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国粹派出现原因之浅析

合集下载

晚清国粹派史学

晚清国粹派史学

晚清国粹派史学李洪岩邓实与国粹派晚清时期,有一批知名的学者,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为口号,一边进行学术研究,一边从事政治与文化活动,在社会上赢得广泛影响,被称为“国粹派”。

国粹派有自己的专门组织:国学保存会;有专门的学术阵地:《国粹学报》;有固定的活动场所:上海四马路老巡捕房东首惠福里;有比较周密的管理制度,如财务报告制度;有专门的藏书楼:上海四马路老巡捕房东面辰字24号;还曾经组织编写《国学教科书》、《各省乡土教科书》,刊刻《国粹丛书》、《国粹丛编》、《神州国光集》,办国粹学堂、图书馆,等等,可以说是有声有色,颇为热闹。

它是一个组织管理工作做得比较好的学术流派。

国粹派的行政首脑是邓实,文字主帅是刘师培,精神领袖是章太炎。

其他代表性的人物还有黄节、陈去病、马叙伦、陆绍明、柳亚子等,后来王国维也曾经积极为《国粹学报》撰写稿件。

邓实(1877-1948),字秋枚,广东顺德人。

近代知名诗人邓方(秋门)的兄长,著名学者黄节的同学。

主要著作有《史学通论》、《政治通论》、《民史总叙》、《古学复兴论》、《国学讲习记》、《国学真论》、《国学原论》、《国学微论》、《国学通论》、《国学今论》等。

邓实出生在上海,早年就想着靠学问来报效国家。

他想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学问走出书斋,对国家和社会发挥实际效用。

为此,他曾经创办过一个叫做“湖海有用文会”的组织,专门“讲求有用之文”。

要想使学问对国家有用,就必须向西方学习。

所以,邓实早年买了很多翻译过来的外国书,在父亲教导下,每日抄写。

抄书的过程中,他渐渐懂了一个道理:要想革除中国数千年以来的弊病,就必须“大采西政西艺之良者”,仅仅修修补补,是不行的。

但是,他又发现,尽管西方国家目前非常强盛,但也存在许多毛病。

所以,在采用西方列国“富强”之术、“与天下人士共奋于新政新艺之理”的时候,也不应该忘记本国传统,并善于把二者结合起来。

他说,15世纪是欧洲古学复兴之世,20世纪则是亚洲古学复兴之世。

从音乐社会学的角度分析我国戏曲在清代民间盛行的原因 -【完整版】

从音乐社会学的角度分析我国戏曲在清代民间盛行的原因 -【完整版】

从音乐社会学的角度分析我国戏曲在清代民间盛行的原因文学、美术、音乐、舞蹈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他形成于金元时期到了清朝时期发展到了顶峰。

一种音乐艺术从产生发展到盛行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引起的,它包括心理特点的社会原因,盛行现象的激发、社会政治环境、经济发展状况,音乐的思想内容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音乐的发展与广泛传播,十八世纪初到十九世纪中叶,即清朝康熙末叶至道光末年,我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出现了一个新的面貌,这就是戏曲艺术在民间和宫廷的盛行。

本文从音乐社会学的角度上对我国戏曲艺术在清朝时期的盛行原因进行分析。

一、清代的地方戏曲在全国出现了遍地开花的局面,这种现象在以前的朝代是未曾出现的这种局面的出现是与当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及所提供的条件分不开的。

康熙后期,清王朝采取了一系列的农业措施,使农业经济得到了恢复,从而为民间的艺术活动发展,创造了有力的物质条件,董含的《莼乡赘笔》记载说:“枫泾镇为江浙连届,商贾丛积。

每上巳赛神最盛。

筑高台,邀梨园数部,歌舞达旦”从上面的记载可以看出戏曲在农村的流行的程度,同时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从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音乐社会学的角度上来说,音乐社会学是探讨产生中国传统音乐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

判断社会和经济水平的标准具有普遍性,即适用于不同时代和不同社会。

清代“乱弹“诸腔在群众中盛行的基础应该得益于当时农业经济的恢复发展,以及商品经济有着较大的发展密切相关。

戏曲艺术属于意识形态,经济基础决定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清代农业和商品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同时在江南与东南沿海的城市工商业中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这些因素是推动戏曲在全国各地盛行的重要因素,也是基本因素。

二、清代宫廷的大戏主要出现在乾隆时期这一时期是所谓“康乾盛世”辉煌的顶点,社会政治的稳定,国力的强盛,统治阶级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政策,尤其是教化推行,文治兴起,人心风俗得到整饬。

国粹主义思潮

国粹主义思潮

国粹主义思潮国粹主义是20世纪初在“革命排满”声浪中崛起的一股社会思潮。

其倡导者是一批对国学有较深厚研究并具有强烈“反满”要求的国粹派,他们试图通过“研究国学、保存国粹、复兴古学”来唤起人们爱国和反清革命的激情,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一)国粹主义在辛亥革命时期,异军突起,能够激成一股颇有影响的社会思潮,绝非偶然,有着它独特的社会背景和深刻的思想根源。

