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课文简说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5《七律·长征》优质课说课稿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5《七律·长征》优质课说课稿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5《七律·长征》优质课说课稿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5《七律·长征》优质课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七律·长征》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这个单元以“重温革命岁月”为主题。这首诗歌深刻表现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堪称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尽管长征胜利已过去八十多年,但长征精神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仍然闪烁着璀璨的光芒。学习这首诗,能让学生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二、说教学目标

1.会写“崖、渡”3个生字,理解“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毛泽东及其带领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初步了解毛泽东诗词的风格。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对于当代小学生来说,长征是一个遥远的故事,他们对红军长征中的英勇事迹缺乏切身感受。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中我采用了课前搜集资料法、质疑问难法、合作交流法,同时采用现代教学手段,配合板书与多媒体课件,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则根据课文特点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朗读感悟等方法展开学习。

《七律·长征》课文

《七律·长征》课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透运腾细浪,乌蒙磅磺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氓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清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沪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氓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

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2023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8篇】

2023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8篇】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8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牛牛范文为您精心收集了8篇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五年级语文教案《七律长征》篇一[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2、理解诗意,充分感觉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1、教学多媒体及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课前预习]: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走近长征。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七律诗——《七律·长征》.

师:长征是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光辉历史,齐读课题——

师:长征是国人引以为豪的一段历史。齐读课题——

师:七律长征的作者是一代伟人毛泽东。让我们一起怀着崇敬的心情呼唤他的名字——师:你对长征又了解多少呢谁来说说(指名说)

师小结: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部编版】统编教材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说课稿

【部编版】统编教材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说课稿

说课稿

《七律·长征》说课稿

《七律·长征》是部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课是毛泽东主席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胜利之时,回想起红军所走过的千山万水,所经历的艰难坎坷,心情激动地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生动地概述了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气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标对高年级诗歌阅读提出明确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为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学习生字,积累词语。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多媒体课件等资源,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自主探究,互动交流,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诗句品读感悟,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3.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红军长征线路图

二、说教法与学法

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是红军长征时期,离学生的生活年代比较远,学生要把握诗中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难度。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课文特点,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和“朗读体会法”,即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读出诗的韵味,在读中理解诗意,在读中感受毛主席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另外,利用创设情境法,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让学生合作学习、小组交流,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解析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解析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

(七律·长征)解析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颔联)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颈联)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尾联)

注释

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本诗作者毛泽东。

1、课后生字

崖yá(1)偏旁:山(2)结构:上下(3)组词:断崖、山崖

渡dù(1)偏旁:氵(2)结构:左右(3)组词:过渡、渡河

2、多音字

长(1)cháng长短、长度(2)zhǎng长大、班长

难(1)nán 难过、难受(2)nàn 发难、难兄难弟

只(1)zhī一只、只身(2)zhǐ只有、只见

蒙(1)méng启蒙、蒙蒙细雨(2)mēng瞎蒙、蒙人(3)měng蒙古磅(1)páng磅礴、磅沱(2)bàng过磅、加磅

横(1)héng 横竖、横跨(2)hèng 蛮横、专横

更(1)gèng更加、更多(2)gēng更替、三更

尽(1)jìn 尽力、尽数(2)jǐn尽管、尽早

3、易错字词

律、征、岭、逶、迤、腾、蒙、暖、岷、颜、磅礴

4、翻译

红军不怕长征的艰难险阻,他们把经历的万水千山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山脉绵延千里,高大绵亘,在红军看来,也不过是腾跃着的细小的波浪。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就像是一个小泥球一样。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说课稿第1篇】

《七律长征》说课稿

我这次说课的内容是《七律长征》这篇课文,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计这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让学生去感受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是本组教学的主要目标。同时,在感受的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

依据《新课标》对本学段的阅读要求和本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从“三个维度”来考虑,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第三个目标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的难点是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

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在确定了学习目标和重难点之后,我谈谈教法和学法。

二、说教法

在这堂课中,我主要采用朗读体会法,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诗意,在读中感受毛主席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另外,利用创设情境法,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再利用相关影片和,让学生以合作学习、小组交流的方法,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

三、说学法

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部编版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七律•长征
写作背景
Fra Baidu bibliotek同学们,在1933年,国民党反动派50万大军对中央革命根 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为粉碎敌人 的进攻,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 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他们一路上跋山涉水,冲过四道封锁线, 翻过逶迤的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巧渡 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越岷山,完成 了这一史无前例的壮举。毛泽东主席在回首这段惊心动魄的历 史时,不禁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韵味朗诵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明确诗意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 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翻腾着的小细浪,而气势雄 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看来也不过是脚下滚过的小泥丸。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滔滔江水拍击着高耸入山崖,给人以温暖的 感受;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根根铁索,使人寒意阵 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翻过了千里积雪的岷山,个个笑逐颜开。
红军长征路线图
飞夺泸定桥
巧渡金沙江
长征精神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篇一】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

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③[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④[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⑤[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⑥[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⑦[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________

本诗作者毛泽东。【篇二】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七律●长征》知识点

一、我会写

崖yá(悬崖、山崖、断崖)

渡dù(渡口、渡江、渡船)

索suǒ(索取、搜索、铁索)

二、多音字

难nán(困难)nàn(灾难)

磅bàng(磅秤)páng(磅礴)

蒙méng(蒙蒙细雨)mēng(蒙骗)měng(蒙古包)

三、近义词

等闲——平常磅礴——雄伟逶迤——蜿蜒

四、反义词

逶迤——笔直开颜——愁眉

五、理解词义

三军:这里指的是红一方面军,“三”在此处是虚指,泛指红一方面军的多个军团。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露出笑面。

