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1
九年级语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1
; 舆情监测平台排行榜 https:///yqgl/ 舆情监测平台排行榜
;
时分微亮的天色。如此,桔梗之後幽黑深邃的背景暗示著星空,黎明将至,星子幻变成盛放的桔梗,纷纷然而来。 蓝,在你手上更丰富了。令我感动的是,这些年的辛苦并未消磨你的雍容与优雅,文学、艺术工作者一旦弄酸了,作品就有匠气。也许你也学会山归山、水归水,现实与艺
我独自午眠,故意拿她的枕头睡,也会尊重地将头摆在月晕上,希望睡出一枚月亮,但,总被她洗了。 “阿敏嫃哪,要‘梳头鬃’就来啦!”阿嬷说。
? 我将粥碗搁在窗台上,站在床头边。每晨都是她帮我梳两条辫子,年年未变。偶尔她心思较闲,就在头顶心总
收束,再分编盛两条或三条小辫子,那要看橡皮筋够不够。 “噫,你的毛夹怎么减一枝?” “住三堵的一个查某囡仔给我抢去!” “你不会给她抢回来?” “伊比我还大,伊读五年级呢,我给她打死要按怎?” “你不会去跟老师讲?” “不敢,伊也会给
就坐在椅子上;伊去灶前生火,我就攀着菜橱一格一格看;伊去水井边与阿母一起洗衫,我隔着窗户喊伊:“阿--嬷!” 丽花听到了,把话传给她:“你阿敏嫃哪在叫你咧!” “做啥?”伊往我这里看了。 “莫什么代记啦!”我觉得话团太大了,说不出口。 “呷
饱碗筷也不收来洗,放在那里生蚂蚁。”阿母说。 把一副碗筷埋到井池里去的时候,伊三人都不说话,我速速说:“我去读册了。”便出门。 走到小石子路头,正打算抄田埂去追江岸路上的同学,才跨过河沟,竹林里传出话来: “阿--敏--嫃哪,回来啰,你阿嬷要
年代又活过来。她的发式自从嫁给阿公之后,再也没有改变。每日早晨忙过炊事、饲畜,摸出床头草席下的一把密篦,及挂在墙壁上的“茶仔油”,慢慢地将昨日的发髻拆下。有时,我端着热粥坐在门槛上吃,长发的阿嬷看来极为陌生,尤其当她抿着嘴专心地梳头发丝时,游走的手势掩
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
4、提问:文章如何驳论证的?
(1)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 并非“自信”。 (2)希望国联是“他信”不是“自信”。 (3)求神拜佛是“自欺”。
5、提问:文中“他信力”“自欺力”加
引号起什么作用?
起讽刺否定的作用。
6、提问:“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 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 一条新生路。”这里的“新生路”指什 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作者简介:
鲁迅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 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 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他是浙江人, 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文学家、思想家、 革命家。
时代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 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后。当时, 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 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他们这样做只 能瓦解斗志,甘做亡国奴。鲁迅这篇文 章,就是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 族的自信心而写的。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 自信力了。
1、提问:文章怎样提出批驳的论点的?
从公开的文字的三个阶段谈起:先 是自夸“地大物博”,后是寄希望国联, 再后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亮 出批驳的靶子“有人慨叹日:中国人失 掉自信力了。
2、提问:这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的什么谬误论 点?什么论据?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
15.提问:课文最后一段如何总结的?
第一句先论论点的前半部分,“中国人” 不能看“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却要看“他 的筋骨和脊梁”。不能以偏概全。第二句再论 论点的后半部分,“自信力”的有无,“状元 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拿出自己的眼光 来看地底下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的事实。
• “脂粉”指统治阶级的欺骗性宣传。 • “状元宰相的文章”指国民党反动
第18课《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词语集注
前仆后继
自欺欺人 贬义词。
污蔑
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 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
指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 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前仆后继:侧重于不怕牺牲,多形容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前赴后继:侧重于奋勇前进,多形容不怕艰险、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诓骗 怀古伤今 埋头骨干 舍身求法
pū
jù xǐnɡ
前仆后继 自欺欺人 不足为据 省悟
j脊ǐ 梁注第意三“声脊。”诬读m蔑iè
zhī
脂粉
多音字
(lǒn)ɡ 笼罩 笼
(lón)ɡ 鸟笼
只在“埋怨”一词中读mán,其他时候均读mái。
( mái)埋头苦干 埋
( mán)埋怨
( mǒ )抹杀 抹 ( mā )抹布
舍身求法的人 追求真理不惜献身的人
5.鲁迅先生说“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 呢”你能举一两个例子吗?
