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孩子》读后感1500字
《发现孩子》读书心得(5篇)
《发现孩子》读书心得(5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书心得了。现在你是否对读书心得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发现孩子》读书心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发现孩子》读书心得1
我有幸阅读了《发现孩子》这本书,作为双重角色——教师、妈妈的我受益匪浅。
对孩子,作为老师或家长,我们要做的首先是细心地发现和培养孩子的潜质与特长,给他们创造充分的条件,提供适宜的土壤,使他们能够成为一个人、一个最好的“自己”。如我班有个女孩,很有才气,只是有些胆小、不自信,站起来回答问题或读课文时,声音极小,说话就脸红。为了让她有信心,根据她爱唱歌的特点,在一天上午,我对她说:“老师知道你很喜欢唱歌,能表演给大家看吗?”她腼腆地看着我,不表态。我用充满信任的语气对她说:“你的声音最好听了,我们都很想听呢。”她点点头。放学的时候,我请她上台来,她声音虽然还是小,脸红红的,但她认真地去唱歌,我借机表扬了她,并让同学们为她鼓掌,从此她变得大胆自信多了。
关注孩子的成长时,作者总结的“精神上的力量”,不仅仅指你会欣赏孩子,信任孩子,全心全意地支持孩子,更重要的是你自己如何率先垂范,给予孩子最好的精神力量,这一点我深有同感。作为老师,因为你就是学生的一本教科书,你的形象始终给孩子提供着最贴近的教育,你每天的所作所为和精神情绪,以及你的人格品质,这些都构成了一种丰厚的精神内容,会不知不觉地成为无处不在的暗示教育,成为孩子的课本,孩子们时时刻刻在阅读着我们,当他们越长越大时,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参照能力就越强,所以孩子时刻注视着我们,你是什么,要比你说什么更有力量。
《发现孩子》读后感
《发现孩子》读后感
《发现孩子》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发现孩子》读后感1
《发现孩子》一书的作者是意大利的玛利亚·蒙台梭利,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第一所“儿童之家”的创办者。她的著作被译成37种语言文字,许多国家设立了蒙台梭利协会或蒙台梭利培训机构,以她名字命名的蒙台梭利学校遍及110个国家。
《发现孩子》这本书是蒙台梭利教育观念的一个很好的介绍,它揭示了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在本书中,她描述了儿童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
我看完这本书后对其中的一章“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颇受感触。文中说孩子的活动过程可用个曲线图来表示。在纸上画一条平行线,表示孩子在处于休息状态,平行线以上表示有纪律的活动,平行线以下代表随意乱玩、没有规律的活动,而曲线的方向则表示时间的长短。儿童之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当孩子进入教室后,通常先安静一会,接着才开始找事情做。因此,曲线是先往上,画到代表有规律的活动部分。
然后孩子玩累了,活动开始变得有点混乱,这时候曲线会画到平行线以下一直下降到其活动没有规律的部分。接下来,孩子会换一项新的活动,曲线图又会再一次往上升到有活动规律的地方,等到玩的不想玩时又会跌倒平行线以下。
现在的大班孩子对自主性游戏非常感兴趣,但往往一腔热情坚持不了多久就失去了兴致,当对自己选择的活动不再感兴趣。如果我们能以书上说的方法对孩子进行仔细地观察、分析,不急于对孩子加以指导,强加给孩子一些规则,那么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一定能找到适合他活动的内容。尽可能地依据孩子的天性来让他发展,这样,孩子才能茁壮成长。
《发现孩子》读后感(精选3篇)
《发现孩子》读后感(精选3篇)
《发现孩子》读后感1
《发现孩子》这本书是蒙台梭利教育观念的一个很好的介绍,它揭示了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在本书中,她描述了儿童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
我看完这本书后对之中的一章“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颇受感触。文中说孩子的活动过程可用个曲线图来表示。在纸上画一条平行线,表示孩子在处于休息状态,平行线以上表示有纪律的活动,平行线以下代表随意乱玩、没有规律的活动,而曲线的方向则表示时间的长短。儿童之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当孩子进入教室后,通常先安静一会,接着才开始找事情做。因此,曲线是先往上,画到代表有规律的活动部分。
然后孩子玩累了,活动开始变得有点混乱,这时候曲线会画到平行线以下一直下降到其活动没有规律的部分。接下来,孩子会换一项新的活动,曲线图又会再一次往上升到有活动规律的地方,等到玩的不想玩时又会跌倒平行线以下。
所以在活动中如果老师能够尊重孩子的自由,对孩子有信心;如果老师能够把他的所学暂时放置一边;如果老师能谦虚一些,不把他的指导当成是必要地;如果老师懂得耐心等待,他一定会看到孩子所发生的全新转变。老师只有在等到孩子找到自己心智深处尚未被发现的潜能时,孩子焦躁不安的心情才得以平息。
