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文学的文学史意义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成就及其影响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成就及其影响二十世纪中国的文学,不论伴随着多少重大而又剧烈的社会革命,派生出多少纷繁而又迥异的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它的血脉、气韵、精魂都延续着中国几千年古典文学的神魂气运,博采广纳着世界文学的精华和民族民间文学的风骨而一路走过;是在中国传统文学源远流长的深厚基础上,也是在世界文学的浓郁气息中,形成并建构起百年文学宏伟而又辉煌的神圣殿堂。
在百年文学发展的过程中,社会革命的动力是外因,流派的争鸣与社团的对弈是内因,在这种内因与外因绵延持续的制衡作用下,催生并完善着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变革、创新、进化、发展和繁荣,从而导引并演绎出百年文学的系统流程和整体风貌。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伟大、神奇和不朽,在于它对中国整整一个世纪的时代进步和社会革命,所产生与发挥的无法替代的重大影响;在于它对中国百年以来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教育和文化等一切领域的持续变革和创新发展,所引发和幻变的催化效应与推动作用;在于它对近代、现代和当代中华民族的自立与人民大众的奋进,所潜移默化和积蓄凝聚的精神力量和灵魂境界;在于它对世界文明的丰富和中华文明的承袭与拓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和不朽建树。
诗歌诗歌在百年文学发展中,虽然有过几次起落,但每逢时代风云变幻与社会潮流涌动之际,它总是显身于时代的风口浪尖和社会的潮头波峰,始终处在变革的前卫和进化的起端,而且以其独特的结构和迥异的形式,实质上充当一种革命的风向标、前进的助喊器,快捷而及时地反映着社会的良知与民众的愿景,发挥着其它任何文学种类所难以企及的先锋作用。
从清朝末期到五四运动之后,是新诗的起始阶段,即主要是由古典诗词向现代诗歌的转折阶段。
诗歌革命的萌芽、兴起和实践,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夏曾佑、丘逢甲、秋瑾和柳亚子等革命和进步诗人,从理论探索到创作实践,都发挥了开山奠基的重大作用。
胡适的现实主义革命诗歌,郭沫若的浪漫主义新诗,还有新月派诗人闻一多和徐志摩,象征派诗人李金发、冯志和卞之琳,现代派诗人戴望舒和何其芳,以及中国诗歌会诗人蒲风等,共同缔造了中国现代新诗的兴起大潮。
试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文学思潮的价值取向
试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文学思潮的价值取向作者:范立红来源:《学术探索》 2019年第8期范立红(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人文学院,贵州贵阳551700)摘要:20世纪90年代,文学失去了轰动效应,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伴随着当时社会文化心理的激烈变革,走上了自身的发展轨道。
有别于20世纪80年代初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也不同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寻根文学与先锋小说对人性的深刻反思,20世纪90年代文学在抛弃了传统的价值理念、道义担当之后,个人欲望、情感诉求也就成了人性的核心内容。
对人的个体生存状态的关注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历次文学创作思潮的核心方面。
关键词:新历史主义;新状态文学;身体写作;价值取向;文学思潮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9)08-0109-0520世纪90年代,在文学失去了轰动效应之后,中国文学走上了自身的发展轨道,不再像20世纪80年代前期文学那样不断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
然而,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的激烈变革,从新写实小说、王朔现象、《废都》现象、“人文精神大讨论”、新历史主义小说、新状态文学,一直到“身体写作”,中国当代文学创作思潮一刻也没有停下它发展的脚步,价值观念的激烈变革依然是文学发展的一个核心点。
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新写实”小说逐渐退潮之后,新历史主义小说、新状态文学、“身体写作”等创作思潮先后在文坛露面,它们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出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人在价值观念领域的激烈变革,折射出了新时期以来文学对于“人”的价值和命运的探索逐渐走向深入的历史过程。
新历史小说的出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乔良的《灵旗》和莫言的《红高粱》为代表,这两部作品在叙事方式方面最先表现出了与传统历史题材创作有着明显区别的特点,这一潮流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达到了高潮。
陈忠实的《白鹿原》、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故乡面和花朵》《温故一九四二》,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苏童的《妻妾成群》《我的帝王生涯》《米》等一批作品先后在文坛露面,它们都表现出了游离于主流意识形态之外,颠覆了传统英雄形象的民间叙事的倾向,形成了20世纪90年代新历史小说创作潮流。
二十世纪的文学运动与思潮
二十世纪的文学运动与思潮二十世纪是文学史上一个极具变革和多元化的时期,众多文学运动和思潮如雨后春笋般兴起。
本文将探讨二十世纪的文学运动和思潮,从现代主义、超现实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现代主义是二十世纪文学的一大重要运动,它追求独立性和多样性,对艺术的传统观念进行了革新。
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有詹姆斯·乔伊斯、弗朗茨·卡夫卡和弗吉尼亚·伍尔芙等。
