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孩子》读后感1500字
发现孩子读书心得5篇
发现孩子读书心得5篇发现孩子读书心得1我很信赖孩子早教的价值,所以我的女儿和儿子都选择了上早教课,当然短时间内看不到孩子的变化,但是我坚信孩子会因为早教课受益.我选择的早教秉承思想的创始人是蒙台梭利,今天,我拜读了她的早教经典著作《发现孩子》.这本书揭示了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在本书中,她描述了儿童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研究的.在这本书中,让我颇有感触的是〝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怎样做,作为教育工作者,这正是我所需要的,在书中提到〝教育应当探求合适的方法,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孩子自然地进行学习活动.〞虽然我们也在潜心的学习真正的教学之道,但是总是很片面很肤浅,光有理论是不能完全做到的,但是没有了理论确实根本不可能做到的,很多老师问,光是用温和及鼓励的方式把教具呈现给孩子就足够了吗?在他的学校里不是这样的.在蒙台梭利的学校里,教导孩子的是环境本身.老师只是让孩子和环境直接互动,示范引导孩子该怎么使用其中的道具.这样的学习方法,如果只用在其他教学法里,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的,我们只会听到老师不断的大喊〝安静〞〝不要动来动去〞这些是我们的教学用语吗?这些命令式的教学能收到多大的成效.我们当然要相信教育应该是寻求适当的方法我总是在埋怨现在的孩子太难管教其实是我们没有找到适合当代孩子的教育方法.蒙台梭利教学法的成功就在于它可以让孩子自动自发的操作学习从认真勤快的学习新技能的态度里得到肯定服从命令必须以完备的人格为前提.在本书中有一章《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也让我颇受感触.文中说孩子的活动过程可用个曲线图来表示.在纸上画一条平行线,表示孩子在处于休息状态,平行线以上表示有纪律的活动,平行线以下代表随意乱玩.没有规律的活动,而曲线的方向则表示时间的长短.儿童之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当孩子进入教室后,通常先安静一会,接着才开始找事情做.因此,曲线是先往上,画到代表有规律的活动部分.然后孩子玩累了,活动开始变得有点混乱,这时候曲线会画到平行线以下一直下降到其活动没有规律的部分.接下来,孩子会换一项新的活动,曲线图又会再一次往上升到有活动规律的地方,等到玩的不想玩时又会跌倒平行线以下.所以在活动中如果老师能够尊重孩子的自由,对孩子有信心;如果老师能够把他的所学暂时放置一边;如果老师能谦虚一些,不把他的指导当成是必要地;如果老师懂得耐心等待,他一定会看到孩子所发生的全新转变.老师只有在等到孩子找到自己心智深处尚未被发现的潜能时,孩子焦躁不安的心情才得以平息.这本书帮我树立了新的教育理念.发现孩子读书心得2一.《发现孩子》内容简介:蒙台梭利教育法之所以能影响整个世界的教育体系,关键在于她在总结卢梭.裴斯泰格齐.福禄贝尔等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革命性的儿童观念.她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她主张,不应该把儿童作为一种物体来对待,而应作为人来对待.儿童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教育家.教师和父母应该仔细观察和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个性,促进儿童的智力.精神.身体与个性自然发展.她还利用第一手观察资料和〝儿童之家〞的实验,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儿童发展的规律.二.《发现孩子》精彩分享:1.虽然儿童不记得前3年发生的事情,但他所创造的能力却已〝进入〞到了他的意识中,并在活动中表现出来.他们可以通过手,在智慧的引导下,借着玩游戏来执行自己的意志.就好像,儿童在3岁之前靠心灵来吸收事物,而现在则是靠双手探索世界.这个时候,儿童要完善自己之前获得的各种能力,虽然儿童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这种发展还要持续到大约4岁半.3岁后,儿童的心灵仍然像心理胚胎时期那样具有吸收的能力,而且吸收外界事物时会不知疲倦.这个时候,儿童的双手成了探素事物的重要器官,也就是说,儿童此时的发展主要是靠他的双手来进行的.如果这个年龄孩子子可以用双手不停地进行工作.持续地玩要,他就会像鱼儿遇到水那样快乐,人们们会说这个年龄是〝幸福的游戏时代〞.2.适合人类生活的地方,环境应该是优美的.但更重要的一点是,它们更要具有教育性.我们给孩子们准备了瓷碗.瓷板.玻璃杯.玻璃吸管等,这些物品很容易被打碎.但若它们被打碎,这种结果就是在对孩子们粗鲁的动作提出警告,警告他们要小心行事.这样的话,这些家具就能引导孩子们纠正自己的不当行为,教育他们要谨慎.准确地行动,让他们学会不碰撞.不打翻.不碎这些物品.在这些物品的〝教育〞下,孩子们的行为就会越来越文明,他们也会逐渐像主人一样更负责任地保护和管理各种器皿.用具.同样地,孩子们会小心地使用其他各种洁净.漂亮的物品,不弄脏.不弄坏它们,养成爱护物品的好习惯.3.若用〝自由就是指身体的自由〞这种观念对待小鸟,我们就会做出对小鸟有利的安排.比如,我们可以在小鸟的笼子里架上一根树枝,让小鸟可以自由地在枝上跳跃.但是,对鸟笼子里的小鸟,不管我们如何精心地安排,它都不会感到幸福.它并不是自由的,因为对它而言自由是生活在广袤无际的天空下,尽情地飞翔.所以,我们们要打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它能指引孩子,能给孩子提供锻炼能力的机会.同时,我们要求老师暂时离开,退居幕后.这样的环境的建立,是教育上一个很大的进步.三.《发现孩子》读后反思:这个月我读的是《发现孩子》这本书,随着第二个孩子出生,我想在与她成长中的过程中需要学习一些科学的方法,当然不管是学龄儿童的教育还是幼儿的,本质上应该相通的——人的教育.从书中我知道孩子的心理发展具有〝胚胎期〞,也就是说孩子在0-3岁心智的发展是零散的.分散的.特别是教学一年的学生时,是不是学生也处在〝学习的胚胎期〞,对于一些知识的理解也是零散的,〝一下子〞没办法理解呢?等到了一定阶段会出现〝大器晚成〞的现象.第二是我们的教学中是不是出现了〝保温箱〞的现象,总让复习铺底〝一应俱全〞,新授讲解〝无微不至〞,巩固练习〝铺天盖地〞,学生在这〝保姆〞式包办的教学下少了一些纠正的机会和动机,所以正确的教学是给学生提供〝出错〞再〝纠正〞的机会.发现孩子读书心得3玛利娅蒙特梭利博士是教育史上一位杰出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她所创立的蒙台梭利教育法,风靡了整个西方世界,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先进国家的教育水平和社会发展.蒙台梭利教育法之所以能影响整个世界的教育体系,关键在于她在总结卢梭.裴斯泰格齐.福禄贝尔等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革命性的儿童观念,其中《发现孩子》也是她的著作之一.很多家长抱怨孩子难管.其实,这一切源于我们不太了解孩子,孩子就像新大陆,早就存在,只是没有被发现而已.《发现孩子》一书就介绍了了解孩子的方法,揭示了如何培养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展现了蒙台梭利的儿童观.在该书中,蒙台梭利描述了孩子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正如蒙台梭利所言:〝即便是对那些非常幼小孩子的教育,我们的目的不应是为他们上学准备,而是为了他们的生活.〞.蒙特梭利认为,在成人的严格控制下,孩子的大部分需求是根本不可能得到满足的.孩子的要求不仅包括身体上的,还包括心理上的,只有孩子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了,孩子以后的智力水平和道德精神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然而,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很多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把孩子当做自己的延伸,自己实现不了的理想,自己做不到的优秀,通通期望孩子替他们完成.