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子-学成语--教案
3鲜丽读老子 学成语 诵儿歌 教案
9《上善若水》教学设计实验三小杜娟萍教学目标:1、了解成语上善若水的来源及意思,熟读道德经原文。
2、了解“善”字的意思。
3、背诵儿歌。
教学过程:一、汉字趣解1、善字是如何而来的呢?2、出示图片,边看图标讲解:上善若水的“善”字最早由两部分组成,上面是个“羊”字,表示吉祥,看起来很美好,后来就引申为好,如善人、善事、善举、善心等。
3、你还知道哪些含有善的词语?二、成语简介1、上善若水这个成语也含有善字。
2、成语释义及来源:上善若水的意思是具备最高境界的善行之人,就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这个成语是从《道德经》第八章中摘选出来的。
三、熟读道德经原文1、听老师读。
2、带读。
3、配乐齐读。
四、儿歌诵读1、师范读2、学生跟读。
3、意思理解4、各种方式读5、背诵6、填空检测。
五、增量发现,生活链接1、我常听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话,我以为在讽刺水不思进取呢,现在看来也是在赞扬水呀。
2、老子运用比喻,赞扬具有最高德行的圣人就像水一样,默默奉献,低调谦卑,与世无争,与人为善。
3、通过学习,我进一步认识水了,它真的了不起,不但给人们的生活离不了,还给了我们以做人的启示。
4、“上善若水”这个成语对你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发?10《物极必反》教学设计实验三小杜娟萍教学目标:1、了解成语物极必反的来源及意思,熟读道德经原文。
2、了解“极”字的意思。
3、背诵儿歌。
教学过程:一、汉字趣解1、极字是如何而来的呢?2、出示图片,边看图标讲解:“极”的甲骨文和金文都像是一个头顶天脚踏地的巨人形状。
头顶天表示高,高到了极点。
所以,“极”的本义就是最、极点。
3、你还知道哪些含有极的词语?二、成语简介1、物极必反这个成语也含有极字。
2、成语释义及来源:物极必反的意思是事物发展到极点,必定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这个成语是从《道德经》第九章中提取出来的。
三、熟读道德经原文1、听老师读。
2、带读。
3、配乐齐读。
四、儿歌诵读1、师范读2、学生跟读。
诵读老子教案
诵读老子教案教案标题:诵读老子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老子及其著作《道德经》的基本背景和重要思想。
2. 培养学生对老子思想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朗读能力。
4.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1. 老子及其著作《道德经》的基本介绍。
2. 选取适合学生年龄和理解能力的《道德经》章节进行诵读。
3. 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道德经》中的重要思想。
教学准备:1. 课本或资料:提供关于老子及其著作《道德经》的相关资料。
2.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相关视频或音频素材。
3. 诵读材料:准备适合学生年龄和理解能力的《道德经》章节。
教学步骤:引入:1. 创设情境:通过展示老子的画像或播放相关视频,引起学生对老子及其著作的兴趣。
2. 导入话题: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老子和《道德经》,了解学生对此的基本认知。
主体:3. 介绍老子及《道德经》:通过讲解老子的背景和《道德经》的基本内容,引起学生对老子思想的好奇和兴趣。
4. 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和理解能力的《道德经》章节进行诵读:教师提前选取简短且富有哲理的章节,分发给学生,并指导学生逐句诵读。
5. 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道德经》中的重要思想,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总结:6. 总结学习成果:回顾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强调老子思想的重要性和影响。
7. 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继续深入了解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如老子的其他著作或其他古代哲学思想。
拓展活动:8. 诵读比赛:组织学生进行诵读比赛,展示他们对《道德经》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9. 创作心得:要求学生写下对老子思想的理解和感悟,可以是散文、诗歌或绘画等形式。
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诵读和讨论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2. 学习成果:评估学生对老子思想的理解和感悟的书面作品。
教学延伸:1. 阅读扩展:推荐相关书籍或文章,供学生进一步阅读和研究。
2. 研究项目:鼓励学生选择一个老子思想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小组或个人报告。
小学语文《读老子学成语 功成不居》教案
小学语文《读老子学成语功成不居》课例一、走进《老子》1、出示:《道德经》,又名《道德真经》或《老子》,全书阐述了老子的宇宙观、人生观以及社会政治观。
共8l 章,5000 余言,分为卷上(前37章)、卷下(后44章),有人把两卷分别叫做《道经》和《德经》,这里统称为《道德经》。
