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模式下创新学生管理机制的研究
“工学结合”中的创新学生管理研究
江 西教 育 学 院 学 报 ( 会 科 学 ) 社 Jun l f i gintu f d ct n Sc l c ne) ora a x Istt o u a o (oi i cs oJ n i e E i aSe
A r 0 p . 1 2 l V 1 2N . o. o 3 2
Ab t a t I h e p n n r c s f d c t n o a n n o i e t o k, o n e o ss o l n w o t o w l s r c : n t ed e t i g p o e so u ai f e r i g c mb n d wi w r c u s lr h ud k o h w d el e o l h o t e su e t ma a e n . h sp p r h l s t a n h u d i n v t n s se , n ai n e vc O a o e e t ey h t d ns n g me t i a e o d to e s o l n o a e i y tm me t l y a d s r ie S s t f c i l T h t v s r e l an n o i e i r . ev e r i g c mb n d w t wo k h Ke o d : l an n o i e i r s d n sma a e n ; r e sd d t a y yW r s e r i g c mb n d w t wok; t e t h u n g me t t e ie e t h r
效 高质
于全 面提 高高等 职业 教育教 学质 量 的若 干意见 》 在 ,
工学结合办学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
工学结合办学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探析【摘要】学生管理工作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成才发展的需求。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管理主体多元化、教育地点分散化和学习内容多样化的特点,因此探索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学生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工学结合学生管理顶岗实习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是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的关键环节,使高职教育的教学活动在时间上、空间上都获得扩展,教学地点从课堂延伸到车间、公司,学生的身份也从单纯的学生转变为职员与学生双重身份。
工学结合是学习者的劳动和学习两种行为之间的合作,强调学校和企业的“零距离”、重视学习和劳作的“双交叉”、强化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这是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最佳模式。
工学结合也是一种管理结构,它使教学过程包含了“学程”和“工程”两个有机结合,必然形成对“学程”的管理和对“工程”的管理之“共同治理”的组织系统。
学校、企业、学生都是工学结合的主体,学校和企业是承担工学结合教育教学的重要实施主体,而学生是完成工学结合学习任务的行为主体。
在学校、企业和学生个人签订合作协议的基础上,职业院校和实习企业这两个重要实施主体就担当起“工学结合育人”中的内容、形式、考核、评价等管理职能。
一、工学结合模式下学校环境中的学生管理工作(一)构建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学生管理体系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管理主体多元化、教育地点分散化、学习内容多样化的特点。
要适应这种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需要做到两点,一是制度保障,一是理念跟进。
制度保障,要求学校的教务处、学生处、教学院系和校企合作办公室等密切配合、各司其职,从不同角度对顶岗实习进行管理,并对其实施过程全程监督和适时评价;同时学校聘请有经验、有技术的工人,到学校的管理机构任职,并保持与企业的经常联系,以主动适应企业的需求,确保“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统一性。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创新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探讨摘要:实施工学结合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生产条件和职业氛围来强化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培养培养,实现生产育人的目的,同时也把学生的就业工作关口前移,使得就业与教育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把教育培养的课堂扩展到生产现场。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在进行规模扩张的外延型发展模式转变为前提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涵养型发展模式。
关键词:工学结合模式管理变化就业工作实习实训实习教师辅导员科学育人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015-011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辅导员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1.1 增强辅导员素质,提高管理工作水平随着我国高等职业学校步伐的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到各大高等职业院校的青睐。