1932年“1·28”事变前,日军叫嚣“上海一旦发 生战事,4小时即可了事”,然而蔡廷铠、蒋光鼎率 领第十九路军慷慨赴难,英勇抵抗,使日本侵略者
受到沉重打击,死伤一万人,四度更易司令,坚持 了一个多月,粉碎了侵略者的美梦。他们用鲜血和 生命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 国民党二十九路军的长城抗战。军长宋哲元面对强 敌时的誓词“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二十九 路军大队面对敌人飞机大炮,敢于英勇赴死。
知识备查
背景资料
“国联”即“国际联盟”的简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于1920 年成立的国际政府间组织。“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 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 日本的立场,它派出的调查团到我国东北调查后,在发表的《国 联调查团报告》中,指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并非“合法之 自卫手段”,但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国联对日 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
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原文阅读(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
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原文阅读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②,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③,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④。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
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
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
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
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⑤,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
【注释】①选自《且介亭杂文》(《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本篇最初发表于1934年10月20日《太白》半月刊第一卷第三期,署名公汗。
文中加粗的语句,是最初发表在《太白》月刊上时被国民党书报检察机关删去了的。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课件,含视频)— 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作者得出了怎样的结论?试着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统治阶级的欺骗性宣传 气节、操守、人格、品质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 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
据的,要自己去肯地底下。 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御用文人
指当时正处于 地下斗争状态 的群众力量。
1933年4月,蒋介石集结百万军队进攻革命根据地, 发起规模最大的一次“围剿”,残暴的杀害根据地 人民。同时反动派又向日寇入侵屈服,跟日寇签订 《塘沽协定》,丧权辱国。中共中央在1934年4月发 表《为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华北并吞中国告全国民众 书》,号召全国民众起来为保卫中国领土与独立进 行民族革命战争。这是充满自信力的呐喊。
摧残( cuī ) 诬蔑( miè )
抹杀( mǒ ) 搽粉( chá )
宰相( zǎi ) 前仆后继( pū )
词语集注
怀古伤今
也作“伤今怀古”。
埋头苦干 含褒义。
为民请命
读“wèi”。
形容专心致志,卖力地工作。
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 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怀念古代,哀叹现在。表示对现状不满的怀旧 思绪。文中指一种落寞、悲观的情绪。
内涵
指所有的中国人
指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 指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 指富有反抗精神的中国人民 指所有的中国人 指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 人民
本文在最初发表时,被国民党书报检查机关删去了一些文 字,即文中加点的词语。思考删去这些加点词的原因。这 样的删节,对作者的表达,造成了怎样的影响?从中你可 以看出怎样的社会现实?
(三)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
贰
精读文本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共30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呼应上文 “公开的文字”中所提到的那些叫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 等谬论。“要自己去看地底下”呼应第7段提到的那些并不 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以及第8段的“这一类的人们……不能为 大家所知道罢了”。
这句话是说,中国人是否有自信力,不要看那些反动 文人发表的文章,而要去看那些真正的堪称中国脊梁 的人的所作所为。他们虽然“总在被摧残,被抹杀, 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但他们“有确 信,不自欺”,是有自信力的中国人。
从公开的文字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
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
事实;现在是既不自夸,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
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前后照应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明确:先确认敌论据的真实性,但这真实的论据不能证明 其论点(即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为后文 的驳论证奠定基础。
论点
论据
论证
从题目看,他们在争论哪件事? 中国人到底有没有失掉自信力
题目有何之妙?