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以其复杂的叙事结构和意识流技巧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
卡夫卡的作品则深入探讨人类存在的意义与困境,他的小说《变形记》和《城堡》以其离奇和荒诞的故事情节表达了对社会制度和官僚主义的深刻批判。
伍尔芙则以《到灯塔》等作品揭示了人类内心的复杂性和人性的深入挖掘。
超现实主义是在二十世纪初兴起的一股激进的艺术思潮,以解放潜意识、追求超脱常规的创作方式而著称。
超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驱是安德烈·布列东和保罗·艾吕尔等。
布列东的《金字塔》和《纽约的狂欢》等作品以其奇特的意象和充满幻想的情节引人入胜,展示了超现实主义的核心思想。
艾吕尔则以《乌有家园》等作品探讨了人类的无意识和梦境的世界,通过强烈的想象力营造了一种独特的超现实主义氛围。
后现代主义是二十世纪后期兴起的文学思潮,强调对语言和叙事的批判,对传统文学观念进行了颠覆性的挑战。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有托马斯·品钦、艾琳·芒克和哈罗德·皮特等。
品钦的《凡人》以其富有幽默和讽刺意味的叙事风格,展示了后现代主义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洞察。
芒克的《饥饿的石头》通过多重叙事视角和碎片化的叙事结构探索了现实与虚构之间的关系,挑战了文学的传统形式。
皮特则以《召唤鸟》等作品对权威和真实性进行了探讨,影射了人类社会中的权力关系。
除了现代主义、超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还有诸如自然主义、现实主义、意识流、洛丽塔运动等多种文学运动和思潮在二十世纪中兴起并发展。
比较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学——浅析八九十年代两个十年小说创作走向的差异的原因
八九十年代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也是中国文坛上一个丰富多样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作家们对于小说创作的目标、主题和风格都有了不同的选择和追求,所以八九十年代的小说创作呈现出了明显的差异。
首先,八九十年代是中国开放的初期,国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氛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个时期,社会经济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活力,民众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
因此,很多作家开始关注社会变革对个人生活的影响,他们以个人的视角来观察并呈现社会的变迁,小说的主题和情节也更加注重展现个人的成长、价值观的碰撞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社会化的问题。
其次,八九十年代的作家在文学风格上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差异。
80年代是以“小说的复兴”为主题,许多作家回归现实生活,注重真实的描写和具体的细节。
例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余华的《活着》等作品,都以乡村文化和农民生活为背景,通过细节描写和鲜活的形象塑造,展现了人性中的善良和可贵之处。
而90年代的小说创作则显得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作家们开始更加注重个人的内心体验和情感表达,小说的形式和结构也更加多样化。
例如张炜的《谢谢你,别来》、亦舒的《爱情最后的终结者》等作品,都在情感描写和叙事结构上进行了探索和创新,注重个人的心理变化和情感的流动。
最后,八九十年代的小说创作受到了文化思潮的影响。
八九十年代是中国现代思潮起伏不定的一个时期,包括百花齐放、文化转型、文化焦虑等等,都对小说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例如八十年代的“大众文化热”和“知识分子的自觉”,使得一些作品中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元素具有浓厚的时代性和思想性。
而九十年代的“后现代主义”、网络文化等,使得一些小说在形式和风格上更具前卫性和时代感。
这些文化思潮的冲击和转变,使得小说创作走向了更加开放和多元的方向。
总之,八九十年代的小说创作呈现出了明显的差异,这是由于时代背景、社会变革、文化思潮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对九十年代文学转型的理解
对九十年代文学转型的理解
九十年代文学转型是指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到二十一世纪初期,中国文学领域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和调整。
这一转型期涵盖了从传统文学向现代文学、从现实主义向象征主义、从叙事文学向文本主义等多个方面的转变,同时也涉及到文学形式、风格、主题、读者群体等方面的变革。
以下是对九十年代文学转型的理解及其拓展:
1. 传统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转变
在九十年代初期,中国文学正在经历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市场经济浪潮的转变,许多作家开始反思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尝试以更为现代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思考。
这一时期,许多作家开始运用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手法,探索人类内心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以及社会现实的种种问题。
例如,作家莫言的《红高粱》、《生死疲劳》等作品,就采用了多种文学手法,深入描绘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实。
2. 现实主义向象征主义的转变
在九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学开始逐渐接触到更为复杂的现实社会问题,许多作家开始运用象征主义等手法,来表达更为深刻的情感和思想。
