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市场化改革与对外开放
第四讲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四讲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二、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1、当代中国改革的历史必然性2、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3、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1、当代中国改革的历史必然性当代中国改革的历史必然性:1、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毛泽东: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罢了。
毛泽东: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了,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
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
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
2、改革是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后的必然选择。
影视:旧体制弊端。
3、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
4、改革是我们迎接各种挑战、夺取胜利的惟一选择。
2、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影视:改革的性质。
由生产力发展所引起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化,可以有两种形式:革命或改良(改革)。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现实,这种矛盾又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因此解决的办法不能是象在阶级社会里那样,通过激烈的社会变革以及剧烈的社会动荡来解决。
由生产力发展所引起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化,可以有两种形式:革命或改良(改革)。
革命一般是由被统治阶级发动的。
在一种旧的制度已经从根本上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时候,由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被统治阶级通过革命的形式,推翻统治阶级的统治,建立起新的社会制度。
这种形式往往采取的是激烈的暴力的行为。
由于通过革命的形式建立起来的新的社会制度能够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因此革命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开放中国的市场经济与对外开放
改革开放中国的市场经济与对外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点,它为中国的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奠定了基础。
自1978年以来,中国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和开放政策,逐渐实现了市场经济的转型,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
本文将从改革开放的背景、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改革开放的背景改革开放是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进行的一场伟大革命。
在此之前,中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低下。
面对内外部压力,中国领导人决定进行改革开放,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放开了价格、企业经营权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的限制,引入市场机制,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
市场经济的核心是供求关系的自由调节和资源的有效配置。
通过市场机制的引入,中国的经济逐渐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1. 价格改革价格改革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实行了价格双轨制,即计划价格和市场价格并存。
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逐步取消了计划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格。
这使得价格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促进了资源的有效配置。
2. 企业改革企业改革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
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推行企业改革,逐步放开了企业的经营权。
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激发了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提高了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同时,企业改革还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3. 资源配置改革资源配置改革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放开了对资源配置的限制,鼓励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这使得资源能够更加合理地配置,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对外开放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对外开放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1. 外商直接投资改革开放后,中国吸引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
外商直接投资不仅为中国带来了资金和技术,还促进了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与对外开放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与对外开放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对外开放是中国经济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资本市场逐渐成为国际投资者的热点投资领域,对外开放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
首先,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
自开放以来,中国资本市场规模逐步扩大,结构不断优化。
截至2024年底,中国股票市场总市值达到100万亿元人民币,位居全球第二,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数量也相较于过去大幅增长。
同时,中国资本市场机构也在不断完善和规范,股票和债券市场的监管力度也加强,市场的透明度和公平性进一步提升。
其次,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国资本市场逐渐向外开放。
中国政府相继发布了一系列开放政策和措施,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
例如,中国通过设立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制度,允许外国机构投资者以投资额度为限制的方式进入中国的股票和债券市场。
此外,中国还推出了沪港通和深港通等投资渠道,方便香港和境外投资者直接投资中国股票市场。
