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派翻译研究的意义观
浅析翻译目的论的作用和意义
浅析翻译目的论的作用和意义目的论(skopostheory)是翻译行动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首倡者德国功能派翻译学家HansJ.Vermeer指出﹐翻译是一种行动,而行动皆有目的,所以翻译要受到目的的制约。
该翻译理论的核心原则是“目的准则”,这一理论超越了传统的“等值”或“等效”的翻译观。
在目的论指导下,翻译方法就呈现出了多样性。
如果能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达到翻译的目的,对原文既可以采用逐字翻译的方法,也可以采用改写的方法,或者采用介于两者之间的任何翻译策略。
从这种目的论延伸出来的译文评价体系则认为评价一篇译文的优劣,并非是看它对原文的等值程度( equivalence ),而是看它对于翻译目的的适宜性(adequacy),即是否有助于在译语情境中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
目的论在具体翻译过程中体现出的一个实际意义,是就翻译方法的选择上提出新的看法。
原文通常原本是为源于文化中的一个情景而制作的,因此处在“原文”的地位,而译者的作用是进行跨文化的沟通。
因此,翻译的目的就是由任务决定的目标或意图,原文的内容或者表现形式必要时可由译者来修改。
翻译策略的选择应该围绕语言转化过程中两种语言符号本身的结构差异,同时还应考虑到两种语言形式表现出的社会文化差异。
【翻译目的论的作用意义】在传统译论中,首先考虑的都是原文和原文读者的心理反应,而在目的论理论中,原文和原文读者的心理反应都被退回到次要位置,取而代之则是翻译目的和忠实的问题。
其次,对等原则是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基础,目的论使翻译标准多元化,而翻译标准多元化使翻译更接近于实际。
再次,目的论学派使西方从以语言学派为主的翻译理论研究中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最后,功能派理论有助于人们开展翻译批评。
由于目的论突破了传统译论的模式,将翻译研究聚焦在翻译过程中译文目的的选择上,是一种对翻译的外部研究,因此这样无疑能够弥补传统翻译研究中的不足,从而为翻译学科的探索又增加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翻译的语言学派》
总 论
西方翻译的两大翻译学派——语言学派和文艺学派贯穿了整个西方翻译史。翻译的语言学派又被称作“翻译科学派”。1959年雅可布逊发表他的著名论文《翻译的语言观》开始到1972年结束。西方译论的一大特点即与语言学同步发展 。
精选课件
一、布拉格学派与雅可布逊
成立:1926年10月6日,布拉格语方学会(The Linguistic Circle of Prague)召开第一次会议,布拉格卡罗林大学的英语语言和文学教授维伦·马泰休斯宣布了该学会的成立,也标志着布拉格语言学派的诞生。布拉格语言学派是继索绪尔之后最有影响的学派,其突出的贡献是创建了音位学.由于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和语言成分的区分功能,所以又常被称作功能主义者或功能语法学派。
精选课件
(4)语意走失的四个方面: a.原文内容涉及到本国特有的自然环境、社会制度、文化习俗,译文意思就必然走失; b.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证明音、语法、词汇体系和运用方式,各种语言对世界上各种事物和概念的分类方法也不同。各种语言的词句很难在文体、感情色彩、抽象程度、评价尺度等四个方面完全对应;
精选课件
卡的“等值”翻译理论的意义
(一)从某一侧面反映翻译的本质在于确立“等值”关系;(二)等值关系确立并非静态地而是动态地把握;(三)对于从翻译学角度探讨双语转换机制的建立具有借鉴作用;(四)区别了翻译和转换两个概念。
精选课件
纽马克简介
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 ,1916-)是英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翻译教育家。他后来提出了著名的“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法,20世纪90年代又提出“关联翻译法”,标志着他的翻译理论渐趋系统和完善。 纽马克的作品:论文 《翻译问题探讨》《交际性和语义性翻译》《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翻译理念经与方法的某些问题》《专业翻译教学》《著作:翻译问题探索》《翻译教程》《论翻译》《翻译短译》
俄语翻译理论语言学派管窥
俄语翻译理论语言学派管窥俄语翻译理论语言学派是俄语翻译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学派,它在俄语翻译理论和实践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学派强调对语言学理论的研究和应用,以及对翻译过程中语言特征的和把握。
本文将探讨俄语翻译理论语言学派的基本概念、特点、影响和贡献,以及该学派对俄语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俄语翻译理论语言学派在20世纪中期开始崭露头角,它的是翻译过程中语言的特性,以及如何在翻译中保留这些特性。
该学派的代表著作包括《翻译理论语言学派的基本概念》、《语言与翻译:俄语翻译理论语言学派视角下的思考》等。
这些著作系统地阐述了俄语翻译理论语言学派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导意义。
俄语翻译理论语言学派对俄语翻译的影响和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该学派提出了翻译理论中语言学的视角,为俄语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该学派翻译过程中语言的特性和规律,为俄语翻译实践提供了更加科学的指导。
该学派倡导在翻译中保留语言的民族特性,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和民族文化的传承。
在俄语翻译实践方面,俄语翻译理论语言学派的指导意义也十分显著。
例如,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考虑原文和译文的语言特征和民族文化特色,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又如,该学派强调对原文的理解和对译文的表达能力,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忠实于原文的意思,还要考虑译文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
俄语翻译理论语言学派具有较大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该学派的优势在于它提出了翻译理论中语言学的视角,为俄语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不足之处在于,它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且在某些方面仍存在争议。
