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教案

合集下载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水龙吟》的背景、作者及词牌的特点,掌握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解读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词中的家国情怀,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难懂的字词和句子。

2. 理解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词的背景、作者及词牌的特点。

2. 对比分析法:对比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诗词的意义和感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辛弃疾的背景和词牌的特点。

2. 诗词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水龙吟》。

3. 诗词解析:讲解诗词中的难懂字词和句子,分析诗词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 对比分析:对比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词的意义和感受,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家后,背诵《水龙吟》,并写一篇关于诗词感受的短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水龙吟》。

2. 学生能够理解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学生能够表达自己对诗词的感受和理解。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教师也应考虑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是否适合学生,是否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古典诗词。

八、教学拓展: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辛弃疾和其词作,可以推荐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如《青玉案·元夕》、《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

也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其他词人的作品,如苏轼、李清照等,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词人的风格和特点。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优秀4篇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优秀4篇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优秀4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流畅背诵,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优美的意境。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本词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教学难点】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学习重点融情于景、用典的艺术特点以及典型意象的运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第一部分课前预习学案积累·整合1、赏析诗词的方法①朗诵吟咏,感知词味②鉴赏意象,体会情感③抓关键句,品析语言2、宋词流派婉约派:其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发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深沉幽怨,刻工精细,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

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等。

代表作品有柳永的《雨霖铃》、姜夔的《扬州慢》和李清照的《声声慢》。

豪放派:其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代表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主,代表作品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婉约派特点——缠绵悱恻,婉丽多姿,音调谐婉。

豪放派特点——纵横捭阖,气魄宏大,豪放不羁。

3、意象和意境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

“意境”是指作品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是诗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在诗歌作品中相结合所形成的艺术境界。

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把“空山”“雨后”“明月”“松”“清泉”“石”“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加以组合,营造了一种清新、静穆、空灵的秋夜乡村气氛。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2)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3)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作者杨洪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2. 诗歌逐句解析:(1)解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2)解释诗歌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3. 朗读与背诵:(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的节奏和语气。

(2)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背诵,提高记忆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通过展示楚天千里清秋的自然景观图片,引起学生对诗歌主题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和印象。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语气。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向老师提问,解决诗歌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分享自己的理解。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四、作业布置1. 抄写并背诵诗歌。

2. 写一篇关于《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的感受或赏析文章。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是否达到预期?2. 学生在朗读和背诵方面是否有所提高?3. 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是否有所增强?4. 针对学生的反馈,对教案进行调整和改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积极性和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完成评价:评估学生在作业中的诗歌抄写、背诵和赏析文章的质量。

2021年水龙吟教案(精选3篇)

2021年水龙吟教案(精选3篇)

2021年水龙吟教案(精选3篇)水龙吟教案1一、课题导语苏东坡非醉心于音律者,然偶然作歌,能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

苏东坡是在苦难中完成自己的一个人物。

他追求的是一个不以无待(依靠)于外的完成,客观上不改意,还能不落迂腐消极,能够有积极的生活情趣,这是苏东坡最了不起的地方。

所以,苏东坡给我们留下印象最深的便是他奔放超脱豪放的气质,但他也有不少细腻婉约之作。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情致细腻的惜花词章——《水龙吟》。

先来看一下我们的学习目标。

(展示屏幕)二、整体感知1、对于苏轼我们并不陌生,这儿我们一起关注有关的文学常识,特别是“三苏”、“唐宋八大家”、“宋四家”、“苏氏四门生”。

2、诵读:(1)同学们结合注释朗读词,体会一下。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

三、文本研讨(合作探究)1、词的上片写了杨花的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写的?(1)学生讨论。

(2)教师明确:似花还似飞花——无人情(从教坠)无情“有思”。

作者大胆驰骋想象,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抽象“有思”的杨花,化作了具体有生命的人——一位春日思妇的形象,传神的写出了柳絮飘飞的迷人姿态,又写出了杨花对柳树的缱绻之情,又隐约写出了闺中女子因思念郁结而娇眼欲开还闭的神态。

