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旅游的伦理二重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色旅游的伦理二重性
摘要:黑色旅游是20世纪90年代欧美地区旅游学界新兴的研究热点,近年来,随着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国内学者也开始涉足这方面的研究。

本文分析了黑色旅游资源的伦理二重性、发展黑色旅游影响的伦理二重性及黑色旅游发展价值,以期对黑色旅游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黑色旅游;伦理二重性;敬畏生命;人性
一、黑色旅游发展现状
黑色旅游(dark tourism)是指旅游者在曾发生过悲惨、灾难、痛苦、死亡等黑色事件的真实现场或通过对模拟构造情景的游览,从而满足其生命体验、受教育等目的的一种旅游体验活动。

黑色旅游的产生是人类对世界苦难做出的一种反思,它呼吁人们关注世界难以预测的、悲惨的一面,促使我们在反思中探寻生命最可贵最本真的元素,培养一种敬畏生命的社会情怀,最终形成全人类敬畏生命的文化观念。

1.国外的发展现状
虽然“到与死亡或灾难相关的地方或吸引物”旅游的现象有着长期的历史并逐步发展,但早期对这种现象的研究是以战争旅游和暴力旅游的形式在“宽泛的遗产旅游”背景下进行的,研究的角度大多为“历史原真性和旅游展示”。

直到1996年格拉斯哥苏格兰大学的马尔科姆? 福利(malcolm foley)和约翰?莱侬(john lennon)
才提出了“黑色旅游(dark tourism)”这个术语来定义这种旅游现象[2]。

随后出现了“黑色景点(black spot)”、“死亡旅游(thanatourism)”、“暴力遗产 (atrocity heritage) ”和“不和谐遗产(dissonant heritage)”等概念[1]。

2000年,这二位教授合作出版了《黑色旅游:死亡与灾难的吸引力》一书,此后黑色旅游现象引起了学者们广泛的研究和媒体的注意,并成为欧美地区旅游学界新兴的热点且有争议的研究领域[3]。

黑色旅游活动由来已久,如基督教徒们早就作为朝圣者去了耶稣殉难处,古罗马角斗士表演。

“9.11”事件之后,美国世贸中心废墟成为了许多旅游线路必不可少的部分。

适时地开发黑色旅游不仅为旅游产品的创新带来启示,也突出了旅游业的社会效益[4]。

2.国内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国内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需求日趋多元化,国内的学者也开始涉足该领域。

但是由于黑色旅游自身的敏感性和国内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限制,国内黑色旅游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理论研究尚不成熟。

5.12汶川地震发生之后,国内开始尝试推出关于黑色旅游的产品,理论界也开始对四川开展黑色旅游进行研究,并为灾后重建和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一些理论指导。

二、黑色旅游资源的伦理二重性
黑色旅游资源是指能为旅游业所用,并以死亡、灾难、战争、恐怖等黑色事件为核心的旅游资源。

黑色事件不仅是黑色旅游资源
的核心,而且是黑色旅游与其他形式旅游的根本区别。

按资源的来源可以把黑色旅游资源分为自然类和人为类的两种。

从成因上分析,黑色事件并不是单纯的自然现象或者人为现象,而是一种自然——社会现象,是自然系统与人类物质文化系统相互作用的产物。

从成因的角度看,黑色旅游资源具有明显的伦理二重性。

自然类的黑色事件往往是指由于自然灾害而形成的对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的事件。

在自然界运动过程中会释放出具有破坏性的自然力,并通过非正常的方式作用于人类,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损失。

而一切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天、地、人三大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紊乱失衡,以及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不协调。

仅就自然界本身而言,当其内部运动超出了人类和社会所能承受的范围并以不可抗拒的力量给人和社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时,就形成了所谓的“天灾”。

但是自然所致的天灾,往往又是源于“人祸”。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给人类带来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也给人类造成各种困扰。

人类过度开采自然资源,过度的污染环境,带来了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等灾变,当这些灾变直接作用于人类并给人们造成生命财产损失时,灾变也就成了灾害,具有了“恶”的性质。

