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5.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等相关书籍,了解国共十年对峙期间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拓宽知识视野。
6.观看与国共十年对峙相关的历史纪录片,如《长征》、《抗日战争》等,并撰写观后感,要求不少于500字。观后感中要体现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思考。
7.结合所学知识,以“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教训与现实意义”为主题,组织一场课堂辩论赛。要求学生提前准备,分为正反双方进行辩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视和平的情感态度,通过学习国共两党十年对峙的历史,深刻理解分裂与内战的危害。
2.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成果的认同,认识到统一战线、武装斗争等策略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避免片面和极端的观点。
4.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认识到团结协作、共谋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使命感。
此外,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容易受到个人情感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可能出现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主观评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针对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引导他们深入探讨国共十年对峙的细节,提高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证思维,使他们学会从史料中寻找证据,避免主观臆断。
1.利用多媒体展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图片,如两党领导人的合影、重要战役的现场照片等,让学生对这一历史时期形成初步的视觉印象。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国共两党为什么会发生十年对峙吗?这场对峙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3.简要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强调新民主主义革命背景下国共两党的合作与分裂,为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做好铺垫。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15《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15《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c.史料研读法:挑选相关史料,指导学生进行解读,提高史料分析和论证能力。
3.教学过程设计:
a.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与国共十年对峙相关的视频、图片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b.新课讲解:以时间为线索,详细讲解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影响。
c.案例分析: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培养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4.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并形成共识:
a.国共十年对峙期间,国共两党在政策和策略上有何不同?这些差异对战争结果产生了哪些影响?
b.从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事件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和教训?
小组讨论后,将讨论成果整理成文字,每组不少于500字。
5.视频观看:观看与国共十年对峙相关的历史纪录片或影视作品,感受历史场景,提高对这一时期历史事件的认知。
6.课堂反馈:请学生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收获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教师了解教学效果,不断优化教学设计。
作业布置要求:
1.学生需按时完成作业,字迹工整,表达清晰。
2.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发挥自己的见解。
3.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给予评价和反馈,指导学生进一步提高。
5.教学评价:
a.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史料解读等,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b.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小测验等形式,检验学生对国共十年对峙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பைடு நூலகம்组织学生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415《国共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415《国共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反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图片,如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引导学生关注图片中的历史人物、事件,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反映了哪个时期的历史?这段历史对我们国家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对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讲授新知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等,检验学生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知识的掌握。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教师对练习题进行点评,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人物、政策及其影响。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选取一个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分析。要求:不少于500字,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能体现出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理解和思考。
2.结合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背景,谈谈你对这一时期对国家历史发展的影响的认识。要求:不少于300字,要求观点正确、逻辑清晰,能表达出自己的见解。
此外,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动机存在差异,教师需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历史素养,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人物、政策及其影响。
2.难点:分析国共十年对峙的内在原因和影响,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
2.通过学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使学生认识到团结合作、共同进步的重要性,树立团队意识。
3.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汲取经验教训,培养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设计3: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教学设计3: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南昌起义、八七会议、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与实践、粉碎三次反革命“围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土地革命、中央苏区的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2)学习工农武装起义的内容,分析它们的共同点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3)分析前三次反“围剿”胜利和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

(4)通过遵义会议和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的学习,培养学生深入分析和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在研习本课提供的较多历史材料(包括图片)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并懂得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原始材料。

(2)问题探究与分析比较。

探究南昌起义的背景和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产生的条件;分析比较前三次反“围剿”的斗争胜利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从中认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是中共在革命转入低潮的形势下,开创重新聚集革命力量、独立领导武装、夺取政权的新局面;为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

(2)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的土地革命和经济建设,赢得了广大农民的坚决拥护,对巩固和发展根据地起了重大作用,为革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红军的长征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壮举;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政治上成熟的重要标志,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二、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国共十年对峙的情况: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红军长征。

这些内容全方位介绍了工人阶级政党即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后,继续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曲折发展历程。