这些开放措施不仅为中国资本市场带来了更多的投资资金,也促进了市场的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再次,中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有助于提升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资本市场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开放可以增加资金的流动性,提升市场的活跃度和稳定性。
外资的进入可以提供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准入的机会,推动中国企业的升级和发展。
同时,对外开放也可以提高资本市场的国际影响力,吸引更多国际投资者的关注和参与。
中国债券市场的对外开放也可以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增加人民币的国际使用和交易。
然而,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对外开放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中国的资本市场仍存在着监管疏漏和不完善的问题。
监管部门需要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力度,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和公平性,保护投资者的权益。
内外融合 改革开放与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化
内外融合改革开放与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化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标志着中国走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从1978年起,中国开始推行改革开放政策,打破了传统的封闭格局,引入了外资和先进技术,加速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对外开放不仅改变了中国,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改革开放与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化以及内外融合的关系。
一、改革开放与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化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性抉择,其核心目标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发展。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也逐渐加深,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日益紧密。
首先,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化在经济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中国积极吸引外商投资,建立了一系列开放型经济合作区和自贸区,提供了更加便利的经济环境和政策支持。
外商直接投资不断增长,与各国企业的合作愈发频繁。
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之一,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其次,中国对外开放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培养人才和加强合作,促进了科技创新的发展。
中国的科技实力不断提升,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生产力。
在一些前沿领域,中国已成为全球的领军者,与各国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交流。
再次,中国对外开放在文化交流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中国积极开展文化交流项目,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展示中国的时尚与美学。
与此同时,中国也在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的文化成果,使中国的文化与世界文明产生了互动与融合。
中国的电影、音乐、美食等文化产品在国际上越来越受欢迎,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二、内外融合:改革开放与对外开放的有机结合改革开放与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化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形成了内外融合的局面。
内外融合使得中国既能从外部引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又能够将中国的市场和资源开放给外国资本和企业。
改革开放带来的外资和技术的引入,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⑵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的原则:
——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促进
——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人民群众的承受程 度有机结合起来 ——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三者关系的结合点
4.在改革中,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推 进全面改革
全世界有6万余家跨国公司 控制了全球直接投资的90%
五、对外开放的格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全方位:是指我国的对外开放要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
五、对外开放的格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多层次:是指按照不同的开放程度所形成的梯次展开 的开放格局。
五、对外开放的格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宽领域:是指在开放的范围、空间和形式上,有宽阔 的活动领域。
(视频:改革是关键抉择6min)
二、为什么要改革开放
㈡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第一,是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 第二,是从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而言的 第三,是从改革的深刻性和广泛性而言的
——就改革是“革命”来说,最根本的是从其解放生产力的意义 上来说的,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要从 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 力的体制 ——就改革是中国“ 新”伟大革命来说,是相对于我国的新民主 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而言的:他们的对象、手段、目的都不
主义制度的性质,而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使社会
主义的优越性能充分有效地发挥出来。
三、改革开放的进程
有观点称改革开放就是“过岗、入市、入世”的过程
二、改革的进程、特点和反思 1.改革的进程(以深圳改革为例)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ppt
改革是一场革命,但它不是 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 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 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 基本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 自我完善和发展。
“世界上对我国的经济改 革有两种评论。有些评论家认 为改革会使中国放弃社会主义, 另一些评论家则认为中国不会 放弃社会主义。后一种看法比 较有眼光。” ——邓小平