象征主义文学往往通过符号和象征来揭示人类内心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因此许多作家在这一时期开始写作象征主义文学。
例如,作家余华的《活着》、《在细雨中呼喊》等作品,就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深入描绘了人性的苦难和挣扎。
3. 叙事文学向文本主义的转变
在二十一世纪初期,中国文学开始逐渐重视文本主义等新的文学理论,许多作家开始更加注重文本的表达和意义的构建。
文本主义文学强调文本本身的价值,
而非作者的主观意图,因此许多作家开始更加注重对文本的解读和分析。
例如,作家贾平凹的《废都》、《秦腔》等作品,就运用了文本主义手法,通过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和分析,来揭示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本质。
《新青年》的文学史意义
《新青年》的文学史意义作者:李永中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08年第03期在现代文学研究中,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发生的诸多的令人困惑的文学现象常常构成对我们既有的现代文学观念的挑战,使我们重新反思何为现代文学,寻绎现代文学演变的文化逻辑,质疑“现代文学的发生”这一历史命题。
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现代与后现代并存的文化语境里,中国社会持续转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消费文化、大众文化、视像文化日益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社会分层急剧拉大,人们的感知方式、情感体验、价值趋向、精神立场等发生了变化,文学也相应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相对于二十至四十年代、五十至七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的文学,九十年代以来的文学整体上呈现出另一种面貌。
若按照现有的当代文学史的叙述模式,将“七十年代后”、世纪末诗坛论争、电子媒介文学等文学现象整合进当代文学史,肯定会异常困难。
“七十年代后”的文学创作对五四以来所形成的现代性传统提出了挑战。
这里涉及到文学叙述中“性”的合法化问题,性与道德以及性与消费文化的关系。
文本中没有道德焦虑、忏悔心理、原罪意识,只见一种自然主义的身体四处游走与体验。
面对消费社会的文化逻辑,文学应该如何叙述现实成为了一个关于文学自身生存发展和作家安身立命的问题。
不同于“七十年代后”文学创作的《务虚笔记》、《心灵史》、《马桥词典》等作品,这些作品虽然蕴涵着形而上的精神品格,但这些作品已远离了读者大众,文学越来越边缘化。
“文学何为”成为令人焦虑和反思的话题。
1999年发生的南北诗坛论争,反映了当下文坛、文化界由来已久存在的观念分歧(民间写作和知识分子写作)。
也使人们追问诗歌边缘化究竟是诗人群主体选择的结果还是社会变迁的必然趋势。
在当今,诗歌是否还具有某种特殊的象征意义与位置。
一系列存在的问题(如体制内外、身份立场、价值趋向、民间学院、本土和西方资源等)开始浮出“历史地表”,甚至还引发出对百年新诗发展路向的质疑。
九十年代文学作品
九十年代文学作品一级标题:九十年代文学作品的背景在九十年代,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经济改革的推进、市场经济的兴起、社会转型的加速,都对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同时,互联网的普及、外国文化的渗透,也给中国的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影响。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九十年代的文学作品展现出独特的风貌和特点。
二级标题:社会变革与九十年代文学作品三级标题:对家庭和婚姻的思考九十年代文学作品对家庭和婚姻的思考呈现出多样化的观点。
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家庭结构和传统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家庭问题成为文学创作的焦点之一。
九十年代的文学作品中出现了许多对传统婚姻模式的质疑和反思。
作家们开始关注个体的情感需求和自由选择的权利。
他们以深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婚姻中的矛盾、不合理和束缚,并试图呼吁人们摆脱传统观念的禁锢,追求真实的幸福。
三级标题:对城市生活的描绘九十年代是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的时期,文学作品中对城市生活的描绘成为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
在这些文学作品中,城市被描述为现代都市化进程中的缩影。
作家们通过对城市景观、人物命运以及社会关系的描写,展示了城市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他们同时也表达了对快速城市化所带来的问题和副作用的关切,关注社会底层人群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困境。
三级标题:对个体命运的呈现在九十年代,中国社会的沧桑变革使得个体命运的变迁成为作家们关注的核心主题之一。
他们试图通过对个体命运的呈现来反映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不公。
文学作品中,作家们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或是为了追求自由而艰难挣扎,或是在社会变革中被边缘化,或是为了自己的梦想孤军奋战。
他们的命运成为了整个社会变革的缩影,引起了人们对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思考。
二级标题:九十年代文学作品的创作风格三级标题:真实主义的复兴九十年代文学作品的一个明显特点是真实主义的复兴。
作家们试图通过真实地刻画社会生活并揭示社会问题,来重新描述自己对时代的理解和思考。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文学漫思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文学漫思作者:刘鹏程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年第09期摘要:文章选取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文学的几个关键词,以此为切入点,对九十年代中国文学进行了反思,认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是一个一个文学神话消解的时代,一个文学“回归自我”的时代。
