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大城》读后感
大国大城读后感
《大国大城》读后感12年同大多数毕业生一样离开了校园,进入社会工作,印象里工作肯定选择大城市,首先我选择在省会合肥,跌跌撞撞耗时一年去寻找人生目标,一年中感觉当时的合肥还是有太多的不足,薪资偏低,工作机会少,生活节奏慢,生活配套一般,城市管理不到位;13年最终选择一个人去大城市闯一闯,和大多数人一样,选择了上海这座繁华的国际大都市,我认为大城市机会会更多,遍地是黄金,自此忍受着大城市的超高房价,超高强度工作生活压力、狭小的生存空间,拥挤的交通、污染的空气等不利因素的挤压,但即便如此,也不愿离开这座城市,直至读了《大国大城》才更深刻明白自己也只是中国城市化的一员,我只能去不断追随,否则可能就会被落下。
细读文中作者关注的是中国当前城乡经济发展中切实存在的现实问题,大城市病也会随之产生:房价陡升、劳动力无法自由流动;农村“空心化”严重的窘境等等。
一、房价陡升这是所有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必经的过程之一,任何一个国家的大城市的房价都是在高点,而中国又有自己特殊性,首先中国的人口基数大,而且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人口都涌入了城市之中,这是房价陡升的先决条件之一;其次中国的传统观念较保守,大部门老百姓都不愿去投资别的理财产品,“有钱就买房”已成我们国民的一种基本常识。
曾经读过一篇文章,将货币比作洪水,货币之水进入股市或者楼市,推高股价和房价不会影响到普通物价上涨。
股市不是个好池子。
第一,因为,中国资本市场目前依然不够强大,十年前更小,基本可以忽略掉,容量有限。
其次,这个池子不稳定,一有风吹草动,散户甚至庄稼,连大股东都会跑掉,结果经常有国家队出面而韭菜们见了救市就跑了;选了一圈,曾经准备被放弃的房地产又重新捡起来,天量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必然会带动地价和房价的大幅上涨。
不过,也有好处。
第一,中国土地国有,卖地收入归地方政府,可以缓解地方财政债务危机,地方融资平台风险;第二,房价上涨可以降低银行信贷风险;第三,这个池子稳定,股票不稳定是因为买卖太容易、便捷,韭菜们还没长好就跑了,房地产市场买卖都很漫长,并且,长期来看,中国房价只涨没跌过,老百姓也是买涨不买跌。
《大国大城》读后感
《大国大城》读后感《大国大城》读后感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国大城》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大国大城》读后感1这部作品是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陆铭教授的代表作,出版于20xx 年,是关于空间经济学或者地理经济学的通俗作品。
这本书主要探讨了经济地理空间的集聚效应在中国过去十几年发展中的变化和作用。
地理因素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显得重要,在经济发展的解释过程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变量,因此,形成了经济地理学这门课程。
其实,作者在这本书中并没有过多讨论经济地理学中的专业知识,而是将原理与中国当下的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来讨论,作者反反复复在印证一个道理,就是人口自由流动而实现的集聚效应,带来的经济发展才是市场经济下的优先选择,他反对现有的户籍制度对于人口自由流动的限制,反对现有的这种对于实现区域平衡发展而动用计划式的行政命令,比如将大量土地指标投放到中西部,而限制东部的土地指标,结果是市场的扭曲。
其实我挺赞成作者的一个论点:中国发展不仅要警惕拉美的”中等收入陷阱“,同时,更要警惕欧洲的”欧元化“,”欧元化“其实就是要防止出现市场分割现象,欧盟之所以要实现一体化,可以利用更大规模市场发展经济,引领世界,中国作为同样的大国,也要防止内部市场分割,现在中国出现很多市场分割现象,比如户籍制度阻碍人口自由流动,地方保护主义等等,阻碍的经济的`发展。
地方贸易保护主义在中国地方区域较为普遍,尽管在某些方面已经有所收敛,上两个星期,笔者听了浙江大学耿曙教授的关于政企关系的讲座,也曾提到这个问题,就是现在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和政商关系的密切联系,当然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是要在人均接近一万美元的时候如何突破这个门槛,根据外国的经验,这个时间点,更需要的是依靠创新带动经济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发展动能转换,那创新、转变经济方式的前提是什么?是有一个自由的市场,培育一个创新自由的市场是增强和实现创新的基础,行政命令是实现不了创新的,要创新就要打破市场的分割,打破阻碍资源自由流动的壁垒。
大国大城读书笔记
大国大城读后感
大国大城是一本关于中国城市发展和规划的书,作者通过对中国各大城市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许多有关城市发展的见解和思考。
在阅读这本书后,我对于中国城市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规划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首先,书中对于城市发展历程的描述非常生动形象。
作者通过对于历史和现代两个时期的城市发展进行了对比,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城市发展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状况。
同时,书中也对于不同城市的发展模式进行了分类和总结,让我对于不同城市的发展特点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其次,书中对于城市规划的探讨非常深入。
作者认为,城市规划应该以人的需求和利益为出发点,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同时,书中也提出了许多有关城市规划的具体建议和措施,例如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等等。
这些建议和措施都非常具有参考价值,对于未来的城市规划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最后,书中对于中国城市发展的未来展望非常具有前瞻性。
