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必修二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 3、西汉:漕渠、白渠
• 4、东汉:治理黄河(王景) • 5、特色灌溉工程:西北地区的坎儿井
不同时期不同的耕作方式
• 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
– 破坏环境,很难再生产 • 2、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 – 原因:生产技术落后,生产力水平低
不同时期不同的耕作方式
• 3、春秋时期——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 • 原因:
• 自耕农(自己有地)——税
• 佃农(没有地,租地主的地)——税、租
采集经济
• • • • • • • • • • • 采集经济的形成: 1) 学会直立行走 2) 学会使用天然工具 采集经济的基本特征: 1) 以采集为主 2) 使用以木棒为主的天然工具 3) 自由经营、自由劳动、自取所需 4) 财产共有 5) 完全平等和自由的人际关系 6) 最古老的经济组织:原始人群 7) 以树为家
– ①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的进步; – ②私有土地出现
• 特点:
– 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 ②以家庭为单位; – ③自给自足
• 作用与地位:
– – – – 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②生活稳定,生产积极性高(相对于佃农来说); ③不利于技术的推广与进步; ④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而破产
南稻北粟
约一万年前,农耕经济 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 域出现。它们在发展 初期就已显露出地域 的差别。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 植粟和水稻的国大提高了当 时的农业生产 效率
曲辕犁
• 曲辕犁(又名江东犁) :出现在长江下游一带 。是自汉代后农具改革 的又一次突破。它的出 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 的基本定型。
第一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中国古代农业基本发展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件
C.②③④
D.①③④
8.俗话说“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 炕头”,是中国古代农民向往的理想生活。 这突出反映了小农经济怎样的特点( )
• A.封闭保守 • C.耕织结合 B.精耕细作 D.艰难脆弱
9.汉代以后,我国农具改革的又一次重大突破是: ( ) A.铁农具的使用 B.牛耕的出现 C.曲辕犁的发明 D.筒车的发明使用
7.“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以家庭为单位 经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耕农经济 是封建经济的基本形式,下面对这一经济形式 认识正确的是 ①自耕农经济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② 自耕农经 济的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 ③自耕农经济形势 下的家庭结构比较稳定 ④自耕农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起源 起源
生产工具 水利设施 耕作方式
发 展
中国 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二、农业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
(一).生产工具的改进 春秋战国之际 东汉—三国 唐宋时期
桔槔(gao)
翻车 筒车
二、农业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
(一).生产工具的改进
(二)、水利设施的完善
著名的水利工程
孙叔敖在楚庄王 十七年(公元前 这项工程主要有鱼嘴 597 年)左右, 坎儿井是与万里长 分水堤、飞沙堰溢洪 主持兴办了我国 城、京杭大运河并 道、宝瓶口进水口三 最早的蓄水灌溉 称为中国古代三大 大部分构成,科学地 工程 ——芍陂。 工程。吐鲁番的坎 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 芍陂因水流经过 儿井总数近千条, 自动排沙、控制进水 芍亭而得名 。公里。 全长约500O 流量等问题,消除了 “灌田万顷”楚 是全世界最大的地 水患,使川西平原成 郑国渠 系统 。 庄王也一跃成为 下水利灌溉 为“水旱从人”的 “春秋五霸”之 “天府之国”。 一。 郑国渠采用独特的“横绝” 技术,通过拦堵沿途的清峪 河、蚀峪河等河,让河水流 入郑国渠。 郑国渠巧妙连通泾河、洛水, 取之于水,用之于地,又归 之于水。在今天看来,这样 的设计也可谓巧夺天工。 芍陂 郑国渠修建之后,关中成为 天下粮仓 都江堰 坎儿井
历史必修二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物是什么? 两个中心: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差异:南稻北粟
(2)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怎样的产业结构?