未来,随着语言学和翻译研究的深入发展,俄语翻译理论语言学派有望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俄语翻译理论语言学派作为俄语翻译领域的一个重要学派,对俄语翻译理论和实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翻译过程中语言的特性和规律,为俄语翻译实践提供了更加科学的指导。
它倡导在翻译中保留语言的民族特性,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和民族文化的传承。
《翻译研究》述评——兼论苏珊·巴斯奈特的翻译思想
领域 , 弥合文体 学 、 文学历史 、 号学 以及 美学之 间的差异 , 符
但 是我们 不能忘 记的是 翻译研究是 一 门牢 牢根植 于实际运
用 的学科 。  ̄ [1 因此 巴斯奈特强调理论要与实践结合 , 16 3 理论要
能够指导实践的重要性。
巴斯奈 特接着 用 四个研 究领域搭 建 出翻译研究 的学科 范 围: 翻译史 、 目标语文化 中的翻译 、 翻译与语言学 和翻译 与 诗学 。作者特别 提醒翻译学 的学生要 留意这四个领域 , 不能
[ 作者简介 ] 刘猛 ( 9 8 ,男,博士研 究生,讲 师,研 究方 向为翻译 与二语 习得。 1 7 一) 苏 珊 .巴斯 奈特 ( u a ase )是英 国沃 瑞克 大学 S sn B sn t t ( i ri fWa c ) Unv sy o r k 比较文 学理 论 和翻 译研 究生 院教 e t wi 授, 曾任该 校副校 长 , 世界著 名的翻译 家 、 人和文学 家 。 是 诗 《 翻译研 究》 正文分 三章 , 分别名 为“ 主要 问题 ” “ 、翻译理
的分支 , 而是囊括许 多分支的综合领域。 “’ ” 作 者在 “ 引言 ” 中指出 : 目前 的翻译研究 正在探 索新 的 “
标语文本” 这一解码和编码 的过程 。作者用多种语言之间 的
互译来说 明, 由于语言 , 文化 和交际场景 的差别 , 译者必须对
源语文本 进行处 理 , 以达到 目标 语与源 语文本 的基本一致 。 第 四节 “ 对等 问题 ” 用习语翻译和 隐喻 翻译 的情 况为例子 , 综 合语言学派如 波波 维奇 、 马克 、 纽 奈达 、 卡特福德 “ 对等” 的 论 观 点 , “ 等看成 源语文本 和 目标语 文本 内部及 其周 围的 把 对 符号 和结构之 间的一种辩证关系”1 。第五节“ [ _ 3 得失 问题 ” 的
(完整word版)浅谈语言学派翻译理论
翻译是人类文化交流最悠久的活动之一,有翻译实践就必然有对翻译活动的探索与研究。
这些探索逐渐形成系统、科学的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古今中外的翻译历史中,不同学者从各自独特的角度对翻译有或深或浅的认识。
特别是二战以后,翻译理论工作者将语言学、语用学、认知语言学、对比文学、社会学、文化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运用于翻译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发展历史20世纪后期,特别是最后20年间,无论中国还是西方,翻译理论研究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尤其是西方,各种新理论层出不穷,不断涌现,翻译理论家开始打破学科壁垒,纷纷以其他学科的各种理论为依托,建立了各种翻译理论模式,形成了各种翻译研究流派。
但是,由于翻译活动自身的复杂性,理论与理论之间的互相渗透性,而且各种模式之间常常互相借鉴,彼此参照,因此,翻译研究流派其实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存在。
国外的翻译研究,在西方有文献记载的历史可以远溯至古罗马时期的西塞罗、贺拉斯等人的相关著述。
然而在这漫长的两千余年的时间里,直至20世纪50年代以前,除个别学者如德国的洪堡、本雅明外,翻译研究者的关注焦点始终没有跳出“怎么译”这三个字。
也就是说,在这两千余年的时间里,西方的翻译研究者所关注的一直就是“直译”还是“意译”、“可译”还是“不可译”、“以散文译诗”还是“以诗译诗”这样一些与翻译行为直接有关的具体问题,他们的理论则多出自论者自身翻译实践的经验体会。
20世纪是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派得到巨大发展的时期。
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翻译学者开始从科学的、现代语言学的视角来讨论翻译问题,他们运用结构理论、转换生成理论、功能理论、话语理论等现代语言学理论,对翻译问题进行科学、系统地研究,开拓出翻译研究的崭新领域。
翻译研究的这一语言学转向是西方翻译理论发展史上出现的第一次质的突破和飞跃,以至于在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初,翻译甚至被纳入语言学范畴,被当作比较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和语义学的一个分支。
翻译理论的作用认识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梳理20世纪以来翻译理论的发展脉络 ,包括语言学派、文化学派、功能学 派等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和思想。
中世纪翻译理论
分析中世纪欧洲翻译活动,如文艺复 兴时期的翻译实践,以及东西方文化 交流中的翻译角色。
翻译理论基本原则
01
忠实原则
要求译者忠实于原文,准确传达 原文信息,避免增删、改动或歪 曲。
通顺原则
解。
03
认知语言学视角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译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原文的语义结构和文
化内涵,从而在翻译过程中更好地处理文化差异带来的问题。
跨文化交流中译者素养要求
1 2 3
双语能力
译者需要具备扎实的双语基础,能够熟练掌握源 语言和目标语言,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
文化意识
译者需要具备敏锐的文化意识,能够识别和理解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和文化差异,从而在翻译 过程中作出恰当的处理。
专业知识
针对不同领域的翻译任务,译者需要具备相关的 专业知识,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05
翻译产业发展趋势及挑战分析
翻译产业发展现状
全球化推动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翻译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需求不断增长。
技术创新
机器翻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翻 译效率和质量,降低了成本。
多元化需求
不同领域、行业对翻译的需求日益多样化,要求翻译人才具备专业素养和跨学 科知识。
翻译理论在跨文化交流中应用
01
功能对等理论
该理论强调译文应在目标语言中实现与原文相同的功能,以确保跨文化
交流的有效性。通过运用这一理论,译者可以更加关注译文的传达效果
,提高翻译质量。
试析翻译的语言学研究
语言学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
