p i h t e gt ft o e tgr up. r p D nd e iy gr p w s sg fc n l g rt n t ul r p A B ou st e s r n h o hel w s o G ou a Gr oup C a ts a itc ly sgniia , , g oup a gr p ( < O w sno t ts ia l i fc nt D C r nd B ou P 。01 A r up ( ), g o P< O. 05)w a t ts ia l i— ss a itc ly sg niian . g sd he e t s ; i e iy o he hi fc t Ri ht i e oft b nd e t D nt nst f t ghe t gr p, gr up,olowe te s ou C o f l d by s r ngt h g r t n t h, i he ha he

从腰椎生物力学探讨三维牵引配合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从腰椎生物力学探讨三维牵引配合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处在最 大前屈位 时 , 其小关 节承受 了大约 9 %的拉 0 伸载荷 , 但并 不承受 压缩载荷 ; 腰椎 后伸 至最大限度 时 , 小关节 承受 的压缩载荷 占 3 %。小关节 的解 剖形态决定 3
了其本 身的对腰椎轴 向旋转 活动的 限制作用 。每一小关
节 的轴 向旋转范 围约 2 左右 , 。 从而 可保护腰 椎其他结 构
河北 中医 2 1 1 00年 2月第 3 2卷第 l 2期
H bi C D cm e 00 V l 2 N .2 ee JT M。 ee br 1 , o 3 ,o 1 2
14 85
从 腰 椎 生 物力 学探 讨 三 维 牵 引 配合 针 刀 治疗 腰 椎 间盘 突 出症
杨 强 李 明波 陈晓英
韧带的宽度几 乎是一 致 的, 在下段胸 椎 和腰 椎变 得较 而 窄且韧带中间较厚 。后纵韧带 承受最大破坏性 载荷力 量较少 【 。韧 带退 变 的表 现为其 本 身 的纤维 增生 和硬 7 1 化 , 期则形成 钙化或 骨化 , 后 与退变 的椎体节段 相一致 。
对 较 小 J 因此 , 曲 位 牵 引 可 能 更 能 够 增 大 椎 间 的 负 。 屈 压 , 助 于 椎 间 盘 的 回纳 。 有 2 腰 椎 小 关 节 腰 椎小 关 节 由上 一 腰 椎 的 下 关 节 与 下 一 腰 椎 的 上 关
从头侧的枢椎 体 向下 伸展 到骶骨 , 颈椎 和上段胸 椎的 在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 的常见病 、 多发病 , 好发 于第 3腰椎 间盘 一 1 第 骶椎 间盘, 是腰 腿痛最常见 的原 因。在 治疗上 , 大多腰椎 间盘 突出症 患者可 采用保 守治疗 的方 法 。保守治疗 的方 法多样 , 年来研究 发现 运用 电脑 三 近 维牵引配合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 出症取得 了较 为满意 的 疗效 。 , 但对治疗机制方面 的研究较少 。我们从腰椎各 部位的生物力学方面进行研究 , 以期能够对 电脑三维牵 引 配合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的治疗机制做出阐述。

腰椎不稳

腰椎不稳

腰椎不稳的病因腰椎小关节面方向近于矢状面排列,尤其腰5与骶1关节为更甚。

该解剖特征使腰椎伸屈活动范围较大,而局部的侧弯和旋转活动范围则明显受限。

腰部活动范围:在屈曲时从腰1~腰4的活动量为5~10%;腰4~腰5为15%~20%。

而腰5~骶1却达60~75%。

因此该节段负有巨大的生物力学需求。

腰椎区前纵韧带较发达,纤椎环又占椎间盘面积的50%~70%,由于前纵韧带与纤维环的附丽关系,所以对临床稳定起主要作用。

后纵韧带不如前纵韧带强韧,小关节在腰椎稳定中也起关键作用。

发育良好的小关节囊在腰椎的轴向旋转和侧屈活动中起重要稳定作用,Sullivan & Farfan (1951)在实验中显示,腰椎旋转≥30 ° 时可导致神经根损伤,所以临床上腰椎发生移位时要怀疑小关节是否已发生骨折或骨折脱位之可能。

