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运动定律第三节设计
高中物理第5章力与运动第3节牛顿第三定律教案1鲁科版必修1
牛顿第三定律一、学情分析1、牛顿第三定律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牛顿第一揭示了一个不受力物体运动的规律,牛顿第二定律揭示了一个物体受力与运动的规律,牛顿第三定律揭示了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使人们不仅可以研究单个物体的运动,而且可以把存在相互作用的各个物体的运动联系起来进行研究。
牛顿第三定律和牛顿第一、第二定律一起建立了一个完整了理论体系,奠定了整个力学的基础。
2、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前已经学习了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物体的运动规律、力和运动的关系,但是学生经常混淆物体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的特点。
另外,学生往往有这类相互作用力大小不相等的错误前认知:当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在对拉比力气时,大人之所以会胜,是由于大人施加给小孩的力大于小孩施加给大人的力。
二、教学目标根据上述对学习任务和学生情况的分析,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能用该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3)能区分一对平衡力与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
(1)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方法分析弹力、摩檫力、场力的实例,寻找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规律。
(2)从应用牛顿第三定律解释生活现象中,检测学生知识达成度。
(3)交流讨论一对平衡力与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的异同,检测学生知识达成度。
(1)在学生分析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生活实例中,培养学生科学推理、质疑等意识。
(2)在用牛顿第三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时,帮助学生初步树立科学伦理的意识。
(3)交流讨论一对平衡力与一对相互作用力的异同,培养学生围绕问题,通过交流方式开展寻找证据、解释原因等意识。
(1)理解牛顿第三定律并用它解释实际问题。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二力平衡的异同。
三、教学方法课堂以生活实例等现象创设物理情景,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探究得出两个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具有同时性、同性质、反方向、作用于不同物体、效果多样性等特点,帮助学生建立起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形象直观的定性和定量认识,并逐步区分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的异同,培养相互作用的物理观念及其应用、科学思维与创新、科学探究与交流的核心素养。
高中物理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5牛顿第三定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应突出“自主、善导、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通过“提出问题——确定方向——成立小组——设计方案——合作探究——交流总结”等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发现新知识、掌握新方法。
本节课在设计时突出了以下几点:1、重视科学实验探究2、重视先进教学手段的运用3、重视对学生进行物理学方法教育4、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2、掌握牛顿第三定律,会用它解决实际问题;3、知道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和联系(二)过程与方法1、观察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现象,思考力的相互作用规律;2、通过实验探究力的相互作用规律,让学生学会物理学研究现象、总结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物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物理与现代生活、社会生产、科学技术的密切联系和重要作用。
2、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3、激发学生关心和重视生活物理,让学生体验物理世界普遍存在的对称美。
二、教学重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三、教学难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多媒体辅助教学五、教学用具弹簧秤若干、磁铁一对、多媒体教学设备。
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教师]播放视频,请同学回答问题:1.在第一段视频中,为什么嫦娥三号能够悬停和缓慢降落?2. 在第二段视频中,一个小孩推对方,为什么自己要后退?[学生]让两个学生回答。
[教师] 归纳总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进行新课[教师]提出问题:1.物体间力的作用的相互性是普遍存在的吗?2.你能举出生活中的几个实例吗?[学生]举出实例[教师]总结得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概念:1、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板书)2、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它也一定是受力物体。
3、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通常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高中物理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4.5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5
牛顿第三定律一、教学任务分析牛顿第一、二定律描述了一个物体受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是把一个物体受到的力与其他物体受到的力联系起来的桥梁,它独立的反映了力学规律的另一侧面。
因此它是对牛顿第一、二定律最有效的补充,有了它就会把受力分析的对象从一个物体扩展到多个物体,拓宽了分析思路和解题范围。
因此牛顿第三定律和牛顿第一、二定律一起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奠定了整个力学的基础。
教学的主要任务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前已经学习了力和运动的有关知识,对力和运动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
本章中最重要的知识点是“牛顿第二定律”,但是学生对研究对象仍然是分辨不清,经常混淆物体系间的内力和外力。
最难的是学生不清楚物体系间单个物体的受力,及它们之间力的关系。