传统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忠实性和直译,注重语言结构和语法规则 现代翻译理论:关注翻译的动态性和意义转换,强调文化因素和语境理解 后现代翻译理论:关注翻译的多元性和跨文化交流,强调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语言学翻译理论:结合语言学理论,注重语言结构和语用功能的对等与转换
专业术语的翻译:针对特定领 域,使用准确的专业术语进行 翻译
语法的翻译
添加项标题
语法结构:翻译时需要保持原文的语法结构,确保信息的准确传 递。
添加项标题
词义选择: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根据上下文选择合适的词义,确 保译文的自然流畅。
添加项标题
语序调整: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习惯对原文的语 序进行调整,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
语义翻译:侧重于保留原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方式,尽可能传达原文的语义内容
交际翻译:强调译文读者对译文的接受程度,力求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理 解和感受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翻译过程中各有侧重,但都是翻译的重要方法
在翻译实践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
异化与归化
异化: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特色,让译文读者感受到不同文化和语言风格 归化:将原文的语言和文化特色转化为译文读者熟悉的表达方式,使译文更加流畅自然 异化与归化的选择应根据翻译目的、读者群体和文本类型等因素来决定 异化和归化是翻译中常用的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
动态对等与形式对等
动态对等:强 调译文的自然 流畅,传达原 文的情感和意
义
形式对等:注 重保留原文的 形式和修辞, 追求语言的对
应和一致性
翻译的语言学 方法:语义分 析、语境分析、
翻译理论—研究领域与课题
பைடு நூலகம்
摆布学派(Manipulation School): 即欧洲的比较文学 派,把翻译研究堪称是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认为所 有的翻译都意味着对原语文学作品的“摆布”,即译者势 必会对原文进行意识形态和诗学方面的处理。该派强调文 学的多元体系,认为翻译是译语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不仅仅是另一文本的再现。 辩证逻辑学派(Dialectical Logic School):该派以下 述六大基础理论作为翻译学理论大厦的基本构架:翻译学 的方法论、翻译学的领域论、翻译学的本质论、翻译学的 标准论、翻译学的可译论、翻译学的风格轮。在辩证逻辑 流动型的翻译学研究后总,其基础理论将会随着科学的纷 繁发现而不断拓展。
绝大多数的人都有过写作的经历,懂得写作的不易,但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了解翻译中的种种困难。他们常简单认 为会了两种语言就可以做这两种语言间的翻译。事实远非 这么简单。大量理论的深入研究无疑表明了翻译并不是简 单地搬一两本字典就能做的。早在1951年,董秋斯就曾 指出两种反对翻译理论的意见(认为翻译是艺术和认为翻 译是一种技术的观点),“本身也可以说是一种理论”, “不过日用而不知罢了”,“问题是,此乃不正确的理论。 ‘这种理论严重地妨碍了中国翻译工作的进步’”。(陈 福康,1992:365)随着外语教学的日益普及,人们已 经越来越重视翻译活动,译者的社会地位也不断地提高。 这其中翻译理论研究功不可没。
莱比锡派(Leipzig School): 因一群有影响的翻译学者 聚集在莱比锡大学而得名。该派学者注重翻译研究的语言 性和科学性,注重科技翻译的研究。代表人物:Otto Kdae 和 Albrecht Neubert。
解构学派(Deconstructional School): 产生于60年代 后期的法国,代表人物为法国解构主义哲学家德里达 (Derrida)。该派理论无视原文,认为文本中并没有什 么深层结构或预先决定的意义。
翻译理论—研究领域与课题
• 关联翻译理论(relevance translation theory):代表:E.Gutt。该理论认为, 文本话语的内在关联性越强,则读者在阅读中无需付出太多推理努力,就能取 得好的语境效果。
• 辩证逻辑学派(Dialectical Logic School):该派以下述六大基础理论作为 翻译学理论大厦的基本构架:翻译学的方法论、翻译学的领域论、翻译学的本 质论、翻译学的标准论、翻译学的可译论、翻译学的风格轮。在辩证逻辑流动 型的翻译学研究后总,其基础理论将会随着科学的纷繁发现而不断拓展。
• 摆布学派(Manipulation School): 即欧洲的比较文学派,把翻译研究堪称是 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认为所有的翻译都意味着对原语文学作品的“摆 布”,即译者势必会对原文进行意识形态和诗学方面的处理。该派强调文学的 多元体系,认为翻译是译语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另一文本的再 现。
一、定义与意义
1、翻译理论的定义
• 方梦之《译学辞典》:从翻译实践概括出来的有关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以及对于翻译有关的现 象或本质做系统的描写或阐释。研究翻译的性质和任务,可译与不可译,翻译的标准、过程、 方法与技巧,作者、译者、读者及其互动关系,原著、译著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此外,还包括 研究翻译策略、翻译批评、翻译教学、翻译管理,甚至还涉及机器翻译。现代翻译理论触角之 深广是别的学科理论所不多见的,历史方面的、社会方面的、文化方面的、语言方面的、心理 方面的、政治方面的,均有所包含。翻译理论的多学科交叉正是其目前学派林立的重要原因之 一,也是翻译理论复杂化的生动写照。
• Juan Daniel Pérez Vallejo:The study of proper principle of
翻译理论流派
翻译理论流派翻译是一们很重要的学问,从古至今有很多著名的学者从事翻译理论的研究,而他们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以下是一些翻译理论流派的划分,希望能让大家有一些大体的了解。
一:尤金;奈达(1976)根据各学派所关注的焦点将当代翻译理论分为:语文学派、语言学派、交际学派与社会符号学派(Nida,1984)四个基本流派。
二:埃德温‘根茨勒(Edward Gentzler)在其专著《当代翻译理论》(1993)中依据各流派采用的研究方法与依据的理论来源将当代译论划分为:美国翻译培训派、翻译科学派、早期翻译研究派、多元体系派、解构主义派五大流派。
三、香港学者张南峰、陈德鸿(2000)在《西方理论精选》中将西方翻译理论流派分为:语文学派、全市学派、语言学派、目的学派文化学派、解构学派六大学派。
四、谭载喜(中国著名翻译家、翻译理论研究学者)在介绍西方翻译理论时,将西方翻译理论分为:布拉格学派、伦敦派、美国结构派、交际理论派四大学派。
五、柯平在《西方翻译理论浅析》一文中介绍了六大学派:语言学派;交际学派;美国翻译研讨班学派;文学-文化学派;结构学派;社会符号学派。
下面将一一介绍。