后三句,从虚虚实实中遁入梦境,把闺妇的心思委婉说出,又象生动的写出了柳絮随风飘荡,乍去又回、欲坠仍起的自然形象。

2、词的下片写了杨花怎样的命运?其中寄寓着诗人怎样的情感?(1)学生讨论。

(2)教师明确:此花飞尽化作“一池萍碎”。

由柳这一意象,词人自然想到了离愁,从而把杨花比作春日思妇,展示了杨花的美丽轻柔与多情,透露出了诗人对杨花的喜爱、怜惜之情。

3、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1)学生讨论。

(2)教师明确: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这里词人以落红陪衬杨花,无论万红凋零,抑或杨花飞尽,都意味着花事已尽,春色将逝,“不恨”承上片“飞花”“无人惜”实即“有人惜”一样,说“不恨”者,实即“有恨”,所谓曲笔传情,“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水龙吟》的背景和作者杨洪基的创作动机。

分析《水龙吟》的词牌特点和音乐结构。

掌握《水龙吟》的基本词义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唱、赏等方式,感受《水龙吟》的音乐美和词的韵味。

运用比较法,分析《水龙吟》与其他宋词的异同。

运用联想和想象,体会《水龙吟》的意境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杨洪基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意识。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水龙吟》的字词解释和词牌特点。

《水龙吟》的音乐结构和韵律。

《水龙吟》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2.2 教学难点:《水龙吟》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水龙吟》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水龙吟》与其他宋词的比较分析。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播放《水龙吟》的歌曲,引起学生的兴趣。

简单介绍杨洪基和《水龙吟》的背景。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水龙吟》,理解词义和意境。

学生通过注释和词典,解释生僻字词。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水龙吟》的修辞手法和词牌特点。

学生通过比较法,找出《水龙吟》与其他宋词的异同。

3.4 课堂讲解:教师对《水龙吟》进行详细讲解,解释词义、修辞手法和词牌特点。

教师通过实例,讲解《水龙吟》的意境和情感。

3.5 实践环节:学生进行《水龙吟》的朗诵和唱歌练习。

学生通过绘画或写作,表达对《水龙吟》意境的理解。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4.2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和学生作业,评估学生对《水龙吟》的字词解释和词牌特点的掌握程度。

4.3 技能运用:评估学生在合作学习和实践环节中,对《水龙吟》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选用适合的教学教材,提供《水龙吟》的原文和注释。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辛弃疾及其作品《水龙吟》的背景知识。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水龙吟》的文学特色和艺术价值。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互动方式,深入解读《水龙吟》的意境和情感。

学生学会通过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提升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辛弃疾的爱国情怀,理解其作品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学生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水龙吟》的诗意、意境和情感。

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及其在宋词发展中的地位。

2.2 教学难点诗词中较为复杂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解析。

对辛弃疾爱国情怀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利用图片或多媒体介绍辛弃疾的生平背景。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宋词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2 文本分析分组让学生朗读《水龙吟》,感受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词内容,讨论生词和难句的理解。

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3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词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开展“我来当诗人”活动,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类似的诗词,以此培养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四、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4.1 课堂小结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水龙吟》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强调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及其在宋词中的地位。

4.2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家后进行《水龙吟》的背诵。

选择另一首辛弃疾的词作为课后阅读,写一篇简短的鉴赏心得。

五、板书设计5.1 板书内容《水龙吟》辛弃疾爱国情怀诗词意象与修辞5.2 板书结构采用逻辑图或关键词的形式,将《水龙吟》的主要内容、辛弃疾的生平背景、爱国情怀以及诗词意象与修辞等关键信息清晰展示。

六、教学评估6.1 评估目的检查学生对《水龙吟》的理解程度,包括诗词内容、作者背景和情感表达。

评估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6.2 评估方式课堂提问和回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深度。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精选7篇)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精选7篇)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精选7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优秀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

2、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3、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和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的悲苦心情。

二、教学设想:1、反复诵读,感受这首词的独特韵味。

2、明确词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苦心情。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词中的比喻、用典、借代等艺术特色的理解。

三、教学时数:一教时。

四、教学过程:(一)名句对接,激情导入。

1、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

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句对接。

(选择部分即可)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③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⑤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⑦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辛弃疾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bull;登建康赏心亭》。