关键词:九十年代文学;反思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6-0028-01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文学渐行渐远,学界也由最开始的倒声一片中开始转向反思。
下面就从这片倒声中选取几个关键词谈谈我对九十年代中国文学的看法。
一、文学边缘化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学失去了头上耀眼的光环,文学家一夜之间从“天之骄子”变成了一个自谋生路的流浪艺人,“小说似乎正在死亡。
”文学边缘化了。
“边缘化”一词正流露了他们心中多少不甘与叹息。
但凭什么文学就应该坐在殿堂之上呼风唤雨,享受掌声雷鸣之誉,我们挑粪桶的、卖茶叶蛋的就应该风里来雨里去,招人鄙弃,独担顾影自怜之苦呢。
文学既不高于生活,也不低于生活,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就像武汉的热干面、西安的凉皮,有人吃有人做,只不过热干面凉皮后来一时“小人得志”,合了某某人的胃口与需要被招进了御膳房。
得了志的文学就摇起尾巴起来,衣锦还乡,指点江山,俨然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嘴脸。
孰不知他的祖先也就是住山洞衣不遮体的野蛮人茶前饭后的八卦新闻。
文学欺压我们太久了,我们对文学太盲目太尊敬太畏惧了,文学被宠坏了,文学家们太娇弱了,以致无法接受生活本来就是“无人喝彩”的事实。
但生活的本质就是“无人喝彩”。
所以“文学边缘化”其实应该叫做文学“回归自我”、“官复原职”。
当然在日益边缘化的九十年代中国文学依然有二张——张炜、张承志等人在继续做着昨日辉煌的黄粱美梦,那自让他们做去,没人有权利去干涉他们,他们有这个自由。
文学边缘化,这是文学的正常化,也是文学的宿命。
文学不需要霸主,只要平民。
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趋势
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趋势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使得中国现代文学呈现出了一些新的趋势和特点。
首先,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开始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风貌。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使得中国现代文学的题材和风格变得更加多样化。
作家们开始关注社会上各种不同的群体和问题,如农民工、城市贫困人口、性别平等等。
同时,他们也开始尝试不同的创作方式和技巧,如实验性的写作、跨文化的创作等。
这些变化使得中国现代文学的面貌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其次,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学逐渐呈现出更加关注个体和内心世界的趋势。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增大。
这种变化使得人们更加关注自己内心的情感和体验。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越来越多的作品开始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探索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作家们开始写作更加真实、深刻的人物形象,描绘他们的情感和内心变化。
这种关注个体和内心世界的趋势使得中国现代文学更加接近生活,更加贴近读者的心灵。
此外,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开始呈现出对历史和传统的重新思考和反思。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人们对传统价值观和历史观念开始产生质疑。
这种变化使得中国现代文学开始对历史和传统进行重新思考和反思。
作家们开始关注历史的断裂和传统的破碎,揭示历史的残酷和传统的束缚。
他们试图通过文学的方式重新审视历史和传统,寻找个人和社会的出路。
这种对历史和传统的重新思考和反思使得中国现代文学具有了更加深刻的思想性和批判性。
最后,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开始呈现出更加国际化的趋势。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使得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和合作不断加强。
这种变化使得中国现代文学开始接触和吸收外国文学的影响,作家们开始关注国际文学的动态和成就。
关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文学的文学史意义
关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文学的文学史意义
张业松
【期刊名称】《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2(000)002
【摘要】九十年代文学中的一些因素,已经难以从作为其合法父代的新文学小传统即"现代性"传统中找到其变化契机,并以现代文学合法性资源为依据对之作出有效阐释.九十年代文学变化中的种种迹象显示,中国文学史上的"二十世纪文学"和"现代文学"很可能是一对可以互相取替的等值概念,其恰当的下限,应判定为二十世纪末.【总页数】8页(P6-13)
【作者】张业松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043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9
【相关文献】
1.陈映真对钟理和的文学接受和思想超越——兼及1960年陈映真提出“台湾的乡土文学”之文学史意义 [J], 王士琼;朱双一
2.“当代文学”的文学史意义--以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为中心 [J], 张一帆
3.开拓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文学研究新思路——评张伯存、卢衍鹏著《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文学转向与社会转型研究》 [J], 赵立春
