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解析版):专题17+环境保护
【考向预测】2020高考地理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专题汇总

【考向展望】2020高考地理环境问题及环境保护专题汇总01环境与环境问题环境的看法及分类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限制。
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限制人类,作使劲越大则反作用的限制力越大。
环境问题的表现:资源欠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世界环境变化环境问题产生的原由:(1)自然原由自然原由惹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迸发,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的自然灾祸(2)人为原由解决今世环境问题的重点是在尽可能短的期间内,控制世界人口的增添,使世界人口稳固在适量的规模今世环境问题的特色:1、危害的不行预示性2、过程的不行逆性3、规模的全世界性两种不一样的环境观:传统的环境观:人地关系——人地对峙基本看法:征服自然结果: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新的环境观:人地关系:天人合一,人地归一保持均衡与协调。
结果:良性方向发展可连续发展的看法和内涵(1)看法可连续发展就是既知足今世人的需求,又不对后辈人知足其自己需求能力组成危害的发展。
它是一个波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看法。
2)基本思想①鼓舞经济增添;②要保证资源的可连续利用和优秀的生态环境;③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3)中国的可连续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02环境污染与防治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的看法:指环境对外来物质拥有必定的消纳、同化能力。
环境污染的原由:在必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污染物排放超出其环境其自净能力,就会产生环境污染自净机理: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不一样水体的自净规律:河流>湖泊>地下水(原由从流动速度,更新周期,溶解氧考虑)重金属污染:污染物:各样重金属污染过程及危害:经过水体或食品链造成人或动物中毒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在淡水水体,称为“水华”;发生在大海,称为“赤潮”1、形成条件:较为关闭的海湾、湖泊等水体中,因为水体的流动性差,自净能力衰2、污染物:氮磷等营养元素3、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4、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②水质变坏③湖泊变沼泽5、湖泊沼泽化自己是一种自然现象,进度迟缓。
2020版高考地理第三部分 “环境保护”专题检测

[专题达标检测]1.(2018·佛山模拟)我国南部沿海某城市在近岸内湾发展浅海网箱养殖已有20多年历史。
但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近海水质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为解决污染问题,近年来该市积极在外海水域推行更接近于自然的深海网箱养殖。
下图为深海网箱养殖景观图和网箱示意图。
与浅海养殖相比,深海养殖减少了养殖区海水的污染,又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试分析其原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深海养殖与浅海养殖对比有优势的原因。
该题从环境和经济两方面入手寻找深海养殖的优势。
“经济效益”角度:深海地区空间大,受人类影响少,水质好,水产品质量高;“环境污染”角度:因空间大,受洋流、风浪作用影响,水流速度快,污染物质可以很快地扩散,利于污染物扩散。
答案:深海网箱养殖位于外海水域,空间大,水量多,海水自净能力较强(环境容量大);外海受到风浪和洋流影响,水体流动性较好,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降低污染浓度,减少了养殖区海水的污染;深海水域的水质好,养殖的水产品的品质好,可获得更高的价格优势。
