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精神与大学软实力
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人类文明的漫长历史中,大学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它是人类智慧和知识的结晶,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也是塑造个人性格和品质的重要场所。
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则是大学的灵魂和底蕴,是大学传统和文化的体现。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变化和剧烈竞争中,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
大学精神是指大学人在进一步发展其人类崇高理想,提高其人类精神层次,并以高度的自我敬重和自我约束的精神来对待工作和同事的一整个规范和价值观念系统。
大学精神是由多个因素组成的,包括思想的尊严、学术的自由、人文的关怀、社会的责任等。
它不仅是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标准,更是大学特有的核心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是大学文化的灵魂所在。
大学文化则是大学特有的文化形态和精神遗产,是大学的学术传统和校园文化的综合。
它涵盖了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学术研究、文化艺术、体育运动、社团活动、校园生活等方方面面,是大学的“软实力”所在。
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既需要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更要开拓新的文化视野和探索新的文化表现形式。
对于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探讨。
一、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全面人才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大学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学术自由的环境中思考和实践,全面发展个人潜能和人格魅力。
此外,大学还要重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师德师风,切实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二、强化学术研究,推进学科创新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离不开学术研究和学科创新。
大学要坚持学术自由和独立思考的原则,鼓励教师和学生进行创新性的学术研究,并积极开展学科交叉和跨学科研究,推进学科的创新和升级。
三、弘扬人文关怀,建设人文校园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离不开对于人文关怀和校园文化的重视。
大学要重视人文关怀的建设,营造亲和、和谐、开放的校园氛围,保障师生员工的身心健康和发展需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注重文化多样性和交流互动,提高校园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大学精神的价值与内涵
大学精神的价值与内涵大学精神的价值当今社会正处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矛盾突发期,中国迫切需要一种精神的力量来化解、应对各种不测,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在这一社会背景下,我国大学面临如何定位、如何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决定我们的大学能否承担起历史赋予的责任与重任。
这就要求我们从精神的高度来澄明大学发展的前提,面对现实的各种困惑,展望未来发展的种种可能,构建具有自己特点的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标志着一所大学对它自身自觉意识的认识所达到的高度和深度,体现着大学发展的水平,预示着大学未来发展的种种趋势。
从这一意义说,大学精神的实质就是浓缩了的大学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是大学的“精神的自我”。
这种精神的价值在于从思想上为大学的师生员工提供一切认知与实践行为的信念,增强自我行为的内在信心、勇气与力量,激励他们对正义、善良、勇敢、洞见等人类美好的精神因素的不懈追求,使他们更有价值、有尊严、有希望,从而促使大学和谐有序、科学发展,为高水平大学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因此,深刻领会大学精神的真实内涵,让大学精神成为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促进大学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
大学精神的内涵大学精神是什么?我们能否用一个准确无误的概念来表达呢?中国古代的老子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能说出来的道理,不是永恒的道理;能表述出的概念,不是永恒的概念。
既然世界万物都在变化之中,那么,对于一个易变的大学精神,怎样才能真实表达大学精神的本质内涵?我们能否从认识论的视角单层面、静态来说明呢?用静止的概念来反映动态的精神显然存在矛盾,可见,真实表达大学精神的内涵具有较大的难度。
正如著名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所言:“关于精神的知识是最具体的,因而是最高和最难的。
”“所有精神性的东西都是要经过一个漫长的、同外界、同对立面接触、发挥、忍受,然后再回过头来的圆圈式的过程,最终得到精神性的富有”。
浅谈大学精神及大学精神文化建设探析
浅谈大学精神及大学精神文化建设探析论文关键词:大学精神精神文化建设问题途径论文摘要:大学精神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软实力,是大学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精神推动力,也是大学整体校园文化的反映。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精神文化建设对大学精神的养成有着重要意义。
