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批评角度分析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马加爵事件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马加爵事件一、案例简介(一) 马加爵简介籍贯:广西人宾阳县宾州镇马二村人。
1997年考上宾阳中学,为广西重点中学。
家境:四个子女,家境贫困。
另有一女考上大学。
取名:父亲为儿取名马加爵,意喻“加官进爵”智力:全国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中获二等奖;计划性杀人,化装乞丐逃追扑等行为表明其智力高。
(二)案件梗概2004年2月23日在云南大学学生宿舍317房发现四具被害尸体。
2月24日公安部发出A级通缉令。
3月15日罪犯在海南三亚被抓获。
4月22日被判处死刑。
6月17上午9时被枪决。
(三)犯罪起因邵瑞杰:马加爵大学三年半最好的朋友,因为打牌与马加爵发生口角,批评了马加爵的为人,于是被杀。
马加爵供述:“我跟邵瑞杰很好,邵还说我为人不好。
我们那么多年住在一起,我把邵当作朋友,真心的朋友也不多。
想不到他们这样说我的为人。
我很绝望,我在云南大学一个朋友也没有……我把他当朋友,他这么说我,我就恨他们。
” 唐学李:没有在邵瑞杰和马加爵的夺命牌局中争吵,也不曾和马加爵有任何过节。
在唐学李女友看来,二人甚至算是不错的朋友,唐平时喊马加爵“马哥”,从来没有言语不慎得罪马加爵,只因为他暂时借住在马加爵宿舍里,那两天又总是睡在宿舍不爱出门,妨碍了马加爵的杀人计划,因而被杀。
马加爵亲口承认为什么第一个杀唐:“不是先后的问题,而是下手的机会来了,他恰好那时在寝室。
如果是别人,结果也会一样。
”龚博:和马加爵从来没有冲突,来往不多,同样没有参与马和邵的牌局,因为过生日没请马加爵,而邵瑞杰又用此事教训马加爵:“就是因为你人品不好,所以龚博过生日都没叫你”因而被马加爵怀恨,惨遭杀害。
杨开红:马加爵正在宿舍里处理杀死邵瑞杰时留下的血迹时,恰巧来到马加爵的宿舍找人,马加爵担心事情泄露,杀害了杨开红。
二、犯罪心理案例分析(一)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是马加爵犯罪心理的“滋生点” 心理学认为:心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能动的反映。
人的犯罪心理的来源同样是对客观世界消极因素能动反映的结果。
第2章心理分析批评方法
(四)集体无意识理论
荣格(Jung)在继承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 论的基础上,对其作了创新,提出了无意 识有“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之 分。
集体无意识是人类远古社会生活的遗迹, 是重复了亿万次的那些典型经验的积淀 (pricipitate)和浓缩(condense)。
二、心理分析批评方法的运用
冲 自我:中介(语言行为) 突
本我:欲(魔鬼)
失衡则为精神病
(二)“利比多”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冲动是无意识的核 心和基础,它是无意识的原始欲望和动机 性本能受到压抑就形成:
俄狄甫斯情结Oedipus complex,即“恋母情结” 厄莱克特拉情结Electra complex,即“恋父情结” 那喀索斯情结Narcissus complex ,即“自恋情结”
· 解读《心经》之恋父
· 解读《心经》之仇母
BAKE
对母亲没有出席她的生日晚会满不在乎; 她故意用嘲笑打击母亲对穿戴的兴趣,好让父亲 眼中的母亲失去光彩,就如她父亲所言: “没有你在这儿比着她,处处显得她不如你, 她不会老得这样快。”
也正像她母亲后来所指出的: “有些事,多半你早忘了:我三十岁以后,偶 然穿件美丽点的衣裳,或是对他稍微露一点感情, 你就笑我。……现在我才知道你是有意的。”
三、心理分析批评个案解读
“快乐原则”的自然流露 ——《关雎》解读 “厄莱克特拉情结”下的心理较量 ——张爱玲小说《心经》解读 自恋的终极 ——电影《霸王别姬》解读 中国的“俄狄甫斯情结” ——曹禺剧作《雷雨》解读
“快乐原则”的自然流露 ——《关雎》解读
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雅 颂
如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析文学作品
如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析文学作品作者:刘志来源:《文学教育》2009年第12期心理学角度主要是指运用现代心理学的成果来对作家的创作心理及作品人物心理进行分析,从而探求作品的真实意图,以获得其真实价值的评价。
心理学批评立足于作品人物的心理分析,进而试图找出作者创作的心理机制与意识或无意识动机,然后再对作品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形式技巧、语言符号做出结论。
一.分析人物的个性特点在解析《孔乙己》一文时,我们不禁要问:孔乙己到咸亨酒店仅仅是寻口酒喝借以麻醉自己那失落的灵魂么?他到这个小小的咸亨酒店寻求些什么呢?通过对孔乙己的心理分析,我们就会知道:孔乙己要在“短衣帮”面前找到人们对他的“读书人”的社会地位的认可,以抚慰自己没有中秀才而生的悲哀。
在小伙计面前“从不拖欠”酒钱。
“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不出一个月,也定然还清”。