①题目是一个问句,有很大的吸引力; ②题目点出了当时某些中国人的悲哀论调;
③题目表现了作者对这一论调的批驳和揭露; ④题目同时暗示了作者对感这一论调的激愤情感;
⑤题目暗示了暗示了文章的写作思路,先驳而后立。
关于这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中国的主流,是中国的希望。
鲁迅是中国的脊梁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写于1934年9月25日,此时的鲁迅已 经53岁,两年以后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这是鲁迅先生 晚年的作品。
1935年,鲁迅居住在上海四川北路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即“半 租界”,收集1934年所作杂文,命名为《且介亭杂文》,“且介”即 取“租界”二字各一半而成,意喻中国的主权只剩下一半。
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
论证方式
立论、驳论 驳论:用正确的观点披露或驳斥错误的观 点,从而进一步阐明和确立正确的观点。 一般结构和形式: 1、指出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树靶子) 2、批驳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
3、指明错误的实质或危害(打倒靶子)
文章结构内容
论据 敌论据论点
(1——2)
两年前: 自夸“地大物博” 不 久: 希望国联 现 在: 求神拜佛
杂文:不像一般的议论文那样地说理,而是用文艺 性的笔调,形象化手法来议论说理。兼有政论、文 艺两种因素。
• 特点: • 1、篇幅短小,取材广泛。 • 2、敏锐迅速,泼辣犀利,战斗性强。
• (像匕首、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血路)
• 3、冷嘲热讽、幽默风趣。 • 4、说理生动、议论生动。
在2004年雅典奥运上,中国代表团以
32金的骄人成绩,跻身亚军,直逼美国 霸主地位。
中国女排获得雅典奥运金牌再创辉煌
刘翔获得的男子110米栏金牌 是中国男选手在奥运会上夺得 的第一枚田径金牌。
2005年10月 “神六”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
• 神 六 顺 利 升 空
着陆场工作人员在欢呼庆祝
文中的中国人有三个含义:A、国民党反动统治者 及其御用文人;B、大部分爱国的人民;C、所有中国人。 找出文中含“中国人”的句子,指出其具体含义。
(9)
道理论证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
文中“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 你是如何理解的? 能不能举例说明?作者强调他们在当时和现在有什 么实际意义?
“埋头苦干的 人”
指默默无闻、努力工作的广大劳动人民。 如毕升、祖冲之、李时珍、詹天佑等人
“拼命硬干的人” 指那些不怕牺牲、不计得失、忠于祖国的人。 如岳飞、文天祥、戚继光、林则徐等人 “为民请命的人” 指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 如屈原、关汉卿、海瑞等人 “舍身求法的人” 指历尽艰辛、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 如商鞅、谭嗣同、玄奘、法显等人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揭露国民党反动政府卖国投降、 腐败无能的本质,批判“中国人失掉 自信力”的悲观论调,歌颂自古以来 有充分自信力的优秀中华儿女,特别 是当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为解救 国难而浴血奋战的革命人民。
课文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 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 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 ‘中国的脊梁’‛。‚这一类人们‛, 在上世纪30年代,‚有确信,不自 欺‛‚在前仆后继的战斗‛。在今天, 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呢?
“我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选自30年代的御用报纸
“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联公理自 判决” --选自蒋介石在“九一八”事件发生后的演 讲 1934年,由反动政客戴季陶和军阀段祺瑞发起, 一些国民党官僚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法会,请班禅大师 求佛保佑。 “民族之自尊心与自信心,既已荡然无存,不待 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 —选自《大公报》1934年8月24日的社论
示例: 他们是科学家,如华罗庚、李四光、 邓稼先、袁隆平、陈景润··· ··· 他们是体育健儿,如邓亚萍、王楠··· ·· 他 · 们是抗击非典的英雄们,如74岁高龄抗战在 ‚非典‛第一线的姜素椿和那些光荣倒下的 邓练贤、叶欣、梁世奎、李晓红···他们是做 ··· 着飞天梦的数代航天人··· ···
驳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反驳片 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从而表 明自己正确的见解和主张。 驳论文的批驳方式: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驳论文的写法: (1)直接反驳。 ①先摆出对方的错误论点,这 叫‚树靶子‛。②然后指出对方的错误所在,批 驳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 (2)间接反驳。 ①先直接提出和对方针锋相对 的观点。②然后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自己观点的 正确。 。
运用理论和事实论据,驳斥下面 的错误观点。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3.“他信力”“自欺力”分别指什么?是什么修辞 手法?有什么作用?
“他信力”指信地、信物、信国联,都 没有相信过自己。 “自欺力”指求神拜佛,欺骗自己。
运用仿词的手法将反动当局仰人鼻息, 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4.第4段有一部分加点的文字,反动派删掉它说明了 什么?
“求神拜佛”恐怕是反动派在山穷水尽时 自欺欺人的最后一招,作者一针见血指出其 危害,揭露他们投降卖国的本质,触到了他 们的痛处。
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文章写于1934 年9月25日,时值“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 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骑在践踏了东北三省 之后,又向关内步步进逼,亡国灭种的威胁迫 在眉睫,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 脑。
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 中说:“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 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 之域。”针对这种悲观主义论调,鲁迅写下了 这篇文章。
精读细研
1.课文第1、2段中,揭示了对方什么谬论论点?什么 谬论论据?