4.《女神》文学史意义新识——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种发展走向考察郭沫若的文学史行为 [J], 刘江
5.革命文学文学史意义新识r——谈20世纪20年代革命文学的"文学史行为" [J], 刘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九十年代文学转型的理解
对九十年代文学转型的理解九十年代是中国文学的转折点,在这个时期,中国文学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文革结束后,中国社会和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这一转型不仅仅在经济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对文化和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首先,九十年代是中国文学从政治向人性的转型。
在九十年代初期,中国解放思想的号召开始落地生根。
此前,长期的政治运动使得文学创作主题受到严格限制,文学作品被要求为了政治目的服务。
但是,解放思想的呼声使得作家们重新回归到关注人性和个体的创作上。
他们开始探索个人的内在世界、情感的表达和社会生活的多样性。
作品中的人物开始变得更加真实、立体,呈现出更多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例如,崔健的小说《伦敦河》通过一个年轻人的人生经历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并对现实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反思。
其次,九十年代是中国文学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在市场经济改革的带动下,中国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种巨变直接影响了作家的写作思路和创作风格。
传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逐渐动摇,新的观念和态度开始涌现出来。
作家们开始关注现代人的痛苦和困境,表达对现代生活的追问和反思。
李敬泽的小说《北方的狼》通过一个年轻人在现代城市中的生存状态,揭示了大都市中人性的扭曲和精神的困顿。
此外,九十年代是中国文学从现实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转型。
后现代主义文学强调破碎、混合、异质和反传统的特点。
在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学作品中,这些特点显得尤为明显。
作家开始尝试运用多种文体和表达形式,打破传统的叙事结构和逻辑顺序,塑造出跳跃的时间和空间。
村上春树的小说《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作品构建了一个虚幻的文学世界,运用梦境、幻觉和意识流等手法来表达小说中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九十年代的文学转型充满了勇气和变革的精神,作家们摆脱了过去的政治枷锁和旧有的写作规范,他们开始关注个人的命运和人性的复杂性,表达对现实社会和生活的诘问和思考。
这一时期的作品不仅在形式上探寻多样性和创造性,更在思想上呈现出对传统和现实的反思和批判。
九十年代文学作品
九十年代文学作品九十年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在这个时期涌现出来,不仅为读者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阅读体验,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九十年代的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到一种对社会变革的关注和思考。
在这个时期,中国正在经历着社会主义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人们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惑。
许多作家选择以小人物为主角,通过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反映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性。
例如,李敬泽的小说《远方的鼓声》通过一个年轻人的成长故事,揭示了社会转型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同时也探讨了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另外,九十年代的文学作品也呈现出了一种对个体情感的关注。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
作家们通过细腻的叙事和精彩的描写,展示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情感困惑和冲突。
例如,王蒙的小说《黄金时代》以一个女性作家的视角,讲述了她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成长经历和情感历程,引起了读者对个体情感的深思。
此外,在九十年代的文学作品中,还可以看到一种对历史和传统的重构和思考。
随着社会的变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历史和传统的价值,并将其融入到现代生活中。
许多作家选择以历史事件或传统文化为背景,通过对过去的再现和解读,探讨当代社会的现实问题。
例如,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以中国历史上的红高粱革命为背景,通过对一个家族的故事的叙述,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动荡和人性的复杂。
总的来说,九十年代的文学作品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和风格,既关注社会变革和人性的复杂性,又关注个体情感和传统文化的重构。
这些作品不仅为当时的读者带来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也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对于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90年代中国文学状况分析
Monday, September
1
30, 2019
?