所以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工作上比以往要有所改变,不仅面临着挑战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新形势下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在从事学生管理工作上面,要不断的研究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方法,并且对大学生的思想活动工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全面发掘学生的个性发挥,切身提高学生的工作管理水平。
工学结合模式的高职管理工作要求辅导员,不但要有深厚的政治理论知识,还要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道德观和自觉维护着中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责任意识,并且具有心理学、社会管理学、教育学、法学等相关专业知识的培养。
同时还必须掌握多种操作技能,熟悉网络进行形象生动的思想教育,即使解决网络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探索网络时代大学生管理的规律,并开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思路。
1.2 发挥网络育人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21实际显然已经成为网络时代。
所以高等职业院校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育人的作用,比如建立网络qq群,博客,院系主页bbs和班级主页等方便学生与学校,教师和同学之间的联系,增强网络育人作用,提高了学生内部的互动性。
1.3 建立和完善“工学结合”模式学生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包括:安全制度、申请制度、学生离职管理制度、违纪学生处理制度、学习成绩考核制度等的学校内部管理机制,这也是工学结合模式培养人才的有效保障。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创新
中 所 有 成 员 所 共 享 并 作 为 精 神 层 面 的 东 西 传 承 给 组 织 新 成 员 的 一 整 套 价 值
敬业合作意识 、 自律意 识 。
工 学 结 合培 养模 式 给 高职 学 生教 育管 理 带 来 的变 化 工 学 结 合 要 求 学 生 必 须 走 出 校
( 傅 ) 替 担 任 教 育 者 。教 师 和 指 导 教 师 交 师 在 很 多 方 面 的教 育 、培 训 方 式 截 然 不 同 。 现 在 教 育 时 间 、 育 形 式 上 也 有 所 体 教 差 别 。 者表 现得 更 加 灵 活 。 对 这 种 变 后 面 化 . 生将会经历一定 阶段的适应期 , 学 给 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极 的 熏 陶 和 潜 移 默 化 的影 响 作 用 。工 学 结 合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中 , 师 传 授 的 职 业 教
道 德 理 论 与 企 业 的 要 求 相 融 合 , 迅 速 并 转 化 为 现 实 的 职 业 行 为 。 化 为 学 生 的 内 职 业 信 念 , 成 良好 的 职 业 习惯 。 企 业 养
学 院 式 的 教 育 形 式 , 注 重 教 学 过 程 的 开 放 性 和 真 实 性 。学 生 在 实 际 生 产 环 境 中 所 受 到 的 影 响 、教 育 和 启 发 是 学 院 式 教 育 无 法 比拟 的 。 通 过 进 入 企 业 实 习 , 如 学
工 学 结 合 模 式 下 的 教 师 和 实 习指 导 教 师
后 。高 职 院 校 加 强 了对 工 学 结 合 培 养 模 式 的 研 究 ,但 这 些 研 究 大 都 侧 重 于 教 学 方面 , 学 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鲜有论述 。 对 笔 者 拟在 此 方 面试 做 探 讨 。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思想工作管理的创新与实践
第2 8卷
TECHNOLOGI CAL DEVEL OPMENT OF ENTERPRI E S
20 0 9年 1 0月
0c .O0 t2 9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思想 工作 管理 的创 新与实践
胡 利
( 湖南科 技职业学 院, 湖南 长沙 4 0 0 ) 10 4
A b t a t “h tc n lg u in sr c : te e h oo y no ” i te h g e v c t n l e u ain efcie p ro n l tann p t r , b t s h ih r o ai a d c t fe tv e sn e rii g o o at n e u
smutn o sy lo a e h q ai c l g s n u ie st s h su e t d oo ia wok o r g h n w q e to . i la e u l as g v t e u l y ol e a d nv rii t e t d n ie lgc l t e e r t b i te e n u sin
按照高职教学大纲要求 , 学生 的实践教育环节的应达 结合” 教学模式下高职学生思想工作管理 的创新与实践 , 合 。 到 总教学时数的百分 之 4%一 5 有 的实践性很强 的专 5 5 %, 有 着 重要 的现 实 意 义 。
业甚至要求达到 6 %以上。 0 因此 , 我们必然有大量的教学
思想政治教育带来 的新 问题 。温家宝总理指出 :职业 教 学 生 的 思想 管 理 工 作 带来 困难 。 “ . 工作 方 法 针 对性 不 强 3 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 ,国家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到更加 2
