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靖:考古学家中的科技派
科技考古的发展与思考
学”。第七章是“生计与食谱”,第八章是“工艺技 术”,第十一章是“人群的生物考古学”,这五章讲述 的是纯粹的科技考古研究。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进入21世纪以来, 科技考古的内容越来越多地介入到考古学发展中 来,有些直接融入考古学之中,有些单独成为一个研 究领域。这些都体现出科技考古的重要性,可谓是在 整个世界范围内形成科技考古迅猛发展的潮流,浩
我今天给大家讲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科技 考古名称的由来、定义、特征及价值;第二是科技考 古的内容。
一科技考古名称的由来、定义、特征及 价值
1924年,在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的《考古学会 简章》中提到,用科学的方法调查、保存、研究中国过 去人类之物质遗迹及遗物,一切人类之意识的制作 物与无意识的遗迹、遗物以及人类间接所遗留之家
2014年,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的陈淳老师翻 译了这本书的第六版。这本书共分十六章,依次为考 古学史、证据的多样性、遗址与遗迹的调查与发掘、
学家,其中有一位就是专门做冶金考古的考古学家。 除了这些以外,第四章“断代方法与年代学”直
接是阐述测定年代的研究。第六章是“环境考古
断代方法与年代学、社会考古学、环境考古学、生计 与食谱、工艺技术、贸易与交换、认知考古学:艺术与 宗教、人群的生物考古学、考古学的阐释、五项个案 研究、考古学与公众、如何管理遗产、建立考古学的 职业生涯。
和宫殿的基址、各种器物等等,我们通过对这些人工
出版了两本专著:一本叫《科技考古学概论》,一本叫
遗迹和遗物的形状及特征的研究,释读古代社会和
《科技考古学》。我认为“科技考古学”这个名称不够
袁靖:新方法、新思路、新观点——科技考古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作用(时间:11.08)
学术报告袁靖:新方法、新思路、新观点——科技考古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作用(2014-11-08,339)2014年11月08日下午,考古所袁靖老师进行了学术讲座,拉开了本学期科技考古系列讲座课的序幕。
袁老师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并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科技考古依据考古学的研究思路,借用自然科学相关学科的方法与技术,对考古遗址进行勘探,对遗址所在的区域进行调查和采样,对多种遗迹和遗物进行鉴定、测试和分析,对各类与考古研究相关的资料进行定量统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认识遗址或遗迹的空间信息、遗存的绝对年代、自然环境特征、人类自身与体质相关的特征、人类的多种生存活动以及生产和社会行为特征,进一步拓宽考古学研究的视角与领域,提升考古学研究的效率、深度与精度,获取更多、更丰富的古代信息等。
自然科学相关学科的方法与技术为什么能在考古中应用?科技考古主要包含哪些研究领域?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在这些领域发挥了什么作用?将在演讲中向听众进行介绍。
讲座涉及了近年来科技考古的新进展以及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课题中的应用。
讲座内容涵盖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述了科技考古的定义和特征。
科技考古将考古学思路与自然科学相结合,从多个特定角度探索遗址、遗迹、遗物,能够开展诸多传统考古学无法涉猎的研究课题。
第二部分讨论了考古与自然科学相关学科的结合。
考古报告编排模式的演变,反映出考古与自然科学的结合,经历了逐步深化的过程。
自然科学的融入,深化了考古本身的研究,考古学的学术价值也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
第三部分是科技考古研究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应用。
袁靖教授主要介绍了年代学、环境考古、生业研究等三部分。
运用科技考古手段,有助于我们把握遗存的绝对年代、复原古环境、研究古人的生活方式,从而更加全面地揭示中华文明产生的过程。
第四部分是在考古学中应用科技考古的展望。
拾丝路遗珍,始于科技足下
拾丝路遗珍,始于科技足下作者:暂无来源:《华东科技》 2018年第6期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
而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亚、欧及北非的贸易和交流通道,沿线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化遗产,见证了古代东西方文明的辉煌和友谊。
为了深入挖掘丝路文化遗产的综合价值,弘扬丝路精神,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自觉和自信,上海市激光材料与光学分析专业技术服务平台自2002 年以来,围绕“丝绸之路”沿线出土珍贵文化遗产,与国内外文博机构及大学展开紧密合作,持续开展多学科的交叉研究,综合运用现代光学等科技手段,充分揭示丝路遗珍的物理、化学和结构等潜信息,从而尽可能地恢复古代人类社会的样貌。
