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联网数据融合算法的土壤环境监测系统设计
物联网环境下的环境监测与分析系统设计
物联网环境下的环境监测与分析系统设计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作为当今信息技术发展的热点,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而物联网环境下的环境监测与分析系统设计尤为重要,它能够为人们提供真实、准确的环境数据,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周围环境的变化,从而更好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一、物联网环境下的环境监测技术物联网环境下的环境监测技术通常包括传感技术、通信技术和数据分析技术。
传感技术是物联网环境下环境监测的基础,通过各种传感器可以实时感知环境中的各种数据,如温度、湿度、气压、光照等。
通信技术则是将这些感知到的数据传输到监测系统中,一般采用的是无线通信技术,如Wi-Fi、蓝牙、ZigBee等。
而数据分析技术则是对采集到的环境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其中有用的信息,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环境变化。
二、环境监测与分析系统的设计要点1. 传感器选择和布局在物联网环境下的环境监测系统中,传感器的选择和布局至关重要。
首先,根据需要监测的环境参数确定所需传感器的种类和数量,然后合理布局传感器,以保证全面、准确地感知环境变化。
例如,在室内环境监测中,可以将温度、湿度、气压传感器分布在房间各个角落,以获得更准确的环境数据。
2. 数据传输和存储采集到的环境数据需要通过通信技术传输到监测系统中进行处理和分析。
在设计环境监测系统时,需要考虑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实时性。
同时,对于大量的数据传输和存储,还需要考虑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因此,可以采用数据压缩和加密等技术手段,确保数据传输和存储的效率和安全性。
3. 数据处理和分析采集到的环境数据需要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有用的信息。
数据处理可以包括数据清洗、数据融合和数据预处理等过程,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而数据分析则需要运用统计学和机器学习等技术方法,对大量的环境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发现其中的规律和趋势,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决策支持。
三、物联网环境下的环境监测与分析系统的应用物联网环境下的环境监测与分析系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基于ZigBee的智慧农业信息监测系统研究》范文
《基于ZigBee的智慧农业信息监测系统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智慧农业逐渐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向。
智慧农业是指通过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
而信息监测作为智慧农业的核心组成部分,对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本研究将重点探讨基于ZigBee的智慧农业信息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二、ZigBee技术概述ZigBee是一种基于IEEE 802.15.4标准的低速无线个人区域网络通信协议,具有低功耗、低成本、低速率、大覆盖范围等特点。
ZigBee技术广泛应用于智能家居、工业控制、环境监测等领域。
在智慧农业中,ZigBee技术可用于实现农田环境信息的实时监测与传输,如土壤湿度、温度、光照强度等。
三、智慧农业信息监测系统设计(一)系统架构本系统采用分层设计思想,包括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感知层通过各类传感器采集农田环境信息;传输层利用ZigBee网络将感知层采集的数据传输至应用层;应用层则负责数据的处理、存储和展示。
(二)传感器选型与布置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进行农田环境信息的采集。
如土壤湿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光照强度传感器等。
传感器的布置应考虑农田的地理环境、作物种类等因素,确保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三)ZigBee网络构建ZigBee网络采用星型拓扑结构,由协调器、路由器和终端设备组成。
协调器负责网络的构建和管理,路由器负责数据的转发,终端设备则负责数据的采集和传输。
通过合理的网络布局和优化,确保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实时性。
四、系统功能与应用(一)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农田环境信息,利用ZigBee网络将数据传输至应用层。
数据包括土壤湿度、温度、光照强度等,可反映农田的生长环境和作物的生长状况。
(二)数据处理与分析应用层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存储和分析。
通过数据挖掘和模式识别等技术,提取有用的信息,为农业生产提供决策支持。
智慧环保在线监测系统建设方案
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智慧环 保能够为环保决策提供科学依 据,推动环保治理的精准化和 高效化。
项目目标与预期成果
构建覆盖全区域的环境监测网 络,实现环境数据的实时采集
、传输和处理。
建立智慧环保平台,整合环保 部门和企业资源,实现信息共
享和协同治理。
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 时效性,为环保决策提供有力 支撑。
风险评估、应对措施制定和监控执行
风险评估
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识别、分 析和评估,形成风险清单。
应对措施制定
针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和预 案,降低风险对项目的影响。
监控执行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风险进行持续监控和跟踪 ,及时调整应对措施,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项目验收标准、流程和方法论述
量和型号。
硬件设备布局规划及安装要求
根据监测区域和监测项目,合理规划硬件设备的布局,确保监测数据的 全面性和代表性。
硬件设备安装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确保设备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
对于需要特殊安装环境的设备,应制定相应的安装方案和措施。
设备维护和保养计划
制定详细的设备维护 和保养计划,包括定 期检查、清洁、校准 等。
进行系统试运行,解决运行中出现的问题,组织项目验 收。
资源调配、团队协作和沟通机制建立
01
资源调配
根据项目需求,合理分配人力、 物力和财力资源,确保项目顺利 实施。
团队协作
02
03
沟通机制
建立高效的项目团队,明确团队 成员职责和分工,形成协同工作 的良好氛围。
建立定期的项目会议制度、工作 报告制度和信息交流渠道,确保 项目信息畅通无阻。
提供多种查询和统计功能 ,方便用户快速获取所需 信息。
物联网中基于无线传感器的环境监测系统设计
物联网中基于无线传感器的环境监测系统设计当我们谈到物联网时,我们往往会想到各种智能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但实际上物联网的应用远不止于此。
其中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就是环境监测系统。