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创新
浅谈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摘要:“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与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相比有了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
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转变学生管理工作理念,开创新型学生管理体制和机制,根据工学结合要求实施新型学生管理模式。
本文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和发展的实际,提出了学生管理方法创新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工学结合学生管理制度创新工学结合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在职业岗位中学习,在学习环境中工作,把学习与工作的结合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在实施过程中,原有的传统学生管理模式已经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不适应性,在新的形式下学生管理模式急需创新。
1.高职学生管理现状1.1管理模式落后目前学生管理是以“教育、管理”的刚性管理模式为主,以学生在校园内的学习活动为管理内容,以制度和规章为条件,严格规范学生的行为。
学生处于从属地位,接受被动式、强迫式教育。
此种管理方式是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但随着办学规模持续扩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新入校的“90后”学生群体个性特征鲜明,与这种刚性管理模式难免会产生冲突和摩擦。
学生只是被教育者和被管理者,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激发学生在工学结合学习中内在的成才动力。
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主要是化解内外部环境引发的各种矛盾,并没有在学生管理工作机制上真正的为学生工学结合的学习提供有效的服务,大大制约了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实施的效果。
1.2衡量标准滞后在衡量评价学生时,例如在评定奖学金或者个人荣誉时,目前的制度下往往更侧重于对学业成绩量化的分析评判,缺少对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职业素质个性质量的综合评定。
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培养自身职业素养的积极性,这也说明学生管理工作并没有在机制上激励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职业素养,反而制约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1.3监督管理不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体现在教学模式上,是一种“教学做”相结合教学方法。
就学生而言,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
创新“以人为本”工学结合学生管理模式探索
创新“以人为本”工学结合学生管理模式探索[摘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和要求。
工学结合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更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
文章旨在探索人本思想指导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学生实习实训组织、管理及考核制度。
[关键词]以人为本工学结合学生管理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和要求。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能否体现这一原则,反映一个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
要做到以人为本,必须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情况做认真细致的调查和分析。
工学结合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更是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之一,在带来一系列巨大的理念转折与实践改革的同时,也使得学生思想教育和组织管理工作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本文旨在探索人本思想指导下,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学生实习实训组织、管理及考核制度。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思想教育的原则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主体是学生,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给学生带来很多利益。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学生思想教育应遵循以下原则:(一)学生个体与专业差异性教育的原则要针对高职学生的实际,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一方面,要注意高职学生文化程度与能力的差异性。
