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 六年级 语文 下册 教学设计——古诗词诵读《清平乐》(教案+反思)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教学难点:理解“相媚好”,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理解词,板书课题:清平乐村居2、正音:乐(yuè) 齐读课题(简介)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

读课题时,中间注意停顿,再一起读一遍。

3、设疑:辛弃疾的词中究竟描写了怎样的乡村,怎样的人家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学习这首词。

二、初看画面,反复诵读。

1、课件出示整首词,自由朗读,把每个字读正确,读响亮。

2、指名2-3名学生读。

相机正音:翁媪莲蓬卧剥3、指导朗读:读词跟读诗一样要慢点,如果能注意适当的停顿,那就更好了。

这首宋词有上下两片,两片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

4、指名读,其余同学看插图,一边听他读,一边看着图想象每句话写了些什么。

三、想象画面,品悟词意。

1、(出示插图)这首词朴实易懂,联系插图,哪些词语、句子你自己能读懂2、生交流:▲感悟大儿、中儿的勤劳孝顺师点拨:(1)古诗词的语言和我们不一样。

“豆”是庄稼,真正锄的应该是草。

(2)中儿是什么意思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这两个儿子怎样怎么夸他们(3)练习朗读。

▲感悟小儿调皮可爱。

师点拨:(1)无赖①一般情况下“无赖”是指什么样的人呢②在课文中是这个意思吗③从“无赖”这个词你读懂了什么(2)卧①“卧”可能是什么姿势(躺趴)②从“卧”字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天真可爱调皮可爱)③练习说话:看看图,想象一下小儿顽皮的样儿,可以自己说一说,还可以同桌讨论讨论。

(3)指导朗读:小儿顽皮的样儿该怎么读出来呢▲感悟景美师点拨:(1)读到“青青草”,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2)绿草如茵,溪水潺潺,你看到一条什么样的小溪(3)瞧,他们就生活在这样优美的山村,你能按顺序说说这乡村的美景吗(可以由远到近,也可以由近到远)(4)指导朗读:这么美的风景,真是如诗如画呀!你能读好吗指名读。

六年级语文下《清平乐》教学反思

六年级语文下《清平乐》教学反思

《清平乐》教学反思
《清平乐》是一首以春天为主题的词,通过描绘春天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在本次教学中,我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注重学生对词中生字、生词的掌握。

通过朗读、讲解、例句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字词的含义和用法,同时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和停顿问题。

其次,注重学生对词的意境的体会。

通过引导学生想象春天的景象,感受词中黄鹂的可爱形象,让学生体会词中的美好和生动,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描述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第三,注重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感悟。

通过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词的内涵和意义。

最后,注重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

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词中的修辞手法和优美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诗词的艺术魅力,同时鼓励学生尝试写作和创作,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在本次教学中,我尽可能地让学生多读、多说、多写、多听,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同时,我也注意到了教学中的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不够,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发言机会较少等。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尽可能地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关注和培养。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第10课《清平乐》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第10课《清平乐》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第10课《清平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大体把握词意。

2.理解黄庭坚在词作中流露出的惜春、恋春却不伤春的思想感情。

3.鉴赏这首词曲折新颖的结构和清奇的风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春天一派朝气,生机勃勃的景象。

古代文人最喜春天,但春天却又是稍纵即逝的美景,很多文人写春时,都不免表达一种惜春、惜时的情感。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黄庭坚的《清平乐》,看看他是如何表达惜春的。

二、初读诗词,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借助注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2.指名读,生评价。

(注意读出节奏、情感)3.范读,齐读。

4.作者介绍: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诗人,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与苏轼并称“苏黄”,是江西诗派创始人。

黄庭坚的书法也自成一家,擅行书、草书,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三、再读诗词,整体感知。

1.阅读注解,掌握词意。

(1)全词的线索是什么?(寻春:自行寻春—请人唤春—询问黄鹂。

)(2)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关键词在于“寂寞”。

)2.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春天回到了哪里?到处都是一片寂静,找不到它的踪迹。

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一定要喊它回来同我们在一起。

春天的踪迹谁知道呢?除非去问一问黄鹂鸟。

可惜黄鹂鸟的婉转啼鸣无人能理解,只见它凭借着一阵风飞过了蔷薇。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这首词写春天,词中有画,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在哪里?有什么作用?(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在“归”“行路”“唤取”“同住”等词语上。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天离开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情感冲击。

)2.词人思想感情的变化经过了哪几个阶段?结合全词分析。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10.清平乐教案及教学反思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10.清平乐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大体把握词意。

