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小说的叙述形态
论鲁迅小说的叙述者特色——以《呐喊》、《彷徨》为例
般来讲 , 叙 述者 指叙事 文学 中的 “ 陈 述 行 为 主
中大量地保存 了说书人 说书 的特点 , 如经常会 出现如“ 各 位 看官, 你道是谁? ” 、 “ 后人 有诗为证” 、 “ 欲知后事 如何 , 请 听 下 回分解” 等 明显提 示叙述 者存在 的语 句。用 后来 的叙 事 学理论对这类语句进行分析 , 可以把它们归入叙述者的叙述
事的可信度 , 有 时古 典小 说会 将叙 述分 层 , 在第 一层 次 中
交代所要讲述 的故事 的来历 , 再在第 二层 次 中叙 述故事 的 情节。如《 红楼梦》 就有一个“ 发现手稿 ” 的设置 , 第一层 次 中描述 了了空空道人发 现写在 石头上 故事这 一情节 , 交 待
整个故事的来 由。
之外, 更大 的作用是在文体 和结构意义上 的。 正因为古典小说是 由说 书艺 术发展 而来 , 古典 , I 、 说作
等 。从这些方面入手仔 细阅读鲁迅 的小说集 《 呐喊》 与《 彷
徨》, 会发现鲁迅小说 中有以下几类有特色的叙述者。
者进行创作 时 的叙述 者 意识 非 常强 , 在 这 样 的叙 述 文本 中, 叙述者仍 以明显 的讲 述者身份存 在。并且 为了增强故
V0 I . 1 6 NO. 5
S e p .2 0 1 3
一 文 史 艺 术
论 鲁 迅 小 说 的 叙 述 者 特 色
以《 呐喊》 、 《 彷徨》 为例
晏 杰雄 , 周 刍
( 1 . 中南大学 文学院 , 湖南 长沙 4 1 0 0 8 3 ; 2 . 湖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 , 湖南 湘潭 4 1 1 2 0 1 )
讲述者并没有引起太多的注 意, 而“ 叙事学是在鲁迅研究 中 所用 的第一个完整的艺术分析框架” _ 。2 l 0 1 2年 , 中国作
浅论鲁迅小说的叙事技法
摘要:本文通过对鲁迅小说叙事艺术技巧的分析,归纳出了鲁迅善于精心选择叙事的角度、确定最佳的视点、善于选择恰当的叙事方式、安排叙事的线索和节奏、注意锤炼叙事语言,增强语言力度等特征。
关键词:鲁迅;小说;叙事;技法小说作为叙事的艺术,毫无疑问,需要讲究叙事的技巧。
对此,历代文论家、小说评论家都有过不少精辟的见解,他们对叙事的审美实践,有着较为系统的总结。
鲁迅从现代审美意识出发,对中外叙事的技巧做了重新的审视,吐纳创新,求得了技术上的上达。
他善于精心选择叙事的角度,确定最佳的视点,善于选择恰当的叙事方式,安排叙事的线索和节奏,注意锤炼叙事语言,增强语言力度。
一、确定最佳视点最为叙事文学的小说,必须分析有叙述人讲述故事情节或场面的“视点”,有时候是一个人叙述,有时候是几个人叙述,并且叙述人各有各的观察、叙述的角度,这个观察、叙述的角度,借用绘画透视学的术语,叫做“视角”或者“视点”。
小说中的视点,设在作品外部的,叫“外视点”,即作者是故事的叙述者,但他却置身局外,从旁描述,对故事了如指掌,“全能全知”,一切都是由他来叙述,来评判,所以由称“全知视点”,中国传统小说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小说,采用的大多都是“外视点”。
“内视点”是把视点设在作品的内部,由作品中的人物来充当叙述人,用人物的眼光来观察、叙述、评判,采用内视点叙述评判故事出现的比较晚,但是发展的很快,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鲁迅的《孔乙己》都是这方面的成功的范例。
1、外视点。
采用外视点,叙述比较自由,视角也比较广阔,叙述角度不像小说中的人物,受其身份、性格和活动范围的限制,它可以纵横捭阖,对题材的适应性较强。
鲁迅注意到了外视角的审美优势,所以在不少篇章中采用了这一视角,如《阿Q正传》,就是一个杰出的代表。
小说为了充分地自由记叙阿Q的行状,把它放在非常广阔的背景上揭示他的性格,作者在“序”中露面做了一番“正名”的议论之后,就退出了画面,置身局外,从旁客观地叙述阿Q的生活遭际和命运。
分析《狂人日记》的叙事艺术_文学评论论文
分析《狂人日记》的叙事艺术_文学评论论文文学评论论文《狂人日记》是鲁迅“五四”时期创作的短篇小说,这一时期正是中国文学从旧文学到新文学的转变期,是文学与文体的大解放时代。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部白话文小说,它在中国文学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作者突破传统写作语言、体裁及叙事模式,以独特的叙述手法对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进行猛烈的抨击,体现出鲁迅小说创作“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的特点,展现了其小说所特有的叙事艺术及独特魅力。
一、独特的叙事结构——“二元对立模式”鲁迅的小说创作,从语言风格来看,文体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征,从形态结构来看,他的小说很多有着相同的一面,主要表现为二元对立的结构模式。
叙述结构通常被看做是整部叙事文作品的主干,这种二元对立的模式,贯穿于《狂人日记》全篇,形成作品的主体框架。
(一)“狂人/常人”的二元对立模式《狂人日记》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开篇文言小序,为读者提供写作背景,解释狂人日记由何而来;二是作为正文的“狂人”写的日记,作者将文言文与白话文巧妙地结合。
通过文言小序和白话正文的叙述,清晰地划分出“狂人/常人”的二元对立模式。
文言小序中的“余”与“哥哥”为正常人一类,而昆之弟由于“迫害狂”症被划分在狂人一类,由此,叙事结构的“狂人/常人”二元对立模式得以成立,在此模式中,相对于常人,则更侧重于狂人之狂的部分,透过常人的眼看狂人病中所写日记,“余”为常人一类,将日记“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①(以下关于作品的引文均见此书),构成的正文。
“余”将狂人错杂无伦次的话语集结成,再一次印证狂人之狂的一面,将狂人之狂与常人之清醒同时表达,把“狂人/常人”的二元对立模式推向了“疯狂/清醒”的二元对立,此时狂人之狂在病理学上具有狂人特点,相对于正常人的清醒而存在。
