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阅读书目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课程参考书目郭绍虞主编《历代文论选》(一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郭绍虞主编,《历代文论选》(四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霍松林主编《古代文论名篇详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黄霖、蒋凡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新编(四卷本)》(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黄霖、蒋凡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新编(精选本)》,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赵逵夫主编《先秦文论全编要诠》,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

张少康、卢永璘选编《先秦两汉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郁沅选编《魏晋南北朝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周祖诜编选《隋唐五代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陶秋英编选《宋金元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蔡景康编选《明代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王运熙、顾易生编选《清代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穆克宏、郭丹选编《魏晋南北朝文论全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胡经之主编《中国古典文艺学丛编》(一二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清代)何文焕编《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

丁福宝《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

张璋、职承让、张骅、张博宁编《历代词话》,大象出版社2002年版。

张璋、职承让、张骅、张博宁编《历代词话续编》,大象出版社2005年版。

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

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一、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张少康、刘三福《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七卷本:先秦两汉卷、魏晋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宋辽金元卷、明代卷、清代卷和近代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蔡镇楚《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华书局2005年版。

中国文学批评史(修订版)

中国文学批评史(修订版)

第二节 孟子的文艺观
一、“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 ) •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 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 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离娄》) • 然而黎民不饥不寒,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上 》) • 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 不王者,未之有也。 (《梁惠王·下》)
;不可矶,亦不孝也。孔子曰:‘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告子·下》)
第二节 孟子的文艺观
四、知言养气 •
(公孙丑):‚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 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 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 ,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 „„ “
第二节 孟子的文艺观
二、以意逆志

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 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 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 ,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 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 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 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 。‛ (《万章·上》)
子曰:‚何以言之?‛曰:‚怨。‛曰:‚固哉,高叟之为 诗也!有人於此,越人关弓而射之,则己谈笑而道之,无他 ,疏之也。其兄关弓而射之,则己垂涕泣而道之,无他,戚 之也。《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固矣夫,高叟

高中生必读的文学批评类书籍推荐

高中生必读的文学批评类书籍推荐

高中生必读的文学批评类书籍推荐文学批评是文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分支,它探讨和评价文学作品的创作技巧、主题、文体、语言运用等方面。

对于高中生而言,阅读文学批评类书籍能够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提升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

下面是几本值得高中生一读的文学批评类书籍推荐。

一、《文学批评导引》——朱光潜《文学批评导引》是中国著名文学家朱光潜的代表作之一。

本书从文学批评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入手,逐步介绍了文学批评的历史发展、经典理论和不同文体的批评方法。

朱光潜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丰富的例证,使本书成为高中生了解文学批评的入门读物。

二、《文艺评论导论》——李杨《文艺评论导论》是一本系统介绍文艺评论方法的著作。

李杨通过分析不同文艺评论方法的特点和应用范围,帮助读者了解和运用不同的评论方法进行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

本书内容广泛,包括文学批评、影评、戏剧评论等多个领域,适合高中生扩展文学知识和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文学的观念世界》——陈丹青《文学的观念世界》是当代艺术评论家陈丹青的代表作之一。

本书以批评家对文学作品的观念和解读为主线,讨论了文学的观念、创作和批评等多个层面的问题。

陈丹青深入浅出的写作风格,引人入胜的论述,适合高中生理解文学与艺术的互动关系,拓宽审美视野。

四、《人类群星闪耀时》——高华《人类群星闪耀时》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华的作品集。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思考,剖析了世界文学作品和作家的思想、艺术风格和创作背景。