由于腰部负荷和活动量大,尤指下腰部。

其椎间盘源性的疾病发生率就高,椎间盘的退变,必波及小关节的稳定,致小关节退行性变的开始时间也较其他关节为早。

表现腰5骶1椎体间易发生狭窄、松动及失稳等征象。

小关节的退行性关节炎在X线片上显示小关节间隙狭窄、增生。

这意味着椎间盘与韧带退变发生的时间比此改变更早。

髓核退变主要表现为含水量降低。

当胎儿初生时,纤维环和髓核的含水率分别为70%与80%;发育至成年后则为70%与80%;至35岁左右,纤维环降至65%,髓核变为75%。

失水后纤维环及髓核的体积相应萎缩,椎间盘高度丧失,继而引起椎节间的松动和失稳。

正常状态下,椎管内的马尾神经与神经根处于自然松弛状态,一旦椎间隙变窄,椎体间的后纵韧带与椎板前方的黄韧带必然因松弛凸向椎管。

导致神经根与马尾神经受刺激或压迫。

椎节间的松动与失稳也出现类似的病理刺激,再加上椎间关节及小关节的退变、增生、骨赘形成,与后突的髓核,增厚的黄韧带等共同形成对椎管的压迫,从而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与体征。

腰椎临床不稳的特点是:与颈、胸段相比,其神经并发症的发病率更低一些。

腰椎退行性疾病发生机制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腰椎退行性疾病发生机制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原可能有助 于髓 核的退 变或 钙化 的发 展 J 。而退 变 髓核 内葡 萄糖胺 聚糖 含量降低 , 葡萄糖胺聚糖退 行性 变改 变 了椎 间盘 的
力学轴线 , 可能会导致退 变的级联 反应 。而髓 核交 联剂 可 以阻
止葡萄糖胺 聚糖 和椎间盘力学 的变化 , 可能 是治疗 椎 间盘退 变
x型胶原的相关表达与对照组 比较有 明显 的升高 , 表明 X型 胶
直立 以来 , 椎就面 临 着 巨大 的压力 。同样 的 , 腰 任何 一 种 动物 的腰椎都没有像 人的腰椎这样 灵活 。支撑 要求 稳定 , 而运 动要
求 灵活 , 腰椎 是两个矛盾 的集合 。 在婴儿第一 次抬 头 活动 的时候 , 椎前 凸 开始 逐渐 形成 , 颈
此建立合适 的数学 模 型和动 物模 型非 常 困难 。 目前 很多 学 者 都在进行 这方面 的探 索 , 着计 算机技 术 的发 展 , 中腰 椎 的 随 其 三维有 限元分 析应用较多 , 有助于分 析各种 力量 施加 下的腰 其 椎各结构 间及结 构内部压力 的分布 ’ 。 。 2 1 腰椎 间盘的退变 . 腰椎 间盘的代 谢更 多地依 赖于 间断性
对维护生命质量 及指 导 医疗 干预方 式 的选择 具有 十分 重要 的
意义 。 目前 国内外学 者对脊 柱退 行性 疾病 的发 病及 治疗 进 行 了广泛 而深入的研究 , 别是在腰椎 退行性 疾病 的生物 力学 特
方 面 也 进 行 了大 量研 究 。
的压力 负荷 , 与压力负 荷的频率 和强度相关 。椎 间盘细胞 且 可 以根据 主要的力学负荷环境 而发生变 化 , 间盘外层纤 维环 椎 是椎 间盘的新陈代谢活动最活跃 的 区域 , 因此能够 与逐 渐增 加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治进展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治进展
康复锻炼
如核心肌群训练、瑜伽、普拉提等,增强腰部肌 肉力量和柔韧性。
自我管理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长时间久坐或站立, 适时休息和调整姿势。
健康教育和社区干预
健康教育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 的认知和预防意识。
社区干预
组织健康讲座、义诊等活动,提供专业指导 和支持,促进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
症状
腰部疼痛、下肢放射痛、感觉异常、 肌力减弱、脊柱侧弯、腰椎活动受限 等。
病因与病理机制
病因
长期弯腰劳动、扭伤、椎间盘退行性变、遗传因素等。
病理机制
腰椎间盘退行性变导致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或马尾神经,引发炎 症反应和神经损伤。
流行病学特点
发病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常见的脊柱疾病,发病率较高,尤 其在重体力劳动者和久坐人群中更为常见。
06 结论与展望
当前诊治现状与挑战
01
诊断方法
目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如MRI和CT。尽管这
些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但仍存在一定的误诊率,尤其是在疾病的早期阶
段。
02
治疗方法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如物理
疗法、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等,但治疗效果有限。手术治疗虽然效果显
VS
射频消融术
利用射频能量对病变椎间盘进行消融,减 小椎间盘体积,缓解疼痛。该方法创伤小 、恢复快,但需严格掌握适应症。
药物治疗和免疫治疗
药物治疗
非甾体消炎药、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神经营 养类药物等是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法。此外, 中药治疗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免疫治疗
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免疫治疗主要包括免 疫调节和免疫抑制两个方面。目前研究较多 的免疫治疗药物包括免疫抑制剂、免疫调节 剂等。

