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子 学成语 教案
老子 四章教案
老子四章教案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在《道德经》中开篇便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的观点。
这句话的意思是,道是无法被言说或理解的,因为它超越了言语和概念的范畴。
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是一切存在的本源,它无法被人类的理性所捕捉和定义。
因此,我们无法用言语来描述道,也无法用概念来理解道,只能通过心灵的感悟和体悟来领悟道的本质。
这一观点对我们的教育工作有着深远的启示。
在教育中,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独特性,不要把他们局限在固定的概念和观念中,而是要引导他们去感悟和体悟真理,去发现和领悟道的存在。
第二章,名可名,非常名。
在《道德经》的第二章中,老子提出了“名可名,非常名”的观点。
这句话的意思是,名是有限的,而道是无限的。
名是人类用来区分事物和表达概念的符号,是有限的、局限的。
而道是超越了名的存在,是无限的、无穷的。
因此,我们不能把名和道混为一谈,不能把名当作道,也不能把道限定在名的范畴之内。
在教育中,我们经常会用各种概念和名词来教导学生,但我们要意识到,这些名词和概念只是有限的符号,不能代表真理和道的本质。
我们要引导学生超越名的局限,去感悟和体悟道的存在,去领悟道的本质。
第三章,无,名天地之始。
在《道德经》的第三章中,老子提出了“无,名天地之始”的观点。
这句话的意思是,道的本质是无,是超越了有的存在。
在道的本源之前,是无的存在,是超越了一切有的存在。
因此,我们不能用有的概念和名词来理解道,也不能用有的观念和概念来限定道。
在教育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超越有的存在,去感悟和体悟无的存在,去领悟道的本质。
第四章,有,名万物之母。
在《道德经》的第四章中,老子提出了“有,名万物之母”的观点。
这句话的意思是,道虽然超越了有的存在,但又包容了有的存在。
道是万物的根源,是一切存在的本源,是有的存在的母体。
因此,我们要在超越有的存在的同时,又要包容有的存在。
在教育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超越有的存在,去感悟和体悟道的存在,同时又要包容有的存在,去理解和应用有的概念和名词。
小学语文《读老子学成语 功成不居》教案
小学语文《读老子学成语功成不居》课例一、走进《老子》1、出示:《道德经》,又名《道德真经》或《老子》,全书阐述了老子的宇宙观、人生观以及社会政治观。
共8l 章,5000 余言,分为卷上(前37章)、卷下(后44章),有人把两卷分别叫做《道经》和《德经》,这里统称为《道德经》。
这部旷世箴言就是在我们函谷关诞生的,作为函谷关人,我们无比自豪。
从今天开始,我们读《老子》,学成语。
2、这节课,我们将跟着老子学习成语【ppt功成不居】,来一起读,也伸出手和老师一起一笔一画地书写吧!(师黑板板书,生在空中书空)(说笔画名称)3、齐读两遍。
二、识读成语1、那什么是功成不居呢?谁来试着说一说。
(教师引导学生先理解单各字的意思,再连起来说成语的意思。
)2、同学们的理解真独特,这个成语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来,我们来一起看看它的意思。
功成不居: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也指功业成就而不自傲。
(齐读一遍)3、这个成语出自《道德经》中的那一章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它出自《道德经》第二章)“生|而弗(fú不)有,为|而不恃(shì依赖),功成|而弗居。
”(事物的发展不会是为了达到某一种状态<生而弗有>,也不可能停留在某一个状态(为而不恃)。
想要违背自然规律硬生生地要停在某一个状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取的。
所以,一旦功成,那么环境、条件都已发生改变,最好的方法就是功成身退。
<功成而弗居>)(选自《道德经》第二章)自己试着读读、、齐读、个别读三、自读故事1、明白了成语的意思和出处,我们来阅读两篇文章请孩子们默读《拯救法国的戴高乐》和《诺贝尔自传》两篇文章,并试着说一说我喜欢-------------因为------------从-----------看出来?(按这样的格式说)(时间10分钟) 完了同桌互相交流2、时间到,到了我们汇报交流展示自己的时刻了,谁先来?(1)学生汇报交流第一篇(我喜欢戴高乐将军,因为他拯救了法国。
《老子》四章教案
《老子》四章教案一、导入新课:《道德经》内容博大精深,涵括百家,包容万物。
寥寥五千言,浓浓人生道,对后世影响深远。
《老子》之书,上可以明道,中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
——魏源不读《道德经》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鲁迅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道德经》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二、学习目标:1.继续疏通文本,理解文章内容,积累经典语句。
2.理解老子观点,学习理性思考,提升辩证思维品质。
3.初步认识道家思想的文化价值,体会老子思想的人生智慧,探究其现实意义。
单元研习任务: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情境任务:学习活动:策划校园“启悟”文化论坛,学习写作一篇发言稿。
发言主题:写给年轻人的中国智慧要求:品先哲之言悟圣贤之道分享你的学习心得学习方法:读其文解其意品其言悟其道三、研读文本。
下面让我们来“读其文”第三十三章老子这样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qiǎng)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第三十三章)让我们来“解其意”『学习任务』解释文中主要的疑难词句。
[注释]①强:qiǎng,勤勉。
强(qiǎng)行者有志: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
②失:丧失。
不失其所者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
③不亡:不消亡,不朽。
死而不亡者寿: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这就是长寿。
【解说大意】这句话的大意是:认识别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才算明达。
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才算坚强。
知道满足的人能够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
