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的汶川地震评论研究

合集下载

《人民日报》汶川大地震报道框架理论分析

《人民日报》汶川大地震报道框架理论分析

《人民日报》汶川大地震报道框架理论分析作者:郭慕清来源:《神州》2012年第14期摘要:《人民日报》关于汶川地震的报道是一次成功的灾难报道。

本文试从框架理论的角度,以《人民日报》关于汶川地震的报道为例,探讨媒体对灾难报道的重大突破。

本文运用框架理论,详尽而具体地分析《人民日报》在汶川地震发生后一个月内的所有报道,试从研究中发现《人民日报》是如何在报道中再现“汶川大地震”这次突发性公共事件,以及《人民日报》是如何设置这次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报道框架,以为今后媒体在面对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时公如何树立正确的新闻框架提出建议。

关键词:框架理论;汶川地震;《人民日报》Abstract:The report on Wenchuan earthquake of People’s Daily was a success .This paper set it as an example to discuss media’s break through on disaster report in terms of framework theory ,so that to propose suggestions on future abrupt event.This paper studies one month’s report on Wenchuan earthquake of People’s Dailyk .Through the study,we could find the way People’s Daily represent tne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its report framework on such abrupt event.Then this paper propose suggestions on how to set arrect report framework for abrupt events.Key Words: framework theory;Wenchuan earthquake;People’s Daily前言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作为突发性公共事件,给整个四川乃至中国都造成了重大的损失。

浅析《人民日报》海外版汶川地震报道

浅析《人民日报》海外版汶川地震报道

浅析《人民日报》海外版汶川地震报道作者:朱莉萍杨瑞光来源:《新闻世界》2009年第08期【摘要】本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分析了《人民日报》海外版在“5·12汶川大地震”报道中所呈现出来的特点——极力塑造英雄形象和营造家的氛围。

【关键词】汶川大地震英雄原型家的原型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大地震,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都纷纷给予报道。

地震等自然灾害是突发性事件的一部分,而突发性事件是动态新闻的主要题材,因此也是任何国家的新闻媒体所重点关注和报道的对象。

《人民日报》海外版从第二天开始聚焦这次地震。

本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统计了从2008年5月13日到5月26日两个星期(除了5月18和5月25两个周日)的时间跨度中,《人民日报》海外版对这次地震的所有报道,包括消息、通讯、评论、图片新闻以及文艺版的诗歌共555篇。

一般说来,灾难性事件发生后,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看,拥有三个可资报道的面:灾难性事件本身、灾难性事件的受害者和灾难性事件引发的政府或社会行为。

本文主要从后两类报道中分析《人民日报》海外版在报道中所呈现出的特点。

一、英雄形象的塑造英雄一词的通常含义,是指做出业绩的杰出人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种是在部落或民族的战争中打败对手,另一种是征服自然界中的某种自然现象。

但是,英雄形象在继承的过程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社会真善美标准的变化而转换变形。

在5·12汶川大地震中,《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报道呈现出很典型的英雄色彩,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1、领袖人物承担起英雄的责任,同时也突出领导集体的作用。

在两个星期的时间跨度中,除了两个星期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有8天的报道主题是“胡锦涛或温家宝在抗震救灾第一线”,11天的报道主题中有“中央政治局或中央领导的其他成员在指挥抗震救灾”。

党和政府的最高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走向救灾的第一线,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他们不是靠个人的力量孤立行动,而是在一个领导群体的协助下共同完成救灾任务。

从玉树地震报道看党报与都市报的灾难报道特色——以《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为例

从玉树地震报道看党报与都市报的灾难报道特色——以《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为例

参考文献 t
[ E a nB lw n B i o g us G e mi , c t Mc r kn Mi s 1 l e a i, r n L n h rt rgS t S ot C a e , l ] l d a , h c e
20. 05
比如作 者提 到矛盾 的 《 子夜》 ,吴老太爷来 上海 的原因和初到上海 的 Ogo It dc g u uaSuis 文化研 究 导论》[ ,北 京大 学 出版 社 , 。 m,nr ui C lr td 《 b o n tl e M】
孤 岛情势……这些特殊的历史境遇 ,使得 “ 上海 ”成为 “ 上海 ” …… 对 比,罗大佑 的 《 上海 之夜》展现的是柔情的上海,让人流连思念 ; 有中有西,有土有洋 ,中西混杂 ,现代 与传统 交叉,都市里有乡 而周旋 的 《 夜上海 》诉说 的则是上海 的迷离颓废。同样的上海却在不 村的 内容和基因。多元,混杂。 同的年代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 。此外,还有西方与中国,现代与传统 ,
的方法 ,重绘 了上海的文化地 图。文学创作 中的都 市景观 是文学空间 比赛去》为例,给 文章增添 了不少 阅读的乐趣 。
文中大量的材料使得文章有很强 的说服力和深度 ,让我们看到在
景观 ,在空 间景观 中,都市和小说的关系十 分密切 ,城 市不仅是小说 日常 的学 习中要更加注 重资料 的积累,而且积累的过程 灾难事件 ,在 政治、经济、社会 层面 都产生 了一定的影响 ,这对 媒体而言 也是一次
传统主流媒体 的党报和都市报在这场灾难报道 中体现 了怎样 的报道 特 且 波 动 大
色 ,有何优 点和不足,本文将 以 《 民日报 》和 《 人 南方都 市报》为例
加 以比较分析 。

地方媒体汶川地震报道思考

地方媒体汶川地震报道思考

地方媒体汶川地震报道思考摘要:报纸流派是指办报思想与办报风格的不同类型。

北京、上海、广州作为国内报业最为集中的三大城市,这三地的报纸评论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各自的地域特色。

本文尝试对京、沪、穗三地报纸在汶川地震这一突发重大事件后所发表的评论做具体分析,从评论主题与评论表达两个方面入手,展现三地报纸不同的地域特色。

关键词:评论、地域特色、汶川地震重大新闻事件向来是新闻评论聚焦的对象,北京、上海、广州三地报纸风格迥异,历来有京派、海派、粤派之分。

对于汶川地震这一重大事件,其评论也必然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笔者分别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抽取党报、都市报各一家,对其在汶川地震发生后一个月内发表的评论做一番扫描,分析三地报纸评论地域特色。