用科技解读珠饰中的故事珠饰是一类有着悠久历史的装饰品。
珠子具有较好的耐久性,常被看作是“文化的微小变化”体现者。
考古发掘资料显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出土了大量风格多样、材质丰富的珠饰。
这些珠饰流传时间长、分布和传播地域广泛,是海上丝绸之路古代贸易、技术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证。
系统研究古代珠饰,犹如揭示古代社会面貌多样性的一面镜子,诉说着昔日芳华。
研究发现,从原料质地上来看,这些珠饰主要由琥珀、煤精、透闪石、黄金、石英、绿柱石、石榴子石、釉砂及各种玻璃等材料制成。
不少珠饰在外观上极为相似,但材质完全不同,肉眼观察很容易误判。
现代分析技术尤其是无损分析技术的发展,可以大大弥补肉眼观察之不足,对珠饰制作工艺、原料的质地和来源、流行与传播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上海市激光材料与光学分析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平台”)一直关注古代玻璃器的研究。
据悉,该平台统筹上海光机所各学科领域发展的需要,在原有技术平台基础上建立起来支撑该所学科领域发展的综合性所级技术支撑系统,该中心也纳入了中科院上海材料与制造大型仪器区域中心。
平台按照功能划分,由六个小组专门负责具体仪器设备的运行与维护,并设立仪器操作员。
科技考古的新未来
科技考古的新未来作者:于靖园来源:《小康》2021年第03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很多人对考古的印象还停留在“手铲释天书”,但其实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越来越多的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学中被广泛应用。
科技考古,早已成为考古学的一门主要分支,成为现代考古的一大趋势。
那么,究竟什么是科技考古?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院长袁靖在接受《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采访时指出,所谓科技考古,就是把自然科学相关学科的方法和技术应用于考古学研究之中。
袁靖指出,目前的科技考古可以按照其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利用专门的仪器设备,对某类肉眼看不到的特定对象进行探测、测试和分析,按照科学的依据提出科学结论。
比如,对地下遗迹和遗物的勘探、年代测定、古DNA研究、同位素研究、有机残留物分析等。
另一类是对与古代人类活动相关的自然环境、古代人类的骨骼、与古代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直接相关的对象进行研究,得出比较客观的推测或结论。
这类研究往往包括多个学科、技术与方法,如环境考古、人骨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冶金考古、古陶瓷科技研究、玉石器科技研究等。
“这两大类都是以考古学研究的目标为指引,以考古学研究的问题为导向,强化科技方法在考古学研究中的作用,最终发挥了拓展考古学研究领域、深化考古学研究层次、提升考古学学术价值的作用。
”在当今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中,科技考古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而其中不能忽略的是,考古学家夏鼐对中国考古发展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1954年,夏鼐阅毕美国科学家利比的《放射性碳素测年方法》。
次年,夏鼐在国内的《考古通讯》上首先介绍了这种方法的重要性,指出它的出现可使史前考古的相对年代转变为绝对年代。
从那个时候起,他便想着在国内尽快建立这样的科学实验室。
1959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人员仇士华和蔡莲珍被引进到考古研究所,筹建碳十四断代实验室。
1965年,考古研究所建成国内第一个常规碳十四年代学实验室。
袁靖:建设和完善国家科技文物资源数据库
古建家园-开启建筑+互联网+文化的新纪元!袁靖:建设和完善国家科技文物资源数据库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中科学性的全面提升,通过科技考古获取的包括动植物遗存、冶金遗存、陶瓷遗存和纺织物遗存等一大批可移动科技文物数量骤增。
它们蕴含着古代中国各个地区、各个时段的人类基因、健康状况和疾病状况信息,动植物的种类、数量和基因信息,古代众多科技工艺流程信息等。
放眼世界,鲜有国家拥有如此重要、珍贵、系统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
但这批可移动科技文物尚未从国家层面进行统一管理,而是散布在各地教学研究机构,保存状况参差不齐。
