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结合中国土地革命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斗争的形势,剖析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革命胜利道路的正确性;理解遵义会议的内容和历史意义,由此探讨党的革命路线正确与否对革命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带领学生参观考察与本课密切联系的乡土历史遗迹和纪念材料,利用文字材料、图片、地图等,为学生的探究提供历史背景。
以引起探究的的欲望。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问题探究、师生的对话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在革命处于低潮的情况下,中共力挽狂澜、扭转乾坤等史实,培养学生面对重大事件时,处变不惊的人生态度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知道红军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体会并弘扬长征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南昌起义的历史地位、“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和实践、遵义会议、长征的意义2.教学难点:南昌起义的背景、国共对峙局面的形成、遵义会议的意义,理清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反抗和探索斗争的线索及成功之处。
三、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是国共合作失败后两党对峙期间中共的努力探索革命新道路。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对中国近代史认识还可以,对中共的发展有所认识。
因此采用情景教学法,创设问题情景,为教与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而是学生能参与其中,而达到能学会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采用合作课堂教学模式,学案导学(学案见后面)。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五、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国共十年对峙》教材,完成学案课前预习部分。
初步认识本课基本知识。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人民进行了镇压。
如果你是当时革命领导人之一,你将如何挽救革命和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当时的背景下摆在中共领导面前的任务是如何反击敌人的屠杀,尽快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以挽救革命的问题。
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教案设计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课程标准要求:概述十年对峙时期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
课文简介1927年——1937年是国共两党对峙的十年,这十年又叫土地革命时期,也叫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这一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原来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北洋军阀之间的矛盾变为中共领导的中国人民与国民党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矛盾。
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中国革命出现了星火燎原的局面。
面对革命形势的蓬勃发展,国民党则对共产党的根据地进行了五次反革命“围剿”,中国共产党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进行长征,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到达陕北,开创了中国革命新局面。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要求学生识记十年对峙时期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史实,如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土地革命、红军长征、遵义会议等重要史实。
2、结合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失败和一系列根据地建立及巩固发展,分析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正确性。
3、正确理解南昌起义、八七会议、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性。
4、根据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内容分析土地革命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过程与方法1、学生应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教师只起引导和诱导作用。
2、鉴于初中教材对书中重要史实介绍较详,学生比较熟悉,因而把主要精力用来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历史事件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所起的作用和地位。
3、帮助学生用比较法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掌握国共双方的对峙情况。
4、制作PPT课件配合教学。
5、补充十年对峙期间中共领导反日本侵略者的重大事件,使课文内容与单元主题相呼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生学习中共在十年对峙过程中克服左右倾错误,实现历史上两次伟大转折的情感体验过程,从而培养学生不断克服自身成长过程中的弱点和缺点的能力。
2、通过学习红军长征的过程,让学生深刻领会长征精神,培养不怕吃苦、自强不息、永不言弃的乐观主义精神,努力把自己的学习提高。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6.观看与国共十年对峙相关的历史纪录片,如《长征》、《抗日战争》等,并撰写观后感,要求不少于500字。观后感中要体现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思考。
7.结合所学知识,以“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教训与现实意义”为主题,组织一场课堂辩论赛。要求学生提前准备,分为正反双方进行辩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视和平的情感态度,通过学习国共两党十年对峙的历史,深刻理解分裂与内战的危害。
2.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成果的认同,认识到统一战线、武装斗争等策略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避免片面和极端的观点。
4.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认识到团结协作、共谋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使命感。
此外,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容易受到个人情感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可能出现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主观评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针对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引导他们深入探讨国共十年对峙的细节,提高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证思维,使他们学会从史料中寻找证据,避免主观臆断。
1.利用多媒体展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图片,如两党领导人的合影、重要战役的现场照片等,让学生对这一历史时期形成初步的视觉印象。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国共两党为什么会发生十年对峙吗?这场对峙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3.简要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强调新民主主义革命背景下国共两党的合作与分裂,为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做好铺垫。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15《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3.教学过程设计:
a.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与国共十年对峙相关的视频、图片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b.新课讲解:以时间为线索,详细讲解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影响。
c.案例分析: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培养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4.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并形成共识:
a.国共十年对峙期间,国共两党在政策和策略上有何不同?这些差异对战争结果产生了哪些影响?
b.从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事件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和教训?