一、三地报纸总体评论风格比较北京地区选取的党报是人民日报,都市报是北京青年报。

出于传统文化的积淀和身为首都新闻宣传的需要,北京地区报纸评论注重权威性和思想性,非常关注舆论导向,主要特点为稳重大气,政治性强。

5月13日,人民日报在《人民时评》栏目第一时间发表评论《灾难中凝聚沉着的力量》,标题庄严肃穆,及时传递“汶川和各地的震情以及党和政府沉着应对”这一讯息,告诉全国人民“我们信息共享,我们相互温暖,我们无所畏惧”,起到了稳定民心的作用。

接下来几日刊登的评论员文章《紧急行动起来》、《人民生命高于一切》、《打通生命之路伤亡减到最低》等等,是号召也是指示,向全国人民传递中央的声音。

北京青年报是典型的京派报纸,虽为都市报但是同样积极传达导向性的声音,如5月13日刊登的《齐心协力共度难关》,5月31日刊登的《多管齐下确保廉洁救灾》等。

上海地区选取的党报是文汇报,都市报是新民晚报。

作为我国的经济中心,上海的生活条件非常优越,对于政治就不像北京地区那么敏感。

上海地区报纸的评论更多传递的是一种对灾区的人文关怀和脉脉温情,表达希望为灾区做点什么的强烈愿望。

文汇报和新民晚报都是创刊七十周年以上的老牌报纸,深深扎根于吴侬软语环绕的上海,这种温情的特色也就表现地特别明显。

《南方周末》汶川地震报道之剖析

《南方周末》汶川地震报道之剖析

《南方周末》汶川地震报道之剖析作者:刘祥平来源:《新闻爱好者》2008年第18期“5·12”汶川大地震一发生,便成了各大媒体报道的重点。

其中,《南方周末》的报道尤为精彩,将自己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坚持“正义、良知、爱心、理性”的宗旨,努力做一份以精神缘为纽带的严肃周报,与600万知识型读者一起记录时代进程。

作为发行量达130多万份的中国第一周报,《周方周末》被誉为中国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大、公信力最强、版数最多的综合类周报。

在汶川大地震报道中,其“彰显爱心、维护正义、坚守良知”的风格独步报林,用自身行动很好地诠释了在现代化进程中和如今的政治环境下,如何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值得报界同仁学习。

重现文人论政精神张季鸾在社评《本社同人的声明》中说:“中国报,有一点与各国不同。

就是各国的报是作为一种大的实业经营,而中国报原则上是文人论政机关,不是实业机关。

”①可见,在历史上我国报业与各国的不同首先就在于“文人论政”这一点上。

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每天该报首栏都有政论文章一篇,首开“文人论政”之风,之后“文人论政”开始兴盛,议题指向国家政党等宏大主题,充分发扬了知识分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直到1948年12月储安平的《观察》被国民党查封为止。

再之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历次运动、历史事件,富有民族特色的“文人论政”这一传统已经断裂。

文人论政,由于现实的羁绊,已不可能回到历史上的辉煌水准。

但随着改革开放和政治民主的推进,一个喜人的局面是新闻时评的不断兴盛,民意表达获得了越来越大的公共空间。

《南方周末》便是在这样的政治语境下重现了文人论政精神。

2008年5月22日,《南方周末》推出“汶川九歌”特刊,用整整36个版报道汶川大地震。

其最具特色的是头版,这一天的头版不是什么新闻报道,而是一篇激情澎湃的社论《汶川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

头版是一份报纸最重要、最显赫、最引人注目的版面,最能体现媒体的价值取向和新闻理念,也是最能体现《南方周末》办报特色的。

《人民日报》(2008—2018年)汶川灾后新闻报道的内容分析

《人民日报》(2008—2018年)汶川灾后新闻报道的内容分析

容的特点和差异,从历时性的角度探讨报道的变化。 在对报道类目的建构上,本研究参考了前人的相
关成果,并结合自身研究的具体情况,最终确定了研究 的类目:一是报道体裁即消息、通讯、评论、其他;二是 报道议题即政治、经济、科教、文化、社会、环境;三是报 道主角即政府及领导人、军队警察和医疗卫生、灾区群 众和灾情、华人华侨和外国人士、志愿者和公司社会团 体、其他;四是报道篇幅即500字以下、500~1000字、 1000~2000字、2000字以上。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重庆市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汶川灾后重建新闻报道中中国政府形象传播研究——以《人民 日报》2008—2018年新闻报道为例”(CYS18323)的阶段性成果
20
第 10 卷第 5 期 2019 年 03 月
Vol.10 No.5 March 2019
图 1 2008—2018 年《人民日报》汶川灾后报道数量变化图(单位:篇)
基金课题
《人民日报》(2008—2018年)汶川灾后新闻报道的内容分析
余 欢
(重庆工商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 400000)
摘 要: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研究了《人民日报》从2008年5月12日至2018年5月31日汶川灾后
三个不同阶段相关报道中的内容特征及变化趋势。研究发现,《人民日报》在汶川灾后不同阶段的报
为了保证研究的准确性,本研究采用全样本分析, 从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检索2008年5月12日至2018年 5月31日期间关于汶川的报道,筛去图片报道、诗歌、跨 版面报道,以及只在标题或者正文中带有“汶川”二 字但不以汶川地震为主要报道对象的报道,最后得到 有效研究样本1991篇。
二、研究发现 从报道的数量来看,《人民日报》对汶川灾后的 报道中2008年最多,是报道的最高峰,2009年次之。从 报道量的变化来看,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年即2009年, 报道量普遍开始大幅度下降,此后报道量进入一个相 对稳定的时期;2011年,报道量较前一年又有小幅度增 加,因为此时刚好是汶川地震三周年时间,之后报道量 又不断下降;在2014年到2017年期间,报道量稳定且较 少,每年报道均不超过10篇;在2018年,报道量又开始 攀升,此时刚好汶川地震十周年,相关纪念活动报道使 得报道量上升。从总体上看,《人民日报》汶川灾后 报道呈递减趋势。 (一)第一阶段:注重政府官方救灾行动报道 1. 报道体裁:消息为主,通讯为辅。通过统计得出, 在第一阶段,《人民日报》关于汶川的报道的体裁主 要是消息,占总量的70%;其次是通讯,占19%;评论占 比不大,只有9%;其他报道体裁占比只有2%。在这一 阶段,《人民日报》通过消息大量快速报道灾情和救 援行动,很好地进行了“议程设置”,在救灾初期起到 了凝聚力量、团结抗灾的作用。 2. 报道议题:政治议题主导。第一阶段《人民日 报》汶川灾后报道议题分布如表1。 从表1可知,《人民日报》第一阶段主要以政治议 题报道为主,占比为47%,报道内容包括政府救援部署 安排、相关救灾会议召开、灾情公布等,辅以社会议题