作者认为,未来的城市发展应该注重绿色、智能、共享等方面的发展,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同时,书中也提出了许多有关未来城市规划的具体设想和建议,例如建设智慧城市、推广绿色建筑、发展共享经济等等。
这些设想和建议都非常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对于未来的城市发展和规划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阅读大国大城后,我对于中国城市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规划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书中对于城市发展的描述和分析非常生动形象,对于城市规划的探讨非常深入,对于中国城市发展的未来展望非常具有前瞻性。
我相信这本书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城市的发展和规划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大国大城读后感
大国大城读后感《大国大城》是一部描写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纪实文学作品,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展现了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和城市变迁的巨大变化。
这部作品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也让我对中国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在《大国大城》中,作者以大量的事实和数据展现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比如,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资源紧缺、社会不公等问题,都在书中得到了充分的呈现。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同时,作者也通过一系列的案例和故事,展现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和可借鉴的做法,这些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思考。
通过阅读《大国大城》,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比如,城市化进程中的资源配置不均衡、环境污染、社会矛盾等问题,都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认真解决。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些机遇和挑战。
比如,城市化进程中的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人才引进等问题,都是我们需要积极把握的机遇。
通过深入了解和思考这些问题,我相信我们可以更好地推动中国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大国大城》中,作者还通过一系列的案例和故事,展现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和可借鉴的做法。
比如,一些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同时,一些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注重人才引进、推动产业升级,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这些成功经验和做法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思考,让我对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通过阅读《大国大城》,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和挑战,也意识到了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些机遇和挑战。
同时,我也从中感受到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和可借鉴的做法。
我相信,只要我们深入思考和认真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把握好城市化进程中的机遇,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读《大国大城》有感:理想城市
读《大国大城》有感:理想城市理想城市——读《大国大城》有感陆铭的《大国大城》是城市建设版的《理性乐观派》。
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是马克思的理想国;没有罪恶只有欢乐的天堂是基督徒的理想地;多数人口集中于大城市并公平的享受教育、医疗等公共利益就是作者的理想城。
网上有种说法:读书的作用之一就是在看到美景不只会说“我操,好美呀!”,还会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那么读陆铭的《大国大城》就是在骂政府时不只会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还可以说:①户籍制度严重的遏制了劳动力流动和人口红利。
②用行政干预经济发展只会让中西部每个县拥有一个产业园空壳。
③建筑用地指标不可跨区域配置只会让经济发达地区地价愈高,欠发达地区土地荒废。
④省份之间的市场分割完全是制度造成的问题。
⑤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不是过快,而是严重滞后。
⑥城市的人口规划总是严重滞后,人口规模是城市的生命力。
⑦现行公共政策设计缺少公正性。
最后还可以高屋建瓴的总结到“制订政策习惯性的考量局部利益而忽视全社会的公众利益是得不偿失的”。
书中作者指出了他自己认为的城市发展的理想状态,并用大量的数据、事实证明此状态是可以实现的。