(二)“人/兽”的二元对立模式狂人的十三篇白话文日记构成小说正文,虽长短不一,却清晰地将世界分成“人与兽”两个部分,作者借狂人展开“人/兽”的二元对立叙述。
透析鲁迅小说的文学艺术成就
透析鲁迅小说的文学艺术成就摘要:鲁迅的小说既有现实主义的深邃性和史诗般的艺术概括力,又富有同时代作家所不能比拟的思想光辉,特别是小说的结构安排更是别具一格。
关键词:叙达方式结构形式象征意义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他发表于1918年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石。
笔者就人称叙述方式、故事情节的展开及结构的简洁、凝炼试论述一下鲁迅小说的艺术成就。
一、在叙述方式上,鲁迅大量采用了第一人称写法《狂人日记》、《阿Q正传》、《故乡》、《一件小事》、《社戏》、《孤独者》等都是用第一人称或和第三人称相结合的写法,但其中“我”的作用和位置是不同的。
第一,“我”在小说中是主人公的地位。
《社戏》中无论前两回看戏还是儿时和小朋友到赵庄看戏都以“我”为中心,反映了作者对儿时的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狂人日记》中以“我”即狂人口气展开了故事情节。
第二,“我”是小说的叙述人。
《一件小事》中通过“我”的思想及行动反衬了车夫的高尚。
《故乡》中儿时的闰土与成年后闰土的不同形象及思想的变化,是通过与“我”是故事的引述者。
“我”是小说的引言人,作用就是把人物引上场,然后由主人公自己展现或叙述主要情节或者以第三人称的写法展开人物的思想性格。
《阿Q正传》中的“我”主要任务就是把主人公阿Q引出场,再由阿Q本人展现主要故事,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现状。
另外“我”在小说中还有衬托的作用。
《兔和猫》中用“我”对动物的感受及心情,反衬了当时社会条件下人们的心理。
二、小说的主要目的是反映社会现实或主人公的思想内涵,而这都需要故事情节来展现在组织安排故事情节展开方面,鲁迅先生采用的是以一个中心为线索贯穿整个故事的。
《社戏》就是以“戏”为线索贯穿整个故事情节,展现了“我”对儿时生活的向往及对现实的不满。
《药》就是把“药”作为主线,通过买药、吃药及结果来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形象华老栓。
三、鲁迅采取倒叙的笔法,先把故事的结果展现给大家,然后再叙述事情的起因和经过《一件小事》先说“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然后再展出小事经过。
从《呐喊》《彷徨》论鲁迅小说的叙述模式
从《呐喊》《彷徨》论鲁迅小说的叙述模式摘要: 鲁迅,无疑是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他是文学界无法跨越的高山。
他的眼光独到又深邃,他的思想先进,他的语言尖锐又发人深省。
追寻鲁迅的脚步,学习鲁迅的精神,使我们对20世纪初期的中国,又更加广阔,更加深远的认识。
从鲁迅的小说《呐喊》《彷徨》,探寻鲁迅小说的写作模式,诸如看客模式,吃人模式,还乡模式,从叙述模式,观鲁迅笔下国民的思想,以观20世纪初期整个国民的精神面貌。
关键词:《呐喊》;《彷徨》;看客模式;吃人模式;还乡模式iOn the Narration Style in Luxun's Novel ofNahan and PanghuangAbstract: Luxun, expected to be one of the greatest literati in the 20th. Nobody can reach the same height in literature but him, just because he has special and deep feeling, developed mind and his sharp words. By following his steps and learning his spirit, we can get a wider and further understanding about China in the beginning of 20th. By exploring the writing style of the his novels in Panghuang and Nahan, such as the style of lookers, eating people and returning to hometown, from those all styles we can see people’s mind in the literature, so we can see the whole Chinese’s appearance in the 20 centry.Key words: Nahan;Panghuang;mode of tourist;mode of killing and being killed;mode of returning致谢首先,我要对我的指导老师某某和某某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鲁迅小说的叙述空间与绘画
、
鲁迅小 说叙 述 空间 的类型
小 说 与绘 画能进行 跨 艺术研 究 的一个 重要 桥 梁 就是 “ 间 ” 素 , 以 , 空 因 所 在对 鲁 迅 小 说 与 绘 画 进行 跨 艺术研 究 之 前 , 先 梳 理 鲁迅 小 说 的 叙 述 首 空 问类 型 , 既是为 后 面的具 体研究 构 筑基础 , 是 也
的知识体系中, 是具有客观性的存在物, 小说作为 与 生活 密切相 关 的 艺 术 , 其叙 述 空 问也 同样 具 有 客观性 , 由于小说不仅 可以直接描写 可见 、 但 可感
的具 有 客观性 及物 理维度 的空 间 , 而且 , 可 以描 还
绘没有物理维度却又切实存在 的社会 环境 、 文化
在展 示 鲁迅小 说叙 述 空间设 置 的基本 面貌 及艺 术 魅力 的另一个 方 面 。
艺术 属性来 看 , 说 中的 空 问虽 然 是 现 实 空 间 的 小