对考古遗址出土数量巨大、种类特殊的重要科技文物资源进行科学整合、安全保护、合理利用以及全面共享是一项十分紧迫的工作,其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翔实的科学资料有利于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状况、经济特征、文化传统和民族共同意识的形成及发展过程,是增强文化自信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是当前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借鉴实物。
同时,在保护中国生物基因、古代发明创造专利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能够为相关学科研究中国各民族的源流和交融、古代人类体质健康状况、多种疾病的发展历史、动植物资源的谱系特色、人工栽培和驯养引发的基因变化、古代科技史发展、多种传统工艺传承等课题提供充分资料。
同时,也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保障学术研究规范,有益于学科交流与合作,推动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
第三,对科学标本进行有效管理与保护,为科技成果示范与推广奠定重要基础。
此外,还可以利用相关知识为公众教育服务,尤其是通过实物对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和科技创新教育。
为加强重要科技文物资源保护,建议相关主管部门进一步明确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制定建设和完善国家科技文物资源标本库和数据库的时间表;发挥相关研究单位的作用,委托有条件、有基础的高校、科研院所和文博单位负责具体建设人骨、动物、植物、冶金、陶瓷、纺织等相关科技文物资源的子标本库和子数据库;为以后建立网上博物馆奠定基础,细化分解工作内容,包括既往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基本框架的研讨与构建,术语或含义的规范,标准化建设、入库标本范围和标准的确定,标本的收集和分类,标本数据采集和归纳,实物标本的数字化和信息化,查询或检索系统的构建等各个方面;以“互联网+”为指导,以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系统整理科研标本的信息或数据,并实行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向国内相关科研院所、高校开放,也为国际交流合作提供技术平台。
新民说动物寻古 在生肖中发现中国
内容摘要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不仅包含了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语言通俗易懂,将复杂的考古学知识融 入到趣味盎然的故事中,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中领略到生肖动物的魅力。例如,在讲述 生肖牛的历史时,作者通过对考古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进行研究,并参考全国考古遗址出土的牛 骨研究报告,推断出中国最早的家养黄牛是在距今约5600年至4800年前突然出现在甘肃一带的, 之后开始向东部传播,在距今约4500年前进入中原地区。这样的叙述方式,既增强了读者的阅读 兴趣,又让读者对生肖牛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本书的创作风格也值得一提。作者将科学、理性的分析和对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传说、典故的欣赏 相结合,做到了理性与浪漫的交融。这使得本书既具有严谨的学术性,又不失生动的趣味性。
《新民说动物寻古:在生肖中发现中国》是一本既具有学术价值又具有普及意义的著作。
阅读感受
它不仅为我们揭示了十二生肖的神秘起源和深远影响,也为我们展示了中华文明丰富多彩的一面。 通过阅读本书,我们不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也可以更加欣赏到动物在华夏文明 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本书也提醒我们,在科技落后的年代,动物曾为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如今虽然 科技发展迅速,但我们仍不应忘记动物在人类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角色。通过了解和欣赏动物, 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更好地尊重和保护动物资源。 作为一位热爱中华文化的研究者,我对袁靖教授的卓越贡献深感敬佩。他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 文字,带领我们重新认识了十二生肖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我相信,他的研究成果将会对我们的 文化传承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将会激发更多人去了解和欣赏中华文化的魅力。