虽然书中的经济学理论我只是一知半解,虽然作者自己也知道“既有利益”很难触动,甚至作者自己就是“既有利益”的享用者,可这并不影响我喜欢这本书,因为无论何时何地,乐观总给人无限希望。
作者相信“每一点努力都能够改变一些···最终有一天,歧视的言论和行为会被认为是可耻的。
”连岳说“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舒服阶段”(不然他也不会推荐这本书)。
城市便利的交通、优质的教育医疗、干净卫生的环境着实让我们舒服并舍不得离开。
所以虽然农村地厚情浓,可每次返乡时的限时供水、垃圾堆砌、蚊虫叮咬,以及买菜、取钱、上厕所的诸多不便总能让我们连夜逃离。
所以家乡只能出现在梦里,终不会再出现在今后的日子里。
平安小果果写于2017年9月19日。
大国大城观后感
大国大城观后感《大国大城》读后感(一):城市的未来雾霾、堵车、高房价等等,当我们抱怨大城市弊端的同时,北上广深的优势仍旧无可替代,城市不仅折叠了阶层,也折叠了人心。
在大城市严格控人的今天,如何思考中国城市化未来?中国城市化的逻辑,其实不仅在于经济,更在于整个社会业态剧变,此刻阅读上海交通大学陆铭教授新著《大国大城》正当其时,他多年来呼吁大城市是中国城市化发展方向。
全书观点明确,论述清晰,数据图表与中外对比简洁明了,可谓中国经济学家对于城市化研究所能做出的最好贡献之一。
《大国大城》读后感(二):相市场的力量越来越觉得其实很多事情背后隐含的都是投资和收益规律,根据我了解到的一些情况,西部地区的工业园确实存在只有厂房没有工人和产业,马路修得很宽,收益很低的局面。
再顺手收缩一下城市+招工难,基本上年后珠三角每个地方都找不到工人和服务业人员。
结合富士康小米等等都提出再印度和东南亚国家建厂的想法,状况并不好。
不过也有很多向旅游业转型的尝试。
总的来说就是要相常识,多研究。
《大国大城》读后感(三):去往城市,去谈乡愁。
《大国大城》读后感(四):这能过审,只是因为没查出吧?前些天因为采访需要,终于约到了本科时代复旦经院的“男神”陆铭老师。
还记得十年前,在和校长的一次对谈中,他言辞犀利,丝毫没有捧着、顺着校长的意思,一副初出茅庐的少年气。
在印象中,经济学者当如是,逻辑性强、经济学原理张嘴就来,同时有对社会的关怀。
可惜后来复旦没能留住他,环视经院的老师,鲜见对社会的关怀,多是对名利的关怀而已,讲课都味同嚼蜡。
为了更了解他的想法,看了他前段时间出的新书《大国大城》。
豆瓣评分.,被称作“能把类学术书写到可以在通勤地铁里看得起劲的也是一种能力”。
它主要是讲区域发展的事儿,核心观点是一个国家应该在集聚中实现平衡,而不是每个省市平均分。
集聚,是经济规律,政府要做的,是让人口自由流动,拆掉户籍和福利政策的藩篱。
对于中西部地区,不应该投入在那么多的新城、新区上,而应该把财政转移用到人的身上,投入教育和医疗。
大国大城读后感
大国大城读后感《大国大城》是一部反映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发展变迁的纪实文学作品。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线索,讲述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巨大变革和城市人的生活状态。
通过对城市发展的观察和思考,作者深刻地揭示了城市化进程中的利与弊,以及城市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变化。
这部作品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也让我对城市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大国大城》中,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线索,讲述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巨大变革和城市人的生活状态。
作者在书中多次提到了自己在城市中的生活经历,以及对城市化进程的观察和思考。
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读者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变革和发展,以及城市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变化。
这种真实的写作手法让读者更加容易地产生共鸣,也更容易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
在《大国大城》中,作者深刻地揭示了城市化进程中的利与弊,以及城市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变化。
作者在书中多次提到了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些问题,比如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城市人的心理问题等。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刻分析,作者让读者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城市化进程中的利与弊,以及城市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变化。
这种深刻的剖析让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些问题,也更容易产生共鸣。
通过阅读《大国大城》,我对城市化进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线索,讲述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巨大变革和城市人的生活状态。
通过作者的观察和思考,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变革和发展,也更容易理解了城市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变化。
这部作品让我对城市化进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容易产生共鸣。
总之,《大国大城》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作品。
