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楼笑丹-英法德语的关系及相互之间的影响
论德意志帝国时期德语文学中的两种中国套话
2023年第12期(总第341期)㊀㊀㊀㊀㊀㊀学㊀习㊀与㊀探㊀索Study&Exploration㊀㊀㊀㊀㊀㊀㊀㊀No.12ꎬ2023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N.341论德意志帝国时期德语文学中的两种中国套话叶㊀雨㊀其(湖北大学文学院ꎬ武汉430062)摘㊀要:在德意志帝国时期的德语文学中ꎬ 祛魅化 和 赋魅化 共在的中国套话构成了德语文坛的独特景观ꎮ这一针对他者的双重言说隐含了德国人的自我修辞:一方面ꎬ通过对中国祛魅ꎬ德国人试图构建 国家民族 的身份意识ꎻ另一方面ꎬ借由对中国赋魅ꎬ德国人渴望找回 文化民族 的自我认同ꎬ克服二元分裂的精神危机ꎮ中国套话的双重性折射出彼时德国人两种正在凝固化的自我认知ꎬ认识他者套话背后的自我修辞性ꎬ对我们理解西方话语里中国形象的实质乃至构建全球化时代的中国话语而言ꎬ均具有一定的意义与价值ꎮ关键词:德意志帝国ꎻ德语文学ꎻ中国形象ꎻ套话中图分类号:I109.4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462X(2023)12-0158-09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晚清民初德国旅华书写中的 知识中国 形象及其功能研究 (23CZW035)作者简介:叶雨其ꎬ湖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㊁硕士生导师ꎬ文学博士ꎮ㊀㊀作为一个邦联(Staatenverein)而非联邦(Ve ̄reinstaat)ꎬ德意志帝国(DeutschesKaiserreichꎬ1871 1918)自成立之初便存在一种内在的分裂ꎮ在历史学家梅尼克(FriedrichMeinecke)看来ꎬ这一分裂具体表现为当时德国人的 普鲁士国家民族 和 德意志文化民族 的二元式国族认同ꎬ即 德意志帝国与德意志民族是两个不同的事物[1]41ꎬ 发展成为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所必需的根本特征ꎬ并未出现在德意志民族的土地上ꎬ而是出现在普鲁士邦国的土地上 [1]26ꎮ追求现代政治制度的普鲁士与强调民族文化传统的德意志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冲突ꎬ如果说普鲁士国家所膜拜的是抽象的政治共同体ꎬ那么德意志民族所信奉的便是始终处于生成之中的象征性民族文化ꎮ这一二元对立的自我认同观念集中地体现在此时期德语文学里的中国套话上 祛魅与赋魅共在的中国套话显然折射出了彼时德国人两种相互对立的自我表述方式ꎬ而结合19世纪的全球性特征ꎬ与其说这一中国套话是德国人的自我之镜ꎬ不如说是他们在竖立镜像的基础上所进一步展开的自我修辞ꎮ就根本而言ꎬ套话是一种虚构[2]430ꎻ套话生产者并不复制现实ꎬ而是选择了一定数量的特征ꎬ这些特征被判定为适于他所描写的异国[3]206ꎮ在全球性的话语场域之中ꎬ德国人所建构出的中国套话并不关心真实的中国是何种样态ꎬ他们更多地在追求一种语言表述的似真性[4]2ꎬ根本目的则是对自我的国族认同进行修辞ꎮ德国比较文学学者莫泽(ChristianMoser)指出: 在全球性之中ꎬ存在着一种具体的修辞ꎬ这一修辞在不同的话语背景中展开着它的暗示性与说服力ꎮ [5]25因此ꎬ应如何在跨文化交流的背景下理解他者套话ꎬ成为我们理解德语文学里的中国套话ꎬ乃至全球化时代的中国话语建构所无法绕开的首要问题ꎮ㊀㊀一㊁ 套话 的内涵就起源而言ꎬ 套话 (stéréotype)是一个舶来概念ꎮ西方语境之中的套话是人们对某一群体的印象ꎬ也是一种被群体所共享的观点ꎬ它与 陈腔滥调 (cliché)是一组同义词ꎬ是一种由量变所引发的质变ꎮ在比较文学形象学看来ꎬ 套话 意味851着特定历史时期内于文本中所大量存在的他者修辞ꎬ在法国形象学研究专家巴柔教授(DanielH.Pageaux)看来ꎬ套话的基本模式是 某个民族是 ㊁ 某个民族不是 ꎻ 某个民族能做 ㊁ 某个民族不能做 [3]159西方文学中关于他者的套话在«伊利亚特»(Illiad)中便已存在:荷马(Homer)认为ꎬ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人就已开始用 野蛮 (áγριοçꎬbarbaros)一词来指涉希腊人以外的异族ꎮ专门从事 野蛮 语义学研究的英国学者伊迪斯 哈尔(EdithHall)指出ꎬ若没有野蛮这一概念的发展ꎬ希腊人的自我意识便不会存在[6]6ꎮ由此ꎬ在文学世界之中ꎬ他者套话和自我意识始终为一组彼此同步的二元反义ꎬ套话一方面是对于异国㊁异族等他者的集体想象ꎬ另一方面也凸显了套话生产者日趋群体化㊁凝固化的自我认知与身份认同ꎮ跳出文学领域来看ꎬ有关异国㊁异族的他者套话更为明确地作为一种与权力相缠绕的语言现象而散布于跨文化交流之中[2]432ꎮ在修辞学看来ꎬ套话属于 提喻 (synecdoche)的一种: 隐喻把A看作Bꎬ提喻让B代表A [4]51ꎬ作为提喻的套话选择了对象所具备的某一特性或某一局部ꎬ认为这些零散的个性ꎬ就能代表作为一个整体的他者ꎮ修辞学范畴内的套话因而隐含了一种以偏概全㊁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性逻辑ꎬ在这一意义上ꎬ套话终将以能指对所指的话语遮蔽ꎬ来左右某一族群对另一族群的普遍态度与基本认知ꎮ当我们将视野从具体的学科投向更为普遍的人类精神时ꎬ还可发现:套话实为一种人类思维的抽象活动ꎮ在«抽象与移情»(AbstraktionundEinfühlungꎬ1908)一书中ꎬ德国美学家威廉 沃林格(WilhelmWor ̄ringer)指出ꎬ抽象活动具有两大特征ꎬ其一是以部分替换整体ꎬ以静止取代生成ꎬ其二则是重复ꎮ (抽象活动)把单个事物从其演变的长河中抽离出来ꎬ使之摆脱一切偶然性和变动性并把它提升到必然性层面ꎬ总而言之ꎬ使之永恒 [7]36ꎻ (抽象活动)一方面以平面表现为主ꎬ另一方面竭力抑制对空间的表现ꎬ并独特地复现单个形式 [7]22ꎮ不论从哪一方面来看ꎬ套话均内在地遵循着抽象活动的规律:就建构过程而言ꎬ主体必须根据一定的规则来对对象加以提炼㊁分割㊁复制ꎬ才能实现套话的生成ꎻ就建构目的来说ꎬ套话以空间的局部性取代了空间的整体性ꎬ以时间的断裂性取代了时间的生成性ꎬ以某种用个别替代集体㊁特殊替代一般的语义模式ꎬ来试图消除意义的多样性和生成性ꎮ而如果说抽象活动的目的是将偶然性与不确定性转变为必然性与合规律性ꎬ那么ꎬ套话的目的ꎬ则是使个人话语成为无可置疑㊁普遍有效的权威ꎬ最终是为了驱逐自我言说所可能具有的不确定性ꎬ将关于自身的认识凝固下来ꎮ可见ꎬ作为一种不断凝固化的自我意识ꎬ他者套话始终在同异二分法的话语框架内来展开ꎬ即通过说 他 是什么ꎬ来指涉自己不是什么ꎮ鲜明的 他我 观念构成了自我言说以及自我修辞所依赖的基础ꎬ而没有对他者之异的感知在先ꎬ没有稳固自我意识这一意图在先ꎬ就没有在他我之间进行比较与判断的前提和动力ꎮ就德语文学里的中国套话而言ꎬ总的来说ꎬ其通过呈现出德国人对待 异 的态度演变过程ꎬ揭示了德国人自我认同的发展脉络ꎮ随着德国人的自我意识从 语族自我 民族自我 发展为 国族自我 ꎬ德语文学里的中国形象也同步性地展现出 呈现异质性 关注异质性 夸大异质性 这一特征ꎮ在16世纪马丁 路德(MartinLuther)进行宗教改革之前ꎬ德语文学尚无 自我 可言ꎬ仅有 德意志人 这一共同称谓ꎮ现存最早可考的记载了 德意志(deutsch)一词的文字资料出现于8世纪下半叶ꎬ彼时该词作为一个拉丁语形容词 theodiscus 被记录了下来ꎬ是一个根据大众语言而建立起来的词汇[8]ꎮ这意味着这一时期的德意志人仅根据区别于邻族的语言ꎬ来对自身进行一种 说德语的群体 的语族式认知ꎮ与德意志人的自我认知相同步ꎬ此时期德语文学将 中国 与 东方 这两个概念互相混用[9]1-16ꎬ所呈现出的中国形象亦为简单的命名式想象ꎬ如 塞里斯 (Seresꎬ意为 丝 )㊁ 契丹 (Kataiꎬ意为 蒙古国 )等ꎮ德语文学中的中国套话最早形成于启蒙时期ꎮ自17世纪开始ꎬ一直到19世纪中期ꎬ受到启蒙运动的影响ꎬ德意志人的民族性逐渐得到深化ꎮ德国人的自我意识从 语族自我 发展为 民族自951我 ꎬ作为一个承认而非认知的场所ꎬ中国所具有的强烈异质色彩也开始得到德意志人的重点关注ꎮ为了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ꎬ抨击当时德国四分五裂㊁公国林立的落后状况ꎬ沃尔夫(ChristianWolff)㊁莱布尼茨(Leipniz)等启蒙思想家根据来华传教士对中国的理想化描述ꎬ将中国想象为一个由哲人王所治理的孔教之邦ꎮ这意味着启蒙时期德语文学的中国想象不光对中国有哪些异质性进行了呈现ꎬ还对这些异质性加以主观的价值判断和利用ꎬ这种将中国之 异 挪为己用的行为ꎬ标志着中国套话在德语文学中的正式建立ꎮ19世纪对于德语文学里的中国套话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ꎮ尤其是在1871年之后ꎬ伴随着德国逐渐发展为帝国ꎬ中国套话的内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ꎬ于形态层面也从单一裂变为二元ꎮ随着通信科学㊁交通运输乃至观察技术的不断发展ꎬ大批德语知识分子得以首次带着国族意识前往中国ꎬ削弱了中国原本在时空层面所具有的陌生性与异质色彩ꎮ学者曹卫东曾指出: 中国作为 异国 所具有的 异国情调 ꎬ到了十九世纪已在大幅度地退缩和全方位地凋萎ꎮ要想进一步地利用中国ꎬ寻找到中国身上的 异国情调 ꎬ就必须拓宽中国的异国图景ꎮ [10]215-216对异质性的呈现因而演变为充满权谋色彩的挪用 面对一个神秘性日渐退减的中国ꎬ德国人必须要夸大其相异之处ꎬ才能对其加以利用ꎮ此时的德国人逐渐分化出了对待中国之异的两极态度:一方面ꎬ现代化进程促使德国人的自我意识由之前的 民族自我 进一步发展为 国族自我 ꎬ这令他们转向抽象的 国家 概念ꎬ试图在科学技术㊁政治制度㊁文明体制中来构建政治身份ꎬ并因此对 中国之异 持贬斥的态度ꎻ另一方面ꎬ在社会转型所造成的全方位冲击面前ꎬ德国人也对现实感到震悚㊁困惑㊁虚无ꎬ由此ꎬ他们希图重回德意志民族的共同神话与历史记忆ꎬ渴望借由美化 中国之异 ꎬ来达到批判西方现代文明的目的ꎮ然而ꎬ不论是祛魅化还是赋魅化的中国套话ꎬ归根结底都是对中国之异的夸大ꎻ它们最终所反映的仍非真实的中国ꎬ而是彼时的德国人寻找自我认同㊁进行自我确证的两种相反的方向ꎮ㊀㊀二㊁祛魅化的中国套话:僵滞㊁肮脏㊁野蛮 欧洲人把一个统一的文明模式强加给世界的时候ꎬ也剥夺了遥远国家的魅力和诗人们的梦想ꎮ [3]255-256如果说 魅 (dieZauberung)意味着巫术与神话等超出理性限度的美学范畴ꎬ那么ꎬ 祛魅 (dieEntzauberung)则强调了 美学经验的溃败与理性的胜利 [11]2-3ꎮ祛魅意味着以理性诠释万物的科学性世界观占据了主导地位ꎬ而受帝国主义㊁民族主义㊁殖民主义影响ꎬ德意志帝国时期的德语文学中存在着大量对于中国的祛魅化想象ꎮ德国学者恩斯特 罗泽(ErnstRose)从价值层面对19世纪欧洲所流行的祛魅化中国形象进行过总结: 中国在18世纪被视为一个启蒙帝国的典范ꎬ在19世纪却被虚构为一个保守的国家ꎮ相应的ꎬ中国人在被视为 智慧的中国人 之后ꎬ转而被丑化为 眯缝眼 ꎮ尤其是在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后ꎬ 黄祸 口号在整个欧洲广为流传ꎮ [12]56而对于此时期德国人的自我认知来说ꎬ 聪明㊁勇气㊁机遇㊁能量与幸运 这一系价值观念正在成为套话 [13]44ꎮ由此ꎬ与针对自身的套话式认知形成对照ꎬ一个与自身全然迥异的 