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 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 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 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 力发展。
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 它是理论上的创新,也是实践上的创 举。如何评价和判断改革成败与是非 得失?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就鲜明 地指出,对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有利还
1992年,在南方 谈话中,邓小平明确 地提出了“三个有利 于”的标准:
是有害,应当成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最
根本的是非标准。
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
企业珠海江海电子
厂时说,不要争论
是姓“社”还是姓
“资”,只要有利
于提高综合实力,
就要放手去做
邓小平解开姓“资”姓“社”
在改革开放的政策措施上所 以不能陷入姓“社”还是姓“资” 的抽象争论:
一方面因为,不能把一切产生 于资本主义并在资本主义社会得到 广泛应用但本身不具有社会制度属 性的经济现象,都认为具有资本主 义的性质而加以否定;
邓小平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尤其是“文化大 革命”的教训的基础上,多次强调不改革不行;不制定新的 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政策,就会葬送我国的现代化事业 和社会主义事业;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
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对外开放
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加强国际间的经济和技术往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确定了实行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方针,我国在对外经济关系方面出现了新的局面。
我们要充分认识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和伟大成就,深刻总结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和宝贵经验,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改革开放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使中国的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
一个个新兴城市拔地而起。
一项项重大科技成果得到制造和开发。
一个个大型工程得到峻工。
一个个超大型企业正在迅速成长。
中国长得高了,长得壮了。
不再是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那种积贫积弱,不再是六七十年代那种贫困落后!是改革开放,我们国家恢复了高考,培养了一大批在创新素质和能力的优秀知识分子,在老一辈科技人员的知识已经明显老化的情况下,这些中青年知识分子毅然挑起重担。
是改革开放,大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力更生能力,是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用更加开阔的视野看世界,主动吸收世界科学技术最新成果。
是改革开放,落实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为知识分子的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变得更加自信和成熟的中国人民,必定能突破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复杂矛盾,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大成果。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年少懵懂的我,只看到家乡日新月异,却不知道变化何起。
如今,才真正地意识到,原来自己活在了这么一个奇迹的年代,这么一个春天般的年代。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炫丽阳光下生活,我们是幸福一代。
我忍不住开始设想,在三十年前,那个刚刚经历了十年动乱的中国,面对着被高喊“革命”的造反派们折腾得乌烟瘴气的国家,面对着国人仍旧停留在意识形态斗争上的守旧思想,面对着毫无经验和先例可循的窘困境地,那个老人,他需要何等的勇气与胆魄,才能作出决策,提出了导致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改革开放”。
毛概资料之社会主义改革与对外开放课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历程和成就
历程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到20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
成就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 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综合国力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全面深化改革与扩大对外开放
新时代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国内经济转型升级压力增大,国际环境复杂多变,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的挑战。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创新能力和提高国际竞争力。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新时代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1992-2002年
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新的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2002年至今
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
改革的基本原则和特点
基本原则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特点
采取渐进式改革,先试点后推广; 不断探索创新,不断完善体制机 制;坚持市场化方向,发挥市场 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和特点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实行平等互利、互相尊重的原则
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的原则,以保障国家主权和民族 利益。
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必须实行平等互利、 互相尊重的原则,以建立公正、合理的国 际经济秩序。
遵守国际惯例和规则
符合中国国情的对外开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国际比较和借鉴
对外开放重要知识点总结
对外开放重要知识点总结一、改革开放与对外开放1978年中国进行改革开放,这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开始逐渐打开。
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对外封闭状态转变为对外开放与合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技术合作和经济交流,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同时,中国也逐步实现了从经济弱国到经济强国的转变,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充分说明了对外开放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意义。
二、对外开放的经济意义1. 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可以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加速国内产业的升级换代;同时,也可以扩大国外市场和出口渠道,促进国内企业的发展,提高国内经济的发展速度。