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一、中国农业的起源(劳动对象):
1.原始农业的产生的标志:种植经济的出现 2.特征:地域差别: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白渠遗址
漕渠遗存
兴修水利方向:
从内地向边疆
从农业中心区域向 周边扩展
坎儿井(又称龙 首渠),在边疆 西域地区。
4、治理黄河
黄河是否泛滥是影响中国古代 农耕经济的关键,历朝历代都 十分重视对黄河的治理。
东汉:王景治黄河,史称 “王景治河,千载无患”
明代:潘季驯治理黄河, 号称“千古治黄第一人”。
由于水利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不言而喻,所以中国的农书 中包含了大量关于水利建设 的内容。
可能性: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回忆一下,古希腊 人们面对人地矛盾
是怎么做的?
结 中国:尽可能挖掘土地潜力,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果 西方:殖民扩张,海外贸易,形成了活跃的以商品经济为主
的商业生产模式
你知道传说中农业 是由谁发明的吗?
神农氏塑像
神农尝百草
一、农业的起源(劳动对象)
神农尝百草
古之人皆食禽兽 肉。至于神农,人 民众多,禽兽不足, 于是神农因天之时, 分地之利,制耒耜, 教民农耕。
四、耕作方式的变化
1.商周集体耕作
◆甲骨文 “(王)大令众人曰, (xie)田。”
思考:商周为何需要“众人” ?何时改变? 提示:农具原始,生产力水平低下,需要协 作。春秋后变化。
四、耕作方式的变化
2.从“集体”到“个体” 耕作 ◆《诗经》记载“千耦其耘”:即大规模集体耕作 。
必修2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缺点:阻碍发展、贫困脆弱、破坏环境
五、小结: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
1、生产结构: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生产模式:精耕细作; 3、耕作方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远古时期,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 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这一时期 A、人们以采集经济为主
B、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
C、原始农业的出现
鱼嘴
具有地方特色的新疆坎儿井
治理黄河
东汉人王景,主持 过一次封建时代最 大规模的治黄活动, 使桀骜不驯的黄河 安流800年。历史 上对王景治河充满 了赞扬之辞:"王 景治河,千载无患 "。
黄河被誉为中华 民族的母亲河, 它也是中国农耕 经济的命脉,而 历史上黄河多次 发生水患,大规 模的改道就有6 次之多,从汉代 以来,历朝统治 者经常组织大规 模的治河工程
依据材料总结小农经济的特点并加以评价
材料二: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杼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生为陈村民,死为陈村尘。 …… ”
——白居易《朱陈村》
依据材料总结小农经济的特点并加以评价
13世纪
英国的《亨利农书》
3倍Leabharlann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精耕细作: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 生产资料和劳动,采取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 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一、农业的起源
神农尝百草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 毒,得茶而解之”
—《神农百草经》
麦、菽、稻”(实际上不只五种)
麦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1、农业的起源
神农氏,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 远古人民过着采集渔猎生活,他发明制 作木耒、木耜,教民农业生产。反映中 国原始时代由采集渔猎向农耕生产进步 的情况。又传说他遍尝百草,发现药材, 教人治病。神农氏因以火德王,故称为 炎帝。传说神农一生下来就是个“水晶 肚”,几乎是全透明的,五脏六腑全都 能看得见,还能看得见吃进去的东西。 那时候,人们经常因乱吃东西而生病, 甚至丧命。神农为此决心尝遍百草,好 吃的放在身体左边的袋子里,介绍给别 人吃;不好吃的就放在身体的右边袋子 里,作药用。不能吃的就提醒大家。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 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 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 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 文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 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 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 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西汉]晁错《论贵》
特点: 结构合理、使用轻便、回转灵活等, 能调节深浅,耕作平稳、深浅一致, 极易适应水田耕作。 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翻 车 操 作 图
筒车
试从农具进步的角度来说明生产力的进步 1)从材质方面: 石、骨、木 青铜、铁 2)从工艺方面: 打制、磨制 冶炼、铸造 3)从牵引动力方面: 人力 畜力 自然力 4)犁耕、播种、灌溉技术的进步
4.民间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 貌。右侧邮票所体现的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
A.男耕女织
B.铁犁牛耕
C.集体劳作
D.刀耕火种
5.自耕农经济出现的原因是
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
②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③人口增加 ④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 A.①②③ C.①②④ B.③④ D.①③④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二、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变革
农业阶 段
时间
原始农 石器时代 业
传统农业 春秋战国
农业工具 木质、石质、骨质农具
铁制农具
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
牛耕
西汉 东汉
铁农具数量大增 曲柄锄、大镰、耧车
二牛抬杠 一牛挽犁
唐朝
曲辕犁
一牛挽犁
二、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变革
耒耜→
石犁→ 青铜犁 → 铁犁
直辕犁 → 曲辕犁
战篇》
(2)战争时期士兵和粮食的主要来源
“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 ——《吕氏春秋.上农》
(3)有利于稳定封建国家的统治秩序
小农经济存在什么弊端呢?
