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摩擦力”教学设计的两种思路分析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分析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分析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特点,理解静摩擦力、动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公式计算摩擦力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引入、小组合作讨论和实验模拟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研究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确摩擦力的概念和特点,掌握摩擦力的计算公式。
2.教学难点:理解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公式计算摩擦力的大小。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汽车在行驶时能够停下来?引导学生进入本堂课的主题,引出摩擦力的概念和作用。
2.概念讲解:通过教师简洁明了的讲解,向学生介绍摩擦力的概念、物理意义和作用。
让学生了解到摩擦力是一种阻碍物体相对运动和相对滑动的力,它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3.实例分析:给学生一个小组任务,让他们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观察和讨论,找出物体相对运动和相对滑动的原因以及摩擦力与物体之间的关系。
4.计算练习:通过实验模拟,采用数值法探究物体受摩擦力的影响因素,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运用公式对摩擦力进行计算。
通过多道题目的练习,加深学生对摩擦力计算的理解和掌握。
5.实验演示:教师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演示,展示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向学生解释实验现象和原理,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减小滑动摩擦力。
6.小结与拓展: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难点,以及摩擦力的意义和应用。
并拓展与摩擦力相关的知识,让学生了解到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如路面的摩擦力对汽车行驶的影响等。
四、教学手段:1.板书:对课堂重点知识进行梳理和整理,清晰明了。
2.实验模拟:通过实验模拟,让学生亲自观察和操作,加深对摩擦力的理解和感受。
3.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分享,鼓励学生和同伴互相交流和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静摩擦力教学分析
静摩擦力的教学分析摘要:静摩擦力的教与学,始终是高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
由于不正确的生活经验和错误前概念的影响,导致学生对静摩擦力的认识产生了误区。
本文笔者结合指导学生反思性学习实践的研究和教学体会对此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静摩擦力;条件;方向;大小正文:静摩擦力,在高中物理力学部分,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很头痛的力,有不少的学生在分析此力时,对此力是否存在,以及大小、方向等问题把握不准,经常出错。
即使通过高一和高二阶段的学习,到了高三第一轮复习时,我们仍能发现,许多学生对摩擦力的认识还是存在很多缺陷甚至是一些误区。
对一些静摩擦力情景的分析,许多同学给不出满意的解释,甚至通过同学间的短暂讨论后,才勉强能自圆其说。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笔者就结合教学实践,举例谈谈静摩擦力教学中的几点心得。
一.静摩擦力产生条件的分析部分学生尚能熟练地背诵什么叫静摩擦力,但忽略对静摩擦力产生条件的理解,而这恰恰是全面认识摩擦力的关键。
我们只有将此讲清楚,才能帮助学生掌握静摩擦力的概念。
教学中应该向学生突出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缺一不可。
产生静摩擦力的条件有: (1)物体直接接触; (2)两接触面均粗糙; (3)接触面上有相互作用的弹力; (4)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
这四个条件紧密联系,缺一不可。
显然不接触或虽然接触但接触面是光滑的,则肯定不存在摩擦力,但满足条件(1)(2)而缺少(3)(4)中的任一条件也不会有摩擦力。
如一块砖紧靠在坚直墙上下滑,就是不具备条件(3),故不可能受到摩擦力。
又如静止在粗糙水平面上的物体它缺少条件(4),故不存在摩擦力,由于学生不明确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导致答案错误屡见不鲜。
这四个条件中,前三个容易看出,也是必要条件,如果前三个条件都不能够满足的话,那就不用讨论静摩擦力的存在了,如果前三个条件都满足,那么就要认真的分析物体间有无相对运动趋势,也是较难分析的一个条件。
静摩擦力教学设计
静摩擦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理解静摩擦力的概念和性质;2.掌握求解静摩擦力大小的方法;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黑板、白板笔、教学PPT。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铅笔、直尺。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在黑板上写下“摩擦力”二字,然后与学生一起讨论他们对摩擦力的认识。
引导他们思考:什么是摩擦力?什么情况下会有摩擦力的产生?摩擦力有什么作用?2.概念讲解(15分钟)通过上述导入引出“静摩擦力”的概念,然后在黑板上写下定义:“当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时,如果没有发生相对运动,即使施加作于物体上的力逐渐增大,两物体间的摩擦力也保持不变。
这种摩擦力我们称之为静摩擦力。
