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中的成语按顺序排列
关于《老子》的成语
1. 无为而治:出自《老子》“无为而无不为”,指采取非暴力手段达到治理社会的目的。
2. 金玉良言:出自《老子》“金玉满堂,莫之能守”,指珍贵而中肯的话语。
3. 道德经:是《老子》的原著,也是道家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瑰宝。
4. 抱残守缺:出自《老子》“抱残守阙,其命必短”,指过分追求完善而忽视缺点,导致不利后果。
5. 守正不阿:出自《老子》“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指坚持正道,不趋炎附势,保持自我原则。
6. 至理名言:出自《老子》“道可道,非常道”,指深刻而能够被理解的真理。
7. 无为而治:出自《老子》“无为而无不为”,指采取非暴力手段达到治理社会的目的。
8. 道德经:是《老子》的原著,也是道家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瑰宝。
9. 抱残守阙,其命必短:出自《老子》“抱残守阙,其命
必短”,指过分追求完善而忽视缺点,导致不利后果。
10. 守正不阿:出自《老子》“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指坚持正道,不趋炎附势,保
持自我原则。
道德经中的成语和释义
1.玄之又玄原为道家语,形容道的微妙无形。
后多形容超级微妙,不易明白得。
出处《老子》第一章: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出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二者同出,异名同谓。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海枯石烂跟天和地存在的时刻那样长。
形容时刻悠长。
也形容永久不变(多指爱情)。
《老子》第七章:“海枯石烂,天地因此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永生。
”3.上善假设水善:最完美;指的是最高境遇,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处于世人所不注意的地址或细微的地址,因此是最接近道的。
水,无色无味,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无所滞,它以百态存于自然界,于自然无所违也。
语出《老子》:“上善假设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世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4.金玉满堂堂:高大的厅堂。
金玉财宝满堂。
形容财富极多。
也形容学识丰硕。
《老子》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5.视而不见看它,却看不到;听它,却听不着。
原是老子用来描述“道”的语言,说明“道”幽而不显,是无法用人的感官去把握的。
后来指看见了同没有看见一样,听见了同没有听见一样,用来形容不重视,不注意。
同“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老子》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
”[6.微妙玄通微妙:精微微妙。
精微深奥而灵通的道理。
《老子》第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7.见素抱朴现其本真,守其质朴。
谓不为外物所牵。
语出《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了解他人的人伶俐,能了解自己的人明智。
9.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指顺其自然,不妄为。
“无不为”是说没有一件事是它所不能为的。
万物恃道而生,万物之所为即道之所为,故道虽无形,却可有为。
10.假设存假设亡有时记在内心,有时那么忘记掉。
用以形容假设有假设无,难以捉摸。
《老子》:“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假设存假设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出自《老子》(《道德经》)的成语
《老子》:[《老子》,又称《道德经》,传说是由春秋时期老子——即李耳所撰写。
李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哀兵必胜(āi bīng bì shèng):词意:怀着激愤情绪为正义而战的军队,虽在不利的情况下,也一定能够打胜仗。
安居乐业(ān jū lè yè),也作——乐业安居、安土乐业:词意:形容百姓生活安乐幸福。
暴风骤雨(bào fēng zhòu yǔ),也作——暴风疾雨:词意:比喻猛烈的行动或革命运动。
也用以比喻声势浩大,来势迅猛的群众运动。
不可名状(bù kě míng z huàng),也作——不可言状:词意: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出生入死(chū shēng rù sǐ):词意:原指从出生到死亡。
后指冒着生命危险,随时都有牺牲的可能。
寸进尺退(cùn jìn chǐ tuì):词意:前进一寸,却后退一尺。
比喻得不偿失。
大辩若讷(dà biàn ruò nè):词意:指善辩论的人,讲起话来持重而不露锋芒,让人看起来好像不会讲话的样子。
大器晚成(dà qì wǎn chéng):词意:大的器物要经过长期的加工制作才能做成。
比喻有才干的卓越人才要经过长期磨练,即事业上成就较晚。
大巧若拙(dà qiǎo ruò zhuō):词意:真正聪明灵巧的人,表面上看像很笨拙似的。
大直若屈(dà zhí ruò qū):词意:最正直的人表面上好像屈从他人的样子。
淡而无味(dàn ér wú wèi):词意:本指菜肴没有味道。
也用以形容说话、写文章内容平淡乏味,不感人。
根深蒂固(gēn shēn dì gù),也作——根深柢(dǐ)固:词意:比喻基础稳固坚实,不容易动摇。
《老子》相关成语
《老子》相关成语《老子》相关的成语有很多,比如:哀兵必胜:原意是力量相当的两军对阵,悲愤的一方获得胜利。
指因受欺侮而奋起抵抗的军队,必定能取胜。
出自《老子》第六十九章:“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大辩若讷: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
表示善辩的人发言持重,不露锋芒。
出自《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真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福倚祸伏:指福祸互为因果,互相转化。
出自《老子》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绝圣弃智:指把头脑中的权威概念消灭掉,让自己不迷信任何人的观点,抛弃自作聪明自以为正确的主观性见解。
出自《老子》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芸芸众生:原指世间的一切生灵。
后多指众多的普通人。
出自《老子》第十六章:“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来者不善,善者不来:指来的不怀善意,有善意的不会来。
出自《老子》:“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天长地久:原意指天地的存在最为长久。
用以比喻情感、友谊等与天地共存。
出自《老子》:“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胶柱调瑟:瑟:古代一种弹拨乐器。
用胶粘住瑟上用以调音的短木,不能再调整音的高低缓急。
比喻拘泥死板,缺少变通。
出自《老子》第四十五章:“鼓不捶而鸣则大圣忘音。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指多言多语的人缺乏智能。
出自《老子》:“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以上是《老子》中相关的成语及解释,希望能帮助到您。
《老子》成语
《老子》成语
1. “大器晚成”。
你看那姜子牙,年轻时怀才不遇,到了老年才遇到周文王,最终成就一番伟业,这不就是大器晚成的典型嘛!