2.理解黄庭坚在词作中流露出的惜春、恋春却不伤春的思想感情。

3.鉴赏这首词曲折新颖的结构和清奇的风格。

教学重难点理解黄庭坚在词作中流露出的惜春、恋春却不伤春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春天一派朝气,生机勃勃的景象。

古代文人最喜春天,但春天却又是稍纵即逝的美景,很多文人写春时,都不免表达一种惜春、惜时的情感。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黄庭坚的《清平乐》,看看他是如何表达惜春的。

二、初读诗词,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借助注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2.指名读,生评价。

(注意读出节奏、情感)3.范读,齐读。

4.作者介绍: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诗人,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与苏轼并称“苏黄”,是江西诗派创始人。

黄庭坚的书法也自成一家,擅行书、草书,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三、再读诗词,整体感知。

1.阅读注解,掌握词意。

(1)全词的线索是什么?(寻春:自行寻春—请人唤春—询问黄鹂。

)(2)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关键词在于“寂寞”。

)2.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春天回到了哪里?到处都是一片寂静,找不到它的踪迹。

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一定要喊它回来同我们在一起。

春天的踪迹谁知道呢?除非去问一问黄鹂鸟。

可惜黄鹂鸟的婉转啼鸣无人能理解,只见它凭借着一阵风飞过了蔷薇。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这首词写春天,词中有画,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在哪里?有什么作用?(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在“归”“行路”“唤取”“同住”等词语上。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天离开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情感冲击。

)2.词人思想感情的变化经过了哪几个阶段?结合全词分析。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春归何处教案与反(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春归何处教案与反(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春归何处教案与反(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春归何处教案与反第1篇】清平乐村居(个性化学习教研课)[教学目标]1. 初步了解宋词的相关知识。

2. 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尝试背诵。

3. 感受宋词描绘的乡村风光,体会劳动才能创造幸福生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学习卡片32份、幻灯片、调试音乐、电脑控制器、粉笔、教鞭。

学生准备:教科书、字典词典及古诗词工具书。

[教学流程]:一、课题导入:(在黑板上写好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宋词,清平乐是词的词牌、村居是词的题目,读题时中间有停顿。

让我们齐读课题。

二、学习指南一(初步了解有关词的知识):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经典,我们学过不少古诗,这是第一次学习宋词,请看学习指南,对它有个初步了解。

(读读学习资料,完成学习卡片一)三、初读课文:说到村居,就使我们想到农村的生活,在你眼里,农村是什么样的?(指名说)我们来看看辛弃疾笔下的农村生活是什么样的,打开书24页,自由读课文,多读几遍,争取把字音读正确。

四、学习指南二:同学们刚才读得很认真,有的同学甚至熟读成诵了,看来这学期的积累活动,让你们爱上了背诵诗词,这样很好,腹有诗书气自华!坚持下去。

请看学习指南二莲蓬,读轻声和二声都可以,你试着读一读,看看读什么感觉好些?(学生试读)读二声有点韵味。

带到句子中读一读。

(指名读)教师板书“莲蓬”五、认识“莲蓬”:莲蓬是什么呢?南方的孩子对它很熟悉,对我们北方孩子来说,莲蓬比较少见。

有知道的吗?莲就是——莲花,荷花。

(初夏时,当荷花在荷叶中盛开,莲蓬只是荷花的花心,娇小嫩黄,藏在美丽的花瓣之中,当盛夏之后,荷花的花瓣渐渐脱落,便会变成一只只碧绿的莲蓬。

莲蓬里有莲子,莲子的营养丰富,香美可口)出示图。

六、指导读词(屏幕出示课文)把书轻轻放下,看屏幕,读词和读诗一样,稍慢些读,适当停顿,词分上下两片,中间停顿长一点儿。

(指名读课文)七、学习指南三(学生自主学习)我们在学古诗词的时候,掌握了一些方法,比如结合课文插图理解诗意(以图解诗),这首词的插图画得就很形象,生动,不妨可以试试。

古诗词诵读10《清平乐》(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古诗词诵读10《清平乐》(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6单元古诗词10《清平乐》教学设计《清平乐》教学方案1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清平乐》。

2.抓住关键字词和典型意象,想象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

3.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珍惜和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字词和典型意象,想象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珍惜和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学过一首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谁会背诵?清平乐·村居[宋] 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2.过渡:同学们,辛弃疾的这首《清平乐·村居》给我们展示了乡村田园的美好风光,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位诗人的《清平乐》,感受不一样的风光。

(板书:清平乐)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学生已学的诗歌,帮助学生回忆巩固所学过的知识,同时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便于引入新课。