基于无线传感器的环境监测系统设计,是将传感器节点与通信技术相结合,实现对环境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传输的一种新型系统。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物联网中基于无线传感器的环境监测系统设计的原理、技术和应用。
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是一种由大量分布在监测区域内的传感器节点构成的网络,用来实时监测和采集环境数据。
每个传感器节点都配备有传感器、处理器、通信模块和电源模块,可以独立工作,并通过无线通信协议与其他节点进行数据传输。
传感器节点通过构建自组织的网络拓扑结构,实现对环境参数的协同监测和数据传输,从而为环境监测系统提供了实时、准确的数据支持。
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节点之间的通信是至关重要的。
通信技术的选择不仅影响了系统的传输速率和可靠性,还直接关系到系统的能耗和网络拓扑结构的设计。
目前常用的传感器节点通信技术包括ZigBee、Bluetooth、LoRa等。
ZigBee通信技术具有低功耗、低成本、低速率、短距离等特点,适合用于小范围内的传感器节点之间的数据传输;Bluetooth通信技术适用于中距离的传输,速率较高,但功耗也相对较高;LoRa通信技术在长距离通信方面有优势,但速率相对较低。
根据环境监测系统的具体需求,可以选择合适的通信技术,实现节点之间的数据传输和协同工作。
除了传感器节点之间的通信,环境监测系统的设计还需要考虑到数据的采集、处理和传输。
传感器节点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环境数据,并通过处理器对数据进行处理,提取出有用的信息。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传感器节点的处理器性能和存储容量逐渐增加,可以实现更复杂的数据处理和分析算法。
通过数据压缩、数据挖掘和数据融合等技术手段,可以有效提高数据的利用率和系统的性能。
数据传输是环境监测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环境感知系统研究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环境感知系统研究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物联网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其中之一便是环境监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有效监测和掌控城市环境则成为了各城市管理者不得不面临的问题。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环境感知系统,是将物联网相关设备应用于环境监测领域,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实现对城市环境信息的快速、准确、实时的感知和采集。
在环境感知系统的设计和实现中,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无线传感器网络由大量节点组成,每个节点都能够通过传感器感知周围环境的信息,并通过网络将这些信息收集起来,以便于后续处理和分析。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优势在于其能够实现远距离传输和自组织网络结构的优势,使得整个城市的环境数据能够被实时地收集和处理。
在环境感知系统中,一般采用多种传感器设备,以便于对环境中不同的参数进行感知和监测。
比如,根据环境监测的不同要求,可以选择监测温度、湿度、气压、噪音、PM2.5等多个参数。
在传感器网络中,每个传感器节点都能够将周围环境的参数数据收集起来,并通过网络传送到中心服务器,这些数据将会被整合和分析,以便于对城市环境进行实时、准确的监测和预警。
在传感器设备的性能和数据质量方面,需要考虑传感器的准确性、稳定性和可靠性等问题。
传感器设备要能够在复杂的城市环境中工作,同时,还要满足节能、耐用、易维修等多个方面的要求。
本文介绍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环境感知系统的基本构成和工作原理,下面我们将分别从传感器节点的设计、数据处理和分析等方面来进一步探讨环境感知系统的研究内容。
一、传感器节点的设计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每个传感器节点都是由传感器、处理器、通信模块和能量供应模块等多个部分组成,下面我们将分别介绍这些部分的设计原则和技术。
1、传感器的设计传感器在环境感知系统中的作用在于感知环境中的各项参数,比如温度、湿度、气压等。
为了实现提高系统的感知精度和可靠性,需要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并进行一系列的测试和校准。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农业大棚环境监控系统设计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农业大棚环境监控系统设计张开生;田开元;吕明;吕超【摘要】为了提高对农业大棚环境的监测,系统从物联网技术的三层结构概念出发,采用感知互动层、网络传输层、应用服务层进行设计.感知互动层采用ZigBee无线通信技术构建一个无线传感器网络,负责感知农业大棚中作物生长环境,包括农业大棚中的空气温湿度、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土壤温湿度、通风状态等.网络传输层采用以太网通过TCP/IP协议进行传输,应用服务层通过个人计算机上的应用程序来实现对系统信息的管理,并且与计算机上的专家系统连接,对农业大棚中作物生长环境进行自动控制.系统主要涉及传感器网络拓扑结构的选择优化及传感器节点的电路设计、网络传输层的结构设计、应用服务层的应用程序设计及信息在专家系统中的融合算法.传感器节点采集数据通过Bayes滤波算法进行处理提高数据的可靠性.传感器节点选用无线收发器CC2430芯片设计.实验表明,系统实现了对农业大棚作物生长环境的实时监测,但系统中采用Bayes滤波算法还需进一步改进,系统的稳定性也有待更一步提高.%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gricultural greenhouse environment monitoring system,from the con-cept of three-tier structure of networking technology,adopt interactive perception layer,network transport layer,and application service layer to design. Perception interactive layer builds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that is used to perceive the crop growth environment air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light,carbon dioxide,soil temperature,humidity,ventilation,pest in agricultural greenhouse by ZigB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Network transmission layer finish 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 by Ethernet technol-ogy based on TCP/IP;Application service layer could achieve theinformation management of the system by personal computer application program,and can be connected to a computer expert system to control the agricultural greenhouse crop growth environment automatically. The system mainly involves the sen-sor network topology optimization,design of sensor circuit,network transmission layer structure and ap-plication service layer application program,as well as information fusion algorithm in expert system. Data collected by the sensor node could be processed through Bayes filtering algorithm to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of data. The sensor nodes are designed using wireless transceiver chip CC2430. 