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建造2米级望远镜的尝试

合集下载

(部编本人教版)最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二 群文通练 一 凝望宇宙第一眼-“中国天眼”【经典练习

(部编本人教版)最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二 群文通练 一 凝望宇宙第一眼-“中国天眼”【经典练习

专题二群文通练练前寄语“群文阅读”是最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一种新理念,它直接指向了新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肯定会影响以后的高中语文教学。

目前的高三复习训练,尤其是二轮复习训练,完全可以把这一理念引进来,形成一种“群文阅读训练观”,即围绕一个主题形成一组同属一个内容主题和训练主题的群文阅读,既达到了训练考点考题的目的,又在内容主题上有所积累,能提高思想认识且对读写都有益处,这样,我们就实现了复习训练效益的立体化、综合化和最大化。

群文通练一凝望宇宙第一眼——“中国天眼”(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微导语2016年9月,“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正式落成启用。

这是我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都说南仁东20年做了一件事: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世界最大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人称“中国天眼”。

他是这项大工程的发起者及奠基人,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人称“中国天眼之父”。

而该工程核心团队的成员,大部分是他的学生。

那么,他们造出来的“中国天眼”,究竟是一只什么样的天眼?首先我们还得追溯到望远镜的发明历史。

我们知道天文望远镜,主要有光学望远镜和射电望远镜,此外还有红外、X射线、伽马射线等望远镜。

最初的天文望远镜是光学望远镜。

1609年,45岁的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一根管子两端装了两个镜片,对着月亮一看,看到了环形山,从此有了现代天文学。

早年的电视,收不到信号,屏幕上密密麻麻的雪花闪烁。

这是电磁波信号,包括来自太空的射电辐射。

1933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卡尔·央斯基,研究长途通讯中的静电噪声时,发现银河中心持续的射电辐射,从此有了射电天文学。

格罗特·伯雷应聘贝尔实验室失败,1937年在芝加哥附近的自家后院,制造出第一台射电望远镜。

这两个小伙子,取得如此重大成果时,都只有二十多岁。

天文学家都想要很大很大的“锅盖”。

望远镜制作方法

望远镜制作方法

望远镜制作方法简介望远镜是一种用来观察遥远物体的工具。

它可以放大物体,使我们能够看到肉眼无法观察到的细节。

本文将介绍望远镜的制作方法,让你能够自己动手制作一台简单的望远镜。

材料准备制作望远镜所需要的材料有:1.两个塑料筒2.一段塑料管或纸质卷筒3.两块透明塑料片4.一块镜片5.胶带或胶水6.一根木棍或金属杆可选的材料包括:1.黑色卡纸2.亮铝箔制作步骤步骤一:准备外筒首先,我们需要准备一个较大的塑料筒作为望远镜的外筒。

取一个塑料筒,将筒壁剪去一小段,使其开口处略大于镜片的直径,这样镜片可以被放置在开口处。

步骤二:制作焦点将塑料管或纸质卷筒剪成一小段,将其固定在塑料筒的开口处,作为焦点。

焦点的长度应适当,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定。

步骤三:添加透镜在焦点的另一侧,将一块透明塑料片固定在塑料筒上,以覆盖整个开口。

这块透明塑料片相当于望远镜的目镜,用于放大物体。

步骤四:制作目镜取另一个塑料筒,将其底部剪去,将一块透明塑料片固定在底部开口。

这块透明塑料片相当于望远镜的目镜,用于放大物体。

步骤五:安装镜片将镜片放在外筒的开口处,并固定在焦点的周围。

可以使用胶带或胶水将镜片固定好。

镜片的选择对望远镜的放大效果有很大影响,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镜片。

步骤六:调整焦距调整焦点与目座的距离,以获得清晰的观察效果。

可以用木棍或金属杆作为焦点的支撑,使其固定在外筒上。

可选步骤可选步骤一:增加遮光装置使用黑色卡纸或亮铝箔制作一个遮光装置,将其固定在外筒的开口处,可以减少光线的干扰,提高观察效果。

可选步骤二:添加三脚架如果你想要更稳定的观察体验,可以制作一个三脚架来支撑望远镜。

你可以使用木材或金属材料来制作一个简单的三脚架。

结论通过制作望远镜,我们能够更好地观察遥远的物体,并且加深对天空的了解。

制作望远镜的过程简单易懂,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调整和改进。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你能够成功制作一台属于自己的望远镜。

望远镜的发明故事

望远镜的发明故事

望远镜的发明故事望远镜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在科技、军事、经济建设及生活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天文望远镜有“千里眼”美誉之称。

那么,望远镜是怎样发明出来的呢?让我们追溯历史,去寻觅天文望远镜在发展进程中留下的足迹。

早先的望远镜是玩具17世纪初,在荷兰的米德尔堡小城,眼镜匠利珀希几乎整日在忙碌着为顾客磨镜片。

在他开设的店铺里各种各样的透镜琳琅满目,以供客户配眼镜时选用。

当然,丢弃的废镜片也不少,被堆放在角落里的废镜片成了利珀希三个儿子的玩具。

一天,三个孩子在阳台上玩耍,小弟弟双手各拿一块镜片靠在栏杆旁前后比划着看前方的景物,突然发现远处教堂尖顶上的风向标变得又大又近,他欣喜若狂地叫了起来,两个小哥哥争先恐后地夺下弟弟手中的镜片观看房上的瓦片、门窗、飞鸟……它们都很清晰,仿佛是近在眼前。

利珀希对孩子们的叙述感到不可思议,他半信半疑地按照儿子说的那样试验,手持一块凹透镜放在眼前,把凸透镜放在前面,手持镜片轻缓平移距离,当他把两块镜片对准远处景物时,利珀希惊奇地发现远处的视物被放大了,似乎就在眼前触手可及。

这一有趣的现象被邻居们知道了,观看后也颇感惊异。

此消息一传开,米德尔堡的市民们纷纷来到店铺要求一饱眼福,不少人愿出一副眼镜的代价买下可观看物景变近的镜片,买回去后当作“成人玩具”独自享用,结果废镜片成了“宝贝”。