随着近几年全国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职学生文化程度与能力的差异性明显增大。
因此,在对不同文化程度与能力的学生做思想政治工作时,特别要注意科学的工作方法,尊重学生的自尊心、独立性和精神需要的差异。
另一方面,要注重不同专业的差异性。
由于工学结合形式不同,培养人才的方式、目标的不同,使得对不同专业的高职生的工作评价不尽相同。
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保障机制的研究——以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现代商贸工业 第 2 第 4 O卷 期
Mo enB s e a e n u t d r u i s Trd d s y n s I r 20 年 4 08 月
对 “ 企 合 作 、 学 结合 ” 校 工 教 学模 式保 障机 制 的研 究
先 进 的 教 学 模 式 在 实 践 教 学 中 发 挥 作 用 , 将 这 一 问 题 作 我
如下分析 :
团 达 成 一 致 , 行 校 企 合 作 定 向 培 养 , 现 了 人 才 培 养 教 学 进 实 模 式 的完 善 与 创 新 。
l 科学 的构 建 课程体 系
以分 析 本 地 区 本 专 业 相 应 职 业 行 动 领 域 人 手 , 典 型 以
3 建 立 学生顶 岗实 习管理 制度体 系
校 外 实训 期 间 的 学 生 管 理 是 人 才 培 养 质 量 的 重 点 和 难 的工作任务为研 究 对 象 , 正 在使 用 的相 关 知识 、 法 、 对 方 手 点 , 加 强 学 生 顶 岗 实 习 管 理 体 系 研 究 。在 校 企 共 管 顶 岗 需 段 、 艺 、 准 和 设 备 等 要 求 进 行 调 研 , 获 取 的 信 息 进 行 实 习 管 理 模 式 实 践 的 基 础 上 , 项 研 究 校 企 共 管 顶 岗 实 习 工 标 将 专 综 合 处 理 , 培 养 高 技 能性 酒 店 管 理 人 才 的 角 度 出 发 , 照 教 育 管 理 体 系 , 成 了制 度 : 从 按 形 循序渐进 的原则 , 将其转化为 职业 教育 的教学 任务 , 同时 引 ①建立 了校企双重 管理制度 。企业 按照 员工 管理制度 入职业资格标 准并 将 素质 教育 的核心 内容 贯穿 其 中 , 计 管理 考核学生 , 校委派专职 教师 管理教 育学 生 , 施校企 设 学 实 形 成 了多 个 不 同 的 技 能 及 相 关 知 识 与 素 质 的 训 练 单 元 , 以 顶 岗实 习 双 重 管 理 。 为 充 分 发 挥 企 业 文 化 环 境 育 人 的 作 此 进 行 课 程 设 置 、 合 与 重 构 , 建 了 能 力 培 养 为 主 线 的 与 用 , 立校企职 责分 明、 整 构 建 相互 沟 通协 调 , 生 以员 工身 份承 学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相 适 应 的工 作 过 程 系 统 化 课 程 体 系 。专 业 核 担具体 岗位工 作 , 业 为 考 核 主体 的顶 岗实 习 管理 制 度。 企 心 课 程 的 开 发 以 划 分 职 业 行 动 体 系 、 究 职 业 行 动 体 系 中 前 几年学生社会实 践和毕业实 习期 间我系历 来都 派指 导老 研 包 含 的行 动 领 域 、 定 每 个 领 域 当 中 的工 作 任 务 的顺 序 展 师 或 者 班 主 任 负 责 具 体 管 理 , 确 了解 学 生 的 思 想 动 态 , 好 思 作 开 , 程 内容 设 计 以 工 作 过 程 的 顺 序 展 开 。 专 业 教 学 进 程 想 工 作 , 总 觉 得 管 理 上 比较 松 散 , 理 效 果 不 太 理 想 ; 课 但 管 通 基 金项 目: 文 是 “ 本 十一 五” 间 全 国农 业职 业 教 育 科 学研 究 立 项 课 题 《 店 管 理 专 业 人 才 培 养校 企 联 合 教 学模 式 的 研 究 》 期 酒 的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学生管理研究
好 的企 业 文 化 、企 业 风气 和 环 境 氛 围对
学 生 耳 濡 目染 .学 生 的 团 队 精 神 和 情 感
结 合 培 养 模 式 .彻 底 改 变 了 学 院 式 教 育 模式 . 重教学过程的开放性 和真实性 . 注 为 学 生 思 想 教 育 工 作 提 供 了有 效 平 台
工 学 结合 培 养 模 式 下 学 生 管理 面 临 的挑 战
定 的 报 酬 学 生 在 企 业 能 够 实 际 感 受
企 业 制 度 与 文 化 。 而 培 养 自强 自立 、 从 自
力 更 生 的 精 神 这 是 学 院 式 教 育 所 无 法 替 代 的 。 因此 . 过 工 学 结 合 . 用 企 业 通 利 的 问题 . 持 良好 的 教 学秩 序 维 加 强教 学 督 导 制 度 . 高教 学 质 量 提
管 理水 平
工 作 的监 督 和 指 导 . 系 成 立 了教 学 督 导 委 员 会 . 学 年 制 定 我 每
督 导 工 作 计 划 . 导委 员 会 秘 书 在期 初 、 中 、 末 安 排 教 学 检 督 期 期
查 期 初 主 要 是 检 查 教 师 的 备 课 情 况 , 课 计 划 制 定是 否 与 人 授 才 培 养 方 案 和 课 程 标 准 相 一 致 , 学 初 教 学 秩 序 : 中检 查 主 开 期 要 是 根 据 期 中 考 试 情 况 有 针 对 性 地 检 查 . 年 级 、 专 业 召 开 分 分 学 生 座谈 会 , 召开 青 年 教 师 座谈 会 , 解 教 学 过 程 运 行 情 况 ; 了 期 末 检 查 主 要 是 考 试 管 理 . 阅试 卷 。 查 试 卷 的批 阅 , 绩 录 入 审 检 成 等 。督 导 成 员定 期 或 不 定 期 深 入 课 堂 ( 验 室 ) 实 听课 , 时 了 解 及 教 学 ( 践教 学 ) 况 , 实 情 为教 学 的正 常 运 行 打 下坚 实 的基 础 。 加 强 系( ) 学 管 理 队 伍 建 设 , 高 管 理 能 力 系 ( ) 部 教 提 部 教 学 管 理 人 员 的 管 理 知 识 、 力 和 素 质 状 况 直 接 关 系 到 教 学管 理 能 的质 量 和 管 理 目标 的 实 现 。 因 此 . 须 加 强 系 ( ) 学 管理 队 必 部 教 伍 建 设 , 高 管理 人 员 素 质 。首 先 。 提 系领 导 要 重 视 管 理 人 员 的 业