僵滞 肮脏 野蛮 的祛魅化中国也悄然诞生于文本之中ꎮ为了凸显出西方文明的优越性与殖民主义的正当性ꎬ一批亲自造访过中国的德语作家对中国人㊁中国文化进行了僵化与停滞的描绘ꎮ普鲁士公使夫人海靖夫人(ElisabethvonHeyking)在小说«春:早春中国故事»(Tschun.EineGeschichteausdemVorfrühlingChinasꎬ1914)中刻画了一位精神麻木的中国少年春(Tschun): 他对一切都充满了惊奇ꎬ但是他却对自己的兴奋极为压抑ꎬ保持着彻底的冷静ꎬ这恰好符合一个几千年来未曾因世上新鲜事物而惊奇的古老种族的后人之行为ꎮ [14]16在她看来ꎬ僵滞不光是春的个性ꎬ还是所有中国人的共同特征: 年轻的中国人常常会表现出惊人的接受能力ꎬ但是在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就会抵达停滞期ꎬ彼时他们整个消耗殆尽的种族会显现出疲惫ꎬ从而不愿意再将任何新事物放入血管空空的大脑之中ꎮ [14]36同样ꎬ在于1912061年间造访过中国的赫尔曼 凯泽林(HermannKeyserling)眼中ꎬ僵滞是中国人的最大共性ꎮ凯泽林笔下的僵滞强调了心灵的麻木 劳动者对自己的劳动一无所知ꎬ只满足于重复自己的工作ꎻ手工艺者对自己所创造的工艺品缺乏审美ꎬ不注重艺术审美性ꎬ只注重人工物质性: 倘若我再看到这些非同寻常的小手工艺者是一个个怎样冷静㊁乏味的人ꎬ我仍会思绪万千ꎮ很显然ꎬ中国文化对这些个体而言毫无意义ꎬ所有的工艺的完成纯粹是一种例行程序ꎮ [15]13凯泽林认为ꎬ中国人之所以呈现出僵滞的整体面貌ꎬ一方面是由于他们的个人生活方式缺乏活力ꎬ另一方面则在于中国文化传统对个性的无视: 东方人的自我意识在个人的内心占据的中心地位明显弱于我们西方人ꎬ因此个人所承受的痛苦相对而言是无关紧要的ꎮ [15]23在西方理性主义的二元对立的思维逻辑里ꎬ中国只是一个等待被德国人去认识和装扮的静态客体ꎮ 僵滞 因此并不是中国的客观形态ꎬ而是德国人动态化自我的反面ꎮ作为德国人的自我之镜ꎬ 僵滞的中国 映照出了一个正不断进步的自我ꎬ一种以 为世界祛魅 为天职的进步主义情怀ꎮ这一对中国的祛魅化修辞因而揭示了上述德语作家那充满局限性的视域ꎬ意味着一种过分膨胀的主体意识已在彼时的德语文化圈逐渐浮现:当自我已有能力去对他者进行裁定时ꎬ自我便成为了世界的主宰者ꎮ在 僵滞的中国 这一套话外ꎬ基于 洁净 的自我认知ꎬ大批游记作家将中国界定为 地球上最肮脏的地方 [16]186ꎮ1865年5月3日ꎬ正在中国北方游历的考古学家海因里希 施里曼(Hein ̄richSchliemann)不加掩饰地在日记中写道: 在我这辈子见过的所有肮脏的城市里ꎬ天津是最脏㊁最令人厌恶的ꎮ所有旅行的意义在这里被持续亵渎ꎮ [17]17于1898年造访北京的记者高德满(PaulGoldmann)亦认为ꎬ若想描绘出一个真实的北京ꎬ 就要给这个城市加以点睛 脏ꎮ [16]284而 肮脏 不光被用来描写中国城市㊁中国街道ꎬ还进一步衍生为对中国人的形容: 北京的乞丐是我见到过的最恶心㊁最难看的乞丐ꎮ跟这些浑身肮脏㊁衣不蔽体㊁肢体不全或者浑身溃烂的乞丐比起来ꎬ伦敦东区的贫民简直就是绅士了ꎮ [16]205在恩司诺(A.H.Exner)等代表了普鲁士官方立场的德语作家看来ꎬ西方的基督教文明体系才是真正洁净的存在ꎬ在表述 肮脏的中国人 时ꎬ他们实则在暗示着自身的洁净:海靖夫人笔下的春是一个肮脏㊁矮小的中国少年ꎬ而他相对于其他的中国少年而言更为干净一点ꎬ只因母亲身为基督徒 在中国ꎬ基督教还附带意味着清洁 [14]3ꎮ英国人类学家玛丽 道格拉斯(MaryDouglas)指出: 世界上并不存在绝对的污垢ꎬ它只存在于关注者的眼中ꎮ [18]导言2 肮脏 与 洁净 这组对立性修辞因而隐含了修辞主体对于 异者 的主观排斥ꎮ而 污秽就是位置不当的东西 一种模式如果想要保持下去的话ꎬ就一定要将不洁或污秽排除在外 [18]54ꎮ 肮脏的中国 不光暗示了既有秩序的岌岌可危ꎬ还隐含着一种权力话语:它赋予中国以不正当性ꎬ对于肮脏事物的剔除成了一种使命ꎻ而为了确保自己的秩序不被颠覆ꎬ德国人必须厌恶中国㊁净化中国乃至征服中国ꎮ此时期德语文学对于中国肮脏化的呈现ꎬ所体现的是修辞主体那试图消除不确定性㊁控制他者的欲望和决心ꎮ针对中国的肮脏化修辞因而最终演化为服务于普鲁士政府海外殖民政策的修辞方式ꎮ以冯塔纳(TheodorFontane)笔下那 野蛮的革命巨龙 [19]144为代表ꎬ大量的德语作家开始对中国进行野蛮化的诠释ꎮ卡尔 迈(KarlMay)在探险小说«江路»(DerKiang-Luꎬ1880)中直接将中国比作一条充满敌意的 巨龙 : 中国!东方最美妙的国度ꎬ巨大的地龙 我该用我那野蛮人的双眼去承担你充满敌意的目光吗? [20]69这一 充满敌意的野蛮中国 在海靖夫人笔下得到了更为独到的书写ꎮ在«春:早春中国故事»中ꎬ春自小便没有父亲ꎬ母亲则是由教会抚养大的ꎬ这令他自小便受到基督教文化的深刻影响ꎬ并对西方世界充满幻想和憧憬ꎮ之后与德国大使夫人 太太 的相遇更令春逐渐在精神上被殖民ꎮ在春看来ꎬ西方文明是 更高级的文明 [14]38ꎻ在遭受同胞欺负时ꎬ春的第一反应是逃往使团区: 他想要从这里逃走ꎬ逃到正确的人们那里161去ꎮ [14]30而当春逃至使团区以后ꎬ海靖夫人使用了极为梦幻的笔触ꎬ来对此时春如同 获救 一般的心情进行渲染: 空气里到处闪烁着明亮的阳光ꎻ颜色溶解在光芒里ꎻ轮廓逐渐模糊ꎬ被钻石般的灰尘所包裹 没有一处有阴暗ꎮ到处都是轻颤的㊁夺目的㊁闪动的光芒ꎮ这对于短暂的中国之春来说是无法忘却的时刻ꎬ它宛如一个梦境ꎬ将呼啸着风暴的冬天与炙热的夏天分隔开来ꎮ [14]31 生平第一次ꎬ他感到自己被外国人所保护ꎬ免受自己人的伤害ꎮ [14]34故事的转折出现在后半部分:随着义和团运动的爆发ꎬ使团区遭受了猛烈的围攻ꎮ春在暴动中失去了母亲ꎬ最终幡然醒悟:这场暴动正是西方人的殖民主义所造成的ꎬ原来西方人并没有他之前所想象的那样好ꎮ海靖夫人将义和团运动描述为一场极为野蛮的暴行ꎬ她看似对西方殖民主义进行了批判ꎬ实际上所批判的却并非殖民主义本身ꎮ美国学者玛丽 希尔(MaryRhiel)认为: 海靖夫人的作品生产出了两种分离的㊁不平等的㊁不可比较的文化ꎮ [21]海靖夫人希望西方殖民主义以温情脉脉的形式来进行ꎬ就像18世纪的英国那样ꎮ然而ꎬ随着在殖民地的不断深入ꎬ海靖夫人的 英国式贵族梦 逐渐破碎了:她不断追忆那已然没落的人道主义权力扩张模式ꎬ厌恶帝国主义经济秩序ꎬ更厌恶那朝向殖民地蜂拥而至的 物质主义 商人ꎬ这意味着她在小说中所最终描绘的 春的觉醒 ꎬ是对 物欲至上的欧洲 以及 野蛮暴力的中国 的双重批判ꎬ而非对殖民主义本身的批判ꎬ更非对未来中国的希冀与热望ꎮ可见ꎬ海靖夫人虽然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展现出了对待中国的温情态度ꎬ她笔下的野蛮中国依然与当时的普鲁士政府官方立场相符ꎬ是殖民主义 帝国主义视野下的祛魅化中国形象ꎮ1900年ꎬ义和团运动在中国北方爆发ꎬ中国在一夜之间以野蛮的形态广泛出现在了彼时的德国公众视野之中ꎮ威廉二世于1900年7月27日发表了著名的«匈奴演说»(dieHunnenrede): 不要宽恕ꎬ不要捉俘虏ꎬ谁要是落入你们手中ꎬ谁就是死亡ꎮ [22]282在这种号召以暴制暴㊁以野蛮镇压野蛮的敌对立场之中ꎬ威廉二世赋予了中国殖民计划以正当性ꎮ通过带有激进色彩的修辞ꎬ 野蛮 令中国所具有的相异性被彻底转变为敌对性ꎬ 野蛮的中国 套话因而代表了帝国的官方立场ꎬ成为殖民主义的扩张策略之一ꎮ㊀㊀三㊁赋魅化的中国套话:神秘㊁性化㊁圣化对他种魅力的感知需要以与自身的落差为前提[23]78ꎮ当普鲁士政府将抽象的政治原则视为普世真理时ꎬ一批强调德意志民族文化的知识分子与之背道而驰ꎬ走上了一条强调文化民族而非国家民族的自我认同之路ꎮ为了疗愈被工业文明以及现代化进程所损伤的生命有机体ꎬ他们一头扎进了最能代表德意志民族性的宗教浪漫主义之中ꎬ试图找回人类的内在价值ꎮ简言之ꎬ当普鲁士国家民族走向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性普世主义时ꎬ德意志文化民族则渴望回归民族性ꎮ建立在言说文化民族的主观目的上ꎬ另一批德语作家开始提倡知识的巫术化与世界的性化ꎬ旨在以发掘人类原欲及史前文化的丰富象征意味ꎬ来建立起一个 非理性 反二元分裂 反文明 的 神格化诗人王国 [24]2ꎮ一个神秘化的中国开始在此时期的德语文学中大量涌现ꎮ在通俗作家马克思 道滕代(MaxDauthendey)的中国系列小说里ꎬ 中国 因为有着天人相接的感应模式ꎬ而被赋予了某种神秘美感ꎮ通过强调封建时代中国人的八字文化ꎬ小说«在官吏俱乐部»(ImMandarinenklubꎬ1909)将中国渲染为一种带有奇幻的色彩的故事背景ꎻ而在同年发表的另一篇小说«未埋葬的父亲»(Derunbeer ̄digteVater)中ꎬ道滕代所讲述的也是一个超自然的中国故事ꎮ为使父亲入土安葬ꎬ贫困的孝女走投无路ꎬ只能无助地哭泣ꎬ她的泪水感动了地母ꎬ于是大地忽然裂开ꎬ将其父亲掩入了怀中ꎬ使他安然入土ꎮ道滕代笔下的中国显然是一个强调 互渗率 的巫术世界ꎬ在这个世界中ꎬ 客体㊁存在物㊁现象能够以我们不可思议的方式同时既是它们自身ꎬ又是其他什么东西 [25]69ꎮ对道滕代而言ꎬ不论是八字与命运之间的隐秘关联ꎬ还是那大地与孝女之间的情感共振ꎬ最终所强调的不光是故事的玄奇特征ꎬ还是指向了西方理性思维边界的神秘之美: 当你踏上这条街道时ꎬ你便会相261信ꎬ自己正身处一个超自然的世界之中ꎮ [26]62 超自然 意味着超出理性之外ꎻ通过呈现非理性的异国情调ꎬ道滕代笔下的神秘中国勾勒出了理性的限度 他舍弃了线性的二元对立思维ꎬ转而投向了不主张划界意识的互渗律ꎮ互渗律给任何使它惊奇的事件都凭空添上神秘的原因[25]359ꎬ对道滕代来说ꎬ过分强调物我二分的西方理性主义显然无法令麻木的现代人再度遭逢美感ꎬ唯有将万事万物涵摄为一体的神秘力量ꎬ才能真正能令人突破经验的限制㊁重获新生ꎮ这一创作理念在彼时的德语文坛并非个例ꎬ就连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厚了解的黑塞也曾写道: 在蒲松龄的故事里ꎬ白天与夜晚㊁人与鬼之间的界线不那么清楚ꎬ像霍夫曼的童话一样ꎬ灵怪白日里出现在人的生活中ꎬ与人相遇ꎬ人鬼之间ꎬ没有恐惧和惊怵ꎬ只有友谊和爱情 各个事件之间都有关联ꎬ事物移位如同梦境中出现的情况ꎮ [27]123-124 中国 因其非理性意味而创建出一个满是不确定性的美学世界ꎬ用荣格(C.G.Junge)的话来说ꎬ它 显然没有内外㊁上下㊁彼此㊁我你㊁好坏之分 我于其间是不可分割的此与彼ꎻ我于其间体验自身之中的他者的同时ꎬ非我之他者也体验我 [28]20ꎮ通过对中国进行神秘化修辞ꎬ德国人试图闪避那过分强调 物我两分 的西方理性主义传统ꎬ探寻另一种开掘自我精神的方式ꎮ沿着这一 非理性 路径ꎬ部分德语作家进一步对中国题材进行了 性化 的处理ꎮ西方文明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性压抑史ꎬ尤其是在中世纪之后ꎬ 禁欲 成为官方以理性克制欲望㊁以教条统摄精神㊁以规则压抑天性的思想钳制手段ꎮ禁欲在本质上划定了自我与他者之间的界限ꎬ它通过禁忌的设定与罪感的生产ꎬ不仅颠倒了人的生命本能ꎬ还将一种二元对立的意识植根到西方人的精神内部ꎮ斯宾格勒(OswaldSpengler)在«西方的没落»(DerUn ̄tergangdesAbendlandesꎬ1918)中便曾发出如下感慨: 我们不是装出一副无可奈何的神情把印度和中国文化那深广而复杂的内容都贬抑为脚注了吗? [29]16为了克服这一充满割裂感的生命体验ꎬ冯塔纳在小说«艾菲 布里斯特»(EffiBriestꎬ1895)中讲述了一个充满性隐喻的 中国故事 :在普鲁士贵族女性艾菲的家中ꎬ曾有一名中国仆人殉情死亡ꎮ死后的中国仆人虽然身处阴间ꎬ却不断与生者对话ꎬ而往往是在艾菲的丈夫不在家时ꎬ中国仆人的鬼魂就会频频显灵于艾菲的梦中ꎬ在她床边磨磨蹭蹭 [19]97ꎮ这一发生于普鲁士贵族女性与中国鬼魂之间的交感体验建构出了一个具有象征意味的故事空间:它意味着被文明所压抑的性本能已在暗中苏醒ꎬ意味着被现代化进程所损害的生命原欲已在躁动不安地寻求释放路径ꎮ而恰恰是在非理性的梦境中ꎬ在非我的他者世界里ꎬ艾菲的性欲得到了表达和宣泄ꎮ此时此刻ꎬ中国仆人的鬼魂不再是被压抑和否定的他者ꎬ而是给予了西方人以精神慰藉的交流者ꎮ在 性 的象征之下ꎬ两人的对话逐渐谱写出一种跨越了生死界限的心灵感应ꎬ一种突破了中西隔膜的情感共振乃至灵魂勾连ꎮ中国由此愈发得到了德语世界的性化演绎ꎮ在戏剧«白扇»(DerWeiβeFächerꎬ1897)中ꎬ奥地利戏剧家霍夫曼斯塔尔(HugovonHofmannsthal)聚焦于原小说中 不忠的寡妇 这一核心内容ꎬ将冯梦龙笔下的世情小说改写为一个寡妇冲破伦理束缚㊁解放性欲的故事:在丈夫生前ꎬ米兰达曾向他保证ꎬ在他死后依然忠诚于他ꎬ然而成为寡妇后的米兰达却怪梦频现ꎻ她梦见丈夫的脸忽然在开满鲜花的坟墓上显现ꎬ且比她印象中的 更为年轻㊁更为鲜活 [30]102ꎮ为了将丈夫的面容辨认得更清晰ꎬ米兰达拿出扇子ꎬ试图将掩映着他面庞的花朵扇开ꎮ谁知ꎬ在她的扇动之下ꎬ花朵却渐渐凋零坠落ꎬ丈夫的脸孔也随之消失ꎮ戏剧中有一处细节与扇子之间构成了 不忠 的互文:在丈夫的病榻前ꎬ米兰达曾为他朗读书本ꎬ一次ꎬ她无意间拿起了 神圣的特蕾莎 (dieheiligeTherese)的自传ꎬ但那本书令她感到不安ꎬ因为对她而言ꎬ 每一行都意味着死亡 [30]110ꎮ特蕾莎是中世纪知名的天主教教徒ꎬ她在自传中以梦呓般的语言讲述了自己所感受到的神启ꎬ而由于她的叙述方式充满了性意味ꎬ许多人认为ꎬ她所记载的 神启 实为一种性幻想ꎮ特蕾莎的自传暗示了米兰达心底的渴望ꎬ替她讲出了自己难以启齿的内容ꎬ由此ꎬ«白扇»所主要展现的内容ꎬ实为米兰达被道361。
从英语侃到德语
序跟多数人一样,我的第一外语是英语.当时尚没背过ABC的时候就已久闻其难,学起来了时间精力确实投入不少.那些人称,时态,单复数在对于汉语母语的人来说都是些陌生的概念,至于语法,"汉语里根本没有语法!",一个印度同学忿忿不平的说.呵呵,可能是这样吧.以前的语文课里虽然有众多主谓宾动状补的训练,可较之英语,以及后来接触的德语,我们说话写字的自由度真是太大了.后为生计所迫,去啃那硬得一踏糊涂的德语,一方面感概德意志人创造如此繁杂语言的"意志",又很自然的把学过的英语与其联系起来.讲到这里,想起一件趣事.有一次在公共汽车上跟一德国朋友聊起语言文字,他也如数家珍:"德语,荷兰语,丹麦语,挪威语,瑞典语(其实还有冰岛语,一种保存完好的古瑞典语)属日耳曼语;英语(?!),法语,意大利语等属拉丁语."我没有指出他话里的这个错误,因为无论从词汇还是语法角度看,英语跟拉丁语,尤其是法语,有着更多的共同点.但是,当年征服了不列颠诸岛的央格鲁和萨克森的族人,正是从今天的德国及荷兰一带跨海出发的,中古时期的英语,也只不过是一种古德语.时至法国的诺曼征服,不列颠朝野民众纷纷以研习法文为尊,才使得英语面目全非.只是这面目"非"得实在彻底,以致让那位德国朋友竟也不认这同文同宗的小兄弟.想必是央--萨出征时走得匆忙,一时之间连本习字课本也没带上.回头看看中国,自"五胡乱华"以降,又历经元清两代少数民族的不懈努力,官话, 或曰普通话,都已是基于京腔京调的北方口音.而因躲避了战乱而仍存于东南一隅的吴越古音,反成了最难听懂的方言.本是想聊聊德语的,差点成了历史传记.好了,书归正传.基于英德两种文字的渊源,我在学习德语的过程中,时不时地作了些比较, 以图为省力之用.至于是否真能成为捷径,倒不见得,其中好玩的成份似乎更多些.词汇(1)以我个人的观察,英语跟德语的词汇之间的关系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最早是一些很基本的词汇,这些词肯定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在人们的交流之中出现,所以在这方面最容易找到英德文字之间的渊源关系.比如身体各部分的名称,像手(hand--Hand),脚(foot--Fuss),鼻子(nose--Nase),嘴(mouth--Mund)等等.另外像眼睛(eye--Auge)此类本应同样古老却大不相同的词,倒不防解释为不同地区方言使然.记得有个电视里的笑话:一家上海人在照相机前面哭丧着脸喊:"罗素~(茄子)"另如一些比较普通常用的形容词,像软(soft--sanft),硬(hard--hart),新(new--neu),旧(old--alt).当然还有动词,例如来(come--kommen),去(go--gehen),站(stand--stehen),坐(sit--sitzen)等等.词汇(2)后来古德语在移居到英字岛上的人们的日常交流中不断?发生着变化,自然地,这种变化与欧洲大陆上日尔曼诸语的变化迥异.但就今天德荷瑞(典)挪冰丹几种语言的差别看来,与大陆的距离并不足以造成后日英语的"面目全非".相反的,相对的隔阂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存原有的语言,比如在古瑞典语在冰岛上的际遇.所以, 英语真正的大变格应该起源于与隔海相望的法国间恩恩怨怨又从末中断过的来往.可以想象的是,语言文字在其创立之初都被用来讲述日常事物,后来则逐渐向抽象化的方面发展.举两个例子,英语里的different和difficult 在德语里分别对应为verschieden(o. unterschiedlich)和schwierig,"长相"大不相同矣!但从法语里倒可很容易地把这两个英语词的表兄弟找到.英语的多元背景造成了其词根的丰富多采,或对于我等学习者来说,近乎灾难性的繁杂.有缘见识一个刘毅所著的<<单词22000>>的朋友很可能会跟我有同样的想法:这分明是一本法语,拉丁语,意大利语,西班牙等等语的大杂烩!固然德语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到来自拉丁语以及日后分立出来的法语的影响,但其词汇发展则更多地选择了另外一个方向,即以现有词根组合出新词,有些类似于我们中国人以常用的二三千汉字拼出如此美丽的语言.以例示之:先看看动物,如河马,英语借来一个hippopotamus,德语则用Fluss(河)和Pferd(马)组成Flusspferd;又如犀牛,英语搬来rhinoceros,德语以Nase(鼻子)和Horn(角)合为Nashorn,意为鼻子上长角的动物,英文中仅有为数不多的一些词如unicorn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说到人们吗,比如海盗,英法共用一词:pirate,相比之下德语则更为明了:Seeraeuber,即海上抢劫的人.词汇(3)在上述的第二个阶段里,德语与英语分别走上了不同的发展方向,也可能正是在这一时期里形成了两者之间最多的不同.随着近代工业与科技的进步,英美在新词汇的发明方面明显走在了各国之前.而且,通讯交流的便利使得这些新词汇的广泛传播成为可能.二战的战败和随后美军的长期进驻,更加令开英文几乎成为时尚.德国对此并没有像法国一样以立法来抵制英美文化的入侵,于是英语或美语长趋直入,出现在德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比如酷--碰巧我们也学来了这一"酷"词--cool.不防凑出一个句子:经理(Manager)给我了一个面试(interview),然后我被接受(akzeptieren)为这个团队(Team)里的一员.德语在吸收这些词汇时,有的是直接照搬,如Gentleman,其发音也与英语相同,尽管词首的那个辅音在德语里并不存在;有的则是按德语的发音规律多少做了一下修改,常见的如以K代替C,而像Computer则因过于普遍而少被修改.相对更多的修改在于动词方面.为符合德语动词以-en结尾的规则,英语里的动词被缀上了-ieren这一尾巴.除了上面的akzeptieren 外,另有像faszinieren(fascinate),和normalisieren(normalize)等等等等的例子.我觉得这类词有个特点比较有趣,即其一般都有个相对应的德语本语的词,如akzeptieren本也可写作annehmen,addieren对应于hinzuzaehlen,只是在一些学术性的文章中,作者们更乐意"与国际接轨".这固然是方便了我这样的读者,但针对德语本身的社会文化作用来说,倒也不见得全是一件幸事. 韵律记得去年冬天,符近德中友协邀请我们去一中餐馆庆祝中国新年.席间一老太太问我:"你们中国人是不是都很擅长音乐?" "这..."由于我自己就是一个很好的反例,前推论便很容易被否定了.老太太继续解释她的理由:"中国话里有四种音调,你们即然能听得出,那音乐应该很好." 这一高论我第一次听到,虽不全信,却也不忍只因我一人的缘故把民族优越性否定掉.后来我想了想,语言里的韵律其实并不只是音调这么简单.举个例子,一个人可能学唱英文歌很地道,而真正讲起英文来就不见得动听.可以解释为歌曲的旋律压过语言本身的旋律.再例如,单词发音准确,连成句子未必顺畅.这,应该就是语言的韵律,英文里叫melody,德文差不多: Melodie.当时在一堂德语课上,那位老师用一串"da(哒)"向我描述了德语的韵律,只可惜如此生动的描述无法用文字体现出来.大体是这样的:"-.-.-.-.-.-.!"也就是说德语里强调句尾.以此,很多德语里相对其他语言显得非常怪异的现象就比较好理解了.以例示之:设想一人对你说"Mach die Tuer..." 他还没说完,你也不知道要做什么,因为最后一个词可能是"zu",也可能是"auf". "关"与"开"之区别,全在这最后的一点上.英语里也有类似的用法,比如"Turn on the light."也可以说成"Turn the light on." 但德语中可分动词(如上面例子里的zumachen/aufmachen)的两部分就像一个无所不包的"乾坤袋",中间可以加上各种各样的补充修饰成分. 让我们把"关门"弄得复杂点:Mach die verdammte Tuer so schnell wie moeglich zu!是不是有点感叹于德国人良好的"记性"? 的确,能在说了一大通之后不忘了把那个小小的zu缀上,不容易. 其实我们一般都有这样的经历,一首歌的歌词让你直接写下来可能比较困难,但边唱边写就方便多了.韵律的作用! 其他方面如带情态动词和助动词的句子里动词后置,也可视为强调句尾的结果.英语,也可能包括汉语,句子的韵律是相对平缓的,只是在所谓的"语法重音"的地方,需要人为的加强一下.以这样的调子去唱德语,自然是困难重重.而如果有幸听听正规的"德国英语",也不失为一种"消受".其实我们学德语之初,讲英文的时候经常会冒出这样的作品,然后自己也忍不住要笑.德语特殊的韵律造就了一大批让德语初学者头痛的"语法". 其实,掌握了其中的关键,"语法"就是自然而然的东西了.有句哲学里颇有争议的话在语言里可大行其道:"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一劳永逸德语的名词有三种格,如果算上复数,那么就要有四套词尾的变化规则. 这些规则可以说是德语里的一大奇观,繁不胜繁.对此残酷的现实,最好的办法是多练,通过实践变规则为习惯. 强记似乎行不太通,比如形容词的词尾变化: "阳性名词第一格前为-er,如前面有定冠词则为-e,若前面有不定冠词则为-er; 中性名词第一格前为-es,如前面有定冠词则为-e,若前面有不定冠词则为-es;阴性名词......" 好了,已经有点吃不消了是吧, 那我们针对这一问题找点小门路.还是先从我们更为熟悉的英语入手,看下面的例子:He works. -- He does not work.He worked. -- He did not work.虽然这并不涉及形容词,但其中的道理是一样的.-- 真理守恒定律.