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台北故宫》纪录理念与审美形态的异同
从受众本位看纪录片《故宫》《台北故宫》的人本精神
从受众本位看纪录片《故宫》《台北故宫》的人本精神作者:马兴家来源:《速读·上旬》2016年第09期摘要:人本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人,本文以《故宫》《台北故宫》为例,采用内容分析和案例研究的方法,从受众的角度对两部纪录片中所体现的人本精神进行探讨。
关键词:纪录片;故宫;台北故宫;人本精神;受众本位电视作为大众传播载体,拥有强势的传播功效,在“快餐化”、娱乐化的模式中,电视纪录片是相对高层次的节目,智利纪录片导演顾滋蔓曾说“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
”在我国,电视纪录片承担着传播国家文化思想观念等任务,担负着普及人文观念的责任。
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和生活理念,对一个国家而言具有纽带和粘合的作用,笔者认为只有真正具备人本精神的纪录片,才可肩负起电视纪录片的职责,才能在市场经济中博得大众的喜爱,长久的电视节目中生存下去。
所谓人本精神,也就是“以人为本”,它的主要内容是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
人本精神又叫做人本思想、人本主义,最早由古罗马西塞罗与格里乌斯提出,指“人性”“人情”以及“万物之灵”。
人本精神强调尊重人的自由、平等,发展人的个性,促进人的全面协调进步,建立以认为核心的价值理念和意识形态是人本精神的实质内涵。
“受众本位就是以普通受众为大众传播的中心,以受众作为传播的出发点和最终的归宿,即从受众的需求出发,以受众的满足为终点。
”大众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指的是人们受心理动机和心理需求驱使,会主动使用大众媒介或其他形式的媒介以满足自己的需求。
人们观看电视基于人们对电视内容的需求和渴望,纪录片无论承载着创作者何种思想理念,最终都是要播给观众看,好的纪录片一定能够满足观众的需要,能够经受市场的考验。
我国历史题材纪录片历来重于说教,形式古板,“我国的纪录片往往口碑很好,但市场反映不佳”。
2005年《故宫》播出,收视率一度超过同期热播电视剧,并获得多个奖项,引发好评高潮,连周兵导演自己都说“没想到这么多年轻观众也喜欢看历史纪录片”。
故宫”题材纪录片的视角转换及价值建构探究
2021在中国的文化语境和国人的集体记忆中,故宫有着辉煌恢弘的建筑风貌,以及至高无上的历史意义。
我国“故宫”纪录片的创作题旨相对统一,试图描摹出六百年沧桑岁月中“看见”与“看不见”的紫禁城,着眼于外物的迁流变幻和民族精神的代代相传,形成“变”与“不变”的错落之感。
自第一部故宫题材纪录片《北京紫禁城》(1962)横空出世以来,关于故宫的纪录影像开始迭代更新。
其中,《紫禁城》(1985)和《故宫》(2005)是两部不得不提的重磅作品。
《紫禁城》开全景式实录故宫之先河,以故宫相关人物、建筑、文物为引,讲述明清两代历史之兴亡。
《故宫》则将故宫作为帝后御花园的至尊、宏阔、神秘渲染到极致,所引史料详实、主线明晰,是精英视角下历史纪录片的集大成之作。
“微纪录”时代的到来,改变了近十年来故宫题材纪录片的叙事视角。
《故宫100——看见看不见的紫禁城》(2012)、《我在故宫修文物》(2016)、《故宫新事》(2017)、《我在故宫六百年》(2020)、《八大作》(2020)等作品,擅于以微言抒大义,网络微纪录片的传播模式被广泛应用于故宫主题上。
其叙述视角由宏观整体,转至微观局部,主题思想更加鲜明,“短、平、快”的观看方式,明显体现出向年轻受众倾斜的意识。
今日的故宫题材纪录片旨在贯通今古,以真实再现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回归到“人”的故事讲述上,重感人文情怀的温度,成功召回了大众文化对纪录片文本的解码意识。
一、想象与实体:时间流逝和历史沉积下的价值建构纪录片《故宫100》曾提到:“紫禁城的建筑之美,不仅在于眼前金碧辉煌的实体,最为深邃的美恰好在于没有建筑的地方。
”这句经典的解说词,恰好照应了历史纪录片创作中的“看见”与“看不见”两个范畴,即实体与想象,实体是承载想象的实物空间,一部优秀的历史纪录片绝不会在实体层次浅尝辄止,而是要用有形的实体勾勒出无形、无边际的民族想象。
而想象最终必然要归附于实体,完成对故宫这一整体概念的现实落地。
故宫建筑的建筑美学与审美
故宫建筑的建筑美学与审美故宫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之一,其建筑美学与审美价值一直为人所称赞与赞美。
它是中国古代皇宫建筑的代表,融合了中国古代建筑与园林艺术的精华,展示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审美观念。
本文将探讨故宫建筑的建筑美学与审美特点,带领读者一起探索这座宏伟建筑的魅力所在。
一、对称与平衡的建筑美学故宫建筑以对称与平衡为核心美学原则,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宫中有宫,院中有院”思想。
它以中轴线为基准,在布局和空间划分上秉持对称与平衡的原则。
例如,宫殿大门的两侧会对称设置雕刻精美的石狮子,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而主殿的两侧会对称摆放石狮,突出了宫殿的威严气势。
这种对称与平衡的布局,赋予了故宫建筑宏伟而庄重的气魄,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古代皇宫建筑的权威和尊贵。
二、韵律与节奏的建筑美学故宫建筑以韵律与节奏的美感为基调,展现了优美的线条、层次和比例。
在故宫的建筑中,每一根柱子、每一个门窗、每一扇屋檐都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安排,使得建筑整体呈现出和谐的韵律感。
这种韵律与节奏的设计,使得故宫建筑看起来非常和谐、流畅,给人一种宁静而庄严的审美体验。