高华的作品通俗易懂,内容涵盖了从古希腊文学到中国古代文学的众多经典作品,适合高中生了解世界文学的发展和多样性。

五、《文学是怎样炼成的》——贾平凹《文学是怎样炼成的》是中国作家贾平凹的代表作之一。

本书通过贾平凹自己的文学经历和观察,深入思考了文学创作和批评的本质问题。

贾平凹以幽默而独特的笔调,揭示了文学批评的艰辛与乐趣,对高中生了解文学创作和批评过程有着积极的启发作用。

以上是几本适合高中生阅读的文学批评类书籍推荐。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一、名词解释1.《诗大序》是两汉时期诗学的重要文献,是对于儒家"诗言志"学说的较为系统的阐发和总结.《毛诗序》在首篇《关雎》的“小序”之后,从“风、风也”起到篇末,总论诗歌理论,提出文学上的许多根本问题,称为“大序".故《毛诗序》又有《诗大序》之称,《诗大序》是先秦儒家诗论的总结。

它吸收了传诗经生们的意见,论述了诗歌言志抒情的特征、内容、风雅颂赋比兴的分类与表现方法、诗歌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正风正雅变风变雅等)、诗的教化作用等,对后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情志统一论六义说;“讽谏”说)1)《毛诗序》是我国古代诗论的第一篇专论,相传是汉人毛苌所撰《诗毛氏传》在首篇国风《关雎》题下的一篇序言,它不仅说明了《关雎》一篇的创作主旨,而且总论诗歌理论,提出了文学上的许多根本问题,故亦称《诗大序》。

2)它是综合了汉代学者关于先秦儒家和当时经师关于诗乐理论而写成的,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儒家文论的若干理论原则,如诗歌的本质,诗歌的社会作用和诗歌的体裁以及表现手法等。

3)对诗歌本质的认识。

《毛诗序》最大的贡献就是第一次把“情与志”联系在一起,提出情志统一的诗歌本质论。

:“诗者,.。

”4)对诗歌的社会作用问题作了论述.毛诗序》提出诗歌为政治服务的两种形式:“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这两种作者偏重的是“上以风化下”的教化作用,即诗歌的“讽谏"作用.“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燏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故曰风。

”5)总结了诗歌的体裁和表现手法,提出“六义”说.“故诗。

.。

.”2。

《典论论文》,“典者,常也,法也”,《典论》按作者曹丕愿意即是讨论各种问题的法则。

《论文》则是《典论》中的一篇,也是我国现存的第一篇评论文学以及作家的专论。

《论文》由于被南朝的萧统选入了《昭明文选》而得以完整保留下来。

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在它之前还没有精心撰写的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专著.它的产生是中国古代文论开始步入自觉期的一个标志.《典论·论文》从批评“文人相轻”入手,强调“审己度人”,对建安七子的创作个性及其风格给予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科八体”的文体说,“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文学价值观及“文以气为主”的作家论.提出了下列有关文学批评的几个主要问题:文学作品的功用;论作家气质、个性与风格的关系、文体论和文学批评论。

北大中文系古代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教材及参考书目

北大中文系古代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教材及参考书目

北大中文系古代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教材及参考书目北大中文系古代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教材及参考书目2008年11月04日 09:45 中文考研网受委托来列北大中文系古代文学史和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参考书目,诚惶诚恐。

时间跨度如此之大,名家名作如此之多,难免有挂一漏万之嫌,列得太多又不切实际,不是所有人都想在这个专业驻足久立,急急切切的,大多不过只是路过。

所以就想把这书目开成学习这些课程的“最低限度书目”,然而囿于所见,取舍恐有偏颇。

说是“最低限度”,并不是说所有书都要细细读过,许多仅供翻看,实在没兴趣,也不必勉强。

许多书列入,可能只是出于我的偏见,若有必要,我会稍加解说。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林庚《中国文学简史》北大出版社。

可以一口气读完,酣畅淋漓。

《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北大中文系编,中华书局。

选录作品比较多,或许不太好找。

作品:我只想列几个选本,也因此会遗漏许多东西。

对某本书、某个作家有兴趣的同学,可依据高教版文学史后附录的书目选择。

用的比较多的,应该还是中华书局的诸子集成、古典文学基本丛书和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古典文学丛书。