这部旷世箴言就是在我们函谷关诞生的,作为函谷关人,我们无比自豪。
从今天开始,我们读《老子》,学成语。
2、这节课,我们将跟着老子学习成语【ppt功成不居】,来一起读,也伸出手和老师一起一笔一画地书写吧!(师黑板板书,生在空中书空)(说笔画名称)3、齐读两遍。
二、识读成语1、那什么是功成不居呢?谁来试着说一说。
(教师引导学生先理解单各字的意思,再连起来说成语的意思。
)2、同学们的理解真独特,这个成语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来,我们来一起看看它的意思。
功成不居: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也指功业成就而不自傲。
(齐读一遍)3、这个成语出自《道德经》中的那一章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它出自《道德经》第二章)“生|而弗(fú不)有,为|而不恃(shì依赖),功成|而弗居。
”(事物的发展不会是为了达到某一种状态<生而弗有>,也不可能停留在某一个状态(为而不恃)。
想要违背自然规律硬生生地要停在某一个状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取的。
所以,一旦功成,那么环境、条件都已发生改变,最好的方法就是功成身退。
<功成而弗居>)(选自《道德经》第二章)自己试着读读、、齐读、个别读三、自读故事1、明白了成语的意思和出处,我们来阅读两篇文章请孩子们默读《拯救法国的戴高乐》和《诺贝尔自传》两篇文章,并试着说一说我喜欢-------------因为------------从-----------看出来?(按这样的格式说)(时间10分钟) 完了同桌互相交流2、时间到,到了我们汇报交流展示自己的时刻了,谁先来?(1)学生汇报交流第一篇(我喜欢戴高乐将军,因为他拯救了法国。
2晓云读老子 学成语 诵儿歌 教案
5《多言数穷》教学设计实验三小杜娟萍教学目标:1、了解成语多言数穷的来源及意思,熟读道德经原文。
2、了解“穷”字的意思。
3、背诵儿歌。
教学过程:一、汉字趣解1、穷字是如何而来的呢?2、出示图片,边看图标讲解:在古代,“穷”和“躬”相通,你看,一个人“躬”身在穴中,显得多么贫困、可怜呀。
所以,这个字的本义就是贫穷,引申为穷尽。
3、你还知道哪些含有穷的词语?二、成语简介1、多言数穷这个成语也含有穷字。
2、成语释义及来源:多言说穷的意思是政策法令繁多驳(bï)杂,只会加速败亡。
后比喻言多有失,多言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
这个成语是从《道德经》第五章中提取出来的——三、熟读道德经原文。
1、听老师读。
2、带读。
3、配乐齐读。
四、儿歌诵读1、师范读2、学生跟读。
3、意思理解4、各种方式读5、背诵6、填空检测。
五、增量发现,生活链接量量:儿歌中所说的“天有九日、寸草不生”说的是不是后羿射日的故事呀?增老师:是的,传说在远古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
有一天,它们一齐跑到天空中。
把大地烤得发了白,庄稼晒枯了,河水蒸干了,人们只好躲进山洞,一步也不敢迈出来。
后羿是天上的一位勇士,他看到人们在炎热的太阳下苦苦煎(jiān)熬(áo),非常难过,于是张弓搭箭,向那九个太阳射去。
最后,天上只留下一个太阳,大地又恢复了正常。
量量:人们虽然离不开太阳,但多了也会带来灾难。
增老师:这个成语现在的用法和过去有所不同,今天它常用来指言多必失,即话说多了,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
6《用之不竭》教学设计实验三小杜娟萍教学目标:1、了解成语用之不竭的来源及意思,熟读道德经原文。
2、了解“竭”字的意思。
3、背诵儿歌。
教学过程:一、汉字趣解1、竭字是如何而来的呢?2、出示图片,边看图标讲解:“竭”是个会意字,左边站着一个人,就是“立”,右边是另外一个人不断地拿东西,累得气喘吁(xū)吁。
“曷(hé)”有尽的意思,这个字的本义就是完、尽。
老子三则优秀教案
老子三则优秀教案教案标题:老子三则优秀教案教案一:《老子》导读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老子》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思想;2. 培养学生对《老子》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3.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尊重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老子》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思想;2. 学生对《老子》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1. 《老子》的原文和翻译版本;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与《老子》相关的图片或名言,引起学生对《老子》的兴趣;2. 学习《老子》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思想:教师简要介绍《老子》的背景和作者,并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章节,理解其主要思想;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老子》中的重要观点和思想,并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4. 深入理解:通过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老子》中的思想,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将这些思想应用到现实生活中;5. 总结和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总结《老子》的主要思想和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老子》的其他章节,并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感悟;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演讲,分享他们对《老子》的理解和思考。