孩子在他们眼里是没有想法,没有自己理想,没有自己性格,只是实现他们理想的工具.他们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早教班和兴趣班,全然不顾孩子的身心发展究竟适不适合上早教班,也从未考虑过孩子对特长班有没有兴趣.当然在意识上,他们认为他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孩子只要按照他们说的去做就能够成为人生赢家.然而结果往往是,越是听话的孩子的人生越是惨不忍睹.由于受到成年人的忽视和压抑,很多孩子都不能自由健康的发育成长.正因为如此,父母和教师必须努力去了解未被自己认识的儿童,并解除自己对孩子的压抑,把他从所有的`障碍物中解放出来.成人只有对儿童进行了足够的了解,才不会误解儿童,也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式对待儿童.在这本书中,让我颇有感触的是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这一章.幼儿园活动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促进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新教育主张以个人为本位,使每位幼儿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应致力于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注意早期幼儿的潜能开发和个性化教育,为每一个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为每一个幼儿的多元智能的发展创造机会,使他们全面.和谐发展.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首先,要求我们对待孩子的时候要去除不适宜的干预和指导.此外,我们还要做到尊重孩子的自主权.一个没有被尊重的孩子学不会尊重别人,一个没有被爱的孩子学不会爱别人.这是如今父母们都了解的道理,然而却仍有那么多人看不见孩子的需求,只看到所谓的〝道理〞和〝规则〞.日本作家池田大作说过: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便学会尊重他人.在家里,父母要从小就把孩子当做独立的社会人来养育.这样培育出的孩子,走上社会就能够成为独立的社会人,并具有〝后生可畏〞的劲头.在第_章新时代的老师中,蒙台梭利提出教师要给孩子以正确示范,在这里老师只是起一个引导的作用,给孩子提供并教他们使用教具,之后,孩子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思维和意愿主动学习了.她还认为尊重孩子不是放任自流.蒙台梭利教育法中所提倡的尊重,可不是无条件地包容孩子的胡闹和许多错误的行为.她认为,幼儿必须在自由的基础上培养纪律性.自由和纪律是同一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自由活动是形成真正的纪律的重要方式,而真正的纪律也必须建立在自由活动的基础上.蒙氏教育精髓在于培养幼儿自觉主动的学习和探索精神,尊重儿童的自由发展,重视儿童成长发展的各种敏感期教育,借助蒙台梭利创立的适宜儿童成长的教具,激发幼儿天赋本能.而中国国内目前的教育环境不鼓励大胆创新质疑,大多数老师过于迷信权威.老师不应再集威严权利于一身,而应用谦和的态度来帮助孩子.我们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更需要好好学习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时刻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只有在全面观察儿童,真正了解儿童之后,才能给予儿童适时必要的帮助.此外,我们还需要不断丰富自身的有关儿童身心发展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的素质.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发现孩子读书心得4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可为什么蒙台梭利提出了100多年前的教育法仍经久不衰,风靡世界呢?她的教育思想又究竟又怎样独特的魅力呢?再次翻开蒙台梭利的《发现孩子》,又有了新的体会.蒙台梭利关注儿童.欣赏儿童.培养儿童,首创〝儿童之家〞,系统进行教育实验,不愧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女教育家〞.她认为〝天性的全部秘密就在于孩子的心灵〞.在本书中,她努力寻求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方法.她描述了孩子的特性,传授了如何更充分地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智力有缺陷的孩子,通过蒙台梭利系统的的教育实验,产生了惊人的变化,取得了令人震撼的教育效果,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而今,我们的学校教育对象大多是正常孩子,那么他们的发展水平是不是应当远远超出他们呢?可实际情况呢,制度与应试的枷锁.个性与情感的忽视.实践与创新的缺失.重认知轻情感.重精英轻大众……现实问题深深困扰着我们,我们的教育应该怎样达到最优化?班级授课制下,几个老师负责一个班级里的四五十个孩子的教育教学,要求孩子们遵守相同的制度,学习相同的课程,接受相同的测试.这些孩子有的乖巧懂事,有的热情大方,有的调皮顽劣,可谓是个性迥异.在相同教学模式下的每个班级里,每个老师也都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出几个耳熟能详的后进学生名单,然后从各个侧面剖析其种.种行为和表现,以及给教师留下的深刻印象.仍记得刚刚工作的几年,为了让孩子服从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要求,我常常会利用老师的〝权利〞,重复着〝我是为你好〞的论调,对屡次犯错的小朋友,时而苦口婆心式的说教,时而狂风骤雨式的批评,力求去主宰孩子的外在行为,目的就是希望看到他们表现得守纪律,但效果却不明显.自己筋疲力尽,孩子却依旧老调重弹.一次,老师不在,孩子们表现出来的自由散漫让我大为吃惊.和两个男孩交流,终于弄清了为什么老师在时他们会温文尔雅,老师不在时就会〝大闹天宫〞的原因.他们认为,要守纪律的原因竟然是〝因为不守纪律老师要批评的.〞看来,一味要求孩子遵守规定,而不去了解孩子的心灵,不但不能促进孩子的发展,还会失去与孩子交流亲近的机会.这,一定不是我们教育者希望看到的情形.我们必须改变这样的教育方式.我们要让孩子们明白,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因为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或希望奖励才去做.我们更应该努力探索智慧的艺术的教育方式.当孩子言行出现偏颇时,观察.理解.引导和帮助他们,而不是再以建议.劝告.命令和质疑等方式横加干涉.蒙台梭利认为,真正的教育目的就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所以,我们必须从长远考虑,转变教育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由关注知识转变为关注孩子情感.品行发展,为孩子一生的成长奠基,为孩子的未来生活做准备.而不是只看到眼前,只关注学习效果和外在表现.也许我们可以换一种尊重与平等的方式,像引导成人那样,尽力通过内在指引来征服孩子.根据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针对他们的需要,采用适合的教育方式.比如,低年级孩子情绪变化大,老师可以将教育内容渗透到无微不至的关爱中,再加上艺术化的教育方式,力求达到教育的最优化.