生产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 薄弱……
西周至清自然灾害统计表
四、小农经济
唐朝初年,由于经历了隋末农民战争,社会经济凋敝。“茫 茫千里,人烟断绝……”
1、小农之小,“小”在何处?
生产单位“小”, 一家一户
生产形式“小”, 男耕女织
生产目的“小”, 生产出来的产品用来自己 消费或缴纳赋税,是一种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四、小农经济
2、小农经济的地位
古代农业经济的主导形式
“……农伤则国贫……” ——《汉书.食货志》 (1)国家的经济基础和财政来源
“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商君书.农
四、小农经济
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宋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1、小农之小, “小”在何处?
生产单位“小”, 一家一户
生产形式“小”, 男耕女织
四、小农经济
朱陈村 唐 白居易
机梭声札札, 牛驴走纷纭。 女汲涧中水, 男采山上薪。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 课程标准 •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问题:什么是精耕细作?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是通过哪些方式来完善的?有什么意义?
• 含义:其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包括生产工具的 改进、灌溉工具的改进、水利设施的兴修、耕作方法的成熟 、耕作技术总结等; • 完善方式: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犁壁安装、曲辕犁 的出现等;翻车到筒车;水利设施完善:都江堰等;改进耕 作技术:代田法等; • 意义: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保产增产、养活日益增多的人口 起了积极作用;
3、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三:“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五、总结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特点之一: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特点之二: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 3、特点之三:“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5、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二: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1、上古:大禹治水传说 2、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作用)★、郑国渠 3、两汉:漕渠、白渠、治理黄河(原因)、坎儿井
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1、商周:大规模简单协作 2、春秋:个体农耕(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 (1)原因:①生产工具②耕作技术的进步③私有土地的出现 (2)含义: (3)特点: • ①生产规模小——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 • ②分工简单——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 ③自给自足——除盐铁外一般不必外求
一、农业的起源
1、原始农业的产生:采集经济——种植经济 2、地域差别:黄河流域:粟、麦 长江流域:水稻 3、家畜饲养业:“五谷”“六畜” 4、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精耕细作:中国传统农业的一
个综合技术体系,是以对土地高 度利用为基础,通过不断改进农 业生产技术、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而形成的 农业耕作方式。
一、农业的起源 二、农业生产模式的进步 三、精耕细作模式的形成
神农氏发明农业的传说
神农氏塑像
神农尝百草
特点2:铁犁牛耕、精耕细作; 3.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西域:坎儿井
阅读下面两段材料, 从中分析自耕农经济有何 特点,你如何评价?
