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控制权私有收益视角的大股东控制与公司治理理论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关于控制权私有收益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控制权私有收益研究的文献综述

由于控 制权 私 有 收益 具 有 隐蔽 性 , 其难 以 对
进有 收 益 的度 量 都是 通 过 间接 方法 进 行 的 , 主要
有两 种 : 一种 是 B rl 、 o e s( 9 9 提 出 的 aca H l mes 1 8 ) y d
法。
XI ANG ^ TE - NJ_ TA ARMs Ec NOMY
2 1. 0 2 7
新 疆
农 垦 经 济
财 务 与 金 融
性, 现有研究 也存 在很 大 分歧 。C f e 2 0 ) of ( 0 1 基于 e 转移 性 , 为控 制 性股 东 通 过转 移 收益 而 获得 控 认 制权 私有 收 益 , 行 为 包 括低 价 转 移 资产 、 度 其 过 报酬 等 。而 强调 控制 权私 有收 益 的转移 性实 际上
以及 经济后 果等 方 面进行 阐述 , 现现 有研 究存 在 对控 制权 私有 收益 定 义分 类不 清 , 量 方法 发 度 不够精 确 , 关研 究不 够深入 等 问题 , 相 最后 对文献 进行评 论 并得 出相 关启 示。 [ 关键词 ] 控制 权 私有收 益 定义 分类 度量方法 影 响 因素 经济后 果
20 ) 0 3 。可见 , 即便是 在 普遍 采 用 的货 币 、 非货 币 这 一划 分纬 度 , 控制 权 私有 收 益 的定义 仍 然存 对
在很 大分 歧 。 其 次 , 于控 制权 私人 收 益 是否 具有 可 转移 关
题 。那 么 对控制 权私 有收 益 国 内外现 有研 究进 行
是关 注 于控 制 性 股 东 和 中小 股 东 之 间 的利 益 冲
突 。然 而 , hhrt2 0 ) 为 除 此 之外 , E rad( 0 3 认 控制 权 私有 收 益还 包 含一 部 分不 能 被 转移 的收益 , 如 例 通过 发 行低 价 股票 稀 释 中小 股 东利 益 的行 为 , 控 制性 股 东所 获 得 的社 会声 誉 等 。 因此 , 从是 否 仅

论大股东的公司治理效应

论大股东的公司治理效应

管理现代化近年来的实证研究发现,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股权结构并非如Berle&Means所描述的那样高度分散,而是相当的集中。

由于股权集中在大股东手中,大股东有足够的的权力控制公司,从而对公司治理产生重要影响,其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也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

在我国,一股独大是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一个重要特征,大股东治理已经成为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主要形态。

因此,研究大股东的公司治理效应,对于正确认识大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股东存在的普遍性及其原因自1932年Berle和Means发现了美国公司股权结构分散的特征,并提出了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的论断以来,公司治理理论与股权结构的研究一直是以股权分散为基础展开的。

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股权结构方面的实证研究却打破了Berle&Means的命题。

这些研究发现,在世界各地,某种形式的股权集中非常普遍,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和地区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的主要特征不是股权分散,而是相对集中或高度集中。

LaPorta等(1999)对世界27个富裕国家和地区的各自最大的20家上市公司的最终控制权结构的研究发现,绝大多数国家的公司中均存在控制性股东。

Claesseens等(2000)对2980个亚洲公司的最终控制权结构的研究结果表明,超过三分之二的公司被一个大股东所控制。

Faccio和Lang(2002)分析了232家西欧国家公司,发现欧洲大陆国家的公司股权普遍较为集中,即便具有典型Berle-Means式股权结构的美国,股权结构也并非完全分散。

在新兴市场,所有权集中度比成熟市场更高,例如中国公司的股权高度集中,“一股独大”更是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主要特征。

这说明,集中股权结构是现代公司股权结构的主要特征,大股东是公司治理的主导力量。

大股东之所以甘愿冒投资组合不分散的风险而集中大额股份所有权是因为以下利益的驱动,一方面,大股东因持有较多的股份,从而可以直接分享由于有效的监督而带来的更多的现金流收益,另一方面,大股东因拥有控制权,可以获得小股东所分享不到的控制权收益,这些控制权收益包括代理权竞争的收益、大额所有权溢价、投票权溢价等。

公司治理理论综述

公司治理理论综述

公司治理理论综述公司治理理论综述有关公司治理的研究很早就已存在,但是对其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

综观国内外有关文献,可以发现人们对于公司治理的研究已经非常广泛,本文试图把它们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

一、公司治理的内涵与利益导向1,公司治理的内涵伯利和米恩斯(Berle and Means,1932)以及詹森和梅克林(Jensen and Meckling, 1976)认为公司治理应致力于解决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公司治理的焦点在于使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相一致。

法马和詹森(Fama and Jensen, 1983)进一步提出,公司治理研究的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情况下的代理人问题,其中心问题是如何降低代理成本。

施莱佛和维什尼(Shleifer and Vishny, 1997)认为公司治理要处理的是公司的资本供给者如何确保自己可以得到投资回报的途径问题,认为公司治理的中心课题是要保证资本供给者(包括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