”接着,向学生解释静摩擦力的性质,如:1)两物体间的静摩擦力的大小与两物体接触面积成正比;2)两物体间的静摩擦力的大小与两物体间的垂直力成正比;3)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3.求解静摩擦力的方法(20分钟)3.1将教室桌上的一本书放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当两个物体之间没有发生相对运动时,我们如何知道静摩擦力的大小?3.2引导学生分析:当两物体没有发生相对运动时,静摩擦力与施加在物体上的力相等。
因此,我们可以先求解施加于物体上的力的大小,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等于施加力的大小,得到静摩擦力的大小。
3.3在黑板上给出一个实例,解释如何通过计算来求解静摩擦力的大小。
并让学生跟随计算过程,完成具体计算。
4.计算实例练习(20分钟)4.1在黑板上列出几个计算静摩擦力的实例,要求学生参与计算过程。
4.2分组完成以下实例计算:实例1:一物体以25N的力向右移动,静摩擦力为20N,求物体受到的合力及合力的方向。
实例2:一物体以20N的力向左移动,静摩擦力为15N,求物体受到的合力及合力的方向。
5.总结归纳(10分钟)总结静摩擦力的性质和求解方法,强调学生在计算静摩擦力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静摩擦力》教学设计
静摩擦力》教学设计通过探究实验、合作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科学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理研究的兴趣和自信心,消除研究物理的畏难情绪,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的判断。
教学难点】静摩擦力的方向的判断。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引起学生对摩擦力的认识和兴趣。
二、讲解(10分钟)1.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相对运动趋势为零,但有相对运动趋势的可能。
2.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3.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及其最大值。
三、探究实验(30分钟)1.设计实验,探究静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
2.合作交流,总结实验结果,归纳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的判断方法。
四、巩固提高(10分钟)通过练题和教师点拨,加深对静摩擦力的理解和掌握。
五、总结反思(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收获,反思自己的不足和提高方向。
板书设计】静摩擦力产生条件:相对运动趋势为零,但有相对运动趋势的可能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变化范围及最大值通过进行实验,我们可以研究到从实验结果总结规律的方法,并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
同时,我们也可以掌握控制变量的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包括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而教学难点则在于设计方案,探究影响最大摩擦力大小的有关因素,以及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在教学流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学生归纳摩擦的种类、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以及根据实验得出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等步骤来进行教学。
最后,我们可以进行小结,包括知识、方法、探究过程,并布置作业。
为了进行实验,我们需要准备木板小车及钩码、弹簧测力计、毛巾、地毯、玻璃板、长木板、米、塑料杯、筷子、水等实验器材。
静摩擦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物理必修一《静摩擦力》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对于摩擦现象学生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根据这一认知实际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和过程,了解静摩擦力的规律,实现学科核心向学生核心的转移,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通过具体事例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材分析高中物理的难点在于受力分析,受力分析的难点在于摩擦力的分析。
摩擦力是力学中的三大性质力之一,正确认识摩擦力对后面知识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节课中,静摩擦力的方向判断是难点,教师要试图将学生初中学过的相关概念与本节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教学中要力图从实际出发,让学生从产生的条件、三要素探究静摩擦力的规律。
通过探究实验去加深巩固。
1、本节包括以下四部分的内容:1.静摩擦力的概念;2.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3.静摩擦力的三要素;4.探究实验:静摩擦力的方向和大小。
2、本节教材的内容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探究性,虽然静摩擦现象我们并不陌生,但静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我们却并不熟悉,这留给我们一定的探究空间。
二是实用性,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具体运用,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三、学情分析1、通过初中物理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及物理研究方法。
