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
什么是三农问题?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什么是三农问题?如何解决三农问题?何谓“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是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的总称。
1996年以来,农业步入一个困难时期,农民收入和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越拉越大。
2000年3月,时任湖北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的李昌,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平在给上总理书中列举了农村中触目惊心的危机:盲流如“洪水”、负担如“泰山”、债台如“珠峰”、干部如“蝗虫”、责任制如“枷锁”、政策如“谎言”、假话如“真理”。
李昌平的上书通过媒体震动了全国,“三农问题”的危机暴露在公众面前。
为何“三农”问题成为关注热点影响社会稳定据国家统计局等11个部委抽样调查,平均每个乡镇党政内设机构为16个,其人员平均158人,超过正常编制的2—3倍;平均每个乡镇下属单位为19个,其人员290余人。
严重超编的吃饭人头给农民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一部分政府机关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入不敷出,而这种财政状况正是农村滥收费的根源之一。
另外,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报告,农村的基尼系数由1978年的0.2124扩大到0.3361,增幅过快,也远远大于城市的增幅(0.16-0.295)。
能否在201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是看“三农”问题能否得到很好解决。
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随着农村发展形势的恶化,诱发的农民反抗时间逐渐增多,规模逐渐加大,出现了反抗形式逐渐升级,出现暴力化趋向。
“三农”问题不解决,长期来看,不利于社会稳定;从短期来看,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劳动力过剩就业压力大据测算,中国的土地最多只需要1亿农业劳动力,而目前农村总计有劳动力约5.5亿,以吸收1.2亿计,依旧有近3亿剩余劳动力。
以目前的人口增长速度和提供的劳动机会,至少在四十年后,中国还依然面临着的劳动力严重过剩的问题。
众多的劳动力农村无法消化,只能向城镇转移,如何解决3亿人口的就业问题,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巨大困难。
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关于“三农”问题产生的原因,学者们争论不已,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观点,因为,每种观点都既有说服力又有其难以应答的“死穴”。
三农问题
1 历史原因
· ① 是工农产品剪刀差。建国初期,为了发展工业,政府对农产品实行价格剪刀差,以牺牲农业发展 为代价,发展工业。 · ② 是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农业和非农业之间、城市和乡村之间被筑起了一道高墙,随着经济的 发展,历史上延续下来的传统农业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其弊端也日益凸显。 · ③ 是重视重工业,轻视轻工业。在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思想的指导下,多数地方政府重视重工业 发展而轻视轻工业,重视生产性建设而轻视非生产性投入,使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业发展长期 停滞不前。
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 ”
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
2004年2月8日,针对近年来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增长缓慢的情况,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 《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的第六个“一号文件”,也是时 隔18年后中央再次把农业和农村问题作为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文件要求,要调整农业结构, 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 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农民贫
从上世纪后5年到进入新世纪,我国国民经济一直维持在7%~8%的较高增长速度,在城市居民 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日益突出。
·农民弱
现在农民逐渐丧失了生产资料,耕地,宅基地,失去了自己的房子,并且现在中国老龄化非常 严重,农村劳动力下降。3三农来自题的成因三农问题的成因
2
三农问题的表现
三农问题的表现
“三农”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农业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田不赚钱,产业化程度低。 农村问题:农村条件差,面貌落后,农村人口锐减,经济不发达。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表现为农民收入低,增收难,城乡居民贫富差距
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的内涵实质“三农”即农业、农村、农民的简称。
农民:是指中国共产党政府自20世纪50年代,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后,与城市居民形成对称的二元国民的弱势群体。
占我国总人口近70%。
非指自然意义上居住在农村,并从事种植、养殖业的农业劳动者。
其划分的标准并非产业,而是以父母的户籍为唯一标准划分的群体。
农业:是指以土地、水面、草场、山林为主要生产资料的产业群的总称。
与其它产业的区别有两点:一是其生产过程受自然资源制约,具有天然的弱质性。
二是产业链条中断,农业只指其中间的生产环节,产前、产后环节则不属于农业范畴。
它是二、三产业的基础产业,居民生存的原产业,农民的主产业。
农村:是指人口集居的城市的城区以外的广大国土地域。
即人口集居远低于城镇的乡村,国土承载的公共产品价值量极低的地域。
“三农”问题:独立地描述是指广大乡村区域,只能以种植、养殖生产业为主,身份为农民的大部分国民的生存状态的改善与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问题。
系统地描述是指21世纪的中国,历史形成二元社会中,城市现代化,二、三产业发展,城市居民的殷实,受制于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小康相对滞后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举世公认的巨大变化。
但错综复杂的种种原因,使我国的“三农”问题的解决还远远未达到理想的程度。
虽然长期困绕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农产品供给不足的矛盾缓解了,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综合效益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矛盾日益突出;虽然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了小康,但还有大量的农村人口生活水平相当低下;虽然全民的教育文化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在稳步提高,但农村教育、医疗等基本社会事业的发展明显滞后;虽然我们在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上做了大量工作,但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还未根本扭转。
“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同步的问题,是结构不协调的问题。
“三农”问题,并不是中国特有的,它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
三农常识
三农知识盐城提出发展高效农业的“四化联动”是指:高效农业特色化、特色农业规模化、规模农业产业化、优势产业外向化。
我市提出2018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工程。
“三农”是指哪三农?农村、农业、农民。
“三农”政策的基本方针是:多予、少取、放活。