经过本节课对物理现象的分析总结恰好能够解决以上所有的疑问。
另外,本节课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于通过对第三定律的学习,能够启发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分析该现象的物理原理,应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用它分析实际问题。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二力平衡的异同。
二、学习者情况分析学生已经学过几个具体的力,学会了对物体的受力分析,掌握了物体的运动规律。
但是在学生的头脑中往往有这样一种错误认识:当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在拔河比赛时,大人之所以会胜,是由于大人施加给小孩的力大于小孩施加给大人的力。
如果直接给出牛顿第三定律,学生的感觉是简单无味,实则理解不透,更不能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而当年牛顿便是经过大量的实验和前人的总结才得出“牛顿第三定律”。
教学中如果我们采取分组进行实验探究的方法,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根据上述对学习任务和学习者情况的分析,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能用它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教案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教学目标: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会正确解释有关惯性的现象。
2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知道其表达式的确切含义,能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答有关问题。
3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和意义,能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4能正确分析物体受力的运动规律。
第一、二课时 牛顿运动定律一.牛顿第一定律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含义:(1)它建立了惯性的概念。
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大小由质量唯一量度,与物体是否受力作用及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2)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
(3)牛顿第一定律是一种科学的推理和总结。
研究的是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规律,无法用实验加以证实。
(不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特例)【例1】两物体A 、B 由同种材料制成,m A >m B ,并随木板一起以相同速度向右匀速运动,如图1所示,设木板足够长,当木板突然停止运动后,则( C )A.若木板光滑,由于A 的惯性大,故A 、B 间距离将增大。
B.若木板粗糙,由于A 受的阻力大,故B 可能与加速度A 相碰。
C.无论木板是否光滑,A 、B 间距离将保持不变。
D.无论木板是否光滑,A 、B 二物体一定能相碰。
练习1、如图2所示一个劈行物体M ,各面均光滑,放在固定斜面上,上表面水平,在上表面放一个小球m ,劈行物体从静止开始释放,则小球在碰到斜面前的运动轨迹是(A .沿斜面向下的直线 B.竖直向下的直线C .无规则的曲线 D.抛物线二.牛顿第二定律 1.内容及表达式:物体的加速度α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F 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m 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表达式为F 合 = m α2.含义:(1)同体性。
表达式中F 合、 m 、α是对同一物体而言。
(2)瞬时性。
无论合外力的方向如何变化,在任一瞬间,加速度的方向总是和合外力的方向相同;无论合外力的大小如何变化,在任一瞬间,加速度的大小总是和合外力的大小同步变化。
牛顿运动定律全套教案(3)
牛顿运动定律全套教案(3)牛顿第三定律一、教学目标1.在物理知识方面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掌握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
2.牛顿第三定律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在这一节课中要充分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学会物理学研究现象、总结规律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1.本节教学的重点是认识并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学生不应把对它们的认识只停留在大小和方向上。
学生应该掌握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正确判断。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平衡力的关系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学生常常把这两种力混淆。
两个相互作用力是大小相等的,但对两个物体产生的效果往往也是不同的,要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解决学生头脑中不正确的认识。
三、教具1.演示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为弹力的小车、弹簧片、细线;2.演示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为摩擦力的三合板、遥控玩具汽车、玻璃棒;3.演示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为静电力的通草球、橡胶棒、毛皮、玻璃棒、丝绸;4.演示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为磁场力的小车、磁铁等;5.演示两个学生间相互作用力的小车、绳;6.演示相互作用力大小关系的弹簧秤。
四、主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人在划船时用桨推河岸,发生的什么现象呢?船离开了岸。
这个问题在初中已经研究过,当时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是: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这个物体同样会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力的作用,我们把这个过程中出现的两个力分别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下面进一步来研究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设计第六节牛顿第三定律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我们通过几个实验来研究今天的内容。
通过实验大家要总结出作用力跟反作用力的特点及其关系。
在实验中大家要注意观察现象,分析现象所说明的问题。
实验1.在桌面上放两辆相同的小车,两车用细线套在一起,两车间夹一弹簧片。