下腰椎不稳症的手术治疗及进展

下腰椎不稳症的手术治疗及进展

重 建 期 。暂 时性 功 能 丧 失 期 是 指病 变初 期 出 现 腰 痛 及 功 能 障 碍 。不 稳 定 期 的病 理 特 点 为 椎 间 盘 的 高 度 和 内容 物 的 减 少 ;
韧 带 和 关 节 囊 的松 弛 ; 节 软 骨 的退 变 ; 此 而 引 起 的 椎 间 活 关 由 动 增 加 和活 动 异 常 。稳 定 重建 期 是 指纤 维 组 织 及 骨 刺 围 绕 在
维普资讯
J u na fQiia e ia l g , 0 8, 12 No 1 o r lo qh rM dc lCol e 2 0 Vo . 9, . 7 e

综 述 ・讲 座 ・
下 腰 椎 不 稳 症 的手术 治疗 及 进 展
张 小 勇( 综述 ) 龚维成 ( 审校 )
2 2 不 同喂 养 方 式 疾 病 发 病 情 况 佝 偻 病 发 病 率 最 高 为 .
3 . 8 ( 5 / 8 )其 次 是 腹 泻 病 为 2 . 4 ( 8 4 5 , 炎 27% 1945 , 14 8 / 8 ) 肺
为 7 2 % ( 5 4 5 , 血 为 4 1 % ( o 4 5 。不 同 喂 养 方 式 .2 3/8)贫 . 2 2 /8 )
量 实 验 研 究 下 , 种 先 进 的 新 方 法 、 技 术 及 相 关 手 术 设 备 器 各 新
械 相 继 开 发 应 用 , 疗 效 果 不 断 提 高 。本 文 着 重 对 下 腰 椎 不 治 稳症的手术治疗及进展进行综述 。
作 者 单 位 : 州 医 学 院 附 属 医 院 骨科 徐
邮 编 2 1 0 202 收 稿 日期 20 -0 — 2 08 7 5
后 方 小 关 节 及 间 盘周 围 , 少 了椎 体 对 另 一 个 椎 体 的移 动 , 减 从

下腰椎不稳症是怎么回事?

下腰椎不稳症是怎么回事?

