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角色·自我——现代性语境下的意义感问题
爱默生的《论自立》解读及其后现代语境下的意义
随着历史的发展 和时代 的 变化 , 与作 者声 望 的起起 落 落一 样, 爱默生 自立哲学一百多年来 也遭遇 了褒贬 不一 的多元解读 , 但是 。 笔者认为 “ 觉 ” “ 灵 ” “ 直 、心 和 独立 ” 始终 是爱 默 生 《 自 论 立》 中倡导 的个人 自立 哲学 的关 键词 。对 于“ 直觉 ” 爱 默生 说 , 天才 的本质 , 同时也 是美 德和生 命 的本质 所在 , 我们 称 是
文 章 编 号 :6 3— 1 1 2 1 )3一 o7一 2 17 2 l (0 0 0 o 3 O
之为 自发 性 或 本 能 的东 西 。我 们 把 这 种 基 本 智 慧 叫做 直 觉 ” 19 :5 )这种 颇带神 秘 的直觉 要求 “ (9 0 1 8 ’ 一个 人应 当学 会
… …
展, 尤其是美 国文化 和美 国精神 的独立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应该 说 , 国早期 的发 展 , 美 无论 是政 治强大 、 经济猛进 , 是 还 文化独立 , 个人 主义思想功不可抹 。如果说本杰 明 ・ 富兰克林 的 成功源于实用个人主义 , 詹尼斯 - 费尼摩 ・ 库柏 的文学是浪漫个 人主义 , 那么 , 拉尔夫?沃尔多 ?爱 默生 的思想就是超 验个人 主 义 。因此 , 要研究爱默生就绕不开他 的超验 主义思想 , 也很难 避
文 学 评 论
爱 默生 的《 自立》 论 解读及 后 其 现代语境下 的意 义
汪小英
( 湖南财政经济学 院, 湖南 长沙 40 0 ) 12 5
摘要 : 爱默 生 的超 验 个人 主 义 与 美 国文化 的 关 系是 国 内爱 默
生研 究的一个比较集 中的话题 。本 文通 过解读爱默 生《 自立> 论 所倡导的个人 自立哲 学, 为我们 以往 对爱默 生个人主 义的认识 认 可能还存在一些可商榷的地方。在笔者看来 , 爱默 生的 自立哲 学
现代性的维度及其当代命运_衣俊卿
现代性的维度及其当代命运衣俊卿现代性是我们时代的焦点性问题之一。
现代性特指西方理性启蒙运动和现代化历程所形成的文化模式和社会运行机理,它是人类社会从自然的地域性关联中“脱域”出来后形成的一种新的“人为的”理性化的运行机制和运行规则。
现代性包含着相互关联的多重维度,在最广义的尺度上可划分为精神性维度和制度性维度,具体表现为:个体的主体性与自我意识、理性化和契约化的公共文化精神、意识形态化的社会历史叙事的现代性,以及表现为经济运行的理性化、行政管理的科层化、公共领域的自律化、公共权力的民主化和契约化,等等。
现代性不可避免地包含内在的冲突和风险性后果,但是,人类历史迄今为止的演进状况和发展趋势尚未展示出现代性完全终结的迹象,现代性依旧是人类社会运行的主要支撑力和前行的动力。
从中国语境反思现代性批判理论,必须摆脱对现代性进行“取”与“舍”的表面化价值判断的误区,正视全球化的“现代性”本质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压力和挑战。
关键词 现代性 精神性维度 制度性维度 理性作者衣俊卿,1958年生,哲学博士,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教授(哈尔滨 150080)。
现代性毫无疑问是我们时代最重要的焦点性话题之一,它在文学的、哲学的、政治学的、社会学的、法学的、经济学的争论话语中,都已经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核心术语之一。
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已经洞察到,我们面对的许多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重大问题,实际上都直接地或间接地与现代性问题构成深刻的关联。
20世纪的许多著名批判性思想家,如胡塞尔、韦伯、齐美尔、卢卡奇、葛兰西、霍克海默、阿多诺、哈贝马斯、利奥塔、福柯、德里达、鲍德里亚、吉登斯、鲍曼等,都在以不同方式关注现代性问题,他们关于欧洲科学危机、启蒙理性、工具理性、技术理性、意识形态、大众文化、现代国家等问题的思考,实际上都可以概括为现代性批判。
在实践层面上,20世纪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危机,以及后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和全球化进程中所经历的价值争论和文化冲突,在很大程度上都与现代性的本质和命运问题密切相关。
中国语境的现代性及其现实意义
现代性问题研究中国语境的现代性及其现实意义刘同舫摘要现代性作为一个多维度的/总体转变0的历史过程,百年来引致了社会制度结构的转型、知识价值理念的重估与个体心性结构的变化。
现代性转变给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带来巨大进步的同时,也使自身陷入/多重隐忧0。
在现代性的中国语境下培育和谐社会,必须充分重视现代性问题,并摆脱西方错误的现代性建构模式,在推进现代化的同时克服现代性问题。
关键词中国语境现代性总体转变多重隐忧和谐社会近代以来,西方列强以船坚炮利和廉价商品叩开国门,中国被西方资本主义/裹挟0进/世界历史0,遭遇到现代性。
从此,/启蒙大众0与/救亡图存0相交织,掀起了中国语境下的现代性建构。
以/世界历史的眼光0观之,现代性是一个/世界化0的过程,是各民族的历史和发展与资本主义大工业开创的/世界历史0相衔接的过程,也是/狭隘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真正普遍的个人所代替0¹的过程。
中国的现代性建构隶属于世界历史之一部分。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逐渐深入以及现代化浪潮的进一步拓展,现代性已经融入中国社会的历史语境。
现代性肇端于西方社会,推动了整个西方社会的进步,但同时也给西方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机,且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将危机扩散到全世界。
20世纪初以来,现代性的危机全面暴露,西方学术界虽然日益提升其关注与批判的力度,却始终未能提出合理的、令人信服的理论来应对现代性困境。
同时,人类与自然、个体与国家、东方与西方之间的矛盾冲突不断升级,加剧了现代性问题的严峻性和风险性,现代性自身陷入了/多重隐忧0之中。
中国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0的理念,无疑是对/如何推进现代化同时克服现代性问题0这一全球理论难题的有力回答。
一、制度、价值与心性:现代性的/总体转变0现代性作为多维度的历史运动,既是一场在制度组织、文化形态与生活方式等方面发生颠覆性改变的运动,也是一种在工具理性的价值理念主导下产生的新的精神气质。