教学重点:南昌起义、土地革命、红军长征教学难点:“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与实践、遵义会议的历史地位三、教学过程及方法:+“【】:表示自己要使用的媒体、材料;():表示老师对学生的引导;斜体字是过渡性的文字”+导入:【展示2009年阅兵式的图片和歌曲,既结合时事话题又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我们2009年阅兵式最直接地是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力量的强大,人民军队的威严,那么同学们思考一下,中国共产党是何时建立一支属于自己的独立的武装军队,开展武装斗争的呢?那么我们今天这节课所要讲述本课的内容——《国共的十年对峙》中就会给大家答案。

人教版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4.结合所学知识,制作一份关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时间轴,标注重大事件、政策及影响。
5.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一道选择题和一道简答题,要求题目具有代表性、针对性,能够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作业要求:
1.学生需认真对待作业,确保作业质量,做到字迹工整,表述清晰。
2.作业完成后,进行自我检查,确保答案正确,避免低级错误。
4.关注国家命运,增强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信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情分析如下:
1.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国共十年对峙这段历史时期的了解可能较为肤浅,需要在本节课中进一步深化。
2.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方面有一定能力,但可能缺乏对历史背景、时代特点的深刻认识,需要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问题。
4.利用历史地图、时间轴等工具,增强时空观念,提高历史知识的整合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国共两党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作用,理解中国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团结合作、共同抗日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3.从历史事件中汲取经验教训,培养勇于担当、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8.加强课后辅导,关注个体差异。针对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给予个性化的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历史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情境创设法,通过展示一组反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图片,如南昌起义、井冈山斗争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这一历史时期的紧张氛围。随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国共两党会在这一时期展开激烈的斗争?这场斗争对中国革命和抗日战争产生了哪些影响?”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学习。

教学设计2: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教学设计2: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目标】1.会描述南昌起义的背景和经过;能知道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

2.了解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三次“围剿”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等基本史实,探究“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的必然性;了解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长征的历程;理解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重点难点】1.重点:遵义会议2.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教学方法】精彩讲述法【导入新课】引导学生从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得出失败的教训。

然后介绍中共中央的改组、负责领导南昌起义的中共前敌委员会的组成和[历史纵横]中提到的中国共产党掌握的武装力量。

以此为导入进入新课。

【新授内容】1.南昌起义:指导学生阅读本课第70页有关内容,和《南昌起义路线图》,思考问题:(1)南昌起义军队为何要南下广东?其结果如何?(2)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何意义?失败教训是什么?补充材料一:会议决定在南昌举行起义。

并根据加伦的提议,规定起义后部队的行动方向:立即南下占领广东,取得海口,以取得国际援助,再举行第二闪北伐。

——摘自《周恩来传》2.土地革命(1)八七会议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71页有关内容,要求学生联系大革命失败的教训,理解八七会议的重大决策和历史意义。

(2)湘赣边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指导学生结合《秋收起义军向井冈山进军路线图》,阅读课本第71页有关内容和补充材料,并思考问题:A.毛泽东文家市决策,弃攻长沙,改向山区进军,意义何在?B.向井冈山进军,取得了什么成果?补充材料二:秋收起义原计划要去打长沙,大家也都想进长沙,……可是长沙打不下来,目前长沙那样的城市,还不是我们蹲的地方,那就不要去了。

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难得管的地方去,到乡下去,在乡下站住脚,养精蓄税,发展我们的武装力量。

(毛泽东思想在文家市对起义军的讲话)——摘自《秋收起义》(3)土地革命和经济建设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和《赣西刘士奇报告》,思考问题:A.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实行土地革命?B.土地革命有哪些内容?土地革命的历史作用?进行土地革命的同时根据地进行经济建设,得到巩固。

【高中历史】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认识南昌起义的相关史实,分析南昌起义的背景和影响。

(2)认识“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和作用、三次反“围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等的基本史实,归纳总结中共在1927至1936年工作重心实现了怎样的转移、探索出了怎样的新的革命道路,分析中共成功探索的原因。