2.(2018·襄阳模拟)我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城市化建设和棚户区改造,但在一些城区会看到这样一些现象:拆迁场所的砖头、石块、木材、瓦片形成渣土堆,大风一刮,尘土飞扬;地面、路面破损,有的地下水设施被破坏,渗水形成污流;场地毫无遮挡,各类垃圾遮地,气味难闻……针对拆迁工地出现的问题,试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解析:措施可以从拆迁前的预防和拆迁中的管控方面进行分析。
预防措施有建立健全拆迁条例等;拆迁中的管控措施可针对拆迁工地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如针对垃圾遍地的问题可采取及时清运的措施,针对工地扬尘可采取喷雾降尘等措施。
答案:建立健全拆迁条例,从源头治理,有序进行拆迁;场地四周建立临时围栏,工地封闭施工;建筑垃圾应及时清运;临时堆放的垃圾、渣土和裸露土地应全面覆盖防尘布、防尘网,实施喷雾降尘等措施;拆迁过程中防止水、电、气等设施损毁等。
2020高考地理复习专题限时集训: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限时集训(限时:45分钟)(对应学生用书第149页)1.(2019·内江市三模)毛乌素沙地位于鄂尔多斯高原南部、明长城中段西北的农牧交错带,年降水是250~440 mm,是世界各大沙漠中降水最多的区域。
1959年后,该区域的人们大力兴建防风林改造沙漠,2018年底,沙地消灭变成森林。
研究发现,植被根系会增加地表水下渗。
下图示意毛乌素沙地位置。
指出毛乌素沙地变成森林后地表径流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解析]毛乌素沙地变成森林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增强,截留降水的能力增强,会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同时延缓地表径流的汇聚,会导致地表径流变化缩小。
[答案]变化:地表径流减少,径流季节和年际变化变小。
原因:植被类型多样,截留降水效果更好;植被覆盖率高,延缓地表径流汇聚,调蓄地表水能力增强;地下根系发达,涵养水源能力强。
2.(2019·武汉市5月模拟)湖泛是富营养化湖泊水体在藻类大量暴发、积聚和死亡后,在适宜的气象、水文条件下,与底泥中的有机物在缺氧和厌氧条件下产生化学反应,形成褐黑色伴有恶臭的“黑水团”,从而导致水体迅速恶化、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的现象。
下图示意2009~2017年4~10月太湖湖泛分布。
说出诱发太湖湖泛的气象条件,并提出防治湖泛的措施。
[解析]根据材料,湖泛是富营养化湖泊水体在有大量藻类遗体条件下,在适宜的气象、水文条件下,与底泥中的有机物在缺氧和厌氧条件下产生化学反应,因此其产生需要藻类过量繁殖、水体富营养化、缺氧、厌氧条件。
其中,持续的高温、低气压较易发生化学反应,图中显示湖泛主要集聚在太湖西北湖区,因此湖泛还需要较稳定的东南风。
防治湖泛需要排除藻类过量繁殖条件、避免水体富营养化,减少水体中的藻类,清理底部淤泥,这就需要控制检测污水排放,使其达标后排放,并及时清理藻类,疏浚底泥,并随时监督预警及时调整举措。
[答案]持续的高温、低气压和较稳定的东南风。
(任答一点)实施污水达标排放;及时消除藻类;疏浚有污染的底泥;加强监督预警。
【高考同期声】2020届高考地理(通用版)大1轮复习配套试题:第十七章 区域生态环境

精品题库试题地理1.(2014湖北省八校高三第二次联考,8)图4为我国某温带地区不同系统人口、耕地、草场资源统计图,回答下题。
下列选项中不符合该区域可持续发展方向的是A. 利用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优势,发展马铃薯等无公害蔬菜种植B. 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油料作物产量C. 以市场为导向,依托资源优势,加大科技投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D. 适度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解析] 1.此地处于农牧过渡地带,在土地利用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农牧业的协调,过度农耕会破坏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所以B项说法错误。
2.(2014湖北省八校高三第二次联考,6)图4为我国某温带地区不同系统人口、耕地、草场资源统计图,回答下题。
关于该地的叙述正确的是A. 耕地面积:农牧结合区>草甸草原区>荒漠草原区B. 该地不可能出现水土流失C. 荒漠草原区人口总数少,对环境破坏小,环境质量好D. 草甸草原区植被覆盖率高,不会出现扬沙、沙尘天气[解析] 2.从图中看农牧结合区人口最多,人均耕地面积也最多,所以耕地总面积也最多,草甸草原区和荒漠草原区人均耕地面积差别不大,但草甸草原区明显比荒漠区人口多,所以耕地总面积要大于荒漠草原区,A项正确. 农牧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利用不合理时,既可能出现水土流失也可能会出现土地荒漠化现象,因此BD项错误;荒漠草原区水分条件最差,生态环境最脆弱,C项错误。
