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_科学社会主义的当代选择_陈文旭

合集下载

如何看待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面临的挑战

如何看待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面临的挑战

如何看待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面临的挑战李 娟 冯焕平 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要:当前,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依然存在着一些来自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威胁和挑战。

这种挑战包括经济的挑战以及战略的挑战。

社会主义应当积极面对挑战,化挑战为机遇,借鉴人类文明发展成果,吸收国际先进技术与发展经验,进一步深化和发扬改革开放精神,重视经济建设,增强物质基础,弘扬爱国精神,以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和平演变”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6-0016-02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内涵科学社会主义即科学共产主义。

广义上来说,科学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

而狭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则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分,其内容包括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三个方面。

科学社会主义阐述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促使了无产阶级的诞生。

无产阶级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为了摆脱被剥削的命运就必须打破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建立自己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

只有建立自己的独立的政党,才能够获得政治上的胜利,最终实现最高理想——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力量是党,而这个党的性质决定它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其最基本的领导方针和理论基础。

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首先就要对整个社会进行最基本的改造,其次就是通过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最终消灭阶级,从而完成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伟大使命。

二、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面临的挑战当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科学技术的日益革新,社会主义的发展条件也日渐增多,但伴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发展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

(一)当代资本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挑战科技革命从20世纪中叶开始萌芽,它的出现为趋于倦怠期的资本主义增添了新的活力,促使资本主义生产力有了又一次大跃进式的发展。

共产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者:陈勇勤来源:《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8年第01期[摘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本源,以中国共产党人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前提的,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总体上紧扣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始终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人的全面发展,始终关注民族复兴的价值支撑,始终关注制度建设。

[关键词]十九大报告;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的全面发展[中图分类号] D61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4479(2018)01-0026-09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指出:第一,“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

“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

“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第二,“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我们党“领导十三亿多人的社会主义大国”。

第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推动全党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

……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简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简介
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
第三讲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
第三讲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
第三讲第五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
学习参考书(注明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华中科技大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关系教研室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
第二讲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科学性
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
第三讲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实践
联系实际,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质内容
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
第三讲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
第三讲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课程
主要
内容
第一讲导论
第二讲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讲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实践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二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四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第五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实践(实验)环节

主要教材
序号
性质
教材名称
编著者
出版单位
出版时间课程类型1讲授类2.研讨类拟授课教师
王勇、刘志锁
课程总学时
36
开课学期
1
课程总学分
2
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其他社会主义流派的基本观点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情况有较好的把握,对社会主义改革不同模式及其结果有全局性的了解并且能够做出判断。联系实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结合自身专业,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不懈追求。

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及其世界社会主义意蕴

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及其世界社会主义意蕴

政治评论POLITICS英国共产党官方网站于2018年4月9日全文刊载由英国共产党国际委员会委员、前英国共产党国际书记肯尼·科伊尔(Kenny Coyle )撰写的报告《中国新时代及其意蕴》(China's New Era and What It Means )。

该报告由前言、第一章“正确理解中国的崛起”、第二章“中国站起来了”、第三章“四十年变革”、第四章“中国和世界”、第五章“中国和世界的新时代”、第六章“中国和英国”、第七章“结论:中国将走哪条路?”等八个部分组成,全景式回顾了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整个发展历程,高度评价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所取得的光辉成就,并客观分析了中国进入新时代的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该报告自刊发以来,在英国共产党党员内部广泛传阅并产生强烈反响,其被视为英国共产党对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官方表态和最新研判。