(一)、布拉格学派1、创始人:马希修斯(Vilem Mathesius)、特鲁贝斯科伊(Nikolay S. Trubetskoy)与雅可布森(Roman Jakobson)。
2、主要成员:雅可布森、列维、维内等重要的翻译理论家。
主要论点:(1)翻译必须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包括认识功能、表达功能与工具功能等;(2)翻译必须重视语言的比较,包括语义、语法、语音、语言风格以及文学体裁的比较。
3、最有影响的翻译理论家:罗曼•雅可布森。
简介:原籍俄国,后移居捷克;二战时迁至美国,加入美籍。
作为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对翻译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之中。
文章从语言学的角度,对翻译的重要性、语言与翻译的关系以及存在的问题给出精辟的论述。
翻译功能学派
翻译功能学派
翻译功能学派是翻译研究领域的一种学术派别,主要关注翻译的本质和翻译过程中的问题。
翻译功能学派认为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其主要目的是在不同语言之间进行信息的传递和沟通。
翻译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包括加莱、拉德利和阿普尔等。
翻译功能学派的主要观点是,翻译是一种复杂的语言活动,不仅仅是简单地将一种语言文本转化为另一种语言文本。
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理解源语言文本的意义,并通过选择合适的词语和语法结构来传达这一意义。
因此,翻译功能学派强调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翻译功能学派还关注翻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
他们认为翻译中存在着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因为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言系统和表达方式。
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文本的语境和目标文化的特点做出适当的选择和调整。
翻译功能学派主张译者要具备广泛的跨文化和专业知识,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翻译功能学派还关注翻译对社会和文化的作用。
他们认为翻译是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翻译功能学派主张翻译应该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发展,避免文化的单一化和同质化。
总之,翻译功能学派通过对翻译的本质和翻译过程的深入研究,为翻译理论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方法。
他们强调翻译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并主张译者要具备广泛的跨文化和专业知识。
翻译功能学派的研究为翻译界的发展和翻译教育的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
5、关联翻译法:原作或译语文本的语言越重要,就越要紧贴原文翻译。
6、翻译批评:就翻译批评的目的、标准、步骤与方法提出见解,见《翻译入门》、《翻译教程》。
(三)交际理论派与奈达
奈达(Nida) ◆ 语言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著述极丰,其理论对西方当代翻译研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 伦敦学派从社会学角度研究语言。认为语言的意义是由言语使用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语义 理论不仅要规定语法范畴和语法关系,而且要说明文化环境对语义情景的影响。该派观点反 映到翻译领域,即译文的选词是否与原文等同,必须看它是否用于相同的言语环境中。
• 卡特福德 (Catford):著有《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从翻译性质、类别、对等、转换、限度等 方面着重阐述了“什么是翻译”这一中心问题。
◆ 翻译理论和思想主要见于《论翻译的原则》一书。该书是西方翻译理论的 第一部专著。
◆ 优秀的译作必须使读者领略原作的优点,并得到“同样强烈的感受” 。
◆ 翻译三原则: ◆ 1、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 ◆ 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 ◆ 3、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
二、 翻译的语言学派
4、首次提出对等概念,准确的翻译取决于信息对称。翻译所涉及的是两种不同语符中的对等信息。
5、所有语言都具有同等表达能力。如果语言中出现词汇不足,可通过借词、造词或释义等方法对 语言进行处理。
6、语法范畴是翻译中最复杂的问题。这对于存在时态、性、数等语法形式变化的语言,尤其复杂。
(二)伦敦学派与卡特福德和纽马克
• 纽马克(Peter Newmark) 1、从语言意义入手,将翻译定义为:把一种语言中某一语言单位或片段,即文本或文本的一部分
翻译研究综合法总结
《翻译研究——综合法》总结玛丽·斯奈尔—霍恩比在1988 年出版的《翻译研究:综合法》(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中,全面考察了翻译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提出将翻译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见解;吸收语言学派和文学派翻译理论的长处,以格式塔整体理论为基础,倡导翻译研究的综合法;并以全新的视角看待文本在文化语境中的作用,提出了翻译是一种跨文化活动的观点。
斯奈尔—霍恩比在书中阐发了场景一框架语言学、言语行为、格式塔语言学、原型学等这些语言学相关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和作用,拓宽了翻译工作者的视野,引发了他们对翻译研究的进一步审视和思考。
在本书的引言部分,斯奈尔—霍恩比首先回顾并分析了翻译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并指出本书的目的是:“This study is an attempt to bridge the gap…, it is rather an attempt to present recently developed concepts and methods, both from translation theory and linguistics, in such a way that they could be usefully employed in the theory, practice and analysis of literanl translation.”之后变提出“translation studies should be viewed as an independent discipline”的独特见解,即应该把翻译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然后简单介绍了本书中主要章节内容。