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和深刻观察,读者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变革和发展,也更容易理解了城市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变化。
这部作品让我对城市化进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容易产生共鸣。
大国大城读后感
大国大城读后感《大国大城》这个话题,最先让我联想起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国都和重要城市。
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中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一直在不断地转移和变化。
封建时期,中国的国都主要有洛阳、长安、开封等。
其中,洛阳是东汉和北魏的国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六朝时期的文化中心;长安是唐朝的国都,被誉为“天下第一都城”,成为整个东亚文明世界的中心;开封是北宋的国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都城,其繁华和热闹程度常被称为东方的巴黎。
明清时期的国都则相对较少,主要有北京和南京。
北京是明朝的国都,建有紫禁城、天坛等众多宏伟建筑。
清朝时,北京依然为国都,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圆明园、颐和园、故宫等众多著名景点,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城市;而南京则是明朝初年的国都,也是清朝初年的一段时间内(1644-1683年)的国都,其城墙、明孝陵等建筑都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20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国家的中心城市也在不断地变化。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到1980年代,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心。
而上世纪80年代后和21世纪以来,上海先后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世界贸易中心、全球航运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以及国际航空枢纽等多个领域的中心城市,深圳则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先锋城市,华南地区的经济、科技和文化中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前沿阵地。
总的来说,大国大城一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在不同时代,城市总是因为政治和经济的中心地位而不断崛起和转移。
然而,这些城市所承载的文化、历史、精神和价值,却是代代相传的,是我们中国人对于自己的文化和历史的认同和回顾。
《大国大城》读书笔记
《大国大城》读书笔记很多的时候,我们会在人流涌动的城市中迷失自己,迷失在每天更新着的面孔中。
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还是会有停下来看一眼这座城市的冲动吗?对于生活在钢筋水泥构建的城市里的人们来说,不需要去看的太远,我们的视线所及范围之内,其实就可以清晰地看到许多景物,只是我们已经习惯了快速行走的生活,而忽略了周遭的细节。
在《大国大城》中,作者讲述了香港从1.0版到6.0版、从边缘化到中心化的成长过程,通过观察各行各业,社会机构,政府组织和人们日常行为中的变化,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城市要想发展得好,究竟应该关注什么呢?作者的回答是:关注人的需求,注重人的满意度。
作者以她独特的视角将目光聚焦于城市管理,城市规划,空间布局等领域,用简洁而又极具穿透力的文字深入分析了香港在管理制度上的设计,空间安排上的选择,以及人们行为方式的转变。
在书中,作者用简单朴素的语言记录了一个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的城市的现状,并通过各种具体的数据分析了这座城市在近年来的变化。
让我们对这座城市的成长历程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
除了这种理念之外,作者还详细地介绍了作者从2012年开始做香港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工作内容,也就是作者的工作内容。
在这个过程中,她亲身参与了一些有关城市改造和规划的项目,并随之探讨了现代化城市规划的许多问题。
作者的建筑专业背景和独特的观察角度以及对中国城市发展脉络的梳理,让这本书比其他同类型书籍更加值得一读。
作者认为,城市化是现代文明的一种体现形式,但不能把城市的基本功能简单地归纳为“物质性”和“享乐性”。
在她看来,更重要的是居住环境是否宜人,城市的公共服务是否完善,市民的精神生活是否丰富。
这是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设计哲学。
“一个城市要发展得好,必须先要‘定’下来,然后才是去考虑如何‘管’起来。
”这是作者对“城市”二字的思考。
城市规划最根本的价值在于推动城市的进步。
“城市是一群追求快乐的人所聚集的一个有趣的场所。
《大国大城》读书笔记(三)
《大国大城》读书笔记(三)今天继续分享陆铭老师的《大国大城:当代中国的统一、发展与平衡》。
陆铭老师是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本书中,作者主张,只有在聚集中经济发展才能走向均衡,地理的因素不容忽视,只有以追求人均GDP的均衡取代追求区域GDP的均衡,才能充分发挥出大国的国家竞争力,最终提升全体人民的公共利益。
《大国大城》读书笔记(一)《大国大城》读书笔记(二)第五章大城市不死当代城市经济学的两个重要道理:一方面,城市发展有利于人力资本的积累,特别是通过“人力资本外部性”的途径,而这在个人层面最终将体现为生产率和收入的提高;另一方面,现代经济发展中人才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只有大规模的城市才能提供特别专业化的工作岗位。