三、色彩与装饰的建筑美学故宫的建筑色彩丰富多样,以黄、红、绿为主色调,充满了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黄色象征着皇室的尊贵和权威,红色象征着吉祥和繁荣,绿色象征着自然与希望。
这些色彩的运用给人一种热烈而活力的感觉,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艺术。
此外,故宫建筑还通过雕花、彩绘和瓦当等细致的装饰,使建筑更加精美细腻,提升了整个建筑的审美价值。
四、寓意与象征的建筑美学故宫建筑中蕴含着丰富的寓意和象征,通过建筑结构和装饰物展示了中国古代皇权神圣与权威的象征意义。
例如,故宫的“九龙壁”就是以龙这个神圣动物作为装饰,体现了皇权的统治与神圣的象征;而庭院中的一株孔雀紧紧抱住了一棵樱花树,则寓意着皇家家族世世代代的繁荣与兴旺。
这些寓意与象征的设计给人以思考和遐想的空间,增加了故宫建筑的艺术层次。
_故宫_台北故宫_纪录理念与审美形态的异同_武新宏
雄浑又带有磁性的男声。 有时冷峻、有时 沧桑、有时恢弘,与《故宫》雄伟的气势、沧 桑的历史,相得益彰。 在审美层面上,《故 宫》用理性、深沉、雄浑的表述语态,引领 受众经历了一次宏大的文明之旅。
而《台北故宫》的叙述角度是近距离 的,叙述者的身份是参与者、见证者。 用了 大量人物采访同期声、现实跟拍,共同寻 访、揭示、见证国宝经历的艰难历程,在这 个过程中, 呈现的是双向的对话与交流。 所以《台北故宫》在展现国宝精美的同时, 更着重于展示当年随国宝一起前往台湾 的考古学家、文物学家以及文化学者对国 宝的保护与情感,表达他们对祖国文化的 坚守、对故土家园的依恋。 因而讲述语气 语态呈现亲切、温婉的风格,采用温和柔 美的女声,仿佛面对面讲故事。 在真实自 然的同期声采访对话中、在解说者平和温 婉的叙述中,一件件看似冰冷、没有生命 的文物,变得温和、灵动起来,幻化出夺目 的光彩;而一个个传奇故事的讲述,让国 宝背后的那些人物变得生动、亲切。 朴实 的画面、自然的讲述,让《台北故宫》透过 纪录的镜头,穿越时空的距离,触动今人 的心扉。
听觉盛宴传递柔美深情。 《台北故宫》 用定制音乐、同期声采访、现场跟拍效果 声、多种乐曲伴音等形式,充分发挥声音 的感染力,打造柔和、亲切的美感。 片头曲 由制作过 《小雨来得正是时候》、《只要你 过得比我好》、《小薇》、《心太软》、《爱江山 更爱美人》的台湾著名作曲家小虫量身定 做,曲名《爱延续》。 柔美、亲切、动人心魂 的旋律,配以同样柔美、深情的歌词,“溪 的美,鱼知道,那流泪倾诉的依赖,难分 离;风的柔,山知道,那留在千年的故事, 难忘记”,充满人性的柔美光辉。 而对重要 见证人、亲历者的采访,同期声、现场声的
纪录理念:叙事与对话
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电 影 理 论 家 达·威 廉 姆 斯 ,以 “新 纪 录 电 影 ”概 括 当 时 的纪录片创作倾向。 电子时代的影像真假 难辨,“新纪录电影”不排斥真实,而是主 张虚构“过去的真实”,多角度接近本质真 实,而不是传统的摹写真实。 1987年 美 国 艾 罗 尔·莫 里 斯 的 《蓝 色 警 戒 线 》、法 国 克 洛 德·莱 兹 曼 的 《证 词 :犹 太 人 大 屠 杀 》是 “新纪录电影”的代表作。 ①传统纪录片 侧 重 对 “现 实 ”的 纪 录 ,比 如 罗 伯 特·弗 拉 哈 迪 的 《北 方 的 纳 努 克 》、约 翰·格 里 尔 逊 的 《 漂 网 渔 船 》 以 及 让·鲁 什 的 《 夏 日 纪 事 》 都 是纪录现实生活的,而新纪录电影则更关 注历史内容。 如果传统纪录重在“展示生 活是怎样的”, 那么新纪录电影则重在揭 示“生活是如何成为这样的”。 取材历史、 主张“虚构”“过去的真实”的新纪录电影, 在美学特征上,大胆使用情景再现,历史 资料、新闻片与现实场景互为交织。 ②而新 纪录电影对于历史的态度,则衍生出偏于 理性客观与偏于感性情感的不同审美形 态。 对于《故宫》、《台北故宫》这样取材历 史文化的新纪录电影纪录片而言,理性与 感性、主观与客观的区别,在于对历史文 化的解读角度与感知距离,在于表述的语 态与身份,从不同的视角、身份出发,采用 不同的语态与语气,则表现出不同的审美 形态与风格。 总体而言,纪录片《故宫》倾
故宫的宝贝--两岸故宫文化创意衍生品比较
《媒介批评《第七辑MEDIA CRITICISM故宫的宝贝两岸故宫文化创意衍生品比较周卓博物馆发展创意设计衍生商品是世界性的趋势,这方面以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最为有名,其在2013年的博物馆衍生品销售额超过了一亿美元。
放眼中国博物馆衍生品市场近年来的发展,以两岸故宫博物院为其代表,各自开发出了一批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又贴近消费者心理的创意产品。
在2013年,北京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销售额达到6亿元人民币,而此年故宫全年的门票收入则为7亿元人民币;同一年的台北“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销售额为10亿新台币,而门票收入近5亿新台币。
到了2015年,北京故宫文创产品销售额达到了10亿元人民币,超过当年的门票收入近2亿元人民币。
可见,两岸故宫博物院的门票收入已不成为其主要收入来源。
本文将通过对两岸故宫在文创产品开发中各类要素的比较,分析和总结较早对博物馆文物进行创意商品开发、已成文化产业规模的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发展经验和思路,以期为以北京故宫博物院为代表的大陆博物馆集群在新的经济社会环境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参考路径模式。
〔第七辑)108一、两岸故宫博物院文化创意衍生品开发现状比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文化商品”定义为:由个人或群体的创意所得来的结果,并可以传达意义、符号与生活方式的消费品。
包括出版物、音乐、艺术成品、影像与照片、广播、电视与游戏产品。
而博物馆文化商品可理解为基于博物馆藏品、展览、建筑等资源的精神内容,经由创意开发出的精神或准精神产品,其具有多种物质形式,除了产品本身的实用功能外,提供给消费者的更多是其包含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意义。