学习方法仍以初中的记忆和模仿为主2、学生已掌握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和二力平衡的有关知识。
刚学习过重力、弹力等基础知识3、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且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有关这方面的生活体验。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静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会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和大小。
②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及其与正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
③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学习静摩擦力的概念和三要素,了解物理学常用的方法:控制变量法、间接测量法②初步了解科学的探究方法并体验探究过程。
静摩擦力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的条件,掌握在简单情况下从二力平衡条件去 在 乙书 中拉 动 甲书. 引导学 生分 析 ,甲书不 能 判断静摩擦力是否存在 ;知道静摩擦存在最大 在 乙书 中拉 动 的直接原 因是 什么 ? 值 ,其值由两物体间的压力,接触面的材料及 教师 :乙书把 甲书夹 紧 了的意思是 甲、乙 两 书页 间互 相 挤压 ,产 生 了较 大 的压 力. 我 粗糙程 度决定 ;知 道静摩 擦力在 生产技术 中的 们知 道压力 是 弹力 ,压 力 的方 向总是垂 直于接 应用. ()通过观察演示 实验,概括出静摩擦 触 面的 ,与 甲书受到 的拉力 方 向垂直 ;这两个 2 力产 生的 条 件 及 特 点 ,培 养 学 生 的 观 察 、概 力不 会平衡 . 因此 ,说 乙书夹紧 甲书 ,阻碍 甲 书被 拉动 的话 ,不符合 二力 平衡 的条件 ,是 不 括 、分析综 合 的能力. ( ) 渗透 物 理 学 方 法 的教 学 ,在 分 析 物 对 的.所 以 ,使 甲书不 能在 乙书 中拉动 的直接 3
.
6.
静 摩 擦 力 的 教 学 设 计 与 反 思
第 2期
摩擦力叫滑动摩擦力.这两 类摩擦力有各 自 的特 点 ,它 们 的产生 条件 、大小 和方 向也有 各
自的规律 ,本节课 先 研究静摩 擦 力.
( 板书 ) 一 、静摩擦 力
( 书 )2 板 .静摩 擦 力 的大小 和方 向 : [ 验 4] 继 实 验 2,断 续 摇 动 绞 车 ,使 实 拉力 在逐 渐增 大 的过程 中 ,依 次定 格 为不 同拉 力时 ,方 木块 都保 持静 止状 态 . ( 师 以明 快 教
静摩擦力教案
姓名:吴帮余课题:静摩擦力课题:静摩擦力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在具体情境中能够判断静摩擦力是否存在。
②掌握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能熟练的判断出静摩擦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③了解静摩擦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探究静摩擦力的方向和大小的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②学会运用二力平衡和受力分析解决力学问题。
③通过对生活中摩擦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利用实验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让学生学会主动获取知识。
③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二、教材分析《静摩擦力》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三节摩擦力的第一课时。
静摩擦力的知识贯穿于整个经典力学的体系中,本次可内容既是对初中所学内容的拓展,又是学习大学物理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且其在生产生活中无处不在。
这一节内容跟前面两节一样是力学的基础内容,静摩擦力在许多情况下“若有若无”且方向不定,所以正确认识静摩擦力对后面知识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静摩擦力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习它还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三、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对向是高一学生,经过前面几章的学习已有一定的探究能力。
由于初中学过一些简单的关于摩擦力的知识他们对摩擦力会有一些简单的认识,但由于静摩擦力的复杂性很多地方的理解对他们来说有一定困难,加上他们以感性思维为主,理性思维欠缺容易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
特别是对相对运动趋势的理解存在较大的认知障碍。
四、重点的难点1、静摩擦力的有无、方向、大小。
2、难点相对运动趋势、最大静摩擦力。
五、教学方法1、教法实验法、启发法、讲授法、演示法等。
2、学法探究法、观察法、合作等。
六、教学理念以生为本,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知识的同时尽可能多的向学生展示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真正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静摩擦力教案
静摩擦力教案教案名称:静摩擦力的教学设计教案目标:1. 了解什么是静摩擦力以及它的概念和特点;2. 掌握计算静摩擦力的方法和公式;3. 学会分析静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学重点:1. 静摩擦力的概念和特点;2. 计算静摩擦力的方法和公式。
教学难点:1. 理解静摩擦力的概念和作用;2. 运用公式计算静摩擦力。
教学准备:1. 模型车辆或类似的物体;2. 平滑的表面;3. 板块或类似的物体。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教学(5分钟)通过问题导入教学,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一个物体放在光滑的表面上不会自己动呢?请学生进行讨论,然后老师给出答案:这是因为表面上的静摩擦力阻止了物体的运动。