首先,它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产物。

《辛亥条约》签订后,中国陷入了极为严重的民族危机之中,救亡图存成为当时时代的最强音。

如何才能挽救中国的民族危亡,不同阶级、阶层、不同的党派,甚至同一党派中的不同派别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对此,国粹派也有其独特的思考,他们不仅感受到了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更主要的还在于他们看到了民族危机与文化危机的一致性,相信文化危机是更本质、更深刻的民族危机。

他们认为,一个国家所以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仅在于武力,更重要的还在于有赖以自立的民族“元气”,即固有的“文化”。

因此,外国侵略者不仅从政治、经济、军事上侵略中国,更可畏的是力图从文化上亡我中国,大肆贩卖奴化思想。

而20世纪初,伴随着大批知识分子冲出家门,留学国外,进一步掀起向西方学习的热潮声中,又出现了所谓“全盘欧化”的主张,甚至只要是西方的习俗、风尚都推崇备至。

这一切都引起了国粹派深深的忧虑。

他们认为一旦中国的文化澌灭,中国所面临的将不仅是亡国,而且是万劫不复的灭种之灾。

他们的这种爱国情感和历史使命感很快在当时的中国思想界引起共鸣,对一些保守、复古人士也有一定吸引力。

其次,从政治角度来看,它又是反清革命运动兴起的产物。

自义和团运动失败后,清政府完全变成了帝国主义扶植下的傀儡,成了洋人的朝廷,充当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走狗。

因此,人们普遍认为,满清政府是导致中国民族危机的罪魁祸首,不推翻腐朽的满清王朝的专制统治,中国就无法独立和富强,就不能挽救中国的民族危亡。

因此,20世纪初年,“革命排满”的声浪不断高涨。

清末国粹思潮与“美术”之兴起

清末国粹思潮与“美术”之兴起

清 末 十 年 间 ,西 方 文化 经 日本转 口大 规模 涌
人 ,许 多新 学科 在此 间得 以迅 速发 展 。“ 美术 ”便 是其 中之 一典 型 。“ 美术 ”一 词 自在 日本 诞生 之 日
学 ,将 目光转 向新学 ,呼 吁 开 民智 ,探 寻 民族 振 兴 的道 路成 为知识 分子努 力 的方 向。 作 为 此 阶段 的重 要 历史 人 物 ,梁 启 超 的 民族 竞争 意识在 此时 已显端倪 ,可见于 1 9 0 2年 《 论 民 族竞 争之 大势 》一 文 。“ 篇 中取材 多本 于美人 灵绶
美 恬 俗 ,且 以绳 墨 拘 牵 ,没 其 自由性 ,而数 千 年
“ 美 术 ” 何 以成 为 民族 竞 争 的 内容 ? 这 与 时 人对 “ 美 术 ” 的认 识 分 不 开 的 。受 斯 宾 塞 的学 说
影响 ,时人意识 到 “ 美术”的重要 ,是 “ 文明之 花” 。1 9 0 3年 ,吴治恭见斯宾塞 的哲学理论 已悄
起 ,便 与 近代 赛 会结 下至 深 因缘 , 由于追 求 实利 实效 ,“ 美 术 ”成 了殖产 的一 种重要 手段 。其 时 中
国为发 展实业 ,仿照 日本模式 ,大力 发展 “ 美 术” 。“ 美术”殖产成为美术学科在近代 中国兴起
的动 力 之一 。此外 ,“ 美 术 ” 的兴 起还 得 益 于 国
收 稿 日期 :2 0 1 3 - 0 3 一 o 4
基金 项 目:韩山师范学院博士科研启动项 目 “ 近代 ‘ 美术教育 ’之兴起及对 岭东美术界的影响 ”( Q D 2 0 1 1 0 3 2 9) ;广东 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 目 “ 概念与学科 :‘ 美术 ’在近代 中国的进程 ”( G D1 1 X L S 0 2 )

晚清国粹派文化观研究综述

晚清国粹派文化观研究综述

晚清国粹派文化观研究综述作者:马艳来源:《新一代》2011年第08期摘要:晚清国粹派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有重大影响的政治文化派别。

近年来,学术界开始重视对晚清国粹派的研究,对其文化观的研究尤为重视,在文化决定论、区分国学与君学以及中西文化观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关键词:晚清;国粹派;文化观;综述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8-0-01一、文化决定论国粹派的代表人物章太炎认为文化是“立国元气”,许守微在《论国粹无阻于欧化》一文中说道:“国有学,则虽亡而复兴,国无学,则一亡而永亡”。

郑师渠在《晚清国粹派的文化观》一文中系统地论证了晚清国粹派的文化决定论。

他认为受斯宾塞的影响,国粹派形成了文化决定论。

“斯宾塞把所有现存的地理、生物与社会现象,溯源到一个始原的同质的起点,变的方向是往异质推进,其动力则被视为总的物理现象”,由此得出结论,“国粹派正是把文化看成是与人群进化同步发展的生命有机体,生物所以能发育成长,有赖其内在的生命本源的涌动,生命不止,生物不灭。

