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 外国文学

合集下载

西方美学史论文西方文艺研究论文

西方美学史论文西方文艺研究论文

西方美学史论文西方文艺研究论文朱光潜对克罗齐美学思想的继承与批判摘要:朱光潜早期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与克罗齐的美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他继承与批判克罗齐是与他内在的人生价值息息相关的,由此朱光潜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美学思想。

这对我们探讨直觉主义在文学上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朱光潜;克罗齐;美学;继承;批判克罗齐是继康德、黑格尔之后影响最大的美学家,被韦勒克称为“西方四大批评家”的第一人,曾在国际美学界形成蔚为壮观的克罗齐学派。

在中国,通过朱光潜先生的介绍、引用、发挥与克服,对中国的美学研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思想最初来源可以说就是克罗齐庞大的美学体系中的主要观点。

朱光潜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留学英美期间,先写成了《文艺心理学》初稿,又于1932年由开明书店出版了《谈美》。

他自称该书是通俗叙述《文艺心理学》的“缩写本”。

也就是说,《谈美》反映了写作但是还未出版的《文艺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从《谈美》可以看出,20世纪30年代初身居国外的朱光潜受到克罗齐“直觉—表现”说的明显影响,其中克罗齐用表现论重新界定文学艺术定义时的“几个重要否定”——“艺术不是哲学、科学或历史”,“艺术不是功利的活动”,“艺术不是道德活动”——是朱光潜先生建立自己美学和文学观的重要依据。

朱光潜先生的这种美学和文学观点,在当时受到了批评,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克罗齐的表现论观点的影响实在是重要因素之一,朱光潜先生是从“纯”美学的观点谈问题的。

1936年其回国后,作为教材使用并已修改公开出版的《文艺心理学》(开明书店出版)情况已有所变化。

后来他说:“……在这新添的五年中……我对于美学的意见和四年前写初稿时的相比,经过一个很重要的变迁。

从前,我受康德到克罗齐一线相传的形式派美学的束缚,以为美感经验纯粹地是形象的直觉,在聚精会神中我们观赏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不旁迁他涉,所以抽象的思考、联想、道德观念等都是美感范围以外的事。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1.拜伦式英雄:在拜伦的《东方叙事诗》中,出现了一批侠骨柔肠的硬汉,他们有海盗、异教徒、被放逐者,这些大都是高傲、孤独、倔强的叛逆者,他们与罪恶社会势不两立,孤军奋战与命运抗争,追求自由,最后总是以失败告终。

拜伦通过他们的斗争表现出对社会不妥协的反抗精神,同时反映出自己的忧郁、孤独和彷徨的苦闷。

由于这些形象具有作者本人的思想性格特征,因此被称作“拜伦式英雄”。

2.美丑对照原则: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提出的“美学原则”,他提出:“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善与恶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

”雨果认为,古典主义只写崇高文雅的一面,而忽略了“丑怪粗野”的一面,这是违反自然法则的,艺术家有写丑的权利,因而力主通过美丑对照区表现艺术的真实。

3.多余人:十九世纪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一类人物形象,指贵族青年而言,他们大多受过良好的法式教育,但脱离俄国实际,看到了社会弊病想要有所作为,但又无毅力、无工作能力;他们刚刚觉醒,但又没有明确思想,对上流社会生活厌倦,不与政府妥协,却又耻于与人民为伍,因而在生活中找不到位置,苦难,冷漠得到了“忧郁症”,成为时代的多余人。

4.小人物:1 )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一批生活在生活底层的小人物的典型形象。

2)他们在社会中官阶、地位即地下,生活困苦,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己、性格懦弱、胆小怕事因此成为“大人物”统治下被侮辱的牺牲者,是被剥削、被欺凌的典型形象。

3)普希金以其短篇小说《译站长》开了俄国文学中描写“小人物”的先河。

5.心灵的辩证法:车尔尼雪夫斯基将托尔斯泰创作中独特的心理描写手法概括为“心灵辩证法”;托尔斯泰习惯于从体悟与解剖自己的心灵开始,推己及人地在作品中表现人物的心理。

他善于通过描写心理变化的过程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的演变;他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本身,是这种过程的形态和规律;他能描绘出一些情感和心理怎样演变为另一种情感和心理,展示心理流动形态的多样性与内在联系;“心灵辨证法”是托尔斯泰对现实主义文学的重大贡献。

从英诗的美学角度鉴赏《London》

从英诗的美学角度鉴赏《London》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从英诗的美学角度鉴赏《London》张玉姣 西北大学[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8-121-011.作者简介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英国文学史上伟大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主要诗作有诗集《纯真之歌》、《经验之歌》等。

其早期作品简洁明快,中后期作品趋向玄妙深沉,充满神秘色彩。

他一生中与妻子相依为命,以绘画和雕版的劳酬过着简单平静的创作生活。

后来诗人叶芝等人重编了他的诗集,人们才惊讶于他的虔诚与深刻。

接着是他的书信和笔记的陆续发表,他的神启式的伟大画作也逐渐被世人所认知,于是诗人与画家布莱克在艺术界的崇高地位从此确立无疑。

布莱克的诗摆脱了18世纪古典主义教条的束缚,以清新的歌谣体和奔放的无韵 体抒写理想和生活,有热情,重想象,开创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

他的浪漫主义气息远比其后的浪漫主义诗人,如华兹华斯、济慈、雪莱等更加深刻。

布莱克写作风格独特,被20世纪的学者们誉为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伟大诗人之一。