教案二:《老子》的生活实践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老子》的生活实践观点;2. 培养学生对《老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力;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 《老子》的生活实践观点;2. 学生对《老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力。
教学准备:1. 《老子》的相关章节和解读资料;2. 实践活动所需的材料。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与《老子》生活实践观点相关的图片或实例,引起学生对该主题的兴趣;2. 学习《老子》的生活实践观点:教师简要介绍《老子》中关于生活实践的观点,并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章节,理解其思想;3. 实践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一项与《老子》观点相关的实践活动,例如制作一个简单的手工艺品,或者进行一个小型的社区服务活动;4. 反思和总结:学生在实践活动后,进行反思并总结他们在实践中的体验和感悟;5. 分享和讨论:学生向全班分享他们的实践体验和感悟,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老子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老子教学设计老子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作为一名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老子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老子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道可道,非常道”“天长地久”“上善若水”“自知之明”……说起这些话,我们都不会觉得陌生,它们都出自我国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500年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老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过礼,后隐退,著《老子》一书。
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世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
书中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思想,保存了许多古代天文、生产技术等方面的资料,还涉及军事和养生。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
教师以全情投入的朗读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
进一步明确字音、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学生自己放声朗读,读出自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
教师借此了解学情,可做个别指导。
5.师生齐读。
三、讲解交流。
1.我们在朗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章时,大家是否发现这一章的规律呢?美和恶、善和不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这些都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
欲取姑予教学设计
读《老子》学成语之欲取姑予教学目标:1、学习与成语有关的故事,理解并简单运用成语。
2、背诵成语及其溯源。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1、播放道德经视频2、诵读成语:以静制动知荣守辱适可而止佳兵不详虽死犹生富在知足自知之明自高自大视而不见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读《老子》学成语第九单元的第三个成语——欲取姑予(跟老师一起写)二、读成语,明释义1、“取”什么意思?(取得、得到)“予”什么意思?(给予)“姑”是暂且、姑且,……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要想得到,暂且先给予。
2、文中的释义是:指先付出代价以诱使对方放松警惕,然后找机会夺取。