〝亲其师,信其道〞,当孩子认为老师很在意自己的时候,他们的行为上会更加努力.爱和教育是孩子成长必要的〝养料〞.蒙台梭利还认为〝如果身体上的关怀能令一个孩子享受到身体健康带来的快乐,那么智慧和道德上的关怀就能将其引领到更高层面上的精神快乐.〞作为教育者,我们不但要像亲人一样关心孩子身体的健康,更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世界.倾听他们的想法,了解他们的需要,认同他们的脆弱和不完善.同时,教育者应当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不断探索引领孩子智慧成长和道德养成的策略.精心设计各种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活动中矫正他们的各种不良习惯,促进孩子全面.健康的发展.相信只要我们教育者善于去发现孩子们的〝秘密〞,那么最终,每一个孩子都能走向美好的未来发现孩子读书心得5玛丽亚·蒙台梭利是世界著名的幼儿教育家.她独创的〝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方法〞也深深地影响了全世界.最近,我还仔细阅读了她的经典早教书籍《发现孩子》,这本书揭示了理解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需要观察.反应.学习.专注,甚至独处.她描述了孩子的特点,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他们天生的学习热情.在这本书中,让我感受到的是〝新时代教师〞该如何做,作为一个初学学前教育的人,这正是我所需要的,不是夸夸其谈的长篇大论,而是贴近我们教育生活的实例,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有了这样的指引,就像在黑暗中有一盏灯照亮前方的路.书中提到〝教育应探索合适的方法,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孩子自然学习.〞虽然我们也潜心学习教学方式,但总是片面和肤浅的.当然,我们必须相信教育就是要找到正确的方法,我总是在抱怨今天的孩子们是多么的难教,因为我们没有为孩子们找到正确的方法.蒙台梭利教学法的成功之处在于它能让孩子自发地学习,且是建立在孩子性格的基础上.缺乏教学经验的教师会把教育的责任定义为〝教〞.事实上,这一观点与事实大相径庭,因为每个老师的责任远比这更重要.教师有责任引导孩子的精神发展,所以他们在观察孩子的时候不应该局限于理解他们.教师的观察最终应该帮助孩子的能力呈现出来,这也是观察的目的.我认为在新时代当老师是不容易的.首先,我认为老师必须知道孩子的注意力在哪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完全正确.其次是尊重学生.对于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教师必须时刻注意观察孩子并谨慎安排学习环境.爱和洞察力无疑是教师的法宝.所以在活动中如果老师能尊重孩子的自由,对孩子有信心;如果老师能把他所学的知识暂时放在一边;如果老师能谦虚,就不要把他的教导当作必要;如果老师有耐心,他一定会在孩子身上看到新的变化.只有当老师等待孩子发现他自己未发现的潜力时,孩子的不安才会平息.发现孩子读书心得。
《发现孩子》读后感(精选5篇)
《发现孩子》读后感《发现孩子》读后感(精选5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发现孩子》读后感(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发现孩子》读后感1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可为什么蒙台梭利提出了100多年前的教育法仍经久不衰,风靡世界呢?她的教育思想又究竟又怎样独特的魅力呢?再次翻开蒙台梭利的《发现孩子》,又有了新的体会。
蒙台梭利关注儿童、欣赏儿童、培养儿童,首创“儿童之家”,系统进行教育实验,不愧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女教育家”。
她认为“天性的全部秘密就在于孩子的心灵”。
在本书中,她努力寻求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方法。
她描述了孩子的特性,传授了如何更充分地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
智力有缺陷的孩子,通过蒙台梭利系统的的教育实验,产生了惊人的变化,取得了令人震撼的教育效果,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而今,我们的学校教育对象大多是正常孩子,那么他们的发展水平是不是应当远远超出他们呢?可实际情况呢,制度与应试的枷锁、个性与情感的忽视、实践与创新的缺失、重认知轻情感、重精英轻大众……现实问题深深困扰着我们,我们的教育应该怎样达到最优化?班级授课制下,几个老师负责一个班级里的四五十个孩子的教育教学,要求孩子们遵守相同的制度,学习相同的课程,接受相同的测试。
这些孩子有的乖巧懂事,有的热情大方,有的调皮顽劣,可谓是个性迥异。
在相同教学模式下的每个班级里,每个老师也都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出几个耳熟能详的后进学生名单,然后从各个侧面剖析其种种行为和表现,以及给教师留下的深刻印象。
仍记得刚刚工作的几年,为了让孩子服从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要求,我常常会利用老师的“权利”,重复着“我是为你好”的论调,对屡次犯错的小朋友,时而苦口婆心式的说教,时而狂风骤雨式的批评,力求去主宰孩子的外在行为,目的就是希望看到他们表现得守纪律,但效果却不明显。
蒙特梭利《发现孩子》的读后感
蒙特梭利《发现孩子》的读后感蒙特梭利《发现孩子》的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蒙特梭利《发现孩子》的读后感1《发现孩子》是我在这套书里看的第一本书,所以对书中提到的蒙台梭利的那些革命性的儿童教育理论格外深刻。
书中描述了孩子的各种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的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
她主张,不应该把儿童作为一种物体来对待,而应作为人来对待。
儿童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
教育家、教师和父母应该仔细观察和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个性,促进儿童的智力、精神、身体与个性自然发展。
她还利用第一手观察资料和儿童之家的实验,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儿童发展的规律。
再想想我们所身处的教育制度与教育环境,我们并没有提高一个好的环境来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自由的发展。
我们并没有根据儿童发展的规律去制定相关的教育理论与方法,而是根据大人的意愿,用自以为是的方法来解释孩子的行为,用自认为正确的方式来对待孩子。
有些家长抱着不要输在起跑线的观点,从小就开始为孩子制定一个所谓培养成材的计划,他们想方设法安排孩子参加各种早教班或者各种兴趣学习班,提早给孩子进行语言、数学或其他能力的培训,而未考虑过他们的孩子在身体及心理上是否足够成熟去进入早教班,从未考虑过他们的孩子是否愿意或者有潜力参加那些兴趣学习班。
相反,这些行为更多的是出于他们的一厢情愿,或者是对他们未实现的理想寄托在他们的孩子身上,而从未考虑到孩子的发展需要。
而在这样违反孩子身心发展需要的情况下,家长的这种行为甚至影响孩子日后智能和道德精神发展。
我们的孩子总是被力量比他强大的多的大人压制着,不能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一些所谓的教育活动,都不约而同的采取了命令的形式,甚至可以说暴力式的方法,以此来强迫孩子来适应大人的生活世界。
《发现孩子》的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