理清大学精神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关系,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对于当前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更是意义重大。
大学精神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软实力,是大学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精神推动力,也是大学整体校园文化的反映。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精神文化建设对大学精神的养成有着重要意义。
理清大学精神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关系,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对于当前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更是意义重大。
一、大学精神的涵义中文“大学”一词源于拉丁文universitas的翻译,universitas涵义等同于古希腊文academia,其最初意为“学生集会”或“教师集会”。
大学在初期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很大程度上是民间和自发的:众多“爱智慧”(philosophia①)之人聚集在城邦,聘请智者为他们传授知识,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的双方为获得各自所需而组织成一种社团,即universitas。
现代大学制度是在德国洪堡、英国纽曼等教育哲学家的深入参与下建立起来的,他们认为有形的文化和社会建制都是无形理念、精神的外在表现,文化和制度离开了其内在的精神,无异于一具行尸走肉,因此大学精神就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生命。
唯在长期办学历史过程中,通过践行自身办学理念,形成独特价值理念和理性追求那样一种具备凝聚力、向心力的大学精神,才是一所大学的魅力之处,更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关于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涵,学界存在多种表述,我们较倾向于此一定义:大学精神是大学独有的价值取向和发展取向,是给大学行为提供指导,使大学采取这样而非那样行动的基本信念、基本态度和基本准则。
从大学最初的发展来看,其一开始就是爱智慧之人聚集一起学习关乎宇宙自然人性之事的场所,他们深具对宇宙奥秘的惊诧探索之精神和对人类命运、人性问题的深切关怀,因而我们认为大学精神主要涵盖以下两方面。
论新时期我国大学软实力的培育
高等教育历史 的经验证明, 仅依靠硬实力 的投入而不 高超的学术水平。也包括大学一代又一代 的学生在 同时高度 重 视软 实力 的培 育 , 是 对大 学发 展 的片 面误 求 学求 知过 程 中不 自觉 地 展 露 出 的 朝气 蓬 勃 的 科 学
摘要 : 大 学软 实力是根 植 于 大学 内质 的深沉 的核 心竞 争 力。 它深深 地熔铸 在 大 学的 生命 力 、 创 造 力和 感 召力之 中 , 并充 分展 现在 大 学的诸 多构成要 素里 。我 国在 建 设世 界 一 流 大 学的 过 程 中, 既要 重视 大学硬 实力的投入 , 更 应该 重视 大 学软 实力 的培 育。根 据我 国大学 的建校 历 史相 对 较短 、 积 淀相 对 不厚 的现 实情 况 , 可 以 同时从 增 强 内生 和加 强外 增 两 大途 径 , 来持 续提 升 大 学软 实力 的培 育水 平。 关 键词 : 大 学软 实力 ; 核心 竞 争力 ; 培 育; 内生 ; 外增 中图分类 号: G 4 0— 0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2 — 1 9 8 1 ( 2 0 1 4 ) 0 1 — 0 0 1 1 — 0 4
高等农 业教 育 , 2 0 1 4 — 1 , 1 : 1 1 - 1 4
Hi g he r Ag r i c ul t u r a l Ed u c a t i on, 2 01 4— 1, 1: 1 1 ・ 1 4
近年来大学文化软实力研究综述
文化软 实力的策略等 方面的研 究,并就 当前大学文化软 实力研 究存在 的问题进行 了探讨, 为今后 的研 究提供 参考和 方向。
关 键 词 :大学文化;文化软实力;文化建设
中图分 类号 :G 4 60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 号 :17. 6(0 1 3 1 — 63 0521) — 1 0 2 o0 53
( . 水 学 院 教 务 处 , 河 北 衡 水 0 3 0 ;2 衡 水 学 院 法 政 学 院 , 河 北 衡 水 0 3 0 ) 1衡 50 0 . 5 0 0
摘 要 :大学是 国家主流文化的载体,大学文化软实力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体现,对于制定国家文化建
设 战略 具有深远 意义。文章 简要 梳理 了国 内高教界 关于大学文化软 实力 的内涵、 大学文化软 实力的重要性 以及提 升 大学
至今还没有盖棺 定论。研究者 多在文 化软实力概念基 基 地 ,在 国家文化软 实力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 的作用
础 上 来 认 识 大 学 文 化 软 实 力 的 内涵 , 以下 是 较 有 代 表 性的几种认识 。
4 J 高 校 文 化 软 实 力 是 指 高 校 师 生 员 工在 长 期 的教 学 家 软 力 量 的 发源 地 【。 因此 , 提 升 高 校 文化 软 实 力 ,
力 ,也 包 括 以文 化 、 价 值 观 和 意 识 形 态 为 代 表 的软 实 精 神成果所发挥 出的对 内的凝聚力 ( 整合力 )、对外 力 。 一 个 国家 的 崛起 , 从 根 本 上 说 , 在 于 它 的 这 种 综 的影响力 ( 引力 、辐射力 )和 自身的感召力 ( 吸 亲和 合 国 力 的全 面 提 升 。 这 一 概 念 已成 为 我 国 学 者 研 究 的 力 、 创造 力 ) 。主 要 表 现 在 精 神 文 化 、 制 度 文 化 、行
一流大学必须拥有一流软实力
一流大学必须拥有一流软实力软实力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以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为代表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为代表的软实力;一个国家的崛起,从根本上说,在于它的这种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
近年来,软实力问题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政要和学者的关注,其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外延不断得到拓展。