2. 促进国际间经济合作通过对外开放,国家可以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合作,共同开发市场、资源和技术,形成相互依存、和谐共存的合作关系,实现共同繁荣。
3. 打破地区局限对外开放可以吸引国外投资和技术,促进国内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可以加强国际间的地区合作,形成辐射效应,促进整个地区的稳定与繁荣。
三、对外开放的文化意义1. 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对外开放可以使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得到交流与融合,推动文明进步,促进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
2. 提升国家软实力通过对外开放,国家可以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文化魅力,提升自己的软实力,增强国家形象和国际影响力。
同时,也可以吸引更多外国人才、游客和留学生来到国家,促进国际间的人文交流。
3. 让世界了解国家通过对外开放,国家可以更好地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文化、历史和风貌,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触到国家的各个方面,提高国家的国际知名度和认可度。
四、对外开放的政治意义1. 增强国家地位和影响力通过对外开放,国家可以与其他国家进行政治交流与合作,提高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更好地维护和平稳定,促进国际社会的发展。
2. 增进国际友谊与互信通过对外开放,国家可以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政治交流,增进友谊与互信,推动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发展。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ppt课件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22
五、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一,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 要靠自己的发展。 第二,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为 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三,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必 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23
六、对外开放的依据
1.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2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改革决策的理论依据
(1)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社会主义社会 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 的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 动力。
(2)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 盾”的特点,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 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不是对抗性 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 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 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三个有利于”标准,强调的是对于改革的一些 具体政策措施。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20
“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不是判断姓‘资’姓 ‘社’的标准,而是判断改革和工作是非得失的 标准。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11
我国改革的出发点与苏东国家根本不同。我们认为 社会主义所以要进行改革,不是因为社会主义经济 注定没有效率,而是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 还存在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的僵化的经济和其他方 面的体制,所以有一个通过改革建立起充满生机和 活力的社会主义各方面的体制的问题。改革的性质 是对原有体制的根本改革,而不是改变社会主义制 度的性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目的是使社会主义制度固有的优越性能够始终一贯、 充分有效地发挥出来。总之,两种改革的本质区别 就在于是否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中国改革开放的市场化改革与全球化挑战
中国改革开放的市场化改革与全球化挑战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
通过市场化改革,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实现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市场化改革面临着诸多的挑战。
一、市场化改革市场化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开展了一系列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实现了突破性的进展。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国企的改革和对农村的改革。
国有企业的改革是最重要的改革之一,主要表现为国企改革和国资改革。
国家通过引入外资、搞股份制、营改增等一系列措施,推动了国有企业的改革,使得中国的国有企业焕发出新的生气。
而农村的改革使得农民逐渐具备了市场化的职业意识,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全球化挑战全球化的发展为中国市场化改革带来了挑战。
全球化背景下,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全球化的竞争压力对于中国的市场化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以及南海问题的争端,让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受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对此,中国需要进一步提高国际形象,积极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与沟通,共同推动经济的全球化进程。
此外,全球化背景下的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对于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发展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的政策法规,保障知识产权的合法权益和促进科技的创新。
三、展望与思考当前,中国市场化改革已经进入了理性化、系统化、完善化和深化化的阶段,为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市场化改革,深化各项改革,同时还要学会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尤其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掌握核心技术。
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共同推动全球化的进程,营造一个稳定、和谐、开放的国际环境,为实现中国梦,让中国的市场化改革走向更高的新时代贡献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历史转折。