对《人民日报》四川地震报道的分析

对《人民日报》四川地震报道的分析

公益广告。这些举措使得《人民日报》在这场空前的灾难面前 权、增强了民众对政府和媒体的信任感、加强了民族团结。随
做到了前期和后期报道衔接紧密、内容全面,最大可能地满 着震中伤亡人数的不断增加,报纸不断跟进报道,而不是讳
足了 受众的 知情权, 增强了 人民对 政府、 对党报的 信任感 。
莫 如深。
=、突 破以 往。 真正 的信 息透 明化
<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各大媒体 在第一时间发布了关于抗震 稳定的关系。”^有一些观点认为:政府的信息公开尤其是把
救灾的各种信息。总体来说,<人民日报》在这次报道中有以 一些与社会及公民的切身利益相关的治安问题、重大事故、
下几点值得称道:
重大灾难等等向全社会公开会造成恐慌,影响社会稳定。其
一、前 期报道及 时、后期 报道全面。 报道醒目 突出
105
推进创新理论探索创新实践
Oi 、I GNAN CHUANBO 学术平台一个案研究
中先生 说过:“灾害 不是新闻,抗 灾救灾才是 新闻。”中国 媒体 在这次抗震报道中真正做到了与政府的危机管理相结合, <人民日报》以党和政府的救援工作为引导、以灾区的民情抗 震救灾为重点,在新闻舆论引导上起到了稳定民心和鼓舞士 气的作用。相较以前灾难性报道中以党和政府在灾难中的作 为和成绩为报道重点的做法,在此次地震报道中,<人民日 报》 把险 情、 民情 与政府 的救 援放 到了 同样重 要的 位置 ,并 且 开辟了抗震科普知识专区,为读者提供实用知识、帮助受灾 的人们 消除紧张情 绪。
地震,将重大灾情及时告知受众。这天的《人民日报》将重点 信息的不透明尝到了很多苦果 ,比如在SARS事件中媒体的
放在及时报道灾情和中央部署救灾工作上,并在第一时间公 迟缓反应和瞒报造成的不良影响。