新民说动物寻古:在生肖中发 现中国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科技考古助力中国考古学进入黄金时代
INSIGHT CHINA EXPERT COMMENT 专家点评VOL.440 2021.1下科技考古助力中国考古学进入黄金时代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院长 袁靖当前,考古学已经成为一门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思路为指导、广泛采用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和技术的交叉学科。
能否在考古学研究中更加广泛、有效地运用多种自然科学等相关学科的方法和技术,进一步推动学科的发展,已经成为21世纪衡量一个国家考古学研究水平的极为重要的标尺。
科技考古就是应用自然科学等相关学科的方法和技术开展考古学研究。
其研究内涵可以概括为:以考古学的研究目标为指引,将考古学的研究问题为导向,应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对考古遗址及所在区域进行调查、勘探和取样,对出土的多种遗迹和遗物进行观察、鉴定、测试、分析和统计,多角度地获取有关古代人类活动的多种信息并进行深入解读和探讨,从整体上拓展考古学研究的领域,深化考古学研究的内容,提高考古学研究的科学性,提升考古学研究的历史科学价值。
科技考古大致可以分为数字考古、年代测定、古DNA研究、同位素研究、有机残留物分析、环境考古、人骨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冶金考古、陶瓷器科技考古、玉石器科技考古等12个领域。
这些领域的众多科研成果,为考古遗存测定了绝对年代,为古代历史提供了科学证据,涉及到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方方面面的研究,勾勒出古代历史发展中的诸多细节。
科技考古正在助力推动中国考古学研究进入黄金时代。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学科发展进程,放眼整个人文社会学科,没有一个学科如考古学那样,呈现出如此快速发展的趋势,呈现出如此众多的学术生长点。
国家文物局计划在2021年着力推动的四项工作中,就强调了要增强科技考古力量,增强考古工作的科技含量。
我们要进一步做大做强科技考古,深入推进科技考古,为推动中国考古学的进一步发展,贡献我们的全部力量。
本刊为全国百家期刊阅览室指定赠刊苹安卓主管主办 求是杂志社 编辑出版发行 小康杂志社网络媒体支持@小康杂志社: 《小康》杂志社联合多个国家权威部门和专业机构,面向中国县域基层行政单位,开创“百县榜单工程”,展现中国实现全面小康的辉煌成就,创建中国县域发展的综合测评体系。
“_动物遗存”“文物和文化”与公众考古及其他——评《动物寻古:在生肖中发现中国》
《动物寻古:在生肖中发现中国》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出版的新书。
作者袁靖是国内著名动物考古学家,早年曾远渡东洋,在日本学习动物考古学,归国后,致力于中国动物考古学的研究,在中国考古学界与动物考古学领域多有建树,颇有声望。
通过这本书,他向公众讲述了不一样的动物考古学和十二生肖。
对公众而言,考古学常常被誉为象牙塔中的高深学问,让人望而却步,生僻的动物考古更是艰深晦涩,曲高和寡。
但是,袁靖的这本新书,足以刷新公众对考古学和动物考古的抽象刻板印象。
本书中石破天惊的考古发现、异彩纷呈的国宝文物、精彩绝伦的历史故事与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相得益彰,让读者感受到的是有趣的考古,体味到的是奇妙的动物历史,阅读到的是别样的十二生肖。
一、动物考古学:科技与动物遗存助力下的考古学动物考古学是研究考古遗址中出土动物遗存的学科,旨在理解人类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人与其他动物种群之间的关系[1]。
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所遗留下来的实物遗存研究当时人们的生活及其社会的状况,并进而解析人类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探索其发展变化的背景、原因和规律的一门科学[2]。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考古学的兴起与近现代科学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而动物考古学作为考古学的分支学科,同考古学研究的目标基本一致。
纵观历史,人类的演进与发展并非孑然一身,而是与动物结伴前进。
自然界中,动物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漫长历史中,人与动物的演化同频共振,彼此互动。
“两个物种之间的联盟成功,一定取决于双方的意愿,而且这种意愿是相互的。
”[3]最关键的是,动物在人类的演化和发展以及文明的渐进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文明的形态与走向。
恰如书中第八章“车骑之魂”所讲:“马因善于奔跑和负重,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通信作者:刘文科,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先秦考古、公共考古与文化遗产、考古科普。