《发现孩子》的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发现孩子》的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发现孩子》的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发现孩子》的读后感1最近我阅读了《发现孩子》这本书后,对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有了一定的了解。
本书是蒙特梭利著作之一,此书揭示了如何培养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
蒙特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精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
为此她一直致力于打破已有的教育传统,去寻求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方法。
在本书中她描述了孩子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正如她所言:“即便是对那些非常幼小孩子的教育,我们的目的不应是为他们上学作准备,而是为了他们的生活。
”蒙特梭利在书中提到任何一项教育制度的推行,绝对必须先从建立一个能够保护孩子的环境做起。
孩子的生命始于成人,也终于成人,这就是生命的历程。
只有孩子生活领域中所经历的爱,才是人类生命道德的理想境地,是一种自我牺牲、无怨无悔的奉献之爱。
有时候,我们会把孩子随心所欲的特性,误认为是任性的表现,其实孩子一点也不任性,只不过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了解还不够罢了。
大人的行为极有可能给孩子原本具有的天赋带来负面的影响。
蒙特梭利主张:“大人绝不应把孩子塑造成小大人”大人在帮助孩子做手脚运动时,明显是将大人的动作方式套用在孩子身上,这是一个普遍的错误,应对他们的行为不加干预让孩子依照自己的禀性去工作、活动。
教育者的首要素任应是去观察孩子的人格,并对之予以尊重,当因为怕孩子吵闹而不让孩子和我们在一起时,我们就表现出对孩子的不尊重。
在成人的世界里,让大人觉得欢心舒适的事对孩子的也照着做准不会错。
我们必须遵循这样一条原则:应尽可能地把一切留给自然,才能为孩子设计出一套科学的、有利于其身体成长的方案。
《发现孩子》读书心得(8篇)最新
《发现孩子》读书心得(8篇)最新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书心得了。
现在你是否对读书心得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发现孩子》读书心得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发现孩子》读书心得篇1我有幸阅读了《发现孩子》这本书,作为双重角色——教师、妈妈的我受益匪浅。
对孩子,作为老师或家长,我们要做的首先是细心地发现和培养孩子的潜质与特长,给他们创造充分的条件,提供适宜的土壤,使他们能够成为一个人、一个最好的“自己”。
如我班有个女孩,很有才气,只是有些胆小、不自信,站起来回答问题或读课文时,声音极小,说话就脸红。
为了让她有信心,根据她爱唱歌的特点,在一天上午,我对她说:“老师知道你很喜欢唱歌,能表演给大家看吗?”她腼腆地看着我,不表态。
我用充满信任的语气对她说:“你的声音最好听了,我们都很想听呢。
”她点点头。
放学的时候,我请她上台来,她声音虽然还是小,脸红红的,但她认真地去唱歌,我借机表扬了她,并让同学们为她鼓掌,从此她变得大胆自信多了。
关注孩子的成长时,作者总结的“精神上的力量”,不仅仅指你会欣赏孩子,信任孩子,全心全意地支持孩子,更重要的是你自己如何率先垂范,给予孩子最好的精神力量,这一点我深有同感。
作为老师,因为你就是学生的一本教科书,你的形象始终给孩子提供着最贴近的教育,你每天的所作所为和精神情绪,以及你的人格品质,这些都构成了一种丰厚的精神内容,会不知不觉地成为无处不在的暗示教育,成为孩子的课本,孩子们时时刻刻在阅读着我们,当他们越长越大时,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参照能力就越强,所以孩子时刻注视着我们,你是什么,要比你说什么更有力量。
读了这本书,我更加意识到:教育孩子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孩子的成长是谁也无法代替的,我们要想办法激活孩子的内因,张扬其个性,促使其发展。
因为所有的教育资源中,孩子是第一位的。
在关注孩子的成长中,要有形象可感的语言,人格魅力的感化,教育情境的熏陶,心灵之间的交流,弹钢琴般的点拨,使孩子健康成长,使教育行之有效。
《发现孩子》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
《发现孩子》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发现孩子》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发现孩子》读后感1儿童具有一种使自己达到更高层次的倾向,喜欢享受更高层次的快乐。
天生就具有探索周围环境的倾向,观察周围的各种事物,倾听人类发出的各种声音。
正常的儿童会拒绝其他人提供的帮助,希望自己解决问题。
读和写是儿童在学校里遇到的第一个障碍,由于肌肉的感觉在一个人的儿童时代是最为发达的一种感觉,写字对于儿童来说十分容易。
阅读是将符号转化为可理解的意义,这种能力要到较晚才能获得。
在一个人的孩童时期,他的运动机制就已经确立了。
六七岁儿童的手已经失去了宝贵的运动敏感期,四岁的儿童在为确立各种走动机制进行着不可抗拒的、无意识的努力。
肌肉运动知觉记忆是幼儿最持久也是最容易建立的记忆。
四岁儿童的心理发育正好处于一个敏感期,正在经历一个极具生命力的创造时期,到了5岁,敏感期开始消退,创造期就要结束。
四岁以上的儿童会对写字产生极大的兴趣,有的从3岁半就开始学习写字。
语言的发展开始于2—5岁这个感知觉极为发达的年龄,只有在这个年龄段,一个人才能获得独特的语音语调,在以后是无法获得的。
一个人在儿童时期的言语缺陷,到了成年以后就无法根除。
幼儿习惯把每一个新加入的物体都数成1。
一个人的教育需要通过自己自发的努力,在不理会他人干预的情况下得到完善。
事实上,干预一项已经完成的工作总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它阻断了表达的内在驱动力。
由于身体的协调能力,儿童不需要很大的力量进行有节奏的跳跃,更需要的是完美的平衡感觉。
至少5岁的儿童才喜欢富有节奏感的运动。
只有孩子长到一定年龄,才能理解音符的价值。
儿童的任何活动都不能以随心所欲的方式表现出来。
它必须是儿童内心希望从事的活动,对这种活动他有一种自然偏好,或者可以一点一点完成。
这是一种赋予儿童的生活以秩序的东西,并且为儿童的成长开辟了无限的可能性。
在动作和学习欲望之间存在一种密切联系,动作杂乱无章的孩子不但没有学会如何做动作,他们恰恰是那些心智没有恰当培养,遭受精神饥饿之苦的孩子。
《发现孩子》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精品】
《发现孩子》读后感(精选4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收集整理的《发现孩子》读后感(精选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发现孩子》读后感1蒙台梭利说,一个教育工作者,要有科学家的“牺牲精神”,必须有研究人的兴趣,将观察者与被观察者更加紧密地结合,而这种让步在某些人看来似乎是一种苦难、一种生命的扭曲、一种牺牲,但是当教师们获得了某种“科学家精神“的时候,就可以在自己的观察中体验到快乐了。
教师,就是设法把科学家的自我牺牲精神与基督徒那不可言喻的虔诚之心都移植到教育者的灵魂中来,从孩子身上学习到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学习如何完善自我,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师。
教师施展才华的舞台——学校,应该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给幼儿自由发展的地方。
老师不是权威,而是以爱和启示来引导孩子,支持与帮助他,解开束缚的枷锁。
解放孩子的心灵。
向来只有诗人和小孩子能感受到鹅卵石上流淌着的河水的魅力。
