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

合集下载

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整理版]

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整理版]

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整理版]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古时候,人们每天看到太阳、月亮和星星东升西落,仿佛看到一个巨大的圆穹形的“天”绕着大地不停地转动。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提出了大地是球形的证据。

他说,大地实际上是一个球体,一部分是陆地,一部分是海洋,外面包围着空气。

还作了论证,朋食时的黑影是地球的投影,它是个圆弧,可见地球是球体或者是近似的球体。

公元前270年,古希腊天文学家阿里斯塔克曾经测定太阳和月亮对地球距离的近似比值,同时还提出地球绕太阳运转的理论。

可异这古代朴素的“日心说”,在那时候却没有人相信。

在欧洲,基督教认为,宇宙万物都是上帝创造的,《圣经》中说,上帝花了6天工夫“创造了世界”。

有1天,上帝来到一片空荡虚无、黑黝黝的空间,他把它分为天和地,又创造了光,把光亮和黑暗分开,就有了昼和夜。

第2天,又创造了光,把光亮和黑暗分开,就有了昼和夜。

第2天,又创造了空气,把天和地之间用空气隔开。

第3天,他又把地上的水聚在一起,使海陆分开,让陆地生长出青草、蔬菜和果树。

第4天,他创造了太阳、月亮和星星,普照大地。

第5天,他又创造了飞鸟和游鱼,使世界更富有生气。

第6天,上帝又创造了昆虫、野兽和牲畜,还嫌美中不足,又按照自己形象创造了人,让人来管理世界上的一切。

他对自己的杰作感到十分满意,到了第7天,他便休息了,并把第7天定为圣日,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礼拜(星期日)。

公元2世纪,希腊天文学家说,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太阳、月亮和行星,都是围绕着地球转动的。

这种“地球中心说”正符合“上帝创世说”的需要,为它提供了“科学依据”。

《圣经》成了当时检验真理的标准,谁要是宣传和《圣经》不同的观点,谁就是“异端邪说”,谁就亵渎了“神灵”,谁就要受到宗教法庭的严厉制裁。

因此,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科学真理的传播被禁锢了。

到了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一书中首先提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一样,都是绕着太阳运动的,而地球也在不停地自转着。

人类探索宇宙的一些伟大事迹

人类探索宇宙的一些伟大事迹

人类探索宇宙的一些伟大事迹
摘要:
1.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
2.重要事件与发现
3.我国在宇宙探索领域的贡献
4.未来宇宙探索的发展趋势
正文:
人类自古以来就对宇宙充满好奇,不断地探索宇宙的奥秘。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已经取得了许多重大的突破和发现。

1.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
早期的人类通过肉眼观测天空,记录下了各种天文现象。

古希腊天文学家阿里士多德提出了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直到十六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才推翻了地心说。

之后,伽利略、开普勒等科学家的一系列发现和理论为现代天文学奠定了基础。

2.重要事件与发现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宇宙的探索逐渐深入。

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发现了宇宙膨胀现象,证实了宇宙大爆炸理论。

此外,科学家们还发现了黑洞、引力波等宇宙现象,为我们揭示了宇宙的奥秘。

3.我国在宇宙探索领域的贡献
我国在宇宙探索领域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近年来,我国成功发射了嫦娥、神舟等系列航天器,实现了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壮举。

此外,我国还
积极参与国际宇宙探索合作项目,如国际空间站等。

4.未来宇宙探索的发展趋势
面对广袤无垠的宇宙,人类探索的热情从未减退。

未来,人类将继续深入探索太阳系内的行星、小行星以及宇宙中的暗物质等。

同时,空间太阳能发电、星际旅行等新技术也将成为宇宙探索的研究方向。

总之,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一个漫长而充满挑战的过程。

人类探究宇宙的历程

人类探究宇宙的历程

人类探究宇宙的历程自从人类的智慧和观察天空的能力进化以来,探索宇宙的欲望就被点燃了。

从远古时期我们就开始尝试理解宇宙,观察天体,并制定出各种宇宙观。

然而,真正认识宇宙的探索历程始于一系列科学技术应用的发展,这些技术不仅让我们了解到更多关于宇宙本身的信息,还帮助我们在太空旅行和探索太阳系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下面,我们将回顾一些人类探究宇宙的历程。

人类开始对于宇宙有了抽象的概念最早始于几千年前,比如,古希腊人思考过许多伟大的宇宙理论,例如:斯多伏家尼的地心说,以及以托勒密为代表的天眼观察的典型宇宙理论。

直到16世纪,哥白尼首次提出了太阳中心说,并紧接着开普勒总结出了行星运动定律。

这些科学理论给后来的天文学家的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但是,探索宇宙的真正历程在17世纪才开始逐渐展开。