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

祖父辛赞,未及南渡,仕金历宿亳沂海诸州。

辛弃疾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社生,号“辛党”。

二十一岁参加耿京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水龙吟教案

水龙吟教案

水龙吟教案教案-水龙吟教学目标:1. 了解和理解《水龙吟》这首古体诗的主题和内涵。

2. 能正确朗读《水龙吟》这首古体诗。

3. 培养学生欣赏古体诗的能力。

教学过程:1. 前期准备- 了解《水龙吟》的作者林则徐,他的生平和贡献。

- 预习《水龙吟》的诗歌内容,了解故事背景和主题。

2. 导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水龙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3. 阅读与分析- 学生朗读诗歌,教师讲解诗歌中的古诗体裁,包括五言绝句、叠韵和平仄等。

-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描写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内涵。

4. 理解与讨论- 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诗歌的主题,展开发言和互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抒发诗人的情感和写作目的。

5. 朗读与模仿- 教师以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诗歌,学生跟读并模仿教师的读法和表达方式。

6. 欣赏与创作- 请学生欣赏其他古体诗的作品,鼓励他们表达对诗歌的喜好与感受。

- 以诗歌为主题,让学生自由创作一首古体诗,可以是描写自然景物、抒发情感或表达思考。

7. 总结与评价-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水龙吟》这首诗歌的要点,并评价学生的创作成果。

8. 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水龙吟》或自己的创作诗歌。

教学资源:1. 林则徐的生平和贡献的资料。

2. 《水龙吟》的诗歌文本。

3.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用于展示图片和视频。

4. 古体诗的其他作品的资料。

评价方法:1. 课堂参与度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朗读诗歌的准确度和感情表达力。

3. 创作诗歌的独特性和表达能力。

4. 参与小组讨论和互动的能力。

水龙吟教案(精选五篇)

水龙吟教案(精选五篇)

水龙吟教案(精选五篇)第一篇:水龙吟教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及词风特点。

2.通过本词感受词人的独特形象。

3.学习本词的抒情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1.在诵读中感受词人的丰富形象及作品抒情方法和写作技巧。

2.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2.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及诗词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味辛词的爱国情感和战斗精神。

2.品味鉴赏辛词,提升自我人格,强化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1、熟读成诵,品味诗词语言。

2、明确词中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

【教学难点】1、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典故的内涵。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勾勒时代,营造情境。

中国有这么一个王朝,在对外战争中,不是输给辽,就是输给夏,输给金,输给蒙古,和外族没打过几次胜仗,为了讨好外族,所谓的天朝大国,还年年进贡,而且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耻辱的一页——两位皇帝以及后妃、皇子、宗室、贵戚等3000多人均被俘虏,大量宝玺、舆服、法物、礼器、浑天仪等被洗劫,丢进汉族人的脸,成为后世的笑柄。

这就是南宋王朝。

而南宋,始于高宗赵构,终于卫王,共9帝。

南宋王朝极其懦弱,偏安一隅。

从赵构开始,一朝皇帝全无作为,奸臣当道,堪称最软弱的王朝。

然而有这么一个诗人用他的如椽之笔饱蘸满腔热血书写了一首首悲壮诗篇。

他就是辛弃疾。

我们今天就学习他的一首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二、学生回顾初高中阶段学过哪些辛弃疾的词作,学生介绍辛弃疾:谈谈你眼中的辛弃疾。

已经13年了,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

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

幼儿园优质课-水龙吟教案(精选3篇)

幼儿园优质课-水龙吟教案(精选3篇)

水龙吟教案(精选3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精心整理的水龙吟教案(精选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水龙吟教案1【教学目标】1、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词韵味,品味诗词语言。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悲苦心情。

【教学难点】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倾情诵读,整体感知,析句品词,体会情感,品味语言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学生预习,了解作者相关知识,熟读本词,查找典故资料。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位青年,他既不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张子房,也不是“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关云长,更不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岳鹏举,但这个人却能够率领区区50几个士兵长驱直入拥有5万多精兵的敌营,活捉了杀死自己首领的叛徒,然后风驰电掣扬长而去。

此人英武过人,智略同样超群,当时就有人称他为“隆中诸葛”。

他所创的飞虎军,虽为地方武装,但可以“雄镇一方”,“谈笑间”能让敌人“樯橹灰飞烟灭”。

本来他可以成为勇冠三军、威震四方、“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一代名将,无奈一生备受排挤、屡遭贬谪,有心杀贼,却无路请缨。

不过,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阴”,壮志难酬的他在慷慨悲歌中竟然成了南宋词坛上最耀眼的一颗明星。