自1978年起,中国积极推行改革与开放政策,通过各种措施和开放政策,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交流的深入拓展。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改革开放的首要任务是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市场经济并不充分发挥作用,生产效率低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胆尝试引入市场机制,逐渐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并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一改革带来了经济活力的释放,使得各行各业都得以迅速发展。
同时,改革开放还推动了国有企业的改革。
早期的国有企业效益低下,成了资源浪费的重要温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实施股权分置、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措施,推动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升了企业效益和竞争力,使得国有企业真正成为国家经济的支柱。
二、外贸与国际投资的扩大改革开放政策使得中国的对外贸易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通过降低关税、取消贸易限制和建立自由贸易区等举措,中国积极传导了外资进入和技术引进,从而引发了中国商品和服务的全球化。
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对世界经济增长发挥着重要的拉动作用。
与此同时,外国投资者也蜂拥而入。
中国提供了良好的外商投资环境,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和政策来吸引外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制造业、金融业、服务业等领域吸引了大量外资,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经济结构的升级与转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早期的以农业为主导到现在的以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为主导,中国经济正经历着由传统制造业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升级。
改革开放带来的市场化和外贸扩大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更多机会和挑战。
许多企业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创新来增强竞争能力,并逐步向价值链高端迈进。
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手机和电子产品制造商,同时也在人工智能、5G通信等新兴产业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对外开放与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的崛起与现代化的探索
对外开放与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的崛起与现代化的探索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中国的崛起和现代化进程一直备受世界瞩目。
这一成就的实现离不开中国长期以来的对外开放和改革开放政策。
本文将就对外开放与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的崛起以及现代化的探索展开探讨。
一、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对外开放是中国实现经济崛起与现代化的关键一步。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受到了封闭的局限,经济体制僵化,无法与国际接轨,与世界经济脱节。
然而,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打破了这一格局。
中国开始主动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并加速了其现代化的进程。
对外开放带来的最大好处之一是资金和技术的引进。
凭借开放政策,中国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这些资金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
与此同时,国外先进的技术也随之进入中国,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此外,对外开放促进了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间的贸易,拓展了市场,提高了自身的竞争力。
这使得中国企业与国际企业进行了深入的合作,实现了良性、互惠互利的发展。
二、改革开放与中国经济的崛起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
1978年以来,中国的GDP年均增长率超过了9%,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
较低的人力成本、规模优势以及政府政策的支持都成为中国经济崛起的关键因素。
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市场的引入带来了有效的资源配置和优化的生产关系,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益。
同时,改革还推动了私人企业的发展,为经济的快速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增加了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
改革开放也为中国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机遇。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体系,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
同时,中国也大力推动双边和多边贸易协定的签署,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合作。
这使得中国能够从全球经济中获得更多的机会,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三、现代化探索的过程与成就对外开放和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中国进入了现代化的探索过程。
全面深化改革及对外开放57页PPT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 容忽视 的。— —爱献 生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四 市场经济与对外开放
核心 立场
基本 要求
以人为 本
全面协 调可持
续
①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 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 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②尊重人 民的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 ;③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①全面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 ②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 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③ 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 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表现 实质
积极 影响
消极 影响
对策
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
推动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推 动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 广阔的发展空间
