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子,学成语》(使用稿 上) 2
《〈老子〉四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道”之内涵
自然状态才是最适合的 老子列举生活中违反“道”的现象,从反面指出违反常态,不遵循 “道”,不会有好的结果。“道”很抽象,但这一章读起来,感觉到 其实很具体,老子常常能超越思维定势,从容易忽略的生活现象中发 现,并提炼出真知灼见,用生活现象来演绎抽象的哲理。老子的言说 方式,让我们易于理解。
思考探究 2.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两 句与上文是什么样的逻辑关系呢?
知足者富:对自知、自胜的程度达到一定境界而感到满足这才算是富 有。(区别于“知足常乐”)
强行者有志:强行者自知自胜,并努力奋进,求道不息,这样的人身 体虽然消失了,但所传承的道仍然存在。 (区别于“发奋图强”)
思考探究 2.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两 句与上文是什么样的逻辑关系呢?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为一组,强调人 欲知人,必先自知,人欲胜人,必先自胜,故以“自知“自胜”为立 身之本。
如果对已经达到的境界(自知、自胜的程度)感到知足,可称得上富 有,但精益求精、强劲奋进才称得上有(求道的)意志。那些知足者 “不失其所”,可以立身长久;但强行者求道不息,身死道存,与道同 在,才称得上“寿”,即不朽。 ——参考自饶尚宽译注《老子》
企者不立: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 跨者不行: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 自见者:自我显露的人。 自是者:自以为是的人。 彰:彰显。
自伐、自矜:自我夸耀。
长:音 cháng,意长久;音 zhǎng, 意得到敬重。 余食:剩饭。 赘行:赘瘤。
物或恶之:人们常常厌恶他们。
处 :为,做。
思考探究 这新发现?
“道”之内涵
个人修养之道:知人、胜人固然重要,但是人生唯有自知、自胜、自 强, 才能实现天地之志,与道长存。
读老子学成语
读《老子》学成语1、功成不居。
原意是任其自然存有,不去占为己有。
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出处:《道德经》第二章:万物作而不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2、无为而(之)冶。
指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
后泛指以德化民。
出处:《道德经》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为。
”3、和光同尘。
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消极处世态度。
也比喻同流合污。
出处:《道德经》第四章:(道能)“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4、多言数穷。
言多必失,必有理屈之时。
出处:《道德经》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5、天长地久。
跟天和地存有的时间那样长。
形容时间悠久。
也形容永远不变出处:《道德经子》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6、上善若水。
说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出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7、金玉满堂。
形容财富极多。
也形容学识丰富。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8、功成身退。
指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复出。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
”9、功成名遂。
功绩建立了,名声也有了。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
《墨子·修身》:“功成名遂,声誉不可虚假。
”10、目迷五色。
五色:各种颜色。
形容颜色既多又杂,因而看不清。
比喻事物措综复杂,不易分辨清楚。
出处:《道德经》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11、宠辱若惊。
无论受宠、受辱,心里都要振动。
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
出处:《道德经》第十三章:“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12、绝圣弃智。
弃绝聪明才智,返归天真纯朴。
这是古代老、庄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绿色通巧弃利,盗贼无有。
《读老子,学成语》上册-积累与应用(三、五年级上、下期)
《读老子,学成语》上册<三、五年级>(上期)1.有无相生 2. 功成不居 3.无为而治 4.和光同尘 5.多言数穷 6.用之不竭7.天长地久8.先人后己9.上善若水10.物极必反11.金玉满堂12.目迷五色13.宠辱若惊14.视而不见,听而不闻15.不可名状16.涣然冰释17.虚怀若谷18.芸芸众生19.取信于民20.六亲不和积累与运用一、根据意思填成语。
1.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2.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3.有和无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4.隐藏了自身的锋芒,把自己混同于世俗之人。