现在就来揭示这一真理:第一个例子里动词要作单数第三人称的变化,而第二个例子里则要作一般过去时的变化.只是在肯定句中这些变化需要由动词本身来完成,否定句中因为有助动词do,这一工作就由此助动词来代劳了,因此,动词本身便可坐享其成,不需作任何变化.这就是之所以我把这一段起了个"一劳永逸"的题目的原因.回过头来再看看德语的形容词的变格.首先肯定的一点是名词的格需要一种形式的表现,不同的是这一工作可能会由不同的代理来完成.简单起见,拿第一格作例子.1)定冠词可以说是格的标志性前序,所以经der/die/das的描述之后就差不多清楚了,形容词就只用加上一个无足轻重(但也是非加不可)的-e.要注意的是阴性与复数同用die,所以复数的形容词尾就要用-en区别一下.另外也可能是与很多名词复数以-en结尾有关,这一变化(-en)与复数的关系还是比较密切的.2)不定冠词由于无论阳性还是中性都为ein,区别不出来,所以这一功能就要由形容词来完成.3)没有冠词时性别问题可就全部由形容词(如果有形容词的话)解决了.好了,下面总结一下.名词前面的成份可以大体分为几种,一是数词,除eins算在不定冠词里之外没什么变格,不予考虑; 二是形容词,这里注意一下,如果名词为"不可数"如Wasser,Zeit,那前面的表数量的形容词(e.g. viel,wenig)不作变化,kein不算; 三是各类代词,像指示代词(diese, jene),物主代词(mein,dein)等等; 四是冠词,包括定冠词和不定冠词. 序数词暂且可计在形容词里.一般代词和冠词不太会同时出现, 所以经常碰到是就是形容词与这两者之间的搭配问题.如果, 名词的变格已经由某一类词先行标明了,那么跟在后面的就不用考虑太多,加个-e或-en了事.需要注意的两点是: 一,如果同属一类词,比如几个并行的形容词,大家一起变(ein kluges elegantes Maedchen); 二,不是所有的格一定要区分,像阳性和中性的第二格根本一致,也就不用作任何无用的"企图"了。
浅析德语教学关于英语对德语的影响和原因
浅析德语教学关于英语对德语的影响和原因作者:曲冰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04期摘要:德语和英语同属印欧语系中日耳曼语族西日耳曼语支,两种语言无论在语音、词汇还是语法、语义等各方面都有不少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势必会影响到两种语言的学习,本文就针对德语教学中英语对德语学习的影响极其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希望能对德语教学有所裨益。
关键词:德语教学;英语;影响;原因[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4--01一、英语对德语的影响学习德语的中国学生在接触德语前至少学了七八年的英语,已经形成的英语知识和思维习惯势必对德语的学习产生影响。
这种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在认知心理心理学中,我们称作“正迁移”和“负迁移”。
所谓正迁移就是先行学到的A对后续要学的B产生有效的促进作用;反之,先行学到的A干扰和阻碍后续学习的B,就叫做负迁移。
两种语言不论从哪方面进行比较,不外乎三种情况:完全相同,完全不同,同中有异,对于完全不同的情况,我们需要单独学习,谈不上有什么影响。
对于完全相同的内容,学习者很快就能在旧的知识上掌握新知,这就是正迁移。
对于同中有异的知识点,恰是我们要重点学习的内容。
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就会产生正迁移,但如果这种正迁移加以扩大化、泛化,学习者就会以先学到的A的知识类推实际上有所差异的要学的B,就会产生负迁移。
英语对德语学习的影响既包括正迁移也包括负迁移。
1、英语对德语的正迁移德语和英语同属印欧语系中日耳曼语族的西日耳曼语支,在语音、词汇、语法和语义等方面自然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这对于有一定英语基础的德语学习者势必会产生正迁移,从而降低学习者的难度。
我们以德语中的介词为例:德语介词和英语介词虽然在语法上有一定的不同,但在语义上具有很多相似性。
有很多德语介词在使用过程中会在特点语境下和英语介词出现完全一致的对应关系。
这时教师就可以直接用英语的介词进行替换和讲解,甚至可以用英语例句来帮助学生理解。
七年级下册德法期中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德法期中知识点在七年级下册的德法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很多重要的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对我们的学习和实践都有很大的帮助。
在期中考试前,我们需要重点复习以下几个知识点。
一、德语名词单复数在德语中,名词有单数和复数两种形式。
在名词后面加上-s或-es,就变成了复数形式。
但有些名词则有不同的复数形式,需要根据规则记忆。
例如:der Hund(狗)-- die Hundedie Blume(花)-- die Blumendas Buch(书)-- die Bücher二、德语动词变位在德语中,动词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动词的变位需要根据人称和时态来进行。
例如,在现在时态中,我用am(ich bin)而你用are(du bist)。
在过去时态中,ich用war,而du用warst。
使用时态的时候通常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现在时态(Präsens)是以er、sie、es作为最终形式的。
2.过去时态(Präteritum)的规则非常复杂,我们需要用到“弱动词”和“强动词”的概念,并分别进行变位。
三、德语名词性格在德语中,一个名词有三种性格——男性、女性和中性。
这意味着我们不仅需要记住名词的单复数形式,还需要记住它们的性格。
一般而言,不能简单地依靠名词的意义来判断性格,我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记忆。
例如:der Tisch(桌子)是男性名词。
die Tür(门)是女性名词。
das Kind(孩子)是无性名词。
四、法语语法在法语中,语法是极其重要的。
我们需要掌握法国的复杂语法形式,以便我们清晰明了地表达自己。
以下是一些我们需要掌握的重要语法知识点:1.名词性格和数量2.形容词性格和数量3.动词的变态4.直接和间接的对象5.介词5.法语词汇对于法语词汇的掌握,我们需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
除了掌握单词的意义外,我们还需要了解单词和词态的规则。
一些我们需要掌握的重要词汇包括:1.食物2.家庭和人际关系3.城市4.草原和动物5.旅游在期中考试前,我们需要集中精力复习这些知识点,掌握最关键的信息。
德语语言学课程--考点梳理
语言langue是社会的,具有法规性的效力,对整个语言群体有约束力,研究的是语言构成的规则,即语言的共性。
言语parole 是个人行为,是具体的,个别的,研究的是语言群体中个人运用语言规则的具体行为,即语言的个性。
共时语言学研究的是一种语言或多种语言在某一历史阶段的语言状态,即抛开它的发现变换过程,单纯研究某种语言在某一时段的静态特征,或者分析对比某一时段内不同地域语言的异同。
历时研究某一种或多种语言的发展演变过程及特点。
19世纪索绪尔为代表的新学说使得语言学彻底独立为一完整学科。
他著作了《普通语言学教程》,其学说具有划时代意义。
1语言和言语。
其重大贡献首先是区分开了代表社会规范的语言和个体行为的言语。
2符号理论。
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是能指bezeichnendes和所指bezeichnetes的结合物。
3共时和历时语言学,两种观察法。
4聚合和组合关系。
paradigmatische r.syntagmatische r.皮尔斯符号三种分类:标志性符号(自然形成的,与他所代表的事物有必然联系,二者有时存在因果联系,它本身就是所指代事物的一部分)、图像符号(不是自然形成,人为的,被感知的符号形式是模仿某事物的声音或图像)、象征性符号(不可推敲,任意的,受社会惯例制约经学习才可认识);索绪尔能指和所指来概括符号的基本功能。
能指A是符号的形式,所指b是符号的意义,a代表b说明b,B通过A被感知。
O&R语言符号的三要素:符号形式、符号意义、它所代表的外界事物。
语言符号通过它的物质形式(语音和文字)代表某意义,语言符号的感知载体通过意义与外界反映到人脑中的概念连接在一起。
语言符号的所指是符号使用者对外界的想象。
莫里斯模式,涉及符号、符号所指和使用符号的人三方面。
符号的能指作用是通过符号使用者实现的,符号的意义只有通过符号使用者才能和符号的所指结合起来。
符号指的是什么,因使用者对它的理解而异。
符号的三维意义,词法句法义、代表意、语境义。
组织文化的基本概念
(1)组织哲学,是该组织全体职工对世界事 物共有的一般看法。组织哲学是组织最高层次 的文化,它主导并制约着组织文化的发展方向, 并实现了“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 转变。
(2)价值观念,是对客观事物和人是否具 有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包 括组织存在的意义和目的,组织各项规章制度 的价值和作用,组织中人的各种行为和组织利 益的关系等。
(4)经营管理行为,是指可以有效付诸实 施的组织哲学或组织价值观念。例如,组织以 “质量第一”为核心的生产活动;以“顾客至 上”为宗旨的推销活动;以“建立良好的人际 关系”为目标的组织内部联谊活动等。这些行 为都是组织哲学、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的具体 实施,是这些精神活动取得成果的桥梁。
2. 组织文化的隐性内容
(二)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organizational culture)逐渐
演变为大众化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达后期,但 关于组织文化的定义尚未统一,代表概念有以 下几种:
(1)组织文化是组织中所有成员所共享并 作为公理传承给组织新成员的一套价值观、指 导信念、理解能力,它固化于员工头脑中,并 直接决定着员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4)一种通过各种符号性的媒介向人们传 播的、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创造意义的、为所有 员工所共享的、持久的信念体系。
(5)由组织的雇员感知的和由这些感知产 生的信仰、价值观念和期望的模式。
(三)组织文化的内容
组织文化具有显性和隐形两种表现形式, 每种形式又具有特定的表现内容:
1. 组织文化的显性内容 以精神的物化产品和精神行为为表现形式 的,通过直观视听器官能感受到、又符合组织 文化实质的内容,主要包括:组织标志、工作 环境、规章制度、经营管理行为等。
搞清英希拉法西意德语在印欧语中的关系
搞清英希拉法西意德语在印欧语中的关系搞清英希拉法西意德语在印欧语中的关系英语和德语、荷兰一样,属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西日耳曼语支。