二、夯实基础1.情境听读播放《清平乐》情境课文音频,学生可先听读古诗,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听读要求:(1)注意字词读音。

(2)注意断句和节奏。

2.诵读正音(1)出示课本中标注的及易读错的汉字。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随后正音、齐读。

自读要求:①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②把古诗读给周围的同学听一听。

(3)随机点名朗读。

朗读点拨:注意读准“乐(yuè)”“啭(zhuàn)”。

3.作者简介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板书:[宋] 黄庭坚)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疏通课文中的生字词,读通读顺古诗,读出诗味。

简要介绍作者,帮助学生积累文学常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部编版语文六年下册古诗词诵读之《清平乐》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精选全文

部编版语文六年下册古诗词诵读之《清平乐》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精选全文

板块四、总结归纳。 黄庭坚词的特色: 1. 平淡朴实,委婉含蓄。 2. 构思新奇巧妙。
七、说板书设计
根据学生本阶段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 出。
清平乐 由现实到幻觉:思春(归何处)、惜春(无行路)、唤春(归来住) 由幻觉到现实:问春(知踪迹)、解春(蔷薇开)、惜春(不复归)
寻春、惜春
2. 鉴赏:词人思想感情的变化经过了哪几个阶段?结合全词分析所使用 的层深手法。 (春归无行路(寂寞伤春)→若有人知(假设希望)→春无踪迹(更加 失望)→问取黄鹂(最后希望)→无人能解(彻底绝望)。觅春思春伤 春之情层层深化。)
3. 鉴赏:感情的变化反映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此词为惜春之作,全词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 珍惜与热爱,对美好事物的执着与追求。)
三、说教学目标
1. 了解黄庭坚。 2. 掌握意境分析与手法鉴赏的技巧。 3. 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寄托。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意境分析与手法鉴赏的技巧。
教学难点
体会词中所表现的情感。
五、说教法
学习古诗得让学生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做到“授之与鱼,不如授之 与渔,更不如授之与渔场”。为学生营造一种学习古诗的氛围,学生在愉 悦的环境下轻松地学习古诗,这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我觉得应该努力使自 己的教学向它靠近。本课教学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自主 学习探究。请学生联系写作背景,设身处地地体验感悟,进而渗透做人的 思想教育。
作为教师,既要对孩子的思考过程给予肯定,又要提出一些创造性、 发散性思维的问题,把孩子带入到古诗的情境中,促使孩子向更深层次的 理解去思考。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六、说教学过程
板块一、导入新课 春天,一派朝气,生机勃勃。古代诗人最喜春天,但春天却又是稍纵 即逝的,大多诗人借写春表达一种惜春、惜时的情感。 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在词人黄庭坚的眼里,春是什么样的呢?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清平乐》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教材内容分析《清平乐·村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

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整首词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

在写人方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

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

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

上阙第一句,作者只用了淡淡一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

第二句形象地再现了一对白发翁媪和谐温暖的幸福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具有一家的典型意义。

下阙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闲居江西上饶农村时写的。

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的农村生活,因而更会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

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

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

另外,“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

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

本组教材就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

《古诗词三首》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儿童生活的画面──《牧童》生动地描写了牧童放牧晚归后那种安然与恬淡、闲散与惬意的生活;《舟过安仁》以新奇的角度写渔童行舟过江,以伞作帆,张伞使风时天真、活泼的情景;《清平乐·村居》则写了农村孩子童年的无忧无虑。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学反思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学反思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学反思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学反思第【1】篇〗《清平乐·村居》是宋代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笔下一首质朴、清新的田园词。

茅檐、小溪、青草、翁媪、孩童构成了一幅恬静、祥和的田园生活图景,表达了词人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何教出古典诗词的文化意蕴,让古诗词教学散发迷人的芬芳,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薛法根执教的《清平乐·村居》,他们各自不同教学主张下的教学实践,给予了我们不同的启示。

相同的文本,两位特级教师上出了不同的味道,展示了不一样的精彩,也给了我们不同的思考:首先,他们努力实践着自己的教学主张。

窦老师的课充分体现了她一贯倡导的主题教育思想,强调对文本进行多角度、多元化、有创意的解读与挖掘,注重课程资源的整合,强调课堂中师生之间的深度对话与互动,注重课堂的文化含量和思维含量,力求为学生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

她凭借教材,又超越教材,将教学的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使学生既深入理解了村居,也深刻懂得了辛弃疾。