2.自耕农经济的特点
①生产规模小——家庭为单位 ②分工简单——男耕女织 ③自给自足——较少商贸交流 3.优点
①一定程度激发干劲,稳定生活
②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4.弊端
①分散性---劳苦 ②脆弱性---难挡天灾人祸 ③封闭性、落后性--少交流和合作 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课堂记忆
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1、从产业结构看: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 为辅;
2、从耕作技术看:主要是铁犁牛耕,精耕细作 (农业生产模式)
3、从经济单位和劳动分工者看:主要以家庭为 单位,“男耕女织”按性别分工。
3.灌溉工具的改进 春秋战国之际
桔槔
辘轳
翻车 三国马钧
唐宋时期 筒车
(二)水利设施的发展
1、重要的水利工程 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西汉:漕渠、白渠
2、对黄河的治理:汉明帝任命王景 3、地方特色工程:西域地区的坎儿井
(三)农业技术的积累、总结 (四)耕作方式的进步
刀耕火种(大规模简单协作) 家庭精耕细作
动动脑: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中的 “五谷”和“六畜”分别指的是什么?
麦
稻
第一课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
返回
返回
铁犁牛耕
返回
返回
返回
都江堰
返回
返回
一、农业的起源 P2 1、原始农业:经历了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的 发展。 2、地域差异: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为例 地域差异表现:南稻北粟 半坡和河姆渡遗址 3、农业结构:五谷六畜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特点一:以种植业为主,家 畜饲养业为辅。
二、生产工具的改进 P2—P3 1、原始时期:刀耕火种,工具—石斧、石铲、 木耒、骨耜、石镰 2、春秋战国时期:铁工具 铁犁牛耕 3、唐代:曲辕犁—标志中国传统步犁定型
第1课 精耕细作的农业 生产模式的形成
知识结构: 1、农业的起源 2、农业工具的改进 3、水利设施的完善 4、耕作方式的改进
导语
• 中国是世界上农业的发祥地之一。随 着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技术的 日益完善和水利工程的不断兴建,精 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分别在中国的 北方和南方形成,并日臻成熟。自耕 农出现以后,以家庭为单位从事农业 劳动,“男耕女织”式自给自足的小 农经济成为中国农村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 种植业为主,饲养业为辅;精耕细作;男 耕女织 • 2、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什么? • 男耕女织 • 3、评价中国古代的自耕农经济。 • 是国家赋税主要来源,以家庭为单位、分 工简单、勉强自己自足、比较脆弱
五谷六畜
• 五谷:稻、黍今谓黄米)、稷(今谓高梁)、 麦、豆。 六畜:猪、牛、羊、马、鸡、狗 六畜“,即牛、羊、马、猪、狗、鸡, 它们是人类为了经济或其它目的而驯 养的。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六畜兴旺 “代表着家族人丁兴旺、吉祥美好。 春节时人们一般都会提”六畜兴旺“ 。
4、灌溉工具:翻车 筒车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特点二:精耕细作的农业生 产模式。
(完整版)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课标解读】应掌握农业的起源、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设施的完善、灌溉工具的改进、耕作方式的演变.【考试大纲】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知识梳理】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一、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1.种植业:①起源:原始农业是从经济向经济发展而来的。
②格局: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和形成规模,北方以旱地的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生产为代表,形成格局.原因:气候不同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协调发展。
2.家畜饲养业:①五谷:黍、稷、麦、稻、菽或黍、稷、麦、稻、麻②六畜:中国古代农民饲养的家畜主要有。
请思考1:我国古代形成了怎样的农业格局?从中得到什么启示?二、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1.生产工具的进步:①农具材质的更新:原始社会、商周时期:原始社会的耕作形式是,主要劳动工具是;商周文明时代,主要农业生产工具是。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铁农具使用②耕作工具的发展:西汉中期:发明了,推动了牛耕的推广。
唐代:在长江下游出现(又叫)。
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③灌溉工具的发展重要的灌溉工具有曹魏时期马钧发明的和唐代的。
2.生产技术的进步:①农用动力的变革:借用牛力耕田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牛耕开始出现,是我国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②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原因:a。
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b。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事业的发展c.水利施工技术的提高概况:a.内地:原始社会 ;春秋时期的;战国时期的;西汉的;东汉治黄。
b。
边疆:西汉时期,在西域出现地方特色工程。
三、“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1.千耦其耘①原因: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不够发达,农具大多原始而粗糙,只能靠奴隶的集体劳动。
②特点:大多采用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2.自耕农经济①原因:春秋时期,随着和的进步,使个体农耕有了技术的支持; 的出现又使个体农耕有了物质基础。