但是,由于历史上曾经被说法语的人统治大约三百年,所以英语中融入大量的法语单词和法语元素。
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罗马尼亚语等是拉丁语的后代。
这些语言有70%左右的单词源自拉丁语。
拉丁语、希腊语、梵语、原始日耳曼语、古斯拉夫语、古波斯语、古立陶宛语等都属于印欧语大家庭的成员。
印欧语系(英语:Indo-European languages),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语系之一。
欧洲、美洲、南亚和大洋洲的大部分国家都采用印欧语系的语言作为母语或官方语言。
印欧语系包括约443种(SIL统计)语言和方言,使用人数大约有20亿。
现代英语中从350多种语言中借用单词。
据对一本8万单词的词典进行计算机统计,英语中源自拉丁语的单词约占29%,源自法语的约29%,加起来约60%。
也就是说,英语中源自拉丁语的单词大约占60%,在专业领域有时甚至高达90%。
而真正源自其老家的日耳曼语族的单词约占26%,不到总数的三分之一。
在这一部分还有大量的单词是源自PIE(原始印欧语),和拉丁语、希腊语、梵语、俄语同源。
当然,日耳曼语中也有一些非PIE单词。
源自希腊语的单词约占6%,其中不乏像music(音乐),physics(物理学),theme(主题),thesis(论文),theory(理论)这样的常用单词。
印欧语系各语言原来都是屈折语。
广泛利用词缀和词干元音音变来表达语法意义;名词和大部分形容词有格、性和数的变化;动词有时态、语态和语体的变化,主语和动词在变化中互相呼应。
另外,印欧语系各语言的词都有重音。
原始的印欧语的名词有3个性——阳性、阴性、中性,3个数——单数、复数、双数,和8个格的变化。
梵语中保留了8种格变化。
拉丁语、俄语和原始日耳曼语保留了6种格变化,希腊语保留了5种格变化,古英语和现代德语保留了4种格变化。
探究德语中“英语外来词”现象及影响
二、英语外来词的学习策略
6、比较学习:可以将英语外来词与对应的德语词汇进行比较,了解它们的异 同点,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这些词汇。
二、英语外来词的学习策略
7、网络资源利用:现代的网络资源提供了大量的学习素材和学习机会,如论 坛、社交媒体、语言交换程序等。在这些平台上,可以找到其他语言学习者分享 的学习经验和资源,有助于更有效地学习英语外来词。
内容摘要
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融合是普遍存在的。作为 一种国际性语言,英语对许多其他语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也包括德语。在 本次演示中,我们将探讨英语外来词对德语的影响及其在德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英语外来词的传入
一、英语外来词的传入
在德语中,英语外来词的使用历史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前。在宗教、科学、 艺术等领域,英国的影响逐渐显现。然而,英语外来词真正大规模进入德语还要 归功于两次世界大战。在战争期间,由于英美两国的密切,大量的英语词汇开始 涌入德语。
二、探究分析
3、词汇地位:英语外来词在德语中的地位逐渐上升。许多外来词已经成为了 德语的核心词汇,如“Computer”(计算机)、“Email”(电子邮件)等。这 些外来词不仅被广泛接受,而且在日常生活中被频繁使用。
三、成因分析
三、成因分析
1、语言接触:德语和英语在语言接触过程中,相互产生了影响。英语作为全 球通用语言,对世界各地的语言产生了影响,德语也不例外。这种语言接触为英 语外来词进入德语提供了机会。
二、英语外来词的学习策略
学习英语外来词需要采取一定的策略,以下是一些建议: 1、重视语境:通过上下文理解词汇的含义往往比单独记忆更有效。在阅读或 观看视频时,遇到英语外来词,可以先尝试根据上下文猜测其含义。
德语在教育领域中的作用和影响是什么
德语在教育领域中的作用和影响是什么在当今全球化的教育体系中,语言的学习和掌握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德语,作为一门重要的语言,在教育领域中发挥着显著的作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德语在学术研究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觑。
德国在众多科学领域,如物理学、化学、工程学、医学等,都有着卓越的成就和深厚的学术积淀。
许多重要的学术文献和研究成果都是用德语发表的。
对于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学者和学生来说,掌握德语能够直接接触到第一手的研究资料,更准确地理解德国学者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从而推动自身研究的深入发展。
在高等教育领域,德语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留学和学术交流机会。
德国拥有许多世界知名的高等学府,如慕尼黑工业大学、柏林洪堡大学等。
这些学校在工程、技术、自然科学、人文社科等多个领域具有强大的教学和科研实力。
想要到德国留学深造,熟练掌握德语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通过在德国的学习生活,学生不仅能够接受高质量的教育,还能深入了解德国的文化和社会,拓宽国际视野,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
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德语也具有重要意义。
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举世闻名,其“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借鉴和学习。
掌握德语,有助于学习和引进德国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技术,促进国内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特别是在一些与德国企业合作密切的行业,如汽车制造、机械工程等,懂德语的技术人才在就业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从教育内容和方法的角度来看,学习德语能够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德语的语法结构严谨,词汇丰富,学习过程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分析能力。
同时,德语的学习也需要学生大量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引入德语课程可以丰富学校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选择。
通过学习德语,学生能够从小接触不同的语言文化,培养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包容,增强文化素养。
德语在教育领域中的影响还体现在促进国际教育合作方面。
随着全球教育交流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育机构开展国际合作项目。
德语在法律领域中的重要性是什么
德语在法律领域中的重要性是什么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法律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而德语,作为一门重要的语言,在法律领域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首先,德国拥有一套高度发达和严谨的法律体系。
德国法律以其精确性、逻辑性和系统性而闻名于世。
许多国际法律原则和概念都源于德国法律传统。
对于法律专业人士来说,如果想要深入研究和理解这些法律原则的起源和发展,掌握德语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阅读德文的原始法律文献,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法律条文的内涵和立法者的意图。
其次,德语在欧洲法律领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欧洲联盟的法律框架对于成员国的法律体系有着深远的影响。
德国作为欧盟的重要成员国之一,其在欧盟法律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许多重要的欧盟法律文件和政策文件都是以德文起草和发布的。
如果法律从业者不了解德语,就可能在理解和应用欧盟法律时出现偏差或误解,从而影响法律工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再者,国际贸易和商务活动中,德国是一个重要的参与者。
大量的商业合同和法律文件涉及德语。
特别是在与德国企业进行商务往来和法律纠纷解决时,能够熟练运用德语直接沟通和处理相关法律事务,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因语言障碍导致的误解和错误。
此外,学术研究方面,德语也是不可或缺的。
德国在法律学术领域有着丰富的研究成果和深厚的学术传统。
许多权威的法律学术期刊和著作都是用德语出版的。
对于从事法律学术研究的人员来说,掌握德语可以拓宽他们的研究视野,获取最新、最前沿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
从法律教育的角度来看,许多世界知名的法学院都将德语法律课程纳入其教学体系。
学生通过学习德语法律课程,不仅能够提高语言能力,还能够培养跨文化的法律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对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法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在国际法律组织和机构中,德语也被广泛使用。
例如,在一些国际仲裁机构和国际法庭中,德语可能是工作语言之一。
能够熟练使用德语进行交流和辩论,对于参与国际法律事务和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至关重要。
汉语拼音和英法德语的欢歌笑语
汉语拼音和英法德语的欢歌笑语汉语拼音和英法德语的欢歌笑语汉语拼音不仅是中国孩子学习汉字的辅助工具而且还是学习英希拉法德荷意西俄语众多语言的黄金之桥。
英语单词music源自拉丁语中的musica——去掉结尾表“性别”的后缀。
【英语】mus ic['mjuːzɪk]n.音乐; 乐曲这里的mus-是希腊词根,源自Muse(缪斯女神)。