()5.政策法令繁多驳杂,只会加速败亡,后比喻言多有失,多言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
()6.无限取用而不会使用完,形容非常丰富。
()7.天地存在的时间久远,后多用来形容时间悠久,多指感情永远不变。
()8.遇事先为别人着想,然后考虑自己,即优先考虑他人利益。
()9.具备最高境界的善行之人,就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10.事物发展到极点,必定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11.形容财富非常多,后用来比喻才能出众、学识渊博。
()12.色彩纷呈,使人眼花缭乱,看不清楚。
后用来比喻事物错综复杂,分辨不清。
()13.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形容人患得患失。
()14.比喻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
()15.不能用语言描绘出来。
()16.尽管在看,却什么都没看见;尽管在听,却什么都没听见。
形容不注意、不关心、不重视。
()17.取得人民的信任。
()18.胸怀像山谷那样深广,形容十分谦虚。
()19.泛指一切生物,后多用来指世间众多的普通人。
()20.与亲族、亲戚之间的关系不好。
()二、想一想,选取本学期学过的一个成语填写在括号里。
1.古代有个人叫严光,他和刘秀一起创业,当刘秀成为皇帝时,他却隐姓埋名,不知去向,后人称赞他()。
2.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采取顺应自然、()的治国方略,为汉朝后来的兴盛和强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成语典故班第十九课从道德经中的成语,看老子朴素辨证法思想及无为而治的主张
成语典故班第十九课从道德经中的成语,看老子朴素辨证法思想及无为而治的主张成语典故班第十九课从道德经中的成语,看老子朴素辨证法思想及无为而治的主张主讲:绝谷画蝶老子(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 ,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出生于春秋时期陈国,籍贯也多有争议。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
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
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
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
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一、人物生平1. 出生苦县老子大约于周灵王元年(鲁襄公二年、宋平公五年、公元前571年)出生于陈国苦县。
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所说,老子即李耳,是陈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郭兰芳在《论老子哲学思想》中写道:老子姓李名聃,是陈国苦县的厉乡曲仁里人,生于春秋末期,曾任周王朝的图书馆长、管图书,是孔子的前辈,曾向他问礼。
老子画像2.效力周室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老子入周王室任守藏室史(管理藏书的官员)。
在被推荐入周室效力之前,老子跟随常枞(商容)学习知识。
周景王十年(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老子因受权贵排挤,被甘简公免去守藏室史之职,出游鲁国。
在鲁国巷党主持友人葬礼,孔子助葬。
时孔丘17岁,问礼于老聃。
周景王十五年(鲁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老子被甘平公召回仍任守藏室之史。
读《老子》学成语四单元PPT教学课件
(选自《道德经》第十五章)
成语释义:
涣然冰释:像冰遇热消融一般。形容疑虑、
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
2020/12/09
11
管鲍之交 春秋时代,管仲和鲍叔牙两个人经常在一起, 他们合伙做过买卖,走南闯北;一起打过仗,出 生入死。后来一同在齐桓(huán)公手下为官。他 俩长期合作,交情深厚,结为知心朋友。 他们一同做生意,到最后结算利润,两个人 分钱的时候,管仲总是多取一倍,鲍叔牙却从来 都不认为他是贪财之辈。有人替鲍叔牙打抱不平, 他总是说:“管仲并不是贪财的人,他家中还有 老20人20/1需2/09 要赡(shàn)养,他还要救济那些贫穷 12
2020/12/09
8
增老师:《幽窗小记》中有一幅对联也写得 非常好: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 望天空云卷云舒。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为人做事 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 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无意。
量量: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如果取得了成 绩也不要骄傲,受到打击也不能一蹶(jué)不振, 只有正确面对成功和失败,那才会不断取得进步。
2020/12/09
2
有一次,卢承庆考核一个监督运粮的官员。