(3)认识红军长征的历程,遵义会议的召开,分析长征的原因和胜利意义,分析遵义会议召开的原因和意义,2.过程与方法(1)结合大革命失败的史实,分析南昌起义的背景,结合现实分析南昌起义的影响,使学生学会联系的学习方法,将前后发生的事物联系起来,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分析事物发生的因果关系。

(2)引导学生疏理由八七会议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基本史实,理清中共在这一阶段抗争探索的足迹,从而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深刻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3)联系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分析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召开的原因,联系后来中国历史的发展分析长征和遵义会议的意义,培养学生联系历史,对比分析,总结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努力,艰苦探索,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一次次使革命转危为安,妥善处理党内的分歧,开始独立自主地利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中国革命的重要问题。

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重点与难点重点南昌起义的历史地位、“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和实践、遵义会议、长征的意义难点南昌起义的背景、国共对峙局面的形成、遵义会议的意义,理清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反抗和探索斗争的线索及成功之处。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坐落在南昌市中心的人民广场南端,它是1977年为纪念八一南昌起义50周年而建立的。

塔的正北面是夜间也元帅题写的“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堂”九个大字。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优秀教学案例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丰富多样:本节课通过播放历史视频、展示图片、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创设了丰富的历史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代入感。
2.问题导向深入浅出:教师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国共十年对峙的原因、过程和影响。通过问题链的形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事件,形成系统的历史观念。
3.小组合作活跃课堂气氛: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共同探讨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事件、影响等。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4.总结归纳到位:在课堂的最后阶段,教师对所学知识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归纳,使学生对国共十年对峙的时间、背景、重要事件和影响等有了清晰的认识。同时,教师还引导学生从国共十年对峙中总结历史规律,升华主题。
7.注重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8.教学评价全面客观: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了全面评价,既肯定了他们的优点,又指出了需要改进的地方,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9.教学内容与实际相结合:教师将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从中汲取历史教训,增强历史使命感。
10.人文关怀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以人性化的语言与学生交流,营造了一个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如历史地图、图片、视频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事件。同时,通过设置讨论题、思考题等环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结束后,我将及时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二、教学目标
(五)作业小结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

国共的十年对峙一南昌起义(一)背景1 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暂时转入低潮2 中共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里,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二)经过1 1927年8月1日,南昌,周恩来、贺龙等领导起义,全歼守敌,占领南昌城2 起义成功后,部队整编,准备南下3 途中损失严重。

部队一部分由朱德、陈毅领导转战湘南;另一部分进入海陆丰。

(三)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权的开始。

二土地革命(三)土地革命方针的确立——八七会议1召开:1927年8月7日,汉口2内容①清算错误:清算陈独秀的右倾错误思考:左倾?右倾?左倾:政治思想上超越客观,脱离社会现实条件,陷入空想、盲动和冒险的倾向。

“左”倾思想表现为急于求成,主观地夸大革命力量,轻视敌人力量和客观困难,在革命和建设中采取盲动的冒险的行动;或者在革命组织内部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采取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政策;或者在同盟军问题上实行关门主义,打倒一切。

右倾:政治思想上,认识落后于实际,不能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变化、前进,甚至违背客观发展规律的倾向。

右倾思想如果形成为系统完整的路线,并在实践中贯彻便成为右倾机会主义。

右倾机会主义在政治斗争中往往放弃原则,牺牲无产阶级根本利益而求得妥协,又叫右倾投降主义。

②确定方针: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③决定起义:决定秋收时节在湘赣边界发动起义3意义这次会议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共指明了方向(二)土地革命的准备——秋收起义1起义受挫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