现在的大班孩子对自主性游戏非常感兴趣,但往往一腔热情坚持不了多久就失去了兴致,当对自己选择的活动不再感兴趣,就会跟同伴斗嘴或去逗弄坐在旁边的同伴,想着换一项活动,当他对每一项活动又失去兴趣时就会到处乱走,或者烦躁地来到老师身边,有的孩子还会独处不再参与活动。如果老师也能以上述
《发现孩子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
《发现孩子》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
《发现孩子》读后感1
蒙台梭利说,一个教育工作者,要有科学家的“牺牲精神”,必须有研究人的兴趣,将观察者与被观察者更加紧密地结合,而这种让步在某些人看来似乎是一种苦难、一种生命的扭曲、一种牺牲,但是当教师们获得了某种“科学家精神“的时候,就可以在自己的观察中体验到快乐了。
教师,就是设法把科学家的自我牺牲精神与基督徒那不可言喻的虔诚之心都移植到教育者的灵魂中来,从孩子身上学习到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学习如何完善自我,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师。
教师施展才华的舞台——学校,应该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给幼儿自由发展的地方。老师不是权威,而是以爱和启示来引导孩子,支持与帮助他,解开束缚的枷锁。解放孩子的心灵。
向来只有诗人和小孩子能感受到鹅卵石上流淌着的河水的魅力。孩子的成长应该是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因为孩子比任何人都更善于观察大自然,比如照顾植物或者小动物可以轻易地引发孩子的兴趣。儿童都有一种关心他人的渴望,正是这种本能的满足感赋予其快乐。
这本书中最可贵的就是蒙台梭利打破已有的教育常规,寻求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的教育方式,并对如何做一名老师有了新的定义。在蒙台梭利的观念里,教师不是授课的机器,在教育中,教师失去了主动性,而把主动权留给了孩子。对于教师来说,他已经被一种包含教师及多种不同教具的复杂结合体多替代,教具也不再是教师的辅助工具,而转变为孩子的“助手”。所以教师要对每件教具都非常熟悉,长时间地亲自用它,在使用过程中预见孩子在操作过程中会遇到的困难,或者蕴含其中的乐趣,然后尽自己所能的向孩子进行解释可能会对教具形成的种种感觉印象。
《发现孩子》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精品】
《发现孩子》读后感(精选4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收集整理的《发现孩子》读后感(精选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发现孩子》读后感1
蒙台梭利说,一个教育工作者,要有科学家的“牺牲精神”,必须有研究人的兴趣,将观察者与被观察者更加紧密地结合,而这种让步在某些人看来似乎是一种苦难、一种生命的扭曲、一种牺牲,但是当教师们获得了某种“科学家精神“的时候,就可以在自己的观察中体验到快乐了。
教师,就是设法把科学家的自我牺牲精神与基督徒那不可言喻的虔诚之心都移植到教育者的灵魂中来,从孩子身上学习到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学习如何完善自我,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师。
教师施展才华的舞台——学校,应该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给幼儿自由发展的地方。老师不是权威,而是以爱和启示来引导孩子,支持与帮助他,解开束缚的枷锁。解放孩子的心灵。
向来只有诗人和小孩子能感受到鹅卵石上流淌着的河水的魅力。孩子的成长应该是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因为孩子比任何人都更善于观察大自然,比如照顾植物或者小动物可以轻易地引发孩子的兴趣。儿童都有一种关心他人的渴望,正是这种本能的满足感赋予其快乐。
这本书中最可贵的就是蒙台梭利打破已有的教育常规,寻求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的教育方式,并对如何做一名老师有了新的定义。在蒙台梭利的观念里,教师不是授课的机器,在教育中,教师失去了主动性,而把主动权留给了孩子。对于教师来说,他已经被一种包含教师及多种不同教具的复杂结合体多替代,教具也不再是教师的辅助工具,而转变为孩子的“助手”。所以教师要对每件教具都非常熟悉,长时间地亲自用它,在使用过程中预见孩子在操作过程中会遇到的困难,或者蕴含其中的乐趣,然后尽自己所能的向孩子进行解释可能会对教具形成的种种感觉印象。
《发现孩子》读后感(精选5篇)
《发现孩子》读后感
《发现孩子》读后感(精选5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发现孩子》读后感(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发现孩子》读后感1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可为什么蒙台梭利提出了100多年前的教育法仍经久不衰,风靡世界呢?她的教育思想又究竟又怎样独特的魅力呢?