2. “知足常乐”。
咱就说像陶渊明那样,不追求功名利禄,回归田园生活,知足得很,才能享受真正的快乐呀!
3.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你想想啊,你要走千里的路,不得从迈出第一步开始啊。
就像学习,得一点点积累才行呢!
4. “老死不相往来”。
有些人一旦闹掰了,可不就是跟对方老死不相往来了嘛,真够绝情的呀!
5. “和光同尘”。
真正厉害的人不张扬,就像那水一样,能和光同尘,多厉害呀!
6. “功成身退”。
勾践复国成功后范蠡就离开啦,他这就是懂得功成身退的道理呀,厉害吧!
7. “涣然冰释”。
哎呀,有时候朋友间有点小矛盾,说开了不就涣然冰释了嘛,多简单!
8. “上善若水”。
水多好啊,滋润万物却不争不抢,我们不也应该追求这种境界吗?
9. “天长地久”。
那天地存在了多久啊,简直天长地久啊,这得是多么长久的时间呀!
总的来说,《老子》中的这些成语真真是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值得我们好好领悟和运用呀!。
出自《道德经》的25个成语
出自《道德经》的25个成语老子的《道德经》是人类历史上被翻译成他国文字最多的书籍之一。
2500年前,老子骑青牛西出函谷关,不知所踪。
离去前,老子留下了《道德经》5000言,被奉为道家的创始典籍,对后世影响巨大。
今天,我们许多耳熟能详的成语也都是出自于《道德经》。
一、上善若水【释义】最善、最好的德行就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先居功。
【出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二、功成身退【释义】也作功遂身退。
意指一个人在建功之后,主动引退,不再复出做官。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三、目迷五色【释义】指五光十色,令人眼花迷乱,分辨不清。
【出处】《道德经》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四、知止不殆【释义】指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逢遇险境。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五、自知之明【释义】人能自知好与不好,敛视内省,才是清明、智慧。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六、轻诺寡信【释义】指随意答应他人的请求,常难以实践承诺。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七、大巧若拙【释义】指真正身怀大直之勇、大巧之能、大辩之才的人,从不自我炫耀,表现上看似笨拙木讷。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八、知雄守雌【释义】比喻真正强大的人,能放下身段,宽厚待人,谦虚谨慎,毫不嚣张跋扈。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九、多藏厚亡【释义】指积聚过多的财物,却过于吝啬,不知散财济困他人,必然会带来无妄之灾。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四章:“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十、和光同尘【释义】指真正的智者懂得收敛自身的光芒,化为随处安身的尘土一样,无处不在。
出自老子道德经的成语
《老子》:[《老子》,又称《道德经》,传说是由春秋时期老子——即李耳所撰写。
李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哀兵必胜(di blng bi sheng)词意:怀着激愤情绪为正义而战的军队,虽在不利的情况下,也一定能够打胜仗。
安居乐业(dn j沅le ye),也作-- 乐业安居、安土乐业:词意:形容百姓生活安乐幸福。
暴风骤雨(baa feng zhdu yu ),也作---- 暴风疾雨:词意:比喻猛烈的行动或革命运动。
也用以比喻声势浩大,来势迅猛的群众运动。
不可名状32ke ming z huang),也作 ------ 不可言状:词意: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出生入死(chu sheng ru si):词意:原指从出生到死亡。
后指冒着生命危险,随时都有牺牲的可能。
寸进尺退(cun jin chi tui ):词意:前进一寸,却后退一尺。
比喻得不偿失。
大辩若讷(da bian rub ne):词意:指善辩论的人,讲起话来持重而不露锋芒,让人看起来好像不会讲话的样子。
大器晚成(da qi wan cheng ):词意:大的器物要经过长期的加工制作才能做成。
比喻有才干的卓越人才要经过长期磨练,即事业上成就较晚。
大巧若拙(da qiaa rud zhud ):词意:真正聪明灵巧的人,表面上看像很笨拙似的。
大直若屈(da zhi rud qu ):词意:最正直的人表面上好像屈从他人的样子。
淡而无味(dan 6r wu wei):词意:本指菜肴没有味道。
也用以形容说话、写文章内容平淡乏味,不感人。
根深蒂固(gen shen di gu),也作---- 根深柢(㈤固:词意:比喻基础稳固坚实,不容易动摇。
功成不居(gong cheng bu ju ):词意:原意是顺应自然的存在,不占为己有。
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功成身退(gOng cheng shen tui ),也作---- 功遂身退:词意:功业建成就主动辞去官职,隐退家园。
先秦典籍中的成语典故
先秦典籍中的成语典故鄙⼈从2004年起,研读诸⼦百家和先秦时期。
鄙⼈不但遍读诸⼦经典,还做有详细的读书笔记,春秋战国时期的典籍和历史中,贡献了不计其数的成语典故。
先说先秦典籍。
⼀、道家经典。
《⽼⼦》:根深蒂固、⼤器晚成、⼤成若缺、⼤巧若拙、哀兵必胜、得⼨进尺、⾦⽟满堂、虚怀若⾕、知⾜常乐、出⽣⼊死。
《列⼦》:⾼⼭流⽔、迫在眉睫、杞⼈忧天、愚公移⼭、朝三暮四、⼀⽑不拔。