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 system realizes the agricultural greenhouse crop growth environment,real-time monitoring,but Bayes filter algorithm used in the system needs to be further improved,and stability of the system needs to be enhanced.【期刊名称】《西安科技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35)006【总页数】7页(P805-811)【关键词】物联网技术;无线通信;ZigBee;实时检测;温湿度传感器;Bayes滤波算法【作者】张开生;田开元;吕明;吕超【作者单位】陕西服装工程学院教务处,陕西西安712046;陕西科技大学电信学院,陕西西安710021;陕西服装工程学院教务处,陕西西安712046;陕西服装工程学院教务处,陕西西安712046;陕西服装工程学院教务处,陕西西安71204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91.440 引言近年来,温室大棚已经逐渐成为高效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大棚已经在全国各地的现代农业设施项目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目前在农业温室大棚信息监控方面仍存在着诸多问题。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监测系统实现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监测系统实现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物联网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其中,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监测系统的出现,为各个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高效。
本文将详细探讨这一系统的实现过程,包括其组成部分、工作原理、应用场景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物联网与智能监测系统的概述物联网,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各种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全球定位系统(GPS)等设备和技术,将现实世界中的物体连接到互联网,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
而智能监测系统则是物联网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它通过收集和分析来自传感器的数据,实时监测和评估被监测对象的状态和性能。
二、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监测系统的组成部分1、传感器网络传感器是智能监测系统的“触角”,负责感知被监测对象的各种物理量,如温度、湿度、压力、光照、声音等。
这些传感器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连接成网络,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数据处理中心。
2、数据传输网络数据传输网络负责将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安全、快速地传输到数据处理中心。
常见的传输方式包括 WiFi、蓝牙、Zigbee、4G/5G 等。
不同的传输方式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场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3、数据处理中心数据处理中心是智能监测系统的“大脑”,负责接收、存储、处理和分析来自传感器网络的数据。
它通常由服务器、数据库和数据分析软件组成,可以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和挖掘,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4、应用终端应用终端是智能监测系统与用户进行交互的界面,用户可以通过电脑、手机、平板等设备访问应用终端,实时查看监测数据、接收报警信息、进行远程控制等操作。
三、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监测系统的工作原理首先,传感器网络中的传感器对被监测对象进行实时感知,将采集到的数据转换为电信号或数字信号。
然后,这些数据通过数据传输网络传输到数据处理中心。
数据处理中心对接收的数据进行预处理、清洗、存储和分析,利用各种算法和模型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和知识。
基于物联网的居家环境监测系统设计
基于物联网的居家环境监测系统设计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居家环境的舒适度和安全性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基于物联网的居家环境监测系统应运而生,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便捷、智能和高效的环境监测解决方案。
一、居家环境监测的需求分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居家环境的要求不再仅仅局限于美观和舒适,更注重健康和安全。
例如,室内空气质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呼吸健康,温度和湿度的不适可能导致身体不适甚至疾病,噪音污染会影响人们的休息和工作效率。
此外,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老人、儿童和患有慢性疾病的人,对环境的敏感性更高,需要更加精确和及时的环境监测。
二、物联网技术在居家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物联网技术是实现居家环境监测的关键。
通过传感器技术,可以实时采集室内的温度、湿度、空气质量(包括 PM25、甲醛、二氧化碳等指标)、光照强度、噪音水平等环境参数。
这些传感器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无线网络(如 WiFi、蓝牙、Zigbee 等)传输到中央处理单元,如智能网关或家庭服务器。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物联网技术确保了数据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同时,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可以对大量的环境数据进行存储、分析和处理,为用户提供历史数据查询、趋势分析和预警等功能。
1、传感器模块温度和湿度传感器:用于测量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常见的有DHT11、SHT31 等。
空气质量传感器:检测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颗粒物,如 MQ-135 用于检测甲醛、MQ-2 用于检测烟雾等。
光照传感器:如 BH1750FVI,可测量室内的光照强度。
噪音传感器:例如 MAX4466,能够捕捉环境中的噪音水平。