想得到人们对他品行的认可。
考我“茴”字的写法,并且以“回”字的四种写法向小伙计炫耀自己的学识。
想得到大家对这个“读书人”身份的认可。
在孩子们面前,给孩子们吃茴香豆,也尽说些“多乎哉,不多也”的话,想得到一点点的温暖。
孔乙己的辩解也是有一套的:“窃书不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
能算偷么?”他的不屑置辩的神气,他的之乎者也之类,甚至最后的“跌断,跌,跌……”能说他每次的辩解都是在掩饰劣迹么?孔乙己想要维护自己读书人的尊严。
二.发现原因与事件背后的意义以《皇帝的新装》一文为例。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合上书本,让学生想象以下问题:读到“为了穿得漂亮”,你想象一下,这个皇帝图漂亮图到什么地步?读到“都看不见衣服”,你想象一下,这个皇帝会怎么样想,怎么办?读到“这位善良的老大臣来到那两个骗子的屋子里”,你想象一下,这个老大臣看到骗局会怎样表现?读到“皇帝又派了另外一位诚实的官员去看工作进行的情况”,你想象一下,这个官员看到骗局又会怎样表现?读到“皇帝就很想亲自去看一次”,你想象一下,这个皇帝看到骗局又会怎样表现?读到“第二天早上,游行大典就要举行了”,宫内共外看着光身子的皇帝将会怎样?结局怎样?经过以上的合作探究,然后提问:课文中有的情节是荒唐可笑的,并非生活实有,但又能令人信服,为什么?明确:安徒生这篇童话是现实生活中产生出来的,是有其真实基础的。
批评的心理学方法有哪些
批评的心理学方法有哪些
批评的心理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1. 分析批评(Analytical Criticism):通过对被批评对象的行为、思想或者情绪进行分析,识别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或矛盾。
2. 面向目标的批评(Targeted Criticism):专注于特定目标或行为的批评,强调问题的具体性,避免一刀切的批评。
3. 非攻击性批评(Non-Defensive Criticism):批评者以友好、尊重和理解的态度提出批评意见,以避免对被批评者的攻击和抵触。
4. 反应性批评(Reflective Criticism):通过反思和对话,引导被批评者思考自己的行为或决策,并对其进行自我评价,从而帮助其认识到问题所在。
5. 倾听批评(Listening Criticism):批评者积极聆听被批评者的观点和想法,理解其立场和角度,并从中找出批评的合理性和建设性。
6. 建设性批评(Constructive Criticism):通过提出明确、具体和可操作的建议,帮助被批评者改进和发展,促进个人成长和改善。
7. 情境化批评(Contextual Criticism):将批评放置在特定的情境中,以更好
地理解被批评者的行为,并提供更准确和有针对性的批评。
8. 任务导向批评(Task-Oriented Criticism):以任务完成和目标达成为导向,批评者通过分析和评估被批评者的工作成果,指出问题并提供改进建议。
需要注意的是,批评不应该仅仅关注问题和负面,而应该强调建设性和发展性,以激发被批评者的潜力并促进个人成长。
《文学批评导引》第5章 心理批评
迷狂说
这是关于文学创作论的学说。在柏拉图 看来,“诗人是一种轻飘的长着羽翼的 神明的东西,不得到灵感,不失去平常 理智而陷入迷狂,就没有能力创造,就 不能做诗或代神说话。”
净化说
“悲剧”的功用在于借助语言、音乐、 动作等手段,使人们的感情在欣赏过程 中自然而然地得到某种宣泄、淘洗、净 化、平衡,有效地清除掉心灵在日常生 活中淤积的那些有害的东西,从而实现 身心的健康与社会的安定。
W·冯特:现代心理学创 始人
首要的功绩:明确了心理 学研究的对象,即“经验 着的人的经验”。
“诗者,人心之感物而形 于言之余也” 。
——朱熹
W·冯特
W·詹姆斯:意识流与文学
W·詹姆斯:美国的心理学之父、机能 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主要贡献:批判了以往心理学中静止 的“元素构成”理论,而把人的意识 看作一个整体的、活动的过程,提出 了所谓“意识流”的主张。
一、科学的途径与人文的途径
托马斯·芒罗的具体剖析 文学心理批评的途径主要应是“人文心理学
”的,但是“在艺术学的非科学领域中进行 工作的人,通过接触实验心理学,也可以得 到很多好处”。
二、心理批评的主要方法
1.个案分析的方法 个案研究通过对个别作家的访问、交谈、问卷
、调查,以及对于他的档案、传记的审理,乃 至对其某些具体的心理功能指数的测试,来得 出他“这一个”人的心理结构或心理活动的特 征。
代表:亚里士多德
体验说
作家在创作时只有仿佛身临其境、清晰地“ 看到”他所要描绘的对象时,才能够写出令 人信服的文句来。“你自己先要笑,才能引 起别人脸上的笑容;同样你自己得哭,才能 在别人脸上引起哭的反应。”
代表:贺拉斯
想象说
文学艺术是“用心来创造形象”, 想象是“比模仿更为巧妙的一位艺 术家”。
什么是心理分析理论与批评
什么是心理分析理论与批评
心理分析理论与批评是以康德和马克思为核心理论的学说,它强调人的感觉、情感和主观选择的影响,而不是仅仅考虑客观行为因素。
心理分析理论批评为其主要范例提出了若干观点,从而分析受讥讽和攻击的文学作品的性格和内容。
它的基本原则是概念的互操作性,认为实质性的联系是相当复杂的,而联系的部分空间是模糊的,逐级展开的。
心理分析理论表达并不是主观性质的,它有助于读者理解作家的情感和思想,并以此评价他们的作品。
专业的文学批评理论
专业的文学批评理论文学批评是一门专业领域,旨在通过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估,揭示其内涵和艺术价值。