Step 2:引出静摩擦力的概念及特点(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静摩擦力的概念和特点,包括:静摩擦力是两个表面紧密接触的物体之间的摩擦力;静摩擦力是当物体尚未开始运动时产生的;当物体开始运动时,静摩擦力会转变为动摩擦力。
Step 3:练习计算静摩擦力的方法(15分钟)教师提供一些实例并引导学生进行计算,例如:一个物体被放置在斜面上,如果斜面的角度是30度,物体的质量为5千克,求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
方法和公式:静摩擦力=物体的质量×重力加速度×sin(斜面的角度)。
学生根据提供的公式,自己计算并解答问题。
教师可以逐步指导学生计算过程,检查学生的计算结果。
Step 4:讨论静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静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让他们思考以下问题:1. 当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小于物体本身的重力时,物体会不会运动?2. 当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等于物体本身的重力时,物体会不会运动?3. 当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大于物体本身的重力时,物体会不会运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考课本、上网进行资料查找,然后让他们进行小组讨论和答辩。
Step 5:实践操作(2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别准备一个小车和一个平滑的表面。
静摩擦力教案
静摩擦力教案教案标题:静摩擦力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静摩擦力的概念和作用;2. 掌握计算静摩擦力的方法;3. 能够应用静摩擦力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并提问: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物体因为摩擦力而无法移动的情况?知识讲解:2. 介绍静摩擦力的概念:静摩擦力是指当两个物体相互接触但没有相对运动时,物体之间产生的摩擦力。
3. 解释静摩擦力的作用:静摩擦力可以阻止物体相对滑动,使物体能够保持静止。
4. 讲解静摩擦力的计算方法:静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之间的接触面积和物体间的粗糙程度有关,用公式F = μN 表示,其中 F 为静摩擦力,μ 为静摩擦系数,N 为物体间的正压力。
示例演练:5. 提供几个具体的示例,让学生通过计算来求解静摩擦力。
例如,一个物体质量为 10 kg,静摩擦系数为 0.5,求它所受的静摩擦力。
小组讨论:6.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行选择一个静摩擦力相关的场景,如推动一个沉重的箱子,或者防止车辆在斜坡上滑动等。
让他们讨论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计算所需的静摩擦力。
实验探究:7. 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测量不同物体间的静摩擦力。
例如,将不同材质的物体放在斜坡上,逐渐增加斜坡的倾斜角度,观察物体何时开始滑动,并记录相关数据。
总结与评价:8. 总结静摩擦力的重要性和计算方法,并要求学生回答一些相关问题来评估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
作业布置:9. 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的静摩擦力知识。
教学资源:- 教学投影仪或白板- 实验材料:斜坡、不同材质的物体- 练习题教学评估:-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和测量准确性;- 学生在练习题中的答题正确率和解题思路。
注意事项:- 在讲解静摩擦力的计算公式时,提醒学生注意单位的转换;-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和实验探究,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实践能力;-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加深他们对静摩擦力的理解。
初中物理《静摩擦力》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静摩擦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静摩擦力的概念及其作用;2.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探究静摩擦力的影响因素;3. 能够运用静摩擦力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内容1. 静摩擦力的定义和特点;2. 静摩擦力的计算方法;3. 静摩擦力与物体间接触面的性质和粗糙程度的关系;4. 静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学步骤导入环节1. 利用例子引入静摩擦力的概念,如橡胶底鞋在冰面上滑行的情景。
理论研究1. 介绍静摩擦力的定义和特点;2. 通过图示和简单的示意实验,让学生感受静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3. 讲解静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实验探究1. 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测量,探究静摩擦力与物体间接触面的性质和粗糙程度的关系;2. 引导学生用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加深对静摩擦力的理解。
拓展应用1. 提供一些实际生活中与静摩擦力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2. 进行一些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解题思路,促进合作研究。