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让我们来“品其言”【探究章旨】『学习任务』[思考1]如何理解“知人者与自知者”“胜人者与自胜者”?老子认为哪种人境界更高?为什么?(表格)[分析]“知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是一般之智。
“自知者”:知人更知己,了解内心,是心灵之明。
反省自身,把握自己,体察生命本质。
内外皆明的自知者,比知人者境界更高。
老子三则优秀教案
老子三则优秀教案教案标题:老子三则优秀教案教案一:《老子》导读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老子》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思想;2. 培养学生对《老子》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3.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尊重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老子》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思想;2. 学生对《老子》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1. 《老子》的原文和翻译版本;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与《老子》相关的图片或名言,引起学生对《老子》的兴趣;2. 学习《老子》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思想:教师简要介绍《老子》的背景和作者,并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章节,理解其主要思想;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老子》中的重要观点和思想,并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4. 深入理解:通过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老子》中的思想,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将这些思想应用到现实生活中;5. 总结和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总结《老子》的主要思想和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老子》的其他章节,并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感悟;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演讲,分享他们对《老子》的理解和思考。
教案二:《老子》的生活实践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老子》的生活实践观点;2. 培养学生对《老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力;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 《老子》的生活实践观点;2. 学生对《老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力。
教学准备:1. 《老子》的相关章节和解读资料;2. 实践活动所需的材料。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与《老子》生活实践观点相关的图片或实例,引起学生对该主题的兴趣;2. 学习《老子》的生活实践观点:教师简要介绍《老子》中关于生活实践的观点,并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章节,理解其思想;3. 实践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一项与《老子》观点相关的实践活动,例如制作一个简单的手工艺品,或者进行一个小型的社区服务活动;4. 反思和总结:学生在实践活动后,进行反思并总结他们在实践中的体验和感悟;5. 分享和讨论:学生向全班分享他们的实践体验和感悟,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老子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老子教学设计老子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作为一名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老子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老子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道可道,非常道”“天长地久”“上善若水”“自知之明”……说起这些话,我们都不会觉得陌生,它们都出自我国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500年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老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过礼,后隐退,著《老子》一书。
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世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
书中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思想,保存了许多古代天文、生产技术等方面的资料,还涉及军事和养生。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
教师以全情投入的朗读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
进一步明确字音、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学生自己放声朗读,读出自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
教师借此了解学情,可做个别指导。
5.师生齐读。
三、讲解交流。
1.我们在朗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章时,大家是否发现这一章的规律呢?美和恶、善和不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这些都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
读《老子》学成语四单元PPT教学课件
(选自《道德经》第十五章)
成语释义:
涣然冰释:像冰遇热消融一般。形容疑虑、
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
2020/12/09
11