孩子的成长应该是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因为孩子比任何人都更善于观察大自然,比如照顾植物或者小动物可以轻易地引发孩子的兴趣。
儿童都有一种关心他人的渴望,正是这种本能的满足感赋予其快乐。
这本书中最可贵的就是蒙台梭利打破已有的教育常规,寻求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的教育方式,并对如何做一名老师有了新的定义。
在蒙台梭利的观念里,教师不是授课的机器,在教育中,教师失去了主动性,而把主动权留给了孩子。
对于教师来说,他已经被一种包含教师及多种不同教具的复杂结合体多替代,教具也不再是教师的辅助工具,而转变为孩子的“助手”。
所以教师要对每件教具都非常熟悉,长时间地亲自用它,在使用过程中预见孩子在操作过程中会遇到的困难,或者蕴含其中的乐趣,然后尽自己所能的向孩子进行解释可能会对教具形成的种种感觉印象。
在教导孩子运用教具时,教师必须清楚的做两件事,第一,让孩子接触教具,并向其传授使用要领;第二,对那些能够自己正确的辨识差异的孩子,教师应该干预并启发他们。
发现孩子读后感6篇
发现孩子读后感6篇发现孩子读后感6篇发现孩子读后感篇1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一个的儿童,不是一群动物或一片植物。
兴趣和热爱犹如阳光和空气为教师的工作供给营养。
教师必须唤醒心中崇拜自然的爱意。
唤醒心中观察儿童研究儿童的兴趣。
唤醒心中从事工作的目的——为儿童未来的生活做准备,而不是为儿童学科考试分数或等级做准备。
当然,在儿童适宜的成长环境里,教师有责任指引儿童的行为,让儿童处于停顿静等未来生活的状态是错误的。
“儿童正处在一个建立教育和文化基础的时期。
”教师应该具备科学家的精神观察和研究儿童行为直接信息,观察儿童智慧生命被唤醒时的表现,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教育好儿童。
教师应到当允许儿童自由发展,不应打乱儿童顺应心智发展规律的的成长秩序,认识到儿童”身体和精神层面的解放‘’才是自由最根本的因素。
奖励与惩罚是教师用来束缚儿童“迫使孩子巩固认识世界规则”的权威,“使孩子们遵从自己的意愿。
”容易激发儿童的畸形心理。
在学校里,只有表现良好的儿童才有可能得到奖励。
“这只会造成孩子们的骄傲、嫉妒和敌对心理,不会产生每个人都能体验到的努力、谦虚和爱。
”教师应该‘’以爱和启示来引导孩子”,“任何儿童都应得到奖励。
”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述了嫉妒和敌对心理如何激发儿童畸形心理。
一个学生考了一百分,回家大哭一场。
母亲问她:“考了一百分为什么大哭?”女儿说:“因为还有一个同学也考了一百分。
”这种嫉贤妒能的心态让孩子丢掉了谦虚和爱,教育也失去意义。
透过孩子,审视自己,和孩子共同成长。
“他将从孩子身上学习到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也就是说,他将从孩子身上学习如何完善自我,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师。
”发现孩子读后感篇2教师,就是设法把科学家的自我牺牲精神与基督徒那不可言喻的虔诚之心都移植到教育者的灵魂中来,从孩子身上学习到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学习如何完善自我,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师。
教师施展才华的舞台——学校,应该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给幼儿自由发展的地方。
《发现孩子》读后感
《发现孩子》读后感《发现孩子》读后感范文(通用8篇)《发现孩子》读后感1《发现孩子》这本书是蒙台梭利教育观念的一个很好的介绍,它揭示了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
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
在本书中,她描述了儿童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
我看完这本书后对之中的一章“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颇受感触。
文中说孩子的活动过程可用个曲线图来表示。
在纸上画一条平行线,表示孩子在处于休息状态,平行线以上表示有纪律的活动,平行线以下代表随意乱玩、没有规律的活动,而曲线的方向则表示时间的长短。
儿童之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当孩子进入教室后,通常先安静一会,接着才开始找事情做。
因此,曲线是先往上,画到代表有规律的活动部分。
然后孩子玩累了,活动开始变得有点混乱,这时候曲线会画到平行线以下一直下降到其活动没有规律的部分。
接下来,孩子会换一项新的活动,曲线图又会再一次往上升到有活动规律的地方,等到玩的不想玩时又会跌倒平行线以下。
所以在活动中如果老师能够尊重孩子的自由,对孩子有信心;如果老师能够把他的所学暂时放置一边;如果老师能谦虚一些,不把他的指导当成是必要地;如果老师懂得耐心等待,他一定会看到孩子所发生的全新转变。
老师只有在等到孩子找到自己心智深处尚未被发现的潜能时,孩子焦躁不安的心情才得以平息。
现在的大班孩子对自主性游戏非常感兴趣,但往往一腔热情坚持不了多久就失去了兴致,当对自己选择的活动不再感兴趣,就会跟同伴斗嘴或去逗弄坐在旁边的同伴,想着换一项活动,当他对每一项活动又失去兴趣时就会到处乱走,或者烦躁地来到老师身边,有的孩子还会独处不再参与活动。
如果老师也能以上述说的方法对孩子进行仔细地观察、分析,不急于对孩子加以指导,强加给孩子一些规则,那么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一定能找到适合他活动的内容。
所以我们老师必须尽可能地依据孩子的天性来让他有发展的可能,这样,孩子才能茁壮成长。
2023发现孩子读后感6篇
2023发现孩子读后感6篇发现孩子读后感1玛丽亚·蒙台梭利是世界著名的幼儿教育家。
她独创的“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方法”也深深地影响了全世界。
最近,我还仔细阅读了她的经典早教书籍《发现孩子》,这本书揭示了理解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
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需要观察、反应、学习、专注,甚至独处。
她描述了孩子的特点,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他们天生的学习热情。
在这本书中,让我感受到的是“新时代教师”该如何做,作为一个幼儿教师,这正是我所需要的,不是夸夸其谈的长篇大论,而是贴近我们教育生活的实例,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有了这样的指引,就像在黑暗中有一盏灯照亮前方的路。
书中提到“教育应探索合适的方法,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孩子自然学习。
”虽然我们也潜心学习教学方式,但总是片面和肤浅的。
当然,我们必须相信教育就是要找到正确的方法,我总是在抱怨今天的孩子们是多么的难教,因为我们没有为孩子们找到正确的方法。
蒙台梭利教学法的成功之处在于它能让孩子自发地学习,且是建立在孩子性格的基础上。
缺乏教学经验的教师会把教育的责任定义为“教”。
事实上,这一观点与事实大相径庭,因为每个老师的责任远比这更重要。
教师有责任引导孩子的精神发展,所以他们在观察孩子的时候不应该局限于理解他们。
教师的观察最终应该帮助孩子的能力呈现出来,这也是观察的目的。
我认为在新时代当老师是不容易的。
首先,我认为老师必须知道孩子的注意力在哪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完全正确。
其次是尊重学生。
对于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教师必须时刻注意观察孩子并谨慎安排学习环境。
爱和洞察力无疑是教师的法宝。
所以在活动中如果老师能尊重孩子的自由,对孩子有信心;如果老师能把他所学的知识暂时放在一边;如果老师能谦虚,就不要把他的教导当作必要;如果老师有耐心,他一定会在孩子身上看到新的变化。