谬论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谬论论据: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 着“地大物博”;不久就不再自夸 了,只希望着国联;现在是既不夸 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 拜佛,怀古伤今了。
开篇以似乎确凿的事实为据,用一句话指出了三个阶段中“中国 人”表现出来的三种不同的态度:1、盲目骄傲,夜郎自大。(“总” 含有“一向”的意思)2、盲目崇拜,借助外援。(“只”含有“唯 一”的意思) 3、今不如昔,祈求鬼神。(“一味”含有“死心塌地” 的意思)把这三者联贯起来,其态度是: 由自夸到崇洋,再到自欺欺 人、虚无渺茫。因此有人“慨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是 论题的论点。( 这是报刊上先后宣扬过的三件“事实”,都不过是 “公开”的、表面的东西,并不能反映社会的本质和主流 )用了三个 事实来反复强调和肯定,即事实已铸成铁案。
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1)
的“中国的脊梁”,从而驳倒对方。
这是间接批驳。
• 请你用列提纲的方法,把握全文的层次结 信地,信物,信国联 构: 论据
(1—2 )提出对方论点及论据。 ( 3—5)批驳对方的 论证 。 ——— ( 直接批驳 )
失掉的是他信力 —————————— 发展的是自欺力 ——————————
一味求神拜佛 ——————————
3 作者是怎样直接批驳敌人错误论点的?
阅读思考
信“地”
信“物”
信“国联”
从来没相 信过自己
—他信力
现在:求神拜佛——自欺力
3 作者是怎样直接批驳敌人错误论点的?
第3至5段,作者承认所摆出的论据是事实,是 “真”的,但推不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结论, 它们不能证明论点。他们早已失掉自信力,只是曾
小结:
这篇驳论文用驳论证的方法直 接批驳,又用正面立论的方法间 接批驳,从而彻底驳倒对方谬论。
同学们,文中有许多语句有深刻含义,请 大家反复品读语句,联系全文,辨析下列句子 中“中国人”的含义,说明“状元宰相”“地 底下”指的是什么。
课堂练习 10min
1.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 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 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 己去看地底下。
早亡。然而事实并非如此。6岁能作诗、9岁 通声律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活了74岁;控制 论创始人诺伯特.维纳10岁入大学、14岁毕业 通过指出 于哈佛大学,活了70岁; 驳论点 对方的论 据与论点 • 案例二:甲:今年这块地的玉米一定丰收。 之间没有 乙:为什么?甲:常言说:“肥多才能粮多 必然联系 。”今年这块地施肥可不少啊!乙:你的说 来确定对 法不合逻辑。“肥多才能粮多”,说明“肥 方的论点 不能成立。 多”是“粮多”的必要条件。但是,从“这 块地施肥多”推不出“这块地的玉米一定丰 收”。 驳论证方法
18.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用3
B.鲁迅先生是怎样驳斥的? (驳斥论据)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第二课时
一、品读文章,赏析语言:
鲁迅的杂文有“投枪”“匕首”之喻。 试着找出一两句进行赏析,体会一下作者想 要表达的情感。
1.第1段,“总”“只”“一味”写出了什么?