再次翻开蒙台梭利的《发现孩子》,又有了新的体会。蒙台梭利关注儿童、欣赏儿童、培养儿童,首创“儿童之家”,系统进行教育实验,不愧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女教育家”。她认为“天性的全部秘密就在于孩子的心灵”。在本书中,她努力寻求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方法。她描述了孩子的特性,传授了如何更充分地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
智力有缺陷的孩子,通过蒙台梭利系统的的教育实验,产生了惊人的变化,取得了令人震撼的教育效果,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而今,我们的学校教育对象大多是正常孩子,那么他们的发展水平是不是应当远远超出他们呢?可实际情况呢,制度与应试的枷锁、个性与情感的忽视、实践与创新的缺失、重认知轻情感、重精英轻大众……现实问题深深困扰着我们,我们的教育应该怎样达到最优化?
班级授课制下,几个老师负责一个班级里的四五十个孩子的教育教学,要求孩子们遵守相同的制度,学习相同的课程,接受相同的测试。这些孩子有的乖巧懂事,有的热情大方,有的调皮顽劣,可谓是个性迥异。在相同教学模式下的每个班级里,每个老师也都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出几个耳熟能详的后进学生名单,然后从各个侧面剖析其种种行为和表现,以及给教师留下的深刻印象。仍记得刚刚工作的几年,为了让孩子服从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要求,我常常会利用老师的“权
心得体会 《发现孩子》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
《发现孩子》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
《发现孩子》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
《发现孩子》读后感1
蒙台梭利说,一个教育工作者,要有科学家的“牺牲精神”,必须有研究人的兴趣,将观察者与被观察者更加紧密地结合,而这种让步在某些人看来似乎是一种苦难、一种生命的扭曲、一种牺牲,但是当教师们获得了某种“科学家精神“的时候,就可以在自己的观察中体验到快乐了。
教师,就是设法把科学家的自我牺牲精神与徒那不可言喻的虔诚之心都移植到教育者的灵魂中来,从孩子身上学习到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学习如何完善自我,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师。
教师施展才华的舞台——学校,应该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给幼儿自由发展的地方。老师不是权威,而是以爱和启示来引导孩子,支持与帮助他,解开束缚的枷锁。解放孩子的心灵。
向来只有诗人和小孩子能感受到鹅卵石上流淌着的河水的力。孩子的成长应该是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因为孩子比任何人都更善于观察大自然,比如照顾植物或者小动物可以轻易地引发孩子的兴趣。儿童都有一种关心他人的渴望,正是这种本能的满足感赋予其快乐。
这本书中最可贵的就是蒙台梭利打破已有的教育常规,寻求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的教育方式,并对如何做一名老师有了新的定义。
在蒙台梭利的观念里,教师不是授课的机器,在教育中,教师失去了主动性,而把主动权留给了孩子。对于教师来说,他已经被一种包含教师及多种不同教具的复杂结合体多替代,教具也不再是教师的辅助工具,而转变为孩子的“助手”。所以教师要对每件教具都非常熟悉,长时间地亲自用它,在使用过程中预见孩子在操作过程中会遇到的困难,或者蕴含其中的乐趣,然后尽自己所能的向孩子进行解释可能会对教具形成的种种感觉印象。
蒙特梭利《发现孩子》的读后感
蒙特梭利《发现孩子》的读后感蒙特梭利《发现孩子》的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蒙特梭利《发现孩子》的读后感1
《发现孩子》是我在这套书里看的第一本书,所以对书中提到的蒙台梭利的那些革命性的儿童教育理论格外深刻。书中描述了孩子的各种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的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她主张,不应该把儿童作为一种物体来对待,而应作为人来对待。儿童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教育家、教师和父母应该仔细观察和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个性,促进儿童的智力、精神、身体与个性自然发展。她还利用第一手观察资料和儿童之家的实验,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儿童发展的规律。