《人民日报》汶川大地震报道框架理论分析

《人民日报》汶川大地震报道框架理论分析
对州
百 家 论 坛
郭 慕 清
中 国传 媒 大 学
《 人民 日 汶川大地震报道框架理论分析 报》
摘 要 :人 民 日报 》 关 于 汶 川地 震 的报 道 是 一 次成 功 的 灾 《 难报 道 。 文试 从 框 架理 论 的 角度 , 人 民 日报 》 于 汶 川地 本 以《 关 震 的报 道 为例 , 讨媒 体 对 灾难 报 道 的 重 大 突破 。 文运 用框 探 本
关 于 框 架 , 国著 名 社 会 学 者 考 夫 曼 在 《 架 理 论 》 书 美 框 一 中 ,定 义 为 人们 用 来 认 识 和 解 释 社 会 生 活 经 验 的 一 种 认 知 结 构 , “ 够 使 它 的使 用 者 定 位 、 知 确 定 和命 名 那 些 看 似 无 它 能 感 穷 多 的 具 体 事实 ” 依此 意来 看 , 们 必 须 依 赖 框 架 以 组 织 经 。 人 验 , 整行动 , 则行无所据 , 调 否 言无 所 指 。 专 门从 事社 会 运 动 研 究 的 美 国 学 者 高 姆 森 可 能 是 迄 今 引 提 出建议 。 用 框 架 理 论 最 重要 的研 究 者 , 曾指 出 , 会 学 家 使 用 框 架 理 他 社 关键词 : 框架理论; 汶川地震 ;人 民 日报》 《 论 就 如 同心 理 学 家使 用 基 模 理 论 ,因 框 架乃 是 人 们 组 织 事 物 的原 则 , 功 能 载 于 提供 人们 整 体 性 思 考 的基 础 , 对 一 连 串 其 针 Ab ta t Th e o to e c u n e rh u k f e pe S s r c : e r p r n W n h a at q a e o o l ’ P 的符 号 活 动 发展 出 中心 思 想 , 构 意 义 重 大 。高 姆 森 并 认 为 , 建 D al a u c s . s a e e ta n xa p e O dic s iy w sa s c es Thi p p r s ti s a e m l t sus 框 架 的 定 义 大致 分 为 两 类 : 一类 是 界 限之 意 . 引 申为 对 社 会 可 me i ’ b e k t r u h o i s rr p r i ems o a wo k da S r a h o g n d s t e o t n t r ff me r 事 件 的 规 定 , 一 类 则 指 人们 用 以诠 释 社 会 现 象 的 “ 构 ” 由 ae r 另 架 。 t o y ,O ha t pr p e U geto on f t e br pt v nt he r S t t O o os S g slns u ur a u e e . 界 限 的定 义 来 看 , 架 像 是 人 们藉 以观 察 世 界 的镜 头 . 属 此 框 凡 Thspa r su e ne m o h e or e h n e rh a e i pe t diso nt Sr p t on W nc ua at qu k 镜 头 纳 入 的 实景 , 成 为 人们 认 知 世 界 中的 部 分 。 由架 构 的 都 再 o o l S alk . f Pe p e’ D i y Thr ug t SUd w e c ul f t wa o h he t y, o d nd he i y 定 义 来 看 , 们 藉 由框 架 来 建构 意义 , 了解 社 会 事 件 发 生 的 人 以 P o l ’ Da y r p e e t t e W e c u n e r q a e a d i e 愿 意 与 脉 络 。 前 者代 表 了取 材 的范 围 ,后 者 则 显 示 意 义 的 结 e pe S i e r s n n l n h a at u k n t r - h S p t fa e o k n uc a u e n . e t i pe p op e or r m w r o s h br pt ve tTh n h spa r r os 构 , 一种 观察 事 物 的世 界 观 。 是 s gg sins u eto on ho w t s t re t e or fa e or f a r pt O e ar c r p t r m w k or b u ( ) 者 对 “ 闻框 架 理 论 ” 析 二 学 新 解 eVent . s 从 2 0世 纪 7 0年代 起 ,研 究 新 闻生 产 的学 者 开 始 采 用 建 Ke W o d : f m e r t e r ; e c u n at q a e y rs r a wo k h o y W n h a e rh u k ; 构伦 观 点 , 来分 析大 众 媒 体 如 何 生 产 出 特定 的媒 体 框 架 。 们 他 Pe pl SD a y o e’ f l 认 为 , 于 新 闻 工作 者 而 言 , 架 意 味着 将 复 杂 的社 会 事实 简 对 框 化 , 照 某 种 常 规惯 例 , 时迅 速 的将 大 量 的社 会 事 件 “ 装 ” 按 及 包 前言 进 新 闻报 道 里 面 去 , 以一 种 特 定 的 方 式 来 组 织 新 闻事 件 . 样 这 20 0 8年 5月 1 2日 ,四 川 汶 川 大 地 震 作 为 突发 性公 共 事 以 来 , 闻工 作 者 的 分 类 、 择 、 断 、 写 活 动 , 建 构 起 一 新 选 判 采 就 件 , 整个 四川 乃 至 中 国都 造 成 了 重 大 的损 失 。 给 在应 对 突 发 性 套 新 闻框 架 。 对 于大 众 媒 体 本 身来 说 ,框 架 理 论 意味 着 在 新 闻媒 介 中 公 共 事 件 的过 程 中 , 方 面 考 验 着 政府 的应 急 能力 , 方 面 也 一 一 给媒 体 提 出 了一 系 列 的 挑 战性 的课 题 ,如 何 处 理 和 报 道 突 发 存 在着 不 同 的 , 以 观察 描 述 媒 体 事 件 的 方 法 , 依 赖 于新 闻 用 这 性公 共 事 件 .正 确 引 导 社会 舆 论 便 成 了诸 多 媒 体 需 要 深 思 的 记 者使 用 的框 架 。 忠党 对 新 闻 框 架 作 了 很 细致 的分 析 , 认 潘 他 问题 。 为 , 闻架 构 分 析 是 在 考 夫 曼 的象 征 互 动 视 角 和凯 民 曼 . 威 新 特 在 突 发 性 公 共 事件 中 , 闻 媒体 作 为 大众 传 播 媒 介 , 方 尔斯 基 的预 期 理 论 视 角 的 基础 上 ,加 上 了公 共 生 活 的基 本 现 新 一 面 . 负 着 对 突发 性 公 共 事 件 的 现 场再 现使 命 , 闻媒 体 必 须 实 特征 , 注 的 是人 们 在 公 共 生 活 中如 何建 构 的 意义 。 担 新 关 及 时 准确 有 效 的突 发 性 事件 的现 场 传 达 给 民众 ,让 民众 及 时 潘 忠党 总结 新 闻 框 架 分 析 的基 本 理 论 : 是 , 闻 传播 的 一 新 或交 往 ) 过 程 中 得到 建 构 ; 是 , 播 活 动是 使 的 二 传 的 了解 到 整 个 事 件 的发 展 进 程 , ~ 方 面 , 闻 媒 体 也 是 民众 意 义在 传 播 ( 另 新 和政 府 之 间紧 密 联 系 的 纽带 ,它 不 仅 需 要 把 政 府 有 关 的 应 对 用 表达 载体 的社 会 活 动 , 成 了一 个 社 会 符 号 生 产 的 领 域 ; 构 三 措 施 传 达 给 民众 .还 要 把 民众 的需 要 和 对 事 件 的态 度 反 应 给 是 , 是 , 发 生 在 物 质 生 产 构 成 的 实体 领 域 ; 但 它 四是 , 此 受 到 因 政府 , 由此 形成 整个 社 会 的互 动 , 同应 对 突 发 性公 共 事 件 。 共 规 范该 场域 的公 共 利 益 以 及 政 治 与 经济 的逻 辑 之 间 的 张 力 制 因此 , 面对 突发 性 公 共 事 件 时 , 闻媒 体 如 何 定 性 突发 约 ; 是 , 处 特 定 历 史 , 济 政 治 坐 标 点 的社 会 个 体 或 团 体 在 新 五 位 经 性公 共 事 件 . 以及 怎 么 报 道 突 发 性公 共事 件 , 整 个 传 播 过 程 达 到其 特定 理 解 或 意 义 所 遵循 的认 知或 话语 组 织 原则 ,就 是 在 中就 变得 至 关 重 要 。然 而 , 学 术研 究领 域来 看 , 我 国新 闻 从 在 他 ( ) 的框 架 。 她 们 研 究 历 史 上 . 于 突发 性 公 共 事 件 的 报 道 和研 究 成 果 较 少 , 关 已 潘 忠党 认 为 , 响新 闻框 架 的 因素 主 要 有 以 下几 个 方 面 : 影 有 的 研究 还处 于初 始 阶 段 .并 呈 现理 论 上 的缺 失 和 实践 指 导 其 一 , 闻媒 体 组 织 的 自主 性 , 受 政 府 的 控 制 程 度 ; 新 或 其 上 的 滞 后 阶段 。 此 , 突 发 性 公 共事 件 的报 道 和 研 究 就 变得 二 , 会 事 件 的信 息 提 供 者 , 过 去 的 研 究 常显 示 , 闻 媒 介 因 对 社 如 新 尤 为 迫切 。 对 挑 战 者 的 框架 常需 经 过 一 段 适 应 期 ,从 抗 拒 反 核 运 动 到 接 本 文 尝 试 以 “ 川 大 地 震 ” 突 发 性 公 共 事 件 的个 案 。 汶 为 通 受 反 核 运 动 的框 架 是 最 佳 例 证 ;其 三 ,新 闻 组 织 的流 程 或 常 过 对 《 民 日报 》 人 的报 道 进 行 量化 分析 , 用 框 架 理 论 , 讨 媒 规 ,如 新 闻 工作 者传 统 上 特 别 重 视 事 件 的 戏 剧 效 果 而 非 事 实 运 探 体 在 面�

主流媒体重大灾难事件集体记忆话语策略研究——以《人民日报》关于汶川地震的报道为例

主流媒体重大灾难事件集体记忆话语策略研究——以《人民日报》关于汶川地震的报道为例

死伤人数、地震灾情、余震次数、相关救援情况以及
在互联网时代,自媒体盛行,主流媒体建构集
捐款物资等方面的内容。因为在这样的危机时刻, 体记忆的能力不断被自媒体消解和进行祛魅处理,
人们更关注现场的灾情、救援状况等,所以主流媒 话语权面临重新解构与重组分配的危机,集体记忆
体及时给出相关数据信息。
的建构日益去中心化。因此,主流媒体更应该从受
2.“ 猪 坚 强 ” —— 承 载 伤 痛 记 忆 的 符 号。 关
三、《人民日报》关于汶川地震报道的话语策
于汶川地震,最令大家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个“明 略变迁
星”——“猪坚强”。成都一户村民养的猪,汶川大地
在《人民日报》电子版上搜索“汶川地震”,共
震后被埋在废墟下36天,但坚强地活了下来,于是被取 有187条相关报道(见图2)。其中,2018年共有7篇,
认为“往事”并非客观事实,而是等那件事过了之 等现实问题(见表1)。报道过程中,媒体报道时刻 后,在社会中不断地更新重组后建构的[2]。所以记 保持与主流意识形态一致,更多地呈现官方救援行
忆不仅代表过去的事件,还包含现在的观念和对未 动的内容,帮助受灾群众以及全国人民共同了解国
来的期许。
家的意志走向,有助于稳定民心,有助于救灾工作
Ꭰ ÿᎠ ÿᎠ Ꭰ
向前的勇气和民族国家认同感,因而固化了人们关
图 3 汶川地震十年间《人民日报》报道关键词分布图
于汶川地震的集体记忆框架。 四、结语
(二)对2008年汶川地震的报道
2008—2018年,《人民日报》关于汶川地震的
2008年关于汶川地震的132篇报道涉及的关键 报道从维护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认同
(三)对《人民日报》话语策略建构集体记忆 众的角度出发,考虑受众的需要,而不是一味地进

媒体定位与灾难新闻的报道视角

媒体定位与灾难新闻的报道视角

媒体定位与灾难新闻的报道视角作者:董天策,章琴丽来源:《今传媒》2011年第06期突如其来的灾难不仅给社会带来巨大破坏,而且强烈冲击着人们心理。

人们迫切需要了解有关情况,而灾难本身的突发性、破坏性、震撼性又极具新闻价值。

因此,灾难新闻报道始终是媒体关注的重点。

2004年南亚海啸,中国媒体首次大规模走出国门去报道国外灾难新闻。

对于国外灾难新闻,中国媒体是如何报道的?特别是不同类型的媒体是怎样报道的?是否存在不同的报道视角?这种区分度有多大?本文选择《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对3•11日本地震灾难的新闻报道作为分析文本,从案例分析的角度作出回答。

一、3•11日本大地震概况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京下午2时46分左右,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特大地震。

半小时后,地震引发10米高的巨型海啸袭击日本东部海岸的岩手县、宫城县、福岛县、茨城县,整个日本东部地区受灾惨重,房屋大量损坏,多处发生火灾停电。

3月12日,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厂房发生爆炸,其后几日,多个机组相继发生爆炸。

核泄漏引发的核辐射问题成为新的灾难,影响扩展到整个太平洋领域。

截止到日本当地时间17日0时47分,日本大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已确认造成4314人死亡,8606人失踪,2282人负伤。

死伤人数还在不断攀升,核泄漏的影响则远远不能预估。

日本NHK广播公司说,这次地震是日本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一次。

日本首相称地震引发的持续灾难是二战以来最严重的。

《纽约时报》说,在破坏性的地震和海啸后,日本又面临人道主义危机和核危机,对经济的影响在不断蔓延。

二、3•11日本大地震《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报道文本分析灾难发生后,从媒体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三个可供报道的侧面,即灾难性事件本身、灾难性事件的受害者、灾难性事件引发的政府或社会行为。

日本大地震后,《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均在头版发布日本发生特大地震海啸消息,并在其后几天一直将日本地震作为要闻或重点持续关注,大规模报道。

浅谈灾难新闻评论的“议程设置”——以《人民日报》“汶川地震”系列评论为例

浅谈灾难新闻评论的“议程设置”——以《人民日报》“汶川地震”系列评论为例
致化趋 向等特点 。将这一 时期 《 民日报》新 闻评论 人 文章 置于传播学的视野来进 行考察,就能看 出传播学
生 。”等等 ,这些 判断语句 ,产 生了激 发人心 、鼓动 斗志的重要作用。
・ 3 ・ 3

探索 与争鸣 ・
新闻知识 (0 9 1 ) 2 0 .1
难 发 生 原 因 中 的 人 为 因 素 和 救 灾 过程 中 出现 的违 法 现 象 进 行 反 思 ,并 在 如 何 制 约 和 规避 问题 上进 行 了理 性 的 思 考 。题 为 《 想起 了 “曲突 徙薪 ” 》 的文 章 指 出 : “ 如果每个人……都能如叶志平那样 ,把一个普通公
切 绚 丽 的风 景才 具 有 意 义 ; 为 了人 ,一 切 不 懈 的 奋 斗才彰显价值 ;依 靠人 ,一切伟大 的奇迹 才有可能发

的 强 大 动 力 。 在 《 愧 为 人 民子 弟 兵 》 、 《 血 脉 不 这 相 连 的 民族 情 》 、 《 党 的旗帜 更加 鲜红 》 、 《 让 坚 持两手抓 夺 取双 胜利 》等言 论中 ,将 党和 国家领 导人 在灾情 发 生 时决策 的英 明、果 断和 感性 化的表 现 充 分予 以呈现 ,给灾 区群 众和 全 国人 民 以无 限 的
“ 让我再救一个 !”。这些饱含情 感的话语及细节 , 无疑让评论散发出更为感人的力量。 判 断精 当 ,入情 入理 。 《 民 日报》 关注 灾情 人 的言论十分注 重从人性的角度诉诸情 感来增强判 断的 力量 。 “ 当一个穿着并不体面 的农民工 ,把皱 巴巴的 十元钱 ,同知 名人 士的一捆钱一 同塞 进募捐箱 时,我 们感到 的同样 是灵魂的高贵 与体面 。 ”、 “ 了人 , 有
新 闻知识 (0 9 1 ) 2 0 .1