《庄⼦》:相濡以沫、庄周梦蝶、鹏程万⾥、⽩驹过隙、越俎代庖、扶摇直上、望洋兴叹、邯郸学步、失之交臂、捉襟见肘、庖丁解⽜、东施效颦、井底之蛙。
⼆、儒家经典。
《论语》:愚不可及、举⼀反三、任重道远、死⽽后已、后⽣可畏、巧⾔令⾊、察⾔观⾊、欲速则不达、当仁不让、尽善尽美、循序善诱、欲罢不能、过犹不及。
《荀⼦》:青出于蓝、开源节流、积⼟成⼭、兵不⾎刃、约定成俗。
《孟⼦》:杯⽔车薪、⽣于忧患,死于安乐、揠苗助长、五⼗步笑百步。
《礼记》:负薪之忧、杜举、杞梁之妻、苛政猛于虎、嗟来之⾷、节哀顺变、美伦美奂、⽟不琢不成器、孤陋寡闻、教学相长、半途⽽废、固执、特⽴独⾏、同志。
《诗经》:忧⼼忡忡、新婚宴尔、信誓旦旦、⼀⽇不见,如隔三秋、孔武有⼒、万寿⽆疆、风⾬飘摇、桃之夭夭、袍泽。
《周易》:否极泰来、歧途同归、⽆妄之灾、突如其来、匪夷所思、⾰命。
三、法家经典。
《韩⾮⼦》:守株待兔、⾃相⽭盾、智⼦疑邻、三⼈成虎、令⾏禁⽌、滥竽充数、买椟还珠、分桃。
四、杂家经典。
《吕⽒春秋》:竭泽⽽渔、掩⽿盗铃、⼀鸣惊⼈、刻⾈求剑。
最后,再说春秋战国历史中的成语。
先秦历史的成语,主要出⾃儒家经典《左传》。
⼀、《左传》:⼤义灭亲、⼀⿎作⽓、庆⽗不死,鲁难不已、风马⽜不相及、结草、退避三舍、包藏祸⼼、踊贵履贱、楚⼦问⿍、东道主、尾⼤不掉、数典忘祖、执⽜⽿、⾷⾔⽽肥、众叛亲离、知难⽽退、量⼒⽽⾏、⾃求多福、城下之盟、皇天后⼟。
⼆、《战国策》:龙阳之癖。
最后,再说⼀个先秦时代,常说的成语——唇亡齿寒。
老子独创的11大成语《道德经》智慧精髓体悟
老子独创的11大成语《道德经》智慧精髓体悟老子独创的11大成语《道德经》智慧精髓体悟《道德经》只有短短五千言,却涵天盖地、尽说人道,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精辟,随便拿出一句都可以作为至理格言和人们的座右铭。
而更为精华的则是其中那些老子独创的成语,可谓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从中完全可以体悟《道德经》的真谛。
我们从这些成语中,再次精挑细选出最具人生智慧的11个。
这11个成语,可以说字字都是真智慧,个个都是大境界,值得认真品读领悟。
一、自知之明成语出处《道德经》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智慧精髓体悟自知,就是要知道自己、了解自己。
《战国策·齐策》中的邹忌就很有自知之明,没有被旁人的吹捧搞昏了头脑,他说:“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自知之明来源于自我修养和自我慎独。
一个严于自省和自律的人,往往是有自知之明的。
但人要做到这一点,往往是比较难的,要求别人易,要求自己难。
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避己所短,扬己所长,才能对自己的人生坐标進行准确定位。
当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时,也正是進步的开始。
二、慎终如始成语出处《道德经》第64章: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智慧精髓体悟在日常生活中,普通人为人处事不能善始善终,原因一般可以归结于两个方面。
首先,虎头蛇尾,开端和过程都很重视、谨慎,而到结尾处却放松了警惕和要求;其次,急于求成,开头和过程都很认真,眼看将要大功告成,杂念、欲望、贪念便起来了,患得患失,最终前功尽弃。
“慎终如始”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既要严于律己,老老实实地将该做的事情做到最后,又要“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始终保持平和、“虚静”的心态。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成功三要素:勤奋、坚持加心态。
三、和光同尘成语出处《道德经》第56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智慧精髓体悟和光同尘,就是要含敛光耀,混同尘世,不要标新立异,不要过分张扬自己的特殊之处,融入社会,融入周围的环境。
要不在前也不在后,这样就能远离纷争和耻辱。
老子中的成语
老子中的成语出自老子的成语:1)知白守黑:出自先秦·李耳《老子》:“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2)言者弗知:出自《老子》:“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河上公注:“知者贵行不贵言也。
驷不及舌,多言多患。
”一本作“言者弗知”。
3)言者不知:出自《老子》:“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河上公注:“知者贵行不贵言也。
驷不及舌,多言多患。
”一本作“言者弗知”。
4)余食赘行:出自《老子》:“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
”5)见素抱朴:出自《老子》曰:“见素抱朴”。
老子《道德经》新解:“见:现,呈现,推出。
素:没有染色的生丝。
这里比喻品质纯洁、高尚的圣人。
朴:没有加工的原木。
这里比喻合乎自然法则的社会法律。
”。
“见素抱朴、绝学无忧、少私寡欲”是老子提出的治国的三项具体措施。
6)一家之辞:出自《晋书·裴頠传》:“观《老子》之书,虽博有所经,而云‘有生于无’,以虚为主,偏立一家之辞,岂有以而然哉!”7)秀才不出门,全知天..:出自《老子》第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
”8)无名之朴:出自春秋·楚·李耳《老子》:“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9)深根固柢:出自先秦·李耳《老子》:“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10)玄之又玄:出自先秦·李耳《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11)相去几何:出自《老子》第二十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何若?”12)虚怀若谷:出自先秦·李耳《老子》:“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13)洗垢索瘢:出自明·杨慎《升庵诗话·老子论性》:“若知其出于老氏,宋儒必洗垢索瘢,曲为讥评;但知其出于经,则护持交赞。