因此,现代性是一场全方位的秩序转型与/总体转变0,涵涉社会层面的政治经济制度的转型、知识层面的价值理念的重估以及个体层面的心性结构的变化。
解读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精华版
解读《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脱水精华版所以还是不要那么辛苦比较好焦虑不安,选择困难就是晚期现代人的苦恼,那为什么会这样呢?吉登斯说,因为晚期现代社会中充满了不确定,或者说充满了风险,从宏观上来说,大气与海洋的污染问题,全球变暖像悬在我们头顶上的剑,始终不能确定何时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灾害,从日常生活来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也很难建立,因为不确定这一秒是朋友,下一秒会不会是敌人,毕竟现代生活中的利益纠纷和角色扮演极其复杂。
这么看来,不确定似乎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问题,但实际上,人类社会的进步曾经就得益于不确定性。
吉登斯指出,人类社会从传统过渡到现代,就是把自身从确定中解放出来才实现的,现代社会的许多因素都跟这个有关系。
首先,科学来源于怀疑,而怀疑就是消除确定,如果没有哥白尼怀疑地心说就没有日心说,而后来的科学家也没有盲目地认为所有宇宙的中心就是太阳,而是不断的怀疑,不断观察,不断修正,我们对于宇宙的认识才越来越丰富。
因此,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怀疑是现代知识积累的起源,其次,人的解放,也就是从确定的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所谓确定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基于血缘的联系,在传统社会里,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人的一生,基本被束缚在血缘关系里,例如,我们经常说子承父业还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社会规则也是倾向于将人们束缚在某个位置上,例如不允许农民随意迁徙、买卖土地,将人划分成了士农工商等等,虽然血缘在今天仍然很重要,但是人们不再盲目地觉得长辈就一定是对的,再也不会想要回到子承父业包办婚姻的时代,除了血缘,种族也是一个确定的社会关系,因为出身的种族就跟你出身的家庭一样,无法改变,传统社会就是以这种种族去划分。
评价人的最典型的就是反犹主义一个人,仅仅因为他是犹太人,就可能被歧视,甚至被肉体消灭,虽然现在还是会有种族歧视的现象,但是这不是社会的主流,总之,人的解放追求的是平等,就是不再用一个人无法改变的属性,例如性别、家庭、种族去评判一个人,而是用这个人的品行优劣和成就大小来评价。
中国教育现代性话语的困境及创新
第2期2023年3月现代教育科学ModernEducationScienceNo 2Mar.2023[收稿日期]2022-12-28[基金项目]西北民族地区高校创业教育教师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21KYZZ01013);2022年度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研究“跨文化视域下文化自信的融入性研究———以传统文化世界性传播为例”(项目编号:222400410062)。
[作者简介]李文超(1995-),男,河南新乡人,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哲学、高等教育学。
陶焱(1994-),女,河南商丘人,硕士,新乡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哲学、英语学科教学。
中国教育现代性话语的困境及创新李文超1,陶 焱2(1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 730070;2新乡学院,河南新乡 453003) [摘 要]突破中国教育现代性话语的困境,需阐释话语与现代性的概念来源,在“精神世界”“社会世界”以及“客观世界”中总结出中国教育现代性话语的三重困境,即技术语言、政治语言以及科学语言,并基于“天地人神”的四元世界以及“欲技道”共生游戏的理论基础,以中国教育现代性话语的3种创新方式———“艺术”语言、“存在”语言以及“游戏”语言作为回应。
[关键词]教育现代性;话语困境;话语创新;四元世界 [中图分类号]G4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3)02-0001-06 [DOI]10 13980/j cnki xdjykx 2023 02 001日新月异的现代化物质条件极大地丰富和改善了人们的交往活动,也使人的精神世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充盈,但二者并不总是亦步亦趋,特别是现代化过程中的现代性思考并未得到妥善安置,现代性问题也迟徊不决。
人“被抛”于现代性世界之中,可以说现代性世界是人生存的空间,而现代性话语则是人言说的边界[1]。
当教育作为人类生存延续所必需的人际交往活动时,教育现代化发展与教育现代性话语就有着天然的契合度。
文学概论课后题答案
第三章1、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根底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开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2、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生产活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成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再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
3、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作家、作品、读者、世界。
4、文学活动的对话性构造: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家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
其中,分别构成了假设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越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