受此启示,具有市场经济头脑的利珀希意识到这是一桩有利可图的买卖,于是向荷兰国会提出发明专利申请。

1608年10月12日,国会审议了利珀希的申请专利后给予了回复,受理的官员指着样品对发明人提出改进要求:能够同时用两只眼睛进行观看;“玩具”是大类,申请专利的这个玩具应有具体的名称,利珀希很快照办了。

接着他又在一个套筒上装上镜片,并把两个套筒联结,满足了人们双眼观看的要求,又经过冥思苦想将这个玩具取名为“窥视镜”。

这一年的12月5日,经改进后的双筒“窥视镜”发明专利获得政府批准,国会发给他一笔奖金以示鼓励。

望远镜的原理和制作过程

望远镜的原理和制作过程

望远镜的原理和制作过程
望远镜是一种光学仪器,用于观察遥远物体并放大其细节。

它的主要原理是利用透镜或反射镜来收集和聚焦光线,使得物体的图像能够被观察者看到。

望远镜的制作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设计:首先确定望远镜的类型(折射式或反射式)、焦距、放大倍数等参数。

根据这些参数,设计出适合的光学元件。

2. 制作镜片:对于折射式望远镜,需要制作凸透镜和凹透镜。

对于反射式望远镜,需要制作反射镜。

这些镜片通常是由光学玻璃或特殊材料制成,并经过抛光和涂膜处理以提高光学性能。

3. 装配:将制作好的镜片安装到望远镜的光学管中。

光学管通常由金属或塑料制成,用于支撑和保护光学元件。

4. 对准和调焦:调整镜片的位置和角度,以确保光线能够正确聚焦在焦平面上。

同时,通过调节焦距,使观察者能够获得清晰的图像。

5. 配置附件:根据需要,可以添加附件如滤镜、目镜、支架等,以增强望远镜的功能和便利性。

需要注意的是,望远镜的制作过程可以因设计和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更复杂的望远镜可能需要更多的步骤和精确的加工技术。

对于专业的天文望远镜,通常需要更高的制造精度和优质的光学材料。

希望这些信息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有任何进一步的问题,请随时提问。

跨学科实践 自制天文望远镜观察月球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苏科版(2024)上册

跨学科实践 自制天文望远镜观察月球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苏科版(2024)上册

24
随堂检测
感悟新知
2.简单的折射望远镜分为两种类型:由凸透镜作为目镜的称为开普勒望远镜,
由凹透镜作为目镜的称为伽利略望远镜,它们的共同点是都用凸透镜作为物镜。
如图是用两种望远镜观察远处物体的示意图,两种望远镜观察远处物体的共同
点是像相对观察者变__近______(选填“远”或“近”)、变__小______(选填
4.和同学交流对撰写的观察报告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问题与探究的价值 等并进行评价。
23
随堂检测
感悟新知
1.如图所示为开普勒望远镜。这种望远镜的目镜和物镜都是_凸___透____镜。当 被观察到的物体在物镜的两倍焦距以外时,物镜使物体成一个_倒___立____、 _缩___小____的__实______像。相当于_照__相___机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
3
任务一 自制天文望远镜
望远镜的结构及成像原理
感悟新知
物镜镜筒和目镜镜筒等
物镜:倒立、缩小、实像 目镜:“正立”、放大、虚像
4
任务一 自制天文望远镜
感悟新知
1.制作天文望远镜所需的器材:
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以焦距较大的为物镜、焦距较小 的为目镜;稍微硬点的纸板;一次性纸杯;剪刀;胶水; 卡纸等。
5
任务一 自制天文望远镜
2.制作步骤:
感悟新知
(1)准备所需的材料,将硬纸板 卷成两个一样的如图的纸筒,用 胶带将两个纸筒粘在一起。
6
任务一 自制天文望远镜
2.制作步骤:
感悟新知
(3)将焦距小的凸透镜即目镜粘在纸筒里 (2)裁剪出大小合适的蓝色硬纸片,将 面一点,将黄色卡纸粘在纸筒一端。 涂有胶水的蓝色卡纸卷在粘好的纸筒上面。

望远镜的发展历程

望远镜的发展历程

望远镜的发展历程望远镜是一种用来观察遥远天体的光学仪器,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开始使用简单的放大镜来观察星体,这可以被视为望远镜的起源。

然而,真正的望远镜的发展始于17世纪。

1608年,荷兰人汉斯·卢伽(Hans Lippershey)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望远镜,他使用两个凸透镜组成了一个简单的放大系统。

这种望远镜被称为折射望远镜,因为它使用了透镜来折射光线。

不久之后,伽利略·伽利莱(Galileo Galilei)改进了这个望远镜,并使用它来进行天文观测。

他的贡献之一是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这证明了地球并非宇宙的中心,而是绕太阳运行。

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牛顿望远镜问世。

这种望远镜采用了凸透镜和平面反射镜的组合,使得镜筒更短且更易于制造。

牛顿望远镜的发明对望远镜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很多现代望远镜的原理仍然基于牛顿望远镜。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光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望远镜的观测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望远镜的口径不断增加,光学镜片的质量不断改善,这使得科学家们能够更精确地观测到星体的细节。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望远镜的视野还是受到了限制。

由于地球的大气层对光线的扭曲和散射,望远镜的观测能力受到了很大的干扰。

为了克服这一问题,人们开发了自适应光学系统。

这种系统可以根据大气条件的变化,实时调整望远镜的形状,以纠正光线的扭曲,从而获得更清晰和准确的图像。

此外,望远镜的发展还包括了无线电望远镜和空间望远镜。

无线电望远镜利用射电波来观测天体,它们可以穿透大气层并探测到辐射源。

而空间望远镜则避开了地球大气层的干扰,像哈勃望远镜这样的空间望远镜能够提供非常清晰的图像,并探索遥远宇宙的未知领域。

如今,望远镜已成为天文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它们能够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宇宙的起源、结构和演化,解开许多宇宙之谜。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望远镜将会带给我们更多震撼人心的发现和突破。