(指生读,同桌互读)3、“欲取姑予”这个意思和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成语意思十分相近——欲擒故纵三、读故事,谈发现对,作为一种谋略,如果运用的恰当,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下面,我们来学习两篇和欲取姑予有关的故事:《郑武公“欲擒故纵”灭胡国》、《每天一美元》1、(出示表格,自学)默读《郑武公“欲擒故纵”灭胡国》、《每天一美元》两篇文章,试着完成下面表格:提示;从文中画出体现欲取姑予的句子做简单批注(想一想;主人公想得到什么?他是怎么做的?)2、交流(按表格交流)补充问题:(1)《郑武公“欲擒故纵”灭胡国》读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些什么?(郑武公很聪明,有智慧……)(2)两个故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小组交流)相同:用欲取姑予的谋略,得到了自己想得到的利益。
不同:时间不同人物不同事件不同师小结:最大的不同是故事中所针对的对象不同,郑武公针对的是强大的敌人,因此他相尽办法去诱惑、迷惑对方,以获取自己的利益。
而老人面对的是一群调皮捣蛋的孩子,是身边的人,他只是巧用智慧,获取了清静的生活环境。
对于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我们应该积极动脑,用智慧、善意的、婉转的去解决。
3、谁还能说说生活中你发现的欲取姑予的事例吗?如;现在好多商家为了促销,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经常在微信朋友圈中发广告,免费领取小礼物,这也是“欲取姑予”!四、读溯源,深感悟“欲取姑予”这个成语来自于《道德经》第三十六章:将欲歙(xī)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物极必反
读《老子》,学成语
物极必反
学习目标:
1、读成语,读成语所在的句子,结合相关故事,说出自己对成语的理解。
2、能背诵成语,会写成语,会做单元练习的第二题。
学习过程:
一、复习巩固,明确目标
1、复习上节所学内容。
2、出示本节课目标,师生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学习成语,了解出处
1、学生一齐读成语,读成语渊源,理解成语的意思。
2、出示成语所在的经典段落:
“持(手捧)而盈(满而流出来)之,不如其已(止)。
揣(zhuī捶击)而锐之,不可长保。
”
(选自《道德经》第九章)
⑴指导学生有节奏的读。
⑵分小组读。
⑶男女生读。
⑷比赛读。
3、背诵成语所在的经典句段,同桌互背。
三、增量阅读,理解成语
自读《苏安恒劝谏(jiàn)武则天》,谈谈你对“物极必反”的理解。
四、尝试发现,了解《老子》
自读“增量发现”,同桌交流对“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的理解,再说说由“物极必反”想到哪些成语。
五、拓展阅读,积累运用
1、默读《颜回断马》。
了解“物极必反”的范例。
2、根据意思填成语:事物发展到极端,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
3、想一想,选取本单元学过的一个成语填写在括号里:教育也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以免(),收到相反的效果。
提示:先自己完成,把成语写在练习本上,最后同桌订正评改。
读老子 学成语 诵儿歌 教案
1《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尚晓剑教学目标:1、了解成语“有无相生”的来源及意思,熟读道德经原文。
2、了解“相”字的意思。
3、背诵儿歌。
教学过程:一、汉字趣解1、“相”字是如何而来的呢?2、出示图片,边看图标讲解:最初的“相”是是一只眼睛在仔细观察(chá)一棵树,所以它的左边是木,右边是目,本义是看、观察。
“相”是多音字,在这个成语中读xiüng,是相互的意思。
3、你还知道哪些含有“相”的词语?二、成语简介1、“有无相生”这个成语也含有“相”字。
2、成语释义及来源:“有无相生”的意思是有和无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这个成语是从《道德经》第二章中提取出来的。
三、熟读道德经原文1、听老师读。
2、带读。
3、配乐齐读。
四、儿歌诵读1、师范读2、学生跟读。
3、意思理解4、各种方式读5、背诵6、填空检测。
五、增量发现,生活链接1、从儿歌中发现了几对意思相反的词语,如有和无、大和小,还含有多和少呢?2、在老子的眼中,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
比如有家财万贯(guàn)但不加节制地挥霍(huò),最后也会一无所有,而即使一贫如洗的家庭,只要勤劳节俭,也会过上富裕(yù)的日子。
这就是“有无相生”。
3、说出许多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的词,比如美与丑,善与恶,生与死,乐与悲,成与败,黑与白……它们是不是也有这个特点?4、这个成语对你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发?2《功成不居》教学设计尚晓剑教学目标:1、了解成语“功成不居”的来源及意思,熟读道德经原文。
2、了解“功”字的意思。
3、背诵儿歌。
教学过程:一、汉字趣解1、“功”字是如何而来的呢?2、出示图片,边看图标讲解:“功”是会意字,由“工”和“力”组成,原来表示一个人拿着斧头去砍柴,后来表示努力工作,引申为工作的成果、功绩(jì)等。
3、你还知道哪些含有“功”的词语?二、成语简介1、“功成不居”这个成语也含有“功”字。
《读老子学成语——见素抱朴》教案
《读老子学成语——见素抱朴》教案
一、讲故事导入新课孙叔敖与《忼慷歌》
二、屏幕出示:
“见(呈现)素(名言染色的生丝)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
(选自《道德经》第十九章)
三、指导读
1、请同学们自由读
2、谁来勇敢的站起来读。
指名读。
3、老师读,范读幷标出重读和休止符。
4、自己读
5、指名读
6、男女分角色读。
7、全齐站起来读。
四、大家读读入情境,结合屏幕的内容,说说您读懂了什么?