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途径及管理机制研究与实践
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途径及管理机制研究与实践摘要:通过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分析,总结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创新途径。
通过介绍工学一体化人才“组合式订单培养”培养途径实践,探索解决目前高职楼宇智能专业人才培养途径及管理机制中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人才培养途径;工学一体化;管理机制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194—02人才培养途径与机制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方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借鉴国外先进办学经验采用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途径,即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进行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合作教育模式。
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课程体系、共同进行教学管理、共同进行人才培养,使师生与实际劳动结合,使理论与实践结合,使人才培养与用人需求结合,共同培育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有了很大发展,取得了可喜成就,但由于对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认识不够,导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途径与机制还沿袭着普通高等教育学科教育的思想,片面追求知识完整性及系统性,忽视了培养学生成人的综合素质能力教育,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能满足岗位工作需求,社会适应性差。
为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研究的深入,教育部相继出台了很多指导职业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职业院校也进一步转变了观念和认识。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在探索校企合作共同设计人才培养途径,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途径方面做了有益尝试。
如以培养学生具备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校企合作教育人才培养途径,以团体互利为基础的人才培养途径,以“专项—综合—顶岗”能力培养的三阶段人才培养途径等,这些人才培养途径彻底打破了“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途径,取而代之的是具有时代特征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途径。
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创新途径(一)高职课程体系改革作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课程改革是其的基础环节。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学生工作创新
基金项 目: 浙江省教育厅课题“ 工学结合 ’ ‘ 模式下的高职 院校学生工作创新” 项 目编号 : 2 0 0 5 3 ( Y 0 84 7 ) 作者简介 :张鹏超( 9 1 )男 , 17 一 , 内蒙古 呼伦贝尔人 ,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金融 系党总支书记 , 副教授 , 主要研究方 向为高等 职业教育研究 。
职 通艰 21/ 0 g 0  ̄4
教师观点
工学结合模 式下 的高职学生工作创新
张 鹏 超
(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金融系, 浙江 杭州 3 0 1 ) 10 8
摘
要 :工学结合模 式下的高职院校 学生工作与传统的学院式学生工作相 比有 了新的变化和特点。应 大力加 强
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 实现“ 学校人” 职业人” 与“ 的对接 ; 创新与 实习学生联 系、 沟通 的手段 , 做好重点人群、 重要
教 育 由学 校 和合作 企业 共 同承 担 。但 是 , 目前 的 现 育 管 理 内容 和方 法 仍 然适 用 ,但 在 侧 重 点上 应 有 状 是顶 岗实 习期 问 的学 生 管理 与 服 务主 要 由学校 所 调整 。在 内容 上 ,应更 加 注重 高 职学 生职 业理
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客观地分析新 的时代特征和 价学生在工作中的表现。从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新 的 环 境 基 础 上 把 握 学 生 工 作 的新 内容 和 新 特 看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生工作分为两
点。在新 的时代条件下 , 从理论上讲 ,广义的学生 个部分 :一是学生在校学 习期 间的学生管理与服 “