上述学者对公司治理内涵的界定偏重于所有者(一般情况下即为股东)的利益,因此他们信奉“股东治理模式”。

•科克伦和沃提克(Cochran and Wartick,1988)认为,公司治理要解决的是高级管理人员、股东、董事会和公司的其他相关利益者相互作用产生的诸多特定的问题。

布莱尔(1995)认为公司治理是指有关公司控制权或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这些安排决定公司的目标,谁拥有公司,如何控制公司,风险和收益如何在公司的一系列组成人员,包括股东、债权人、职工、用户、供应商以及公司所有的社区之间分配等一系列问题。

以上学者对公司治理的阐述把利益相关者放在与股东相同的位置上,因而他们提倡“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

2,利益导向(一)股东治理模式与股东利益最大化股东治理模式把股东利益最大化作为公司的目标。

其假设条件是:在典型的公司中股东得到“剩余回报(residual return)”并承受“剩余风险(residual risk),从而实现股东回报最大化就实现了社会财富最大化。

基于“控制权收益和超控制权收益理论”的控制性股东行为分析

基于“控制权收益和超控制权收益理论”的控制性股东行为分析

基于“控制权收益和超控制权收益理论”的控制性股东行为分析大股东对于小股东的侵害问题由来已久,但是已有文献在对股东控制权上的分析疏漏造成了分析结果的片面性。

力图通过控制权收益和超控制权收益理论的运用,深刻分析控制性股东的行为,从而提出治理大股东侵害的政策建议。

标签:控制权收益;超控制权收益;控制性股东1 控制权收益和超控制权收益的理论综述作为公司的控制性大股东,与外部投资者的现金流权相同,而没有获得其持有公司较大份额股票带来的风险溢价。

控制权收益即定义为对于控制性股东控制权成本的补偿。

随着公司控制性股东控制权收益的获得,根据理性经济人的假定,公司的控制性股东不会满足于仅仅补偿控制成本的控制性收益。

控制性股东会利用控制权攫取超过控制性收益的超控制权收益。

这是一种基于大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动机、依托控制权的行为能力、与控制权成本补偿无关而为大股东强制获取的超过控制权收益以上的收益。

控制权收益以及超控制权收益的特点对比如下:(1)控制权收益是一种合理的收益,而超控制权收益是不合理的收益。

控制权收益作为控制性股东控制权成本的补偿,是由于控制性股东正确行使控制权而获取的新增价值的合理分配。

而超控制权收益是控制性股东通过不当行使控制权对现存价值的强行进行的不合理分配,这会造成对小股东利益的损害。

(2)控制权收益是合法收益,而超控制权收益是不合法收益。

控制权收益是一种合理的成本补偿,不会侵害小股东的利益和整个公司的存续发展,因此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法律规范不会禁止控制性股东获得控制权收益。

由于超控制权收益是不合理的收益,客观上侵害了小股东的利益,因此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法律规范明令禁止该类行为,控制性股东为了获取超控制权收益而行使控制权面临很大的风险,可能会遭遇诉讼。

(3)控制权收益是可以持续的,而超控制权收益不可持续。

控制权收益是一种合理的收益,同时由于客观上不会侵害小股东的利益,也不会使整个公司走向衰败。

而超控制权收益的获取客观上会侵害整个公司的利益,其造成的“掏空效应”会使公司走向衰退,乃至最终解体,此时超控制权收益也将最终消失。

我国公司控制权私有收益问题研究综述

我国公司控制权私有收益问题研究综述

我国公司控制权私有收益问题研究综述(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控股股东利用控制权对中小股东实施侵害的现象在全球范围普遍存在,在我国更为突出。

而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大小代表着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的侵害程度,其影响因素则指明了抑制控股股东实施侵害行为的有效路径,在此情况下,我国控制权私有收益的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双重意义。

本文对我国控制权私有收益的产生背景、测量方法、影响因素和抑制措施等四个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一、控制权私有收益及其产生背景(1)内涵及表现形式。

唐宗明和蒋位(2002)首先对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内涵进行界定:控股股东往往会利用控制权为自己谋求私利,从而得到与其持股份比例不相称的、比一般股东多的额外收益。

由于这部分额外收益是通过对小股东进行侵害而获得,因此可用来衡量控股股东的侵害程度。

施东晖(2003)认为,控制权私有收益由控股股东独自享有,既包括货币收益,又包括精神愉悦。

叶康涛(2003)认为控制权私有收益的获取极为隐蔽,因此又将其称作隐性收益。

韩德宗和叶春华(2004)认为,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私有收益主要有以下表现方式:利用关联交易向母公司或其控股子公司转移利润;非法占用上市公司巨额资金或利用上市公司的名义进行各种担保和恶意融资;为控股股东委派的高管人员提供不合理的高薪水和特殊津贴;利用控制权转移事件与二级市场的炒家联手进行内幕交易。

(2)产生背景。

学者们普遍认为,股权集中以及股权分置现象导致控股股东对公司的控制,控股股东利用掌握的控制权便可获取控制权私有收益。

胡天存和杨鸥(2004)认为,我国72.62%的上市公司由第一大股东掌握绝对控股权,且第一大股东平均持股比例是第二大股东的5.14倍。

吴世农(2005)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约90%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超过20%,约33%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超过50%。