《伦敦》主要写了当诗人走在伦敦街头时看到的悲惨景象。

在被占领的伦敦街道上,行人面容哀伤,婴儿们害怕地哭泣,禁令在不断地传达出来。

从教堂传出来的是扫烟囱的孩子的凄厉的哭声,士兵不断地倒在鲜血中,而在深夜,路边的妓女不停的诅咒声压过了新生婴儿的哭声,喜宴变成了丧葬仪式。

诗中诗人描写的就是这样一幅悲惨的景象。

2.《伦敦》的美学特征2.1音乐美诵读一首好诗,就像聆听一首优美的歌曲。

诗歌最早是和音乐一起诞生,在我国古代,合乐者为诗,不合乐者为歌。

而英诗中语言也具有很强的音乐性,雪莱在《诗辩》中说:“诗人的语言总是会有某种划一而和谐的声音之重现。

凡是诗情充溢的语言,都遵守和谐重现的规律,同时还注意这种规律与音乐美的关系”。

埃德加•艾伦•坡也认为“诗是与愉悦的思想结合在一起的音乐”。

在《伦敦》这首诗中,全诗由四个诗节组成,以五音步抑扬格的形式写成。

从美学视角赏析《简爱》

从美学视角赏析《简爱》

动 读者
而 《 简爱 》 正 是 这样 一 部 作 品

作 者 通过 叙 述 简爱
, ,
直 以来 都深 入读 者 的 心 中
在滚滚 的历 史 长河 中 很 多 文 学 作 品 被 尘封在 浩瀚 的 书海 之 中 然 而 《简 爱 》 仍 然 能够 冲 破
, ,
和 罗 切 斯 特 的那 种纯 真 的爱情 以及简爱作为 以为女 性
对等 的爱情关 系 中能 够毅 然 决 然地走 出泥 潭
守本真
,
坚 持 自我
在不 坚
,
洪流
,
,
在文 学 的厅 堂 中散发着 璀 璨 的光 辉
,

尽 管越 来 越多 的
守住独立 的人 格


这 些 都 能体现 简爱 的追求独立 自
,
文 学 作 品横 空 出 世 也 有越 来 越 多的文 学 经 典 出现在 读 者 面 前 但是 《简 爱 》 作为 一 部 具有 独 特 意义 的经 典 的文 学 著作 依然深深地 映入读 者 的 心 中

,
简爱恰恰 与
当 时英 国 读 者 的 关 注 Nhomakorabea,
大 自然的 特征 相 契合
了 自 己 的阪依

真 善美
面前
,
,
虽 然 小 说 的 故 事并 非历 史 宏 大 的 事件
女 主 人 公 简爱 的 爱 晴故 事 她 总是 坚 持 原 则
,
简爱 一 生 坎坷
,
,
仅仅叙 述 了 但是 在 生 活 困境
, ,
, , ,

[ 中 图分 类 号 ] [ 文 章编 号 ]

外国文学(19世纪--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

外国文学(19世纪--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

外国文学(19世纪--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2010-07-18 08:52:01)转载标签:现实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卡夫卡美国杂谈分类:文件.笔记十九世纪文学?现实主义文学成为主流一.文学特征概述19世纪文学指法国“七月革命”(1830年)到“巴黎公社革命”(1871)这一时期的文学。

主要包括浪漫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以及早期无产阶级文学、象征主义文学和唯美主义文学等。

这一时期文学主流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二、批判现实主义产生的条件1、社会原因: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和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两个事件,标志着资产阶级在欧洲范围内的胜利。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劳资矛盾逐渐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资本主义现实的黑暗和丑陋使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的生活地位和相互关系,从而形成了冷静务实的社会心理。

反映在文学上就出现了现实主义新倾向。

2、思潮原因: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唯物主义哲学、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长足发展,促使文学转向真实、客观的创作方法。

3、文学自身原因: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在继承以往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

欧洲文艺复兴以来,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倾向日趋强烈。

人文主义文学、古典主义文学、启蒙主义文学等在客观、真实反映现实生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创作实践上形成了现实主义传统。

18世纪末,席勒首先提出“现实主义“概念;19世纪20年代,司汤达率先提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纲领;以后,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进一步奠定和发展了现实主义的文学理论。

三、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基本特征1、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现实主义作家注重写实,主张文学要象镜子那样如实反映现实,力避主观性。

注重通过真实的细节描写来表现时代的或人物性格的本质特征;2、批判性、暴露性和改良性:现实主义作家都是在启蒙思想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他们特别注意描写社会底层生活及“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在批判的广度和深度上要更集中、更强烈、更尖锐。

学习外国文学的心得体会范文

学习外国文学的心得体会范文

学习外国文学的心得体会范文引言:外国文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对于拓展视野、增长知识、提升人文素养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学习外国文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它的魅力和价值。

以下是我学习外国文学的心得体会。

一、外国文学扩展了我的视野学习外国文学无疑是一次语言和文化的游历,通过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我近距离接触到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

例如,通过读英国文学作品,我了解到了英国人对自然的崇拜和对人性的观察,这对于我理解英国文化和人文精神起到了重要的帮助。

同样地,通过读法国文学作品,我领略到了法国人的浪漫主义情怀和独特的艺术气息,这对于我进一步了解法国文化和思维方式具有重要的启示。

外国文学作为人类文化的瑰宝,为我打开了一个广阔的视野,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二、外国文学丰富了我的思想境界外国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和情感,通过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我感受到了作者的思想智慧和情感世界。