3.(2014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下学期二调,7)学生地理兴趣小组对某小流域进行水土流失的调查,根据图文资料回答下题。
下图是同学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的坡度与单位面积产沙量关系曲线,其中符合水土流失一般规律的是()A. ①B. ②C. ③D. ④[解析] 3. 坡度小的地方,受雨面积大,径流量大,但流速小,侵蚀程度小,随坡度增大,侵蚀强烈. 水土流失严重,当坡度大于40°~50°;受雨面积小,虽流速大,但径流量小,侵蚀强度较小,所以坡度< 20°时,产沙量较小,> 20°时,产沙量增加迅速,未达到40°之前维持较高的水平,故选A。
2020届高三新高考地理大复习知识点总结强化练习卷: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1.(2019·武汉市4月调研)近年来,我国垃圾分类遇到了“有倡议、缺标准、有试点、少管理,进展迟缓”等一系列难题,城市垃圾分类迟迟无法落实推行。
2019年1月19日,武汉市宣布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试点。
下图示意武汉市单位(公共机构和相关企业)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类别。
请列举两种“可回收物”垃圾,并为武汉市落实推进“垃圾分类”提出建议。
[解析] 可回收物是指经加工可以成为生产原料或者经过整理可以再利用的物品,主要包括废纸、塑料、金属、玻璃等。
相关建议:一是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大力推广定时定点投放制度,组织志愿者值守指导。
二是明确各部门、街镇职责,将垃圾分类工作纳入专项督查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开展监督检查;统筹居委会、业委会、物业等力量,将垃圾分类纳入社区日常议事内容,广泛征询居民意见、建议,做深做细社区垃圾分类实施方案。
三是加大入户宣传力度,探索适合不同类型小区和居民群体的宣传办法,讲清、讲透、讲好垃圾分类的意义;大力开展“小手牵大手”活动,培育青少年垃圾分类、保护环境的良好意识和习惯。
[答案] 可回收物:废纸、废塑料、废玻璃、废金属、废织物、废电器电子产品、废弃大件可回收物(任答2点即可);建议: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促进垃圾分类政策落实;加强宣传教育,充分调动公众积极性;设置(智能)分类设备,完善公共硬件设施;建立公众“绿色账户”,实行(积分)奖励制度等。
(任答3点即可,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2.柘沟镇位于鲁中南山区,花岗岩和陶土质量上乘且储量丰富,形成了石材加工、陶土加工等特色产业,目前已有200多家石材加工厂。
用柘沟陶土烧制的鲁柘澄泥砚被认为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
随着花岗岩和柘沟陶土的大规模露天开采,水资源被大量耗用,一些环境问题也显现了出来。
试说明柘沟镇花岗岩和陶土开采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解析] 主要从花岗岩和陶土开采过程中对当地的土地资源、植被、地下水、生物多样性等的不利影响方面进行分析,同时花岗岩和陶土开采后的矿渣堆积也会给当地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2020高考地理最新题库大全 试题分项专题19 环境保护

2000-2020年高考地理分类汇编专题19 环境保护2020年高考试题解析(2020年高考上海卷)(六)臭氧在大气中的含量虽少,但对地球生命至关重要。
15.臭氧层对地球生命起到保护作用,这是因为臭氧层能够A.降低大气温带B.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C.促发光化学反应D.分解人类活动排放的废气【答案】B【解析】考查臭氧对地球“保护伞”的作用原理,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对地球生命起到保护作用。
16.据观侧,地球上空臭氧空洞现象最为严重的地方出现在A.青藏高原上空B.北极附近上空C.南极附近上空D.北美大陆上空【答案】C【解析】考查南极目前臭氧空洞地理事实,地球上空臭氧空洞现象最为严重的地方南极附近上空。
(2020年高考新课标卷)44.(10分)环境保护某区域内湿地呈斑块状分布。
表1中的数据反映该区域湿地的变化。
表1阅读资料,分析该区域不同时段湿地变化的特点,说明湿地变化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答案】变化特点:1976-1986年,湿地斑块数量显著增加,湿地破碎,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
1986-2005年,湿地斑块数量和面积明显减少,湿地萎缩。