望远镜的发展简史

望远镜的发展简史

天文望远镜是观测天体的重要手段,可以毫不夸大地说,没有望远镜的诞生和发展,就没有现代天文学。

随着望远镜在各方面性能的改进和提高,天文学也正经历着巨大的飞跃,迅速推进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从第一架光学望远镜到射电望远镜诞生的三百多年中,光学望远镜一直是天文观测最重要的工具,下面就对光学望远镜的发展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折射式望远镜:1608年,荷兰眼镜商人李波尔赛偶然发现用两块镜片可以看清远处的景物,受此启发,他制造了人类历史第一架望远镜。

1609年,伽利略制作了一架口径4。

2厘米,长约1。

2米的望远镜。

他是用平凸透镜作为物镜,凹透镜作为目镜,这种光学系统称为伽利略式望远镜。

伽利略用这架望远镜指向天空,得到了一系列的重要发现,天文学从此进入了望远镜时代。

1611年,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用两片双凸透镜分别作为物镜和目镜,使放大倍数有了明显的提高,以后人们将这种光学系统称为开普勒式望远镜。

现在人们用的折射式望远镜还是这两种形式,天文望远镜是采用开普勒式。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当时的望远镜采用单个透镜作为物镜,存在严重的色差,为了获得好的观测效果,需要用曲率非常小的透镜,这势必会造成镜身的加长。

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天文学家一直在梦想制作更长的望远镜,许多尝试均以失败告终。

1757年,杜隆通过研究玻璃和水的折射和色散,建立了消色差透镜的理论基础,并用冕牌玻璃和火石玻璃制造了消色差透镜。

从此,消色差折射望远镜完全取代了长镜身望远镜。

但是,由于技术方面的限制,很难铸造较大的火石玻璃,在消色差望远镜的初期,最多只能磨制出10厘米的透镜。

十九世纪末,随着制造技术的提高,制造较大口径的折射望远镜成为可能,随之就出现了一个制造大口径折射望远镜的高潮。

世界上现有的8架70厘米以上的折射望远镜有7架是在1885年到1897年期间建成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897年建成的口径102厘米的叶凯士望远镜和1886年建成的口径91厘米的里克望远镜。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探索宇宙 课件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探索宇宙 课件

由美国国家
哈 航空航天局主持

建造,是最为著 名的太空望远镜
望 ,也是所有天文

观测项目中规模 最大、投资最多
镜 、最受公众瞩目
的一项。
地 球 卫 星
火 星 探 测 器
Hale Waihona Puke 国 际 空 间 站有500多名航天员遨游过
太空,在太空中进行科学研
究。但同时,有十多位航
天员在发射时以身殉职,为 人类的航天事业献出了生命 。
500 米 口 径 球 面 射 电 望远镜被誉为“中国天眼 ”,简称FAST。由我国天 文学家南仁东于1994年提 出构想,并由中国科学院 国家天文台主导建设,历 时 22 年 建 成 , 于 2016 年 9 月25日落成启用。2020年 1月 11日,“中国天眼” 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投入 运行。
“神州五号”载人飞船 2003年10月15日发射成功
探月工程
“玉兔”号月球车 2013年12月15日4时35分着陆
“玉兔”号传回月球照片
空间站
“天宫”号空间站 2021年6月17日完成对接
“祝融号”火星车 2021年5月22日10时40分着陆
研讨
1.从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2.在太空探索中,我国取得了哪些成就? 3.结合实际,我们可以参加哪些天文类的实践活动?
1.世界上第一个用望远镜观测行星和恒星的天文学
家是( A )。
A.伽利略 B.牛顿 C.哥白尼 D.爱因斯坦
2.我国的月球车被命名为( B )。
A.“嫦娥”号 B.“玉兔”号 C.“祝融”号 D.“天宫”号
1.人类第一次从太空遥望地球的人是-----( B )
A、杨利伟 B、加加林 C、阿姆斯特朗

望向宇宙深处的中国“天眼”

望向宇宙深处的中国“天眼”

望向宇宙深处的中国“天眼”2019-07-11近⽇,位于贵州省平塘县⼤窝凼的世界最⼤单⼝径射电望远镜――500⽶⼝径球⾯射电望远镜(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简称FAST)的最后⼀块反射⾯单元成功吊装,标志着这只“观天巨眼”终于睁开了,即将把⽬光投向宇宙的深处,追踪遥远的信号,搜寻奇异的天体,甚⾄开展对地外⽂明的探索。

中国“天眼”的开启,还将为射电天⽂学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时代呼唤“射电巨镜”宇宙天体除了发出可见光之外,还发出多种⼈眼看不见的辐射,如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线电波等。

早期的天⽂学家只能在可见光范围内观测宇宙,但近⼀⼆百年来,由于⼈类陆续发现了多种可见光之外的辐射,并不断研制出能够观测到这些辐射的特殊的望远镜,⼈类已经掌握了在多种“不可见”波段上观测宇宙的技术,这其中有关射电波的应⽤是最值得⼤书特书的。

1931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电器⼯程师央斯基⽤天线发现了⼀个可能来⾃银河系中⼼的⼲扰源,这表明宇宙中的天体也是有⽆线电辐射的。

这件事启发了另⼀位名叫格罗特·雷伯的⽆线电⼯程师,于是他在⾃家后院安装了⼀个天线,它的主体是⼀个直径约9⽶的抛物⾯,这就是⼈类第⼀架为天⽂观测⽽制造的射电望远镜。

射电望远镜的成像过程⽐光学望远镜复杂,它要不停地记录接收到的数据,然后通过对数据的处理获得所观测天区的图像。

射电望远镜的诞⽣为⼈类探索宇宙奥秘打开了⼀个新的窗⼝,⼈们称之为“射电窗⼝”。

很快,⼈们就⽤射电望远镜发现了⼤量发射⽆线电波的天体,这些天体被统称为“射电源”。

为了研究“射电源”,⼀门崭新的学科也应运⽽⽣,这就是射电天⽂学。

⼈们早就意识到,遥远的宇宙中存在着很多奇特的现象和神秘的天体,仅仅⽤普通的望远镜是根本发现不了它们的。

例如,⼈们预⾔了⼀种致密的中⼦星的存在,这种星由挤压在⼀起的中⼦组成,中⼦星的密度⾼得惊⼈,直径只有⼏⼗千⽶,质量却⽐太阳还⼤。

”天眼“之父南仁东事迹

”天眼“之父南仁东事迹

”天眼“之父南仁东事迹”天眼“之父南仁东事迹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事迹吧,借助事迹可以很好地体现先进对象的先进思想、精神,以及特定的时代特征。