正确理解中国的崛起及其进入新时代《中国新时代及其意蕴》开篇明确指出,该报告旨在扫清关于中国及其在世界经济中日益重要角色的讨论中的层层虚构与误解。

一些虚构单纯的是由于西方评论家没有能力理解中国的现实情况,在许多情况下,中国成为被西方社会肆意嫁祸的替罪羊。

该报告客观地将中国置于一个更加宽泛的国际性、历史性语境之中。

它不仅试图挑战政治右翼对中国的误解与虚构,而且也质疑了政治左翼中存在的“中国肯尼·科伊尔,英国共产党国际委员会委员、英国共产党前国际书记。

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及其世界社会主义意蕴英国共产党国际委员会委员 肯尼·科伊尔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陈文旭 译【摘要】英国共产党官方网站刊文《中国新时代及其意蕴》,全景式回顾了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整个发展历程,高度评价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所取得的光辉成就,并客观分析了中国进入新时代的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全面展现英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新时代等话题的研判和表态。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作者:钟望王振兴殷宇冰来源:《学理论·下》2020年第04期摘要:科学社会主义在狭义上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关于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就其广义而言,包括了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即对其的发展。

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就归根于科学社会主义,并对其实现了创造性的生长和应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版、现代版的科学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普遍性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相统一的结果。

共性总是寓于个性之中,因而中国社会主义模式的成功实践也意味着其所产生的普遍性经验将促成科学社会主义的飞跃,让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21世纪焕发出更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是代表着历史潮流,站在时代前沿关口的科学社会主义。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性;个性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04-0011-04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基、渊源之所在。

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

”[1]也必须深刻认识和高度肯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高超运用与深度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庞杂,体系完整,其原理内容散见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各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专门的概括,学界也暂无高度一致的定论。

但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本身无疑是明确的,只是由于其涉及多方面、多层次,因此是难以全面论述和概括的,其包括了社会主义产生的必然性、实现途径、依靠力量、领导核心、政党建设以及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建设等各个领域,是关于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无论从哪一方面着手,我们都能在其中领悟到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密切联系。

一、两者在本质上的一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相通、原则相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社会主义的新机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社会主义的新机遇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 New Opportunity for World Socialism 作者: 肯尼·科伊尔[1];陈文旭[2]
作者机构: [1]英国共产党国际委员会;[2]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版物刊名: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页码: 71-79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11期
主题词: 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新机遇
摘要: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不仅同早期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一样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还在自身历史发展中实现了一系列伟大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两个概念都是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经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所取得的成就,拓展了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和新机遇,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024年《中国高校社会科学》参考选题

2024年《中国高校社会科学》参考选题

2024年《中国高校社会科学》参考选题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研究
3.中国式现代化研究
4.高质量发展研究
5.共同富裕研究
6.文化强国建设研究
7.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
8.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研究
9.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融会贯通研究
10.生成式人工智能与知识生产范式变革研究
11.阐释论、知识论与价值论的融合统一研究
12.中国当代美学与艺术学关系研究
1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
14.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15.民法典合同编通则司法解释研究
16.环境生态法典编纂研究
17.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研究
18.国家各领域安全问题研究
19.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
20.民生建设与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研究
21.“放管服”改革与营商环境优化研究
22.数字政府建设研究
23.中国古代史学与社会变迁研究
24.比较视野下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研究
25.中国环境史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26.新时代中国特色文艺理论话语建设研究
27.多维视野中的中国革命文艺道路与思潮研究
28.文明互鉴与文学经典重释研究。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科学的抉择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科学的抉择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科学的抉择
陈树忠
【期刊名称】《大观周刊》
【年(卷),期】2011(000)037
【摘要】中国既然不能走资本主义的路子,那么,究竟有没有更好、更科学的路子呢?站在人类社会发展模式的角度,中国必须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从中国的特殊性讲,中国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在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被实践证明了的能够引领当代中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这是历史的抉择,人民的抉择,科学发展观的抉择,社会公平的抉择。