它是研究文学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运用批评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和作家的意图、风格和创作技巧。
本文将介绍几个专业的文学批评理论,并探讨其在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一、结构主义批评理论结构主义批评理论强调作品的结构和形式,认为作品的意义不仅仅来自于具体内容,更重要的是其内在的结构和关系。
结构主义批评家通过对文本的系统分析,揭示出作品中的符号、隐喻和二义性等元素,进而理解作品的意义。
例如,法国批评家罗兰·巴特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无限符号系统,读者需要通过对符号的解读,来理解作品中隐藏的意义。
结构主义批评理论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在结构和意义,发现其中的隐喻和象征,从而深入剖析作品的核心思想和艺术构架。
二、后现代批评理论后现代批评理论强调对权力、真理和语言的怀疑,并挑战传统的文学观念。
后现代批评家认为,作品无法固定一个确定的含义,而是开放的、多义的。
他们关注作品中的语言游戏和激进的创新手法,通过剖析作品中的隐喻、断裂和多重叙事等元素,重新审视传统文学理论的合理性和适用性。
后现代批评理论的应用可以使我们超越传统的理解框架,发现文学作品中可能被忽视的意义,同时也促进我们思考现代社会中的权力和真理问题。
三、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关注作品中涉及到性别和女性角色的议题,揭示女性在文学中的地位和形象的创造。
女性主义批评家通过分析作家在作品中对女性的描绘和对女性话语的运用,探讨性别不平等和文化中的性别偏见。
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应用可以提醒我们关注作品中的性别问题,深化我们对女性形象的理解和评估,并推动社会对性别平等的思考和认识。
四、心理分析批评理论心理分析批评理论运用精神分析理论来解读文学作品中的隐含心理和潜意识。
通过对作品中人物的性格、行为和冲突等进行深入分析,心理分析批评家试图揭示作品中的潜在动机、欲望和心理冲突。
文学批评之心理学批评
文学批评之心理学批评姓名: 喻海潮学号: 201330280131 班级: 1332801 专业: 汉语国际教育文学批评之心理学批评摘要:广义的心理学批评就是指依据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原则来研究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侠义的心理批评是指把弗洛伊德的批评理论融入文学汲取心理学成果,立足于艺术作为精神活动的特殊性,对艺术家创作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艺术作品中包含的心理现象以及接受这的欣赏心理进行分析的批评方法。
关键词:文学、文艺理论、心理学一、别开生面的探索心理学批评是新时期文学批评最早使用的新的方法。
从八十年代初开始,鲁枢元打破了社会学批评的独断论,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的心理研究。
他提出了“创作心理”、“情绪记忆”、“艺术感觉与心理定势”等一系列新鲜而有趣的命题,激起了文坛的热情关注。
鲁枢元的提法无疑具有较大的震撼力。
鲁枢元最著名的两个概念就是“情绪记忆”与“创作心境”。
“情绪记忆”是鲁枢元对于素材的主体情感体验的一种心理美学归纳。
在《文学艺术家的情绪记忆》一文中,鲁枢元对“情绪记忆”的性质进行了分析和阐释。
在他看来,“情绪记忆”在作家的创作记忆中占有最大比重,对创作活动也发挥着巨大的潜在作用。
“情绪记忆”基于感受力又以情绪、情感为对象,并在人的情感活动中得以实现,保持和复呈。
“对于记忆的对象的性质而言,它是对于人类生活中关于情感,情绪方面的记忆;对于记忆主体的心理活动的特征而言,它是一种凭借身心感受和心灵体验的记忆,体现为一种积极能动的心理活动过程。
”鲁枢元“情绪记忆” 的提出确实超越了认知心理学的“表象”,它发现了或者说肯定了作家心灵的情感维度,并使作家对文学素材的积累具有了一种特殊的审美素质。
素材不再是文学家对于现实生活的理性反映和认知,而是带有强烈的感性体验意味,成为一种深刻的昔日印象,最终,这个文学创作准备阶段的审美心理胚胎,便会成为具有独立个性的艺术生命体。
在对“创作心境”的另外两个属性的探讨中,鲁枢元论证了“完形心理”的整体性和自动性。
运用心理分析批评原理指导阅读鉴赏
弗
乐 ,当 们知道 丁过些幻 想时 . 1 我 我
会感 到 陡罂 .或 至少 无动 于 袅 但
洛伊德主艾或精神}析学 它是奥地 }
利精神病 医生弗洛伊 德 . 过对变 态 通 心理 和无意识领域 的研究 {提 f 一 i l 『 f 勺 套井析人尝心理 的理论 弗洛 伊催认 为. 人的辅种 扰如 一 座冰 山 意识领域 好像 琳I浮 出出面 l l 的都 丹. 曩 角;求 面 F 绝 太踯 一 占
分子挂小天 地里的俞平伯.虽然有所 不满 . 有所追求.但 惘 之
感: 当 时浅渔 睛醉.夸 日 空空的惆怅 : 老 实 .咱们萍 迁的特芒 不过如此 而 说
足: 自我”是一种较高的精神功
能. 它遵稻 现宴原 则.起 着节制木 我 平超 越 自我的作 用 : “ 口 超我 ” .卫 叫 良知 . 昆 道德 化 了拥 闩 我 它 悼
舒 的是潜意识领 域 + 其柯决定 意史 是
是.