根据竞争主体的不同,软实力大致上可以分成国家软实力、地区软实力、组织软实力和个人软实力4个层面。
大学软实力主要是一种组织软实力,它与大学硬实力共同构成大学综合实力。
提升大学软实力,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这是“软实力”一词第一次被写进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
它标志着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胡锦涛同志强调,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加快推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伟大觉醒。
大学作为传承文化、创新文化和引领文化的重要基地,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方面,大学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流大学本身就是国家软实力的品牌,是传播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观、增强国家影响力和吸引力的重要载体,大学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心和动力,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对社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大学软实力的强弱程度、提升速度和增长幅度直接影响国家软实力的强弱程度、提升速度和增长幅度。
另一方面,大学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
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离不开来自大学的人才支撑和科技支撑。
改革开放30年,不仅创造了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国神话”,极大地提升了国家的硬实力,而且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升了我国的软实力。
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又将助推大学软实力的建设和提升,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提升大学文化软实力的思考
提升大学文化软实力的思考陈卫平摘 要:大学精神、学术自由、大学制度和大学环境等深厚的文化底蕴,构成了大学的教育力、凝聚力、创造力和领引力等核心竞争力,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大学所从事的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文化的活动,构成了人类全部思想与活动的基础。
大学文化建设既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也是大学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发挥独特作用的前提,作为社会文化的引领者和知识创新的高地,作为文化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大学理应成为和谐文化建设与文化创新的基地。
关键词:大学文化;大学精神;文化建设;文化创新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43-1027/F(2008)6-131-02作 者: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湖南,长沙,410208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
大学一定要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新的历史贡献。
大学文化建设既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也是大学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发挥独特作用的前提,作为社会文化的引领者和知识创新的高地,作为文化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大学理应成为和谐文化建设与文化创新的基地。
一、大学文化的地位高等教育也即大学教育已成为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服务站”。
20世纪以来,伴随着政治民主、经济增长、科技革命、知识爆炸等进程,大学的功能和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人们用多元化、巨型化、国际化来描述当代大学的变化。
大学不容置疑地成为社会的知识工厂和思想库,成为科技进步的孵化器和社会发展的加速器,由社会边缘的“象牙塔”转变成现代社会的“轴心机构”,承担起民众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之责任。
关于文化的内涵有很多种说法。
广义的文化是价值观、信仰、习俗和制度等的综合,有价值观、制度、环境和产品四个层面的体现。
相应地,大学文化也有精神、制度、环境和产品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提升大学软实力 促进大学又好又快发展
有着 久 远 传 统 的 西 方 大 学 相 比 ,我 国大 学 的历 史 比较 短暂 ,在精 神 方 面相 对 缺 乏 ,建 校 的 实 用 主 义 目的 影 响深 远 ,缺 乏 富 有 天 性 特 色 的 大 学 软 实 力 ,其 中最 引 人 关 注 的是 大 学 精 神 的 缺 少 。 大 学 精 神 是 大 学 软 实 力 的升 华 ,是 大 学 赖 以 生存 的 支 柱 和 精 神 推 动 力 ,大 学 精 神 一 旦 形 成 ,就 会 不 停 地 浸 透 到 大 学 软 实 力 的行 为 主体 和 种 种 表 现 载 体 中 ,以 其 特有 的 导 向 、凝 聚 、勉 励 、塑造 等 功效 在 大 学成 长 中发挥 重 要 作用 。
会 服 务 能 力 等 。 软 实 力 对 内 影 响 大 学 的 凝 聚 力 , 对 外
( ) 提 升 大 学 软 实 力 ,是 世 界 高 等 教 育 发 展 的 一
一
个 重 要 趋 势
影 响大 学 的竞 争 力 。
( ) 大 学软 实力是 大 学精神 一
在 世 界 未 来 大 学 的 竞 争 中 ,软 实 力 的 权 重 也 会 变 得 越 来 越 大 。 中 国大 学 的 领 导 人 必 须 认 清 形 势 ,未 雨 绸 缪 ,在 提 升 软 实 力 上 多 下功 夫 ,下 大 功 夫 。 令 人 欣 慰 的 是 ,近 年 来 ,特 别 是 党 的 十七 大 以来 ,已 经 有 越