“总”写出国民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洋洋自得的一 贯心理,刻画了其夜郎自大的丑态。
议论文包括立论和驳论两种。
驳论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直接批驳 或间接批驳,继而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的议论文。 驳论点(直接批驳)
驳论
驳论据(间接批驳)
驳论证(间接批驳)
回顾
常见的驳论方法
① 看论点本身有没有破绽——驳论 点
② 看支撑论点的论据有没有破绽 ——驳论据
③ 看论据推导论点的论证过程有没 有破绽——驳论证
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
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著名作品集有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 《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 杂文集《华盖集》《坟》等。
在初中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选自《朝花夕拾》 《社戏》选自《呐喊》《阿长与<山海经>》 选自《朝花夕拾》 《雪》 选自《野草》《藤野先生》 选自《朝花夕拾》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向沈阳进攻,蒋介石下令不 许抵抗,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就占领了 我东北三省。而“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国 联”即“国际联盟”的简称,是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和调 节相互矛盾,于1920年成立的国际组织。“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 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但国联采取了 袒护日本的立场。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 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 刚法会”,求神拜佛,怀古伤今。有些甚至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 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1934年8月27日,当时颇有影响的 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也发表《孔子诞辰纪念》的社评,散布 “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败主义论调。资产阶级走狗文人,也 一口一声狂吠“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
鲁迅《中国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文原文(最新整理)
鲁迅《中国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文原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
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
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
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
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知识点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省xǐng悟玄xuán虚搽chá 诓kuāng骗 2、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鲁迅《中国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文原文
鲁迅《中国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文原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
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
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
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
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知识点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省xǐng悟玄xuán虚搽chá诓kuāng骗2、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
《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
1931年9月18日,日本突然向沈阳进攻,蒋介石下令不许抵 抗。不到半年,日本就占领了东北三省。“南京政府束手无策”、 “去哀求国联”。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
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 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 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有些甚至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 自信力。
日积月累,循序渐进。 学会驳论小段是我们初三学习议 论文写作的一部分,可以让我们 的论证更加合理。 每一次的思辨训练都是一次写作 能力的提升。 希望同学们让大脑燃起来,写好 议论文
驳论文知识卡片
立论
1.议论文从论证方式上看,可分为
吗》属于 驳论
文。
和 驳论 两种,《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论点
论据
论证
2.该论证方式首先指出错误
、
或
。(树靶子)
3.批驳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指明错误的实质或危害。(打靶子)
4.得出自己的 结论 ,树立 正确 的观点。(树观点)
1.大声自读课文,边读边想本文批驳的观点 是什么?主张的观点是什么?
《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鲁迅先生的文字总是充满力量,郁达夫先生在《怀鲁迅》一 文中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 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敬的国家, 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先生的杂文,看看关于中国人自 信力的问题,鲁迅先生是这么说的!
有人说,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如今国人眼中 只有金钱二字, 百姓心中只有自己而已。中国人 没有了责任与担当。
你看疫情当头,无良商人一个口罩卖到天价; 再看武汉围城,芸芸众生便视其如洪水猛兽,避之 如瘟神。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5、作者“这一类的人们”指的是谁? 指坚持抗战和民族解放的人们。 6、“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 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 是诬蔑。”这句话批驳敌论证的什么 毛病? 批驳敌论证以偏概全的毛病。
自主学习3
1、课文最后一段如何总结的? 第一句先论论点的前半部分,“中 国人”不能看“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 粉”却要看“他的筋骨和脊梁”。不 能以偏概全。第二句再论论点的后半 部分,“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 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拿出自己 的眼光来看地底下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的事实。
这个比喻的好处: ①赞扬了那些有自信力的中国人; ②强调了有自信力的中国人对民族 生存和发展的巨大作用; ③说明他们才是我们民族的中坚力 量,才能代表我们的民族。
仿写的话:我心目中的今天中国 “脊梁式”人物,是坚决“说真话”的 “世纪老人”巴金先生,是郎咸平,中 国唯一的一位替百姓说话的经济学家 , 是李承鹏,关注民生,足球评论和杂文 都堪称经典的人……他们用自己的力量 推动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诠释着 当代中国人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带 给人们感人至深的心灵冲击,他们确实 是今天中国的脊梁。
3、作者为什么赞扬他们“这就是中国的脊 梁”? 这是比喻的说法。这些没有失掉自信力 的中国人是中国的主流,是中国的希望。 4、这一类没有失掉自信心的人现状如何?
(l)从人数上看:何尝少呢? (2)从特征上看:有确信,不自欺,前 仆后继地战斗。 (3)从处境上看:总在被摧残,被抹杀, 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鲁 迅
教学目标 1、积累生字、词语,复习与作者相关的 文学常识; 2、学习本文抓住“突破口”进行批驳的 方法; 3、学习本文通过驳论证来反驳论点的方 法; 4、学习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 的方法; 5、体会本文精辟含蓄的语言特点。
18.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B.借喻,比喻国民党反动派的御用文人
C.借代,指国民党反动派的欺骗宣传
D.借喻,比喻国民党反动报刊上的欺骗宣传
课堂检测
3、今年正值“五四”百年纪念,前人用他们的青春诠释了“中国的脊梁”的真正含 义。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你如何理解“中国的脊梁”的含义? 答:具有坚定信念、不屈精神(无私奉献、先人后己、默默无闻等均可),能为国 家和民族(或历史)的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的优秀的人,就是中国的脊梁。
2.假使这也算是一种“信”,那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作者运用“仿拟”修辞格,由“自信力”一词翻造出“他信力”一词,既指出中国 人其实是“相信他物他人之力”,并不是相信自己,又使本文妙趣横生,富有辛辣 的讽刺意味。
活动目标三:探究现实意义,领会民族精神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文章在当时有何意义? 在当今还有意义吗?