股权集中导致公司控制权掌握在控股股东手中,控股股东一方面能通过提高公司经营绩效使全体股东受益,另一方面更倾向于通过追求自利目标来实现自身福利最大化。

基于大股东控制下的公司治理问题研究综述

基于大股东控制下的公司治理问题研究综述

基于大股东控制下的公司治理问题研究综述基于大股东控制下的公司治理问题研究综述摘要: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问题的逻辑起点。

长期以来,大量关于股权集中的研究表明,公司股权结构的常态之一就是股权集中,因此公司内部代理的冲突也随着产生变化。

大股东的利益与中小股东的利益不一致将导致大股东掠夺小股东的“控股股东的代理问题”,因此大股东控制下的公司治理问题集中表现在如何缓解控股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

关键词:股权集中;激励效应;隧道效应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公司治理问题的逻辑起点就是股权结构问题。

从股权结构角度出发,公司治理结构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即最初的分散股权结构和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集中股权。

目前,集中股权结构一直延用于各个公司。

不同股权结构的公司存在的公司治理问题有明显差异.在股权结构分散状态下,管理层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是导致公司治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在股权结构集中状态下,公司控股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则是公司治理的主要问题。

本文在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的同时,主要对第二个阶段即股权集中结构下公司治理问题相关文献进行综述,试图展示出中西方金融经济学家在公司治理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及对解决我国公司治理问题的启示。

一、现代公司治理问题的起源西方经济学界对公司治理问题的关注可以一直追溯到亚当斯密时期。

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阐述了公司治理的核心思想,他认为公司的管理权和所有权并非时刻重合,当二者不完全重合时,它们之间就会表现出潜在的利益冲突。

要解决代理问题,其前提就是要将公司的管理权和所有权进行分离。

而第一次提出公司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的学者是在亚当斯密《国富论》以后150年的伯利和米恩斯。

1932年,伯利和米恩斯在《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中系统考察了现代股份公司在管理权和所有权分离中的实际状况。

他们研究发现,股权分散的程度与公司规模呈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公司规模越大,股权越分散,而广大中小股东在实施公司决策时,往往因为其执行成本而选择放弃相应的权利,这就导致公司董事会人选往往由公司管理层决定。

大股东控制权收益的分享与控制机制研究

大股东控制权收益的分享与控制机制研究

大股东控制权收益的分享与控制机制研究*徐菁黄珺(湖南大学会计学院410079)=摘要>大股东控制企业一方面有助于降低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代理成本,提高公司价值,另一方面也伴随着大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的掠夺。

相应地,公司的控制权收益可以分为共享收益和私有收益两大部分。

为限制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的掠夺,应当建立起激励相容的大股东与中小股东对控制权共享收益的分享机制,增加大股东对共享收益的分享份额,同时,通过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审计委员会制度、强化对大股东行为的法律约束机制等措施控制大股东对公司的掏空行为。

=关键词>控制权收益控制权共享收益控制权私有收益大股东一、引言在伯利)米恩斯(2005)的世界里,公司的所有权结构极度分散,公司管理层取得了企业的实际控制权,因此,传统公司治理理论认为,公司的主要代理问题是企业管理层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冲突。

但20世纪80年代以后大量有关企业所有权结构方面的研究表明,自70年以后,现代公司的所有权结构就逐步呈现出越来越集中的趋势,LLS V(1999)、L LS(1998)的研究表明,除英美等少数国家外,大部分发达国家的公司股权都集中在控股股东手中,一些法律制度不健全的国家中,大股东控制权现象尤为严重。

实际上,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股权集中问题更为严重,Lins(2003)对东亚22个新兴市场国家的研究发现,58%的公司至少有一个控股股东。

何俊(1998)、孙永祥(1999)的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也普遍存在着大股东控制现象。

在这种新的股权结构下,公司治理的主要问题将不再是管理者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矛盾(第一类代理问题),而是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第二类代理问题)。

因此,本文将着重分析我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在现有股权结构下所出现的第二类代理问题。

二、控制权共享收益与控制权私有收益一般而言,大股东控制会产生两种显著效应:激励效应(incenti v e eff ect)和堑壕效应(entrenchment eff ect)(Dyck and Zi n gales,2004)。

《公司治理理论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4700字》

《公司治理理论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4700字》

公司治理理论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公司治理理论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一)国内文献综述 (1)(二)国外文献综述 (2)一、公司治理理论概述 (3)(一)公司治理的概念 (3)(二)公司治理理论的分类 (3)(三)基于新古典资源配置观的公司治理理论概述 (4)(四)20世纪末新兴的公司治理理论概述 (5)参考文献: (6)(一)国内文献综述1、公司治理的内涵。

李粮(2020)认为首先应当将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这两个概念明确区分开来。

对于公司治理而言,他认为公司治理关注的是一个企业的经营策略该如何制定,且如何确保该经营策略的合理性。

内部控制则关注的是企业如何在经营活动中贯彻该策略[1]。

任丽英(2019)对各个学者对公司治理所作的定义进行研究,她认为公司治理就是指公司的所有者为解决其与管理者之间的“代理问题”而从各个方面对公司全局的运作与经营所做的一种体系化、常态化的安排。

