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子高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高肤理色泽,柔靡都曼,而猿臂善骑射,若风。及稍长,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文帝甚宠爱之,未尝离于左右。”
从此韩子高便作为陈茜的娈童,随陈茜起居出入,很受陈茜的宠爱。陈茜性情暴躁,只要有所怨恨,马上便气得眼冒火星,牙齿咬得格格响,好像要吃人的样子,但他只要见了子高,便怒气全消了。陈茜曾对韩子高说:“人家说我有帝王相;果真如此;到时我便册封你为皇后。”(记得陈茜仍为将军时,就对子高说:“人曰吾有帝王相,审尔,当册汝为后,但恐同性致嫌尔。”子高叩头曰:“古有女王,当亦有男后。明公果垂异恩,奴亦何辞作吾孟子耶?”虽然最终没有封子高为皇后,但这是首次也是最后一次在历史上提出了“男皇后”的概念。)可见他俩情爱之深。
陈文帝真正称得上是“冲冠一怒为红颜”,这一怒就把他国给灭了,实在是强到没话说。这种因为情侣琐事而导致王朝颠覆史实,中国历史绝无仅有。子高当真是绝色“倾国”。
因为韩子高,中国历史第一次也最后一次提出男皇后概念,虽然最终誓言未能兑现,但韩子高貌美倾国,德服天下的事实不容辩驳。陈茜病故以前,子高端水送药,片刻不离,给弥留之际的陈茜以极大安慰。偌大皇宫,一切人等均被拒之门外,只有陈茜子高两人病榻厮守,度过人生最后一段旅程。陈茜死后,子高被冤狱赐死,年仅三十岁。十六岁时从一名贫苦少年,经历征战天劳苦,建朝创业艰辛,到最后与爱人陈茜一前一后离开人世,短短十几年,人生像金子一样闪光,可歌可泣,人生若能像子高这般充实度过,实别无求。
关于这段感情,正史的记载非常有限:《陈书?韩子高传》“文帝甚宠爱之,未尝离于左右。文帝不愈,入侍汤药”。无非短短二十几个字,然而仔细想想,也就释然了:文帝的任何一个妃子,甚至是皇后都未被提到过“甚宠爱之”;而且文帝驾崩前,只允许韩子高一人入寝宫而已,侍奉汤药,直到逝世。
据说,文帝陈茜墓前,有两只麒麟雕像,均为雄兽(一般是一雌一雄)。不知是否是因为没册封子高为后,而在死后作弥补:因为皇帝是与皇后合葬,而子高当然不能与陈茜共葬一处,遂造成两雄兽以托思念。
正当陈茜出任吴兴太守时,遇见了请求还乡的子高,不禁对他的美貌大为惊讶,上前问道:“愿不愿意跟我走,共享荣华富贵?”当子高抬起头看见向自己问话的位年轻英俊的将军时,便点头应允了。陈茜嫌他名字太俗Fra bibliotek便让他改名子高。
人生有时就是如此奇妙,偌大的世界,看似两个毫不相干的人,却冥冥中在某种神秘力量的牵引下在同一个时间来到同一个地点……试想,如果或早或晚的一刹那,便是错过。生活就是由如此多的偶然穿插而成,不经意间却改变了生命,改写了历史。
韩子高的美简直就可以说是惊为天人,美过中国少年瑰宝周小史,处于乱军之,敌人挥舞长枪白刃疯狂砍杀,可一旦遇到韩子高,竟然会抛掉手兵刃,竟然没有一个人舍得伤害一根毛,天,此君貌美到什程度俊美,绝非仅有漂亮脸蛋,两臂修长,善于骑射,形体俊美,肌肤诱人,实英武异常,令人痴迷而不能自拔。少年、纯情少女,包括陈朝公主,都疯狂暗恋子高,竟然因为日夜思念而咳血身亡。而更美的是韩子高的灵性,出身寒苦,不骄不躁,有才有德,委身于得势前陈茜(后来南朝陈文帝)以后,把全身心都奉献给这个同样英俊的情侣,两人的感情很好,同食共寝,日夜不离,甚至因为子高一段绯闻,导致陈茜一怒之下感情用事灭王司马一族,后来两人并肩战斗,最终造成梁朝灭亡和陈朝建立。
人清江畔,是夜月吟苦。”
满城风雨三千里,怎敌他轻轻回眸一颦一笑?风云变幻五千年,亦抹不去他眉宇间那倾城的国色之姿。亦是在魏晋南北朝那个战火纷飞的乱世,亦是受宠万千姹紫嫣红,亦是那样迷人的一个倾国倾城的男子,如漫天飞舞的落樱那般凄美的人——韩子高,以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之姿落在这样纷繁的尘世。
“昔闻周史,今歌白童。玉尘手别,羊车市若空。谁愁两雄并,貂应让侬。”这是当年陈文帝特为韩子高所作的,越千年耳,依然陶醉。“貂应让侬”,很难想象啊,陈文帝性格暴躁,居然会说出如此哄人的话语,忍不住微笑。
韩子高(538——567年)(卒年《陈书》、《资治通鉴》均有记载,生年是根据死亡时的年龄推算的),野史称作陈子高,本名蛮子,出身微残,世代以做鞋为生。侯景之乱期间,蛮子寓居京城建康,时年16岁,长得容貌艳丽,纤研清白,如美女一般。当时兵荒马乱,蛮子几次陷入绝境,但每次乱军兵刃就要加到他的头上的时候,总是因为惊叹他的美貌而不忍下手。蛮子靠着美貌死里逃生,后来正准备随同部伍还乡的时候,无意碰上了陈霸先的从子陈茜(蒨),也就是后来的陈文帝。(这年是公元553年,梁元帝承圣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