再想想我们所身处的教育制度与教育环境,我们并没有提高一个好的环境来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自由的发展。我们并没有根据儿童发展的规律去制定相关的教育理论与方法,而是根据大人的意愿,用自以为是的方法来解释孩子的行为,用自认为正确的方式来对待孩子。有些家长抱着不要输在起跑线的观点,从小就开始为孩子制定一个所谓培养成材的计划,他们想方设法安排孩子参加各种早教班或者各种兴趣学习班,提早给孩子进行语言、数学或其他能力的培训,而未考虑过他们的孩子在身体及心理上是否足够成熟去进入早教班,从未考虑过他们的孩子是否愿意或者有潜力参加那些兴趣学习班。
相反,这些行为更多的是出于他们的一厢情愿,或者是对他们未实现的理想寄托在他们的孩子身上,而从未考虑到孩子的发展需要。而在这样违反孩子身心发展需要的情况下,家长的这种行为甚至影响孩子日后智能和道德精神发展。
《发现孩子》读后感(精选12篇)
《发现孩子》读后感(精选12篇)
《发现孩子》读后感
科普:《发现孩子》简介
作者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需要去观察,对外界作出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为此,蒙台梭利一直致力于打破已有的教育传统,寻求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方法。在本书中,她描述了孩子的特性,传授了如何更充分地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正如蒙台梭利所言:“即便是对那些非常幼小孩子的教育,我们的目的不应是为他们上学准备,而是为了他们的生活。”
《发现孩子》读后感(精选12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发现孩子》读后感(精选12篇),欢迎阅读与收藏。《发现孩子》读后感1
《发现孩子》是我在这套书里看的第一本书,所以对书中提到的蒙台梭利的那些革命性的儿童教育理论格外深刻。书中描述了孩子的各种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的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她主张,不应该把儿童作为一种物体来对待,而应作为人来对待。儿童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教育家、教师和父母应该仔细观察和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个性,促进儿童的智力、精神、身体与个性自然发展。她还利用第一手观察资料和儿童之家的实验,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儿童发展的规律。
再想想我们所身处的教育制度与教育环境,我们并没有提高一个好的环境来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自由的发展。我们并没有根据儿童发展的规律去制定相关的教育理论与方法,而是根据大人的意愿,用自以为是的方法来解释孩子的
《发现孩子》读后感(精选3篇)
《发现孩子》读后感(精选3篇)
《发现孩子》读后感1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可为什么蒙台梭利提出了100多年前的教育法仍经久不衰,风靡世界呢?她的`教育思想又究竟又怎样独特的魅力呢?
再次翻开蒙台梭利的《发现孩子》,又有了新的体会。蒙台梭利关注儿童、欣赏儿童、培养儿童,首创“儿童之家”,系统进行教育实验,不愧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女教育家”。她认为“天性的全部秘密就在于孩子的心灵”。在本书中,她努力寻求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方法。她描述了孩子的特性,传授了如何更充分地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
智力有缺陷的孩子,通过蒙台梭利系统的的教育实验,产生了惊人的变化,取得了令人震撼的教育效果,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而今,我们的学校教育对象大多是正常孩子,那么他们的发展水平是不是应当远远超出他们呢?可实际情况呢,制度与应试的枷锁、个性与情感的忽视、实践与创新的缺失、重认知轻情感、重精英轻大众,现实问题深深困扰着我们,我们的教育应该怎样达到最优化?