相对于具有收藏保值价值而昂贵稀有的艺术品和文物,艺术衍生品则作为具有符号消费意义的“日常艺术品”进入普通大众视野。
艺术衍生品的消费并未带有过多的目的性以期达到升值,而是审美的喜好和对艺术品文化价值的认可。
在这个意义上,两岸故宫开发的艺术衍生品,具备了多种形式和消费意义,大致可将其分为三类,即典藏复制品、出版品、创意设计品。
《台北故宫》观后感
《台北故宫》观后感的美,鱼知道那流泪倾诉的依赖难分离风的柔,山知道那留在千年的故事难忘记想到梦里都会笑期待看见你的好感谢天都知道我心里的想要看似漫长的等待却是永恒的未来你的出现将是我幸福开始的骄傲Here I'mTo Be Together伸出手我就想拥抱Here I'mTo Be Together秋去冬梅开雪地春后夏夜望月星爱延续一个唯美的主题歌式片头,让人很难与一部文史纪录片联系起来。
历时2年多的拍摄,12集的篇幅,让海峡两岸同胞对台北故宫博物院有了更深的了解。
此前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曾经做过一期台北故宫的专题,由于西方人对中国文化了解不深,他们很难阐释出中华文明的深邃,因此拍摄时更侧重台北故宫如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保护和研究文物。
而《走遍中国》台湾系列中尽管专门给台北故宫留了一集,但由于篇幅所限,很难将这个有着65万件国之瑰宝容量,号称世界五大博物馆之一的庞然大物完整的展示给我们。
《台北故宫》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作为文化的载体,文物承载了海峡两岸交流的桥梁。
它不仅仅是一部文史纪录片,从细腻的解说词中无处不散发着一种心照不宣的惆怅与期盼。
《台北故宫》每一集都像是在讲一个故事,多以一两个人物作为主线展开,拍摄取景不仅仅局限在台北,穿插以北京故宫的原摆设地、以及文物的创作地、发现地等等,或由一部电影、一条新闻为线索展开,讲述台北故宫各个历史时期的故事。
在呈现和深度解读藏于台北故宫的珍贵文物同时也向人们揭示当年那次史无前例的文物大迁徙的真实过程。
记得我第一次知道海峡对岸的台北也有一座故宫是在初中历史课上,每当老师介绍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成就时,总是会提到这些作品现在的藏身之所——台北故宫博物院。
遥远而神秘的台北故宫,从那时起就成了我心中向往的“圣地”。
三希堂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北宋汝窑的21件天青瓷,巧夺天工的翠玉白菜,无一不是梦寐得见的国宝。
我想和我有一样情结的人一定不在少数,去年首航团里就有这样一位老教授。
纪录片《故宫》拍摄手法
文学院0905班学号:2009101020509 桂保定对比两种故宫藏玉纪录片制作手法最近,在新闻摄影老师的引导下欣赏了内地和台北分别拍摄的纪录片《故宫》中的藏玉这一集。
在对这两种不同的作品做了深入观察和分析之后,对其拍摄手法进行了比较。
个人认为在其制作手法上主要有以下就几点不同特色。
一、从纪录片内容来看内地《故宫》在介绍故宫藏玉时以玉器及宫廷建筑为主体。
且更加注重的是对于历史事件的重现,通过对玉器相应时代的相关故事的讲述,向观众传达玉器制作缘由及其价值的信息带有浓厚的故事性和揭秘色彩。
《台北故宫》则单独以馆内玉器为主要对象。
在介绍玉器时更加注重历史的延续性。
对玉的讲解不仅仅只是停留在历史时间的表述上,同时也向观众解读了最新相关事件。
二、从运用语言风格上来看内地《故宫》的讲解员是一位男士,以其富有磁性的深邃声音向观众细细道来,传达的是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及深厚的文化底蕴。
给人一种庄严肃穆之感。
《台北故宫》的女讲解员则以母亲般的温柔之声和接近生活交流的对话语态来传达信息,温婉的语调与温润的玉器同时呈现,亲切自然地视听结合,给人以感官和听觉的享受。
三、从光线采用上来看内地《故宫》在建筑物这一主体上主要采用明亮与昏暗光线交错呈现,光线亮度的加强表现了整个故宫建筑群的大气,而随着光线的变暗,则表现出皇家宫殿的权力的象征色彩。
在表现玉器这一主体时,光线则明暗有致,突出玉的晶莹剔透之美。
而《台北故宫》的拍摄内容则主要是呈现玉器的精美和历史价值,与作为主体,因而为表现玉器的唯美,在光线的采用上比较注重光线的亮度和质感,主要运用温润柔和的光线表现出玉器的历史感和饱满质感。
四、从拍摄手法来看(1)片头内地《故宫》的拍摄,开篇以高大威严的紫荆城中象征至高无上权力的金銮殿慢慢拉出,表现时间的沉淀;进入参观人群则表现现代人对历史的尊重和探求。
《台北故宫》片头则用水墨画和古文字为背景,将古玉同水墨画有机结合。
同时,以古典中国风歌曲《爱延续》为背景音乐,给人一种深沉悠远的意境;然后,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奖牌设计引出玉器这一主体。
纪录片《故宫》影评集
纪录片《故宫》影评集永远的故宫——评纪录片《故宫》《永远的故宫》是大型纪录片《故宫》的最后一集,本集重点描述了近代故宫的风云变幻,本集多用新旧史料结合的方法,把历史与现代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折射出故宫自新中国以来的全貌。
在表现故宫历史厚重感上,编导多采用文字史料、影像资料的多重结合和静止拍摄表现时间流逝,在描述建国初的故宫博物院时,编导跟随着一位老故宫员工的脚步,全貌细心的再现了当年刚建国时的故宫博物院,而在时间的推移上导演把镜头固定在紫禁城的西北角楼上,用这个固定场景配上四季的变化来诠释时光的流逝,同样的手法,在对太和殿360°的大摇时流云的快速移动也巧妙的反映了时光的更迭,在无形中增加了故宫的历史厚重感。
千百年的故宫,我们依旧有许多的不解,在对故宫有新的发现时,编导采用跟进的办法,全面的让观众了解事态的发展过程,在对每一件发现的物体上编导都用特写来完成,为的是让观众全面细致的了解到故宫每一个新的发现点,在本集中集中讲述了故宫翻修中的三次发现,而每次的新发现编导都用讲解和现场同期声的方法表现。
故宫的翻修一切都是在诠释故宫的重要历史价值。
本集的大背景设置在了故宫翻修中,在对太和殿的拍摄上,编导高度还原了太和殿地砖的制造过程,而在太和殿中经历了四百多年的地砖依旧如新。