直接反驳
立
……
间接反驳
活动目标二:学习论证方法,领会语言特色
2.牛刀小试:
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
有人说:奋斗早就过时了,我们不需要努力去实现梦想。现在流行“躺平”,我们中国那 么富裕,你看街然边后的分乞析事丐实都,有指出救对助方站说的管其,实穷不人都有扶贫办管,我们躺平也饿不死的。所 以实现梦想不需是要自奋信斗力的。问题,而是“他信力”。 请抓住上面这段话中论证存在的问题,用一两句话反驳。
国民党政府怕活鲁迅, 这也样怕,死对方鲁的迅观点就立不住了。
批驳更有力量。
活动目标一:理解内容,把握主旨
快速阅读全文,边读边思考:
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
关于标题“中然后国分析人事实失,掉指出自对方信说的力其了实不吗”文中有几种观点? 分别是谁的是自观信力点的?问题,而是“他信力”。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 然向沈阳进攻,蒋介石下令不许抵 抗,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不到半 年,日本帝国主义就占领了我东北三省。而 “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 。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 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但国联采 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哀求国联无效后,一 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 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 轮金刚法会”,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本文义正辞严地批判了当时 对抗日前途悲观的亡国论调,驳 斥了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走狗文 人诬蔑中国人民失掉自信力的无 耻谰言,表达了作者对中国革命 前途的信心。
拓 展 我们作为中学生,应当扩大知识 延 面,深入了解从古到今具有民族 伸 气节的英雄人物事迹,在伟大精
神熏陶下塑造心灵,并且不断丰 富知识,增长才干等。
先确认敌论据的真实性,但这真 实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后 文的驳论证奠定基础。
4、提问:“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 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 倒是一条新生路。”这里的“新生路” 指什么?
新生路指相信自己的力量,号召 全国民众团结起来抗日救亡。
5、第四段有一部分加点的文字,国 民党检查管曾删掉这段文字,想想为 什么被删去?这段文字有何作用?
玄妙空虚到了极点。玄虚,空虚,不真实。 ⑧玄虚之至: 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 ⑨自欺欺人:
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2、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3、把握文章的整体思路:
(1—5) (一)驳: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特点:
1、篇幅短小,取材广泛。 2、敏锐迅速,泼辣犀利,战斗性强。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自信力了吗
小练笔:你能说服他们吗? (运用理论和事实论据,驳斥 下面的错误观点。)
人不为,天诛地灭。
“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 待国联公理自判决”
——选自蒋介石在“九一八”事件发生后的演 讲
1934年 ,由反动政客戴季陶和军阀段祺瑞发起, 一些国民党官僚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法会,请班 禅大师求佛保佑。
从公开的文字看起来:两年 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 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 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 自夸,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 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 自信力了。
1934年8月27日,蒋介石又抛出了 “三日亡国论”:“到现在他(指日本), 一切军事的准备比世界上任何一国都要充 足”“不仅十天之内,三天之内他就可以 把我们中国所有沿江沿海的地方都占领起 来,……灭亡我们中国。”
中国人 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且介亭杂文》
“我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选自30年代的御用报纸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1)
2、批驳错误论点、论据和论证(射靶子)
对方的论据
作者的分析判断 批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方式
信“地”信
自夸着“地大物博”;“物”信“国联”,
希望着国联;
是他信力。
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求神拜佛,则
直接反驳。
是在自欺。
驳论文的基本论证方式: 直接批驳: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间接批驳:正面立论(摆出自己的观点)
读课文第3-5段,看看本文运用了怎样的批驳方式
读读写写
搽粉( chá ) 渺茫( miǎo ) 摧残( cuī) 怀古伤今(jīn ) 舍身求法( shēn ) 自欺欺人(qī )
玄虚( xuán ) 麻醉(zuì) 诓骗( kuānɡ ) 埋头苦干( mái ) 前仆后继( pū ) 不足为据( jù )
舍身求法:原指佛教徒舍弃肉身去追求佛法,后来比喻为追求真理而不 惜牺牲个人的生命。
驳论证:对文章的论证不合逻辑的地方进行反驳。
“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说明论据也是对的
3、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打倒靶子)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有何论据?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 国人在”; 从古至今我们都有满怀自信的“中国脊梁”
理解内容
文中提到的“埋头苦干的人”、 “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 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1934年4月,国民党的反动政客戴季陶和下野的北洋军阀段祺瑞等,又请 第九世班禅喇嘛于4月28日至5月18日,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时轮金刚法 会”。当时颇有影响力的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发表了《孔子诞辰纪 念》的社评,散布“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失败主义论调。
针对这种论调,鲁迅在9月25日,也就是他53岁寿辰之时,凭着对社会现 状的洞悉,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文章,发出了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中“这一类的人们”指的是谁?