总结提高1. 整理并复本节课所学内容;2. 设计一些简单的练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资源1. 静摩擦力的定义和特点相关的教材或课件;2. 实验材料和设备,如不同摩擦面的物体、斜面等;3. 实验记录表和计算器等辅助工具。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和表现;2. 检查学生对静摩擦力概念的理解程度;3. 评估学生在拓展应用环节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延伸1. 结合其他相关知识,如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等,加深学生对摩擦力的全面理解;2.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静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以上是《静摩擦力》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通过引入概念、实验探究和应用拓展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静摩擦力的概念、特点和影响因素,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高中物理_摩擦力课时1静摩擦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3.3摩擦力课时1静摩擦力》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1.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
2.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P57-P61,本节内容是在初中摩擦力知识基础上的延伸。
是本章教学的重点,难点,也是高中物理中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重点和难点。
大家在初中已接触过摩擦力的学习,高中应从更深的一个层面来认识摩擦力,静摩擦力的问题很复杂,具体表现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有时似乎又是“若有若无,方向不定”。
本节课,我力求使学生们可以正确认识静摩擦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一)知道什么是静摩擦力;可以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二) 可以列举说明静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明白最大静摩擦力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2、过程与方法(一)通过演示及动手体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二)通过对静摩擦力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形成在生活中认识“力”的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通过对最大静摩擦力进行的实验探究及数据分析,使学生感受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更好的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通过分析静摩擦力的应用,进一步体现出物理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点:(一)研究静摩擦力大小的范围。
(二)研究静摩擦力的方向。
教学难点:如何对静摩擦力进行方向的判断。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分析法、讨论法、图示法,自主探究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长方体木块(每组3块),弹簧秤、钩码;毛刷(两个学生一组)教学板书:(1)F静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2)F静的大小: 0∠ F静≤ F最大§3.3静摩擦力教学进程:(二)探究静摩擦力的方向1.在拔河比赛中,当手相对于绳子不动时,手对绳子的摩擦力方向如何?2.把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向右拉木块,木块保持不动如图所示.则木块的摩擦力的方向如何?图33.请同学动手做毛刷实验(如图所示)结论:产生静摩擦力的条件(1)物体与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的趋势;(2)物体与物体之间接触并且相互挤压(有形变);(3)两个接触面不光滑,应有粗糙程度(三)探究静摩擦力大小【自主实验探究】探究静摩擦力大小的变化规律有的学生说可能受,因为地面粗糙;有的说可能不受。
静摩擦力教学设计1
静摩擦力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高中物理的主要围绕“力”与“电”两个主线走,而力的难点在于摩擦力的分析。
正确认识摩擦力对对高中物理的整体知识结构和后面知识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节课中,静摩擦力的有无方向判断是难点,教师要试图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同时要联系学生初中学过的相关概念,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相关的概念。
【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态度与争取对待科学的价值观。
学会分工合作,会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1、知识与技能(1)通过大量有趣的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
(2)通过多提问、多探究的是学生清楚静摩擦力的概念、了解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熟悉静摩擦力的三要素,(3)通过探究性实验探究静摩擦力的方向和大小。
(4)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及其与正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