当用火烧断线后,两车被弹开,所走的距离相等。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教案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是现代高中物理教学的规范,在实施该标准的过程中,应不断探索新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改革教学模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满足学生终生发展需求,注重课程的时代性,关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求。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将实施多样化教学,将物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从生活走进物理,再由物理解释生活现象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的自主创新和探究。
二、教材分析《牛顿第三定律》是人教版(2019版)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第3节的内容,教材第一、二章介绍了运动学知识,但未解释各种运动产生的原因。
本章学习有关力的知识,为研究物体运动产生的原因奠定了基础。
而本节是安排在重力弹力摩擦力之后,共点力平衡之前,有利于学生加深对重力弹力摩擦力的理解,也为共点力平衡问题中的受力分析环节打好基础,揭示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为力学中受力分析奠定了基础,是物理学中不可或缺,极其重要的知识点。
三、学情分析这个阶段的学生处于高一阶段,他们已经有了初步的观察思考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但总容易忽略一些细节内容。
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对物体间的相互作用问题有了定性地学习,知道相互作用力是成对出现的,也知道二力平衡的概念。
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对牛顿第三定律的认识存在不少误区。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在真实情境中让学生感受感知结论背后的含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知识本质。
四、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物理观念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二)科学思维通过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现象,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科学探究1.通过演示实验,分析相互作用力的关系。
2.通过操作实验,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
(四)科学态度与责任1.结合有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生活实例,培养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感受物理学科研究的方法。
高中物理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4.5 牛顿第三定律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物理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4.5 牛顿第三定律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4、5 牛顿第三定律【学习目标】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知道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能用它解决简单的问题。
3、能区分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学习重点】理解牛顿第三定律【学习难点】区分平衡力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学习流程】【自主先学】知识点1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只要谈到力就一定存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2、两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________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后一物体一定同时对前一个物体也施加了力、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通常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互相________、同时________、性质________、我们可以把其中任何一个力叫做作用力,另一个叫做反作用力、它们分别作用在两个________的物体上、知识点2 牛顿第三定律1、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_________,方向________,作用在_____________。
表达式:F=-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2、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理解(三个特征、四种性质)三个特征:(1)等值,即________总是相等的、与运动状态无关(2)反向,即________总是相反的、(3)共线,即二者总是在同一条直线上、四种性质:(1)异体性: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分别作用在____________的物体上、(2)同时性: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______,同时________,同时________、(3)相互性: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________的、成对出现的、(4)同性性,即二者性质总是________的、【组内研学】知识点3 作用力、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1、平衡力(1)定义: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而处于平衡,那么我们就把这两个力叫做一对平衡力、(2)特点①一对平衡力的效果是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②一对平衡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2、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的区别与联系一对平衡力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不同点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两个力作用在相互作用的________上两个力性质不一定相同两个力________一定相同一个力的产生、变化、消失不一定影响另一个力两个力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两个力共同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且所受合力为零两个力各有各的____________,故对其中任一物体不能说是合力相同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交流促学】例1、跳高运动员从地面跳起,这是由于()A、运动员给地面的压力等于运动员受的重力B、地面给运动员的支持力大于运动员给地面的压力C、地面给运动员的支持力大于运动员受的重力D、地面给运动员的支持力等于运动员给地面的压力例2、如图,油桶放在汽车上,汽车停于水平地面。