而在拍摄倦勤斋的通景画时,编导先是用特写拍摄局部,然后拉至全景拍出翻新后焕然一新的通景画,而对故宫翻新时象对宫门做“地仗”,用金铂贴龙时的过程,编导通过讲解与跟拍的方法,使观众感受到故宫是那样的富丽堂皇。
永远的故宫,百年的文化流传。
故宫不仅仅是中国人的故宫,它同样属于全世界,在对故宫的维修过程中,编导特意对每一位参与故宫维修的外国人都进行了跟拍,如对倦勤斋房顶上的通景画翻新过程中编导一直跟拍一名美国文物修复专家,从他的视角反映出中国古文化的特点,而在最后结尾时,太和殿前的全方位大摇最能体现故宫文化的长远,在太和殿前导演用一个摇镜头拍摄来自不同国家的游客,他们都面朝一个方向,那就是故宫,而在同期声上听到游客说的最多的也还是故宫二字。
历史文献纪录片《故宫》赏析
一、历史文献纪录片中的故事化叙述手法在我国,纪录片最早的形式是新闻纪录片,是新闻的一种样式,题材要有新闻性,要真实典型,注重宣传意义和教育意义。
随着纪录片创作的不断发展,故事化叙说手法不仅成了纪录片满足观众需求的一种方式,而且成为其内在发展趋势。
《故宫》总导演周兵在《总导演寄语》中对故事化有明确的要求:“要有具有悬念的好看的故事,还要包含对人物的命运、情感、性格的挖掘和展现。
对已知史实一定要有全新的发现,要善于在节目的叙事中发现和放大历史问题的疑点和争议点。
”当然,纪录片的戏剧性受制于真实性的要求,不能编造任何情节,所谓故事化叙述手法也只能在真实性要求的框架范围内,深入挖掘历史故事中蕴涵的戏剧性元素,然后以故事化的方式将它表现出来。
《故宫书画》这一集就很好地体现了历史文献纪录片对故事性元素的挖掘,其故事化叙述手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挖掘历史事件背后未曾披露的情节和鲜为人知的故事。
许多历史事件背后,都隐含着鲜为人知的故事和细节。
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历史无法向社会展示其全部真相,观众对历史的理解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故宫书画》中,披露了大量的鲜为人知的故事和细节。
比如康熙皇帝时期的汉族文臣高士奇,此人深得皇帝信任,但他在进献书画的时候居然冒着灭族的危险欺骗皇帝,把珍贵书画真迹留在自己的手中,用赝品孝敬皇帝。
这种异乎寻常的大胆行为被他本人所著的《江村消夏录》和《江村书画目》永远地留在历史上。
再比如观众可能都知道隋炀帝的残暴,但同样是这个残暴皇帝,酿成了一次中国书画史上的大劫难:一千三百多年前,隋炀帝沿运河下扬州,东都洛阳收藏的名贵书画随船而行,不料半途船只倾覆,珍贵书画大半落水。
《故宫书画》中披露的故事和细节不胜枚举,有《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的前因后果、乾隆皇帝鉴赏书画的笑谈、雍正皇帝喜好行乐图、明朝太监冯保和《清明上河图》、溥仪偷盗书画,等等。
这些,都增加了作品的观赏性。
2.突出历史故事中的矛盾冲突。
后纪录时代的纪录片——观大型纪录片《故宫》有感
《 故宫 》 最值得 期待 的地 方 。从叙 事的整体 结构上
来看 , 故宫> 《 的叙事逻辑相当清晰。它层层递进 ,
层层深入 。第 一集讲皇 宫 的建设 , 第二集讲 皇宫的 建筑 , 三至 五集 开始 进入 皇 宫 的历 史 , 七八 集讲 六
述皇 宫的收藏 , 十至十二 集 由故宫 而至博 物院。 它 将 历时性 的 时 间发展 和 共 时性 的空 间展 开结 合在
着 重于 线索 的完整清 晰 , 而是 以集 中并跳 跃的手段 来展开 。 它将几 个关键 的时段和 场景分置 在不 同的 节奏点 上 , 以设置 的叙述 逻辑 将其联 系成 整体 。比
颗流 星划 着灿烂 的光 芒从天 而降开 始 ,在光与 影 富有创造性 的
表现 力下 , 一座伟 大 的宫殿在 中国北方 的平原 上拔 地 而起 。 也是在
的支 持下得 到 了凸显 。奇观 性的好 莱坞式 手法 在纪录 片 中大量使
如在 第五 集 《 国之 问 》 , 家 中 主要 讲 皇室 的婚 庆 生 育 与国家政治 之间 的联 系 。 要的叙述 点有皇 帝的 主
选 秀和新 婚 、 帝起 居的 养心殿 、 皇 皇帝如 何 召幸嫔
用, 宣告 了传统 纪实 主义理 论 阐释 力 的萎缩与 对实践 指导 的缺席 ,
维普资讯
妃、 皇帝 的继承人 与没 有后 人 的皇室 。这几 部分 相对 独立 , 它们 之
L  ̄ 在 < 事屋 脊 > Li 盛 : l 一集 的开头 就是 这样 变 幻的黑
间的过渡 主要依 靠技 术手段 。 这使得 < 宫 > 观众 某种碎 片化 的 故 给 感 觉。在 具体 每集 之 中的叙 事安 排上 ,戏剧 化 的结构 方式 非常 明 显, 主要 运用 了这几种 手段 : 一 , 事逻 辑 下将 富有故 事性 、 其 在叙 戏 剧性 的人和事植 入 其 中。在 < 故宫 书画 》 , 导除 了将较 少 的时 里 编 间 用于面上 的铺陈介 绍 之外 , 用了四个 戏剧性 的故 事 了书画 使 为
纪录片《台北故宫》传播特色分析
纪录片《台北故宫》传播特色分析作者:周晨来源:《今传媒》2009年第06期2009年春节前一个并不属于黄金时段播出的纪录片《台北故宫》,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与喜爱,各大网站也因此展开了持久热烈的讨论。
今年2月,这部纪录片在央视10套重播时收视率仍居高不下,成为一个具有广泛话题意义的事件。
本文认为,《台北故宫》成功地利用了传播学的“受众中心论”,即将传播系统的诸要素——传播内容、受众、反馈、效果、环境及传播活动均以受众为中心,故而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一、故事化的“使用与满足模式”卡茨等人在1974年论述了对媒介使用与满足进行调查研究的基本逻辑:“具有社会和心理根源的需求,引起期望,即大众媒介和其它信源(的期望),它导致媒介披露的不同形式(或从事其它活动),结果是需求的满足,和其它或许大都是无意的结果。
①”受众中心论的实质就是传播活动要以满足受众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传播受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和信息,反映他们的呼声、愿望和要求②。