书店里一堆一堆的。

《古文观止》没事背几篇吧,《天下才子必读书》常森老师经常推荐的,是金圣叹的评点本,可以翻翻。

这两本书读完,古代散文一关勉强可以算过了。

这里面诸子文、骈文比较少,可以自己找来补充,《论语》《孟子》《庄子》等等,看不完全部,找个选本看。

后者可以看《文选》《六朝文絜》等。

汉赋就看《文选》中选的吧。

大赋太难,不想看的拉倒,《登楼赋》《洛神赋》这样的总该能看。

《诗经》《楚辞》还是那句话,看不完的看选本。

沈德潜、《古诗源》中华书局,汉唐之间的诗歌,看看也就够了。

反正我就是看的它。

何况沈德潜也不是庸手。

《唐诗别裁集》读这本书让人有勇气不考六级。

中国文学批评理论著作有哪些

中国文学批评理论著作有哪些

中国文学批评理论著作有哪些详见
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写作实用教程》
邱运华《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
胡亚敏《文学批评导引》
《文学评论与鉴赏教程》
洪子诚《在北大课堂读诗》
孙玉石《新诗十讲》
(李健吾)《咀华集》
文学理论:
童庆炳《》(第五版,2005版)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学生用书)
王汶成《文艺学通论》《文艺学新论》
胡亚敏《》
韦勒克《》
伊格尔顿《文学理论》《理论之后》
卡勒《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辅导书: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教学参考书》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教师用书)
西方文论: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吴晓东《从卡夫卡到昆德拉》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
法古斯塔夫·勒庞《》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西蒙娜·波伏娃《》
古代文论:
王运熙《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
张少康《》
刘勰《》
钟嵘《诗品》
王先霈《中国古代诗学十五讲》
美学:
周宪《美学是什么》
周宪《20世纪西方美学》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宗白华《》
海德格尔《》
罗素《》
黑格尔《美学》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
尼采《》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凌继尧《美学十五讲》
张汝伦《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一)本课程名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所讲授的内容是从先秦一直到近代(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与发展历史。

它既是以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近代等分阶段的文学理论批评史,也是以诗歌为主轴包括散文、戏曲、小说等文体在内的文体批评史,更是以“诗言志”为开山纲领,以“境界”为终端的包括对作品、作家、流派、风格等文学现象的本质、特征、规律深入探索、研究的理论批评史。

它博大精深,伴随着源远流长的中国文明的历史进程。

所以,在学习本课程之前,我们理应首先弄清楚三个问题: (一)、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形成、发展的文化语境:(二)、学什么:(本课程的章节内容与具体篇目)具体地说:(一)、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形成、发展的文化语境:1、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以及相对单一的人种血缘关系;2、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宗法制的社会制度;3、“天人合一”的社会自然统一观;4、“忠”、“孝”为标准的人生价值标准;5、具体的、形象的、情感为主的思维方式;(二)、学什么:(本课程的章节内容与具体篇目)六个阶段六章文论的基本内容:第一章先秦文论:《尚书》、《诗经》、《论语》、《孟子》(增补)、《荀子》、《老子》(增补)、《庄子》(增补)、《周易》(增补)。

第二章两汉文论:《毛诗序》、《楚辞章句序》。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文论:《典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神思》、《诗品序》。

第四章唐宋文论:《戏为六绝句》、《诗式》、《与元九书》、《答李翊书》、《与李生论诗书》、《书黄子思诗集后》、《答洪驹父书》、《论词》、《沧浪诗话》。

第五章元明清文论:《录鬼簿序》、《忠义水浒传序》、《曲律》、《闲情偶寄》、《夕堂永日绪论内编》、《原诗》、《论文偶记》、《红楼梦·第一回》。

第六章:近代文论《人间词话》、《摩罗诗力说》。

(三)、怎么学:(本课程的学习方法与参考文献)一、学习方法1、熟读原著;2、查找资料;3、写小论文;4、以班级为单位的自选原文实行课堂研讨;5、鼓励在自学原文及有关专题基础上的课堂发言;6、倡导“自主”、“互动”的学习方法。