小组讨论后,将讨论成果整理成文字,每组不少于500字。
5.视频观看:观看与国共十年对峙相关的历史纪录片或影视作品,感受历史场景,提高对这一时期历史事件的认知。
6.课堂反馈:请学生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收获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教师了解教学效果,不断优化教学设计。
作业布置要求:
1.学生需按时完成作业,字迹工整,表达清晰。
2.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发挥自己的见解。
3.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给予评价和反馈,指导学生进一步提高。
5.教学评价:
a.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史料解读等,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b.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小测验等形式,检验学生对国共十年对峙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பைடு நூலகம்组织学生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2.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历史图片、播放相关音频等手段,引发学生对国共十年对峙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自主学习:提供教材和辅助资料,让学生自主学习国共十年对峙的基本历史背景和关键事件。
(3)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的疑问,进行详细讲解,梳理历史脉络,解答疑难问题。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分析能力,但对国共十年对峙这段历史的了解可能较为肤浅,容易受到影视剧等非正规渠道信息的影响。学生在学习本章节时,可能对以下方面存在困惑:国共两党分裂的原因、土地革命与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的角色定位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几点:
4.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国共十年对峙的基本历史背景、关键事件、政治军事经济政策及其影响,以及国共两党在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中的角色和贡献。
难点: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国共分裂的复杂原因,以及这一时期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深远影响。
(4)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国共十年对峙的影响,探讨历史事件的复杂性。
(5)总结评价: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出改进措施。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自主学习等环节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思考深度和团队合作能力。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方式,评估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5.课后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国共十年对峙相关的历史书籍、文献,如《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合作史》等,撰写一篇500字以上的读后感。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课标要求】概述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红军长征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伟大历史意义。
【教材分析】本课《国共十年对峙》上承国民大国命,下接抗日战争,是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成功的准备阶段。
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国共的十年对峙的情况:南昌起义、土地革命和红军的长征,全方位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失败后,继续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曲折发展历程。
建议教师在教学中适当补充有关的文字与图片资料,增加学生对于这一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感性了解。
【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这是优势,但是高中历史教学不同于过去线条式的初中历史,需要学生更多思辨能力,这些过去没有过训练,这是劣势;高中学生具有探究的欲望,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积极因素,引导学生如何思考历史问题。
同时刚上高一的学生注意力更多的停留在感性思维的历史事件上,对历史演进趋势的原因、影响和评价缺乏理性思维的考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思维和能力的衔接,从直观、鲜活、有趣、动情的角度出发,通过巧妙的设计达到历史思维的升华。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南昌起义的背景和经过;理解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
(2)了解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等基本史实,探究“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的必然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长征的历程;理解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学会深入分析和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课本图片和相关文字材料的分析,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2)探究“长征精神”,初步掌握从不同角度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引导分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产生的背景及探索和形成过程,得出“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是一条惟一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考点同步解读1.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1)含义:“工农武装割据”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在领导武装起义、创建人民军队的基础上,在广大农村进行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并以此来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一种斗争形式,也是中国式革命道路必经的重要阶段。
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是“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一是“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在斗争实践中,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2)形成原因:中国革命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的。
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无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同时,中外反动势力特别强大,并且多聚集在城市里,力量相对集中,农村是反动统治力量薄弱的地方,易于突破。
从经济上看,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十分薄弱,工人阶级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不到0.5%,没有强大的工人阶级,就没有在城市发动革命的阶级基础。
从政治上看,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
因此,无议会可以作为合法斗争的阵地,无组织工人罢工和其他政治活动的合法权利,没有在城市进行大规模有组织的公开政治斗争的客观条件,因此中国只能走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
这就是说,中国革命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
看问题、想事情都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既要认清矛盾的普遍性,也要认识矛盾的特殊性,必须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本国实际相结合。
(3)主要内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主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红色政权存在的重要条件,是土地革命的保障;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根据地建设是中国民主革命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
