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德育 法国德育历程 概况
法国学校的德育特色及启示
一
、
己,但 并不等于赞成 ;三是激发进 一步思考 。在接 受的 同时 , 鼓励学 生进一步反省 各种 问题 ,鼓励 学生作多种选择 ,如 是 自己最诊视 的东西 ,如何选择和 诊视 日常 的行 为?四是提高 个人潜 能。通过价值澄清 使学生 正视 思考 自己的 值问题,更 好 的整合 自己的选择、珍视和行为,提 高 自我指 导能力 。 二 、法 国学校的德育对我们的启示 法 国的德育模式 灵活、多样 、实用、富有特色 ,对 我国的 道 德教育至少有 以下几方 面启示:
.
讨论课 重提高学生道德认知水平。他们主要采取三种形式:…是道德
教师提 出一些 两难 问题 ,帮助学生正视 问题 所固有 的 道德 内容 ,弓 导学 生说出 自己所作判 断的理 由,并鼓励学生 以 I 不 同的道 理相互交流 ;二是通过渗透 于社会学 习、法 律教育 、 心理 学和 性教育等课程 ,引导学 生进 行道德思考和道 德学 - , > j 掌握 大量 有关社会行为准 则;三是重 新组织学校 的环 境, 以利 于学生更加 民主地参加学校的管理过程 ,促进其发展 。 第 二 ,注重 强调 学 生道 德价 值观 的 内化 。他 们认 为 ,道 德教育 的 目的是为 了预 防,而不是纠正 。培养负责任 、可信赖 的国 民是 道德 教育 的根 本任 务 。要求 学 生具 有较 高 的 自律 水 平 ,达到 自我把握个人生活 的 目标 ,能三 思而后行 ,举止 文 明 的公 民。为此 ,法 国把道德 教育的重 点放在 :提高学 生的 自尊
一
很强 ,便于 实施 。如 向教 师提供完整 的理 论说 明,具体 的教 学 安排 ,教学 建议 ,实施 办法 ,以及处理各 种可能 出现 问题 的策 略和手段等 ,便 于教师掌握和 运用 。相 比之 下 ,我 国在这方面 有 明显不足 。在道德教育 过程中 ,我 国许 多地方、学校尽管 也 创 造出 了一些颇 有前途 的教育 方法 ,但往往 由于缺乏具体 的操 作 指导 ,而无法 被广泛接受 和推广 ,更不 可能形成较完整 的教 育 体系 。因此 ,我们应重视道 德教育 的操作性研 究 ,使那些有 推广和应用价值 的好 的方法 、做法 、成果,广为传播。 其 次 ,法 国道德教育 反对 片面说教 ,主张 贴近 生活 ,注重 调 动学生的 内在 因素,不是把 学生简单的看作接受 某种现成答 案 的被 动对象 ,而 是鼓励学生 以主体身份去参 与教育过程 ,通 过 设立 场 景 、进 入 角 色 , 引 导学 生 去 体 验 ,来 激 发 学 生 的 积 极 性和创 造性 。显然 ,这种双 向互动 的教育模式 比单 纯的灌输方 式要更好 ,在一定程度 上减少 了青 少年的逆反心理 。而我国的 道德教育 往往是教育 者与受教育者 之问缺乏真诚 的交流 ,教育 者振振 有词,苦 口婆 心,受教育者 则被动 “ 接受 ”,其结果是 道德教育成 为一种外 在的东西 ,而 没有 成为学生 内在 的要求 。 因此 ,我们 在道德教 育中,应注重 教育者与被教育者 的双 向互 体 ,如何让 学生 自主地参 与整个教育过程 ,使道德教育成 为学 生的 自觉行为。 其三 ,法国道德教育层 次 比较分 明,主题突出 ,符合教 育 发展的规律 。而我 国学校道 德教育往往 忽视 现阶段 的社会经济 条件和学生 的认知觉悟水 平层 次,在坚持道 德教育 内容先进 的 原则下 ,片面 强调崇高道德精 神的塑造 ,忽 视社会公德陶冶 , 在 教育过程 中政 治化色彩浓 厚。同时 ,教育 的内容也缺乏连续 性 、一致性 ,很 容易使德育流 于形式 ,也容 易使学生产生逆反 心理 。因此 ,我们 必须强化道德 教育的层次 性,一方面要根据 学生年龄的大小 、文化程度 的高低 这种特殊性 ,有 目的 、有计 划 、有针对性地 开展 道德教育 ,注 意克服教育 的越位 和不到位 两种 倾 l;另一方面 在教育 的内容 上 ,也应认真研 究和区分不 a ] 同的层 次,如道德观 、价值观和政 治观 的教育 ,尽管 它们 之间 存在着 某种 内在联 系,但现实道德 教育 中是可 以而 且也应该把 相适应 的问题 ,否则很难达到预期的教育 目的。
比较德育 法国德育历程 概况
人的个性、现世幸福
先贤祠: 于1791年建成, 是永久纪念 法国历史名人的圣殿。它原是路易 十五时代建成的圣· 热内维耶瓦教堂, 1791年被收归国有脱离宗教后,改 为埋葬“伟人”的墓地。1814年到 1830年间,它又归还教会。
启蒙运动、大革命时期:反宗教性,回归自然
卢梭: 人的理性乃是自然的赐予,而不是宗教或“文明”的产物。 提出“人类应该回归自然”的口号。 卢梭主张自然教育,强调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状态 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
中世纪
中世纪(Middle Ages)(约公元476年~公元 1453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 欧),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到东罗 马帝国灭亡(公元1453年)的这段时期。这个时 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 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 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 中世纪早期在欧美普遍被称作“黑暗时代”,传 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
卢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 身心的自由发展,其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主张采用实物教学 和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 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 卢梭还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教 育,使之学会谋生的手段,及早地养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体力 的能力,保持自然的习惯。