这个人在运粮食的过程中,由于翻船把不少粮
食掉进了河。因此,卢承庆只给他定了一个中
下,“没给你弄个下下就是照顾你的面子了。
你把船都弄翻了,国家的粮食丢失了那么多,
所以只能给你中下这么一个评价。”可是,这
个运粮官得到中下的评语,一点也没生气着急,
有各人的工作,各人有各人的贡献,因此他对同
行的工作非常尊重。就是对自己的下属和学生,
爱因斯坦也没有任何傲慢的表现,凡是和他接触
过的人,无不为他的和蔼可亲和平等待人而感动。
无为而治 (讲稿)
无为而治——读《老子》,学成语一、学习目标:1、学习与成语相关的故事,能结合故事说出自己对成语的理解。
2、能背诵成语及《道德经》的经典句段,会做单元练习的第二题。
二、教学过程:(一)交流成语,走进《老子》1、孩子们,学过成语吗?那么你知道成语的来源吗?(生说成语,师分析点拨)2、成语主要来源于五个方面:一是神话故事,二是寓言故事;三是历史故事;四是文人作品;五是外来文化成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浓缩的文化。
这节课,我们将走近《读<老子>,学成语》这本书,从文人经典作品中学习成语。
3、《老子》,又名《道德经》、《道德真经》,全书阐述了老子的宇宙观、人生观以及社会政治观。
共81章,5000 余言,分为卷上(前37章)、卷下(后44章),有人把两卷分别叫做《道经》和《德经》,这里统称为《道德经》。
(二)学习成语,初读《老子》1、今天我们要学的成语是——无为而治。
(流程:师板书课题,学生手书空,然后齐读两遍)无为而治: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
后来指有智慧和才干的人,用“无所作为”的思想来做事,使天下得到很好的治理,即以德化民。
2、无为而治选自《道德经》第三章。
(1)出示: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德经》第三章(2)生自读,教师正音并指出停顿:为无为,则/无不治。
(三)增量阅读,理解成语自读《两袖清风》,结合于谦的故事谈谈你对“无为而治”的理解。
归纳:他顺应民心,不搞乱摊乱派、乱修乱建,最终把当地治理得井井有条,深得老百姓的拥戴。
(四)尝试发现,了解《老子》自读“增量发现”,同桌交流对“为无为,则无不治”的理解,再说说“无为而治”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
(五)拓展阅读,积累运用1、默读,思考:马云的用人哲学是什么?结合所学的成语及老子的话,评价一下他的做法。
马云的无为而治体现在“放权、赛马、竞争、再集权”。
这样做,一批管理者在阿里巴巴内部成长起来。
2、填空: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采取顺应自然、()的治国方略,为汉朝后来的兴盛和强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读老子学成语第三章课件
4
• 孔子晚年,受老子思想的影响,不再追求 功名而专心著书育人,终于成为一代宗师。
• 增量发现: • 量量:增老师,常听人说,水往低处流,人往
高处走,我总以为是在讽刺水呢,从上面的故 事中我知道这其实也是一种高贵的品质。
• 增老师:你能说说你的阅读发现吗? • 量量:从《老子与孔子的对话》的故事中,我
13
李斯到秦国后,走当时很多士人走的路,到权臣门 下当门客。当时吕不韦权力很大,被秦王依重,他 就投靠了吕不韦,时间不长他就显露了自己的才华, 受到吕不韦器重,当了一个小官,后来又被推荐给 秦王。一见秦王李斯就把自己的学问发挥出来,叙 说了抓住时机,统一天下,消灭六国的理论。此番 言论正合秦王的心意,李斯马上被提拔为长史。同 时秦王用李斯之计,派谋士刺客到各国去,用金玉 收买六国的大臣,离间君臣关系,收买不了的就刺 杀。同时又派出名将率重兵以武力威胁,迫使六国 就范。在十年时间内,李斯就帮助秦王登上始皇帝 之位,完成了统一天下之大业,他也因此为秦始皇 所器重,官位升至丞(chéng)相。
12
• 当时,李斯在楚国做一管文书的官,这没什么出路。他 辞去了小官,到齐国求学,当时齐国的荀(xún)况很 有名,他就向荀况求学。学成之后,李斯要到秦国去, 荀况问他为什么要到秦国去,李斯说:“干事业要待时 机,今日各国争雄,正是建立功名的好时机。秦国称雄 天下,想一统大业,到那里可以干大事业。一个人地位 卑贱而不思进取,就等于禽兽只能享受到自然界现成的 食物,而永远陷(xiàn)于贫困,这将是最大的耻辱和悲 哀。长久地处在这种境地,一味地埋怨世道,鄙(bǐ)薄 功利而自己又无所作为,这绝不是读书人所希望的,所 以我要到秦国去。”于是荀子同意他到秦国去,但他告 诫(jiè)李斯要注意节制,在成功的时候要想想“物忌太 盛”的话,要给自己留条后路。
成语儿歌前40首
《读老子学成语诵儿歌》前四十首成语及儿歌y ǒu wú xiāng shēng1、有 无 相 生成语简介:有无相生的意思是有和无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这个成语是从《道德经》第二章中提取出来的——“有y ǒu 无w ú 相xi āng 生sh ēng,难n án 易y ì 相xi āng 成ch éng ,长ch áng 短du ǎn 相xi āng 形 x íng ,高g āo 下xi à 相xi āng 盈y íng ,音y īn 声sh ēng 相xi āng 和h è,前qi án 后h òu 相xi āng 随su í”。
儿歌诵读:无对有,小对大,事物之间常变化。
西瓜吃完剩(shèng )瓜子,瓜子长成大西瓜。
山穷水尽疑(y í)无路,柳暗花明有人家。
懒(l ǎn)惰(du ò)坐吃山也空,勤俭(ji ǎn )聚(j ù)沙能成塔。
汉字趣解:最早的“相”字是一只眼睛在仔细观察(chá)一棵树,所以它的左边是木,右边是目,本义是看、观察。
“相”是多音字,在这个成语中读xiāng,是相互的意思。
增量发现:量量:老师,我从儿歌中发现了几对意思相反的词语,如有和无、大和小,还含有多和少呢。
增老师:是呀,在老子的眼中,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