下腰椎不稳症是怎么回事?*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下腰椎不稳症的病理病因,下腰椎不稳症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下腰椎不稳症病因*一、发病原因病因大多为退变所致。

*二、发病机制1.概述由于髓核内含水率高达90%,因此,在正常情况下,椎间盘具有良好的弹性。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含水率逐年降低,并随着含水量减少而使椎间高度下降,以致由于此种回退而引起腰椎不稳。

一般认为,腰椎不稳是腰椎退行性改变的早期表现之一,而外伤与劳损等与退变又具有密切关系。

与此同时,小关节面、关节囊以及椎间盘的软骨盘最容易受到损伤,使软骨纤维化、厚度减小和骨质致密化。

损伤程度不同,可引起不同程度的显微骨折(microfracture),且大多见于软骨下方。

与此同时,滑膜可出现急性炎性反应,有液体渗出,渐而滑膜增厚,并可导致关节周围的纤维化。

如损伤相对较轻,可通过组织修复而很快恢复。

反复的损伤累积或较重的损伤可引起一系列变化:随着椎间盘高度减小,小关节的重叠程度加大,同时,黄韧带可增厚或松弛,以致椎管与神经根管变窄。

反复损伤将使腰椎不稳的时间延长,不易恢复原有的稳定性。

2.分期除外伤性病例外,本病是一种逐渐发生、发展的慢性疾患。

在一般情况下,将腰椎不稳症分为以下3个阶段:(1)早期退变期:即本病的开始阶段,以动力性不稳为主,故也叫功能障碍期。

此时小关节囊稍许松弛,关节软骨可呈现早期纤维化改变。

此时,如施加外力,可使椎体出现移位;但此期一般临床症状较轻,即使有急性症状发作也可很快恢复正常。

(2)不稳定期:随着病变的加剧,促使小关节囊松弛度增加,关节软骨及椎间盘退变明显,并易出现各种临床症状,动力性摄片可见椎体异常移位。

生物力学测试表明,在此阶段,不稳定节段最容易出现椎间盘突出。

(3)畸形固定期:随着病变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小关节及椎间盘周围骨赘的形成而使脊柱运动节段重新获得稳定,此时出现较为固定的畸形。