高中物理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第3节牛顿第二定律教案教科版必修1
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三.牛顿第二定律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文字内容与数学公式;2、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意义及相互关系。
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
4、会用牛顿第二定律公式进展有关计算。
重点难点1、牛顿第二定律2、牛顿第二定律意义设计思想本节课是本章重点,也是难点。
牛顿第二定律以实验为根底,归纳得到物体加速度跟它质量及所受外力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概括能力与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中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教育,让学生认识到由实验归纳总结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研究重要方法。
教学资源牛顿第二定律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课堂引入】问题:力与运动关系是怎样呢问题:加速度与力与质量关系【课堂学习】探究:根据a ∝ F,a ∝1/m ,推导出F ∝m a,从而得到F =k m a 问题:假设你是科学家,你能否想个方法把k 消掉?分析1:假设K=1,表达式就是F = ma,当质量是m=1kg物体在某个力作用下获得加速度a=1 m/s2,由公式F= ma我们知道这个力大小就是F=ma=1kg×1m/s2=1kg∙m/s2,后人为了纪念牛顿,就把kg∙m/s2这个单位称为“牛顿〞,用“N〞表示。
人为规定: 1N=1Kg.m/s2。
所以,如果F,a,m都用国际制单位,在上式中就可以使k=1,上式简化成F =m a。
学习活动一:牛顿第二定律内容:物体加速度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质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跟作用力方向一样牛顿第二定律更一般表述:物体加速度跟所受合力成正比,跟物体质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跟合力方向一样.问题1:牛顿第二定律中指出加速度与力成正比,能否说成力与加速度成正比,为什么?分析1:力是产生加速度原因〔因果性〕问题:2:在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F=ma中,哪些是矢量,哪些是标量?这两个矢量方向关系是怎么样?分析2:物体受力方向决定物体加速度方向。
故加速度a 方向与力F方向是一致。
《主题二 第三节 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牛顿运动定律及其意义,能够运用定律解释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掌握运动和力的关系,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牛顿运动定律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以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理解并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粉笔、实物展示台(如果有条件的话),实验器材等。
2. 准备教材和参考书,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3. 制作PPT,设计丰富的教学内容。
4. 提前设计几个实际问题的案例,以便在教学中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首先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入牛顿运动定律,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基础知识讲解:介绍牛顿运动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公式,包括惯性、加速度、力等概念,以及F=ma的表达式。
通过实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和公式。
3. 实验演示: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如小车滑行实验、硬币下落实验等,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理解牛顿运动定律在实际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他们思考一些与牛顿运动定律相关的问题,如为什么汽车刹车时人会向前倾倒?为什么跳高时要进行杆助跑?通过讨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牛顿运动定律。
5.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涉及到的牛顿运动定律知识,如汽车安全气囊在什么情况下会弹出?飞机起飞时为什么要进行助跑?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6. 总结回顾:在课程结束前,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和意义,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7. 作业布置: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一些与牛顿运动定律相关的作业,如撰写一篇小论文,介绍牛顿运动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或者设计一个小实验,验证牛顿运动定律等。
《主题二 第三节 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作业设计方案
《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学生对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础概念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2. 学生能够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3. 通过作业,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1. 基础概念理解题:a. 请简述什么是牛顿运动定律?包括惯性原理和动力学的关系。
b. 解释以下概念:惯性质量,力,加速度,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应用题:a. 一辆小车在斜面上滑下,请分析小车的运动状态,并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其运动的原因。
b. 一只足球在草坪上滚动,请分析足球的运动状态,并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其运动的原因。