而现在社会中纯自然性灾害越来越少,人为灾害日益增多,即使自然灾害也往往渗透着人为因素,即“天灾”源于“人祸”。

灾害的降临凸显了人类生活中的诸多道德问题。

灾害也因而成为了进行伦理学研究的最佳场域,由于灾害的突发性和潜在性,使得人
类的诸多道德矛盾在灾害面前爆发,而灾时道德心理导致灾时人们的道德行为。

特别是当灾害的巨大破坏力与人类自身的脆弱性形成鲜明的反差时,人性中的弱点就更容易暴露出来。

所以,自然类的黑色旅游资源具有它的社会属性。

人为的黑色旅游景观往往包括英雄神话、民族抗战、文明衰退等遗址。

而这些黑色事件遗址不但是历史事件的见证和记录,也是人性失败的重要证据。

人类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仅对自然界,甚至是自己的同类也会残忍的杀害。

这也反映出人性中恶的一面,而人性的善恶问题是个古老而弥新的问题,千百年来人们对此问题的探讨不断但又没有最终解决。

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其原因之一就在于人们还未能对人性中的敬畏情感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追溯和考察,还未能深入的发掘人性善恶与敬畏情感的关系。

发展黑色旅游就是让旅游者游览黑色事件发生地和体验模拟的黑色旅游
情景时,去反思人性的善恶和敬畏生命。

中国文化中虽然没有西方的“原罪说”,但荀子的“性恶论”却与其有着相互贯通的意蕴。

正因为人性中存有需要教化的因素,存有需要改善的方面,所以人类必须“修身养性”。

修身养性的主要手段和方法,即是通过学习接受教化、成就德性、弃恶扬善。

在此,弃恶扬善的内容即是用伦理道德约束自己、特别是在心灵深处保留对神圣事物之敬畏。

不可否认,“人性善”是儒家人性论的主流观念,“性本善”是
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与“天地之大德曰生”相承续的。

人们为有德性地活着、为能在善行中生存着,亦即为“活”得有意义和有价值而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地奋斗着,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创造着世界。

这不仅表现为个体的情感经验或现象,而且也体现了人类“本体”之所在。

在人性问题上,无论中国哲人是主张“人性善”还是“性本恶”,都是以涵养德性,用仁、义、礼、智、信等伦理道德去规范人的言行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

即使是主张人性恶的,也力主要化恶为善。

人生所追求的、希望的莫不是向上的、美好的,故《大学》云:“止于至善”
由于人性中固有的自私因素,总是违反正义原则而造成混乱,宁取现实的、狭小的、眼前的利益,而不取理想的、远大的、长远的利益,即“舍远图近”,只顾个人而不顾公众利益,而一旦有了这样的事件就会扩及他人。

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这就给道德建设提出了任务。

黑色旅游在社会道德建设中承担了教育者和宣传者的角色。

旅游与教育结合进行,古已有之。

黑色教育体验,是指旅游者在黑色旅游过程中获得自然及人为负面事件的知识,并主动参与到现实的体验中的一项旅游活动。

黑色旅游不是简单的满足旅游者的一般需求,更多的从伦理道德的层面去看待这种特殊的旅游活动。

无论是自然类还是人为类的黑色旅游资源都具有伦理属性,黑色旅游的本质是去体验一种自然或者人为造成的惨败美、毁灭美、
遗憾美,并从这些悲剧的美中得到完全不同于其他旅游活动的感受,那就是去反思行为、感悟人生、从而使生命得到升华。

三、黑色旅游发展的伦理二重性
虽然黑色旅游的发展面临着各种质疑和争论,但不可否认的是发展黑色旅游的最终的目的是让人类反思灾难背后隐藏的危机,敬畏生命、善待生命,增加构建和谐社会的责任感,建立一个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这是我们所期盼的理想社会,是一个遵循“当然之则”的社会。

“当然之则”(在此主要是指伦理道德规范与准则),绝不是人类主观臆断的结果,而是社会自身发展的产物。

只要有人的存在,就必然结成群体、组成社会,就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秩序。

而伦理道德规范和准则,就是为了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而产生并起作用的。

这就决定了道德的普遍性或共通性。

然而,社会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的,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民族、国家、地域、所适用的道德又是具有差异性和多样性的。