比较德育之
法国
法国德育历程概览:
宗教教育
宗教改革(反对罗马教会)
世俗化
启蒙运动(反宗教性)
公民教育
卢浮宫(始建于1204年)
巴黎圣母院:
始建于1163年,是 巴黎大主教莫里 斯·德·苏利决定 兴建的,整座教堂 在1345年才全部建 成。巴黎圣母院应 该说是中世纪保留 下来的的法国最负 盛名的建筑。
法国学校德育优势我国学校德育的借鉴
法国学校德育优势我国学校德育的借鉴之处青少年是我国未来的建设者,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其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 直接关乎整个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乎国家前途、民族未来命运。
因此,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就显而易见了。
切实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任务紧迫, 意义重大。
因此, 我们必须不断的探索适合我国学校德育发展的路径, 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切实提高当代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
1 法国学校德育的优势法国学校德育经历了一个从宗教教育到道德教育再到公民教育的发展过程。
法国学校德育的优势主要在于有定位准、内容实的目标, 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注重学生主体性参与, 法国正是通过这样的目标和实施的一致来进行公民教育的。
1.1 法国学校德育的目标定位准、内容实法国学校德育的目标就是“培养法国公民”。
“ 20 世纪80 年代以后,法国又重新检讨公民道德教育, 强调德育要进行人格教育,强调在培养学生的法国人精神的同时,德育要以‘人权' 为核心,进一步突出公民的权利。
20多年来,法国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具有个人工作能力、推理和判断能力、交际能力、协作能力、承担职责等多种道德能力”。
法国公民的权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在公共场合人人享有同等的义务和权利; 第二,在不公开的场合里人人有自己的信仰, 人人有从事自己所热爱的活动和从事与自己个人身份有关的活动的自由。
学校就是要体现其世俗性, 不为任何宗教、经济、政治集团服务, 在学校唯一可以讲的是其共和国价值观“自由、平等、博爱”; 法国没有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作特殊的要求, 对法国教师的要求与对普通公民的要求相一致。
在法国的学校里, 设有公民教育、法律教育、社会教育等德育课程。
学校也开设哲学课程旨在培养每个学生健全的人格, 以及对当代世界的理解和生活的自理能力。
法国学校以公民教育为主的德育, 并没有什么“崇高的理想”、“远大的抱负”和抽象的理论, 它只注重对学生遵守学生守则、学校纪律、生活规则的习惯的培养, 使他们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 它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诚实、正直、勇敢等优良品质。
法国教育制度
法国教育制度法国教育制度是世界上备受瞩目的教育体系之一。
它以其严谨的课程设置和广泛的学科选择而闻名。
法国的教育系统分为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四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课程设置和教育目标。
首先,法国的幼儿教育着重培养孩子们的社交能力和基本技能。
幼儿园通常提供三岁至六岁儿童的教育服务。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通过游戏和活动学习语言、数学、艺术和体育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同时,幼儿期教育也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和社交能力,以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和学校环境。
接下来是初等教育阶段,通常是从六岁到十二岁。
法国的初等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学科知识和技能。
学生将学习数学、法语、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等学科。
在初等教育中,法国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学生还会参加体育和艺术活动,以促进身体和心理的全面发展。
中等教育阶段是法国教育的一个关键部分,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学科选择。
这个阶段通常从十二岁开始,到十八岁结束。
中等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学生提供一种全面的教育,为他们进入高等教育或就业做好准备。
学生可以选择文科、理科或职业学科等专业方向。
此外,学生还可以选择参加诸如文凭课程、技术文凭或职业文凭等不同类型的课程。
最后是高等教育阶段,法国拥有世界闻名的大学和高等教育机构。
高等教育涵盖了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的课程。
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学科和专业,在大学或其他高等学府深造。