3. 思考题:a. 假设一辆汽车以恒定加速度启动,请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其动力系统和刹车系统的原理。
b. 请总结牛顿运动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思考其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三、作业要求:1. 简答题请用书面形式回答,语言清晰、准确;2. 应用题需画出简要的示意图,并写出详细的步骤和推理过程;3. 思考题需结合牛顿运动定律的基本原理,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将基于学生的回答是否准确理解了牛顿运动定律的基本概念,以及是否能正确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2. 评价方式将结合教师评语、同学互评和自我评价进行综合评估。
五、作业反馈:1. 学生提交作业后,教师将对作业进行批改,并给出反馈意见;2. 反馈将包括对作业的总体评价,以及针对回答中的问题和不足提出的改进建议;3. 学生应认真对待教师的反馈,并根据建议对作业进行修改和完善。
通过这份作业设计方案,学生将有机会深入理解和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同时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业内容涵盖了基础概念理解、应用分析和思考讨论,旨在全面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实际应用能力。
对于基础概念理解题,学生需要准确把握牛顿运动定律的概念和关系,这是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和深化。
对于应用题,学生需要运用牛顿运动定律来分析和解释具体的物理现象,这是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3)
人教版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第3节教学设计第3章相互作用——力第3节牛顿第三定律目录一、学习任务二、新知探究(一)梳理要点(二)启发思考(三)深化提升三、课堂小结第3章相互作用——力第3节牛顿第三定律一、学习任务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了解两个物体间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和方向的关系,能正确表述牛顿第三定律3.能把一个力的反作用力和这个力的平衡力区分开。
4.会对物体进行初步的受力分析,并解释物理现象或者解决实际问题。
5.能应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新知探究知识点一: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梳理要点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只要谈到力,就一定存在着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通常叫作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互相依赖、同时存在的。
我们把其中任何一个力叫作作用力,另一个力叫作反作用力。
(二)启发思考如图所示,利用力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及计算机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关系问题1 以上反映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提示:大小相等。
问题2 以上反映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方向有什么关系?提示: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问题3 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提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三)深化提升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三个性质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四个特征知识点二:牛顿第三定律(一)梳理要点1.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2.表达式:F=-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
(二)启发思考成语“以卵击石”是指拿鸡蛋去碰石头。
问题1 鸡蛋对石头的力小于石头对鸡蛋的力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提示:不是,以卵击石时,鸡蛋与石之间的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问题2 在水平地面上放置的石头,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提示:石头受到重力G和地面对它的支持力F N这两个力的作用。
高中物理第5章力与运动第3节牛顿第三定律教案鲁科版必修1
牛顿第三定律【本节教材分析】牛顿三大定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前两个定律是对单个物体而言的,但要全面认识物体间的运动规律,必须研究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本节分三个层次对牛顿第三定律进行研究:一是通过实际现象的分析以及学生的亲身感受,定性地讨论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发生的,同时变化,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二是通过实验定量地得到反映物体间相互作用力是大小相等,通过弹簧测力计分析其大小是相等的,帮助学生深刻地建立了任何物体不管其运动状态如何,它们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等的。
三是说明该定律的意义和应用。
【学生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对常见的一些物理现象,物理知识如果简单重复,则学生对此不太关注、不感兴趣。
因此,一开始就要以各种方式激发其注意力,设置拔河比赛,引发学生的思考,设法采用各种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牛顿第三定律”得来的不易,培养学生总结物理规律的方法。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确切含义,能用它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动手实验,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现象,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2、激发探索的兴趣,养成科学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1、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理解相互作用的普遍性。
2、通过学生猜想、小组探究、师生互动验证力的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