49中国文学批评史参考书目

49中国文学批评史参考书目

中国文学批评史阅读参考书目(一)必读书目:1、郭绍虞著《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2、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二)一般阅读书目:1、《中国文学批评通史》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中国历代文论选》(四卷本)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3、《文心雕龙注》范文澜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4、《中国文学批评》方孝岳撰三联书店1986年版(三)扩大深化书目(仅作参考):《中国文学批评史》郭绍虞撰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罗根泽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朱东润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中国文学理论史》蔡钟翔、黄保真、成复旺撰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罗宗强撰中华书局1996年版《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罗宗强撰中华书局1999年版。

《宋代文学思想史》张毅撰中华书局1995年版《中国诗学思想史》萧华荣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中国诗学之精神》胡晓明撰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中国文学理论》刘若愚撰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1年版《回顾与反思——古代文论研究七十年》张海明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张伯伟撰中华书局2002年版。

《谈艺录》钱钟书撰中华书局1984年版《中国历代文论选》(系列丛书)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瀛奎律髓》(元)方回编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诗品集解》司空图撰郭绍虞集解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文赋集释》陆机撰张少康集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诗人玉屑》魏庆之编王仲闻校勘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苕溪渔隐丛话》(宋)胡仔撰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中国诗学大辞典》傅璇琮等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诗话辞典》蒋祖怡陈志椿主编北京出版社1996年版《历代诗话》(清)何文焕辑中华书局1981年版《历代诗话续编》丁福保辑中华书局1983年版《宋诗话辑佚》郭绍虞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宋诗话考》郭绍虞撰中华书局1979年版《沧浪诗话校释》(宋)严羽撰郭绍虞校释人民文学初版社1961年版《清诗话》(清)王夫之等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清诗话续编》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四库全书总目》(清)永瑢等撰中华书局1965年版《中国哲学史新编》冯友兰撰人民出版社《中国哲学大纲》张岱年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李泽厚撰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国学概论》钱穆撰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中国禅宗史》印顺撰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道教史》卿希泰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1993年版《文史通义》章学诚撰叶瑛校注中华书局1994年版。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

1、朱自清认为“诗言志”是中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纲领”。

2、曹丕《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文学理论专论,内容包括“文以气为主”的文气说、“文本同而求异”的文体论、“文章经国之大业”的文章论、反对“文人相亲”的作家论。

3、钟嵘《诗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歌评论专著,被誉为“百代诗话之祖”。

4、刘勰的《文心雕龙》包括“文之枢纽”、“论文叙笔”、“剖情析采”,“执政驭奇”是贯穿全书的一个基本原则。

——《文心雕龙》和《诗品》是魏晋南北朝最为重要的两部文学批评著作。

5、陆机的《文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比较完整、深入论述创作的文章,他对灵感的分析——是第一次发现中国文人有对灵感的分析,他对诗歌文体风格概括——“诗缘情而绮靡”——有“开一代风气的重大意义”。

6、严羽《沧浪诗话》在宋代文论批评史中是一部最有系统的诗学理论之作。

7、元浩问的《论诗三十首》是继杜甫《戏为六绝句》之后,“以诗论诗”的典范之作。

8、杜甫的《戏为六绝句》组诗开创了我国诗论绝句具有“诗化色彩”的文学批评体式。

9、白居易的文学批评思想主要集中在《与元九书》——“诗者,根情苗言,华生实义”。

他强调“诗教”的社会政治功能,倡导继承《诗经》的风雅比兴传统,要求——“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十分重视讽喻诗的创作,突出诗文创作的宗旨是“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享有“广大教化生”的美誉。