突发事件的对内与对外报道比较研究——以《人民日报》和《中国日报》汶川地震报道为例

突发事件的对内与对外报道比较研究——以《人民日报》和《中国日报》汶川地震报道为例
湖南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突发事件的对内与对外报道比较研究——以《人民日报》和《
中国日报》汶川地震报道为例
姓名:***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新闻学
指导教师:***
20100501
突发事件的对内与对外报道比较研究——以《人民日报》和
保密□,在____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论文属于
不保密□。
(在以上方框内打勾)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日期:年月日
引子
“踏踏实实做形式,认认真真走过场”
——官场流行的一个“段子”
中国人似乎对虎有种特殊的情结,2006年出版的一部畅销小说《中国虎》,编织了一个发现华南虎的故事,让无数人心潮澎湃。
中国人从未放弃对华南虎的搜寻努力:1999年到2001年,国家林业局组织全国性的野生华南虎资源状况调查;2001年拯救中国虎国际慈善联合会邀请国内外专家赴湖南、江西、福建三地进行野外考察;2006年10月,广东省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在粤北山地开展预计10年的华南虎野外探访。但所有的搜寻最终都宣告无功而返,
3参见新华社10月12日报导“最新照片证实野生华南虎再现陕西巴山腹地”;
2007年10月13日《北京晨报》报导“绝迹24年华南虎重现陕西村民冒险拍下照片”.
4见新华社(北京)报导2007年10月12日“最新照片证实野生华南虎再现陕西巴山腹地”.
5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12条规定.
常紧急,争取直接申请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Key Words:The Institutional Fake; Monopolization of Information;
the Condemn to Bureaucracy

灾难新闻“英雄”原型研究——以《人民日报》汶川地震报道为例

灾难新闻“英雄”原型研究——以《人民日报》汶川地震报道为例

Disaster News "Heroes" Prototype: The "People's Daily" reported the earthquake as an exampleCandidate Huang huaSupervisor Tang xianCollege Literature & Journalism CollegeProgram JournalismSpecialization Media ManagementDegree Master DegreeUniversity Xiangtan UniversityDate April 20th , 2010湘潭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摘要瑞士心理分析学家荣格率先将“原型”一词引入文艺领域,他认为原型以各种形式出现,在传说、神话、童话等创作形式中世代相传,历久不衰。

加拿大原型批判学派专家弗莱把“原型”看作是文学作品里的因素,它或是一个人物、一个意象、一个叙事定势,或是一种可从范畴较大的同类描述中抽取出来的思想。

我国学者曾庆香认为集体无意识和原型沉淀在种族心灵的深处,被一代代地继承下来。

汶川地震纪念报道的集体记忆建构--以《人民日报》为例

汶川地震纪念报道的集体记忆建构--以《人民日报》为例

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题名(中英对照):汶川地震纪念报道的集体记忆建构——以《人民日报》为例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ctive Memory in Memorial Report of Wenchuan Earthquake-Taking the Reports on People's Dailyfor Example作者姓名:宋磊英指导教师姓名及学位、职称:侯东阳、教授学科、专业名称:新闻与传播学位类型:专业学位论文提交日期:论文答辩日期:答辩委员会主席:论文评阅人:学位授予单位和日期:关于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考核形式的说明考核对象:2011级及以后年级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考核目的:重点考核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检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学习能力、新闻报道能力、社会调研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

考核形式: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考核形式可结合自身实际和导师要求任选以下一种,可以是学术性学位论文,也可以是调研报告、案例研究、专业作品等多种形式。

学位论文答辩工作按暨南大学有关规定进行。

1.学术性学位论文。

适用于新闻、传播与广告方向。

学术性学位论文须完成一篇不少于15000字以上的学位论文。

论文既要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又要考虑科学研究的可行性以及社会应用价值。

2.调研报告。

适用于新闻方向、传播方向与广告方向。

研究生可以选择某一区域的受众群体,就其媒体使用和接触情况进行田野调查或问卷调查,要求有第一手材料、第一手访谈、第一手问卷数据,研究结论分析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调研报告的字数不少于15000字。

3.案例研究。

适用于新闻方向、传播方向与广告方向。

要求研究生针对创新型媒体(含广告公司)和媒体的创新性改革实践进行案例研究,案例研究要在充分调研和访谈的基础上,总结梳理媒体的经验和发展中的问题,并对媒体未来改革和发展趋势提出建设性的分析意见。

简析《人民日报》评论在汶川特大地震报道中的舆论引导

简析《人民日报》评论在汶川特大地震报道中的舆论引导

作者: 任蕾
作者机构: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甘肃,兰州,730020
出版物刊名: 社科纵横
页码: 137-138页
主题词: 《人民日报》评论 汶川地震报道 舆论引导
摘要:恸惊世界的5·12汶川特大地震,是一次典型的突发性事件.在信息时代,大众传媒在突发事件中如何作为,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事件的发展进程及其结果.新闻评论这种新闻体裁,承担着集中反映和有力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作用.<人民日报>的重要评论在地震专题报道过程中很好地扮演了引导社会舆论的角色,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这次事件启示我们,中国大众传媒在日常报道中应该更好地树立危机意识、培养危机预报习惯、建立危机报道机制.。

媒体定位与灾难新闻的报道视角_简析_人民日报_南方都市报_对日本大地震的报道

媒体定位与灾难新闻的报道视角_简析_人民日报_南方都市报_对日本大地震的报道

媒体定位与灾难新闻的报道视角_简析_人民日报_南方都市报_对日本大地震的报道今传媒·立新论·聚经典(两篇)主持人:王静(今传媒杂志社总编)主持人语:现今,中国传媒市场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一方面,受众接触传媒的习惯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传媒市场的结构与规模也发生了演变。

面对一个变革的时代,在竞争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传媒业面临着市场定位的不断调整。

传媒定位是传媒竞争的产物,它标志着传媒竞争由原始的、无意识的竞争状态向有序的、有意识的状态发展,这是传媒市场发展进步的标志。

本期传媒大讲坛中暨南大学媒介批评研究中心主任,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董天策教授选择《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对日本地震灾难的新闻报道作为分析文本,《人民日报》的灾难报道所呈现的是基于“国家视角”的“积极救援的国际形象与安定民心的国内形象”;《南方都市报》的灾难报道所呈现的则是偏向于“新闻视角”下的“还原灾难现场与人文关怀的故事化报道”。

这两种报道视角的不同,表明不同类型的报纸已形成了越来越明晰的传媒定位与价值追求。

南京晓庄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于松明教授的文章《媒体新闻人从政现象浅析》关注到近年来不少新闻人到地方党政机关或部门挂(任)职,这个现象引起公众和媒体的关注及热议,甚至一度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

从侧面反映了党和政府在创建和谐社会,坚持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指导下用人制度的发展和变化。

其研究意义不仅在于能够使新闻从政人了解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同时能够为其他从政人员带来一些经验和借鉴。

媒体定位与灾难新闻的报道视角——简析《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对日本大地震的报道董天策,章琴丽(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东广州 510632)收稿日期:2011-05-06作者简介:董天策,男,暨南大学媒介批评研究中心主任,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新闻传播理论、网络传播、媒介文化与媒介批评研究;章琴丽,女,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新闻理论研究。