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了全 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增加了国际风险
网络解读
一个主题 ,一个主线:科学发展为主题 ,加快转 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两种手段:计划与市场 三个特征:公有制、共同富裕、科学的宏观调控 三大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 三大规则: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 交易规则 四个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 、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四项要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立场、 基本要求、根本方法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 道路,增强创新驱动发展 动力
促进经 济结构 战略性
调整
这是加 快转变 经济发 展方式 的主攻
方向
①“一转变 ”:把推动发展的 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 上来; ②“一推三靠 ”:在适 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 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 、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 新驱动; ③“新四化 ”:走中 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 、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④“一战略 ”:实施区域发 展总体战略
中国经济的开放和市场化改革
中国经济的开放和市场化改革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开放和市场化改革成为世界范围内具有瞩目成果、引起关注的话题。
中国的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跨越了近四十年的时间,经历了从一个计划经济国家到开放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
这一转型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因为中国称为世界最大的人民共和国,转型结果将对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实体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经济的开放和市场化改革内容、过程、成果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内容中国经济的开放和市场化改革推行的目的是实现经济繁荣和国家富强,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改革方案中包括了如下内容:一、追求经济自由化和市场化。
中国政府试图解除与市场能力有关的权力、调整投资和税收政策、设立更为开放的进口关税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家,鼓励外商投资和吸引外来资本。
这些措施激励企业获得最高的利润,并促进了经济的整个发展过程。
二、逐步改革国有企业。
在计划经济的时代,国家是经济生产的中心,所有的企业都直接由国家管理。
在市场经济时代,改革必须将国有企业转化成适应市场条件的企业,必须扩大企业市场的自主性和经营权。
三、拓宽国内市场。
在实施进口关税政策和调整投资和税收政策的同时还要发展国内市场,推动内部需求和消费属性的提升。
过程中国政府将市场化改革的过渡计划分成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生在1978年至1991年间。
在这个时期,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消价格管制、重组国有企业并更加注重效率、种子市场的开放以及鼓励外国直接投资。
同时期,国内市场需求增长,农村经济开始迸发。
第二阶段发生在1992年到2007年之间。
在这个时期,政府着力于改革开放、市场化,生产率和经济规模飞速增长。
长沙和东部沿海经济特区发展的速度最快,相应地,南京、成都等中西部城市也显现了快速的增长。
第三阶段的改革强调了金融信贷和政府规制的重要性,2008年金融危机斯金萨瓦尔·辛格特莫娜伊教授册和寻求了优进入发展,我们已经对美国和欧洲的接管失去了信心。
中国的经济要有更多的主导位置使其保持稳定,改革将继续推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绩效
3 吸引外资
1979-2008年,我国累计实际使用外资金额 10498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8526亿美 元。且自 1992 年以来我国一直为世界吸收 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2007 年吸引外商 直接投资居世界第6位。截至2008年底,已 有来自世界的211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在华 投资。
绩效
经济增长率 CPI上涨率
年均增长(%)
9.8
5.7
累计增长(倍数)
15.5
4.2
绩效
2 对外贸易
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的 30年里,我国对外贸易规模 小、贸易伙伴少、贸易方式和外贸商品单一。1950年, 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仅为 11.3 亿美元, 1973 年突破百亿 美元,1978年为206.4亿美元。 1988年外贸总额超过千亿美元,之后,随着我国参与国 际经济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对外贸易增长迅速。 2001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突破 5000亿美元, 2004年突破 1万亿美元,2007年又一举突破2万亿美元。 2008 年 , 我 国 进 出 口 贸 易 总 额 达 到 25616 亿 美 元 , 比 1978 年增长 123 倍。 1979-2008 年,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 17.4%,其中出口年均增长18.1%,进口年均增长16.7%。 进出口贸易对经济的贡献不断提高。
3 对外开放——与经济体制改革并行
邓小平论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吃 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 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历史经 验说明,不开放不行 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 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 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全球化
世界银行将经济全球化的历程划分为三个 阶段 1870-1914年的第一次浪潮 1945-1980年的第二次浪潮 1980至今的第三次浪潮 市场机制的全球化;与中国的市场化改革 同步
2 历史回顾:前开放时代
中国——历史 上的强国
16 世 纪 前 , 世 界各国的人均 GDP 水 平 大 致 相同 1900 年 , 现 在 称之为发达国 家与发展中国 家之间的差距 增 至 6∶ 1 ; 到 2000 年 , 二 者 之间的总体差 距仍然保持在 同一水平之上
输家的追赶
苏联。尽管20世纪70至80年代苏联出现了停 滞趋势并在随后的90年代再次拉大了与西方 国家的差距,但苏联在20世纪30至60年代成 为了第一个成功实现赶超式发展并缩短与西 方差距的非西方国家 东亚。20世纪50至80年代,日本、韩国、新 加坡、中国台湾和香港成功地赶上了西方国 家进入了发达国家行列。 改革开放时代的中国