(5)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大量的情景假设,学会构建物理情景解决实际问题(2)通过实验,了解物理学常用的方法,如:控制变量法、间接测量法(3)初步了解科学的探究方法并体验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通过了解静摩擦力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使学生能联系实际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养成勇于探索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和原理的精神。
(3)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且在探究过程中使学生懂得合作、交流在学习与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1、重点: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2、难点:理解什么教相对运动趋势。
·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静摩擦力大小的计算。
【教学方法】以实验探究法和讨论法为主,讲授法为辅。
【实验器材】长方体木块(每组5块)、钩码、弹簧测力计(三个)、毛巾、毛刷、身边的物体(例如:水杯,黑板擦、钢笔、讲桌等物体)【教学过程】1,教学流程图总结实验:.根据初中二力平用以上实验装置进行研究:底板部分是桌面,滑块,上面还。
高中物理_静摩擦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环节一生活剧“拔瓶比赛”——体验静摩擦力的“静”与滑动摩擦力的“动”环节二课堂中的较量——质疑静摩擦力的大小规律教师发出指令一:女生拿起半桶水并绕着教室走一圈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她的手通过对比,提出质疑:拿半桶水用一只手,而一桶水却用了两只手。
握的越紧,水桶越不容易掉下来吗?这有没有科学道理?教师发出指令二:女生拿起一桶水并绕着教室走一圈师:同学们再仔细观察她的手环节三演示实验——体验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教师演示一:木块放到水平长木板的上面师:木块受静摩擦力的作用吗?生:不受静摩擦力设计意图:对比演示实验,学生强烈感受到有相对运动趋势是产生静摩擦力的必要条件之一教师演示二:长木板一端倾斜师:木块现在受静摩擦力的作用吗?生:受静摩擦力分组演示实验:手指“夹起”矿泉水瓶师:同学们仔细观察矿泉水瓶的外形有无改变,听瓶子发出的声音生:听到咔哧咔哧的声音设计意图:通过眼睛观察、耳朵倾听感受仅仅有相对运动趋势是不够的,接触且挤压也静摩擦力产生的另一个必要条件学生演示实验:手“拿”光滑的矿泉水瓶师:手指能夹起“那个”瓶子,为什么“拿”不起“这个”瓶子操作学生:这个瓶子光滑学生被“科学”捉弄了一把,感受到粗糙是静摩擦力产生的第三个必备因素环节四感受、观察、分析静摩擦力的“方向”学生活动手指使劲按压桌面,向前推,但推不动师:手指和桌面接触的地方相对运动趋势向哪里?静摩擦力呢?生:按指令操作手指,并把感受画在学案上。
设计意图:手指的感受、眼睛的观察以及假设法和二力平衡的分析都让学生体会到:静摩擦力的方向和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总是相反的教师演示水平面上推毛刷师:毛刷和桌面接触的地方相对运动趋势向哪里?静摩擦力呢?生:把感受画在学案上教师操作通过滑轮把装水的纸杯挂在木块上师:木块和长木板接触的地方相对运动趋势向哪里?静摩擦力呢?生:假设长木板光滑,判断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用二力平衡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环节五量筒——称“静摩擦力”大小提出问题器材分类展示交流问题一向纸杯中加水20ml,静摩擦力是多大?问题二假如一直向纸杯中加水,静摩擦力是否也会随之一直增大下去呢?分类一:木块加一个重物分类二:木块加两个重物分类三:木块加一个重物加一条毛巾展示交流一:当木块保持静止,但是不断向里加水,静摩擦力的变化情况?静摩擦力是否一直增大?展示交流二:用量筒加水50ml,木块动了吗?木块受的静摩擦力是多大?各小组得结论都相同吗?展示交流三:各组展示木块的最大静摩擦力,仔细观察,使用器材相同的小组有什么发现?使用器材不同的小组又发现了什么?注意事项:1、调整滑轮的高度,使木块运动过程中细线与木板平行,并使滑轮伸出桌面;2、要想尽可能准确的能“测”出静摩擦力的最大值,用量筒注水时应该注意什么?3、分工详细:加水、记录及数据处理、展示交流数据列表学情分析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对于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有了初步认识。
“静摩擦力”课堂教学方式探讨
“静摩擦力”课堂教学方式探讨静摩擦力是物理学中一个关键的概念,它是在不同物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时产生的一种现象。
在许多物理场景中,静摩擦力的作用都非常显著,因此它是物理学中不可避免的一个主题。
为了更好地教授静摩擦力,教师们需要充分探讨课堂教学方法,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个概念。
本文将探讨几种可能的教学方法。
1. 实验教学法实验教学法是教授静摩擦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在实验室中,学生可以亲身体验不同物体之间的静摩擦力,并观察这些物体在不同表面上的摩擦表现。
教师可以通过设定不同的实验场景,调整物体的质量、形状、表面等因素,让学生全面掌握静摩擦力的特性。
例如,教师可以在平稳表面上放置一个横杠,然后将一个移动对象(如一个滑轮或运动小车)的一端固定在该横杠上,并使用不同的重物来增加它的质量。
通过不断改变滑轮或小车的质量,学生可以观察到不同质量对象之间静摩擦力的变化情况,从而加深对摩擦力的理解。
2. 互动讨论法互动性方法通常很适合教授静摩擦力这种抽象概念。
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互动和讨论,并在课堂上提出不同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和理解水平。
例如,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询问学生为什么需要静摩擦力,或是如何减少静摩擦力。