人教版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5.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一道选择题和一道简答题,要求题目具有代表性、针对性,能够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作业要求:
1.学生需认真对待作业,确保作业质量,做到字迹工整,表述清晰。
2.作业完成后,进行自我检查,确保答案正确,避免低级错误。
4.关注国家命运,增强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信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情分析如下:
1.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国共十年对峙这段历史时期的了解可能较为肤浅,需要在本节课中进一步深化。
2.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方面有一定能力,但可能缺乏对历史背景、时代特点的深刻认识,需要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问题。
4.利用历史地图、时间轴等工具,增强时空观念,提高历史知识的整合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国共两党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作用,理解中国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团结合作、共同抗日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3.从历史事件中汲取经验教训,培养勇于担当、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8.加强课后辅导,关注个体差异。针对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给予个性化的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历史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情境创设法,通过展示一组反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图片,如南昌起义、井冈山斗争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这一历史时期的紧张氛围。随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国共两党会在这一时期展开激烈的斗争?这场斗争对中国革命和抗日战争产生了哪些影响?”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学习。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教案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课标要求】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南昌起义的背景和经过;理解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
了解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三次“围剿”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等基本史实,探究“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的必然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了解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长征的历程;理解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学会深入分析和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课本图片和相关文字材料的分析,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分组讨论,探究“长征精神”,初步掌握从不同角度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引导分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产生的背景及探索和形成过程,得出“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是一条惟一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
认识到这一革命道路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通过长征历程的学习和“长征精神”问题的讨论,培养不畏艰难险阻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增强直面困难、挫折的信心和勇气;通过遵义会议和长征胜利的学习,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自我完善、不断发展、具有创造力的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坚强保证。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遵义会议遵义会议是在长征途中革命危急关头召开的,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她表明中国共产党的成熟是通过自身的不断斗争实现的,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保证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
国共的十年对峙一南昌起义(一)背景1 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暂时转入低潮2 中共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里,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二)经过1 1927年8月1日,南昌,周恩来、贺龙等领导起义,全歼守敌,占领南昌城2 起义成功后,部队整编,准备南下3 途中损失严重。
部队一部分由朱德、陈毅领导转战湘南;另一部分进入海陆丰。
(三)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权的开始。
二土地革命(三)土地革命方针的确立——八七会议1召开:1927年8月7日,汉口2内容①清算错误:清算陈独秀的右倾错误思考:左倾?右倾?左倾:政治思想上超越客观,脱离社会现实条件,陷入空想、盲动和冒险的倾向。
“左”倾思想表现为急于求成,主观地夸大革命力量,轻视敌人力量和客观困难,在革命和建设中采取盲动的冒险的行动;或者在革命组织内部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采取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政策;或者在同盟军问题上实行关门主义,打倒一切。
右倾:政治思想上,认识落后于实际,不能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变化、前进,甚至违背客观发展规律的倾向。
右倾思想如果形成为系统完整的路线,并在实践中贯彻便成为右倾机会主义。
右倾机会主义在政治斗争中往往放弃原则,牺牲无产阶级根本利益而求得妥协,又叫右倾投降主义。
②确定方针: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③决定起义:决定秋收时节在湘赣边界发动起义3意义这次会议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共指明了方向(二)土地革命的准备——秋收起义1起义受挫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
进攻长沙受挫,放弃进攻思考:进攻长沙受挫教训?2转入农村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部队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中国农村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四)土地革命1范围:革命根据地2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3影响广大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详案)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详案)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家庭和个人在节假日选择外出旅游来休闲放松,现在我这里就有五幅旅游景点的照片,看看大家是否去过?(照片展示,学生回答)对,他们就是南昌、井冈山、瑞金、遵义和会宁。
如果有机会,大家想去这些革命圣地旅游吗?好,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我将满足大家的愿望,带领大家走近它们,进行一次红色之旅。
在旅行开始之前,先请大家结合学案自主学习教材的三部分,了解五个革命圣地的相关史实,为我们即将开始的旅行做准备。
好,下面我们就开始今天的“革命圣地,红色之旅”的旅程吧。
①首先,让我们走近南昌这座英雄的城市。
南昌起义的枪声已离我们远去,但英雄的身影却还在我们眼前。
请大家阅读材料后思考:1、中共发动南昌起义的原因?2、南昌为什么被称为“军旗升起的地方”?②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近井冈山。
先请一位同学介绍“八七会议”的相关内容(学生回答)。
八七会议作出了发动秋收起义的决定,秋收起义攻打长沙失利,毛泽东率领部队进入井冈山,建立了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毛泽东选择井冈山开辟革命根据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从群众基础、地理位置、敌我力量等方面分析)。