2、微控制器微控制器是系统的核心,负责处理传感器采集的数据和控制通信模块。
常用的微控制器有 Arduino、STM32 等。
它们具有低功耗、高性能和丰富的接口资源,能够满足系统的需求。
3、通信模块为了将数据传输到云端或用户的移动设备,需要选择合适的通信模块。
WiFi 模块如 ESP8266 具有广泛的应用,蓝牙模块如 HC-05 适用于短距离通信,而 Zigbee 模块则在低功耗和自组网方面具有优势。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灌溉系统设计与研究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灌溉系统设计与研究智能灌溉系统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灌溉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和控制土壤湿度、气象数据、植物生长状况等信息,从而实现精确、高效的灌溉,提高农作物生产的稳定性和产量。
一、智能灌溉系统的介绍智能灌溉系统是将物联网技术与传统灌溉系统相结合,通过传感器、数据采集模块、通信模块、控制器等设备,实现对灌溉设备的自动控制和监测。
该系统能够根据土壤湿度、气象条件、作物需水量等信息,自动调节灌溉设备的工作,从而达到节水、节能、高效的灌溉效果。
二、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灌溉系统的原理与设计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灌溉系统主要由传感器、数据采集模块、通信模块和控制器四部分组成。
1. 传感器:利用土壤湿度传感器、气象传感器等,实时感知土壤湿度、环境温度、大气湿度、风速等信息,将这些数据采集传输给数据采集模块。
2. 数据采集模块:将传感器获取的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和存储,同时接收控制器发出的指令,将处理后的数据传输给控制器。
3. 通信模块: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将数据采集模块采集的数据传输给控制器,同时接收控制器发出的指令,传输给数据采集模块。
4. 控制器:接收数据采集模块采集的数据和通信模块传输的指令,根据预设的灌溉策略和作物需水量,自动控制灌溉设备的开启和关闭,同时将灌溉情况等信息反馈给用户。
三、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灌溉系统的优势相比传统的定时灌溉系统,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灌溉系统具有以下优势:1. 精确灌溉:通过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和气象数据,系统能够根据作物需水量和环境条件智能控制灌溉设备的开启和关闭,实现精确的灌溉,避免了过度或不足灌溉的问题。
2. 节水节能:智能灌溉系统能够根据实时的土壤湿度和气象条件,合理控制灌溉设备的运行时间和水量,从而避免了灌溉过程中的水浪费和能源浪费。
3. 高效管理: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对灌溉系统的远程监测和控制,农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或电脑查看灌溉情况,及时调整灌溉策略,提高管理效率。
如何利用遥感和物联网技术进行精准农业监测
如何利用遥感和物联网技术进行精准农业监测一、引言农业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其生产效率和质量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遥感和物联网技术的出现为农业监测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使精准农业成为可能。
精准农业旨在通过精确获取农田信息,实现对农业生产过程的精准管理和优化,从而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并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二、遥感技术在精准农业监测中的应用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非接触方式获取目标物体信息的技术手段,其在精准农业监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一)土地利用和土壤监测通过遥感影像,可以清晰地分辨出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方式,如耕地、林地、草地等,为农业规划和土地管理提供重要依据。
同时,遥感技术还能够监测土壤的质地、肥力、水分含量等信息,帮助农民了解土壤状况,合理施肥和灌溉。
(二)作物生长监测遥感可以实时监测作物的生长状况,包括作物的种植面积、长势、病虫害等。
例如,利用多光谱或高光谱遥感影像,可以获取作物的反射光谱特征,从而判断作物的叶绿素含量、氮素含量等生理指标,进而评估作物的生长状况和营养需求。
(三)灾害监测遥感技术能够及时发现农业灾害,如旱灾、水灾、病虫害等。
通过对遥感影像的分析,可以快速确定灾害的范围和程度,为农业灾害的预警和防控提供支持。
三、物联网技术在精准农业监测中的应用物联网技术是通过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全球定位系统(GPS)等设备,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互联互通。
在精准农业监测中,物联网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环境监测在农田中安装各类传感器,如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等,可以实时采集农田的环境信息,如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
这些信息通过物联网传输到数据中心,农民可以根据这些数据及时调整农业生产措施。
(二)作物监测通过在作物上安装传感器,如茎流传感器、果实生长传感器等,可以实时监测作物的生理参数,如水分吸收、养分运输、果实生长速度等。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监测系统设计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监测系统设计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物联网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智能监测系统作为物联网应用的重要领域之一,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本文将详细探讨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监测系统的设计。
一、物联网与智能监测系统概述物联网,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各种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全球定位系统(GPS)等设备和技术,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互联互通。
它将物理世界中的各种对象连接到网络中,使它们能够相互通信和交换信息。
智能监测系统则是利用物联网技术,对特定的对象或环境进行实时监测、数据采集、分析和处理,以实现对监测对象的状态评估、故障预警、优化控制等功能。
例如,在工业生产中,可以对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提前发现故障隐患,避免生产中断;在环境监测中,可以实时监测空气质量、水质、土壤状况等,为环境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二、系统总体架构设计一个典型的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监测系统通常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个主要部分。
感知层是系统的基础,由各种传感器和执行器组成,负责采集监测对象的物理信息,如温度、湿度、压力、位移等,并将这些信息转换为电信号或数字信号。