管鲍之交 春秋时代,管仲和鲍叔牙两个人经常在一起, 他们合伙做过买卖,走南闯北;一起打过仗,出 生入死。后来一同在齐桓(huán)公手下为官。他 俩长期合作,交情深厚,结为知心朋友。 他们一同做生意,到最后结算利润,两个人 分钱的时候,管仲总是多取一倍,鲍叔牙却从来 都不认为他是贪财之辈。有人替鲍叔牙打抱不平, 他总是说:“管仲并不是贪财的人,他家中还有 老20人20/1需2/09 要赡(shàn)养,他还要救济那些贫穷 12
2020/12/09
8
增老师:《幽窗小记》中有一幅对联也写得 非常好: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 望天空云卷云舒。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为人做事 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 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无意。
量量: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如果取得了成 绩也不要骄傲,受到打击也不能一蹶(jué)不振, 只有正确面对成功和失败,那才会不断取得进步。
2020/12/09
2
有一次,卢承庆考核一个监督运粮的官员。
这个人在运粮食的过程中,由于翻船把不少粮
食掉进了河。因此,卢承庆只给他定了一个中
下,“没给你弄个下下就是照顾你的面子了。
你把船都弄翻了,国家的粮食丢失了那么多,
所以只能给你中下这么一个评价。”可是,这
个运粮官得到中下的评语,一点也没生气着急,
有各人的工作,各人有各人的贡献,因此他对同
行的工作非常尊重。就是对自己的下属和学生,
爱因斯坦也没有任何傲慢的表现,凡是和他接触
过的人,无不为他的和蔼可亲和平等待人而感动。
读老子学成语第三章课件
4
• 孔子晚年,受老子思想的影响,不再追求 功名而专心著书育人,终于成为一代宗师。
• 增量发现: • 量量:增老师,常听人说,水往低处流,人往
高处走,我总以为是在讽刺水呢,从上面的故 事中我知道这其实也是一种高贵的品质。
• 增老师:你能说说你的阅读发现吗? • 量量:从《老子与孔子的对话》的故事中,我
13
李斯到秦国后,走当时很多士人走的路,到权臣门 下当门客。当时吕不韦权力很大,被秦王依重,他 就投靠了吕不韦,时间不长他就显露了自己的才华, 受到吕不韦器重,当了一个小官,后来又被推荐给 秦王。一见秦王李斯就把自己的学问发挥出来,叙 说了抓住时机,统一天下,消灭六国的理论。此番 言论正合秦王的心意,李斯马上被提拔为长史。同 时秦王用李斯之计,派谋士刺客到各国去,用金玉 收买六国的大臣,离间君臣关系,收买不了的就刺 杀。同时又派出名将率重兵以武力威胁,迫使六国 就范。在十年时间内,李斯就帮助秦王登上始皇帝 之位,完成了统一天下之大业,他也因此为秦始皇 所器重,官位升至丞(chéng)相。
12
• 当时,李斯在楚国做一管文书的官,这没什么出路。他 辞去了小官,到齐国求学,当时齐国的荀(xún)况很 有名,他就向荀况求学。学成之后,李斯要到秦国去, 荀况问他为什么要到秦国去,李斯说:“干事业要待时 机,今日各国争雄,正是建立功名的好时机。秦国称雄 天下,想一统大业,到那里可以干大事业。一个人地位 卑贱而不思进取,就等于禽兽只能享受到自然界现成的 食物,而永远陷(xiàn)于贫困,这将是最大的耻辱和悲 哀。长久地处在这种境地,一味地埋怨世道,鄙(bǐ)薄 功利而自己又无所作为,这绝不是读书人所希望的,所 以我要到秦国去。”于是荀子同意他到秦国去,但他告 诫(jiè)李斯要注意节制,在成功的时候要想想“物忌太 盛”的话,要给自己留条后路。
《老子四章》教案
《老子四章》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老子“有”与“无”思想观点的深刻内涵,了解其突破常规俗见的意义,初步认识道家思想的文化价值。
2.了解老子阐述道理的言说方式,把握老子观点的思辩性,学习理性思考,提升辩证思维品质。
3.借助工具书准确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学做知识卡片,熟记并积累经典语句,培养文言感受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老子学说辩证认识事物、突破常规俗见的意义,初步认识道家思想的文化价值。
2.体会老子思想的人生智慧及现实意义,能联系实际认识生活,进行读写结合的片段写作。
教学难点:1.理解老子“有”与“无”思想观点的深刻内涵。
2.把握老子观点的思辩性,学习理性思考,提升辩证思维品质。
导入:典故:紫气东来传说老子过函谷关之前,关尹喜见有紫气从东而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果然老子骑着青牛而来。
旧时比喻吉祥的征兆。
老子西出函谷关,留下《道德经》五千言。
我们即将要学习的《老子》四章,便出自五千言《道德经》。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老子》四章。
一、老子其人其书【老子其人】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末期楚国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与庄子并称“老庄”。
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了有关老子的一些事迹。
老子曾担任周王室主管图书典籍的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可见他学识渊博。
《史记》中还记载: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孔子离开后对他的弟子这样评价老子:“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zēng)。
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译文】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
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
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它是驾着风而飞腾升天的。
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是龙吧!”孔子说鸟、鱼、兽虽然能飞、能游、会跑,但人们都有办法对付它们,只有龙“乘风云而上天”,是不可捕捉、无法对付的。
2023最新-选修语文《老子》四章教案(精选6篇)
选修语文《老子》四章教案(精选6篇)《道德经》语言极为精辟,是至理名言,形成诸多成语、格言、座右铭。
以下是漂亮的小编为家人们找到的选修语文《老子》四章教案(精选6篇),欢迎借鉴。
选修语文《老子》四章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 掌握字音、字形、文言知识;2、[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老子》的相关知识,体会老子的哲学思想。
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老子,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字聃,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与庄子并称“老庄”。