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占用基本农田,国家建设项目需要占用基本农田的,需要经过国务院批准。
“生态文明”的核心目标是什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解决的途径有(A、B、C、D)A.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 B.请求村民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等调解 C.向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D.向人民法院起诉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是科技进步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是(农业科技创新)十八大报告提出“三农”工作中的“四化同步”是(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在现代社会中,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基础性产业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原则是依法、自愿、有偿我市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定位是(苏北领先、全省争先)我市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中,要实现“三个集中”,“三个集中”主要内容是(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居住向中心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其所有的集体资产依法享有以下权利(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取得、变更或者终止集体资产所有权,其集体资产较大的,须经其成员会议或者其代表会议讨论同意,并在集体资产所有权取得、变更或者终止之日起(30)日内,向乡(镇)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机构备案。
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
三农复习
C、要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D、要坚决反对保守主义
5、20世纪60、70年代,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放慢的原 因包括 ( C )
①国内出现严重的政治动乱;
②在经济上推行保守的经济建设方针;
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④长期受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封锁压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毛泽东领导农民开展土地革命(改革),实行农民 土地所有制,使农民得到了土地。
(3)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 是如何处理农业与工业的关系的?这对农民和农业 产生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以工业为中心,农业为工业化服务。 主要问题:农民利益受到损害,农业发展相对缓慢。 (4)22年前,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共第二代领导人, 如何成功地指导了划时代地中国农村改革? 在全国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 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废除了人民公社体 制,使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美:林肯政府1862年颁布《宅地法》使农民 和资产阶级在西部获得了土地,推动了北方 的胜利,开发了西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 辟了广阔的市场。
俄:1861年农奴制改革,农民以赎买 的方式获得土地,使俄国走上资本主 义道路。 日:日本明治维新承认土地私有,废除禁
止土地买卖的法令,维护了新兴地主的利益,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民、农村又做出了哪些贡献?
(5)新中国成立后,农民当家作主人,响应国家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村走上人民公社化道路; (6)改革开放时期,农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 化,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 (7)今天,随着农村小城镇化建设,大量农业剩 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农民工进城为城市的 基础建设和各行各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加快了 中国城市化进程。
我国财政支持“三农”政策
我国财政支持“三农”政策一、背景“三农”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综合体,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阵地,农民是国家的基本劳动力。
然而,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三农”政策,以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村社会进步和农民增收。
二、我国财政支持“三农”政策的重要性财政支持是实施“三农”政策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财政支持,政府可以提供资金支持、优惠税收政策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支持。
这有助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三、我国财政支持“三农”政策的具体举措1.农业补贴政策:政府通过农业补贴,鼓励农民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
其中包括直接补贴、面向农业机械化和生产资料补贴等。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府积极投入财力,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
包括道路、供水、供电以及农村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3.农业科技推广:政府加大对农业科研和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通过组织培训、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等方式,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4.农村金融支持:政府通过发展农村金融机构,提供贷款、信贷和保险等金融服务,为农民提供融资支持,解决资金需求问题。
四、我国财政支持“三农”政策的效果1.农业生产能力的提升:财政支持使得农民能够更好地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进一步增强了农业的竞争力。
2.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财政投入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提供了更好的道路交通、供水和供电条件,改善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3.农民收入的增加:财政支持使得农民能够获得更多的农业补贴和金融支持,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五、对我国财政支持“三农”政策的建议1.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三农”政策的财政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资金投入,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
三农知识学习
三农知识学习三农的含义:农业、农村、农民。
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生产经营的问题,具体而言就是如何实现农业产业化。
集中表现为农业生产经营的市场化程度低,农产品价格波动性大;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小规模农户,难以获得规模经济;粮食安全问题始终不容忽视。