☆这一类没有失掉自信心的人现状如何?
(l)从人数上看:何尝少呢? (2)从特征上看:有确信,不自 欺,前仆后继地战斗。 (3)从处境上看:总在被摧残, 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 大家所知道。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 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 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这句话中的 “脂粉”指什么? 美化、伪装精神、品质、 人格、操守
第四段有一部分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 查官曾把它们删掉,这说明了什么? 求神拜佛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 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一针见血地指出求 神拜佛的危害,揭露了上层统治者大搞求 神拜佛来掩盖自己投降卖国的反动本质, 使他们陷入捉襟见肘之地,这自然触到了 国民党的痛处。
“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 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各指什么样的人?你能说 出几个吗? 主要指广大劳动人民,也指历史上那些科
一、驳论文知识
1、论证方式
立论、驳论
驳论:用正确的观点披露或驳斥 错 误的观点,从而进一步阐明 和确立正确的观点。
一、驳论文知识
2 、驳论方法
(1)、驳论点法 (2)、驳论据法 (3)、驳论证法 直接驳 间接驳
3、批驳方式
先破后立、边破边立、先立后破
4、驳论文写作思路
树靶子 打靶子 立观点 证明自己
两年前: 自夸“地大物博” 论据 不 久: 希望国联 现 在: 求神拜佛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论点:
直接反驳
( 3 —5 )
失掉的是“他信力” 发展着“自欺力”
偷 换 概 念
他信力:指的是相信和依赖其他事物的思想和心态。 自欺力:指的是自己欺骗自己的思想和心态。
仿词
由以上可知,全文共9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摆敌论,树靶子。 第二部分(3-8):驳敌论,打靶子。
鲁迅
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
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
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统,
管它冬夏与春秋。
毛泽东称“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 是“九· 一八”事变三周年后。当时, 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 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他们这样 做只能瓦解斗志,甘做亡国奴。鲁迅 这篇文章,就是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 鼓舞民族的自信心而写的。
仅是国民党反动派等一小部分中国人,范围小。
偷换概念
以偏概全
小结:本文论证特点一
敌论据
论证
敌论点
由驳论证入手驳倒论点
小结:本文论证特点二
中国人 失掉自 信力了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小结:本文论证特点三
中国人 失掉自 信力了
立正确观点,间接驳敌论。
请同学们完成练习题: 一、(一)的 1、2 小题 二、延伸拓展。 作业:根据背景资料,理解文 中句子的深刻含义。
B:朗读<6--9>段思考:作者正面提出的
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得到 了一个怎样的结论?
作者是如何直接批驳敌论的?
1自夸“地大物博” 信“地” 信“物 ‘ 信他 不是自信
他信力
也不是自信 更不是自信 自欺力
2望“国联”
3求神佛
自欺
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
偷 换 概 念
文章结构内容
敌论据论点 ( 1 —2 )
有为、梁启超、李大钊、鲁迅、……
指历尽艰险,探求佛法教理的人或 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
如商鞅、谭嗣同、玄奘等人
☆作者为什么赞扬他们“这就是中
国的脊; (3)他们使中国挺立起来, 他们这些 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中国的主 流,是中国的希望。
E 、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 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 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A、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 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 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 B、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广大人民
C、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 力”。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D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 所有的中国人 信力了。 E 、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 能 说 中 国 人 曾 经 有 过 “ 他 信 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力”,……
上海市民在南京东路步行街欢庆申博成功。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成功发射,并于16日安全返回地面。我国成为 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航天员杨利伟成为中国首位航天英雄。
在2004年雅典奥运上,中国 代表团以32金的骄人成绩,跻身 亚军,直逼美国霸主地位。
中国女排获得雅典奥运金牌 再创辉煌
☆如何找批驳的“突破口”(齐读 3~5段)
自夸“地大物博” 是信“地” 是事实 信“物” 失掉的是“他信力” 发展着“自欺力” 希望国联 是“他信” 也是事实 求神拜佛 却也是事实 是“自欺”
≠
自信力
突破口
论据不能证 明其论点
(驳论证)
内容分析
论据 两年前: 自夸“地大物博” 不 久: 寄希望国联 (一)摆敌论点论据 现 在: 求神拜佛 论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直接反驳 失掉的是“他信力” 发展着“自欺力” 论点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二)反驳 埋头苦干的人 古 拼命硬干的人 间接反驳 脊 为民请命的人 论据 梁 舍身求法的人 今 有确信, 不自欺 前仆后继的战斗 (三)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
“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求神拜佛”的实质是什么? 其危害性又是什么?