此亦矮人之观场也。
”14)小国寡民:出自先秦·李耳《老子》:“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15)相差无几:出自先秦·李耳《老子》:“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何若?”16)无中生有:出自先秦·李耳《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中的成语
老子中的成语出自老子的成语:1)知白守黑:出自先秦·李耳《老子》:“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2)言者弗知:出自《老子》:“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河上公注:“知者贵行不贵言也。
驷不及舌,多言多患。
”一本作“言者弗知”。
3)言者不知:出自《老子》:“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河上公注:“知者贵行不贵言也。
驷不及舌,多言多患。
”一本作“言者弗知”。
4)余食赘行:出自《老子》:“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
”5)见素抱朴:出自《老子》曰:“见素抱朴”。
老子《道德经》新解:“见:现,呈现,推出。
素:没有染色的生丝。
这里比喻品质纯洁、高尚的圣人。
朴:没有加工的原木。
这里比喻合乎自然法则的社会法律。
”。
“见素抱朴、绝学无忧、少私寡欲”是老子提出的治国的三项具体措施。
6)一家之辞:出自《晋书·裴頠传》:“观《老子》之书,虽博有所经,而云‘有生于无’,以虚为主,偏立一家之辞,岂有以而然哉!”7)秀才不出门,全知天..:出自《老子》第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
”8)无名之朴:出自春秋·楚·李耳《老子》:“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9)深根固柢:出自先秦·李耳《老子》:“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10)玄之又玄:出自先秦·李耳《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11)相去几何:出自《老子》第二十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何若?”12)虚怀若谷:出自先秦·李耳《老子》:“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13)洗垢索瘢:出自明·杨慎《升庵诗话·老子论性》:“若知其出于老氏,宋儒必洗垢索瘢,曲为讥评;但知其出于经,则护持交赞。
此亦矮人之观场也。
”14)小国寡民:出自先秦·李耳《老子》:“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15)相差无几:出自先秦·李耳《老子》:“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何若?”16)无中生有:出自先秦·李耳《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中的成语
【知识链接】<<老子》中的成语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出自老子《道德经》第33章。
原意是说:知道(了解)别人的,叫做“智慧”;了解(知道)别人的叫做“高明”。
后来,人们把“自知者明”演化成“自知之明”,用以指了解自己(多指缺点)了解透彻的能力(常与“有”“无”连用)3、宠辱若惊“宠辱若惊”出自老子《道德经》第13章。
原来的意思是说:得宠和受辱都会使人情绪失常。
因著名思想家荀子在《荣辱》中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故后人便将“宠辱”演化为“荣辱”,并将“荣辱不惊”用来指胸怀坦荡、不计得失。
4、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出自老子《道德经》第56章。
所谓“知”,在这里是“智”的意思;所谓“知者”,就是指“智者”。
意思是说:有智慧的人不会多说话,好说话的人就不是智者。
5、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出自老子《道德经》第36章。
据《韩非》、《战国策、魏策》、《史记索隐》所引,以及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彭耜《道德真经集注》所释,老子《道德经》所言“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中的所谓“夺”,在这里作“取”之用;流行的成语亦作“取”。
老子对“取”“与”关系的辩证思考,认为社会人事的发展有其吉凶祸福倚伏的变化之机:已经发生的“给与”,是将要发生的“夺取”之先兆;将要发生的“夺取”,虽然隐蔽,其实已从已经发生的“给与”中透露出一定的信息。
后来,人们将这一成语演化成“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意思是说:如果想“取得”,必须先“给予”。
6、大器晚成“大器晚成”出自老子《道德经》第41章。
原意为:贵重的器具总是最后才能完成。
后来,人们将此作为成语,意思也延伸为:有大才能的人往往成名较迟较晚。
后来多用于赞誉对成才、成名较晚的人。
7、大巧若拙“大巧若拙”出自老子《道德经》第45章。
意思是说:真正心灵手巧的人,不自我炫耀,外表上看上去好像很笨拙。