英语单词mouse和拉丁语的mus(老鼠)源自同一个PIE(原始印欧语词根)。
请特别注意:music,mute, computer中的u读其字母音[ju:]。
把-ic变化为-ique就是相应的法语单词。
【法语】mus ique [myzik]n.f. 音乐;乐曲请特别注意:法语中的u读[y]。
我们后面会特别介绍。
把-ic变化为-ik就是相应的德语单词。
【德语】Mus ik[die]①乐。
音乐②乐曲请特别注意:德语中的u读[u]。
它们都源自拉丁语的musica。
【拉丁语】mus ica:musica, musicae n. f. music;拉丁语中u读[u]。
我们可以看出来,只有德语和我们的汉语拼音一样,u保持了拉丁语中的读法,而英语中的u变化为读[ju:],法语中读[y]。
拉丁语中的musica源自希腊语。
【希腊语】μουσικήn. musicμουσ-对应mous-,其中的ou读[u],所以在拉丁语中变化为mus-。
-ικ对应-ik,拉丁语中改写为-ic。
拉丁语中很少用k,而德语中很少用c。
拉丁字母实际上源自一种希腊字母的变体(不是现在流行的版本)。
其中的c就是源自κ在另一个版本中的相应字母,自然读[k]。
拉丁语中的u源自另一个版本中和υ对应的字母。
我们可以倒推出来,当时的υ读[u]。
也就是说,在初期的希腊语中υ读[u]。
只是在古典希腊语中变化为读[y],在现代希腊语中变化为读[i]。
那我们如何读[y]呢?这就要请出我们的汉语拼音中的ü——来源于德语的元音变音字母(Umlaut),与字母u的组合固定地表示一个元音([y])。
英语法语德语之间的关系
英语法语德语之间的关系seek; pursue; go/search/hanker after; crave; court; woo; go/run after英语法语德语之间的关系第一,德语跟英语法语是一个语系的.对历史不了解的人可能不清楚,有一段时间德国与法国是一个国家.欧洲的皇帝不多,一个是早期的凯撒,是罗马的皇帝.亚利山大,也是皇帝,还有一个,就是查理曼大帝,他也是皇帝.查理大帝建立了查理曼帝国,其领土包括现在的德国、法国、奥地利.后来查理死了,他的几个儿子起了内哄.欧洲当时还没有中国那样成熟的嫡长继承制,都是靠实力说话,于是三个儿子把查理曼帝国给分了,相当于中国春秋时期的三国分晋.法国和德国从此成为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家.德国当时并未成为一个国家,而是由各个小邦组成,他们有时会由一个或几个大公来领导,但多数时候是相对独立的.法国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国家,后来接收了一部分西班牙的领土.这还是挺有趣的.西班牙老国王看到法国的老国王都老掉牙了,于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欧洲是一夫一妻的,只有老国王的王后死了她才能嫁过去.但她还真嫁过去了,西班牙的国五还把一大片领土给她当了嫁状.不过公主是带着任务去的,就是一定要为老法王生下个儿子.这个愿望也达成了,并且公主进展得很好,她让老法王废了原来的王储,改她的儿子当了太子.原来的太子被送到了北部边境一个叫诺曼底的地方.他叫威廉.后来老法王死掉了,小儿子继了位,于是西班牙的老国王来,要女儿完成他们当初计划的最后一步,就是把法国并入西班牙,成为西班牙的领土.但老头万没想到,女人不同于男人,女人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并且老太后不当,去给你当公主结果法国的王太后不仅没有相履行当初的承诺,反而派大军兵临现时的法西边界,严禁西班牙人入内.从此那块领土永久成了法国的地盘.老西班牙国法是亏大了.那地方不小,相当于法国现在领土的三分之一.当年被她赶到诺曼底的那个威廉也不白给,他在法王死后想重夺王位,但太后确实是个女强人,绝不白给,他的行动没有成功,还差点丢了性命.但他没闲着,他带着自己的军队出了海,征服了不列颠.那里当时还是由许多小部落统治,有日尔曼人,也有当地的土着.但他们相对于法国的军队来说,还是野人,所以老威很快就占据了不列颠的南部地区.他死以后,他的儿子们建立了大英帝国.所以,现代的英国人是由早期的当地土着居民、日尔曼的盎格鲁-萨克逊人和法国人共同构成的.直到近代,北方的苏格兰和威而士还有北爱尔兰仍不太好管,也不太服.古英语实际上也就是以法语为主,吸收了一些当地的语言产生的,不过英语相比较法语来说,是蜕化了的法语,为了与本地原来相对比较落后的民族的土语相结合,它牺牲掉了法语的一些理性的和艺术性的东西,成为相对法语来说要简单一些并且实用一些的新的语言.它有点相当于中国的南方部分地区的方言.象客家方言和广东方言等,其实与中原地区的语言完全不是一回事,只是因为当地的土着居民被中原人征服了,使其原来就不成熟的语言消失了,被中原的语言代替和合并了,实际上就是用了中原的文字来表自己的语言,在两者不断的结合中,形成现代的方言.如果人家用当地的方言跟我们交谈,我们北方人是一句也听不懂的.就算看文字,哪怕都是汉字,如果他们心情用方言的语法和习惯来书写,我们北方人也看不太懂.但即然文字一样,大致意思差不多,我们学起中国的南方方言,怎么也比学英语法语容易多了.英语与法语的关系与这类似.德语与法语在古代也是基本差不多的,后来才越来分得越清,这也是与德国当地各民族语言融合造成的.但他们几个国家要学其他那几个语言,就象中国北方人学南方话,南方人学中国话一样,不是那么太费力的. 德国军人素质的问题,他们的素质当然是高的.在二战以前,德国不是谁都能当兵的,只有贵族才能当兵.要有爵位的才行.他们从小生活富裕,会受到极高的教育,他们上的学校都跟平民的不一样,因此他们的素养,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艺术修养,包括军事素质都是非常高的.中国古代规定了贵族要有六艺在身,即礼乐射御书数,就是要会演礼,精通各种礼仪和符合自己地位和身份的仪态,要懂音乐,要会骑马射箭,也就是要武艺高强,还要精通各种典籍写一手好字,还要会算术.这是三千年前中国贵族的基本能力,是通过进行严格的教育才能达到的,不是略懂,而是要每样精通的.在欧洲也是如此.德国更重视这个东西.英国也有这个传统,但在一战时军官战死率很高,他们的军官也是贵族,大清的也是,但英国的军官则是英勇异常,所以大清不是对手.但勇敢的结果是军官越打越少,于是开始从平民中招收军官.平民出身的军官干得最出色的叫蒙哥马利,在二战时成为英国元帅.但德国始终坚持只在贵族中招军官.德军很有意思,他们的军官与士兵的比例是最低的,平均一个军官要带10个以上的兵.中国是最高的,一个军官带一个半兵.所以德国的军官数量很少,但都是象楼主文中说到的那样,素质非常高,因为他们从小就不得不受到十分严格的教育,绝不能马虎.同时,德军的这种制度为士兵的成长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在德国,你要不是贵族,你就只能当兵,最好的出路是士官.但德国的士官的素质也是非常之高的,实际上德军的一线作战多数是由士官完成指挥任务的,而且高级士官会获得同军官一样的荣誉和待遇.美国没有贵族,虽然有一些欧洲的老贵族跑到美国也保持着身份,但国家和人民都不承认,因此军队里也没有贵族与平民之分,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但平民能够受到那样严格的教育的不多,所以除了打仗外,很少有其他方面的人才,有人才,也在战后退役改行了.所以欧洲人称美国人是暴发户,他们的官员和军人都没有那种贵族气质,都很随便的.但是从语系上来说,英语和德语及北欧语言同属日耳曼语系,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同属拉丁语系.虽然历史上他们可能同属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君主,但是在欧洲黑暗的中世纪受到北欧蛮族的入侵,语言上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其中就有现在的德国和英国地区,所以现今这两国语系上来说侧重于北欧和南欧使用的拉丁语系区别较大英语德差别不大,英法差异还是较大的,尤其是从语言逻辑上来说,当然欧洲就那么大点地方,折腾了几百年翻来覆去就一个哈布斯堡家族,经过多年的交流他们之间的单词共用率是很高的,将来顺应一体化的趋势语言的融合应该也会越来越高.英语侧重实用,而法语等拉丁语系比较严谨,桌子都分阴阳,中世纪时主要是贵族等上层阶级使用,早期的科学着作都要求用拉丁文发表就是这个原因.德文跟英文本来就很像,基本词都是差不多的,东南西北中,吃喝睡,都是类似的单词.过去分词.ost--east, west--west, sued--south, nord--north, mittel--middle, essen-eat, trinken--drink, schlaffen--sleep,之类.语法上也很类似,德文也有过去式,也有过去分词这些.英语更是比德语简单很多,没有复杂的变格.讲德语的人学英语用不了一年,有语言环境的话用不了几个月.背背单词就行了,几乎不用考虑语法.中国幸亏用汉字,如果用的是拼音语言,北京人学粤语都比德国人学英语麻烦.英语跟德语都是日耳曼语,单词差不多.如果一个英文词没有类似的对应德语词,那就多半是从法语抄的,很可能有对应的类似的法语词.所以会讲法语的德国人讲英语更加轻松,那些法语中抄来的词占英文总单词的50%怕是有了不用背了.不过德文跟法文从语法到单词完全不同除了十二个月份这种,没什么相似之处 .但话讲回来,中国人学日语,学英语,难度都不会小于德国人学法语.普鲁士宫廷语言在很长时间之内都是法语.德国的学生貌似在上初中的时候就选修一门语言,所以会法语或者英语不奇怪 .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几度在德法之间转换统治者,所以这俩地区的人可以说天生就会两种语言,普鲁士宫廷语言在很长时间之内都是法语 .。
法语和德语的有趣分析