什么样的事迹才是规范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天眼“之父南仁东事迹,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天眼“之父南仁东事迹1南仁东简介:吉林辽源人,中国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曾任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负责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科学技术工作。

20xx年5月,获得全国科学技术奖;20xx年7月,入选为20xx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

南仁东:“一口气”领中国迈向星辰大海。

20xx年9月15日,我国著名天文学家、“天眼之父”南仁东先生因病逝世,享年72岁。

在过去的23年里,南仁东从壮年走到暮年,把一个朴素的想法变成了国之重器,成就了中国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项目——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人们称它为“中国天眼”。

24年前,南仁东拒绝了国外的高薪待遇,毅然决然的回了国。

就是因为在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科学家们提出,在全球电波环境恶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接受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

他坐不住了,当时就决定回国。

但是这项工程的每一步都不容易。

选址,论证,立项,建设他都亲力亲为。

有人和他说,贵州的喀斯特洼地多,可以建出性价比较高的“天眼”台址。

南仁东则在1994年到20xx年间,走遍了贵州大山的每一个沟洼。

乱石遍地的喀斯特山里,路的很少有,只能从灌木丛中深一脚,浅一脚的慢慢挪。

可是,除了选址难,还有很多方面的困难。

这是一个涉及领域极其宽广的工程,天文学、力学、机械、结构、电子学、岩土、测量与控制……工程预算也是南仁东为之而努力的。

有那么几年间,南仁东无论大会小会,中国外国,逢人就推销“天眼”项目。

“天眼”成了南仁东为之倾注心血的孩子。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20xx年9月25日,“天眼”工程正式落成启用。

大国工匠南仁东

大国工匠南仁东

1
影响着身边的人
他的执着和专注精神深深地感染着身边的人,激励着
2
他们不断追求卓越和进步
3
他的为人处世和高尚品质也成为了人们学习的榜样
6
总结评价
总结评价
南仁东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人民科学家,他的贡献不仅仅是在射电望远镜建设和射电天文学领域,
1
还体现在他的个人品质和社会影响力方面。他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和天文学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 时也激励着身边的人不断追求进步和发展。他的事迹将会永远铭刻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永远值得我
们学习和怀念
2
南仁东的精神也深深地影响着更多的人,他的事迹被广为传颂,成为了无数人心目中的榜样。他的奋 斗和成就,不仅代表着中国科学界的进步,更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3
南仁东的一生,是对科学无尽的热爱和追求的体现,是对人民无私奉献的写照。他以卓越的才华和敬 业精神,创造出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大国工匠"
在20世纪90年代初,南仁东提出了建设500米口径球 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构想。这是一个大胆的设想, 因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只有300米 口径。然而,南仁东和他的团队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奋 斗,终于在2006年开工建设了FAST项目
3
科学成就
科学成就
南仁东的成就不仅仅是在射电望远镜建设方面。他
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在读书时期就对天文学产生了极大的
2 兴趣,一直梦想着能够成为一名天文学 家
3 然而,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他并没有 能够进入大学深造
4 但是,这并没有打消他对天文学的热情
2
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
南仁东在职业生涯中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和敬业精神。 他于1983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工作,并开始 了他的射电望远镜研究之路。在当时,中国还没有自 己的大型射电望远镜,因此南仁东只能依靠自己的努 力和团队的支持来开展研究

望远镜的发明

望远镜的发明

望远镜是十七世纪初,具体地说,是一六零八年秋天由一个荷兰小城密德尔堡的眼镜师李帕西发明的。

据说,他一时心血来潮——也许是替某一位高度近视的顾客配一副合适的眼镜,将一块玻璃的凹透镜(这是矫正近视眼的)与一块玻璃的凸透镜(这是矫正远视眼和老花眼的,亦可用来作放大镜),一前一後搭配放置成同一水平线上,透过两块玻璃看景物,发现远处的物体被放大了,其实应该是拉近了距离。

他用一张羊皮纸卷成一个筒,将两块镜片固定下来,第一个望远镜就此问世。

李帕西称之为“明晰镜”,立刻认识到它的用处,譬如:航海、军事、旅行——当时的荷兰航海业十分发达,又在打仗,马上於一六零八年十月向密德尔堡市议会报告并申请专利三十年。

尽管市议会立即组织了一个委员会对此“明晰镜”审查,且委员们轮流用来望远,一致认为有用,但未给他专利,因为他们听到消息後,便应法国大使之请,准备送一具“明晰镜”给法国国王,不再可能保守秘密了。

於是市议会只给了李帕西一份丰厚的酬金,何谓丰厚?是因原定九百佛罗林金币,由於又让他做一个双筒的,故奖金翻倍。

不给专利的缘故,还有一个自称梅西斯的人在稍後也提出类似申请,其人自称:历时两年试验,发明了同样的望远工具,比李帕西的要看起来清楚得多,如此这般,专利便耽搁下来了。

可这个所谓的梅西斯的家伙又说要改进一番,却一直拿不出来实物,後来居然还来了个人间大蒸发,销声匿迹了。

估计是个江湖骗子,当然也有可能做不出来成品。

据说还有第三个发明者,那就是与李帕西同住一城的另一位眼镜师詹森,他与其父老詹森一起发明了望远镜。

故老传闻老詹森在一五九零年发明了显微镜,或云未必是他发明的。

似乎还有传言是梅西斯去找詹森,却投错了门径,进了李帕西的店铺,李帕西从梅西斯那颇受启发,故而发明了望远镜,等等。

虽然个中有不少耳食之事,却说明了一个事实,即:十七世纪初,望远镜这一简单工具是任一眼镜师可用两块现成的镜片制作出来;事实上,伽利略便独立地做出来了。

不过发明者的荣誉却落在李帕西头上,实属偶然,因其目的并非想制造一架望远镜,结果却歪打正着。

中国天眼建造过程的案例

中国天眼建造过程的案例

中国天眼建造过程的案例说起“天眼”,我们先来认识一位已逝的老人。

他就是我国天文学家南仁东。

1994年,南仁东从美国观看阿雷西博望远镜之后,立志要修建一座中国的射电望远镜。

这座望远镜的建造,涉及到世界科技进展中非常重要的一支——射电天文学。

在20世纪60年代,四大天文发现中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类星体、脉冲星和星际分子,都是利用射电望远镜才得以进行观测的。