****************。
文理结合开拓创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成立15年的回顾与思考
文理结合开拓创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成立15年的回顾与思考袁靖【摘要】一、雄关漫道真如铁199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顺应世界考古学的发展潮流,把原来的实验化验室、体质人类学研究组、动物考古研究组、绘图室、修复室、照相室等部门合并到一起,成立科技考古中心(原名为考古科技实验研究中心).考古研究所前辈学者们的努力开创,为科技考古中心的建立,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期刊名称】《南方文物》【年(卷),期】2011(000)004【总页数】4页(P1-4)【作者】袁靖【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一、雄关漫道真如铁199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顺应世界考古学的发展潮流,把原来的实验化验室、体质人类学研究组、动物考古研究组、绘图室、修复室、照相室等部门合并到一起,成立科技考古中心(原名为考古科技实验研究中心)。
考古研究所前辈学者们的努力开创,为科技考古中心的建立,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科技考古中心建立时,我们的初衷就是进一步把自然科学相关学科的技术和方法引入考古学研究之中,为考古学研究开辟新的思路,提供新的方法,利用新的技术,获取新的信息,补充新的资料,提出新的观点。
我们相应地设立了考古勘探、年代测定、环境考古、体质人类学、食性分析、植物考古、动物考古、物质结构和成分分析、计算机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文物保护和修复、考古绘图和照相等10多个涉及研究或技术的领域。
我们给自己提出了三个要求。
第一,要在上述领域里认真研究和工作,提出新的观点和认识,做好技术工作。
第二,要在上述领域里逐步建立一系列适合中国考古学发展的具体方法和标准,努力做到规范化、科学化、国际化。
第三,要在国内外同类研究的一级刊物上发表学术文章,出版专著,宣传我们的研究成果。
科技考古中心成立以来,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取得了不少值得自豪的成绩。
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一)建立了包括科技考古各个主要领域的研究团队现在中心下属的实验室包括考古勘探实验室、年代测定实验室、环境考古实验室、人骨研究实验室、动物考古实验室、植物考古实验室、木材研究实验室、古DNA 实验室、食性分析实验室、物质结构和成分分析实验室、考古绘图室、考古照相室等12个部门。
袁靖:考古学家中的科技派
袁靖:考古学家中的科技派
杨雪梅
【期刊名称】《创新时代》
【年(卷),期】2018(0)6
【摘要】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考古学者袁靖在今年两会上共提出6个提案,其中3个事关考古工作,包括尽快将境外考古明确定位为国家行为、调整基本建设考古中的
考古收费制度以及制定考古工作野外津贴制度。
大家称他为"考古代言人"。
但袁靖又与公众普遍认知的考古学者不同,从事动物考古的他,常常说起的不只是地层、
断代.
【总页数】2页(P44-45)
【作者】杨雪梅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生命之托,希望之诺——记河北省临漳县医院护士长袁靖叶
2.从“消失的城市”到“重现的历史”——袁靖先生访谈录
3.袁靖彝区群众的“贴心人”
4.如梦瑰丽
的艺术人生——记沪剧袁派艺术开创人袁滨忠5.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凝练重点民
主决策精心制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科技部党组成员、科技部秘
书长、科技部新闻发言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战略研究组组长石定环访谈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袁靖:“科技考古”名称的由来——科技考古漫谈之二十二
袁靖:“科技考古”名称的由来——科技考古漫谈之二十二国家文物局公布了2017年的工作要点,第12条是关于考古工作,短短180字,高屋建瓴、言简意赅。
其中,特别强调要“深化科技考古”。
科技考古的定义就是应用自然科学等相关学科的方法和技术开展考古学研究。
近几年来,科技考古这个词受到一些质疑,有些学者认为,诸如新石器时代考古、夏商周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等都是以特定的时代或物质为对象的考古,而科技考古并非是以时代或物质为对象的考古,因此,科技考古属于用词不当。
按照这个逻辑,当前全国考古学界普遍提倡的公共考古或公众考古似乎也不恰当,因为它并非以公共或公众作为时代或物质进行考古研究。
实际上,公共考古和公众考古是强调了向公众普及考古知识、让公众参与考古、推动整个社会认识文化遗产的价值、逐渐具备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责任和担当。