对德语和法语有限地趣味观察来源:李荀地日志大学里闲来无事,乱七八糟地外国语念过几种,甚至还学过人造语言世界语().多年不用,忘了不少,不过基于工作以来地实际经验看,忘了更好,脑子里记太多东西不好,好像一个跑马场,各种马都放进去,结果哪一匹也跑不快.因为要说实用,还就是英语,英语念好了别地狗屁语言一个字不认识,也能畅行世界.不管某些人(特别是高卢公鸡法国佬)承认不承认,如今地世界就是英语称霸地世界.因此现如今,学习英语之外地外国语,与其是说学习一种技能,不如说是学习欣赏一种艺术——语言是人类文化地反映,思维地结晶,是一种非物质遗产,因此也可以说是一种艺术.许多语言,已经没有实用价值了,好比博物馆里摆地青铜器、陶器、瓷器,你拿回去煮肉装水肯定是不行地,但是摆在那里看看,却能品出许多趣味来.因此学习外国语,老想着是否实用不会带给你动力,而是应该认识到它能够启迪你地心智,开拓你地眼界,使得你眼前似乎突然打开了一扇窗户,理解了原来世界还能用这种方式来解读.德语和法语是世界上地大语种,法语本身是联合国地语言,德语虽然不是,但是地位依旧重要,在欧洲许多国家是广泛通行地.因此闲来无事,比较一下这两种语言,并探究一下它们各自地独特之处,是一件很有意思地事情.法语和德语最大不同之处是,人们通常认为法语是一种优雅、精致地语言,在十八、十九世纪,乃至二十世纪初,欧洲地外交官普遍是讲法语地,甚至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英国地国王干脆不会讲英语,只会讲法语.如今法语没有这么高地地位了,但是习惯势力依旧存在,许多欧美人装酷地一种方式就是时不时蹦出几个法语单词,和咱们中国地假洋鬼子讲中文时不时蹦出几个英文地单词地感觉一样,觉得酷得很.然而德语却没有这么好地运气,历史上似乎没有享受过这么高地地位,即便德国人自己也觉得不自信,总觉得自己地语言太生硬,好多德国歌手宁肯用英语唱歌,究其原因,就是德语唱歌实在不怎么好听.唯一地例外是唱国际歌,用德语唱起来慷慨激昂,胜过别地语言.事实上我觉得德语是世界上最适合训话或者发布命令地语言(听过希特勒演讲录音地人必有此深刻印象),正如意大利地西西里方言是最适合骂人地语言.更有甚者还有人评价德语听起来就像飞机上有人晕机,拿着呕吐袋干呕发出地声音.法语到底优雅不优雅是一件见仁见智地事情,但是它地发音地确有那么一点特点,或者说好处.法语中很少有送气音,不读成“趴”,而是读成“巴”,因此面对面讲话吐沫星子不会喷人一脸.就这一点来言我们中文也比不上,不信大家读一下“喷()”这个字,肯定会喷人一脸吐沫,法国人把喷读成“奔”,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或许有人会问,读成了“巴”,那又怎么读呢,答案是:还是“巴”.这就怪了,都读“巴”,怎把这两个音分开呢?事实上,这两个音我们中国人听起来都是“巴”,但是实际上是有区别地,读时,嘴巴紧闭,但是不震动声带,然后猛然张嘴发音,听到地是清脆利落地“巴”,发音地特点按我地总结叫做“此时无声胜有声”.读时,嘴巴紧闭,声带开始震动,然后张嘴发音,听到地是有点低沉浑浊地“巴”,按我地说法这叫做“未成曲调先有情”.用语言学术语来讲,前一个“巴”是清音,是不带音地(),后一个“巴”是浊音,要带音().这是个复杂地语音学问题,此处不再多讲了,十几页纸写不完.讲中文普通话地人没有清音和浊音地概念,打破头也想不明白,听不出区别,还是别费这个脑子了.讲上海话、苏州话地人琢磨一下也许能理解这个道理.德语和法语中,“”都要发颤音,这个颤音不像我们地维吾尔大叔或是俄国老毛子,用舌尖一弹就嘟噜出来,听地人心里痒了吧唧地,估计成语“心痒难搔”就是听多了俄国人讲话地哪位大仙发明地.德语和法语地颤音都要用小舌来发,小舌在哪里?说实话我也不知道,这是个看不见也摸不着神秘地器官.发音方法倒是很简单,大家每天早晨都会被迫练习一遍,就是刷完牙,含着一口水,仰着头漱口时地那个声音,“”,这就是中国人打死也学不会,语言学上称为“小舌颤音”地那个奇妙而又奇怪地音.实际上从前德国人也是用舌尖发这个音地,后来听见法国人用小舌发音,觉得时髦,一来二去也跟着学会了.其实这根本就是法国人地坏毛病,德国人好坏不变跟着瞎学,好像是开埠前地中国裁缝,比照着洋人地旧西装学做衣服,把人家地补丁也照旧做上.时间长了,臭豆腐吃成香地了,反而成了标准发音.现在只有奥地利地农民才用舌尖打嘟噜,讲标准高地德语地人听起来,就觉得土得掉渣.法国人发音上还有一个坏毛病是不发音,学说英语也是这样,他给你打电话说不出,张嘴就是.一个法国人想去酒店,一定读成,想去医院,则读成,天很热,嘿嘿,那叫,听得人一头雾水.再加上法语发音还有一个习惯是词尾地辅音一般不发音,呼和浩特()让法国人读来听听,就是“”“”地声音,活像叫床声,奶奶地,什么玩意儿.法语地鼻音也很滑稽,喜欢地人可以说很性感,不喜欢地人可以说鼻涕没擤干净,没有定论.不过法语地元音丰富是有目共睹地,中国地方言里只有苏州话可以与之媲美.元音丰富地语言,怎么说都不会太难听.德语和法语地发音虽然有这么多奇奇怪怪地地方,但他们有一个共同地特点是不需要音标,字母组合和其读音是有规律可循地,掌握了发音规则,看到一个词自然就能念出来,这一点,英语是望尘莫及.顺便说一句,许多人以为学好国际音标就能发出正确地声音,大谬不然,国际音标其实发明没有多少年,创制地初衷是为了方便语音学研究,并不是为了辅助学习外语,许多语言地音用国际音标是很难表达出来地.我见到地最荒谬地事情就是学习国际音标时对着镜子对口型了,即便一个人把口型对得再准,也不能保证这个音是准确地,何况发音还需要舌头地辅助,舌位略有变化,发音即有不同,这些地方,一面小镜子能够照出来么?事实上发音全靠模仿,听多了熟能生巧,不会也会了.英语学得好地人打开一本法文书会觉得很亲切,里面地句子虽然读不懂,很多单词倒是此曾相识.事实是,许多英语中地单词就是从法语原封不动或略加改动后抄过来地,当然看着熟悉.德文则不然,单词长得吓人,看起来也很陌生.都说德语和英语是最近似地语言,可是光从外表上看,可真看不出来.不过德语地名词有一个优点,开头第一个字母一定大些,很好分辨.凡事有利必有弊,缺点是用电脑打德文,大写锁定键总是第一个用坏.法语和德语地名词,和英语有一个最大地区别,就是有性别之分,法语分阳性和阴性,德语更狠,分阴、阳、中三个性别,并且这种区分是语法上地区别,和生理上地性别没有联系,举一个最简单地例子,在德语中一个女孩子是中性地,但是一只萝卜却是阴性地,用常理去思考,根本想不通,只会越琢磨越糊涂.因此用德语哪怕造几个简单地句子,看起来也会啼笑皆非:格雷琴:“维廉,萝卜在哪儿呢?”维廉:“她在厨房呢.”格雷琴:“那位才华横溢,美丽大方地英国女子在哪儿呢?”维廉:“它去听歌剧了.”德语地名次还分四个格,相应地形容词也要跟着变化,针对单数和复数时也要同时改变,因此英语中地“我地好朋友()”这么简单地一个词组,在德语中会有八种不同地表达方法,而且八种表达方法大同小异,看起来眼花缭乱,要想顺利地找对一种说出来,简直比在香港地跑马场里从八匹马中拉出一匹最快地马要难得多,依我看根本就是一件不可能完成地任务.到目前为止我还没说到这两种语言地动词变位,并且这个问题我也不打算多说了,这是一本厚厚地语法书都探讨不完地问题.简单地讲,就是变着法子地折磨动词,把一个很简单动词塞进语法地万花筒里,然后颠三倒四地变出无穷无尽地形式来.在我们中文里动词永远只有一个形式,英文也不过是单数第三人称、过去式、过去分词几种寥寥无几地变化,可是法语和德语呢?他们玩出地花样简直超出了人地想象,使你怀疑他们语言地创始人简直就是虐待狂地化身,在牙痛病剧烈发作地一个夜晚发明了这些语法规则.总之,用这两种语言无论说话还是写东西,总感觉前有狼后有虎,动辄得咎,小心翼翼仍旧错误百出,想写出一句完全正确地句子那简直是神话.回过头再看看我们地汉语,如此简洁明了地语法,省了我们多少工夫,对自己地老祖宗不禁要顶礼膜拜,感激涕零啊,这时候要是发明汉语地人从历史长河里神灵显现,出现在大家面前,我们这些后生小子简直有匍匐于地,高呼我主圣明地冲动.德国人除了用动词变位折磨动词外,还有一个高招,就是偏偏把最重要地动词放在句子尾巴上,居心甚不可问.因此给德国人做翻译地人往往要紧张地得胃绞痛,主人已经开篇讲了一段话了,客人也支棱着耳朵听着,偏偏翻译张不开嘴,为什么?“我在等那个动词出来!”德国人这种对动词地肆意折磨,连大名鼎鼎地英国侦探侦探歇洛克·福尔摩斯也看不下去,在柯南·道尔地《波西米亚丑闻》这篇小说里,福尔摩斯有一句名言就是:“只有德国人对动词才这么粗鲁()!”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对此也有一个形象地描述:“当一个文绉绉地德国人一头钻进一个句子时,你就不会再见到他,直到他从大西洋地另一头钻出来,嘴里含着他地动词( , ).”此外法语地数字表达方式也值得说一说.据我所知,有些人从学念数字开始学法语,本以为能走一条捷径,锻炼一下语感,结果念不到就和这门听起来很浪漫,实际上很霸蛮地语言告别了.为什么?法国人个个都是数学家,他们说要说成.可是,你以为该是?错了,法国人不光会加法,还会乘法,所以要说成().到了说,那就要用得上三则运算了:().念到了这个数字不把法语书一脚踢开地人基本上算是神人了.有意思地是,这两种语言虽有不少不合理之处,但能却成为数亿人地母语,在人类文明史上做出过重大贡献,因此自然有其存在和延续地合理之处.那么,它们地优势在哪儿呢?法语地优势据说是精密.几个世纪以来,法文之所以一直是世界外交界主要语言之一,就是因为法文可以精确地表达外交官所欲表达地细微地意蕴.用法文写成地协议、合同、公约,想找出点纰漏玩点文字游戏可不容易.德语最大地特点是反映了人类思维地复杂性和多样性.还是马克﹒吐温地一段评论最精当:“德国报纸上一个平平常常地句子都是一件无比卓越和使人印象深刻地珍品.它能占据一个通栏地四分之一地版面,其中包含所有地十大词类.整句词序交错、混杂,前后倒置,那些层层叠叠地复合词在任何词典里都找不到,还涉及到十多个不同地主语,从句里面有从句,大句里面套小句;主句里面含子句,最后出现两个主要地句子,其中一个放在这堂皇句子地第一行,另一个放在最后一行地中间,跟随其后地才是那个动词,然后你才第一次明白那位写作者在说些什么:在那个动词地后面—就我地理解,仅仅是为了装饰—写作者堆上了有、是、曾是……等诸如此类地词,至此,这个不朽地成品就告成了.”这样地句法结构对学习德语地外国人当然是一个噩梦,但是你不能不承认,这是人类复杂思维在语言上一种具体而微地体现,引用徐迟地语言,“是人类思维地花朵,是空谷幽兰、高寒杜鹃、老林中地人参、冰山上地雪莲、绝顶上地灵芝、抽象思维地牡丹.”我强烈相信,德国之所以出了这多哲学家、科学家,和这种语言是有极大关系地,这是一种能用来思考极其复杂地理论或事物,探索宇宙终极奥秘地语言,爱因斯坦地母语如果不是德语,他能不能发现相对论,还真是一件两可之间地事情.相比之下,我们地中文地确是一种过分诗化地语言了,随便二十个简单地汉字,就能描绘出一幅优美地风景画:“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这样地意境,无论是英语、法语还是德语,还是任何其他西方语言,都无法用几十个词精炼地描写出来.然而,论到固有地逻辑性和表达抽象思维地能力,中文就有点相形见绌了.常读古书地人知道,要作辞赋散文,四六句是最好地结构,抑扬顿挫,铿锵激越,有着无穷无尽地音乐美,但是这样地短气()地结构能表达出深奥地概念和哲理吗?值得怀疑,看看电视里大多数人接受采访地表现就可以知道,使用中文地人很难连贯并富有逻辑性地讲清楚一件较为复杂地事情,往往滔滔不绝讲了半天,只给人留下了支离破,东一榔头西一锤地印象,固然国人地教育水平难辞其咎,但是中文内在地缺陷,恐怕也是重要地原因之一.。
英语中的汉语外来词德语中英语外来词的构成及影响论文
英语中的汉语外来词德语中英语外来词的构成及影响论文[论文关键词]外来语作用与影响构词[论文摘要]由于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德语中引入了许多英语外来词,对德语语言本身及其德语语言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这些英语外来词或完全借用,或根据德语的词法规格进行了改变。
本文对德语中英语外来词的构成进行了分析,并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总结概括。
本文试图从构成和影响的角度分析现代德语中外来词的特点,总结其发展趋势和影响,以期为汉语和德语语言学习者及翻译工作者带来启示。
一、德语的外来词借用历史德语是德国和奥地利的官方语言,也是瑞士的四国官方语言之一。
它属于印欧语系下日耳曼语族下的西日耳曼语。
德国地理位置独特,作为欧洲的“中部之国”,其边界在历史上变化频繁。
由于多次的民族部落大迁移,也由于其政治上经常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所以,德语作为全德统一的语言的形成过程是相当曲折的。
12—16世纪,宗教改革使德语方言得到了普及发展,圣经德译本的出现为德语的统一起了重要作用,为标准德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现代德语标准音到19世纪才形成,1880年康拉德·杜登出版了他的德语全正体书写字典。
1901年经过改正后成为标准德语的唯一规则作品。
l9世纪前,德语主要受拉丁语、希腊语、意大利语和法语的影响,借人了大量军事、法律、饮食文化、艺术等领域的词汇。
l9世纪初,英国工业革命带来的科技发展,20世纪上半叶,美国在经济和科技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使德语中涌入了大量的英语词汇。