历史必修二: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2.获取材料信息 史料一 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 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尉缭子·治本》 应用1 概括史料一反映的主要经济特点。 提示 小农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史料二 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 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董煟《救荒活民书》 应用2 史料二体现了小农经济的什么特点? 提示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一旦发生天灾人祸,就会导致小农经济的破产。
济形成源于
A.自然经济的形成 C.井田制的瓦解
B.商业经济的发展
√D.铁犁牛耕的推广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是新的经济形态,它逐步形成的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 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家庭经营成为可能,而生产力的发展表现为铁犁牛耕的使用 和推广,故D项正确。
史料实证
1.印证教材观点 史料一 河北石家庄市庄村赵国遗址考古中出土大量农具,其中铁农具占全部农 具的65%,在辽宁抚顺莲花堡燕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占全部农具的85%以上。 应用1 史料一说明,战国时期 铁器 已普遍使用,在农业生产中居于主导地位, 生产力 水平显著提高。
返回
叁
达标检测
1.(2018·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下列属于中国最早培植的农作物是
A.玉米 B.番薯
√ C.辣椒 D.水稻
解析 玉米、番薯、辣椒原产于美洲,新航路开辟后传入中国。在距今七千年前, 中国长江流域已经种植水稻,故答案为D。
123456
2.(2018·北京西城区高一下学期期中)春秋战国以来,中国传统农业逐渐形成的主要耕
123456
6.(2018·临沂高一检测)汉代《淮南子·说山》一书中写道:“王法禁杀牛,犯禁杀之 者诛。”该规定反映了 A.封建王朝法律的系统性 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 C.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
第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第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是指对土地进行精耕细作、科学管理,逐步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农业生产模式,这种生产模式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人口增长是推动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率逐渐提高,而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必须采用精耕细作的方法,通过优化种植结构、调整耕作制度等手段增加农业生产效益。
其次,科技进步也是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出现的原因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不断更新,人们逐渐认识到,只有通过科技手段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品质,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第三,经济发展是促进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出现的原因。
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工业化、城市化以及消费水平的提高对农业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农业生产必须朝着高品质、高效益的方向发展,而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正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形成的。
最后,政府政策也是推动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农民生产精品农产品,提高生产效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推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加快现代农业模式的推广和普及。
总的来说,第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农业生产方式不断更新的体现,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未来,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和社会市场需求的日益提高,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将会不断完善和拓展,推进中国农业实现由大而强的发展目标。
第1课_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此诗是对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 真实写照它所反映的当时社会最基本的 一种耕作方式是:
A 、火耕
B、刀耕
C、石器锄耕 D、铁犁牛耕
右图为山西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酒器牛尊,牛 鼻穿有环,考古学家据此可推断出:
A、春秋时期贵族有酗酒之风,在牛鼻上装环 便于拖曳沉重的青铜酒器
B、春秋时期牛已被牵引从事耕作
后来阻碍了生产力发展
四、耕作方式的变化
•商周时期:千耦其耘 农具原始 大规模简单协作
•春秋以后:自耕农经济(个体农耕) 原因:农具进步、技术先进、土地私有 表现:男耕女织 优点:自给自足、生活稳定、生产积极
缺点:阻碍发展、贫困脆弱、破坏环境
体验高考
(2007山东文综,11)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
牛驴走纭纭。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 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 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 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 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
思考:试将十二生肖分类,分别谈谈他们与 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关系。
一、农业的起源 •起源:采集向种植发展 •差异:南(长江)稻北(黄河)粟 •特点:以种植业为主,饲养业为辅
南稻北粟 长江流域 河姆渡遗址
(2)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怎样的产业结构?