反映 , 但从其艺术功能的角度讲 , 则无一例外地都 是叙述空间, 都是为叙事能顺利展开设置的, 尤其 对 优 秀小说 来 说更是 如 此 。鲁 迅 小说 的个性 特 征
21 0 1年第 5 6卷 第 4期 ( 总第 2 7期 ) 3
2 1 Vo. 6 No 4( n rl N 2 7) 01 15 . Ge ea o. 3
鲁 迅 小说 的叙 述 空 间与绘 画
许 祖 华
(华 中师范 大学 文学院 , 湖北 武汉 ,30 9) 4 07
摘 要 : 鲁迅 小说叙述 空间有多种类型 , 既有固定 叙述 空间, 也有移动叙述 空间 ; 既有相对 固定 叙述 空间, 也有 绝对 固定叙述 空 间; 既有二元对 立的移动叙述 空间 , 也有 二元互 动型移 动叙 述 空间与 圆形 移动叙述 空 间。鲁 迅小 说叙述 空间的形态虽然丰 富多彩 , 从艺术作 用和功能来看 , 是为 了将 叙事限定在 一定 的范 围之 内, 一点与绘 但 都 这 画的艺术空 间设置 , 特别是 画框 的作 用与功能颇为相似 。鲁迅小 说叙述 空 间设置 的方 式主要 有两种 : 一种是 焦点 式, 一种是散 点式。这 两种叙述 空间设置的方式 , 别对 应着绘 画常用 的焦点透视 法 与散点透视 法。鲁迅 小说这 分 两种叙述 空 间设置方式的运用 , 鲁迅小说具有 了绘 画般 的艺术魅力。 使 关键词 : 鲁迅小说 ; 叙述 空间; 画框 ; 点式; 焦 散点式 中图分 类号 : I1 . 20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1 9 3 2 1 )4— 0 6—1 10 —57 ( 0 1 0 0 2 1
如何评价鲁迅小说
如何评价鲁迅小说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也在他手中成熟乃至巅峰之作。
鲁迅的小说主要表现为内容和形式上。
(一)内容表现深切主要有独特的题材,独特的眼光和独特的模式。
1,其独特的题材为社会上病态的人,主要有以《祝福》里的祥林嫂,《故乡》里的闰土为代表的农民,以孔乙己丁举人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以涓生子君为代表的新知识分子。
2,独特的眼光:主要是精神上的病和苦,病的是啊Q苦的是涓生和子君3,独特的模式是看与被看,离去—归来—再离去的结构模式。
在《祝福》中的祥林嫂的阿毛被狼吃后到处给周围的诉苦后的情况是看与被看的模式。
在《狂人日记》里是吃与被吃,启蒙与被启蒙者之间的关系模式。
在《故乡》《祝福》《在酒楼上》《孤独者》等中都表现出离去—归来—再离去的模式。
(二)在形式上1,文体多样:主要有《狂人日记》的日记体,《伤逝》的手记体,《阿Q正传》的传记体,《起死》的戏剧,《故乡》《戏剧》的散文体。
2,视角多变。
小说中的叙述者,《孔乙己》中的伙计,《祝福》中的我,《伤逝》中的涓生等。
3,语言多意,含蓄,简约又意味深长。
鲁迅正是对这一生存状态的重视通过小说揭示人类精神现象的一个重要侧面,从而使自己超越时代,具有民族意义与价值。
论鲁迅小说中第一人称叙述者的边缘化
论鲁迅小说中第一人称叙述者的边缘化在鲁迅的小说创作中,故事叙述的成功与否首先与叙事者的选取有关,而情节则是由叙述设计出来,他对小说的叙事者选择慎重而又复杂。
为了满足事件叙述的灵活性,小说中的“我”作为第一叙事者,时常根据不同小说的不同需求或隐退或被刻意遮蔽,此现象在叙事学中常被称作第一叙述者的边缘化。
标签:鲁迅;小说;第一叙述者;边缘化20世纪80年代中期,叙事学的理论被逐步介绍到中国,但在文学实践上,叙事艺术却先于理论出现在现代叙事文本中,作为中国现代小说奠基人的鲁迅无疑成为先行者。
一、第一叙述者边缘化在热拉尔·热奈特的《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中指出:叙事作品中出现第一人称动词,可以有两种十分不同的情况,语法对二者不加区别,叙述分析则应分辨清楚:一是叙述者把自己称作叙述者,如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这样写道:“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二是叙述者和故事中的一个人物同为一人,如《孔乙己》中的“我”,一个曾经在咸亨酒店工作的小伙计,以他的视角叙述了落魄书生孔乙己的故事。
第一人称叙事指得就是第二种情况。
由于叙事者可以随时以此身份介入叙事,所以任何叙述都有可能用第一人称进行。
这里的解决之法在于,叙述者是否有机会使用第一人称来指称他的一个人物。
热奈特把叙述者和故事的关系分为两种,一种是叙事者不在故事中出现,为异故事。
另一种是叙事者作为故事中的一个人物在故事中出现,为同故事。
也就是说在异故事中,叙事者也可以作为“我”的故事出现,但不是真正的第一人称叙事,真正的第一人称叙事只在叙述者作为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时才产生。
根据第一人称叙事者和故事的关系,第一人称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第一人称叙事者同时是作品中的主人公,如《故乡》中归家寻乡的“我”,小说以其口吻叙述归乡经过。
二是第一人称叙事者只是故事中的次要人物,如《孔乙己》中的酒店小伙计“我”,故事由他叙述,内容是孔乙己的落魄生活,而他只是旁观者和参与者。
谈鲁迅小说叙事视角对写作的启示
谈鲁迅小说叙事视角对写作的启示作者:钱琼来源:《语文天地》2021年第04期鲁迅的小说以其独特的故事情节、深刻的批判思想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
茅盾先生曾经说过,“模仿是创作的第一步”。
然而鲁迅小说思想的深刻性与当时的时代有着必然的联系,作为中学生,受到生活阅历限制以及社会背景的不同,学生的记叙文不太可能有鲁迅小说那般思想深刻,直指社会的弊病。
但学生可以尝试从鲁迅小说的叙事视角出发,把握住与众不同的切入点并加以模仿,也能使自己的文章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一、以“我”之谓,写“我”所闻小说的叙事视角中较为常见的视角即为第一人称视角。