除了这条道路,再没有其他道路可选,所以是抉择。

【总页数】1页(P46-46)
【作者】陈树忠
【作者单位】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0
【相关文献】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原则 [J], 杨绍德
2.庄重的历史抉择和政治宣示——我们为什么坚持以及怎样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J], 许志功
3.坚持科学社会主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J], 沈云霞
4.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J], 田文娟;
5.科学理解马、恩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坚持现实抉择与历史抉择的统一 [J], 王其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作者: 文兵
出版物刊名: 国外社会科学
页码: 78-79页
主题词: 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理论问题;发展理论;社会制度;研究所;中国改革;苏联;改革目标
摘要: <正> 1988年贝尔格莱德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出版了由P·希米奇编辑的、论述社会主义改革的系列丛书之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作为社会再生产模式和生产关系模式的社会主义的危机产生了一个积极的成果:意识到重新认识和发展理论遗产与自身实践的必要性。

20年代苏联经济学家提出的理论问题以及对社会主义国家迄今进行的经济改革的不彻底性的认识,已不再只是狭窄的学术会议和党的会议的议题,而且还成了日常生活中经济和社会制度职能的问题。

国际政治与经济研究所多年来跟踪研究社会主义国。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_由马克思恩格斯_科学社会主义_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_由马克思恩格斯_科学社会主义_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在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300多年时间里,所谓的“社会主义”更多地以一种空想形式而存在。

伴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决定性进展,工业无产阶级逐渐成熟,他们反对资产阶级的压迫剥削,不仅需要联合的力量,也更加需要理论的指导,与早先的社会主义学说不同,马克思恩格斯开始把社会主义理想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马克思恩格斯把人类理想与现实条件结合起来,把“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结合起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们所构想的社会主义才可以称之为“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的提出基于马克思两个伟大的发现,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正是由于“这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社会主义才变成了科学。

[1](P740)所谓的“科学的”,就要求人们用事实来证明它提出来的判断是否正确,是否经得起考验。

作为科学的社会主义,不仅在于它是一个经过严密论证的理论体系,而且它指导着全世界劳动阶级改变现状的革命运动;尽管这个运动的表现并不是千篇一律,要求社会主义理论根据时代变化、本土条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创新,而这也正是科学社会主义之被称为“科学”的应有之义。

各国的国情是不同的,“对一个国家来说是最好的做法,对另一个国家可能是绝对行不通甚至是有害的”[2]。

列宁也说过类似的话,“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

我们认为,对于俄国社会党人来说,尤其需要独立地探讨马克思的理论,因为它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

”[3]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

毛泽东曾告诫全党,中国共产党要坚持反对教条主义,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四题——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文化发展的新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四题——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文化发展的新贡献

作者: 陈文旭
作者机构: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天津300071
出版物刊名: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页码: 4-7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期
主题词: 文化强国;文化本质;科学发展观;公民道德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第六部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科学系统地阐述了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文化发展的总体部署,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具体措施进行了集中论述,对文化建设做出了新的理论贡献。

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重要命题,从文化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民道德素质建设等四个方面内容展开论述,进一步深化理解十八大报告对文化发展的理论创新。

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

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

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
陈文通
【期刊名称】《改革与理论》
【年(卷),期】1997(000)006
【摘要】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按照马克思的理论逻辑和预言,共产主义(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主要文明国家(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取得胜利,资本主义的丧钟就要响了。