它 主 导 着 大 学 制 度 和 大 学 情 况 的 变 革 和 成 长 方 向 。 与
要 日程 上 ,有 的学 校 还 将 此 纳 入 学 校 总 体 发 展 战 略 , 并 专 门 出 台 了关 于 加 强 学 校 软 实 力 建 设 的 若 干 意 见 。 但 是 ,从 总 体 上 来 看 ,仍 然 有 相 当数 量 的大 学 对 此 重 视 不 够 ,大 学 软 实 力 理 论 研 究 在 我 国还 几 近 空 白。 当 前 我 国 正 处 在 全 面 建 设 小 康 社 会 的历 史 新 阶段 ,政 府 拟 订 了科 教 兴 国 战 略 和 人 才 强 国战 略 ,把 高 等 教 育 放 在 了基 础 性 、先 导 性 的 地 位 。 大 学 要 实 现 其 教 学 、科
谈一谈当代大学生从中汲取的精神力量及其对学生的影响
谈一谈当代大学生从中汲取的精神力量及其对学生的影响大学教育的本质在于通过教化塑造人、培养人,教会学生在社会较高层面上做人和做事。
大学教育实力的显现,不但在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科研创造能力的培养,而且在于大学教育软实力的大学文化通过其核心——大学精神对受教育的大学生精神成长全方位、全过程地发挥巨大作用。
大学精神作为大学办学的精神价值传统,直接影响大学的办学方向和办学质量,彰显大学办学的先进理念和科学定位,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选择、行为模式、道德人格和心理健康、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大学精神对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影响健康人格是一个多维度历史性概念,受所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状况等因素影响,不但具有突出的个性特点,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当代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应当是在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的,与环境相适应的,具体的、现实的人格。
首先,具有自身内部的统谐性与完整性,即人格诸要素之间的统一性和协调性。
这就要求大学生的智商与情商同步协调发展,道德水准、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力等方面的品质与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分析判断力、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相一致,心理系统诸要素之间协调,生理机能与心理品质协调。
其次,具有自身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和谐性。
这就要求大学生自身与他人在民主、自由、平等的基础上和谐,在主动适应社会健康需求中和谐,在充满活力的社会中主动体现个人能力存在和个人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和谐,在处理个人前途与国家民族命运关系上和谐。
最后,具有人格智能与活动能力发展的全面性。
这就要求大学生对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要有客观而全面的认知,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接受大学教育培养,在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心理素质的构建和运用上系统化、科学化、活力化。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软环境也是大学综合实力的体现
摘要 : 大学精神 、 大学理念 、 大学文化 、 大学制度 等软 环境 , 是大 学发展的重要条件 大 学精神 、 理念和大学文化对教育发展
的飞跃具 有引领作 用, 对大学事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 用, 对大学培 养 出的人才的素质具有提升作用 加强大学创新文化建
或方法 , 是将大学理念转化成大学行 为的物化过程 , 中层文化一 般是表现在大学 的管 理 文化上 。表层 文化 是指 通过 一 系列活 动, 既包括校园建设的 文化 特质 , 有专 家形容 为“ 让大学 的每一 面墙都能说话” 更包 括以学生社团文化为核心的一系列在校园 ,
内的文化活动。
目前 , 在评价一所大学时 , 人们过 多地将 注意力 放在 学校 规 模、 科研经费 、c 论文 的数量 以及专利上 。而有些 在各类评 价 sI 和排名 中并不 是名列前 茅的学 校仍是 人们心 目中的一 流大学 。
国 内外 名 校 之 所 以被 人 们 所 公 认 , 仅 仅 在 于 学 校 规 模 , 科 层 不 学
设、 学风教风建设 , 营造人 才成长软 环境 的重要 途径 是 关键词 : 大学 ; 综合 实力; 软环境
中 图分 类 号 :;2 ( 1 5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6 79 2 0 )5—0 0 —0 10 —2 6 (0 6 0 51 2 念 。 中 层 文 化 是 在 大 学 理 念 的 指 导 之 下 , 学 成 员 的 工 作 方 式 大
2 软 环 境 建 设 对 于大 学发 展 的意 义 引 领 作 用 。 从 历 史 上 看 , 何 一 次 教 育 的 飞 跃 都 是 以 大 学 任
大学精神与大学尺度: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看中国大学改革
伯 克 利 分 校 看 中 国 大 学 改 革
叶美兰 赵 茂 程
内容提要
大学精神 与大 学尺度是 一流大 学软实力建 设的两个 必备 要素。本 文 以加 州大 学伯 克利分校
的成长 与发展 为例 , 通过对伯克利成功发展的经验分 析 以及笔者 的近距离观察 , 从大 学精 神的物 化到大 学尺 度 的规 训两个视 角, 探讨成为一流大学必须具备 的基 本潜质 , 也反思 了伯 克利作为 一流大学 的无奈。本 文还
办学 , 在 享 有 充 分 的学 术 自 由和 独 立 的 前 提 下 , 理
பைடு நூலகம்
粤海 2 0 1 3 . 6
顺 高 校与 政府 、 高校 与 社 会 以及 高 校 内部 治 理 结 构, 形 成 自 己 的 办 学 风 度 。 美 国 加 州 大 学 伯 克 利 没 有 多大起 色 , 经济匮乏、 学 生 闹事 、 校 长频 繁更 换( 经 历 了 7任 校 长 ) 。直到 1 8 9 9年 , 惠勒 接任校 长, 才 使 学 校 真 正 走 上 发 展 的 轨 道 。在 他 任 校 长
面。
得 中 国 大 学 借 鉴 和 学 习 。今 天 的 中 国 大 学 , 无 论
在知识 创 造和 学 校 管理 中 , 都 存 有 一 些 需 要 改 变 的 问题 。 这 里 面 既 有 明 晰 现 代 大 学 制 度 的 必 然 需