十奇创 造性的作 家同我 t展 " l 1
: 他的这种性乐可能来源于很多育 归根到底. 术家剖作的动力是性车 r 面 ” “ 于想象 的蜘 造 .正 9白昼 能 .很多文学 作品在 蠼造典型 和描写 : 富 . 】 : 1
梦一 样.是幼年 时曾经 1讨的 游戏的 垃 继续 .也就是 它的 代替物 ”在 弗恪 伊德 看来 .文 与白昼梦存在 着同质 艺 同掏 的荚系 . 此 ,文艺的创 作过程 就 臆 该 ¨梦 的制 作 为参 照 .也 就是 』 说 ,梦的 制 过程莸 是文 艺的创作过 作 程 .文艺 同样 离 不 开想 象 .没 有想 象.不投梦不 可能 .文艺创作 也是 水 可能的. 梦 被J抑 的敝望 的改装 的 是 满足 . 改装 ”就是 象 .甲改装 为 己.乙就是 甲方的 象征. 一个作家把 他创作的 文艺作品摆 在我 们面前 .尽 管它实际 1 . 电不过 是一场 “ 1 梦 ” 1R , ' 我们读 了却感到投 大的满 足 弗 { {伊 } 穗告 诉 们.追其 中有 两个朦 闻:一 我 是怍 客 在翻 作 过程 巾通 廿 改 垒和 改 装, 减弱 1 他的 闩日梦的 利己 差置的 性 质 .使其 由 纯个 人 构在 墟 集 体 的 ” 二是作 家 善于运用 技巧 . 拄 他 表选 冉己的幻想对 .还蓖 提供给 我l 门 美 的形式 . 使我们 得 蓟美的享 受和产 晤史 事件 时j 尝试 运 用 弗洛 伊 德 的 5 1 l “ 本能 ”说米 进行 解释 也就 是把 性 凡的本能 耐 肴作某些 行为 发展的 内 l 动 在动力 . 如,俞 平伯创作散 文 《 例 絮 声 影里的秦 准河 》时:正 如茅盾指 灯 日的 “ l 苦闷衍 徨的空 气支配 了整个 文 坛 即使外 彤 有冷 观营笑 与要求 享 乐和麻醉的 区剐 . 内心 是同一苦 闷 但 的持徨 走 向十字 新头盼 当时的 文坛 H在 十字街 头徘 稿. { 嗣缚 在知 识 玻
心理批评方法分析舞蹈作品
心理批评方法分析舞蹈作品浅谈心理批评方法分析舞蹈作品《出水芙蓉》,对该剧的艺术形象、创作特点及演员表演进行分析。
一、对人物内在精神世界和性格的剖析通过外部动作与细腻的内心刻画来揭示人物的复杂感情和多变的思想性格,是中国传统戏曲的常用手段之一。
因此本文从内心独白式的舞蹈语言入手,探讨了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成功范例。
1.台词虽少却将表现力发挥到极致,让观众透过表面把握其丰富的内涵。
2.与剧本所描写的江南女子天真、美丽、温柔、娴静的性格相吻合,为我们展现了古代仕女的生活场景。
3.歌声清脆悦耳,加上主角的身体动作,使整个故事更显得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4.在大量运用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时又不失深度,同样体现着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5.导演在处理服装、道具等造型元素时充满创新意识,这也增强了整个作品的视觉冲击力。
6.全剧结构严谨,层次鲜明,气氛热烈,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剧本结构、舞蹈编排的创新意识在原剧本基础上,《出水芙蓉》最终定稿后,编导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在保持原剧本“花团锦簇”、色彩斑斓、线条流畅、优雅灵动的风格特征的前提下,打破原有结构,以交响乐为音乐背景贯穿始终,并采取舞台灯光配合旋转、升降、变换,使全剧如梦似幻,将传统的舞蹈语汇推向了一个崭新的境地。
而且全剧将舞蹈语言与唱腔融为一体,营造了浓郁的民族化舞台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原剧本叙述空洞、概念化较重的缺陷。
另外,他还在全剧选材上煞费苦心,在内容、题材上做足文章,从而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首先,该剧开头便紧扣“出水芙蓉”四字,把“芙蓉”比喻成花朵娇艳无比、亭亭玉立的少女,既点明了舞蹈主题,又烘托了全剧欢快喜庆的氛围;接着,作者以“出水芙蓉”为主要意象组织舞蹈语言,表现了花儿经过阳光雨露的滋润,绽放出美丽的笑脸,美好的青春被热爱她的男孩子欣赏、赞美,令人心旷神怡的同时,也暗含着自己渴望早日遇到心仪的白马王子的愿望。
再接着,通过一系列由慢到快、由低到高、时隐时现的脚步动作,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也预示着一位少女纯洁善良的心灵即将在这片清澈的湖水里洗涤,而她就像那刚出水的芙蓉一般楚楚动人,惹人怜惜。
心理学的奥秘为什么我们会对批评和指责敏感
心理学的奥秘为什么我们会对批评和指责敏感心理学的奥秘:为什么我们会对批评和指责敏感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的情感和行为常常受到他人的影响。
而对于批评和指责,我们往往比其他积极的反馈更加敏感。
这引发了人们对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什么我们会对批评和指责如此敏感?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这个现象,并探讨其奥秘所在。
一、自尊心的关键角色自尊心是指个体对自我价值和能力的主观评价。
它是构建个体身份认同的基石,也是保护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当我们接受到批评和指责时,往往会触动自尊心,产生自我评价的动摇。
这是因为批评和指责意味着他人对我们的评价不佳,暗示着我们的自我认同受到了挑战。
二、社会比较和群体认同的影响人们往往倾向于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从而评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水平。
当我们接受到负面评价时,特别是从我们重视的人或群体中获得的指责,我们可能感到自己处于下风,无法满足社会期望。