小说由“我”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在文本中,“我”可以对发生的事件表达自己带有主观性或局限性的看法,而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就会对“我”的看法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和理解。
鲁迅先生似乎偏爱第一人称经验视角,他的作品以“我”为故事的叙述者有很多篇。
如小说《孔乙己》中的“我”是咸亨酒店的小伙计。
咸亨酒店不仅是展示孔乙己形象的舞台,也是展示普通民众的看台,孔乙己的穷酸迂腐、骄傲自负以及现实社会对“苦人”的凉薄都借助“我”的眼睛一一展现出来。
小说《祝福》中依旧是“我”——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不同于《孔乙己》中的“我”几乎是纯粹的故事记录者,《祝福》中的“我”既是祥林嫂悲剧人生的见闻者,同时也是在施害者和受害者完全不自知的情况下唯一的清醒者,本文的主题——封建思想对民众的毒害以及小资产阶级的软弱也就在“我”一次次地强调“决计要走了”中凸显出来。
鲁迅先生小说中的“我”,或成为故事的叙述者,或成为主人公形象的衬托者,或成为文章主题立意的深化者。
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展开,让读者感觉这个人物、这个故事是真实存在的。
从写作角度看,更便于场面的转换和情节的推进,并且还可以将叙事、描写、抒情、议论更自由地融合,使小说结构更为集中、紧凑。
学生的记叙文以第一人称来表达还是比较常见的,大部分学生往往习惯从自己真实生活中的见闻入手。
鲁迅小说浅析
鲁迅小说浅析1917年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竖起了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开始。
这其中,小说与诗歌取得了斐然的成就,绽放出了绚烂的光芒。
`在小说这块领域,鲁迅可以被当之无愧的看作是“先行者”。
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这篇小说与中国古典小说相比无论是在语言上、思想内容上,还是在结构上、行文风格上都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写作模式。
首先,在语言上,鲁迅率先采用了白话文叙述的,这是当时胡适、陈独秀等人所提倡的。
其次,在思想内容上,鲁迅描写了当时病态的中国人,对当时残余的封建思想进行了彻底的抨击与批判,小說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横着看,竖着看,上面所写的都是吃人两个字”,这就非常明确的表明了鲁迅的写作态度与写作思想。
在结构上鲁迅的这篇小说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注重有头有尾、环环相扣用完整的故事和情节展开的写作模式,他采用了日记体的格式,用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进行描写,让读者在诵读时有一种置身其中的真实感觉,在这种感觉下人们能更真切,更真实的直截了当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以及作者的观点,这样人们就能充分理解鲁迅对麻木不仁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感触。
最后在行文风格上他摒弃了古典小说的写作方式通篇采用白话文写作方式把他那另类的、独特的的表现方式含蓄、节制、简约、简练的给复制出来。
鲁迅的小说在现代文学中不仅是开山之作,也是砥柱中流。
他的另一篇小说《孔乙己》的成就与地位也是相当突出与重要的,《孔乙己》中塑造了孔乙己这一形象,一个落魄的,穷困的,寒酸的,迂腐的落地秀才,他是封建科举制度下的牺牲品。
然而小说的主人公孔乙己却深陷其中,茫然不知所措,麻木不仁。
他的心中却还残余着“读书致仕、光耀门楣”的腐朽思想,他还固执的坚持着读书人是国家的栋梁之才,是社会的有用之才,这是孔乙己个人的自我价值观念,正是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下才酿造了他的悲剧。
鲁迅在写着篇小说的手法上也是非常独特,非常另类的。
【课外阅读】鲁迅小说的叙事时间模式
【课外阅读】鲁迅小说的叙事时间模式早在20世纪20年代茅盾就颇具慧眼地指出“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
那么,鲁迅小说的新形式表现在那里?本文依据叙事学的叙事时态,来探讨鲁迅小说不同于传统小说之处。
一尽管现代小说有了与传统小说的种种变化,但根本一点是不能变的,即作为小说总得有故事,故事是小说的核心因素。
就此来讲,小说也可称为讲故事的艺术。
小说的故事是作者从生活捕捉的,或是心里有的。
从文学创作来讲,故事是小说的创作素材,有的理论家又叫故事为“底本”。
素材-底本不动,照录故事原样,是不能成为小说的。
要想成为小说,就要在“怎么讲”故事上下功夫。
“怎么讲”即是对素材的加工。
小说是人类叙事艺术之一。
因此这种对素材的加工,也就被称为叙事艺术。
对小说素材的加工包括:对素材的删节、调位、重组,形成结构;叙事角度的选择;作者介入态度的确定;叙述时间的变形;叙述语言方式确立等。
这其中叙述时间的变形是对小说素材加工的重要方面,是现代小说和传统小说区别的重要方面。
伊丽莎白·鲍温说得好,“时间是小说的一个重要部分。
我认为时间同故事和人物有同等重要的价值,凡是我能想到的真正懂得或者本能地懂得小说技巧的作家,很少有人不对时间因素加以戏剧性地利用。
”可见,时间也是作家小说叙事艺术风格的重要标志。
怎样认识小说中的叙事时间?时间的概念有两种,一种是物理时间,一种是心理时间。
物理时间是指自然存在的时间。
它是不受人的意识影响的客观存在,永向一个方向流逝,不停止,不重复,不逆流。
心理时间是人的心理感觉的时间。
它是人的一种主观存在,可以随意将自然时间延长、紧缩、停滞、省略,以至交叉、倒流。
物理时间是纯客观的,心理时间是纯主观的。
小说的叙事时间既不是纯客观的又不是纯主观的,而是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
这种两重性要求叙事时间是在自然规律所规定的不可违背的客观性前提下人们对时间的感受和把握。
文魅、重构、演绎论鲁迅经典文本的影像跨媒介叙事