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开展与变化中。
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与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显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
5、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揭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
他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读者。
6、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
劳动提醒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7、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文学进程、开展与经济的开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开展。
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表达: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开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开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水平并不是成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领先。
思考题: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的关系?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答:关系: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确实证。
位置: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2、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各自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答: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分别以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为依据。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本书都在围绕自我认同问题来做文章,它主要关注的就是“自我认同的塑造过程中,外在的全球性社会制度对个体的冲击以及个体对这一冲击的吸纳与强化作用”。
那么首先先解释下吉登斯的现代性含义,它就是指在欧洲封建社会以后建立起来的并在20世纪日益成为具有世界性影响的行为制度与模式,它的出现表现为以下三者:一、时空分离,其使“用历史去创造历史”的观念普遍化,并使现代生活逐步脱离开传统社会生活的束缚;其二为社会生活的疏离化,疏离化机制有两种类型,即“符号标志”与“专家系统”,也可统称为“抽象系统”;其三就是彻底的反思性背景,这一反思性指的就是依据新的知识信息而对旧的知识体系的修改或抛弃。
●这本书主要分为八个部分,分为引论与七章内容。
下面分别简述一下各个部分的内容。
●引论部分阐述了现代性的影响、写作目标、核心内容、写作重点与各章写作的内容。
●第一章高度现代性的轮廓分为六个部分,引言与五小节相关内容。
作者先从《第二次机会》谈起,谈到现代社会导致的离婚、再婚、继养家庭变化的本质。
在这部分内容中出现了一下关键词:危机、心理困扰、焦虑、愤怒、绝望、心理崩溃,进而引出“成功离异所面对的任务就就是建立‘新的自我感’、‘新的认同感’。
在长时间的婚姻生活中,每个个体的自我认同感与对方密切相关,事实上也与本身相联”。
离婚的人要重新开始新的生活,比如说:住在哪里;生活物品如何分割、存放;如何面对大众的舆论、追问;如何与人相处;如何独自面对生存压力等等。
这些问题就就是自我认同的问题。
开展新的生活,就就是形成新的认同感的过程。
不断的拓宽生活的空间,将不断的拓植新的认同领域,从而打破偏见的域限。
因此,自我认同影响着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乃至一个人的发展。
“我将如何生活”的问题,必将在相关日常生活的琐事如吃穿行的决策中得到回答,并且必须在自我认同的暂时呈现中得到解释”。
自我认同就就是对学习生活的方式、决策的认同。
自我认同与人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人们的思维方式、内容、所处的环境、外表呈现、行动方式都就是经过了自我认同的过程。
借梦想整饬自我,以笃行丰盈青春——读《宇宙》有感
借梦想整饬自我,以笃行丰盈青春——读《宇宙》有感在《美学与意境》中说道:“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丰富的动力。
”斯言不谬,宇宙中充满了其神秘性与未知性,人类对于宇宙探索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怀揣着对宇宙的敬畏与期待,跳脱不出宇宙奇妙的吸引力,我阅读了《宇宙》一书。
《宇宙》是20世纪杰出的天文学家、伟大的科普作家卡尔·萨根畅销40年不朽的科普经典,是传奇记录片《宇宙》的姊妹篇。
它同时也启发了千万读者的宇宙认知和想象和点燃了他们探索星辰大海的激情。
1976年夏秋,卡尔·萨根作为“海盗号”着陆器飞行成像团队的一员,和上百个科学家同僚一道参与了火星勘测行动。
但是当他们宣布火星天空的色泽近似桃黄,并非此前错误报道的蔚蓝时,却迎来了记者的嘘声一片。
当“火星上是否有生命”这个问题的答案逐渐明确时,人们早已在这个问题上失去了兴趣。
于是卡尔·萨根与他的团队一起制作了一部共十三集的电视纪录片,以天文学为主题,普罗大众。
这便是被称为“传奇记录片”的《宇宙》。
作者在写《宇宙》时,收看纪录片的观众已经突破了1.4亿,这也为《宇宙》后期的畅销奠定了基础。
全书共有13个章节,与纪录片一一对应。
书的开篇就详细介绍了公元前3世纪埃及的埃拉托斯特因为一件日常小事就断定地球是圆的,并用现代初中生就有的数学知识、眼睛、脚、大脑和两根木棍就测出了地球的周长大约为4万千米,而误差不过百分之几,对于2322年前的人来说,这真是了不得的成就!虽然本书是介绍科学发现的历程,但内容却不是干巴巴的文学描述。