10、唐代的选本:殷璠《河岳英灵集》、元结《箧中集》、高仲武《中兴间气集》11、唐王昌龄《诗格》有“三格”:生思(内心而成)、感思(古贤者而成)、取思(自然外物而成)和“三境”:意境、情境、物境。

12、皎然《诗式》提出了缘境、取境。

13、司空图的“四外说”: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14、黄庭坚提出了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

15、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创立“江西诗派”之名(悟入、活法)——“一祖三宗”(杜甫为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16、李清照的《词论》的主旨和核心观点是“词别一家”。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课程参考书目郭绍虞主编《历代文论选》(一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郭绍虞主编,《历代文论选》(四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霍松林主编《古代文论名篇详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黄霖、蒋凡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新编(四卷本)》(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黄霖、蒋凡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新编(精选本)》,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赵逵夫主编《先秦文论全编要诠》,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

张少康、卢永璘选编《先秦两汉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郁沅选编《魏晋南北朝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周祖诜编选《隋唐五代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陶秋英编选《宋金元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蔡景康编选《明代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王运熙、顾易生编选《清代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穆克宏、郭丹选编《魏晋南北朝文论全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胡经之主编《中国古典文艺学丛编》(一二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清代)何文焕编《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

丁福宝《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

张璋、职承让、张骅、张博宁编《历代词话》,大象出版社2002年版。

张璋、职承让、张骅、张博宁编《历代词话续编》,大象出版社2005年版。

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

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一、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张少康、刘三福《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七卷本:先秦两汉卷、魏晋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宋辽金元卷、明代卷、清代卷和近代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蔡镇楚《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华书局2005年版。

文学批评理论参考书目

文学批评理论参考书目

文学批评理论参考书目马列文论专题:计14种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马恩全集》第42卷);2、《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一、二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另有同类型书可选用);3、《列宁论文学与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另有同类型书可选用);4、《毛泽东论文艺》(增订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5、《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6、《高尔基论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7、高尔基:《不合时宜的思想:关于革命与文化的思考》,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8、《卢那察尔斯基论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9、《卢卡契文学论文集》(第1、2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10、《卢卡契文学论文选》(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11、《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论文选》,漓江出版社1988年版;12、《现代美学新维度——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论文精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13、 [英]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14、 [美]马丁·杰:《法兰克福学派史(1923-1950)》,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文学理论研究专题:计33种A类:1、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有旧版);2、亚里士多德、贺拉斯:《诗学·诗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有旧版);3、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有旧版);4、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有新版);5、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下),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有旧版可用);6、伍蠡甫选编:《现代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7、胡经之等编:《西方20世纪文论选》(1-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8、王逢振、盛宁等编:《最新西方文论选》,漓江出版社1991年版;9、 [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三联书店1984年版;10、 [美]卡勒:《文学理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11、 [英]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陕西师大出版社1986年版;12、 [荷]佛克马、易布斯:《二十世纪文学理论》,三联书店1988年版;13、 [英]杰弗森等:《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概述与比较》,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14、 [美]科恩等:《文学理论的未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15、 [美]克里格:《批评旅途:六十年代之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16、 [加]昂热诺等:《问题与观点:20世纪文学理论综论》,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17、 [法]贝西埃等主编:《诗学史》(上、下),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18、 [美]刘若愚:《中国的文学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19、 [加]叶维廉:《中国诗学》,三联书店1994年版;20、 [英]塞尔登:《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21、汪民安等编:《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从福柯到赛义德》,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22、王宁编译:《新文学史》(1),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3、王逢振主编:《2000年度新译西方文论选》,漓江出版社2001年版;24、王逢振主编:《2001年度新译西方文论选》漓江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文学批评史阅读篇目