例如,通过读美国文学作品,我深入了解了美国人民追求自由、平等和价值观念的价值追求,同时也认识到了美国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对权力和对社会问题的反思。

同样地,通过读俄国文学作品,我感受到了俄国人民对人性的探讨和对社会现实的无奈,这对于我的思考和思想境界有着很大的影响。

外国文学不仅丰富了我的个人思想,而且也拓宽了我的思维方式和思考角度。

三、外国文学培养了我的审美情趣外国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包含了丰富的文学技巧和美学价值。

通过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我学习到了许多文学技巧和艺术手法。

例如,通过读英国文学作品,我了解了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和审美情趣,这让我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评价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同样地,通过读法国文学作品,我认识到了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独特之处和艺术格调,这使我对于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有了更加准确和敏锐的把握。

外国文学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对于培养我的审美情趣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外国文学启示了我的人生智慧外国文学作品不仅包含了文学技巧和审美情趣,更重要的是,它蕴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和哲理。

基于美学角度看《牛虻》

基于美学角度看《牛虻》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基于美学角度看《牛虻》胡文涓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专科学校摘 要:伏尼契的《牛虻》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非常深刻的影响,不仅由于主人公亚瑟那坚忍不拔的个人品质鼓舞了很多人,而且还由于亚瑟对于革命的忠贞不二的决心,也令人唏嘘不已,直到结束自己的生命,亚瑟仍然对革命充满热情。

作者在刻画亚瑟这个主人公时,一切都是那么的平淡、翔实,却深深的打动了读者的心,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结合小说内容,简要的分析《牛虻》中所蕴藏的美学。

关键词:《牛虻》;美学;自尊;黑暗作者简介:胡文涓(1977.12-),女,河南郑州人,汉族,大学本科,教育硕士学位,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3-135-01一、作品简介《牛虻》是英国女作家付妮契的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它1897年在美国出版后受到了广泛的喜欢,作品后来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作品以主人公亚瑟的一生为主线,描写了19世纪前半期意大利人民反抗奥地利殖民统治的斗争。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意大利被奥地利分割成为了八个不同的小国家,罗马天主教会利用自己的宗教上的权利,帮助当局者残酷的压榨人民主义的反抗,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和奥地利的殖民统治。

虽然人民的起义被当局者镇压而失败了,但是却唤醒了意大利人民的反抗意识和民族意识,为意大利后来的革命行动奠定了思想基础[1]。

小说《牛虻》就深刻的反映出了意大利在这一特殊时期社会中的矛盾和冲突,塑造了一个敢于和强权者和封建制度做斗争的牛虻形象,具有非常积极的历史进步意义。

二、《牛虻》中的美学分析《牛虻》中的美学魅力很大程度上和牛虻的个人性格和个人形象有很多的关系,特别是牛虻在面对不同事情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值得人细细的体味。

牛虻虽然在革命事业中非常勇敢,但是在生活中的其它事情上,他也表现出了一个普通人的心理。

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牛虻的恐惧心理。

外国文学大二上知识点

外国文学大二上知识点

外国文学大二上知识点外国文学是研究和探索外国文化与文学作品的学科,通过对外国文学的学习,可以加深我们对世界各国文化的了解。

下面将介绍外国文学大二上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古希腊文学古希腊文学是西方文学的重要起源之一,包括史诗、戏剧、哲学等各种文学形式。

其中最著名的是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分别讲述特洛伊战争和奥德修斯的冒险故事。

2. 古罗马文学古罗马文学继承了希腊文学的传统,以鲁莽和实用为特点。

其中最重要的作品包括维吉尔的史诗《埃涅阿斯纪》和奥维德的史诗《变形记》。

3.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文学史上的重要阶段,其文学作品主要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和对古典文化的模仿。

其中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如《哈姆雷特》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成为全球文学经典。

4. 浪漫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个人情感和自然界的超越力量,对写实主义进行了批判。

浪漫主义作品反映了社会变革和人们对自由和个体独立性的渴望,如雪莱的《弗兰肯斯坦》和拜伦的诗歌。

5. 现代主义文学20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对传统文学形式进行了颠覆和重构。

这种文学追求个体的意识流、非线性叙事和多样化的表达方式,代表作品包括卡夫卡的《变身》和乔伊斯的《尤利西斯》。

6. 女性主义文学女性主义文学关注女性的权益和经验,探索性别问题和爱情关系。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到灯之下》和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使女的故事》是女性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品。

7. 后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强调真理的相对性和语言的不确定性。

它追求碎片化的叙事和多元的文化视角,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和托马斯·品钦的《儿童之书》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

8. 非洲文学非洲文学反映了非洲大陆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问题。

尽管在西方世界不太著名,但非洲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风格,如陈丹青的《平原漂流记》和矛盾之间的黑子。

以上是外国文学大二上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外国文学(二)第八章 十九世纪自然主义和其他流派

外国文学(二)第八章 十九世纪自然主义和其他流派

第八章十九世纪自然主义和其他流派19世纪下半叶的欧洲文坛,出现了多元化的局面:浪漫主义余波犹存,现实主义方兴未艾,新的文学流派陆续出现,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源于法国的自然主义、象征主义和唯美主义文学。