在道教中被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曾被奉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他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
后退隐蒙山著书立说,游历江南塞北,又西出陕关,不知所终。
老子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2、老子的思想精髓: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
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作为一个史官,老子从历史中看出了兴亡更替的规律,昔日的霸主或是众叛亲离或是趋于灭亡。
所以他不认为争强好胜是可以达到长久之道的,他更赞成人们采取一种清静无为的态势。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观点,但认为“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的“道”可以解释为自然规律,同时又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绝对的本体的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之道四章教案及反思
老子之道四章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老子之道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
2. 掌握老子之道四章的内容和要点。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老子之道的核心思想和四章内容。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老子之道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与学生讨论哲学和道德的关系,引出老子之道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学习老子之道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
3. 学习老子之道四章的内容和要点。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老子之道四章的内涵和意义。
5. 展示成果,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分享他们对老子之道四章的理解和感悟。
6. 总结,老师进行总结,强调老子之道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四、教学反思。
老子之道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代表之一,其思想深邃而丰富,对于当代人们的生活和思考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老子之道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老子之道的思想较为抽象和深奥,学生往往难以直接理解其内涵和意义。
因此,在教学中,我需要通过生动的例子和比喻,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老子之道的深层含义,帮助他们建立起对于老子之道的整体认识。
其次,老子之道的语言表达较为古老和晦涩,对于现代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语言障碍。
因此,在教学中,我需要对老子之道的经典文本进行适当的解释和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含义和内涵,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领会老子之道的思想。
最后,老子之道的思想内容较为广泛,涉及到哲学、伦理、政治等多个领域,学生往往难以把握其核心要点。
因此,在教学中,我需要通过系统的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理清老子之道的思想脉络,使其能够全面把握老子之道的核心要点和精髓。
总的来说,老子之道的教学需要我们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下一番功夫,帮助学生理解和领会老子之道的深刻内涵,使其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正的启发和收获。
同时,我们也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使老子之道的教学更加生动和有效,为学生的思想和品德发展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帮助。
读老子学成语
《读老子,学成语》的教学策略一、为什么要学习这个内容?老子在我市境内的函谷关写下了《道德经》,这是我们的荣耀,也是宝贵的地方资源。
让《道德经》进校园,进课堂,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对老子的最好纪念。
《读老子,学成语》由我市小学语文教研员、部分骨干教师及江西人民出版社共同策划和编写完成,既以特殊的形式呈现了《道德经》的精华,又给学生阅读提供了比较容易的途径。
二、怎样教学《读老子,学成语》?1、每一位教师都要做这套教材的建设者。
虽然我们尽力地将相对深奥的内容以学生能接受的形式呈现出来,但针对不同的年级,还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对策,要把握好教学的度,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做到在尊重老子原意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2、根据安排,每周一节课,每节教学一个成语(包括相关的内容)。
由于现在是一同起步,三年级到六年级的内容是一样的,等下学期新书出版后,就可以尝试分阶段来学习,即第二学段浅学,三年级学习四十个,四年级学习四十个,这个阶段,只学习成语及释义、两个故事,简单读议即可。
第三学段深学,五、六年级在三四年级的基础上,有所侧重地深入、拓展学习八十个成语,要求学生背诵“成语溯源”中的老子的原句,阅读“增量发现”,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进行必要的语言训练。
3、根据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基本的教学流程如下:复习导入——读识成语——自读故事——交流发现——学习运用。
如果各学校能统一设计一个固定的开课视频,对于创设情境大有好处。
复习不仅仅是单调的成语问答,也可以根据成语讲学过的小故事,根据图片等的提示选说对应的成语。
学习运用环节,可以将学习成语和书法结合起来。