3、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用它分析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确切含义,能用它解决有关问题★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多媒体辅助教学本课设计有两条主线,一是以问题为主线,设计多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二是以探究性活动解决本节课中作用力反作用力的关系,物体间的作用利用弹簧测力计来探究,使学生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等有深刻的认识。
高中物理第5章力与运动第3节牛顿第三定律教案3鲁科版必修1
牛顿第三定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在具体实例中找到作用力的反作用力。
②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
③能区分一对相互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
④能应用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和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解决一些问题。
⑤培养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
②通过用牛三定律分析物理现象,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勇于探索,敢于表现,可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自信心和科学思维习惯。
〔3〕情感目标:①结合有关相互作用力的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感受物理学研究的方法。
②激发学生物理探索的兴趣,养成一种科学探究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进入高中后,学生对物理学习很多都存在一定的困难。
所以课堂设计从学生容易体会和有趣味性的东西入手,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
同时力的“相互〞性,学生在初中其实已经有所涉及,高中阶段只是需要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
基于本校学生的根底较为薄弱,物理科组一直致力于“让学生走上讲台〞的课题研究,以提高学生的物理自信心,和勇于表现的物理表达能力。
在课堂设计中突出让学生亲身实验来体验和理解。
同时为了鼓励同学能够正确使用物理语言表述物理概念,学会用正确的物理图像、符号来分析物理问题,课堂上更多地让学生上台演示、展示,以最终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表现欲。
总之,本课堂设计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性,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以及伴随这一过程的科学方法教育,重视学生合作意识和物理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三、重点难点重点: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及应用。
方法是学生自主实验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根据实验现象和结果分析总结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以及一对相互作用力的其它特点。
难点:一对相互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的区别。
四、教学过程〔一〕什么是相互作用力教师活动:播放一段视频给学生看,让学生找到并描述视频中的相互作用力。
高中物理《牛顿第三定律(3)》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能用它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3、理解“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的不同。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现象,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可提高学生自信心并养成科学思维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结合有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2、利用交流讨论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感受物理学科研究的方法和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重点: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及确切含义。
难点:作用力、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
疑点: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它们能平衡吗?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既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那么在拔河比赛中为何还有胜负之分?【教学方法】实验法(教师演示实验,师生互动实验,学生分组探究实验),讨论法,类比法,练习等。
【教具准备】飞行器,电动玩具小车,多媒体课件,视频材料等。
学生探究实验:粗绳一根,滑板;鸡蛋(1 个)/人;实验小车(2 个)/组;导轨(1 个)/组,条形磁铁(2个)/组;弹簧测力计(2 个)/组等。
【程序设计】教学过程设计(1)学生分组讨论应从哪些方面研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并总结规律。
)(3)教师加以适时引导。
(4)给学生提供有关器材。
(5)为困难学生提供适当帮助。
(2)汇总讨论结果:从两个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性质等方面去探究。
(3)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活动。
(学生设计探究实验可能方案见附录一)(4)交流、总结探究结果:得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3))设计实验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内在的学习兴趣。
大学物理电子教案之第3节牛顿运动定律
第3章牛顿运动定律自然界中,物体都是在相互作用中运动的。
物体的机械运动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什么关系?与物体本身性质有关吗?从本章开始,我们要研究这个问题。
这就是动力学的内容。
本章主要论述质点运动的基本定律,即牛顿运动三定律,它是动力学的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可推导出许多力学规律。
能否学好力学,主要取决于对本章内容的掌握程度。
因此,要求同学们在深刻领会、切实理解牛顿运动定律及其数学表达式的含义和有关概念的同时,学会运用牛顿运动三定律研究各种具体力学问题。
17世纪,近代科学的先驱者首创,由此推论出:若消除摩擦力的影响,物体将无需依赖外力的不断推动,而永远保持其运动状态不变。
后来,对机械运动的规律作了审慎而又深入的研究,根据伽利略的上述思想和当时对某些力学规律的认识,总结成第一和第二定律。
在研究物体弹性碰撞的基础上,牛顿又提出表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关系的第三定律。
最后牛顿在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发表了这三条定律。