那么根据地建立之后为得到农民的支持,巩固红色政权,中共采取了什么措施呢?(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革命得到了根据地农民的大力支持,红色政权也不断巩固,但在当时,中国革命到底走什么道路,还是存在分歧的。
请大家阅读学案上的两则材料,然后分组交流讨论后面的两个问题。
(对第一小问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为出发点进行简要阐述)③告别了井冈山,接下来我们走近红都瑞金。
在“工农武装割据”这一正确思想的指导下,革命力量迅速发展,这也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恐慌,于是,蒋介石调集军队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围剿”,红军在毛泽东、朱德等人的正确指挥下,粉粹了国民党的三次“围剿”,使革命根据地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这也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创造了有利条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4.针对课堂讨论中的问题,结合自己的思考,撰写一篇反思日记,谈谈从国共十年对峙历史中得到的启示,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这些启示。
4.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交流欲望,但部分学生可能存在胆怯、自卑等心理,教师需关注这些学生的情感需求,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5.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提供适当的指导,帮助他们掌握历史分析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基本历史背景、重要历史事件、国共两党的政策和策略,以及这些历史事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1.请学生整理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事件,制作成时间轴,要求标注每个事件的关键信息,如时间、地点、主要参与人物等,并分析这些事件之间的联系及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2.结合课堂所学,选取国共十年对峙期间的某个重要政策或策略,分析其背景、内容和实施效果,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分析文章,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条理清晰。
3.分析国共两党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政策和策略,比较其异同,评价其成败。
4.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对历史事件、人物、政策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图片、地图、文献等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历史印象。
2.这些政策和策略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哪些影响?
3.从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江西省省级优课)
人教版《国共十年对峙》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一政治板块第十五课,是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六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开始阶段,是中国革命道路的开创阶段,也是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两次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在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这部分教材内容跨度很大,重要的历史事件较多,学习任务很重:如南昌起义、八七会议、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与实践、粉碎三次反革命“围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土地革命、中央苏区的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等等。
在课堂教学中无法过多介绍历史事件的细节,所以要求时间线索十分明晰。
2、学情分析本人执教班级为高一文科班,他们经过初中的学习,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技能,初中历史也对本课的内容有所涉及,学生应该对本课的内容不太陌生,已经有了初步的历史认识和历史评价能力。
但是本课的专业术语、名词、概念较多,内容枯燥缺少趣味,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
加上学生进入高中学习时间还不到一个学期,对于高中历史学习可能没有完全适应,应当适当把握内容深度,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采用创设情境、论从史出、问题探究和概括阐释等教学方法。
3、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识记武装起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遵义会议、红军长征等史实;通过对1927年和1935年中国革命形势的学习,分析研究国情,做出科学判断的能力,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理论与实践辩证关系的认识能力,明白国家、政党的政策路线的制定必须符合实际。
过程与方法:在师生对话中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探究历史问题,加深对历史实质的理解。
通过一些历史材料、历史地图,为学生探究历史问题提供历史背景。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了解到在那种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下,中国共产党人不屈不饶的斗志和精神,学习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
人教版必修1 历史: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教案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材分析】《国共十年对峙》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5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本节内容是了解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及红军长征的历程等基本史实。
理解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及长征精神的内涵。
认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道路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自我完善、不断发展、具有创造力的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坚强保证。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认识南昌起义的相关史实,分析南昌起义的背景和影响。
认识南昌起义的相关史实,分析南昌起义的背景和影响。
(2)了解“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和作用,归纳总结中共在1927至1936年工作重心实现了怎样的转移、探索出了怎样的新的革命道。
(3)认识红军长征的历程,遵义会议的召开,分析长征的原因和胜利意义,分析遵义会议召开的原因和意义,2.能力目标:结合大革命失败的史实,分析南昌起义的背景,结合现实分析南昌起义的影响,使学生学会联系的学习方法,将前后发生的事物联系起来,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分析事物发生的因果关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努力,艰苦探索,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开始独立自主地利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中国革命的问题。
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教学重难点】1.南昌起义的历史地位、“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和实践、遵义会议、长征的意义2.南昌起义的背景、国共对峙局面的形成、遵义会议的意义,理清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反抗和探索斗争的线索及成功之处。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是国共合作失败后两党对峙期间中共的努力探索革命新道路。
人教版必修一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教案
第十五课国共十年对峙【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一、学习目标1、知识和能力了解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如南昌起义,八七会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及“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三大主力红军会师。