薛老师则是本色语文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教出语文味是本色语文的标志,也是本色语文的特点,他主张以语文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力求课上得简简单单,扎扎实实,注重引导学生实实在在的接触文本,接触语言,并通过扎实的语言实践活动,让语言和精神相互融合。

其次,体现了他们各自的教学风格。

窦桂梅老师以其饱含生命激情的课堂誉满全国,被人称之为燃烧的玫瑰,语文教育专家周一贯总结其教学风格为情思激荡型。

其《清平乐村居》的教学仿佛气势恢弘的交响乐。

她的率真、投入、一颦一蹙,都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听课者。

薛法根老师则以简约自然为其主要教学风格,这种风格的课堂,更贴近孩子们的生命状态,特别能触发孩子们的思想情趣,滋润孩子的心灵成长,其课堂教学,显得简简单单,轻轻松松,自然和谐,师生之间心灵融通,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

如果说,窦老师的课似玫瑰燃烧,激情绽放,大气磅礴,那么薛老师的课则如芙蓉出水,自然清新,暗香袭人。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案与反思第【1】篇〗《清平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黄庭坚。

2.掌握意境分析题与手法鉴赏题的技巧。

3.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寄托。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春天一派朝气、生机勃勃的景象。

古代诗人最喜春天,但春天却又是稍纵即逝的美景,大多诗人借写春表达一种惜春、惜时的情感。

今天我们共同走进黄庭坚的《清平乐》看看他是如何惜春的。

2、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所选是一首悼春词。

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

2.写作背景:徽宗崇宁二年(1103),党祸已起,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有诗题为《十二月十九日夜中发鄂诸,亲旧携酒追送,聊为短句》,这“十二月”是崇宁二年(1103)十二月,黄庭坚至崇宁童年二月才过洞庭,五、六月间方抵达广西宜州贬所。

此送春词作于贬宜州的翌年,即崇宁四年(1105)。

同年九月黄庭坚便溘然长逝于宜州贬所。

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此词的内容是“惜春”,而实际是影射时局。

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三、文本赏析:(一)一读诗歌,整体感知。

1.阅读注解,掌握词意。

春天回到了哪里?找不到它的脚印,四处一片沉寂。

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喊它回来同我们住在一起。

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要想知道,只有问一问黄鹂。

那黄鹂千百遍地宛转啼叫,又有谁能懂得它的意思?看吧,黄鹂鸟趁着风势,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思考1】这首词的题材是什么?——惜春。

【思考2】全文的线索是什么?寻春:自行寻春——请人唤春——询问黄鹂。

【思考3】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关键词在于“寂寞”。

(2)二读诗歌,评品赏析。

【鉴赏1】这首词写春天,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在哪里?有什么作用?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学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学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学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学反思第【1】篇〗《清平乐·村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优美的田园景物,描绘了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在教学我首先引导学生结合拼音把这首词读正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对诗词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接着发现词的一些特点,然后结合注释,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每句诗句的意思,在学生对全词大意有所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课后练习第3题,我又引导学生深入读悟,结合自己的感悟想象词中呈现的情景,体会词中描述的孩子们童年生活的有趣和这首词的意境之美。

接着抓住能表现一家人心情的词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在学习了《清平乐·村居》后,我总结了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并用这种方法学习辛弃疾的另一首词《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这节课我认为做的比较好的是:把单元目标和古诗词教学紧密结合,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再抓关键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用本课习得的方法学习别的诗词。

在教学中以“词是用来唱的”贯穿首尾,激发学生兴趣,给学生心灵种下传承中华文化的种子。

我认为不足的是:教学中追求面面俱到,因此想象画面环节给学生的时间不够充足,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训练。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学反思第【2】篇〗教学反思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词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所以在设计教案及上课时,我都努力抓住古诗词的特点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如抓住这首词“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学反思第【3】篇〗对正在经历童年的孩子来说,童年故事应该是不陌生的。

但是,诗中展现的童年故事,是穿越千年时空的。

所以,教学中我利用他们的阅读期待,调动起学习的兴趣。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反思精选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反思第【1】篇〗上周五,我教了《清平乐·村居》这一课。

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词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所以在设计教案及上课时,我都努力抓住古诗词的几个特点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结合拼音把这首词读正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对诗词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结合注释,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每句诗句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

在学生对全词大意有所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课后练习第3题,我又引导学生深入读悟,结合自己的感悟和课文中的插图,想象词中呈现的情景,体会词中描述的孩子们童年生活的有趣。

在感受到趣的时候,鼓励学生把这首词改编成一个小故事写下来。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经验积累,鼓励他们大胆地想象,揣摩人物的心理,恰当地描写人物的动作和语言,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了这首词的意境之美。