3.1.1 牛顿第一定律按照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说法,静止是物体的自然状态,要使物体以某一速度作匀速运动,必须有力对它作用才行。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这确实是真理。
人们的确看到,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最后都要趋于静止,从地面上抛出的石子最终都要落回地面。
在亚里士多德以后的漫长岁月中,这个概念一直被许多哲学家和不少物理学家所接受。
直到17世纪,伽利略指出,物体沿水平面滑动趋于静止的原因是有摩擦力作用在物体上的缘故。
他从实验中总结出在略去摩擦力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外力作用,物体将以恒定的速度运动下去。
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牛顿继承和发展了伽利略的见解,并第一次用概括性的语言把它表达了出来。
牛顿第一定律表述为:任何物体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至其他物体所作用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F = 0 v= 恒矢量(3-1)阐明任何物体具有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称为惯性。
高中物理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4.5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9
《牛顿第三定律》一、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对物体间的相互作用问题有了定性地了解,也知道相互作用和一对平衡力是不同的,即一对平衡力是指同一物体所受的两个力相互平衡,而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但是学生的这一知识面只是定性地了解,而基本处在记忆的层次上,他们体会不到明确提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这一问题的重要价值。
牛顿第三定律是高一物理“牛顿运动定律”一章的重点内容,学好这部分知识是学生能正确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关键之一。
布鲁纳曾提出过:“知识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
学生认知能力必须通过实践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必须通过释疑才能逐步加深。
如实际现象与物理规律好像发生冲突时,例如:我打你时,往往认为我打你的作用力在先,而你打我的反作用力在后;大小推小孩时,往往认为大小对小孩的作用力大于小孩对大人的反作用力。
教师应该诱导学生像科学空一样进行科学的探究,通过自己的实验、观察、分析、讨论、总结等一系列活动发现科学概念、科学规律,这样不仅消除前意识的错误概念,也在这个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培养了创造能力。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②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能用它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③学会区分平衡力和作用力、反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学生自主实验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验能力。
②通过运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解释物理现象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来培养可提高学生自信力和养成科学思维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结合有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客观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②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与热情,养成一种科学探究的意识。
3.教学重难点:(1)理解与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2)区分一对平衡力跟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第三节:牛顿第二定律一、内容及其解析本节要学习的内容是牛顿第二定律,它是人教版高一物理教材第一册第四章的第三节内容。
其核心是要能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要能具体的、定量的回答加速度和力、质量的关系,本节课是在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上来学习的,是学习动量观点和能量观点的基础,将深刻的影响着学生对整个高中物理的学习,是本章的重点和中心内容,也是整个力学部分的核心内容。
本节的重点是在学生已经探究了加速度和力、质量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总结牛顿第二定律。
难点是理解定律的内容并应用。
二、目标及其解析(一)、目标定位1、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知道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的确切含义。
2、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
3、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计算和处理有关问题。
(二)、目标解析1、通过对上节课实验结论的总结,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2、知道力的单位是规定由质量为1 kg的物体,获得1 m/s2的加速度时,受到的合外力为1 N,即1 N=1 kg·m/s2。
3、能初步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三、问题诊断分析本节是学生在学习了力、质量、加速度、惯性等概念的基础上来学习的,而且还知道了质量是惯性的量度、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但还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如不会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计算过程,对定律的内容理解上回吃力,原因是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有些知识点数学中还没有学习,推导能力较差,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尽量让学生动手做受力分析,通过较多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自制实物教具,多媒体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导入:问题一:通过上一节课的实验,我们知道当物体的质量不变时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的作用力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设计意图:(复习导入,引入新课)师生活动:带着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以下问题我思考我收获:内容: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1. 公式: F =ma 。