进攻长沙受挫,放弃进攻思考:进攻长沙受挫教训?2转入农村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部队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中国农村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四)土地革命1范围:革命根据地2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3影响广大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教学设计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教学设计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4.针对课堂讨论中的争议问题,如国共两党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等重大问题上的分歧与斗争,收集相关资料,撰写一份辩论稿,要求逻辑严密、论证有力,字数在800字左右。
5.结合所学知识,以“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经验与现实意义”为主题,撰写一篇演讲稿,要求观点鲜明、具有感染力,字数在1000字左右。
6.观看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相关的历史纪录片或电影,如《大决战》、《开国大典》等,撰写一篇观后感,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对影片中的历史事件、人物进行评价和分析。
(5)课堂讨论:针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争议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辩论,培养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6)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现象进行客观评价,总结经验教训。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辩论中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表达能力。
4.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现象进行客观评价,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引导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历史资料、图片、影像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背景、事件经过和影响。
3.通过课堂讨论、辩论等形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国共两党的政策主张,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整合历史知识,构建知识体系,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形成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整体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历史事件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
2.使学生认识到国共两党斗争的复杂性、曲折性,理解中国革命胜利的艰难历程,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3.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认识到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3.小组合作,编写一段关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短剧,展现当时的历史场景和人物形象,通过角色扮演,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内涵和背景。短剧要求不少于10分钟,并在下节课上进行展示。
4.针对课堂讨论中的问题,结合自己的思考,撰写一篇反思日记,谈谈从国共十年对峙历史中得到的启示,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这些启示。
4.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交流欲望,但部分学生可能存在胆怯、自卑等心理,教师需关注这些学生的情感需求,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5.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提供适当的指导,帮助他们掌握历史分析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基本历史背景、重要历史事件、国共两党的政策和策略,以及这些历史事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1.请学生整理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事件,制作成时间轴,要求标注每个事件的关键信息,如时间、地点、主要参与人物等,并分析这些事件之间的联系及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2.结合课堂所学,选取国共十年对峙期间的某个重要政策或策略,分析其背景、内容和实施效果,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分析文章,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条理清晰。
3.分析国共两党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政策和策略,比较其异同,评价其成败。
4.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对历史事件、人物、政策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图片、地图、文献等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历史印象。
2.这些政策和策略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哪些影响?
3.从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四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四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15课《国共十年对峙》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教材内容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国共十年对峙情况,即南昌起义、土地革命以及红军的长征。

这些内容全方位介绍了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后,继续探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正确道路的艰难曲折发展历程。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土地革命和红军长征的主要史实。

把握”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内容。

理解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

知道长征胜利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疏理由南昌起义到八七会议和土地革命到的基本史实,理清中共在这一阶段抗争探索的足迹,理解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来源于实践并且成功的指导实践。

从而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深刻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2.运用史料合作探究遵义会议的内容及意义,通过课前对红军长征故事的搜索及课堂的学习感悟长征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努力,艰苦探索,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一次次使革命转危为安,妥善处理党内的分歧,开始独立自主地利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中国革命的重要问题,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体会长征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遵义会议、长征精神难点: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四、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史料研读五、教学过程:导入《国庆阅兵》视频,氛围烘托,吸引学生注意力。

教师设问:中国人民的军队诞生于什么时候?新课教学(一)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学生自主学习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人民进行了极端残酷的镇压,为挽救革命和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中共采取了什么措施?学生思考并利用自主学习测学习。

教师利用问题检测学习结果。

1927年秋,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进攻方向是长沙,受挫,毛泽东决定放弃进攻计划,改向井冈山进军。

思考:南昌起义南下广州与秋收起义进攻大城市长沙,结果都失败,说明了什么?照搬俄国的路——城市暴动路线不符合中国国情。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知识纲要导引答题术语导学(1)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秋收起义中进攻中心城市失败说明敌强我弱,必须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

(2)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从实践和理论上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在斗争中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

(3)王明“左”倾错误使红军被迫长征。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知识点一南昌起义和土地革命1.南昌起义(1)背景:中共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中共掌握了部分武装力量;南昌附近敌人力量比较薄弱。

(2)经过: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领导革命军占领南昌城。

(3)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走出误区:南昌起义胜利后,起义军原计划南下广州,重建广东革命根据地,这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仍是城市,并未转入农村,中国共产党仍未找到正确的民主革命道路。

2.八七会议:会议清算陈独秀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3.秋收起义(1)概况: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进攻长沙受挫,改向山区进军。