它既包括企业组织结构的框架设计,也包括外部治理的安排[2]。

赵烜一(2017)将公司治理简要概括为一种为公司进行的各项活动提供运行方案并对其运行过程进行监督的管理系统。

它的重要内容包括:所有者的权利、管理者的职责以及公司各项活动的公开性[3]。

安彬彬(2010)认为公司治理的本质是一种多个要素的分配方法,而公司治理的存在意义便是依托于这种分配的原则和方法,根据具体情况配置权、责、利[4]。

2、古典管家理论以及委托代理理论。

周金泉和何文晋(2014)指出在古典管家理论的框架下面,毫无疑问,企业是不存在代理问题的,因为公司本身已经处在一个完全信息的市场中,自然,这种假设里公司治理也没有任何意义,不再成为公司所需要的控制经营的工具[5]。

张雅(2021)认为委托代理理论的意图在于降低代理人与企业所有者因双方可能的利益不一致以及彼此间信息的不同步而带来的“代理成本”。

基于此,他认为应当从改善内部监督机制以及建立“心灵契约”等方法解决这个问题[6]。

试析上市公司国有大股东控制行为分析—基于公司治理视角

试析上市公司国有大股东控制行为分析—基于公司治理视角

试析上市公司国有大股东控制行为分析一基于公司治理视角论文关键词:上市公司国有股东控制公司治理论文摘要:近年来,上市公司国有大股东控制行为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都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

文章筌于公司治理视角对国有控股公司中大股东行为的基础、特征、治理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治理对策。

一、弓I言随i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证券市场逐步形成了与西方不同的市场体系,从而产生了股权高度集中、股权市场分割且流通股与非流通股同股不同权等结构特征。

在众多上市公司中,存在着典型的国家所有权占主导地位的现状。

这种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国有大股东绝对控制地位(见表1)所表现出的控制行为,产生了诸多公司内外部治理问题。

本文试图从公司治理视角出发,系统分析国有大股东控制行为及其后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治理对策。

二、上市公司国有大股东控制行为基础及其特征分析在当代主流经济学的观点中,通常认为国家所有权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国家所有权中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和多目标趋向的效用函数,会使经济个体偏离公司利润最大化的常规目标,从而降低了应有的公司绩效。

如Shleifer&Vishny 1997押就指出国家持股对上市公司绩效存在消极影向。

与西方市场体系中将证券市场作为资源高效配置的场所有所不同的是,中国的证券市场的设立和发展,伴随着经济体制急剧转型和国有企业脱困改制、融资去债的多重困境。

在不同阶段通过“分拆上市”“捆绑上市”固然形成了具有较为优良品质的国有上市公司,并占所有上市公司的4/5强,但不可避免的也形成了以国有控股集团为代表的占绝对控股地位的国有大股东。

由于流通性的差别, 自然巩固了这种控制权,从而衍生出了各种各样的控制行为。

在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中,国有大股东股权无论从绝对数量还是相对比率来看,在董事会中的绝对话语权可以轻而易举得向公司委派高管和影响公司决策独立性。

这种绝对控制权因而产生了两类代理问题:(1)国有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问题:国有大股东有能力也有动机侵占中小股东权益;(2)上市公司中管理层特别是高管人员的“内部人控制”问题:股东对管理层的监督成本和管理层6身的职位消费成本问题。

上市公司控制权私有收益相关研究综述

上市公司控制权私有收益相关研究综述

上市公司控制权私有收益相关研究综述卢兰兰邓良湘潭大学商学院【摘要】随着近年对公司治理研究的深入,控制权私有收益已成为控股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核心问题。

本文拟从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控制权私有收益构成与来源出发,对如何量化以及防止过大的控股股东的控制权私人收益进行了理论分析,使得我们对控股股东的控制权私有收益有个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控制权私有收益公司治理大股东控制一、控制权私有收益的概念与构成控制权私有收益这一概念最早是由Grossman&Hart(1988)最先提出的,他们认为控股股东的收益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股东所得到的股息现金流量的现值即共享收益,如企业利润等;另一部分是经营者所享有的私人收益,称之为控制权私有收益。

从货币或非货币的角度来对控制权收益进行分类,Shleifer(1997)首次提出将控制权私有收益区分为货币性收益与非货币性收益。

货币性收益通常指控制性股东通过剥夺的方式转移资产所获取的收益,如关联交易、操纵股价等;非货币性收益则是指控制性股东在经营过程中过度在职消费、闲暇享受等。

从控制权私有收益是否具有可转移性出发来对控制权私有收益进行定义,学者们的现有研究也尚未统一。

与Grossman(1988)给出的研究相似,Coeffe(2001)认为公司控制人在不与起他股东分享的前提下吸取公司利益,这种强调更多地关注控制性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

与以上学者不同的是,EhrhardtandNowak(2003)指出控制权私人收益中应该还包含一部分并不能转移的收益。

考虑到控制权私人收益构成的复杂性,Ehrhardt(2003)提出控制权私人收益中除了包括现有关于控制权私人收益研究中所强调的通过隧道行为获得的货币收益以及非货币的乐趣收益,还应该包括声誉收益,尤其是对公司设立者或者家族企业而言声誉收益更为重要。