”并以邓实为例,说明“一种文化也是本于一种民族‘种性’的涌动:‘本其心灵之所蕴积而为理想,发而为言语,摘而为文字’,从而学术、政教、伦理、工艺起焉,若人体之发舒,‘五官强,百体昌易,神人洽’”。

喻大华在《论晚清国粹派与国粹思潮》一文中,从“国学兴则国兴”的角度论证了国粹派的文化决定论思想。

他以邓实为例,指出国粹派主张复兴国学,与欧洲的文艺复兴、日本的王政复古一样,“其实质都不是复古,而是一场文化领域的创新和思想解放运动”,并认为“国粹派是有很强的现实作用的”,即“国学兴”是为“国兴”服务的。

邓建华在《清末民初文化保守主义的学理与实践》中认为“国粹派最具特色的思想是其国学兴则国兴的‘文化决定论’”,并指出复兴国学是国粹派“选择的介入时代、现实的方式,有极强的入世意图”。

二、区分国学与君学国粹派提出了“国学”与“君学”的概念。

清末的国粹主义思潮

清末的国粹主义思潮

现代启示与反思
批判继承传统文化
在传承传统文化时,应有 批判地继承,既要弘扬优 秀传统,又要摒弃陈腐过 时的内容。
促进文化交流
应积极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 果,丰富和发展本土文化 。
文化与社会相结合
文化发展应与社会需求相 结合,关注现实民生,推 动文化为社会进步服务。
THANKS FOR WATCHING
知识分子的反思
在外来文化冲击和国家衰落的背景 下,部分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中国传 统文化的价值,并提出了国粹主义 的主张。
主要代表人物
康有为: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 用”的主张,倡导在传承中国传统文 化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文化的有益成 分。
严复:翻译了大量西方学术著作,同 时也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 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并非矛盾。
慧。
推崇经学
经学作为传统学术的核心,被国 粹主义者视为重要的学术体系, 他们主张通过经学来研究和理解
中华文化。
反对盲目西化
国粹主义者认为,盲目追随西方 学术会削弱中国传统学术的地位 ,主张在吸收西方学术的同时,
不忘传统学术的价值。
弘扬传统文化
倡导礼仪
国粹主义者重视传统礼仪,认为礼仪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他们积极提倡恢复和传承传统礼仪。
推崇传统艺术
国粹主义者倡导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艺术,如京剧、国画、书法等 ,认为这些艺术形式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底蕴。
维护民间习俗
国粹主义者重视民间的传统习俗,认为这些习俗是中华文化的根基, 他们积极收集和整理民间传统习俗,并倡导人们传承和实践。
反对西化与文化保守主义
01
批判过度西化
国粹主义者认为,过度追求西化会导致中华文化的沦丧,他们主张在吸

晚清国粹派政治思想解析

晚清国粹派政治思想解析
第2 8卷第 1 期 21 0 0年 1 月
贵州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 U N L O G Z O U I E S T ( o i ce cs O R A F U H U N V R I Y S ca S i e ) l n
V 12 N0 1 0. 8 .
Jn 2 0 a. 01
满族 的起源 和发 展 的历 史 ,以证 明 满族 是 “ 狄 夷 之邦 ” ,不应 该 到 中 原 来 反 客 为 主 ,以 “ 帝 ” 客 身份来统治 汉人 ,这 些 著作 在 学 术 上构 成 了对 满 族统治合法 性 的强 烈质 疑 与 抨击 。这 种学 术 上 的 质疑传导至政 治 领 域 ,具 有 从 根本 上 动摇 满族 统 治的重要力量 。刘 师培 在 《 帝 纪 年论 》 中 明确 黄 宣告 :“ 凡一 民族 ,不 得不溯 其起 源 。为吾 四百兆 汉种之鼻祖 者谁 乎 ?是 为 黄 帝轩 辕 氏 。是 则 黄 帝 者 ,乃制造文 明之第 一人 ,而开 四千 年 之化者 也 。
府。国粹派 同人 利用 中 国传统 文化 中 “ 夷之 华
段 ,以图恢复汉民族 的国家历 史记忆 ,强烈地表 达 了建 立汉 民族 国 家 的政 治理 念 和追 求 民 主政 治
的政 治诉 求 。从这 个 角 度 考查 , 国粹 派更 像 是 一
辨”这个古老命题 ,致力论证 民族 “ 血统 ”与其 延续性 的重要 意义 。 “ 血缘 ”是 种族 ( 或者 民族 )
晚清 国粹派 崛起 的历史机 缘及 国粹 派 的文化 思想 , 包 括文化观 、史 学思 想 、伦理思 想 、经学 思 想等 。
掘国粹之中的历史、语言、文化等元素 , 突出中华 民族的民族认同感 ,剖本析源,号召汉族人民应该

国粹主义思潮是如何兴起的

国粹主义思潮是如何兴起的

国粹主义思潮是如何兴起的[摘要]在近代,随着外国侵略的加深,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清末政局动荡、革命风起云涌的背景下,面对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和“全盘西化”的鼓吹,以求振兴中国文化的国粹派和国粹主义思潮应运而生,在晚清最后的时光里绽放出了璀璨的光辉。