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体验高考
(2007上海历史)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 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 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 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 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
思考:商周为何需要“众人” ?何时改变? 提示:农具原始,需要协作。春秋后变化。
必修二 第一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1、何为精耕细作?(单位面积的土地上,投入更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力,使其产量提高)2、原始农业是如何出现的?(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
)3、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生活的区域和典型代表是什么?(地域差别)北方旱地——黄河流域——陕西西安半坡遗址——粟南方水田——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遗址——稻谷4、“五谷”和“六畜”分别指什么?五谷:稻、麦、豆、稷、黍。
六畜:猪、马、牛、羊、鸡、狗、5、原始农业的特点:(1)从若干地区同时或先后发生,形成不同类型,呈现地域差别;(2)形成南稻北粟种植结构;(3)使用石器和陶器,刀耕火种;(4)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栽培五谷、驯化六畜。
6、综合探究一: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碳化稻粒说明了什么?(1)距今约7000年,江南地区适宜水稻生长;(2)河姆渡居民逐渐掌握水稻种植技术;(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7、生肖纪年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
二、农具的不断进步1、我国古代农具的演变过程?①原始社会刀耕火种,石斧、石铲、石镰、木耒、骨耜等。
②商周,青铜器产生,耒、耜仍是重要工具,材质以木、石、骨、蚌为主。
③春秋战国,掌握冶炼铁的技术,铁农具、牛耕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④唐代:曲辕犁(江东犁)使用,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发明筒车(水力)。
⑤三国时期曹魏马钧改进翻车(人力)。
2、总结农具演变的规律:材质:从石、骨、木、蚌到青铜、铁制农具;制造技术:从打磨再到冶铸,从简单到复杂;动力:从人力到畜力、自然力。
3、农业工具的发展变化有何重要意义?①农具的改进,是生产力进步的明显标志,增强了人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②农具的改进,使得人逐渐被解放出来,可以从事更重要的工作。
③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形成“精耕细作”生产模式。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概述我国古代史上水利建设方面的重大成就?①大禹治水,变万里泽国为广袤沃土。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一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农业的起源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 ——生产工具的变化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生产关系的变化
神农氏发明农业的传说
神农氏塑像
神农尝百草
粟
狗尾草
水稻
大米
古代的畜牧业
陶猪
上海崧泽文化遗址,距今约6000年
●拥有部分土地——地主、佃农
自 耕 农 和 自 耕 农 经 济
状况 特点
●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 ●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基本上自给自足 ●生活较稳定,有生产积极性
地位 影响
●规模小,分工简单,难以扩大再生
产,不利于分工和交换的发展 ●国家赋役的承担者,但过度的剥削压 榨易致其破产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三个特点: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商周时期的青铜农具
战国铁农具
汉朝的犁和犁壁
耦犁
二 牛 抬 杠
曲辕犁
曲辕犁使用示意图
筒车
春秋战国水利工程图
都江堰的三大主体工程
水流方向
这是一幅航拍照片,“鱼嘴” 使岷江水从两边分 流,右边的外江用于分洪,左边的内江用于灌溉。
宝瓶口
深淘滩,低作堰。 ——李冰
水流方向
西域:坎儿井
漕渠
《诗· 周颂》中有“十千维耦”、“千耦 其耘”的诗句,是说在十个“千亩”上有两 千人进行耕耘,劳动场面十分宏大。
夫妻双双把家还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绿水青山带笑颜 随手摘下花一朵 我与娘子戴发间 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 夫妻双双把家还 你耕田来我织布 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 能避风雨 夫妻恩爱苦也甜 你我好比鸳鸯鸟 比翼双飞在人间
第1课_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方式 伴随
原始农业
家畜饲养业
神农古氏之塑人像皆食禽兽肉神。农至尝于百神草 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 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 耜,教民农耕。
炭化了的粟和菜籽 (半坡遗址出土)
碳化稻谷 (河姆渡遗址出土)
黄河流域 半坡遗址
长江流域 河姆渡遗址
“南稻北粟”
中国古代农业 特点二:
精耕细作的农 业生产模式。
学习本单元要注意归纳古代农业生产 技术的发展、土地制度的演变、古代手 工业技术的发展、古代商业和城市的发 展等线索以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国泰民安
五
龙
谷
凤
丰
呈
登
祥
庆
歌
太
盛
平
世
五谷:
麦
豆
麻
稻
稷
黍
粟
古代的畜牧业
鼠
六畜兴旺
牛
虎
兔
龙
蛇
马
羊
猴
鸡
狗
猪
商朝甲骨文中的“十二生肖”
古代的畜牧业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刻画猪纹黑陶钵
局限:长期以来,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古代生产工具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材质的变化: 石、骨、木——青铜——铁;
动力的变化: 人力——畜力——自然力;
种类的变化: 单一性——多样性;
思考2:结合农具的发展说明中国古代农业的 耕作方式是如何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大规模简单
阅读理解
“凡耕之本,在于趋时,活土,务粪泽,早锄, 早获”——汉代农学著作《氾(fán:姓)胜之书》
阅读上段文字,理解其含义?