这种比较带来的心理压力和群体认同的影响,进一步加剧了我们对批评和指责的敏感。
三、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心理防御机制是人类自动激活的心理反应,帮助我们应对威胁和压力。
当我们面对批评和指责时,我们往往会启用防御机制来减轻负面情绪和保护自尊心。
例如,我们可能会使用否认、回避、逃避或投射等方式来抵御外界的否定。
然而,这些防御机制的使用也限制了我们对批评的客观接受和成长。
四、先天和后天因素的交织我们对批评和指责的敏感性既受到先天基因的影响,也受到后天环境的塑造。
研究表明,一些人的基因会使他们对批评更为敏感,而且在儿童时期受到较多的负面评价也会增加他们对批评的敏感。
这种早期经历可能导致他们形成对自身价值的怀疑,并对批评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
五、自我认知的影响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自身认知和理解的过程。
当我们接受到批评和指责时,我们可能会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和能力,并对自己产生怀疑。
这种自我反思可能触发我们对自我价值和自尊心的负面评价,从而加剧对批评的敏感。
如何从心理学的角度帮助自己
如何从心理学的角度帮助自己对于如何通过心理学角度帮助自己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自我认知、情绪管理、压力应对、人际关系四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自我认知自我认知是指了解自己的能力、兴趣、价值观念、人际交往方式以及性格特点等方面的心理过程。
自我认知的好处在于,它可以帮助我们清晰地看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提高自我价值感和自尊心,并且可以加强我们的决策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呢?首先,我们需要更多的关注自己。
多观察自己的行为、思维、情绪反应以及与他人交往的互动方式,通过分析和反思,从中寻找自己的成长点和提升空间。
其次,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了解自我。
通过阅读、探索和学习,让自己的视野更加开阔,增强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深度。
最后,我们需要与他人交流,听取他人的看法和建议,不断地吸收和反思,并从中提高自己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二、情绪管理情绪管理是指通过有效的心理策略和技巧来调节、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进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那么,我们该怎样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呢?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情绪,并寻找有效的情绪表达方式。
当我们感到情绪激动或者困惑时,可以通过口头表达或者书写的方式来释放自己的情绪,帮助自己达到平静和冷静的状态。
其次,我们需要学会自我调节和放松。
例如,通过运动、冥想和深呼吸等方式,帮助自己缓解焦虑和紧张情绪,从而达到心理上的稳定和放松。
最后,我们需要积极寻找支持和帮助。
与他人交流和分享自己的情绪,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化解负面情绪,并获得他人的支持和理解,增强自己的自信和勇气面对自己的情绪问题。
三、压力应对压力是我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很多时候我们无法避免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更好地应对压力呢?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承受能力和压力来源。
通过分析自身的体验和情况,找到自己的压力点,并找到应对这些压力的有效办法。
文学作品中的文学批评方法
文学作品中的文学批评方法在文学创作中,批评方法既是文学作品创作者在审美追求上的理论依据,也是读者在阅读时进行文学理解和评价的重要手段。
通过批评方法的运用,作品的艺术特点与意义可以更加深入地被认识和把握。
本文将结合现实主义小说《围城》为例,阐述文学作品中的文学批评方法。
一、历史批评方法: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历史批评方法是通过考察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揭示其中的时代意义和社会思潮。
《围城》反映了中国20世纪40年代的社会现实,通过对当时社会党性、伪善以及城乡矛盾等问题的描写,反映了那个时期的封建社会特点和人们的思想心态。
二、形式批评方法:分析作品结构和叙事手法形式批评方法是通过分析作品的结构和叙事手法,评价其艺术呈现效果。
《围城》以一个医生的视角讲述了他自己的故事,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话方式,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同时,作者巧妙地运用倒叙叙事和交叉叙事的手法,使得故事情节更加扣人心弦,引起读者的共鸣。
三、心理批评方法: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心理描写心理批评方法是通过揭示作品中的人物心理描写,分析作品中人物的思想动态和情感变化。
《围城》中的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个典型的犹豫不决、理想与现实矛盾的形象。