班级授课制下,几个老师负责一个班级里的四五十个孩子的教育教学,要求孩子们遵守相同的制度,学习相同的课程,接受相同的测试。这些孩子有的乖巧懂事,有的热情大方,有的调皮顽劣,可谓是个性迥异。在相同教学模式下的每个班级里,每个老师也都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出几个耳熟能详的后进学生名单,然后从各个侧面剖析其种种行为和表现,以及给教师留下的深刻印象。仍记得刚刚工作的几年,为了让孩子服从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要求,我常常会利用老师的“权利”,重复着“我是为你好”的论调,对屡次犯错的小朋友,时而苦口婆心式的说教,时而狂风骤雨式的批评,力求去主宰孩子的外在行为,目的就是希望看到他们表现得守纪律,但效果却不明显。自己筋疲力尽,孩子却依旧老调重弹。一次,老师不在,孩子们表现出来的自由散漫让我大为吃惊。和两个男孩交流,终于弄清了为什么老师在时他们会温文尔雅,老师不在时就会“大闹天宫”的原因。他们认为,要守纪律的原因竟然是“因为不守纪律老
《发现孩子》读后感
《发现孩子》读后感1
《发现孩子》一书的作者是意大利的玛利亚·蒙台梭利,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第一所“儿童之家”的创办者。她的著作被译成37种语言文字,许多国家设立了蒙台梭利协会或蒙台梭利培训机构,以她名字命名的蒙台梭利学校遍及110个国家。
《发现孩子》这本书是蒙台梭利教育观念的一个很好的介绍,它揭示了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在本书中,她描述了儿童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
我看完这本书后对其中的一章“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颇受感触。文中说孩子的活动过程可用个曲线图来表示。在纸上画一条平行线,表示孩子在处于休息状态,平行线以上表示有纪律的活动,平行线以下代表随意乱玩、没有规律的活动,而曲线的方向则表示时间的长短。儿童之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当孩子进入教室后,通常先安静一会,接着才开始找事情做。因此,曲线是先往上,画到代表有规律的活动部分。
然后孩子玩累了,活动开始变得有点混乱,这时候曲线会画到平行线以下一直下降到其活动没有规律的部分。接下来,孩子会换一项新的活动,曲线图又会再一次往上升到有活动规律的地方,等到玩的不想玩时又会跌倒平行线以下。
现在的大班孩子对自主性游戏非常感兴趣,但往往一腔热情坚持不了多久就失去了兴致,当对自己选择的活动不再感兴趣。如果我们能以书上说的方法对孩子进行仔细地观察、分析,不急于对孩子加以指导,强加给孩子一些规则,那么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一定能找到适合他活动的内容。尽可能地依据孩子的天性来让他发展,这样,孩子才能茁壮成长。
《发现孩子》读书心得(8篇)最新
《发现孩子》读书心得(8篇)最新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书心得了。现在你是否对读书心得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发现孩子》读书心得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发现孩子》读书心得篇1
我有幸阅读了《发现孩子》这本书,作为双重角色——教师、妈妈的我受益匪浅。
对孩子,作为老师或家长,我们要做的首先是细心地发现和培养孩子的潜质与特长,给他们创造充分的条件,提供适宜的土壤,使他们能够成为一个人、一个最好的“自己”。如我班有个女孩,很有才气,只是有些胆小、不自信,站起来回答问题或读课文时,声音极小,说话就脸红。为了让她有信心,根据她爱唱歌的特点,在一天上午,我对她说:“老师知道你很喜欢唱歌,能表演给大家看吗?”她腼腆地看着我,不表态。我用充满信任的语气对她说:“你的声音最好听了,我们都很想听呢。”她点点头。放学的时候,我请她上台来,她声音虽然还是小,脸红红的,但她认真地去唱歌,我借机表扬了她,并让同学们为她鼓掌,从此她变得大胆自信多了。