如书中就详细介绍了哥白尼的日心说、托勒密的地心说是如何对同一天文现象作各自的解读;自己与团队一起勘测火星时的重大发现都不会让读者感到枯燥乏味,反而更能激起读者继续往下阅读的兴趣。
在介绍完太阳系、银河系、星际物质后,本书进入了另一部分——天马行空的浪漫。
卡尔·萨根从破解古埃及的罗塞塔石碑象形文字开始说起,说到古老而奇异的另一个文明的信息,寻求理解地外智慧的方法。
马琳·杜马斯作品中的“身份”解读
马琳·杜马斯作品中的“身份”解读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摘要本文主题的选择缘起作者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绘画的转变与发展,以及对所谓的“绘画灭亡"与“新绘画的回归”产生的困惑,并且对于在当下这个日益复杂的语境下,架上绘画的深层表达何在产生了疑问。
通过分析马琳??杜马斯的相关作品、信件及她的散文等资料探寻现今艺术中“身份"这一主题,初步了解其作品中深沉的观念表达。
本文首先以“身份”的个体、群体到社会的三个层次为线索,将马琳??杜马斯的作品大致概括为个体身份、群体身份及社会身份的表达三个层次并对这三个层次中的自我探寻、女性视角、“劝世"主题进行分析。
本文第一、二、三章分别以“作为个体身份的‘自我’探寻”、“作为群体身份的‘女性’视角”、“作为社会身份的‘劝世’主题”,三个切入点来谈杜马斯作品中的“身份”主题诠释。
基予以上三个层次对杜马斯作品中“身份”的分析,第四章归纳总结杜马斯作品中“身份"主题背后的语境解读,其中分为二个层次的内容:首先是多元文化背景下“身份’’的演变,寻找对其作品风格及观念形成产生影响的因素,其次是杜马斯作品中“身份"主题的当代意义。
通过对其作品中“身份”主题的抽丝剥茧来解读其背后广阔而带有冲击性的意义的集合,感受其画面中情绪的流露与精神上的震撼以及所揭露出的深刻的时代性。
关键词:身份马琳??杜马斯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录Modemistintothe ofmodenlismpainting ori酉n tothechoiceofthe subjectmatteraIld wellasmecon如sion thedeVelopment,as generatedby s0一called”paintingretumofmenew to aIlp甜sh”and”the painting,锄dpresentincreasin91ycompleXf 锄ethe ontlleConteXt,the ofwhatpaintingde印expressionquestions.MarleneBy of D啪as,related her andotheranalysis works,letters,a11dessaysinfo肌ationto theth锄e meexplore modenlof”identity”in art,apreliminaryoftheworksinme of articlefirstunderstandingth.eeconc印tdeepeXpression.TIlisleVelsof to Dumas’sworkissoCietythe”statlls”indiViduals,grollpsclue,Marleflesummarizedas indiVidual andsocialbroadly identity’groupidentity identityinthethreeleVelsa11dtllreeleVels thef.emaleeXpression self.eXplore perSpective,”t0theWo订dIIthemefor andthird thepersuade a11alysis.T le丘rst,secondchaptcrS”asindiVidualofthe’self’to ididentity explorethe’’groupe:ntity’fIe釉ale’perspective”,”social totalkaboutideIltity’exhortato巧’theme,thethree∞缸.rpoints MarleneDumasworksinme”identity”themeinterpretation.ofDumas ontheabovethree founhAnalysis works”i dentity”based 1evels,thesummarizestheDumasworksbehindthethemethecontextofchapter of¨identity¨inwhichisdividedint0twolevelsofcontent:The6rst theint叩retation, isthecontextof forfactorsthatafrectmulti-cultural”identity”ineVolution,lookingtheirwork mestyle觚 dofconc印tfo册ation,followedbythetheme theworksof the broadandof”ide ntity”in Dumas.Int叩retund刚如ngwithacollectionofthe ofthe ofthe thesignific锄ce emotionalimpactfeelingspictureshockandreVealtheera ofoutpouring锄dspiritual profoundthrou曲theunravelingthe”id intheirworks.e1]Itity”t11啪eKeywords:identity,M砌eIle阢lIIl硒III目录~¨~~~~¨~.~~~~『:~~~~~~~.~~~¨~~~~~¨~.~~~¨~~¨.~~~~~~~¨~~~~~¨~.~一~¨~~~~~¨~¨~一¨~~~~~~¨~.~~¨~~~~~¨~¨~川一2.2“白色非洲一与“黑色问题"……………………………………………112.2.1关于黑与白的下一代》………………………………………….112.2.2杜马斯作品中的“黑色一问题 (12)第三章作为社会身份的“劝世”主题 (14)3.1荷兰艺术中的劝世静物画………………………………………………..143.2西方绘画中“劝世一主题的演变………………………………………..143.3杜马斯对“劝世力主题的诠释 (15)第四章杜马斯作品中“身份”背后的语境解读 (19)4.1多元文化背景下“身份”的演化………………………………………一194.1.1贯穿始终的黑色脉络 (19)4.2.2来自西欧的艺术养分 (20)4.2杜马斯作品中“身份"的当代意义……………………………………..214.2.1主体与客体的互换…………………………………………………2l4.2.2从立足自我表达到关注人类的共性问题 (22)结束语 (24)致谢……………………………………………………………………………………………………………………………..25参考文献 (26)附录一:影像资料的借鉴 (29)附录二:大师作品资料………………………………………………………………………3l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33背后的人性的问题。