纪录片《台北故宫》的副题是《故宫国宝在台北》,这个组合就包含了故事的结构、节奏,决定了它的跌宕起伏、张弛有序:讲述了一段人与物的传奇,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
它是我们这个民族特有的一则故事,在世界的其他地方再也找不出类似的传说。
就像当年台湾解禁之初看大陆影片无论内容如何只要听到乡音就激动地嚎啕大哭一样,60年的隔离与遥望,大陆同胞太需要了解台北故宫的一切珍宝和国宝后鲜为人知的文物流迁史,更需要了解那一代人对于中华瑰宝的拳拳守望和赤子之心。
纪录片《台北故宫》就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台北故宫》这部纪录片,仿佛带观众走进了一个奇幻的世界,从青铜到玉器,从玉器到文献,同时还讲述了那群护送故宫文物的守望者的故事,将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很细节很深入地还原给观众。
现代人对历史的感悟,最能产生共鸣、最能感到激动的文学样式是什么?是故事。
是蕴含在故事里的或欣喜或悲切或高亢或低回的场面。
这些经典场面令人感慨唏嘘、荡气回肠。
对《故宫博物院》的美学分析
对《故宫博物院》的美学分析
故宫博物院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宝库,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式建筑之一。
故宫博物院以宫殿,庙宇,园林,陵墓和景观元素为基础,以贯穿其中的文化历史为依据,将其历史,文化和审美特色构成整体,形成具有独特美学气质的独特美学。
首先,建筑美学是故宫博物院的主要美学元素,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宫殿式建筑,其建筑风格源于清代统治时期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以高大的楼宇体系、高大的宫殿、宽敞的广场、雕刻地面等组成而具备丰富的审美特征。
传统的中国园林也是故宫博物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廊桥、花园、假山、水池等元素为主要特征,由鸟瞰图和模型来展现由文化、历史和美学组成的集体形象。
其次,审美艺术是故宫博物院的另一个重要美学元素。
故宫博物院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在宫殿内部也有着丰富多样的审美艺术,例如:精美的屏风雕刻,丰富多彩的涂料画,精细的家具设计和装饰,以及丰富多彩的宫殿装饰。
这些审美艺术的融合,将宫殿的空间美学提升到一个新的维度,使故宫博物院更具有华丽的审美气质。
最后,文化历史是故宫博物院最重要的美学元素。
故宫博物院从抗金战争到宫殿文化,从建筑艺术到家具装饰,从上朝到太平天国,从封建社会到共产主义时代,文化历史陪伴着故宫博物院的形成和发展,为其美学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其拥有独特的审美氛围。
总之,故宫博物院以其建筑,园林,审美艺术,文化历史等多维度的美学元素,形成一个独特的美学氛围,使其成为中国古代历史文
化的宝库,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色。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故宫博物院在提升社会文化素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为世界其他各国的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纪录片《台北故宫》影评
纪录片《台北故宫》影评一向喜欢看纪录片,特别是国家地理。
在我看来,百科知识的丰富会不断地拓宽人的思路和眼界,特别是当你困顿于一处无法旅游时,要感谢那些扛着摄像机的人们把万千世界都记录了下来,我们这些人可以在影像的流动里,稍稍安慰一下自己无法去跋涉的心灵。
纪录片《故宫》曾创下颇高的收视率,在国内掀起了纪录片热潮。
作为建筑,故宫只有一座,在北京,而故宫博物院却有两个,这另一个就是台北故宫,当年大批国宝颠沛流离、历经劫难最终去到台湾,自此便成了国人心中的痛。
好在世易时移,现在,这些传世珍宝对大陆人来说已不再那么遥不可及了。
有感于此,央视联合台湾拍摄了《故宫》的姊妹篇《台北故宫》,这是一部制作水平上乘,值得我们收藏的经典纪录片,本身的价值也是厚重的,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单纯纪录片范畴。
二十世纪的三、四十年代,为躲避日本侵略的战火,故宫博物院中的一部分珍贵文物迁出,几经辗转后迁往台湾。
为了保存和展示从北京故宫博物院迁台的文物,1965年,在台北建造了一座现代化的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
它收藏的文物珍品90%以上来源于北京的故宫博物院。
台北故宫的文物自从1948年迁台后,祖国大陆老百姓就很少有人见到过,然而这批文物在国际上的影响却非常大。
台北故宫的珍藏不是简简单单的文物,其中还蕴藏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文化、艺术和哲学。
纪录片《台北故宫》共分十二集,分别是国宝迁台、北沟烟雨、青铜记忆、釉彩千年、瓷中繁花、玉润光华、巧夺天工、翰墨风雅·上、翰墨风雅·下、云山深处、传世珍籍和承开古今。
内容涉及历史和当代,重在展现中国上下五千年来人类文明的发展,以及历史文化的流迁。
台北故宫保存着中国历代帝王数百年来苦心积聚的千年艺术珍宝,是整个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缩影。
《台北故宫》告诉给你的不仅仅是一些故事,一些情感,还有一声感叹和很多的期待。
它将要完成两项重要使命——一是呈现和深度解读藏于台北故宫的珍贵文物;二是要向人们揭示当年那次史无前例的文物大迁徙的真实过程。
北京故宫博物院与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文物赏析