在设计教案时我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

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词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

总之,要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方肯罢休。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在古诗词教学中给学生适当地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能有助于学生对诗词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因此,在教学每一首古诗词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让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诵读古诗词,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反思第【2】篇〗《清平乐·村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归隐上饶农村时的作品,这节课的课时安排是1课时,教学目标有三个:一是掌握词中的生字,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案第1篇】【教学理念】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经典诗词的教学正是在登语言文字的“山”,观诗人言咏之志的“海”,“登山观海”的过程中,由语言文字描绘的“风光”,进而体悟诗人情怀,感同身受。

这是语言文字的涵泳,亦是人文情怀的熏陶。

引领学生读《清平乐·村居》,应当由稼轩先生描绘的这幅清丽田园画入手,感受到爱国词人藉此生发的厚重情怀。

二、“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老师“身无彩凤双飞翼”,不是万能的,尤其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和体悟;学生也“身无彩凤双飞翼”,也不是都是天才,尤其对经典诗词的理解和体悟是有限的。

学习最富有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的经典诗词,老师无法灌输,学生亦无法自悟,但有一点我们可以坚信:诗情是可以传递的,心灵是可以点燃的。

因为,不管老师还是学生,大人还是小孩,在内心最柔软的那一处,都有诗意的灵性在闪光。

老师要做的,就是以自己的体悟和感动,点燃学生的诗意和情怀。

课堂上,就需要“心有灵犀一点通”。

这灵犀相通的前提是,老师要把自己读进诗词,再以洋溢着诗词意境的姿态,走进课堂,引领学生。

【教学目标】1.在吟哦诵读中感受宋词的音韵之美,想象乡村翁媪的天伦之乐;2.在补充阅读和诗境对比中感受词人的爱国之情、失土之愤。

【教学设计】一、解读稼轩,走进村居1.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稼轩先生的一首词【板书:稼轩】同学们昨天都查过资料,知道稼轩是谁吗?【辛弃疾】我们都知道,古人取名和我们不一样,除了姓、名,还有字、号。

稼轩就是辛弃疾的号。

和很多诗人、词人一样,辛弃疾给自己取的号,其实是在寄托他的一种志趣,一种追求。

稼轩二字,寄托着辛弃疾怎样的志趣呢?【停顿片刻】我们不妨来研究一下:看这个“轩”字,“轩”是什么?【有一个词叫“亭台轩榭”,这个轩是指“有窗的长廊或小屋”。

】辛弃疾确实给自己建了一间小屋,这小屋建在什么地方?你们再看这个“稼”【建在庄稼地里—建在一个四周稻田泱泱的地方】我们可以猜测一下,稼轩先生希望过的是怎样的生活?【田园生活,能看到农村的美景……】我们可以猜想,稼轩先生坐在窗前,他希望看到什么?稼轩先生确实很喜欢这种清平、祥和的生活,虽然不是很富足,可是很安逸。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反思第1篇】前段时间我上了《清平乐·村居》一词,这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

作者用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

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在写景方面,词人通过“茅檐、小溪、青草”这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幅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农村景象,而在写人方面,则通过“醉”写出了“翁媪”生活的惬意与温馨,而一个“卧”则写出了“小儿”的天真与可爱。

在备课时我就在想,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是会都会背吗?是理解词意吗?不,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这首词的意思很简单,背诵更不是难事。

那我要教的是什么?是意境,是词人通过词向人们传达的思想。

于是我将“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作为全课的主线,学生通过对词的学习,从总体上明白了词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去说“翁媪”谈论的内容,去谈自己的现在与未来。

而这恰恰是词没有直接表达的,这是什么?这就是词人对生活的理解,这也是辛弃疾所向我们传达的没有言明的东西。

只有理解到这一步,我觉得这才能算完整的学完这首词。

白居易曾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这既是古训,也是这位文豪自己的切生感受。

既然这样,我们读诗词就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停住自己的脚步,用自己的心去迎合那时代的节奏,去感悟时代,去理解时代,与时代产生共鸣。

辛弃疾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顺南宋,他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但是他的抗金主张并不仅没有得到南宋政权的认可,而且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这首次就创作与这段时间。

对于一个终生主张抗击外敌入侵的将领来说,百姓的幸福安定就是他毕生的追求,同时这也就是他对生活的向往。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学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学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学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学反思第1篇】近来,对于自己的教学特质一直处于深思中,我所说自我的“教学特质”之“特质”并不是说它显示我独特的教学思考。