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他就是被人称作“人中之杰,词中之龙”(板书)的豪放派代表词人辛弃疾。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一首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使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词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词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 诗词的情感分析和审美体验。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的理解和运用。

2. 诗词的情感分析和审美体验。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的原文和注释。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如辛弃疾的生平介绍。

3. 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的创作背景。

2. 朗读诗词:让学生朗读《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感受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3. 翻译诗词:对诗词中的字词进行解释和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内容。

4. 分析意象: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如“楚天千里清秋”、“水龙吟”等,理解作者通过意象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5.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6. 情感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情感,如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对国家命运的忧虑等。

7. 审美体验: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体验诗词的美感。

8.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巩固所学知识。

9.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交流的积极性和对问题的思考深度。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练习题目,评估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七、教学拓展:1. 推荐相关作品:推荐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诗词作品,如《青玉案·元夕》、《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加深对辛弃疾诗歌风格的理解。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国情怀的抒发,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2)理解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典故和表达技巧。

2. 诗歌的结构和主题思想。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

2. 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和批判性思维分析诗歌。

3.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 互动教学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3. 案例分析法:以典型诗句为例,讲解诗歌的表达技巧。

4.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朗读诗歌,体会韵律美,并翻译诗句。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表达技巧。

4. 案例分析:讲解诗歌中的典型诗句,分析其表达技巧。

5. 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诗歌中的家国情怀,体会作者的情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7. 课后拓展:推荐相关诗词作品,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使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背景,掌握诗词的基本内容,理解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词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词的意象分析和意境感受。

3. 诗词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2. 鉴赏诗词中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的原文、注释和译文。

2. 学生准备:预习诗词,了解辛弃疾的生平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原文诵读:让学生齐读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3. 字词解释:讲解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容。

4. 翻译理解:让学生结合注释和译文,理解诗词的意义。

5. 意象分析:分析诗词中的主要意象,如“楚天千里清秋”、“水龙吟”等,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意境。

6. 艺术特色讲解:讲解诗词的艺术特色,如辛弃疾的豪放派风格,以及诗词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7. 情感分析:引导学生体会辛弃疾的爱国情怀,感受诗词的情感内涵。

8.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10. 课后拓展:推荐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诗词作品,加深对辛弃疾及其诗词的了解。

六、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对诗词内容的理解程度。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诗词鉴赏能力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水龙吟实用教案》

《水龙吟实用教案》

《水龙吟实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水龙吟》的背景知识,掌握诗词的基本内容和结构,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小组合作、探究讨论等方法,深入解读《水龙吟》的意境和主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意象和意境2. 诗词中的修辞手法3. 诗词的主题和情感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生僻字词的理解2. 诗词的背景和文化内涵3. 诗词的审美鉴赏能力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作者杨洪基及《水龙吟》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词,理解字词含义,体会诗词意境。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主题情感。

4. 展示分享:各小组代表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补充完善。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词的阅读理解能力2. 学生对诗词中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3. 学生对诗词主题和情感的把握4.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5.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六、教学资源1. 教材:《水龙吟》原文及注释2. 参考资料:关于杨洪基及《水龙吟》的背景资料3. 多媒体课件:含诗词原文、译文、相关图片等4. 网络资源:有关《水龙吟》的音频、视频资料七、教学方法1. 诵读法:让学生多次朗读诗词,感受其音韵美2. 讲解法:教师对诗词中的难点进行讲解3. 互动法:引导学生提问、讨论,激发思维碰撞4. 欣赏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欣赏诗词之美八、教学步骤1. 课堂导入:介绍作者杨洪基及《水龙吟》的背景知识2. 诗词解读:分析诗词的意象、修辞手法和主题情感3. 互动交流:学生提问、讨论,教师解答4. 欣赏品鉴:对比分析,让学生感受诗词之美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全面、准确地达成了教学目标2.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讲清了诗词的重点、难点3.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参与度4.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对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十、教学拓展1. 推荐阅读:其他杨洪基的诗词作品,以及其他唐宋诗词佳作2.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诗词朗诵比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3. 深度学习:研究《水龙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探讨古代诗词的审美价值十一、教学计划1. 课时安排:本诗教学计划共需2课时。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2)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和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国命运的忧虑和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词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诗词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诗词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1)诗词中的典故和比喻。