高等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以及专业技能的培养。
法国的高等教育给予学生很大的自由度,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学科。
总的来说,法国的教育制度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科知识的培养。
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课程设置。
法国的教育制度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学科选择和发展机会,以培养他们成为能够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法国学校德育优势我国学校德育的借鉴之处
法国学校德育优势:我国学校德育的借鉴之处作者:冯秀梅来源:《科教导刊》2010年第22期摘要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乎整个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乎国家的前途、民族未来的命运。
因此在当前切实增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德育目标、德育实施层面上论述了法国的学校德育的优势,结合我国学校德育的现状,试图找出增强我国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对策。
关键词法国学校德育我国学校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青少年是我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其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乎整个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乎国家前途、民族未来命运。
因此,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就显而易见了。
切实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任务紧迫,意义重大。
因此,我们必须不断的探索适合我国学校德育发展的路径,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切实提高当代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
1 法国学校德育的优势法国学校德育经历了一个从宗教教育到道德教育再到公民教育的发展过程。
法国学校德育的优势主要在于有定位准、内容实的目标,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注重学生主体性参与,法国正是通过这样的目标和实施的一致来进行公民教育的。
1.1 法国学校德育的目标定位准、内容实法国学校德育的目标就是“培养法国公民”。
“20世纪80年代以后,法国又重新检讨公民道德教育,强调德育要进行人格教育,强调在培养学生的法国人精神的同时,德育要以‘人权’为核心,进一步突出公民的权利。
20多年来,法国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具有个人工作能力、推理和判断能力、交际能力、协作能力、承担职责等多种道德能力”。
法国公民的权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在公共场合人人享有同等的义务和权利;第二,在不公开的场合里人人有自己的信仰,人人有从事自己所热爱的活动和从事与自己个人身份有关的活动的自由。
学校就是要体现其世俗性,不为任何宗教、经济、政治集团服务,在学校唯一可以讲的是其共和国价值观“自由、平等、博爱”;法国没有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作特殊的要求,对法国教师的要求与对普通公民的要求相一致。
比较德育 法国德育内容
法国中学德育课
法国中学为初中四年,高中三年,公民课内 容是小学基础上的扩大和深化,整体上分三个 阶段; 在道德情操上的教学指导; 阅读分析体验道德情感; 思考各学科的道德意义。
中学第一年:使学生了解所在市镇的地理、历
史、行政管理以及不同市镇之比较并与国家的 关系。
中学第二年:与初一类似。 中学第三年:使学生了解社会职能及服务项目,
2、基础阶段
内容有:学习制度的初步知识;在学校生活范围内 向学生介绍个人、财产以及合同的概念;讲述祖国 统一、民族团结、自由、平等、博爱的信条;讲解 选择权、普选的含义以及总统、总理、众议员、参 议员、乡长、市长、市议员的职权和作用。
3、中级阶段
主要内容有:了解法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了解 1789年的公民人权宣言和1948年的普通人权宣言; 理解关于自由和权利的含义;了解建国来的成就 和法国制度;介绍一些全国性大型公立机构及作 用、社会保险和交通安全规定,社会合作互助、 情报和探测;了解法国的军队和实力以及在世界 和欧洲和平中的地位;了解国家、民族和人类、 人道主义和社会文明等含义。
法国德育内容
法国学校以公民教育为主的德育,注重对学生遵 守学生守则、学校纪律、生活规则的习惯的培养,使 他们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它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诚实、 正直、勇敢等优良品质。在一个以“自由、平等、博 爱”为立国之本的国家里,学校德育注重让学生学会 集体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规则,树立积极负责的生活态 度并遵守各种规章制度。
法国小学五年,公民教育称“公民与道德”, 对象是6——11岁学生,注重培养学生具有群体生活 的良好态度和习惯,待人相处的态度和初步的自律 行为,尤其注重班级文明风貌和实际事件以及其他 科教学的相互配合。 主要由班主任老师开设“启发课”、“谈话课” 或有关的班级活动来实施,每周有半小时的教学时 间。