常见的传感器包括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光电传感器等。
执行器则根据控制指令对监测对象进行相应的操作,如打开阀门、启动电机等。
网络层负责将感知层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应用层,同时将应用层的控制指令下发到感知层。
网络层可以采用多种通信技术,如蓝牙、Zigbee、WiFi、蜂窝网络(4G/5G)等。
根据监测范围和数据传输要求的不同,可以选择合适的网络通信方式。
例如,对于监测范围较小、数据量不大的场景,可以选择蓝牙或 Zigbee 等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对于监测范围较广、数据量较大的场景,则可以选择 4G/5G 等蜂窝网络通信技术。
应用层是系统的核心,负责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展示,并根据分析结果做出决策和控制。
应用层通常包括数据服务器、数据分析软件、监控界面等。
面向农业物联网的智能感知与控制系统设计
面向农业物联网的智能感知与控制系统设计智能感知与控制系统设计:为农业物联网的未来铺平道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范围的扩大,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受到重视。
农业物联网作为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交叉领域,以其强大的监测能力和智能控制系统的优势,为农业生产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本文将深入探讨面向农业物联网的智能感知与控制系统设计的相关内容。
一、智能感知系统设计农业物联网的智能感知系统是实现农业资源监测和环境感知的关键组成部分。
它通过传感器网络、遥感技术和边缘计算等手段,实时收集农田的环境参数,如土壤温湿度、光照强度等,并将数据传输至云端进行分析处理。
1. 传感器网络传感器网络是农业物联网感知系统的基础构架。
根据农田的具体环境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并进行布置,以实现对土壤水分、养分、温度、盐碱度等重要参数的监测。
此外,为确保传感器网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还需要考虑网络通信协议、数据传输安全等方面的设计。
2.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农业物联网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卫星、无人机等载体获取远程地区的地理信息和气象数据,进一步帮助农民了解种植区域的环境变化。
例如,农田遥感影像可以用于监测作物的生长情况、病虫害的蔓延以及土地的利用情况等。
3. 边缘计算为了降低农业物联网的数据传输量和延迟,边缘计算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智能感知系统中。
边缘设备具备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并能够在本地对感知数据进行处理和决策,减少对云端的依赖。
同时,边缘计算还能够实现对传感器设备的远程管理和控制,提高整个感知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二、智能控制系统设计智能控制系统是农业物联网的核心部分,通过收集感知数据并与农业生产需求进行智能化的数据分析与决策,实现对农田灌溉、施肥和温室环境的自动化控制。
1. 数据分析与预测利用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对农田的感知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提取有效信息,建立农田生长模型以及病虫害预测模型等。
基于这些模型,智能控制系统可以对农田的灌溉、施肥等生产环节进行实时监测和预测,提供精准的农业生产管理建议。
遥感技术在农田土壤监测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遥感技术在农田土壤监测中的应用案例分析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中,农田土壤的监测变得越来越重要。
准确、及时地了解土壤的状况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保障粮食安全以及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具有关键意义。
遥感技术作为一种强大的工具,为农田土壤监测提供了高效、全面且非破坏性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通过具体的应用案例,深入分析遥感技术在农田土壤监测中的实际应用。
一、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遥感技术是通过非接触式的方式获取目标物体的信息。
它利用传感器接收来自地表物体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然后将这些电磁波信号转化为图像或数据。
不同的土壤特性会导致其对电磁波的反射和吸收有所差异,遥感技术正是基于这些差异来监测土壤的各种参数。
例如,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的遥感数据可以用于评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水分含量和土壤质地等。
而热红外波段则能够反映土壤的温度状况,这对于了解土壤的水分蒸发和热量交换非常重要。
二、具体应用案例(一)土壤水分监测在某个大型农田区域,为了精确掌握土壤水分的分布情况,采用了遥感技术。
通过搭载在卫星上的微波传感器,能够穿透云层和植被,获取大面积农田土壤的水分信息。
这些数据与地面实测数据相结合,建立了精准的土壤水分监测模型。
农民们根据监测结果,合理调整灌溉策略,在保障农作物生长需求的同时,避免了过度灌溉造成的水资源浪费和土壤盐碱化问题。
(二)土壤肥力评估在另一个农业产区,利用高光谱遥感技术对农田土壤的肥力进行评估。
高光谱传感器可以获取非常精细的光谱信息,从而捕捉到与土壤肥力相关的细微特征。
研究人员对采集到的光谱数据进行分析,建立了与土壤氮、磷、钾等养分含量的定量关系模型。
根据评估结果,农民有针对性地施肥,提高了肥料的利用效率,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同时减少了因过量施肥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三)土壤污染监测在一个曾经遭受工业污染的农田地区,使用遥感技术来监测土壤的污染状况。
多光谱遥感图像能够显示出土壤中污染物的分布特征,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污染区域进行精确的定位和范围划定。
智能化农田环境监测与控制系统开发方案
智能化农田环境监测与控制系统开发方案第一章绪论 (3)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意义 (3)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3)1.4 本书结构安排 (4)第二章:智能化农田环境监测与控制系统概述,介绍智能化农田环境监测与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及系统构成。
(4)第三章:传感器技术及其在农田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分析传感器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各种传感器在农田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4)第四章: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介绍农田环境监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方法,包括神经网络、模糊控制、遗传算法等。
(4)第五章:控制策略与算法,探讨农田环境控制策略及算法,如模糊控制、PID控制、自适应控制等。
(4)第六章:系统设计与实现,详细介绍智能化农田环境监测与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过程。