(2)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3)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词的《水龙吟》和开头“楚天千里清秋”。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查找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理解诗词的意义。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词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4. 教师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

(2)重点讲解诗词中的典故和比喻,揭示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2. 写一篇关于《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的读后感。

3. 选择一首类似的诗词进行自主学习,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馈,以便对后续的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宋代夜景和楚天的图片,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2)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并欣赏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

(2)通过比较学习,让学生掌握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3)通过创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诗词背景介绍: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2. 诗词朗读和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3. 诗词解析:分析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典故和意象,解释其含义和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2)理解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欣赏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2. 教学难点:(1)理解诗词中的典故和深层含义。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造力。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和理解《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3. 比较学习:与其他诗词进行比较,让学生掌握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4. 创作练习:让学生进行诗词创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造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或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学习氛围。

2. 诗词背景介绍: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3. 诗词朗读和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4. 诗词解析:分析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典故和意象,解释其含义和作用。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6. 比较学习:与其他诗词进行比较,让学生掌握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诗词的基本内容,了解宋代词人的创作背景,感受诗词的意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词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的理解。

2. 诗词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讨论、分析诗词的内容和意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或音乐播放,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

2. 诗词朗读:让学生朗读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3. 诗词解释:对诗词中的生僻字词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

4. 意境分析: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情感。

5. 修辞手法分析: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7. 总结:对诗词的内容和意境进行总结,强调诗词中的情感和价值观。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提问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包括对诗词的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等。

3.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分享观点、倾听他人意见、协作解决问题等。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考虑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的学习反馈,以及是否达成了教学目标。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1. 推荐相关诗词:向学生推荐其他宋代词人的作品,如苏轼、辛弃疾等,以扩展学生的阅读范围。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能够理解《水龙吟》的背景,掌握诗词的基本内容,理解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词中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水龙吟》诗词的理解和鉴赏。

难点:诗词中的意境和表达技巧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和思考。

四、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设备、相关参考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辛弃疾和《水龙吟》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诗词朗读:让学生朗读《水龙吟》,感受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3. 内容理解: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关注诗词的主题和情感。

4. 意境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意境,探讨诗人如何通过自然景观表达家国情怀。

5. 表达技巧探讨:让学生分析诗词中的表达技巧,如用词、比喻等,理解诗人的表达意图。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进行交流和分享。

8. 拓展活动:让学生进行诗词创作或表演,展示自己对《水龙吟》的理解和感悟。

9.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表演等,评价学生的积极性。

2. 知识掌握: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评估学生对《水龙吟》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思维能力:评价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思考深度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 情感态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态度,包括对家国情怀的认同和对文化的尊重。

七、教学拓展:1. 让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诗词,比较其风格和主题。

2. 组织诗词鉴赏讲座或研讨会,邀请专家或有经验的老师分享心得。

3. 开展诗词创作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创作自己的诗词作品。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3篇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3篇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3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辛弃疾《水龙吟》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篇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一、写作背景: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秋。

这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调为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南京)。

词人时年三十五岁,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未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

这首词是词人早期作品中最负盛名的一篇,艺术上渐趋成熟,豪而不放,壮中见悲,沉郁顿挫。

二、补充注释:1.岑:小山。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的语序。

3.“看了”:看够。

4.登临意:登临的内心感受。

5.季鹰:张翰的字。

三、赏析词文: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意境特点?雄浑而不失清丽。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意境特点?用比喻手法,将远处小山比喻成玉簪螺髻,显出清秀的特点。

3.移情入景的手法。

“献愁供恨”,倒装句式,移情入景,变赏心悦目为满怀愁恨。

4.词人远眺大好的秋景,为什么突然愁恨满怀?江山虽然美丽多娇,可惜已成南北分裂之局,半壁江山已落敌手,且恢复无望,怎能不满怀愁恨。

5.“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七句,写“江南游子(词人自称)”,有何特色?刻画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为何自称江南游子?特色:A.景物烘托:夕阳残照楼头,孤鸿哀鸣天际,烘托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意境。