不利影响:涵养水源能力减弱;小气候变差;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侵蚀加剧;生态平衡破坏;生物栖息地减少;生物种类(数量)减少等。
【解析】对比表中不同年份的数据的变化,可知1976-1986年,湿地斑块数量显著增加,湿地破碎,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
1986-2005年,湿地斑块数量和面积明显减少,湿地萎缩;结合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可知湿地减少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有:涵养水源能力减弱;小气候变差;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侵蚀加剧;生态平衡破坏;生物栖息地减少;生物种类(数量)减少等(2020年高考北京卷)40.(23分)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日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1974年联合国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日益突出全球理念,倡导全球合作。
2020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森林:大自然为您效劳”森林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示例表大气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一氧化碳等;降低风速,吸附飘尘水文蒸腾水汽的一半以上重新参与水循环土壤根系固持土壤;枯枝落叶层吸收一定量的降水生物为半数以上的物种提供栖息地(2020年高考山东卷)32.【地理-环境保护】图13为我国区域示意图。
2020高考地理复习练习17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含解析新94

课练17 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双基达标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独立第三方大数据分析机构标准排名研究院发布了2016中国“氧吧城市”排行榜,“绿色肺活量”是评选“氧吧城市”的重要指标,“绿色肺活量”体现了绿色植被制造氧气和吸附尘埃的能力。
据此完成1~2题。
1.我国北方城市的“绿色肺活量”季节变化较南方城市大的原因是北方城市植被主要是(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C.针叶林 D.常绿硬叶林2.影响入选“氧吧城市”排行榜的因素有 ( )①空气质量优良天数②市域森林覆盖率③建成区绿化覆盖率④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⑤市域经济总量A.①②③ B.②③⑤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⑤答案:1.B 2.C解析:第1题,我国南方地区植被主要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方地区植被主要是温带落叶阔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秋冬季落叶,故北方城市“绿色肺活量”季节变化较南方城市大。
第2题,“绿色肺活量”体现了绿色植被制造氧气和吸附尘埃的能力。
因此,空气质量是一个重要指标。
森林、绿地都影响植被制造氧气的能力。
市域经济总量与入选“氧吧城市”排行榜无关。
(经典题)下图分别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和劳动力在各行业中的百分比图。
读图回答3~4题。
3.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中,字母E→F阶段反映的是( )A.城镇化进程进入加速阶段B.城镇化进程进入衰退阶段C.出现逆城市化现象D.城乡差距扩大4.在劳动力在各行业中的百分比图中,甲、乙表示不同城市化阶段的就业比重状况,其中乙最可能处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中的 ( )A.C时段 B.D时段C.E时段 D.F时段答案:3.C 4.A解析:本题组考查城市化进程及特点。
第3题,E→F阶段反映该城市城市化水平是在较高(90%左右)的情况下下降,应为逆城市化现象,C项正确;城市化加速阶段对应的应为B→D阶段,A错;逆城市化是城市化进程发展到很高的水平,城市化速度基本停滞,但不是衰退阶段,B错;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乡差别缩小,D错。
2020版高考地理(人教)一轮复习练习:第十七章环境问题与环境管理课时规范练33含答案