的确,天文学的真谛在于观测,没有一流的观测设备,就拿不到一手的观测数据,相关的实验和理论研究也就很难产生大的影响。

正因为这样,时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副台长的南仁东才提出:在我国境内建造直径500米、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当时,我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口径只有30米。

从30米到500米,这是个非常大胆的设想,看好这件事的人寥寥无几。

因为建设这样大口径的射电望远镜已不仅仅是一个严密的科学工程,还是一个难度巨大的建设工程,它涉及天文学、力学、机械工程、电子学、测量与控制工程,甚至岩土工程等各个领域。

整个工程从纸面设计到实际建造和运行,听起来是个遥不可及的构想。

当时人们最为普遍的质疑是“有合适的地方建造吗?施工难度怎么克服呢?”但南仁东认准了这件事儿。

从1994年开始,年近五旬的南仁东开始主持射电望远镜计划的推进工作。

他大胆提出,利用我国贵州省的喀斯特洼地作为望远镜台址,建设巨型球面望远镜,并且立即启动贵州选址工作。

为了在贵州喀斯特地形区找到一个完美的洼地,南仁东拄着竹竿,挽着裤腿,爬上爬下。

这样的勘测过程,长达12年。

当时,南仁东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跋涉在我国西南的大山里。

为了选址,几乎踏遍了那里的所有洼地。

最终经过多年的论证,射电望远镜选址定在贵州省平塘县的大窝凼洼地。

这块洼地,有几百米的山洼被四面的山体环绕,正好挡住外面的电磁波。

南仁东一边选址,还要一边为工程立项奔波。

他清楚地知道,要建一个500米口径的大家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块头,需要大资金,必须得充分论证,尽快立项。

5.5 跨学科实践:制作望远镜习题及解析(分层练习)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2024)

5.5 跨学科实践:制作望远镜习题及解析(分层练习)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2024)

5.5 跨学科实践:制作望远镜习题及解析(分层练习)一、制作望远镜1. 望远镜是用来观察 物体的一种光学仪器。

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 镜;靠近被观测物体的叫 镜。

物镜使远处的物体在 附近成实像,目镜相当于一个 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

【答案】 远方 目 物 焦点 放大【详解】望远镜是观察远方物体的一种光学仪器。

目镜与物体根据位置进行区分,靠近眼镜的叫目镜,靠近被测物体的叫物镜。

物镜的作用是使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 如图所示是简易天文望远镜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远处的物体经过物镜成一个 的实像,落在目镜 的位置;这个实像经过目镜成一个正立、 的 像。

如果你想制作简易天文望远镜,没有现成的透镜,可以选用合适的 (选填“近视”或“远视”)镜片来代替。

【答案】倒立、缩小,焦点以内,放大,虚,远视。

【详解】望远镜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靠近眼睛的叫目镜,靠近被观测物体的叫物镜,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

望远镜中物镜是一个凸透镜,远处的物体处在该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之外,经该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这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正好落在目镜焦点以内(物距小于一倍焦距)的位置,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这个实像经过目镜成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近视眼镜片是凹透镜,远视眼镜片是凸透镜,所以想制作简易天文望远镜,没有现成的透镜,可以选用合适的远视镜片来代替。

3.如图所示,小明把焦距长的凸透镜放在前面,焦距短的凸透镜放在后面,正在模拟 (选填“显微镜”或“望远镜”)的使用,其中物镜的作用相当于 (选填“照相机”或“投影仪”)。

【答案】望远镜,照相机。

【详解】开普勒望远镜物镜使物体成一倒立、缩小的实像,然后再用目镜把这个实像放大,这就是望远镜的原理,由图可知,小明正在模拟的就是望远镜的使用,其中物镜的作用相当于照相机。

4.人眼能不能看清一个物体,物体对我们所成的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望远镜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远方物体,但由于它离我们的眼睛很,再加上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了。

“天眼之父”南仁东

“天眼之父”南仁东

“天眼之父”南仁东作者:苏悦曦来源:《科学大众(中学)》2022年第10期他悄悄地来到世界,又默默地离开人间,留下一世精彩。

他就是“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原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南仁东。

南仁东永远忘不了在他15岁时的那个星期天,一位名叫赵振声的老师鼓励他将来为国家作贡献。

从那一刻开始,他那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理想被点燃了。

在此后的学习、工作生涯中,南仁东正是这样做的,抓住一切机会,努力为国家作贡献。

在國际无线电科学联合会第二十四届大会上,多国天文学家共同提出:要抓紧建造新一代功能强大的大射电望远镜,但仅凭一国力量是难以实现的,必须多国联手。

于是,会议决定成立国际大射电望远镜工作组,由包括中国在内的10国代表组成。

南仁东曾先后到多国天文机构进行客座研究,深知联合建造大射电望远镜这件事的意义,于是向中国科学院提出:我们要积极争取让国际大射电望远镜建到中国来。

得到中科院支持,南仁东他们随即着手选址。

但那时是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缺少一定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支撑,甚至连建造场地都毫无头绪,大家并不看好南仁东。

如果我是南仁东,在那种情况下,我可能会放弃。

可是南仁东坚定了自己的选择,拿着图纸和棍子,走遍全国各地,开始了艰辛的选址之路。

我敬佩的,正是他不在乎世俗的眼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迎难而上,永不言弃。

经过漫长的12年选址,最终定在了贵州万山深处。

光一个选址就花了这么多年!这得有多大的恒心和毅力呀!这让我想到,不论古今中外,凡是有所成就者,凭借的都是他们不轻言放弃的精神。

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曾三次落榜,却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