752021一、文学之魅:经典文本的改编之困(一)“鲁迅式”的婉而多讽和简笔传神短篇小说以结构严谨、叙事洗练为主要特征,通过截取最有代表性的生活横断面,洞悉时代弊病和群体的精神困境,达到“一斑知全豹、一目传精神”的目的。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性人物,他的短篇小说饱含着深广的忧愤和苦涩,通过纯熟的语言艺术进行民族性、整体性的剖析和体认。
鲁迅的作品深掘于字句的锤炼精简,以寥寥数笔的“有限”展现思想容量的“无限”,并通过大量的留白和象征暗示引导读者进行生活的还原和想象。
比如在作品《药》中对于看客的精准描摹:“几个人在他面前过去了……很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眼里闪出一种攫取的光……只见许多古怪的人,三三两两,鬼似的在那里徘徊……”[1]还有以华老栓的视角叠加展现“看客的看客”形象,“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2]精简的文字形神兼备地具化了国民踮足伸颈、鉴赏革命者被宰割的“盛举”,看似漫不经意的勾勒,却达到了拍案叫绝的艺术效果。
以“看”为人生乐事和人生幸事的众生形象,在鲁迅的作品中可谓俯拾皆是。
《药》写出了革命先驱者慷慨就义,却被病态的国民从精神到肉体双重虐杀的悲哀,而《阿Q正传》中对于看客“饿狼形象”的描写,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愚民庸众的野兽本性——“永远记得那狼的眼睛,又凶又怯,闪闪的像两颗鬼火,似乎远远的来穿透他的皮肉……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话,并且还要咀嚼他皮肉之外的东西,永是不远不近的跟他走。
”[3]鲁迅擅长以冷峻的笔触和阴森恐惧的氛围营造,对冷漠的国民进行道德审判,并画龙点睛式地勾勒出国民精神的痼疾和灵魂的病态。
悲戚中藏诙谐、婉约中含讥讽的语言风格,也对鲁迅作品的意蕴呈现起到了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文简意深的艺术表达,寄托了作者的爱憎、忧愤和同情,使他的作品具有深邃的内涵和不朽的艺术生命力,而这些具有深层思想意蕴的片段却很难在影视图像中得以体现,这成为鲁迅经典文本影视改编的第一重困境。
鲁迅小说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
鲁迅小说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
提纲
任何讲述者背后总隐藏着叙述者的视角,这种视角反映着叙述者对生活的观照方式和主观态度。
一、反讽的第一人称叙事者
(一)
典型的反讽性第一人称叙事者。
材料:《孔乙已》中的小伙计。
(二)
较为复杂的反讽性第一人称叙事者。
材料:《狂人日记》《伤逝》《头发的故事》中的“我”。
二、“归乡”叙事模式中的叙事模式,在这一系列中,第一人称叙事者在讲述他人故事的同时也铸造着自己的人生哲学和情感方式。
材料:《故乡》《在酒楼上》《祝福》《孤独者》等中的“我”。
三、第一人称叙事的美学特质:“距离控制”
“小说中的距离”的理论阐释。
(布斯:《小说修辞学》)
(一)“时间距离”。
材料:《狂人日记》《伤逝》《孔乙已》《故乡》等。
(二)“道德与情感距离”。
材料:《孔乙已》《头发的故事》。
归根到底,这一切距离都取决于道德与价值的距离。
摘要:本文以鲁迅小说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为考察对象,运用叙事学理论,从反讽的第一人称叙事者、“归乡”叙事模式中的叙事者系列、第一人称叙事“距离控制”的美学特质三个方面分析鲁迅小说形式对于意义传达的意义,揭示了其小说形式革命的价值。
关键词:鲁迅
小说
第一人称叙事视角
分析:鲁迅小说的形式分析可以说是鲁迅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研究者们历来注重其思想的表达,忽视了表达的形式,因此本文的选题具有突破性的意义。
分析鲁迅小说两种模式
分析鲁迅小说两种模式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深刻地影响着他的速者、研究者,以至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现代作家、现代知识分子。
鲁迅极富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文学创作,则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开拓了广阔天地。
几乎所有的中国现代作家都是在鲁迅开创的基础上,发展了不同方面的文学风格体式,这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独特现象。
而鲁迅小说的独特性体现在《呐喊》、《彷徨》里:就演化为“看/被看”与“离去一归来一再离去”两大小说情节结构模式。
一面“看别人”,一面“被别人看”,由此构成了“看/被看”的二元对立。
初中语文课上《孔乙己》,一句“窃书不能算偷”总觉得孔乙己可笑稍加些可怜,看了视频后才觉得孔乙己可悲,而看客们则更是无情与麻木不仁。
许多人在看《孔乙己》时只会把目光锁定在孔乙己这一个身上,把孔乙己当做一个饭后闲谈的笑料或冷嘲热讽的对象——实际上就已经在现实中重演看客了。
正如钱理群在赏析《孔乙己》时说:“看戏(看别人)和演戏(被别人看)成了中国人的基本生存方式。
”看与被看成了基本的生存方式时就不止是在戏楼里喝着大碗茶看“失空斩”那么简单了,而转变为杀人与被杀人。
老师机械地讲解《祝福》时都会问:“祥林嫂是被谁杀死的呀?”答案也机械地说“黑暗的社会”云云,诚然如此,可这么说不觉得很抽象吗?祥林嫂一个农村妇女又是如何惨遭社会的毒手呢?丈夫和阿毛的死给了祥林嫂心灵上的致命一击,当祥林嫂反复向鲁镇的人们诉说着自己的故事时,一开始人们还会“淌下眼泪来,声音也呜咽了”,可看客们“叹息一番”过后却“满足的去了”。
可知看客们一开始并不是出于安慰、同情和理解的目的去听祥林嫂的故事,而是抱着一种猎奇的心理,出于满足自己的好奇感的目的,这也以至于祥林嫂再到后来向人们倾诉时,“一听到就厌的头痛”,这也就是祥林嫂死因的具体体现——是鲁镇的看客们“集体”杀死了祥林嫂。