环节的教 育管理工作 ; 形成企业 、 学校和 家庭三方合作机制 , 推行专业教师与职业导师互动机 制, 加强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管理问题的探讨与研究
【 关键词】 工学结合 ; 高 职院校 ; 学生管理 ; 角色定位
【 中图分类号1 G4 7 3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 号] 1 0 0 9 - 3 6 2 1 ( 2 0 1 3 ) 0 6 - 0 0 5 1 — 0 3
《 国务 院关于大力发展 职业教育的决定》 ( 国发
用, 帮助学生从“ 学生 ” 角色转变成 “ 职工” 角色 , 缩 短学 生顶 岗 实习适 应期 。
产生抵触情绪 。由于工作 中心理压力增大 , 思想不
稳定 , 出现频繁跳槽或辞工等管理难度大
目 前, 制造型企业和服务行业一次性需要顶 岗 实习学生较多 , 其他非劳动密集型企业一次性所能
【 作者简 介】 李光荣 ( 1 . 9 7 1 一 ) , 男, 湖南常宁人 , 南宁职业技术学 院信 息工程 学院党委副书记 , 高级工程师 , 主要从事学生管理研究 。
o
李 光荣
工学 结合模 式 下学 生管 理 问题 的探 讨 与研 究
差距 比较大 , 产生失落感 , 学生一时无法适应 , 容易
识) 已经不再那么突出。但在工学结合过程 中, 仍然 存在认识不足 , 学生 以为 自己还单纯是 “ 学生 ” , 企
的是合作关系 , 甚至还存在竞争关系。同时 , 生活节
奏加快和外界压力相应增大 , 现实工作和理想环境
【 收稿 日期】2 0 1 3 — 0 6 - - 2 7 【 网络出版 】 h t t p ' . / / w w w . c n k i . n e t / k c ms / d e t a i l / 4 5 . 1 2 6 8 . C . 01 2 3 1 1 2 9 . 1 7 5 5 . 0 1 4 . h t ml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改进学生管理工作的探索
知识学 习的基础上 ,使学生走 出校园 , 到 企业 的具体生产 岗位进行实践锻炼 。 这就 使 传统 的学生 管理工 作背景 发生 了一 系 列 的变 化。在教育主体方面 , 传授知识 的 教 师 由学 校的专 职教 师变为 学生 在企 业 实 习的指 导教 师 ; 在教育 客体 方面 , 学 生
随着 我 国市场 经济 和教 育事 业 的发 展, 高等职业教育 已经 成为我 国高等教 育 体系 的重要组成部分 。 在总结 自身经验 和 借鉴其他 国家 成功模式的基础上 , 我 国高
( 一) 管理空挡导致 学生人 身安全 、 思 想教 育等方面存在 隐患。 我国传 统的学生 管理工作模式主要是针对在校学生。高职 学 生到企业 中顶 岗实 习 , 实习点 多 , 学生 分散 , 有些用人单位 只接 收数量很少 的学 生, 而学校 的师资 有限 , 学校 很难 派专任 教师到每个 实习点驻 地管理 , 只能通过派 老 师定期巡 查 和以 电话 等远程 管理 的模 式来进行管理 ,管理 工作 难免 出现漏洞 。
理 工作 出现 的 问题
【 中图分类号 】 G【 文献标 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0 4 5 0 — 9 8 8 9 ( 2 O 1 3 ) 0 9 C -
0 08 3-0 2
企事 业单 位进行顶 岗实 习也存 在一 定 的 困难 。此外 , 学校与企业 间的合 作很少上 升到法律层 面 ,没有健 全的制度保 障 , 因
验 , 而 且 不 愿 对 实 习 学 生 投 入 太 多 的 人
职院校 工学结 合模 式下学 生管 理工 作存
在 些 问题 的 方法 与途 径 。
高职院校在校生培养机制创新的研究与实践
教 育 教 学论 坛
ED UC AT I O N TE AC HI NG F OR UM
第 15期
Ap r . 2 01 4 N 0. 1 5
高职院校在校生培养机制创新 的研究与实践
吴素平
(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台州 3 1 8 0 0 0 )
一
工培养是整个教育体系的短板 。加强熟练技工培养说起来 容易, 做起来难 。熟练技工需要长期实践锻炼 , 需要大量设 备和资源的支持 , 这对学校提 出了较高的要求。 高职教育重视实践实训 ,学生毕业后很快就能把学到 的技能用于工作实践中, 但是学校教育不是短期培训, 学生 如果只是学到专业技能 ,而没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和可持 续发展的能力 ,学生就不可能成为一个高素质的技能型人 才。同时学生的敬业爱岗精神、 学生的奉献精神 、 学生的合 作态度和合作能力等 ,都直接影响到学生 自身的发展和学 校的声誉。这些也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课程教材、 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进行 了摸索和实践 , 形成 了 “ 对接产业 ( 行业 ) 、 工学结合 、 提升质量、 促进职业教育链深 度融人产业链 , 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的发展思路 , 实施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工程 ,整个教学工作得到了很 大提高。 但是在发展的同时 , 我们也看到了很多的不足和值 得提升的地方。 学校高职研究所为了更好地 了解教学现状 , 专门做 了一项“ 课堂教学现象调研报告” , 很多系 ( 分院 ) 也 对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 从调查的数据来看, 有很多值得
响 到高 职教 育 的发 展 。现 在 浙江 企业 招工 中遇 到 的人 才梯