4第七章:系统测试与优化,分析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功能,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
(4)第八章:结论与展望,总结本书研究成果,并对未来智能化农田环境监测与控制系统的发展进行展望。
(4)第二章智能化农田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概述 (4)2.1 智能化农田环境监测技术 (4)2.1.1 监测参数 (5)2.1.2 监测设备 (5)2.1.3 监测方法 (5)2.2 智能化农田环境控制技术 (5)2.2.1 控制设备 (5)2.2.2 控制策略 (5)2.2.3 控制方法 (5)2.3 系统集成与数据融合 (6)第三章系统需求分析 (6)3.1 功能需求 (6)3.1.1 监测功能 (6)3.1.2 控制功能 (6)3.1.3 数据处理与分析功能 (6)3.2 功能需求 (7)3.2.1 响应速度 (7)3.2.2 实时性 (7)3.2.3 精确度 (7)3.2.4 可扩展性 (7)3.3 可靠性与稳定性需求 (7)3.3.1 系统可靠性 (7)3.3.2 系统稳定性 (7)3.3.3 系统抗干扰能力 (7)3.4.1 数据安全 (7)3.4.2 网络安全 (7)3.4.3 用户权限管理 (7)3.4.4 设备安全 (8)第四章系统设计 (8)4.1 系统总体架构 (8)4.2 硬件设计 (8)4.3 软件设计 (8)4.4 通信协议设计 (9)第五章传感器模块设计 (9)5.1 传感器选型 (9)5.2 传感器接口设计 (9)5.3 数据采集与处理 (10)5.4 传感器网络构建 (10)第六章控制模块设计 (10)6.1 控制策略研究 (10)6.2 控制器设计 (11)6.3 执行器接口设计 (11)6.4 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 (11)第七章数据处理与分析 (12)7.1 数据预处理 (12)7.1.1 数据清洗 (12)7.1.2 数据标准化 (12)7.2 数据挖掘与分析 (13)7.2.1 关联规则挖掘 (13)7.2.2 聚类分析 (13)7.2.3 时间序列分析 (13)7.3 模型建立与优化 (13)7.3.1 模型选择 (13)7.3.2 模型训练与优化 (13)7.4 结果可视化展示 (13)第八章系统集成与测试 (14)8.1 系统集成 (14)8.1.1 集成策略 (14)8.1.2 集成步骤 (14)8.2 功能测试 (14)8.2.1 测试目的 (14)8.2.2 测试内容 (14)8.2.3 测试方法 (15)8.3 功能测试 (15)8.3.1 测试目的 (15)8.3.2 测试内容 (15)8.3.3 测试方法 (15)8.4.1 优化策略 (15)8.4.2 调试方法 (15)第九章应用案例与实践 (15)9.1 案例一:智能化农田灌溉系统 (16)9.2 案例二:智能化农田病虫害监测与防治 (16)9.3 案例三:智能化农田气象监测与预警 (16)9.4 案例分析与实践总结 (16)第十章发展前景与展望 (17)10.1 技术发展趋势 (17)10.2 市场前景分析 (17)10.3 政策与法规支持 (17)10.4 研究方向与展望 (17)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智能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业系统中的数据融合与处理研究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业系统中的数据融合与处理研究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智慧农业系统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在智慧农业系统中,数据融合与处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可以帮助农民实时监测农田的环境信息,提高农作物的生长质量和产量。
本文将围绕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业系统中的数据融合与处理展开研究,探讨其技术原理、关键技术和应用前景。
一、技术原理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业系统中,数据融合与处理是通过传感器、无线通信技术和云计算技术来实现的。
首先,传感器可以监测农田的环境因素,如土壤湿度、温度、光照等,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无线通信技术传输到数据收集中心。
其次,数据收集中心可以对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融合。
处理包括数据的清洗、校正和预处理等,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融合则是将不同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合,形成更为全面和完整的信息。
同时,数据收集中心还可以根据农作物的需求制定相关的决策模型或农业专家系统,以提供农民决策支持或农艺指导。
最后,数据处理结果可以通过移动设备、电脑等终端向农民提供实时的农田环境信息和作物生长状况。
农民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实时调整农田的灌溉、施肥等措施,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二、关键技术在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业系统中,数据融合与处理涉及到多个关键技术。
以下是其中几个重要的关键技术:1. 传感技术:传感器是数据采集的基础,它可以监测农田的环境因素和农作物的生长状态。
目前,常用的传感器包括温湿度传感器、土壤湿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等。
传感器的选择和布置位置需要根据具体农田的情况和农作物的特点进行调整。
2. 无线通信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可以将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数据收集中心。
目前,常用的无线通信技术包括无线传感器网络(WSN)、蓝牙、Wi-Fi和物联网(IoT)等。
选择合适的无线通信技术可以确保数据的及时传输和稳定性。
3. 云计算技术:云计算技术可以提供大数据存储和高性能计算能力,对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农业水肥一体化管理系统设计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农业水肥一体化管理系统设计随着科技的发展,物联网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智能农业水肥一体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受到了广泛关注。
这个系统的设计目的是通过物联网技术来实现农田水肥的智能化管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本文将对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农业水肥一体化管理系统的设计进行详细介绍。
一、系统概述智能农业水肥一体化管理系统主要由传感器网络、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块、决策支持模块和执行控制模块组成。
传感器网络负责实时采集农田土壤湿度、温度、光照以及气象等信息;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块负责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存储、分析和处理;决策支持模块根据分析结果提供科学的农业水肥管理建议;执行控制模块根据决策支持模块的建议,调控农田的水肥供给。
二、系统设计(一)传感器网络设计传感器网络是系统的数据采集源,需要合理安排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和数量。
针对不同作物和土壤类型,应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参数进行监测,如土壤湿度传感器、土壤温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等。