然而,迄今为止的实践却未能证明这种论断。

一方面。

【总页数】6页(P29-34)
【作者】陈文通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0
【相关文献】
1.源流视角下的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J], 陈彦雄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创性贡献 [J], 李海星
3.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特征视域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浅析 [J], 花凤春
4.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在中央党校召开 [J],
5.深入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动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讨会综述 [J], 张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49 年新中国的成立,特别是 1956 年社会主义 制度在中国的最终确立,标志着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 道路,实现了中 国 历 史 上 最 深 刻 最 伟 大 的 社 会 变 革, 为当代中 国 一 切 发 展 和 进 步 奠 定 了 政 治 制 度 基 础。 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后,又 面临着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崭新课题。从社会主 义制度确立之日起,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 代中央领导集体就进行了艰辛地探索。毛泽东曾指 出,我们对于社 会 主 义 时 期 的 革 命 和 建 设,还 有 一 个 很大的盲目性,还有一个很大 的未 被认识 的必然 王 国。由于各种复杂因素,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探索 社会主义道路进程中发生了失误和挫折,付出了沉重
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目前,社会上流传的一些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甚嚣尘上,企图割裂和否定科学社会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论述,
并深入挖掘二者之间的内在统一性,进 而 得 出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是 科 学 社 会 主 义 在 当 代 中 国 的 新 发 展 这 一 结
一、如何应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
从历史维度看,马克思主义发展始终是一个与各 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相斗争的过程。早在 19 世纪 40 年代,鉴于形形 色 色 的“社 会 主 义 ”和“共 产 主 义 ”流 派在欧洲工人 [1]50 运动中广泛传播并造成严重影响,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 以下简称《宣言》) 中 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流派就进行了彻底批判,系统阐 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这对于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武装工人头脑并指导当时欧洲工人运动具有重大意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160 多年前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是科学社会主 义的最伟大的纲领性文件,是作为第一个国际性工人 政党的政治纲领对马克思主义原理首次集中精辟的 论述。1947 年 11 月,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 会在伦敦召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大会上阐述了科学 社会主义的观点。他们从 1847 年 12 月至 1848 年 1 月底用德文写成了《宣言》,并于 1848 年 2 月底在伦 敦出版了《宣言 》第 一 个 德 文 单 行 本。 马 克 思 和 恩 格 斯在《宣言》中,通过运用他们在哲学、政治经济学以 及历史学科等领域里获得的新知识,对人类社会特别 是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研究并分析当时工人运动的 新经验,得出社 会 发 展 的 规 律,并 全 面 阐 发 了 科 学 社 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以及指明了实现这一伟大学说的 基本道路和策略思想。列宁指出: “这部著作以天才 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即把社会生 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全面、最 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和共产 主义新社会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性的革 命使命的理论。”[1]50
改革开放 30 多年,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 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其中最显著的成绩 就是快速发展。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走上了 富裕幸福的康庄大道,而且为世界经济和人类文明做 出了重大贡献。毋 庸置 疑,中 国同 样面临着 诸 多 问 题,特别是在思想领域,如果处理不好,将会直接影响 到现代化建设 进 程。近 些年 来,一些 人不 顾 我 国国 情,不顾大多数 人 民 群 众 的 利 益 和 愿 望,无 视 中 国 改 革开放伟大成就,提出了与科学社会主义相背道的各 种非马克思主 义 学 说,诸 如 新 自 由 主 义、民 主 社 会 主 义、“普世价值”、历 史 虚 无 主 义 等。 这 些 错 误 言 论 企 图割裂和否定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第 26 卷第 6 期 2011 年 12 月
平顶山学院学报 Journal of Pingdingshan University
Vol. 26 No. 6 Dec. 20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的当代选择
陈文旭
( 北京大学,北京 100871)