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用望远镜观测天体的方法,炼金术在化学发展中捉襟见肘,并且已经用闪电制作出静电场的事实使得人们认为静电场和磁力是由相互牵连的,启示着人们极性的发现總是具有相反或者相互相应的属性。

通过天文望远镜镜头视野展现的太空是无限广阔的,这也导致了对宇宙更深刻的理解。

1675年牛顿还成功地解释了潮汐现象的原理和由此导致的引力之间的关系,它在撞击上有明显影响。

然而,更进一步的开拓是来自于17世纪晚期直到18世纪初期科技的发展。

例如,哈雷发现的彗星轨道是个需要解决的难题,为了研究彗星轨道的规律,天文学家所需的数学知识迅速变得十分重要。

1776年,拉格朗日和欧拉等数学家发明了新的微积分工具,将天体力学的公式总结在一起,这使得我们有了理论工具来推导行星运行的数学模型。

结果令人欣喜的是,这些计算工具既能精确预测行星和卫星的运行轨迹,又能通过轨道的测量来进一步检验和完善自己的模型。

19世纪,人类利用以光照度计和原理和构建的望远镜相机从而能准确测量星体颜色,在一些优秀的科学家努力下,可以定量地计算宇宙中的氦、氢等物质的丰度,并发现太阳上谱线的遍布信息。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
1.3 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
宇宙探测
宇宙探测的历程 宇宙资源的开发利用 宇宙环境的保护
宇宙资源
宇宙空间探索利用
一、宇宙探测历程

古代人们的幻想阶段;
宇宙探测的新时代: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57年10月原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重量为83.6公斤。 卫星发射升空后共飞行了92天,绕地球飞行了1440圈。“斯普 特尼克”1号
载人航天站
天空实验室 和平号空间站
月24日21时35分在甘肃酒泉东风靶场一举成功
“长征”号系列火箭
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实验飞船“神舟”号
我国三大卫 星发射中心 之一:
甘肃 酒泉 卫星发射中心
我国三大卫 星发射中心 之一:
四川 西昌 卫星发射中心
1957年-1981年的航天事业发展的划时代 意义

实现了在没有大气干扰的情况下,对月球,大行星的逼近观测 和直接取样,以及对宇宙空间环境的直接接触,极大的充实了 和丰富了人类关于太阳系和宇宙的知识。 人类对宇宙空间的认识从空间探索阶段,逐步进入到空间开发 利用阶段。

“哥伦比亚”号 航天飞机
我国三大卫 星发射中心 之一:
山西 太原 卫星发射中心
宇宙探索的意义


1、使人类进一步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 2、影响和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二、开发宇宙资源
1、空间资源: 高真空,强辐射,失重。。。 2、太阳能资源: 最大限度利用太阳能 3、矿产资源: 地球上没有的能源³He
三、保护宇宙环境

• • •
空间垃圾的成因: A、寿命终止的航天器; B、因意外或有意爆炸产生的碎片; C、航天员扔出船舱外的垃圾。

人类探索宇宙的大致历程

人类探索宇宙的大致历程

人类探索宇宙的大致历程一、古代人类对宇宙的认知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时期。

在古代,人们通过观察星空、记录天象运动等方式,逐渐认识到宇宙的存在和复杂性。

古代文明如埃及、巴比伦、中国和印度等都有自己的天文学知识和观测记录,这些文明对宇宙的认知是人类探索宇宙的起点。

二、科学革命与天文学的进展在科学革命的推动下,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7世纪,伽利略·伽利莱首次使用望远镜观测天体,发现了木星的卫星、月球的山脉等,这些观测结果打破了地球位于宇宙中心的传统观念,为宇宙的无限性提供了证据。

同时,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为解释天体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

三、探索太阳系人类对宇宙的探索首先集中在太阳系内的行星和卫星上。

20世纪初,人类开始使用望远镜和探测器进行近距离观测和探测。

1961年,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类,开启了人类太空探索的新篇章。

随后,美国宇航局成功登月,人类首次踏足月球,这是人类探索宇宙的重要里程碑。

四、探索外太空人类的探索目标逐渐从太阳系扩展到外太空。

20世纪末,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相继发射了深空探测器,探索火星、木星、土星等行星。