传感器节点应布置在农田中心和边缘,以确保全面和准确的数据采集。
(二)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块设计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块负责对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存储、分析和处理。
采集到的数据可以通过无线传输方式传至云服务器进行存储和处理,也可以通过本地存储设备实现数据的实时存储和分析。
数据处理模块应具备数据清洗、数据融合和数据分析等功能,以提取有用信息并进行农田水肥状况的评估。
(三)决策支持模块设计决策支持模块根据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块提供的数据,利用专家知识和农业水肥管理规则,对农田的水肥供给进行合理的决策支持。
该模块可以根据土壤水分含量和作物需求,预测和控制农田的灌溉量和肥料施用量,从而实现对农业生产过程的实时调控。
(四)执行控制模块设计执行控制模块根据决策支持模块的决策结果,通过自动控制装置对农田的水肥供给进行调控。
根据土壤湿度传感器和水肥供给装置的反馈信息,该模块实现对灌溉和肥料供给系统的自动控制,确保农田的水肥供给达到最佳状态。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农业大数据平台建设方案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农业大数据平台建设方案第一章:项目背景与需求分析 (3)1.1 项目背景 (3)1.1.1 国际背景 (3)1.1.2 国内背景 (3)1.1.3 技术背景 (3)1.2 需求分析 (3)1.2.1 农业生产管理需求 (3)1.2.2 农业市场预测需求 (3)1.2.3 农业政策制定需求 (4)1.2.4 农业科技创新需求 (4)第二章:物联网技术概述 (4)2.1 物联网技术简介 (4)2.2 物联网在农业中的应用 (4)第三章:农业大数据平台架构设计 (5)3.1 平台架构设计原则 (5)3.2 平台架构设计 (5)第四章:数据采集与传输 (6)4.1 数据采集技术 (6)4.1.1 传感器技术 (6)4.1.2 图像识别技术 (7)4.1.3 遥感技术 (7)4.2 数据传输技术 (7)4.2.1 有线传输技术 (7)4.2.2 无线传输技术 (7)4.2.3 数据传输协议 (8)第五章:数据处理与分析 (8)5.1 数据处理技术 (8)5.1.1 数据清洗 (8)5.1.2 数据集成 (9)5.1.3 数据存储与管理 (9)5.2 数据分析方法 (9)5.2.1 描述性分析 (9)5.2.2 相关性分析 (9)5.2.3 因子分析 (9)5.2.4 机器学习算法 (10)第六章:农业大数据平台功能模块设计 (10)6.1 功能模块划分 (10)6.2 功能模块设计 (10)6.2.1 数据采集与传输模块 (10)6.2.2 数据存储与管理模块 (11)6.2.3 数据处理与分析模块 (11)6.2.4 农业智能决策模块 (11)6.2.5 农业可视化展示模块 (11)6.2.6 用户管理与权限控制模块 (12)6.2.7 系统维护与安全模块 (12)第七章:平台安全性保障 (12)7.1 数据安全 (12)7.1.1 数据加密 (12)7.1.2 数据备份 (12)7.1.3 数据访问控制 (12)7.1.4 数据隐私保护 (12)7.2 系统安全 (13)7.2.1 网络安全 (13)7.2.2 主机安全 (13)7.2.3 应用安全 (13)7.2.4 安全审计 (13)7.2.5 应急响应 (13)第八章:平台实施与推广 (13)8.1 实施步骤 (13)8.1.1 项目立项与筹备 (13)8.1.2 技术研发与平台搭建 (14)8.1.3 平台测试与优化 (14)8.1.4 试点应用与反馈 (14)8.1.5 项目总结与成果验收 (14)8.2 推广策略 (14)8.2.1 政策引导与支持 (14)8.2.2 技术培训与普及 (14)8.2.3 产业合作与联盟 (14)8.2.4 宣传推广与案例分享 (14)8.2.5 持续优化与升级 (14)8.2.6 建立健全服务体系 (15)第九章:项目效益分析 (15)9.1 经济效益 (15)9.1.1 成本分析 (15)9.1.2 收益分析 (15)9.2 社会效益 (15)9.2.1 促进农业现代化 (15)9.2.2 提高农民素质 (16)9.2.3 促进农村信息化 (16)9.2.4 保障粮食安全 (16)9.2.5 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16)第十章:总结与展望 (16)10.1 工作总结 (16)10.2 未来展望 (16)第一章:项目背景与需求分析1.1 项目背景1.1.1 国际背景全球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粮食安全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基于多感知信息融合的环境监测系统设计
基于多感知信息融合的环境监测系统设计1. 引言环境监测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管理我们周围的环境。
传统的环境监测方法往往只依靠单一的感知元件,无法全面地获取环境信息。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基于多感知信息融合的环境监测系统设计,旨在通过融合多种感知元件的数据,提供更全面、精确的环境监测结果。
2. 多感知信息融合的原理多感知信息融合是将来自多个感知元件的信息进行整合和分析的过程。
在环境监测系统中,可以通过结合多种感知元件的数据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多感知信息融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实现:2.1 感知数据采集根据监测的环境要素,选择相应的感知元件进行数据采集。
例如,在空气质量监测中,可以使用传感器收集空气中的温度、湿度、污染物等数据。
2.2 数据融合将来自不同感知元件的数据进行整合和融合。
融合的方法可以是简单的加权平均,也可以是更复杂的数据融合算法。
通过数据融合可以减小感知元件固有的误差,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2.3 数据分析与处理对融合后的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处理。
可以使用统计方法、机器学习等技术来分析数据,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例如,在环境监测系统中,可以通过分析数据来判断空气质量是否达到标准,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3. 基于多感知信息融合的环境监测系统设计基于多感知信息融合的环境监测系统设计应包括以下几个关键组件:3.1 多感知元件选择与部署根据监测需要选择适合的感知元件,并将其部署在合适的位置。
感知元件的选择应考虑其性能、可靠性和成本等因素,以确保系统的可用性和可行性。
3.2 数据采集与传输利用感知元件采集环境数据,并通过合适的通信方式将数据传输至数据处理中心。
通信方式可以选择有线或无线传输,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
3.3 数据融合与处理在数据处理中心对来自不同感知元件的数据进行融合和处理。
可以使用适当的数据融合算法,例如加权平均或Kalman滤波等。
同时,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和清洗,去除异常值和噪声。
基于物联网的设施环境综合参数测试系统
Z h a n g Gu a n s h a n,W a n g T a o ,L i L i c h e n g,Ho u J i a l i n ( C o l l e g e o fMe c h a n i c a l a n d E l e c t r o n i c E n g i n e e r i n g, S h a n d o n g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U n i v e  ̄ i t y ,T a i a n 2 7 1 0 1 8 ,C h i n a )
中图 分 类 号 : S 1 2 6 文 献标 识 号 : A 文章编号 : 1 0 0 1 — 4 9 4 2 ( 2 0 1 3 ) 1 1 — 0 0 1 2 — 0 5
S y n t h e t i c P a r a me t e r Te s t i n g S y s t e m f o r F a c i l i t i e s En v i r o n me n t