1.大城市的生机现代经济里,越是富有的国家,知识(包括技术、信息和创意)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大。
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需要通过和别人的交往来传播知识。
人越有钱越会购买“体验”,吃饭穿衣的需求都会趋于饱和,而体验经济的消费是不断提高的。
越是发达的国家,知识密集型的产业比重越高。
这些行业的从业人员仍然愿意居住在大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核心区。
这样,既能满足在工作中需要的信息交流,也能满足收入水平提高了以后对于生活品质和多样性的需要。
2.包容性的就业创造中小城镇的发展以大城市的发展为基础,并受其辐射功能的带动。
如果违背市场经济的规律,限制大城市的发展,结果是小城市也发展不好。
作者的研究发现,城市发展的规模经济效应有利于创造就业机会,其中城市扩张的就业增加效应对于较低技能水平的劳动力更大。
3.活在城市,还是生活在城市?高密度且有很多小马路的城市往往在社区有更完善的商业配套和服务,人们没有太多开车出行的需求,可以减少城市的通勤压力。
相比之下,低密度城市发展模式不能满足居民对于消费型服务业的需求,结果是,住在这样的社区,需要经常开车去较远的地方消费,加剧了交通拥堵和尾气排放。
大国大城读书笔记3000字
大国大城读书笔记3000字《大国大城》是著名经济学家陆铭的一本关于城市发展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著作。
这本书以全球范围内的城市发展为背景,探讨了大国和大城市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下面是对《大国大城》的读书笔记,总计约3000字。
首先,本书强调了大国和大城市之间的互动关系。
陆铭认为,大国和大城市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
大国的发展需要依靠大城市作为经济和创新的中心,而大城市的繁荣也离不开大国的支持和引领。
作者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城市的案例研究,深入剖析了大国和大城市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其次,本书探讨了大城市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陆铭认为,大城市是经济增长的引擎和创新的源泉。
它们集聚了人才、资本和技术,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转型。
通过对世界各大城市的比较研究,作者详细分析了大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以促进大城市的发展和提升其竞争力。
第三,本书探讨了大国和大城市之间的政治影响。
陆铭认为,大国和大城市之间的政治关系密切相关。
大国的政治决策和战略规划会直接影响到大城市的发展方向和政策环境。
同时,大城市也会通过政治手段来争取更多的资源和支持,以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
作者通过对一些国家和城市的政治分析,深入探讨了大国和大城市之间的政治互动,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以增强大城市的政治影响力和话语权。
第四,本书还涉及了大国和大城市之间的社会影响。
陆铭认为,大城市的发展和变革会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它们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还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社会问题的出现。
作者通过对一些城市的社会研究,深入分析了大城市的社会影响,并提出了一些社会政策建议,以应对大城市发展中的社会问题和挑战。
总结起来,《大国大城》是一本关于城市发展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著作。
通过对大国和大城市之间的互动关系、经济发展、政治影响和社会影响等方面的研究,作者揭示了大国和大城市之间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以促进大城市的发展和提升其竞争力。
《大国大城》读后感
《大国大城》读后感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国大城》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书中主要论点的摘要1、任何限制劳动力自由移动的制度都会限制国家的发展。
2、追求经济均衡发展应以各地区的人均GDP均衡为目标,而不是盲目追求各地区的经济规模和总量均衡;追求后者带来产业的重复建设和低效率,恶果最终由国家买单。
3、参照世界经验,人口的集聚是国家产业结构由农业为主转为工业和服务业所必然产生的,大城市病会随之产生,但集聚所产生的正效益远远大于负效益。
4、大城市人口不会无限制增加,人口的集聚在一定时间点会达成平衡,这个平衡由经济规律所决定,人为干预大概率会产生负面作用。
(摘要来自知乎)二、大家对城市区域发展的误解误解1:中国地区和地区之间存在非常严重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这是因为经济已经过度集中到少数地区,特别是沿海的发达地区?误解2:大城市,特别像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城市,已经太大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这样的城市病问题是由于这些城市人太多导致的。
误解3:城市拥堵和污染问题是人过度集中到市中心导致的,市中心人口密度较高就会导致拥堵和污染问题。
三、城市发展在全世界的趋势——在集聚中走向平衡越发达的国家,其人口集聚程度就越高的原因是:由于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是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尤其是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工业需要集聚,服务业比工业更需要集聚。
现代服务业大量以知识(特别是大城市),这就导致了发达国家经济集聚程度更高的现象。
四、目前中国城市政策制定中存在的问题1、人口流入地1)户籍制度制约了劳动力进入大城市长期成为本地居民,导致劳动力无法自由流动。