公共考古和公众考古跟科技考古都具有自己特定的内涵,即或者突出学科的责任和担当,或者强调在思路和方法上的革命与创新,他们都是考古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都属于当前考古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简单地回顾中国科技考古一词的由来及发展,认识科技考古在中国考古学中的位置。
在把自然科学等相关学科的方法与技术应用于考古学的过程中,先后出现过六种名称。
一是“实验室考古”,二是“现代实验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三是“科技考古”,四是“考古科技”,五是“科技考古学”,六是“多学科合作”。
第一种“实验室考古”和第二种“现代实验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这两种名称都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有其特定的历史语境。
当时国际学术界已经开始探讨如何应用自然科学相关学科的方法和技术研究考古遗址出土的资料,而中国国内也开始了此类研究,但只是简单地把实验室内的测试和分析理解为现代实验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研究人员往往局限在实验室内对样品进行测试和分析,很少考虑样品出土的考古背景及其测试和分析结果在考古学研究中的价值。
虽多有新的发现,效果立竿见影,但也经常出现自然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和考古学研究相互脱节,甚至还出现一些研究人员不考虑考古遗址出土状况的局限,过度演绎出来的一些错误观点,从而导致考古研究人员无法全面认同自然科学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
从传统的考古学中走出来
从传统的考古学中走出来
小林达雄;袁靖
【期刊名称】《东南文化》
【年(卷),期】1990(000)004
【摘要】<正> 考古学在20世纪60年代发生了革命,芝加哥大学的W·F·利比博士发明了用放射性碳素测定过去的有机质遗物年代的方法,经过对埃及的独木舟年代的验证,证明用这种方法确定考古遗物是切实可行的.这种方法得到了被授于诺贝尔奖的崇高荣誉,同时也使考古学自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考古学是通过对人类制作、使用的各种遗物的分型分式、排队比较来确定其早晚的相对年代的,与此相比,放射性碳素断代法
【总页数】3页(P163-165)
【作者】小林达雄;袁靖
【作者单位】日本绳纹时代考古的著名专家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5
【相关文献】
1.“颠倒”的传统——关于现代汉语文学中传统的知识考古学分析 [J], 甘浩
2.从传统中走出来 --学习布莱希特戏剧有感 [J], 孙德民
3.从传统中走出来 [J], 江益元
4.从传统中走出来 [J], 熊建军;刘春生
5.银行经济就是服务经济—兼谈国有商业银行如何从传统服务中走出来 [J], 戴承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夏鼐先生与中国科技考古——读《夏鼐文集》有感
夏鼐先生与中国科技考古——读《夏鼐文集》有感
袁靖
【期刊名称】《南方文物》
【年(卷),期】2010(000)004
【摘要】@@ 夏鼐先生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是中国杰出的考古学家,是现代中国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今年是夏鼐先生诞辰100周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专门开展多项活动,怀念这位伟大的人物.关于夏鼐先生在中国考古学上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多位前辈学者已经撰文做过阐述和评价.我每读一遍,就增添一份对这位中国考古学领军人物的崇敬之感.
【总页数】8页(P18-25)
【作者】袁靖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夏鼐的学术与他的时代——写在夏鼐先生逝世30周年之际 [J], 施劲松;王齐
2.历史与小说的互读——读《夏鼐日记》1~3卷 [J], 王齐
3.夏鼐先生与中国文明起源研究 [J], 高江涛
4.中国现代考古学发展史之缩影——增订重编本《夏鼐文集》的学术史价值 [J], 王兴
5.夏鼐先生与中国考古学 [J], 樋口隆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科技考古研究的新进展
我国科技考古研究的新进展
塔拉;胡耀武;袁靖;王昌燧
【期刊名称】《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年(卷),期】2009(021)001
【摘要】根据第九届全国科技考古学术讨论会上所报告和收到的103篇论文的内容,对我国科技考古的进展作一简要介绍.内容涉及生物考古和农业考古、年代测定、陶瓷考古、冶金考古、玉器及玻璃器的产地和结构分析以及环境考古、遥感考古和文物保护等.这些论文的内容充分展示了近些年来我国科技考古研究的最新成果和
动态,全面反映了我国科技考古研究的发展方向.