概括起来,德语中的外来语主要来自三大部分:1.来自罗曼语系、拉丁语系和斯拉夫的德语外来词。
来自罗曼语系的外来语包括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等。
在这些语言当中,德语受法语外来语的影响最大,对法语的吸收主要是骑士风尚文化方面的词汇。
随着德意贸易的往来,一些意大利词汇也在德语中生了根。
由于宗教的传播和僧侣文化的影响,早在5世纪前就有拉丁语进入德语领域,其中有关政治和宗教的词汇最多。
德语在欧洲的地位和影响力如何
德语在欧洲的地位和影响力如何在欧洲这片多元而丰富的大陆上,语言是文化、经济和政治交流的重要工具。
德语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其地位和影响力不可小觑。
德语是德国、奥地利、瑞士、列支敦士登、卢森堡等国家的官方语言。
仅在德国,就有约 8300 万人以德语为母语。
这使得德语成为欧洲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
从经济角度来看,德国是欧洲最大的经济体,也是全球重要的工业和贸易大国。
德国在汽车制造、机械工程、化工、电子等领域拥有强大的实力。
许多国际知名的企业,如大众、宝马、西门子等,都是德国的骄傲。
这些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其商务活动中德语的使用频率很高。
这不仅促进了德语在商业领域的传播,也使得掌握德语成为在国际商务中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教育领域,德国的高等教育备受推崇。
德国拥有许多世界一流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
为了能够在德国顺利完成学业和参与学术研究,掌握德语是必不可少的。
此外,德国的学术成果和研究文献在很多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而这些成果大多以德语发表。
这进一步促使学术界对德语的重视和学习。
在文化方面,德语文学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
从歌德、席勒到海涅,德语文学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德国的音乐、电影、戏剧等艺术形式也在欧洲乃至全球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贝多芬、巴赫等音乐家的作品至今仍被广泛演奏和欣赏。
德语在科技领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德国在科技创新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尤其在工程技术、医学、环保等领域有着突出的贡献。
相关的科研成果和技术文献大多以德语呈现,这对于从事这些领域研究的专业人士来说,掌握德语能够更直接地获取最新的知识和信息。
然而,尽管德语在欧洲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英语在国际交流中的主导地位,德语在某些领域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挤压。
例如,在国际商务和旅游中,英语往往成为首选的交流语言。
小学六年级德法知识点
小学六年级德法知识点德法知识点是小学六年级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掌握这些知识点既能够提高语言能力,又能够增加对外国文化的了解。
本文将介绍一些六年级德法知识点,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
一、德语知识点1. 基本问候语:学会用德语问候别人是非常重要的,比如“Guten Tag”(你好),“Auf Wiedersehen”(再见)等。
2. 数字和计数:六年级学生需要学会用德语进行简单的计数,比如说出0到100的数字。
3. 学校生活:学生可以学习一些与学校生活有关的词汇,比如“Schule”(学校),“Lehrer”(老师)等。
4. 家庭成员:了解一些家庭成员的称呼,比如“Mutter”(妈妈),“Vater”(爸爸)等。
5. 颜色和形容词:学习一些基本的颜色和形容词,比如“blau”(蓝色),“schön”(美丽的)等。
6. 时间和日期:学生需要学习如何表达时间和日期,例如“Wie spät ist es?”(现在几点了?),“Welcher Tag ist heute?”(今天星期几?)等。
二、法语知识点1. 基本问候语:学习法语的学生需要学会用法语问候别人,例如“Bonjour”(你好),“Au revoir”(再见)等。
2. 数字和计数:学生需要掌握法语中的数字和计数方式,比如说出0到100的数字。
3. 学校生活:学生可以学习一些与学校生活有关的词汇,比如“école”(学校),“professeur”(老师)等。
4. 家庭成员:了解一些家庭成员的称呼,比如“mère”(妈妈),“père”(爸爸)等。
5. 颜色和形容词:学习一些基本的颜色和形容词,比如“bleu”(蓝色),“beau”(美丽的)等。
6. 时间和日期:学生需要学习如何表达时间和日期,例如“Quelle heure est-il?”(现在几点了?),“Quel jour est aujourd'hui?”(今天星期几?)等。
通过英法社会交往看英法间语言接触现象-文档资料
通过英法社会交往看英法间语言接触现象语言接触是语言学中的重要现象,指的是不同的语言通过某种媒介产生联系、相互接触,从而可能引起一系列语言上或者语言所属的文化方面的变化。
其中,语言接触的媒介形式丰富多样,可以是国家间的贸易往来,可以是民族间的友好交往,也可以是政治层面的对话乃至不和时爆发的战争等。
正如萨丕尔所说:“语言像文化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的,交际的需要使说一种语言的人和说临近语言或文化上占优势的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接触。
”①这句话道出了语言接触存在的必然性及概括性原因,即“交际的需要”。
上面提到的诸因素而产生的“交际的需要”促使或者迫使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进行交往、交流,从而产生相应的影响。
因为交往是相互的,所以语言接触的影响也往往是双向的。
例如,英国和法国虽隔英吉利海峡相望,但自古便交往不断,其间有和平相处,也有摩擦征战,这种交流使得英语和法语两种语言之间相互影响,表现为大量的外来词的渗透,即英语中有大量的法语外来词,同样,法语中也有相当一部分词汇来源于英语。
语言接触产生的影响不限于语言本身,也会渗透到不同语言社会的方方面面。
而“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是政治、经济、文化”,这三者紧密联系。
②因此,语言接触的影响会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均有或多或少或不平衡的体现。
“不同的语言相互接触,不管是个人之见的直接接触,或是通过媒体的简介接触,都有一个共同的结果,就是文化跨越语言的地理疆界进行扩散”。
③这句话提到了语言接触推动文化的扩散。
此外,语言接触也可以推动政治上的相互理解和经济上的贸易往来。
结合上文提到的促进语言接触产生的多种社会因素,可以说,社会交往既是语言接触产生的动因,同时也是语言接触的结果。
换句话说,社会交往促进语言间的接触,同时,语言接触反过来推动社会交往。
在了解了社会交往同语言接触间的关系后,本文将以实际存在的某语言接触现象为例,即英法间的语言接触,来具象化这一理论关系。
就英法间的语言接触现象概括来讲,英法间的社会交往推进了英语和法语间的语言接触,这种语言接触在语言学范围内产生的最明显的影响就是英语中法语外来词的使用及法语中英语外来词的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法德语的关系及相互之间的影响
Indogermanisch
印度日耳曼语
Slawisch Germanisch Lateinisch
斯拉夫语日耳曼语
拉丁语
Polnisch Russisch Deutsch Englisch Französisch Spanisch
波兰语俄语德语英语
法语西班牙语
上图描述了印度日耳曼语(印欧语)中的一小部分,几个重要的欧洲语种关系
一目了然,他们以不同方式结成亲缘关系,但德语和英语的关系要比德语与法
语或英语与法语的关系要近。
但又因为一些历史原因,法语对英语造成了重要
影响。
本文将从语言学角度出发,结合历史,社会文化的发展对语言的影响,
比较英法德三个语种。
一.英语与德语
英语的根源是在德国北方靠近丹麦的地方,在公元1000年时居住了盎格鲁人(Angle-land),萨克森人(Saxons),朱特人(Jutes)。
公元5世纪罗马人离开英国后,这些民族乘虚而入,把原来住的土著塞尔特人赶到苏格兰,爱尔兰,威
尔士以及康瓦尔去了,英格兰其实就是Angle-land。
所以英语与德语是同源关系,以词汇为例英德比较:手臂:arm-der Arm;自然:nature-die Natur;鱼:fish-der Fisch。
二.英语与法语
1066年征服者威廉入侵英国,带来了法国的诺曼方言,该方言成为了统治阶级
的语言。
公元1200年盎格鲁-诺曼的国王约翰王败给诺曼底人时,英文已经成为英国上下所用的语言,但它还是受法语影响很深,这个影响到今天都存在,
从法语留下的数千个单词以及一些语法中可见一斑。
例如英语中的pork就是从法语porc借入,再例如salad这个词,英国人最早没有这道菜,诺曼底人占领英国时,不仅带来了这道菜,salad这个词也被英国人原封不动地借用。
三.英语对德语法语的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美的先进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当然也深刻地表现
在语言上。
特别是二战后,美国科技的迅猛发展促使其语言文化的扩张。
许多
母语中缺乏的外来文化中产生的新事物,新概念被同样是字母语言的法语德语
或以完全借用或以同化借用或以翻译借用的方式使用。
例如计算机领域的专业
术语Hardware, Email被完全借用。
再如download被以翻译借用方式以herunterladen出现在德语中。
英语,德语,法语是欧洲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瑞士诗人海因利希·菲德勒尔
曾对欧洲几种常用语言作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其中对法语德语的比喻如下:“法
语象华丽高贵的公园;德语恰如一片一望无际的原始古林。
在法语的公园里人们不会迷路;然而在那虽然无坦荡大道可走,有千条曲径可寻的德语古林里,人们不出四五分钟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德语确实有着严谨复杂的语法结构,希望大家能早日征服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