4、鉴于我们本学期新开设的几种课型,如果有条件,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增量阅读记录本”,有群文阅读及整本书阅读的必要练习,也有成语的硬笔书法练习。
三、能否提供相关的教学案例?近日,我们在几所学校都听了此类的课堂教学,其中不乏精彩而可借鉴的地方。
1、以兴趣为先有的班级设计有自己的学习口号,如“读老子,学成语,做谦谦美少年!”,有的将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形象与要检测的内容结合起来,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配套资源02 教学设计_ 老子(第1课时)2
《<老子>四章》教案【学习目标】1.理解四章中老子思想的内涵。
2.体会老子文章的思辨性,分析老子思想中突破俗见之处。
【重点难点】体会老子文章的思辨性,分析老子思想中突破俗见之处。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
成语:紫气东来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
——汉·刘向《列仙传》二、解题。
1.《老子》一书共81章,分《道经》和《德经》上下两篇,又叫《道德经》。
它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之一,被誉为“万经之王”。
有人认为《道德经》《易经》和《论语》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2.老子其人老子者,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掌管)藏室(国家的藏书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同“网”),游者可以为纶(钓鱼的丝线),飞者可以为矰(短箭)。
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道家学派的术语。
道,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和宇宙的精神的本原。
德,宇宙万物所含有的特殊规律或特殊性质),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以隐匿声迹、不显露,不求闻达为宗旨)。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勉力)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三、研读文本。
(一)自主阅读——参照注释,翻译文章。
(二)教师作补充讲解。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一章)[注释]①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
②毂:车轮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③无: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的无。
"无"指车毂的中空处。
④埏埴:和泥(制作陶器)。
埏,揉和;埴,黏土。
⑤户牖:门窗。
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
高中语文《老子》教学设计1
《老子》教学设计沉鱼落雁失之交臂邯郸学步庄周梦蝶……这些凝练精辟的语言,如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
所以,老子、庄子距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和两位思想大师已经有认识上的相通与默契。
【老子其人】老子,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了有关老子的一些事迹。
老子曾担任周王室主管图书典籍的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可见他学识渊博,修养深厚。
《史记》中还记载: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孔子离开后对他的弟子这样评价老子:“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zēng)。
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译文】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
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
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它是驾着风而飞腾升天的。
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是龙吧!”孔子说鸟、鱼、兽虽然会飞、会游、会跑,但人们都有办法逮住它,只有龙“乘风云而上天”,是不可捕捉、无法对付的。
天上的龙变化莫测,孔子说老子“其犹龙邪”,表现出对老子非常高的推崇。
【《老子》其书】《老子》一书共81章,分《道经》和《德经》上下两篇,所以又叫《道德经》。
它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著之一,被誉为“万经之王”。
有人认为《道德经》《易经》和《论语》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老子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形成了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他们为当时社会开出了一剂与儒家截然相反的“药方”:主张以宇宙本体、万物之源的“道”作为法则,以“天道”驾驭“人道”,用“无为”实现“有为”。
道家无为而治的学说主张,对中国哲学、中国社会乃至中国人都具有深刻影响。
道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
《读老子,学成语》(使用稿 上) 2资料
小学生增量阅读文库读《老子》学成语上册目录第一单元1、功成不居(第二章) (2)2、有无相生(第二章) (5)3、无为而治(第三章) (8)4、和光共尘(第四章) (11)第二单元5、多言数穷(第五章) (16)6、用之不竭(第六章) (19)7、天长地久(第七章) (24)8、先人后己(第七章) (27)第三单元9、上善若水(第八章) (32)10、金玉满堂(第九章) (35)11、物极必反(第九章) (40)12、目迷五色(第十二章) (43)第四单元13、宠辱若惊(第十三章) (48)14、涣然冰释(第十五章) (51)15、芸芸众生(第十六章) (55)16、虚怀若谷(第十五章) (58)第五单元17、取信于民(第十七章) (63)18、六亲不认(第十八章) (65)19、少私寡欲(第十九章) (68)20.、见素抱朴(第十九章) (71)第六单元21、独异于人(第二十章) (76)22、委曲求全(第二十二章) (79)23、暴风骤雨(第二十三章) (83)24、企者不立(第二十四章) (86)第七单元25、以静制动(第二十六章) (92)26、知荣守辱(第二十八章) (95)27、天道好还(第三十章) (97)28、适可而止(第三十二章) (99)第八单元29、佳兵不祥(第三十一章) (105)30、虽死犹生(第三十三章) (108)31、富在知足(第三十三章) (112)32、自知之明(第三十三章) (116)第九单元33、自高自大(第三十四章) (121)34、视而不见(第三十五章) (128)35、欲取姑予(第三十六章) (131)36、不予以静(第三十七章) (133)第十单元37、去彼取此(第三十八章) (139)38、无中生有(第四十章) (142)39、大方无隅(第四十一章) (146)40、大器晚成(第四十二章) (149)附:《道德经》之《德经》全文《道德经》,又名《道德真经》或《老子》,全书阐述了老子的宇宙观、人生观以及社会政治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老子学成语功成不居,有无相生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能够理解功成不居,有无相生的溯源及释义。