第一节概述(一)自然主义文学形成的背景1、十九世纪后期尖锐的社会矛盾加深了人们对理性的失望、对人性的怀疑;2、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极大地影响了社会心理和文化观念,促成了各种弘扬科学主义的理论;特别是遗传学、医学的发展导致了对人的认识的变化:①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认为研究任何实物的性质都必须探讨其特征和环境,承认自然界的客观因果性、必然性和规律性;以法国遗传学家吕卡斯医生为代表的“自然遗传论”则认为一切肉体的精神的病都跟遗传有关,酗酒、纵欲、犯罪、疾病等都会遗传;②孔德(1798一1857)的实证主义哲学主张科学只研究具体的事实和现象,认为人的社会性取决于生理条件,应以人的病理状态作为道德研究的基础。

【实证主义将自然科学的方法移入哲学和社会学,反对传统的思辨形而上学,开创了现代西方哲学的“科学主义”思潮,对以后的西方哲学发展发生了重大的影响。

】③泰纳(1828一1893)把孔德的观点引入文学研究,提出了决定文学发展的“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的理论,主张文学综合研究人所受到的各种影响,特别是种族影响。

【种族包括人的先天的、生理的、遗传的和特定民族影响等因素;环境包括物质和社会两重因素;时代包括文化和当时占优势的观念等因素。

】(二)自然主义文学的特征1、继承了现实主义文学的传统,将客观性、真实性视为文学创作的首要原则,但反对选择、提炼生活,而是“照相式”地实录社会生活;2、全面反映时代面貌,让底层人的生活大量进入文学作品;3、写人时注重表现人的生物属性(用遗传学、生理学、病理学观点解释人的性格),排斥典型化原则;4、淡化情节,铺陈日常生活琐事;5、使用平和、客观、冷静的叙述文体。

(三)自然主义文学的发展及其代表作家作品◆自然主义文学形成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盛行于七、八十年代;它源于法国,然后流传到欧洲其他国家。

外国文学19世纪欧美文学

外国文学19世纪欧美文学

19世纪欧美文学一、浪漫主义文学简答题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1. 强烈的主观色彩,偏爱表现主观思想,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

重主观,轻客观和重自我表现,轻客观模仿。

2. 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

(尤为突出) 作者们喜欢将自己的理解人物置身于纯朴宁静的大自然中,衬托现实社会的丑恶及自身理解的美好。

3.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

想象比较丰富、感情真挚、表达自由、语言朴素自然。

4.注重艺术效果:异国青岛情调、对比、夸张、人物形象的超凡性。

名词解释:德国耶拿派:1. 德国最早的一个浪漫主义文学流派。

以施莱格尔兄弟为代表。

2. 19世纪他们在耶拿创办的杂志上第一次提出了浪漫主义这个名称,并且系统地阐述了他们的浪漫主义文学主张:强调想象与情感,强调文学创作的绝对自由,追求宗教的神秘和象征感。

海德堡浪漫派:1. 19世纪一批作家在海德堡创办《隐士报》,形成了海德堡派。

2.功绩:收集和整理德国民间文学。

阿尔尼姆和布伦塔诺收集编写的民歌集《儿童的奇异号角》,格林兄弟《儿童与家庭童话集》都是对德国民族文学的重要贡献。

主要作家及作品:霍夫曼和莎米索的创作充满了神秘和怪诞的色彩。

海涅:在浪漫主义影响下开始走上创作道路。

《论浪漫派》的发表,结束了浪漫主义在德国文学的统治地位。

早期代表作:《西里西亚纺织工人》后期代表作:《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抒情长诗)抒发了对德国封建制度和停滞的社会现实的仇恨与憎恶。

二英国湖畔派(英国第一代浪漫主义诗人)1英国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作家是“湖畔派”三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

2他们远离城市隐居湖区,都喜欢歌颂大自然,描写宗法制农村生活,以此来抵制资本主义的城市文明。

华兹华斯(湖畔派中成就最高):《抒情歌谣集·序》称为英国浪漫主义划时代的宣言。

《抒情歌谣》与柯勒律治合作。

柯勒律治:喜欢描写超自然的人与事。

代表作《古舟子咏》英国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雪莱):雪莱(恩格斯称他为“天才的预言家”):《麦布女王》:(长诗)雪莱的“预言”首先体现。

外国文学(2)作家作品和复习重点

外国文学(2)作家作品和复习重点

外国文学(2)复习重点古典主义17世纪产生于法国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潮。

它是法国新兴资产阶级利用王权,在文艺领域内和封建贵族既斗争又妥协的产物。

代表作家:高乃依、拉辛、莫里哀等。

基本特征:鲜明政治倾向性,拥护王权,颂扬贤明君主;崇尚理性与秩序,讲究艺术规范,遵守“三一律”;古希腊罗马为典范,强调艺术形式的完美。

清教文学代表资产阶级人生观,反映时代精神,反对封建专制,以《圣经》为思想武器。

代表作家:约翰·弥尔顿、约翰·班杨等小说家;约翰·多恩、安德鲁·马维尔等诗人。

巴洛克文学产生于16世纪下半叶的意大利和西班牙,兴盛于17世纪的法国。

词藻华丽,精雕细刻,讲究修辞。

创造了新的美学趣味和倾向,适应了社会愿望和审美需求。

为浪漫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对19世纪以来的拉美文学有深刻影响。

代表作:意大利马里诺:长诗《阿都尼》;西班牙贡戈拉·阿尔戈特:《莱尔马公爵颂》和《孤独》,形成“贡戈拉主义”;德国汉斯·格里美尔豪森:《痴儿西木传》。

三一律要求戏剧的时间、地点、情节一致,戏剧故事发生的时间不能超过24小时,地点只有一个,情节单一。

先由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者提出,后被古典主义者视为清规戒律。

对戏剧结构严整、情节集中起到促进作用,但易导致艺术形式的绝对化和程式化。

莫里哀的戏剧成就1658开始《多情的医生》1673最后《无病呻吟》早期:即性闹剧和情节戏剧,如:《冒失鬼》《情仇》(主题浮浅,内容流俗,民主倾向)风俗喜剧:《可笑的女才子》《丈夫学堂》《太太学堂》(走向成熟,古典主义,社会现实性强)讽刺喜剧:《伪君子》(《答尔丢夫》),五幕诗体喜剧,最高喜剧成就,揭露天主教会虚伪性。