正确理解南昌起义的意义,认识八七会议、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和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作用。
归纳中国共产党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发展过程,提高分析、综合、归纳、比较、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材料的分析,了解八一南昌起义的背景、意义,认识南昌起义既是中共吸取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指导学生全面深刻把握其历史地位。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了解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理解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掌握历史史实,总结历史规律的方法。
通过了解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及红军长征,遵义会议的内容、意义,理解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提高历史概括总结能力。
3、态度、情感、价值观通过学习南昌起义,认识到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党和革命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坚持革命斗争的伟大创举,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新局面,为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
了解中国共产党不断吸取革命斗争中的经验教训,纠正自身错误,认识探索中国革命道路,不断走向成熟的艰难的历程。
通过学习红军长征的史实,理解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对中国革命所产生的伟大意义,加深认识在今天现实生活中发扬长征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南昌起义和红军长征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后,及时吸取教训,开始武装斗争,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开始。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背景,包括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国共两党各自的政策和战略。
2.认识国共十年对峙期间的重要历史事件,如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长征等,并分析这些事件对国共关系和中国革命进程的影响。
4.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阅读,深入了解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国共的十年对峙》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教材和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事件分析,要求不少于800字。分析中需包括以下内容:
(3)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出贡献。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反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图片,如南昌起义、长征等,引发学生的思考:这些图片反映了哪个时期的历史?这个时期有哪些重要事件?
2.学生分享自己对图片的了解,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了解这一时期国共两党的斗争及其影响。
3.掌握国共两党在十年对峙过程中的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斗争,以及各自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4.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复杂矛盾,提高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能力。
5.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图片等资料进行历史研究的基本技能,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以下过程与方法:
5.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尊重历史事实,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出贡献。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山西省康杰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一、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1.背景: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2.过程:①准备:7月中旬,中共中央决定在江西南昌举行武装起义。
②初步胜利:8月1日发动起义,经过四个多小时的激战,占领了南昌城。
③最终失败:8月3日起南下,进攻广州。
最终失败,起义军余部转入农村。
解说:南昌起义的军队一部分由朱德、陈毅率领,转战湘南,后于1928年4月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会师。
另一部分进入海陆丰,与当地农民军会合。
最终起义军余部都转入农村,说明大城市敌人统治力量强大,革命力量逐渐转入农村。
4.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二、土地革命/苏维埃革命(1927年~1936年)1.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1)内容:①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②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解说:早期中共革命领导人大都意识到:“没有土地的果实,是不能发动群众的”。
“普遍的贫农,对于土地、财产的要求,不要说是为农村革命斗争的中心动力。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第一要素,对土地的渴望,是农民理解,接受走向革命最直接的利益驱动。
1989年, 有一个电视摄制组到红安县李家大屋去采访, 李先念儿时的伙伴韩跃先老人对着镜头回忆说“当年李先念动员我参加农会, 他说‘革命就是赌狠, 赢了就坐天下, 就有田种。
你不敢搞, 日后革命成功了, 分田的时候, 就没有你的份了’。
”这就是农民对“革命”的最朴实的理解。
③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2)意义: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解说:据党的六大所作的不完全统计,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被杀害的达三十一万多人,其中共产党人二万六千多人。
党的组织只能转入秘密状态许多地方的党组织被打散了。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doc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重难点】1、武装起义;土地革命的内容、意义;红军长征的原因、意义。
2、中国革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遵义会议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自主学习】1、南昌起义的背景:。
南昌起义的意义:。
2、八七会议的内容:。
八七会议的意义:。
3、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4、红军的长征原因:。
时间:年月—年月5、遵义会议内容:全力纠正,肯定了。
意义:结束了,事实上确立了,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知识结构及重、难点解析】一.南昌起义1、背景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了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为挽救革命,共产党开始用武装起义来回答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
2、南昌起义1927年8月,周恩来、朱德等领导南昌起义。
它虽然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但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教训:夺取中心城市的革命道路不符合中国民主革命的实际情况,所以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顺利。
二.土地革命1.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汉口)内容:会议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意义:这次会议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2、秋收起义和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1927年9月,毛泽东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号,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