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户籍制度导致的城乡二元分割,城乡的经济、文化水平差异较大。
形象比喻为中国的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
农民问题,主要是农民收入低、城乡收入差距大,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农民权利得不到保障等。
三农问题实质:“三农”问题的核心实质就是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
“三农”问题的历史沿革:对“三农”问题的研究,最为关键和重要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六十几年的历史变迁。
因此将解决“三农”问题的探索分为四个阶段:探索期(1949 -1979 年);改革期(1980 -1985 年);发展期(1986 -2003 年);调整期(2004 年-现在)汝果欲支农,功夫在农外:“我们中国不是一个农业大国,我们是个农民大国。
”经历改革开放30年的飞速发展,“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今天已成为现实。
然而,作为一个整体的农民,这个特殊群体仍然相对贫困。
解决“三农”问题既要在“三农”之外下工夫,也要在“三农”之内找出路。
有些问题,如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等,则需要“农内”与“农外”功夫双管齐下方能奏效。
站在历史和全球的角度看三农问题,我们也正在落实,比如我们一直坚持的“以工促农”,“统筹城乡发展”的道路是正确的,但是我们的方向是对的,更需要去完善制度的建设。
中国经济专题三农
二是农村社会发展减速,农业劳动力转移艰难 土地只能容纳1亿,目前农村有劳动力5.5亿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在一定区域、一定时 期、一定的生产水平和技术条件下,农村劳 动力供给量超过劳动力需求量的部分。
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体; 农业劳动力剩余主要表现为种植业劳动力剩 余; 从劳动力与农业生产的相互关系看,农村剩 余劳动力表现为新增农业劳动力边际劳动生 产率为零,
自主经营者绝大多数是自主就业。
不同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来源
工作来源 自主就业 62.2% 4.8% 1.6% 11.0% 14.3% 32.4% 16.1% 33.0% 0% 10% 20% 30% 40% 50% 60% 百分比 70% 自主经营者 普通务工者
自荐到用工单位工作
在外务工的同乡介绍
本地亲朋介绍
从职业上看,商贩和小摊主收入最高,月 均收入可达2315元,装修与建筑行业的收 入水平也较高,分别为2262元与2008元, 环保保洁职业收入最低,月均仅有997元。 进城务工两年以上的民工收入可以达到一 个较高的水平,月均1867元,而进城务工 不足两年的民工收入均在1200元左右。 学历是影响农民工收入比较重要的因素, 小学、初中、高中学历的务工人员月均收 入分别为1144元,1350元,1931元,收入 差异明显。
其一,建国伊始实行的“赶超”战 略 其二,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 其三,二元社会政策是导致三农困境 的核心原因。
4.“三农”的问题本质
①“三农”问题反映的是现代化过程中经济 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国民经济各产业之 间、城市与乡村之间、体力劳动与脑力劳 动之间、农民与其他社会利益主体之间的 非均衡发展关系与矛盾。 ②“三农”问题是传统社会及由传统社会向 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的普遍现象,也是必 然现象。 ③从世界各国的情况看,“三农”问题和存 在大量农业人口的农村有必然联系。
重视三农问题的意义
重视三农问题的意义
是多方面的:
1. 保障粮食安全:三农问题中的“农”主要包括种植业和畜牧业,这两个领域对
于粮食安全的保障非常重要。
重视发展三农,可以增加农业生产力、提高农作物和畜禽养殖的品质和数量,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2. 调节城乡差距:重视三农问题可以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减小城乡差距。
通过发展农业、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可以减少农民流入城市的压力,避免出现城市过剩人口和民工流失问题;同时,也有利于城市的农产品供应和农村市场的建设。
3.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实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经济涉及到农民的收入、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农业产业化等方面,是支撑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 维护社会稳定:农民是社会的基层群体,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解决农民的
合理诉求,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团结意义重大。
只有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留住农村人口,才能减少种种社会问题的产生。
5. 推动可持续发展:重视三农问题可以促进资源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促
进农村经济的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的建设。
同时,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是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百科名片三农指农村、农业和农民;而三农问题则特指中国大陆的农村问题、农业问题和农民问题从而产生的社会问题,包括贫富悬殊及流动人口等。
三农“三农”作为一个概念则由经济学家温铁军博士于1996年正式提出[1],自此渐渐被媒体和官方广泛引用;2000年初,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给朱镕基总理写信提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2]以及出版《我向总理说实话》后,“三农”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反响[来源请求];2001年三农问题的提法写入文件,正式成为大陆理论界和官方决策层引用的术语;中共中央于2003年正式将“三农”问题写入工作报告[3]。
内容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表现为农民收入低,增收难,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大,实质表现为农民权利得不到保障。
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经济不发达。
形象比喻为中国的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
农业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田不赚钱,产业化程度低。
解决三农问题实质: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
这是一个关系十三亿人口大国的,经济社会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背景农村劳动力人口大量流向城市,导致农村人丁稀少。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公报,2008年中国大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00元,农村人均纯收入4700元,二者比例为3.33:1(2006年为3.28:1);而1985年城镇居民人均工资690元,农村人均纯收入397元,二者差距为1.74:1,20年时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了85%。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地区实行的是统分结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开始推动农村产业化进程。
同时中国农业产品开始面对外国农业大国的竞争,单一的家庭生产单位无力进行市场竞争,农民第一次出现了“手里有粮卖不出”的现象[来源请求]。
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经济开始起飞,与同期中国总体经济的发展相比,第一产业的发展程度远不及第二、第三产业发展。
农民认为种田没有足够的收入,因而农村地区开始出现农民进城打工的现象,但城市并没有足够的就业岗位提供,从而形成大量集聚在城内而没有工作的农民工群体。
三农问题
一、何谓“三农”问题? 何谓“三农”问题?