2. 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①同体性:是指F 合、m 和a 都是对于同一个物体而言,解题时确定研究对象和准确的受力分析是关键。
②矢量性:物体加速度a 的方向与物体所受合外力F 合的方向 相同 。
③瞬时性:牛顿第二定律说明力的瞬时效应能产生加速度,物体的加速度和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总是 方向相同 。
④独立性:作用于物体上的每一个力各自产生的加速度都遵从牛顿第二定律,而物体的实际加速度则是每个力产生的加速度的 矢量和 。
分力和加速度的各个方向上的分量关系也遵从牛顿第二定律,即:Fx=max, Fy=may 。
例题1:下面的哪些说法正确的是(A ) A. 物体所受的合外力越大,加速度越大。
B. 物体所受的合外力越大, 速度越大。
C. 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合外力逐渐减小。
物体的速度逐渐减小。
D.物体的加速度不变一定受恒力的作用。
变式训练:1. 对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物体施加一水平拉力F ,当力刚开始作用瞬间( B ) A. 物体立即获得速度 B. 物体立即获得加速度C. 物体同时获得速度和加速度D. 由于物体没有来得及运动,所以速度和加速度都为零 (二)新课教学 一、牛顿第二定律问题二: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加速度的单位分别为2sm kg 、,那么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什么?在kmaF =合中F 合、m 、a 的单位分别是什么时比例系数1=k ?师生活动:带着学生阅读教材75页完成以下问题。
我思考我收获:1.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 kg ·m /s 2,符号为 N ,它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定义的,使质量为1kg 的物体产生1m/s2的加速度的力,叫做1N ,即1N =1 kg ·m /s2 。
2. 比例系数k 的意义①在F=kma中,k的选取有一定的任意性。
②在国际单位制中k=1,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 F=ma 。
式中F、m、a的单位分别为kg·m/s2、kg、m/s2。
例题二:在牛顿第二定律公式F=kma中,有关比例常数k的说法正确的是(CD )A. 在任何情况下都等于1B. k值是由质量、加速度和力的大小决定的C. k值是由质量、加速度和力的单位决定的D. 在国际单位制中,k的数值一定等于1变式训练:2. 关于力的单位”牛顿”的理解,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C )A.“N”这个单位是由质量1kg的物体所受重力为9.8 N而规定下来的B.“N”这个单位是由牛顿第二定律F=kma,当k=1时规定下来的C. 使质量为1kg的物体产生1m/s2的加速度的力为1ND. 物体所受重力为19.6N中“N”并不是规定的,而是测出来的知识补充:“四性”①同体性:是指F合、m和a都是对于“同一个物体”而言,解题时确定研究对象和准确的受力分析是关键。
②矢量性:物体加速度a的方向与物体所受合外力F合的方向始终相同。
③瞬时性:牛顿第二定律说明力的瞬时效应能产生加速度,物体的加速度和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总是同生、同灭、同步变化。
④独立性:作用于物体上的每一个力各自产生的加速度都遵从牛顿第二定律,而物体的实际加速度则是每个力产生的加速度的矢量和。
分力和加速度的各个方向上的分量关系也遵从牛顿第二定律,即:Fx=max, Fy=may说明: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始终一致,我们说牛顿第二定律具有同向性。
问题三:应如何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师生活动:带着学生阅读教材75页例题完成以下问题。
我思考我收获:1. 牛顿第二定律应用时的一般步骤(1)确定研究对象.(2)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画出研究对象的受力分析图.(3)求出合力.注意用国际单位制统一各个物理量的单位.(4)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规律建立方程并求解.例3:某质量为1 000kg的汽车在平直路面上试车,当达到72km/h的速度时关闭发动机,经过20s停下来,汽车受到的阻力是多大?重新起步加速时牵引力为2 000 N,产生的加速度应为多大?(假定试车过程中汽车受到的阻力不变)解析:物体在减速过程的初速度为72km/h=20 m/s,末速度为零,根据a=(v-v o)/t得物体的加速度为a=一1 m/s2,方向向后.物体受到的阻力f=ma=一l 000 N .当物体重新启动时牵引力为 2 000N ,所以此时的加速度为a 2=(F+f)/m =1 m /s 2,方向向车运动的方向. 六、本课小结1.牛顿第二定律:F =ma2.牛顿第二定律具有同向性、瞬时性、同体性、独立性 3.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七、目标检测1.从高空下落的雨滴受到的空气阻力的大小与其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假设雨滴竖直下落,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BCD )A .雨滴的加速度越来越大B .在开始阶段,雨滴的加速度越来越小C .在开始阶段,雨滴的速度越来越大D .若高度足够高,雨滴最后做匀速运动2.设雨滴从很高处竖直下落,所受空气阻力f 和其速度v 成正比.则雨滴的运动情况是 ( B )A .先加速后减速,最后静止B .先加速后匀速C .先加速后减速直至匀速D .速度逐渐减小到零3.已知甲物体受到2N 的力作用时,产生的加速度为4m/s 2,乙物体受到3N 的力作用时,产生的加速度为6m/s 2,则甲、乙物体的质量之比m 甲 ,m 乙等于 ( D )A .1:3B .2:3C .1:1D .3:2 八、配餐作业A 组题教材第78页问题与练习1——5题B 组题1.质量为2Kg 的物体在F=4N 水平恒力作用下,在水平面上以4 m/s 的速度作匀速直线运动。
(g 取10m/s 2)求:(1)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2)如果经过4s 时间撤去恒力F 直到物体停下来,物体的总位移为多少解: (1)撤去恒力F前,物体匀速运动,mgF μ=2.0==mgF μ(2)撤去恒力F 前,物体匀速运动。
m vt S 16441=⨯==撤去恒力F 后,物体匀减速运动2/2sm g mf a ===μ,mavS 4222==物体总位移为mS S S 2041621=+=+=C 组题1.如图所示,物体质量m=2kg ,受到与水平方向成θ=370角、大小F=20N 的推力作用,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求:⑴物体与地面间动摩擦因素;⑵若改用同样大小的力F 沿水平方向推动物体,物体的加速度多大?(g 取10 m/s 2,Sin370=0.6,Cos370=0.8)解:对物体受力分析如图所示,建立直角坐标系,将力F 分解。
由物体匀速有: X 轴方向: Y 轴方向: 联立以上方程并带入数据得: 设动摩擦因数为μ,则由F=μN 可得:μ=f/N=80N/460N=4/23( 2)力F 斜向上拉物体,设物体的加速度为a,受力分析如图: X 轴方向: Y 轴方向: 联立以上方程并带入数据 可解得: a=0.5m/s2九、教学反思xf F =037cos 037sin F mg N +=N f 80=NN 460=ma N F =-μ037cos mg F N =+037s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