他走遍了长江、黄河流域,参考了800多种医书,经过27年的刻苦钻研与实践,终于写成医学巨著《本草纲目》。

更令人感动的是,就算面对外国人的嘲讽,就算身体出现严重的不适,南仁东依然在坚持。

同事们都劝他去体检,但是他担心体检结果影响“大射电”立项,还是没去。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南仁东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

人教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5.5 跨学科实践:制作望远镜(教案)

人教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5.5 跨学科实践:制作望远镜(教案)

第5节跨学科实践:制作望远镜【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难点: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理解望远镜的原理。

【教法与学法】教法:引导启发式、讨论合作式、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法:学案导学自学、小组合作讨论【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望远镜学生:搜集望远镜的资料【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用幻灯片展示人类可以看到却无法看清楚的物体——细胞、雪花及宇宙中的天体。

你知道这些物体都是通过什么观察到的吗?大屏幕展示显微镜下的微小物体图片:大屏幕展示哈勃望远镜拍摄的天体图片:望远镜、显微镜就是我们的“千里眼”“火眼金睛”,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它们!二、进行新课(一)望远镜因为学生在生活中玩过望远镜,所以提出问题:1.望远镜的构造是什么样的?2.如何使用望远镜?然后学生结合课件或投影一一讲解。

那望远镜看清远处物体的原理是什么呢?教师出示原理图,让学生观察分析讨论。

然后教师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简单解释: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靠近眼睛的叫作目镜,靠近被观测物体的叫作物镜。

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

所以望远镜可以简单看成是照相机和放大镜的组合。

(二)视角1.定义:通过观察图片,简单认识什么是视角。

2.视角大小的影响因素:通过观察图片,简单认识视角大小的影响因素结合以上问题的分析,提出问题:(1)显微镜是如何增大视角,来看清楚小物体?(2)望远镜是如何增大视角,来看清楚远处物体?学生简答讨论回答,教师再简单解释:显微镜和望远镜都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都叫物镜和目镜,但有不同的地方,显微镜的物镜,物距在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像。

作用是使物体进行一次放大。

所以显微镜是通过增大物体的大小增大视角的。

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

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

所以望远镜是通过缩小距离和增大像的大小来增大视角的。

中正式(五十三兵工厂兵工署造)望远镜

中正式(五十三兵工厂兵工署造)望远镜

中正式(五十三兵工厂兵工署造)望远镜中正式望远镜是中国自行设计生产的第一款军用双筒望远镜,诞生于抗战最艰苦的1939年4月,由中国光学创始人龚祖同和金光路设计。

根据生产时间和镜身标识的不同,中正式望远镜可分为“昆明二十二”和“中正式”两种。

“昆明二十二”也称为“昆镜”,早期命名为“敬之式” ,其镜身涂黑漆,是1939年至1941年由22工厂生产。

该镜采用当时欧洲流行的矩形框标识,左肩框内上标“双望”下标“6×30”字样,右肩框内上标“昆明”下标“二十二”字样,中轴下盖刻编号。

“中正式”是1942年22工厂同51工厂合为53工厂后生产的,镜身涂绿漆,左肩棱镜盖刻椭圆形标识框,框内上标篆书“中正式”下标篆书“五十三”字样,标识框以下用篆书标“兵工署制”字样,右肩刻一椭圆形测距标识,中轴下盖刻编号。

两款望远镜虽然标识不同,但结构却完全相同,共生产了23507具,其中1939年至1941年由22工厂生产1866具,解放后1950年至1954年生产了4429具,其余的均是由53工厂生产的“中正式”。

中正式望远镜是中国光学工业的起点,其综合性能基本达到了当时国际水平,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工业基础薄弱的中国能自行研制生产这种水平的望远镜是非常不容易的。

值得一提的是,内战时期53工厂还生产了单筒“中正式”望远镜,单筒中正式饰皮为细颗粒状,且无分划板,仅生产了430具,现在非常少见。

中正镜应该是有三种:二十二厂中正(贰望),五十三厂中正(军政部),五十三厂中正(兵工署).昆明二十二标的镜子只能说是中正望远镜的同类型产品因为是50到54年间生产的以上引用网络资料我收藏的这件中正式(五十三兵工厂/兵工署造)望远镜原汁原味,总体尚可,标志清晰,镜肩等部位遗留有军绿色原漆,可惜中轴上下盖缺失,编号看不到了,应该是45年后的,另外饰皮没了,老镜子不谈光学也罢,虽然没法还原及体会老镜的光学水平,但拿在手上手感极好,沉甸甸中不乏极佳的平衡感。

科技小制作-望远镜

科技小制作-望远镜

科技⼩制作-望远镜神话故事《葫芦娃》中有⼀位葫芦娃有特殊的本领,他有千⾥眼,能够看到很远以外的东西。

你们想不想拥有和他有⼀样的本领呢?动动⼿让我们⼀起完成下⾯的实验。

你也完全可以拥有⼀双“千⾥眼”。

实验⽬的:1.了解望远镜的有关常识和基本结构 2.会利⽤透镜⾃制望远镜实验重点:了解透镜成像原理实验认知:望远镜是⼀种⽤于观察远距离物体的⽬视光学仪器,利⽤通过透镜的光线折射或者光线凹透镜反射使之进⼊⼩孔并会聚成像能,再经过放⼤镜放⼤成像的光学仪器。