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切实地理解静摩擦力及其应用,并引发学生思考这个问题更深层次的含义。
教师还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前面提出的问题及其答案,从而影响他们对静摩擦力的理解。
3. 数字模拟教学法数字模拟教学法通过数字技术来模拟不同静摩擦力情况,并在课堂上让学生参与这些模拟实验。
教师可以使用不同的物理模拟软件或游戏,比如基于物理引擎的游戏《物理山》等,让学生通过交互式界面控制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并观察相互之间的静摩擦力。
数字模拟教学法可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静摩擦力,同时也能引领学生向模拟技术领域发展。
除此以外,还可以使学生了解软件开发、物理建模等方面的知识。
总之,对于教授静摩擦力这种主题,综合多种教学方法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
静摩擦力教学设计
《摩擦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摩擦力以及滑动摩擦、滚动摩擦现象。
2、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
3、知道在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要小。
4、能举例说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生活实例了解摩擦现象的普遍存在,并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初步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培养学生的信息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能联系实际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养成勇于探索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和原理的精神。
2、初步认识科学知识和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愿意服务社会的意识。
3、通过探究活动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和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教学准备】摩擦力教学自制课件;弹簧测力计、木块、钩码若干、装满水的玻璃瓶两个、洗洁精。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活动设计一:请一个同学到前面帮我推一下讲台桌。
学生未推动,请学生回答原因,可能是力气小活动设计二:请班级里的大力士和刚才的同学一起用大拇指和四指拿起瓶子,其中大力士拿表面涂了洗洁精的瓶子,另一位同学拿表面干燥的瓶子。
请学生观察现象,回答原因组织学生思考,若将地面也做的像瓶子表面一样光滑,则刚才的同学能推动吗课件出示:冰壶运动,简介冰壶学生总结:推不动是因桌子还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且受力平衡二、静摩擦力概念的理解课件出示:相互接触的两个相对静止的物体在发生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组织学生讨论下列问题理解静摩擦力概念1)产生静摩擦力的条件是什么?2)静摩擦力产生在什么地方?3)什么是相对静止?4)静摩擦力的作用是什么?小组讨论、全班讨论后总结得出结论:(只有相互接触且有相对运动时才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的摩擦力,其作用总是阻碍相对运动的产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摩擦力”教学设计的两种思路分析
作者:陶勇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7年第20期
【内容摘要】静摩擦力是高中物理力学的难点之一,常见的教学思路有经验导向与思维导向两种:前者基于经验,后者基于逻辑,目的则都是为了解决静摩擦力存在与否及方向判断的问题。
本文分析了两种思路的具体内容、教学效果、形成原因及优缺点等,并提出了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思路。
【关键词】高中物理静摩擦力教学思路
静摩擦力是高中物理力学的难点之一,难就难在静摩擦力存在与否及方向的判断。
对于突破难点的思路,虽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总结下来,实际上可以归结为两种:一种是经验导向,另一种是思维导向。
哪种思路更好,既与思路本身有关,也与学生的实际有关。
本文试对两种思路作一分析。
一、静摩擦力存在与否及方向的判断
从理论上来说,静摩擦力存在与否除了与压力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之外,另一个关键就是相互接触的两物体之间有无“相对运动的趋势”。
但也就是这个“趋势”,是学生难以理解的。
于是就有了两种教学思路:
经验导向的思路是这样的:让学生进行体验,如用手压在桌子上并往前推,但是不能滑动,感受桌子对手的阻碍作用。
然后跟学生明确,此时手受到的“阻碍作用”就是摩擦力——学生是可以理解的,尽管高中物理强调“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但初中物理中“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仍然对学生理解“力”起着作用。
至于静摩擦力的方向,则与手推的方向相反。
思维导向的思路是这样的:让学生分析一个物体,如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
首先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物体不往下滑”,然后推理出“物体受到斜面对它的摩擦力”;进而思考的问题是“摩擦力的方向向哪里”,这里常用假设法,假设物体不受摩擦力作用,则物体会沿斜面下滑,这就说明静摩擦力的方向是平行于斜面向上的。
在实际教学中,这两种思路比较常见,但對于为什么选择其中一个思路,教师往往说不出理由,或者说出的都是想当然的理由,并非课堂上学生的真实体验与收获。
这样的结果意味着教师对两种思路的“无意识”,这样的现状是需要改变的。
二、两种思路的比较
必须承认,两种思路在实际教学中都是具有一定的效果的。
这里需要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会有效果?