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 帜,是当代中国 发 展 进 步 的 旗 帜,是 全 党 全 国 各 族 人 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旗帜问题至关紧要。旗帜就是 方向,旗帜就是 形象。以党的十一 届 三中全会为 起 点,我们党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探索。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我国获得了自近现代以来从未有过的快 速稳定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了进一步展 现,社会主义 制 度 更 加 巩 固。 所 有 这 些 成 绩 的 取 得, 都归功于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始终高 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伟大旗帜。
论。
关 键 词: 科学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共产党宣言》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1670( 2011) 06 - 0016 - 05
中国共产 党 的 诞 生,掀 开 了 中 国 历 史 的 新 篇 章, 九十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共产党领 导的革命和建设在人类历史上谱写出一曲波澜壮阔 的辉煌史诗。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 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 开辟 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同时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 帜,最根本的就是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然 而,在喜迎中国 共 产 党 成 立 九 十 周 年 之 际,社 会 上 流 传的一些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甚嚣尘上,企图割裂和否 定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本文 将以此为切入口,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论述,并深入挖掘二者之间的内 在统一性,进而得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 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这一结论。
义。在《宣言》中,马 克 思、恩 格 斯 对 包 括 封 建 的 社 会 主义、小资产 阶 级 的 社 会 主 义 和“真 正 的 ”社 会 主 义 三者在内的反 动 的 社 会 主 义,保 守 的 社 会 主 义,空 想 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等学说进行了批判,从而彻底 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当时诸多非马克思主义流派 之间的界限。不 可 否 认,在 马 克 思、恩 格 斯 思 想 发 展 轨迹中,马克思恩格斯同样经历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 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两次转变。在转 变过程中,他们同样受到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各种学说 影响,所不同的 是,马 克 思 主 义 经 典 作 家 向 来 注 重 运 用科学社会主义这把利器对社会上各种非马克思流 派和学说进行批判,并结合客观实践对错误思潮进行 纠正,最终才认识到科学社会主义这一伟大理论。
( 一) 生产力发展是历史前进的最根本的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发展的动因在于生产力 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现代
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社会绝不是从天而降和永恒不 变的,而是一个 长 期 发 展 的 产 物,是 生 产 和 交 换 方 式 多次变革的 产物。同时,随 着 资本主义的 进一步 发 展,社会化大生产曾经是资产阶级用来摧毁封建制度 的一个武器,而现在 这个武 器 却 对 准 资产阶级 自 己 了。当社会化的大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同资 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通过 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新的 社会主义和共产 主 义 社 会 所 代 替,“资 产 阶 级 的 灭 亡 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2]284
收稿日期: 2011 - 03 - 08 作者简介: 陈文旭( 1981—) ,男,河北省廊坊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荷兰皇家格罗宁根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马克思主
义与社会发展理论研究。
第6 期
陈文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的当代选择
·17·
关系,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影响。为了彻底划清科学 社会主义与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流派之间的界限,扎实 推进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 民,中宣部 理 论 局 组 织 编 写 了《六 个“为 什 么”》、《理 论热点面对面》等书籍。针对为什么坚持马克思主义 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中国为什么不能搞民主 社会主义、中国为什么不能搞资本主义等重大理论和 现实问题进行了回答,对当前社会上日益甚嚣尘上的 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流派进行了批判,彻底划清了科学 社会主义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学说之间界限。在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我们应始终高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决划清科学社会主义与非马克 思主义流派界限,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 域的指导地位,而 不 是 搞 指 导 思 想 的 多 元 化。 同 时, 我们应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 之间内在联系,着力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武装全党、教育 人 民,大 力 加 强 社 会 主 义 核 心 价 值 体 系建设,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奠定坚实 的思想基础。
·18·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11 年
但是 他 们 在 当 前 的 运 动 中 同 时 代 表 运 动 的 未 来”。[2]306
( 四) 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主要特征的预测 马克思、恩格斯经典作家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 论时就明确指出: 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生产力高度 发达的社 会,是 以“共 同 占 有 生 产 资 料 为 基 础 的 社 会”,是对生产产品实行按需分配的社会,是无贫富差 别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 立的资产阶级 旧 社 会 的,将 是 这 样 一 个 联 合 体,在 那 里,每个 人 的 自 由 发 展 是 一 切 人 的 自 由 发 展 的 条 件。”[2]294 ( 五) 对各种非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和“共产 主义”学说进行批判 19 世纪 40 年代末,针对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 和“共产主义”流 派 和 学 说,马 克 思、恩 格 斯 运 用 历 史 唯物主义和阶级分析方法对它们进行了分析和批判, 帮助广大工人从思想上划清科学社会主义与其他非 无产阶级“社会 主 义 ”和“共 产 主 义 ”的 界 限,从 而 引 导当时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