要, 更 有 从 大 学 精 神 和 大 学 制 度 层 面 的 再 塑 造 问
题 。 本 文 以世 界 公 认 的 一 流 大 学 — — 美 国 加 州 大 学伯 克利 分校 的成 长 、 发 展为例 , 来 探讨 中 国大学
大学生软实力的培养
大学生软实力的培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具备优秀的软实力。
软实力是指个人在沟通交流、团队合作、情商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是成功求职、职场发展甚至是人际交往的重要保障。
大学生应注重软实力的培养,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沟通交流能力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大学期间,学生应该通过参加辩论社、演讲比赛、主持人培训等活动,不断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课堂上要积极发言,和同学讨论学习问题,多和老师沟通交流,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说服力。
多参加社团活动,跟不同的人交往,扩大自己的人脉圈,让自己处于一个不断学习和提高的环境中,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沟通交流能力。
二、团队合作能力在现代社会,很少有工作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
团队合作能力成了考察大学生的必备技能之一。
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团队项目、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自己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领导能力。
在团队中,要学会倾听他人的建议,善于协调关系,明确自己的分工和责任,做到团结协作,最终取得团队的成功。
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
三、情商管理能力情商管理是指处理人际关系、应对压力和挫折等能力。
大学生时期,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是最大的挑战,要能够妥善处理这些问题,需要具备一定的情商管理能力。
培养情商管理能力可以从自我认识和情绪管理入手,学会察言观色,控制自己的情绪,遇事冷静思考,做到心情愉快。
积极主动地去适应大学生活,乐观地看待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以更加平和的心态面对各种人际关系,做到理解他人、宽容待人,成为一个有情商的人。
四、领导力和决策能力在大学生中培养领导力和决策能力,可以从担任班级干部、学生会干部、社团负责人等入手。
通过这些职位的担任,可以学会团队管理、协调能力、决策能力等。
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培养自信心,勇于承担责任,敢于创新、提出建议。
在团队中,要学会带领团队一起前进,不断培养自己的领导魅力和有效的决策能力。
从社会视野论大学软实力建设
感染 力 、 校园风景 的魅 力 、 师和 学生身 上散 发 出 的文 老
化力 等 ; 从深 层 次 角 度看 , 通 过学 生 的文 体 活 动 、 则 教 师 在课堂上 的 言传 身 教 、 术 报告 等 文 化 内容 展 现 出 学 来 。也就是说 , 大学软 实力 主要通 过全 校师 生员 工 , 借 助 图书馆 、 报告厅 、 验室 、 史 馆 、 室 、 实 校 教 宿舍 、 堂 以 食
第2 卷 6
20 09 年
第2 期
3 月
安 徽 工 业 大 学 学报 ( 会 科 学版 ) 社
J u n l fA hu Un v r i f e h o o y( o il ce c s o r a o n i ie st o c n l g S ca in e ) y T S
提高 自身的竞争优 势 。 大学软实 力 体 现一 所 大学 的综 合 竞 争 力 , 而对 进 软实力 (ot o e) S f P w r概念是 2 O世纪 8 O年代 末 由美 大学所 在的这个城 市 乃至 整个 国家产 生深 远影 响 。当 这种影 响不仅体 现 在经济 方面 , 体现 在大 学 文化 也 国著名学者 约 瑟夫 ・ 奈新 提 出 的 , 当时 仅 属 于 一个 国 然 , 大 际政 治术语 , 一 个 国家、 区 、 织 或 个 人 所 具有 的 方面 。一 方面 , 学软 实 力 的增 强 依赖 于 这个 国家 或 把 地 组 地 区以及 大学本身 的经济实力 增 长 ; 另一 方面 , 大学 软 “ 无形 的 、 隐性 的 、 内在的” 文化力 、 政治 力 、 制度 力 、 精神 可 服务 并促进 力等 归称“ 软实 力” 。借 用这个 概念 , 我认 为 , 学 软实 实力 的增强 , 以培 养 出更多优 秀 的人才 , 大 社会 的经济 、 化 、 技发 展 。这 就 是 说 , 个 强 大 的 文 科 一 力是 一所 大 学在办学过 程 中 由师生 员 工共 同塑造 而成 一 的大学 文化 与 大学 精 神 、 学 核心 价 值 观 以 及 内在 品 国家没有优 秀 的大 学是 不 可思 议 的 , 所 优 秀 的大 学 大 对所在城市 、 区或某 个 产业 所 发 挥 的作 用也 是 不 可 地 质, 其实 质是文 化软实 力 , 它是 相对 大学 硬 实力 而 提 出
刍议高水平大学的软实力
学精神感 召之下 的大学成员 , 与大学精神进行心灵 的交流 和 沟通 , 自觉将大学精神 的精华 吸收和 内化为个人 的精神 品 并
质[ 。
2 思想启 蒙和 文化反 思是 高水 平大 学 的使 命
般认为 , 黄宗羲是最早在中国讲 出大学价值 的人 , 黄宗 羲身上有现 代启蒙精 神 的萌芽。他认 为不应仅 仅视学 校为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2 ・ 3
J u a fGu n ̄i r dt n lC ie eMe ia iest o r lo a t a i o a h n s dc lUnv ri n xT i y
2 2. 11 . 01 Vo.5 No1
刍议高水平 大学 的软实力
田世 宏
( 西 中医学院 , 广 广西 南 宁 5 00 ) 30 1
而公其非是 于学校 。” 这就是说 , 生产真理的中心不在于作为 最高政治权力 的朝廷 , 而在于作为最高文化集聚点的大学。 播种一种 思想 , 就会 收获一种成果。一所高水平大学 , 不 仅应该教导学 生追求科学知识 ,还要透过知识的力量来 引导 人群 、 引导社会 。通过启蒙和反思是 大学教育引导人类文 明 走 向未来的内在动力 , 这就好像是一场不流血 的革命 , 以前是 透过武力才能够使得社会发生转 变 ,现在透过启蒙 和反思改
为 了庆祝学校成立 10周年 , 国麻省理工学 院宣布 , 5 美 将 于 2 1 年 1 7号到 6月 5 01 月 号举行持续 10天的庆祝活动 , 5 而令人惊讶的是 , 活动的主题是 “ 反思” 。在活动中, 麻省 不但
度 的建设 比资金更 重要 ”所 以, 清楚 大学 精神 对大学 存 , 弄