关注孩子的成长时,作者总结的“精神上的力量”,不仅仅指你会欣赏孩子,信任孩子,全心全意地支持孩子,更重要的是你自己如何率先垂范,给予孩子最好的精神力量,这一点我深有同感。作为老师,因为你就是学生的一本教科书,你的形象始终给孩子提供着最贴近的教育,你每天的所作所为和精神情绪,以及你的人格品质,这些都构成了一种丰厚的精神内容,会不知不觉地成为无处不在的暗示教育,成为孩子的课本,孩子们时时刻刻在阅读着我们,当他们越长越大时,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参照能力就越强,所以孩子时刻注视着我们,你是什么,要比你说什么更有力量。
《发现孩子》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
《发现孩子》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
《发现孩子》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
《发现孩子》读后感1
儿童具有一种使自己达到更高层次的倾向,喜欢享受更高层次的快乐。天生就具有探索周围环境的倾向,观察周围的各种事物,倾听人类发出的各种声音。正常的儿童会拒绝其他人提供的帮助,希望自己解决问题。
读和写是儿童在学校里遇到的第一个障碍,由于肌肉的感觉在一个人的儿童时代是最为发达的一种感觉,写字对于儿童来说十分容易。阅读是将符号转化为可理解的意义,这种能力要到较晚才能获得。
在一个人的孩童时期,他的运动机制就已经确立了。六七岁儿童的手已经失去了宝贵的运动敏感期,四岁的儿童在为确立各种走动机制进行着不可抗拒的、无意识的努力。肌肉运动知觉记忆是幼儿最持久也是最容易建立的记忆。四岁儿童的心理发育正好处于一个敏感期,正在经历一个极具生命力的创造时期,到了5岁,敏感期开始消退,创造期就要结束。四岁以上的儿童会对写字产生极大的兴趣,有的从3岁半就开始学习写字。
语言的发展开始于2—5岁这个感知觉极为发达的年龄,只有在
这个年龄段,一个人才能获得独特的语音语调,在以后是无法获得的。一个人在儿童时期的言语缺陷,到了成年以后就无法根除。
幼儿习惯把每一个新加入的物体都数成1。
一个人的教育需要通过自己自发的努力,在不理会他人干预的情
况下得到完善。事实上,干预一项已经完成的工作总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它阻断了表达的内在驱动力。
由于身体的协调能力,儿童不需要很大的力量进行有节奏的跳跃,更需要的是完美的平衡感觉。至少5岁的儿童才喜欢富有节奏感的运动。只有孩子长到一定年龄,才能理解音符的价值。
《发现孩子》读后感精选3篇
《发现孩子》读后感精选3篇
《发现孩子》读后感精选3篇
我看完这本书后对之中的一章"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颇受感触。文中说孩子的活动过程可用个曲线图来表示。在纸上画一条平行线,表示孩子在处于休息状态,平行线以上表示有纪律的活动,平行线以下代表随意乱玩、没有规律的活动,而曲线的方向则表示时间的长短。儿童之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当孩子进入教室后,通常先安静一会,接着才开始找事情做。因此,曲线是先往上,画到代表有规律的活动部分。
然后孩子玩累了,活动开始变得有点混乱,这时候曲线会画到平行线以下一直下降到其活动没有规律的部分。接下来,孩子会换一项新的活动,曲线图又会再一次往上升到有活动规律的地方,等到玩的不想玩时又会跌倒平行线以下。
所以在活动中如果老师能够尊重孩子的自由,对孩子有信心;如果老师能够把他的所学暂时放置一边;如果老师能谦虚一些,不把他的指导当成是必要地;如果老师懂得耐心等待,他一定会看到孩子所发生的全新转变。老师只有在等到孩子找到自己心智深处尚未被发现的潜能时,孩子焦躁不安的心情才得以平息。
现在的大班孩子对自主性游戏非常感兴趣,但往往一腔热情坚持不了多久就失去了兴致,当对自己选择的活动不再感兴趣,就会跟同伴斗嘴或去逗弄坐在旁边的同伴,想着换一项活动,当他对每一项活动又失去兴趣时就会到处乱走,或者烦躁地来到老师身边,有的孩子
还会独处不再参与活动。如果老师也能以上述说的方法对孩子进行仔细地观察、分析,不急于对孩子加以指导,强加给孩子一些规则,那么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一定能找到适合他活动的内容。所以我们老师必须尽可能地依据孩子的天性来让他有发展的可能,这样,孩子才能茁壮成长。
《发现孩子》读后感
《发现孩子》读后感
在阅读《发现孩子》这本书后,我被里面描绘的故事所深深触动。
这本书通过一系列真实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孩子们的独特魅力和无
限潜能,同时也提醒我们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本书以一名父亲的视角,通过对自己孩子成长的观察和感悟,呈现