高职教育虽然说在我 国的整个高等教育中已经 占有半 边天的地位 , 但是 由于传统观念的作用 , 家长和学生普遍认 为只有学习不够好才会去选择高职学校 ,很少有学生把高 职学校作为首选 , 所 以在历年的高考招生 中, 进入高职学校 学习的学生都是高考招生中的最后一批 ,高职学校成 了考 生无可奈何的选择 。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 自主性不高。 现在就以我校为例谈谈学生培养 中的难题。 我校是1 9 9 9 年开始创办的,也和其他高职院校 的发展 历程相似 , 经历了创业 阶段和 自身快速发展阶段。近年来 , 我校的教学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 通过实践专家访谈 , 名家名师理论指导 , 对人才培养模式 、 师资培养 、 教学方式 、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背景下系班级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斗 教论坛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背景下系班级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武瑞 思
( 【 摘 要 】“ 工学结合”教 育模式是我 国高职教 育发展 的必由之路 。工学结合教 育模 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 力 .还可 以加 强学生的 自信 心和沟通能力。 高职 学校 工学交替模式 下的班级 管理 与传 统班级管理在班级组织形式、班级 管理 目标 、班级 管理 理念、班级管理方式 、班级 管理手段等 方面有极 大差别 ,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给传统的教 学和 管理模 式带来 了 极 大的挑 战 ,如何 实现工学交替模式下班级 的有效 管理是 高职 学校 全面推广实行弹性学制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 文结合 实际经
( 四 )工学结合 实施过程 中企业的积极性不高
、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 一 )与工学结合 实施 的理念相违背
我国高职教育 “ T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发展时间不长 , “ 工学结合 ”的普及性 和广 泛性还不够 , 许 多企 业和学校对 接 “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还在积极的探 索之中 ,由于其 经济利益 的驱使 ,很多企业的决策者们在和学校进行 工学结 合培养学生 时,首先考虑经济效益 ,其次才是社会效 益。这 导致 “ 工学结合 ”中 “ 工”的色彩明显。学校在 与企业 的合 作教育 中也没有发挥 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企业的生产淡 旺季 是 由市场 主导 的,但是学校并没有随着市场主导的变化而调
学生 当成普通员工对待 ,强调工作现场 的管理 ,忽视工作场 所 以外 的管理 ,对于学生的求知 欲望不能满足 ,使学生对企 业没有形成归属感。而在 日常生 活上将他们 当成学生看 ,有
些企业并没有聘请兼职辅导员专 门管理学生事务 ,当学生在 企业 出现的诉求得不 到及时沟通 时 ,大多数 9 O后学生 学校 依赖性较强 ,就出现 了学生向学校诉 苦,企业职能部门面临
“工学交替”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的实践思考
“工学交替”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的实践思考邱俊翔根据教育部16号文的精神,走“工学结合”之路是解决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必然选择。
本文以某学院染整技术专业“工学交替”班为分析背景,探索“工学交替”下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
一、“工学交替”模式下的客观变化(一)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变化教育主体由学校老师担任教育者转变为教师或师傅交替担任教育者,甚至完全由师傅担任教育者;教育客体则由单纯的学生身份转变为学生与学徒(员工)的双重身份,实行双考核制度。
(二)教育环境的变化学生在工学交替期间脱离单纯的校园环境,复杂的人际关系、繁重的生产劳动、严格的企业管理都会使学生产生不适应感。
(三)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变化“工学交替”下的教育管理内容、方法与学校有很大区别。
如“工学交替”期间完全基于“工作过程”安排,形成“面“→“线”→“点”的体系,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安排同步。
二、“工学交替”模式下学生管理存在问题(一)对新的环境适应差,角色转换较慢在企业经过一个月多时间后,一部分学生依然对所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和企业管理等诸多方面感到难以适从,出现“水土不服”,交际困惑,产生“想回校回家”念头,对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缺乏耐心。
(二)理想与现实差距大,导致思想波动由于学生对工学交替认识不深,加之在生产目标和教育目标、生产规律和教育规律、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差异导致学生出现思想上的波动,有的提出退出“工学交替”班的想法,甚至打电话回家与家长诉苦。
(三)自我管理能力较差,难以适应企业制度很多学生自律意识较差,不能够严格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违犯纪律,出现窜岗、离岗、甚至退岗的现象。
(四)配套学生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日常管理失规范 工学交替期间, 学生在思想、生活、生产、安全、经济等方面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学校还没有一套系列配套制度来管理学生在企业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如在探索工学结合改革初期,06级染整专业学生共53人因制度不完善导致21人离开了顶岗实习单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才, 一 切都是 围绕 培养人才 展开 业利润展开的。因此 , “ 工学 结合 ”人 才培养模 式必然会对 于两个 组织的管理理念 造成截 然不 同的结果 。学生在 “ 工学结合” 模式下 , 同时受 到学 院和企 业 两种完全不 同的价值 观影响 ,会 造成 学生心 理 的落差 , 比 如, 发现对于职场 的梦想 与现 实之间存在 巨大的差距 , 也会引 起学 生对企业 工作 与生活的不适应 ,这样必定会进 一步加大 学生管理工作 的难度。