通过对他的内心独白以及与其他人物的交流,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的挣扎和迷茫。
四、形象批评方法:分析作品中的形象塑造和象征意义形象批评方法是通过对作品中的形象塑造和象征意义的分析,评价其作用和价值。
在《围城》中,方鸿渐和柳莺莺被认为是当时社会中普通人的缩影,他们面临的困境和选择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人们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同时,通过对“围城”这个象征性的意象的运用,作者表达了对人际关系和社会现象的思考和批判。
五、文化批评方法:探讨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意义文化批评方法是通过探讨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意义,评价其对社会文化的反映和影响。
《围城》中涉及的婚姻观、性别观等问题,都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有密切关系。
心理学角度解读人们对成功和失败的反应
心理学角度解读人们对成功和失败的反应在心理学中,人们对成功和失败的反应是一个非常有趣和复杂的研究领域。
成功和失败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会对他们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人们对成功和失败的反应进行解读。
首先,让我们来研究人们对成功的反应。
成功往往会给人们带来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这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
当个体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实现一个目标或赢得一个竞争时,大脑会释放出一种称为多巴胺的神经递质,这种物质与奖赏和愉悦相关联。
这种化学物质会激发人们的积极情绪,使他们感觉愉快和满足。
此外,成功也会增强个体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加他们对自己能力的信心。
然而,成功也可能引发一些负面的反应。
成功可能导致骄傲和自满的情绪,使人们过度自信。
他们可能会忽视潜在的风险和隐患,陷入自负和盲目自信的陷阱。
此外,一些研究还表明,过度的成功可能导致个体对失败的耐受性下降,他们变得更加脆弱和容易受挫。
因此,成功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积极的体验,但过度依赖成功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接下来,让我们转向人们对失败的反应。
失败通常会引发一系列负面情绪,如沮丧、失望、挫折和无助。
当个体努力并期望达到一个目标,但最终以失败告终时,他们经历的情绪反应往往是消极的。
这种消极情绪源自于我们对自己能力和价值的质疑,以及对未来可能的失败的担忧。
然而,失败也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机会和成长的契机。
经历失败帮助个体了解自己的弱点和缺陷,并为改进和发展提供了机会。
心理学家认为,失败可以激发个体的内省和自我反省,促使他们重新评估目标和行为,并采取更有效的方法。
通过审视过去的错误,个体能够发展出更具适应性和有效性的策略,从而提高他们的成功率。
然而,不同的人对待失败的方式有所不同。
有些人可能会受到失败的打击,陷入消极情绪中无法自拔,甚至产生自我怀疑和自我批评。
这种消极反应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自尊心有不利影响。
相反,也有人能够更积极地应对失败,从中汲取教训,并寻找改进的机会。
心理学探秘为什么我们会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内疚
心理学探秘为什么我们会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内疚内疚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体验,当我们做出某些行为后,会感到内心的不安和负罪感。
为了更好地理解为什么我们会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内疚,我们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探秘。
一、道德规范的内化人类社会中存在着各种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这些规范和准则构建了我们的行为范围和指引。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逐渐接受并内化这些道德规范。
当我们违背这些规范时,内心会产生内疚感。
这是因为我们在意他人的评价和社会的认可,违背道德规范会让我们感到对不起他人和社会。
二、个人价值观的冲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价值观和原则。
当我们的行为与自己的价值观产生冲突时,内心也会产生内疚感。
这种内疚感源自于对自己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的认知,我们对自己的行为感到不满和后悔。
三、自责和自我批评内疚感还可能源自于我们内在的自责和自我批评。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伤害或影响时,会对自己产生责备和指责。
这种自责和自我批评会诱发内疚感,进而推动我们进行行为修正和调整。