B.强烈而极富暗示性的动作刻画:把看吴钩,言复国壮志凌云;栏干拍遍,言国事难为,寥无知音。

不言忧愤,而忧愤之情自见。

形象:在阔大苍茫的背景上,呈现于读者眼帘的是一个忧愤孤寂的爱国者的形象。

水龙吟教案

水龙吟教案

水龙吟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水龙吟的历史、起源和发展;2.掌握水龙吟的基本动作和技巧;3.培养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和节奏感;4.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水龙吟的历史、起源和发展;2.水龙吟的基本动作和技巧;3.水龙吟的表演和演出。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水龙吟的基本动作和技巧;2.教学难点:水龙吟的表演和演出。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水龙吟的历史、起源和发展,让学生了解水龙吟的文化背景;2.示范法:老师进行水龙吟的基本动作和技巧的示范,让学生模仿;3.练习法:让学生进行水龙吟的基本动作和技巧的练习,提高身体协调能力和节奏感;4.演示法:让学生进行水龙吟的表演和演出,增强自信心和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老师介绍水龙吟的历史、起源和发展,让学生了解水龙吟的文化背景;2.老师播放水龙吟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水龙吟的魅力。

2. 正式教学1.老师进行水龙吟的基本动作和技巧的示范,让学生模仿;2.老师进行水龙吟的基本动作和技巧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和节奏感;3.学生进行水龙吟的基本动作和技巧的练习,老师进行指导和纠正;4.学生进行水龙吟的表演和演出,老师进行指导和点评。

3. 总结环节1.老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重点;2.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和反思,提出问题和建议;3.老师进行回答和解答,提出下一步的教学计划。

六、教学评价1.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和节奏感是否得到提高;2.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精神是否得到增强;3.学生的表演和演出是否达到预期效果。