二、三农问题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三农问题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三、应当怎样思考三农问题? 应当怎样思考三农问题?
四、破解三农的途径有哪些? 破解三农的途径有哪些?
一、何谓“三农”问题
三农,农业、农村、 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之谓也 。“三农” “三农” 问题的深刻根源是现代化进程。 问题的深刻根源是现代化进程。 农村问题是城乡结构问题; 农村问题是城乡结构问题;农民问题是人权问 农业问题是产业政策问题。 题;农业问题是产业政策问题。 李昌平说:“农民真苦,农村真穷, 李昌平说 “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 险” 。 三农”具有不可低估的人口影响、空间影响、 “三农”具有不可低估的人口影响、空间影响、 素质影响和互动影响 。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 作的重中之重”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 作的重中之重”。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
2、农民收入增长不稳定
停滞阶段: 年起的连年下滑, 停滞阶段: 1997年起的连年下滑,1996年, 年起的连年下滑 年 农 民收入增长曾达9%, 民收入增长曾达 %,1997年,这个数字 年 %, 骤减为4.6%, %,1998年4.3%, %,1999年3.8%, 骤减为 %, 年 %, 年 %, 2000年2.1%。 年 %。 小增长: 小增长:2001-2006年
2012年两会报告中提出的“三农”政 年两会报告中提出的“三农” 年两会报告中提出的 策
在粮食产量连续“八连增”之后,面对经济增长下 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的复杂形势,做好今年 “三农”工作仍然是本届政府的重中之重。继去年 中央财政“三农”投入首次超过1万亿元,今年政 政 府工作报告提出,2012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 年中央财政用于“ 府工作报告 年中央财政用于 三农” 投入拟安排12287亿元 亿元,比上年增加1868亿元。 投入拟安排 亿元
浅谈“三农”问题
浅谈“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特指中国的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 核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三农”问题的现象及危害,提出其解决方案。
一、“三农”问题的含义和现象“三农”指农村、农业和农民。
“三农问题”特指中国的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 集中表现为“农民贫困、农村凋敝、农业萎缩”导致的社会问题。
解决“三农问题”, 其实质是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 是关系我国近14亿人口的国计民生大问题。
具体表现如下:1.农民利益严重受损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1.1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不合理的户籍制度产生人身依附关系, 忽视农民利益, 排斥农民分享城市改革成果.1.2“三无”农民处境艰难。
农民难以同城市居民享受平等的基本公共产品。
目前, 我国失地农民逾2000万。
全国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线的群体中, 约有20 % 是失地农民, 成为“种田无地, 上班无岗, 低保无份”的“三无”人员, 生活处境艰难。
1.3“农民工”边缘化。
在城乡二元格局下, “农民工”与市民的劳动就业及社会保障制度界限分明。
“农民工”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行业, 所从事的往往是脏、累、险、重粗活, 工作量大, 强度高, 劳动时间长, 环境艰苦, 流动性强, 安全条件差。
工资低, 拖欠现象严重; 职业病和工伤事故多; 培训就业、子女上学、生活居住等方面困难重重; 经济、政治、文化权益缺乏社会保障, 易引发社会矛盾。
2.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业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田效益低, 产业化程度低, 农产品短缺, 劳动资源严重浪费, 农民权利难以保障。
3.农村面貌落后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 经济贫困,卫生环境差, 社会治安乱, 文化教育条件差, 农村公共产品总量不足、结构失衡、渠道分散等问题突出。
农村落后于城市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改观, 城乡差距扩大, 对整个国民经济负面影响深重, 与建设和谐社会目标不相适应。
二、“三农”问题的危害“三农”问题中国城市化的首要问题。
三农问题概述
“三农”问题背景 三农” 三农
3.农村剩余劳动力太多,短时间又转移 农村剩余劳动力太多, 农村剩余劳动力太多 不出去。目前,中国有4.69亿农村劳动 不出去。目前,中国有 亿农村劳动 其中农业劳动力为3.48亿,按现有 力,其中农业劳动力为 亿 农业生产力水平计算, 农业生产力水平计算,农业生产只需要 2~2.2亿,有1.2~1.4亿劳动力剩余 ~ 亿 ~ 亿劳动力剩余 这么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这么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必须转移出 农业领域
2.投入机制 投入机制
第一,提出两个重点, 第一,提出两个重点,把全国中央政府 掌握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重点转向农 把发展社会事业的重点转向农村, 村;把发展社会事业的重点转向农村, 增加文教卫等社会事业的投资 第二, 第二,新增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投向农村
三个高于
第一, 第一,财政用于三农投资的增量一定要 高于上一年增量 第二, 第二,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 量高于上年 第三,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建设增量要 第三, 高于上年
“三农”问题具体政策 三农” 三农
概括起来就是两个支撑: 概括起来就是两个支撑: 一个是惠农、 一个是惠农、支农政策体系 一个是投入机制
1.惠农、支农政策体系 惠农、 惠农
在政策体系上,初步形成了惠农、 在政策体系上,初步形成了惠农、支农 的政策体系,主要有五个方面: 的政策体系,主要有五个方面: 第一,取消了四个方面的税收,农业税、 第一,取消了四个方面的税收,农业税、 屠宰税、特产税、 屠宰税、特产税、牧业税 第二,实行四方面补贴,一是粮农直补; 第二,实行四方面补贴,一是粮农直补; 二是对农业生产实行良种补贴; 二是对农业生产实行良种补贴;三是对 农机购置实行补贴; 农机购置实行补贴;四是对农民综合性 直接补贴
三农指的是哪三农简介
三农指的是哪三农简介三农指的是哪三农三农,指农业、农村和农民。
所谓“三农”问题,就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研究三农问题目的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
实际上,这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