追寻自我:现代性自我认同的危与机
追寻自我:现代性自我认同的危与机作者:党永强来源:《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0年第05期摘要:自我认同危机是现代性的突出特征之一,也是导致许多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
它不仅表现为自我的迷茫,还表现为从众性自我认同和自恋性自我认同。
其实质都是错失了本真的自我,而在世俗潮流中形成虚假的自我认同,这也是存在主义对现代性的主要批评。
在现代西方社会中,伴随着自我认同方式的转变,资本主义的商业文明和个人主义文化往往使人们在追寻自我的道路上落入诸多陷阱。
为此,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存在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以人的自我实现来确立个体的成长性自我认同并摆脱现代性自我的困境。
显然,这在现代西方社会中是困难重重的。
而对西方现代性自我认同的危与机加以反思,即是为了给中国现代性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这一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现代性;自我认同危机;自我实现;成长性自我认同D002A009409自我认同危机是现代性的突出特征之一,也是导致许多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
吉登斯在《现代性的后果》一书中指出:“现代性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把我们抛离了所有类型的社会秩序的轨道,从而形成了其生活形态。
在外延和内涵两方面,现代性卷入的变革比过往时代的绝大多数变迁特征都更加意义深远。
在外延方面,它们确立了跨越全球的社会联系方式;在内涵方面,它们正在改变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和最带个人色彩的领域。
”①全球化正在把现代性带向一个新的阶段,它不仅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同时也改变着个体的自我观念。
和前现代社会较为稳定的身份性自我认同不同,现代人正在遭遇自我认同的危机,即在“我是谁”这一问题上表现出迷茫和困惑。
在现代西方社会中,伴随着自我认同方式的转变,资本主义的商业文明和个人主义文化往往使现代人在追寻自我的道路上落入诸多陷阱。
人们出于对自身存在的焦虑而完全遁入世俗文化的潮流中来寻找自我认同,从而形成从众性自我认同和自恋性自我认同。
其实质都是一样的,即:迷失或者回避了真正的自我,而形成虚假的自我认同。
从现代性语境看崇高的生成与演变[现代性与民族国家语境下的女性身体解放]
从现代性语境看崇高的生成与演变[现代性与民族国家语境下的女性身体解放]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父权社会对女性进行了最残酷的打压,通过为女性制定一系列从思想到身体统治的“法”,从各方面对女性进行定义和规范,实行各种人身强制性策略。
张爱玲的小说不仅描绘了伦理秩序把女性内化为贤妻良母,使女性成为男性的附属品,丧失了独立的人格和社会地位,从而产生了女性自我身份定位的危机感。
更为可贵的是,她笔下的女性不同于同时代男性大师们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在男性大师大力讴歌现代性与民族国家的发展为女性身体解放所做的突出贡献时,张爱玲笔下的女性虽然受到现代性发展的影响,但更多的是历史残渣对女性解放的巨大阻力。
一传统观念与女性身体在中国宗法体制中,伦理秩序把女性内化为贤妻良母,女性终生必须遵循“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等“父之法”。
女性成为男性的附属品,丧失了独立的人格和社会地位,从而产生了女性自我身份定位的危机感。
无怪乎《怨女》中的银娣会在对自己身份的体认与定位过程中生发“上一代下一代中间没有她的位子”的感叹和危机感。
女性只有在家庭中才能找到自身的价值,她是女儿、妻子、媳妇和母亲,她的职责是成为丈夫淫欲的奴隶和家庭中传宗接代的工具。
家庭对女性生活的意义远远大于男性,在家庭这一方狭小、封闭的生存空间中,男权文化规定女性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三从四德对女性的贞操品德、行为举止做出严格的限制,这些限制都成为女性行为必须遵从的“法”,男性威严的声音控制了女性的一生。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家庭的出现是人类步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
同时,家庭也成为女性从属命运的历史开端,女性被置于家庭婚姻秩序之内,扮演男性主体的他者,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女性始终不能逃脱家庭这一牢笼。
在中国历史传统中,身体的各种需求与欲望是受到压抑和克制的,身体被视为人类罪恶的渊蔽,以儒、释、道结合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其本质是轻视身体的。
除了在春宫画和饮食文化中充分地表现身体之外,中国文化中只有伦理纲常,身体感觉总是被简单地归为“欲”、“淫”,难登大雅之堂,久而久之,身体在历史书写中被遗忘、漠视。
何谓现代性
“现代性” 指社会的一种类型、模式或阶段。
最初,它限于指西欧国家从文艺复兴到大众传媒的崛起的这段历史;其特征是,先前处于封闭、孤立状态的区域群落(local communities)被大规划地整合,从而告别传统和宗教,走向个体主义、理性化或科学的社会组织、平等主义等。
处在现代性状态的社会被称作现代社会(modern society)。
一个社会演变成为现代社会的过程就叫现代化(modernization)。
最能用来定义现代阶段的事件包括:民族国家(nation state)的兴起;工业化;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代议民主制的崛起;科学与技术发挥的作用愈益增大;城市化;大众传媒的增生和扩散(proliferation)。
西欧历史较为具体地体现在: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法国革命;美国革命;工业革命;人们通常认为,正是上述的这些事件或其中的部分事件,使得现代社会在欧洲得到了较为完整的实现。
现代性的主要特征人们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从在社会学的角度,以期弄清楚究竟什么是现代性这一问题。