比如有家财万贯(guàn)但不加节制地挥霍(huò),最后也会一无所有,而即使一贫如洗的家庭,只要勤劳节俭,也会过上富裕(yù)的日子。
这就是“有无相生”。
量量:这么说,我还可以说出许多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的词,比如美与丑,善与恶,生与死,乐与悲,成与败,黑与白……它们是不是也有这个特点?增老师:生活中有趣的东西很多,你不妨也去仔细观察,相信会有新发现的。
《〈老子〉四章》》课件45张-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背景简介
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发 展了起来,而王室的力量却逐步衰微,渐渐丧失 控制诸侯的能力。强大了的诸侯,不再对周王室 唯命是从了,他们有的蚕食周的土地,有的攻伐 别的诸侯国。
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君主被 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480多起,诸 侯的盟会450余次。
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贪求无厌,无德无能却 好大喜功,强作妄为。使百姓饥寒交迫,疲于奔命,造成 人民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 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 过多干涉百姓生活。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 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四章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学习以喻说理的论证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 和“自胜”等的关系,理解老子的辩证哲学。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老子凝练精妙、如歌如诗的语言,理解文中老子 的思想和道家的观点。
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 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 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 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 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 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 史名人之一。
老子思想
• “清静无为” • 静——宁静 • “清静无为”思想的核心——“无” • 理解“有”“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例: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 独其言在耳。”——《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2023最新-选修语文《老子》四章教案(精选6篇)
选修语文《老子》四章教案(精选6篇)《道德经》语言极为精辟,是至理名言,形成诸多成语、格言、座右铭。
以下是漂亮的小编为家人们找到的选修语文《老子》四章教案(精选6篇),欢迎借鉴。
选修语文《老子》四章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 掌握字音、字形、文言知识;2、[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老子》的相关知识,体会老子的哲学思想。
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老子,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字聃,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与庄子并称“老庄”。
在道教中被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曾被奉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他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
后退隐蒙山著书立说,游历江南塞北,又西出陕关,不知所终。
老子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2、老子的思想精髓: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
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作为一个史官,老子从历史中看出了兴亡更替的规律,昔日的霸主或是众叛亲离或是趋于灭亡。
所以他不认为争强好胜是可以达到长久之道的,他更赞成人们采取一种清静无为的态势。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观点,但认为“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的“道”可以解释为自然规律,同时又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绝对的本体的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读老子学成语