2.知道功成不居,有无相生所关联的故事。
学习重难点:1、了解成语的来源,意思。
2、会合理的应用成语。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件导入二:新授:(一)、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两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生而弗(fú不)有,为而不恃(shì依赖),功成而弗居。
”成语释义:功成不居: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也指功业成就而不自傲。
1、功成不居(二)、让学生背诵这两成语意思及溯源。
(三)、教师随机检查,小组互相背诵。
(四)、教师出示增量阅读拯救法国的戴高乐和诺贝尔自传,让学生自由阅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五)、接着教师让学生和老师,共同朗读增老师和量量的对话,了解其中的道理,明白其中的哲理。
(六)、小组合作互相学习后,并造句,或者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应用。
三、自学2、有无相生成语溯源:“有无相(xiāng 互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héng 永恒)也。
”(选自《道德经》第二章)成语释义:有无相生:有和无,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一)小组合作记成语,根据释义了解成语溯源(二)自读避实就虚画古寺和皮匠和银行家谈感受。
四、课堂检测:1、背诵两个成语的意思和溯源。
2、造句及默写。
老子名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教学目的:通过学习理解“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课件导入二、新授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在《道德经·四十八章》中,老子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对于这句话,历史上不乏各种解读者,我们在这里不作纯考据学的例证,而是就这句话的含义及其对于我们的启示作一点浅显的说明,以期对我们的生活有若干帮助。
首先,什么是“为学”、“为道”?“为学”的对象是知识和技术。
对于这些东西,人不去学习就不能掌握,从这个意义上,我们称之为“为学日益”。
而何为“为道”呢?儒家讲“朝闻道,夕死可矣”;老子更是以《道德经》专门论“道”;佛学虽然不太用“道”这个词,但《心经》上说的明白,得道即是“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道”本是一个很难言说的概念,如果勉强对其做一个解释,“道”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是人生和宇宙的实相,是大千世界背后的那个“本体”。
但在现实中作为一个有思想、有欲求的人,如何才能认识这个“道”,如何才能将自身行为与“道”和谐统一呢?中国的古圣先贤认为:人的觉性如同透亮光芒的珍珠,什么宇宙、人生的真理皆可以体认和觉悟。
但是,由于人又充满了各种欲求,而这些欲求如沾染在珍珠之上的污垢,因为有污垢的存在,珍珠的光芒自然被隐藏,也根本无从觉悟到人生和宇宙的大道。
无论是孟子的“养心莫善于寡欲”,还是老子的“为道日损”,皆是此意。
所谓日损,是指要人们不断地去掉沾染在珍珠上面的灰尘——贪欲,从而把珍珠本有的光亮闪现出来。
当人们不断地擦去“自性”上的污染,从而真正呈现出一个光亮晶莹的“自性”时,所谓人生宇宙之大道就能够与自性合为一体。
这时人的境界就是“人与道同”。
到了这个境界,孔子讲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庄子讲的“内圣外王”,禅宗赞许的“大机大用”,皆成为现实。
故此,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
3、读成语。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理解“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课件《道德经》第三十七章二、新授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2、翻译讲解大道永远顺应自然而无为,但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
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命题。
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无不为是对无为的作用的最高评价。
3、学生齐读4、小组读5、个人读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理解“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的意思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课件《道德经》第三十六章二、新授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2、翻译讲解轻率就会失去根本,躁动就会失去主宰。
《老子校诂》云:“重谓寡欲自重,轻谓纵欲自轻,二者皆以治身言。
静谓清静无为,躁谓急功好事,二者皆以治国言。
”3、学生齐读4、小组读5、个人读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教学目的:通过学习理解“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意思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课件《道德经》第三十三章二、新授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常无名。
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