许许多多的名词和术语被用以描述社会、社会生活、驱动力、思想病症,以及现代性的许多其它层面。
这些名词和术语分别是:科层制、世界的除魅、理性化(工具理性)、世俗化、异化、商品化、非文本化、个体主义、主体主义、线性发展、客观主义、普世主义、还原论、混沌、工业社会、同质化、一体化、异类杂成、多样化、民主化、集中化、位阶组织、机械化、极权主义等。
人们通常通过对现代社会与前现代社会或现代社会与后现代社会的比较,来透视和反衬现代性的特征。
而对那些非现代社会状况的认识也远未取得一致。
每个社会都有其不同的历史背景,尤其是欧洲以外的社会,更不用说从前现代性的社会形态演化到后现代性社会形态所走过的三个阶段了,因此,从一定意义讲,要想找到一个能够充分描述各类社会所具有的不同现实(realities)的词,其可能性值得人们怀疑。
存在与虚无萨特现象学与后现代主义
存在与虚无萨特现象学与后现代主义存在与虚无是哲学中最为久远且引人深思的主题之一。
从古希腊以来,哲学家们就试图解答“我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这一根本性问题。
20世纪的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提出的存在主义及其所依赖的现象学方法,为我们理解这个问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而后现代主义则是在经历了现代性危机之后对传统哲学观念的反叛和重塑,它对萨特的思想有着微妙而复杂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萨特现象学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关系,并尝试揭示存在与虚无在这一语境下所呈现出多样的面貌。
一、萨特现象学基础萨特的现象学受到了爱德蒙德·胡塞尔(Edmund Husserl)的深远影响。
胡塞尔认为,现象学是一种探索意识与对象之间关系的方法,强调直觉和主体经验的重要性。
在此基础上,萨特发展出他的存在主义,认为“存在先于本质”,主张人类没有固定的本质或目的,个体需要在自由选择和行动中形成自己的存在。
1.1 存在与虚无在萨特看来,人的存在是“虚无”的,因为人无法抵达一个确定不变的真理。
人类秉持着自由,但这一自由带来了巨大的责任——需要为每一个选择付出代价,同时也意味着人始终处于不确定状态。
在《恶心》一书中,萨特通过主角安托万·洛卡恩描述了一个闷闷不乐的人,他意识到自身存在的荒诞与孤独,这正是对存在与虚无本质的直接感受。
1.2 自由与责任对于萨特而言,自由是人的基本特征,但这种自由并不是轻松愉快的,而是充满痛苦和焦虑。
正因为个体可以选择,因此他们需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负责。
这种责任感使得个体不得不面对孤独和存在的空虚,进而揭示了“虚无”所带来的困境。
二、后现代主义对存在及虚无的解读后现代主义崛起于20世纪下半叶,其思想常被视为对现代主义的一种反叛。
后现代哲学家们质疑绝对真理、统一意义以及普遍价值,认为知识、历史乃至主体性的构造都是相对且多元的。
这种思想背景下,对“存在与虚无”的探索进入了一个新的维度。
现代性自我如何可能与的比较
现代性自我如何可能与的比较一、概述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与构建成为了重要的议题。
特别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种文化、观念、价值体系交织碰撞,使得个体如何在这样的多元环境中理解和塑造自我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现代性自我如何可能,并通过比较的方法,分析不同文化和社会环境下自我意识的差异与共性。
我们将从现代性自我的定义出发,深入探讨其理论背景和实践意义,同时结合具体的案例和比较分析,揭示现代性自我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中的表现与影响。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现代性自我的视角,同时也为推动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1. 现代性自我概念的提出及其重要性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我们身处的世界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变革。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个体的自我认知和理解也发生了变化,逐渐形成了所谓的“现代性自我”概念。
这一概念不仅是对个体在社会、文化、心理等多个维度上的全面反映,更在某种程度上定义了现代人的存在方式和价值取向。
现代性自我概念的提出,源于对传统自我观念的挑战和反思。
传统的自我观念往往将自我视为一种稳定的、内在的、不变的本质,而现代性自我概念则更加注重自我的动态性、多元性和社会性。
它不再将自我视为一种孤立的、固定的存在,而是将其视为一种与社会、文化、他人等多种因素相互交织、不断变化的过程。
现代性自我概念的重要性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和解释现代社会中的个体行为和心理现象。
通过这一概念,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现代人的内心世界,探讨他们在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时,如何调整自己的认知和行为,以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现代性自我概念还对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教育领域,它促使教育者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元发展,鼓励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和自我认同。
在心理学领域,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现代人的心理问题。
现代性情感议题中的话语性质与表达观念:以《热烈》为例
412023情感表达是电影创作中的重要问题。
一方面,电影作为一种大众传媒,在传递情感与加强心理连接上具有特殊性,可以深入表达社会心理与相关的情感和情感关系,创作者要赋予主人公及拍摄对象情感属性,让观众通过共情效果达到对影片内涵的理解;另一方面,这些在角色或影像之间震荡回响的情感具有微妙的现代性,它们已经不再是传统文学故事中简单的爱恨情仇,而是更多地凝聚于现代人与现代社会之间微妙的心理交流、自我表达和情感维护。