《诱惑与困境》
?
——90年代中国文学的内在矛盾
?
吴义勤
?
总体上看,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文学给人一种繁
荣、多元而又华而不实的印象,但与 80年代中国文学
那种一往无前、坚定不移的气势相比, 90年代的中国
文学正在变得暧昧、犹疑、矛盾重重,它已经丧失了
宣称“玩文学”的也大有人在。我们已 听不到80年代那种“共名”的、宏大的 时代之声。
Monday, September
5
30, 2019
? 文学似乎也早已丧失了“共同语言”, 萦绕我们耳边的只是各种各样的“众声 喧哗”和“南腔北腔”。
? “多元化”局面的形成离不开内、外 两方面的原因。从外部来讲得之于文学 组织、监督、管理、制约方式的改变或 转化以及显在的意识形态功能的减退或 松驰;从内部来讲则源于作家主体个性 意识、创造意识等“元”意识的真正觉 醒。(结论,自己思考后得出)
Monday, September
12
30, 2019
? 二、90年代三大板块的文学
? 文学观念的多元性必然导致文学创作的多
样化。 90年代的文坛,存在相互关联,相互依 存然而又并行不悖的三种文学这就是:主旋律 文学、通俗文学和作家文学。
? 1、政治性的主旋律文学:(官方文学、主流 文学)
? 它产生于90年代初,其出发点是强调文学 的宣传教育功能,要求文学服从于当下的政治 需求。为改革开放服务。它偏重于“写什么”, 有较强的政治性。
? 90年代的大众通俗小说有三大特点:
? (1)台湾文学中的通俗文学作品被 更大规模地引进大陆。如金庸的新武
“九十年代文学”研究
“九十年代文学”研究在二十世纪末的九十年代,中国文学经历了一场繁荣和变革。
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满了独特的故事情节和深度的思考,为中国的文学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九十年代文学的特点、成就以及影响。
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九十年代文学的繁荣与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密切相关。
这一时期,各种新的文学形式和主题开始涌现,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的变化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作家们开始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性困境和现实问题,用独特的笔触描绘出时代的脉络。
在整理思路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九十年代文学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九十年代文学受到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作品中经常出现颠覆传统的故事情节和叙述方式,以及对现实世界的深度反思。
2、城市文学的兴起: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文学开始在九十年代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作品中的城市景象和人物形象深刻地揭示了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和人性困境。
3、文化批判和精神探索:九十年代文学作品开始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同时深入探索个体的精神世界。
这些作品往往触及到人性的本质和社会现实的痛点。
在提出观点时,我们认为九十年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在情节构造、语言表达和主题思想方面都展现出独特的特点,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拓展论证,我们引用了以下事实、数据和人物资料:1、在这个时期,许多作家开始尝试新的文学形式和技巧,如先锋小说、新写实主义等。
这些新的文学形式和技巧的出现,为中国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2、城市文学的兴起为读者展现了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景象和人物形象,让人们更深刻地感受到城市生活的现实问题和困境。
例如,著名作家陈忠实的《白鹿原》以浓郁的地域色彩描绘了农村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沉浮。
3、一些文学作品开始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呼吁人们现代社会中的精神迷失和文化困境。
例如,贾平凹的《废都》通过对一个虚构城市的描绘,展示了现代社会中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和失落。
20世纪90年代文化大散文
20世纪90年代文化大散文
20世纪90年代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变革的时代,文化大散文在
这个时期也呈现出多样化和丰富性。
在90年代的文化大散文中,可