Abs t r a c t A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n e e d o f f a c i l i t i e s e n v i r o n me n t mo n i t o ing,a r s y n t h e t i c p a r a me t e r t e s t i n g s y s —
b e a c h i e v e d t h r o u g h GP R S a n d I n t e r n e t .T h e d e s i g n s c h e me o f t h i s s y s t e m ,t e c h n i q u e s o f I n t e r n e t o f h i T n g s ,
环境监测数据融合及分析技术
环境监测数据融合及分析技术一、背景介绍环境监测是指对人类生存环境中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因素进行观测、检测、分析和评价的一项重要工作。
目前,环境监测的数据来源包括传统的气象、水文、地质、生态等监测,以及新兴的遥感、互联网、物联网等监测手段。
然而,这些不同类型的数据之间存在着格式、精度、粒度等方面的差异,因此需要进行融合和分析,以提高数据价值和应用效果。
二、环境监测数据融合技术1. 基于GIS的数据融合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以地理空间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为手段,集成多种信息资源、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管理、分析和决策的地理信息综合处理系统。
基于GIS的数据融合技术主要包括两种融合方法:插值法和遥感影像融合法。
插值法是一种基于地理空间数据中的已知样点,通过数学方法推算未知点值的方法。
常见的插值方法有 IDW(反距离加权)、Kriging(克里金)等。
通过对气象、水文等数据进行插值,可以将点数据转换为面数据,提高空间分辨率,便于后续分析和决策。
遥感影像融合法是将多幅遥感影像融合为一幅影像,提高遥感影像的空间、光谱、时间分辨率,以更全面、准确地反映地表覆盖情况。
常见的融合方法包括PCA(主成分分析)、Brovey 变换、基于小波变换的方法等。
遥感影像融合可以对生态、土地利用、农业等领域进行监测和分析。
2. 基于互联网的数据融合技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环境监测数据开始通过互联网进行共享和传输,这为环境监测数据的融合提供了更大的便利。
基于互联网的数据融合技术可以通过建立数据共享平台、利用云计算技术等方式,将来自不同监测站点、不同时间段的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
例如,可以对不同监测站点的水质数据进行融合,得到更全面、准确的水质状况。
3. 基于物联网的数据融合技术物联网是一种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和互联网技术实现物品互联互通和信息交换的技术。
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对环境监测数据的实时采集和传输,将跨时间、空间、类型的数据进行在线监测和融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2 , 一1 , 2 , 3 , 4并且
j =l 一
, 一, l ,则 4组 平
1 土 壤 环 境监 测 系统 结 构 土壤环境监测系统 由硬件部分和软件两组成 , 硬件部分 由底层 无线数据采集模块 、 数据传输模块 、 上位监控模块等部分组成 。 底层 无线 数据采集模块是 由温湿度传感器和光 照强度传感 器完成 土壤 数据 的采集监测 以及底层各节点设备间的数据通信 ; 数据传输模块
C C 2 4 3 0
包括 Z i g B e e 无线数据传输 和 G P R S 远程数据传输 两部分 。 传感器采
集到数据后经 Z i g B e e 终端节点发送 给 Z i g B e e 协调器节点 ,再通过 ¥ 3 C 6 4 1 0处理后经 G P S R模块将信息传 给上位监控模块 。上位监 控模块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处理 。 通过上位监控程序可随时了解 区 图1 S H T 1 1温湿 度 传 感 器 芯 片 电 路连 接 图 域 内农 田土壤的相关信 息。 2 土 壤 环 境 监 测 系 统硬 件 实现 其中, x是节 点传感器测 量数据 的论域 ; D( X , y )表示 x与 Y之 2 . 1 主 控 平 台 间的距离。 根据容许 函数 的定义 , 数据容许度类似于数据的可信度 , 系统硬件的设计 主要包括 : Z i g b e e 终端节点 、 Z i g b e e 树簇节点和 当某一个传感 器所采集 的数据 与均值 的差越小 表示数据 的可信度 Z i g b e e 协调节 点 , 而树簇节点 只是 比终端节 点多一路 由功能 , 底层 越高。 硬件无差 别 , 为简化工序 , 底层硬件 只设计 Z i g b e e 终端 节点和 z i g - 某一个传感器在某一时刻得到的测量数据为 , …, , 其 b e e 协调节点 。 中 , X i ( , ) , = ( , ) 。 设 : √ ( %一 ) + ( — ) , 2 . 2 温湿度传感节点硬件设计 d 表示节点采集值 x 和x j 问的距离 。文章将容许 函数定义为 : Z i g B e e无线 通信模 块采 用基 于 I E E E 8 0 2 . 1 5 . 4和 Z i g b e e协议 2 a r c c o t ( d ) 通信的 C C 2 4 3 0 芯片 。系统通过温湿度传感节点对土壤 的温湿度信
土壤 干湿数据 的确定是多个传感器共 同测量 的结果 , 为 了提高 土壤 干湿数据 的精确性 , 首先对 单个 传感 器这一段时间内的土壤干 湿数据进行分批 数据估计 ,然后在 融合 多组湿度 数据传感 器的数 均值 为 :
据。 3 . 1 多传感器数据预处理 为了剔 除误差较大 的节点数据 , 对节点采集的所有数据进行前
( 2 )
其中 E为 x i , y i 允许 的最大距离, E与节点 的测 量精度有 关 , 通 2 . 3 数据传输模块 过前期无线传感 节点 的多次校准 实验 ,可 以得 出节点 的误差 容许 系统选用 S I M9 0 0 模 块实 现数据传输模块与上位监控模块之 间 , ) 为1 时表示两个 节点传感器所 采集 的数 据在容许 的范 的通信。采用功能强大 的处理器 A R M9 2 1 6 E J — S内核 ,能满足低成 值 。A 围 内, 若为 0表示两个数据之 间没有容许的意义 , 应剔除掉。 本、 紧凑尺寸的开发要求 。S I M9 0 0 模块通 过串 口 U A T R 1与上位监 3 . 2单个湿度传感 器数据分批估计 控模块进行通信 , 通信速率设定为 1 1 5 2 0 0 b p s 。数据传输模块通过 假设 区域 内随机布置 n个湿度传感器节点 , 现将将某 一时刻单 A T指令对 S I M9 0 0进行控制 , 完成相应的功能。 个 湿 度 传 感 器 采 集 的 n个 数 据 均 分 为 4组 ,其 中 第 J组 为 3改进的 多无线传感器数据融合算法
・
9 8・
科 技 论 坛
基于物联 网数据融合算法 的土壤环境监测系统设 计
冯 本 勇
( 石 家庄工商职业学院, 河北 石 家庄 0 5 0 0 9 1 )
摘 要: 针 对农 田土壤环境 的数据 采集 , 本文提 出了一种改进型的分批估计 自适应加权融合算法,算法首先对单个传 感节点一段 时 间 内所采集的数据根据容许 函数的阈值 剔除误差较 大的数据 ,然后对该传感器的数据进行分批估计得 出该节点某一段 时间 内的最优估 计值 , 以此得到 该区域 所有传 感节点最优估 计值后 , 依据权值最优分配原则对每组传感 器数据进行 组 内 自适应加权 融合 , 从 而计算得 到
该时刻土壤 的环境精确值。 实 验验证 : 系统采集到的数据准确可靠 , 改进算法数据融合 易于实现 , 融合值相对误差值更低 , 稳健性 更好 。
关键词 : 土壤环境 ; 加权融合 ; 分批估计
为了及时预测土壤干旱程 度 ,加强农 田土壤旱情 的监测 和预 报 ,本文结合 Z i g B e e 和G P R S 技术设计 了土壤环境预警监控系统 , 为解决多传感器监测数据融合精度低的问题 , 本 文提 出了一种 改进 型的分批估计 自适应加权融合算法 。
息进行采集 , 模块选用 S HT I 1 数字温湿度传感芯片 。 S H T 1 1 温 湿度传 感器 芯片 与 C C 2 4 3 0芯 片的连 接 电路如 图 1
所示 。
R ( x i ,
、
—
Hale Waihona Puke ( 1 ) 定 义 阀 值 函 数A , x j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