七、教学反思1.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2.教学内容是否充实和丰富,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期望;3.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是否需要进行改进和调整。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过程设计:
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相关背景知识介绍。
2.《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品的讲解。
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品的深入分析。
教学方法及手段:课堂讲授为主,随堂讨论为辅。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1.联系词人的经历,你能体会他的“登临意”吗?
2.说明词中典故的涵意,体会作者“以文为词”的艺术特色。
下片言志,申说“无人会”的“登临意”的具体内容。起句先以“休说”二字否定了张翰的弃官还乡,逃避现实的做法;接着又用“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批评许汜的“求田问舍”、胸无大志。通过对张许二人的否定,婉转但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积极进取,志在恢复祖国统一的雄心壮志。但作者虽有报国之志,却受到排挤打击,致使壮志成空,年华虚掷。这是作者把栏杆拍遍,悲愤欲绝的主要原因。词的结尾部分就着重抒发了这种难以平息的悲愤,苦闷与忧伤。“可惜流年”三句借用桓温的故事表达“心徒壮,岁将零”的悲愤。结尾则运用比兴抒发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哀伤,与上片的“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
辛弃疾是抗金志士,又是南宋著名词人,才兼文武。他报国壮志难酬,便将一腔忠愤寄于词中。词作反映社会现实,词风豪放,并善于熔铸经史,语言多有创新。因长期闲居乡村,对乡村风景有出色的描写,词作中也有不少“清而丽,婉而妩媚”的作品,表现了其多方面的艺术造诣。在词史上,辛弃疾因继承、发展了苏轼的豪放风格而被并称为“苏辛”,许多名篇历传不衰。有《稼轩长短句》,存词600多首。
五、思想内容分析
这是一首登览言志之作。此时距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他本是意气风发的青年抗金战士,有出将入相之才,一生以报国为志,但南宋统治者对他一直不予重用,长期冷落闲置,使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报国雄才。因此,在登赏心亭观览时,触景生情,一抒心中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上片中作者登上赏心亭,极目远望,秋色无边,然而山山水水更勾起他无限感慨。河山沦陷,愁怨遍地,让人痛心。在这里,原本不含情感的山水,在作者笔下也如人一般倾诉忧愤,这使得天地间的悲愁更为浓重。从“落日楼头”至“登临意”数句,由写景至写情,“栏杆拍遍”四字带出多少愤懑与无奈!
下片抒情言志。作者用了三个典故来表明自己的心迹,写自己不愿意象东晋张季鹰因为乡思而于国事不顾弃官归去;也不能效法三国许汜只知买田置房产,自私自利而被有识之士耻笑;更借东晋桓温之典,表明自己忧虑的是时光流逝年华虚度。而壮志难酬,却又无知己同情慰藉更是辛弃疾心中英雄失意的深深苦痛。
辛弃疾此词对心灵世界有深广的拓展。南渡词人的情感世界已由个体的人生苦闷延伸向民族社会的忧患,他继承并弘扬了这一创作精神,表现出更深广的社会忧患和个体人生的苦闷,表现出英雄心灵世界的丰富性和曲折性,深度开掘出词体长于表现复杂心态的潜在功能。
一方面,北方的沦陷在无形中被默认为既成事实,一些有强烈的使命感的文士眼见中原恢复无望,对民族的危机越加忧心,内心的悲愤也越发浓重。所以在这一时期,呼吁洗雪耻辱,收复中原,期望报国杀敌、建功立业,表现慷慨悲愤的激情和英雄主义理想,仍然是文学的重要主题。
而另一方面,相对的安定促使南宋的经济迅速繁荣,北宋末年都市中那种竞为浮靡华采的文化现象又出现在首都临安等大城市中,而在山村乡林,园山林逸趣的文学,也前一种慷慨激昂的文学,共同演出了一场不谐调的合奏。
3.背诵这首词。
4.词中描写自然景物,是怎样呈现浓厚的主观色彩的?
参考资料:
1.邓广铭.辛弃疾(稼轩)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
2.辛更儒.辛弃疾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5.
3.张玉奇.辛词艺术论[M].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93.
4.刘庆云.稼轩新论[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5.
四、作品大意及讲解的要点难点
这是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辛弃疾在建康做通判时写的名作。词中曲折地表达了他忠贞之心无人理解,报国理想无从实现的抑郁心情。
词的上片写景,写在赏心亭上登临所见的秋天景象和心中的感慨。首二句写江景,描绘了秋高气爽,江天空阔的壮观景象,笔力遒劲,气象宏大。“遥岑”三句是写山,放眼向北望去,北方沦陷区中的座座远山,有的象玉簪,有的象美人的螺形发髻,十分美丽,但却只能引起我对国土沦丧的忧愁和愤恨。作者采用拟人手法,把人见山而生的愁、恨,说成是山贡、献而来,这样写不仅巧妙生动地刻划了心理,对感情的揭示也更深入。以上“楚天”二句是纯写景,“遥岑”三句借景抒情。接下去“落日”三句则以景托人,借助落日、断雁的凄凉景物的烘托,突出“游子”孤寂悲凉的形象,使词自然地由写景过渡到抒情。“把吴钩”四句,就直抒胸臆,通过人物动作的描写,抒发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和这种心情不被当权者理解的苦闷。