揭露贵族阶级剧作:《唐·璜》;《恨世者》;批判资产阶级剧作:《悭吝人》(普劳图斯《一坛黄金》);《乔治·唐丹》(加强社会批判,与封建思想斗争,强烈的社会性)滑稽剧和芭蕾舞剧:《醉心贵族的小市民》《史嘉本的诡计》《无病呻吟》(坚持反封建立场,运用民间闹剧手法)莫里哀喜剧的艺术特点1、结构形式高超: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矛盾冲突鲜明突出,是戏剧艺术的典范之作。

外国文学简介

外国文学简介
二十三年婚姻,五个女儿
吉英:最美曼丽:最虚荣吉蒂:最没头脑伊丽莎白:最麻烦的迪雅:个子最高,最没分寸
尼日斐花园的租客彬格莱:为人温柔敦厚,坦白直爽,10万英镑遗产,年金4.5千镑,人见人爱,处处讨人喜欢
彭伯里的达西:1万镑年金,傲慢,含蓄,爱挑剔,虽受过良好的教养,风度总不受人欢迎,始终得罪人,对待朋友非常和蔼,日久见人心
代表作家:歌德和席勒
席勒《阴谋与爱情》(1783)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
裴迪南——露易丝宰相瓦尔特——宫廷乐师米勒秘书伍尔牧——侍卫长卡尔勒公爵——公爵夫人
“情书”:贵族与平民——出身与门第激情与爱情——悔恨与良心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特点:1.民族主义精神的体现2.较强的主观唯心倾向3.怪诞的神秘色彩
社会政治: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达到白热化的程度——行将就木的贵族阶级PK来势凶猛的资产阶级
于连的行动:抗争
社会风气:全民总动员,为权利金钱地位不择手段地投机钻营
于连的动作:竞争,被社会风气裹挟,并不道德的
于连的做派:为自我:自尊——自卑为理想:奋斗——向上爬靠近上流社会
为社会:反抗——妥协个人立场模糊,本性迷失
《高老头》1819-1820
地点:法国巴黎四层半的伏盖公寓
二层:房东伏盖太太、共和政府军需官寡妇古的太太和少女维多莉小姐
三层:老人波阿莱、中年男子伏脱冷
四层:老姑娘米旭诺、高老头、法律大学生拉斯蒂涅
阁楼:男仆、厨娘
高老头的人生轨迹:大革命前普通面条司务;大革命后盘下面粉铺;担任一个区的区长,娶富农的独养女,每年6万法郎收入;花20万法郎买爵位,5.60万嫁女;退休:约0.8-1万年收入;住进伏盖公寓3年
2、中小资产阶级理想的破灭
3、文学传统影响

解答—外国文艺理论、外国文学

解答—外国文艺理论、外国文学

外国文艺理论、外国文学一、外国文论部分:1999-9.公元前三世纪左右,古希腊一位杰出学者撰写的《艺术对话集》不仅是古代希腊精神史,而且也是古代欧洲文化史学的奠基性著作。

此书的作者是:CA.亚里斯多德B.埃乌赫梅尔C柏拉图 D.卡里马瞿斯1993-10.古希腊《诗学》的作者是亚里斯多得;《梦的解释》的作者是弗洛伊德。

2002-41.亚里斯多德认为,悲剧应能在接收者心中引起怜悯与恐惧的反应。

1993-3.古罗马时期倡导古典主义的理论家有贺拉斯(寓教于乐),法国新古典主义理论家有布瓦洛(三一律)。

1997-13.在欧洲文学史上,既承认文艺是对现实的募集,却又认为现实是对理念的模仿。

则认为文艺只是人们的天才和灵感的产物。

1989-12.最早提出“美是和谐”说的古希腊思想家是:A毕达格拉斯A.毕达哥拉斯B.赫拉克利特C.苏格拉底D.德谟克利特1994-3.但丁关于文体和诗律的名著是《飨宴》。

1987-3.主张美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并把它命名为“埃斯特惕克”的是:B.德国的鲍姆嘉通A.德国的狄德罗B.德国的鲍姆嘉通C.德国的莱辛D.意大利的维柯1990-29.唯美主义文艺运动的发源地,公认是英国,其代表人物王尔德。

1991-31.十八、十九世纪之交,席勒提出了“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两个概念,分别指称上的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

1990-27.杰出的诗人雨果在1872年发表了犹如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宣言书的《克伦威尔序》猛烈声讨了古典主义戏剧。