弘扬大学精神,提高学校内涵建设的软实力——大连水产学院“水的精神”办学特色研究
( 连水产学 院, 大 辽宁 大连 16 2 ) 10 3
摘要 : 学精神 是 一所 大 学在 长期 的 办 学实践 中积淀 形成 的 最 富典 型意 义的精 神特 征 , 一所 大 是
大 学整 体 面貌 、 水平 、 色及 凝 聚 力、 召 力和 生命 力的体 现 。 它具 有 传承 历 史 、 时俱 进 等特 特 感 与
会多样化 的需求。在 内涵建设的诸多领域中 , 大学精 并 包 ” 闻名 ; 而 北京 师范 大学 则 以“ 为 人 师 , 为 世 学 行 神是 学校 内涵 建设 的核心 和 灵魂 。 范 ” 著称 ; 佛 大学更 是 以“ 而 哈 与亚 里 斯 多 德 同行 , 与 大学 精神 的 内涵 真 理 同行 ” 为训 诫 , 等等 。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在长期 的办学实践 中积淀 大学精神是 与时俱进 的。大学精神的生成是一 形 成 的最 富典 型 意义 的精 神 特征 , 一所 大 学整 体 面 个 历史 过 程 , 由初创 者赋 予 , 是 它 由初 创 的时 代背景 、 特
高等 农业 教 育 ,0 9 1 ,2:- 2 0 . 2 1 79
Hi e rc lu a uc t gh r Ag iu t r lEd a i 2 0 on, 0 9—1 1 7— 2, 2: 9
弘扬 大 学精 神 , 高 学 校 内涵 建 设 的软 实力 提
— —
大连 水 产 学 院“ 的精 神 ” 学特 色 研 究 水 办
量为 目标 , 以学生 和教 师 发 展 为 根 本 , 专业 特 色 打 的大学精神 。例如 , 以 清华大学 以“ 自强不息 , 厚德 载 造学科 特 色 , 以学 科 特 色 铸 就 学 校 品牌 , 而 满 足 社 物 ” 传世 ; 京 大 学 以 “ 从 而 北 提倡 新 学 , 想 自 由 , 容 思 兼
大学软实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合实力却没有提 高。通过对 国外先进 教育理念 的学 习和借
鉴 . 国学者 提出要注重大学软 实力建设 。 我
一
、
何 为大学软实 力
从根 本 上说 ,大 学软 实力 就是 广义 的 大学文 化 软实 力, 包括 精神 、 制度 、 环境 三个 维度 。 大学 精神 文化 , 主要体 现为 大学 的办 学理念 、 发展 战略 、 价值 观念 等 ; 大学 制度 文
所必须 遵循 的基本准则 , 如大学 的多 元入学制 度 、 学生选 课
的规律 不够重 视 。 导致优 质资 源稀缺 , 资力量 较弱 , 才 师 人
培养质量也较 低
2 . 环境 的恶劣导致 大学软实力建 设未被重视 整体 中央 以及地 方政 府 对高 校 的发展 规 划还 有待 进一 步 科 学化 , 财政 的支持也需要 进一步合理 化 。 政府 对全 国排名
件建设 的同时也 应该思考 . 为何 学校 的规模可 以分为 内、 外两部分 。 内部形 象就是 大学 精神 、 大学凝 聚力 、 内在的优势 等看不见 的事 物 , 外部形象 大学 而
就是 大学的校名 、 门、 徽 、 园风物 、 届校友 的声望和 校 校 校 历
制度 、 学科院系制度等 ; 体制度是 指大学各 职能部 门正 常 具
大学 扩招 过后 , 面临 的 主要 问题就 是 硬件 不足 , 于是 各 大学纷 纷修建 高楼 、 大校园 , 扩 走规模 取 胜之 道 , 忽略 而 了对 软 件 的投 资 。 而软 实力 是 大学 的一 种精 神 , 学 如果 大 缺失 了这 种精 神 , 就会 显得 苍 白无 力 。 综观 各高 校 , 其是 尤 近几 年 新组 建 的高 校 , 他们 重视 的 多是 硬件 , 而对 软 件则 无暇 顾及 . 结果 就是 校园很 漂亮 、 备很 先 进 . 没有 强势 设 却 的软 件资 源 。 实 , 件 只是软件 的一个 平 台 , 其 硬 它永远 不能 代替 软件 。 者只有对称发展 , 两 才能有助 于学校综合 实力 的
大学精神及大学精神文化建设探析
盘 塑
刘 颖 慧
( 关学 院 , 东 韶 关 韶 广 51 0 5) 20
一
大 学 精 神 及 大 学 精 神 文 化 建 设 探 析
摘
要 :大 学 精 神 作 为 一 种 不 可 或 缺 的 软 实 力 . 大 是
、
大 学 精 神 的 涵 义
学 赖 以 生 存 的 支 柱 和 精 神 推 动 力 .也 是 大 学 整 体 校 园 文 化 的 反 映 。 学 校 园文 化 建 设 , 其 是 精 神 文 化 建 设 对 大 大 尤 学精 神 的养成 有 着重要 意义 。理 清 大学精 神 与 校 园精神 文 化 建 设 的 关 系 , 强 校 园精 神 文 化 建 设 , 于 当前 构 建 加 对
强 党 组织 的号 召 力 、 聚 力 。 凝
四 、 语 结
范作 用展 现在 公众 面 前 。 组 织 生活 还 应多举 行 讨论 会 , 党 在 常 规 内 容 的 学 习 上 , 以 采 用 “ 人 宣 讲 制 ” 即 由 一 名 可 个 , 党 员 主 讲 , 他 党 员 提 问 、 充 , 而 唤 起 党 员 的 参 与 意 其 补 从 识 . 励 畅 所 欲 言 , 党 员 把 A 己 真 实 的 思 想 、 念 、 法 鼓 让 观 看
曼纪 念馆 和李 硕勋 纪 念亭 等 。走访 改 革开 放 中涌现 出来 的先 进 人物 。 受社 会 主义 现代 化建 设 取得 的 新成 就 , 感 加
让 党 员 通 过 网 络 融 入 组 织 生 活 的 作 用 。 ”6 时 还 可 以 _同 _
借 助 QQ, 立 党 建 Q 建 Q群 , 开 党 组 织 生 活 , 相 交 流 学 召 互
表 达 出来 . 家 共 同 讨 论 , 党 员 真 正 成 为 党 幺i 生 活 的 大 让 f织 主角 . 成 民主互 动的 氛 围。 形
培育大学精神,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
高校 文化软 实力与大 学精神的 内涵
软 实 力 的 概 念 最早 由美 国学 者 约 瑟 夫 ・ 于 19年 首 次 提 奈 90 出 , 不 断 丰 富 完 善 在 世 界广 泛 传 播 。 把 软 实 力 定 义 为 通 过 经 他 吸 引而 非 强 制 他 人 来 达 到 自 己想 要 达 到 的 目的 校 园 自然 景 观 的建 设 , 要 通 过传 承 与创 新 , 不 更 构建能反映 自身特色、 时代特色、 中国特色的高校人 文景观。 要 建 好 一 所 大 学 , 要 全 面 地 梳 理传 统 的思 想 资 源 和 先 进 的教 育 就 理 念 , 协 调 人 文 精 神 与 科 学 精 神 的 共 同发 展 。 学 不 但 要 以 要 大 探索科学技术 , 解决 现实问题 为 己任 , 它更应探求人类最有普 遍意义和恒久价值 的真理 。 ( ) 育大学精神 , 二 培 有利于提高大学 的影响力 。 一所 大学 的 影 响力 越 大 , 名 度 越 高 , 发 展 空 间就 愈广 , 社 会 的贡 献 知 其 于 也就愈多。 当前 , 很多大学逐渐认识到这一点 , 不仅注重本校 的 专 业 设 置 、 资 队伍 的建 设 , 且 更 加 重 视 自 己的 特 色 、 念 、 师 而 理 精 神 、 值 观 和 文 化 品 位 的 构建 。 践 证 明 , 特 色 的 大学 精 神 价 实 有 可 以提 高 学 校 的影 响 力 和 美 誉 度 , 育 大 学 精 神 已成 为 推进 大 培 学文化建设的重要途 径。 ( ) 育 大 学 精 神 , 利 于提 炼 大 学 的 核 心 价 值 观 , 建 三 培 有 构 先进 的 校 园 文 化 。 学 文 化 建 设 的 精髓 体 现 在 理 念 、 神 等 核 大 精 心价 值 观 的 建 设 上 , 学 精 神 所 具 有 的 号 召 力 、 聚 力 和 向心 大 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大学精神与大学软实力摘要: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积淀形成的最富典型意义的精神特征,是一所大学整体面貌、水平、特色及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体现。