《读老子,学成语》的教学策略一、为什么要学习这个内容?老子在我市境内的函谷关写下了《道德经》,这是我们的荣耀,也是宝贵的地方资源。
让《道德经》进校园,进课堂,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对老子的最好纪念。
《读老子,学成语》由我市小学语文教研员、部分骨干教师及江西人民出版社共同策划和编写完成,既以特殊的形式呈现了《道德经》的精华,又给学生阅读提供了比较容易的途径。
二、怎样教学《读老子,学成语》?1、每一位教师都要做这套教材的建设者。
虽然我们尽力地将相对深奥的内容以学生能接受的形式呈现出来,但针对不同的年级,还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对策,要把握好教学的度,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做到在尊重老子原意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2、根据安排,每周一节课,每节教学一个成语(包括相关的内容)。
由于现在是一同起步,三年级到六年级的内容是一样的,等下学期新书出版后,就可以尝试分阶段来学习,即第二学段浅学,三年级学习四十个,四年级学习四十个,这个阶段,只学习成语及释义、两个故事,简单读议即可。
第三学段深学,五、六年级在三四年级的基础上,有所侧重地深入、拓展学习八十个成语,要求学生背诵“成语溯源”中的老子的原句,阅读“增量发现”,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进行必要的语言训练。
3、根据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基本的教学流程如下:复习导入——读识成语——自读故事——交流发现——学习运用。
如果各学校能统一设计一个固定的开课视频,对于创设情境大有好处。
复习不仅仅是单调的成语问答,也可以根据成语讲学过的小故事,根据图片等的提示选说对应的成语。
学习运用环节,可以将学习成语和书法结合起来。
4、鉴于我们本学期新开设的几种课型,如果有条件,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增量阅读记录本”,有群文阅读及整本书阅读的必要练习,也有成语的硬笔书法练习。
三、能否提供相关的教学案例?近日,我们在几所学校都听了此类的课堂教学,其中不乏精彩而可借鉴的地方。
1、以兴趣为先有的班级设计有自己的学习口号,如“读老子,学成语,做谦谦美少年!”,有的将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形象与要检测的内容结合起来,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
6.1《老子》四章(教学课件)-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正面结论有道者不处比喻论证余食赘行排比举例反面论证
企者、跨者自见、自是自伐、自矜」
启 示 :顺道而行,谦下守成,不可急躁冒进
思考:本章运Βιβλιοθήκη 了什么论证方法?写了什么内容?探究文本,理解内容
「第四十五章(节选)」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大辩若讷。> 天下最完满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有欠缺,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衰竭 的。天下最充实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是空虚没有一样,但是它的作 用是不会穷尽的。最笔直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是弯曲的,最灵巧的东 西看起来好像是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像是不善言辞的。>(1)完美人格:不在外形上显露,而为内在生命含藏;重内藏无外见, 内藏胜于外见。>(2)不追求圆满无缺,否则物极必反。保持大成若缺、大盈若冲状态,才不走向极端。>(3)凡事要适可而止,做事要留有余地。
为
以
为
以
论
例
探究文本,理解内容老子对“有”和“无”的认识,与世俗常见有何不同?一般人:只看到“实”和“有”及其作用,忽略另一面“空”和“无”的作用;只会利用“有”,不知“有”的功用是“无”造 就而成。老子:把“无”的作用突显出来,论述“有”“无”的关系。二 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没有“无”就无所谓“有”。有无相生、对立统一,是道家的重要思想
《老子》四章-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 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彰显;不 自我夸耀,反能有功;不自高自大,所以才能长久。 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古人所 谓“委曲便会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确实 能使人得到保全,回归大道。
有一
→无
相互依存,相得益彰
2.本章是如何论证“有”与“无”的辩证关系的? 比喻论证。用生活中常见的车轮、陶器、房屋等
来说明。
车毂的中空处 陶器的中空部分 房屋的内部
“空”→使事物
发挥作用
“有”与“无”的关系,强调
“无”的作用
3.在日常生活中,例如学习、读书、交友等 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有”和“无”?