1990-30.法国泰纳(又译作丹纳)的主要美学著作是《艺术哲学》,普列汉诺夫的主要美学著作是《论艺术(或译:艺术论)》。

1995-4.提出“美?小说”的是:(不理解题目的意思)A.康德B.鲍姆加通C.狄德罗2002-43.《判断力批判》的作者是康德。

1995-3.“艺术家对于自然有着双重的关系:他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

艺术家所创造的是更完美的第二自然。

”提出此论断的是:B.歌德(《谈话录》)A.黑格尔B.歌德C.席勒D.别林斯基1999-8.“艺术家对于自然有着双重关系,他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提出这一见解的理论家是:(同上)A.康德B.黑格尔C.莱辛D.歌德1994-9.影响美学中符号理论的主要语音学家是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影响现象美学理论的主要哲学家是胡塞尔(《现象学通论》)。

唯美主义名词解释外国文学史

唯美主义名词解释外国文学史

唯美主义名词解释外国文学史
唯美主义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文学中的一个流派,其核心理念是追求美、感受美、表达美。

唯美主义强调对艺术的追求和理解,以及个人情感、感觉和审美体验的表达。

它主张将美学价值放在首位,并强调文学作品的形式、风格和语言的精致和优美。

唯美主义作品通常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感受和表达,追求艺术上的完美和纯粹。

在外国文学史上,唯美主义最早起源于法国,并在整个欧洲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在法国,唯美主义运动始于19世纪后期的浪漫主义,并在20世纪初的象征主义中达到了高潮。

在其他欧洲国家,如英国、德国和俄罗斯,唯美主义也有着自己的发展和特色。

唯美主义在文学上展现出了丰富而多样的形式,包括诗歌、小说、戏剧和散文。

著名的唯美主义作家有法国的夏尔·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保尔·瓦雷里(Paul Verlaine)和亚瑟·兰波(Arthur Rimbaud),英国的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和约翰·基斯(John Keats),德国的托马斯·曼(Thomas Mann)和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俄罗斯的伊万·屠格涅夫(Ivan Turgenev)和安德烈·巴雷夫(Andrei Bely)等。

尽管唯美主义在20世纪后期逐渐被其他文学流派所取代,但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仍然深远。

唯美主义作品以其独特的审美追求和情感表达方式,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借鉴。

外国文学史欧美文学中编简要题库

外国文学史欧美文学中编简要题库

一、填空:1、英国的启蒙文学以(现实主义)小说成就最高。

2、恩格斯视鲁滨逊为一个英国(“真正资产者”)。

3、斯威夫特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是(《格列佛游记》)。

4、(理查生)是英国(家庭)小说的开创者,其作品以《帕米拉》、(《克拉丽莎》)最为著名。

5、汤姆和(苏菲亚)是菲尔丁的长篇小说(《汤姆·琼斯》)中的男女主人公。

6、感伤主义这个名称是由劳伦斯·斯泰恩的小说(《感伤的旅行》)而得名。

7、英国十八世纪最有成就的喜剧家是(谢立敦),其代表作是《造谣学校》。

8、(孟德斯鸠)的书信体小说(《波斯人信札》)是第一部著名的启蒙哲理小说,为法国的启蒙文学开辟了道路。

9、马克思赞赏《拉摩的侄儿》;恩格斯认为它与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同属(“辩证法的杰作”)。

10、法国启蒙文学唯一专门从事戏剧创作的作家是(博马舍);其代表作是《费加罗的婚姻》,又名《狂欢一日》。

11、“墓园诗派”是英国感伤主义在诗歌领域里的代表,由格雷的(《墓园挽歌》)得名。

12、(伏尔泰)的《老实人》中极富有哲理的名言是(“种咱们的田地要紧”)。

13、莱辛最重要的美学著作是(《拉奥孔》),戏剧评论辑集是(《汉堡剧评》)。

14、(《萨拉·萨姆逊》)是德国同时也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市民悲剧,德国市民悲剧的代表作是(《阴谋与爱情》)。

15、卢梭(《忏悔录》)名为“忏悔”实为对社会的“控诉”,其文学创作的代表作是(《新爱洛伊丝》),其女主人公是(朱莉)。

16、恩格斯说席勒在其处女作(《强盗》)中,“歌颂了一个(向全社会公开宣战的豪侠青年)”。

17、马克思认为,席勒在剧中“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这种戏剧创作中的简单化,概念化倾向,又叫(“席勒式”)。

18、恩格斯称(《阴谋与爱情》)为“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

19、歌德的代表作是《浮士德》,其体裁是(诗体悲剧)。

20、浮士德在翻译《圣经》时,将《新约·约翰福音》中的“泰初有道”,改译成(“泰初有为”)。

美学和外国文学史

美学和外国文学史

美学和外国文学史美学和外国文学史是两个广泛的领域,分别涉及到美的探究以及外国文学的演变与发展。

其中,美学是研究美的概念、特征、规律以及美对人类的作用等方面的学科,而外国文学史则是研究外国文学的历史和文学流派发展的学科。

本文将分别从两个方面较为详细地介绍美学和外国文学史的相关知识。

一、美学1. 美学的概念美学是一门哲学学科,旨在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研究美的本质和价值,探究美对心灵的影响,以及人类审美的规律等。

在美学中,美被理解为一种基本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良善、优雅、和谐、完美”等词语来描述。

美学是研究美的特性的学科,而美的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审美感受:美具有可以被人类感知的色彩、声音、形状、色调、节奏等特点,因此美可以被感知和体验。

(2)客观与主观:美是一种具有独立客观性的存在,但其美感的感受和评价却是主观的,因此美既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

(3)历史性和多元性:美的概念和价值随着时间的流转和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同时也随着文化和民族的不同而呈现出多种面貌和形态。