8、大智若愚“大智若愚”一词源自老子《道德经》第45章的“大直若曲,大巧若拙”。
读老子学成语
ɡōng chéng bù jū1、功成不居成语溯源:“生而弗(fú 不)有,为而不恃(shì依赖),功成而弗居。
”(选自《道德经》第二章)成语释义:功成不居: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也指功业成就而不自傲。
具有功成不居的人:戴高乐诺贝尔由“功成不居”我又想到一些成语:形容功劳大的有“功德无量”、“丰功伟绩”、“功成名就”、“功高盖世”等,Yǒu wú xiāng shēng2、有无相生成语溯源:“有无相(xiāng 互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héng 永恒)也。
”(选自《道德经》第二章)成语释义:有无相生:有和无,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
我初步理解了上边老子那段话的意思:有与无相互对立而生存(“有无相生”),难和易相互对立而形成(“难易相成”),长与短相互对立而体现(“长短相形”),高与下相互对立而存在(“高下相倾”),音与声相互对立而和谐(“音声相和”),前与后相互对立而显现(“前后相随”),这是永恒的道理呀(“恒也”)。
我还知道一些例子,“欲速则不达”就说明了快与慢的关系、“井底之蛙”就说明了大与小的关系、“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就说明了得与失的关系。
Wú wéi ěr zhì3、无为而治成语溯源:“为(wéi 做)无为,则无不治(治理)。
”(选自《道德经》第三章)成语释义:无为而治: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
后来指有智慧和才干的人,用无所作为的思想来做事,使天下得到很好的治理。
如;两袖清风的于谦、马云héguānggòngchén4、和光共尘成语溯源:“挫(cuò 挫磨)其锐,解其纷(纠纷);和(隐蔽)其光,共其尘。
”(选自《道德经》第四章)成语释义:和光共尘:隐蔽了自身的光芒,把自己混同与世俗的常人。
道德经的四字成语
道德经的四字成语【玄之又玄】原文《老子》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功成不居】原文《老子》第二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和光同尘】原文《老子》第四章:“和其光,同其尘.”【天长地久】原文《老子》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功成身退】原文《老子》第九章:“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金玉满堂】原文《老子》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道三没得两dàosānbùzháoliǎng【表述】道:骂人;着:碰触至。
骂人三句存有两句说道没地方。
形容骂人不着边际。
【出处】明·胡文焕《群音类选·苏王文》:“道三不着两,四下乱倡扬,取得经来唐三藏,再莫管他人瓦上霜。
”【结构】宽松式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说话【近义词】无的放矢【反义词】切中要害【例句】清·曹雪芹《红楼梦》第48回去:“文杏又大,道三没得两的。
莺儿一个人,比较侍奉的,还要卖一个丫头去你并使。
”1、自知之明【成语出处】《道德经》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成语含义】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都存有细致的介绍。
指介绍自己的情况,对自己存有恰当的估算。
多用于指人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
【智慧精髓】自知,就是要知道自己、了解自己。
《战国策·齐策》中的邹忌就很存有自知之明,没被旁人的嘲讽搞出晕了头脑,他说道:“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自知之明源于自我学识和自我自省。
一个严于自省和自律的人,往往是有自知之明的。
但人要做到这一点,往往是比较难的,要求别人易,要求自己难。
只有真正介绍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避己所短,扬己所长,就可以对自己的人生座标展开精确定位。
当你认识到自己的严重不足之时,也正是进步的已经开始。
2、慎终如始【成语出处】《道德经》第64章: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成语含义】谨慎地做到最终,就像开始时一样,就不会有失败和差错。
出自《老子》的成语
出自《老子》的成语
哇塞,《老子》里可有好多经典的成语呢!
先来说说“大器晚成”,就像姜子牙,大半辈子都怀才不遇,到了晚年才遇到周文王,成为一代名相,这可真是大器晚成啊!
“知足常乐”,你看那些总是不贪心、容易满足的人,每天都开开心心的,这难道不是一种智慧吗?就像隔壁的张大爷,生活简简单单却整天笑容满面。
“出生入死”,那些勇敢的战士们,不就是一次次地在生死边缘徘徊,为了我们的幸福而战斗吗?
“福祸相依”,有时候你觉得是倒霉的事,说不定后面会带来好运呢!比如小李丢了工作,却因此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事业。
“和光同尘”,哎呀,就像在一个团队里,大家相互融合,不张扬自己,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呀!
“上善若水”,水是多么善良温柔啊,能包容万物,我们做人也该学学水的品性呢!
“天长地久”,父母对我们的爱那就是天长地久的呀,永远都不会变。
“功成身退”,那些伟大的人在完成使命后,选择低调地离开,给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这多么值得敬佩!
“玄之又玄”,这世界上有些事情就是很神秘莫测,让人摸不着头脑,就像宇宙的奥秘,真是玄之又玄啊!