北京故宫博物院与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文物赏析中国有两个故宫博物院,一个在北京,一个在台北。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为躲避日本侵略的战火,北京故宫博物院中的一部分珍贵文物迁出,几经辗转,1948年迁往台湾。
于是就有了台北故宫博物院,其文物珍品中,有90%来源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两大故宫博物院,谁的国宝多?这个问题见仁见智。
我们将两者做一个对比,请各位看官自己判断吧!北京故宫博物院建立于1925年10月10日,位于北京故宫紫禁城内,是在明、清两代皇宫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综合性博物馆,其文物收藏主要来源于清代宫中旧藏。
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
据统计,北京故宫现有藏品1807558件,其中珍贵文物1684490件。
台北故宫博物院又称台北故宫、中山博物院,建造于1962年,1965年夏落成。
藏品多来自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和国立北平图书馆,原为北京故宫、沈阳故宫、避暑山庄、颐和园、静宜园和国子监等处的皇家旧藏。
台北故宫博物院占地总面积约16公顷,为仿造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主体建筑共4层,白墙绿瓦,正院呈梅花形。
据统计,现有藏品696344件。
青铜器北京故宫博物院:亚酗方尊、莲鹤方壶亚酗方尊,高45.5厘米,宽38厘米,口径33.6×33.4厘米,重21.5千克。
尊方形,侈口,肩上四角各饰一象首,象首间夹饰兽头,颈、腹、足均饰八条棱脊。
兽面纹和夔纹是其主体纹饰,以雷纹作地。
口内侧铸铭文2行9字:亚(音酗)者(音司)以大子尊彞。
莲鹤方壶,高122厘米,宽54厘米,重64千克。
方壶形体巨大,双层镂雕莲瓣盖上立有一只展翅欲飞、引颈高吭的仙鹤。
镂空的双龙耳较大,上出器口,下及器腹。
壶体四面以蟠龙纹为主体纹饰,并在腹部四角各铸一飞龙,圈足下以两只伏虎承器。
台北故宫博物院:毛公鼎、散氏盘毛公鼎,西周晚期毛公所铸青铜器,鼎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
从“大气磅礴”到“婉约清丽”——纪录片《故宫》与《台北故宫》风格衍变分析
从“大气磅礴”到“婉约清丽”——纪录片《故宫》与《台
北故宫》风格衍变分析
陈瑾
【期刊名称】《现代视听》
【年(卷),期】2012(000)002
【摘要】2005年,中央电视台隆重推出历史人文巨作《故宫》,3年之后又推出其"姊妹篇"《台北故宫》。
这两部历史题材巨作迥异于之前纪录片的风格和理念,呈现出纪录片创作中的一种新趋势。
而这两部"姊妹篇",在各自拍摄理念和呈现风格上,
各具特点,却又不乏联系。
本文试从这两部纪录片的视听语言、技术、叙事、意象、配乐等角度分析其风格衍变的过程。
【总页数】3页(P48-50)
【作者】陈瑾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52
【相关文献】
1.纪录片《台北故宫》传播特色分析 [J], 周晨;
2.纪录片《台北故宫》传播特色分析 [J], 周晨
3.从“大气磅礴”到“婉约清丽”——纪录片《故宫》与《台北故宫》风格衍变分析 [J], 陈瑾
4.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叙述特点——以纪录片《台北故宫》为例 [J], 刘红平; 胡明华
5.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叙述特点——以纪录片《台北故宫》为例 [J], 刘红平; 胡明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故宫论文:浅析历史纪录片表达方式的创新模式
故宫论文:浅析历史纪录片表达方式的创新模式摘要:2009年伊始,12集电视纪录片《台北故宫》在央视一套的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反响。
纪录片通过深度解读藏于台北故宫的珍贵文物,向世人揭示抗战期间和1948年史无前例的文物大迁徙的真实过程。
有专家认为,该纪录片之所以获得观众的认可,与其改变了之前《故宫》等作品的大气磅礴、纵横捭阖,独辟蹊径地开创了一种温婉的历史叙述方式是密不可分的。
关键词:故宫;台北故宫;纪录片同样是总导演周兵的作品,《台北故宫》与《故宫》是完全不同的风格。
《台北故宫》用温婉的方式叙述历史,改变了历史纪录片拍摄的常规模式,丰富了历史纪录片的表达方式,很值得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历史纪录片叙述方式的创新与突破在纪录片《台北故宫》中,拍摄者将与台北故宫文物有关的人物作为叙述的切入点,这样就使得观众在关注文物命运的同时,感悟与文物生死攸关的诸多人物的命运,了解史实背后那种平凡人的情感宣泄。
例如:第一集《国宝迁台》的线索人物就是时任国民党教育部政务次长的文物迁台总负责人杭立武;而第二集《北沟烟雨》的主人公则是一直陪伴着这批国宝文物的负责人庄严之子庄灵;第三集《青铜记忆》的主人公是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第五集《瓷中繁花》的主人公是台北故宫器物处副研究员廖宝秀;第九集《翰墨风雅(下)》的主人公则是台北故宫博物院前院长秦孝仪先生。
事实上,以人物为线索的叙述方式并不是《台北故宫》的首创,但是它将人物的命运曲折与时代的大背景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让人们有了一种点面结合、纵深穿插的历史感。
纪录片所想要表达的并不是让观众看到什么或者学到什么,而是感到了什么。
这一点在第五集《瓷中繁花》中也得到了很充分的体现。
《瓷中繁花》首尾呼应的是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描绘台北故宫所在地——台北外双溪的诗:“村落外有一座不太高的山,一带禾田都尽收眼底……小山之外还有好几叠山峰,在夕阳的返照下幻出一片淡索的霞光,一个人若是一生都能过着这样的生活,真该心满意足了。
用美的形态赏析故宫