(2)结果: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使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即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革命的胜利。

4.土地革命(1)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开展土地革命。

(2)意义:广大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5.根据地建设(1)经济建设:毛泽东领导进行,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

(2)武装斗争:毛泽东、朱德领导红军粉碎了敌人的三次“围剿”,巩固了革命根据地。

(3)政权建设:1931年冬,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革命根据地”:特指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即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地区。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背景,包括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国共两党各自的政策和战略。
2.认识国共十年对峙期间的重要历史事件,如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长征等,并分析这些事件对国共关系和中国革命进程的影响。
4.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阅读,深入了解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国共的十年对峙》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教材和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事件分析,要求不少于800字。分析中需包括以下内容:
(3)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出贡献。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反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图片,如南昌起义、长征等,引发学生的思考:这些图片反映了哪个时期的历史?这个时期有哪些重要事件?
2.学生分享自己对图片的了解,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了解这一时期国共两党的斗争及其影响。
3.掌握国共两党在十年对峙过程中的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斗争,以及各自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4.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复杂矛盾,提高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能力。
5.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图片等资料进行历史研究的基本技能,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以下过程与方法:
5.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尊重历史事实,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出贡献。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2.请学生选取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两位历史人物,分析他们的立场、策略及在历史事件中的作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分享。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参与讨论,分工合作,准备PPT展示。
3.完成课后练习册中关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题目,巩固所学知识。要求:独立完成,按时提交,对自己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反思。
4.针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事件,设计一个问题,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了解身边同学对这一历史时期的认识。要求:问题设计具有针对性,调查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形成简单的调查报告。
3.掌握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了解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进步和局限。
4.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事件,提高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2.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提升对这一历史时期的认识。
3.教师进行情感教育,教育学生珍惜和平、热爱祖国,树立民族自豪感。
4.总结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意义,强调这一时期对近现代史的影响,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某一重大事件的短文,字数在500字左右。要求:内容要充实,观点明确,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体现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1.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历史事件的兴趣。
2.重视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3.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帮助他们构建完整的近现代史知识体系。

教学设计1: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教学设计1: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一、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本课分三个子目:南昌起义、土地革命和红军长征。

向学生介绍了国共10年对峙的有关历史情况。

可整合为两个方面内容:“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和红军战略转移。

2、教材地位: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革命失败。

国内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继续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逆境中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在这一道路指引下,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所以,本节课内容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

3、教学重点:土地革命、红军长征4、教学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及实践、遵义会议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把握“工农武装割据”形成的基本史实,概括中共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2)了解红军长征中的主要史实,探讨所产生的“长征精神”的重要影响。

(3)领会遵义会议内容及意义,认识我党从幼稚走向成熟所作出的努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文字材料、图片资料,创设情境,设置问题,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方法,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解决问题,不断形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习惯。

(2)通过历史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能够结合史实从多方面论证历史事件的发展与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与毅力以及团结协作的革命精神。

(2)通过了解长征的系列情况,教育学生弘扬“长征精神”,从而形成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通过对“工农武装割据”及遵义会议的把握,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的爱国爱民情怀。