[明确]:求神拜佛的实质是在发展 着自欺力;危害性是有益或是有害, 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 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
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 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这 里的“新生路”指什么? 新生路指相信自己的力量,号 召全国民众团结起来抗日救亡。
二十一世纪 是中国的世纪
2001年7月13日, 萨马兰奇在莫斯科宣 布北京获得2008年奥 运会主办权。
2001年11月10日, 世界贸易组织 (WTO)作出决定, 接纳中国加入WTO, 历经15年的奋争与 期待,中国终昂首 跨入WTO大门!
2002年,中国上海市获得了2010年世 界博览会举办权。这将是世博会第一次 在发展中国家举行。
1、思考: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 “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后文 的批判有什么关系?
先确认敌论据的真实性,但这真实 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后文的驳 论证垫定基础。
2、思考:敌论点与论据中论述对象有什 么变化?说说敌论证过程中的错误在哪 儿?
敌论点中:“中国人” 指全体中国人民,范围大。 敌论据中: “我们”
学家、文学家等。 “埋头苦干的人” 如:大禹、李时珍、蔡伦、祖冲之、司马迁…… 指历史上起义反封建统治和抵御外侮的
“拼命硬干的人” 英雄人物 。
如:陈胜、吴广、岳飞、文天祥、辛弃疾、李自成洪秀全、 关天培、邓世昌、戚继光、 ……
指为人民疾苦而呼告的人 “为民请命的人” 如:杜甫、范仲淹、白居易、王安石、柳宗元、包拯、康
精读课文 质疑解难
☆揣摩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
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 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自我 炫耀的样子;“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 形象,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 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顽固 不化的样子。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 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 “事实”,极富讽刺意味。
著名作品集有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 《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 杂文集《华盖集》《坟》等。
在初中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选自《朝花夕拾》 《阿长与<山海经>》 选自《朝花夕拾》 《社戏》选自《呐喊》 《雪》 选自《野草》《藤野先生》 选自《朝花夕拾》
《风筝》选自《野草》 《故乡》 选自《呐喊》
刘翔获得的男子 110米栏金牌是中国男 选手在奥运会上夺得 的第一枚田径金牌。
2003年,从春到夏,突如其来 的非典疫情迅速蔓延到全国大部分 省、自治区、直辖市。全党全国人 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防治非典斗 争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
2005年10月“神六”载 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 功
朗读 1.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kà i n 玄虚 xuá
慨叹 诓骗
有所感触而叹息。
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kuāng chá 搽
哄骗。
涂抹
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为民请命
怀古伤今
再读课文
点各是什么?
整体把握
A:朗读<1--5>段思考:对方的论据和论
“
飞行员安 全返回
着陆场工 作人员在 欢呼庆祝
神 六 ” 顺 利 升 空
70多年前的中国
是怎样的面貌呢?
自信力了吗
作者:鲁迅
选自《且介亭杂文》
(运用理论和事实论据,驳斥下面的 错误观点。) 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上看,可分为:
1、立论——在论证过程中,通过论述逐 渐确立自己观点的过程。 一般:摆观点——论证——重申观点 2、驳论——批驳别人错误观点的过程。 一般:摆敌观点——批驳——树自己观点—— 论证——重申观点(或得出结论、深化观点)
写作背景
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号,日本占领我东三省, 国民党采取不抵抗政策。
国民党官僚、政客和社会“名流”却多 次举行“法会”祈祷解救国难。
悲观失望的情绪笼罩国统区上层,蒋介石 有“三日亡国”的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