2)进城务工偏向年轻人,通过教育歧视等政策无法举家迁徙到城市,间接导致了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
3)东南沿海大型城市的土地建设指标严格控制,导致房价高涨,提升了生活成本。
《大国大城》读书分享
《大国大城》读书分享读完《大国大城》这本书后,我对中国城市化有了更深的认识。
书中作者指出了他自己认为的城市发展的理想状态,并用大量的数据、事实证明此状态是可以实现的中国城市化的逻辑,其实不仅在于经济,更在于整个社会业态剧变,作者多年来呼吁大城市是中国城市化发展方向。
全书观点明确,论述清晰,数据图表与中外对比简洁明了,可谓中国经济学家对于城市化研究所能做出的最好贡献之一。
如果说中国最前沿的经济学者不少尚是在用现代经济学研究西方问题,《大国大城》则更多是用现代经济学方法来研究中国问题。
该书系统阐述了发展大城市的经济合理性,呼应了当下关注的诸多民生与社会问题,兼备专业素养以及人文关怀,是当下经济学能够触及公共政策灵魂为数不多之作,也为我们揭示了经济学看似冰冷的理论如何真正惠及普通大众。
全书的理论逻辑是:劳动分工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这也是全球贸易的理论基础,大家通过各自的比较优势来实现共赢,所以即使国家之间,也都在设法清除阻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因为这是比较优势得以发挥的前提。
但是,统一的中国,这三个要素却都是分割的,局部利益和短期利益在损害全局利益和长期利益,可经济要发展,继续的城市化就是必然,那这种分割就得踢除,从而在积聚中走向均衡。
而对我们个人,作者的建议只有一条,那就是:去往城市,去谈乡愁。
不过对于公共政策来说,学者专家调研发现指出问题是一回事,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执行又是一回事,作者给出了很多非常理想的解决方案,但是我觉得由于这些方案流程都过于长,比如农民宅基地作为建设用地指标带入城市是一个非常好的想法,但是忽视了这样的调整本身也是需要成本的,而且因为这是一个很长的流程,涉及了大量的利益相关方,统筹方面一旦出现问题,执行不到位就两头都很麻烦了。
看完这本书我的感受是:虽然作者分析了好多大城市的问题和政府政策的不当,但是作为我们个人是不能左右的,政府对大城市的各种管制还会持续存在,中国的大城市还会继续向前发展,扩张。
大国大城第一章读后感
大国大城第一章读后感
这一章读完,首先给我最大的冲击就是对城市规模这个概念的重新认识。
以前我就觉得大城市嘛,就是人多楼高车堵,但作者从经济学等好多角度一剖析,我才恍然大悟。
原来大城市的规模大可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人口数字或者地理面积的事儿。
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越大的城市能吸引越多不同的人和资源,然后就像滚雪球一样,产生更多的经济机会。
这就好比一群超级英雄在一起能组成复仇者联盟,干大事儿,而小地方的人可能只能单打独斗,选择少很多。
作者还提到城市之间的差异以及人口流动的合理性。
我不禁联想到自己身边那些从老家来大城市打拼的朋友。
以前我还想,为啥都往大城市挤呢,小地方不也能生活嘛。
现在才明白,人都是跟着机会跑的。
大城市就像一块巨大的蛋糕,上面的奶油(机会)又多又厚,大家都想来分一口。
而且这人口流动不是乱流的,是符合市场规律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自然。
不过呢,大城市的房价、交通啥的问题也像那蛋糕上的苍蝇,让人头疼。
这也让我认识到城市发展不能光看规模变大,还得把这些配套的问题解决好。
在这一章里,那些鲜活的例子就像调料一样,让本来可能有点枯燥的理论变得有滋有味。
比如说提到上海的一些产业发展和人口结构变化,感觉上海就像一个活的生命体,一直在根据时代的变化调整自己的身体机能。
这让我觉得城市不是我们印象里那种死板的钢筋水泥,而是一个不断进化的复杂系统。
总的来说,这第一章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城市奥秘的大门,让我迫不及待想跟着作者继续探索下去,看看这大国大城的背后还有多少有趣又深刻的故事。
大国大城第一章读后感
大国大城第一章读后感
这第一章啊,就给我一种感觉,像是把我一直模模糊糊看到的那些关于城市的现象,一下子拿到了放大镜下面。
作者从我们生活中那些习以为常的城市大小问题说起,比如大城市的拥挤、小城市的“安逸却也有些沉闷”。
就像在讲邻居家的故事一样,特别接地气。
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提到城市发展中的不平衡就像是一个跷跷板,一头高一头低。
大城市像是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各种各样的资源和人才,人都往那儿跑,搞得大城市人满为患,房价蹭蹭涨,交通堵成一锅粥。
可小城市呢,就有点像被遗忘的角落,资源少得可怜,年轻人都留不住。
这让我不禁想到自己的老家,那是个小县城,年轻人越来越少,很多店面都关着,就像一个暮气沉沉的老人。
而且作者用一种特别直白的方式就把背后的经济逻辑给剖析出来了。
他没有那些弯弯绕绕的学术大词,我感觉就像是在和一个特别懂行的朋友聊天。
他说大城市发展有规模经济,就像一群人在一起干活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这就好比一群蚂蚁搬东西,一只蚂蚁可能搬不动,一群蚂蚁就能把大食物搬回家。
可是小城市就没这个优势,所以就越来越落后。
这让我对城市之间的差距有了新的认识,不再只是简单地觉得大城市就是人多杂乱,小城市就是清净悠闲,原来背后还有这么复杂的经济账。
这第一章也让我有点担心。
大城市这么一直膨胀下去,会不会有一天就像气球吹爆了一样呢?而小城市难道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越来越没活力吗?这就像看着两个不同命运走向的朋友,一个要被撑死,一个要被饿死,真希望后面能读到解决的办法啊。
这第一章读得特别过瘾,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城市秘密花园的大门,已经迫不及待想走进花园深处看看还有什么新鲜事儿了。
2023年《大国大城》读后感
2023年《大国大城》读后感《大国大城:中国的崛起与城市转型》是由吴晓波先生所著的一部关于中国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崛起的重要著作。