其中,美国的“旅行者”号探测器在1977年发射,成为第一个进入太阳系边缘的人造物体。

它们的探测结果为我们了解外太空提供了丰富的数据。

五、国际空间站的建设国际空间站是人类探索宇宙的重要合作项目。

自1998年开始建设以来,国际空间站成为多个国家合作的航天工程,为人类在太空中进行生物学、物理学、天文学等科学实验提供了平台。

它的建设和运营,标志着人类太空探索进入了合作与共赢的新阶段。

六、探索宇宙边缘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开始探索宇宙的边缘。

人类发射了深空探测器,如哈勃太空望远镜等,观测到了远离地球数亿光年的星系,发现了黑洞、暗物质等神秘现象。

这些观测结果使人类对宇宙的认知更加深入。

七、未来的探索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进一步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宇宙探索的发展史

宇宙探索的发展史

宇宙探索的发展史
自人类开始对宇宙的探索以来,宇宙探索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几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观测与记录(公元前3000年-17世纪末)
人们最初对宇宙的认识主要来自于观测和记录。

早期的星座记录和天文观测,为后来的宇宙探索提供了基础。

第二阶段:望远镜的发明(17世纪末-20世纪初)
望远镜的发明使得人类能够更加清晰地观测天体,从而发现了许多新的星体和天文现象。

这一时期,人们对太阳系的认识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第三阶段:太空探索的兴起(20世纪中期-21世纪初)
随着人类技术的进步,太空探索成为宇宙探索的重要手段。

人类在这一时期成功地进行了多次载人航天任务,探测器也相继探测到了许多行星、小行星、彗星以及其他天体。

第四阶段:国际合作与深度探索(21世纪中期至今)
随着人类对宇宙认识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意识到了宇宙探索的重要性,开始加强国际合作。

探测器和载人航天任务的深度探索也取得了许多新的成果,例如人类首次登陆月球和火星,以及发现了许多新的星系和黑洞。

总之,宇宙探索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但人类的探索精神将永远伴随着我们,指引我们不断拓展我们的知识和认识。

- 1 -。

人类探索宇宙的时间轴

人类探索宇宙的时间轴

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如下:1957年:一号卫星——首颗人造卫星进入太空1957年10月4日,一号卫星从苏联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升空并进入环绕地球的轨道,成为首个进入太空的人造物体。

1961年:东方一号——人类首次进入太空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成为首位进入太空的人类,当时他乘坐东方一号载人飞船绕地球飞行。

1963年:东方六号——女性首次进入太空在萨莉·赖德、梅·杰米森和克里斯蒂娜·科克等女宇航员之前,还有瓦莲京娜·捷列什科娃。

这位26岁的苏联女宇航员在1963年6月16日成为首位造访太空的女性,当时她搭乘东方六号载人飞船展开为期3天的任务。

1965年:水手四号——拍到另一颗行星的首张图片1965年7月14日,水手四号探测器历史上首次拍到另一颗行星的图片。

1969年:阿波罗11号——登月第一人1969年7月20日,在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角升空4天后,尼尔·阿姆斯特朗迈出了“个人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成为第一个在月球上行走的人类,这是阿波罗11号任务的一部分。

1970年:金星七号——飞行器首次登陆另一颗行星苏联执行的历次金星任务凸显出金星的凶险。

首次成功在另一颗行星上着陆的金星七号揭示了我们隔壁“邻居”的环境有多严酷。

该飞行器没能在金星表面待上很久——尝试了不到一小时,但它发回了大量数据供科学家仔细研究。

1970年:阿波罗13号——展开勇敢的营救阿波罗13号飞船在1970年4月11日顺利升空,但在任务开始仅56个小时后,出现了波折。

在宇航员吉姆·洛弗尔、杰克·斯威格特和弗雷德·海斯通过电视直播画面与地面人员交流了几分钟后,飞船内发生的一次爆炸表明,机组人员将无法按照原计划探索月球上的弗拉·毛罗地区。