程的规律上。述总文结字出反农映业了要农及作时物耕从种耕社,种会改到生良收产土获力壤整,个重过 视肥料、保墒(保持土壤适合种水子发平芽的和反作映物。生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 年高考天津文综历史部分 1 题)图 1 到图 2 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B
图1 A.铁犁牛耕的出现 B.耕犁技术的成熟 图2 C.精耕细作的开始
D.单位亩产量提高
(2010淄博模拟)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 下列剪纸,其内容形象地反映了( )
A.领先世界的手工技术 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C.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D.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
评价:
优点:①稳定性较强 ②生产积极性较高
弊端:①落后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展。近代后期阻 碍生 产发展 ②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加上规模小, 生产资料有限,它承受风险的能力差,十分脆弱,很容易走向破 产。
综合探究: 归纳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劳动对象 2、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劳动工具 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劳动者
B、商周时的协作生产方式
C、自给自足的个体农耕方式
D、古代耕作技术十分的落后
有人说:孟姜女的传说反映了政 治压迫,白蛇传的故事反映了宗 教冲突。小王认为牛郎织女的传 说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经 济的特点,这主要是指 A、农民深受以王母娘娘为代表的统治者的剥削 B、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C、纺织业是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D、自给自足的田庄经济占主导地
—— —— —— —— 翻车 筒车
自然力 人力
春秋战国 铁农具、牛力犁耕 汉 代
安装犁壁、 牛耕普遍
牛耕推广 出现耦犁
三国时期 唐宋时期
铁农具,标 志社会生产 力的显著提 高(铁器时 代)
畜力
曲辕犁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生产工具)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生产工具)
图 二 : 铁 犁 头
图 四: 铁 犁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中国农业的起源:(劳动对象)
从以下图文材料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1.起源: 采集经济——种植经济
农业始祖神农氏
至于神农,人民众多,于 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 利,制耒耜,教民农耕。 ——《白虎通》
C、石器锄耕
D、铁犁牛耕
右图为山西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酒器牛尊,牛鼻穿有 环,考古学家据此可推断出:
A、春秋时期贵族有酗酒之风,在牛鼻上装环便于拖 曳沉重的青铜酒器 B、春秋时期牛已被牵引从事耕作 C、青铜制造业背离礼制的传 统,注重生活化 D、青铜工艺水平高超,能艺 术化地表现动物形象
白居易诗《朱陈村》中“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的现象反映了: A、远古时的采集生产方式
图一:石镰
图三:牛力犁耕
壁
图 五 曲 辕 犁
看图,思考: 曲辕犁与传统犁比较,有什么优点?