[关键词]国粹主义思潮国粹派兴起原因衰落一、词义源流“国粹”,清末明初开始流行的一个概念,看似是本土所创,可实际上是一个来自日本的西语译词。

它是从英文“Nationality”翻译过来的,最先被日本所用,英文词义是“民族”、“民族性”、“民族主义”。

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明治政府片面地推行“欧化主义”政策。

一些极端者甚至不顾国情,提出要改变本国人种,废除本国文字,鼓吹“全盘西化”。

这引起了当时日本社会的广泛不满。

1888年,三宅雪岭和志贺重昂等人发起成立了政教社,刊行《日本人》杂志,以“国粹保存”为宗旨来反对盲目欧化。

同时这种强烈要求保持“民族特性”和提倡民族精神的主张,不但在日本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引起了一些中国学者的共鸣①。

1898年底,梁启超在横滨创办《清议报》,曾将“发明东亚学术,以保存亚粹”列为该刊四宗旨之一②。

这里的“亚粹”就是梁启超受日本“国粹”的启发而来。

据郑师渠考证,中国人第一次在报章上使用“国粹”一词,是1901年9月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③,其中说道:“中国民族固守国粹之性质,欲强使改用耶稣纪年,终属空言耳”④,表示不能盲目欧化,要注重国粹。

报刊上最早介绍日本国粹主义是1902年7月一位佚名作者发表在《译书汇编》第五期上的《日本国粹主义与欧化主义之消长》。

“他认为,日本的国粹主义‘即保守之别名’;进化无穷,‘欧化’不止,遽言保守,只能固步自封”⑤。

可惜的是,这篇文章的作者明显是站在欧化主义立场上的,其判断并不正确。

第一次在报刊上正面介绍国粹主义一直要到1902年12月黄节在《政艺通报》上发表《国粹保存主义》一文。

《政艺通报》是邓实和黄节于1902年2月在上海创办的,除了以介绍西学开启民智外,它还兼言中国艺文史事,大力宣传国粹。

晚清国粹派的代表人物都有谁?影响于国 家之存灭

晚清国粹派的代表人物都有谁?影响于国 家之存灭

晚清国粹派的代表人物都有谁?影响于国家之存灭
本文导读:
晚清国粹派是晚清时期所形成的一个思想文化学派,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有重大影响的政治文化派别。

晚清国粹派以国学促进会的成立和《国粹学报》的刊行作为标志。

专门的组织是国学保存会,专门的学术阵地是《国粹学报》,有周密的管理制度,,组织编写《国学教科书》、《各省乡土教科书》,刊刻《国粹丛书》、《国粹丛编》、《神州国光集》,办国粹学堂等等,主要的代表人物有,章太炎,刘师培,黄侃,邓实等。

王国维也曾为《国粹学报》撰写稿件。

章太炎在《国学讲习会序》中说道:“夫国学者,国家所成立之源泉也,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恃国学不足以立国也,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国能自立者也,故今日之国学无人兴起,将影响于国家之存灭是不亦视前世为尤岌岌乎?¨他们反对“醉心欧化”,主张“保全国学”,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作为宗旨。

他们提出“国学,首当经史”,阐述了深刻且具有文化保守倾向的一种文化观。

主张弘扬国学,批判君学。

强调国学兴则国兴,认为中西文化各有所长,应调和互补。

这一思潮代表了晚清各种文化思潮的最高水平,影响了近代学术的发展。

国粹派从传统文化中发掘自由、平等民主共和的观念,
又糅之以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学说,把西方民主学说和中国“国学’民主因素联系起来,更有利于外来的民族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将西学新知引入传统的学术思想文化领域,推动了传统学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方面。

清朝的戏曲艺术

清朝的戏曲艺术

清朝的戏曲艺术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1644年至1912年统治了中国长达268年。

在这个时期,戏曲艺术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承载着社会文化的传承和演变。

清朝的戏曲艺术充满了独特的魅力和特色,本文将就其起源、发展和特点进行探讨。

一、清朝戏曲艺术的起源清朝的戏曲艺术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尤其是明成祖时期的嘉靖年间。

当时,嘉靖皇帝下令组织了一支皇家演艺团体,其中包括了曲艺、戏曲等各种艺术形式。

这支演艺团体为后来清朝戏曲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清朝建立,满族统治者逐渐将他们自己的民族戏曲艺术引进到中国。

满族的戏曲艺术主要有满剧、满腔等,受到中国南方的戏曲形式影响,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而汉族的地方戏剧,如京剧、评剧等,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发展和壮大。

二、清朝戏曲艺术的发展清朝戏曲艺术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早期发展和中晚期发展。

早期发展阶段,清朝的戏曲艺术主要是以满剧和满腔为主体,满族统治者通过对中国汉族地方戏剧的吸收和融合,形成了满汉戏曲艺术的混合风格。

同时,一些具有独特风格的地方戏剧也逐渐崭露头角,比如以河南梆子、京剧等为代表的地方戏曲逐渐发展壮大。

中晚期发展阶段,清朝戏曲艺术进一步繁荣,各种戏曲剧种不断涌现。

特别是在乾隆皇帝时期,清朝的戏曲艺术达到了一个高峰。

乾隆皇帝对戏曲艺术非常热爱,经常举行宫廷演出,提倡各种艺术形式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京剧成为了当时最受欢迎的戏曲剧种,被誉为“国粹”。