三、教法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分析史料,包括文字和视频资料,了解中共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为中国革命所做的探索与努力;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导、分析、归纳、概括、讨论、探究等,引导学生积极探讨“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遵义会议等重大事件的深刻意义。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章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5课国共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章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5课国共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纪录片等,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影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4.组织课后实践活动,如参观纪念馆、访谈历史见证人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历史,增强历史责任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分析国共两党在十年对峙时期的政策、战略及策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提高学生对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能力,学会运用历史知识进行思考、讨论和表达。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辩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图片、视频资料,引发学生对这一时期的关注,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讲解新课:
(1)引导学生了解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背景,分析国内外政治形势对国共两党斗争的影响。
(2)详细讲解国共两党在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如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长征等,分析这些事件对国共两党及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章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5课国共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国共两党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主要斗争过程及其特点。
2.掌握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如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长征、抗日战争等,理解这些事件对国共两党及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2.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为深入分析历史问题奠定基础。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3)组织课堂讨论和辩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2.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历史图片、播放相关音频等手段,引发学生对国共十年对峙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自主学习:提供教材和辅助资料,让学生自主学习国共十年对峙的基本历史背景和关键事件。
(3)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的疑问,进行详细讲解,梳理历史脉络,解答疑难问题。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分析能力,但对国共十年对峙这段历史的了解可能较为肤浅,容易受到影视剧等非正规渠道信息的影响。学生在学习本章节时,可能对以下方面存在困惑:国共两党分裂的原因、土地革命与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的角色定位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几点:
4.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国共十年对峙的基本历史背景、关键事件、政治军事经济政策及其影响,以及国共两党在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中的角色和贡献。
难点: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国共分裂的复杂原因,以及这一时期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深远影响。
(4)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国共十年对峙的影响,探讨历史事件的复杂性。
(5)总结评价: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出改进措施。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自主学习等环节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思考深度和团队合作能力。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方式,评估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5.课后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国共十年对峙相关的历史书籍、文献,如《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合作史》等,撰写一篇500字以上的读后感。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15《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共1课时)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15《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共1课时)
在总结归纳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以下思考: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国共十年对峙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2.强调国共十年对峙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鼓励他们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检验学生对国共十年对峙知识的掌握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4.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国共十年对峙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2.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国共两党的军事和政治斗争。
4.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制作一份关于国共十年对峙的主题海报,要求包含事件、人物、影响等方面的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审美观念。
5.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或图书馆资料,搜集与国共十年对峙相关的历史图片、文献等,进行课堂分享,提高学生的资料搜集和整理能力。
注意事项:
1.作业布置时要注重层次性,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设计难易适度的作业。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15《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共1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导致国共两党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
2.掌握国共两党在十年对峙期间的主要军事和政治行动,如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长征等。
3.掌握国共十年对峙期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理解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矛盾的复杂性。
c.结合现实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深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课程标准要求:概述十年对峙时期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

课文简介1927年——1937年是国共两党对峙的十年,这十年又叫土地革命时期,也叫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这一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原来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北洋军阀之间的矛盾变为中共领导的中国人民与国民党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矛盾。

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中国革命出现了星火燎原的局面。

面对革命形势的蓬勃发展,国民党则对共产党的根据地进行了五次反革命“围剿”,中国共产党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进行长征,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到达陕北,开创了中国革命新局面。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要求学生识记十年对峙时期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史实,如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土地革命、红军长征、遵义会议等重要史实。

2、结合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失败和一系列根据地建立及巩固发展,分析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正确性。

3、正确理解南昌起义、八七会议、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性。

4、根据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内容分析土地革命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过程与方法1、学生应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教师只起引导和诱导作用。

2、鉴于初中教材对书中重要史实介绍较详,学生比较熟悉,因而把主要精力用来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历史事件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所起的作用和地位。

3、帮助学生用比较法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掌握国共双方的对峙情况。

4、制作PPT课件配合教学。

5、补充十年对峙期间中共领导反日本侵略者的重大事件,使课文内容与单元主题相呼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生学习中共在十年对峙过程中克服左右倾错误,实现历史上两次伟大转折的情感体验过程,从而培养学生不断克服自身成长过程中的弱点和缺点的能力。

2、通过学习红军长征的过程,让学生深刻领会长征精神,培养不怕吃苦、自强不息、永不言弃的乐观主义精神,努力把自己的学习提高。

3、随着当前海峡两岸国共关系日益密切,祖国的统一大业日益提上日程。

通过对十年国共两党内战的影响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作为中华民族组成部分的两大政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亏,从而认识到国共第二次和第三次合作的重要性。

4、通过本课学习,要使学生认识到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核心内容,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建设是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法宝之一。

5、通过课前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教法简介1、多媒体辅助教学2、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和教师讲授法相结合3、教师课堂总结和学生探究总结相结合4、教师质疑和学生反思相结合5、人教版学材与乡土学材相结合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国共产党在十年对峙期间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