西方国家大学德育工作的历史特点及启示
西方国家大学德育工作的历史特点及启示摘要:世界各国学校都有道德教育,了解国外高校德育工作的特点,比较中西学校德育工作,对于我国高校的德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比较与鉴别西方国家德育工作的历史特点,探索出一套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学校德育体系。
关键字:西方;德育工作;历史特点;启示一、西方国家大学德育的历史进程(一)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新德育理论奠基自19世纪后叶起,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发展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资本主义国家质检处于争霸世界的目的疯狂进行殖民地掠夺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加之经济危机频繁爆发,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由此产生了人们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深刻巨变,这就对学校德育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因此,教育改革家开始质疑长期以来人们所沿袭的传统道德教育,尤其是强制的、灌输式的教育方法。
他们认为这种僵化的教育方法与现实社会生活无关,而且无视受教育者的兴趣和需要,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学校德育急需得到根本变革。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理论家杜威便是当时进步教育思想家们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德育不是某种固定的观念和习惯,更不是机械的品格训练,它是一种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是学生参与实际生活、与他人的合作与交往中发展起来的,任何无视学生理智能力的强制性灌输都不能被接受。
杜威认为学校德育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某种问答式的教学或关于道德的课程”,而应该“以培养学生批判性探究能力为核心,将德育扩展到整个学校生活,让学生自己在全部社会经验中获得道德价值。
”可以说,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教育思想家的道德教育思想对新道德教育理论的开创与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二)20世纪五六十年代:学校德育“荒凉的时代”二战结束后,西方各国面对战争留下的千疮百孔,将战后的首要任务放在复苏经济,启动满足国家和人民生活的大工业生产上,这时的学校德育已经逐渐被边缘化了。
再加上苏联1957年成功地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显示了其在空间技术方面领先地位,震动了美国和整个西方世界。
法国教育
法国教育一、法国教育的历史变革1、巴黎大学1170――1180年间成立的师生联合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巴黎教师学生团体1231年教会取消对学校的控制,巴黎教师学生团体成为独立的团体,巴黎大学成立会内按专业分成文学、法学、医学、神学四个分会。
文学院为初级学院,实施相当于今天的中等教育,主要学习内容为七艺(文学、修辞、哲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学生来自相当于今天小学的城乡文法学校。
神学院、法学院、医学院为高级学校,招收文学院毕业生,进行专业教育。
巴黎大学是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成为中世纪大学的一种典型,它的建立大大推进了法国、欧洲乃至整个基督教世界的教育事业,效法它的大学在法国各地和欧洲其他国家相继建立。
15世纪以后,大学开始没落。
2、拿破仑时期中央集权教育制度的建立(1)开办学校的权力收国家所有当时的中学分为两种,国立中学由国有开办,提供办学经费。
经国家招聘的教员由拿破仑亲自任命,领取国家俸禄,学生实行寄宿制,缴纳学费,国家设立奖学金。
学校纪律严明,着军服,按军队建制编班,以体现“同一目的”和“共同意志”的办学宗旨。
市立中学由地方开办,在省长的监督之下。
高等学校一律由国家开办。
没有规定小学实行强迫性教育。
(2)建立国家教育管理机构拿破仑执政后,认为教育的任务应当是用统一的思想培养为帝国服务的人,国学必须控制教育。
在中央设立帝国大学(行政机构),管理全国公立教育的学校及其人员(包括各大学校、学院、国立中学和市立中学、小学)。
全国划分为29个学区,学区长主持学区理事会工作,解决学区内有关学校的争议问题,检查学校财政情况。
这种中央集权的教育体制先后影响了许多国家,至今仍是法国教育的重要特色。
二、法国教育的现状教育行政制度:国家通过立法确定教育的统一原则。
政府设国民教育部,领导和管理全国各级各类教育。
教育部内高总督学局,中央还设一系列咨询机构。
法国本土现分26个学区,学区由总统任命的学区长领导,对中等教育向有主要责任。
法国学校德育发展
德育现代化研究与实验加入时间:2010-12-21 11:12:00 点击:发表评论中山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冯增俊一、法国学校德育的历史沿革法国大革命(1789)前,法国学校主要被教会所垄断,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大革命后,才逐渐向中央集权制育演进,但德育仍以宗教教育为主,宗教神学是学校的主要课程。