病理检查可见小关节软骨退变已到晚期,纤维环与髓核中可有明显破裂与死骨,边缘可见骨刺。

腰椎椎弓根钉动态稳定系统的新进展

腰椎椎弓根钉动态稳定系统的新进展

Ap i2 1 , o . 0 No 1 r 0 2 V 1 , . 0 l 1
凸的丧失 。患者 需有 良 的腰部力量 ,主动性后伸 以维持腰 椎前 凸 , 好
临床结果不佳。主要针对这些问题S nut『提出设想,在韧带之前 egpa 】
引人 支撑轴 ,弹性支轴撑 开椎间盘 的后 方椎 间隙 ,同时分担 关节突负
荷 ,而位于支轴 后方的弹性 韧带可起 到压 缩作用 ,把后方 的压 缩应力 转变 为撑开前方椎 间隙 的撑 开力 ,从 而分 担椎间盘 负荷 ,患者 可 以不
者 的腰痛 症状和 J A 分都有 明显改善 ,手术 节段 的前凸没有 明显变 O 评
化 ,同时有 1例患 者在术 后 1 - 08 4 . 1.年随访 中出现 了小 关节融合 ,其 5 中3 例接受 了再次手术 。
退变辅助 应用 。禁 忌证 :①双侧脊 柱滑脱 ;QI 度或I 度退行 性腰椎 I I V
滑脱 ;③双侧小 关’ 除术 ;④椎 间隙狭窄大于 5%;⑤脊柱 侧弯 ; 节切 0 ⑥骨折 ;⑦胸腰 结合处横断 ;⑧骨质 疏松。 Prn ei r 等 在 19至 19年 期间对 3例L ,s 4 5 段退行件 93 97 4 5 1 ,L节 和L 椎体 滑脱患者进 行了平 均8 7 的长期 随访 ,P I后在 融合之 上节段 .年 2 LF 应用 IO a固定结果全部 患者都达到椎 问融合 ,融 合邻 近’ 段的脊柱 S br 节 功 能得 到了保护 ,9%的患者对疗效表 示满意 。 1 近 年 来 ,邻 近 节 段 退 变 以多 种 形 式成 为 研 究 和 讨 论 的 话题 。 IO a系统的软 稳定性 已经成 为防止这 种现象 发生的理想特 性 ,可 能 S br 最重 要的一点是其维持 了另一个生理性I R A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度 也 最 大 ,其 独 特 的 生 物 力 学 机 制 与 临 床上 这两 个 节 段 疾 患 较多的现象有密切的联系 。 2 腰 椎 不 稳 症 的病 因分 类 及 诊 断 2 1 病 因分 类 :腰 椎 不 稳 症 根 据 不 同 病 因 可 以 分 为 创 伤 性 . 腰 椎 不 稳 症 、退 变 性 腰 椎 不 稳 症 、病 理 性 腰 椎 不 稳 症 ( 染 感 或肿瘤) 、发 育 性 腰 椎 不 稳 症 ( 部 不 连 或 滑脱 ) 峡 、医 源 性 腰
痛及 错 位 感 即 不 稳 交 锁 现 象 ;( ) 站 立 时 腰 椎 棘 突 间 可 见 或 4
节 段 ,是 指 两 个 相 邻 椎 体及 其 连 接 的 椎 间 盘 、小 关 节 及 韧 带
等 结 构 。F a kl 为 正 常 腰 椎 的 稳 定 性 由 椎 间 盘 、椎 间 rn e认 小 关 节 和 韧 带 共 同 维持 ,并 受 周 围 神 经 、肌 肉及 腹 压 等 因 素 影 响 。在 腰 椎 运 动 过 程 中 ,椎 体 间 活 动 范 围 取 决 于 椎 间