“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对农村养老做出最新部署这份文件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全文共5个部分,包括:总体要求、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文件指出,“十四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党中央认为,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依然极端重要,须臾不可放松,务必抓紧抓实。
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文件确定,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充分发挥农业产品供给、生态屏障、文化传承等功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撑。
《文件》第17条要求“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其中关于老年人、养老的部分提到:加强妇幼、老年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健康服务。
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三农指农村、农业和农民;而三农问题则特指中国大陆的农村问题、农业问题和农民问题从而产生的社会问题,包括贫富悬殊及流动人口等。
三农“三农”作为一个概念则由经济学家温铁军博士于1996年正式提出[1],自此渐渐被媒体和官方广泛引用;2000年初,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给朱镕基总理写信提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2]以及出版《我向总理说实话》后,“三农”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反响[来源请求];2001 年三农问题的提法写入文件,正式成为大陆理论界和官方决策层引用的术语;中共中央于2003年正式将“三农”问题写入工作报告[3]。
内容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表现为农民收入低,增收难,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大,实质表现为农民权利得不到保障。
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经济不发达。
形象比喻为中国的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
农业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田不赚钱,产业化程度低。
解决三农问题实质: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
这是一个关系十三亿人口大国的,经济社会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背景农村劳动力人口大量流向城市,导致农村人丁稀少。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公报,2008年中国大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00元,农村人均纯收入4700元,二者比例为3.33:1(2006年为3.28:1);而1985年城镇居民人均工资690元,农村人均纯收入397元,二者差距为1.74:1,20年时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了85%。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地区实行的是统分结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开始推动农村产业化进程。
同时中国农业产品开始面对外国农业大国的竞争,单一的家庭生产单位无力进行市场竞争,农民第一次出现了“手里有粮卖不出”的现象[来源请求]。
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经济开始起飞,与同期中国总体经济的发展相比,第一产业的发展程度远不及第二、第三产业发展。
农民认为种田没有足够的收入,因而农村地区开始出现农民进城打工的现象,但城市并没有足够的就业岗位提供,从而形成大量集聚在城内而没有工作的农民工群体。
对三农的认识和理解
对三农的认识和理解
三农,指的是农村、农民和农业的缩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对三农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首先,三农问题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基础,农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主体,农业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支撑。
因此,三农问题的解决必须与我国现代化进程相结合,通过农村现代化、农民素质提高和农业科技进步等手段来推动三农发展。
其次,三农问题是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城乡收入差距逐渐扩大,导致城乡发展不平衡。
因此,解决三农问题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再次,三农问题是我国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农民是我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生活和利益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
因此,要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从保障农民的生活利益、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入手,维护社会稳定。
最后,解决三农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三农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广大民众的共同努力。
政府要制定有力的政策措施,企业要发挥自身优势,社会组织要发挥积极作用,广大民众要理解支持,共同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
综上所述,对三农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不仅关系到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生活,也关系到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稳定的
维护。
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和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
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三农(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热点背景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08年10月9日-12日在北京召开。