中国文学批评史阅读篇目

《中国文学批评史》阅读篇目
一、先秦:
《尚书·尧典》节录、《论语》选录、《孟子》选录、《老子》选录、《庄子》选录
二、两汉:
《礼记·乐记》选录,《毛诗序》(《诗大序》),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三、魏晋南北朝:
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原道》、《辨骚》、《明诗》、《神思》、《体性》、《风骨》、《通变》、《情采》、《比兴》、《时序》、《物色》、《知音》、《序志》),钟嵘《诗品序》
四、隋唐:
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李白《古风》、杜甫《戏为六绝句》、白居易《与元九书》、韩愈《答李翊书》、《送孟东野序》,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皎然《诗式》选录,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与极浦书》、《与王驾评诗书》、《二十四诗品》
五、宋金元:
苏轼《答谢民师书》、《书黄子思诗集后》、《送参寥师》,黄庭坚《答洪驹父书》、《与王观复书》,杨万里《江西宗派诗序》,吕本中《江西宗派图序》、《夏均父集序》,严羽《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沧浪诗话·诗辨》
六、明:
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李梦阳《驳何氏论文书》、《诗集自序》,李贽《童心说》、《忠义水浒传序》,汤显祖《答吕姜山》、《牡丹亭记题词》,王骥德《曲律》选录
七、清
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内编》选录、叶燮《原诗》节录、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选录、李渔《闲情偶寄》选录
八、近代:
刘熙载《艺概》选录,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自序》、《白雨斋词话》选录,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王国维《人间词话》选录
注:参考《中国历代文论选》及李建中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资料选注。

中国文学批评史文献目录

中国文学批评史文献目录

《中国文学批评史》文献目录(一)先秦文学批评重要研究资料简介1,《中国文学批评通史·先秦两汉卷》(作者:顾易生蒋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简介:《中国文学批评史》共七卷,这套丛书是目前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代表性著作,本书是其中第一卷。

本书的特点是描述历史全面,文献资料翔实,理论分析透彻,是全面了解先秦两汉文学批评理论状况的重要资料。

2,《中国文学理论史》(一)(作者:蔡钟翔、黄保真、成复旺,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简介:《中国文学理论史》共五卷,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观点较新的古代文论教材。

本书是其中第一卷。

其内容着重于评述古人的文学理论,对先秦时期儒、道两家文学思想给予了充分、透彻地分析,特别是对老、庄的文学思想和影响作了不同于前人的新评价。

3,《先秦两汉文论选》(作者:张少康、卢永璘编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简介:本书先秦部分是这一时期文学理论文章的选集,比较全面地反映出这一时期文学批评的原始面貌,是了解先秦两汉文学批评原始文献的重要资料。

4,《新编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作者:袁济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简介:这是一部富有创意、推陈出新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教材。

此书先秦部分集中论述诸子对礼乐文化的不同看法,从而表现出中国古代思想家从政治与文化一体化的思维去探讨文学理论问题的特点。

5,《中国美学史》(第一卷先秦两汉编)(作者: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简介:本书第一卷分绪论、先秦、两汉三个部分。

依据人的社会实践是美产生的根源这一基本观点,论述中国美学的基本特征和发展线索,确立中国美学史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认为在禅宗诞生之前,中国美学以儒、道、楚骚美学思想为三大主题。