1977年:旅行者一号——拜访星际空间旅行者一号飞行器是在1977年与其姊妹飞行器旅行者二号一同升空的,但它今天仍状态良好。

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ppt课件

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ppt课件
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
科学实践
中国古代
托勒密(约90-168)
哥白尼(1473-1543) “宇宙日心体系”
十 七 世 纪 以 后
伽利希·威廉·赫歇尔(1738年1月 15日-1822年8月25日),英国天文学家、古典 作曲家、音乐家。恒星天文学的创始人,被 誉为恒星天文学之父。
1969年,“阿波 罗”11号宇宙飞船 搭载3名宇宙员登 上月球。
1976年,“海 盗”1号探测 器登陆火星
1990年发射升空 的哈勃空间望远 镜能观测到超过 130亿光年的宇 宙空间
蝴蝶星云
草帽星系
拓展与应用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1970年“东方红 一号”人造地球 卫星
2003年“神舟五 号”第一艘载人 飞船
英国皇家天文学会第一任会长。法兰西 科学院院士。用自己设计的大型反射望远镜 发现天王星及其两颗卫星、土星的两颗卫星、 太阳的空间运动、太阳光中的红外辐射;编制 成第一个双星和聚星表,出版星团和星云表; 还研究了银河系结构。
海王星
“旅行者”2号探测器
现在,科学家不仅可以利用先进的望远镜在 地球上观测宇宙中遥远的天体,而且可以利用火 箭把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空间探测器等送往太 空,直接开展科学探测。
2004年“嫦娥四号” 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 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
探索宇宙奥秘的脚步 永不停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
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最高等智慧生物,是充满好奇心的白皮肤、黄皮肤、黑皮肤的人类。

人类想要知道海洋的尽头是什么,五六百年前就创造了远洋航海技术,“全球文明”即由此发端;人类想要像鸟儿一样展翅高飞,100多年前就发明了飞机,寂寥长空从此成为旅行的驿站;人类想要摆脱地球引力到大气层外的空间看一看,半个世纪间,各式各样的航天器就纷纷射向太空……
——从自立行走于脚下这片土地到飞出蓝色地球村,人类就是这般孜孜不倦地幻想着,并一步一步地拓展着他们的活动空间。

梦想:脚步开始的地方
无法考证,人类的飞翔之梦,究竟是源自一个沐浴阳光的白天还是默数繁星的夜晚。

在东方的传说中,美貌的嫦娥偷吃了灵药飞天成仙,从此独守寂寞蟾宫;而在古希腊的神话里,太阳神阿波罗则驾着太阳车巡游九天,为人间送来光明和温暖。

充斥着飞天神话的人类幼年记忆,代代相传到今天。

在双脚还只能停留在大地上的时候,想象,已经达到了一个人类自己也不知道有多高、多远的地方。

那是人类对太空最初的思考与渴望。

直到500多年前,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用“日心说”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认知革命,人类才开始了对宇宙的科学审视。

就在“日心说”与统治欧洲一千多年的“地心说”艰难斗争的同一时代,中国的明朝官员万户——一位试图飞出天外的幻想家,却成了人类第一位飞天的真正实践者。

美国学者基姆在其著作《火箭与喷气》中这样描述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火箭飞行尝试:万户先做了两个大风筝,并排装在一把椅子的两边,然后在椅子下面捆绑了47支大火箭——中国人发明的一种以火药作燃料的兵器。

准备完毕后,万户坐在椅子当中,命仆人点燃火箭……
人类航天始祖”万户勇敢的生命,最后殒落在了点燃火箭后的巨响中。

多年后,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被命名为万户山。

从17世纪开始,古老的梦想与发轫期的近代自然科学相遇,诞生出一系列具有强烈科学性的幻想小说。

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在1634年出版的《梦游》中第一次对月球旅行展开幻想,法国作家贝尔日拉克在《月球之旅》中用近似科学的态度讨论了太空旅行中的各种飞行方法,法国作家凡尔纳更是在其名作《从地球到月球》中大胆地把巨型炮弹作为未来的航空器,并运用大量的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知识,对炮弹和发射装置进行了严格的计算。

科学,如同孕育在幻想中的胎儿,吮吸着幻想的营养一天天成长。

1903年,人类飞天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那一年,莱特兄弟驾驶着他们在自行车修理车间里制造的第一架飞机“飞行者1号”,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空中飞行。

同样在这一年,双耳失聪的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在论文中提出了著名的“火箭公式”,论证了用火箭发射航天器的可行性。

他指出:最理想的推进剂不是火药,而是液体燃料;单级火箭在当时达不到宇宙速度,必须用多级火箭接力的办法才能进入宇宙空间。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会永远生活在摇篮里,开始他们将小心翼翼地穿出大气层,然后去征服太阳系。

”齐奥尔科夫斯基说。

正是凭着这位“航天之父”的天才构想,一扇通往太空的科学之门打开了。

悲喜交加的太空旅程
1957年10月,在哈萨克的大荒原里,前苏联用火箭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号”送上了天。

这颗直径580毫米、太空运行仅92天的小卫星,宣告着人类进入到一个空间探索的新时代。

此时,人类东西方的冷战已持续了10多年。

今天,我们不可否认的是,虽然人类纯洁的飞天梦因为承载了超级大国的政治野心而变得有些沉重,但地球上两个强国之间的竞争也让人类积蓄了数千年的能量在瞬间得以爆发。

1961年4月,在9次无人飞船试验后,“东方1号”飞船载着27岁的前苏联空军少校加加林,进行了108分钟的太空旅行。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加加林也成为人类造访太空的第一人。