这次全会的重要议题,是研究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
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三农指农业、农村、农民。
农业指促进农业发展;农民指增加农民收入;农村指小城镇建设。
2009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5000元大关,实际增幅6%以上。
2010年,中央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
但同时,另一组数据却不容乐观: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占全国总人口70%以上的农村人口的消费所占全社会消费比重仍不到40%。
2010年国家财政将继续增加“三农”投入,增加涉农补贴规模,完善农业补贴和价格支持政策,促进农民增收。
与此同时,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等刺激消费政策,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村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从而进一步挖掘农村消费潜力。
2010年的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这是国家连续第七次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第十二次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
文件共五大类27条,五大类中涉及“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夯实农业基础,进一步深化改革”等多个方面。
文件推出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强农惠农新政策,强力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是其最大亮点。
相关历史知识1、我国古代代中央政府推行的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作用和历史启示。
(1)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大力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赋税制度,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2)战国:①李悝在魏国变法,实行“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生产;推行“平粜法”,防止“谷贱伤农,谷贵伤民”,稳定小农经济。
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
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1. 三农工作的基本概念说到“三农”,大家可能会想,三农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统称。
想象一下,农村的小路旁,农民伯伯在田里忙碌,阳光洒在金黄的稻穗上,那是多么美好的画面啊!三农工作就像是一根无形的线,把农业的丰收、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幸福紧紧连在一起。
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这个话题,大家都知道,要实现全面小康,得先把“三农”问题搞定,真是说得好啊,哪能让农民掉队呢?1.1 农业现代化首先,农业现代化是个大趋势!我们得让现代科技走进田间地头。
你想啊,传统的耕作方式虽然有它的好处,但有时候也挺慢的。
如果咱们能用上无人机播种、智能温室,那可真是省时省力,事半功倍!而且,现代农业的出现,能让农民们的收入翻上好几番,想想那诱人的数字,心里就乐开了花!1.2 农村建设其次,农村建设同样不可忽视。
现在的农村可不再是昔日那种“鸡鸭成群,炊烟袅袅”的模样了。
相关部门在基础设施上投入了不少,比如说修路、通水、通电,这些都让农村生活变得越来越便利。
想要把农村建设得更美,得先搞好这些“硬件”,再加上“软件”的提升,比如教育、医疗,慢慢地,村里的年轻人也愿意留在家乡发展。
2. 农民的收入与生活农民的收入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品质。
说白了,口袋里的钱多了,心里自然也就乐开了。
想当年,农民的收入少得可怜,吃饭都是个问题。
但现在好了,国家给农民提供了各种补贴,还有合作社的模式,大家一起干活,收益也大大提高。
真是“众人拾柴火焰高”,有了集体的力量,农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2.1 农民的技能培训当然,光有钱可不行,得有本事!农民的技能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想象一下,咱们的农民朋友如果能掌握一些先进的种植技术,或者学习到市场营销的知识,那可真是如虎添翼。
现在很多地方都在搞培训班,让农民们学会怎么管理自己的土地,怎么把农产品卖得更好,哎呀,听起来是不是很不错?2.2 农民的心理建设除了物质上的富裕,心理健康也很重要。
三农问题
农民发展关系农业、农村的稳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是农民 生活、生产之地;作为农业生产者和 农村居住者,是我国人口最多,占总 人口比例最大的群体,他们的问题解 决不好,直接影响到农业的进步和农 村的稳定。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 问题。目前突出表现为农业基础 地位薄弱。 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 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 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 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 的较大差异。 农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为农民 增收、就业问题。
1.制度性原因: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是 形成“三农”问题制度性原因 2.政策性原因:长期以来形成城市优先 发展的政策倾向导致了农村的边缘化, 从而造成了农村发展动力不足。 3.经济技术原因:粮食市场没有真正形 成,农业缺乏现代科技的支持,农业 生产既没有市场推动力,又没有技术 推动力。
4.文化思想观念的落后,是农民贫 穷,农村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5.其他原因: 如劳动力流通体制的落后,城乡 二元分割体制造成了城乡之间劳动 力流通体制的障碍,使农村劳动力 向城市的流动受到极大的制度阻碍, 从而限制了农民的收入增长。
二、“三农”问题现状
1、农业问题 主要是规模小,结构不合理,市场化程 度极低,经济效益低下 。 2、农村问题 主要是长期城乡二元结构是农村社会发 展严重不足,现代文明成果难以进农村寻常 百姓家,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尤为突 出。 3、农民问题 主要是农民就业和农民增收问题,这是 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
探究 “ 三农问题”
• • • • • 一、什么是“三农”问题 二、“三农”问题的现状 三、“三农”问题的成因 四、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 五、当代大学生与建设社会主义新 农村
一、 什么是三农问题?