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的媒介景观——以人民日报、华西都市报、南方都市报为例

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的媒介景观——以人民日报、华西都市报、南方都市报为例

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的媒介景观——以人民日报、华西都市报、
南方都市报为例
童晓玲; 李小军
【期刊名称】《《青年记者》》
【年(卷),期】2009(000)023
【摘要】选题缘起与问题提出2009年5月12日是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的纪念日,
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赴灾区出席纪念活动,社会各界也举行多种仪式悼念遇难同胞。

全国几乎所有的媒体都以较大篇幅来报道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的相关新闻,已经将其
视为一个重大的媒介事件。

【总页数】2页(P5-6)
【作者】童晓玲; 李小军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
【相关文献】
1.都市类报纸房屋拆迁报道框架及价值分析——以《华西都市报》《南方都市报》《山西晚报》为例 [J], 袁文丽;吴霞
2.媒介内容分析的认知途径:广州《财富》论坛的传播偏向\r——以《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及\r百度贴吧、新浪微博为例 [J], 王舜;林佳敏;柯金帝
3.基于新闻框架的警察媒介形象建构与变迁——以2009-2018《人民日报》与《南方都市报》的涉警报道为例 [J], 齐卫颖; 张岳
4.我国主流报纸对女性农民工的媒介形象建构——以《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报道为例(2009-2018) [J], 梅寒; 史少君; 陈希; 李玲鑫
5.“PX事件”中科学与科学家媒介形象研究——以《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新京报》《南方都市报》官方微博为例 [J], 黄伟鹏;陆成宽;费鹏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民日报国际舆论引导研究——兼论汶川地震舆论引导新突破的开题报告

人民日报国际舆论引导研究——兼论汶川地震舆论引导新突破的开题报告

人民日报国际舆论引导研究——兼论汶川地震舆论引导新突破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人民日报作为我国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之一,在国际舆论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舆论引导是其强大影响力的关键所在,而如何进行有效的舆论引导则是关注点。

近年来,人民日报在引导国际舆论方面屡屡获得成功,例如针对南海争端、朝鲜核问题等都做出了积极的引导。

然而,在面对国内重大灾难性事件时,人民日报的舆论引导却有一定的局限性,如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国际上较多媒体采用了片面的报道方式,甚至出现了对中国政府与军队的不实指责和谣言,这对于中国的国际形象造成了不良影响。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人民日报在国际舆论引导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在汶川地震舆论引导上遇到的困难,探讨国际舆论引导的新突破。

二、研究目的1. 了解人民日报在国际舆论引导方面的特点与经验;2. 分析汶川地震期间人民日报国际舆论引导的困难与不足之处;3. 探讨如何在汶川地震的事态发展中,应对国际舆论的扭曲与误导;4. 提出人民日报在未来国际舆论引导中的新思路和新方向。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研究内容:1. 国际舆论引导的概念和特点;2. 人民日报在国际舆论引导中的作用和经验;3. 汶川地震期间人民日报国际舆论引导的困难和问题;4. 如何更有效地应对汶川地震中的国际舆论;5. 未来人民日报国际舆论引导的新思路和新方向。

研究方法:1. 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文献和报纸杂志资料;2. 网络调查法,了解国外媒体对中国问责的态度和观点;3. 专家访谈法,结合相关部门和专家意见,以确保研究的实际性和有效性。

四、预期结果1. 分析人民日报在国际舆论引导中的成功和经验;2. 探讨汶川地震期间国际舆论扭曲的原因和处理方式;3. 提出国际舆论引导的新思路和新方法;4. 对人民日报未来国际舆论引导提供参考建议。

《人民日报》汶川地震报道的议题设置研究的开题报告

《人民日报》汶川地震报道的议题设置研究的开题报告

《人民日报》汶川地震报道的议题设置研究的开题报告
标题:《人民日报》汶川地震报道的议题设置研究
一、背景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这是中国近年来破坏力最强、波及范围最广、人员伤亡最惨重的一次地震。

《人民日报》作为我国最具权威性的传媒机构,在地震中肩负着宣传报道的重任。

其报道内容和形式不仅影响着社会舆论,也能反映出我国媒体的媒介发展状况和媒介实践水平。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人民日报》对汶川地震的报道进行分析,探究其报道的议题设置情况,分析其受众取向和意识形态倾向,以期深入了解我国传媒机构在灾害报道中的功能和地位。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和内容分析方法。

其中,文献分析主要以《人民日报》相关报道为主要研究对象,搜集和整理其在汶川地震中的有关报道,并按照时间段、版面分类,确定分类统计指标;内容分析中,将重点放在文字表述和视觉表现两个方面,通过具体的数据和案例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探究其议题设置情况、受众取向和意识形态倾向。

四、预期结果
本研究预期的结果包括:
1.对《人民日报》汶川地震报道的议题设置进行梳理和分析,及其与官方信息公布和传播的关系;
2.分析《人民日报》汶川地震报道的视觉表现和文字表述,探究其意识形态倾向和受众取向;
3.探究中国传媒机构在灾害报道中的功能和地位,提供对我国媒体发展现状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注:本文章是根据题目内容自动生成的开题报告,仅供参考。

《人民日报》地震评论的内容变化分析--以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为例

《人民日报》地震评论的内容变化分析--以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为例

《人民日报》地震评论的内容变化分析--以汶川地震和芦山地
震为例
周亚琼
【期刊名称】《青年记者》
【年(卷),期】2013(000)035
【摘要】从2008年汶川地震,到2013年芦山地震,媒体作为舆论引导的重要主体,随着观念与时代的变化,对地震等灾难事件的引导方式与角度也在发生改变。