用美的形态赏析故宫古语有云:“夫美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里里外外皆均衡妥帖,方为“美”。
对称即是这样的美。
从古至今,中国人一直追求着对称美学,对称的飞檐翘角红墙黄瓦,对称的诗词歌赋丽句华章,从建筑到服饰,从形式到思想,无一不展现着对称的美。
对称,是一种庄重的沉稳美“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种天人合一的中庸思想,一直恪守于中国人的骨子里。
建筑师梁思成曾说过:“中国建筑,其所最注重者,乃主要中线之成立。
无论东方、西方,再没有一个民族对中轴对称线如此钟爱与恪守。
”站在景山最高处,故宫就从眼前铺展开来:金黄的宫殿、朱红的城墙,汉白玉的阶、琉璃瓦的顶......沿着一条子午线对称分布,壮美有序、和谐庄严,映衬着蓝天白云,宛如东方仙境,再往远眺,一线贯穿的对称风格,撑起了整座北京城。
对称,是古代皇城的基因,更是整个中国的基因。
沿着这条对称轴走进中国,从皇城宫苑到普通民宅,从群体建筑的规划到一户一室的布局,从轩榭廊舫,到厅堂馆斋......随处可见的都是对称。
对称的美,是从心底时生出的庄重与大气。
如天地万物般,对称让一切均衡有序,给予人庄重与谐和之美。
对称,是一种圆满的静谧美对称的美,不仅含有美学理念,还有东方和谐之美蕴。
俗话说:好事成双。
在整个中国文化中,成双都具有完满、和谐的寓意。
因此,对称的美,亦是圆满吉祥的美。
耳饰,总是一对,在两耳间轻轻摇曳,既有照应,又是独立。
器物上的纹样,最喜对称,仿佛无限的循环。
诗词歌赋里,总是成双成对的出现,“天对地、日对月、楼对阁、晚照对晴空……”每一个对仗,都是世人对圆满的追求,对阴阳平衡的追求。
对称之美,是世人对圆满美好的祝愿和期许。
没有哪个民族,能像中国人这样喜欢对称。
对称之美,透露着的是中国人对天地万物的秩序感,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的艺术美学,更是中国人对圆满和谐的追求。
对称,是一种君子的循礼美对称的美,是一种精神境界的追求。
书画珍品大对决:北京故宫VS台北故宫
书画珍品大对决:北京故宫VS台北故宫北京故宫北京故宫现藏书画15.7万余件,其中绘画5.3492万件、书法7.5035万件、碑帖2.856万件。
据“台北故宫”官网,其现藏书画总计1万余件,其中绘画6532件、书法3644件,相关的法帖490件、拓片896件、丝绣308件、成扇1880件。
目前,“台北故宫”收藏的书画中,有来自北京故宫的文物6807件。
两岸的书画收藏,荟萃了中国法书墨迹及绘画作品的精华,有相当多的名迹巨品,互为补充,完整地反映了中国书法史、绘画史的发展历程。
如“台北故宫”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与北京故宫的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合为乾隆皇帝所称的“三希”。
许多互有关联的书画分藏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例如郎世宁《十骏图》,5幅藏于北京故宫,5幅藏于“台北故宫”。
台北故宫台北故宫的书画收藏在数量上远逊于北京故宫,不过早期作品(元以前)较多,尤以两宋书画收藏丰富著称。
唐代李思训《江帆楼阁图》、李昭道《春山行旅图》等是“台北故宫”最早的山水画藏品。
五代江南水墨画派至北宋的北方山水画派,是“台北故宫”最具有完整性的早期绘画藏品,有许多都是大幅巨制。
江南水墨画派董源《龙宿郊民图》、巨然《秋山问道图》、《层岩丛树图》等,以及五代北方大山大水的精品如五代荆浩《匡庐图》、关仝《关山行旅图》等,较为完整地反映了五代绘画的不同面貌。
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燕文贵《溪山楼观图》、郭熙《早春图》、李唐《万壑松风图》等是北方山水画派进一步的发展。
还有一批北方山水画派的宋代佚名高头大卷,如《寒林楼观图》、《江帆山市图》等。
金代武元直《赤壁图》则尤为学界关注。
马远《雪滩双鹭图》、夏珪《溪山清远》、刘松年的山水册页等,均与北京故宫的“南宋四大家”藏品互为补充。
唐《明皇幸蜀图》(藏于“台北故宫”)“台北故宫”的人物画略次于其山水画藏品。
庋藏山水与人物结合的佳作,如唐人《明皇幸蜀图》、南唐赵幹《江行初雪图》等。
纪录片《故宫》作品综论
纪录片《故宫》作品综论纪录片《故宫》作品综论中央电视台和故宫博物院合作拍摄的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故宫》,拍摄时间长达三年,是迄今为止中国投资最大、制作最精的纪录片。
原来对故宫的拍摄仅仅停留在旅游线路的介绍,或者只是建筑知识的点滴反映,广大观众对故宫还是陌生的,一知半解的。
而现在的《故宫》则是第一部对世界上最大的皇宫立体式展现的纪录片,在主题、题材和表现手法上,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堪称纪录片的经典之作。
《故宫》是一部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央视已经播出的只是精华版,只有12集,每集50分钟,本课就是其中的第七集《故宫书画》。
据了解,百集系列的《故宫》正在制作当中。
《故宫》采用主题式结构,分别从建筑历史、功能使用、馆藏文物和从皇宫到博物院的历史转变四个部分对故宫六百多年的历史进行立体式的介绍。
纪录片采用以物说史的方式,向观众全景式地介绍了故宫建立的历史背景、建设过程、修缮历程和近代历史性的转变,突出介绍了故宫的功能用途和馆藏文物,以厚实凝重的历史沉淀打造了一场中华文明的盛宴。
对共同的历史经历的认识和认同,从而产生一种历史意识,是一个民族团结和联合的纽带。
建构这种历史意识,是历史文献片当仁不让的使命。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今天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步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但是历史不可以忘记,文明更需要传播。
悠久的历史是今天最好的镜子,厚重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故宫是一段中国历史的见证,故宫的馆藏文物更是体现古老的华夏民族心灵的活化石。