“三农” 是“指农业、农村、农民。 实际上,“三农问题”一个从事行 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 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 考虑以上三个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背景链接“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1)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
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常常听到农民兄弟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根子在没有遵循市场规律。
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棋,党和政府在创设“产―供―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
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
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这将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
从现在看来,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迎接入世挑战。
(2)农村问题: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
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
(3)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
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
农民问题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减负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再三强调要减轻农民负担,但个别地方“令不行禁不止”,农民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改革力度不够,还有些地方政府部门仍是“管事的人不多,吃饭的人不少”。
因此,减轻农民负担首先应该考虑加大力度进行机构调整,减员增效,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
二、相关表述《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
“三农”问题,已经成为中国改革的焦点问题。
一是,切实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
二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三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四是,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五是,继续深化农村改革。
三、不利影响“三农”问题若不得到解决,会带来以下几点影响:(1)影响社会稳定(2)劳动力过剩;(3)就业压力大四、相关对策(一)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
(二)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加快推进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和标准化生产。
(三)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四)正确处理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五)提高农民素质,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五、意义(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二)是确保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三)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
”农业产业化,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资金、科技、人才、土地等生产要素,综合运用水利、交通、信息等社会资源,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一体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农业产业化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重要内容,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
农业产业化为现代农业提供产业支撑。
农业产业化通过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渗透、联合,打破传统农业生产、加工与流通相对分割的格局,形成相互促进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从而强化农业作为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通过突出地域特色,优化区域布局,科学整合资源,培育和壮大优势特色产业,进而优化产业结构;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推进农业企业向优势农产品集中的区域聚集,可以实现规模效应,促进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
农业产业化为现代农业提供组织支撑。
农业产业化推动着农业产业组织形式的变革以及农业经营模式和分配机制的完善。
农业产业化实行“基地+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企业”的经营发展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一家一户的农民组织起来,进行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龙头企业以收购、加工和销售农产品为主,上联农产品销售市场,下联千家万户的农业生产,可以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带动农业商品化生产。
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稳定的经济契约关系,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从而促进形成企农利益合理分配机制。
农业产业化为现代农业提供经济支撑。
建设现代农业,既要靠国家和各级政府扶持,也要靠农业自身积累。
农业产业化的推进,为建设现代农业提供了财力保证与经济支撑。
一是壮大地方财政。
农业产业化通过发展龙头企业,可以大幅增加地方的经济产出和税收。
二是促进农民增收。
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农民除了能够得到种植业、养殖业的直接利润,还可以通过劳动力转移获得工资收入,或者直接分享加工、销售、服务等环节的部分利润,从而增加收入。
三是加快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进程。
农业产业化通过三次产业联动,达到调整产业结构的目的,促进过去用于工业和城市的投资转移到农业和农村。
农业产业化为现代农业提供市场支撑。
农业产业化能够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使农业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参与市场竞争,对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龙头,更有条件开发生产特色农产品,培育名优农产品品牌,提高优质特色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进而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其次,农业产业化能够推动标准化生产,不仅有利于规模经营和节约成本,而且有利于开拓市场、发展外向型农业。