在本书第一章中,斯奈尔—霍恩比首先分析了西方传统的语言研究主要分为两派:the study of literature and the study of language,并指出了这两种研究的变化以及出现的问题;然后介绍了两种不同的翻译方向:literary and linguistic orientations,前者将翻译归为比较文学的分支,后者将翻译归为应用语言学的分支,在此部分作者着重对欧洲翻译研究的两个流派:莱比锡学派和操纵学派进行了比较和研究,前者视翻译研究为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后者则把翻译研究归于比较文学之下。
翻译定义
1. 前苏联语言学派翻译理论家费道罗夫说:“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和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
”2. 前苏联文艺学派翻译理论家索伯列夫说:“翻译的目的就是把一种语言中的内容和形式移植到另一种语言中去。
”3. 前苏联翻译理论家巴尔胡达罗夫说:“翻译就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成另一种语言产物的过程。
”4. 尤金?奈达说:“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Tran slation consists in 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to the message of the source language, first in meaning , and secondly in style.《中国翻译辞典》(林煌天主编,1997)在引用了数位前苏联学者和尤金?奈达对翻译下的定义后,尝试着给翻译下了一个比较完备的定义: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language community)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
(这个比较完备的定义甚至不如《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辞典》的定义更句概括力。
George Steiner在其《通天塔之后》After Babel——Aspects of Translation说:“按适当的理解,翻译是一个特定语言之内任何一次成功的言语行为所包含的交际过程。
”…translation, properly understood, is a special case of the arc of communication which every successful speech-act closes within a given language.” (After Babel P. 49)尼兰贾娜(Tejaswini Niranjana):翻译自始至终是个政治行为。
文学语用学翻译的语用意义阐释
文学语用学翻译的语用意义阐释文学语用学为一门边缘学科,正受到文学和语用学界的重视。
本文探讨了文学语用学的语用意义阐释,在动态的文学语用学翻译语境下的语言层面、文化层面、语用层面等层面的语用意义阐释、认知推理、语境顺应;以传译原语的语用意义。
标签:文学语用学语用意义阐释认知推理与语境顺应语用学的研究领域传统上可分为三部分:纯语用学、描写语用学和应用语用学。
语用学的各研究领域在宏观和微观等不同层面得到迅速的发展,在汲取各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众多的关联学科,如基础语用学、应用语用学、对比语用学、语篇语用学、文化语用学、认知语用学、形式语用学、描述语用学、历史语用学、历时语用学、社会语用学、社交语用学、修辞语用学、跨文化语用学、计算语用学、意识形态语用学、语际语用学、互动语用学、发展语用学、国际交流语用学、词汇语用学、实验语用学、关系语用学、文学语用学(literary pragmatics)(缩写LP)等等。
这些学科从不同侧面讨论语言的使用与语用价值,为语用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更为语用学与其他学科结合研究与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文学语用学源于文学与语用学的发展,属于语用学与文学的研究范畴。
最早注意运用语用学方法研究文学语篇的是荷兰语篇语言学家范蒂克(VanDijk 1977)和美国文学语言学家帕拉特(Pratt 1977)。
“文学语用学”术语最早出现在Traugott和Pratt合著的《文学专业学生的语言学》一书中(Traugott&Pratt1980:255)。
1988年9月在Boakademi University英语系召开了第一次主题为文学语用学的研讨会。
1991年,Routledge出版社出版了由D. Sell 编辑的论文集《文学语用学》使其正式进入研究视野。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语用学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1.文学语用学翻译观的语用意义阐释语用学翻译是指用符合译语规范和习惯的表达式传达原语的语用意义,研究符号、语境和认知等相关的各干涉因素下对语言使用意义的处理。
语言学与翻译的关系
语言学与翻译翻译有助于本国文化的发展。
这一点,老一辈的翻译家们已经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许多新字眼、新的句法就是通过翻译外文而产生的。
在古代的中国文字中,哪有“沙文主义”(chauvinism)、“罗曼蒂克”(romantic)、“俱乐部”(club)、“盘尼西林”(penicillin)等词语?由于很多新的词语使我们能更好地了解某些事情,所以我们接受并运用了,有时甚至不知道它们是从外语中翻译过来的。
►同样地,英语中有很多词语(尤其是习语)也是源于外国语言,特别是西方语言,如希腊语、拉丁语、法语、德语和西班牙语等。
汉语中有部分词语也被译成英文,受到广泛的应有,并且很多已被列为正式的英语。
例如英语中的“茶”(tea)就是由福建话音译为英语的。
近年流行于外国的kung fu(功夫)和势将流行的wu shu(武术)也会逐渐被吸收进英语中去。
►有些词语和习语由于用途广或意义佳,所以更可能从一种语言翻译成为另一种语言之后,再被子译为第三或第四种语言。
如英语中的sour grape来自希腊的《伊索寓言》,汉语又从英语中直译过来,成为“酸葡萄”,同样用来表示“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
1.1 理论语言学与翻译►从全球的角度看,当代语言学的分支很多,带有“语言学”字样的学科或专业名称就有:社会语言学、人类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神经语言学、计算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历史语言学、比较语言学等。
还有一些不带“语言学”字样的,如语音学、音系学、词汇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会话分析、语篇分析等。
一般把这些不带的称为理论语言学,那些带的称为应用语言学。
理论语言学跟应用语言学的区分是不能反映当代语言学的特色的。
这是因为所谓的应用语言学本身也有很多理论问题,同样理论语言学也有许多应用成分。
►实际上,我们可以把当代语言学比成一盏发光的灯:核心是语言学的传统研究领域如语音学、音系学、词汇学、句法学和语义学,核心的外围是一些新兴分支如语用学、会话分析、语篇分析等。