难点:1、土地革命及其在中国民主革命斗争中的地位。

2、中共在这十年领导的民主革命斗争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关系教学过程从太平天国到义和团运动,从维新变法到辛亥革命,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前赴后继,却屡遭失败。

直到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迷茫中的中国人民指出了一条崭新的革命道路,此后,“以俄为师”逐渐成为国共两党的共识。

1924年,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国共合作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

播放视频《大革命失败》大革命失败了,中国的民主革命遇到了空前的挫折,但是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并没有被打倒,他们擦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战友的尸体,在白色恐怖中承担起了近代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继续艰难探索中国的革命道路。

展示本课标题: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探索——国共的十年对峙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中国共产党就开始总结教训,思考中国的革命道路在何方?该如何继续革命?(展示一、革命受挫路在何方,小标题1、总结教训继续革命)(展示材料)请从材料中找出“为了挽救革命,中国共产党做出了哪些努力”?1927年7月12日,汉口,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中共中央进行改组,组成周恩来等5人中央临时常务委员会,陈独秀被停职。

临时常委会于7月13日至26日连续召开会议,初步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教训,讨论通过了挽救革命的三项重大决策。

一、决定武装反抗国民党。

二、决定独立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

三、决定召开一次中央紧急会议。

生:改组中央,准备武装反抗、领导农民开展土地革命、召开紧急会议等。

师:这些努力中,你认为哪个最能表明中国共产党继续革命、不妥协的决心?生: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师:为什么?生:这是中共从大革命的失败中总结的深刻教训。

师:除了武装反抗,中国共产党还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即后来的“八七会议”。

在“八七会议”上又总结了哪些深刻教训?(展示“八七会议”材料)共产党应当发展扩大并激励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应当每次领导工人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中央那时以为限制些工人运动,可以保存和资产阶级的联盟,……中央始终没有想着武装工农的必要,没有想着造成真正革命的工农军队。

——1927年8月《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告全党党员书》生:必须发展工人运动,掌握工农军队和革命领导权。

师:那么,怎样才能掌握革命的领导权?生:发动起义,创建自己的军队。

师:事实上,从1927年8月到1928年底,中国共产党先后发动和领导了上百次武装起义,目的是希望像十月革命那样,夺取中心城市,进而取得全国革命的胜利。

(展示小标题2、武装起义攻占城市)其中著名的是南昌起义、秋收起义。

(展示课件)请阅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

然后比较两者的异同?武装斗争旗帜预期目标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生:不同点:南昌起义还打着国民革命军的旗号,进行城市暴动,预期目标是先攻占南昌,再南下广东重新北伐;而秋收起义则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号,在农村发动农民暴动,预期目标是攻占长沙。

师:旗帜的变化说明中国共产党已经认识到创建工农军队的重要性。

除了这些不同,两者有没有相似之处呢?生:两者都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都选择攻占中心城市,但最终都失败了。

师:为什么俄国十月革命通过中心城市起义夺取了全国政权,而中国共产党走同样的道路却接连失败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3分钟后回答。

(讨论后,小组主动回答)生:社会性质:俄国是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经济状况:俄国农奴制改革后,资本主义不断发展,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以落后的农业经济为主,且经济发展不平衡。

力量对比:俄国工人阶级力量相对强大,且建立了工农联盟或有农民的支持;中国城市中工人阶级的力量较弱,农民尚未发动起来,敌我力量相对悬殊。

革命时机:俄国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一战,革命时机成熟;大革命失败后,革命陷入低谷。

师:由此看来,中俄的国情有很大的差异。

俄国式的革命道路并不适合中国。

中国共产党不得不继续探索适合中国的革命道路。

1927年9月在攻打长沙失利后,毛泽东实事求是地分析了革命的形势,率先闯出了一条新路。

(这是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呢?)(展示课件)二、实事求是勇闯新路师:毛泽东在湖南文家市镇收拢秋收起义的部队后,主持召开了前委会议,讨论下一步的进军方向。