“自伐”、“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不足 取的。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都会导致失 败,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政策也同样不会取得相 应的成果。告诫人们为人应谦恭谨慎,为政应 温和柔顺,只有脚踏实地,不自以为是,不好 高骛远,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方可长久。
【以经解经】
【第二十二章】节选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
现在有些人想要的东西太多,太在意有”,去占有, 去拥有,大享有,而恰恰忘记了“无”的作用。各种欲念 把心都装满了,所以生活会很焦虑,很痛苦。人的一生不 能一直都想“有”,还一定要有无”。如果换个角度把心 放空,去掉杂念私欲,做什么事情都刻意给自己的心灵留 有空间,留有余地,留出无”。之后你会发现,原来生活 中没有多余的有形物质,人生会变得更轻松美好。
没有“空”和“无”,就不 能发挥“有”的作用。事物有用 而给人便利,是借助了“无”才 发挥了价值和作用。
6-1《老子》四章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再读课文,细解文意。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用脚尖是难以站立起来的,这是 由人的身体结构决定的。人类直立时,身体的全部重力都落到 了两只脚上,所以脚长的厚实、宽阔,以支撑沉重的身躯。这 种平衡一旦被打破了,那么全身的重力都会落在脚尖上,而脚 尖窄小、瘦弱,无力承担全身的重力。如果人们用脚尖直立身 躯,必然会违背自然规律,这就不符合“道德”的行为。在 “企”的行为中,包含着一种凭着个人努力以抗拒本来限制的 意图。这里的“企”和“跨”,都是指那些违背自然、自高自 大、拼命夸耀显示自己的人的举止行为,其结果却适得其反。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对句读。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 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 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 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 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 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再读课文,细解文意。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 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译文】三十根车条共同集中在一个车毂的孔洞,当车毂中 间空的时候,才有车的功用。和泥把它做成器皿,当器皿中间 空的时候,才有了器皿的功用。凿开门窗把它做成房屋,当房 屋中间空的时候,才有了房屋的功用。所以“有”供人方便利 用,正是“无”起了作用。
再读课文,细解文意。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 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 者不处。(第二十四章)
读名著学成语
读名著学成语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读名著学成语,是提高自身修养和文学素养的一种有效途径。
名著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智慧,而其中的成语更是精华所在。
通过学习名著中的成语,不仅可以开阔自己的视野,还可以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文字功底。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如何通过阅读名著学习成语。
名著是我们学习成语的最佳材料之一。
名著作为文学的经典之作,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社会道德。
在名著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成语,这些成语往往精炼、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表现力。
以《红楼梦》为例,这部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的作品中,就包含了大量的成语。
书中常常出现的成语“黯然销魂”,用来形容人失意、情绪低落;还有“自怨自艾”,用来形容人对自己的过失或不足感到自责和懊悔。
通过学习《红楼梦》中的成语,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还可以从中感悟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阅读名著学习成语还可以提升我们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名著通常篇幅较长,语言精妙,需要我们仔细品味和理解。
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遇到成语我们可以通过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和语境来理解其含义,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第二篇示例:读名著学成语,是一种既愉悦又充实的学习方式。
名著中不仅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智慧,还包含了许多经典的成语,这些成语既能够增加我们的语言功底,又能够启发我们的思维,提升我们的修养。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如何通过读名著来学习成语。