只有当老师等待孩子发现他自己未发现的潜力时,孩子的不安才会平息。
发现孩子读后感2蒙台梭利创立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可算是当代幼儿教育的里程碑。
关于《发现孩子》的读书心得(精选14篇)
关于《发现孩子》的读书心得(精选14篇)关于《发现孩子》的读书心得篇1最近我阅读了《发现孩子》这本书后,对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有了一定的了解。
本书是蒙特梭利著作之一,此书揭示了如何培养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
蒙特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精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
为此她一直致力于打破已有的教育传统,去寻求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方法。
在本书中她描述了孩子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正如她所言:“即便是对那些非常幼小孩子的教育,我们的目的不应是为他们上学作准备,而是为了他们的生活。
”蒙特梭利在书中提到任何一项教育制度的推行,绝对必须先从建立一个能够保护孩子的环境做起。
孩子的生命始于成人,也终于成人,这就是生命的历程。
只有孩子生活领域中所经历的爱,才是人类生命道德的理想境地,是一种自我牺牲、无怨无悔的奉献之爱。
有时候,我们会把孩子随心所欲的特性,误认为是任性的表现,其实孩子一点也不任性,只不过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了解还不够罢了。
大人的行为极有可能给孩子原本具有的天赋带来负面的影响。
蒙特梭利主张:“大人绝不应把孩子塑造成小大人”大人在帮助孩子做手脚运动时,明显是将大人的动作方式套用在孩子身上,这是一个普遍的错误,应对他们的行为不加干预让孩子依照自己的禀性去工作、活动。
教育者的首要素任应是去观察孩子的人格,并对之予以尊重,当因为怕孩子吵闹而不让孩子和我们在一起时,我们就表现出对孩子的不尊重。
在成人的世界里,让大人觉得欢心舒适的事对孩子的也照着做准不会错。
我们必须遵循这样一条原则:应尽可能地把一切留给自然,才能为孩子设计出一套科学的、有利于其身体成长的方案。
唯有自由才能引导孩子的性格、智力与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自由还要求我们教育者应该以一种宁静的心态去关注孩子成长中出现的所有奇迹。
自由的原则并非是放任的,而是引导我们从幻想进入现实,指导我们积极有效地照顾儿童的原则。
《发现孩子》优秀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
《发现孩子》优秀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发现孩子》优秀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发现孩子》优秀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欢迎大家分享。
《发现孩子》优秀读后感1玛利娅蒙特梭利博士是教育史上一位杰出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她所创立的蒙台梭利教育法,风靡了整个西方世界,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先进国家的教育水平和社会发展。
蒙台梭利教育法之所以能影响整个世界的教育体系,关键在于她在总结卢梭、裴斯泰格齐、福禄贝尔等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革命性的儿童观念,其中《发现孩子》也是她的著作之一。
很多家长抱怨孩子难管。
其实,这一切源于我们不太了解孩子,孩子就像新大陆,早就存在,只是没有被发现而已。
《发现孩子》一书就介绍了了解孩子的方法,揭示了如何培养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展现了蒙台梭利的儿童观。
在该书中,蒙台梭利描述了孩子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
正如蒙台梭利所言:“即便是对那些非常幼小孩子的教育,我们的目的不应是为他们上学准备,而是为了他们的生活。
”蒙特梭利认为,在成人的严格控制下,孩子的大部分需求是根本不可能得到满足的。
孩子的要求不仅包括身体上的,还包括心理上的,只有孩子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了,孩子以后的智力水平和道德精神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然而,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很多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把孩子当做自己的延伸,自己实现不了的理想,自己做不到的优秀,通通期望孩子替他们完成。
孩子在他们眼里是没有想法,没有自己理想,没有自己性格,只是实现他们理想的工具。
他们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早教班和兴趣班,全然不顾孩子的身心发展究竟适不适合上早教班,也从未考虑过孩子对特长班有没有兴趣。
当然在意识上,他们认为他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孩子只要按照他们说的去做就能够成为人生赢家。
《发现孩子》读书心得(5篇)7篇
《发现孩子》读书心得(5篇)7篇《发觉孩子》读书心得(5篇)7篇《发觉孩子》读书心得(5篇)篇1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可为什么蒙台梭利提出了100多年前的教育法仍经久不衰,风靡世界呢?她的教育思想又毕竟又怎样独特的魅力呢?再次翻开蒙台梭利的《发觉孩子》,又有了新的体会。
蒙台梭利关注儿童、观赏儿童、培育儿童,首创“儿童之家”,系统进行教育试验,不愧是“历史上最宏大的女教育家”。
她认为“天性的全部隐秘就在于孩子的心灵”。
在本书中,她努力寻求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方法。
她描述了孩子的特性,传授了如何更充分地唤起孩子学习热忱的方法。
智力有缺陷的孩子,通过蒙台梭利系统的的教育试验,产生了惊人的变化,取得了令人震撼的教育效果,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而今,我们的学校教育对象大多是正常孩子,那么他们的进展水平是不是应当远远超出他们呢?可实际状况呢,制度与应试的枷锁、共性与情感的忽视、实践与创新的缺失、重认知轻情感、重精英轻大众……现实问题深深困扰着我们,我们的教育应当怎样达到最优化?班级授课制下,几个老师负责一个班级里的四五十个孩子的教育教学,要求孩子们遵守相同的制度,学习相同的课程,接受相同的测试。
这些孩子有的乖巧懂事,有的热忱大方,有的淘气顽皮,可谓是共性迥异。
在相同教学模式下的每个班级里,每个老师也都可以毫不迟疑地说出几个耳熟能详的后进同学名单,然后从各个侧面剖析其种种行为和表现,以及给老师留下的深刻印象。
仍记得刚刚工作的几年,为了让孩子听从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要求,我经常会利用老师的“权利”,重复着“我是为你好”的论调,对屡次犯错的小伴侣,时而苦口婆心式的说教,时而狂风骤雨式的批判,力求去主宰孩子的外在行为,目的就是盼望看到他们表现得守纪律,但效果却不明显。
自己筋疲力尽,孩子却照旧老调重弹。
一次,老师不在,孩子们表现出来的自由散漫让我大为惊讶。
和两个男孩沟通,最终弄清了为什么老师在时他们会温文尔雅,老师不在时就会“大闹天宫”的缘由。
《发现孩子》读书心得体会(通用7篇)
《发现孩子》读书心得体会《发现孩子》读书心得体会(通用7篇)我们心里有一些收获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