四、伦理和道德发展阶段根据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人的道德意识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在早期的属于事后补救或规则导向的道德阶段,我们会对自己的不当行为感到内疚。
这种内疚感在道德意识逐渐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逐渐向更高级别的道德价值观转化。
五、社会期望和标准社会对我们的期望和标准也会对内疚感产生影响。
当我们觉得自己没有达到他人对我们的期望或者社会对我们的标准时,会感到内疚。
这种内疚感是因为我们希望被他人认可和接受,而没有达到这种期望导致的。
六、情绪调节和道德推理内疚感还与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和道德推理能力有关。
在情绪调节方面,我们可能更容易体验到负面情绪,进而感到内疚。
在道德推理方面,个体对于自己行为的后果进行合理推理,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对他人产生负面影响时,会感到内疚。
综上所述,我们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内疚是因为道德规范的内化、个人价值观的冲突、自责和自我批评、伦理和道德发展阶段、社会期望和标准以及情绪调节和道德推理的影响。
心理批评的主要方法
心理批评的主要方法方法,是在某种目的支配下,对研究对象实施的某种行为,它是实现人的日的的手段c 方法——方面受到作为客体的研究对象属性的规定、同时又要受到作为主体的研究者的观念的指导和制约c文学心理批评的方法,一方面要受到文学心理活动特性的规范,一方面又要受到批评者文学观念、心理观念的制约,在具体的操作上它更多地借鉴心理学研究中某些常用的方法,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实践,已经在下列几个方面取得厂一些较为成熟的经验。
1 个案分析的方法:“个案研究法”与“法则研究法”分别属于心理学中两条刘立的研究路线c法则研究法日的在于建立起有关心理活动的一般法则和原理,以求普遍地适用一切心理活动现象。
ST代理它的具体做法是利用大丛的受试者,将他们看作是最接近于“人类平均数”的代表物,通过对实验结果的数学处理.求取一个普适性的“标准值”来n这样的研究往往忽略了人的个性的存在,显然不适合对于作家、作品的研究‘,而个案研究方法则强调对某一具体的、特定的人或事物的剖析了解,以个体存在着的人为核心。
在它看来,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存灰的个体,有他自己的一套法则,不应当将他削足适履地强纳入人为的“共同法则”中c在文学的领域,每一个优秀的作家、路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存在,每一个成功的文学形象都是—‘个绝大仅有、不可重复的典型,因此个案分析的方法便成厂文学心理批评的基本方法。
个案研究通过对个别作家的访问、交谈、问卷、调查,以及对于他的档案、传记的审理,乃至对其某些具体的心理功能指数的测试,来得出他“这一个”人的心理结构或心理活动的特征。
作家的作品更应当是肘个案进行心理分析的重要内容,因为作品作为一种精神产品,总是包含着主体意识中或潜意识中丰富的心理因素,如气质、个性、动机、欲望、懂惯,以及知觉、直觉、冲功、情绪等。
通过对于这些精神产品的细致入微的分析,往可以清理出创作主体心灵活动的历史轨迹,进而洞察到其文学心理活动的深层奥秘;2.心理发休学方法:任何一种具体存在着的现象和事物都有着它的起始和发展过程,复杂的文学心理现象也是这样。
当代文学批评方法
当代文学批评方法
当代文学批评方法是指对当代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和分析的方法论。
它包括多种不同的方法和理论,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的当代文学批评方法:
1. 结构主义批评:这种方法关注文学作品的结构和语言的符号体系,强调语言和文本内部的相互关系,分析文本中的符号、隐喻和象征等。
2. 解构主义批评:解构主义批评关注文本中的矛盾和边缘,试图揭示文本内部的隐含意义,挑战二元对立的观念,并追求对文本的多样解释。
3. 后结构主义批评:后结构主义批评关注权力、文化和历史的因素对文学作品的影响,探讨作品与社会、政治和历史背景的联系。
4. 心理分析批评:心理分析批评试图通过分析人物的心理状态和动机来理解文学作品。
它借鉴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关注人物的潜意识和冲突。
5. 女性主义批评:女性主义批评关注文学作品中的性别和女性议题,探讨女性的经验和权利在文学中的表达和反映。
6. 后殖民主义批评:后殖民主义批评关注文学作品中的殖民主义和后殖民主义议题,探讨文学对于帝国主义、文化霸权和反殖民主义的回应。
7. 古典批评:古典批评方法注重对文学作品的历史和传统背景的分析,重视文学作品的形式和艺术价值。
当代文学批评方法的选择取决于研究者的兴趣和研究对象的特点,不同的方法可以相互补充和交叉运用,以达到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心理批评角度分析《呼啸山庄》
摘要:《呼啸山庄》是世界文学史上一篇巨著,是英国天才女作家唯一一部小说。
本文从心理批评的角度分析作者在小说中所蕴含的深厚的心理内涵,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的多样性和矛盾性,从而揭示出人性的复杂和深刻。
关键词:心理批评人性三我复仇回归
《呼啸山庄》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所写的一部爱情悲剧,小说中的人物性格极其复杂,有时兼具几个矛盾甚至对立的性格特征,表现了主角人性的扭曲和回归的历程,所以从心理层面来分析小说就成了最适宜的途径。
所谓心理批评就是从作家、读者和小说中的人物的心理角度分析作品意义和价值,是现代新的、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
一、小说中的作者的心理内涵