《人
民日报》作为中央党报,在灾难发生后所发表的评论对引导舆论发挥着重要作用。

汶川地震后《,人民日报》共发16篇各类评论,在芦山地震后则又有8篇评论出现。

【总页数】2页(P40-41)
【作者】周亚琼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社交媒体环境下自然灾害的信息传播特点与方式--以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为例[J], 王鹏飞;
2.社交媒体环境下自然灾害的信息传播特点与方式--以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为例[J], 王鹏飞
3.灾难报道中道德维度的把握--以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为例 [J], 陈平
4.浅谈灾难新闻评论的"议程设置"——以《人民日报》 "汶川地震"系列评论为例[J], 彭军辉
5.突发公共事件中应急广播的传播力研究——以"汶川地震"、"芦山地震"中广播的危机报道为例 [J], 龚险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麓藏毒杀 蒜嚣 誉 麓 麓麓 罄 棼誊
共 3 篇。 1 6月共有 3 3篇 , 几乎也 为每 日一到两篇。 7
月 只 有 9篇 。
篡 爵 蔫 兰
= 卷娆 麓 冀麓 签 巍 誊 譬 陵臻 = == : 藏 :
I r■ l 蛐 t . r
鹜 麓 麓
●●^1■●●■
束。
发 展 、 断 深 化 与 转变 焦 点 , 有 明显 的 议 程 设 置 意 义 , 很 不 具 在
隶南 挫 2 0 第1 (第7期 如. 0 年 2 总 6 ) 1 期
论 5 篇 。6月的《 方都 市报》 1 南 社论有 6篇 , 个论 7篇 , 1 角涉及两 岸关系、 共 3 思想解放等等。而 5月地震评论 的井 喷现 篇, 相比 5月数量明显减少 , 社论减 少 了 6 .% , 66 个论则锐减 象同样可 以解读 为是对市场 的积极 回应 。《 民日报》 为中 人 作 8 .%。进入 7月 , 1 8 关于地 震的社论只 有寥寥 1篇 , 而个论则 央级党 报 , 由于其定位 和立场 , 对地震的关注上 , 在 持续度较 为零。这可以看做是《 南方都市报》 对地震报道评论 的一个结 高 , 论 议 题 体 现 承 续 性 、 群 性 , 着 时 间 推 进 , 态 不 断 评 集 随 事
来发 展 。


关键词 :《 民 日报》 《 人 南方都 市报》 汶川地震 评论



庆捉两 蕾纛交 6 0嗣年
最 蓝 臻 巍 巍避 繁巍 豁
: : 滢鲢 = ; 茹 葛 篡黔 ÷ 鞠蓝
蠢 薯 篡 眷 蠹 器蚤 醛 蠢誊 麓 高= 船 氆 , 羲籀蒜 麓 : 潦 霉 _拳 : 曼 嚣 :嚣》 … ・



评论 占全部评论 的 7 .% , 97 密度 大 , 中度 高 ;人 民日报》 集 《 相
对 较 为均 衡 , 六 月 份 发 表 的评 论 数 量 相 当 , 当 月 评 论 比 五 占
《 南方都 市报》 社论版共发表评论 6 5篇。
5月 , 2 、9这两 日外 ,南 方都 市报 》 除 82 《 的社论 以每 日 重没 有很 大变化。作 为市场 化的报纸 ,南 方都市报 》 《 长期 只
嚣 : :; := 嚣 慧 站 m ; =}
5月 , 人 民 日报 》 《 每
日都 发 表 一 到 两 篇 评 论 ,
●l ■ # ■■ ■■ ● ^ E● ● 帅 ★t H 毫 ● *●■ ■ ■
{ 序 推 麝俊 建 L 实有 全誓 进失 复囊 工作 若由■痰量灾辟众基奉 甓生翔蠢 { 韭 江 千方 百计改 瓣民生 兰 量 毒遐 : = 矗_ = 兰笔 墨 : :


《 南方都市 报》 人 民 日报》 和《 汶川地震评
并天拄百岁寿疆爵展在京拜幕
t ti t t * ■

《 民 日报 》 自 2 0 人 08
年 5月 1 日至 2 0 3 0 8年 7
论 概 述
( ) 据 分 析 一 数
黔 簿 : 嚣 : 菇! 燕璺 《 = 兰 £

篇 的密度密集刊登 , 1 共 8篇。个论则更加密集 , 5月 2 做 一个主题 有很 大的风 险 , 的新 闻事件不 断出现 , 除 9 新 受众 需
日外 , 本 以每 曰两篇 的 密 度 刊 登 , 3 基 其 3篇 。 5月 其 发 表 评 求 的 不 断 变 化 , 议 题 选 择 上 发 生 转 向 , 如 6月 的 评 论 触 在 比
有 思 想 、 知 识 的 论 说 形 式 。… 有
不撕蹙塞竞的建设氍学位农平 征 点量 .鼍i 太 战 起 津』 l 开发 略 寅 『 薄




嚣 =:
=≯
癸蓬毒 鉴 ; 慧兰 三
i l 篓强 蓉 黧= : 《 辫 意 蛸辅
麓麓篡鸶 熹嚣 薹骥鬻 熟糍誉兰 蓉 釜基兰 麓鞲 ;黧 釜
实探I 一 务讨 —
《 人民 日报》 《 南方都市报》 的
汶川 地震评 论研 究
崔 力文 ,彭 文轩
(武 汉 大 学新 闻 与传 播 学 院 湖 北 武 汉 40 7 3 0 2)

要 :本 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的方 法, 通过对《 民 日报》 南 人 和《
方都 市报 》 的评 论进 行分析 , 讨在 此次危机性 事件 中两报评 论所表现 的特 色, 探 生 动说 明评论在地震报道 中发挥 的重要作 用和 凸显评论 的价值与 意义,并 思考 其未
从数据来看 ,南方都 《 市报》对地震事件评 论主
要 集 中在 5月 ,当 月 发 表
本部 分主 要是通 对研 究 时段 内两报 的评 论
进 行 量 的 分析 。 自 20 0 8年 5月 1 日至 2 0 3 0 8年 7月 3 日这 段 时 期 , 1
H 埔  ̄l lI ¨ ● l lI  ̄ 雌
。 = … 一
蒜蕾= :辅 = 簸 蠢 墨麓
。 。
撩麓§ ; 鼹
”…

r& l}| ■ .■
月3 1日这段 时 期 , 发 表 共 评论 7 3篇 , 要 发 表 在 第 主
四版 和 第 五 版 。
本 文选 定 的对 象 为两 报 的新 闻评 论 。 “ 闻 为事 实 的 客 观 记 载 ,评 论 为 基 于 事 实 新 而发表的意见 ” 。新 闻评 论 是 报 纸 的 灵 魂 和 旗 帜 , 具 有 传 播 政 策 导 向 、 达 自身 立 场 、 映 公 众 信 表 反 息 和 引 导 社 会 舆 论 的作 用 , 助 大 众 传 播 工 具 或 借 载 体 , 刚 刚发 生 过 的 或 发 现 的 新 闻事 实 、 象 、 对 现 问题 ,在 第 一 时 间 表 达 自己 意 愿 的一 种 有 理 性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