(4)哲学性:美学旨在探究“美”的本质、特征、规律以及其对人类的作用等问题,因此具有深刻的哲学性。

美学对于人类具有深刻的价值,其中包括:(1)提高审美能力:美学可以帮助人们提高对艺术作品和自然现象的感知能力,从而使其对生活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体验。

(2)推动文化交流:美学可以帮助人们通过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艺术作品进行交流和交流,帮助不同文化之间互相了解和学习。

(3)促进人类文明:美学可以探究人类审美的规律和价值体系,从而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外国文学史是通过研究外国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文学主题和流派等方面,探究外国文学的演变和发展的学科。

2. 外国文学史的发展外国文学史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古代文学时期:包括希腊文学、罗马文学、古印度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

(2)中世纪文学时期:包括中世纪欧洲文学、阿拉伯文学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美意识:指人类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它往往通过具体感性的审美活动体现出来,缺乏明确而系统的理论表述,故而不成熟,不自觉。

审美意识可分为初级审美意识和高级审美意识两个层次。

实践概念: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在继承和批判西方传统实践观念、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费尔巴哈和黑格尔)的实践概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他坚持把实践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理解为人类自我创化并变革世界的现实活动,理解为人的整个社会生活世界的根本基础。

他科学地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这里,实践概念覆盖了人的全部社会生活,既包括最基础的物质生产活动,又包括种种精神生产活动,以及人们广大的日常生活活动。

审美境界:一般是指在生活中和艺术中出现的情境。

它具体地体现为情与景、心与境、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的“交融”,即我们中国美学所说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这种情境的有机统一表现在接受效果上又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无限对有限的超越,达到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

审美关系:就是植根于人与世界存在关系的、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美感:指的是审美活动中与审美对象(客体)同时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体现为主体直观到了这种超越现实功利、伦理、认识的自由人生境界、体验到了人与世界的存在意义而产生的自由感、幸福感和愉悦感。

审美形态:是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广义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它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

审美经验:亦称美感经验,简称美感。

它是在现实的审美关系、具体的审美活动中,与美(审美对象)同时生成和当下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

审美需要:就是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将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精神要求。

审美理想:就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

审美惊异:就是人在一定的现实境遇中由于与客体对象的直接契合所产生出来的一种迥异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特殊心境。

在这里,惊异既表现为客体对主体的召唤,也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向往。

正是在主客体这种刹那间的直接碰撞与神会中,激发起主体强烈的审美兴趣。

审美澄明:(1)指在审美活动中达到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统一,实现了人与人、人与对象,与自然之间生动和谐的状态,这种状态就是澄明之境,是光明、敞亮的境界。

(2)在这种境界中,审美主体的精神与情感都处在一种自由状态中,而审美对象的意义也充分地显现出来,最真实的自我和最真实的对象交融在一起,从而进入天地与我为一的境界中去。

审美意识:概括地说,指人对自身审美需要和外在对象的审美意义,以及二者之间所构成的审美价值关系的心理反映形式。

它主要包括人的审美愿望、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等内容。

审美形态:是指在审美实践活动中展现出来的,以复杂的人生样态、自由的人生境界为核心的审美情趣、审美风格等感性显现的对象化的形态,以及人们对这种不同形态的逻辑分类。

自由人生境界:是指人生境界中升华出来的超越了自然境界、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的悦乐情怀和情境,也就是审美境界。

审美情趣:是指在审美实践中,不同的审美样态在与主体构成不同的审美关系时,所产生的不同趣味效应,悲壮令人振奋,优美使人喜爱,滑稽令人捧腹,神奇令人惊异等。

优美: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其审美对象一般具有小巧、轻缓、柔和等形式特征,具有和谐、平静、松弛、舒畅的心理特征,使人产生优美感,表现为个体与对象之间的和谐。

崇高:作为审美形态,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了人的精神境界。

悲剧:是在人生存在实践中,由于人生与现实的矛盾而引起的冲突,从而体现出人的存在力量、斗争、勇气等情感的艺术表现。

它是有价值的事物在社会历史的冲突、毁灭中,让人体会到斗争的勇气和理想追求的力量感,从而感受到美的内涵,引起情感的激荡和振奋,即“以悲为美”实现的审美愉快。

罪孽说:由丹麦哲学家克尔凯戈尔提出的悲剧观点。

他认为,真正的悲剧的悲痛需要一个“罪孽”的要素,悲剧的情节和主旨也就围绕对罪孽的理解而展开和推进。

悲痛的“罪过”具有不确定性,具有命运色彩,但是在对罪过和命运的抗争中,个体生存的自由意志、精神得到呈现,从而给人以悲剧美的体验。

焦虑说:由丹麦哲学家克尔凯戈提出的有关悲剧情绪的观点。

他指出,焦虑的首要特征是表现为它是一种否定性精神,它展示的自由的可能性;个体在追索中感到焦虑和无所适从,焦虑总是面对未来的处境,面对的是虚无。

这种焦虑处境就是悲剧情绪的源泉,焦虑和悲痛融合在一起,成为真正的悲剧体验。

那么,进而为了寻找永恒的精神家园,就要战胜焦虑,超越有限,实现永恒。

这样,悲剧的内在审美性也就得以实现。

喜剧:既是一种艺术类型,也是一种审美形态,它经历了由艺术形态到审美形态的历史发展过程。

喜剧以“笑”为载体,笑及其原因的探讨成为喜剧理论的核心,它包含着一种快乐机制,同时又是一种挑衅性发泄,其中也存在着滑稽因素,喜剧感的笑包含着人类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对真与善的肯定,是一种严肃的笑。