以看到对传统价值观念的挑战和对当代社会现象的反思。
这个时期
的大散文作品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多元化和全球化趋势。
在90年代的文化大散文中,一些作家关注当时社会发生的重大
变革和挑战,探讨了全球化对文化传统和身份认同的影响。
同时,
一些作家也以个人的视角,描绘了当时社会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展现出对自我和他人的思考和观察。
这些作品反映了90年代社会的
多样性和复杂性,展现了作家对时代的敏锐感知和深刻思考。
此外,90年代的文化大散文也受到了当时新兴的传媒和科技的
影响,作家们在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信息时代的思考和探索。
他们
关注新媒体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和改变,同时也探讨了信息时代对人
们生活方式和认知方式的影响。
这些作品呈现出对技术和社会发展
的关注,以及对未来的探索和期许。
总的来说,90年代的文化大散文作品在多个层面上展现了当时
社会的多元化和变革,作家们通过个人的视角和对社会的观察,呈
现出了对时代的深刻思考和对未来的探索。
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点和变化,也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比较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学——浅析八、九十年代两个十年小说创作走向的差异的原因
比较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学——浅析八、九十年代两个十年小说创作走向的差异的原因摘要:中国文学当代文坛风起云涌的潮流更替中,不断出现的新的性质的文学形态,使文学内涵进一步深化。
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小说最能充分体现文学发展的基本轨迹。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新时期文学与九十年代多元化时期文学在小说创作领域方面,创作的社会背景不同,作者创作目的的差异以及创作的选材的迥异,进而使得两个十年的小说走向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和形成不同的格局。
关键词: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小说创作差异原因一、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小说创作概况从七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末,小说以其广阔的艺术视野,恢弘的艺术创新和绚丽的艺术风格展现出千姿百态的世相人心,满足不同层次的审美需求,从而早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一道最耀眼的痕迹。
1、新时期小说的创作是多色彩、多情调、多音响,多层次的。
小说家不断创新,超越别人,更超越自己,这是新时期小说发展的趋势。
由于国家政策方针的理顺,小说创作进入活跃时期,出现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寻根小说、先锋小说,还有军事和历史小说等等,多是以中短篇的形式存在。
2、与八十年代相比,九十年代的拳头产品从“短平快”的中短篇转至鸿篇巨制的长篇。
同时,大一统意识形态的解体,九十年代的文学不再有主潮,多声调的意识形态同时上演。
小说的创作出现了新写实小说、新体验小说、新市民小说、新生代小说、新现实主义小说等等,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走向。
小说创作的视角渗透各个层面,大众化的小说占据主导地位。
二、两个十年小说创作走向差异成因的探究(一)、社会环境的差异是推动八、九十年代小说发展出现不同走向的基础性因素。
1、新时期小说是在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后特殊的社会环境中发展起来的。
新时期出现“拨乱反正”和“思想解放”潮流,政治体制改革和改革开放大政方针的确立,使得80年代小说创作思潮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更替特征:先后有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寻根小说---新写实小说---先锋小说,还有军事和历史小说等等,呈现出开放性发展的总体走向。
20世纪90年代都市小说的文化意义
作者: 国丽芸
作者机构: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公共管理系,江苏南京210038
出版物刊名: 文教资料
页码: 6-7页
主题词: 20世纪90年代;都市小说文化意义
摘要:20世纪90年代都市文学快速崛起。
都市小说以都市景观为叙事题材,以现代都市意识为精神向度,努力把握城市生活特有的节奏和感觉.将日常生活变成了审美情趣.在深层内蕴上展示都市文化多元的形态和品质。
但同时也暴露出了文化上的粗鄙和物化欲望。