农业产业化为现代农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农业产业化有利于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推广应用先进农业技术,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首先,农业产业化有利于打破农村的局限性和封闭性,使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为农业现代化吸引人才。
其次,农业产业化可以推动三次产业的整合,使一批农村建设人才在实践中成长起来,提升农村劳动者的整体素质。
第三,农业产业化通过促进农、工、贸、技、科、教等各个部门、各个行业的联动,成为现代农业产学研结合的有效载体,从而促进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现代化,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
(作者为云南省农业厅厅长)大连市民政公共服务体系覆盖农村2011年07月08日12:46 来源:人民网-社会频道手机看新闻∙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微博∙字号人民网大连7月8日电(王金海、张世安)大连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投资千亿元加强农村民政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全市现有农村社区980个,普遍建成标准规范、功能完备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覆盖率达95%,实现了“村里人”和“城里人”共同享有均等的社会公共服务。
国家民政部调研后认为,大连市这项工作“领跑”全国,有推广意义。
大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肖盛峰认为,加强农村民政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路径,其重中之重是要用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手段组织农民、教育农民、服务农民。
用上层建筑的改革创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才能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才能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建立在最广泛、最坚实的社会基础之上。
从2006年开始,大连市实施农村社区建设,全面拓展民政公共服务普惠范围,把事关百姓生活的社会就业、救助、保障、教育、养老、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文化体育、殡葬管理等社区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
在建设体制上实行党委领导、政府推进、社会参与、共建共享;具体实施上采取“一村一社区”模式,依托原有的村级组织,设置社区村民委员会,将220余万村民纳入农村社区管理。
同时,对8457名乡村干部进行轮训,选派一批公务员到社区挂职,招募1774名优秀大学生到农村社区工作,使农村社区工作得到有效推进。
把民政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向农村覆盖,有效地改变了农村的面貌和农民的生活质量,已呈现出四个效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大加速,“20分钟生活服务圈”开始形成。
2008年,大连市出台《农村社区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实施方案》,累计投资5亿多元,新建或改造500平方米以上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440个,形成了“社会救助、社区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文化体育、老年福利、综合治安、信访接待和殡葬管理”等综合公共一体化服务。
同时,大力推进以水、电、路、广播电视、通信、污水垃圾处理为主的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建成饮水工程2200多项,实现了农村饮水安全;新修公路3500公里,实现了“村村通油路”、“乡乡通公交”;广播电视、电信覆盖率达100%;建设121个生态文明村,开始形成了以居住中心为圆心,具有交通便利,基础设施齐全,类似城市社区服务功能的辐射3平方公里范围的农村“20分钟生活服务圈”。
旅顺口区铁山街道南鸦户嘴村50多岁的村民高菊花指着村里的服务中心对记者说:“现在俺农村生活办事一点也不比城里差了!”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催生出“社区生产方式”,加速农村致富。
大连市利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培育发展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社、专业经济协会等社会经济组织4700多个,指导农民发展农业生产。
目前,大连地区已形成的“旅游之乡”、“海产品之乡”、“苹果之乡”、“樱桃之乡”、“草莓之乡”等都是依托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产生出来的,形成了各地农村的支柱产业。
依附农村社区各地区发展起餐饮娱乐、卫生保健、观光休闲、农家旅游、保洁绿化等新型服务网点1.2万个。
依托社区建立日用品超市、生产资料超市,农村信用社、科技服务站,使假种子、假化肥、假农资等坑农、害农事件大大减少。
在庄河市鞍子山乡海平村社区设立的农资超市,记者看到各种种子、化肥、农资早已备齐,农民普遍感到放心。
社区的发展壮大了农村经济,2010年,大连市涉农区市县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农村人均收入12317元,增长速度高于城市居民2.8个百分点,居全国前列。
健全了农村社区基本民生保障体系。
大连市农村公共服务中心的建立,使农村医保、教育、困难救助、低保、养老、优抚等工作有了落脚点,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管理,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全市217万农民参加了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8%;326所农村校舍全部完成新建和改造,30万农村学生享受“两免一补”政策。
建立了农村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每年7万多生活困难农民得到低保和临时救助;建成61所农村区域性中心敬老院;帮助5800户困难家庭、残疾人家庭、老劳模、老退伍军人解决了住房困难。
金州区华家转角村村民、退伍老军人王仁昌,没花一分钱就住上了政府给盖的三间大瓦房,他逢人便说:“我88岁住上新房,象做梦一样,党和政府没忘俺啊!”促进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农村思想文化建设。
大连建立的这些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普遍设置了“一场九室”,即文体活动广场、社区办公室、综合活动室、社会救助室、图书阅览室、警务室(人民调解室)、医疗卫生室、健康家庭指导室、体育健身室、社区档案室,并配备了相应的活动设施,完善了服务功能。
村民们依靠这些活动场所开展各种党的基层组织活动、思想教育、学习科技知识、交流生产技能、组织文化活动、调节邻里纠纷,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农民思想文化生活得到提高。
以农村社区矛盾纠纷调处为例,目前,调处成功率达96%,农村集体上访和非正常上访大幅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