通过对中国众多城市的调研和案例研究,他详细阐述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背景、现状和未来趋势,为读者提供了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全面认识。
在《大国大城》中,吴晓波先生对中国城市化的起源和发展做了深入的剖析。
他指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农耕文明时期。
而在近代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经历了城市化进程的起步、曲折和迅猛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
通过对中国多个城市的发展轨迹和经验的总结,吴晓波先生分析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进而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建议。
在书中,吴晓波先生提出了“大国大城”理论,即中国城市化的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国家的调控和引导作用。
他认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规划和战略,以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需要加强对城市化进程的管理和监管,推动城市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此外,吴晓波先生还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些突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反思。
他指出,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城市规划失误、城际发展不平衡、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等。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包括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推动城市间的协调发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等。
这些方案旨在为中国城市化进程提供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和思路。
《大国大城》还通过对一些具体案例的研究,展示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些典型现象和特点。
作者在书中以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为例,描述了这些城市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并针对不同城市的特点和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
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和挑战。
《大国大城》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城市化进程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通过作者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背景、现状和未来趋势的描述和分析,我了解到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大国大城前两章读后感1500字
大国大城前两章读后感1500字示例文章篇一:《〈大国大城〉前两章读后感》哇塞,最近读了《大国大城》的前两章,真的是让我有好多好多想法呢!在第一章里,我就像走进了一个超级大的知识宝库。
书里讲到了城市发展的好多事情。
我就想啊,城市就像一个超级大的拼图,每一块小部分都有它自己的意义。
书里提到城市发展的规模问题,这就好比我们搭积木一样,如果只搭一点点,那多没意思呀,可是如果搭得太大又不好控制。
城市也是这样,它要是规模太小,很多资源就不能很好地利用起来,就像我们有很多好玩的玩具,但是只在一个小角落里玩,那些好玩的东西都不能发挥出最大的乐趣。
我跟我爸爸聊这个的时候,爸爸就笑着说:“你这小脑袋还想得挺有道理呢。
”我就更来劲了。
书里还说城市发展得大一些,就能有更多的机会。
就像我们学校里,如果只有几个同学,那能举办的活动就少得可怜,但是如果有好多好多同学,那我们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比赛、活动,能交更多的朋友。
城市也是这样啊,人多了,工作的机会就多了,就像在一片大森林里,有各种各样的树,每棵树都能给小动物们提供不同的东西,城市里的每个工作就像那些树,能给人们提供不同的生活来源。
第二章呢,又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
这一章讲了人口流动的事儿。
我就想到我们村子里,有好多叔叔阿姨都到大城市去打工了。
我就问妈妈:“妈妈,为什么他们要去那么远的地方呀?”妈妈说:“因为大城市里有更多挣钱的机会呀。
”这就和书里说的一样呢。
人口流动就像是小溪里的水在流动,如果小溪里的水不流动,那这个小溪就没有活力了。
人口在城市之间流动,能让每个城市都充满活力。
那些到大城市打工的叔叔阿姨,就像是一群勇敢的探险家,他们到一个新的地方去寻找更好的生活。
我觉得书里讲的特别对的一点是,人口流动对城市的发展是有很大好处的。
比如说大城市有很多工作岗位,但是本地的人可能不够,那其他地方的人来填补这些岗位,就像给一个大机器添加了很多小零件,让这个大机器能更好地运转。
可是我也看到一些问题,我和邻居家的小伙伴讨论的时候,小伙伴就说:“那那些到大城市的人会不会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呢?”我想了想,还真有可能呢。
拆书-我要去往大城市——读《大国打城》有感
我要去往大城市——读《大国打城》有感看了陆铭的《大国大城》,一个想法久久在我脑海萦绕——我要去往大城市。
一、大城市的聚集效应是必然的这就好似马太效应,越是大的城市,好的城市,资源会越聚集,公共设施会越好,即便是高房价和小的竞争压力,也阻隔不了越来越没用多的人向它靠拢,因为谁也阻挡不了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书中用一系列数据和论证,来论述大城市聚集的必然性,同时指出,纽约、巴黎、伦敦、东京这些城市虽然已经是全球性的大都市了,但人口数量还是不断增加。