、
培养员工 的成本 。但是 , 从另一角度来 看 , 学 院与企业在学 生 管理上存在本质上 的差 异 , 这种差 异来 自各 自的核心 价值观 : 学 院的根本 目的是为 地方 经济 发展 培养 高素 质技 术技 能人
准入 、 考核 、 晋升机制。对于辅导员的个人发展可 以按照 “ 矩 阵 理论 ” 的原 则来培养 , 根 据个人 的专 业或能 力 , 在负责 一个 年 级学生管理 的同时兼任 心理辅导员 、就业指 导与职业规划 辅 导员 、 学术 科技创新 指导辅导员 等 , 在职称 评定 、 职务 晋升 方 面给予适 当的倾斜 ,或是按照能力标准对 于考核合格 的辅 导 员可 以受聘为初 级 、 中级 、 高级 辅导员与专业 教 师待遇对 等 。 要鼓励辅导员在职攻读 思想政治教育或 心理学方面 的博 士学
好, 越走越宽。
五、 总 结
这样才能激励辅导 员不断提高 自己职业化 、 专业 化的水平 , 发 展成为专家型辅导员。
2 - 充 分 发挥 辅 导 员 、 班 主任 的作 用 辅导员工作强度大 , 精力有限 , 没有时间考虑职业规划和科
目前辅导员职业发展还存在 着一些 问题 或不足 ,但我 相 信有各级领导和主管部 门的关 心和支持 ,辅导 员一定能够 不 辱使命 、 坚定信念 , 不断学 习提高 自己的职业化 、 专业化 水平 , 将辅导员工作作为 自己的人生追 求 , 明确职业发展方 向 , 勇 于
2 . “ 工学结合 ” 模 式下学生管理 的不规 范或缺失。 在原来 的 教 育教学模式 ( 即非 “ 工学结合 ” 模式) 下, 学生 的管理 工作是 由辅导员全权 负责 , 学生平 时就是处 于宿舍 、 教室、 食 堂这样 三点一线 的生活环境中 , 学生 管理工作相对 简单 , 并且 辅导员 拥有 丰富的经验 , 学生管理机制较健全 。 但是 , 在“ 工学结 合” 模 式下 , 根据 企业 的不 同、 岗位的不 同, 即便是 同一专业 同一班 的学生 , 都不能分配 到同一企业甚
研。 要 明确辅导员 、 班主任的责任 , 充分发挥辅导员、 班主任 的作 用, 降低辅导员的工作强度 , 给辅导员更多的学 习时间 , 让其思 考 自己的职业规划 , 为辅导员个人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3 . 加强辅导员的培训 、 交流 , 举 办辅导 员职业能力大赛
创新 , 成长 为专 家型 的辅 导员 队伍 , 为社会 主义现代 化建设 培 养出更多德才兼备 的优 秀人 才 ,走 出一条符合 国情的辅导 员 职业 发展 的新路子 。
参考文献 : 赵 国年 , 高兵 , 海 日罕. 辅 导 员队伍 职业 化 、 专业化 建设 的研 究— —以 内蒙古农业 大学为例Ⅱ ] . 内蒙 古师范 大学学报 ( 教 育 科学版 ) , 2 o 1 5 ( 2 ) .
受经费和场地等原 因的制约 , 参加辅导员培训 人数较少 , 为 了使更多 的辅导员 能够接受专业 的培训 ,应增加举 办的次 数和参与人数 ,也 可以设立专 门的辅导 员培训 网站或 在现有 网站上开设专 门辅 导员培训专栏 ( 类似 于高等教育管 理干部 网络教育平台 ) , 将 每一期辅 导员 培训 的视频 、 P P , r 等资料上传 至网站。各地辅导员培训基地应负责 日常维护与管理 , 学校将
位, 让素质 高 、 能 力 强 的 辅 导 员 能 够 留得 住 、 用 得好 发展 好 ,
加强 院校之间辅导员 的交 流。除了全 国辅导 员研修基地 以外 , 各省份也 可以举办 人员交流 活动 , 取长 补短 , 不 断促进 辅导员职业化 、 专业化 能力 的提高 。 同时 , 各高校也要协 助辅 导员根据个人 的专业 、 专长做好 个人 的职业生涯规划 , 使辅 导员按照职业 能力标准要求 自己 , 规划好 自己的短 、 中、 长期 目标 , 在辅导员 职业 道路上 越走越
接受, 得到 了深入开展 , 但在工 学结合过程 中, 学生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通过 分析 问题产生的原 因, 探讨创新 学生 管理机 制的对策, 以适应“ 工 学结合” 的人 才培养模式 。
关键 词 : 学生管理 ; 工学结合 ; 职业教 育
根据《 关 于全 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 教学质量 的若 干意见》 和《 国务 院关 于大力 推进职业教育改革 与发展 的决定 》 等文件 精神 , 文 中指 出 : 把“ 工学结合” 作为高等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模 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这种高职教育理念 、 人才培养模式 的变 革, 影 响高 职院校 的专业 建设 、 课程设置与教 育教学方法等各 个方面。而这种改变必然会 引起高职院校学 生管理工作理念 的转变 , 从 而进一步 推动学生管 理机 制 的创新 , 以适 应 “ 工学 结合 ” 人才培养模式 , 达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的 目标 。 “ 工学结合 ” 模式下学生管理 中存在 的问题 1 . 学院与企 业在 管理 理念上的差异。从 正面角度来看 , 对 于企业 和学院而 言 , 校企合作 、 工学 结合是共 赢 的局 面 , 学 院 可以实现现代职业教育人 才的培养 目标 ,而企业 又可 以减少
新 校 园
X i n X i a o Y u a n
学生工作
“ 工学结合"
( 苏州 高博软 件技 术 职业 学 院 , 江 苏 苏 州 2 1 5 1 6 3 )
摘
要: “ 工学结合” 人 才培 养模式有利 于提 高高职教学质量 , 彰显 高职 办学特 色, 并逐步被社会、 高职 院校和 学生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