20世纪主要西方语言学流派的语言意义观
20世纪主要西方语言学流派的语言意义观侯晓华【摘要】20世纪的语言学主要经历了几个阶段:前半期描写语言学,后半期生成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后期认知语言学。
语言的研究从描写到解释,从形式到功能,从客观到主观。
而理解和认识语言离不开意义,所以对各个学派关于意义以及意义的哲学渊源的探讨进行分析可以促进对其主张的语言观的认识,从而促进对人和世界的认识。
%Linguistics in the 20th century has undergone several periods:descriptive linguistics in the first half century,generative linguistics and functional linguistics in the second half century,cognitive lin-guistics in the later period.Linguistic studies,from descriptive to interpretive,fromform to function, from objective to subjective,have helped us gain more knowledge about language.However,the under-standing of language isnot independent of meaning.Thus,it’s necessary to explore meaning and its philosophical background in each of these main linguistic schools,which will deepen our knowledge of their linguistic ideas and further broadenour view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world.【期刊名称】《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3页(P71-73)【关键词】语言学流派;语言;意义【作者】侯晓华【作者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科技艺术学院,江西,景德镇 33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3引言20世纪的语言学有着长足的发展,各个语言学派百花争鸣,尽显一片繁荣的语言学研究景象。
翻译的语言学派之交际理论派
翻译的语言学派之交际理论派交际理论派(Communicative Theory)是翻译的语言学派中的重要派别之一,它是由丹麦语言学家路迪·杨森(Louis Hjelmslev)提出的一种语言学理论。
交际理论派的基本观点是,语言是一种交际系统,交际是语言的基本动力和功能,翻译是一种交际活动,其目的是在不同语言之间进行信息的传递和理解。
交际理论的核心概念交际理论派对翻译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提出了一系列核心概念:交际交际是指在社会环境中,通过语言进行的信息传递和理解的活动。
交际的目的是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交流,同时还包括交际双方的互动和合作。
文化文化是指社会群体共同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翻译过程中,交际双方的文化会对翻译产生重要影响,翻译者需要了解并考虑文化差异。
上下位关系交际理论派认为,语言中的词汇和结构之间存在上下位关系。
在翻译中,翻译者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中的上下位关系,以保持信息的连贯与准确。
动态对等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是交际理论派提出的一种翻译方法。
它强调翻译应该注重传达原文的意义和情感,而不仅仅是对原文进行表面上的语言转换。
翻译的交际理论派的方法和策略在翻译的交际理论派中,有一些重要的翻译方法和策略:目的导向翻译交际理论派认为,翻译的目的是实现信息的传递和理解。
因此,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注重目的导向,根据目标读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翻译方式。
上下位关系的处理在交际理论派中,翻译者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中的上下位关系,并在目标语言中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
这需要翻译者有丰富的语言知识和对原文的深入理解。
文化因素的考虑文化是翻译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交际理论派强调翻译者需要了解并考虑文化差异,避免因文化差异引起的误解和歧义。
动态对等的运用在交际理论派中,动态对等是一种重要的翻译方法。
它强调翻译应该注重传达原文的意义和情感,而不仅仅是对原文进行字面上的转换。
雅各布森翻译理论的解读与启示_对等
雅各布森翻译理论的解读与启示_对等1. 简介罗曼·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布拉格学派的创始人之一,著名的语言学家,布拉格学派最有影响的翻译理论家。
他1896生于莫斯科,先后任教于捷克斯洛伐克、丹麦、挪威和瑞典,原籍俄罗斯,1914年移居美国,后加入美国国籍。
1943-1970年先后任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雅各布森是九个科学院的院士,获得25个荣誉博士学位。
他研究的范围极广,于1959年发表《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从符号学和语言学角度,探讨了翻译与语言有关的基本问题。
2. 翻译理论思想概述雅各布森站在符号学和语言学立场上讨论了翻译问题,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他认为,所有语词都是确定的语言学或符号学事实,并将语言符号的翻译分为三类: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这基本上对翻译的本质进行了概括,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进而解释了语言符号的对等:语内翻译使用近义词或迂回表达法,语际翻译使用译语的完整信息取代原文信息,然后探讨了翻译可译性问题。
雅各布森是语言共性论者,认为现存语言都是可以表达的,并分别从词汇空缺和语法范畴空缺两方面进行分述。
最后对于语法范畴相当重要的翻译进行了详述,说明了其不可译性,但最后提出了“创造性移位”,给人予启迪。
3. 符号学语言学角度分述符号学及语言学贯穿于雅各布森的翻译思想当中。
皮尔斯对符号下的定义、符号的三元观,语言的本质范畴都体现于翻译的解释、翻译分类、语言内容与形式对等之间。
3.1. 从符号学角度看语言与翻译皮尔斯定义的符号是:一个符号是与第二个东西,即它的对象,相联系的任何事物,就一个质的方面以这种方式把第三个事物,即它的意义,和同一个对象联系起来。
雅各布森正是站在皮尔斯(Peirce)符号学的角度,通过对比格兰特·罗素的观点——即只有熟悉词语的非语言特征,才能理解词的意思——从而指出词义是语言事实、符号事实。