可以说,当下受到观众追捧的电影,在对现代性情感议题的触摸和处理上,都有着独到的见解。
自影片《热烈》(大鹏,2023)上映以来,便由电影呈现出情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持续受到观众的青睐与好评。
截至2023年8月18日上午8时,猫眼电影专业版综合服务平台显示,《热烈》上映22日,票房累计达到8.64亿元[1],成为2023年内地暑期档青春片的热门。
本文拟以《热烈》为主要分析文本,探析中国商业电影是如何触碰与每位观众都息息相关的现代性情感议题的。
一、个人与社群间的现代性情感议题在效率与生产力主导的现代社会中,人类表达情感的方式更加多元和自由,同时也更加多变与敏感。
不同性别、地域、年龄、文化背景、教育程度的人们都可以追求自己所喜欢的情感生活,每个人对于感情都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
与传统社会慢节奏的生活方式较为单纯的情感认知不同,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改变了现代人的情感意识,情感成为人们感知和回应外部刺激能力的一部分,而且拥有复杂的审美叙事结构。
对此,商业电影往往采取情节叙事与情绪投射的方式,引领观众们进入光影叙事的世界中,将注意力与情感体验放置在整合了注意、情感和意象的独特心理过程之中。
在忙碌的工作与陌生人社交组成的现代生活中,观看电影可以为观众带来介于第一人称与有限第三人称之间的故事情节所构建的虚拟情境,从而给予观众片刻“全情投入”的珍贵体验。
从凭借处女作《煎饼侠》(2015)成为国内最年轻的票房超10亿元的电影导演,到依靠商业市场认可的现实主义喜剧《保你平安》(2023)和青春励志电影《热烈》(2023)成为中国商业电影中的票房黑马,大鹏的电影始终通过生动活泼、富有激情的虚构人物和跌宕起伏、引人情动的故事情节来展现情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而观众则通过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行为方式来表达不同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关系,从而深入探讨人类的情感本质和规律。
价值秩序及人的意义感的缺失与追寻
价值秩序及人的意义感的缺失与追寻张永芝【摘要】面对物质生活的极大提高和价值多元、个性张扬的生存环境,在"我是谁"的问题论域中,现代人的生存问题成了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在人的感性泛滥的物质追求过程中,生命的意义感逐渐缺失,这也是共同体所认同的普遍情感体验。
人的意义感与价值秩序密切相关,理想的、合意的价值秩序是人的意义感的重要基础。
人的意义感的缺失直接根源于人的存在和发展中,和人在存在和发展中应该追求什么价值,偏好追求什么价值,最高价值何谓等价值秩序的主要内容不可分割。
建构主导价值秩序对人的意义感的获得有着重要意义。
%Faced with the dramatic improvement of material life and with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multiple values and individuation, and in questioning "who I am" , the problem of existenc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of philosophical research. It isthe community' s emotional experience that the sense of meaning of life is gradually missing in the human perceptual process of material pursuit. People' s sense of meaning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rder of value. The desirable order of value is the important basis for people' s sense of meaning. The absence of this sense is directly rooted in the human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and closely related to the main elements ofthe order of value: what value we pursue; what value we prefer to pursue; what the highest value is. Establishing the leading order of valu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acquisition of people' s sense of meaning.【期刊名称】《东方论坛》【年(卷),期】2012(000)001【总页数】4页(P36-39)【关键词】价值秩序;人的意义感;缺失与追寻;主导价值秩序【作者】张永芝【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08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018当代人的生存环境是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物质的繁荣,文化生活的丰富。
全球化与“去中心化”:现代性语境下的国家认同困境
全球化与“去中心化”:现代性语境下的国家认同困境吴玉军全球性经济、政治、文化交往使我们切实感受到了全球化具有的巨大变革力量。
现代性通过全球化强劲地荡涤着前现代性力量。
不管愿意与否,每个民族、每个国家乃至个人,只要追求现代性,就必定与全球化发生紧密关联。
面对全球化对狭小的、地域性的力量的涤荡,一些人出现了乐观的世界主义观念:既然民族、国家、个体不可避免地卷入全球化之中,族群、宗族等地域性的群体将不可避免地在全球化进程中式微。
毫无疑问,全球化使人们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它所带来的经济一体化的明显特征,但与此同时,与全球化进程相伴随的,是一系列国际国内间民族争端和民族分离主义倾向的出现甚至加强。
冷战结束以来的近30年间,全球化尽管总体上看发展迅猛,但与全球化进程相伴随的是民族主义乃至分离主义力量的强势展现。
正因如此,全球化进程绝非单纯的一体化进程,同时也是差异性力量的展现过程。
当我们在现代性的视域下审视民族国家建构的过程时,我们必须将全球化以及民族国家内部面临的以族群力量为重点的差异性力量统一起来进行考察。