总之,《老子》里的这些成语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生和世界。
道德经的成语
道德经的成语1、玄之又玄幽昧深远,不可测知。
后泛指事理非常奥妙难懂。
出处:《道德经》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2、功成不处成功以后而不以为是自己的功劳。
出处:《道德经》第七十七章:“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3、功成不居任其自然存在,不占为己有。
后用来表示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道德经》第二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4、和光同尘本意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体现。
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
随俗而处,不露形迹,不显锋芒。
出处:《道德经》第四章和第五十六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5、多言数穷言多必失,必有理屈之时。
比喻话说多了就会影响、限制和羁绊自己的行动。
政令繁多反而更加让人困惑,难以施行。
出处:《道德经》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6、天长地久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
形容时间悠久。
也形容永远不变(多指爱情)。
出处:《道德经》第七章7、功成身退(功遂身退)大功告成以后,自身引退,不再做官。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8、目迷五色“五色令人目盲”,是说五色纷呈,使人眼花缭乱。
出处:《道德经》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9、宠辱若惊君王以居下为道,得之则惊喜,失之则惊恐。
出处:《道德经》第十三章:“宠物若惊,贵大患若身。
”10、虚怀若谷意指胸怀像山谷那样深而且宽广,形容十分谦虚出处:《道德经》第十五章:“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11、见素抱朴现其本真,守其纯朴。
谓不为外物所牵。
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12、绝仁弃义一说:指放弃世俗倡导的仁义,回复到人的本性;二说:不树立仁义的典型、不倡导仁义的标准,放任人的本性做出独立的判断和取舍。
绝、弃:消灭、摒弃。
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德。
13、道法自然是出自《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意思是“道”所反映出来的规律是“自然而然”的。
老子中的成语按顺序排列
➢功成不居释义:居:承当,占有。
原意是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为己有。
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出自:《老子》第二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 3➢无为而(之)冶释义: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
后泛指以德化民。
出处:《道德经》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为。
”➢ 4➢和光同尘释义:和、同:混合。
和光:混合各种光彩;同尘:与尘俗相同。
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消极处世态度。
也比喻同流合污。
出自:《老子》第四章:“和其光,同其尘。
”➢ 5➢多言数穷。
释义:言多必失,必有理屈之时。
出处:《道德经》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7➢地久天长释义:时间长,日子久。
出自:《老子》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8➢上善若水。
释义:说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出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9➢功成身退释义:身:自身,自己。
指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复出。
出自:《老子》第九章:“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金玉满堂释义:堂:高大的厅堂。
金玉财宝满堂。
形容财富极多。
也形容学识丰富。
出自:《老子》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12➢目迷五色。
释义:五色:各种颜色。
形容颜色既多又杂,因而看不清。
比喻事物措综复杂,不易分辨清楚。
出处:《道德经》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13➢宠辱若惊释义:惊:惊惶不安。
无论受宠、受辱,心里都要振动。
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
出自:《老子》第十三章:“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不可名状释义:名:用言语说出;状:描绘,形容。
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出自:《老子》第十四章:“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听而不闻释义:闻:听。
听了跟没听到一样。
老子《道德经》中八大经典成语:字字大智慧,句句座右铭
老子《道德经》中八大经典成语:字字大智慧,句句座右铭1、上善若水。
这个成语出自《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大概的意思是说:水之德,近于道之德,故曰“上善若水”。
水之大德,是“善利万物”而“不争”,前者大公,后者无私。
具体而言,水有七德,圣人法之,亦有七德。
圣人“泽被苍生”而“不存争心”,自然不会招致怨咎。
2、见素抱朴。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19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大概的意思是说:我们要现其本真,守其纯朴。
说简单点将,就是不要被外物所牵。
虽然现实生活中,或多或少的原因,让我们不得不被外物所牵扯。
不过如果我们保持一颗“见素抱朴”,就算面对一些复杂的事情,我们依然能够保持一个纯洁无瑕的心态(淡然),将欲望跟恩恩怨怨看的更轻一些。
所以当我们遇到问题跟困难的时候,不要着急着去解决,先缓缓神,看看接下来的变化,当然这不是让我们逃避问题。
而是让我们明白,有些时候这些问题或许会悄然而退,这总比我们绞尽脑汁的去想解决的办法更让人轻松。
这也是现实生活中的一种修养,更是不可多得的智慧。
3、自知之明。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大概的意思是说:我们了解自己的情况,从而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现实生活中,只有深刻的知道自己的优点跟缺点,才能避己所短,扬己所长。
只有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不足的时候,这才是我们进步的开始。
简单来讲就是我们要时刻清醒地认识自己,这样才是明智的,也是难免可贵的。
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要被外人的吹捧,而迷失了自己。
4、大器晚成。
这句话出自是《道德经》第41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大概意思是说:大的材料要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成器。
这句话如果放到人身上,大概就是说的担当大事的人需要长时间的磨练。
而说到大器晚成,小编就不得不说姜子牙,七十二岁的时候才出山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父子完成灭商立周的大业。
《道德经》中的52个成语
《道德经》中的52个成语以下52个成语均出自《道德经》,或许能够带我们,管窥老子思想的魅力!1、玄之又玄【解释】:形容非常奥妙,不易理解。
【出自】: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有无相生【解释】:有和无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也指矛盾双方的对立与转化,阴阳相生的关系。
【出自】:第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3、功成不居【解释】: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为己有。
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出自】:第二章:“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也。
”4、和光同尘【解释】: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
【出自】:第四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5、天地不仁【解释】:天地无私,在天地看来,万物都是一样的,没什么区别。