外商投资企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带动产业技术进步、扩 大出口、提供就业和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 的作用。 2008年,占全国企业总数3%左右的外商投资企业创 造的工业产值占全国的 29.7%,实现出口额占全国的 55.3%, 进口额占54.7%,缴纳税收占全国的21%,直接吸纳就业4500 万人。 外商投资企业已经成为我国技术引进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 主体。通过吸收外资,我国引进了一大批国外先进技术、设 备和管理经验,填补了国内部分高新技术领域的空白,促进 了国内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在全国高技术产业研发经费、 新产品开发经费和产值中 ,外商投资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从 2002 年的 32.6% 、 33.1% 和 61.3% ,提高到 2006 年的 44.2% 、 45.4%和72.1%。目前,我国已设立各种形式的外商投资研发 中心超过 1200 家,研发的层次在由低向高快速提升,从事基 础研发的研发中心越来越多。
标志性事件:2001年底成为WTO成员
我国政府承诺,进一步开放市场,按照 WTO规则修改国内法规 加入 WTO 意味着中国经济更进一步地 溶入到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之中, 国内的制度规则必须符合 WTO 的规则, 意味着在制度规则方面溶入了世界经济 全球化的进程之中
二、开放中的追赶
1 经济增长 1979-2008年我国年均和累计经济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
历史回顾
19世纪早期中国生产率比西方国家低两倍,但占据了 世界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大约三分之一的GDP与工 业产量。 中国占世界人口的比例 18世纪初期为37%,此前相当长 时期为 在世界 GDP总量中的份额 22-26% 马戛尔尼前来,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 1800 年中国人口数量已经接近 4亿——“这毫无疑义的是 1820-1950 年,各国在世界生产总量中的相对份额发生了 其幕顺之心。惟愿大皇帝施恩远夷.准其永远通好 很大变化。按照1990年国际元计算, 1820年,中国的 GDP 世界人口发展的里程碑,其对世界 GDP 的影响远大于工 总量是英国的 5.7倍,美国的薫 15.9 倍,德国的 11.9倍,而到 业革命之后的英国”(杉原 Kaoru Sugihara )
成功的因素
为数不多的几个“全球化成功故事”之一
占世界人口的20%的工业化国家控制着世界产值、贸易 和消费的85%,其余占世界产值的14%,在世界贸易中 所占的份额还不到1% 世界最富有国家和最贫穷国家人均收入比, 1820 年为 3∶1 , 1913 年 为 11∶1 , 1950 年 为 35∶1 , 1977 年 为 44∶1 ; 1992 年为 72∶1 , 1997 年为 74∶1 , 2000 年接近 75∶1 1998 年 俄 罗 斯 GDP 下 降 到 1989 年 水 平 的 55% ; 19992008 年,俄罗斯经济以大约年增 7%的速度恢复,接近 了衰退前最高的 1989 年水平。学者估算 2011-2012 年俄 罗斯经济总量将越1989年
封闭型追赶(1950-78)
从“一边倒”到“全封闭”(1950-78) 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 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 固胜利,必须一边倒。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 经验,中国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 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 三条道路是没有的。
历史回顾
起始于 16世纪并一直延续至 20 世纪中期,“西方” 与 “ 非 西 方 ” 形 成 了 “ 大 分 化 ” ( Great Divergence) 对“大分化”的一种解读是,分化是全球体系内 国际分工纵深发展的产物;由此,全球经济分化 成一些国家强盛与另一些国家衰落这枚硬币的两 面。分工与贸易的型态变化引致了国际经济竞争 格局的变动,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赢家与输家、 领先者和落后者、被追赶者和追赶者的分野
封闭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去世;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 1960年7月16日,苏联政府照会中国政府单方面决 定召回苏联专家;7月25日苏方未等我方答复通知 :自7月28日至9月1日期间,将撤回全部在华专家 1390人,终止900多名专家派遣,终止专家合同和 合同补充书343个,废除科学技术合作项目257个 撤走的苏联专家带走了全部图纸、计划和资料;苏 联停止供给中国建设急需的重要设备,大量减少成 套设备和各种设备中关键部件的供应
永矢恭顺 Tremblingly obey and show no negligence
1870年时,中国GDP相当于英国的1.95倍,美国的1.9倍, 天朝抚有四海,惟励精图治,办理政务,奇珍异宝, 生产率大致相同之时,国家的实力取决于其境内人口数 德国的4.2倍;到1913年时,美国GDP总量是中国的1.72倍, 并不贵重 量以及战争时期可以动员的士兵数量 中国GDP是英国的1.3倍和德国的2倍;1950年,美国GDP 尔国王惟当善体朕意,益励款诚。永矢恭顺,以保义 扩张为中国的4.3倍,英国为中国GDP的1.03倍。 之后,游戏规则改变,西方国家生产率不断提高;国家 尔有邦,共享太平之福 的实力更多地由技术决定而不再是人口规模
绩效 1978 年 , 进 出 口 贸 易 占 国 内 生 产 总 值 的 比 重 为 9.7%,2008年达到59.8%,提高了50.1个百分点。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的贡献率由 1978 年的 5.4%提高到2007年的19.7%。 1994年以来,我国外贸顺差规模不断扩大。1995年 顺差突破 100亿美元, 2005年突破了 1000 亿美元, 2007年再次突破2000亿美元,2008年贸易顺差达到 2955亿美元。 1978年,我国外汇储备仅有1.67亿美元,在1990年、 1996年、2006年依次突破百亿美元、千亿美元、万 亿美元大关的基础上, 2008年达到 19460亿美元, 为我国经济建设积累了宝贵资金。 2008年我国关税和进口环节税9161亿元,占全部税 收收入的16.9%。过程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 生原则 我们要利用外国资金与技术,也要大力发展对 外贸易,但是必须以自力更生为基础 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下执行一系列已 定的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 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办,要靠中国人 自己的力量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 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中国人 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友谊和合作,更珍惜 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的权利
全球化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 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 这 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原料,而 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 ;它们的产品 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 费 …… 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 和闭关自守的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 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依赖所代替了。 ——《共产党宣言》
历史回顾
人均GDP 中国居民的收入水平在 1820-1950 年间的 130 年 的时间里基本上处于停滞不前状态。1820-1950 年,中国实际人均 GDP 仅仅增长了 0.17 倍,同 期的美国增长了 6.4 倍,英国增长了 2.9 倍,德 国提高了 2.75 倍。 1820 年,美国的人均收入相 当于中国的 2.46 倍,而到 1950 年则扩大到 15.6 倍。1820-1950年,英国人均收入水平由相当于 中国的 3 倍扩大到 11 倍,德国的人均收入水平 由相当于中国的 2.1 倍扩大到 6.8 倍。这实际上 是中国与世界发达地区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一 个多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