阶段Ⅰ中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①雾霾频发 ②水土流失 ③全球气候变暖 ④森林破坏①② B.③④①③ D.②④阶段Ⅱ所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主要是( )地理环境决定论 B.人类中心论人地伙伴论 D.天人合一论1.D2.B第1题,阶段Ⅰ是农业社会,人类经济活动以农业生产为主,可能产生森林破坏和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雾霾频发、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工业生产过程中引起的环境问题,发生在工业社会。
第2题,阶段是工业社会,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强大,产生了人类中心论的人地关系思想。
赤潮是海洋中由海水富营养化造成的常见污染类型。
20~30 ℃是赤潮发生最适宜的温度范围,赤潮发生的环境条件如下图所示。
据此完成3~5题。
根据赤潮发生的主要环境条件可以判断,在我国较易发生赤潮的海域一般是①南方近岸海域 ②城市近岸海域 ③北方近岸海域 ④乡村近岸海域C.①④D.③④对该地土地利用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湿地面积明显减少 B.居住用地变化不大林地面积显著下降 D.工业用地增加最多土地利用变化对该地区生态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生物多样性增加湖泊对气候的调节能力下降水污染加重湖泊对长江的调蓄能力加强6.A7.B第6题,对比两幅图可知,大面积的湖面变成了聚落、杨树、鱼塘、泥滩,说明湿地面积明显减少项正确;聚落占地面积增加,规模扩大,说明居住用地变化大,B项错;林地面积增加,C项错;聚落用地与农业用地大于工业用地,D项错。
第7题,由于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故生物多样性减少,A项错;湖泊面积减小,说明湖泊对气候的调节能力下降,B项正确;水污染属于环境污染问题,C项错;湖泊面积减小,对水圈无影响②排放的气体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第8题,海底石油也是来自岩石圈的,但对水圈有影响;②排放的是二氧化碳,而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是氟氯烃化合物;绿色植物可通过光合作用大量吸收氧气,从而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弱温室效应;④要经地壳变动后经长时间变质形成煤炭和石油,而非在重熔再生作用下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校对打印版本 2015年高考地理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7环境保护 (四)(2015•上海卷地理)赤潮是海洋中由海水富营养化造成的常见污染类型。20-30℃是赤潮发生最适宜的温度范围,赤潮发生的环境条件如下图所示。
8、根据赤潮发生的主要环境条件可以判断,在我国较易发生赤潮的海域一般是( ) ①南方近岸海域 ②城市近岸海域 ③北方近岸海域 ④乡村近岸海域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9、我国沿海赤潮一般发生在( ) A、9月到11月 B、12月到2月 C、3月到5月 D、6月到8月 10、如果赤潮发生的海域,有寒冷的沿岸流经过,其对赤潮的影响是( ) ①使污染区域更集中 ②加剧污染程度 ③使污染区域更分散 ④减轻污染程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8、A 9、D 10、D 【解析】 试题分析; 8、赤潮易发生在20°—30℃的温度范围内,我国南方纬度低,热量条件好,适宜赤潮生物的生长。城市近岸海域向海洋排放大量废水为赤潮生物提供了生长必须的营养。我国北方及乡村近岸海域温度及营养供应上不利于赤潮生物生长。A正确。 精心校对打印版本 9、夏季海水温度高,陆上处于汛期入海径流量大,带来大量营养盐类,适宜赤潮生物的繁殖。D正确。 10、洋流可扩大污染物的污染范围。寒流能降低表层海水的温度,减缓赤潮生物的生长速度,进而降低赤潮危害。D正确。 考点:赤潮。 【名师点睛】该题以赤潮的形成的地理环境条件为材料,考查学生具备较强的快速获取地 理信息和读图分析能力。根据题干“20-30℃是赤潮发生最适宜的温度范围,赤潮发生的环境条件图”,可以推出我国较易发生赤潮的海域一般是水温较高的南方近岸海域和海水富营养化较严重的城市近岸海域,发生的季节是气温较高的夏季。
(2015•新课标全国2)44.(10分)【环境保护】