灌溉工具的改进
三国马钧改进的翻车
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筒车
三、水利设施的完善(水利)
列举我国古代水利建设的成就,探究水利兴 修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时期 远古时期 春秋战国 两汉时期
水利设施
大禹治水 芍陂、都江 堰、郑国渠 漕渠、白 渠、治理 黄河、 坎儿井
水利著作 水利兴修与农 业发展的关系
明代潘季 驯《河防 一览图卷》
水利是 农业的 命脉
假设你是都江堰景区的一名导游,请你从组成部分、作用、 后世影响以及情感教育等方面向游客做简要介绍。
飞沙堰
鱼嘴
宝瓶口
都江堰 芍陂 新疆坎儿井
郑国渠
边疆地区的坎儿井
坎儿井示意图
返 回
四、耕作方式的变化: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远古时期,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 教民农作”,反映了这一时期
A、人们以采集经济为主 B、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 C、原始农业的出现 D、个体小农经济的产生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此诗是对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所反映 的当时社会最基本的一种耕作方式是: A 、火耕 B、刀耕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 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勤 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有者半贾而 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特点: ①生产组织:以家庭为单位 ②生产分工:男耕女织,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 ③生产目的:自给自足
麦 马
豆 牛
稻
稷 羊
黍
六 畜
猪 鸡 狗
鼠
牛
虎
兔
龙
蛇
马
羊
猴
鸡
狗
猪
商朝甲骨文中的“十二生肖”
十二生肖:
鼠
牛
虎
兔
龙
蛇
马
羊
猴
鸡
狗
猪
思考:试将十二生肖分类,分别谈谈他们与 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关系。
概括归纳: 中国古代农业起源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1.起源: 采集经济——种植经济 2.作物分布格局: 南稻北粟 3.农业产业结构: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1.精耕细作和现代科学相结合; 2.因地制宜,发挥各地特色优势; 3.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 4.完善水利设施,政府重视。
巩固练习
下列哪一项发明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 A 的基本定型( )
A、
B、
C、
D、
有关小农经济的说法正确的有( )C ①“男耕女织”式 ②包括盐铁在内自给自 足 ③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 ④国 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生产工具)
探究思考:以耕犁为例谈一谈古代农具是怎样逐步改 进的?生产工具的改进对农业生产有何意义?
时期 耕作工具 耕作技术
耒、骨耜、石镰
原料材质
灌溉工 动力变化 具
原始社会 石斧、石铲、木 商周
耒、耜
石、木、骨、蚌 (石器时代) 以木、石、骨、蚌 为主,青铜器很少 (青铜时代)
(劳动者)
1、 阅读教材一、二段内容,思考:中国古代的耕 作方式有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时期 商周时期 春秋时期 以后 方式 大规模简单协作 自耕农经济 原因
生产工具和耕 作技术的进步 以及私有土地 的出现
2、问题讨论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从生产组织、 生产分工、生产目的分析自耕农经济有 何特点。应该如何评价自耕农经济?
……
你耕田来我织布 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夫妻恩爱苦也甜
你我好比鸳鸯鸟 比翼双飞在人间
—《天仙配》歌词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 ——唐·白居易《朱陈村 》
北京人采集图
观察下图思考:作物的分布在地域上呈现什么特点? 2.作物分布格局:南稻北粟
炭化了的粟和菜籽 (半坡遗址出土)
黄河流域 半坡遗址
(以粟麦为主)
长江流域 河姆渡遗址
(以水稻为主)
碳化稻谷 (河姆渡遗址出土)
五 谷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五谷丰登” 、“六 畜兴旺”这些俗语中的“五谷”和“六畜”的出现 反映了什么? 3.农业产业结构: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精耕细作: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 产资料和劳动,采取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 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从耒耜到曲辕犁
农 业 的 起 源
农 业 的 发 展
生 产 力 生 产 关 系
水利设施的逐步 完善 从千偶其耕 到个体农耕
精 耕 细 作 农 业 生 产 模 式 的 形 成
目前,我国正处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 伟大实践中, “三农”问题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假设你 是一位分管农业的县长,你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响应党的 号召?请结合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和目前农业发展的 现状,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