我的教学特质,我对它越来越清晰明了。

对一篇教材有着自我的见解,不是从学生理解层面去思考的,而是完全从纯文学的层面去思考。

我想,这也是导致我不好的教学特质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二,我喜欢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生出许多想法,因为想法太多,或许也有那么些精妙处所在,于是,我就不愿意放弃任何一个,满把抓着。

其实,这些想法应该是为教服务的,应该在具体规划中进行删减,能体现文章中心的,能对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语文情感有所促进激发作用的,就留着,并且很好地协调起来,没用的,自然该是大刀阔斧地改了。

就拿我这课的设计来说吧,设计的时候以为会有很好的效果,课下来之后,就发现每一个环节,都不是原来想象的,预期的目标没能达到,课上很冷场,学生们没能融入诗歌的意境中去,这和我的定位有很大的关系。

我就像和一帮对词赏析颇有研究的文学爱好者一样探讨,那怎么行呢?他们毕竟是小学生,对词只是新接触,且词这种文体表达的情感比较细腻、深刻,要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才能去体会,是经历,而绝非看来听来的经验之谈,学生们当然难以理解。

不过,这样的失败对我来说也是很有启发的。

我的许多设计还是很不错的,只是太过繁杂,我该好好调整一下思路,抓住某一点,沿某线来重新规划,所有的宗旨都直奔中心去,我想,只要奔着中心去,这课应该是会有所改观的。

近来,总是在尝试着古诗教学,虽然,对于我们乡村小学的学生来说,很有些难度,但是,如果我能够引导到位,找好契合点,我想,无论从什么层次上出发,总能让学生们在诗词的学习中,有所获益的。

比方说,我们几围绕“醉”字大做文章可以,谁醉了,醉是高兴的醉,是伤心的醉,还是想一醉解千愁却不得解的醉?在本首词中,他醉的是什么?分别从自然环境层面、人文环境层面、词人个人经历及近况层面、整个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层面等进行深入思考,逐层逐次地去体会这首词,体会词人。

部编版语文六年下册古诗词诵读之《清平乐》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精选全文完整版

部编版语文六年下册古诗词诵读之《清平乐》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精选全文完整版

二、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 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学生已具 备了较高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对本课的词人和词,也并不陌生。学生年 龄还小,语文素养还很低,并且生活经历和社会际遇还很少,所以要理 解透古诗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难度。
三、说教学目标
1. 了解黄庭坚。 2. 掌握意境分析与手法鉴赏的技巧。 3. 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寄托。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意境分析与手法鉴赏的技巧。
教学难点
体会词中所表现的情感。
五、说教法
学习古诗得让学生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做到“授之与鱼,不如授之 与渔,更不如授之与渔场”。为学生营造一种学习古诗的氛围,学生在愉 悦的环境下轻松地学习古诗,这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我觉得应该努力使自 己的教学向它靠近。本课教学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自主 学习探究。请学生联系写作背景,设身处地地体验感悟,进而渗透做人的 思想教育。
作者简介: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 ( 今江西修水 )人。词人少年 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
贬所。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作为教师,既要对孩子的思考过程给予肯定,又要提出一些创造性、 发散性思维的问题,把孩子带入到古诗的情境中,促使孩子向更深层次的 理解去思考。
六、说教学过程
板块一、导入新课 春天,一派朝气,生机勃勃。古代诗人最喜春天,但春天却又是稍纵 即逝的,大多诗人借写春表达一种惜春、惜时的情感。 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在词人黄庭坚的眼里,春是什么样的呢?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清平乐》

最新统编版部编版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清平乐》教案与教学反思

最新统编版部编版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清平乐》教案与教学反思

古诗词诵读:10清平乐[教学目标]1.了解黄庭坚。

2.理解黄庭坚在词作中流露出的惜春、恋春却不伤春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寄托。

[教学课时]1课时一、谈话导入春天总是一派朝气,生机勃勃的景象。

古代诗人最爱春天,但春天却又是稍纵即逝的,很多诗人借写春表达一种惜春、惜时的情感。

今天我们共同走进黄庭坚的《清平乐》,看看他是如何惜春的。

(板书课题,释题)二、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北宋词人、诗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三宗之一,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之称。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书法亦能独树一帜,为“宋四家”之一。