了一幅温馨而动人的画卷。他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中发现了孩子
独特的才能和个性,也见证了他们在面对困难时的坚强与勇气。
首先,书中讲述了一个关于音乐天赋的故事。作者的孩子,在他们
还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了对音乐的热爱和天赋。从他们弹奏乐器的方
式和表演中,可以感受到他们对音乐的投入和热情。作者意识到自己
作为父亲的责任,不仅是支持孩子追求音乐的梦想,更要让他们意识
到他们的天赋并为之努力。
其次,书中还描述了一个有关艺术才华的故事。作者的孩子在绘画
方面展现出了非凡的天赋和创造力。他们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
思想,每一幅画都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对孩子的支持和鼓励,作者帮助他们找到了展示自己才华的途径,并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学
习和成长的机会。
不仅如此,书中还呈现了孩子在学术方面的努力和成就。作者的孩
子们在学习上表现出了极高的天赋和智慧。他们在各个学科中取得了
优异的成绩,不仅是因为他们的聪明才智,更因为他们用心学习和探
索知识的态度。这让我意识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和潜力,
当我们发现并提供适当的支持时,他们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通过《发现孩子》这本书,我意识到作为家长或教育者,我们不能
仅仅把孩子看作是一个成长过程中的学习对象,更应该看到他们的独
特之处和潜能。我们要有耐心、关爱和理解,鼓励孩子们展示自己的
作文:蒙台梭利《发现孩子》读后感_2950字
蒙台梭利《发现孩子》读后感_2950字
蒙台梭利《发现孩子》读后感【篇一】
《发现孩子》是我在这套书里看的第一本书,
所以对书中提到的蒙台梭利的那些革命性的儿
童教育理论格外深刻。书中描述了孩子的各种
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的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
方法。她主张,不应该把儿童作为一种物体来
对待,而应作为人来对待。儿童不是成人和教
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也不是父母和
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
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教
育家、教师和父母应该仔细观察和研究儿童,
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个性,促进儿童的智力、精神、身体与个性自然发展。她还利用第一手观察资
料和儿童之家的实验,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儿童
发展的规律。
再想想我们所身处的教育制度与家庭教育
环境,我们并没有提高一个好的环境来激发和
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自由的发展。我们并没有根据儿童发展的规律去制定相关的教育理论与方法,而是根据大人的意愿,用自以为是的方法来解释孩子的行为,用自认为正确的方式来对待孩子。有些家长抱着不要输在起跑线的观点,从小就开始为孩子制定一个所谓培养成材的计划,他们想方设法安排孩子参加各种早教班或者各种兴趣学习班,提早给孩子进行语言、数学或其他能力的培训,而未考虑过他们的孩子在身体及心理上是否足够成熟去进入早教班,从未考虑过他们的孩子是否愿意或者有潜力参加那些兴趣学习班。相反,这些行为更多的是出于他们的一厢情愿,或者是对他们未实现的理想寄托在他们的孩子身上,而从未考虑到孩子的发展需要。而在这样违反孩子身心发展需要的情况下,家长的这种行为甚至影响孩子日后智能和道德精神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现孩子》读后感1500字
《发现孩子》读后感1500字
兰衍局名师工作室曾瑞淮
一、简介
作者简介