论文:1,王乙:《老子“言”“辩”之美及其对后世文论的影响》,《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4期;2,王启兴:《孔子文艺观评价中的几个问题》,《中国文学研究》1987年第4期;3,陶东风:《言不尽意与美感体验的特殊性》,《文学评论》1988年第6期;4,易先林:《孔子与庄子的自然美观》,《中国文学研究》1989年第1期;5,林明华:《论<庄子>对自然美的描绘》,《中国文学研究》1993年第2期;6,蒋凡、张小平:《周易对古典美学和文论批评的影响》,《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7,鲁洪生,邸艳姝:《孔子<诗>说研究——兼论孔子<诗>说对儒家诗论的影响》,《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4期;8,黄震云:《二十世纪楚辞学研究述评》,《文学评论》2000年第2期;9,姚小鸥:《<孔子诗论>与先秦诗学》,《文艺研究》2002年第2期;10,曹道衡:《读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11,曹道衡:《关于<诗经>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国诗歌研究》2004;12,李建中:《反(返)者道之动——古代文论研究的文化人类学视野》,《文学评论》2004年第4期;13,傅道彬:《“诗可以观”——春秋时代的观诗风尚及诗学意义》,《文学评论》2004年第5期;14,马银琴:《论孔子的诗教主张及其思想渊源》,《文学评论》2004年第5期;15,王卫东:《论孔子的忧患意识及其美学表现》,《文学评论》2004年第5期;16,程勇:《内圣外王之道与儒家文论话语构建的原初向度》,《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2期;17,章必功,李健:《中国古代审美创造“物化”论》,《文学评论》2007年第1期;18,易小斌:《老子及其思想辨正》,《中国文学研究》2008年第1期;19,马银琴:《孟子诗学思想二题》,《文学遗产》2008年第4期;20,赵辉:《“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辨》,《文学遗产》2008年第6期。

中国文学批评史12_13

中国文学批评史12_13
把“中和”放到变通中去考察,“刚 柔相推而生变化”。
2、观物取象→ “立象以尽意” 卦象 ↓(摹仿) 天地万物 外表 内在特性(内在的精神实质)
启发意义: 物象→易象(卦象)→文学中的“意象”
#“立象以尽意”——言意之辨
“观物”与仰观俯察的审美观照方式
宗白华《美学散步》:“俯仰往还,远 近取与,是中国哲人的观照法,也是诗人 的观照法。而这观照法表现在我们的 诗中画中,构成我们诗画中空间意识的 特质。”
如中国绘画的散点透视法
三、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文学观
(一)老子
1、有无相生
★《老子》的道论:
“道”是原始混沌,“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 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 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道”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安时处顺 死生一如 心斋坐忘
3.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具有“意象性”的特征
(1)重自然,即重自然意象 叶燮《原诗》:“文章者,所以表天地万物之情状也。” (2)贵含蓄 严羽《沧浪诗话》:“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 (3)尚比喻 钟嵘《诗品》:“谢诗如芙蓉出水,颜诗如错采镂金。”
4.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具有“主体性”的特征
洁心灵之体现,提倡真情而反对假理。 ◆对我国古代传统审美特征和艺术表现方法的研究与总结,取得了
很高的成就。
近代——中西交汇期
◆ 传统的理论批评与新传入的西方的文学理论和美学思想发生碰撞 与交汇,并且开始向现代文学理论批评过渡。
二、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民族特色
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具有“潜体系”的特征
2.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具有“功利性”的特征
3、论文学的内容和形式 ◆《论语·雍也》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我国最早的较系统的文学批评论著

我国最早的较系统的文学批评论著

我国最早的较系统的文学批评论著
我国最早的较系统的文学批评著作可以追溯到两汉时期。

在两汉时期,人们开始进行文学作品的评论和鉴赏,并形成了一定的文学批评理论。

以下是两汉时期的一些代表性文学批评著作:
1. 《文心雕龙》:为东汉赵嘏所著,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专论性文学理论著作。

该书主要分为十个章节,讨论了文学创作的内涵、目的、形式等问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 《世说新语》:为刘义庆所著,也被认为是一部较早的文学批评著作。

该书是一部记述东晋时期社会风貌和人物志怪的随笔集,其中包括了对古代文学作品和作者的批评评价。

此外,南朝宋时期的文学家萧统所著的《文论》也是一部重要的文学批评著作。

这本书从文学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各类文体的特点和表现技巧,并论述了文学的价值和意义。

这些著作为后世文学批评与研究奠定了基础,并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文学史参考书目