三、清朝戏曲艺术的特点清朝的戏曲艺术具有独特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清朝的戏曲艺术在形式上更加多样化。

各地方戏曲形式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完善,不同地域之间的戏曲剧种和表演风格差异明显。

其次,清朝的戏曲艺术注重对外界文化的吸收和影响。

随着社会的开放,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清朝的戏曲艺术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一定的独特艺术风格。

再次,清朝戏曲艺术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刻画。

国粹主义与虚无主义

国粹主义与虚无主义

国粹主义:它是在清末政局动荡不安、革命风起云涌的背景下,出现了一股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一种社会思潮。

1905年“国学保存会”的成立以及《国粹学报》创刊是这股国粹主义思潮出现的标志。

国粹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章太炎、刘师培、邓实、黄节、陈去病、黄侃、马叙伦等,他们大多是国学根底较深的革命党人,其中章太炎、邓实、刘师培为国粹主义思潮的举旗人。

国粹主义思潮产生在20世纪初,乃是西方文化输入中国并与传统文化发生碰撞的结果。

在中西、古今文化冲突融会的过程中,如何理清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把保存发扬传统文化与吸收西方文化结合起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近代民族文化,是亟待解决的历史课题。

对此,国粹派提出了明确主张:第一、国粹派坚决批判推崇备至帝国主义文化,妄自菲薄,宣传中国文化落后,鼓吹“全盘欧化”的错误倾向;第二、国粹派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种种弊端,西方的道路不是解决中国问题的最好选择,主张到中国古代传统中寻找解救时弊的“灵丹妙药”。

第三、国粹派主张“复兴古学”,宣传国学,提倡国粹。

国粹派关于中西文化问题的主张,深刻反映出在半个世纪的“西学东渐”过程中,国人对中西文化的对比思考。

但如何对待中西文化,如何会通中西文化以建立新的近代民族文化,国粹派却没有能够解决这一课题。

反而又过分推崇古代学术思想,这在一定意义上助长了封建复古主义逆流,阻碍了资产阶级文化传播,妨碍了近代新文化的建设。

而且国粹派的“泥古不化”恶性膨胀,在否定西方文化问题上也走向极端虚无主义:曾对虚无主义著书论述的著名哲学家有尼采和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尼采将基督教称为虚无的宗教,因为它不关注现实生活,而在乎假设的死后生活。

他认为虚无主义是人们意识到“上帝死了”所导致的,并强调人们应通过重新赋予生活意义来克服它。

海德格尔将虚无主义称为“这样的存在什么都不剩”,并认为虚无主义基于将存在缩减至纯粹价值。

虚无主义-作为哲学意义认为世界,特别是人类的存在没有意义、目的以及可理解的真相及最本质价值。

清末的国粹主义思潮研究论文

清末的国粹主义思潮研究论文

清末的国粹主义思潮研究论文清末的国粹主义思潮研究清朝末年,中国出现了一种思潮——国粹主义思潮。

这种思潮主要是源自于对西方列强入侵的不解和愤怒,认为清朝祸不在民,中国文化才是真正的根本。

因此,应该革新思想,强化文化,提升自身实力,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努力。

此文将从国粹主义思潮的兴起、发展及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国粹主义思潮的兴起及发展国粹主义思潮源于清末的国难时期,中国正遭受着列强的入侵和强权压迫,国家前途不明,民生凋敝。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意识到,与其整天抱怨强权、钦定西方文化不如看看自己的国家,反思中华民族的衰落原因。

由此,他们开始探讨中华民族文化、哲学、道德、教育、风俗等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鼓吹中华文化的大力弘扬与继承,并认为只有将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才能让中华民族更好地站在世界文明的舞台上。

国粹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是康有为、谭嗣同等。

他们通过大肆宣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希望并试图实现中西文化的融合。

他们主张,应该先从自身发展的需求出发,吸收西方先进科技、管理理念等,再逐步吸收西方人文思想,弘扬中国自己的文化、思想。

二、国粹主义思潮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1、启蒙人民国粹主义思潮在启蒙人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康有为主张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民族教育与开化的重要标志。

在国粹主义的影响下,人民越来越认识到自身的文化传统与历史地位,大力弘扬自己的文化与民族精神。

此外,国粹主义思想还在妇女问题、教育、社会改良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例如,康有为在《慈航闻见录》中提出要“推崇才女,衷情求道”,提倡普及女子教育,这既表现了时代的进步性,也是国粹主义思想启发下的结果。

2、修复民族自信国粹主义思潮的兴起与推崇,也有助于提升人们对自己民族的自豪感。

近代中国多次被列强打败,这让中国人民失去了自信。

而国粹主义的兴起,以其对传统文化、历史及文学艺术的大力宣传,不仅让人们重新认识到自己民族的伟大历史与文化,而且调动起人民对文化自信及民族意识的强烈关注。

清代的音乐戏曲

清代的音乐戏曲

清代的音乐戏曲清代,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对于音乐戏曲的发展和传承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音乐戏曲经历了繁荣和变革,形成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流派和作品。