症 候 群 。本 文 对 腰 椎 不 稳 症 的 生 物 力 学 机 制 及 国 内外 目前 诊
治 现状 和 新进 展 进 行综 述 。 1 腰 椎 的 生 物 力 学
P nai 首 次 提 出脊 柱 功 能 单 位 ( S aj 等 b F U) 即 脊 柱 运 动
2 2 诊 断 : 目前 对 腰 椎 不 稳 症 的 诊 断 标 准 已 比较 一 致 ,认 . 为诊 断 主 要 依 赖 于 临 床 表 现 和 影 像 学 检 查 n 。临 床 表 现 包 ] 括 : ( )局 限 性 的下 腰 痛 ,伴 有 臀 部 或 大 腿 后 部 的 牵 涉 痛 ; 1 ( ) 卧床 或 支 具保 护 下 症 状 能 缓 解 或 消 失 ;( )腰 部 突 然 疼 2 3
盘 , 而活 动 的方 向 取 决 于 椎 间 小 关 节 ,小 关 节 接 近 矢 状 位 ,
触及 台 阶 感 。影 像 学 检 查 包 括 :( ) X线 平 片 : 可 见 牵 引 性 1 骨刺 、椎 间 盘 退 行 性 改 变 ( 间 盘 高 度 变 低 ) 椎 、小 关 节 病 变 ( 节突增生及关节 半脱 位) 关 、退 变 性 脊 柱 序 列 不 良如 滑 移 、 旋转 或中断及真 空 现 象 ( 间 隙 内 出现 充满 气 体 的裂 隙) 椎
王文凯
综述
韩 德 韬 审校
【 中图 分 类 号 】 R 8 . 1 6 15
【 献标识码】A 文 【 章 编 号】 1 0 — 6 0 2 0 ) 4 0 8 — 3 文 0 2 2 0 ( 0 7 0 — 0 90
腰 椎 不稳 症 是 引起 下 腰 痛 的 常 见 原 因之 一 ,主 要 是 指 由
等 ; ( ) 屈 伸 位 X 片 : 过 屈 时 前 后 移 位 > 8 2 ( 5 L、 ) 或>6 ( s S) L ~ - ,过 伸 时 前 后 移 位 > 9 _ 。有 的 学 者 则 6 ]
椎 体 易 向前 方 移 位 ;而 与 水 平 面 接 近 ,将 增 加 背 伸 旋 转 范 围 。椎 间盘 特 别 是 纤 维 环 的 弹性 强度 是 制 约 椎 体 终 板 间 异 常 活动 的 重要 因 素 。韧 带 有 助 于 防 止 屈 陆 旋 转 或 前 方 移 位 ,黄 韧带 在 中立 位 时对 椎 间 盘施 加 预 应 力 ,可 协 助 脊 柱 的 内在 支 持 ,而小 关 节 则 在 防止 后 伸 旋 转 及 前 方 移 位 中起 重 要 作 用 。 屈伸 剪 切 及 扭 转 负 荷 在 椎 间 盘上 产 生 的 应 力 ,要 比轴 向挤 压 所 产 生 的负 荷 大 ,且 易 致 小 关 节 退 变 和增 生 。 正 常 脊 柱 可 以进 行 三维 六 自由度 的 运 动 ,在 各 方 向 运 动 时 ,均 由不 同 结 构 分 担 载 荷 、提 供 制 约 ,使 脊 柱 既 能 在 一 定 范 围 内灵 活 运 动 ,完 成 正 常 的 生 理 功 能 ,又 能 限 制 其 过 度 活 动 , 以保 护 脊 髓 和 神 经 根 免 受损 伤 。施 以 外 部 载 荷 后 ,脊 柱 沿 载 荷 方 向发 生 的 运动 最大 ,是 为 主 运 动 ,如 在 轴 向压 缩 载 荷 作 用 下 ,脊 柱 高 度 减 少 ;在 前 屈 力 矩 作 用 下 ,脊 柱 发 生 前 屈 运 动 等 。体 内脊 柱 的受 力 情 况 十分 复杂 ,因 此 常 将 其 分 解 成 数 个 单 项 载 荷 形 式 进 行 分 析 ,如 轴 向 拉 伸 、压 缩 、前 屈 、 后 伸 、扭 转 、侧 弯 等 。不 同形 式 的载 荷 由脊 柱 的不 同 结 构 分 担 抵 抗 , 即脊 柱 不 同结 构 在 抵 抗 不 同 载荷 时 所 起 的 作 用 并 不 相同 。明 确 各 结 构 承 载 的生 物力 学 功 能 ,有助 于 对 脊 柱 稳 定 性 的 理 解 。脊 柱 由其 韧 带 和 椎 间 盘提 供 内 源性 稳 定 ,而 肌 肉 给 予 外 源 性 支 持 ,观 察 脊 柱 稳 定 性 时 ,不 应 忽 视 椎 旁 肌 肉的
维普资讯
福建 医 药杂 志 2 0 第 2 0 7年 9卷 第 4 期
F j nMe o. 9 No 42 0 ui dJV 12 , . 0 7 a
8 9
腰 椎 不 稳 症 的 生 物 力 学 及 诊 治 新 进 展
福 建 医科 大 学省 立 医 院 临床 医学 院 ( 5 0 1 30 0 )
椎 不 稳 症 、动 力 性 腰 椎 不 稳 症 ( 经 源 性 或 肌 源 性 ) 等 。 神
于各 种 因素 引 起 腰 椎 运 动节 段 的 刚 度 下 降 ,导 致 在 正 常 生 理
负 荷 下 腰 椎 运 动 节 段 活 动 范 围 超 过 正 常 及 活 动 性 质 改 变 , 而 引起 一 系列 相 应 的 临床 表 现 、脊 柱 进 行 性 畸 形 及 神 经 损 害 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