1881年第三共和国颁布《费里法案》,实施育制,废除宗教课,始设公民道德教育课,并规定教师不必具有神职身份,这并不是说法国已否定了宗教教育了其他形式对德育发生影响,但却在根本上改变了学校德育中宗教的垄断地位,开创了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主形式的历史。
因此,现代法国学校德育史主要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历史,大致可看到二个不同阶段的历史发展迹象。
第一阶段为1882年设公民道德教育课起到第二次大战后,可以说这一时期是以公民义务教育为重点的学校正值普法战争失败不久,国民普遍认为,宗教没有能力帮助法国,教育部长费里抓住这个时机大胆革新,把公民教育结合起来,把教理式的说教改为个人经验式启发,用硝烟未散的普法战败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这是世界德标志学校德育仅仅为培养贵族转向培养社会公民的历史开端,在学校德育史上有重要意义。
1882年最初开设的课民训导课”,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内容包括国家政治制度、法律常识和社会公德及一般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方面的例如,通过具体事例让儿童熟悉所有权、继承权、普选、服兵役、税收等有关公民权利和义务。
1887年起就特教育的义务性。
1923年由于民主运动的开展,公民教育中开始强调公民权利的方面,认为权利是更有意义和更西,但是义务性仍是主要的,根本的,并开始在中学开设公民道德教育课。
1938年公民道德教育课程易名为“践启蒙”。
1941年,由于反法西斯,拯救法国,中小学普遍开设“公民爱国教育课”,号召全体人民团结起来国、救国、建国,把“团结一致”作为教育有效的主要标志。
战后,1947年实行教育改革,仍特别重视公民义调应当培养对国家承担公民义务的人。
中西方德育历史发展时间轴
中西方德育历史发展时间轴
中西方德育历史发展时间轴如下:
中方德育历史发展时间轴:
- 《论语》:公元前5世纪初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倡德育教育,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唐宋时期的儒家教育:7世纪至13世纪,儒家教育在中国得到了广泛发展,德育成为教育的核心内容,强调德才兼备、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 《大学》:公元13世纪,朱熹将儒家思想体系化,将德育放在教育的核心位置,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 《新儒家学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梁启超等新儒家学者,提出了民主、科学、人权等现代价值观,并将其融入到德育教育中。
西方德育历史发展时间轴:
- 古希腊:公元前5世纪,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对教育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研究,提出了"知识是德性"的理念,并强调思维能力、德行和道德修养的培养。
- 文艺复兴:14世纪至17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的人文主义者强调个人的完善和自我修养,将德育与人的自由和健康发展联系在一起。
- 啟蒙時期:17世纪至18世纪,启蒙运动中的哲学家如洛克、卢梭等主张人的本性善良,提倡自由、平等和人权,将德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
- 现代德育教育的发展:20世纪至今,德育教育在西方国家得到了广泛关注和
发展,涌现了一系列德育理论和模式,其中包括人本主义教育、品格教育、公民教育等。
需要注意的是,中方和西方的德育历史发展存在时间上的差异,且难以简单地按照时间轴来界定。
此外,德育的发展也受到当时社会、文化、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具体情况会因具体国家和时期而有所不同。
法国学校德育教育简况及其启示
作者: 许国彬
作者机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方语言系党总支
出版物刊名: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页码: 79-80页
主题词: 学校德育教育;教育学课程;公民道德教育;法国巴黎大学;集体观念;公民教育;宗教课;
国情教育;法律基础;民族精神
摘要:<正> 学校德育是什么?西方国家是否讲德育?西方国家有什么样的德育教育?带着这些问题,我利用在法国巴黎大学深造的机会,选修了教育学课程,走访了大、中小学和幼儿园,参阅了有关方面的书籍和资料,既有感性的东西,。
比较教育学第四章 法国教育
以公立高等教育机构为主,私立大学很少。 机构:大学、大学校、短期高等教育机构 综合性大学的学制:本科4年,研究生4-5年 大学教学大纲由教育部统一制定,课程的具体 安排由大学负责。一般实行学分制。 课程分为必修课(占总课时的45%-60%)、 限定选修课(15%-35%)、自选课(10%20%)、外语(5%)。 大学本科分成两个学习阶段:基础学习阶段 (前2年)和深入学习阶段(后两年)。 比较教育学
比较教育学
第三节 法国教育的特点
一、严格的选拔制度 二、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 三、发达的学前教育
比较教育学
第二节 现行学制(5-4-3-4)
四、高等教育 每学年分三个学期,每学期有两次考试。 基础学习阶段不细分专业,只按大的学科类别 注册。学生在第二学年的第三学期选择专业方向。 基础学习阶段考试合格者,可获得“大学基础学 习文凭”。第一阶段的淘汰率高达50%。 深入学习阶段中的第一年考试合格者授予学士 学位,第二年考试合格者授予硕士学位。该阶段 的淘汰率也在40%左右。
比较教育学
第二节 现行学制(5-4-3-4)
三、中等教育
初中 4年
观察期 (第一、第二学年)
方向指导期 (第三、第四学年)
普通高中
高中 3年
技术高中