我们的北京、上海,相对而言还正处于发展阶段,即便以前已经很大了,但对比全球其他现况城市的状况,其规模的增长还会有很大的空间。
这便是规律的总结,谁也阻挡不了。
一旦资产规模大城市的规模蝴蝶效应形成,随之而来的是经济的增长,就业的增加,生活的便捷,环境的改善,各种资源的丰富,同时周边城市还会带动周边城市的经济和传统产业。
很多人担心人多了会经常出现很多问题,诸如交通、环境、犯罪等等,但这是非人多的错,而是管理、治理的问题。
而且世界上很多城市在世界上已经做到了对各种所谓“城市病”的妥善治理。
对于以上观点,我是坚信的。
但同时我也急迫地想要做点什么。
作为社会发展中的渺小个体,对于城市发展的方向不可能视而不见,我想要借城市化进程的规律和势头,通过努力,让自己和家庭过上更好的生活。
二、要着手的两件事放眼我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业务规模成都等一些城市的资产规模效应逐渐形成,其中以北京、上海较为成熟。
人是需要有新事物不断刺激的,大城市的好处除了以上者提到的,还有差异一条最重要的便是拥有快速的变化,不断刺激个体奋斗前进。
不要怀疑大城市聚集的客观规律,迎上去,拥抱它,带着相当自己和家人去追求更美好的明天。
要想在未来的大城市立足,我想此刻起,就该着手两件事了,为将来在大城市立足做好准备。
第一是买房。
在大城市买房,或大城市各处辐射区域城市买房。
不为投资,为的是让家人在大城市有个真正属于自己的遮风避雨的地方。
《大国大城》书评【精选】
《大国大城》读后感1.书籍简介在《大国大城》一书中,作者陆铭认为,只有在聚集中经济发展才能走向均衡,地理的因素不容忽视,只有以追求人均GDP的均衡取代追求区域GDP的均衡,才能充分发挥出大国的国家竞争力,最终提升全体人民的公共利益。
2.作者简介陆铭是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他作为客座教授,受聘于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和日本一桥大学等多所高校,并曾担任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咨询专家,参加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合作研究课题。
陆铭主要的研究领域为劳动经济学、城乡和区域发展、社会经济学。
3.读后感作为人口数量第一的大国,中国已经到了呼吁每一个人放弃本地思维,顾全公共利益的时候。
为此我们应该坚定不移地进行改革,改革是全局、长期利益与局部、短期利益的博弈,任重道远,不会一帆风顺。
由希腊开始的欧债债务危机,想必很多人都有所耳闻。
但是我们大多人都不理解,希腊只是一个欧洲边缘小国,为什么它的债务危机却让德国、法国这样的欧洲大国急得团团转,反观希腊政府却是不急不躁,这简直就是皇帝不急太监急的现代版本。
在今天的这本《大国大城》中,作者陆铭进一步指出,希腊所引发的欧债危机,对于中国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因为今天的中国和欧盟在很多方面非常类似。
正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到底作者是如何看出中国和欧盟处境相似的?就让我们跟随作者,走入本书,看看在作者眼里,欧债危机到底可以给中国怎样的启示。
接下来,我将从大国大城的优势与不足,以及克服大国体系不足的改革思路这两部分出发,带领大家从宏观的角度,了解要彻底发挥大国的优势,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
下面就进入第一部分,大国大城的优势与不足。
自从始皇帝统一六国,中国的基调就定下了,那便是大国大城的基本模式。
大国大城是中国领先世界几千年的关键所在,相比欧洲众多小国的格局,大国大城拥有诸多优势。
先来说古时。
首先,大国的税收多。
这个很容易理解,地多人多,政府能收的税收自然就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国大城》读后感
时间:2019-09-16 11:30:52 | 作者:学霸
感谢“文学”朋友借书于我,有幸认真地阅读高大上的经济学文章,对当代中
国经济的发展与平衡有了简单而模糊的了解,不过,不管昨天、今天还是明天
的我终究太过狭隘,难抵经济学范畴。
阅读此书,透过大道理总结小真理:很
多事情的发生有它的规律,我们要做的是尊重科学和规律,而不是以自己的好
恶去看待它、以自己的利益去衡量它、以自己的权力去扭曲它。
作者——陆铭
教授说“越是将历史拉长了看,我越是相信,决定人类发展轨迹的是普遍规律,每个国家的特色只会在普遍规律下开花结果”,所以,我们必须尊重规律、遵
循规律。
看完整书,笔记中增加了三个关键词语、一句经典台词。
三个关键词语——“平衡”、“权衡”、“均衡”,涉及的主要是利益,包括
公共利益、局部利益、个人利益。
所谓公共利益就是要追求全体社会成员的共
同利益,必须是全局的长期的,往往与局部的短期的利益有一定的矛盾,而个
人利益又是即得利益更是既得利益,往往还只是自己的局部利益。
许我一言:
目前我国对于大国发展要达到的目标缺乏共识,不论是政府、官员还是大众。
政府难以平衡(我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域差异大,资源本来就不平衡),官员
总在权衡(任期短,调动频繁,晋升考核多基于GDP增长和招商引资,不权衡
才怪),大众渴望均衡(城市人、农村人自带优越感、自卑感,近年新农村建
设虽缩小城乡差别,但终究根深蒂固,均衡谈何容易)。
而国人的问题大致两
种原因,一是不明白,二是装糊涂,所以,顶层设计总是大国大城,市场改革
貌似凝聚共识,目标实现甚是任重道远。
一句经典台词——“一个民族和一个产业的振兴离不开两点:远拓和深耕,远
拓充满创新精神,深耕秉持工匠精神;一个民族和一个产业的沉沦离不开两点:自大和自卑,自大使人无视问题,自卑使人无法进取”。
于家庭于个人,也同理,谦而不卑,骄而不横,温柔不温顺,疼爱不溺爱。
而我始终坚信,不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代,总有一部分人生而不凡,为打
造和谐安宁的生活环境在奋斗、在奉献,由衷地向他们致敬。
而大部分人活在
世上,一直在焦虑和不安中找寻着生命的价值。
曾经我还不知,与我相似的人
有千千万万,哈哈。
不过,我还是一如既往地喜欢宁静、悠远、离群索居的生活,最后,许我引用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来结束此刻我与《大国大城》的
关系: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