【总页数】5页(P76-80)
【作者】塔拉;胡耀武;袁靖;王昌燧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呼和浩特,010010;中国科学院研究生
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北京,10004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科技实验中心,北京,100710;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北京,10004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
【相关文献】
1.我国农村安全供水科技新进展 [J], 杨继富
2.近两年我国科技考古研究的新进展 [J], 梅建军;王璞;黄兴
3.我国科技考古研究的新进展 [J], 吴妍
4.我国煤炭工业科技创新进展及“十四五”发展方向 [J], 刘峰;曹文君;张建明;曹光明;郭林峰
5.我国能源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田野到作品:考古人收获的十年
从田野到作品:考古人收获的十年2020年,高考分数不低的湖南女孩钟芳蓉,选择报考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一时间引来热议甚至喧嚣。
有媒体希望访谈,都被我谢绝了。
考古学这样一个接近冷门的专业被炒得过热,是件不正常的事儿。
现在稍稍降温,倒是可以淡淡地谈谈个人的冷思考。
我1980年参加高考,是被“分配”到考古专业的。
作为当时万千文学青年中的一枚,在对这个行当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当然没有专业感情可言,倒是刚入学就一门心思地想转专业。
但在那个处处“计划”的年代,一个萝卜一个坑,“跳槽”到其他系是不可能的。
无奈之下跟着走,培养间接兴趣。
大三的田野考古实习,对许多考古专业的同学来说是个分水岭。
要么彻底干伤了失望了选择离开,要么死心塌地地成了铁杆考古人。
本人就是后者中的一员。
后来我留校当教师,先做了四年辅导员。
那时对学生转专业的政策稍有松动,我对那些要走的同学已决意不再做专业教育上的“思想工作”了,反而是尽己所能,放走了好几位。
那时已感悟到,强扭的瓜不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以,站在当下的时点,从一个考古“老兵”的视角出发,我绝对不会向“钟芳蓉们”包装推销自己的专业,甚至要先泼点冷水,告诉他们实情,让他们自己去体悟选择。
现在已开始有业内的同行担心人家小姑娘过段时间不想干了咋办,我们的过分热情会不会给她巨大的压力。
这时我倒是想对小钟同学说句话:对于人生抉择,要跟着感觉走,跟着心灵走。
要么走下去,要么早转向,服从自己的心灵,就不会后悔。
至于他人如何看自己,并不重要。
本来是要谈新世纪这第二个十年的,开篇居然扯到四十年前去了,有点跑题,赶紧收回。
想想也不算跑得太偏,说不定一个资深考古人的十年叙事,还能让钟同学等考古新生代,看到自己所选专业虽艰辛但又颇有收获颇富乐趣的一面。
值得欣慰的是,作为考古人的这十年,是我田野耕耘后进入收获季节的十年。
位于中原腹地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1959年发现并开始发掘的,1999年遗址发现四十年之际,我接任队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4 INNOVATION TIME 2018.06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考古学者袁靖在今年两会上共提出6个提案,其中3个事关考古工作,包括尽快将境外考古明确定位为国家行为、调整基本建设考古中的考古收费制度以及制定考古工作野外津贴制度。
大家称他为“考古代言人”。
但袁靖又与公众普遍认知的考古学者不同,从事动物考古的他,常常说起的不只是地层、断代,还有古DNA分析、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锶同位素分析……
开创许多第一次
和许多误打误撞或者被调配的大学生不同,袁靖是主动选择考古专业的。
他觉得,考古学家可以通过文字之外的实物材料追寻人类的历史。
1978年,在填写高考志愿时,袁靖便报考了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
20世纪80年代末,已入职社科院考古所的袁靖去日本学习动物考古学。
“这门学科在当时的国际考古学界相当流行,但在
中国还没发展起来。
回国至今,我所做的就是建设中国的动物考古学,以及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展科技考古的世界。
”他说。
1993年,袁靖从日本留学归国,进入时任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组建的国内第一个多学科合作的考古队,发掘河南省渑池县班村遗址。