玛利亚·蒙台梭利,出生于意大利的安科纳地区,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第一所“儿童之家”的创办者。她在实验、观察和研究基础上形成的《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童年的秘密》、《发现孩子》,《有吸收力的心灵》等,被译成37种语言文字,许多国家设立了蒙台梭利协会或蒙台梭利培训机构,以她名字命名的蒙台梭利学校遍及110个国家。她的传记被列入12位“帮助世界的人们”传记丛书之一。英国教育家赞誉她为“20世纪赢得世界公认的推进科学和人类进步的最伟大科学家之一”;美国教育家赞誉道:“当代讨论学前教育问题,如果没有论及蒙台梭利体系,便不能算完全”;德国教育家这样评论:“在教育史上,能像蒙台梭利教育法如此举世瞩目的并不多见”。在日益重视素质教育的中国,以她的思想为基础创立的蒙台梭利婴幼儿早期教育班也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青睐。
内容简介
蒙台梭利教育法之所以能影响整个世界的教育体系,关键在于她在总结卢梭、裴斯泰格齐、福禄贝尔等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革命性的儿童观念。她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她主张,不应该把儿童作为一种物体来对待,而应作为人来对待。儿童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教育家、教师和父母应该仔细观察和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个性,促进儿童的智力、精神、身体与个性自然发展。她还利用第一手观察资料和“儿童之家”的实验,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儿童发展的规律。
二、精彩分享
1.虽然儿童不记得前3年发生的事情,但他所创造的能力却已“进入”到了他的意识中,并在活动中表现出来。他们可以通过手,在智慧的引导下,借着玩游
戏来执行自己的意志。就好像,儿童在3岁之前靠心灵来吸收事物,而现在则是靠双手探索世界。这个时候,儿童要完善自己之前获得的各种能力,虽然儿童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这种发展还要持续到大约4岁半。3岁后,儿童的心灵仍然像心理胚胎时期那样具有吸收的能力,而且吸收外界事物时会不知疲倦。这个时候,儿童的双手成了探素事物的重要器官,也就是说,儿童此时的发展主要是靠他的双手来进行的。如果这个年龄孩子子可以用双手不停地进行工作、持续地玩要,他就会像鱼儿遇到水那样快乐,人们们会说这个年龄是“幸福的游戏时代”。
2.适合人类生活的地方,环境应该是优美的。但更重要的一点是,它们更要具有教育性。我们给孩子们准备了瓷碗、瓷板、玻璃杯、玻璃吸管等,这些物品很容易被打碎。但若它们被打碎,这种结果就是在对孩子们粗鲁的动作提出警告,警告他们要小心行事。这样的话,这些家具就能引导孩子们纠正自己的不当行为,教育他们要谨慎、准确地行动,让他们学会不碰撞、不打翻、不碎这些物品。在这些物品的“教育”下,孩子们的行为就会越来越文明,他们也会逐渐像主人一样更负责任地保护和管理各种器皿、用具。同样地,孩子们会小心地使用其他各种洁净、漂亮的物品,不弄脏、不弄坏它们,养成爱护物品的好习惯。
3.若用“自由就是指身体的自由”这种观念对待小鸟,我们就会做出对小鸟有利的安排。比如,我们可以在小鸟的笼子里架上一根树枝,让小鸟可以自由地在枝上跳跃。但是,对鸟笼子里的小鸟,不管我们如何精心地安排,它都不会感到幸福。它并不是自由的,因为对它而言自由是生活在广袤无际的天空下,尽情地飞翔。
所以,我们们要打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它能指引孩子,能给孩子提供锻炼能力的机会。同时,我们要求老师暂时离开,退居幕后。这样的环境的建立,是教育上一个很大的进步
三、读后反思
这个月我读的是《发现孩子》这本书,随着第二个孩子出生,我想在与她成长中的过程中需要学习一些科学的方法,当然不管是学龄儿童的教育还是幼儿的,本质上应该相通的--人的教育。
从书中我知道孩子的心理发展具有“胚胎期”,也就是说孩子在0-3岁心智的发展是零散的、分散的。特别是教学一年的学生时,是不是学生也处在“学习的胚胎期”,对于一些知识的理解也是零散的,“一下子”没办法理解呢?等到了一定阶段会出现“大器晚成”的现象。
第二是我们的教学中是不是出现了“保温箱”的现象,总让复习铺底“一应俱全”,新授讲解“无微不至”,巩固练习“铺天盖地”,学生在这“保姆”式包办的教学下少了一些纠正的机会和动机,所以正确的教学是给学生提供“出错”
再“纠正”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