职业高中
普通高中毕业参加中学毕业会考,技术高 中毕业参加技术员会考,职业高中毕业参加职 业能力证书考试。
比较教育学
第二改
三、1968年《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 提出根据自治、民主参与、多科性
结构三项原则改革高等教育。 四、1975年的《初等和中等教育改革法 案》,也称哈比改革法案
在普通教育体制、课程设置、教学大纲、 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使中 小学教育更趋于民主化、现代化。
比较德育
第三讲德育模式比较德育模式,则是包括一定观点和理论、一系列原则、策略方法和途径在内的德育实施体系。
德目:是指那些反映道德的价值的名词(正直、善良、真诚),简单说就是道德教育的条目德目主义:是指将思想道德教育所要达到的培养目标和所要培养的道德品质作为德育的系列内容,并以条目的形式排列出来,编成教材,开设独立的德育课程,通过专职德育教师的讲授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其熟记、理解和掌握这些德目,从而内化为学生的道德品质。
德目主义模式的(本质)是:开设独立的道德课程,把人们经过多年生活经验积淀和验证而得来的一些道德品质和规范以德目的形式固定下来,编成教材,通过教师的系统传授,让学生熟记、理解和掌握这些德目。
德目主义模式的主要特点1、德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自成体系,具有相对独立性;2、德目内容明确,具有鲜明的层次性;3、强调德育教师的主导性。
4、德育方法的单一性。
德目主义模式的主要代表:日本、英国、朝鲜日本德育模式日本的德育归属德目主义模式。
依据:1、在日本一直开设有独立的道德课程。
2、日本在不同历史时期均有特定的德目内容日本的德目教育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集中表现在,日本德育重视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内在动机和身心发展特点,采用“三种基本途径分阶段”进行学校德育小学——培养基本的生活习惯,分阶段初中——以“建立人际关系的优良品格和能力”为重点,高中——加强伦理教育和生活方式指导,大学——强调加强公民意识和国民素质的教育。
三种通过由学校按道德时间以学校课程的形式进行德目教育;基本通过各学科教学中的教育因素进行整体德育;途径通过学校特别活动或校风、班风等隐蔽课程进行德育所以,日本德育模式也称为“指导发现模式”英国德育模式英国的德育也属于德目主义模式。
因为:英国开设专门的道德教育课程。
同时,英国的德育强调道德教育应以人与人的关系为主要内容,以学生的自主体验和思考为基本手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体谅,因而也可以称为“体谅模式”。
近现代法国教育的发展史
近现代法国的教育一、17、18世纪的法国教育Ⅰ、法国大革命爆发前的教育(一)历史背景在17世纪至18世纪法国大革命前,法国在这一时期仍然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封建国家,而且是当时欧洲君主专制国家的典型,王权和神权极度强化,天主教在法国的势力十分强大。
虽然早在文艺复兴时期,法国的资本主义就已萌芽,并在17世纪形成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但是由于政府不直接办学,新教各派力量薄弱,所以天主教会紧紧控制着法国的学校教育。
法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受到压制直到18世纪才有了显著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和封建制度的矛盾伴随着这个过程而不断增长和激化。
法国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斗争突出地以宗教斗争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学校教育1、初等教育新教:出现一些新教派别,如胡格诺派和詹森派等,也通过开办学校,传播各自的教义。
詹森派学校不同于天主教,尤其是耶稣会的学校。
它们重视数学、地理、历史的教学,强调学习本民族语言并用民族语言教学,注意采用实物教学和进行练习,着意发展学生的智力,要求教师以温和的态度对待学生。
这在当时的法国是一种进步的现象,可惜它只存在二十多年,到17世纪60年代就被耶稣会派封闭了。
天主教:天主教神甫拉萨尔(LaSalle)于1684年创立“基督教学校兄弟会”,后来成了法国从事初等教育的主要力量。
学校教育以宗教教育为主,辅以读、写、算的教学,采用班级授课制,用法语讲课;面向下层社会的子女免收学费,目的是对抗新教的办学活动,维护天主教的势力。
该会所办的学校在法国当时的初等教育方面占据统治地位。
18世纪法国国王又曾发布命令,指出学校应受天主教僧侣的监督,儿童应当学习识字、教义问答和祈祷。
2、中等学校中等教育学校主要有耶稣会中学和文科中学,它们以拉丁语及“七艺”科目为教学内容,经院主义气息十分浓厚。
成立于1611年的“耶稣基督圣乐会”在中等教育中得力量仅次于耶稣会。
圣乐会中学显然就是适应资产阶级的需要而产生的,入学者都是贵族和资产阶级子弟。
国外德育研究回顾
国外德育研究回顾【原创实用版】目录一、国外德育研究的发展历程1.古希腊时期的德育观念2.中世纪的宗教德育3.近现代的德育研究二、国外德育研究的主要理论1.康德的道德哲学2.杜威的德育思想3.涂尔干的社会学德育理论4.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德育理论三、国外德育研究的启示1.解放思想,创造宽松的研究氛围2.突破传统德育框架的束缚3.鼓励创新和独创精神正文一、国外德育研究的发展历程德育研究在国外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在古希腊,德育观念主要体现在哲学家的思想中,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他们强调道德品质的培养和人的道德责任。