“离去——归来——再离去”的模式,也称为“归乡”模式。
《祝福》里其实也有一个“我的故事”,或者说,小说存在着三个视点,即“我”、“祥林嫂”与“鲁镇”,从而构成了三重关系:“祥林嫂与鲁镇”的关系是读者普遍关注的,它所展开的是“儒、释、道传统吃人”的主题;读者往往忽略了“我”与“鲁镇”的关系,其中正蕴含着“离去——归来——再离去”的模式。
鲁迅《故乡》的叙事视角分析
鲁迅《故乡》的叙事视角分析《故乡》是体现鲁迅乡土意识的一部重要作品,其独特的叙事艺术展现了故事背后的深长意味。
每一部故事性的文学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叙事艺术,鲁迅的《故乡》也不例外。
读罢《故乡》总让人忘不了文中说不清、道不明的忧郁情绪,也让人忘不了文中的人物形象,不管是少年闰土、中年闰土、杨二嫂,还是宏儿和水生。
鲁迅何以用他平实的笔触写出如此让人难忘的文章?其实这与小说的叙事艺术是分不开的。
一、第一人称故事情节视角的采用为了更好地表达故事和人物的深层思想意蕴,鲁迅惯于在小说中使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和人物,“我”作为作品中的人物,既是故事中的人物,有人物特有的情感,但同时也寄托着作者的思想。
“我”通过作为故事人物的情感和经历来展现故事的进程”,使得叙述者“我”和小说中的“我”达到了一种良好的结合,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也使读者易于走入“我”的思想情感之中。
叙述者“我”在讲诉别人的故事,而那似乎也是作者自己的故事。
第一人称的叙述构成了一种复调。
小说中的复调,按巴赫金的研究,是指一部小说中有多种独立的、平等的、有价值的声音,这些声音以对话和辩难的关系共存,把人和人(作者和人物)、意识和意识放在同一个平面上。
复调的叙事方式展现出了活生生的人物情感和情节活动。
在小说中漂泊异乡的“我”带着对家园的向往和儿时的美好回忆回到故乡,而现实中落败萧条的故居、被生活折磨得麻木的儿时玩伴闰土、曾经的豆腐西施而今变成市侩现实的杨二嫂……现实与理想的落差让“我”失落不已。
此处“我”心中的复杂情感也是作者内心情感的体现。
“我”努力想找回一点过去的痕迹,却因现实中闰土的一声“老爷”打破了“我”所有的希望。
第一人称“我”的运用使我们看见一个内心矛盾的故事情节者,“我”抑或作者内心都充满著了疑惑和痛苦,难以拒绝接受现实的变化,在复调音乐的故事情节中,“我”与作者经历了一场内心的对话,甚至已经开始争论,已经开始猜测。
试论鲁迅小说的叙述视角艺术
[ 键 词 ] 叙 述 视 角 ; 角越 界 ; 迅 关 视 鲁 [ 图分 类号 ] I0 中 27 [ 文献 标 识 码 ] A [ 章 编 号 ]10 — 22 (0 9 o 一o o —0 文 0 9 3 3 20 )5 o4 2
小 说 的 叙 述 视 角 就 是 根 据 作 家 主 观 意 图所 确 定 的叙 述 主 体 及 所 选 择 的 反 映 生 活 的 观 察 点 和 立 足 点 , 为 叙 事 学 作 的 一 个 重 要 理 论 范 畴 , 述 视 角 问题 长 期 以来 受 到 文 学 创 叙
部 分 采 用 了 第 一 人 称 的 自限 视 角 , 是 主 体 部 分 采 用 了 第 但
三 人称 全 知 视 角 进 行 叙 述 , 样 不 仅 宏 观 全 面 地 展 现 了阿 这 Q 对 基 本 生 存 的 欲 求 , 家 可 归 的 惶 惑 , 极 其 悲 惨 的 处 无 和 境 , 同时 微 观 深 入 地 揭 示 了 阿 Q 这 个 人 物 的 内心 世 界 。如 小 说 写 道 : Q 站 了一 刻 , 里 想 : 我 总算 被 儿 子 打 了 , 阿 心 “ 现
鲁迅小说进行新的艺术探求 。
一
、
多种 视 角 尝试
叙述视角的分类有许多种 , 主要 有 弗 里 德 曼 的 八 分 法 ,
龙 伯 格 的 四分 法 , 耐 特 的 三 分 法 等 。较 为 普 遍 的 分 类 是 热 从 视 域 限制 角 度 将 叙 述 视 角分 为非 限制 叙 述 、 限制 叙 述 、 纯 客 观 叙 述 三 类 。鲁 迅 的小 说 主要 以 非 限 制叙 述 视 角 和 限 制
论鲁迅《祝福》的叙事话语
论鲁迅《祝福》的叙事话语鲁迅《祝福》是一篇叙事性很强的小说,但其所采用的话语与当时小说创作中的叙事话语有明显区别。
小说不仅有独特的内容而且还具有独特的表现形态。
因此在本文中主要从话语上探讨鲁迅《祝福》的独特性。
叙事话语是指对客观世界直接叙述、交代人物和事件的言语方式。
这种话语方式把人物的思想感情融合到客观生活画面中去,表现了作家对社会生活的独特体验和深刻理解。
它反映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是衡量作品思想性、艺术性的重要尺度。
《祝福》是鲁迅先生短篇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小说。
小说通过描写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揭示封建礼教的罪恶及给劳动妇女造成的精神上的摧残和肉体上的摧残。
作者塑造的祥林嫂形象具有丰富的内涵:她的悲剧是由于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她的性格悲剧实质是中国农民的性格悲剧;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在中国社会根深蒂固,从根本上决定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她的悲剧还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即中国是个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无论是统治阶级的地主、封建礼教的捍卫者,还是被压迫的劳动人民,都被深深禁锢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不能参加任何政治活动,更不可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而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也极少关注底层的生活,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为妇女争权利”的意识。