2.写作背景。

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

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三、熟读词作,理解词意1.自由诵读该词作,读准字音。

2.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节奏和停顿。

3.分组朗读词句,读出相应的语调和语气。

4.结合注释,理解词意,小组进行交流。

5.小组交流后,指名说说自己的理解。

明确:春天回到哪里了呢?只留下一片清静,没有留下它去的行踪。

若有人知道它去往哪里了,仍叫它回来,和我同住。

春天归去的踪迹有谁知道呢?要不问一声黄鹂吧。

它的叫声十分婉转,却没有人能听懂,唯有借着风势飞过开满蔷薇的墙头。

四、鉴赏悟情1.“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1)词人知道春去哪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无行路”)词人的心情如何?(“寂寞”)(2)点拨:词人因为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

想要寻找她的踪迹,然而春天却消失得无影无踪。

2.“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1)此句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拟人)(2)春天已经消逝仍想把春天唤回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充满天真、浪漫的情趣,表达出词人留恋春天、不舍春归的深切感情)(3)指导朗读。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诵读:清平乐春归何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诵读:清平乐春归何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诵读:清平乐?春归何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大体把握词意。

2.理解黄庭坚在词作中流露出的惜春、恋春却不伤春的思想感情。

3.鉴赏这首词曲折新颖的结构和清奇的风格。

教学重点:理解黄庭坚在词作中流露出的惜春、恋春却不伤春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鉴赏这首词曲折新颖的结构和清奇的风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春天一派朝气,生机勃勃的景象。

古代文人最喜春天,但春天却又是稍纵即逝的美景,很多文人写春时,都不免表达一种惜春、惜时的情感。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黄庭坚的《清平乐》,看看他是如何表达惜春的。

二、初读诗词,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借助注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2.指名读,生评价。

(注意读出节奏、情感)3.范读,齐读。

4.作者介绍: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诗人,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与苏轼并称“苏黄”,是江西诗派创始人。

黄庭坚的书法也自成一家,擅行书、草书,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三、再读诗词,整体感知。

1.阅读注解,掌握词意。

(1)全词的线索是什么?(寻春:自行寻春—请人唤春—询问黄鹂。

)(2)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关键词在于“寂寞”。

)2.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春天回到了哪里?到处都是一片寂静,找不到它的踪迹。

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一定要喊它回来同我们在一起。

春天的踪迹谁知道呢?除非去问一问黄鹂鸟。

可惜黄鹂鸟的婉转啼鸣无人能理解,只见它凭借着一阵风飞过了蔷薇。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这首词写春天,词中有画,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在哪里?有什么作用?(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在“归”“行路”“唤取”“同住”等词语上。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天离开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情感冲击。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10《清平乐》(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10《清平乐》(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10《清平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清平乐》,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了解作者及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诗歌《清平乐》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清平乐》的意境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3. 诗歌《清平乐》的作者及背景的了解。

4. 诗歌《清平乐》的审美情趣的培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清平乐》,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录音机,黑板。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进入古诗词的氛围。

2. 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清平乐》,注意语气、节奏、停顿。

3. 背诵:学生自行背诵《清平乐》。

4. 讨论:分组讨论《清平乐》的意境和作者情感。

5. 解读:教师解读《清平乐》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诗歌。

6. 背景介绍:介绍作者及诗歌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7. 审美培养:通过欣赏古风音乐、绘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8.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1. 《清平乐》2. 作者:辛弃疾3. 诗歌内容:略4. 意境:略5. 情感:略6. 背景介绍:略七、作业设计1. 背诵《清平乐》。

2. 写一篇关于《清平乐》的感想。

3. 搜集其他古诗词,比较其与《清平乐》的异同。

八、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清平乐》有了深入的理解,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

在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但在诗歌的深层理解上,部分学生还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注:由于篇幅限制,以上内容仅为框架性描述,实际教学内容需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内容】《清平乐》是部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第十首。

这是一首词。

【学情分析】本次教学设计基于点拨式吟诵教学基础上的替换式吟诵教学。

【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读准每个字的字音,读出平长仄短,入短韵长。

(入声字已用红色标注,韵字用蓝色标注)2、对照注释,理解这首词的字面意思。

3、通过吟咏,理解这首词的声韵含义。

4、吟诵积累诗歌。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含义并积累诗歌。

【教学难点】对声韵的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请孩子们吟诵复习《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2.词人王观叮嘱好友鲍浩然“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很有意思的是,著名的北宋江西派代表诗人黄庭坚也千方百计地追寻春天的踪迹,渴望“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3.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位词人的生平。

出示黄庭坚简介,指名读: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今江西永修人。

黄庭坚是苏轼的学生兼好友,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取得很高的成就。

22岁时中进士后担任官员,后被贬为涪州别驾,徽宗即位,他被召还,流寓荆州,又因文章获罪,死于流放地。

黄庭坚一生为官清正,治学严谨,以文坛宗师、孝廉楷模垂范千古。

4、现在,让我们一起到黄庭坚的词《清平乐》里去看看。

二、读诵诗歌1.请孩子们听读诵录音两遍后自读这首词,注意以下几点:(1)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读“寂、寞、若、迹、百”五个入声字的短促。