艾米莉常年离群索居又内向孤僻,再加上她从小就生长在荒原上,并没有过多的接触过外部世界,所以《呼啸山庄》可以说是她分裂的自我在内心情感世界里的种种冲突的宣泄和心灵孤独的投射。
她把写作当作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痛苦、绝望以及对爱的渴求的唯一途径。
她把爱情的痛苦、欢乐和残酷无情表现得如此强有力,这也是她的爱情观,浓烈而绝望的爱,弄够给人希望,也能够给人绝望,能够使人毁灭也能让人新生。
《呼啸山庄》有很大的缺陷,但这些缺陷是无关紧要的,正如横倒的树杆、滚落的石块、飘拂的雪花,可以阻碍,但不能堵塞高山激流一泻千里的流势一般。
你无法把《呼啸山庄》同任何一本别的书相比,你只能把它同埃尔-格莱科的一幅伟大绘画相比。
那幅画里,在晦暗、荒凉的景色里,蕴育着雷霆风暴的阴云笼罩下,细长、消瘦的人形表现出各种扭曲的姿态,他们正屏住呼吸,被一种非人间的情绪镇住了,一道电光穿过铅色的天穹,给整个画面增添了一种神秘的恐怖感。
《呼啸山庄》中的人物从小生长的广寂的荒原、如狂风暴雨般的爱情和仇恨,无疑是艾米莉所生活的场景的投射,她从小生活在荒原上,最熟悉的环境就是荒原,所以小说中不可避免的有大量的荒原场景。
艾米莉读过许多的书但是生性孤僻,她的内心中有一个宽广、孤寂的荒原,她虽然孤僻、内向,但是却渴望如暴风骤雨的爱情,她的内心是孤寂的就如同那寂寥的荒原,但是她的情感却是复杂而浓烈的。
二、从弗洛伊德的“三我”理论分析人物
弗洛伊德认为, 人格可分为三部分,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潜意识的一部分, 其中充斥着人类被压抑的原始本能、欲望和冲动,它以快乐为惟一的行为准则, 追求一种不受任何约束的本能欲望的满足。
“自我”是显意识的一部分, 源自于“本我”。
而“超我”亦是意识的一部分, 是理想化的自我, 它总是在社会道德的规范下行事。
“自我”位于“本我”与“超我”之间, 它奉行的是“现实原则”, 趋利避害, 将那些不能被社会接纳的东西压抑和储存到无意识中去, 为“本我”寻找一个达到目的的最佳方式, 既防止过度压抑造成精神伤害, 又避免与社会道德公开冲突, 因而“自我”总是试图在“本我”与“超我”之间寻求一个最佳的平衡点。
在小说中希斯克里夫暴躁、野性是“本我”的代表,凯瑟琳则是“自我”,而林顿则是“超我”。
“自我”源自“本我”,大多数时间总会倾向于”本我”。
在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的身上都洋溢着一种原始的野性美, 他们粗野、狂暴, 如同荒原上恶劣的气候。
“超我”在社会道德规范下形成, 比原始野蛮的“本我”看起来似乎更文明、更高尚。
所以当凯瑟琳第一次来到画眉山庄时, 就被这里安详、文雅、富足的生活方式深深地吸引住了, 而在社会道德价值观的映
照下, “本我”显得异常野蛮与丑陋。
在凯瑟琳的眼里, 希斯克利夫外表丑陋, 行为粗俗, 而且地位低下, 她羡慕画眉山庄主人文雅的举动并试图模仿他们。
尽管凯瑟琳在内心深处爱着希斯克利夫, 但却认为下嫁自己的仆人有辱自己的身份, 仅仅为了财富与儒雅的外表, 凯瑟琳最终嫁给了林顿, 背叛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情。
凯瑟琳既想抓住符合世俗社会价值观的东西, 又不想放弃灵魂深处的真实情感,试图在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之间寻求某种平衡。
她既无法放弃对希斯克利夫发自灵魂深处的爱恋, 又无法抗拒外部物质文明的诱惑。
尽管世俗的价值观下她希望嫁给一位“体面”男人, 但她跟林顿的婚姻并没有给她后来的生活带来真正的快乐。
对于过去她和希斯克利夫之间互为灵魂、互为彼此的心灵契合, 凯瑟琳始终无法释怀。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没有“本我”便没有“自我”的存在。
凯瑟琳说:“我就是希斯克利夫。
他永远、永远在我心上:并非作为欢乐, 而是作为我自己的一部分而存在。
”所谓“超我”总是想以道德来限制、约束“自我”,所以凯瑟琳在画眉山庄并不快乐,在她眼里画眉山庄成了束缚她自由的监狱,她迫切的想要逃离这里回到呼啸山庄,回到广阔的荒原上。
三、人性的迷失和复归
本文对于人性的描写十分深刻,希斯克里夫的“爱-恨-复仇-人性的复归”是小说的主线,希斯克里夫对凯瑟琳的爱深沉而浓烈,他们之间的爱情是希斯克里夫在黑暗的地狱中的唯一救赎。
可是凯瑟琳虽然爱着他,却嫌弃他的出身,所以最终抛弃了他而嫁给了画眉山庄的主人。
凯瑟琳的抛弃使得希斯克里夫的性格扭曲,他的心里只剩下了仇恨。
他在离开三年后重新回到荒原上,展开了他的疯狂的复仇。
他诱使辛德雷挥霍家产最后成为他的仆人,他也成了呼啸山庄的主人。
他勾引林顿的妹妹伊莎贝拉,并和她私奔,将她囚禁在呼啸山庄并折磨她。
凯瑟琳因心灵的折磨而在生完女儿后死亡,留下了女儿凯蒂。
而伊莎贝拉也在逃走后剩下了儿子小林顿。
凯瑟琳死了,希斯克里夫的心也死了,凯瑟琳是他唯一的爱和希望。
在凯瑟琳死后,希斯克里夫彻底的成了一个心中只有仇恨的冷漠的恶魔,他不让辛德雷的儿子哈里顿学习,教他各种恶习,让他整天干农活,满口脏话。
他在伊莎贝拉死后将他的儿子接回呼啸山庄,但是他并不爱他的儿子,他在林顿病重之际将凯蒂接回呼啸山庄,逼迫她与小林顿结婚。
在林顿死后将画眉山庄占为己有,而他的儿子只是他夺取画眉山庄的工具,在与凯蒂结婚不久后死去。
这时候的希斯克里夫已经成为了一个完完全全的疯子,他在疯狂的报复完所有人后。
只留下了两个山庄和无尽的孤独。
最后哈里顿和凯蒂的相爱好像使他看到了昔日的自己和凯瑟琳,最终他释然了,找回了自己失落的人性,最终在对凯瑟琳的思念中死去。
可以说希斯克里夫是为爱情而生也为爱情而死,他的一生都活在对凯瑟琳的爱和恨中。
他们之间的爱情浓烈而狂躁,正如那荒原,令人心生恐惧又想要接近。
他的人性因为深沉的爱和极度的恨而渐渐泯灭,却最终又因爱而复归。
他在哈里顿身上看到了昔日的自己,而凯蒂又是和凯瑟琳如此相像,他们幸福的在一起,就仿佛是他和卡瑟琳并没有分开一样,他们的爱情在下一代身上得到延续。
于是他死了,在无尽的思念中,他死后葬到了他的凯瑟琳的旁边,他以另外一种方式回到了凯瑟琳的身边。
整本小说都充满着黑色的压抑和绝望中,整个荒原死气沉沉,但是最终却以希望和光明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