2、翻译讲解能了解别人的称为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聪明。
能战胜别人只能说明有力气,战胜自己才叫刚强。
知道满足者(总感到)自己富有,身体力行者(才说明)他有远大的志向。
此为老子精神修养论。
了解自己,反省自己,战胜自己,实为做人之至要。
“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实为千古名言。
3、学生齐读4、小组读5、个人读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理解“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的意思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课件《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二、新授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
进道若退。
夷道若??。
上德若谷。
大白若辱。
广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
质真若渝。
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2、翻译讲解最方正的东西却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迹。
此句老子意在解释为什么“道”的存在而常人难以理解。
因为大道具有无限性,而常人的感官难以体察,是“无状之状,万物之象”。
更多道德经名言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老子名言专栏3、学生齐读4、小组读5、个人读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教学目的:通过学习理解“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的意思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课件《道德经》第四十三章二、新授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2、翻译讲解天下最柔的东西,反而能驰骋穿越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中。
“柔弱胜刚强”,这是老子对自然的感悟,深刻提示了“道”的本性。
3、学生齐读4、小组读5、个人读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教学目的:通过学习理解“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的意思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课件《道德经》第五十七章二、新授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
人多伎巧奇物泫起。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2、翻译讲解以正道治国,以奇计用兵,与民休息安定民心才能臣服天下。
治国须正,用兵须奇,顺应自然,才能达到无为而治。
这是老子关于治国、用兵、平天下的基本策略。
3、学生齐读4、小组读5、个人读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理解“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的意思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课件《道德经》第五十二章二、新授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其小曰明,守柔曰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
是为习常。
2、翻译讲解察见几微叫做明,守持柔弱叫做强。
有为者当明察秋亳,而对外又能守持柔弱。
3、学生齐读4、小组读5、个人读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理解“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的意思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课件《道德经》第五十八章二、新授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五十八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尚福之所倚。
福尚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
廉而不刿。
直而不肆。
光而不耀。
2、翻译讲解祸啊,福就依傍着它,福啊,灾祸就隐含其中。
这是老子具有辩证思想的名言。
要正确对待祸福,从不利中看到有利,有利中发现不利。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引用了这句话,说明了“好的东西可以引出坏的结果,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
3、学生齐读4、小组读5、个人读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理解“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的意思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课件《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二、新授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於易。
天下大事必作於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
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2、翻译讲解处理困难的事,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做大事要从细微处做起。
只有由易入难,积少成多,才能成就大事。
3、学生齐读4、小组读5、个人读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理解“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的意思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课件《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二、新授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於易。
天下大事必作於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