成语释义:
见素抱朴:没有加工的原木。
这里比喻品质纯洁、高尚的圣人。
五、背诵
1、自由背,
2、填空背。
3、开火车背。
4、齐背。
六、同学之间交流自己的理解,并说说自己身边的故事
七、小结
“见素抱朴”就是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就像没有染色的生丝和没有经过雕琢的原木一样;“少私寡欲”是告诫人们减少私欲杂念,“绝学无忧”相对就难懂一些,“绝学”不是要放弃学习,而是要抛弃那些歪门邪道、自欺欺人的学问。
做到了这几点,才能免于忧患。
八、摘录。
6《老子》四章++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高二上册《老子四章》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老子“有”与“无”思想观点的深刻内涵,了解其突破常规俗见的意义,初步认识道家思想的文化价值。
2.了解老子阐述道理的言说方式,把握老子观点的思辩性,学习理性思考,提升辩证思维品质。
3.体会老子思想的人生智慧及现实意义,能联系实际认识生活。
4.借助工具书准确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学做知识卡片,熟记并积累经典语句,培养文言感受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老子学说辩证认识事物、突破常规俗见的意义,初步认识道家思想的文化价值。
2.体会老子思想的人生智慧及现实意义,能联系实际认识生活。
教学难点:1.理解老子“有”与“无”思想观点的深刻内涵。
2把握老子观点的思辩性,学习理性思考,提升辩证思维品质。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一提起道家,同学们可能会觉得道家思想是玄而又玄的学说,难于理解。
但其实,我们看看下面一些广为流传的成语,就明白道家的一些思想认识,至今还活在我们的生活中。
出自《老子》的成语上善若水祸福相倚大器晚成大智若愚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自《庄子》的成语越俎代庖游刃有余踌躇满志贻笑大方沉鱼落雁失之交臂邯郸学步庄周梦蝶.....这些凝练精辟的语言,如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
所以,老子、庄子距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和两位思想大师已经有认识上的相通与默契。
二、作家作品介绍老子其人、《老子》其书(自主预习《同步导练》第49-50页)三、探究文本第十一章[疏通词句]『学习任务」朗读第十一章,读准字音。
毂(gǔ) 埏埴(shān zhi) 牖(yǒu)「学习任务」解释文中疑难词句。
①辐:是指车轮上的车条。
三十辐,是一个车轮上车条(辐条)的数目。
②毂③无④埏埴⑤户牖(参考教材注释)[探究章旨]「学习任务」老子对“有”和“无”的认识,与一般的世俗常见有何不同?1.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般人只看到眼前事物“实”和“有”的部分及其作用,而忽略事物另一面“空”和“无”所起的作用,只会利用事物“有”的部分,却不知道这“有”的功用正是“无”造就而成的。
得寸进尺
读《老子》 学成语
教学目标:
1、理解成语“得寸进尺”。 2、背诵《道德经》第七十一 章“得寸进尺”
温故知新: 1、说说前面学过哪些道德经 中的成语。 2、你知道那个成语的意思。
得寸进尺 成语溯源:
“吾不敢为主(主动进攻,进 犯敌人),而为客(被动退守, 不得已而应敌);不敢进寸(不 敢侵吞别国的寸土),而退尺( 战略退却)。”
我知道: 《得陇望蜀》一文主要内 容是什么?
得寸进尺
成语溯源: “吾不敢为主(主动进攻,进犯敌人) ,而为客(被动退守,不得已而应敌); 不敢进寸(不敢侵吞别国的寸土),而退 尺(战略退却)。” 选自《道德经》第六贪心不足,有了小的,又要大的。
主题链接:
曹操力排众议 曹操打下了汉中,张鲁投降,曹操不仅扩大了势力范 围,还威胁到了刘备集团的安危,因为汉中是蜀郡的咽喉 和门户,汉中被曹操拿下,蜀郡就直接和曹操的军事力量 对峙。曹操如果乘胜进军,就可能威胁蜀郡的安危。 很多人主张这个时候应该一鼓作气,乘胜追击,拿下 蜀郡。提出这个建议的有两个人,一个就是刘晔,还有一 个司马懿。但是曹操没有接受。曹操说:“人苦无足,既 得陇右,复欲得蜀。” 意思就是所说:人哪,就是贪心 不足啊,已经得了陇,还想要蜀。于是他决定撤军,不再 往前进了。
成语释义
得寸进尺:得了一寸,还想再 进一尺。比喻贪心不足,有了 小的,又要大的。
增量阅读:
得陇望蜀 东汉初年,有两个反对光武帝的地方势力,一个是割据 巴蜀的公孙述,一个是称霸陇西(今甘肃东部)的隗(wěi) 嚣(xiāo)。隗嚣割据陇地,公孙述割据蜀地,自立为王 ,二人相互勾结,对抗朝廷。 公元32年,光武帝刘秀与大将岑彭率军攻破天水(今属甘肃 省),岑彭又与偏将吴汉把隗嚣包围在西城。公孙述派兵来 援救隗嚣,驻扎在上邽(guī),大将军岑随后也把公孙述的 援兵也包围了起来。光武帝见一时攻破不了城池,就留了一 封诏书给岑彭,自己先回京城去了。 回到京都,刘秀给岑彭去信说:“两城若下,便可带兵向南 击破蜀虏。”意思是平定陇后不应满足,紧接南下平定蜀。 后来“既平陇,复望蜀”就演变为成语“得陇望蜀”,意思 也变成形容得寸进尺,贪心不足了。既是褒义词,又是贬义 词。
虚怀若谷教案
《读<老子>,学成语》之“虚怀若谷”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认识、理解成语“虚怀若谷”,学习与成语相关的故事,能结合故事说出自己对成语的理解。
并会做积累运用第二题。
2、情感态度:感受国学《道德经》的魅力,做一个虚怀若谷的人。
二、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事物发展到极端,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用一成语来说就是()2、《杨修之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如守中。
3、“物极必反”、“多言数穷”这两个成语都源自道德经,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老子,学习成语——虚怀若谷。
(二)初知成语:正音,猜测意思。
(流程:师板书课题,齐读两遍,然后猜意思)(三)成语释义虚怀若谷:指胸怀像山谷那样深而且宽广,形容十分谦虚。
1、指名读2、自己读两遍3、一分钟记忆(四)增量阅读,理解成语1、自读《释源禅师与画家》,说说画家为什么找不到满意的老师?释源禅师又是如何点化他的?2、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3、归纳:只有将自己放低,才能吸纳别人的长处和优点。
这位画家把自己看得太高而找不到老师,如果他能正视自己,自谦一些会怎么样呢?4、用积累的名人名言来劝诫画家如“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谦虚是学习的朋友,自满是学习的敌人”。
过渡:做人要谦虚,要有虚怀若谷的态度,那样才会大有作为。
“虚怀若谷”选自道德经第十五章,看看原文是怎样说的?(五)成语溯源1、出示:敦(敦厚,老实)兮其若朴,旷(开阔)兮其若谷。
——《道德经》第十五章2、生自读,教师正音并指出停顿: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3、译文:意思:(人)敦厚质朴,像未经雕琢的素材;空旷开阔,像深山中的幽谷。
过渡:怎样做才是虚怀若谷呢?看看萨都刺是如何做的?(六)阅读《萨都刺一字之师》结合所学的成语及老子的话,评价一下萨都刺的做法。
萨都刺之所以能成为元朝的著名诗人,是因为他能()。