本文对20世纪90年代的都市小说的文化意义进行了剖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oeefH nni l d r  ̄ i ._ r 203 ) Clg m a i  ̄C z Ud rf ‰ 曲 l o s um e ts 043 Ab ta t sr c :Du mefcoso eleaueo e19 s t sdfc l t e fvtec a g si elgt et s tr fh i rtr fh 9 0 .i i iiut oi n f h h n e nt i— oo a t t t f d i h e i maep rn.e eai e trtr a io .oh  ̄iek on s“rdt no o ent” n ieia l t ae t nrt n n w leauet dt n te s n w a t io f d ri .a dgv t ne- g o i r i a i m y
p s il v q iae t l r ai ec n e t ,a d ta e e d o e t e t t e t ̄ h s r e e e d n f o s y B oe uv ln t b a e t o c p s n t h n f h ni h c nu , a k d t n ig o n v h t t w e ma h a l ea e i a sr p ee t y te e P O tr . i rl p r s t ti e r s ue b s , ms t w o h d h v e
( 复旦大学 人 文学院 , 卜 . 03 ) 海 2 4 3 0
[ 摘
要 ] 九 十年代文学中的一些 因素 , 已经难 以从作为其合法父代 的新 文学 小传统 即“ 现代性 ” 传
统 中找 到其变化契机 , 以现代文学合法性资源为依据对之作 出有效 阐释 九十年代 文学变 化中的种种 并
迹 象显示 , 中国文学史上 的“ 十世纪 文学 现代 文学 ” 可能是一对 可以互相 取替 的等值概念 . 二 和“ 很 其恰 当的下 限, 判定 为二十 世纪末 , 应
Ke o d : M( en C iee Ltrlr ,t 9 0 ,No e P i rLtrtr,W e i rtr yW r s ) r hns i a l d e le h 19 s e b l r ef i aue z o e h leaue t
由陈思和教授 和谈蓓芳教授关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大陆文学 的文学 史意 义的争论…引发的 “ 中国文学史分期问题讨论 复旦学报》 社科版) 在《 ( 上开展了一年, 现在看来 , 目已经比较清楚 眉 两位教授和他们各 自 的赞成者之间尽管在宏观结论上存在较大分歧 , 但在对九十年代大陆文学变 化的具体描述 、 归纳 、 总结和评估上 , 却是同大于异, 获得 了很多共同认识。作为这场争论的热切关 注者 , 我为这些共识的达成感到高兴 , 因为它不仅为进一步讨论中国文学史在二十世纪阶段的分期 提供 了良好基础, 也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和评估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培育了一个新的学术生长点 。 具体来说 , 两位教授都认为, 九十年代是二十世纪大陆文学发展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阶段 , 相对于 八十年代及其以前的文学 , 九十年代在“ 写作个人化”谈) 个人化写作” 陈)“ ( 或“ ( 、市场化导致大众文 学的兴隆”谈) 大众文化市场的形成”陈) ( 或“ ( 以及 由此带来的文学 的多元化发展等方面具有明显的 时代特征。谈蓓芳教授将这一特征概括为“文学 回归 自身’ ‘ 的倾 向进一步确立了其 主导地位”并进 , 而认为 ,‘ “文学回归自身’ 的观念之在九十年代取得主导地位, 在我国文学史上实是一个意义无 比重 大的事件 , 至少是改变了中唐以来的文学格局; 就文学本身而言, 其意义似乎并不下于‘ 五四’ 新文学
[ 稿 日期 ] 20 —1 2 收 01 2 0
[ 关பைடு நூலகம்词 ] 巾国现 代文学 九 十年代
诺 见尔文学奖
网络文学 7  ̄8 (02 0 — O ~08 29 20 )2 07 0
[ 中图分类号 ] 1 9 [ 2 o 文献标识 码] A [ 文章编号 ]
S g i c n e o h t r t r fl 9 0 n h so y o ne e Li r t r in f a c ft e Lie a u e o i he 1 9 si t e Hit r fc hi s t a u e e
fcie e c t n a c r ig t h e i mae Fs u c s o d m i r tr .Vaiu k n e n l e a r f e t x v a o c od n o te lgt t eo re fmo e l eau e i i t . r s c a g s i i r t e o o t u
te 19 ss o a .i ehs r o hns i rtm ,“ o .etr i rtr”a d “ o enlea r ”ae h 9 0 h w t t nt it y f ieeleau h h o C t 2 I c nuyleaue n m d r i rt e r t t u
维普资讯
复旦学报t 社会科学版)
FD U &\ J RX OU , AL( oilS n ) Sca c c
20 02年第 2 期
No 2 2 0 02
关 于 二 十 世 纪 九 十 年 代 文 学 的 文 学 史 意 义
张业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