中国文学史参考书目
《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中国文学史》章培恒,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中国文学批评史》郭绍虞,中华书居1961。
《中国文学批评史》王运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古神话选释》袁轲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董解元西厢记校注》凌景埏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六十种曲》(明)毛晋编,中华书局1958。
《元本琵琶记校注》钱南扬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全元散曲》隋树森编,中华书局1964。
《元诗选》(清)顾嗣立编,中华书局1987。
《元文类》(元)苏天爵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明诗别裁集》(清)沈德潜、周准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战国策笺注》张清常、王延栋,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
《屈原集校注》金开诚等,中华书局1996。
《屈原辞研究》,金开诚,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全汉赋》费振纲,北京大学出版社
《史记》,中华书局1975。
《汉书》,中华书局1975。
《论衡集解》刘盼遂集解,古籍出版社1957。
《两汉文举要》高步瀛,中华书局1990。
《东坡志林》王松林点校,中华书局1981。
《曾巩集》陈杏珍、晁继周点校,中华书局1984。
《陈与义集校笺》白敦仁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陆游集》,中华书局1976。
《诚斋集》,《四部丛刊》本。
《范石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辛稼轩诗文笺注》辛更儒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陈亮集》邓广铭点校,中华书局1987。

中国文学批评史阅读论文

中国文学批评史阅读论文

中国文学批评史阅读论文第一章毛诗大序1.《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十五,《诗序二卷》序。

2.郑振铎:《读毛诗序》,见《中国文学研究》上册,《郑振铎全集》第四卷。

3.顾颉刚:《毛诗序之背景与旨趣》,见《古史辨》第三册。

4.陈允吉:《<诗序>作者考辨》,《中华文史论丛》第13辑。

5.赵敏俐:《<毛诗序>作者问题辨说》,《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84.16.汪春泓:《关于<毛诗大序>的重新解读》,《北京大学学报》1999.67..[韩]洪瑀钦:《论<诗序>中的“志”之心态》,《第四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000年出版。

第二章曹丕《典论·论文》1.陈伯海:《曹丕的文学批评标准及有关问题》,《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二辑,1980年7月。

2.[日]岗村繁:《论曹丕的<典论·论文>》,见《周汉文学史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出版。

3.杨明:《曹丕文气说考》,《中国古典文学丛考》第2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

4.张少康:《中国文学观念的演变和文学的自觉》,《庆祝徐中玉教授九十华诞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5.朱晓海:《魏晋时期文学自觉说的省思》,《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22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6.涂光社:《“文学自觉时代”泛议》.《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23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7.赵敏俐:《魏晋文学自觉说反思》,《中国社会科学》2005.2。

第三章《文心雕龙·序志》1.王运熙:《说<文心雕龙·序志>的一段话》,《文心雕龙探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出版。

2.涂光社:《<序志>篇的生命意识----追求不朽的刘勰》,《广东民族学院学报》1997.1。

3.张少康:《擘肌分理,唯务折衷----刘勰论<文心雕龙>的研究方法》,《学术月刊》1986.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学批评史阅读书目
一、中国文学批评史教材
1.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2.詹英:《文心雕龙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二、中国文学批评史参考书目
1.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2.张少康、刘三富:《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3.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

4.张伯伟:《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版。

5.汪涌豪:《范畴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刘明今:《方法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6年版。

8.罗宗强:《读文心雕龙手记》,生活·读书·知识三联书店2007年版。

9.蒋寅:《中国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增订版)》,中华书局2009年版。

10.张方:《中国诗学的基本观念》,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

三、中国文学批评史学习文献目录
1、毛诗大序
2、典论·论文
3、文心雕龙·序志
4、文心雕龙·原道
5、文心雕龙·征圣
6、文心雕龙·宗经
7、文心雕龙·辨骚
8、文心雕龙·神思
9、文心雕龙·体性
10、文心雕龙·风骨
11、文心雕龙·物色
12、文心雕龙·知音
13、二十四诗品
14、沧浪诗话·诗辨
15、童心说
16、《水浒传》序一、序三及《读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