本文将从清代音乐戏曲的历史背景、流派特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清代音乐戏曲的历史背景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其具有鲜明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清朝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皇帝们大力提倡汉文化,并严格限制汉人群众的政治权利,造成了封建文化的高度繁荣。

音乐戏曲作为封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推广。

二、清代音乐戏曲流派及其特点1. 京剧京剧是清代最具代表性的音乐戏曲流派之一。

它起源于明代,经过清代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京剧注重咬字、听音、动作以及舞蹈等方面的表演,通过人声、器乐和舞蹈的综合运用,将故事情节生动地表现出来。

京剧的曲调丰富多样,表达了不同人物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2. 黄梅戏黄梅戏是湖北地区的民间戏曲,也是清代流传下来的重要音乐戏曲之一。

黄梅戏以湖北方言为基础,融合了民间曲艺和戏曲表演的特点,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它以细腻、婉转的唱腔为特点,常以乡村生活和爱情故事为题材,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3. 评剧评剧是清代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音乐戏曲形式。

评剧以说唱为主,以丰富的表演形式和生动的语言来表达情节,较少使用舞蹈和器乐。

评剧的旋律曲调独特,整体表现力强,对剧情的把握和角色的刻画非常准确。

三、清代音乐戏曲对后世的影响清代音乐戏曲对于后世的戏曲艺术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清代音乐戏曲的各个流派都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点,为后世的戏曲表演提供了借鉴和发展的基础。

其次,清代音乐戏曲对于舞台布景、服装道具以及舞蹈编排等方面的创新,为后世的舞台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再次,清代音乐戏曲中丰富多样的曲调和唱腔,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和演唱技巧的传承有着深远的影响。

总之,清代是中国音乐戏曲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其流派和作品在戏曲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晚清国粹派

晚清国粹派

《晚清国粹派》评述国粹派是出现于20世纪初年,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内部的一个派别,以章太炎、刘师培、黄侃、黄节、马叙伦、陈去病、柳亚子等人为代表,反对一味“醉心欧化”,主张“保全国学”,并将西学新知引入传统的学术思想文化领域,在推动了传统学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方面做出了许多成绩,对国粹派和国粹思潮进行深入研究是一个值得十分重视的课题。

《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则是关于国粹派研究中最为系统和重要的一本著作。

先介绍一下本书的作者。

郑师渠,历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师从著名学者龚书铎先生。

现任北师大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教研室主任、历史系系主任。

社会兼职主要有中国史学会副会长、北京市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政府顾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历史学科组成员等。

长期从事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刊物,曾发表《论近代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欧战后中国社会文化思潮的变动》等学术论文数十篇。

已经出版的著作主要有:《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在欧化与国粹之间》、《中国文化通史》(10卷本)(总主编)。

这本专著原系郑师渠先生1991年的博士论文,次年论文以《国粹、国学、国魂: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为题在台湾文津出版社出版,1993年在原著基础上修改润色而成此书。

该书体系完备、资料翔实,作者为撰写此书,查阅了82期《国粹学报》和《政艺通报》等二十余种原始报刊,参考和利用了近百种英、日文资料在内的各类图书文献。

其中尤其是一些报刊资料在今天以及不易获得,从而使其论证更充实有力、更接近于历史本源。

诚如序言中龚书铎先生所云,此书确为目前“研究国粹派及其思想的一部较系统、全面的著作”。

罗志田先生在《国家与学术》一书自序中,称此书是“迄今为止我所见到的关于‘国粹派’最为详尽的研究。

”1998年韩国学者曹世铉在《关于辛亥革命时期国粹派的研究述评》中说,在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方面,最有代表性的研究者是《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的作者。

清代戏曲艺术与社会风尚的关系分析

清代戏曲艺术与社会风尚的关系分析

清代戏曲艺术与社会风尚的关系分析一、清代戏曲艺术的背景与发展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戏曲艺术繁荣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清朝统治者高度重视文化艺术,尤其对于戏曲有极大的关注和支持。

此外,社会风尚和价值观的变迁也为戏曲产生了广阔而多样化的表现空间。

二、戏曲作品与社会主题的关系清代戏曲作品既反映了社会风尚和价值观念,同时也对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

各类剧种通过不同角度、不同情节和角色来展示当时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并从中探讨解决之道。

例如,在悲剧性的京剧《霸王别姬》中,蕴含着社会阶级起伏和人情世故之间的内在矛盾。

三、舞台艺术呈现与观众心理需求清代戏曲艺术不仅是一种文化娱乐形式,更是为观众提供心理寄托和满足。

戏曲作品以其丰富的表演形式、感人的剧情以及鲜明的人物塑造,吸引了大量观众,并通过深入了解和关注社会风尚,在舞台上呈现给观众,从而获得共鸣。

四、戏曲艺术与社会革新的互动关系在清代社会风尚和价值观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戏曲艺术起到了宣传和普及的作用。