有人提出应继续执行中央和省委的决定,先取浏阳,再攻长沙。

毛泽东分析敌我形势后认为,敌大我小,敌强我弱,革命已转入低潮,现在攻占中心城市已不可能。

应该到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去,同农民结合,积聚力量,点燃革命的星星之火。

(展示标题1、转入农村点燃星火)会议最终采纳了毛泽东的意见,放弃攻打长沙,向敌人力量薄弱的罗霄山脉进军。

但是,部队在行进中,因为条件艰苦、士气低落等原因逃亡的士兵越来越多。

为了巩固这支新生的革命军队,适应革命战争的需要,在到达江西永新县三湾村后,毛泽东对部队进行了初步的整顿,提出了“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官兵平等”等主张,开创了党指挥枪的历史性探索。

1927年10月,整编后的部队最终到达井冈山,准备在这里集聚力量,然后再夺取政权。

师:那么,毛泽东领导的革命队伍能在井冈山立足吗?遇到了哪些困难?他又是如何解决的呢?我们先来看井冈山地区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有什么特点?(展示材料)材料占人口总数6%左右的地主,却拥有60%甚至80%的土地。

井冈山自耕农甚多,生活水平颇低。

一块银元可买四五十斤大米,也可买八九斤茶油或七斤盐。

普通平民的生活,有一块多银元就可过一个月。

宁冈等地的经济较其他地方都要落后些,基本上是半封建社会形态的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不发达,没有现代工业,没有固定的商业网点。

——《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生:土地集中在少数地主手中;生产力水平低,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

师:毛泽东率领队伍到达后,面临着哪些困难?材料红军成分,一部是工人、农民,一部是游民无产者……大部分是由雇佣军队转来的。

组织不健全,思想混乱,打人骂人的军阀习气严重。

……我们的兵,昨天入伍今天就要打仗,简直无所谓训练。

军事技术太差,作战只靠勇敢。

除粮食外,每天每人只有五分大洋的油盐柴菜钱,还是难乎为继。

仅仅发油盐柴菜钱,每月也需现洋万元以上。

……全军五千人的冬衣,有了棉花,还缺少布。

这样冷了,许多士兵还是穿两层单衣。

作战一次,就有一批伤兵。

由于营养不足、受冻和其他原因,官兵病的很多。

——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生:军队纪律涣散,军阀习气严重;缺乏训练,战斗力较弱;日常生活艰难,后勤补给、医疗条件差。

师:虽然经过“三湾改编”,但由于时间仓促,很多措施并没有落实。

面对这么多困难,先从哪开始解决呢?生:应该先从整顿军队开始,因为武装斗争是根据地存在的前提保障。

师:那么,毛泽东如何解决军风军纪难题?针对部队士气低落,士兵不断逃亡、军阀习气严重等情况,毛泽东进一步落实三湾改编时由于时间仓促来不及落实的措施,如“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官兵平等”等治军方法,初步解决了如何把农民和旧军人为主的军队改造为人民军队的问题。

生:进一步落实三湾改编的治军方法;三大纪律一、一切行动听指挥;二、打土豪要归公;三、不拿工人、农民、小商人一点东西。

六项注意一、捆禾草;二、上门板;三、买卖公平;四、言语和气;五、借东西要还;六、损坏要赔偿生:严明纪律,建立人民军队。

师:经过毛泽东的努力,红军的战斗力大为提升,但是仍然未从根本上改变敌强我弱的形势。

在与各种敌人的斗争中,毛泽东根据井冈山地势险要,地形复杂的条件,逐渐形成了“和古今中外都不同”的新军事战术。

毛泽东在给中央的信中这样描述:我们的战术就是游击的战术。

大要说来是:‘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固定区域的割据,用波浪式的推进政策,强敌跟踪,用盘旋式的打圈子政策’,‘很短的时间,很好的方法,发动很大的群众’。

——1929年4月,毛泽东《前委致中央的信》师:这是什么样的战术?生:游击战术,即“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