(七)增量发现自读“增量发现”,同桌交流对“虚怀若谷”的理解,再说说“虚怀若谷”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
2023最新-选修语文《老子》四章教案(精选6篇)
选修语文《老子》四章教案(精选6篇)《道德经》语言极为精辟,是至理名言,形成诸多成语、格言、座右铭。
以下是漂亮的小编为家人们找到的选修语文《老子》四章教案(精选6篇),欢迎借鉴。
选修语文《老子》四章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 掌握字音、字形、文言知识;2、[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老子》的相关知识,体会老子的哲学思想。
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老子,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字聃,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与庄子并称“老庄”。
在道教中被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曾被奉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他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
后退隐蒙山著书立说,游历江南塞北,又西出陕关,不知所终。
老子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2、老子的思想精髓: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
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作为一个史官,老子从历史中看出了兴亡更替的规律,昔日的霸主或是众叛亲离或是趋于灭亡。
所以他不认为争强好胜是可以达到长久之道的,他更赞成人们采取一种清静无为的态势。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观点,但认为“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的“道”可以解释为自然规律,同时又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绝对的本体的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读老子学成语
《读老子,学成语》的教学策略一、为什么要学习这个内容?老子在我市境内的函谷关写下了《道德经》,这是我们的荣耀,也是宝贵的地方资源。
让《道德经》进校园,进课堂,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对老子的最好纪念。
《读老子,学成语》由我市小学语文教研员、部分骨干教师及江西人民出版社共同策划和编写完成,既以特殊的形式呈现了《道德经》的精华,又给学生阅读提供了比较容易的途径。
二、怎样教学《读老子,学成语》?1、每一位教师都要做这套教材的建设者。
虽然我们尽力地将相对深奥的内容以学生能接受的形式呈现出来,但针对不同的年级,还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对策,要把握好教学的度,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做到在尊重老子原意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2、根据安排,每周一节课,每节教学一个成语(包括相关的内容)。
由于现在是一同起步,三年级到六年级的内容是一样的,等下学期新书出版后,就可以尝试分阶段来学习,即第二学段浅学,三年级学习四十个,四年级学习四十个,这个阶段,只学习成语及释义、两个故事,简单读议即可。
第三学段深学,五、六年级在三四年级的基础上,有所侧重地深入、拓展学习八十个成语,要求学生背诵“成语溯源”中的老子的原句,阅读“增量发现”,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进行必要的语言训练。
3、根据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基本的教学流程如下:复习导入——读识成语——自读故事——交流发现——学习运用。
如果各学校能统一设计一个固定的开课视频,对于创设情境大有好处。
复习不仅仅是单调的成语问答,也可以根据成语讲学过的小故事,根据图片等的提示选说对应的成语。
学习运用环节,可以将学习成语和书法结合起来。
4、鉴于我们本学期新开设的几种课型,如果有条件,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增量阅读记录本”,有群文阅读及整本书阅读的必要练习,也有成语的硬笔书法练习。
三、能否提供相关的教学案例?近日,我们在几所学校都听了此类的课堂教学,其中不乏精彩而可借鉴的地方。
1、以兴趣为先有的班级设计有自己的学习口号,如“读老子,学成语,做谦谦美少年!”,有的将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形象与要检测的内容结合起来,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
老子四则教案大学语文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老子》四章的核心思想,包括道的概念、无为而治的理念以及辩证法思想。
2. 培养学生对古代哲学经典的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通过对《老子》四章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教学内容:1. 《老子》四章原文2. 老子生平及思想简介3. 《老子》四章核心思想解读4. 相关讨论与练习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通过简要介绍老子及其《道德经》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老子思想的兴趣。
2. 提出问题:什么是“道”?“无为而治”意味着什么?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老子》四章原文,初步了解文意。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道”的理解和“无为而治”的感悟。
三、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老子》四章的核心思想,包括道的概念、无为而治的理念以及辩证法思想。
2. 结合具体段落,深入剖析老子如何运用辩证法阐述“有”与“无”、“难”与“易”等对立统一的关系。
四、课堂讨论1. 学生围绕“道”的概念和“无为而治”的理念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老子思想应用于现代社会?五、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老子》四章在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老子》四章的读后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老子》四章的理解程度。