因此,既有适合于各个时代、各个地区、各种人群的普遍性道德,又存在者只适应于一定时代、地区、人群的特殊性道德。

无论何时的伦理规范和道德准则都要求我们不但要珍惜自己的生命,更要敬畏所有的生命,善待他人,因为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伦理基础。

只有当人类真正拥有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真的呈现出生机勃勃,人类才能真正感受到世界万物的美好与灵性,体会到生命的本质和底蕴。

不懂得善待生命,对生命缺乏足够的重视,就会逐渐
消弭社会的温情,打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

黑色事件是人类失败的记载,是痛苦和灾难的见证,但是令人欣喜的是,任何一种灾难,在它对人类酿成灾祸的同时,也存在着为人类所利用的可能性,特别是突发性灾害,人类从中获利的可能性更为明显,用老子的话来说,就是“祸兮福所倚”。

灾害摧残着人类,灾害也锻炼了人类。

原始人类正是在雷击起火之后懂得了利用火来取暖、熟食和照明,在洪水泛滥后懂得了利用水利来发展灌溉。

从这个意义上讲,灾害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人类同各种灾害现象作斗争,不断提高了人类的适应能力和聪明才智,并在这种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文明史。

人类在与水旱灾害的斗争中发展了水利和耕作,在与疾病灾害作斗争中发展了医学,在与农业的各种灾害的斗争中发展了农学、林学和生态学等。

中华民族文化的起源与中原先民抗灾斗争密切相关。

与频繁的水旱灾害作斗争,鞭策着黄河流域的劳动人民奋发图存,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三千年来持续发展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地带[5]。

包尔生在《伦理学体系》中对灾害的积极意义进行了生动描述。

他说:“洪水教会我们筑坝;冰雹教会我们保险;地震教会我们实行公共救济。

……一个人通过个人的努力、无需外界援助即克服的灾祸不仅不再是灾祸,而且已经转变成一种真正的幸福;记忆将乐意漫漫地回味它”[6]。

恩格斯也曾说过,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害不是以历史进步为补偿的。

历史证明,灾难往往会增强人
们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升民族精神,可以说,灾害是培育民族精神的一所学校[7]。

社会演变史表明,人类一旦缺失了对自然、社会律令的敬畏,就会处在战争、灾荒、疾病等黑暗时代。

只有当伦理智慧成为人类的内在需要,具有“绝对命令”的价值,个人才能生活在尊严与秩序中,人类才能拥有幸福美好的家园,社会才能稳定和谐地发展,因此,对自然、社会必然性法则的敬畏,彰显的是伦理智慧。

发展黑色旅游属于人类认识自身、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的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具有自身的积极作用,但是人性弱点和人格的不完善必然面临着各种难题和挑战,而且这种实践活动的特殊性一定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需要伦理道德来规范。

这种特殊的旅游活动从动机到行为的结果,都是为了培养起现代人类的敬畏感,更确切的说,是唤起现代人的敬畏感,对神圣性、必然性、神秘性对象的敬畏,培养现代人的理想人格。

参考文献:
[1] rojek,c.ways of escape: modern transformations of leisure and travel[m ]. london: macmillan,1993.
[2]malcon.foley,john.lennon.the dark tourism: a fascination with assassination[j].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 ,1996 ,2(4) :198 - 211.
[3]lennon j.andm.foley.dark tourism: the attraction
ofdeath and disaster[m].
london: continuum,2000.
[4]卞文志.“灾难遗迹”也是旅游资源[n ].中国旅游报,2007 - 02 – 26.
[5]段华明.灾害与人类社会发展[j].现代哲学,1999,(4).
[6]包尔生.伦理学体系[m].何怀宏,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1988.275-277.
[7]唐凯麟.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灵魂[j].伦理学研
究,2003,(4).
作者简介:申相迎(1987--),女,山东聊城人,浙江财经学院人文学院伦理学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经济伦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