【出自】: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6、天长地久【解释】:形容时间悠久。
也形容永远不变(多指爱情)。
【出自】: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7、上善若水【解释】:最高境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出自】: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8、金玉满堂【解释】:形容财富极多,也形容学识丰富。
【出自】: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9、功成身退【解释】: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做官或复出。
【出自】:第九章:“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10、目迷五色【解释】:形容颜色既多又杂,因而看不清。
比喻事物错综复杂,不易分辨清楚。
【出自】: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
”11、宠辱若惊【解释】: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以小失大,患得患失,无论受到宠爱或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
【出自】: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12、视而不见【解释】: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
【出自】:第十四章:“视而不见,名曰夷。
老子四章的成语
以下是老子第四章的20个成语举例及其译文:1.道的本原:道的原始状态或本来的样子。
2.无为而治:指顺应自然规律,不妄为,不强行干涉事物的发展,让事物自然发展。
3.自然无为:指不经过人为的干预,让事物自然发展、自然存在。
4.柔弱胜刚强:指柔弱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比刚强的事物更具有生命力。
5.积少成多:指积累少量的东西可以成为大量的东西。
6.知足不辱:指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羞辱。
7.知止不殆:指知道停止就不会有危险。
8.自知之明:指有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
9.知人善任:指善于认识人的能力和特长,并给予适当的任务。
10.贵生重己:指重视自己的生命和健康。
11.虚怀若谷:形容心胸开阔,能够容纳不同的意见和建议。
12.甘于淡泊:指乐于过简单朴素的生活,不追求过多的物质财富。
13.乐天知命:指安于天命,乐观地面对生命中的挑战和变化。
14.屈己待人:指委屈自己,以谦逊的态度对待别人。
15.谦虚谨慎:指为人处事谦虚谨慎,不骄傲自大,不浮躁冒进。
16.宁缺毋滥:指宁愿缺少一些,也不愿滥竽充数,保持品质和标准的严格。
17.返璞归真:指回归自然本真,去除繁复的装饰和伪装,展现出朴素真实的一面。
18.淡泊名利:指对名利保持超然的态度,不追求虚荣和利益。
19.慎终如始:指始终保持谨慎的态度,不因时间的推移而放松警惕。
20.绝圣弃智:指抛弃世俗的智巧和虚饰,追求返璞归真的境界。
以上仅是举例,还有其他类似成语可以表达类似的意思。
这些成语都是老子思想中的经典表达,强调谦虚、淡泊名利、返璞归真等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成不居释义:居:承当,占有。
原意是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为己有。
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出自:《老子》第二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3无为而(之)冶释义: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
后泛指以德化民。
出处:《道德经》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为。
”4和光同尘释义:和、同:混合。
和光:混合各种光彩;同尘:与尘俗相同。
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消极处世态度。
也比喻同流合污。
出自:《老子》第四章:“和其光,同其尘。
”5多言数穷。
释义:言多必失,必有理屈之时。
出处:《道德经》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7地久天长释义:时间长,日子久。
出自:《老子》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8上善若水。
释义:说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出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9功成身退释义:身:自身,自己。
指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复出。
出自:《老子》第九章:“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金玉满堂释义:堂:高大的厅堂。
金玉财宝满堂。
形容财富极多。
也形容学识丰富。
出自:《老子》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12目迷五色。
释义:五色:各种颜色。
形容颜色既多又杂,因而看不清。
比喻事物措综复杂,不易分辨清楚。
出处:《道德经》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13宠辱若惊释义:惊:惊惶不安。
无论受宠、受辱,心里都要振动。
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
出自:《老子》第十三章:“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不可名状释义:名:用言语说出;状:描绘,形容。
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出自:《老子》第十四章:“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 听而不闻释义:闻:听。
听了跟没听到一样。
形容不关心,不在意。
出自:《老子》第十四章:“听之不闻名曰希。
”《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15涣然冰释释义:涣然:流散的样子;释:消散。
象冰遇热消融一般。
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
出自:《老子》第十五章:“涣兮若冰之将释。
”16芸芸众生释义:芸芸:形容众多;众生:原指一切生物,后指许多人。
原指世间的一切生灵。
后多指大群无知无识的人。
出自:《老子》第十六章:“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 19绝仁弃义释义:绝、弃:放弃。
指放弃世俗倡导的仁义,回复到人的本性。
这是老子无为而的思想。
出自:《老子》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德。
”绝圣弃智释义:圣、智:智慧,聪明。
弃绝聪明才智,返归天真纯朴。
这是古代老、庄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出自:《老子》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绿色通巧弃利,盗贼无有。
”爱素好古释义:指爱好朴质,不趋时尚。
出自:《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见素抱朴释义:是说要推举圣人,实行法治,即用“无为之治”取代“有为之治”。
对应于“绝圣弃智”。
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少私寡欲释义:指欲望很小。
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余食赘行。
释义:吃剩的食物,身上的赘疣。
比喻遭人讨厌的东西。
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
”20如登春台释义:春台:美好的旅游、观光的地方,比喻极好的生活环境。
好象生活在幸福的太平世界里。
出自:《老子》第二十章:“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相去几何释义:去:距离;几何:多少。
彼此之间相关多远呢?表示差别不大。
出自:《老子》第二十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何若?”独异于人释义:独:独自,单独;异:不同。
独自与别人不同的。
一般指不同于世俗。
出自:《老子》第二十章:“我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23暴风骤雨释义:暴、骤:急速,突然。
又猛又急的大风雨。
比喻声势浩大,发展急速而猛烈。
出自:《老子》第二十三章:“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28知荣守辱释义:守:安于。
虽然知道怎样可得到荣誉,却安于受屈辱的地位。
出自:《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知雄守雌释义:雄:雄强;雌:雌伏,不倔强。
弃刚守柔。
比喻与人无争。
出自:《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奚。