选择适合自己的名著是学习成语的第一步。
名著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形式,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特点。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名著进行阅读。
有些人喜欢文笔优美、深沉内涵的小说,比如《红楼梦》、《三国演义》等;有些人则偏好简练明快的短篇故事,比如《聊斋志异》、《儿女英雄传》等。
无论选择哪种名著,都能够在其中找到各种珍贵的成语宝藏。
要有耐心和毅力。
学习成语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增量阅读文库读《老子》学成语上册目录第一单元1、功成不居(第二章) (2)2、有无相生(第二章) (5)3、无为而治(第三章) (8)4、和光共尘(第四章) (11)第二单元5、多言数穷(第五章) (16)6、用之不竭(第六章) (19)7、天长地久(第七章) (24)8、先人后己(第七章) (27)第三单元9、上善若水(第八章) (32)10、金玉满堂(第九章) (35)11、物极必反(第九章) (40)12、目迷五色(第十二章) (43)第四单元13、宠辱若惊(第十三章) (48)14、涣然冰释(第十五章) (51)15、芸芸众生(第十六章) (55)16、虚怀若谷(第十五章) (58)第五单元17、取信于民(第十七章) (63)18、六亲不认(第十八章) (65)19、少私寡欲(第十九章) (68)20.、见素抱朴(第十九章) (71)第六单元21、独异于人(第二十章) (76)22、委曲求全(第二十二章) (79)23、暴风骤雨(第二十三章) (83)24、企者不立(第二十四章) (86)第七单元25、以静制动(第二十六章) (92)26、知荣守辱(第二十八章) (95)27、天道好还(第三十章) (97)28、适可而止(第三十二章) (99)第八单元29、佳兵不祥(第三十一章) (105)30、虽死犹生(第三十三章) (108)31、富在知足(第三十三章) (112)32、自知之明(第三十三章) (116)第九单元33、自高自大(第三十四章) (121)34、视而不见(第三十五章) (128)35、欲取姑予(第三十六章) (131)36、不予以静(第三十七章) (133)第十单元37、去彼取此(第三十八章) (139)38、无中生有(第四十章) (142)39、大方无隅(第四十一章) (146)40、大器晚成(第四十二章) (149)附:《道德经》之《德经》全文《道德经》,又名《道德真经》或《老子》,全书阐述了老子的宇宙观、人生观以及社会政治观。
共8l 章,5000 余言,分为卷上(前37章)、卷下(后44章),有人把两卷分别叫做《道经》和《德经》,这里统称为《道德经》。
1第一单元一、成语与故事ɡōngchéngbùjū功成不居“生而弗(fú不)有,为而不恃(shì依赖),功成而弗居。
”功成不居: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也指功业成就而不自傲。
拯救法国的戴高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号称欧洲第一陆军强国的法国,抵抗了六个星期,就被德国人占领。
当时法国政府总理、“一战”的凡尔登英雄贝当元帅,授命向德国投降。
法国宣布投降的当天晚上,当时的国防次长戴高乐将军到机场送一个英国将军回国。
两个人握手、拥抱完,英国将军上机了。
飞机滑行时,戴高乐将军突然开始拔腿追飞机。
他身高1.98米,两腿也长,几步就追上了飞机。
英国将军探出身子,抓住戴高乐将军的胳膊,一把就将他提上来了。
当晚,戴高乐将军飞到伦敦,立刻发表演说,宣布成立自由法国政府,号召所有法国内地不愿屈服的人们组成军队抵抗。
1944年,巴黎光复,戴高乐将军回到巴黎,他的第一个举动,就是去巴黎圣母院做弥撒,感谢上帝拯救了法国。
当他进入巴黎圣母院的时候,钟楼里面藏着的德国狙击手就瞄准了戴高乐将军。
但是,他被戴高乐将军伟大的人格魅力所感召,于是,从塔楼上下来主动投降了。
接着,戴高乐将军就开始主持战后法国的政务。
在国家顺利光复之后,他就功成身退,临时主席也不干了。
他下台之前,签署的最后一道命令,就是特赦了自己的老师贝当元帅。
因为,贝当已经89岁了,你判不判他死刑已经无所谓了。
戴高乐将军回到家中,在家里待了近13年。
直到1958年,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他又出来领导人民建立了第五共和国。
今天的法国就是第五共和国的延续,戴高乐是开国总统。
他干了10年,任满之后辞职。
临走的时候,他唯一的要求是带走爱丽舍宫内用了多年的旧书柜。
他问管理人员,能不能拿走。
管理人员泣不成声地说,整个法国都是您拯救的,拿俩书柜算什么?所以,戴高乐将军让秘书按新书柜的价格付了款,把这两个旧书柜带走了。
退休之后,将军拒绝领总统的退休金,他说要用这笔钱去慰问阵亡将士的家属。
增量发现:量量:从戴高乐的故事,我联想到了季羡林,他被国人奉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但他在《病榻杂记》中巨力推辞这三顶“桂冠”,他说:“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
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增老师:他们这样做,就和天地一样,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生而弗有”),为万物尽了力而不自恃功高(“为而不恃”),功业成就而不居功自傲(“功成而弗居”)。
我们每一个人也都应该这样做。
量量:由“功成不居”我又想到一些成语:形容功劳大的有“功德无量”、“丰功伟绩”、“功成名就”、“功高盖世”等,形容对待功劳不同态度的有:“功成身退”、“居功自傲”、“坐享其功”、“将功补过”等。