(3)拖长每句诗二、四、六位置上的平声字和韵字。

2.指名反馈,师生正音。

3.请齐诵一遍。

三、理解文意1.请孩子们对照注释,同桌一人一句,逐句理解这首词的字面意思。

2.指名反馈,生补充,随生回答出示译文。

(春天将要往何处归去?她悄悄地走了,没有留下行踪。

如果有人知道春去往了哪里,请把她叫回来一起居住。

春天没有踪迹,谁能知晓?除非去问黄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清平乐
[教学目标]
1.了解黄庭坚。

2.理解黄庭坚在词作中流露出的惜春、恋春却不伤春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
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寄托。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春天一派朝气,生机勃勃的景象。

古代诗人最爱春天,但春天却又是稍纵即逝的,很多诗人借写春表达一种惜春、惜时的情感。

今天我们共同走进黄庭坚的《清平乐》,看看他是如何惜春的。

(板书课题,释题)
二、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

北宋词人、诗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三宗之一,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之称。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书法亦能独树一帜,为“宋四家”之一。

2.写作背景。

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

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三、熟读诗词,理解词意
1.自由诵读该词作,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和断句。

2.分组朗读本诗,读出语调和语气。

3.师范读。

4.结合注释,理解词意。

(1)行路:指春天的行踪。

(2)因风:借着风势。

(3)唤取:唤来。

取,语助词。

5.小组交流后,指名说说自己的理解。

明确:春天到哪里了呢?只留下一片清静,找不到它回去的路。

若有人知道它去往哪里了,仍叫它回来,和我同住。

春天归去的踪迹有谁知道呢?要不问一声黄鹂吧,它的叫声十分婉转,却没有人能听懂,唯有借着风势飞过开满蔷薇的墙头。

四、鉴赏悟情
1.“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
明确: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因而想要寻找她的踪迹。

然而春天却消失得无影无踪,一句“寂寞无行路”,写尽惜春、伤春之情。

2.“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此句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明确:拟人,赋予春天以生命,表达词人强烈的留春情感。

他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得意的时候,因此千呼万唤地召唤春天“归来”与自己“同住”。

3.赏析“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明确:春天无声无息地消逝了,它的踪迹谁又知晓呢?作者想象飞来飞去的黄鹂可能知晓,可谁能听懂它悦耳多变的歌声呢?留给词人自己的,依旧只是满腹的惆怅。

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

蔷薇花开,说明夏天已来临。

词人终于无奈地认识到:春天,确实回不来了。

作者用黄鹂和蔷薇这两个意象进一步烘托出惜春的惆怅。

4.词人思想感情的变化经过了哪几个阶段?结合全诗分析。

明确:春归无行路(寂寞伤春)→若有人知(假设希望)→春无踪迹(更加失望)→问取黄鹂(最后希望)→无人能解(彻底绝望)。

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表达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对美好事物的执着与追求。

五、诗意赏析
上片作者发问起调,“春归何处”,找寻春天。

作者没有描写落花流水景象,也没有表现悼红惜绿的伤春情怀,只由问春而至寻春,其徘徊寂寞之情态,希冀驻日回景之衷肠已跃然纸上。

下片以反诘句承接,不再去询问和求证,而是将惜春寻春之情,引入更奇妙的境界。

黄鹂是春天的使者,她或能知道春天的踪迹,但人情鸟语难通,寻春愿望终成泡影。

不仅春之芳踪仍无处寻觅,且词人心头的忧伤之情愈发加重了。

当看到黄鹂趁着风势飞过夏季开花的蔷薇时,词人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去夏来的现实。

词中蕴含着一层深似一层的感情,把作者惜春的心态写得活灵活现了。

六、写作特点
1.平淡朴实,委婉含蓄;
2.构思新奇巧妙;
3.多转折而层层深入。

[教学板书]
10.清平乐
觅春唤春问春惜春
[教学反思]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虽然按照预设的教学流程走,但留给学生朗读的时间少了,互动交流的时间少了,大部分时间都是我在讲授,没有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后,我认识到除了老师自身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在备课时还要预设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有应对能力。

孩子是有思想的,课堂情况是随时发生变化的,我除了要做到心中有数,还要能不受教学设计的限制,跳出教学预设,将各个环节做扎实,且能巧妙无痕衔接过渡,让学生学到实实在在的东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