通过揭示社会问题、倡导新观念和表达民意,戏曲促进了社会革新的进程。

例如,《红楼梦》这部经典名著中包含着对旧有道德规范的质疑和批判,影响了当时社会文化的转变。

五、戏曲艺术对社会风尚的塑造戏曲艺术不仅受到社会风尚和价值观的影响,同时也对其进行塑造和引导。

通过刻画英雄人物、塑造善恶形象以及弘扬优秀品质,戏曲激励观众要向往高尚的道德标准,并推动社会风尚的积极变迁。

六、结论清代戏曲艺术与社会风尚之间存在着紧密而相互影响的关系。

戏曲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表达形式,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和人们的价值观念,同时也对社会进行了塑造和引导。

通过戏曲艺术的呈现与社会观众心理需求的契合,促进了社会革新和文化发展的不断推进。

晚清国粹派的新史学探讨

晚清国粹派的新史学探讨

作者: 郑师渠
出版物刊名: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6-15页
主题词: 国粹派;新史学;章太炎;旧史学;刘师培;史家;《中国通史》;马叙伦;20世纪初年;《国粹学报》
摘要: <正>20世纪初年,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史学渐次形成的重要时期。

梁启超分别发表于1901、1902年的《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则被公认是其崛起的标志。

但是,梁启超又非孤军奋进,以章太炎、刘师培为代表的晚清国粹派异军突起,也构成了其时资产阶级史学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军。

他们不仅同样高揭“史界革命”旗帜,猛烈批判旧史学,而且于新史学身体力行,研究硕果累累。

同时,作为革命派,他们以新史学为武器,服务于排满革命,又与作为立宪派的梁启超诸人,大异其趣。

因此,国粹派所体现的资产阶级史学思想,别具特色,有着更加集中的典型性。

探讨其思想主张,显然是研究20世纪初年中国资产阶级史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拟集中论述国粹派关于新史学的理论与方法的探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 民族 危 机 的独 特 思 考
三、 适应排满革命的需要 对于 中国民族危机 的深重 , 国粹派有着 切肤之痛 。 在刘师培 适应排满革命 的需要 ,应该说是 国粹派兴起和 国粹思潮广 的《 中国民族志》 这本书 中, 就有“ 白种之入侵” 的专章 。 他在详细 泛传播 的一个直接 的原因。当时 , 国学保存会成员大多是江浙一 叙述 了德 、 、 、 、 英 俄 法 日各列强在 中国纷纷强 占租界港 湾 、 自 带精通经史 的人 ,江浙又是历史上抗清斗争最为激烈而损失也 私 划分势力范围和夺得各处铁路修筑权的事实之后 ,痛切地 提醒 最 为惨 烈 的地 区 , 炎 武 等 人 的 反 清 思想 影 响尤 为 深 远 。国粹 派 顾 国人 , 瓜 分惨祸 悬于 眉睫 ” “ “ , 今后 之 中 国又 将为 欧种之 奴隶 既然大多生长于江浙地 区 , 又通 晓历 史掌故 , 耳濡 目染 , 自然从 矣”l国粹派之所 以为国粹派 , l l 。 主要在于他们认为 民族危机与文 小 受“ 华夷 之别” 传统种 族观念的影响 , 在心 中潜 藏下 了反满 的 化危机有着一致性 , 他们相信文化危机是更本质 、 更深刻 的民族 种 子。 国粹派是 当时鼓吹排满革命最激烈 的革命派 , 刘师培和章 危机。他们认为 , 一个 国家之所 以能立于世界 民族之林 , 不仅在 太 炎 是 他 们 的代 表性 人 物 。 师 培易 名 “ 刘 刘光 汉 ”其 激 烈 程度 不 , 于武力 , 更重要 的还在于有赖 以自立的民族“ 元气 ”这就是各 国 难想见 。同样 , , 章太炎被公认为是排满“ 巨子” 《 , 民报》 在他 的主 固有的“ 文化 ” 。一旦 文化澌灭 , 民族“ 元气 ” 尽消 , 中国所面 临的 持下 , 排满革命的宣传更加激烈 。10 9 5年国粹派兴起正值 同盟 将不仅是亡 国, 而且是亡天下 , 即将是万劫不复 的灭种之灾 。所 会成立前后排满革命 风潮 一 日千里 之时 , 所以说到底 , 国粹派和 以, 他们 强调 文化 救亡是民族救亡 的根本 , 出了“ 提 保种 、 国、 国粹思潮的出现 , 爱 又是革命思 潮高涨 的产物 。 存 学 ” 口号 。 的 毫无 疑 问 , 国粹 派 的此 种见 解 并 不 完 全 正 确 , 分 过 地夸大 了文化的作用 。 皮之不存 , 毛将焉 附? 大难 当头 , 不先奋起 四 、 清 今 古 文 之 争 的 激 动 晚 反抗 侵略 , 争取 民族 、 国家 的独立 , 所谓保存 国学 、 国粹 , 际上 实 国粹派的兴起与晚清今古文之争也有密切关系。 就章太炎、 也无从谈起。但是他们毕竟看到 了文化危机与 民族危机的一致 刘师培 、 邓实 、 黄节等主要代表人物 而言 , 国粹派不仅有排 满革 性, 揭示 出在 民族救亡过程 中复兴 中国文化重大 的历史课 题。 所 命共同的政 治基础 , 而且有共同的学术渊源 , 即都继承 了清代以 以, 当承认 , 应 不管 国粹派的认识 中包含着 多少失误 , 但其最初 戴震为代表 的皖派朴学 的绪余 。具体说 , 国粹派是集扬州学派 、 的崛起 , 不仅基于民族 的危机感 , 而且出 自振兴中国文化崇高的 浙江学派 、 岭南学派 的绪余 于一 体 , 以朴学为基础 , 以古 文经学 历 史 使 命感 , 实是 显 而 易 见 的。 确 为 中坚 的学 术 派 别 。 清 代 今 文 经 学初 兴 于乾 嘉 之 际 , 康 有 为 而 至 集其大成 。 今文经学成 了维新变法的重要理论依据 , 一时如 日中 二、 宣传 国学 , 提倡 国粹 , 免西方资本主 义 天。 避 但维新变法失败后 , 文经学又成 了康有为立 宪派藉 以反对 今 制 度 的 弊 端 革命 的理论依据 。因此 , 反驳康有 为等人鼓 吹的今文经学 , 成了 国粹派认为 , 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种种弊端 , 西方 的道路 革命派为要消除立宪派的影响在学术思想领域不能不完成 的任 不是解决 中国问题 的最好选择 ,主张到 中国古代传统 中寻找解 务 。 可以说 , 这个 使命正是 由国粹派完成 的。 章太炎、 刘师培高举 救时弊的“ 灵丹妙药” O 纪初 , 。2 世 西方资本 主义的狰狞面 目 E 古文经学的大旗 , t 不仅有力地开拓 了朴学的学术天地 , 而且花费 对今古文之争作重新考虑 。 例如 , 刘师培 的《 古 益暴露 。 正如列宁所言 :那里的资产阶级已腐朽透顶 , “ 从头到脚 了相 当多的精力 , 都沾满 了脏污和鲜血——不是皇帝 的鲜血 ,而是为 了进步和文 文今考》论 孔子无改制之事》 春秋平义》 原经》 《 《 《 等文 , 都发表在 明在罢工 中被枪杀 的工人们的鲜血 。” 帝 国主义时代是只有强 《 [ 国粹学报》 , 申“ 上 重 六经 皆史 ” 的观点 , 力斥 “L 孑 子改制” 的荒 说 权而毫无平等可言 的世界 , 经济割据 、 军事扩张以及牺牲弱小国 谬 。这些论著对 于打破康有为诸人藉 以反对革命 的今文经学的 家利益是帝 国主义的生存原则 , 资本 主义社会并非乐土 , 其劳资 理论依 据 , 促成共和革命 思想的传播 , 了重要作用 。国粹派苦 起 对立 、 少数人对多数人 的统治 、 资产者之横暴 、 武人之跋扈 , 已成 心孤诣 , 以经史 助益革命 , 归根结底就是“ 国粹激动种姓 , 用 增进