二、控制权私有收益的衡量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度量是非常困难的,因此许多学者都采用间接地估计方法来衡量控制权私有收益,回顾当前文献,主要有下列几种衡量方法:1.大额股权交易溢价法。

控制权私人收益研究评述

控制权私人收益研究评述

控制权私人收益研究评述(1.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福建厦门361005;2.厦门大学MBA中心,福建厦门361005)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寻求控制权私利所带来的对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占行为是公司治理研究的热点。

旨在通过梳理国内外控制权私利研究的文献,对控制权私利的概念、度量方法和影响因素进行回顾和评述,以期对关注控股股东行为的研究提供一些理论参考标签:控制权私利;文献回顾;评述上市公司的治理问题历来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

经典财务文献指出股权分散导致了经理人员的内部控制及其追逐私利的行为,而股权集中和法律约束能够有效地解决此类代理问题,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股权集中才是全球范围内上市公司的实质特征,而集中的股权在解决经理人员代理问题的同时还导致了对中小股东的侵害。

控制权私利(private benefits of control)便是基于拥有控制权的大股东或经理的代理问题所产生,与之相关的文献涵盖了控制权私利的界定;控制权私利的度量;控制权私利的影响因素等方面。

1 控制权私利的界定最早对控制权私利的定义可以追溯到Adam Smith的《国富论》,他认为“地主的真实财富与其说是他的收入,不如说是他的租金”,这二者的区别来源于地主的“私人快乐和娱乐”。

两百年后,Jensen和Meckling(1976)将经理的私利表述为“经理从企业行为中获取的金钱上的回报以及从企业行为中产生的非金钱的效用”。

Grossman和Hart(1988)最早对控制权私利进行了系统研究,他们在研究公司投票权和现金流权利的最优分配时,将公司的价值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股东所得到的股息的现值(即控制权的共享收益);另一部分是经营者所享有的私人利益(即控制权的私有收益),非控制性股东不能获得,并量化了这部分私利的大小。

近几年来,Johnson等(2000)所提出的“掏空”行为逐渐成为了控制权私利的主要表现,并指出金钱性的控制权私利来源于通过自我交易行为(如资产出售、转移定价、额外的经理报酬、贷款担保)对中小股东的“掏空”,或是没有资产转移的行为(如稀释性股份的发行等)。

试析现代公司治理理论文献综述

试析现代公司治理理论文献综述

试析现代公司治理理论文献综述论文关键词:公司治理机制内部控制系统外部控制系统文献综述论文摘要:本文对公司治理理论的文献进行综述。

公司治理是解决现代公司由于控制权和所有权分离所导致的代理问题的各种机制的总称,它既包括公司治理的法律和政治途径、产品和要素市场竞争、公司控制权市场、声誉市场及职业关注等外部控制系统,同时也包括激励合约设计、董事会、股权结构、高管薪酬、债务融资等内部控制系统。

早在300多年前,亚当•斯密就在《国富论》中提出了股份制公司中因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并认为应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来解决两者之间的利益冲突。

公司治理的现代理论文献起源于Berle and Means(1932)的开创性研究。

他们认为,公司的管理者常常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非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Berle和Means所关注的企业的契约性质和委托代理问题,最终推动了经济学中代理理论(agency theory)的萌芽和发展。

正如Denis and MeConnell (2003)所讲,“…公司治理是企业内部机制和外部机制的总和,它们可促使那些追逐个人利益的公司控制者(他们决定公司的运作)所作出的决策能以公司所有者(企业的出资者)的利益最大化为原则…”。

另外,美国教师养老基金公司(TIM —CRK)把公司治理定义为“…公司治理是一种制度的集合,这些制度能使得股东的利益与那些管理公司事务的董事会和管理层的利益之间保持一种适当的平衡……”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资金提供者按时收回投资并获得合理的回报。

它构成建立在高度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现代公司制度运行的核心。

本文对公司治理理论研究(Theoretical Research )的文献进行综述。

所谓公司治理机制(Corporate Governance Mechanism)指的是公司的投资者利用法律以及公司章程等对投资者权益保护的规定,或者借助市场竞争的自发选择,或者在公司治理理论指导下通过人为的制度设计等来实现的公司控制和降低代理成本的各种机制和制度安排的总称。

《公司治理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6200字

《公司治理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6200字

公司治理问题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公司治理问题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1)1.1国外研究现状 (1)(1)关于公司治理的研究 (1)(2)关于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 (2)(3)关于董事会的研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3)(1)关于公司治理的研究 (3)(2)关于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 (3)(2)关于董事会的研究 (3)第2章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5)2.1 公司治理的概念 (5)2.2 委托代理理论 (5)2.3激励与约束理论 (6)2.4利益与相关者理论 (6)2.5公司治理模式体系及构成 (7)参考文献 (8)公司治理的相关问题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1600年东印度公司的成立。

随后开始出现公司治理问题与治理结构等相关概念。

由于各学者专业领域侧重点不同,所以本文将公司治理问题研究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1.1国外研究现状(1)关于公司治理的研究关于公司治理方面,大多数学者认为有效的公司治理可以对董事会、监事会进行有效的监督,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衡股权结构。