丑:源于人类丑感的形成,是一种不和谐,以反常、混乱、给人以恶性的刺激等形式揭示现实生活中非人性的一面,体现的是一种负面的生存实践,在这种否定性的审美呈现中,肯定正面的生存价值和审美意义。

荒诞:作为一种审美形态,是西方现代社会与现代文化的产物,其本义是不合情理与不和谐,它的形式是怪诞、变形,它的内容是荒谬不真,是对人生的无意义的虚无性的审美感悟。

审美经验:指的就是人们在与对象的审美关系当中,构成并评价审美对象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过审美的愉悦而把握到了存在的意义和人生的真谛,因而构成了人生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

直观:(intuition,又译直觉)一词在汉语中通常被看作感性认识的同义词,《辞海》对该词的注释就是:“即感性认识,就是实践中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在大脑中产生的感觉、知觉和表象。

其特点是生动性、具体性和直接性。

其局限性是只能把握个别而不能把握一般,只能把握现象而不能把握本质。

因此,要真正认识事物,必须由生动的直观进到抽象的思维。

”在西方思想中,直观还有另一种更为常见的含义,指的是心灵无需借助于感官刺激,也不经过逻辑推理,就能直接领悟或把握真理的能力。

感性直观性:是指在审美活动中,主体是凭借自己的感觉器官而不是通过抽象思维,直接而非间接地与对象打交道,而对象也是以自己的感性外观(即感官可以把握、感觉的外显形式)呈现给主体,从而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建立起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

感知:感知活动实际上是感觉和知觉的总称。

其中,感觉是对于对象的个别属性的把握,而知觉则能够通过对于感觉材料的加工和整理而达到对于对象的完整把握。

不过,在具体的经验活动中,感觉和知觉经常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经验行为的基础层面。

对比联想:是指由对于某一事物的感知和回忆,而引起与其具有相反特点的其他事物的联想形式。

它主要建立在两种事物的性质和特征的对比关系的基础之上,其功能不在于强化对于某一事物的感受,而在于强化对这两种事物所具有的对立关系的理解和感受。

移情说:是主观论者对于情感活动的本质特征及其产生根源的观点,它的主要内容是审美情感并非审美客体所固有的,而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将自己的人格和情感移入或投射到对象之中,与之融为一体,使对象呈现出人格化的情感特征。

审美态度:就是指主体在摆脱了日常的功利和实用态度之后,所产生的一种观照、欣赏的态度,主体是否具有这样一种态度是主体能否与对象建立审美关系并进入审美活动的关键。

审美距离:是由瑞士美学家布洛提出的一个审美心理学概念,指的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必须与对象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

模仿说:认为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在西方影响极大。

它的合理性在于,始终把艺术与现实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艺术看成是再现和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

它的缺陷在于忽视了艺术自身的审美特质,忽视了艺术创造的主体性和表现性,因而未能全面揭示艺术的本质。

表现说:强调艺术必须以表现主体情感为主,其代表人物有西方美学家德拉克洛瓦、克罗齐,中国的言志说、心生说和缘情说大体上亦可划入表现说。

表现说把艺术本质同艺术家主体情感的表现联系起来,突破了把艺术归结为模仿、认识外在世界的局限性,突出了艺术的审美特性,比模仿说更接近真理,在美学史上是一大进步。

但表现说完全回避艺术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无视主体情感的客观根源,因而是片面的。

有意味的形式说:上世纪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

所谓“形式”,就视觉艺术而言,指由线条和色彩以某种特定方式排列而组合起来的纯粹的关系;所谓“意味”,贝尔认为乃是这种纯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藏着的艺术家的独特的审美情感。

艺术就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结构,也即“有意味的形式”。

“有意味的形式”说突出了艺术的审美本质方面,比表现说更进一步,但它把“意味”及“审美纯形式”与一切现实完全切断,脱离人类社会历史,陷入形式主义和神秘主义。

符号说:由美国的苏珊·朗格提出,她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是一种非逻辑非抽象的符号,具有表现情感的功能;艺术符号所表现的情感应是一种人类的普遍情感。

这种学说理论上达到了更高的层次,但仍不能正确地解决艺术本质问题。

载道说:较早可追溯到孔子;而唐代文学家、哲学家韩愈则加以完善。

他认为,古文是为了宣传儒道而存在的,并非是为了缘情。

这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完全摒弃文的缘情作用,仅仅突出文的政治教化作用,显然不符合艺术的发展规律,也是片面的。

意象世界层:是指建立在物质实在层和形式符号层基础上的、非现实的、展现人类审美经验的、能转化为被感性把握的、富有意味的表象世界,这是艺术品结构中的核心层次。

意象:是一种心理存在,一个审美的表象系统,包括意与象两个方面。

“意”指主体在审美(包括创作)时的意向、意图、意志、意念、意欲,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体验、审美理想、艺术追求等等;“象”,则指由想象创造出来,能体现主体之“意”,并能为感官所直接感受、知觉、体验到非现实的表象。

仿象:是主体通过模仿对象世界的形态创造出的意象,它在感性形态、具象上与对象相似,甚至非常逼真,这里,“主体”有意退居幕后,其创造性仿佛就体现在意象的仿真性上。

兴象:是主体以客观(对象)世界的物象为引导,给接受者提供供以触发情感、启动想象而完成意象世界的契机,物象使“感兴”得以发生联想得以展开,在此基础上生成的“象”便是兴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