经验导向的思路之所以有效果,是因为学生在体验中可以感知静摩擦力的存在,可以感受到桌面在阻碍自己的手向前推,所以方向也就判断出来了。
思维导向的思路之所以有效果,是因为学生可以在思维中对斜面上的物体进行加工——不受摩擦力时会下滑,受摩擦力时则能静止,进而推理出静摩擦力的方向必然沿斜面向上。
要思考的第二个问题是:这两个思路的形成逻辑是什么?
之所以想到经验导向,是因为静摩擦力作为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力,学生是有经验的,但这个经验常常是无意识的,其只有在明确的问题驱动之下,才能转换为学习素材。
因此,经验导向实际上是让学生在经验中建立起对静摩擦力存在及其方向的判断依据。
经验从哪里来?在课堂上只可能从学生的体验中来,于是就有了相应的体验过程;思维导向则不同,用“假设法”来判断静摩擦力,更多的实际上是教师问题解决经验的总结,当教师将解题经验转换为具体的方法之后,再教给学生这一方法,并让学生学会这一方法,于是静摩擦力存在与否及方向的判断两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要思考的第三个问题是:两种思路各有什么优缺点?
学生常常感觉到高中物理难,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过多地运用了思维导向的思路,当学生的思维对象比较抽象,思维过程又以逻辑思维为主时,学习过程感觉到吃力是必然的。
从这个角度讲,经验导向的教学思路更容易让学生完成思维加工的过程;但高中物理的研究对象又不大可能完全是具体、形象的生活事物,比如说力学中的研究对象绝大多数时候都必然是“质点”,因此抽象思维又必然是物理学习的常见思维方式。
那么是不是说经验导向的思路就一定好呢?答案是否定的,经验导向虽然降低了学生思维的难度,但如果只停留在经验积累的水平,高中物理知识是建构不出来的,更重要的是,经验导向的结论往往不具有演绎功能,不能培养学生的演绎能力,比如说让学生判断匀速行驶的汽车上人是否受静摩擦力的问题时,学生是无法体验的。
这个时候,思维导向的思路往往更能发挥作用:只需要假设人受或不受静摩擦力即可……
三、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这两种思路应当如何取舍呢?笔者以为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如果学生在建构静摩擦力概念起步之时就感觉到困难,那经验导向的思路无疑可以帮他们建立一个“垫脚石”,这个起着垫脚石作用的例子还有可能成为后面相关实例分析的“锚点”,从
而满足了奥苏伯尔“弄清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并据此进行教学”的教学条件。
这类学生通常是部分中等生及所有学困生,从这个角度讲,经验导向的思路在静摩擦力教学中是必须的,是用来打前站的。
其后,思维导向的思路应在复杂实例分析中引入并运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思维导向的思路对于经验导向的实例也是适用的,如果学生在运用的时候感觉特别容易理解,那就说明两者达到了一个很好的融合。
这里循序渐进的思路,其实是对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的教学思路的坚持,至于两种思路的时间分配,那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决定了:学生普遍思维快一点,则经验导向的时间就可以短一点,这样教学效益也就上去了。
此是谓因材施教。
需要指出的是,经验导向与思维导向的思路在高中物理的很多概念构建中都可以使用,具体本文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1] 李进.对比同课异构,探讨高效课堂——以“摩擦力”为例[J].物理教学探讨, 2016,34(10):75-77.
[2] 姜丽丽.对高中物理静摩擦力教学的几点创新[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16(10).
[3] 沈秋发.“摩擦力”教学难点突破[J].物理通报, 2009(2):42-45.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搬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