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发现孩子》读书心得体会(通用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发现孩子》读书心得体会1儿童,孩子,幼儿,看到这几个字眼时,我们常常会联想到他们往往是需要被照顾、被包容、被保护的对象,但其实并不然。
孩子“真实的一面”应该是怎样的呢?父母该如何与孩子沟通呢?我们又如何做好一个幼儿教育者呢?在读完蒙台梭利的《发现孩子》这本书后,我想我找到了答案。
玛利亚·蒙台梭利,出生于意大利的安科纳地区,意大利教育家、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
第一所“儿童之家”的创办者。
她的教育方法源自于其在幼儿工作过程中,所观察到的儿童自发性学习行为总结而成,提出了“吸收性心智”、“敏感期”等概念。
在《发现孩子》这本书籍中,它揭示了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
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
她描述了儿童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
她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
这应该就是孩子“真实的一面”—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
很多时候作为成人的我们,常常会忽视幼儿的生命力,我们会把孩子随心所欲的特性,误认为是任性的表现,其实孩子一点也不任性,只不过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了解还不够罢了。
在本书“对儿童的家庭教育”这一章中也指出,任何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实施之前,都要先观察和了解孩子,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的试验才能总结出来。
《发现孩子》读书心得(5篇)
《发现孩子》读书心得(5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书心得了。
现在你是否对读书心得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发现孩子》读书心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发现孩子》读书心得1我有幸阅读了《发现孩子》这本书,作为双重角色——教师、妈妈的我受益匪浅。
对孩子,作为老师或家长,我们要做的首先是细心地发现和培养孩子的潜质与特长,给他们创造充分的条件,提供适宜的土壤,使他们能够成为一个人、一个最好的“自己”。
如我班有个女孩,很有才气,只是有些胆小、不自信,站起来回答问题或读课文时,声音极小,说话就脸红。
为了让她有信心,根据她爱唱歌的特点,在一天上午,我对她说:“老师知道你很喜欢唱歌,能表演给大家看吗?”她腼腆地看着我,不表态。
我用充满信任的语气对她说:“你的声音最好听了,我们都很想听呢。
”她点点头。
放学的时候,我请她上台来,她声音虽然还是小,脸红红的,但她认真地去唱歌,我借机表扬了她,并让同学们为她鼓掌,从此她变得大胆自信多了。
关注孩子的成长时,作者总结的“精神上的力量”,不仅仅指你会欣赏孩子,信任孩子,全心全意地支持孩子,更重要的是你自己如何率先垂范,给予孩子最好的精神力量,这一点我深有同感。
作为老师,因为你就是学生的一本教科书,你的形象始终给孩子提供着最贴近的教育,你每天的所作所为和精神情绪,以及你的人格品质,这些都构成了一种丰厚的精神内容,会不知不觉地成为无处不在的暗示教育,成为孩子的课本,孩子们时时刻刻在阅读着我们,当他们越长越大时,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参照能力就越强,所以孩子时刻注视着我们,你是什么,要比你说什么更有力量。
读了这本书,我更加意识到:教育孩子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孩子的成长是谁也无法代替的,我们要想办法激活孩子的内因,张扬其个性,促使其发展。
因为所有的教育资源中,孩子是第一位的。
在关注孩子的成长中,要有形象可感的语言,人格魅力的感化,教育情境的熏陶,心灵之间的交流,弹钢琴般的点拨,使孩子健康成长,使教育行之有效。
《发现孩子》读书心得体会(通用7篇)
《发现孩子》读书心得体会《发现孩子》读书心得体会(通用7篇)我们心里有一些收获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
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发现孩子》读书心得体会(通用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发现孩子》读书心得体会1儿童,孩子,幼儿,看到这几个字眼时,我们常常会联想到他们往往是需要被照顾、被包容、被保护的对象,但其实并不然。
孩子“真实的一面”应该是怎样的呢?父母该如何与孩子沟通呢?我们又如何做好一个幼儿教育者呢?在读完蒙台梭利的《发现孩子》这本书后,我想我找到了答案。
玛利亚·蒙台梭利,出生于意大利的安科纳地区,意大利教育家、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
第一所“儿童之家”的创办者。
她的教育方法源自于其在幼儿工作过程中,所观察到的儿童自发性学习行为总结而成,提出了“吸收性心智”、“敏感期”等概念。
在《发现孩子》这本书籍中,它揭示了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
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
她描述了儿童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
她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
这应该就是孩子“真实的一面”—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
很多时候作为成人的我们,常常会忽视幼儿的生命力,我们会把孩子随心所欲的特性,误认为是任性的表现,其实孩子一点也不任性,只不过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了解还不够罢了。
在本书“对儿童的家庭教育”这一章中也指出,任何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实施之前,都要先观察和了解孩子,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的试验才能总结出来。
蒙台梭利《发现孩子》读后感
蒙台梭利《发现孩子》读后感《发现孩子》本书是蒙特梭利著作之一,此书揭示了如何培养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发现孩子》,希望对你有帮助。
蒙台梭利《发现孩子》读后感【篇一】《发现孩子》是我在这套书里看的第一本书,所以对书中提到的蒙台梭利的那些革命性的儿童教育理论格外深刻。
书中描述了孩子的各种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的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
她主张,不应该把儿童作为一种物体来对待,而应作为人来对待。
儿童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
教育家、教师和父母应该仔细观察和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个性,促进儿童的智力、精神、身体与个性自然发展。
她还利用第一手观察资料和“儿童之家”的实验,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儿童发展的规律。
再想想我们所身处的教育制度与家庭教育环境,我们并没有提高一个好的环境来“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自由的发展”。
我们并没有根据儿童发展的规律去制定相关的教育理论与方法,而是根据大人的意愿,用自以为是的方法来解释孩子的行为,用自认为正确的方式来对待孩子。