它具有传承历史、与时俱进等特点。
大学精神具有独特的历史特性、学科特色、实践特长和地域特征,是学校内涵建设的强大动力。
它的本质内涵是大学人持有的或追求的他们所认同并自认为理想的,且努力践行和传播的价值观及其体系。
大学软实力则它是一个大学除硬件实力外的那些无形东西的综合,是一个大学能否被评定为一个好大学的根本标准。
在中国,人们会说清华北大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人们不是因为清华北大有多么好的硬件设施,而是由于这两个学府有它自己的软实力,如他们培养的人才的数量、质量,它所培养的人才所具有的内在品质等。
大学的软实力包括一个大学的的精神、传统、学校作风等,这也是大学与其它企事业单位相区别的根本标志。
而在大学的软实力中,最核心的就是大学的精神。
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关键历史时期,世界科技、教育、人才竞争日趋激烈。
高校要顺应改革与发展的潮流,实现新形势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由外延扩张向内涵建设转变。
内涵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以学生和教师发展为根本,努力的去提升自己的科研和学术能力,从而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
在内涵建设的诸多领域中,大学精神是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和灵魂。
大学精神是学校建设发展中最核心、最宝贵的财富,对学校的运行和形象地位的梳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如原芝加哥大学校长赫钦斯所说:“任何时候,大学都是在统一的精神下运作的。
只有大学精神才能使大学作为一个社会组织结构始终存在,大学组织本身才得以正常运转。
”大学精神是历史积淀、凝聚的结果。
它的积淀是以继承传统文化为前提,没有传统文化的积淀就没有大学精神的形成。
对一所大学来说,大学精神和大学的传统紧密相连,几十年历史,几代人心血,经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内化为大学人共同的理念、理想和价值追求。
世界上的一些著名大学,都在长期的办学历史中,通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大学精神。
例如,清华大学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而传世;北京大学以“提倡新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而闻名;哈佛大学更是以“与亚里斯多德同行,与真理同行”为训诫,等等。
大学精神是与时俱进的。
大学精神的生成是一个历史过程,它由初创者赋予,由初创的时代背景、特殊历史条件铸成。
举办者、创办者或者首任校长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对于锻造一个大学的精神具有重要作用甚至决定性的作用。
同时,“大学精神应该是与时俱进的,大学精神应该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而不是在象牙塔中自得其乐。
大学的社会责任感要求大学走出象牙塔与社会融合,同时也不断地汲取新鲜的血液注入到高等教育之中。
”大学精神是有共性的。
人文精神、学术自由、兼容并蓄、批判精神、创新精神、超越精神是理想主义的大学精神,是所有大学都不能放弃的价值信念。
这里我们着重探讨一下:(一)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实质就是“以人为本”,体现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人的完善和自由发展。
高校的“以人为本”对教师来说,学校要给他们应有的尊重、权利,树立教师在高校的崇高地位,为他们的工作提供有力的经济、生活保障、工作条件和各种配套设施,使他们可以专心于教学和科研;提供公平、公正、民主、自由的学术氛围,鼓励并促进正当竞争。
对学生来说,以人为本”要着眼于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一个素质全面的人,使其有健康的心理、人性、情感,高尚的道德,广博的知识面,文明的言谈举止,良好的艺术修养,崇高的理想、信念。
以人为本意味着大学教育要使大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这是教育最高尚的目的,也是评判大学水平的重要标准大学还要有人文关怀精神。
自大学诞生至今,大学所具有的公共关怀性质和典范引领作用日益凸现,当代的大学,要有深切的社会关怀、公共关怀、人类关怀,有一种强烈的社会和人类担当意识,引领时代的价值理念,对人类的前途命运抱有终极关怀,从而在精神、理想、价值、伦理等精神层面成为社会的“导航仪”和“风向标”。
在这面旗帜的指和物质、显性和隐性各层面,都会源源不断地为社会输入生命力。
(二)学术自由,兼容并蓄的精神自由是大学精神的前提性条件,学术的独立与自由和研究活动超越党派、群体、地域的利益。
大学的管理、教学和学术应该不受任何宗教、世俗势力的干涉。
学术自由保护和激扬了创造精神和反思精神,不仅意味着探索无禁区,还意味着对不同的甚至对立的思想、见解无所偏袒,知识的真伪、思想的对错不取决于权威,而只能通过自由辩论来呈现。
学术自由还意味着博古通今、学贯中西,激烈精彩的文化交锋促进了学术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创新。
学术自由与思想宽容犹如一币两面,促进了大学的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兼容并蓄的包容性,使大学成为不同思想、信仰、观念得以共存、对话、论争的自由中立平台。
(三)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大学不是权力机关、不是商场,而是追求知识、探索真理、传承文化、塑造人文精神的圣地。
科学精神应该体现在:不能抱着功利性对待知识,而是将不疲倦地探索未知领域自觉化为无穷乐趣的精神;对知识和真理的崇拜而无私地追求、传播知识;不能躬身于世俗权威、宗教利益,坚守客观真理;不主观臆断,不唯我独尊;要有诚实谦虚、有错就改的精神;不能党同伐异,乱打棍子,要尊重、思考和借鉴与自己不同甚至对立的学说和观点。