语言符号赋予了词语的意思,没有符号就没有意义;有了符号,就有了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奈达和纽马克论翻译与意义
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 TEACHING FORUM 2014年2月第6期Feb.2014NO.6尤金·奈达(Eugine A ·Nida ,1914-)和彼得·纽马克(PeterNewmark ,1916-)是西方译界颇具影响力、在翻译研究方面著述颇丰的两位翻译理论家。
奈达是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当代翻译理论的主要奠基人,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语言学派的创始人和交际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翻译思想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介绍到中国大陆,在国内译界曾一度形成“言必称奈达”的局面。
纽马克是英国当代翻译家,著名的翻译理论家。
他潜心研究西方翻译的过去和现在,坦诚各家之言,广泛论述翻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
他们从新的视角开拓了翻译理论研究的新途径;他们都具有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并且勇于不断创新,不断完善自己的翻译理论。
他们的翻译原则都是建立在一个共同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即他们都承认语言的共性,承认可译性的存在,而且都是用相关的语言学理论来描述和解决翻译中的实际问题。
一、奈达和纽马克关于翻译的认识翻译作为一项独立的学科,首先应回答的问题就是“什么是翻译”。
奈达指出:“所谓翻译,就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Nida &Taber ,1969:12)。
纽马克对翻译的解释是:“翻译就是把一个文本的意义按原作者所意想的方式译入另一种语言”(Newmark ,1988:1)。
对比两个定义可以看出,奈达所强调的是“对等”、“信息”、“意义”和“风格”,而纽马克注重的则是“意义”和“文本”。
奈达认为,每一种语言都各有所长,应该平等对待。
两种语言之间会有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但语言的共性必然超过个性,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所拥有的共同点远远大于他们之间的差异。
因此,“能用一种语言表达的任何东西都可以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Nida &Taber ,1969: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1月第30卷第1期 外语教学F oreign L anguage Educa tionJan.2009Vol.30No.1语言学派翻译研究的意义观———一个历时的视角卢玉卿,温秀颖(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071;天津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外语系天津300222)摘 要:本文从历时的角度对语言学派翻译研究的意义观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指出语言学派翻译研究的发展轨迹是一个由言内到言外,由静态到动态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当代语言学派翻译研究已开始走向整合结构主义语言学静态意义观与语用学动态意义观的新阶段,意义是翻译的本体,而动、静态意义综合研究才是翻译研究的本体研究。
关键词:语言学派;意义观;静态意义;动态意义;翻译研究本体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544(2009)0120104205Abstract:Thr ough a diachr onic exp l orati on int o the theories of meaning put f or ward by several rep resentative linguistic schol2 ars,the p resent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devel opment of translati on studies conducted by linguistic schools has undergone a p r ocess fr om exp licit pers pective t o i m p licit pers pective and fr om static pers pective t o dyna m ic pers pective,on the basis of which it advances that the conte mporary linguistic translati on studies has entered a ne w stage of integrating the static meaning pers pective of structuralis m and the dyna m ic meaning pers pective of p rag matics.Meaning is the key object of translati on,and the study of meaning is a return t o the study of translati on per se.Key words:linguistic school;pers pective of meaning;static meaning;dynam ic meaning;nou menon of translati on study 1.引言20世纪中叶,索绪尔语言学理论在为语言学研究带来范式转换以后,也对翻译研究产生了革命性效应。
翻译研究由“经验陈述”模式转入科学的语言学范式发展时期。
人们常说的翻译的语言学派,特指这一时期的翻译研究(张柏然2008)。
到了20世纪末和本世纪初,语言学理论,特别是语用学理论获得了长足发展,而随着语用学学科理论的逐渐成熟,语言学派的翻译研究也逐步得到了完善,而这种完善主要表现在意义观的完善。
2008年第5期《中国翻译》刊登了谢天振教授的“翻译本体研究与翻译研究本体”一文,指出“不要用翻译本体取代翻译研究的本体”。
本文将从历时的角度深入探讨语言学派翻译研究对意义的探索历程,分析这一历程的演进规律,并提出“当代语言学派翻译研究已开始走向整合结构主义语言学静态意义观与语用学动态意义观的新阶段,意义是翻译的本体,而动、静态意义综合研究才是翻译的本体研究”,以回应谢文的观点。
2.意义与语言学派翻译观意义是哲学、逻辑学、语言学及翻译学等学科的核心问题。
关于意义的实质历来学派林立,观点纷杂。
但就语言学的方法论而言,大体上可分为两类:静态的意义观和动态的意义观。
传统上划归“语义学”的部分,如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及逻辑真值等属于静态意义,而划归“语用学”的部分,如含意、用意等所谓使用中的意义(meaning in use)(Katz1987)属于动态意义。