贵州省某喀斯特山区石漠化严重。农民在山上放牧、砍柴、找土种玉米,当地农民反映,山上的土一年比一年薄,一发大水,土全被冲走了,玉米也被冲走了,石头越来越多,最后连玉米也无法种了,生活越来越困难。 简述为改善环境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当地政府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答案】(10分) 严格管理,恢复自然植被:将农业生产活动限制在适宜的地方;不适宜的地方实行严格保护措施,避免人类活动扰动土层,以逐步恢复自然植被。 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如选择免耕的农作物,改牲畜放养为圈养等,以避免农业活动过多扰动山地很薄的土壤层。 合理规划,控制人口数量:按环境承载力规划人口,将超过环境承载力的人口转移到适宜的地区。 经济补贴措施:给农民适当经济补贴(包括粮食、商品能源等),解决农民的生活用粮、用柴等问题,帮助农民开辟新的生计(如手工业、第三产业等),或以经济手段鼓励农民主动保护和恢复植被。 精心校对打印版本 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通过实际情况的对比,使农民认识保护山坡、石间土层的重要性,提高农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吸引社会力量:以优惠的政策鼓励个人和企业参与保护和治理环境。 客土移植:将土壤资源丰富地区的土壤转移至该地区。 (每答出1项措施得2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评分,但本题满分不得超过10分。) 【解析】 试题分析: 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云贵高原水土流失,出现石漠化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人口快速增长,引起土地资源的过度利用,出现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造成的,因而要加强管理,恢复自然植被,引导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采取经济补贴的形式鼓励农民自觉保护环境,帮助农民寻找新的经济来源,提高经济收入,同时也要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和治理环境,在土壤资源丰富的地区实施客土移植,以有效快速恢复植被。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环境保护,具体抽样考查水土流失造成的土地荒漠化防治政府能采取的具体措施,属于生态破坏。
【名师点睛】本题组以近年来贵州省某喀斯特地貌山区的石漠化现象为切入点,文本形式提
供材料,指出了石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考查石漠化防治的政府能采取的具体措施。分析文字材料可以看出该地区因经济贫困,在山区开垦、放牧、砍柴,暴雨冲刷造成水土流失,基岩裸露,发生石漠化,所以要想减少石漠化的发生,应该退耕、限牧、限樵,提醒学生要注意的是本题关键词是“政府”,所以应该是政府能采用的“政策性”或“宏观工程性”措施,并且以"改善环境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前提。 (2015•新课标全国1)44、(10分)【环境保护】 近年来,我国道路施工愈加注重保护环境,喀斯特地区土层薄,保护土壤尤为重要。在南方精心校对打印版本 喀斯特地区修建公路,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前后需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在工程结束后,仍在原地维持土壤的生产功能。 指出为达到保护土壤的目的,在南方喀斯特地区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前后应采取的措施,并简述理由。 【答案】措施:之前,将土壤移走,集中堆放并作保护措施(四周围挡,表面覆盖)。(3分)之后,将土壤再覆盖在石料开挖场或弃料堆放场的表面,并采取防止土壤流失的措施。(3分) 理由:喀斯特地区土层薄,易被移走;南方地区雨水多,土壤易流失,需保护。(4分) 【解析】 试题分析: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润,降水丰富,流水侵蚀作用强烈。在开挖石料之前,应收集表层土壤并就近集中堆放,在堆放过程中,可建设围墙以防止水土流失。堆放弃料后,应对弃料进行压实,把收集的土壤平铺到弃料上,并采取防止土壤流失的措施以利于复耕复种。措施:之前,将土壤移走,集中堆放并作保护措施(四周围挡,表面覆盖)。之后,将土壤再覆盖在石料开挖场或弃料堆放场的表面,并采取防止土壤流失的措施。理由:喀斯特地区土层薄,易被移走;南方地区雨水多,土壤易流失,需保护。 考点:土壤保护 【名师点睛】该题以喀斯特特殊土层条件为材料,考查在工程建设中,如何保护土层,保护土壤的肥力,保护好生态环境。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审题清楚,在“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的前后需采取必要的措施”,注意从开挖石料、堆放弃料之前和之后分别采取的针对性措施,同时需注意结合喀斯特地形水土流失严重的特点。该题难度较大,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和推理能力。 精心校对打印版本 (2015•四川卷)农业化肥使用会增加河水中的NO3-,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会增加河水中的PO43-。下表为亚马孙河、密西西比河、长江、黄河四条河流中的NO3-和PO43-的尝试数据。读表回答下列各题。