”29去甚去泰释义:指做事不能太过分。
出自:语出《老子》第二十九章:“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 31不得已而为之释义:没有办法,只能这样做。
出自:《老子》第三十一章:“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佳兵不祥。
释义:指再好的用兵都是不吉利的。
出处:《道德经》:“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之恶也。
”33自知之明释义:自知:自己了解自己;明:看清事物的能力。
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
出自:《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35视之不见,听之不闻释义:看见了同没有看见一样,听见了同没有听见一样。
形容不重视,不注意。
同“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五章:“道之出口,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36欲取姑予释义:姑:暂且;与:给与。
要想夺取他些什么,得暂且先给他些什么。
指先付出价以诱使对方放松警惕,然后找机会夺取。
出自:《老子·三十六章》:“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41大器晚成释义:大器:比喻大才。
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
用做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
出自:《老子》:“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若存若亡释义:有时记在心里,有时则忘记掉。
用以形容若有若无,难以捉摸。
出自:《老子》:“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 大音希声。
释义:指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无声之音。
出处:《道德经》:“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44多藏厚亡释义:厚:大;亡:损失。
指积聚很多财物而不能周济别人,引起众人的怨恨,最后会损失更大。
出自:《老子》第四十四章:“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止不殆释义:殆:危险。
知道适可而止的人就不会遇到危险。
旧时劝人行事不要过分。
出自:《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知足不辱释义: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羞辱。
表示不要有贪心。
出自:《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45大巧若拙释义:拙:笨。
指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象笨拙。
出自:《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大辩若讷释义:讷:语言迟钝,不善于讲话。
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
表示善辩的人发言持重,不露锋芒。
出自:《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真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大直若屈释义: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随和。
亦作“大直若诎”。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46知足常乐释义:知道满足,就总是快乐。
形容安于已经得到的利益、地位。
出处:《道德经》:“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47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释义:旧时认为有知识的人即使待在家里,也能知道外面发生的事情。
出自:《老子》第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
”50出生入死释义:原意是从出生到死去。
后形容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安危。
出自:《老子》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58祸福相依释义: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出自:《老子》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59长生久视释义:久视:不老,耳目不衰。
形容长寿。
出自:《老子》五十九章:“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祗,长生久视之道。
” 深根固柢释义:柢:树根。
使根基深固,不易动摇。
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出自:《老子》第五十九章:“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 根深蒂固释义:比喻基础深厚,不容易动摇。
出自:《老子》:“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去泰去甚释义:泰、甚:过分。
适可而止,不可过分出自:语出《老子》:“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63轻诺寡信释义:轻易答应人家要求的,一定很少守信用。
出自:《老子》六十三章:“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报怨以德释义: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出处:《道德经》六十三章:“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64慎终如始释义:慎:谨慎;如:象。
谨慎收尾,如同开始时一样。
指始终要谨慎从事。
出自:《老子》第六十四章:“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释义: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
比喻事情的成功,是从小到大逐渐积累起来的。
出自:《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69哀兵必胜释义:原意是力量相当的两军对阵,悲愤的一方获得胜利。
后指受欺侮而奋起抵抗的军队,必定能取胜。
出自:《老子》第六十九章:“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寸进尺退释义:前进一寸,后退一尺。
指得到的少而失去的多,即得不偿失。
出自:《老子》第六十九章:“不敢进寸而退尺。
”得寸进尺释义:得了一寸,还想再进一尺。
比喻贪心不足,有了小的,又要大的。
出自:《老子·道德经》:“不敢进寸而退尺。
”70被褐怀玉释义:身穿粗布衣服而怀抱美玉。
比喻虽是贫寒出身,但有真才实学。
出自:《老子》第七十章:“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73疏而不漏释义:意思是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惩罚,它看起来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终不会放过一个坏人。
比喻作恶的人逃脱不了国法的惩处。
出自:《老子》:“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魏书·任城王传》:“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74民不畏死释义:畏:惧怕。
人民不怕死。
形容不怕死的气慨。
出自:《老子》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释义:意思是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惩罚,它看起来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终不会放过一个坏人。
比喻作恶的人逃脱不了国法的惩处。
出处:《道德经》七十四:“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魏书·任城王传》:“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79天道无亲释义:亲:亲近。
公正,不偏不倚。
出自:《老子》第七十九章:“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80安居乐业释义:安:安定;乐:喜爱,愉快;业:职业。
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
出自:《老子》:“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 小国寡民释义:国家小,人民少。
出处:《道德经》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 鸡犬相闻释义:现指人烟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