两类意义同时属于意义整体的两个方面,而这个整体意义构成了翻译所传递的对象———翻译的本体。
正如许钧所言:“翻译就其具体形式而言,是语言或符号的转换,而语言或符号转换的根本目的,便是‘意义’的再生成。
……‘意义’是翻译的根本”(2003:132)。
“当代翻译理论之父”(叶子南2001:161)、语言学派翻译研究的创始人之一奈达则更直观地指出“翻译即翻译意义”(Translating means translating mean2 ing)。
我国学者刘宓庆(2001)从语言哲学的角度分析意义,指出翻译的实质是“语际的‘意义对应转换’(equiva2 lent transferring of meaning)。
意义在翻译运作全程中起轴心作用”(2001:278)。
纵观语言学派翻译研究的发展历程,从雅克布逊、卡特福德、奈达、纽马克到哈蒂姆、格特等,我们不难发现,语言学派翻译研究是对翻译的根本———意义的翻译———的一个逐步深入研究和不断修正完善的过程,是意义观逐步走向全面化的过程。
这一过程分为前后两个阶段:静态意义观阶段和动态意义观阶段。
前一阶段以结构主义语言学为主的现代语言学为基础,后一阶段立足于语言学的新发展———语用学。
二者互补而形成完整的意义翻译理论。
2.1静态意义的翻译研究阶段张柏然认为语言学派的翻译研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关于翻译的论述;另一类是以现代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的专门从事翻译问题研究的学者的论述。
“前者……仅将翻译问题作为语言结构分析的个例或个别途径,其有关翻译的论述与其说是翻译研究,不如说是借助翻译来探索语言研究的方法论;而后者在前者范式的指导下,对翻译过程、翻译方法等范畴进行描述,预期得出具有普适性的翻译模式———语言学模式”(2008: 58)。
其实,这两类的翻译研究都是针对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及逻辑真值等静态意义的翻译进行的探讨,属于静态意义的翻译研究阶段。
2.1.1语言学家的翻译研究索绪尔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创始人,其语言学理论标志着现代语言学的开端。
他认为,语言学研究的是语言的共时性,研究的是语言而非言语。
语言是一个关系系统,即一种结构。
语言的特点并非由语音和意义所构成(而语音和意义是言语的特点,只是语言的物质体现和功能性特点),而是语音和意义之间的关系构成的一个网络,即成为一个体系,也就是语言的结构。
这种语言体系被视为一个符号体系。
一切符号都可以分为能指和所指。
索绪尔之后出现了三派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和美国的结构主义学派。
其中,布拉格学派十分重视对语义的研究(这构成了与美国结构主义学派的根本区别),其观点是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的结合,可称作结构—功能语言观(刘润清1995:872114)。
此外,同属现代语言学派的伦敦学派更多地注意到语言的功能和符号性,而且关注语言出现的情景,从社会学角度研究语言。
作为布拉格学派的创始人之一,雅克布逊注意到翻译问题与普通语言学的关系,认为翻译是语言学方法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语言符号的意义在于用另一种符号对它的诠释,翻译实际上就是对语符信息的诠释。
在《翻译的语言观》中,雅克布逊列举了诠释语符的三种方式: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其中语际翻译涉及到一般意义上的翻译概念)。
虽然这一切旨在强调在诠释语言现象时语言学对翻译行为的依赖性,但是,认为“对词义的理解,进而也就是对整个语言含义的理解……取决于对语言的翻译”,“准确的翻译取决于信息对等”(谭载喜2000: 243)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雅克布逊认可语言的意义是词汇意义———语言静态意义的总和,翻译是用一种语符替代另一语符所表达的静态的意义。
伦敦学派的奠基人弗斯继承了索绪尔的“结构”和“系统”的概念,并接受了波兰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情境意义”的概念,创造了新的语义理论。
他用翻译来阐明语义,认为意义体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和语境四个层次上,对语言材料在这些层次上进行全面分析,建立在这些层次上的意义对等,才能实现“完全翻译”(t otal translation)的概念。
虽然弗斯提出了明确、系统的理论,并“为传统的翻译课题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开辟了新的途径”(谭载喜2000:2482249),但仍只不过是静态意义对等的详细描写。
弗斯的学生、伦敦学派的代表人物、系统功能语法的创始人韩礼德认为,语言是一个有规则的系统结构,语言系统是一个丰富的意义源泉或意义潜势(meaning poten2 tial),语言系统和意义之间的关系是体现的关系,语言意义可分为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三个层次;通过对语言系统的研究,才能理解语篇及其语义(Halliday 2000)。
由此看来,韩礼德的意义观体现在封闭的语言系统结构中,虽然他也研究语境,但是,正如朱永生所说:“Firth和Halliday等人的(语境)类型研究最多只能预测语言使用者对语言形式的选择,预测语言的字面意义,而不能预测语言的隐含意义”(2005:28)。
另外,韩礼德的翻译研究的出发点是外语教学。
他把翻译当作一种特殊的语言对比形式,包括语际间从语素、词、词组等,到句子、段落、语篇以及语法结构等各项的全面对比,以此使学生了解母语和所学外语两种语言的异同。
虽然卡特福德在《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表达对韩礼德和弗斯的感谢时指出:“韩礼德对语言现象的形式和功能的研究对翻译分析所起的作用比乔姆斯基的转换语法和布隆菲尔德的直接成分分析还要重大”,但是韩礼德本人却认为,翻译理论只是普通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方面(Ne wmark2006:65270)。
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发现,语言学家对翻译的研究,其根本目的在于探讨语言学理论,翻译研究发挥的只是工具性功能,因而其结论就难免偏颇和局限。
该类翻译研究突出的是对封闭的语言结构和系统及其对应各项静态意义的对等,这一特征在张柏然划分的将翻译研究作为学科的第二类文献中依然保留。
只是这第二类的语言学翻译理论,其理论基础是语言学———即语言学反过来成为翻译研究的工具,因为“翻译是特定形式的言语行为,而语言学则是研究语言的科学,它能够提供关于语言研究的基本概念、理论模式和方法,因此……对翻译性质、过程和方法的分析和描述必然要用语言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和方法”(张柏然2008:59)。
2.1.2翻译学家的翻译研究随着现代语言学理论由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到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韩礼德的功能语法的深入发展,翻译研究也由语言研究的工具逐步具有了独立学科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