就实质来说是扩⼤⼈眼的视⾓范围,把远物很⼩的张⾓按⼀定倍率放⼤,使之在像空间具有较⼤的张⾓,使本来⽆法⽤⾁眼看清或分辨的物体变清晰可辨。

它是⼀种通过物镜和⽬镜使⼊射的平⾏光束仍保持平⾏射出的光学系统。

凸透镜根据光的折射原理制成的。

凸透镜中央较厚,边缘较薄。

凸透镜有会聚作⽤故⼜称聚光透镜,较厚的凸透镜则有望远、会聚等作⽤。

凹透镜的镜⽚的中央薄,周边厚,呈凹形。

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

平⾏光线通过凹球⾯透镜发⽣偏折后,光线发散,成为发散光线,不可能形成实性焦点。

实验步骤:1)实验准备认识实验器材:凸透镜、凹透镜、硬折纸、双⾯胶。

2)揭开双⾯胶,把2⽚镜⽚分别对准纸板上的镜孔粘贴(镜⽚平⾯的⼀⾯与纸板相贴。

3)按纸板上的压痕折叠、粘粘(如左图)最后插接两边,完成制作过程。

4)观察有没有望远的效果?提⽰:镜⾯容易磨损,⼿指尽量不要接触镜⾯,以免影响效果;在有强烈的太阳光时,不能把凸透镜对着易燃易爆品。

知识拓展:17世纪初的⼀天,荷兰⼩镇的⼀家眼镜店的主⼈利伯希为检查磨制出来的透镜质量,把⼀块凸透镜和⼀块凹透镜排成⼀条线,通过透镜看过去,发现远处的教堂塔尖好象变⼤拉近了,于是在⽆意中发现了望远镜的秘密。

1608年他为⾃引⼰制作的望远镜申请专利,并遵从当局的要求,造了⼀个双筒望远镜。

据说⼩镇好⼏⼗个眼镜匠都声称发明了望远镜。

世界上最早的望远镜是1609年意⼤利科学家伽利略制造出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建造2米级望远镜的尝试作者:刘宜林来源:《科学文化评论》2015年第03期摘要现安放于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的2.16米望远镜,于1958年开始设计,1989年安装落成,是我国第一架自行研制的2米级光学望远镜,也曾是远东最大口径的望远镜。

2.16米望远镜的建成使得中国天体物理学研究进入光谱研究的领域,观测能力扩大到了银河系外,被誉为中国天文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它的建造见证了20世纪50年代后,中国天文学,尤其是天体物理学的发展历程。

本文通过梳理这段时期中国希冀拥有自己的2米级望远镜发展天体物理学的梦想,再到大跃进期间变成“自力更生”自己设计、自己建造这架当时技术上难以达到的望远镜的过程,探讨五六十年代中国社会思潮、政治运动对作为基础理论研究学科的天体物理学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 2.16米望远镜大跃进天文学史科学远景规划1949年1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后,在民国时期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统管全国的天文事业和各大天文台站。

当时中国已有的台站张钰哲等人一方面利用紫金山天文台原有的60厘米望远镜开展天体测量工作,另一方面积极谋划天体物理学的建设和发展。

当时国家科研基础差,学科非常不完备,人才缺乏,仪器设备都很落后,但同时国家的科技建设对天文学又有具体的需求。

和其他科学一样,天文学也是采取“任务带学科”的方式发展。

同时,国家也在谋划科学技术的远景规划,天文学领域要大力发展天体物理学。

一方面引进人才,另一方面购置仪器,计划在北京建立以天体物理学为重点的综合性天文台。

2.16米望远镜的建造,就是在新中国初期天文学和社会历史背景下提出的。

本文将着眼于2.16米天文望远镜研发初期(1957-1959年),重点考察2.16米反射望远镜在立项初期的史实,分析天文学发展远景规划、天文学技术发展内在需要以及“大跃进”为代表的政治运动等因素对2.16米望远镜立项的影响。

一建国初对天体物理学的规划与大望远镜计划的提出天体物理学自19世纪成为单独的学科以来,发展特别迅速。

但是中国天体物理学的底子很薄。

紫金山天文台于1953年建立了天体物理组,当时只有李珩带领陈彪和王绶琯从事研究,望远镜口径只有60厘米,而且还需要修理。

所以建国初期天文学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天体测量、小行星观测、天体力学等方面,天体物理学亟待开展。

而天体物理学需要进行恒星分光观测,因此需要大口径的光学望远镜。

20世纪50年代中期,天文学比较顺利地完成了授时服务、编历等任务,如何发展学科成为中国天文学面临的问题。

与时同时,国家开始制定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划。

1956年12月,《一九五六一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简称“十二年远景规划”)出台,计划迅速壮大科学技术力量,力求某些重要和急需的部门在十二年内接近或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天文学在1956年春也制定完成了中国天文学的“十二年远景规划”,确定了我国天文学科在此后十余年内的两大发展方向:一是以完成任务为目标,同时开展与完成规定任务有关的方法和理论研究,即所谓“以任务带学科”。

其中包括:编历、授时、纬度变化研究、基本星表编排、天文常数测定等天体测量方面研究,太阳活动性预报服务和由之发展起来的太阳活动性监测及其物理现象的研究、日地关系研究等等;二是结合现代天体物理学的主流,为我国天体物理研究的起步作出安排。

第一个方向的研究虽不包括天体物理,却是天体物理观测研究的重要基础;第二个方向则包括了在津京唐地区和滇蜀地区选出适合放置大型望远镜的台址,为建立以天体物理为主的研究基地作好准备。

因为大型天文望远镜的建设是发展天体物理学的必要条件。

建国初期,我国亟需大量的科技人才。

当时采取的策略是推动在国外留学完成学业的留学生回国,为科技发展服务。

1957年,旅法天体物理学家程茂兰经过张钰哲等人的争取,回到中国投身于中国天文学的建设之中。

程茂兰回国前已是国际天文学界的知名学者。

他于1925年留法,1939年获法国国家数学博士学位,1939-1957年间在法国里昂和上普罗旺斯天文台工作,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和研究生导师等职务,主要从事恒星分光研究、共生星的光谱研究、恒星的近红外光谱和帕邢跃变研究以及气体星云的光谱研究。

发现和证认了不少新谱线及它们的变化规律,在恒星的照相红外分光光度研究、猎父座气体星云的光谱研究、以及夜天光谱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还发展了用照相分光光度法确定大气中臭氧层厚度的方法等。

回国后,程茂兰的主要任务是筹建北京天文台,这也是1956年制定的天文学“十二年远景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