同年,美国启动“阿波罗登月计划”。

8年之后的7月21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就在月球上留下了人类的第一个足印。

在踏上月球的一刻,人类第一位月宫使者由衷慨叹:这是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一小步,一大步”,人类就是这样一步步地探索着飞上九霄——
1971年4月,前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个试验性载人空间站——“礼炮1号”空间站。

载人航天活动由此进入到规模较大、飞行时间较长的空间应用探索与试验阶段。

1975年7月,前苏联的“联盟19号”飞船和美国“阿波罗18号”飞船,在太空中成功对接。

通过电视转播,全世界数以亿计的观众目睹了来自两国的两位太空使者相拥的历史画面。

1981年4月,美国发射了可以重复使用的太空运载工具——航天飞机。

6年后,美国邀请欧洲航天局、日本和加拿大参加研制永久性载人空间站计划。

1993年,俄罗斯的加入不仅扩大了空间站的规模,而且使这个项目成为一项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性计划……
陷入疲惫竞赛的载人航天活动,似乎又找到了人类梦想的初衷。

国际空间站,一个共同探索、和平开发宇宙的平台。

从飞船到空间站,人们用不懈的探索搭建起了通往“天宫”的云梯。

然而,通天之路从来充满艰辛——
1971年6月,前苏联3名宇航员在飞船气压阀失效时因为缺乏航天服的保护而死亡;
1986年1月,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起飞后凌空爆炸,7名壮志未酬的宇航员、包
括一位即将在太空中为几十万美国中学生讲授奇妙太空的中学教师,在万众瞩目中献身蓝天;
2003年2月,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它的第28次飞行返程途中突然解体,再过16分钟就能踏上地球的7名宇航员全部牺牲;
2003年的8月,巴西第三枚VLS型卫星运载火箭在发射前的最后检测中发生爆炸,“咖啡王国”的航天梦再次遭受重创……
收获大喜,却也历尽大悲。

在悲喜交加的太空旅程中,人类一点一滴地感悟着“科学”二字,那沉甸甸的分量。

飞天路上,中国人烙下深深足迹
在人类大步迈向太空的旅程中,中国人追梦的步伐一天也没有停止过。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那一年,胡世祥30岁,是按下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火箭点火按钮的操作手;戚发轫37岁,是“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技术负责人。

33年后的10月15日,他们分别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和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的身份,出现在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指挥大厅里。

9时整,“长征二号F”型火箭托举着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轰然起飞。

浩瀚太空迎来了第一位中国访客——38岁的中国航天员杨利伟。

在343公里的高度上,中国人第一次在自己的航天器上看到了人类美丽的地球家园。

这是中国的高度,一个崇尚独立自主的民族以自己的方式叩问天宇的高度。

从这一天起,中国成为继俄罗斯、美国在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戚发轫说,梦圆那刻,是他这一生笑得最灿烂、哭得最痛快的一次。

神舟五号的顺利升空,不仅仅使得中国人的千年飞天梦想变为现实,更重要的是它标志着在人类探索太空的队伍中,又加入了一支强大而富于创造性的力量。

——中国已形成12个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

未来的新一代大推力运载火箭,将满足不同用途大型卫星和空间站的发射需要;
——中国已初步形成了返回式遥感卫星、通信广播卫星、气象卫星、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地球资源卫星、导航定位卫星等多种类型的卫星系列。

将来,中国还要建立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自主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以及产业化、市场化的空间应用体系;
——中国已启动无人月球探测的“嫦娥工程”,那轮在唐诗宋词里无数次被吟诵过的月亮,就要迎接来自中国的亲密接触……
在跨越式地实现了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步目标之后,中国正在稳步走向以交会对接为特征的第二步和更远的未来。

中国的航天专家们已经在计划着实现载人航天后,着手建立太空实验室,建立包括永久性空间站在内的“地面——太空综合网”,将大型空间站发展成为空
间航天基地……
在太空建立实验室的近期目标,以及太空开发的无穷远景,令所有的中国航天人,令所有爱好梦想的中国人,愉快地幻想并热切地期待着。

2005年金秋,中国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即将起航。

专家指出,如果这次任务能够顺利完成,下一步中国载人航天的目标将是航天员出舱进行太空行走……
——梦想有多远,我们的足迹就有多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