9、表中代表亚马孙河的序号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若只考虑河流补给,黄河中游河水流经下游,NO3-和PO43-的浓度( ) A、均显著增加 B、均不会增加 C、NO3-减少, PO43-增加 D、NO3-增加PO43-减少 【答案】9、C 10.B 【解析】 试题分析: 9、根据表格中NO3-和PO43-离子的含量,①、②、④的含量高,说明沿线的人口、经济活动多,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放的多,水体中NO3-和PO43-离子的含量多, A、B、D错。亚马孙河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河流水量大,人口、工业活动少,排放污水少,所以NO3-和PO43-离子的含量最低的③是亚马孙河,C对。 10、若只考虑河流补给,不考虑支出,黄河中游河水流经下游,因缺少支流注入,水量不会变化。也不考虑沿线污染物质向河道中排放,河流中NO3-和P O43-离子的浓度不会增大,所以河流中NO3-和PO43-离子的浓度均不会增加, B对。A、C、D错。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区域河流污染物来源差异,影响河流污染物含量的因素。 精心校对打印版本 【名师点睛】 根据材料,河流污染源主要来自工业污水或生活污水。影响河流污染物含量的因素与污染物排放量有关,与河流水量大小有关。经济越发达地区,排放的污染物质越多,经济落后地区,排放的污染物质少,排放量与河流污染物含量成正相关。河流径流量与污染物质含量成负相关。根据亚马孙河的径流量大小,沿岸地区的经济状况,可以判断污染物质含量最少的是亚马孙河流域。根据黄河水系特征,下游是地上河,几乎无支流注入。要注意条件,只考虑河流补给,就是不考虑排放污染物情况,也不考虑河流的支出情况,河流中NO3-和PO43-离子的浓度不会变化。
(2015•福建卷)C.【选修6—环境保护】
图20示意我国东北某区域不同时期人口数量和耕地、湿地面积的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该区域湿地面积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9分) (2)简述该区域保护湿地应采取的主要措施。(6分) 【答案】 (1)(9分) 特点:湿地面积减少。 原因:由于人口增长,耕地需求增加,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建设用地需求量增大,促使人类大幅开垦湿地。(2)(6分) (2)退耕还湿地;建立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应重视湿地保护;提高群众保护湿地的意识, (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从图示数值分析,该区域湿地面积在减少。联系人口和耕地面积变化分析其原因,人精心校对打印版本 口增长,耕地需求增加,人们开垦湿地面积增加;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导致城镇化水平提高,建筑用地面积增加,占用湿地面积增加。 (2)从湿地减少原因分析采取的措施,所以要退耕还湿地,工程建设应重视湿地保护。另外从法律法规分析,还要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群众保护湿地的意识。 考点:湿地减少原因及保护措施。 【名师点睛】湿地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湿地作用:提供水源;补充地下水;调节流量,控制洪水;保护堤岸,防风;清除和转化毒物和杂质;保留营养物质;提供可利用的资源;保持小气候;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航运;旅游休闲等。 (2015•江苏卷地理)D.[环境保护]美国先后出台过多部有关土地利用的法规,如1934年出台了“泰勒放牧法”,1935年出台了“水土保持法”等,这些法规对美国资源与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图是美国过去200年来草地面积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过去200年美国草地面积变化特点是 ▲ 。(2分) (2)20世纪30年代,美国中西部春季“黑风暴”频发,其产生的自然条件是 ▲ 、 ▲ 。(2分) (3)“泰勒放牧法”和“水土保持法”对美国资源与环境产生的影响是 ▲ 。(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