历史文献纪录片《故宫》,揭开了故宫神秘的面纱,观众看到了古老、真实、宏伟、博大的建筑群,看到了大量的神秘而又价值连城的文物瑰宝,了解了宫殿里面、文物背后真实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
在这里,历史是形象的,是真实的,也是凝重的,通过电视声像结合的传播手段,让观众接受了一次知识的普及、文明的洗礼、灵魂的震撼。
在这里,巧夺天工的建筑、灿烂文明的见证足以激起每一个华夏儿女的民族自豪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世 纪9 年代 初 期 . 国 电影 理 论 家 0 0 美 达 ・ 廉 姆 斯 . “ 纪 录 电影 ” 括 当 时 威 以 新 概
的 纪 录 片创 作倾 向 。 电子 时 代 的影 像 真 假 难 辨 , 新 纪 录 电 影 ” 排 斥 真 实 , 是 主 “ 不 而
自2 0 年 1 1 日起 .中 央 电 视 台综 09 月 2
向 于 远 距 离 、理 性 的宏 大 叙 事 , 台 北 故 《
宫 》 倾 向 于近 距 离 、 性 的 心灵 对 话 。 则 感 远 距 离审视 与近男 声 。有 时 冷 峻 、 时 有
念 、 录 手 法 、 美 形 态 等 方 面 , 露 出 创 纪 审 流
作 者革 新 求 变 的探 索 轨 迹 与 印痕 。
纪 录理 念 : 事 与对 话 叙
2 位 皇 帝 临 朝 为政 与 日常 生 活 的 地方 , 4 既 权威 又神 秘 。所 以纪 录 片 《 宫 》 采 用 一 故 , 种远 距 离 、 景式 、 角 度 、 体 化 的 拍 摄 全 多 立
个 过 程 中 ,呈 现 的是 双 向的 对 话 与交 流 。 所以《 台北 故 宫 》 在展 现 国宝 精美 的 同时 , 更 着 重 于 展 示 当年 随 国 宝 一 起 前 往 台 湾 的 考 古学 家 、 物 学 家 以及 文 化 学 者对 国 文 宝 的 保护 与情 感 , 表达 他 们 对 祖 国 文化 的 坚 守 、 故 土 家 园 的依 恋 。 因而 讲述 语 气 对
张 虚 构 “ 去 的 真 实 ” 多 角 度 接 近 本 质 真 过 ,
方式 , 故 宫 的宏 伟 气 势 、 煌 仪 态 、 秘 把 辉 神
威 严 呈 现 出 来 , 拍 摄 过 影 视 大 片《 雄 》 用 英
的摄 影 师 , 心 设 计 出 每 一 个 镜 头 , 最 精 用
先 进 的高 清 设 备拍 摄 出精 美 的画 面 , 艺 用 术 的 布 光 勾 画 出历 史 曾有 的 身 影 , 有 全 具
面 、 体 、 威 的品 格 , 立 权 呈现 庄 严 、 伟 、 宏 壮
丽 的 美感 。宏 大 的 叙 事 , 造 出《 宫 》 营 故 浓 厚 的 艺 术 氛 围 。 而 《 北 故 宫 》 肩 负 着 台 则 向世 人 揭 示 当 年 史 无 前 例 文 物 大 迁 徙 的 真 实 过 程 的使 命 .表 达 重 心 不 是 台 北 故
宫 的 建 筑 ,而 是 历 经 磨 难 的 国 宝 文 物 以
美 的女 声 , 佛 面 对 面 讲故 事 。在 真 实 自 仿
然 的 同期 声 采访 对 话 中 、 在解 说 者 平 和 温
婉 的 叙 述 中 , 件 件 看 似 冰 冷 、 有 生命 一 没 的 文 物 , 得 温 和 、 动 起 来 . 化 出夺 目 变 灵 幻 的 光 彩 ; 一 个 个 传 奇 故 事 的讲 述 . 国 而 让 宝 背后 的那 些 人 物 变 得 生动 、 切 。朴 实 亲 的画面 、 自然 的 讲 述 , 《 北 故 宫 》 过 让 台 透
月 问 世 的 同样 1集 的 纪 录 片 《 宫 》 比 , 2 故 相
二 者之 间有 关 联 也 有 明 显 不 同 , 纪 录 理 在
而《 台北 故 宫 》 叙 述 角 度 是 近 距 离 的 的 , 述 者 的身 份 是参 与者 、 证 者 用 了 叙 见
大 量 人 物 采 访 同 期 声 、 实 跟 拍 , 同 寻 现 共 访 、 示 、 证 国宝 经 历 的艰 难 历 程 . 这 揭 见 在
巳^ AZ - 厂 t AO ̄. E 2 1 ・ ( I - _ - i r l - 0 0 4 下半月 )
《 宫 、 北 宫纪 理 审 形 的 同 故 》 台 故 》 录 念与 美 态 异 《
口 武 新 宏 倪 若 花
摘 要 :0 9 1 2 1 集 电视 纪 录 片 《 2 0 年 月1 日, 2 台北 故 宫》 经 问世 , 引起 广 泛 关 注 。本 文 以《 宫 》 《 一 便 故 、 台北
是 世 界 上 现 存 最 大 最 完 整 的 古 代 宫 殿 建 筑群 . 也是 中 国最 大 的古 代 文 化艺 术博 物 馆 . 淀 了漫 长 厚 重 的 文 化诉 说 和生 命 智 积 慧 . 深广 的 内涵 . 为 中华 民族 文 化 、 以 成 艺
术 和 社 会 、 史 的里 程 碑 。故 宫 也 是 明清 历
故 宫 》 文本 进 行 比 较 , 纪 录理 念 、 录手 法 、 美形 态的 衍 变 , 为 从 纪 审 解析 纪录 片《 宫》 台北 故 宫 》 呈 现 故 与《 所
的 不 同纪 录理 念 与 审 美形 态 , 以及 对 纪 录 片创 作 的影 响 。
关键词 : 录理 念 纪
《 宫》 《 故 台北 故 宫》 审 美衍 变
合 频 道 每 晚 播 出 的 1集 电视 纪 录 片 《 2 台北
故宫》 ,犹 如 料 峭 早 春 中一 股 清 新 温 婉 的 春风 , 给人 带 来 美好 与感 动 。与 2 o 年 1 05 O
沧 桑 、 时恢 弘 , 《 宫 》 伟 的 气势 、 有 与 故 雄 沧
桑 的历 史 , 得 益 彰 。 在 审美 层 面 上 。 故 相 《 宫 》 理 性 、 沉 、 浑 的表 述 语 态 , 用 深 雄 引领 受 众 经历 了一 次 宏 大的 文 明之 旅 。
实 , 不 是 传统 的摹 写 真 实 。 1 8 年 美 国 而 97 艾 罗 尔 ・ 里 斯 的 《 色 警 戒 线 》 法 国 克 莫 蓝 、 洛德・ 兹曼 的《 词 : 太人大屠杀 》 莱 证 犹 是 “ 纪 录 电影 ” 新 的代 表 作 啭 统 纪 录片 侧
重对 “ 实” 纪录 . 现 的 比如 罗 伯 特 ・ 拉 哈 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