有些家长抱着不要输在起跑线的观点,从小就开始为孩子制定一个所谓培养成材的计划,他们想方设法安排孩子参加各种早教班或者各种兴趣学习班,提早给孩子进行语言、数学或其他能力的培训,而未考虑过他们的孩子在身体及心理上是否足够成熟去进入早教班,从未考虑过他们的孩子是否愿意或者有潜力参加那些兴趣学习班。
相反,这些行为更多的是出于他们的一厢情愿,或者是对他们未实现的理想寄托在他们的孩子身上,而从未考虑到孩子的发展需要。
而在这样违反孩子身心发展需要的情况下,家长的这种行为甚至影响孩子日后智能和道德精神发展。
我们的孩子总是被力量比他强大的多的大人压制着,不能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发现孩子读后感范文四篇
发现孩子读后感范文四篇《发现孩子》是2006年1月1日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蒙台梭利。
本书讲述了了解孩子特性及更充分激励他们潜能的方法。
了解孩子特性及更充分激励他们潜能的方法。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发现孩子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发现孩子读后感1“促使世界进步的内在驱动力,往往都隐藏在人类的心灵之中。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一个的儿童,不是一群动物或一片植物。
兴趣和热爱犹如阳光和空气为教师的工作供给营养。
教师必须唤醒心中崇拜自然的爱意。
唤醒心中观察儿童研究儿童的兴趣。
唤醒心中从事工作的目的——为儿童未来的生活做准备,而不是为儿童学科考试分数或等级做准备。
当然,在儿童适宜的'成长环境里,教师有责任指引儿童的行为,让儿童处于停顿静等未来生活的状态是错误的。
“儿童正处在一个建立教育和文化基础的时期。
”教师应该具备科学家的精神观察和研究儿童行为直接信息,观察儿童智慧生命被唤醒时的表现,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教育好儿童。
教师应到当允许儿童自由发展,不应打乱儿童顺应心智发展规律的的成长秩序,认识到儿童”身体和精神层面的解放‘’才是自由最根本的因素。
奖励与惩罚是教师用来束缚儿童“迫使孩子巩固认识世界规则”的权威,“使孩子们遵从自己的意愿。
”容易激发儿童的畸形心理。
在学校里,只有表现良好的儿童才有可能得到奖励。
“这只会造成孩子们的骄傲、嫉妒和敌对心理,不会产生每个人都能体验到的努力、谦虚和爱。
”教师应该‘’以爱和启示来引导孩子”,“任何儿童都应得到奖励。
”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述了嫉妒和敌对心理如何激发儿童畸形心理。
一个学生考了一百分,回家大哭一场。
母亲问她:“考了一百分为什么大哭?”女儿说:“因为还有一个同学也考了一百分。
”这种嫉贤妒能的心态让孩子丢掉了谦虚和爱,教育也失去意义。
透过孩子,审视自己,和孩子共同成长。
“他将从孩子身上学习到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也就是说,他将从孩子身上学习如何完善自我,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现孩子》读后感1500字
《发现孩子》读后感1500字
兰衍局名师工作室曾瑞淮
一、简介
作者简介
玛利亚·蒙台梭利,出生于意大利的安科纳地区,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
第一所“儿童之家”的创办者。
她在实验、观察和研究基础上形成的《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童年的秘密》、《发现孩子》,《有吸收力的心灵》等,被译成37种语言文字,许多国家设立了蒙台梭利协会或蒙台梭利培训机构,以她名字命名的蒙台梭利学校遍及110个国家。
她的传记被列入12位“帮助世界的人们”传记丛书之一。
英国教育家赞誉她为“20世纪赢得世界公认的推进科学和人类进步的最伟大科学家之一”;美国教育家赞誉道:“当代讨论学前教育问题,如果没有论及蒙台梭利体系,便不能算完全”;德国教育家这样评论:“在教育史上,能像蒙台梭利教育法如此举世瞩目的并不多见”。
在日益重视素质教育的中国,以她的思想为基础创立的蒙台梭利婴幼儿早期教育班也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青睐。
内容简介
蒙台梭利教育法之所以能影响整个世界的教育体系,关键在于她在总结卢梭、裴斯泰格齐、福禄贝尔等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革命性的儿童观念。
她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
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
她主张,不应该把儿童作为一种物体来对待,而应作为人来对待。
儿童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
教育家、教师和父母应该仔细观察和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个性,促进儿童的智力、精神、身体与个性自然发展。
她还利用第一手观察资料和“儿童之家”的实验,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儿童发展的规律。
二、精彩分享
1.虽然儿童不记得前3年发生的事情,但他所创造的能力却已“进入”到了他的意识中,并在活动中表现出来。
他们可以通过手,在智慧的引导下,借着玩游
戏来执行自己的意志。
就好像,儿童在3岁之前靠心灵来吸收事物,而现在则是靠双手探索世界。
这个时候,儿童要完善自己之前获得的各种能力,虽然儿童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这种发展还要持续到大约4岁半。
3岁后,儿童的心灵仍然像心理胚胎时期那样具有吸收的能力,而且吸收外界事物时会不知疲倦。
这个时候,儿童的双手成了探素事物的重要器官,也就是说,儿童此时的发展主要是靠他的双手来进行的。
如果这个年龄孩子子可以用双手不停地进行工作、持续地玩要,他就会像鱼儿遇到水那样快乐,人们们会说这个年龄是“幸福的游戏时代”。
2.适合人类生活的地方,环境应该是优美的。
但更重要的一点是,它们更要具有教育性。
我们给孩子们准备了瓷碗、瓷板、玻璃杯、玻璃吸管等,这些物品很容易被打碎。
但若它们被打碎,这种结果就是在对孩子们粗鲁的动作提出警告,警告他们要小心行事。
这样的话,这些家具就能引导孩子们纠正自己的不当行为,教育他们要谨慎、准确地行动,让他们学会不碰撞、不打翻、不碎这些物品。
在这些物品的“教育”下,孩子们的行为就会越来越文明,他们也会逐渐像主人一样更负责任地保护和管理各种器皿、用具。
同样地,孩子们会小心地使用其他各种洁净、漂亮的物品,不弄脏、不弄坏它们,养成爱护物品的好习惯。
3.若用“自由就是指身体的自由”这种观念对待小鸟,我们就会做出对小鸟有利的安排。
比如,我们可以在小鸟的笼子里架上一根树枝,让小鸟可以自由地在枝上跳跃。
但是,对鸟笼子里的小鸟,不管我们如何精心地安排,它都不会感到幸福。
它并不是自由的,因为对它而言自由是生活在广袤无际的天空下,尽情地飞翔。
所以,我们们要打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它能指引孩子,能给孩子提供锻炼能力的机会。
同时,我们要求老师暂时离开,退居幕后。
这样的环境的建立,是教育上一个很大的进步
三、读后反思
这个月我读的是《发现孩子》这本书,随着第二个孩子出生,我想在与她成长中的过程中需要学习一些科学的方法,当然不管是学龄儿童的教育还是幼儿的,本质上应该相通的--人的教育。
从书中我知道孩子的心理发展具有“胚胎期”,也就是说孩子在0-3岁心智的发展是零散的、分散的。
特别是教学一年的学生时,是不是学生也处在“学习的胚胎期”,对于一些知识的理解也是零散的,“一下子”没办法理解呢?等到了一定阶段会出现“大器晚成”的现象。
第二是我们的教学中是不是出现了“保温箱”的现象,总让复习铺底“一应俱全”,新授讲解“无微不至”,巩固练习“铺天盖地”,学生在这“保姆”式包办的教学下少了一些纠正的机会和动机,所以正确的教学是给学生提供“出错”
再“纠正”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