如Gomes和Novaes(2013)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认为由数位大股东共同持股,彼此相互制衡的模式有助于实现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

Casado等(2016)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通过对瑞士上市公司实证研究发现,拥有几个大股东会带来更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在多个受益股东存在的情况下,公司治理机制不仅有助于监督管理层,也有助于监督其他大股东。

PeiHossain(2017)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指出,较高的公司治理水平能够在公司中建立严密的管理系统,保证公司运行,维护利益相关者权益。

Zhi Wang和Ramzan Muhammad(2020)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通过研究证明多元化的股权结构和高负债的资本结构对企业业绩至关重要。

R.Gulatir等人(2020)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借助2017年在印度运营的40家公司样本构建了公司治理评价指数,将6个不同的指标构成公司治理评价指数,包括董事会效率、审计职能、风险管理、薪酬、股东权利和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大股东控制权私有收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股权特征和董事会特征的实证研究

大股东控制权私有收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股权特征和董事会特征的实证研究

在现实的上市公司治理实践 中, 持有不 同股权 比例的股东对公 司治理有着不 同程度的参与动机和能力 , 可能 由此
形成不 同股东 间的利益冲突 , 而对公 司治理产生重大影 响。在大股东治理模 式下 , 进 一方面大股东的管理和监督 能够 避免 中小股东 “ 搭便车” 所带来 的同样能分享控制权共享收益 的问题 ; 一方面 由于大股东 的利益未必与 中 另
收益的大小做 出计量 , 并从股权特征和董 事会特征 两个 方面研 究 了其 对控制权 私有 收益 的影响。研 究表 明 : 股权集 中度越 高、 大股 东对董事会控 制度越 高, 容易引发 大股 东的“ 空” 为 , 越 掏 行 从而攫取控 制权私有收益 ; 股权制衡度 对“ 空” 为的抑 掏 行 制作 用尚未发挥 出来, 不能有效抑制 大股 东控制权私有收益 的攫 取 ; 大股 东单位任职 的董事 比例越 大, 在 且董事长 由大股 东 单位 派出能够使控制权私有收益水平高企。笔者建议将股权制衡度作为公 司治理的关键和 学者们研 究的重点。
维普资讯
大 股 东 控 {I 私 有 收 益 晌 因 素 研 究 }权 ; =
— —
基 于 股 权特 征和 董 事 会 特 征 的实证 研 究
杨 淑娥 王 映美
[ 内容提 要] 现有研 究表 明, 大股 东会利用其控制权 来“ 空” 掏 上市公司 , 而获取控制权 私有 收益 。本文对控制 权私有 从
1关于控制权私有 收益的计量 。由于控 制权 私有收益 的攫 取带有 隐蔽 性难 于被 观察到 , . 更难 以得 到可靠 的
量化 , 因为如果这种收益 可以被方便地举证 , 则非大股东将可 以轻易地阻止来 自大股 东的掠夺 。目前 国外有三种
本文为国家 自 然科学基金( o 7O 4 “ 7 62 5 ) 基于终极所有权结构差异的代理 问题与融资决策研究 ” 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建设项 目

控制权私有收益相关研究综述

控制权私有收益相关研究综述

2010年12月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D ec.2010笙!Q鲞箜堡塑盘竺!型丛丝!:!!12生!!巫堑垦:!兰!竺生竺型垒竺i竺型生翌竺丝竺生!丝!塑竺!!型:!!!12:兰●学术研究综述控制权私有收益相关研究综述姜毅(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院。

辽宁大连116023)摘要:控制权私有收益是当今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

控制权私有收益的概念至今仍未统一,控制权私有收益的测量方法、影响因素则是各方讨论的焦点。

通过对国内外控制权私有收益的测量方法、影响因素等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公司层面、产业层面、制度层面都会对控制权私人收益产生影响,这对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控制权私有收益;测量方法;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F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573(2010)04—0118-05一、控制权私有收益界定控制权私人收益又称为控制权收益,这个概念最早由G r oss m an和H art(1980)提出,是指实际掌握企业控制权的控股股东或内部管理者利用其支配地位获取的独占且不可转移收益。

控股股东或内部管理者攫取控制权收益的具体方式包括关联交易、内幕交易、过度报酬和在职消费等。

有些学者如H a r r i s和Ravi v(1988)、A ghi on和B ohon(1992)把控制权私有收益定义为股东仅仅来自于控制权的精神收益。

J ensen和M ec kl i ng(1976)把管理者控制权私人收益界定为非货币收益,并认为管理者的在职消费(如豪华的办公室、公司飞机等)是控制权私人收益的主要表现形式。

H ol de m e ss(2003)提出了从两个维度来理解控制权私人收益的观点,他认为,控制权私人收益既包括控股股东通过隧道行为获取的货币收益,也包括通过经营运作企业获得的乐趣、成就感和声誉等非货币收益。

二、控制权私有收益测量方法的研究现状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度量是非常困难的,从本质上说精神收益更是难以计量。

控制权私人收益的公司治理研究

控制权私人收益的公司治理研究

控制权私人收益的公司治理研究作者:纪欣琳来源:《商情》2013年第47期【摘要】控股股东对公司管理层的监督,有效地降低了管理层代理成本,但随之产生了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冲突,即控制权私人收益的问题。