《祝福》的叙事视角由第一人称转换为第三人称叙事,这样便将原本沉默的祥林嫂拉进小说叙述的主体之中。
首先作者改变了第一人称叙事的真实性,真实记录下了祥林嫂的生存状态,使读者感觉到祥林嫂与整个社会、世界处于对立的位置,通过与读者对话的方式来展现她的心理活动,从而达到了突出人物形象的效果。
如在祥林嫂一次次哀求“你放了我吧!”,“你们放了我罢!”时,作者却用第三人称的全知全能的角度进行冷眼旁观,目睹着祥林嫂的一次次失败。
在与祥林嫂的交流中作者充分表现了对祥林嫂遭遇的同情,但又清醒地认识到,一旦封建礼教占据人们的头脑,祥林嫂的悲剧是注定的,社会已经腐朽到无法挽回的程度。
鲁迅小说第一人称叙述综论(四)
鲁迅小说第一人称叙述综论(四)鲁迅小说第一人称叙述综论(四)鲁迅是一位伟大的现代作家,他的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而闻名。
在他的作品中,使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是相当常见的一种手法。
通过第一人称叙述,鲁迅能够更好地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同时也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和现实主义色彩。
首先,鲁迅通过第一人称叙述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他的小说中,经常可以看到主人公通过自己的口吻来叙述故事,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通过这种方式,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到他们的情感起伏和矛盾心理。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主人公通过自己的叙述,深刻揭示了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恐惧,以及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怒。
这种第一人称叙述使读者更加容易产生共鸣,并对人物的内心世界产生更深的理解。
其次,鲁迅的第一人称叙述加强了小说的真实感。
通过让人物以自己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读者可以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故事中的情节和场景。
这种直接的亲身体验使读者更容易被故事所吸引,同时也更容易与故事中的人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这种真实感的体验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鲁迅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和人物命运。
第三,通过第一人称叙述,鲁迅加强了小说的现实主义色彩。
现实主义追求的是对社会现实的真实描写和呈现,而第一人称叙述正是这种现实主义追求的一种表现方式。
通过主人公自己的视角来叙述故事,鲁迅能够更真实地展现社会问题和人物性格的真实面貌。
例如,在《阿Q正传》中,主人公阿Q的自述对于读者来说是非常真实的,这使得读者更能够了解阿Q 的悲惨命运和他所处的社会环境。
第四,鲁迅的第一人称叙述也反映了他对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通过主人公的自述,鲁迅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对社会问题的观察和思考。
他通过人物的视角来揭示社会的丑陋和不公,批判社会的黑暗面,同时也展示了自己对于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
通过第一人称叙述,鲁迅使得读者更容易了解他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并深入思考和思考这些问题。
悲哀的推移 从《明天》 《祝福》谈鲁迅小说叙事的特点
最后,让我们再次回到鲁迅的小说《明天》,重新审视这个象征意蕴的深刻内 涵。让我们在思考中汲取力量,勇敢地面对现实的困境,努力去创造一个更加 美好的“明天”。
参考内容三
基本内容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其创作思想深刻而独特。在他的作品中,我们 可以看到他对社会、人生、历史等诸多问题的深刻思考和独到见解。其中, 《明天》和《祝福》两部作品,可以作为鲁迅创作思想演变的缩影。
然而,无论是《明天》还是《祝福》,鲁迅的叙事特点都展现出了其对于人性 和社会的深刻洞察。他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精妙的情节设计,将主人公的悲哀情 感刻画得淋漓尽致,并引导读者深入思考封建社会中的黑暗现实。同时,鲁迅 的叙事特点也展现出了其对于文学创作的独特见解,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开 辟了新的道路。
对于我们而言,从《明天》、《祝福》两篇鲁迅小说中深入探讨其叙事特点和 悲哀情感的推移,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鲁迅的作品,同时也能够 引发我们对于封建社会和人性的思考。希望在未来的文学创作中,能够有更多 作品能够像鲁迅的作品一样,人性和社会的现实问题,并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 吸引读者。
悲哀的推移 从《明天》 《祝 福》谈鲁迅小说叙事的特点