现代性与全球化现代性突出地表现为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
在传统社会,自我的理解必须借助外在的框架进行,如果缺乏外在的秩序框架作参照,自我对自身将无法把握。
进入现代社会,依靠外在框架理解自我的方式遭遇严重挑战。
现代性理想是一种觉醒的时代意识,它以个体自由为标志。
在这种理想之光照耀下,科学和文化摆脱传统宗教和形而上学的羁绊,把目光从超验的上帝转移到经验的自然和社会现实,通过对传统的反思批判,个体获得了自我意识的自由;随着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解体和宗教来世意识的衰微,个体日益把追求富有个性化的生活作为人生理想。
具有自我反思和批判精神的现代人因此开启了生存交往空间的积极拓展新征程:人类从自然的奴仆一跃而成为主人,资本冲破地域的、国家的界限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劳动力大军从相对封闭的乡村走向开放的城市乃至世界各地,个人走出狭小的共同体,日益摆脱家庭的、宗教的、地域的因素加之自己的束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个 事物都 以 “ ”作为 自己的 目的或最后 的原因 。 善
这 个 目的 或原 因也 解 释 了它 实 际 的 活 动 .并 提 供 了评 价 它 本文 系 20 0 9年 度 教 育部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重 点研 究基
地重大项 目 “ 当代 西 方 认 同理 论 研 究 与 民 族 文 化 认 同培
某 种 善为 目的。所 以有 人 就说 ,所 有 事物 都 以善 为 目的 ”③ 。 “ ” 的基 本 意 思 就 是 “ ”或 “ 越 ” 由 于 事 物 、活 善 好 卓 。
面 。这 种 局 面令 人 无 法 忍 受 。 因而 也 就 迫 使 人 们 尽 快 地 去 追 求 新 的 意 义 ,以免 剩 下 的一 切 都 变 成 一 种 虚 无 主 义 或 空 虚感”①
传统 的世界观是一种 目的论世界观。作 为一种世界万
物 的解 释原 则 , 目的论 ( lo g ) t el y ,是 指 以 目的 为 依 据 解 e o 释 事 物 的 特 性 或 行 为 。 “ 的 ” 一 词 , 源 自希 腊 语 “e 目 t —
ls 。 英 文 常 将 “eo” 译 为 p roe ed 亚 里 士 多 o” tl s ups 或 n
义。意义的向度 内在地包含于人的存在和发 展之中 .人作
为 自觉 的存 在 .总 是 不 断 地展 望 和 构思 未 来 .努 力 思 索 如 何 富有 意义 地 生 活 在 世 界 上 。 也 正 因 如此 , “ 个 社 会 都 每
为都是 为了这一 目的而发生的 。 “ 目的因”这一概念因此
人 的存 在 不 同于 动 物 性 的 存 在 ,动 物性 的存 在 从 根 本 上 来说 是 一 种 自然 的 存 在 ,而 人 的 存 在 要涉 及 到 价 值 和 意
在 亚里 士多 德 看 来 ,必 须 把 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宙 中 发 生 的 一 切 现 象 理 解 为 努 力追 求 激 发 其 幸 福 或 有 助 于 其 生 存 的 某 种 趋 于 目的 的 东 西 。不 论 是 动物 还 是 植 物 ,它 们 都 有 目的 ,它 们 的 行
l 哲学
宇宙 ・ 色 ・ 角 自我
现 代 性 语 境 下 的 意 义 感 问题
吴 玉 军
摘要 :传统的 目的论宇宙观将世界 看作是 一个充满灵性 、有机联 系的 宇宙秩序 。处在稳 固宇宙链 条中的 自
我 ,其 意义感体现在 对这一秩序 的沉思和对 角色的践履上。现代 自我摆 脱 了凌驾 于 自己身上的一切 外在 束缚 . 成 为了 自我规定、 自我存在和 自我发展 的存在 者。 自我不再从外在框架 中寻求意义 的根据 ,相反 .个人 自身成
亚 里 士 多 德 对 此也 有相 似 的看 法 ,他 认 为 . “ 术 的 目的 医 是 健 康 ,造船 术 的 目的是 船 舶 ,战 术 的 目的 是 取 胜 .理 财 术 的 目 的是 财 富 ”@ 因 此 , “ ”在 不 同 的 场 合 有 着 不 。 善
同的含义。
、
字 宙秩序 :意 义 的规定 者
为人 生 意 义和 价 值 的 立 法 者 和 唯 一 标 准 。 丧 失 外在 框 架 约 束 的现 代 自我 .在 拥 抱 世 俗 生 活 、享 受 自由 的 同时 。
也 丧 失 了价值 理 性 的规 约 ,最 终 沦 为 感 性欲 望 的 奴 隶 。 关 键 词 : 自我 : 角 色 ;意 义 :现 代 性 中 图 分 类 号 :B 1. 0 7 文献 标 识 码 :A 9 文 章 编 号 :10 — 5 X( 0 1 0 — 0 7 0 0 3 8 4 2 1 )4 0 6 — 6
德在 《 形而上学》 中对 “ 目的”的含义作 了详 细规定 。按
照他 的分 析 , “ 目的 ” 主 要有 以下 几 个 方 面 的意 思 :不 缺 少 任 何 部 分 ,或 者 说 , “ 在这 以外 ,再 找 不 到它 的部 分 ” ;
尽 善 尽 美 , “ 事 物 的优 越 没 有 可被 超 越 的 ” 这 :至 臻 至 善 ,
量 来 改 造 A然 。 … … 丧 失 意 义 就 造 成 一 种 茫 然 困惑 的 局
而 ” 的含 义 。这 个 “ 目的 因 ”也 就是 最终 的原 因 。 亚
里 士 多 德 认 为 ,这 个 最 终 的 目 的 就 是 “ ” 他 指 出 , 善 。
“ 每种技艺 与研 究 ,同样地 ,人的每种实践与选 择 ,都 以
“ 事物之至臻至善者 ,被称为完全 ,善终 即是完善 ” ;达到
了终 点 的 东 西 ,因为 在 此 时 .它 什 么 也 不 缺 .什 么 也 不 在
它之外② 。透 过 亚 氏 的 分 析 ,我 们 可 以 看 到 . “ 目的 ” 最
育 ” ( 目编 号 :2 o JD 2 O 4 以及 中央 高校 基 本 科 项 o 9J 7O O ) 研 业 务费 专 项 资金 资助 项 目 ( 目编 号 :2 0 A T 5 的 项 09 A 一 )
一
动 、技 术 和科学 有很 多 不 同的种类 .所 以它 们的 目的也 是各不相 同的。例如在 《 马史诗》 中, “ ”主要指人 荷 善 的英勇 、高贵和正直。用 于道德领域 ,指 品行高 尚.有德 性 ;用于能力方面 ,是水平 高、能力强 的意思 ;用来修饰 体 魄,指身 体健 壮有力 ;用 以形容事物 ,指种类 优 良等 。
也 就 具 有 “ 了 … … 的缘 故 ” “ … … 而 言 ” “ 着 为 、 就 、 为
… …
设法建立一个意义系统 .人们通过它们来显示 自己与世界 的联系 。这些意义规定 了一套 目的,它们或像神话和仪式
那 样 ,解 释 了共 同 经验 的特 点 ,或 通 过 人 的 魔 法 或 技 术 力
阶 段 性成 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