从公司内部治理,特别是从独立董事声誉角度研究私人收益的问题。

【关键词】控制权私人收益;独立董事1.引言随着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逐步分离,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定程度上,所有权分散程度指引着公司治理问题研究的方向。

现代财务理论假设,公司所有权广泛地分散在股东手中,公司由职业经理人经营,股东按照其持股比例获取收益。

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因股权高度分散而导致的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

实际上,许多国家的公司控制权是比较集中,大股东为了保护私人收益,势必会比小股东花费更多的精力监督管理者,以确保管理者的行为是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主要目标。

从这个角度看,控制权的集中可以有效地降低管理者的代理成本,达到股东财富最大化,从而又保护了小股东的收益,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形成了隐形的代理关系。

但是近年来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控制权的集中在降低管理者代理成本的同时,出现了控股股东与少数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即控股股东侵占小股东利益。

因此出于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控制权私人收益的问题研究逐渐成为公司治理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2.控制权私人收益概述在公司经营过程中,真正拥有公司控制权的是公司高管以及控股股东,中小股东应享有的控制权往往无法实现。

因此就产生了控制权私人收益的问题。

公司控制权市场,是指不同的利益主体通过各种手段获得具有控制权地位的股权或委托表决权,以获得对公司控制而相互竞争的市场。

不同的利益主体既可以是公司股东,也可以是公司外部力量,还可以是这两者组成的利益集团。

本文着重讨论的是公司内部力量权益的竞争市场。

2.1控制权私人收益的定义Jensen于1976年在文章中指出在职消费的问题,但是明确提出控制权私人收益的概念是在Grossman和Hart(1988)文章中。

控制权私有收益问题研究

控制权私有收益问题研究

控制权私有收益问题研究[摘要] 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的存在是一个普遍现象。

大股东侵害小股东的行为与公司治理领域中控制权私有收益问题是相关联的,由大股东对小股东侵害进而形成“控制权私有收益”的现象也很常见。

本文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大股东侵害行为的严重程度、大股东侵害行为的产生原因与机理,以及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和相关的制度建设。

[关健词]大股东侵占行为控制权转移控制权私有收益西方发达国家证券市场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制度,对证券市场各种研究也较成熟。

与其相比,我国证券市场建立时间较短,存在一些特殊问题,并有许多与其不同的特征。

我国证券市场创建于1990年,由于当时正处于改革的初始阶段,刚发展起来的证券市场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先天性的缺陷,如低流通性、信息披露不完善等。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主要是由国有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后上市的,因此形成了以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为主的股权结构。

截至2002年底,我国股票市场的国家股和非流通股比例分别高达47.2%和65.3%。

在国家控股的所有权模式中,企业资源配置通常处于大股东及其内部代理人的交替控制下。

国有股权的一大特点即所有者角色缺位,没有明确的个人需要对监督上市公司负责任。

虽然可以假定由政府官员代替所有者的角色,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督,但是,由于这些官员并不拥有上市公司的剩余索取权,因此他们对上市公司进行有效监督的动机不足。

为缓解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的这些问题,国家允许控制权发生转移。

控制权的转移可以清晰地界定产权,将控制权转移到能够进行更有效监督的所有者手中。

在我国研究控制权私有收益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多数上市公司都存在着大股东掌握控制权的情况,如果可以准确估计出大股东取得控制权后得到的私有收益,分析影响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内、外部因素,就能够对其侵害小股东利益的行为做出限制,或采取一定方法对小股东的损失进行补偿。