起义军攻打长沙受挫后,毛泽东率余部向敌人防守薄弱的山区进军。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土地革命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开展土地革命。
影响: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4.“工农武装割据”思想(1)含义:毛泽东总结井冈山根据地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教学设计2: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一、教材解析1、分析《国共的十年对峙》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的内容。
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国共十年对峙的情况:南昌起义、土地革命和红军的长征。
本课讲述的是大革命失败后,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镇压和屠杀,中共领导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及探索一条新的革命道路的内容。
学习南昌起义意义重大,能让学生更多了解我党的斗争和人民军队创建的历史。
红军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重难点重点:南昌起义;红军的长征难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胜利”道路的探索;遵义会议3、目标知识与能力(1)结合中国土地革命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斗争的形势,剖析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革命胜利道路的正确性。
(2)理解遵义会议的内容和历史意义,由此探讨党的革命路线正确与否对革命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师生的对话,引导学生探索,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 利用材料、图片、地图等,为学生的探究提供历史背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 学习在革命处于低潮的情况下,中共力挽狂澜、扭转乾坤等史实,培养学生面对重大事件时,处变不惊的人生态度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
(2)让学生知道红军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体会并弘扬长征精神。
二、教学方法本课教学中运用图片、地图、音频视频材料等,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利用“图表演示—材料分析—解答问题”的方式掌握土地革命这一目内容。
利用“设置问题—进行讨论—总结归纳”方式开展探究,理解遵义会议在党的历史上的重要性。
此外,还贯穿常见的讲读法、讲述法。
1、学情分析我校高一学生只具备初步的自学能力,历史知识不广,语言组织能力不强,对于该课内容,主要停留在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和一些简单的分析上,学生的分析、归纳、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2、学法指导(1)课前预习: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熟悉教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背景:中共从国民革命失败中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
起义经过 1927.8.1 周恩来、贺龙等
占领南昌,成功后南下受挫,后兵分两路
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标志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权的开始
土地八七时间:1927、8、7 汉口
革命会议内容
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
武装起义
意义:给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背景:1927、 9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开始找到革命的正确道路的创建 1927、10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根据地土地革命实质:废除封建剥削
意义: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革命积极性
空前高涨
根据经济:进行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意义: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巩固了政权)地建政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背景:1930年起,毛、朱领导红军取得三次反“围剿”胜利设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1931年冬、瑞金、毛泽东、朱德
性质:代表广大工农群众的民主政权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毛泽东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红军的长征
“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经过 1934、10 中央红军开始长征,从江西瑞金出发
1935、 1 遵义会议内容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
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为政治局常委
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935、10 中央红军陕北吴起镇会师
1936、10 红二、红四与红一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胜利标志)
意义粉碎国民党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
开创了中国革命新局面
【评价样题分析及反馈】
1、中国共产党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里,开始认识到
A.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B.农民问题的重要性
C.掌握武装的重要性
D.建立根据地的重要性
2、“八七”会议
①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②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转入农村
③指出了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④决定开展土地革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④
3、八七会议在《告全体党员书》中指出:“在严重的环境下……我们要整顿自己的队伍,纠正过去严重的错误,而找到新的道路。
”“过去严重的错误”主要是指
A、放弃党对革命的领导权
B、“左”倾冒险主义
C、与国民党合作
D、专搞军事不搞政治
4、针对党内“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毛泽东撰写《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著作,作出了肯定的回答。
毛泽东所说的红色政权,最先建立的是
A、中央革命根据地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川陕革命根据地
D、川陕甘革命根据地
5、“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应包括
①党的领导②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③统一战线④根据地建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一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伟大传奇。
他所说的“伟大传奇”是指
A.湘赣边秋收起义
B.井冈山会师
C.第五次反“围剿”
D.长征
7毛泽东同志曾对一个外国来访同志说:“……哎!1927年老蒋够厉害啦!他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
可他没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对“孵出小鸡”最准确的理解是
A.发动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
B.找到井冈山的革命道路
C.遵义会议的召开
D.长征胜利完成
8、下列关于遵义会议的表达不正确的是
A.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
B.彻底清算了王明“左”倾错误路线
C.在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和红军
D.取消了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9、右图是江泽民同志参观某一纪念馆时的题词。
你认为这一题词应该出现在
A、井冈山纪念馆
B、南昌起义纪念馆
C、遵义会议纪念馆
D、秋收起义纪念馆
10、图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一论断的准确内涵是
A、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夺取全国革命胜利
B、建立抗日根据地,以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
C、开辟解放区,以夺取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D、开展游击战争,发动广大农民参加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