乌蒙:乌蒙山,在贵州、云南两省之间。

五岭:大庾、骑田、萌渚、都庞、越城等五岭。

等闲:平常,不放在眼里。

六、朗读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2023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9篇

2023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9篇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9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内容是壶知道为您带来的9篇《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可以帮助到您,就是壶知道最大的乐趣哦。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篇一设计意图

学生都会有自己不喜欢阅读的文章。作为一篇优秀诗作的《七律长征》可能会因为与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相差甚远而不被学生所喜欢。如何引导学生喜欢它并能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获得新的体验与发现教师必须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疏导学习情绪,找准体验的切入点,结合学生生活阅历设计体验环节,调动学生学习兴趣。阅读一旦有了体验目标,学生就会因诗中的喜悲而变色,因诗中的山水而心动,会因诗中的寒热而共鸣,如身临其境,人文合一,百感交集,诗的艺术感染力才真正体现出来。而学生也不再是仅仅学会了一首诗,有了自己对诗的独特理解和体会。

教学目标

(总)

1. 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2. 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3.充分感受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

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 一)课时

教学目标

(新课标)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新课标)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语文教案-七律·长征|人教新课标

课文简说。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教学目标:

1、认识“礴”、“丸”、“岷”3个生字,会写“丸”、“崖”“岷”这3个生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

透过诗句领会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课前准备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长征。

一、导入解题

师:同学们,七十多年前,中国革命史上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大事,就是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对于长征,你有哪些了解?生自由谈

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听老师来介绍一下。

这就是长征路线图(出示课件): 1934年10月,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中央主力红军从瑞金出发,一路上既要翻山越岭,又要躲避天上敌人飞机的侦察轰炸,地上敌人的围追堵截。短短的一年时间里,途经江西、广东、湖南、广西等11个省,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最后于1935年10月到达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在长征即将胜利之时,毛泽东主席回首这惊心动魄的行程,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七律.长征》。(齐读)

师:知道什么是“七律”吗?(七言八句,颔联、颈联对仗工整)

二、初读,理解诗意

1、师:这究竟是怎样的一次长征呢?请大家读一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把诗句读通顺。

第5课《七律长征》课件-部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5课《七律长征》课件-部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上册

课文精读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是对全诗的总结,描述了长征的最后历 程。翻越“千里雪”的岷山,由于胜利在望, 心情舒畅,“喜”由心生。“尽开颜”表现了 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 示了长征的最后胜利。
课文精读
当时越过大雪山的只有“红军第一方面军”, 毛主席为什么说“三军过后”呢?
课文精读
喜踏岷山雪
更喜岷山千里雪
诗意: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 白雪的岷山。
课文精读
岷山绵延于四 川省、甘肃省两省 边境到成都平原西 北边缘的龙门山。 属高原状山地。平 均海拔4000米左右。 主峰雪宝顶,海拔 5588米。
课文精读
三军过后尽开颜
诗意:红军队伍 人人心情开朗, 个个喜笑颜开。
1935年5月3日晚上,红军来到了金沙江边。在渡口,他 们幸运地找到了一条船,并乘坐这条船悄悄地渡到北岸,袭 击敌军,控制了皎平渡两岸渡口。
从5月3日至9日,在7天7夜的时间里,红军大队人马不费 一枪一弹,全部胜利渡过金沙江,跳出了几十万敌人的包围 圈,取得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胜利。
课文精读
金沙水拍云崖暖
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 未越过岷山。但毛主席希望并相信他们定能战胜天险, 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 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主席对 红军二、四方面军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第5课《七律·长征》(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第5课《七律·长征》(部编版)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七律·长征》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长征精神的敬仰。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发现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首先,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有了明显提高。通过引导他们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他们能够逐渐体会到诗人的情感表达,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但在教学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对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仍存在困难,这说明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诗词的基本理解与鉴赏:《七律·长征》中的生僻字词、诗句的内涵及其所表达的情感,是教学的核心内容。例如,“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两句,需要学生理解其中所运用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以及诗句背后的历史情境。
(2)长征精神的把握:通过课文学习,理解长征精神的实质,即坚定的革命意志和为民族解放事业不怕牺牲的决心。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长征精神相关的实际问题。
2.诗歌朗诵: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歌朗诵活动,通过朗诵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诵表演。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长征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七律长征的课文简介

七律长征的课文简介

七律长征的课文简介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这首诗生动地描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表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诗的内容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诗通过对长征过程中的艰难险阻的生动描绘,表达了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诗中的“不怕”“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等词语,表现了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同时,诗中也表达了红军长征的伟大意义,即通过长征,红军锻炼了自己的意志,提高了自己的战斗力,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全诗展示了红军长征的壮丽画卷,赞扬了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达了作者对长征胜利的赞美和对革命前景的展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律·长征》课文简说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全篇的纲领。“不怕”两字,回答响亮,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万水千山”以静写动,以艰难险阻为主体,展现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颔联承接“千山”。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雄险,用的是“扬”的手法,而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用的是“抑”的手法,这抑扬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腾”与“走”的拟人化动态描写,使静止的山有了生气,大山与红军都灵动起来。此联可谓想象超绝,用语新奇,境界阔大,气象万千。

颈联承接“万水”。一“暖”一“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作者以两种感觉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一“拍”一“横”也是以动写静的手法。此联对仗自然、工整,以自然环境寄寓无限感慨,极具气势。

尾联描述了长征的最后历程。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其实超过“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但这时由于胜利在望,心情舒朗,“喜”由心生,眼中望去的风雪交加路也就变得美不胜收了。最后以“开颜”收篇,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彻底胜利。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

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这种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非百战百胜、总揽全局的三军统帅、一代伟人而不能拥有此胸怀,无此胸怀亦不能出此语。这就是毛泽东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毛泽东诗词艺术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

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这是教学的重点。教学的难点是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