2. 提出问题:如何理解“无为而治”在现代社会中的实际应用?二、课堂讲解1. 教师结合实际案例,讲解“无为而治”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在个人成长、企业发展等方面,如何践行“无为而治”的理念?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老子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2. 教师引导学生从个人、家庭、社会等多个角度,思考老子思想的现实价值。
四、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老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重要启示。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老子思想在现代社会应用的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老子学成语功成不居,有无相生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能够理解功成不居,有无相生的溯源及释义。
2.知道功成不居,有无相生所关联的故事。
学习重难点:1、了解成语的来源,意思。
2、会合理的应用成语。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件导入二:新授:(一)、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两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生而弗(fú不)有,为而不恃(shì依赖),功成而弗居。
”成语释义:功成不居: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也指功业成就而不自傲。
1、功成不居(二)、让学生背诵这两成语意思及溯源。
(三)、教师随机检查,小组互相背诵。
(四)、教师出示增量阅读拯救法国的戴高乐和诺贝尔自传,让学生自由阅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五)、接着教师让学生和老师,共同朗读增老师和量量的对话,了解其中的道理,明白其中的哲理。
(六)、小组合作互相学习后,并造句,或者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应用。
三、自学2、有无相生成语溯源:“有无相(xiāng 互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héng 永恒)也。
”(选自《道德经》第二章)成语释义:有无相生:有和无,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一)小组合作记成语,根据释义了解成语溯源(二)自读避实就虚画古寺和皮匠和银行家谈感受。
四、课堂检测:1、背诵两个成语的意思和溯源。
2、造句及默写。
老子名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教学目的:通过学习理解“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课件导入二、新授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在《道德经·四十八章》中,老子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对于这句话,历史上不乏各种解读者,我们在这里不作纯考据学的例证,而是就这句话的含义及其对于我们的启示作一点浅显的说明,以期对我们的生活有若干帮助。
首先,什么是“为学”、“为道”?“为学”的对象是知识和技术。
对于这些东西,人不去学习就不能掌握,从这个意义上,我们称之为“为学日益”。
而何为“为道”呢?儒家讲“朝闻道,夕死可矣”;老子更是以《道德经》专门论“道”;佛学虽然不太用“道”这个词,但《心经》上说的明白,得道即是“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道”本是一个很难言说的概念,如果勉强对其做一个解释,“道”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是人生和宇宙的实相,是大千世界背后的那个“本体”。
但在现实中作为一个有思想、有欲求的人,如何才能认识这个“道”,如何才能将自身行为与“道”和谐统一呢?中国的古圣先贤认为:人的觉性如同透亮光芒的珍珠,什么宇宙、人生的真理皆可以体认和觉悟。
但是,由于人又充满了各种欲求,而这些欲求如沾染在珍珠之上的污垢,因为有污垢的存在,珍珠的光芒自然被隐藏,也根本无从觉悟到人生和宇宙的大道。
无论是孟子的“养心莫善于寡欲”,还是老子的“为道日损”,皆是此意。
所谓日损,是指要人们不断地去掉沾染在珍珠上面的灰尘——贪欲,从而把珍珠本有的光亮闪现出来。
当人们不断地擦去“自性”上的污染,从而真正呈现出一个光亮晶莹的“自性”时,所谓人生宇宙之大道就能够与自性合为一体。
这时人的境界就是“人与道同”。
到了这个境界,孔子讲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庄子讲的“圣外王”,禅宗赞许的“大机大用”,皆成为现实。
故此,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
3、读成语。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理解“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课件《道德经》第三十七章二、新授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2、翻译讲解大道永远顺应自然而无为,但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
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命题。
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无不为是对无为的作用的最高评价。
3、学生齐读4、小组读5、个人读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理解“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的意思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课件《道德经》第三十六章二、新授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固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2、翻译讲解轻率就会失去根本,躁动就会失去主宰。
《老子校诂》云:“重谓寡欲自重,轻谓纵欲自轻,二者皆以治身言。
静谓清静无为,躁谓急功好事,二者皆以治国言。
”3、学生齐读4、小组读5、个人读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教学目的:通过学习理解“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意思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课件《道德经》第三十三章二、新授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常无名。