历瓣

C N SN A GA G
靖泰国粹浓出现辱周之残新
刘 丽 霞
摘 要 国粹派是清末 中国革命派队伍 中出现 的一个 派别 , 他们多是 一些具有不 同学术根底 的资产 阶级小资产 阶级 知识分子。 国粹派在 中国的出现是 当时各 方面原 因综合作 用的结果。 他们 追求中国社会 的民主化, 但更关切传统文化的命 运 , 孜 以复 兴 中 国文 化 为 己任 。 孜 关 键 词 清 末 国粹 派 进行资产阶级革命 , 建立资产 在清末政局动荡不安 、 革命风起云涌 的背景下 , 出现了一股 为资本主义社会积重难返 的弊病 。 以“ 研究 国学 , 保存 国粹” 为宗 旨的社会思潮 。10 年 “ 9 5 国学保存 阶级 国家 , 发展资本 主义 , 是近代 中国民主革命的方向。但 是 目 会” 以及《 成: 国粹学报》 创刊是这股 国粹主义思潮出现的标 志。 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 的现状 , 不能不 引起人们的疑惑。 因此国粹 国粹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章 太炎 、 刘师培 、 邓实 、 黄节 、 陈去病 、 派将 批 判 的矛 头 直 接 对 准 资 本 主 义 制 度 ,认 为 它 是造 成 各 种 社 黄侃 、 马叙伦等人 , 他们 大多是国学根底较深 的革命 党人 , 中 会 弊 端 的 根 源 。所 以 , 其 国粹 派 力 图从 中 国古 代 的 历 史 与 文 化 中 , 章太炎 、 邓实 、 刘师培为国粹 主义思潮 的举旗人 。作为革命派 中 汲 取 避 免 西 方 资 本 主 义 制 度 弊 端 和 创造 性 建 立 中 国共 和新 制 度 的 一翼 , 国粹 派异 军 突 起 , 着 自身 的必 然 性 。 有 的智 慧 和 经 验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