中世纪,宗教德育成为主流,基督教的道德观念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宗教德育强调信仰和道德规范,认为道德行为是信仰的外在表现。
近现代,随着科学和社会的发展,德育研究逐渐脱离宗教的束缚,开始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德育问题,如康德、杜威、涂尔干和弗洛伊德等,他们的理论对德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国外德育研究的主要理论1.康德的道德哲学康德是近现代德育研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道德哲学强调道德行为的本质与动机。
康德认为,道德行为应该遵循普遍性的道德法则,而不是出于个人利益和欲望。
2.杜威的德育思想杜威是 20 世纪初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哲学家,他的德育思想强调实践和经验。
杜威认为,道德教育应该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
3.涂尔干的社会学德育理论涂尔干是法国社会学家,他的德育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和集体意识对个体道德行为的影响。
涂尔干认为,道德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
4.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德育理论弗洛伊德是奥地利心理学家,他的精神分析德育理论强调潜意识和性欲对道德行为的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道德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
三、国外德育研究的启示国外德育研究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理论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启示。
首先,我们应该解放思想,创造宽松的研究氛围,鼓励人们大胆探索和创新。
法国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法国公民教育的方法
自80年代来,法国公民教育内容有较大调整, 既保持系统的公民学知识体系,又增加了大 量情感性素材和引人思考的现实问题资料。 在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影响下,教学 方式从单纯讲授向讲授、演示、游戏和讨论 相结合的教学演变。
一般在小学中低年级主要以结合法文课进行, 围绕简单的故事、插图、读物以谈话的方法 讲,课文由浅入深,由易渐繁。高年级则根 据中心问题采取讨论、实践指导的方式授课, 主要以探究法为主,并配合以一定的参观、 旅行和丰富的课外活动。
3、交流学习 法国学校一个重要学习方式是 到校外或国外去进行交流学习,这是既增进 交往,也是进行德育的重要形式,不仅开阔 眼界,学习异地异国的风俗习惯,增进世界 人民的理解,学会独立生活,如何管理自己, 计划行动,安排零花钱以及发展多方面的人 际交往能力。
4、宗教教育 法国学校德育的另一途径是宗 教教育,尽管法令规定不准在公立学校进行 宗教教育,但允许学生自己到教堂和在家中 作礼拜,还规定星期三为宗教放假日。此外, 还有许多的私立学校允许进行宗教教育,其 中很多是教会创办的,在那里神学是主要的 教学内容。天主教在法国仍有强大势力,法 国学校德育的宗教色彩也是明显的。
自小学三年级开始的公民教育课中,每周要 平均利用1课时在不同学科课程中解释有关公 民教育的问题,用半课时进行专题讨论。在 公民教育中,学生要学习做本市镇公民,学 习做法国公民。
法国近现代教育制度
法国近代教育制度法国是在9世纪中叶,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法、意、德)后形成的封建制国家。
17-18世纪是法国由封建专制国家向资本主义国家转变的关键时期。
这一时期,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开始缓慢增长,新型资产阶级和劳动者迫切希望获得受教育的机会。
但法国宗教团体的势力强大,长期垄断法国各级教育。
新兴资产阶级和劳动者对教会团体长期垄断教育强烈不满,他们同教会团体在教育领域的斗争,促进了法国这一时期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教育向世俗化教育的缓慢转变。
一、从17世纪到资产阶级革命前的教育(一)初等教育法国封建等级制明显,贵族子弟在家中享受私人初等教育。
宗教团体为了扩大宗教势力影响及培养有教养的虔诚教徒,积极创办教区学校,争夺教民,几乎垄断了各地的初等教育。
1、16世纪末到17世纪前期加尔文教胡格诺派胡格诺派十分重视教育,在其控制地区,率先实行强迫初等教育、男女同校、采用本族语教学等方面的改革。
胡格诺派的教育活动,推动了法国早期初等教育的发展,但不久遭到禁止。
2、1684年天主教神父拉·萨尔基督教学校兄弟会基督教学校兄弟会利用其教会势力的影响大量建立初等学校。
到法国大革命爆发前,该教会在法国各地创设了127所免费的初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多达36000余人。
初等学校以宗教教育为主,辅以读、写、算的教学;用班级教学代替个别教学;以法语讲课;面向下层社会的子弟,免收学费。
由于教学人员素养不高,盛行灌输和体罚,教育教学质量低劣。
为了提高初等教育教学质量,胡格诺派和基督教派先后创建了训练传教士和教师的初等学校师资讲习所。
"基督教学校兄弟会"于1685年在兰斯创办的教师讲习所是西欧最早的师范性质的学校之一。
由于法国教会团体对初等教育的大力支持,这一时期法国的初等教育发展速度很快,无论是初等教育的数量,还是在校生人数都居欧洲各国前列。
(二)中等教育这一时期,法国的中等教育控制在宗教团体手中。
在法国封建专制政府的支持下,各个教派组织为了培养教会神职人员和有教养的官吏,在各地竞相创办了一批中等教育机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宗教教育:
宗教的排他性,决定了宗教教育 的极端封闭性。法国大革命之前的学校被 天主教为主的修会所控制,由教会或修会 指向未来精神生活,超自然
力量。强调禁欲与服从,忍 耐,勤劳,节俭。强调体罚, 惩戒,背诵灌输,问答式教 青年传授宗教道德,实行传统的目标主义 育。
进行以宗教教育为主的道德教育,学校向 模式。德育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甚至成
中世纪
中世纪(Middle Ages)(约公元476年~公元 1453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 欧),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到东罗 马帝国灭亡(公元1453年)的这段时期。这个时 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 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 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 中世纪早期在欧美普遍被称作“黑暗时代”,传 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
比较德育之
法国
法国德育历程概览:
宗教教育
宗教改革(反对罗马教会)
世俗化
启蒙运动(反宗教性)
公民教育
卢浮宫(始建于1204年)
巴黎圣母院:
始建于1163年,是 巴黎大主教莫里 斯·德·苏利决定 兴建的,整座教堂 在1345年才全部建 成。巴黎圣母院应 该说是中世纪保留 下来的的法国最负 盛名的建筑。
现 世 生 活
道德教育呈现出了教育的世俗 化和中央集权化特征。 大革命之后,1882 年改革后, 彻底实现了道德教育的世俗化。 1883年的课程大纲设置了“道 德与公民教育”课,公民教育被 置于共和国学校的中心位置。
涂尔干: 道德被定义为规范行为使之符合预先制定 的原则的一整套体系,旨在把个人行为的随 意性消除,使得其行为达到规范标准。 在涂尔干看来纪律精神中的常规性要素能够 让人们在环境相似的情况下获得相似的举止 行为和能力,为习惯的形成打下了基础,这 同样也是道德的前提。 在涂尔干看来,纪律能够使人们在某一条件 下的行为更具有规范性。纪律精神的权威性 相比常规性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强大的规范 作用就是因为权威性而存在,它的存在与纪 律精神的存在是紧密相关的。权威性同时也 被涂尔干定义为道德最为突出的本质。
卢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 身心的自由发展,其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主张采用实物教学 和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 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 卢梭还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教 育,使之学会谋生的手段,及早地养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体力 的能力,保持自然的习惯。
对传统道德教育的批判主要从两个方面 展开,首先是对过于神圣化的批判,在 传统的道德教育中,对人性的自由发挥 限制过大,人们必须无条件服从道德准 则;其次批判传统的道德教育缺乏激情, 脱离了现实生活的传统道德教育准则在 实际运用中没有良好的说服力和效果。 道德的确立应该以对规范的理性认识为 基础,全面了解道德规范,制定出合理 有效的行为准则。科学是一切工作最基 本的要求,在道德的确立中也要以自然 发展规律为准。
罗马教皇为了保持 自己的独立地位,建 立了教皇国,并且伪 造了《君士坦丁赠礼》 文件,声称当年罗马 大帝君士坦丁把罗马 城,拉特兰宫等地交 给了教皇。
宗教德育
教会统治非常严厉,控制了西欧的文 化及教育。主张禁欲,要求人们将一 切献给上帝才能死后上天堂。宣扬三 位一体、原罪说等经院哲学,严格控 制科学思想的传播,并设立宗教裁判 所惩罚异端,学校教育也都是为了服 务于神学。在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公 元590年 ~公元604年)时期,古罗马 图书馆也被付之一炬。
为宗教思想道德教育的代名词 。
旨在培养神职人员
宗教改革: 1598年,经历了宗教战争之后, 在双方妥协的基础上,法国国王亨利四 (1589—1610年在位)颁布“南特敕今”, 宣布天主教为国教,归还已没收的天主教 会财产;新教徒取得信仰自由,可以举行 宗教活动,可以担任政府官职和进各级学 校。此后,新教在法国取得较快的发展。 新教:宣称《圣经》为信仰的最高原则, 不承认教会享有解释教义的绝对权威, 强调教徒个人直接与上帝相通,不必由 神父做中介。 路德宗——"因信称义" 加尔文宗——只有自律、节俭、辛勤工 作才能赢得上帝的恩宠和挑选。这种观 点为最初资本主义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基 础。
涂尔干的德育思想在某种意义上既有对 大革命思想的继承,也有对大革命运动 的反思——科学、理性&规范、权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 法国公立学校的初级和 高级教育阶段废除了宗 教教育,开设了相对独 立的课程,并通过全学 科和全部教育活动来实 施道德教育,即采取了 混合教育模式。
人的个性、现世幸福
先贤祠: 于1791年建成, 是永久纪念 法国历史名人的圣殿。它原是路易 十五时代建成的圣· 热内维耶瓦教堂, 1791年被收归国有脱离宗教后,改 为埋葬“伟人”的墓地。1814年到 1830年间,它又归还教会。
启蒙运动、大革命时期:反宗教性,回归自然
卢梭: 人的理性乃是自然的赐予,而不是宗教或“文明”的产物。 提出“人类应该回归自然”的口号。 卢梭主张自然教育,强调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状态 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