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
2、翻译讲解能了解别人的称为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聪明。
能战胜别人只能说明有力气,战胜自己才叫刚强。
知道满足者(总感到)自己富有,身体力行者(才说明)他有远大的志向。
此为老子精神修养论。
了解自己,反省自己,战胜自己,实为做人之至要。
“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实为千古名言。
3、学生齐读4、小组读5、个人读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理解“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的意思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课件《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二、新授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
进道若退。
夷道若??。
上德若谷。
大白若辱。
广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
质真若渝。
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2、翻译讲解最方正的东西却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迹。
此句老子意在解释为什么“道”的存在而常人难以理解。
因为大道具有无限性,而常人的感官难以体察,是“无状之状,万物之象”。
更多道德经名言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老子名言专栏3、学生齐读4、小组读5、个人读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教学目的:通过学习理解“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的意思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课件《道德经》第四十三章二、新授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2、翻译讲解天下最柔的东西,反而能驰骋穿越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中。
“柔弱胜刚强”,这是老子对自然的感悟,深刻提示了“道”的本性。
3、学生齐读4、小组读5、个人读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教学目的:通过学习理解“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的意思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课件《道德经》第五十七章二、新授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
人多伎巧奇物泫起。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2、翻译讲解以正道治国,以奇计用兵,与民休息安定民心才能臣服天下。
治国须正,用兵须奇,顺应自然,才能达到无为而治。
这是老子关于治国、用兵、平天下的基本策略。
3、学生齐读4、小组读5、个人读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理解“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的意思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课件《道德经》第五十二章二、新授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其小曰明,守柔曰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
是为习常。
2、翻译讲解察见几微叫做明,守持柔弱叫做强。
有为者当明察秋亳,而对外又能守持柔弱。
3、学生齐读4、小组读5、个人读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理解“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的意思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课件《道德经》第五十八章二、新授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五十八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尚福之所倚。
福尚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
廉而不刿。
直而不肆。
光而不耀。
2、翻译讲解祸啊,福就依傍着它,福啊,灾祸就隐含其中。
这是老子具有辩证思想的名言。
要正确对待祸福,从不利中看到有利,有利中发现不利。
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部矛盾的问题》中引用了这句话,说明了“好的东西可以引出坏的结果,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
3、学生齐读4、小组读5、个人读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理解“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的意思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课件《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二、新授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於易。
天下大事必作於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
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2、翻译讲解处理困难的事,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做大事要从细微处做起。
只有由易入难,积少成多,才能成就大事。
3、学生齐读4、小组读5、个人读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理解“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的意思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课件《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二、新授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於易。
天下大事必作於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
多易必多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