而国内相关的控制权私有收益的研究,主要是控制权私有收益水平的估计方面的研究,对于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则较少,主要集中在对行业特征(林朝南、刘星、郝颖,2006);股权转让规模和交易完成后买方的持股比例、公司业绩(余明桂、夏新平、潘红波,2006);控股股东的持股水平、现金比率(齐伟山、欧阳令南,2004);控制权转移比例(赵昌文、蒲自立、杨安华2004)等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各方所组成的一种契约合 同关系 , 契约的不完备性使股东 和经理人双方 都无法实 现激励 约束相 容的最优契约 均衡 , 而只能选择次优契约均衡 , 由此产生剩 余控制权 和剩余 索取权 的争夺 以及代理成 本。而相 比于股权分 并 散, 当公 司出现所有权集 中和大股东时 , 大股东有足够 的动 力来收集信息监 督管理层 , 某些情况 下拥 有足够 并在
等于大股东私人收益的贴现值 。D m e 和 Lh ( 95 进一步 发现 , e st z en 18 ) 控制权私有 收益除 了包括 以金钱 为度量 的
货币收益 以外 , 还包括职员 的任命 、 与雇员 的人 际关系 ( 爱 ” “ 敬” ) 社会地 位 、 “ 、尊 等 、 声誉 等非货 币收益①, 并认
实生活中大股 东问题 的不断显现 , 开始有研 究者关 注所有权集 中条件下的大股东控制 问题 , 探讨大股东对 控制 并
权私有 收益 的追求对公 司治理所产 生的影 响。随着对公 司治理 问题研究 的深入 , 以控制权 私有收益 视角为 切入 点 , 于所有权集 中条件下大 股东 与中 、 股东委托代理 冲突的公司治 理问题 研究不仅影响 和发展 了传统公 司财 基 小 务研究 的理论假设 和研究思路 , 而且 两者在 现代企业理论 中的并存 与融合 , 司财 务行为 的理论和实证研 究开 为公
辟 了新 的探索方 向 , 逐渐成为现代公 司治理理论研究领域新 的热点 问题 。
本文的研究受到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 项 目( 07 0 1 “ 7 32 4 ) 大股东控制下的中国上市公 司资本 配置行 为研究 ” 和教育部高 等学校博士学科点 专项科研基金项 目( 教技发中心函[ 0 6 2 6 “ 20 ]2 ) 基于控制权私有收益的上市公 司资本配置行为研究” 的资助。
二、 股权 集中、 大股东出现 的原 因
就 目 的研究来看 , 前 针对大股东 出现原因的研究集 中在两大因素 : 一是经济因素 ; 二是法律 因素 。
1 经济 因素 . 、
Gos a r m n和 H r 18 ) s at 9 8 从经济角度分析了大股东 出现和公 司所有权 集 中的原 因 , 为控制权 收益的存在是 ( 认
溢价来成交 的( 平均值为 2 % ) 且如果其他条件不变 , 0 , 溢价与大宗股权交易 比例呈显 著正 向相关关 系, 从而认为
拥有企业控制权的大股东会利用 自身多数股权 的地 位来 获取控制权 私有收益 。因为 , 如果 所有 的股 东依据其各
自的股权 比例平均地获得公 司所有收益 , 那么大股东就没有私人 收益 , 但是如果大股 东预期 能够通过使用 占绝大 多数的投票权来获得小股东无法获得的( 正的) 收益 , 那么大宗股权交易就应该 以溢价进行 , 且溢价在 理论上应该
理论一直都将 现代公 司治理问题归结为所 有权分散模式 下股东 与经理人 之 间的委托代 理冲 突 , 以及 在这种 冲突 模式下 经理人 的诸 多 自利行 为 , 并认 为公 司治理要 解决 的主要 问题 是所有 权与控制 权分离 而产生 的股东与 管理
者之间的代理 问题 。这种研究体 系认 为所 有股东 的 目标利 益与行 为 函数都 保持 一致 。随着 研究 的深入 , 以及 现
[ 关键词 ] 控制权私有收益
中图分类号 :2 5 F 7
大股 东控 制 公司治理
文章编号 :0 0— 66 2 1 )2一O 1 0 1 10 7 3 (0 0 0 19— 0 0
文献标识码 : A


引言
B r 和 Men(9 2 认 为股权 的广泛分散是现代公司的重要特征。这一论 断对公 司治理的理论研究产生 了 ee l as 1 3 ) 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 十年来 , 几 股权 分散一直是公司治 理研究 的一个基 本 出发 点。在此基 础上 , 统 的委托 代理 传
基 于 控 制 权 私 有 收 益 视 角 的
大股东控制与公司治理理论研究综述 米
糊 窦 炜 刘 星
[ 内容提要 ] 本 文以控 制权私有收益为切入点 , 沿着所 有权 集 中和大股 东出现的原 因, 制权 私有收益 的 实现途径 和度 控
量方法等相 关研 究 , 大股 东控制对控制权 配置、 司财务 决策等公 司治理机 制 的影响 思路 展 开文献 回顾 和评述 , 公 并在此基础 之 上对未来的研 究进 行展 望。
投资者放弃 分散投资的利益成为大股东的首要经济动 因。在市场化条件下 , 公司特定 股权结构大股东 的出现 , 是

种 自然的选择过程 , 也是投资者权衡利益的必然结 果 , 当控制权收 益超过分散投 资的利益 时 , 有权集 中和成 所
为公司大股东就是投资者的必然选择。大股东有动力使用绝对多数 的投票权来转移 或获取公司资源 以及公 司型 大股东所实现 的协 同效应 (ye y , snr ) 从而独 占小股东无法分享 的收 益 , g 他们 称其为控制权私有收 益( r a ee pi t b n— ve i 。B r a f) a l 和 H le es 18 ) t cy o r s(99 也得出了相 同的研究结论 。他 们通过对 17 dn 9 8~18 92年间在纽 约证券交易所 和 美 国证券交易所发生的 6 3项大宗股票交易数据 的分析 发现 , 在美 国的上市公 司中 , 大宗股票交 易总是 以很大 的
收稿 日期 :0 9一l 20 1—1 2
作者简介 : 炜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 士研究生 , 窦 武汉科技大学讲师 , 重庆市 , 0 3 ; 4 0 0 0
刘 星 重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学经济与工商管理 学院教授 , 博士生导师。
经济与管理研究 (0O 21 年第 2 ) I eerhO cnm c adM ngm n 期 R sa iE oo is n a ae et c l
为这也是促使企业所有权结构趋于集中的原 因之一 。 股权集 中和大股东的出现不仅是投资者 的选择 , 更是企业与投资者共同的选择 , 是他们 进行利益博弈 的均衡 结果。S lf 和 Vsn (9 6 从企业利益 的视角对该问题进 行 了阐述 。在企业契约观下 , h ir ee i y 18 ) h 企业实 质上是企业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