这是一首兼具沉郁特点的豪放词,说它豪放是因为它表现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与不满现实的无比愤慨,情感热烈而豪放。与此相一致,语言也表现了鲜明阔大的气象;说它沉郁,一方面是感情本身的特点,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的情感不是直截明快地表达出来,而是通过景物描写、典故运用曲折地流露出来,显得十分深沉蕴藉,委婉含蓄。
宋室南渡后,孕育出大批爱国词,词风发生了巨变。南宋词人张元干、张孝祥等创作了不少抗金爱国的慷慨词章。即使工写离愁别绪的李清照,在经历了家国之痛之后,所写词也内容充实,词风清新,情韵深厚,被称为“易安体”。辛弃疾的出现,标志着豪放一派发展至巅峰。他继苏轼之后,在南宋的历史条件下,把词的改革又推进了一大步,使词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词的艺术容量和抒情功能在他手中达到了新的高度。其笔下真正做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使词取得了与诗文完全平等的地位,诗文的一切艺术手段都可用于词的创作。和辛弃疾同时先后的陆游、陈亮、刘过等,虽不及辛,但也豪气过人,形成了辛派词人。他们将豪放词提高到与婉约派并驾齐驱的地位。南宋后期,继承辛派的人有刘克庄、刘辰翁等,算是辛派的后劲。辛弃疾爱国词派,阵容强大,贯穿于整个南宋时期。有了辛弃疾词派,南宋词坛才从宣和以来的袅袅余音中转向了虎虎有生气的局面。隆兴议和后,南宋偏安一隅,婉约一系又活跃起来,代表者是姜夔、吴文英等,其词内容脱离现实,词风追求典雅、讲究词法、雕琢字面、强调音律。周密、张炎为其后劲。
5.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课后小结:
辛弃疾词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思想内涵及其时代意义。
难点:《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所体现出的辛弃疾词的艺术特点。
教学基本内容
一、时代背景
南宋朝廷自建立以来,经过与金人反复的战争与和谈,逐渐站住了脚跟。金人虽有一举吞宋的企望,但面临着契凡的死灰复燃和尖锐的内部矛盾,已经失去了这样的力量;而在南方,随着生机的恢复,主战派在高宗退位后,得到孝宗的支持而占了上风,但几度北伐却也没有获得成功。就这样打打谈谈,终于签订了“隆兴和议”,大体形成了南北对峙的格局。这一种格局使得士大夫心理以及南宋文化产生了不同于前一时期的动向。
三、作者生平经历、思想及文学创作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出生在金人统治下的历城(今山东济南市)。21岁时组织了两千人马的一支队伍,在济南南部山区起义抗金,后率余部归南宋,想以此实现收复中原的抱负。但南归后不被南宋统治者信任,只安排其做签判、通判之类的闲官、小官。面对当时南宋统治者热衷与金议和的行径,辛弃疾不顾官微言轻,力排众议,上奏《美芹十论》、《九议》等,陈述抗金大计,均未被采纳。此后,在江西、湖北、湖南等地任转运副史、安抚使等职,虽有政绩,但终不能实现大志。其间两次落职,闲居上饶、铅山近二十年。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曾被起用知镇江府,但很快又被罢免,不久即抱病辞世。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创作经验的积累,到北宋中叶,词坛出现了突破性的作家,苏轼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提高了词境,变革了传统词风,发展了词的表现技法,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以婉约独专的风格,成为豪放词的开创者。至北宋后期,秦观、黄庭坚等人有将柳永之俚融入晏欧之雅的倾向。周邦彦更因其在内容形式上将上述两者熔为一炉,被称为宋代词坛上集婉约之大成的巨匠。而受苏轼影响的则有贺铸等人的部分词作,不过此时豪放派的力量尚不能与婉约抗衡。
六、艺术特色分析
辛弃疾的这首词不仅内容深厚,而且艺术感染力极强。作者写景场面阔大深远,充满豪放之情,并将情赋于景,使得情景交融。此词在艺术上的独特成就,首先表现在他善于创造雄奇阔大的意境,塑造出具有英雄色彩、进取精神、不屈性格的艺术形象,以抒写他的壮志与情感。词中的壮阔之景,“把吴钩看了”的爱国志士,都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他的精神面貌,形成其词的豪放特征。其次为了表现丰富的内容与深沉的情感,他进而“以文为词”,创造性地融会了诗歌、散文等各种形式的优长,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与语言技巧,充分发挥了词的抒情、状物、记事、议论等功能,把豪放词推向了新阶段。再次,是创造性地运用比兴寄托手法。他受排抑的身世和他政治上的孤危地位,使他不得不采取幽隐曲折的比兴手法,表现他的爱国深情和战斗精神。此外,在手法上此词的又一大特点是大量用典,用典非常贴切,全无掉书袋之嫌,而是籍此层层推进,展示内心世界。全词扣人心弦,使人百读不厌。
大学语文课程教案
授课题目:第二编心怀天下第二章:《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授课时间安排
第五周
教学器材与工具
多媒体
授课类型
理论课□赏析课√讨论课□实验课□习题课□双语课程□其他
教学目的、要求:
1.要求了解《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相关背景知识。
2.重点要求全面掌握《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思想内涵。
3.要能将本作品与苏轼的作品相比较,看出二人的不同风格。
二、文学背景
宋代是词的鼎盛期,据唐圭璋《全宋词》辑,宋词作者1300余人,作品两万余首,风格多样。宋前期词坛沿袭唐五代余风而又有发展,大体上有两个分支:一支是承“花间”、南唐遗风,以反映达官贵人生活情趣为主要内容的侧艳词,代表人物是晏殊、欧阳修等,作品主要是小令。另一支为远绍敦煌民间词,以反映市民生活情趣为主的歌馆风情词,代表人物是柳永,作品较多长调。前者风格典雅含蓄,后者风格通俗平易,较为直露。二者虽风格有雅俗之分,题材有广狭之别,但都未跳出“艳科”藩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