主题链接:诺贝尔自传诺贝尔是 19 世纪末的瑞典杰出化学家,一生贡献极大,但十分谦虚。
一位瑞典出版商要出一部瑞典名人集,来找诺贝尔。
诺贝尔有礼貌地回绝了。
他说:“我喜欢订阅这本有价值、有趣味的书,但请您不要将我收入。
我不知道我是否应当得到这种名望,不过我厌恶过分的词藻。
”诺贝尔的哥哥想编一部家族史,请他寄一份自传。
诺贝尔写道:“阿道尔弗雷德·诺贝尔——他那可怜的生命,在呱呱坠地时,差点断送在一位仁慈的医生手里。
主要的美德:保持指甲的干净,从不累及别人;主要的过错:终生不娶,脾气不佳,消化力差;仅有的一个希望:不要被人活埋;最大的罪恶:不敬财神;生平重要事:无。
”哥哥反复劝说,并提出代为整理。
诺贝尔执意不从。
他说:“我不只是没有时间,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不能写什么自传。
在宇宙漩涡中,有恒河沙粒那么多的星球,而无足轻重的我们,有什么值得去写?”诺贝尔一生不愿意宣扬自己。
他惊人的业绩与他不平凡的谦虚分不开。
yǒuwúxiāngshēng2、有无相生成语溯源:“有无相(xiāng 互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héng 永恒)也。
”(选自《道德经》第二章)成语释义:有无相生:有和无,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
增量阅读:避实就虚画古寺宋代画院招生考试时,曾出过一个画题,题目叫作“深山藏古寺”。
阅卷时,评委老师发现多数考生画了古寺的全貌,周围是崇山峻岭,虽然突出了深山和古寺,但显得太直、太露,没有把“藏”的意思画出来;也有的应试者,只画了绿树掩映中的古寺一角,旁边是悬崖绝壁,评委们认为这样的构思显得比较含蓄,但还是有点直白;后来,忽然出现了一份和其他人都不一样的作品,应试者没有画古寺的一砖一瓦,只画了一条通往深山的石径和一个在溪边挑水的和尚。
这个考生在“藏”字上做了文章,他虽然没有直接画寺,但人们不难从通往深山的石径和挑水的和尚联想到深山必藏有古寺,这才是最高明的。
绘画中的虚笔,音乐中的间歇,篆刻中的残破,小说中的留白等都是运用避实就虚的手法,使虚实相生,收到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良好效果。
增量发现:量量:这个高明的考生虽然没有直接画古寺,但我们从通往深山的石径和挑水的和尚联想到深山必藏有古寺,这就是绘画中的有无相生的道理。
由此,我也初步理解了上边老子那段话的意思:有与无相互对立而生存(“有无相生”),难和易相互对立而形成(“难易相成”),长与短相互对立而体现(“长短相形”),高与下相互对立而存在(“高下相倾”),音与声相互对立而和谐(“音声相和”),前与后相互对立而显现(“前后相随”),这是永恒的道理呀(“恒也”)。
增老师:是啊,善与恶、美与丑等也都是如此。
量量:老师,照您这么说,我还知道一些例子,“欲速则不达”就说明了快与慢的关系、“井底之蛙”就说明了大与小的关系、“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就说明了得与失的关系。
增老师:你真会联想呀,这说明你理解了“有无相生”的意思。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顺其自然,不要过于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这样就会减少很多烦恼,增添很多和谐。
主题链接:皮匠和银行家一个皮匠从早到晚不停地唱歌。
人们无论见到他本人,还是听见他的歌声都觉得很愉快。
他对于自己的制鞋工作,比当国王还要满足。
与此相反,他的邻居是个银行家,拥有万贯家财,却很少唱歌,晚上也睡得不好。
他偶尔在黎明时分迷迷糊糊入睡时,皮匠的歌声便把他吵醒了。
银行家就抱怨上帝,没有把睡眠也制成一种像食品或饮料那样可以出售的商品。
银行家就叫人把这位歌手请来,问道:“格雷戈时先生,你一年赚多少钱?”“先生,你问我一年赚多少钱吗?”快乐的皮匠笑道,“我从来不算这笔账,我就这样一天又一天地过日子,总而言之,一年复一年,每天都有饭吃。
”“啊,朋友,那么你一天赚多少钱呢?“有时多一点,有时少一点;不过最糟糕的是一年中总有些日子不准我们做买卖,否则我们的收入也还算不错。
”银行家被皮匠的直率逗笑了,他说:“我要让你从今天以后不愁没钱用。
你先把这一百枚金币拿去放好,需要时就用吧。
”皮匠觉得自己好像看到了世界的全部财富。
他回到家中,埋好金币,同时也埋葬了他的欢乐。
他不再唱歌了。
从他得到这种痛苦的根源那一刻起,他就默不作声。
睡眠与他分手了,取而代之的却是担心、怀疑、虚惊。
白天,他的目光尽朝埋藏金币的方向望;夜间,如果有只迷途的猫弄出一点声响,他就以为有人来抢他的钱。
最后,这个可怜的皮匠跑到他那富有的邻居家里说:“把你那一百枚金币拿回去,还我睡眠和歌声来。
”Wúwéi ěr zhì3、无为而治成语溯源:“为(wéi 做)无为,则无不治(治理)。
”(选自《道德经》第三章)成语释义:无为而治: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
后来指有智慧和才干的人,用无所作为的思想来做事,使天下得到很好的治理。
增量阅读:两袖清风于谦曾经在河南,山西做官,他顺应民心,不搞乱摊乱派、乱修乱建,把当地治理得井井有条,深得老百姓的拥戴。
按当时的规矩,地方官员每年都要到京城受考查。
一些贪官污吏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用搜刮老百姓的钱财向京城的上司送礼、行贿(huì)。
这一年轮到于谦进京了,他把自己所管地区百姓的疾苦、要求和治理计划整理好,便准备动身了。
手下人拦住他说:“您什么东西都不带怎么行呢?”于谦装作不懂地说:“我应该带的都带齐了,还带什么呀?”手下人说:“您进京不送礼,什么事情都办不成啊!”于谦又好气又好笑地说:“你看,我一年只有这些傣禄,家里还有父母妻儿,哪里有多余金银去巴结上司啊!”“没有金银带些地方特产嘛!”手下人着急地说。
“地方特产?那都是老百姓的血汗,我怎么能拿去讨好上司?”于谦说着,提起两只袍袖对手下人说:“你看,这就是我要带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