基本内容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独特的文学风格 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他的作品多以批判封建社会、揭示人性弱点为主旨,且常 常透露出一种深刻的悲哀情感。在鲁迅的众多小说中,《明天》和《祝福》两 篇作品尤为突出地体现了其叙事特点。本次演示将从这两篇作品入手,深入探 讨鲁迅小说叙事的特点,特别是悲哀情感的推移。
参考内容二
等待“明天”谈鲁迅小说《明天》 的象征意蕴
鲁迅的小说《明天》以其深刻的象征意蕴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引发了读者对人 生、命运和希望的深思。小说以单四嫂子为叙述者,描述了她在守丧期间对 “明天”的期待和失望。通过这个故事,鲁迅锐利地切入了中国社会一直无法 摆脱的顽疾——宿命论的牛命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述 者 叉 深 刻 地 怀 疑 毁 掉 既 存 逻 辑 秩 序 的 可能 性 。 在 《 人 日记 》 文 言 序 中 , 人 病 愈 候 补 去 了 , 狂 的 狂 只 留 下 “ 杂 无 伦 次 ” 日记 , 疑 和 反 叛 无 果 而 终 , 错 的 质 生 活 恢 复 了 常 态 。 是 对 自我 质 疑 和 反 叛 的 怀 疑 , 这 导 致 了绝 望 , 第 二重 怀 疑 。 而 , 个叙 述 者对 是 然 这 自己 的 绝 望 又 总 是 怀 疑 着 , 守 着 一 种 朦 胧 的 希 持 望 以 对 抗 绝 望 。 《 乡 》 , “ ” 到 “ 在 我 在 故 中 当 我 想 现 所 谓 希 望 , 也 是 我 亲 手 制 的 偶 像 ” , 然 义 在 不 时 忽 朦 胧 中想 到 了 “ 望 是 无所 谓 有 , 所 谓无 的 。 希 无 这 正 如 地上 的路 ; 实地 上 本没 有 路 , 的人多 了 , 其 走 也 便 成 了 路 ” 这 正 如 作 者 在 《 呐 喊 >自序 》I 所 。 < } J 言 ,我虽 然 有我 的确信 , 而说 到 希 望却 是 不能 “ 然 抹 煞 的 。 这 是 对 绝 望 的 怀 疑 , 第 三 重 怀 疑 。 ” 是 这 j 重 怀 疑 表 明 了叙 述 者 思 想 的 复 杂 性 和 深 刻 性 。 鲁 迅 小 说 的 叙 述 对 象 多 是 社 会 生 活 中 罪 恶 和
序 的 合 理 性 , 从 来 如 此 , 对 吗 ? “ 们 可 以 改 “ 便 ”你
r , 真 心 改 起 ! 晓 得 将 来 容 不 得 吃人 的 人 , 在 从 要 活
世 f ” 是 《 人 日记 》 对 历 史 逻 辑 的 怀 疑 和 I。 这 狂 中
对社 会 变 革 的 预示 , 第 一重 怀 疑 。 是 , 个叙 是 但 这
昊效 刚 , 京信 息工 程 大学 阅江 书院教授 南
2 04 104
王 东 , 京 大 学 中 文 系博 士 生 南
21 0 3 09
我 曾 经 在 拙 作 《 0世 纪 9 年 代 小 说 形 态 2 0
论 》… 中 把 小 说 的 叙 述 形 态 解 释 为 对 生 活 的 表 述 形 态 , 足 由 小 说 的 叙 述 者 、 述 对 象 、 述 情 它 叙 叙 调 、 述 动 机 、 述 方 法 等 属 于 文学 创 作 、 存 、 叙 叙 内 形 式 等 多方 面 的 因素 构 成 , 把 2 并 0世 纪 9 0年 代 小 说 的叙 述 形 态 概 括 为 社 会 解 释 、 存 观 照 、 生 生
对 自 己 创 造 出 来 的 一 群 群 小 东 西 毫 不 喜 欢 而 陷 入 懊 恼 和 郁 闷 ; 奔 月 》 的 弈 是 当 年 连 射 九 日的 《 中 英 雄 , 现 在却 英 雄 无 用 武 之 地 , 老 婆也 耐 不 但 连
编 》 创 作 方 法 上 加 以 区 别 , 为 前 者 是 现 实 主 在 以
昧 、 识 分 子 的 苦 闷 彷 徨 , 几 乎 就 是 《 喊 》、 知 这 呐 《 徨 》 集 的主 要叙 述 内容 。故 事新 编 》 然 采 彷 两 《 虽
义 , 者 是 表 现 主 义 , 在 我 看 来 , 者 同 后 者 一 后 但 前
样 也 是 表 现 主 义 的 , 为 前 者 同 后 者 一 样 大 量 运 因
用 的多 是神 话 传 说 和历 史上 的肯 定性 人 物 事 件 ,
但也 往 往 表现 一 种否 定性 情 绪 。补 天 》 女娲 面 《 中
用 了 夸 张 、 形 、 征 等 手 法 , 有 同 样 突 出 的 主 变 象 具 观 表 意 倾 向 和 强 烈 的 情 绪 色 彩 , 不 过 后 者 借 助 只
丑 陋 的 事 物 、 的 苦 闷 彷 徨 , , 否 定 性 对 象 。 人 1理 是 5
・--—
—
1 -— 53・ - —
维普资讯
2 年第疗 ∞ 期
礼 教 吃 人 、 匪 官 绅 的 压 迫 剥 削 、 民 的 麻 木 愚 兵 农
人 们 一 般 把 鲁 迅 的 《 喊 》、 彷 徨 》 《 事 新 呐 《 与 故
之 路 和 通 过 对 现 实 的 绝 望 采拯 救 对 未 采 的 希 望 的 思 想 , 含 着 人 类 思 想 情 感 中 最 可 宝 贵 的 尊 包 重人 、 情人 、 怀人 的无 比宽广和 深厚 的人 文情 怀 。 同 关
关 键词 鲁 迅 小说 叙述 形 态 悲愤启 蒙 人 文 情 怀
活 还 原 和 官 能 表 演 等 四 种 。 果 这 种 解 释 和 概 括 如
有 助 于 从 较 为 宏 观 的 角 度 在 总 体 上 把 握 不 同 的 小 说 艺 术 和 精 神 形 态 , 么 , 们 就 可 以把 鲁 迅 那 我 小 说 的叙 述 形 态 概 括 为 悲 愤 启 蒙 。 鲁 迅小 说 的叙 述者 是 一 个怀 疑 的叙述 者 。 这 种 怀 疑 有 三 个 层 次 : 怀 疑 和 否 定 历 史 和 现 实 秩 他
维普资讯
文 学 研 究
论 鲁 迅 小 说 的 叙 述 形 态
吴效 刚 王 东
内 容 提 要 鲁 迅 的 小 说 由 怀 疑 的 叙 述 者 、 会 中 的 罪 恶 和 丑 陋 等 否 定 性 的 生 活 现 象 、 社 悲 愤 伤 感 的 情 调 、 现 性 叙 述 方 法 和 迫 切 的 启 蒙 诉 求 构 成 了 悲 愤 启 蒙 的 绝 望 的 矛 盾 痛 苦 中 反 叛 现 实 的 不 懈 精 神 , 含 着 在 毁 弃 现 实 中寻 求 新 生 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