袁靖的任务是整理、研究发掘出土的动物骨骼。
在清洗一处属于庙底沟二期文化的土坑里出土的破碎动物骨骼时,他发现这些几乎都是猪骨,拼对完成,居然是7头全身骨骼完整、年龄大小不一的猪骨架。
俞伟超感叹,我们考古
人一直通过拼对陶片来复原陶器,但是通过拼缀骨骼来复原完整的动物,这是第一次。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动物考古学研究快速发展,涌现出一批动物考古学者,并发表了众多研究成果。
“这几年我们一直强调浮选,要求对特殊遗迹内的土壤过筛子,过去被忽略的小型动物的骨骼得到采集和保存。
”袁靖说,这些宝贵的动物遗存,在探讨古代的生物研究、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
袁靖:考古学家中的科技派
杨雪梅/文
先锋人物PIONEER
创新时代 2018.06
45
互关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
与国外不同,中国的动物考古与史前社会的祭祀以及之后的礼制紧密相关。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研究动物在古代祭祀中扮演的角色,其实就是研究礼制的形成。
袁靖介绍,“现在,除形态学和数量统计的研究之外,古DNA分析、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锶同位素分析都被用于研究随葬和祭祀的动物遗存,包括对动物谱系的探讨、对毛色和体质状况的区别、对食物结构的把握、对本地和外来物种的鉴定等,全面提升了认知水平,这些认识,对于撰写和补充各个时期古人随葬和祭祀用牲的历史是十分有益的。
”
令袁靖欣慰的是,他主持制定的《田野考古出土动物标本采集及实验室操作规范》,由国家文物局作为行业标准正式颁布,对于规范全国考古遗址中出土动物遗存的采集、实验室整理以及后期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
来到一个新舞台
动物考古是考古学的前沿学科,依托的是相当强大的科技考古合力。
社科院考古所的研究室大多研究特定时代或特定区域,袁靖所在的科技考古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则需要与全所的各个研究室合作,还要参与地方上的重大考古发现的综合研究。
在担任中心主任的10余年间,袁靖和大家共同努力,把中心建成了亚洲地区名列前茅的科技考古研究基地,在中国考古学界更是独树一帜。
中心的人员活跃在中国大地的各个考古现场,同时,与美国哈佛大学、英国剑桥大学、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日本北海道大学等众多机构的研究人员有长期的合作,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把目光聚焦到中国。
“可以说,只要中心依据规划的思路向前发展,若干年内无出其右者。
”袁靖说。
科技考古中心的实验室可以为任何一个考古遗址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夏文化最核心的代表遗址二里头,是迄今为止中心介入最多的一个遗址,这也使二里头的考古报告能够对那个时期进行最为丰富、最为翔实的描绘。
在袁靖的笔下,二里头遗址的时空、环境、生产、生活状态都有了直接的呈现—
它的绝对年代大致为公元前1750年至公元前1500年;当时的气候温暖湿润,洛河改道,汇入伊河,使二里头遗址的北面
与邙山连为一体;居民在土质肥沃、距离邙山不远、濒临伊洛河的二级阶地上建立居住地;当时人的健康状况较好……一位历史学家感慨,如果我们所有的考古遗址都能有这样清晰的报告,就能对不同区域的文明形态进行具体的比较,全面揭示中华文明发展的轨迹和内涵。
现在,袁靖有了一个新舞台—担任复旦大学新成立的科技考古研究院的第一任院长。
袁靖很喜欢这个舞台,因为他可以系统梳理那些放在自己心中很久的人与动物的故事,把它们讲给复旦的学生听。
“动物进化的故事是由古生物学家来讲的,而人和动物相处的历史则要由动物考古学家来叙说。
这其中的各种故事,想一想都很有趣。
”袁靖认为,历史研究就是讲一个好故事,并赋予它意义。
“我正在构思的一本书叫《与人同行》,专门讲述距今1万年以来人与动物的故事及其背后的含义,动物考古学家有能力把这个故事讲好。
”
袁靖很忙,除教学外,他还有新的科研计划,“我们已经与分子生物学的学者商定合作研究,把距今1万年至距今4千年这个时间段,划分为1千年一个单位,挑选不同地区、不同时段的狗骨遗存,开展包括古DNA在内的多项研究。
放眼世界,以这样的时间尺度、空间范围和文明持续发展为背景,开展独立研究,只有中国有条件。
我们的研究结果一定会引起世界瞩目。
”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
)
袁靖在“2012鄂尔多斯达拉特马文化产业发展高峰论坛”
发表主题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