程茂兰把近代国际上的天文选址概念和方法引入中国,带领中国的年轻天文工作者着手北京天文台选址工作,最后选定河北兴隆县的连营寨为北京天文台的光学研究基地。

为了尽快开展天体物理工作,程茂兰也提出了购置天文望远镜的建议。

他在1957年11月26日中国科学院院常务工作会议上,作了关于要求筹建北京天体物理研究台和配备适应现代天体物理学研究需求的光学望远镜的发言。

他提出,国内的天体物理学的现状既可怜又可惜:“可怜的是我国在新世纪以来无多大的进展。

在国民党反动时代,给我们留下的家世很穷”,“在天文学的重要部门都很薄弱,天体物理学的实测工作,根本就是空白点”。

虽说也有如紫金山天文台、上海余山天文台这样的基础,但“仪器不够近代化,天气条件又太坏”。

加之由于当时世界上其他国家已有超2米级的大口径反射望远镜,因此,程茂兰提出要发展实测天体物理,必须有口径足够大的光学望远镜作为支持:我们知道美国早就有2.5米的反光望远镜,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又安装了5米的反光望远镜,苏联正在筹建口径2米以上的反光望远镜,日本、埃及、印度也正在筹购1.93米的望远镜。

英国正在安装1.93米的望远镜。

我们中国这样大的仪器没有。

因此,为了发展我国实测天体物理学,“推进我国物理光谱学、电子学(如光电成像)、理论物理学(如等离子区)以及其他基本理论学科的研究”,程茂兰提议设置一台口径两米左右的反射望远镜。

程茂兰的发言无疑是符合当时国家想要尽快发展科学技术的需求,“十二年远景规划”力争上游的气氛给予天体物理学科有利的机遇,考虑到要为一流的科学家配备一流的科学设备(即当时的“好马配好鞍”说法),国家批准了购置大口径望远镜的计划。

程茂兰建议向英国一家工厂订购口径1.88米的光学望远镜,并且由李竞先生负责起草了购置设计任务书。

二“大跃进”的影响:从购买到自制为尽快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具有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和现代化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总路线,大跃进运动随即发动。

针对建国初的这一类为了壮大社会主义阵营的、政治色彩浓厚的决策,有论者指出:为了在一个新时代中迅速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得技术发展的目的不可避免地带上了政治色彩:既然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既然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那么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科技发展也必须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在这样一种意识形态的指导下,企图利用政治手段来刺激过去沉睡的发展动力,激发技术发展的潜在优势就成为现实的政策措施。

并把技术发展的政治价值凌驾于技术自身价值和经济价值之上:技术上的任何一项新成果都被说成是政治上的胜利。

技术成就不是首先作为促进生产发展的手段,而是作为政治较量的工具而被加以利用。

也就是说,以政治价值为核心的意识形态成为指导技术发展的价值取向。

建造2米级天文望远镜作为一项需要集合多种科技力量的项目,正可以显示一个国家工业制造技术、科技研究水平、乃至于科研协作和管理等能力而在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里的伟大建树,总会在社会上激起普通人民和政治领导者的自豪感。

于是,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的一批年轻天文工作者(特别是初毓华等人),提出了“自力更生,自己制造”的想法,提议由中国自主制造2米级大口径望远镜。

当时世界上只有4个国家可以制造2米级的望远镜,其中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各占两个,如果中国能够研制成功,自然就是“世界前列”,可以从技术方面增强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这不论对群众还是对领导者,都将会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50年代国内天文学观测所需要的望远镜也一直是依赖进口,这样造成的结果是,“一来耗费大量国家外汇,二来进口的话只能跟在拥有望远镜制造技术的国家后面走,不仅在科学发展上呈现被动形式,也不能适应国内科学的高速发展”,因此提议自主建造的人认为:自制大口径望远镜的计划提出是自主发展天文学的一个契机,又恰好符合科学十二年远景规划“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针、回应了“要以任务带学科”的口号,对国力发展和科学发展都是有极大的益处。

自制大口径望远镜的提议最终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决策层的认可。

后来根据《联合作业报告》的中显示,院领导之所以如此决定,也是因为考虑到“对节约国家外汇,培养技术力量,多快好省地发展我国天文学的研究事业都有极大的好处。

”就是在这样的政治氛围中,自主建造大口径望远镜与树立民族优越感、以及政治上的建设和宣传目的联系在了一起,而天文学们一方面受这种爱国气氛的鼓舞,一方面迫于形势的压力,即使内心明白自制望远镜的困难,但也不便反对,而只能顺着“大跃进”的思路说话。

提出明确反对意见更是不可能。

据胡景耀先生回忆,当时的年轻科技工作者们是集体失语:“那时候没有望远镜用,当时做(2米望远镜)还是不做,不是我们小辈们能发表意见的,因为洋奴哲学的帽子在那里,谁也不能去碰,碰一下就是右派。

”这样,本来准备购置望远镜的计划变成了自制2米级望远镜的计划,尽管当时国内根本不具有自制的条件。

1958年6月初,国家计委提出《第二个五年计划要点》其中提出五年超过英国,十年赶上美国。

和1956年发布的《1956-1967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内容相比较,1958年的《第二个五年计划要点》已经将“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具体定为了“赶英超美”。

当中国提出建造2米级光学望远镜之时,美国正在研制口径2.13米的望远镜,程茂兰先生在1957年的发言中说:当时国际上美国已建成5米、3米以及2.5米望远镜,并且国立光学天文台正在研制口径2.13米的望远镜,而前苏联也正在制造2.6米望远镜,如果将我们的望远镜口径定在2.16米并较快建成,依望远镜的口径在国际上可排在第五,依国家的话中国可排在第三,是一个伟大的壮举。

由此看来,之所以把中国大望远镜口径定为2.16米,仅仅比美国正在研制的2.13米口径大3厘米,只是为了响应“大跃进”运动“赶英超美”的口号。

因此,在当时设计者的预想中,如果这架2.16米望远镜能够建造成功,不仅能在口径上跃居亚洲第一名,而且也还算是“赶英超美”,因此“大跃进”运动对中国拥有大望远镜的梦想至少产生了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望远镜从直接购买变成自主制止,由此作为对“独立自主”口号的回应;二是将建造目标定在跻身世界少数几个可以制造2米级大口径望远镜国家之列,符合了“力争上游”的要求;三是将望远镜口径定在2.16米,更是为了迎合“赶英超美”的政治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