科学的精神气质应当包含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独创性、合理怀疑性五个方面。
科学精神的目的是求真求实,是人类自由发展、人格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精神因素,与人文精神是统一的。
(四)批判精神、创新精神大学精神还应葆有创新与批判意识,能够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种种思潮进行客观判断、理性反思和价值重构,从而实现对整个社会的引领作用。
大学要不迷信权威和传统、不迷信本本、不人云亦云,能独立理性地思考,批判性地继承传统文化、审视社会价值、反思社会理想;要有质疑精神,对现成理论和学说敢于怀疑和挑战;不墨守陈规,敢于打破原有的束缚,探索新规律、新思路、新方法。
大学精神不是千人一面、僵化统一,而是建立在教育本质和办学规律等普遍共性基础上又自成风格、独树一帜的个性表达,要突出不同历史背景、地域环境、发展历程、社会文化条件下每所大学独特的精神气质和价值定位,应是普遍精神和独特个性的有机统一引下,大学在教学、育人、管理环节,在培养人才。
(五)超越精神从大学演化的过程看,大学历史性地肩负着超越物质欲求和现实需要的信仰教化使命,内在特质上有着精神性的、超乎自然和超越自我的关切,与人的内在需要相契合。
大学不能以社会和市场为指挥棒,沦为市场的附庸甚至奴仆;不能变成生产社会机器的流水线和加工厂,不能当作某些民族罪人升官发财、提升社会地位、谋求权利的阶梯。
教育要有超前性,应以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和人类的进步为理想。
在精神、理想、价值观、信念等方面,走在时代的前列;与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对社会风尚保持理性的抵制;以它对科学精神、人文意识、价值意义世界的追求,提供人类安身立命的关于人的生存意义、生存价值的终极解答,构建一个价值和意义的理想世界。
二、塑造大学精神的途径结合对大学精神内涵的梳理,针对我国大学精神存在的危机,提升大学精神是一项重要的时代课题:(一)明确和深化大学理念深化大学理念是塑造大学精神的关键所在。
大学的功能和目标应该是育人和治学,大学要追求真理和知识,大学教育应重视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知识的机械灌输;不仅是培养人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塑造成一个全面、自由的人。
大学理念的社会本位不能缺失,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从而能为社会的物质繁荣和精神提升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但大学教育对社会的贡献不是狭隘的、具体的、直接的,要有长效的视角和长远的眼光。
大学精神既具有功利性价值,又具有超功利价值,要把两者统一起来。
大学理念要有国际视野。
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使科学、知识、生命、价值、道德的探讨已超越了国界,大学教育各要素之间都在世界范围内加强流动和相通,闭塞、僵死、与国际化相背离的狭隘视野必将给大学发展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因此,大学理念要具有全球的视野和向度,在国际环境中保持开放,用国际化、异质化和多元化的知识体系丰富现有的知识体系和教育理念;用超越自我局限的开阔视野审视世界范围内的大学发展,持前瞻性、发展性的目光实现面向世界、发展自身。
(二)全方位推动人文教育过去由于体系陈旧,内容僵化、空洞,人文教育表层化、形式化,使得各种人文教育往往流于形式。
只有打破旧的人文教育模式,才能使人文教育能够深入、长效、全方位地进行下去。
从“有效教育”的方式方法来看,蔡元培提倡“真善美教育”,陶行知提倡“爱的教育”和“生活教育”,国外更是重视“情感教育”、隐性教育”和“环境教育”等等。
结合国内外的观点和做法,我认为,教育一定要用隐性的熏陶、渗透和感化,才能达到深刻、长效的效果。
为此,我要营造浓厚的人文环境,做到“四个结合”:第一、人文教育与专业课相结合。
把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课分割开的传统做法,既不能发挥更多教师的主体作用,又达不到入脑入心的效果,我们要把人文教育渗透到专业课中去,与专业内容融合贯穿起来,浸润在专业知识中,以发挥更大的潜移默化作用。
第二、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除了宣传、课堂的渗透,还要联系实际,结合政治事件、社会事件、校园事件进行形象、生动的教育,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加强大学生在人文教育中的理解、思考和认知。
第三、主体教育与环境教育、生活教育相结合。
我们要创设、渲染出一个宏观微观相结合的软环境,促使教师与学生在思想和教与学中从封闭走向开放。
充分恰当运用网络、校报讲座、文化沙龙和艺术演出等多种形式,让人文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生活;在师生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体现平等、友爱、高尚、公平、正义的和谐氛围。
第四、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相结合。
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相结合,将有利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增进不同学科之间的渗透,加强专业的横向拓宽和纵向延伸。
塑造通融见识、博雅专精、兼容并蓄的心灵素质,培养果断而富有弹性的决策能力,树立高度的一个大学的好坏,更多的是受到了那个大学的大学精神的大学精神的影响,所以大学精神成了大学软实力的核心,他往往比大学的硬实力更重要,在蔡元培时期的北大,正式由于蔡元培校长“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的指导,使得北大有了一股自由的风,才使得北大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阵地,也才奠定了北大今天的地位,现在的中国大学,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自己的大学精神已经和中国国民的信仰一起被淡化了,但是中国的崛起,中华民族的复兴,必须要求大学软实力的提升,大学也应该找回自己的精神,大学的精神不是他自己所写的那些字,而是在那个大学里的学生和老师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所体现出来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